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8247B -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8247B
CN107438247B CN201610362677.9A CN201610362677A CN107438247B CN 107438247 B CN107438247 B CN 107438247B CN 201610362677 A CN201610362677 A CN 201610362677A CN 107438247 B CN107438247 B CN 107438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equipment
wireless relay
module
detection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26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8247A (zh
Inventor
王祝勋
邓健
蔡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6267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38247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85835 priority patent/WO201720235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43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8247A/zh
Priority to US16/171,368 priority patent/US1094530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8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8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5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an additional device, e.g. smartcard, SIM or a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4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user query or user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该方法包括: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技术是当今通信领域的热点之一,和有线相比,无线局域网的启动和实施相对简单,维护的成本低廉。WLAN中,通过无线路由设备来提供无线覆盖,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由于墙体等遮挡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房屋的部分区域存在无线覆盖盲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在无线路由设备与无线覆盖盲点区域之间,增加无线中继设备。通过无线中继设备对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的中继,来扩大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覆盖范围,达到扫除无线覆盖盲点的目的。现有的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如下:
无线路由设备按照预定信标时间间隔广播发送信标(Beacon)报文,其中,该Beacon报文中携带有对应的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等,无线中继设备监听到该Beacon报文之后,将该Beacon报文中携带的SSID添加到无线信道列表中,从而,可以将监听到的多个Beacon报文中携带的SSID添加到无线信道列表中。
无线中继设备从无线信道列表中选择一个SSID,向对应的无线路由设备发送Probe Request(探测请求)报文,该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该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回应Probe Response(探测响应)报文,从而,完成探测过程。后续,在完成认证过程和关联过程之后,无线中继设备即与该无线路由设备建立了连接,从而实现对该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的中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该方法包括:
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
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
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Authentication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该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第一检测码和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若确定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则向无线中继设备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
在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对无线中继设备进行认证。
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实现装置,该装置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中,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Request报文;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
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实现装置,该装置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中,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还用于接收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
判断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接收到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第一检测码和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发送模块,用于若判断模块确定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则向无线中继设备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本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
认证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对无线中继设备进行认证。
通过本申请的以上技术方案,无线中继设备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该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该ProbeRequest报文之后,会根据第一检测码和该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并在确定出允许自动连接时,向该无线中继设备响应携带有对应的SSID和密码的ProbeResponse报文,该无线中继设备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并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以便实现对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的中继。在上述过程中,无线中继设备与无线路由设备之间可以自动发现和协商,从而实现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无线中继实现方法,达到了简化配置和优化网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中继实现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路由设备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的一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路由设备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的另一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中继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路由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以及一种可以应用该方法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无线中继设备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该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
无线中继设备上电启动后,如果判断出当前配置为默认配置,则按照预定发送时间间隔T1,在本设备支持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工业科学医学)频段内发送Probe Request报文,其中,ISM频段为2.4GHz(吉赫兹)和5GHz。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如果Probe Request报文发送过快,则可能会占用较多资源,如果Probe Request报文发送过慢,则可能会使得完成无线中继过程的时间过长,优选的,将T1设置为60秒。
其中,无线中继设备中保存有多个检测码,检测码是一个由多个字节组成的字符串,每一个检测码都有对应的加密算法。例如,检测码“H3C_MAGIC”对应的加密算法为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加密算法,检测码“H3C”对应的加密算法为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数据加密标准)加密算法。发送Probe Request报文之前,可以选择一个检测码作为第一检测码,例如,选择“H3C_MAGIC”作为第一检测码,然后,使用选中的检测码(“H3C_MAGIC”)对应的加密算法(AES加密算法)对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密文的设备信息,将选中的检测码(即第一检测码)和密文的设备信息携带在Probe Request报文中发送出去。
上述设备信息可以是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电子标签和设备型号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步骤S102,无线路由设备在接收到该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该Probe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并在确定出允许时,向该无线中继设备响应ProbeResponse报文;
