CN102089820A - 光盘装置、使用所述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汽车导航系统、集成电路及记录再生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使用所述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汽车导航系统、集成电路及记录再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9820A
CN102089820A CN2009801008883A CN200980100888A CN102089820A CN 102089820 A CN102089820 A CN 102089820A CN 2009801008883 A CN2009801008883 A CN 2009801008883A CN 200980100888 A CN200980100888 A CN 200980100888A CN 102089820 A CN102089820 A CN 102089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layer
coma aberration
disc apparatus
light
optica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08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田秀彦
金马庆明
岛本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9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8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9Active plates, e.g. liquid crystal panels or electrostric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包括光学头(1)和处理电路(3),光学头具备光源(21)、接收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所述光检测器(201)、修正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处理电路(3)用来控制聚光光学系统和彗形像差修正元件,其中,处理电路控制聚光光学系统和彗形像差修正元件,使得从适合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彗形像差的修正在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使用所述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汽车导航系统、集成电路及记录再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盘装置及记录再生方法、用于该光盘装置的集成电路和使用该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导航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多功能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由于能够以约为压缩盘(compactdisc,CD)的6倍的记录密度来记录数字信息,因此作为大容量的光记录介质受到瞩目。尤其在从像DVD这样的高密度光记录介质再生/记录信息时,为了缩小激光束的射束点径,必须缩短激光的波长,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其结果,光记录介质的倾斜角(tilt angle)的充裕(margin)会减小。
而且,为了提高记录容量而使记录层为多层结构的多层光记录介质正在普及。在此,对于多层光记录介质,其层间的反射率有时会发生较大变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39731号中提出了一种光盘播放器,即使在这种光记录介质的再生中变更记录层,也能够进行稳定的倾斜伺服(tilt servo)。
在此,参照附图对上述的以往光盘播放器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以往的光盘播放器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9中,171表示光盘,172表示光学头,173表示光检测器,174表示液晶元件,175表示马达,176表示Rf振幅强度检测器,177表示再生处理部,178表示聚焦/追踪驱动电路,179表示液晶驱动电路,1700表示聚焦伺服(focus servo)部,1701表示追踪伺服(tracking servo)部,1702表示倾斜伺服部,1703表示微电脑。
对如此构成的光盘播放器的动作进行说明。光学头172向光盘171照射激光,并接收来自光盘171的反射光而产生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光盘171由马达175驱动而旋转。在光学头172中,在光束的光轴上配置有用来修正盘半径方向的像差(aberration)的液晶元件174。
来自光检测器173的输出被发送至Rf振幅强度检测器176、聚焦伺服部1700及追踪伺服部1701。聚焦伺服部1700将控制信号提供给聚焦/追踪驱动电路178,以使从光学头172射出的光束聚光在所希望的记录层上。而且,追踪伺服部1701将控制信号提供给聚焦/追踪驱动电路178,以使从光学头射出的光束聚光在所希望的记录层上的所希望的轨道上。在此,聚焦/追踪驱动电路178基于上述的控制信号驱动光学头172,以使从光学头172射出的光束聚光在所希望的记录层上的所希望的轨道上。
而且,Rf振幅强度检测器176从光检测器173接收Rf检测信号,并将Rf振幅信号提供给倾斜伺服部1702。倾斜伺服部1702利用Rf振幅信号将倾斜驱动信号输出至液晶驱动电路179,以使Rf振幅信号的包络线(envelop)的强度达到最大,液晶驱动电路179基于该控制信号驱动液晶元件174。另外,这些控制是根据微电脑1703的指令加以执行的。
接下来,考虑层间跳跃(interlayer jump)时的情况。当从微电脑1703输出层间跳跃的指令时,倾斜伺服部1702保持并输出临跳跃之前的倾斜驱动值。即,倾斜伺服部1702并不依赖于跳跃中的包络线的强度,而是在跳跃中持续输出固定的值。由此,可避免发生倾斜控制性能的下降或者失去控制的事态,能够获得稳定的伺服动作。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115146号、特开平10-143873号、特开平11-191222号以及特开平11-316954号中,公开了为了在如上所述的层间跳跃时稳定地进行聚焦控制,设法考虑施加给聚焦错误信号(focus error signal)的脉冲或偏移(offset)信号的方案。
然而,在上述结构的光盘播放器中,密度比DVD高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层间跳跃会变得不稳定。以下详细叙述此情况。首先,考虑对作为密度比DVD高的光记录介质的Blu-ray(蓝光)盘进行记录再生的光学头。由于对Blu-ray盘进行记录再生的光学头具有约405nm波长的光源和数值孔径非常大(约0.85)的物镜,因此,在利用该光学头对具有两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再生时,即使倾斜量相同,在各记录层基材厚度不同,彗形像差(coma aberration)的产生量也相差较大。
图20表示具有三层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结构图。如图20所示,三层光盘181为如下顺序的结构,即:从光学头一侧180起依次为基材182、第1记录层183、第1中间层184、第2记录层185、第2中间层186、第3记录层187、背面的保护层188。基材182和第1及第2中间层184、186采用树脂等透明介质。
在第1记录层183与第2记录层185之间有第1中间层184,在第2记录层185与第3记录层187之间有第2中间层186。因此,从光学头一侧180的光盘181的表面到第2记录层185为止的厚度比到第1记录层183为止的厚度厚出中间层184的厚度,从光学头一侧180的光盘181表面到第3记录层187为止的厚度比到第2记录层185为止的厚度厚出中间层186的厚度。
在此,将从光学头一侧180的光盘181的表面到各记录层为止的距离称作各记录层的基材厚度。而且,针对图20所示的三层光盘,在一边使光束的微小光点聚光在第1记录层183上一边对第1记录层183进行记录或再生时,为了对第2记录层185进行记录或再生,需要将微小光点的聚光位置移至第2记录层185上,或者与此相反有时需要将聚光位置从第2记录层185移至第1记录层183上。将这样使聚光位置向不同记录层移动的动作称作“层间跳跃(interlayer jump)”,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记录层有三层,因此还存在其他组合。
在此,例如在具有三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将各基材厚度设为100μm、75μm、50μm时,如果光盘倾斜1度,则各基材厚度下产生的彗形像差大为不同,分别为100mλ、75mλ、50mλ。在这种三层光盘的情况下,如果在进行上述的层间跳跃时,以保持临层间跳跃之前的倾斜驱动值、即,维持层间跳跃之前的记录层的最佳彗形像差修正量的状态,使物镜移动以便在作为层间跳跃目的地的记录层位置聚光,则由于如上所述在各记录层的最佳彗形像差修正量不同,因此无法修正层间跳跃后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其结果,会使聚焦错误信号恶化,在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的聚焦引入动作变得不稳定,从而无法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在即使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倾斜相同,但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由于基材厚度不同而相差较大的多层光记录介质中,也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盘装置,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包括:光学头,其具备光源、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以及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的控制部,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使得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以实现一种能够使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良好,可获得良好的聚焦错误信号从而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中搭载的光学头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彗形像差修正元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彗形像差修正元件的径向用透明电极的图案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彗形像差修正元件的切向用透明电极的图案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聚光位置的移动动作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以及彗形像差修正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各种信号变化的一例的时间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各种信号变化的另一例的时间