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9409B - 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9409B
CN102079409B CN201010564673.1A CN201010564673A CN102079409B CN 102079409 B CN102079409 B CN 102079409B CN 201010564673 A CN201010564673 A CN 201010564673A CN 102079409 B CN102079409 B CN 1020794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iner
resin
base plate
stored sub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646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9409A (zh
Inventor
森冈贵宏
森本信行
长山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FORM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FORM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505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678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FORM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FORMING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9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9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9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94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的树脂制桶,在通过从成形在顶板(105)上的口部(106a)向桶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102)将收容物(3)排出的树脂制桶(101)中,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在底板(104)上成形为向桶内侧凸起,具有倾斜面(111),该倾斜面位于对应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的位置,且与上述排出用软管的顶端(102a)抵接,将上述顶端向桶内的残留收容物侧引导。

Description

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例如聚乙烯材料等制作的如树脂制桶这样的树脂制容器、和将内装容器装填到外装容器内的复合容器、以及上述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通过使用例如聚乙烯材料等热塑性树脂材料并利用吹塑成形进行制作、被赋予例如聚乙烯筒或塑料筒等名称的树脂制桶。与钢制桶相比,这种树脂制桶在耐药液性、耐腐蚀性等方面优良,因此大多被用作收容例如半导体领域以及液晶领域的药液等的容器。又,作为上述药液的例子,例如在半导体领域中是化学机械研磨液、光致抗蚀剂、显影液、蚀刻液、洗净液等,在液晶领域中是光致抗蚀剂、保色剂、颜色过滤器材料等。
上述这样的树脂制桶的尺寸各种各样,作为大型的尺寸也存在内容量为例如200升的类型。对于如此大型的树脂制桶,在排出收容物时,要将桶本体倾斜而排出收容物是困难的。因此,作为排出方法,采用从形成在该桶的顶板上的开口部分的口部向桶内插入排出用软管而通过该排出用软管进行排出的方法,并采用利用泵向上吸出收容物的泵吸方式或通过向桶内注入氮气使桶内加压到5~200kPa左右的压力而将收容物挤出的加压方式。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积水成形工业(株)商品目录“积水聚乙烯桶”(2006年9月发行)
非专利文献2:积水成形工业(株)商品目录“塑料胶质密封聚乙烯容器塑料桶复合容器”(2007年10月发行)
发明要解决课题
在上述的泵吸方式以及加压方式的任意一种的情况中,在收容物的排出中都使用排出用软管。此时,排出用软管的吸入口和树脂制桶的内底面之间完全不存在间隙的状态为上述吸入口被上述内底面所堵塞的状态,因此,无法进行排出动作。因此,为了在上述吸入口和上述内底面之间设置一些间隙,可以使用小于上述口部到底板的深度的排出用软管2。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排出收容物时,如图16所示,在树脂制桶1的底部上该间隙部分一定会残留有收容物3,从而无法全部排出。又,即使在泵吸方式中,为了防止伴随收容物3的排出而使桶内成为负压,也要向桶内注入例如氮气等。
另外,尤其是在上述的大型的树脂制桶中,如图16所示,为了确保收纳收容物3时的刚性,树脂制桶的底板4成形为其中央部分具有向桶内侧鼓起成凸状或者圆弧状的形状4a。又,在图16中表示树脂制桶1,其形成有从桶的外周朝向中央的2段凸形状4a。因此,在收容物排出结束的时间点,底板4的周边部分4b集中有收容物3,且在桶内收容物3的残留量至少与上述凸起或者膨起的形状4a的高度相对应。
此时,通过使用长于从上述口部到底板的深度的排出用软管2,当排出用软管2的顶端偶然位于集中有收容物3的周边部分4b侧时,残留量减少。然而,从排出用软管2向上述口部的安装方法以及排出用软管2的硬度等各种条件来看,并不限于将排出用软管2的顶端经常定向在残留收容物侧,只要使用较长的排出用软管2就行的想法并不能成为解决办法。
另外,在上述加压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树脂制桶1的内压上升,如图17所示,排出时残留有收容物3的底板4也向外侧膨起,从而在底板4上形成凹部4c。因此,在加压方式的情况下,在此凹部4c中也残留有收容物3,一般来讲,加压方式与泵吸方式相比,收容物3的桶内残留量更多。因此,对于选择加压方式的树脂制桶的用户,存在必需对与树脂制桶1连接的收容物排出用装置侧下功夫减少残留量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半导体领域以及液晶领域中药液等价格非常高,从成本方面来说,树脂制桶的用户希望尽可能减少残留量。因此,树脂制桶的用户对于桶制造商有着非常强的减少残留量的要求。
另外,近几年随着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意识的提高,使用后的树脂制桶的再循环的要求提高。在该树脂制桶的再循环中,桶内的残留物为丢弃物,废液处理是必需的,从而产生处理费用。因此,从该点出发,存在减少残留量的需要。
又,树脂制桶如上述那样的通过吹塑成形而制作,在该桶的内表面上,沿着一对金属模具的直线状的接缝而形成有分模线(PL),从而沿着该分模线而产生树脂材料朝向桶内侧隆起的突块(突起)。因此,由于上述突块,在收容物3的残留量变少的时间点,也会出现收容物3被一分为二的状态。对此由于排出用软管为一根,因此也会发生只能排出一分为二后的单侧的收容物3的情况。在这样的树脂制桶中也存在减少特有结构所引起的残留量的必要性。又,上述突块的高度与树脂制桶的壁厚成比例。因此,在具有100~200升左右的较大内容量的大型的树脂制桶中,减少上述的因结构所引起的残留量的必要性会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上述这样的问题点以及要求而做成,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的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上述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这样构成。