如图1所示,可能会有多个无线路由设备,例如,无线路由设备1、无线路由设备2、…、无线路由设备M(M为大于1的正整数),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出的Probe Request报文,因此,每一个无线路由设备均会执行上述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无线路由设备根据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的具体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若存在,则执行步骤S202,若不存在,则执行步骤S204;
其中,无线路由设备上也保存有多个检测码,这些检测码与无线中继设备上保存的检测码相同。
步骤S202,判断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否正确,若正确,则执行步骤S203,否则,执行步骤S204;
为了从Probe Request报文中获取到明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可以查找与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然后,使用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该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进行解密,从而得到明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之后,即可判断该明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信息是否正确,从而,起到安全认证的作用。
具体的判断该明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信息是否正确的方法,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方法一:当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MAC地址时,将该MAC地址与MAC Header(MAC头)字段的Source MAC(源MAC)字段中携带的MAC地址进行比较,若相同,则确定该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正确;
方法二:当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MAC地址、电子标签、设备型号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时,无线路由设备将这些设备信息发送给云端服务器,以便查询这些设备信息的正确性,当接收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认证结果之后,可以获知这些设备信息是否正确。
显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其它的判断方法,例如,当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电子标签时,在Probe Request报文中增加一个用于携带电子标签的字段,比较该字段中携带的电子标签与该设备信息中的电子标签,或者,当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设备型号时,在Probe Request报文中增加一个用于携带设备型号的字段,比较该字段中携带的设备型号与该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型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S203,确定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步骤S204,确定不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另外,无线路由设备在根据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时,还可以根据该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来进行判断,此时的具体判断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若存在,则执行步骤S302,若不存在,则执行步骤S305;
步骤S302,判断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否正确,若正确,则执行步骤S303,否则,执行步骤S305;
步骤S303,判断该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RSSI值是否大于预定强度阈值,若大于,则执行步骤S304,否则,执行步骤S305;
具体的,RSSI值可以携带在该Probe Request报文的Packet Information(报文信息)字段中。
步骤S304,确定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步骤S305,确定不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可见,在如图3所示的方法中,增加判断RSSI值的目的是避免在有多个无线路由设备的环境中,无线中继设备错误的中继其它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上述的预定强度阈值可以设置为-65dBm,对应的无遮挡直线距离约为2米,此时,步骤S303中判断出该Probe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RSSI值大于-65dBm,才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表明无线路由设备仅允许物理距离在约2米范围内的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进一步,增加判断RSSI值的目的还包括:即使加密算法已经被破解,但是如果无线中继设备在物理距离上无法靠近无线路由设备,则该无线中继设备仍然无法自动连接该无线路由设备。
假如,图1中的无线路由设备1、无线路由设备2和无线路由设备M均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则这些无线路由设备都会向该无线中继设备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第二检测码、该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等,其中,无线参数可以包括:RSSI值、信道频宽模式、无线信道、信号质量(CIN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载波与干扰和噪声比)/SINR(Signal 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和噪声比))、时间偏移(timing offset)、频率偏移(frequency offset)、终端信号入射角度、无线中继方式、物理速率等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显然,还可以包括其它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信道频宽模式具体可以是HT(High Throughput,高吞吐量)20、HT40、HT80、或HT160等。
无线中继方式具体可以是单频或双频,当无线路由设备为双频无线路由设备,无线中继设备为双频无线中继设备时,无线路由设备可以指定无线中继设备的无线中继方式,当无线中继方式为双频时,用于表示指定无线中继设备以双频方式中继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还可以进一步指定无线中继设备与无线路由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第一频段,以及,无线中继设备与无线客户端进行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第二频段,例如,第一频段是2.4GHz、第二频段是5GHz,或者,第一频段是5GHz、第二频段是2.4GHz。即,无线中继设备使用第一频段进行无线中继,使用第二频段进行无线覆盖。
在发送Probe Response报文之前,选择一个检测码作为第二检测码,例如,选择“H3C_MAGIC”作为第二检测码,使用选中的检测码(“H3C_MAGIC”)对应的加密算法(AES加密算法),对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进行加密,得到密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将选中的检测码(即第二检测码)和密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携带在Probe Response报文中发送出去。Probe Response报文中的第二检测码与Probe Request报文中的第一检测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步骤S103,无线中继设备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
无线中继设备在接收到任一Probe Response报文之后,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若存在,则从该ProbeResponse报文中获取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具体的,查找与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使用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
步骤S104,若在预定等待时间T2内接收到至少两个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Response报文,则无线中继设备选择一个无线路由设备;
在预定等待时间T2到达时,此时可能会获取到多个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选择与满足预设条件的无线参数对应的SSID和密码,为了描述方便,称为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选择发出携带有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的Probe Response报文的无线路由设备。
由于无线参数可以包括:RSSI值、信道频宽模式、无线信道、信号质量(CINR/SINR)、时间偏移、频率偏移、终端信号入射角度、无线中继方式、物理速率等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从而,上述预设条件可以结合上述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进行设定,例如,当无线参数为RSSI值时,上述预定条件可以为RSSI值大于预定强度阈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如果预定等待时间T2过短,则可能会无法连接到理想的无线路由设备,如果预定等待时间T2过长,则可能会使得完成无线中继过程的时间太长,优选的,将T2设置为60秒。
假设,在步骤S104中,无线中继设备选择的是图1中的无线路由设备2。
步骤S105,向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无线路由设备2)发送AuthenticationRequest(认证请求)报文,其中,该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
步骤S106,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该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对该无线中继设备进行认证,并在认证通过后,向该无线中继设备响应Authentication Response(认证响应)报文。
步骤S107,无线中继设备接收到该Authentication Response报文之后,向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ssociation Request(关联请求)报文;