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聚光位置的移动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以及彗形像差修正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各种信号变化的一例的时间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各种信号变化的另一例的时间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各种信号变化的另一例的时间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各种信号变化的另一例的时间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脑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影像记录再生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影像再生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服务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汽车导航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以往的光盘播放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多层光记录介质的结构的一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1中,对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中搭载的光学头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包括光学头1、马达2以及处理电路3。光学头1如图2所示,包括光源21、光量衰减元件22、偏振分束器(polarization beamsplitter)23、准直透镜24、反射镜25、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1/4波长板27、物镜28、单轴致动器30、柱面透镜(cylindrical lens)200、光检测器201、聚光透镜202以及光源光量控制用光检测器203。光记录介质29是具有两层或三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例如可使用具有两层记录层的Blu-ray盘,或者也可以使用类似Blu-ray盘而构成的三层或四层以上的高密度光记录介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21构成光源的一例,光量衰减元件22、偏振分束器23、反射镜25、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1/4波长板27及物镜28构成包含接收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在光记录介质29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的一例,聚光光学系统包括在聚焦方向及追踪方向上驱动物镜28的聚焦用致动器及追踪用致动器等各种致动器(省略图示)。
光检测器201构成接收由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的一例。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构成修正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的一例。准直透镜24和单轴致动器30(例如,步进马达)构成通过改变聚光光学系统中的光的发散程度来修正聚光光学系统的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的一例。
处理电路3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各种检测电路、各种驱动电路、A/D转换器及D/A转换器等,构成控制聚光光学系统和彗形像差修正部的控制部的一例。而且,处理电路3的一部分或全部采用集成电路,构成控制聚光光学系统的第1控制部及控制彗形像差修正部的第2控制部的一例。另外,处理电路3不仅进行后述的各种控制,而且也可以作为Rf振幅强度检测器、再生处理部、聚焦控制电路、追踪控制电路及倾斜控制电路而发挥功能。
这里,光源21例如为采用GaN系的半导体激光元件(波长为390nm至450nm),向光记录介质29的记录层输出记录或再生用的相干光的光源。光源21的波长例如为405nm。光量衰减元件22是用于降低光源21的噪声的光学元件,可在箭头A1的方向上移动。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95086号所公开的那样,光量衰减元件22具备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的一部分形成有使光量衰减的膜(例如Cr膜)。
偏振分束器23例如对于某直线偏振光具有5%的透射率及95%的反射率,对于与所述直线偏振光正交的直线偏振光具有100%的透射率。准直透镜24是将从光源21射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的透镜。准直透镜24和单轴致动器30构成球面像差修正部,球面像差修正部用于修正光记录介质29的基材厚度与最佳基材厚度不同时所产生的球面像差,可以通过单轴致动器30改变准直透镜24的位置来修正上述球面像差。
反射镜25是反射入射的光使其朝向光记录介质29的方向的光学元件,具有使入射光100%反射的特性。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是用液晶元件构成的、能够对入射的光赋予彗形像差的光学元件,详细情况后述。1/4波长板27是由双折射材料形成的、将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的光学元件。物镜28是使光聚光在光记录介质29的记录层上的透镜,数值孔径(NA)为0.85。另外,作为物镜28的数值孔径(NA),并不特别限定于本例,也可以使用0.83以上且0.86以下的值。而且,由于数值孔径(NA)越大,彗形像差或球面像差就越大,因此当物镜的数值孔径(NA)为0.83以上,理想的是0.85以上,更为理想的是0.86以上时,适于使用本发明。进而,当使用固体浸没透镜(solid immersion lens,SIL)作为聚光部件时,可为更高的数值孔径,例如能够使聚光部件的等效的NA大于1,因此在使用包含具有如此高的数值孔径的固体浸没透镜的聚光部件时,更适于使用本发明。
柱面透镜200的入射面为圆筒面,其出射面相对于透镜光轴呈旋转对称面,对入射光赋予像散(astigmatism),以实现基于所谓的像散法的聚焦错误信号的检测。光检测器201接收由光记录介质29的记录层反射的光并将光转换为电信号。聚光透镜202使透过偏振分束器23的光聚光在光源光量控制用光检测器203。光源光量控制用光检测器203接收透过偏振分束器23的光并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检测光源21的光量的信号。
对如此构成的光盘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光记录介质29一旦被放置到光盘装置中,处理电路3输出使马达2旋转的信号而使马达2转动。接着,处理电路3驱动光源21射出光。从光源21射出的光被光记录介质29反射,并射入光检测器201。光检测器201将表示光记录介质29上的光的合焦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和表示光的照射位置的追踪错误信号输出至处理电路3。
基于这些信号,处理电路3输出控制物镜28的信号,由此,使从光源21射出的光聚光在光记录介质29上的所希望的轨道上。而且,处理电路3基于从光检测器201输出的信号,再生记录在光记录介质29中的信息。从光源光量控制用光检测器203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处理电路3,处理电路3通过控制光源21使该信号达到所希望的值,从而使从物镜28射出的光的光量成为所希望的值。
下面,对光学头1的动作进行详细叙述。从光源21射出的直线偏振的光透过光量衰减元件22,大部分被偏振分束器23反射,而一部分透过。被反射的光射入准直透镜24,根据准直透镜24的位置而被转换成发散光、平行光、汇聚光的其中之一。该汇聚程度经过转换的光射入反射镜25并被100%反射,其行进方向改为朝向光记录介质29的方向。
该被反射的光透过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将对光记录介质29倾斜时产生的彗形像差进行修正的彗形像差赋予入射光。透过了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的光射入1/4波长板27,直线偏振光被转换为圆偏振光,该圆偏振的光射入物镜28,根据入射的光的发散程度或汇聚程度而产生球面像差,并被聚光在光记录介质29上。
这里,具有波阵面像差(wavefront aberration)的光通过物镜28而被聚光,该波阵面像差用来对光记录介质29偏离最佳基材厚度时产生的波阵面像差或在光记录介质29的各记录层中产生的波阵面像差进行修正。而且,对光记录介质29倾斜时产生的彗形像差进行修正的彗形像差,由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赋给通过物镜28而聚光的光。其结果,在光记录介质29上,即使光记录介质29的基材厚度有偏差,或者,即使光记录介质29发生倾斜,也可以在光记录介质29的各记录层形成无像差的光点、即被缩小至衍射极限的光点。
然后,从光记录介质29反射的圆偏振的光通过物镜28射入1/4波长板27,被转换为与从光源21射出的直线偏振光正交的方向的直线偏振光。经过1/4波长板27转换的直线偏振的光透过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透过的光被反射镜25全部反射。被反射的光透过准直透镜24,全部透过偏振分束器23,而不返回光源21。而且,通过柱面透镜200,透过了偏振分束器23的光被赋予像散,透过了该柱面透镜200的光聚光在光检测器201上。
光检测器201将表示光记录介质29上的光的合焦状态的聚焦错误信号输出至处理电路3,而且,将表示光的照射位置的追踪错误信号输出至处理电路3。这里,聚焦错误信号和追踪错误信号通过众所周知的技术、例如通过像散法(astigmatism method)和推挽法(push-pull method)而加以检测。
处理电路3内的未图示的聚焦控制电路基于聚焦错误信号,在物镜28的光轴方向上控制物镜28的位置,以使光始终以合焦状态聚光在光记录介质29上。而且,处理电路3内的未图示的追踪控制电路,基于追踪错误信号控制物镜28的位置,以使光聚光在光记录介质29上的所希望的轨道上。进而,从光检测器201还获得记录在光记录介质29中的信息。而且,透过了偏振分束器23的光通过聚光透镜202而聚光在光源光量控制用光检测器203上,光源光量控制用光检测器203输出与从光源21射出的光的光量相应的电信号。
在此,对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进行详细叙述。作为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可使用能够对径向方向及切向方向的正交的彗形像差进行修正的光学元件,例如,可将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110802号中公开的光学元件用作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图3是表示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的一例的剖视图,图4及图5是表示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中所使用的电极图案(electrode pattern)的一例的图。
在图3中,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包括第1基板31、与第1基板31大致平行配置的第2基板32、配置在第1基板31之上的第1电压施加电极33、与第1电压施加电极33大致平行地配置以便与第1电压施加电极33相对着的第2电压施加电极34、被形成以覆盖第1电压施加电极33的透光性树脂膜35、被形成以覆盖第2电压施加电极34的透光性树脂膜36、配置在透光性树脂膜35及36之间(第1电压施加电极33与第2电压施加电极34之间)的液晶37、以及配置在透光性树脂膜35及36之间以围住液晶37的密封树脂38。