即,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的树脂制容器,其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将热塑性树脂吹塑成形而制作,通过由成形在顶板上的口部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将收容物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其在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为向容器内侧突起,且引导上述排出用软管定向而使上述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减少,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具有至少在对应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的位置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与上述排出用软管的顶端抵接,且将上述顶端向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侧引导,上述底板在分模线上的突起内、存在上述残留收容物的部分,具有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上述底板上。
又,本发明的第2形态中的树脂制容器,其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通过从成形在顶板上的口部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将收容物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特征在于,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在分模线上的突起内、并在存在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的部分,具有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上述底板上。
又,本发明的第3形态中的树脂制容器,其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通过从成形在顶板上的口部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将收容物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特征在于,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在该底板的周边部分上具有集液用斜面,该集液用斜面相对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部分下降倾斜,并且,上述底板在分模线上的突起内、并在存在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的部分,还具有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上述底板上。
又,在上述第3形态中,也可以构成为:还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在上述底板上成形为向容器内侧凸起,且引导上述排出用软管定向以使上述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减少,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具有集液用斜面,该集液用斜面至少位于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对应的位置,且与上述排出用软管的顶端抵接,将上述顶端向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侧引导。
而且,本发明的第4形态中的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该树脂制容器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且通过从成形在顶板上的口部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将收容物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吹塑成形制作了该树脂制容器后,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硬化之前,将分模线上的突起内、存在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的部分压塌而形成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
又,本发明的第5形态中的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该树脂制容器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且通过从成形在顶板上的口部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将收容物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吹塑成形制作了该树脂制容器后,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硬化之前,在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周边部分上形成相对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部分下降倾斜的集液用斜面。
发明的效果
采用上述第1形态的树脂制容器,通过在底板上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可以将从树脂制容器的口部插入的排出用软管的顶端朝向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残留收容物侧引导。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减少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
又,采用上述第2形态的树脂制容器、以及上述第4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通过在分模线上的突起上具有非突起区域,在底板的周缘部份上不会使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被分模线上的突起一分为二。因此,上述周边部分的残留收容物能够通过一根排出用软管进行排出,与以往相比可以减少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
又,采用上述第3形态的树脂制容器、以及上述第5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由于底板具有相对于口部的正下方部分而下降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底板的周边部分的残留收容物被集中在口部的正下方部分即排出用软管的顶端所位于的部分。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减少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述的树脂制容器的一个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4A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用的图。
图4B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用的图。
图4C是对于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用的图。
