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2933B -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2933B
CN116112933B CN202310385217.8A CN202310385217A CN116112933B CN 116112933 B CN116112933 B CN 116112933B CN 202310385217 A CN202310385217 A CN 202310385217A CN 116112933 B CN116112933 B CN 1161129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bandwidth
interference
sig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52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12933A (zh
Inventor
何骄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521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2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12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2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12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2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0Dynamic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本方案控制第一设备在实际受干扰最小的信道上发送信息,保障通信质量。具体方案为:采用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第一信道的干扰程度由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指示,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由第二占用率和第二强度信息指示;第二信道是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第一信道之外的信道,第一占用率指示第一干扰信号在第一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一强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第二占用率指示第二干扰信号在第二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二强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设备(如,路由器)可以利用频谱资源,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目前,无线通信设备可用的频谱资源可以包含2.4G的频段和5G的频段。也即,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在2.4G和5G频段中,选出至少一个信道作为工作信道,用于数据的收发。通常无线通信设备所处环境比较复杂,不同信道受到的干扰程度也有差异,同时,信道受干扰的程度也会影响到无线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
可见,无线通信设备能否选出优质的工作信道,已成为衡量无线通信设备性能的重要标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采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第二信道是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第一信道之外的信道。
另外,第一信道的干扰程度由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指示,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由第二占用率和第二强度信息指示。第一占用率指示第一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一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一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所述第二占用率指示第二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二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二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在干扰程度更小的第一信道上,向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传递信息。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是从频宽占用情况和信号干扰强度等两个维度评出的结果,能够更准确的指示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受到的实际干扰。这样,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上传递数据,就相当于,在此时通信质量最佳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保障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设备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开启热点的终端设备,如,开启热点的手机。第一设备对应有一个局域网络,其他无线通信设备需通过该第一设备接入对应的局域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第一信道。
示例性地,第一设备可以根据预先选择的通信频宽,在频宽与上述通信频宽相同的信道中,确定出第一信道。其中,上述通信频宽是第一设备传输数据时所需占用的频宽,比如,可以是20MHz、40MHz、80MHz或160MHz等。
又示例性地,在通信频宽大于信道的划分频宽时,所选出的第一信道可以是多个。比如,通信频宽为40MHz,划分频宽为20MHz的场景下,选出的第一信道为两个。
又示例性地,在通信频宽大于信道的划分频宽时,在选出第一信道之后,可以在第一信道以及第五信道上传递数据。上述第五信道是互不重叠的多个可用信道中(含第一信道),与第一信道相邻的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信道指示的频段内,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中携带有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所述第一频宽为所述第一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一信道之间的重叠频段的频宽;根据所述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依次监听每一个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在监听到第一信道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信道,确定可对第一信道产生干扰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频宽,这样,结合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频宽,可确定出准确的第一占用率,进而,提升对第一信道的干扰程度的评估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信道下接收第二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二信息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可调制的所述第一信息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为所述第一强度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第二信息,包括:在第一信道上,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信标帧,所述信标帧包含第一中心频点和第二频宽,信标帧中的第一中心频点和第二频宽指示由第二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频宽。
这样,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中心频点、第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信道中广播探测帧;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是第三设备针对所述探测帧发出的探测响应帧,所述第三信息携带第二中心频点和第三频宽,所述第二中心频点是由第三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第三频宽是由第三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频宽;根据第二中心频点和第三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根据所述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满足第一条件。
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条件可以是第一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可以理解的,在用户做出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时,指示用户具有切换第一设备的信道的意图,在此场景下,第一设备选出第一信道,并启用第一信道,可以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
