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6107B - 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6107B
CN102076107B CN201010551683.1A CN201010551683A CN102076107B CN 102076107 B CN102076107 B CN 102076107B CN 201010551683 A CN201010551683 A CN 201010551683A CN 102076107 B CN102076107 B CN 102076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formation
connection
connec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16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6107A (zh
Inventor
内藤将彦
伊东克俊
铃木英之
斋藤绘里香
山浦智也
板谷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76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6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6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6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该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接收指示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的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以及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根据由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来从以下通信中选择哪种通信被执行:第一通信,其中,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第二通信,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第三通信,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

Description

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为代表的无线LAN(局域网)系统由于设备自由度高的优势而取代有线网络变得日益普及。例如,如在JP-A-2008-283590中所述,由IEEE 802.11定义的无线LAN系统包括接入点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其中接入点用作主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包括每一个都用作从设备的多个台站,并且多个台站连接到一个接入点。
这里,在多个从设备之间执行通信的情况中,可以考虑以下两条路径。一条是经由接入点连接台站的路径,而另一条是不路经接入点而将台站直接地相互连接的路径。一般,从传输率、传输延迟和无线电频带的有效利用方面看,将台站直接地相互连接的后一路径比经由接入点连接台站的前一路径更为有利。
此外,在使用将从设备直接地相互连接的路径的情况中,建议以下两种连接模式。一种是由IEEE定义的IEEE 802.11z(隧道直接链路建立;以下,称为TDLS),而另一种是由Wi-Fi联盟定义的Wi-Fi直连(Wi-FiDirect)。TDLS是这样的模式,其中在从设备经由接入点被连接之后,在从设备之间执行直接通信。另一方面,Wi-Fi直连是这样的模式,其中,即使从设备未被连接到接入点,从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也可以被执行。
即使在到接入点的连接由于网络安全性原因而不被准许的情况中,Wi-Fi直连仍然能够仅在需要通信的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从这一方面来看,Wi-Fi直连比TDLS有利。然而,在Wi-Fi直连中,从设备之一以与主设备相同的方式操作,因此,从无线电频带的有效利用和用作主设备的设备的功耗这些方面来看,Wi-Fi直连不如TDLS。
发明内容
例如,在将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连接到用作主设备的接入点和如上所述包括其中每一个台站用作从设备的多个台站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的情况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合适的连接路径和合适的连接模式因不同的状态而不同,所以,用户必须在研究复杂的状态和技术问题之后执行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建立。
鉴于以上所述,希望提供能够根据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来自主地选择连接路径和连接模式的新颖和改进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的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以及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来从以下通信中选择哪种通信被执行:第一通信,其中,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第二通信,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第三通信,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
此外,该无线电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获取单元,该获取单元获取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该选择单元可以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和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得的信息来选择所述第一通信、所述第二通信和所述第三通信中哪种通信被执行。
此外,指示通信能力的信息可以是可由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的通信模式的信息(能力)。
此外,指示通信能力的信息可以是由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推荐的通信模式的信息。
此外,该无线电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在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基站已经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被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时,根据指示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的信息,来判定是通过断开与所述基站的连接来执行所述第一通信还是不断开与所述基站的连接而执行所述第一通信。
此外,该判定单元可以根据指示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的信息,来判定是否通过使用与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中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来执行所述第一通信。
此外,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可以是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过去的连接状态的信息。
此外,过去的连接状态的信息可以是用于连接到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加密密钥是否已被设置的信息。
此外,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可以是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与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当前连接状态的信息。
此外,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可以是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发送的无线电波强度和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无线电波强度的信息。
此外,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可以是关于正被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或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的频率的干扰的测量结果的信息。
此外,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可以是正被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或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的应用程序的请求信息。
此外,所述获取单元可以获取从任意无线电通信设备定期广播发送的连接信息。
此外,所述接收单元可以接收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探测请求或探测响应中的信息。
此外,所述接收单元可以接收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信标中的信息。
此外,所述接收单元可以接收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动作帧或公共动作帧中的信息。