图5A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5B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其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又一其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第2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A是用于对在图1所示的树脂制容器中通过分模线的突起将残留收容物分断的状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复合容器的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11B是表示图11A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对制作图11A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非突起区域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的A-A部分的剖视图。
图13C是表示图13A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变形例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制作图13A所示的树脂制容器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以及第6实施形态组合后的树脂制容器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16是采用以往的树脂制桶的剖视图来表示泵吸方式情况的图。
图17是采用以往的树脂制桶的剖视图来表示加压方式情况的图。
符号说明
3…收容物,
101、101-2、101-3…树脂制桶,102…排出用软管,
102a…顶端,104…底板,104b…周边部分,104c…中央部,
106a…口部,107…分模线,107a…突起,
110、117…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7a、117b…位置限制部,
118…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8a…中央突出部,
131…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41…非突起区域,
150…复合容器,151…内装容器,152…残留量减少用凸部,
213…集液用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还有上述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参照附图进行以下说明。又,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者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另外,上述复合容器是指,将树脂制的内装容器装填到比该内装容器刚性高的外装容器内的容器,相当于双重容器。
第1实施形态
在图1中,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这里,树脂制桶101相当于树脂制容器的一个例子。另外,该树脂制容器并不限于树脂制桶101这样的圆筒形状,也可以为例如方形等,其形状不受限制。
树脂制桶101与上述的以往的树脂制桶1相同,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例如聚乙烯材料等热塑性树脂材料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另外,由于被吹塑成形,因此在桶内表面上形成有直线状的分模线(PL)107(图2),该分模线107将该树脂制桶101在纵向两等分且与上述一对金属模具的结合部分相对应。在该分模线107上,与分模线107以外的桶内表面相比,沿着分模线107在桶内侧形成有凸状的突块。
另外,参照图16所说明的那样,为了确保在收容收容物时的刚性,以往的树脂制桶1的底板4成形为其中央部分向桶内侧膨起成凸状或者圆弧状的形状4a。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的底板104也同样成形为底板中央部分向桶内侧101a膨起成凸状或者圆弧状的形状104a。
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中,在底板104上除了上述形状104a之外,还成形有作为该树脂制桶101的一个特征构成部分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关于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与以往的树脂制桶1相同,在树脂制桶101的顶板105上,在沿着顶板105的直径方向的两个部位上成形有口部106a、106b。口部106a、106b是用于进行收容物的注入及排出的顶板105的开口部,在为了排出收容物而使用排出用软管102时,如图1所示,在口部106a、106b的其中任一方中,例如在口部106a中插入排出用软管102,在另一方中安装例如氮气注入管。又,口部106a、106b具有保持桶内侧101a气密的结构。又,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中,使用排出用软管102的收容物的排出方法与以往相同,选择上述的泵吸方式或加压方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口部106a、106b的其中任一方上安装排出用软管102及上述氮气注入管。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的口部被塞严。
另外,口部106a、106b位于上述一对金属模具的接合部分。因此,口部106a、106b位于上述分模线107上。
排出用软管102在本实施形态中为树脂制且具有可弯曲性的管子。又,排出用软管102只要至少在顶端部分上具有可弯曲性即可,其整体也可以不采用树脂材料制作,整体也可以不具有可弯曲性。
如图2所示,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在底板104且对应于上述的口部内插入有排出用软管102的口部(为便于说明,以下与图1对应而标注“106a”)的正下方的位置上,通过朝向桶内侧101a凸出而成形为底板104的一部分。又,在图2中,表示对应于口部106a、106b而在底板104上成形有两个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形态,然而至少对应于插入有排出用软管102的口部106a而成形有一个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即可。
又,对图2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还进行以下说明,如5A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8以及图5B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9中的任一个都成形为以分模线107作为中心而左右对称的形状,但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这样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具有倾斜面111。该倾斜面111是与通过口部106a插入的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抵接、且将上述的顶端102a向桶内的残留收容物3侧引导的斜面。在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例如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配置上述倾斜面111,以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向周边部分104b侧引导。又,周边部分104b在底板104中相当于上述膨起的形状104a以外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已说明的那样,在通过上述加压方式进行收容液的排出时,底板104的中央部104c通过向桶外侧膨起而成为凸状,也有在中央部104c侧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配置倾斜面111,以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向中央部104c侧引导。