步骤S108,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该Association Request报文之后,向该无线中继设备响应Association Response(关联响应)报文。
该无线中继设备接收到该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之后,即与该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建立了连接,可以对该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进行中继。
另外,该无线中继设备接收到该Association Response报文之后,还会将本设备设置为Client(客户端)模式,按照上述满足预设条件的无线参数进行无线设置,并将该无线参数保存在非默认配置的配置文件中,此时,该无线中继设备的当前配置更新为非默认配置。当该无线中继设备再次上电启动时,由于用于指示启动位置的指针指向保存有该配置文件的内存空间,因此,可以按照该指针所指向的内存空间中保存的该配置文件直接进行无线设置,实现对该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的中继。
显然,在上述如图1所示的无线中继实现方法中,无线中继设备只接收到一个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时,无线中继设备就不会执行步骤S104的选择操作,只会与该无线路由设备进行步骤S105~步骤S108的认证和关联过程。
在上述方法中,无线中继设备在中继成功之后,可以发出指示信号,用于表示中继成功。具体的,可以通过LED(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发出指示信号,或者,通过声音发出指示信号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法中,无线中继设备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该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该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会根据第一检测码和该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该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并在确定出允许自动连接时,向该无线中继设备响应携带有对应的SSID和密码的ProbeResponse报文,该无线中继设备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并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以便实现对无线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的中继。在上述过程中,无线中继设备与无线路由设备之间可以自动发现和协商,从而实现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无线中继实现方法,达到了简化配置和优化网络的目的。
与前述无线中继实现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和一种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中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70的实施例。
本申请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的实施例可以应用在无线中继设备上。装置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软件实现为例,作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装置,是通过其所在无线中继设备的处理器10将非易失性存储器50中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读取到内存40中运行形成的。从硬件层面而言,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所在无线中继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图,除了图4所示的处理器10、内部总线20、网络接口30、内存40、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50之外,实施例中装置所在的无线中继设备通常根据该无线中继设备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对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中包括以下模块:第一发送模块601、接收模块602和第二发送模块603,其中:
第一发送模块601,用于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
接收模块602,用于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
第二发送模块603,用于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
如图6所示,上述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中还包括:选择模块604,其中:
选择模块604,用于若接收模块602在预定等待时间内接收到至少两个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则选择一个无线路由设备;
则,第二发送模块603具体用于:向选择模块604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
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中还携带有第二检测码和无线参数,则,如图7所示,上述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中还包括:判断模块605和获取模块606,其中:
判断模块605,用于在接收模块602接收到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之后,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
获取模块606,用于若判断模块605的判断结果是存在,则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获取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
选择模块604具体用于:在预定等待时间到达时,选择对应的无线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选择发出携带有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的Probe Response报文的无线路由设备。
如图7所示,上述无线中继实现装置60中还包括:查找模块607,其中:
查找模块607,用于查找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
获取模块606具体用于:使用查找模块607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
本申请无线中继实现装置70的实施例可以应用在无线路由设备上。装置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软件实现为例,作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装置,是通过其所在无线路由设备的处理器10将非易失性存储器50中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读取到内存40中运行形成的。从硬件层面而言,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无线中继实现装置70所在无线路由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图,除了图8所示的处理器10、内部总线20、网络接口30、内存40、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50之外,实施例中装置所在的无线路由设备通常根据该无线路由设备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对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中继实现装置70中包括以下模块:接收模块701、第一判断模块702、发送模块703和认证模块704,其中:
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还用于接收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AuthenticationRequest报文;
第一判断模块702,用于在接收模块701接收到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第一检测码和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发送模块703,用于若第一判断模块702确定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则向无线中继设备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本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SSID和密码;
认证模块704,用于在接收模块701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Authentication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对无线中继设备进行认证。
如图10所示,上述无线中继实现装置70中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705和第三判断模块706,其中:
第二判断模块705,用于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
第三判断模块706,用于若第二判断模块705的判断结果是存在,则判断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否正确;
第一判断模块702具体用于:若第三判断模块706的判断结果是正确,则确定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另外,第一判断模块702具体用于:若第三判断模块706的判断结果是正确,则判断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RSSI值是否大于预定强度阈值,若大于,则确定允许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另外,如图10所示,上述无线中继实现装置70中还包括:查找模块707和解密模块708,其中:
查找模块707,用于在接收模块701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查找与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
解密模块708,用于使用查找模块707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Probe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
上述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申请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报文;
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所述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服务集标识SSID和密码;所述Probe Response报文中还携带有第二检测码和无线参数;