这里,第1基板31及第2基板32例如采用玻璃,具有透光性。而且,第1电压施加电极33是用于对液晶37施加所希望的电压的电极。第1电压施加电极33形成在第1基板31的内侧(液晶37一侧)的主面上。而且,第2电压施加电极34是用于对液晶37施加所希望的电压的电极,与第1电压施加电极33一起,对液晶37施加利用第1及第2电压施加电极而合成的所希望的电压。第2电压施加电极34形成在第2基板32的内侧(液晶37一侧)的主面上。第1及第2电压施加电极33、34具有透光性,例如采用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并形成图案以分别提供所希望的电压。
而且,透光性树脂膜35、36是用于使液晶37导向为指定方向的导向膜(orientedfilm),例如采用聚乙烯醇膜(polyvinyl alcohol film)。通过对透光性树脂膜35或透光性树脂膜36进行摩擦(rubbing)处理,能够使液晶37导向为指定方向。而且,液晶37作为改变入射的光的相位的相位变化层而发挥功能。液晶37例如采用向列型液晶(nematic liquidcrystal)。通过改变第1电压施加电极33与第2电压施加电极34之间的电压差,可使液晶37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以此可改变入射的光的相位密封树脂38用于密封液晶37,例如采用环氧树脂。
而且,第1及第2电压施加电极33、34的其中之一采用图4所示的分割电极(segmentelectrode)S1至S3,另一方采用图5所示的分割电极S4至S6。在图4及图5中,箭头TD表示切向方向,箭头RD表示径向方向,图4所示的图案是径向用透明电极的图案,图5所示的图案是切向用透明电极的图案。
对以此方式构成的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外部将控制电压分别施加至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的第1及第2电压施加电极33及34的分割电极S1至S6,对射入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的光赋予与图示的图案相应的相位。图4及图5所示的图案可对入射的光赋予径向方向及切向方向的彗形像差的波阵面。
接下来,对从再生或记录信息的多层光记录介质的一个记录层向另一记录层的层间跳跃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高NA物镜的情况下,即使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倾斜相同,如果基材厚度不同,所产生的彗形像差也会相差较大。而且,物镜的NA越高,越会因其制作误差产生彗形像差。而且,光学头中所使用的其他光学元件也具有彗形像差,这些彗形像差全部成为光学头的彗形像差。
通常,该彗形像差会使记录/再生性能恶化,因此,通过使物镜相对于光轴倾斜以产生彗形像差,利用该彗形像差来消除构成光学头的光学元件的彗形像差,由此光学头自身也被调整得无彗形像差。
然而,如果光学头具有改变光的发散程度的球面像差修正部,则为了与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各记录层对应(由于各记录层的基材厚度不同),需要驱动球面像差修正部,以使汇聚光向薄的基材厚度入射,而使发散光向厚的基材厚度入射。此时,若物镜倾斜,则即使多层光记录介质并未倾斜,也会产生彗形像差,并且发散度或汇聚度越大,彗形像差的产生量就越大。
这样,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各记录层的基材厚度的影响越大,即使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倾斜相同,彗形像差的产生量也会因各基材厚度而相差越大。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在从某记录层向另一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动作时,产生修正临层间跳跃之前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则在层间跳跃后的记录层中会产生较大的彗形像差,从而对聚焦错误信号造成影响。因此,如果维持临层间跳跃之前的彗形像差修正量,则无法获得稳定的层间跳跃动作。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当从处理电路3发出进行层间跳跃的指令时,在层间跳跃之前,将最适于层间跳跃前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变更为最适于层间跳跃后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之后,进行物镜28的移动。其结果,可获得良好的聚焦错误信号,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动作。这里,关于最适于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如果例如在再生/记录前预先学习光记录介质29的倾斜量,并将针对该倾斜量所需要的彗形像差修正量存储到处理电路3内的存储器等中,就能够获得最适于各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
接下来,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层间跳跃动作时的聚光位置的移动动作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及彗形像差修正动作的流程。
图6中,如果在一边对光记录介质29的第1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一边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时,处理电路3发出了层间跳跃指令(或者处理电路3从未图示的其他电路接收到层间跳跃指令)(步骤51),处理电路3基本上同时发出球面像差修正信号、彗形像差修正信号和层间跳跃信号(步骤52、53、54)。处理电路3将球面像差修正部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值变更为将适合跳跃目标的第2记录层的修正量考虑在内的指定值,并将彗形像差修正部中的彗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值变更为将适合跳跃目标的第2记录层的修正量考虑在内的指定值(步骤55、56)。与此同时,处理电路3控制聚光光学系统,将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移动至第2记录层(步骤57)。然后,处理电路3使用聚光光学系统对第2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步骤58)。
图7表示层间跳跃动作中的各种信号变化的一例的时间图。图7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各种信号的电压。在对第1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时,当发出上述步骤51中的层间跳跃指令时,将与此对应的信号作为触发(trigger)(时刻T1),发出层间跳跃信号(上述步骤54)、球面像差修正信号(上述步骤52)以及彗形像差修正信号(上述步骤53)。
层间跳跃信号包括突跳脉冲(kick pulse)KP和制动脉冲(brake pulse)BP,所述突跳脉冲KP是用于为了脱离对至此为止进行记录或再生的第1记录层的焦点控制循环,使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的位置R1移动到第2记录层的位置R2而开始物镜28的移动,所述制动脉冲BP是用于为了移至对第2记录层的焦点控制循环而结束物镜28的上述移动。
图7所示的球面像差修正信号是利用使用螺旋进给机构(screw feed mechanism)等的驱动方法移动图2所示的准直透镜24时的信号波形。以与层间跳跃指令对应的信号作为触发(时刻T1),输出上述的球面像差修正信号,将用于使准直透镜24的位置改变的电压(球面像差修正信号)施加至球面像差修正部(单轴致动器),直到球面像差修正量从适合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1变成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2为止(时刻T3),准直透镜24一旦到达指定位置,便不再施加球面像差修正信号。
而且,图7所示的彗形像差修正信号是为了使图2中所示的彗形像差修正部(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产生所希望的彗形像差而输出的信号。以与层间跳跃指令对应的信号作为触发(时刻T1),输出上述的彗形像差修正信号,对彗形像差修正部(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施加电压(彗形像差修正信号),以使彗形像差修正量从适合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1变成适合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2,并且即使彗形像差达到指定的值,也维持彗形像差修正信号以维持该指定值。
这里,对像差的修正量进行叙述。作为多层光记录介质,考虑图20所示的三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基材厚度为100μm、75μm、50μm)。当波长为405nm、物镜的NA为0.85时,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75μm,则球面像差将变化250mλ,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50μm,则球面像差将变化500mλ。
此时,在使用约f16的准直透镜的球面像差修正部的情况下,如果使准直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100μm,则能够进行大致12mλ的球面像差修正,因此,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75μm,则必需使准直透镜移动大致2mm,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50μm,则必需使准直透镜移动大致4mm。为了像这样使准直透镜较大地移动,在使用步进马达以螺旋进给机构进行移动时,需要数百毫秒。
与此相对,当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倾斜度为1度时,在基材厚度为100μm、75μm、50μm的记录层中产生的彗形像差分别为100mλ、75mλ、50mλ,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75μm,则彗形像差将变化25mλ,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50μm,则彗形像差将变化50mλ。当由使用液晶元件的彗形像差修正元件进行这种程度的彗形像差变化时,由于液晶的响应速度的关系,需要数十毫秒。因此,彗形像差修正量比球面像差修正量更快地达到指定值。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即,在层间跳跃完成的时刻(例如,图7的时刻T4)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例如,图7的时刻T1),因此有如下效果:在对第2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时,可进行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从而可进行稳定的焦点控制,且可防止因层间跳跃的失败导致焦点控制有所偏差。
而且,像图7所示的时刻T1的各动作那样,在开始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的大致同时(例如,同时或实质上同时),开始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由此获得可在短时间进行层间跳跃的效果。