此外,所述接收单元可以接收被插入到通过由IEEE 802.11定义的数据帧执行的层3或层3以上的更高级层的信息中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指示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以及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来从以下通信中选择哪种通信被执行:第一通信,其中,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第二通信,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第三通信,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使得计算机用作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程序,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的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以及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来从以下通信中选择哪种通信被执行:第一通信,其中,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第二通信,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第三通信,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指示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的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以及根据由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来从以下通信中选择哪种通信被执行:第一通信,其中,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第二通信,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第三通信,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
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来自主地选择连接路径和连接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2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3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4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5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PC的配置的功能框图;
图7A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PC和TV之间的连接操作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7B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PC和TV之间的连接操作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7C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PC和TV之间的连接操作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8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PC和TV之间的连接操作的说明图;
图9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探测请求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0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探测响应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1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公共动作帧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2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动作帧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3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数据帧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二操作示例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三操作示例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三操作示例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17是图示出一般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18是图示出一般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图19是图示出一般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以及
图20是图示出一般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该说明书和附图中,基本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对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描述。
此外,将以如下顺序来描述“具体实施方式”:
[1]本实施例的目的
[2]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要
[3]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配置
[4]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操作
[4-1]第一操作示例
[4-2]第二操作示例
[4-3]第三操作示例
[1]本实施例的目的
首先,参考图17到图20,将描述本实施例的目的。图17到图20每一个都是图示出一般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近年来,以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为代表的无线LAN(局域网)由于设备自由度高的优势而取代有线网络变得日益普及。例如,如图17中所示,由IEEE 802.11定义的无线LAN系统包括用作主设备的接入点(AP)60和包括每一个都用作从设备的多个台站(ST)51、52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并且多个台站连接到一个接入点60。
这里,在从设备51和从设备52之间执行通信的情况中可以考虑两条路径。一条是如图18中所示经由接入点连接台站的路径,另一条是不路经接入点而将台站直接地相互连接的路径。一般,从传输率、传输延迟和无线电频带的有效利用方面看,将台站直接地相互连接的后一路径比经由接入点连接台站的前一路径更为有利。
此外,在使用将从设备直接地相互连接的路径的情况中,建议以下两种连接模式。一种是由IEEE定义的IEEE 802.11z(隧道直接链路建立;以下,称为TDLS),而另一种是由Wi-Fi联盟定义的Wi-Fi直连。如图19中所示,TDLS是这样的模式,其中在从设备51和从设备52经由接入点60被连接之后,在从设备51和从设备52之间执行直接通信。当两个从设备每一个都处于能够被连接到接入点60的状态中时,通常通过TDLS来执行无线电通信。
另一方面,Wi-Fi直连是这样的模式,其中,即使从设备未被连接到接入点,从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也可以被执行。如图20中所示,Wi-Fi直连不一定必须建立与接入点的连接,并且可以仅在需要连接的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例如,即使在到接入点的连接由于网络安全性原因而不被准许的情况中,Wi-Fi直连仍然能够仅在需要通信的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从这一方面来看,Wi-Fi直连比TDLS有利。然而,在Wi-Fi直连中,相互直接连接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之一必须用作主设备(群组所有者)并且例如以与接入点相同的方式执行发送信标的操作,因此,从无线电频带的有效利用和用作主设备的设备的功耗这些方面来看,Wi-Fi直连不如TDLS。
例如,在将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连接到用作主设备的接入点和如上所述的包括每一个都用作从设备的多个台站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的情况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合适的连接路径和合适的连接模式因不同的状态而不同,所以,用户必须在研究复杂的状态和技术问题之后执行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建立。鉴于以上所述,产生了根据本发明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可以根据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来自主地选择连接路径和连接模式。