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若存在,则查找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并使用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
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认证请求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所述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在预定等待时间内接收到至少两个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则选择一个无线路由设备;
则,所述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包括:向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所述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所述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在预定等待时间内接收到至少两个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则选择一个无线路由设备,包括:在所述预定等待时间到达时,选择对应的无线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选择发出携带有所述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的Probe Response报文的无线路由设备。
4.一种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查找与所述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使用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所述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码和所述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若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则向所述无线中继设备响应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所述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服务集标识SSID和密码;
在接收到所述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认证请求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所述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对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进行认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码和所述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包括:
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所述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
若存在,则判断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否正确;
若正确,则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包括:
判断所述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是否大于预定强度阈值;
若大于,则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7.一种无线中继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无线中继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报文;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所述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服务集标识SSID和密码;所述Probe Response报文中还携带有第二检测码和无线参数;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
查找模块,用于查找与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二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
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是存在,则使用所述查找模块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该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SSID和密码、无线参数;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无线路由设备发送认证请求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所述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该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模块,其中:
所述选择模块,用于若所述接收模块在预定等待时间内接收到至少两个无线路由设备响应的Probe Response报文,则选择一个无线路由设备;
则,第二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向所述选择模块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送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其中,所述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有所述选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Probe Response报文中携带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预定等待时间到达时,选择对应的无线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选择发出携带有第一SSID和第一密码的Probe Response报文的无线路由设备。
10.一种无线中继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无线路由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报文;还用于接收所述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认证请求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
查找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无线中继设备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检测码和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的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查找与所述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对应的加密算法;
解密模块,用于使用所述查找模块查找到的加密算法对应的解密算法,对所述Probe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密文的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明文的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Probe 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码和所述设备信息,判断是否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则向所述无线中继设备响应探测响应Probe Response报文,其中,所述ProbeResponse报文中携带有本无线路由设备对应的服务集标识SSID和密码;
认证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无线中继设备发来的AuthenticationRequest报文之后,根据所述Authentication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SSID和密码对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进行认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和第三判断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本设备上是否存在与所述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第一检测码相同的检测码;
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是存在,则判断所述无线中继设备的设备信息是否正确;
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是正确,则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三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是正确,则判断所述Probe Request报文中携带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是否大于预定强度阈值,若大于,则确定允许所述无线中继设备自动连接本无线路由设备。
CN201610362677.9A 2016-05-26 2016-05-26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4382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2677.9A CN107438247B (zh) 2016-05-26 2016-05-26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PCT/CN2017/085835 WO2017202355A1 (zh) 2016-05-26 2017-05-25 无线中继的实现
US16/171,368 US10945307B2 (en) 2016-05-26 2018-10-26 Implementation of wireless relay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2677.9A CN107438247B (zh) 2016-05-26 2016-05-26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8247A CN107438247A (zh) 2017-12-05
CN107438247B true CN107438247B (zh) 2020-04-03

Family

ID=60412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2677.9A Active CN107438247B (zh) 2016-05-26 2016-05-26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5307B2 (zh)
CN (1) CN107438247B (zh)