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在焦点位置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例如,图7的时刻T4之前)、即,在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中途,结束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例如,图7的时刻T2、T3),具有可更稳定地进行焦点控制的效果。
但是,当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需耗费时间时,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完成之前(例如,图8的时刻T2、T3之前),完成焦点位置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例如,图8的时刻T4),由此,可获得能够进一步缩短层间跳跃所耗时间的效果。而且,也可以使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和彗形像差的修正及/或球面像差的修正基本上同时完成。此时,能够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
接下来,对与多层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在考虑如上所述的三层的光记录介质时,当多层光记录介质相对于光学头倾斜1度时,如果基材厚度由100μm变为75μm,则彗形像差仅变化25mλ。该25mλ相当于马歇尔标准(70mλ)的40%,虽较大,但有可能在光学头的充裕内进行处理。
然而,当从与100μm的基材厚度对应的记录层层间跳跃至与50μm的基材厚度对应的记录层时,即当跨越一层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时,本发明的效果尤为有效。即,当不改变彗形像差修正量而跨越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时,由于靠近最初的记录层一侧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产生量较小(维持100μm的基材厚度的彗形像差修正量时,在75μm的基材厚度的记录层中产生25mλ的彗形像差,在50μm的基材厚度的记录层中产生50mλ的彗形像差),因此,75μm的基材厚度的记录层的聚焦错误信号比50μm的基材厚度的记录层的聚焦错误信号要好。
因此,如果在移动焦点位置之后进行聚焦引入,虽然应该跨越一层记录层而层间跳跃至基材厚度为50μm的记录层,但会发生层间跳跃至基材厚度为75μm的记录层的误动作。这样,尤其在跨越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时,在焦点位置移动前预先改变彗形像差修正量尤为有效。本实施方式中,考虑了在三层的光记录介质中跳过一层记录层的情况,而在四层以上的多层光记录介质中,对跳过一层以上的记录层的情况,本发明当然也尤为有效。
接下来,对球面像差修正量及彗形像差修正量进行叙述。在考虑到如上所述的三层的光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对于球面像差修正量,可以基于第1中间层的厚度或第2中间层的厚度的标准值来决定修正量。而且,在将光记录介质插入光盘装置时或接通光盘装置的电源时,处理电路3也可以对各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针对每个记录层学习并获取使信息信号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并将所获取的对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之差作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即,作为适合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差。
较为理想的是,可以基于标准的中间层厚度,例如当光记录介质29为Blu-ray盘时,基于Blu-ray盘规格所规定的标准的中间层厚度,暂时决定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在将光记录介质插入光盘装置时或接通光盘装置的电源时,处理电路3对各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针对每个记录层学习使信息信号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并基于所获取的对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之差,对上述暂时决定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进行修正。
对于彗形像差修正量,在将光记录介质插入光盘装置时或接通光盘装置的电源时,处理电路3学习光记录介质的倾斜度。而且,预先在光盘装置中、例如处理电路3中存储最适于光记录介质倾斜度的彗形像差修正量。这样,处理电路3基于光记录介质的倾斜度的学习值,调用所存储的彗形像差修正量以使用该值。而且,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以在将光记录介质插入光盘装置时或接通光盘装置的电源时,处理电路3对各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针对每个记录层学习并获取使信息信号达到最佳的彗形像差修正量,并将所获取的各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之差作为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即,作为适合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差。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层间跳跃中,通过在焦点位置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使最适于层间跳跃前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及彗形像差变为最适于层间跳跃后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及彗形像差的修正,可使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聚焦错误信号良好,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的一例。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层间跳跃动作的时机不同,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未特别说明的部分,视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于标注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符号的结构部件,只要未作特别说明,则视为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部件同样的功能,对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的结构,未重新图示,而代用上述的图1及图2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层间跳跃动作时的聚光位置的移动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及彗形像差修正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图9中,如果在一边对第1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一边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时,处理电路3发出了层间跳跃指令(或者当处理电路3从未图示的其他电路接收到层间跳跃指令时)(步骤81),处理电路3首先发出球面像差修正信号(步骤82),处理电路3将球面像差修正部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值变更为将适合跳跃目标的第2记录层的修正量考虑在内的指定值(步骤83)。
随后,处理电路3发出彗形像差修正信号(步骤84),处理电路3将彗形像差修正部的彗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值变更为将适合跳跃目标的第2记录层的修正量考虑在内的指定值(步骤85)。
接着,处理电路3发出层间跳跃信号(步骤86),处理电路3控制聚光光学系统,使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移动至第2记录层(步骤87)。然后,处理电路3使用聚光光学系统对第2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步骤88)。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在焦点位置移动之前,首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随后进行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在对第2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时,基本上完成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其结果,具有如下效果:不会受到球面像差的不良影响,能够对第2记录层进行稳定的焦点控制,可防止因层间跳跃的失败导致焦点控制有所偏差。
图10是表示上述的层间跳跃动作中的各种信号变化的一例的时间图。图10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各种信号的电压。在对第1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时,当发出上述步骤81中的层间跳跃指令时,以与此对应的信号作为触发(时刻T1),首先使球面像差修正信号变化(上述步骤82)。
图10所示的球面像差修正信号是利用使用螺旋进给机构等的驱动方法移动图2中所示的准直透镜24时的信号波形。以与层间跳跃指令对应的信号作为触发(时刻T1),上述的球面像差修正信号变化,将用于使准直透镜24的位置改变的电压(球面像差修正信号)施加至球面像差修正部(单轴致动器),直到球面像差修正量从适合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1变成指定的修正量即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2为止。
随后(时刻T5),处理电路3改变彗形像差修正信号(上述步骤84)。其结果,对彗形像差修正部(彗形像差修正元件26)施加电压(彗形像差修正信号),以使彗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1变成适合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2,并且,即使彗形像差达到指定的值,也维持彗形像差修正信号,以维持该指定的值。
接着,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完成(时刻T2、T3),随后(时刻T6),改变层间跳跃信号(上述步骤86)。层间跳跃信号包括突跳脉冲KP和制动脉冲BP,所述突跳脉冲KP是用于为了脱离对至此为止进行记录或再生的第1记录层的焦点控制循环,使焦点位置移动到第2记录层而开始物镜的移动,所述制动脉冲BP是用于为了移至对第2记录层的焦点控制循环,而结束物镜的上述移动。