[2]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要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施例的目的。接着,将参考图1到图5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要。图1到图5每一个都是图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配置的说明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用作主设备(基站)的接入点(AP)和用作从设备的当作台站(ST)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然后,不属于该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该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中所包括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具体地,连接到接入点30(以下,称为AP 30)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示例包括电视接收机(以下,称为TV 20)。TV 20经由AP 30从互联网获取视频。作为未连接到AP 30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可以例示出PC(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PC 10)。PC 10连接到TV 20,并且尝试使得由TV 20接收到的视频等被显示在PC 10的显示屏上。在该情况中,PC 10与TV 20之间的无线电通信的连接路径和连接模式依赖于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
例如,在图2中,家中的AP 30和TV 20相互连接,并且作为家庭设备的PC 10已经连接到AP 30。在该情况中,一般如上所述地执行通过TDLS的无线电通信。
此外,如图3中所示,考虑作为朋友等的设备的PC 10尝试连接到TV 20并且由于安全性原因不想连接到AP 30的情况。在该情况中,通过Wi-Fi直连的无线电通信是合适的,其不需要到AP 30的连接。
此外,如图4中所示,在PC 10和TV 20都不具有通过TDLS或Wi-Fi直连的无线电通信功能的情况中,或者在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无线电波环境很差的情况中,有必要经由AP 30执行无线电通信。
此外,如图5中所示,还存在根据应用、用户选择和其它连接状态,断开TV 20和AP 30之间的连接并且将TV 20通过Wi-Fi直连重新直接地连接到PC 10是更适合的这样的情况。
此外,如图2中所示,在将用户的PC 10在家中与AP 30连接的情况中,通过Wi-Fi直连的无线电通信是合适的,因为当(在连接被首次建立时)还未设置加密密钥时,密钥建立程序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当已经设置了加密密钥时,用户的PC可以被自动连接到家中的AP 30,因此,通过TDLS的无线电通信是合适的。此外,在TV 20和AP 30未相互连接的情况中或者在不存在AP 30的情况中,TV 20和PC 10执行通过Wi-Fi直连的无线电通信有必要。在TV 20和AP 30未相互连接或者当不存在AP 30的情况中,以及在难以执行通过Wi-Fi直连的无线电通信的情况中,另一模式的直接通信被执行,或者连接失败。
以这种方式,在将PC 10新连接到无线电通信设备群组(TV 20和AP30)的情况中,合适的连接配置、通信模式、连接程序等因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和通信能力而不同。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指示上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和通信能力的信息在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被发送和接收,从而自主地确定连接配置、通信模式等。
[3]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配置
以上,已经描述了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要。接着,将参考图6来描述PC 10的配置。图6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一个示例的PC 10的配置的功能框图。注意,由于TV 20可以被与PC 10基本相同地配置,所以,将省略TV 20的配置的详细描述。
如图6中所示,PC 10包括数据处理单元102、发送处理单元104、无线电接口单元106、控制单元108、存储器110和天线120。
在发送时,数据处理单元102响应于例如来自更高级层的请求来创建各种数据帧和各种数据分组,以向发送处理单元104提供数据帧和数据分组。发送处理单元104在发送时执行向由数据处理单元102创建的分组添加诸如各种数据头部或FCS(帧校验序列)之类的检错码的处理,并且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无线电接口单元106。无线电接口单元106从自发送处理单元104接收到的数据创建载波的频带中的调制信号,并且使得天线120将调制信号作为无线电信号进行发送。
此外,在接收操作中,无线电接口单元106对由天线120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下变频并且将无线电信号变换成比特串来解码各种数据帧。发送处理单元104分析被添加到从无线电接口单元106提供的数据帧的头部。当发送处理单元104基于检错码确认数据帧没有误差时,发送处理单元104将数据帧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102。数据处理单元102处理并分析从发送处理单元104提供的数据帧和数据分组。
因此,数据处理单元102、发送处理单元104、无线电接口单元106和天线120每一个都用作通信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在用作接收单元的情况中,接收到指示TV 20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所述TV 20连接到对无线电通信进行中继的基站。此外,在用作发送单元的情况中,指示PC 10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被发送给连接到对无线电通信进行中继的基站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控制单元108控制数据处理单元102、发送处理单元104、无线电接口单元106中每一个的接收操作和发送操作。例如,控制单元108具有根据由接收单元接收到的TV 20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来从以下通信中选择所要执行的通信的选择处理的功能:Wi-Fi直连(第一通信),其允许与TV 20的直接连接和直接通信;TDLS(第二通信),其允许经由AP 30连接到TV 20和与TV 20的直接通信;和经由接入点的通信(第三通信),其允许经由AP 30连接到TV 20以及经由AP 30与TV 20的间接通信。
此外,控制单元108还具有:执行获取处理的功能,所述获取处理用于获取指示PC 10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在TV 20和AP 30已经相互连接并且Wi-Fi直连被选择的情况中执行判定处理的功能,所述判定处理用于根据指示TV 20的连接状态的信息来判定是通过断开到AP 30的连接来执行Wi-Fi直连还是不断开到AP 30的连接而执行Wi-Fi直连的;等等。即,控制单元108与其它配置相协作来用作选择单元、获取单元和判定单元。
存储器110扮演用于控制单元108的数据处理的工作区的角色,并且具有作为保持各种数据的存储介质的功能。存储器110可以是诸如非易失性存储器、磁盘、光盘和MO(磁光)盘之类的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示例包括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此外,磁盘的示例包括硬盘和盘状磁盘。此外,光盘的示例包括CD(致密盘、DVD-R(可刻录数字通用盘))和BD(Blu-Ray Disc(注册商标))。
[4]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操作
以上,已经描述了PC 10的配置。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将PC 10连接到与AP 30连接的TV 20的第一到第三操作示例。
[4-1]第一操作示例
图7A、图7B和图7C每一个都是示出用于将PC 10连接到TV 20的连接操作的细节的流程图。如图7A中所示,首先,PC 10的连接处理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被激活(S100)。作为步骤S100中用户的输入操作,可以例示出:选择PC 10的显示屏上所显示的连接开始项目;和激活用于开始连接的应用。
接着,通过Scan(扫描)判定TV 20是否可被检测到(S102)。例如,在步骤S102中,在TV 20是Wi-Fi直连的群组所有者的情况中,PC10可以通过主动扫描(Active Scan)或被动扫描(Passive Scan)来检测TV 20。当通过主动扫描检测到TV 20时,PC 10向TV 20发送探测请求并且尝试从TV 20接收探测响应。此外,当通过被动扫描检测到TV 20时,PC 10尝试接收从TV 20发送的信标。此外,即使在TV 20不是群组所有者的情况中,当PC 10能够接收从TV 20广播的响应-请求分组时,PC 10可以通过扫描来检测TV 20。
在步骤S102中,在通过扫描判定TV 20可被检测到的情况中,PC 10获取TV 20的通信能力信息(Capability)(S104)。在步骤S102中,在探测请求和探测响应通过主动扫描被发送和接收的情况中,PC 10获取被插入到从TV 20发送的探测响应中的通信能力信息。例如,如在图8中所示,插入了指示PC 10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的探测请求连同连接触发从PC 10被发送。然后,探测请求从PC 10被发往的TV 20发送插入了指示TV 20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的探测响应。
这里,将参考图9和图10来描述在步骤S104中发送和接收的探测请求和探测响应。图9是图示出探测请求的示例的说明图。如图9中所示,探测请求主要包括用于识别每个分组的Mac头部和用于识别分组的内容的帧体。在帧体中所包括的P2P IE中,插入了指示Wi-Fi直连中是否可以进行n连接(n-connection)的信息。此外,在连接能力(ConnectionCapability)中,插入了指示是否可以进行通过TDLS的连接的信息(TDLS OK/NG)和指示所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推荐)。
此外,以与探测请求中相同的方式,在图10中所示出的探测响应中,指示是否可进行Wi-Fi直连方式的连接的信息被插入到帧体中所包括的P2P IE中。在外,在连接能力中,插入了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TDLS的连接的信息(TDLS OK/NG)和指示所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推荐)。