又,在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能够预先预测是在周边部分104b侧还是在中央部104c侧集中残留收容物3。即,在泵吸方式的情况下为周边部分104b侧;在加压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底板104的上述形状4a的形态和尺寸等以及加压压力来预测。因此,是能够设计倾斜面111的设置位置的。
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的向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或中央部104c侧的引导方向是能够通过倾斜面111的设置位置来决定的。即,如上述那样在插入有排出用软管102的口部106a的正下方设置倾斜面111,而使穿过口部106a的排出用软管102沿着铅直线或者大致铅直线而在桶内下降。因此,如图4A所示,当想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定向时,只要使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顶上部112位于排出用软管102的下降位置102b的中央部104c侧即可。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当想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底板104的中央部104c侧定向时,只要使上述顶上部112位于上述下降位置102b的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即可。这样做是能够设计排出用软管102的引导方向的。
作为一个例子,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形状为如图2所示这样的形状,上述倾斜面111及上述顶上部112沿着底板104的圆周方向弯曲地延伸。另外,在如图2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一个实施例中,长度L必需至少为40mm左右。当长度L小于此值时,存在无法可靠地使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残留收容物3侧定向的可能性。另外,从底板104的最下面到顶上部112的高度H为6~50mm左右。当高度H低于6mm时,存在无法可靠地使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残留收容物3侧定向的可能性,因而不佳,另一方面,当其高于50mm时,会使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形状大型化,因此在吹塑成形时会存在在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成形性方面产生障碍、树脂制桶101的基本强度低等不良现象的可能性,因而不佳。
另外,倾斜面111的角度相对于底板104的水平部分为大约10度到大约80度,45度到60度左右最佳。通过使倾斜面111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80度的倾斜角度,可以更加可靠地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残留收容物3侧定向。
另外,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形状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形状。也可以采用例如图5A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7以及图5B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8这样的形状。
图5A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7具有C字状或者コ字状的平面形状,以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定向在分模线107的附近。即,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7具有位置限制部117a、117b,其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定位在分模线107的附近。
又,当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底板104的中央部104c侧定向时,与图5A的情况相反,位置限制部117a、117b朝向中央部104c侧配置。
图5B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8具有沿着分模线107延伸的中央突出部118a,以避开分模线107来定向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
另外,在对应于口部106a、106b而在底板104上成形有两个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形态中,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两个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顶上部112连接且以与膨起为凸状或者圆弧状的形状104a相同的高度与形状104a成形为一体。
对于像以上说明这样构成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动作,参照图1、以及图4A~图4C进行说明。又,这里,选择为了使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朝向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定向而将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成形在底板104上的情况作为例子。
如图4A所示,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和相对于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顶上部112位于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倾斜面111抵接,该排出用软管102插入在树脂制桶101的口部106a中且穿过口部106a沿着铅直方向或者大致铅直方向下降。之后,如图4B以及图4C所示,通过将排出用软管102进一步插入,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一边由倾斜面111引导一边下降,从而定位于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
因此,在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集中残留收容物3时,可以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定位于周边部分104b侧。