通过上述动作,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由于在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即,在层间跳跃完成的时刻(例如,图10的时刻T4)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例如,图10的时刻T1、T5),因此有如下效果:在对第2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时,可进行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从而可进行稳定的焦点控制,且可防止因层间跳跃的失败导致焦点控制有所偏差。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由于在开始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的时刻(例如,图10的时刻T6)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例如,图10的时刻T1、T5),因此可获得如下效果:能够更可靠地降低焦点位置到达第2记录层时的球面像差量及彗形像差量,从而能够对第2记录层更可靠地进行稳定的焦点控制。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通过在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完成的时刻(例如,图10的时刻T2、T3)之后,发出层间跳跃信号(例如,图10的时刻T6),可以获得如下效果:在对第2记录层进行焦点控制时,不会受到球面像差及彗形像差的不良影响,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稳定的焦点控制。另外,发出层间跳跃信号的时机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在球面像差及/或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的大致同时,开始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此时,由于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球面像差及/或彗形像差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并且能够更早期地进行层间跳跃。
但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完成的时刻(例如,图11的时刻T2、T3)之前(例如,图11的时刻T6),发出层间跳跃信号而开始焦点位置的移动。此时,如图11所示,只要在焦点位置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例如,图11的时刻T4)、即,只要在进入对第2记录层的焦点控制循环之前,完成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就能够对第2记录层进行稳定的焦点控制,而且,由此也能够缩短层间跳跃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最初进行球面像差修正,接下来进行彗形像差修正,最后进行层间跳跃,但由于只要在开始焦点控制之前完成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即可,因此彗形像差修正和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哪一个都可在先,而且,也可以同时进行。但是,为了保持层间跳跃之前的记录层中的聚焦控制的稳定性,较为理想的是预先使球面像差及彗形像差为最佳状态,因此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如果使球面像差变为指定的修正量的时间比使彗形像差变为指定的修正量的时间长,则如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较为理想的是最初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接下来进行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最后进行焦点移动的顺序。
而且,当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或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需耗费时间时,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球面像差修正量及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完成的时刻(例如,图12的时刻T2、T3)之前(例如,图12的时刻T4),完成焦点位置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由此,可获得能够进一步缩短层间跳跃所耗时间的效果。
而且,如图10所示,即使在开始层间跳跃之前完成了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也可能会在所要修正的球面像差量及/或彗形像差量较大的情况下,在从球面像差修正及彗形像差修正的完成到层间跳跃开始前的期间内的聚焦控制或追踪控制不稳定。
因此,也可以将比原本应被修正的球面像差量及彗形像差量小的值作为中间修正量,利用该中间修正量进行了暂时修正之后,再进行修正直至原本应被修正的球面像差量及彗形像差量为止。
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原本应被修正的球面像差量的一半的值作为球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S3,将球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1变更为球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S3进行第1球面像差修正,随后,将球面像差修正量由球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S3变更为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2进行第2球面像差修正,同样地,将原本应被修正的彗形像差量的一半的值作为彗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C3,将彗形像差修正量从适合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1变更为彗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C3进行第1彗形像差修正,随后,将彗形像差修正量由彗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C3变更为适合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2进行第2球面像差修正。
具体而言,在层间跳跃前(例如,图13的时刻T6之前),将球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1变为球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S3(例如,图13的时刻T1),随后,将彗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1变为彗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C3(例如,图13的时刻T5),完成第1球面像差修正及第1彗形像差修正(例如,图13的时刻T7)。
随后,开始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层间跳跃(例如,图13的时刻T6),在层间跳跃完成后(例如,图13的时刻T4),将球面像差修正量由球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S3变为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S2,并且将彗形像差修正量由彗形像差的中间修正量C3变为适合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C2,修正剩余的像差量,完成第2球面像差修正及第2彗形像差修正(例如,图13的时刻T8、T9)。
通过上述的动作,进行层间跳跃之前或进行层间跳跃之后的聚焦控制或追踪控制不会不稳定,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是分两阶段改变球面像差修正量及彗形像差修正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本例,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使用两个以上的中间修正量,以三阶段以上的步骤使球面像差修正量及彗形像差修正量依次变化,或者使球面像差与彗形像差的步骤数目不同。
而且,中间修正量也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也可以将适合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或彗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或彗形像差修正量之差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以上,将各中间值用作两个或三个以上的中间修正量。适合第1及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或彗形像差修正量与各中间修正值的差并不特别限定于等分割的固定值,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使修正值之间的差依次增加或减少,或者使用不等分割的任意值。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多层光记录介质的层间跳跃中,通过在进行焦点移动之前,从最适于跳跃前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及彗形像差修正量变为最适于跳跃后的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及彗形像差修正量,到焦点移动完成为止,各像差修正量达到最适于跳跃后的记录层的状态,因此聚焦错误信号良好,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球面像差修正部,采用了使准直透镜24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但也可以使用通过凹透镜或凸透镜来改变入射的光的发散度或汇聚度的光学系统。而且,也可以使用具有相位变化层的光学元件,例如具有液晶的光学元件。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彗形像差修正部,使用了具有相位变化层(液晶)的光学元件,但也可以采用物镜和使物镜倾斜的驱动部(带有倾斜机构的物镜致动器)。此时,由于修正彗形像差的时间非常快,因此,即使是在临近焦点移动之前或与之同时,或者在焦点移动开始后驱动彗形像差修正部,也可以在焦点位置移动至第2记录层之前完成彗形像差的修正。其结果,可提高焦点移动前的记录层中的伺服稳定性,并且由于可进一步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在焦点移动后完成彗形像差修正,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电脑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4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脑的结构。电脑包括具备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21的电脑主体部、用于进行信息输入的键盘122以及用于进行信息显示的监控器123。