指示所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是指指示TDLS和Wi-Fi直连的连接模式中的哪种模式被推荐的信息。连接模式的推荐可以通过根据PC 10和TV 20的应用指派优先级来执行。例如,在需要更多无线电频带的用于在TV 20上显示由PC 10再现的运动图像的应用的情况中,可以推荐被推测为具有良好的无线电利用效率的TDLS。
在发送和接收图9和图10中所示的探测请求和探测响应的情况中,可以使用初始设置的频道(社会频道),并且探测响应可以在可用于PC10的频率中以循环方式被发送。
此外,可以获取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公共动作帧中的通信能力信息。图11是图示出公共动作帧的示例的说明图。通过使用公共动作帧,在PC 10既未连接到TV 20又未连接到AP 30的状态下,PC 10和TV 20有可能相互通知必要信息。
如图11中所示,在帧体中所包括的类别中,插入了指示分组是公共动作帧的信息。之后,0xDD指示该帧是由销售商定义的唯一帧。此外,通过OUI(组织唯一标识符)、OUI类型和OUI子类型,指示出信息的类型以及哪个销售商定义了该信息。然后,在特定于销售商的信息中,插入了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Wi-Fi直连的连接的信息(Wi-Fi直连OK/NG)、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TDLS的连接的信息(TDLS OK/NG)和指示所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推荐)。
如上所述,在步骤S104中,尽管通信能力信息等通过使用探测请求等在PC 10和TV 20之间被发送和接收,但是示例不限于此,并且从TV20或AP 30定期地广播发送的信息也可以被使用。例如,可以获得被插入到从TV 20或AP 30发送的信标的信息元素中的通信能力信息。
返回图7A,在步骤S102中,在通过扫描判定TV 20不能被检测到的情况中,判定PC 10是否处于能够连接到AP 30的状态中(S110)。在步骤S110中,不仅可以判定PC 10是否处于能够立即连接到AP 30的状态中,还可以判定PC 10是否已经处于正被连接的状态中。能够立即连接到AP 30的状态是指用于连接到AP 30的加密密钥已被设置的状态。在步骤S110中,在判定PC 10处于能够立即连接到AP 30的状态中的情况中,PC10连接到AP 30(S112)。
在步骤S112中,连接到AP 30的TV 20可以被检测到。例如,通过使用UPnP(通用即插即用),作为能够输出图像的设备的TV 20被检测到。之后,对于在步骤S112中检测到的TV 20,PC 10通过数据帧和动作帧来获取TV 20的通信能力(S114)。
这里,将参考图12和图13来描述动作帧和数据帧。图12是图示出动作帧的示例的说明图。如图12中所示,动作帧的帧体中所包括的0xDD指示动作帧是由销售商定义的唯一帧。此外,通过OUI(组织唯一标识符)、OUI类型和OUI子类型,指示出信息的类型以及哪个销售商定义了该信息。然后,在特定于销售商的信息中,插入了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Wi-Fi直连的连接的信息(Wi-Fi直连OK/NG)、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TDLS的连接的信息(TDLS OK/NG)以及指示所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推荐)。
图13是图示出数据帧的示例的说明性示图。如图13中所示,在数据帧的帧体中所包括的特定于销售商的头部中,指示了数据帧与一般数据分组不同并且指示了信息的类型。然后,在特定于销售商的信息中,插入了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Wi-Fi直连的连接的信息(Wi-Fi直连OK/NG)、指示是否可进行通过TDLS的连接的信息(TDLS OK/NG)以及指示所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推荐)。
然后,如图7B中所示,TV 20的能力被与指示PC 10的通信能力的信息相比较(S106)。在步骤S106中,PC 10通过将PC 10的通信能力与TV 20的通信能力相比较来确定合适的连接配置和合适的连接模式,但是示例不限于此。例如,TV 20可以通过将PC 10的通信能力与TV 20的通信能力相比较来确定合适的连接配置和合适的连接模式。
作为步骤S106的比较结果,在TV 20仅能够使用TDLS并且PC 10仅能够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在TV 20仅能够使用Wi-Fi直连并且PC10仅能够使用TDLS的情况中,或在TV 20和PC 10两者都既不能使用TDLS又不能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经由AP 30的通信被执行(S130)。
此外,作为步骤S106的比较结果,在TV 20既能够使用TDLS又能够使用Wi-Fi直连并且PC 10仅能够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在TV 20仅能够使用Wi-Fi直连并且PC 10既能够使用TDLS又能够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或者在TV 20和PC 10两者都仅能够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建立使用Wi-Fi直连的连接(S132)。在该情况中,PC 10和TV 20使用Wi-Fi直连的机制并且在这些设备之一变成主设备(群组所有者)的处理之后相互连接,从而PC 10与TV 20之间的数据通信被执行。
此外,作为步骤S106的比较结果,在TV 20既能够使用TDLS又能够使用Wi-Fi直连并且PC 10仅能够使用TDLS的情况中,在TV 20仅能够使用TDLS并且PC 10既能够使用TDLS又能够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或者在TV 20和PC 10两者都仅能够使用TDLS的情况中,建立使用TDLS的连接(S134)。在该情况中,PC 10连接到AP 30(在PC 10已经连接到AP 30的情况中可以省略该连接处理),并且PC 10与TV 20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使用TDLS的机制被执行。
此外,作为步骤S106的比较结果,在TV 20和PC 10两者都既能够使用TDLS又能够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判定TV 20是否推荐使用TDLS(S108)。TV 20是否推荐使用TDLS可以通过如上所述使用被插入到探测响应中所包括的推荐中的推荐连接模式的信息等来判定。
在步骤S108中判定TV 20推荐使用TDLS的情况中,建立步骤S134的使用TDLS的连接。另一方面,在TV 20不推荐使用TDLS,即推荐使用Wi-Fi直连的情况中,建立步骤S132的使用Wi-Fi直连的连接。
在步骤S108中,连接模式根据TV 20推荐哪种连接模式被选择,但是示例不限于此,并且PC 10可以优先地选择推荐的连接模式。
在图7A的步骤S110中,在PC 10未处于能够连接到AP 30的状态中的情况中,由用户选择PC 10是否能够连接到AP 30(S118)。在图7C的步骤S118中,由用户选择PC 10是否能够连接到AP 30,但是示例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通过AP 30的MAC地址过滤等来判定PC 10是否能够自主地连接到AP 30。例如,在PC 10的MAC地址已被登记在AP 30中的情况中,可以通过MAC地址过滤来判定PC 10可接入AP 30。此外,PC 10未处于能够连接到AP 30的状态中的情况还包括TV 20和AP 30未相互连接的情况以及AP 30不存在的情况。在该情况中,在步骤S118中,PC 10是否能够连接到AP 30不是由用户选择的,并且从步骤S120向前的处理被执行从而尝试通过Wi-Fi直连的通信。
在步骤S118中,在通过用户的选择判定PC 10能够连接到AP 30的情况中,处理返回步骤S112。另一方面,在步骤S118中,在通过用户的选择判定PC 10不能够连接到AP 30的情况中,用户被劝说从PC 10的输入画面等按压TV 20的连接触发(S120)。
然后,TV 20的连接开始触发根据用户操作被按压(S122)。在步骤S122中,在TV 20的连接开始触发被按压之后,判定PC 10是否能检测到TV 20(S124)。在步骤S124中,例如TV 20可以通过由Wi-Fi直连定义的方法被检测。然后,在判定PC 10与Wi-Fi直连兼容的情况中(S126),使用Wi-Fi直连的连接被建立(S132)。
在步骤S126中,在判断PC 10与Wi-Fi直连不相兼容的情况中,另一连接模式的连接被建立或者用户被通知连接失败(S128)。以上,已经描述了第一操作示例。根据该实施例,可以根据以下内容来自主地选择连接配置(经由AP 30的连接或者直接连接)和连接模式(TDLS或Wi-Fi直连):PC 10尝试连接到的TV 20的连接状态;有关PC 10和TV 20中的每一个是否能够使用TDLS或Wi-Fi直连的通信能力(能力);PC 10和AP 30的连接信息;有关TV 20或PC 10推荐TDLS和Wi-Fi直连中的哪一种的信息;和依赖于用户操作的选择输入。
[4-2]第二操作示例
接着,将参考图14来描述第二操作示例。在第二操作示例中,PC 10测量诸如TV 20和AP 30之类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周围的无线电波强度,从而判定是否选择经由AP 30的连接。
将参考图14来具体地描述第二操作示例。图14是示出第二操作示例的细节的流程图。如图14中所示,在图7A的步骤S102中通过扫描判定TV 20可被检测到的情况中,AP 3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1被测量(S202)。接着,TV 2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2被测量(S204)。
然后,步骤S202中测得的功率P1和步骤S204中测得的功率P2被相互比较(S206)。在步骤S206中,在AP 3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1被判定为比TV 2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2大n倍时,PC 10和TV 20不被直接地相互连接,并且经由AP 30的连接被选择(S208)。此外,在步骤S206中,在AP 3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1未被判定为比TV 2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2大n倍时,从图7A的步骤S104向前的处理被执行。