如此,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可以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可靠地定向在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底板104的位置、即周边部分104b侧或者中央部104c侧,进而可以将残留收容物3排出。因此,与以往相比,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可以减少收容物3的桶内残留量。
又,如图4B以及图4C所示,排出用软管102通过与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抵接而稍稍弯曲。而且,如图4C所示,为了尽可能减少桶内收容物3的残留量,存在使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在可能的范围内靠近底板104的内表面的需要。因此,根据本申请人的实验,在设置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时的排出用软管102的长度,相对于从口部106a到底板104的内表面的规定的铅直方向深度,设定为超过5~60mm左右长度为佳。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中,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成形,在进行吹塑成形的以往的金属模具中仅安装用于使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成形的凸状部件即可,无需重新调整金属模具整体。因此,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可以通过非常低的成本得到优良的效果,因而较佳。
第2实施形态
在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中,是仅在相对于口部106a的一部分底板104上成形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形态。对此,图7所示的该第2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2具有遍及底板104-2的全周而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31。又,在树脂制桶101-2中,底板104-2以外的构成部分不存在与上述树脂制桶101结构不同的部分。因此,以下只对于在底板104-2上成形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31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底板104-2具有遍及底板104-2的全周而成形的倾斜面111-2。倾斜面111-2与上述的倾斜面111相比仅仅长度不同,其功能与上述的倾斜面111的情况相同。第2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2被设想成在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在底板104-2的周边部分104b-2侧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类型。因此,倾斜面111-2的顶上部112-2相对于从口部106a下降的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位于底板104-2的中央部104c-2侧。因此,将上述下降而来的排出用软管102朝向上述周边部分104b-2侧定向。另外,倾斜面111-2距离底面的高度H可以选择与第1实施形态情况下的倾斜面111的高度H相同的值。
在本树脂制桶101-2中,如图7所示,上述顶上部112-2搭上底板104-2的中央部104c-2而成形为平坦面。然而,并不限于该形态,也可以使上述中央部104c-2成形为凹状。
另外,如图8所示,当该第2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2为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在底板104-2的中央部104c-2侧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类型时,使顶上部112-2相对于上述下降的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位于底板104-2的周边部分104b-2侧,且倾斜面111-2遍及底板104-2的全周而成形。另外,中央部104c-2成形为凹状。
第3实施形态
在第1实施形态以及第2实施形态的任意一种形态中,因制作方法而如上述那样在树脂制桶101、101-2的内表面上沿着分模线107形成有朝向桶内侧101a突出的凸状的突块(突起)。因此,如图9A所示,在例如图1所示的树脂制桶101的情况下,集中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侧的残留收容物3,通过在底面104沿直径方向延伸的上述突起107a而分断成为残留收容物3a和残留收容物3b。又,在上述的其他任意一种形态的树脂制桶的底板上也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当这样使残留收容物3分断成两部分时,即使用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等进行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102a的定向,也会存在只能排出单侧的残留收容物3的状态。
因此,如图9B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3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具有不存在突起107a的非突起区域141。又,在本实施形态中,选择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树脂制桶101作为例子,所以在周边部分104b上形成有非突起区域141,但总之,只要对应于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在底板104上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部位,形成非突起区域141即可。
通过形成非突起区域141,而使将残留收容物3分断成为两部分的堤坝消失。因此,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3,能够使残留收容物3在底板104的任意部位均可流动,且可以通过一根排出用软管102将残留收容物3排出。这样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3,通过其与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等的协同效果,可以进一步减少收容物3的桶内残留量。
第4实施形态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1实施形态到第3实施形态中,对于通过树脂材料的吹塑成形而成形的单体容器即树脂制桶101等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以往,也存在将采用树脂制吹塑成形的内装容器装填到比该内装容器的刚性高的例如钢制的外装容器内而成为双重容器的、被称为复合容器的容器。例如,存在主要是10~20升用的复合提桶以及主要是60~200升用的一般称作化学桶(Chemi-drum)等名称的桶。即使在这些复合容器中,也将排出用软管从设置在上部的口部插入,通过上述加压方式或者上述泵吸方式将内容物排出。又,在上述内装容器的底板上,不会像树脂制桶101等这样,在底板104上成形有底板中央部分向桶内侧101a膨起成凸状或者圆弧状的形状104a。又,上述内装容器并不限于圆筒形状,其形状不受限制。