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的电脑,对多层光记录介质也能够稳定地记录或再生信息,具有可用于广泛用途的效果。光盘装置可有效利用其大容量性,取得电脑内的硬盘的备份,或通过有效利用介质(光盘)的廉价和易携带以及在其他光盘装置中信息也能被读出的兼容性,能够与人交换程序或数据,或者为自己所用而随身携带。而且,也能兼容DVD或CD等现有的介质的再生/记录。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光盘记录器(影像记录再生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5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光盘记录器(影像记录再生装置)的结构。光盘记录器131内置有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未图示),与用来显示所记录的影像的监控器132连接而加以使用。
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光盘记录器131可对多层光记录介质稳定地记录或再生影像,具有可用于广泛用途的效果。光盘记录器131可在介质(光盘)上记录影像,并在随意的时候将其再生。光盘不像磁带那样需要在记录后或再生后进行倒带作业,能够实现一边记录某个节目一边再生该节目的前头部分的紧跟再生或者一边记录某个节目一边再生以前记录的节目的同时记录再生。通过有效利用介质的廉价和易携带以及利用在其他光盘装置中信息也能被读出的兼容性,能够与人交换所记录的影像,或者为自己所用而随身携带。而且,也能兼容DVD或CD等现的有介质的再生/记录。
另外,这里叙述的是仅具备光盘装置的情况,但也可以内置硬盘,也可以内置录像带的录像再生功能。此时,能够容易实现影像的临时退避或备份。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光盘播放器(影像再生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6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的光盘播放器(影像再生装置)的结构。具备液晶监控器142的光盘播放器141内置了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未图示),能够将记录在光盘中的影像显示在液晶监控器142上。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光盘播放器141能够稳定地再生不同种类的光盘的影像,具有可用于广泛用途的效果。
光盘播放器141能够在随意的时候再生记录在介质(光盘)中的影像。光盘不像磁带那样需要在再生后进行倒带作业,能够访问并再生某个影像的任意部位。而且,也能兼容DVD或CD等现有的介质的再生。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6中,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服务器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7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6的服务器的结构。服务器具备服务器主体部151、内置在服务器主体部151中的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52、用于进行信息显示的监控器153以及用于进行信息输入的键盘154,并且与网络155连接。
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52作为外部存储装置的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光盘稳定地记录或再生信息,具有可用于广泛用途的效果。光盘装置有效利用其大容量性,根据来自网络155的请求,发送记录在光盘中的信息(图像、声音、影像、HTML文件、文本文件等)。而且,将从网络发来的信息记录到其请求的部位。而且,由于也可以再生DVD或CD等现有的介质中记录的信息,因此也可以发送这些介质中的信息。
(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7中,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汽车导航系统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8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7的汽车导航系统的结构。汽车导航系统内置了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未图示),与用于显示地形或目的地信息的液晶监控器161连接而加以使用。
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汽车导航系统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光盘稳定地记录或再生信息,具有可用于广泛用途的效果。汽车导航系统基于记录在介质(光盘)上的地图信息、地面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陀螺仪(gyroscope)、速度计、行驶距离计等信息,算出当前位置,并将该位置显示于液晶监控器上。而且,当输入目的地时,基于地图信息或道路信息,算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并将其显示于液晶监控器161上。
通过使用大容量的光盘来记录地图信息,能够用一张盘提供覆盖广地域的详细道路信息。而且,可以将该道路附近附带的餐馆、商店、加油站等的信息也同时存储到光盘中一并提供。进而,道路信息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旧,与现实不一致,但由于光盘具有兼容性,且介质廉价,因此通过更换为收纳了新的道路信息的光盘,可获得最新的信息。而且,由于也兼容DVD或CD等现有的介质的再生/记录,因此也可以在汽车中看电影或听音乐。
以上,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于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其他实施方式。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仅利用光来记录信息的光记录介质进行了叙述,但对于通过光和磁来记录信息的光记录介质,当然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光记录介质为光盘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卡片状的光记录介质等实现类似功能的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由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归纳如下。
即,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盘装置,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包括:光学头,其具备光源、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以及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的控制部,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使得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
在该光盘装置中,多层光记录介质至少具备第1记录层及第2记录层,由于在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第1记录层向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将彗形像差修正量由适合第1记录层的值变更为针对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开始彗形像差的修正,因此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良好,能够获得良好的聚焦错误信号,从而可实现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的光盘装置。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控制部基本上同时开始(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tart)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和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此时,能够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
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之前,开始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此时,由于在进行焦点位置的移动之前开始彗形像差的变更,因此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良好,能够获得良好的聚焦错误信号,从而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之后,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此时,由于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的几乎同时(substantiallysimultaneously),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此时,由于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并可更早期地进行层间跳跃。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中途完成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此时,能够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之前,完成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此时,能够进一步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
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本上同时完成(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complete)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和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此时,能够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是在将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插入所述光盘装置时或者接通所述光盘装置的电源时通过学习所得到的、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所述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差。此时,由于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彗形像差的修正,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具有三层以上的记录层,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跨越一层以上的所述记录层而移动。此时,即使像差变化较大,也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光源的波长大致为405nm,所述物镜的数值孔径大致为0.85。此时,即使对于大容量的多层光记录介质,也能够提高焦点移动前的记录层中的伺服稳定性,并且能够进一步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在焦点移动后完成彗形像差修正,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光学头还包括通过改变所述聚光光学系统中的光的发散程度来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此时,由于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控制部基本上同时开始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和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此时,能够缩短层间跳跃的时间。