WO (1) WO20172023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8247B (zh) * 2016-05-26 2020-04-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8650106B (zh) * 2018-03-12 2022-08-16 上海捷锐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方法、站点设备、接入点设备及系统
CN110138607A (zh) * 2019-05-09 2019-08-16 深圳市吉祥腾达科技有限公司 路由器更新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1540199B2 (en) * 2020-06-30 2022-12-27 Arris Enterprises Llc Discovery of a network topology from a client perspective
CN112787884B (zh) * 2020-12-28 2022-09-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组网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2929908B (zh) * 2021-03-17 2023-03-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Mesh组网方法、装置、网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1796A (zh) * 2009-07-22 2010-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分布式系统中接入点自动对接方法与装置
CN102204391A (zh) * 2011-05-27 2011-09-2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Repeater WPS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3096301A (zh) * 2011-10-31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接入点验证的方法及站点
CN104053213A (zh) * 2013-03-11 2014-09-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集成中继
WO2015030519A1 (ko) * 2013-08-30 2015-03-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랜 통신 연결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1915B2 (ja) * 1995-06-15 2003-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6421714B1 (en) * 1997-10-14 2002-07-16 Lucent Technologies Efficient mobility management scheme for a wireless internet access system
US7676194B2 (en) * 2003-08-22 2010-03-09 Rappaport Theodore S Broadband repeater with security for ultrawideband technologies
US7725074B2 (en) * 2005-02-18 2010-05-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transmitting apparatus
CN1859098A (zh) * 2006-03-08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实现eap认证中继的方法
WO2009031282A1 (ja) * 2007-09-04 2009-03-12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206404A1 (en) * 2007-10-01 2010-07-1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Relay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04167B2 (en) * 2010-01-22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wireless relay nodes
CN106059647B (zh) * 2010-08-03 2019-06-1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中继站装置、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用于控制中继站的方法
CN103096303B (zh) * 2011-10-31 2016-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包的方法及设备
US8787966B2 (en) * 2012-05-17 2014-07-22 Liveu Ltd. Multi-modem communication using virtual identity modules
WO2014051373A1 (en) * 2012-09-29 2014-04-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lan system
CN103906263B (zh) * 2012-12-26 2017-11-24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243416B (zh) * 2013-06-17 2018-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加密通信方法、系统和相关设备
US9888506B2 (en) * 2013-08-22 2018-02-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tention-based integration of device to device (D2D) networks with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CN105682093A (zh) * 2014-11-20 2016-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及接入装置和客户端
CN107438247B (zh) * 2016-05-26 2020-04-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1796A (zh) * 2009-07-22 2010-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分布式系统中接入点自动对接方法与装置
CN102204391A (zh) * 2011-05-27 2011-09-28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Repeater WPS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3096301A (zh) * 2011-10-31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接入点验证的方法及站点
CN104053213A (zh) * 2013-03-11 2014-09-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集成中继
WO2015030519A1 (ko) * 2013-08-30 2015-03-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랜 통신 연결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45307B2 (en) 2021-03-09
CN107438247A (zh) 2017-12-05
US20190069340A1 (en) 2019-02-28
WO2017202355A1 (zh)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8247B (zh) 无线中继实现方法及装置
US104484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of simultaneous multiple channels in the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band in wireless networks
KR101453521B1 (ko) 무선 액세스 포인트 장치 및 비인가 무선 랜 노드 탐지 방법
US9154935B2 (en) Wireless home mesh network bridging adaptor
US8917671B2 (en) Multi-tier wireless home mesh network with a secure network discovery protocol
CN111093198B (zh) 无线局域网数据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US99245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hannel selection device
JP4284192B2 (ja)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中の偽造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の検出
US8789191B2 (en) Automated snif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computer systems for unauthorized access
CA2750814C (en) Authentication for a multi-tier wireless home mesh network
US8615603B2 (en) Wireless LAN system, wireless LA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in wireless LAN program
US8565165B2 (en)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12261708B (zh) 一种自动化批量配置WiFi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US20130033995A1 (en) Channel scanning in a network having one or more access points
CN114845420A (zh) 一种EasyMesh网络中AP组网加入的方法和系统
JP2006050372A (ja) 無線lan接続システム、無線lan接続方法および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CN110621018B (zh) 一种wifi探测终端的方法
US20060058053A1 (en) Method for logging in a mobile terminal at an access point of a lo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ccess point and terminal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US20240163778A1 (en) Using shared context to bootstrap device discovery
Chopra et al. Cracking and hardening hidden SSID mechanism in 802.11 using PYTHON
CN112839015A (zh) 攻击Mesh节点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