因此,如图10所示,在第1实施形态到第3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131也能够应用于上述复合提桶及上述化学桶中的采用树脂制吹塑成形的上述内装容器中,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形态到第3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在图10所示的复合容器150中,采用树脂制吹塑成形的内装容器151在底板部分上具有相当于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131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52。又,复合容器150是图示作为一个例子而相当于上述复合提桶的容器。另外,在复合容器150中虽然仅成形有口部106a,但当然也可以成形有两个口部。另外,在图10所示的上述复合提桶中,大多通过上述加压方式进行收容物的排出。因此,在图10中所示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52表示成形为将排出用软管102朝向容器中央部侧引导的情况。然而,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52也当然可以成形为将排出用软管102朝向容器的周缘侧定向。
另外,关于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52,也能够应用第1实施形态到第3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变形例,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的第1实施形态到第4实施形态中,底板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117、118、131、152。另一方面,在以下所说明的第5实施形态以及第6实施形态中,记述了不在底板上设置残留量减少用凸部而能够与以往相比减少收容物的桶内残留量的树脂制桶。这里,在第5实施形态以及第6实施形态中,选择从上述第1实施形态到第3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单体容器的树脂制桶除去了上述残留量减少用凸部的形态的树脂制桶作为例子。因此,关于与第1实施形态到第3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在这里省略说明。
另外,在第5实施形态及第6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中,选择通过泵吸方式将收容物3排出的方式。因此会使收容物3残留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
第5实施形态
在图11A中所示的该第5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201与例如第1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101相同,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例如聚乙烯材料等热塑性树脂材料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因此在桶内表面上形成有上述分模线(PL)107。如上所述,在该分模线107上,与分模线107以外的桶内表面相比沿着分模线107在桶内侧上形成有凸状的突块即突起107a。另外,关于底板104,也与第1实施形态等相同,成形为底板中央部分向桶内侧101a膨起成凸状或者圆弧状的形状104a。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树脂制桶201的底板104上未形成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
如图11A所示,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树脂制桶201与上述的第3实施形态的结构相同,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具有不存在突起107a的非突起区域141。又,在本实施形态中,选择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树脂制桶201作为例子,因此在周边部分104b上形成有非突起区域141,但总之,只要对应于即将结束收容物排出之前在底板104上集中残留收容物3的部位,形成非突起区域141即可。另外,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非突起区域141形成为沿着分模线107遍及周边部分104b的全部区域,但如图11B所示,也可以只形成在周边部分104b的一部分上。
通过形成这样的非突起区域141,如第3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那样,残留收容物3不会在底板104上一分为二而能够在底板104的任意部位流动,且可以通过一根排出用软管102将残留收容物3排出。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收容物3的桶内残留量减少。
非突起区域141的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像以下这样进行。
即,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材料进行吹塑成形来制作树脂制桶201。制作后,如图12所示,在上述热塑性树脂材料冷却硬化之前,使挤压部件250位于分模线107的正上方,穿过可插入排出用软管102的口部106a并下降,从而与突起107a抵接,并挤压且将该突起107a压塌而形成非突起区域141。由此非突起区域141形成为与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大致相同的平面。
挤压部件250在其顶端上具有钢制而成的压塌部251。该压塌部251具有能够穿过口部106a且至少可覆盖突起107a的大小,是用于形成非突起区域141的部件。这样的挤压部件250与推压装置255连接,通过推压装置255,自动地进行以下各种动作:朝向树脂制桶201的插入、下降、压塌、以及从树脂制桶201取下。另外,每当进行压陷动作时,最好使挤压部件250加热到与树脂制桶201的温度相同的程度。又,每当进行压陷动作时,在树脂制桶201的外侧的底板104上配置有例如钢制而成的垫板252。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非突起区域141如上述那样形成为与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大致相同的平面,但也可以形成为相比于周边部分104b成为凹部。在这样使非突起区域141形成为凹部的情况下,可以将收纳物3的残留物集中在非突起区域141部分上,通过将排出用软管102的顶端定向在非突起区域141上,有能够更有效地将残留液排出的优点。
另外,除口部106a之外也可以对应于口部106b形成非突起区域141。
第6实施形态
如上述那样,本第6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也与第5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201相同,在底板104上未形成残留量减少用凸部。
另一方面,在图13A所示的本第6实施形态的树脂制桶202中,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形成有集液用斜面213a-1、213a-2、213b-1、213b-2(也存在概括标记为集液用斜面213的情况)。这些集液用斜面213是从相对于分模线107垂直的直径位置211a、211b(也存在概括标记为直径位置211的情况)朝向分模线位置212a、212b(也存在概括标记为分模线位置212的情况)向下倾斜的斜面。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直径位置211位于与膨起的形状104a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然而并不限于此,只要位于形状104a部分以下、且高于分模线位置212的水平高度即可。