此外,步骤S206中的判定条件可以如下:TV 2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2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或AP 30的发送分组的功率P1大于预定阈值的情况。
[4-3]第三操作示例
以上,已经描述了第二操作示例。接着,将参考图15和图16来描述第三操作示例。在第三操作示例中,在TV 20和AP 30已经相互连接的情况中,判定是否有必要继续TV 20和AP 30之间的连接,并且连接根据判定结果被断开或继续。
将参考图15来具体描述第三操作示例。图15是示出第三操作示例的细节的流程图。如图15中所示,在图7B中判定使用Wi-Fi直连的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中(S132),TV 20判定是否断开到AP 30的连接(S302)。在步骤S302中,是否有必要继续到AP 30的连接可以根据确定TV 20与AP 30进行数据通信的应用程序和TV 20与PC 10进行数据通信的应用程序中的一者或两者来决定。
在步骤S302中,在TV 20判定没有必要继续到AP 30的连接的情况中,TV 20断开到AP 30的连接(S304)。然后,在到AP 30的连接在步骤S304中被断开之后,通过Wi-Fi直连的到PC 10的连接被建立(S306)。在步骤S302中,在TV 20判定继续到AP 30的连接的情况中,步骤S306的处理被执行。
TV 20判定没有必要继续到AP 30的连接的情况的示例包括某个时间段没有与AP 30的通信的情况以及根据用户的输入判定到AP 30的连接不必继续的情况。此外,TV 20和AP 30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用户从PC 10的操作屏等进行的输入被断开。在该情况中,PC 10向TV 20通知:TV 20和AP 30之间的连接断开被用户的输入指定,并且TV 20根据该指定来断开到AP 30的连接。
此外,是否继续到AP 30的连接可以根据有关TV 20和PC 10当前使用的频率的无线电波干扰来判定。例如,当无线电波干扰被测量时并且在S/N比低的情况中或在与具有另一接入点的频率重叠的情况中,到AP 30的连接被断开,这是因为可以推测通信速率变低。在该情况中,在将之前使用的频率改为另一频率之后,通过Wi-Fi直连的到PC 10的连接可以被建立。
将参考图16来具体地进行描述。如图16中所示,首先。TV 20测量当前正使用的频率1的无线电波干扰(S312)。然后,作为步骤S312中的测量结果,判定S/N比是否小于预定值x(S314)。在步骤S314中,在判定S/N比小于预定值x的情况中,到AP 30的连接被断开(S316)。然后,频率1被改为频率2,频率2是与频率1不同的频率(S318),并且使用Wi-Fi直连的到PC 10的连接被建立(S320)。在步骤S314中,在判定S/N比等于或大于预定值x的情况中,到AP 30的连接不被断开并且从步骤S318向前的处理被执行。
在图16中,是TV 20来测量无线电波干扰并判定是否继续到AP 30的连接,但是示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PC 10来测量无线电波干扰并判断是否继续TV 20和AP 30之间的连接。在PC 10断开TV 20和AP 30之间的连接并且判定最好以另一频率建立连接的情况中,PC 10向TV 20通知判定结果。被通知判定结果的TV 20断开到AP 30的连接并且在TV20被PC 10通知的频率上使用Wi-Fi直连来建立到PC 10的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更改,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在以上实施例中,PC 10在每次PC 10连接到TV 20时选择连接配置和连接模式,但是示例不限于此。PC 10和TV 20可以使用过去的连接配置和连接模式。例如,PC 10和TV 20之间过去的连接配置和连接模式被存储在存储器110中,并且当PC 10和TV 20再次相互连接时,PC 10和TV 20可以根据存储器110中所存储的连接配置和连接模式来相互连接。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处理中所包括的各个步骤不是必须根据序列图中的时间顺序来处理。例如,PC 10和TV 20的处理中所包括的各个步骤可以以与流程图不同的顺序来处理,或者可以以并行方式来处理。
此外,还产生了一种使得硬件实现与PC 10和TV 20的每个组件的功能等同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硬件例如是安装在PC 10和TV 20的每一个中的CPU、ROM和RAM。此外,还提供一种用于存储该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
本申请包含与2009年11月24日于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266303中所公开的主题有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9)

1.一种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无线电通信设备组的、与基站连接的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时,接收指示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
获取单元,所述获取单元获取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发送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所述连接状态或所述通信能力的信息;
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从以下“连接模式”中选择将要被执行的、允许与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通信和连接的“连接模式”:
第一“连接模式”,其中,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而不需要与基站的连接,
第二“连接模式”,其中,经由对无线电通信进行中继的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
第三“连接模式”,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关于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过去的“连接模式”的信息,
其中,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根据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连接模式”或者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连接模式”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和由所述获取单元获得的信息来选择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所述第二“连接模式”和所述第三“连接模式”中哪种“连接模式”被执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通信能力的信息是可由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的连接模式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通信能力的信息是由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推荐的连接模式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还包括
判定单元,所述判定单元在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基站已经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模式”被所述选择单元选择时,根据指示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的信息,来判定是通过断开与所述基站的连接来执行所述第一“连接模式”还是不断开与所述基站的连接而执行所述第一“连接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判定单元根据指示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的信息,来判定是否通过使用与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中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来执行所述第一“连接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是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过去的连接状态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过去的连接状态的信息是用于连接到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加密密钥是否已被设置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是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与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的当前连接状态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是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发送的无线电波强度和从所述基站发送的无线电波强度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是关于正被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或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的频率的干扰的测量结果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指示连接状态的信息是正被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或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的应用程序的请求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获取单元获取从任意无线电通信设备定期广播发送的连接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探测请求或探测响应中的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信标中的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被插入到由IEEE 802.11定义的动作帧或公共动作帧中的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被插入到通过由IEEE 802.11定义的数据帧执行的层3或层3以上的更高级层的信息中的信息。