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在开始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之后,开始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此时,能够维持进行焦点位置的移动之前的记录层中的稳定性。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与所述第1记录层和所述第2记录层之间的标准的中间层的厚度对应。此时,不需要学习的时间,能够缩短装置的启动时间。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是在将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插入所述光盘装置时或者接通所述光盘装置的电源时通过学习所得到的、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所述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差。此时,由于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本发明所提供的影像再生装置具备上述任一光盘装置,从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再生影像。在该影像再生装置中,能够兼容多层光记录介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服务器具备上述任一光盘装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在该服务器中,能够兼容多层光记录介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导航系统具备上述任一光盘装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在该汽车导航系统中,能够兼容多层光记录介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脑具备上述任一光盘装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在该电脑中,能够兼容多层光记录介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影像记录再生装置具备上述任一光盘装置,对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记录影像,并从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再生影像。在该影像记录再生装置中,能够兼容多层光记录介质。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上述任一光盘装置,能够实现对多层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性能良好的上述的电脑、影像记录再生装置、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以及汽车导航系统。
本发明所提供的集成电路被用于利用光学头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盘装置,所述光学头具备光源、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该集成电路包括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第1控制部和控制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的第2控制部,其中,所述第1及第2控制部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以便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在该集成电路中,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良好,能够获得良好的聚焦错误信号,从而可实现能够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的光盘装置。
本发明所提供的记录再生方法,是使用光学头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方法,所述光学头具备光源、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该记录再生方法包括:使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移动的第1步骤;以及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的第2步骤。
在该记录再生方法中,焦点位置移动后的记录层中的彗形像差良好,能够获得良好的聚焦错误信号,从而可进行稳定的层间跳跃。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盘装置能够实现对多层光记录介质良好的记录再生性能,也能够适用于电脑、影像记录再生装置、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以及汽车导航系统。

Claims (21)

1.一种光盘装置,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头,其具备光源、包含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和控制部,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使得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基本上同时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和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之前,开始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之后,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的几乎同时,开始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中途完成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完成之前,完成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基本上同时完成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的移动和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为将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插入所述光盘装置时或者接通所述光盘装置的电源时学习所得到的、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所述第2记录层的彗形像差修正量的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具有三层以上的记录层,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跨越一层以上的所述记录层而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的波长大致为405nm,
所述物镜的数值孔径大致为0.85。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头还包括,通过改变所述聚光光学系统中的光的发散程度来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基本上同时开始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和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开始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之后,开始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与所述第1记录层和所述第2记录层之间的标准的中间层的厚度相对应。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更量,为将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插入所述光盘装置时或者接通所述光盘装置的电源时学习所得到的、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适合所述第2记录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差。
17.一种影像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从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再生影像。
18.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
19.一种汽车导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
20.一种集成电路,被用于利用光学头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盘装置,所述光学头具备光源、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彗形像差修正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第1控制部;和
控制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的第2控制部,其中,
所述第1控制部及所述第2控制部,控制所述聚光光学系统和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以便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
21.一种记录再生方法,使用光学头对具备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的多层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所述光学头具备光源、接收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包含在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上形成微小光点的物镜的聚光光学系统、接收由所述多层光记录介质反射的光束并根据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修正所述聚光光学系统的彗形像差的所述彗形像差修正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移动的第1步骤;和