这样,通过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形成有集液用斜面213,周边部分104b的残留收容物3集中在分模线位置212a、212b、即与口部106a、106b对应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排出用软管102使残留收容物3有效地排出,且与以往相比可以使收容物3的桶内残留量减少。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出于树脂制桶202的成形上的理由,而将直径位置211a、211b作为顶上部分,且如上述那样形成有集液用斜面213,从而分别使残留收容物3集中在分模线位置212a、212b。然而,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中,顶上部分并不限于形成在上述直径位置211a、211b,也可以形成在任意位置。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将排出用软管102设置在口部106a上的情况较多。因此,最好形成有集液用斜面213,从而使残留收容物3只集中在与口部106a对应的分模线位置212a。即,如图13C所示,最好将分模线位置212b作为顶上部分而使分模线位置212a成为最下部分地形成集液用斜面213。
集液用斜面213的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像以下这样来进行。又,这里的说明选择如图13A所示将上述直径位置211a、211b作为顶上部分来形成集液用斜面213的情况作为例子。
即,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材料进行吹塑成形来制作树脂制桶202。制作后,在上述热塑性树脂材料冷却硬化之前,如图14所示,在树脂制桶202的外侧的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配置有使圆周上的两个部位261a、261b成为凸部的矫正用夹具260。又,两部位261a、261b分别对应于直径位置211a、211b。而且,在两部位261a、261b与底板104的外侧相接的状态下,将矫正用夹具260向桶内侧挤压。由此,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上形成集液用斜面213。
又,通过将第6实施形态和第5实施形态组合,也能够制作出如图15所示的树脂制桶203这样的、在底板104的周边部分104b中在分模线位置212上具有非突起区域141且具备集液用斜面213的树脂制桶。
另外,通过将此形态与第1实施形态组合,也可以制作具有集液用斜面213、非突起区域141、以及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的树脂制桶。
另外,也可以采用将上述的各实施形态进行适当组合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得到组合后的各实施形态所分别实现的效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在树脂制桶以及将树脂制的内装容器装填到外装容器内的复合容器、还有上述树脂制桶的制作方法中。

Claims (6)

1.一种树脂制容器,其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通过排出用软管(102)将收容物(3)排出,该排出用软管从成形在顶板(105)上的口部(106a)向容器内插入,
该树脂制容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117、118、131),其在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104)上成形为向容器内侧突起,且引导上述排出用软管定向而使上述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减少,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具有至少在对应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的位置的倾斜面(111),该倾斜面与上述排出用软管的顶端(102a)抵接,且将上述顶端向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3)侧引导,
上述底板在分模线(107)上的突起(107a)内、存在上述残留收容物的部分,具有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141),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上述底板上。
2.一种树脂制容器,其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通过从成形在顶板(105)上的口部(106a)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102)将收容物(3)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特征在于,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104)在分模线(107)上的突起(107a)内、并在存在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的部分,具有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141),该分模线(107)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上述底板上。
3.一种树脂制容器,其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通过从成形在顶板(105)上的口部(106a)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102)将收容物(3)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特征在于,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104),在该底板的周边部分上具有集液用斜面(213),该集液用斜面(213)相对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部分下降倾斜,并且,上述底板(104)在分模线(107)上的突起(107a)内、并在存在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的部分,还具有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141),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上述底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制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残留量减少用凸部(110、117、118、131),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在上述底板(104)上成形为向容器内侧凸起,且引导上述排出用软管定向以使上述收容物的容器内残留量减少,该残留量减少用凸部具有集液用斜面(111),该集液用斜面至少位于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对应的位置,且与上述排出用软管的顶端(102a)抵接,将上述顶端向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3)侧引导。
5.一种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该树脂制容器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且通过从成形在顶板(105)上的口部(106a)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102)将收容物(3)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吹塑成形制作了该树脂制容器后,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硬化之前,将分模线(107)上的突起(107a)内、存在容器内的残留收容物的部分压塌而形成不存在上述突起的非突起区域(141),该分模线通过上述吹塑成形而形成在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104)上。