18.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
无线电通信设备组中的、与基站连接的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在所述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时,接收指示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
获取单元,所述获取单元获取指示所述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发送指示所述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所述连接状态或所述通信能力的信息;
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息来从以下“连接模式”中选择将要被执行的、允许与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通信和连接的“连接模式”:
第一“连接模式”,其中,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而不需要与基站的连接,
第二“连接模式”,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
第三“连接模式”,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关于所述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过去的“连接模式”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根据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连接模式”或者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的“连接模式”与所述第二无线电通信设备连接。
19.一种无线电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无线电通信设备尝试连接到无线电通信设备组的、与基站连接的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时,接收指示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
获取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状态或通信能力的信息;
发送指示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所述连接状态或所述通信能力的信息;
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从以下“连接模式”中选择将要被执行的、允许与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通信和连接的“连接模式”:
第一“连接模式”,其中,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而不需要与基站的连接,
第二“连接模式”,其中,经由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
第三“连接模式”,其中,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连接被建立并且经由所述基站与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被执行;以及
存储关于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所述另一无线电通信设备之间过去的“连接模式”的信息,
其中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根据所选择的“连接模式”或者所存储的“连接模式”与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连接。
CN201010551683.1A 2009-11-24 2010-11-17 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Active CN102076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6303 2009-11-24
JP2009266303A JP5440123B2 (ja) 2009-11-24 2009-11-24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6107A CN102076107A (zh) 2011-05-25
CN102076107B true CN102076107B (zh) 2015-03-04

Family

ID=44034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1683.1A Active CN102076107B (zh) 2009-11-24 2010-11-17 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942929B2 (zh)
JP (1) JP5440123B2 (zh)
CN (1) CN102076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42620B2 (en) 2009-05-05 2013-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energy saving mechanism for access points
JP5440123B2 (ja) * 2009-11-24 2014-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537733B1 (en) 2010-02-12 2013-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power mode switch in a wireless ad-hoc system
US9311446B1 (en) 2010-03-19 2016-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st transmission for power management in an ad-hoc wireless system
US8588156B1 (en) 2010-04-27 2013-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rect data communication in infrastructure m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749832B2 (en) 2010-09-24 2017-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display discovery and operation with TDLS
US9369947B2 (en) * 2010-11-03 2016-06-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arching fo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same
KR20120052092A (ko) * 2010-11-15 2012-05-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중계 방법, 네트워크 접속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무선 통신 그룹
US10091636B2 (en) * 2010-11-19 2018-10-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be messaging for direct link connections
US20120151089A1 (en) * 2010-12-08 2012-06-14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Direct data communication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JP5463419B2 (ja) * 2011-02-16 2014-04-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5754254B2 (ja) 2011-06-14 2015-07-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5736986B2 (ja) 2011-06-14 2015-06-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KR101915314B1 (ko) 2011-10-25 2018-1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에서 WPS(Wi-Fi Protecte d Setup)을 이용한 와이파이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CN102497221B (zh) * 2011-12-13 2014-12-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US20130166759A1 (en) * 2011-12-22 2013-06-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p address discovery for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KR101968512B1 (ko) 2012-02-21 2019-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Nfc를 이용한 멀티미디어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2005771B1 (ko) 2012-02-24 2019-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ip 주소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9049658B2 (en) 2012-03-06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save mechanism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1997577B1 (ko) 2012-03-23 2019-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리더를 구비한 모바일 단말 장치와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태그를 구비한 디바이스 및 그 ap 연결 방법