在所述微小光点的焦点位置从所述第1记录层向所述第2记录层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从适合所述第1记录层的值变成针对所述第2记录层而规定的指定值的所述彗形像差的修正的第2步骤。
CN2009801008883A 2008-09-01 2009-08-26 光盘装置、使用所述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汽车导航系统、集成电路及记录再生方法 Pending CN1020898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3124 2008-09-01
JP2008223124 2008-09-01
PCT/JP2009/004133 WO2010023901A1 (ja) 2008-09-01 2009-08-26 光ディスク装置、前記光ディスク装置を用いた映像再生装置、サーバー及び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集積回路、並びに記録再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9820A true CN102089820A (zh) 2011-06-08

Family

ID=41721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08883A Pending CN102089820A (zh) 2008-09-01 2009-08-26 光盘装置、使用所述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汽车导航系统、集成电路及记录再生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94521B2 (zh)
JP (1) JPWO2010023901A1 (zh)
CN (1) CN102089820A (zh)
WO (1) WO20100239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6777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记录再现系统、服务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1122275A1 (ja) * 2010-03-30 2013-07-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
CN113039603B (zh) * 2018-11-30 2023-04-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物镜、光学头设备、光学信息设备和光盘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3973A (zh) * 2000-09-06 2002-04-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及信息的记录、再生方法
JP2003022545A (ja) * 2001-07-06 2003-01-2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ジャンプ方法
US20070104045A1 (en) * 2005-11-10 2007-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ma aberration corr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5146A (ja) 1995-10-18 1997-05-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フォーカシング装置
JP3506305B2 (ja) 1996-11-01 2004-03-15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における光ピックアップ制御方法
JP3758347B2 (ja) 1997-12-25 2006-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フォーカシング装置
JP4092774B2 (ja) 1998-05-07 2008-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フォーカシング装置
JP3775945B2 (ja) 1999-05-24 2006-05-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液晶チルトサーボ制御装置
JP4217395B2 (ja) 2000-09-06 2009-0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
WO2002021520A1 (fr) 2000-09-06 2002-03-14 Hitachi, Ltd. Tête optique et dispositif à disque optique
JP2004213784A (ja) * 2003-01-07 2004-07-29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処理装置及びその焦点制御方法
JP2007095154A (ja) * 2005-09-28 2007-04-12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4437799B2 (ja) 2006-03-29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装置、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光ディスク装置なら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方法
US20090116346A1 (en) 2006-03-30 2009-05-07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recording/playback device and medium differentiation method
JP2007317293A (ja) 2006-05-25 2007-12-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3973A (zh) * 2000-09-06 2002-04-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及信息的记录、再生方法
JP2003022545A (ja) * 2001-07-06 2003-01-2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ジャンプ方法
US20070104045A1 (en) * 2005-11-10 2007-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ma aberration correc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6777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记录再现系统、服务器
CN103366777B (zh) * 2012-03-30 2016-08-31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记录再现系统、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60488A1 (en) 2010-10-14
US8194521B2 (en) 2012-06-05
JPWO2010023901A1 (ja) 2012-01-26
WO2010023901A1 (ja) 201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0216B2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41023B2 (ja) 対物レンズ、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光学ドライブ装置
US7649821B2 (en) Disk discriminating method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6822771B2 (en) Optical pickup unit and optical disk drive for accurate and stable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JP2009059468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7164638B2 (en)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using it and aberration correction method
US7529172B2 (en)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nd playback device
US20100172228A1 (en) Volumin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 and optical pickup
US6859429B2 (en) Aberration correcting uni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EP1560209B1 (en) Liquid crystal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device
CN102089820A (zh) 光盘装置、使用所述光盘装置的影像再生装置、服务器及汽车导航系统、集成电路及记录再生方法
US20080212418A1 (en)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07293963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20070263521A1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CN102024474B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CN101256787B (zh) 光头及具有它的光记录再生装置
CN102789787A (zh) 记录装置及伺服控制方法
JP2009009617A (ja) 光ヘッドと光情報装置とコンピュータと映像記録再生装置と映像再生装置とサーバーと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2750961A (zh) 光拾取器装置和光盘装置
JPH09223328A (ja) 光学へッド
CN101315785B (zh) 光拾取器及光盘装置
CN100399443C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2009009615A (ja) 光ヘッドと光ヘッドの組立方法と光記録再生装置とコンピュータと映像記録再生装置と映像再生装置とサーバーと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1802674A (zh) 透镜单元、光学系统、记录/重放装置、以及用于向/从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和/或再现的方法
JPH10233026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