6.一种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该树脂制容器通过使用一对金属模具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制作,且通过从成形在顶板(105)上的口部(106a)向容器内插入的排出用软管(102)将收容物(3)排出,
该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吹塑成形制作了该树脂制容器后,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硬化之前,在该树脂制容器的底板(104)的周边部分上形成相对于上述口部的正下方部分下降倾斜的集液用斜面(213)。
CN201010564673.1A 2009-11-16 2010-11-16 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Active CN1020794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0918 2009-11-16
JP2009260918 2009-11-16
JP2010050520A JP5467897B2 (ja) 2009-11-16 2010-03-08 樹脂製容器
JP2010-050520 2010-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9409A CN102079409A (zh) 2011-06-01
CN102079409B true CN102079409B (zh) 2014-03-19

Family

ID=4408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64673.1A Active CN102079409B (zh) 2009-11-16 2010-11-16 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794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7835B2 (ja) * 2012-06-21 2017-01-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ペール 内袋複合容器及び分配装置
JP6193106B2 (ja) * 2013-12-10 2017-09-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ペール 内袋複合容器用分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883279B1 (ko) 2014-03-13 2018-08-30 우시 화잉 마이크로일렉트로닉스 테크놀로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약액 보관병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879620B (zh) * 2014-03-13 2016-07-20 无锡华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化学液存储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94925A (zh) * 2017-06-20 2018-12-28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液体盛装桶
CN111098476A (zh) * 2018-10-25 2020-05-05 南通超微净化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高密度聚乙烯塑料桶的生产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489A (ja) * 2000-01-31 2001-08-0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容易に押し潰し可能な注出容器
JP2006315744A (ja) * 2005-05-16 2006-11-24 Tyk:Kk ポンプ付きの容器
CN101104450A (zh) * 2007-08-03 2008-01-16 陈俊 易吸干瓶子
JP2008296157A (ja) * 2007-05-31 2008-12-1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泡付着用噴出容器
CN201268442Y (zh) * 2008-08-01 2009-07-08 陈新 液体包装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489A (ja) * 2000-01-31 2001-08-0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容易に押し潰し可能な注出容器
JP2006315744A (ja) * 2005-05-16 2006-11-24 Tyk:Kk ポンプ付きの容器
JP2008296157A (ja) * 2007-05-31 2008-12-1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泡付着用噴出容器
CN101104450A (zh) * 2007-08-03 2008-01-16 陈俊 易吸干瓶子
CN201268442Y (zh) * 2008-08-01 2009-07-08 陈新 液体包装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9409A (zh) 201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9409B (zh) 树脂制容器和复合容器以及树脂制容器的制作方法
JP5467897B2 (ja) 樹脂製容器
CN102372106B (zh) 60升内袋复合容器以及药液排出管
CN1026882C (zh) 带托板容器
US20140008276A1 (en) Water Purifying Cartridge and Pitcher-Type Water Purifier
JP2001145891A (ja) 腐敗廃棄物処理システム
JP5404739B2 (ja) 樹脂製容器
CN104691906B (zh) 内袋复合容器用分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86739B (zh) 下置式饮水机及配设有收缩包装水桶的下置式饮水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7597842U (zh) 一种3d打印机用上料料桶桶盖结构
CN220032908U (zh) 一种吨桶
KR102234866B1 (ko) 충진이 용이한 주사기형 충진용기 제조용 조성물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주사기형 충진용기
CN214190753U (zh) 内斜底滚塑储槽
CN205738933U (zh) 一种汽车运输用防冲击罐体
CN211138146U (zh) 一种易于放液的3d打印机
KR102205149B1 (ko) 주사기형 충진용기
KR102085031B1 (ko) 주사기형 용기 및 그를 위한 충진장치
CN211221761U (zh) 一种防止外漏的热塑性塑料用注塑机
CN206678243U (zh) 用于制造具有一端开口的薄壁管状塑料的模具
CN204137445U (zh) 一种支架衬垫
JP4911884B2 (ja) プラスチッック製ボトル容器
JP2011006157A (ja) 容器のキャップ
CN201802999U (zh) 农用排灌增强水泵管
TWI614192B (zh) 液體盛裝桶
CN210882985U (zh) 一种闭口单环塑料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