JP6142465B2 (ja) * 2012-04-04 2017-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2838278B1 (en) 2012-04-10 2020-01-01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8855709B2 (en) * 2012-05-04 2014-10-07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a radio access mode
US9749038B2 (en) 2012-05-21 2017-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docking utilizing a wireless docking profile
US9480014B2 (en) * 2012-06-01 2016-10-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 configuration in a hybrid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740149A (zh) * 2012-06-11 2012-10-17 苏州金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投射至电视机实现装置
IN2015DN01048A (zh) * 2012-07-16 2015-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JP5954024B2 (ja) * 2012-07-27 2016-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069939B2 (ja) * 2012-08-08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機器、通信設定方法および通信設定プログラム
US10193933B2 (en) 2012-09-17 2019-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t-discovery communication within a neighborhood-aware network
JP6015315B2 (ja) * 2012-09-28 2016-10-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IN2015DN02369A (zh) * 2012-10-16 2015-09-04 Nec Corp
JP5945961B2 (ja) * 2012-12-26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184105B2 (ja) 2013-01-25 2017-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4038353B (zh) * 2013-03-04 2018-03-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信息获取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JP6144934B2 (ja) * 2013-03-15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212412A (ja) * 2013-04-18 2014-1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207215B2 (ja) * 2013-04-24 2017-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212280B2 (ja) * 2013-04-26 2017-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4185954A1 (en) * 2013-05-15 2014-11-20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to manage connection capabilities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538561B2 (en) 2013-05-22 2017-01-03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abling service interoperability functionality for WiFi Direct devices connected to a network via a wireless access point
US10243802B2 (en) 2013-06-17 2019-03-26 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 node and a node configured therefore
CN105340330B (zh) * 2013-06-28 2019-07-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直接通信系统中搜索装置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KR101885776B1 (ko) * 2013-09-12 2018-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을 수립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기록매체
CN104780589A (zh) * 2014-01-13 2015-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Wifi访问网络的方法、系统及终端
EP3107347B1 (en) 2014-02-12 2021-03-10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N104093129A (zh) * 2014-06-10 2014-10-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Wi-Fi进行信息共享广播的方法及装置
TWI539858B (zh) * 2014-08-22 2016-06-21 物聯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與外部網路之連線設定方法及電子裝置
JP6512798B2 (ja) * 2014-11-19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47335B2 (ja) * 2015-03-05 2019-07-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システム、及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525714B2 (ja) * 2015-04-30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11572B2 (ja) * 2015-11-28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5578391B (zh) * 2015-12-18 2020-03-17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设备
JP6693173B2 (ja) * 2016-02-29 2020-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
JP6524004B2 (ja) * 2016-03-18 2019-06-05 Kddi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24389B2 (ja) * 2016-03-24 2019-12-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宅内監視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設定方法
CN106210914A (zh) * 2016-07-28 2016-12-07 深圳前海茂佳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电视连接无线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JP6269752B2 (ja) * 2016-08-24 2018-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10270851B2 (en) * 2017-02-13 2019-04-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ctivating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channel
JP6519668B2 (ja) * 2018-01-04 2019-05-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215048B2 (ja) 2018-09-28 2023-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
EP3927056A4 (en) 2019-02-15 2022-04-1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243604A1 (zh) * 2020-06-03 2021-1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3141671B (zh) * 2021-04-23 2023-06-20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wifi设备的通信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762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建立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732651A (zh) * 2002-12-23 2006-02-08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建立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装置的直接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3645A (ja) * 2003-05-30 2004-12-24 Toshiba Corp 伝送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588131B2 (en) * 2004-06-16 2013-11-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slave unit
JP4533085B2 (ja) * 2004-10-27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847085B2 (ja) * 2005-09-29 2011-12-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装置
JP4533295B2 (ja) * 2005-10-07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432920B2 (en) * 2006-09-19 2013-04-3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Direct link setup mechanisms for wireless LANs
JP4941087B2 (ja) 2007-05-14 2012-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US20090181613A1 (en) * 2008-01-14 2009-07-16 Jyi-Yuan Chen Wireless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JP4524703B2 (ja) * 2008-02-29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518183B2 (ja) * 2008-04-28 2010-08-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10082939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Michael Peter Montemurro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proxy discovery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network entities to establish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US9900759B2 (en) * 2009-11-04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er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499860A1 (en) * 2009-11-12 2012-09-1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very high throughput operation and capability signa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5440123B2 (ja) * 2009-11-24 2014-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IL206455A (en) * 2010-01-28 2016-11-30 Elta Systems Lt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oving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and useful devic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bov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2651A (zh) * 2002-12-23 2006-02-08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建立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装置的直接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52762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建立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92465A1 (en) 2018-07-05
JP2011114377A (ja) 2011-06-09
JP5440123B2 (ja) 2014-03-12
US10993276B2 (en) 2021-04-27
CN102076107A (zh) 2011-05-25
US9942929B2 (en) 2018-04-10
US20110122835A1 (en) 201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6107B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方法和程序
EP2314118B1 (en) Selection of connection type i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065378B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3369638B (zh) 通信装置
KR101453521B1 (ko) 무선 액세스 포인트 장치 및 비인가 무선 랜 노드 탐지 방법
EP2730110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lexibility in peer discovery range and frequency of updates
US2012003919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ells of terminal including plural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modu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3390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dynamically select a frequency between basic service sets in a same channel
WO2009084465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機
CN101217784A (zh) 一种通信架构中的无线网络、通信设备和接入点
KR20030077432A (ko) 무선 근거리 통신망내의 접근점에서 적어도 하나의드레시호울드의 동적설정방법 및 접근점
CN102843302A (zh) 终端接入方法及设备
KR102307317B1 (ko) 빔 선택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7438247B (zh)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9716830B (zh) 非授权频谱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168172A (zh) 一种多节点自组网的无线跳频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8536A1 (en) Autonomous mesh topology
KR20120070488A (ko) 액세스 포인트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20120155308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ccess point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20038226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472419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EP2314113B1 (en)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compatibility of ultra wideband devices
US20040179498A1 (en) Method for channel allocation in an ad-hoc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611293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0915005B1 (ko) 방송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랜덤액세스 프리앰블 전송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