又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条件可以是第一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开机或重启的操作。在开机或重启之后,选择优质的第一信道,为用户提高稳定且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再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条件可以是第一接口的第一流量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流量阈值,所述第一接口是所述第一设备连接互联网的数据发送接口。也即,第一设备可以在空闲的状态,选出第一信道,并切换至第一信道,避免对用户的使用产生影响。
再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条件可以是第四设备均为物联网终端,所述第四设备是接入所述第一设备提供的局域网络的设备。也即,第一设备在没有用户直接使用的终端设备接入的情况下,可以选出第一信道,并切换至第一信道,避免对用户的使用产生影响。
再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条件还可以是以上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比如,第一条件是在第一接口的第一流量信息大于第一流量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第四设备均为物联网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占用率和所述第一强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占用率和所述第一强度信息的取值越小,所述第一参数的取值越小;根据所述第二占用率和所述第二强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信道对应的第二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占用率和所述第二强度信息的取值越小,所述第二参数的取值越小;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小于所述第二参数。
也即,将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量化为第一参数,将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量化为第二参数,这样,更利于确定出通信质量最优的第一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重新获取所述第一信道的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并重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参数;在重新确定的所述第一参数大于第一值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第三信道,所述第三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四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第四信道是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第三信道之外的信道。另外,第三信道的干扰程度由第三占用率和第三强度信息指示,第四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由第四占用率和第四强度信息指示。第三占用率指示第三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三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三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所述第四占用率指示第四干扰信号在所述第四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四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四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之后,第一设备在第三信道传输第四信息,也即,第一设备用于发送信息的信道,从第一信道切换至第四信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个方面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均应用于上文所提供的对应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频谱资源的划分示例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频谱资源的划分示例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频谱资源的划分示例图之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扰示例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扰示例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干扰示例图之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干扰示例图之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干扰示例图之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场景示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二;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方便理解,下面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是WiFi联盟创建于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目前,上述WiFi作为一种短距离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具有使用方便、传输速率高等优点。上述WiFi设备可以包括:无线接入点(accesspoint,AP),以及站点(station,STA)。AP可以是网络的中心节点,或者说提供网络服务的节点,如无线路由器、开启热点服务的手机、开启热点服务的笔记本电脑等设备。STA可以是连接到AP的终端,如手机、电脑等设备,用以通过AP获得网络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2.4G信道,是指IEEE 802.11标准中属于2.4G频段的信道。每一个2.4G信道均对应有中心频点。如图1所示,在2.4G频段上划分有14个信道,信道1对应的中心频点是2.412GHz,信道2对应的中心频点是2.417 GHz,信道3对应的中心频点是2.422 GHz、信道4对应的中心频点是2.427 GHz,相邻两个信道的中心频点之间间隔5MHz,以此类推,信道14对应的中心频点是2.484GHz。
在一些示例中,2.4G信道的频宽可以是22MHz。其中,22MHz的频宽中包括20MHz的可用频宽和2MHz的保护频宽,后续实施例中,也可称为2.4G信道的频宽为20MHz。可以理解地,每个2.4G信道可以对应有一个频率范围。例如,信道1对应的频率范围是以2.412GHz为中心,频宽为22MHz的频率范围(如,2.401GHz~2.423GHz)。
另外,IEEE 802.11标准支持双频工作。也即,可以将至少两个互不干扰的信道,组合为频宽更宽的信道,并使用。其中,组合得到的信道可称为组合信道。组合信道可以在频率维度上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如图1所示,以2.4G信道为例,可以将信道1和信道6,组合为一个40MHz的组合信道,该组合信道在频率维度上是连续的。再比如,将2.4G信道中的信道1和信道11,组合为一个40MHz的组合信道,该组合信道在频率维度上是不连续的。这样,在WiFi设备需占用的频宽为20MHz时,可以直接在信道1~信道14中选出一个20MHz的信道,作为该WiFi设备的工作信道。在WiFi设备需占用的频宽为40MHz时,可以在信道1~信道14中选择两个互不干扰的信道,组合为一个40MHz的组合信道,并作为该WiFi设备的工作信道。在选出工作信道之后,WiFi设备可以利用工作信道向其他设备发送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5G信道,是指IEEE 802.11标准中属于5G频段的信道。5G频段是指频率范围在5150MHz~5825MHz的频段,这个频段里面一共有201个信道,但,由5G频段的特殊性,能够被WiFi设备所用的信道却很少。比如,部分行政区域,可供WiFi设备使用的5G信道包括信道36、信道40、信道44、信道48、信道52、信道56、信道60、信道64、信道149、信道153、信道157、信道161、信道165。每一个5G信道均对应有中心频点。例如,上述信道36、信道40、信道44、信道48、信道52、信道56、信道60、信道64对应的中心频点分别是5.180GHz、5.200GHz、5.220 GHz、5.240GHz、5.260GHz、5.280GHz、5.300GHz、5.320GHz。
另外,在上述5G信道对应的中心频点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不同的频宽进行信道的划分。如图2所示,按照40MHz为频宽划分信道的情况下,每一个信道都与至少一个信道存在频率范围的重叠。
当然,按照20MHz为频宽划分信道的情况下,上述信道36、信道40、信道44、信道48、信道52、信道56、信道60、信道64、信道149、信道153、信道157、信道161、信道165之间也可以互不干扰。
可以理解地,IEEE 802.11标准支持双频工作,同样适用于5G频段。在各5G信道频宽是20MHz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多个相邻的5G信道合并使用。示例性的,图3所示,可以将相邻的两个信道,合并为40MHz的组合信道,比如,将信道36和信道40合并为一个40 MHz的组合信道,将信道44和信道48合并为另一个40 MHz的组合信道等。再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还可以将相邻的四个信道,合并为80MHz的组合信道,比如,可以将信道36、信道40、信道44和信道48合并为一个80MHz的组合信道,将信道52、信道56、信道60、信道64合并为另一个80MHz的组合信道,以及,将信道149、信道153、信道157、信道161合并为另一个80MHz的组合信道等。再比如,还可以将信道36、信道40、信道44、信道48、信道52、信道56、信道60和信道64合并为一个160MHz的组合信道等。
当然,还可以采用不连续的5G信道,合并成160MHz的组合信道。比如,将信道36、信道40、信道44、信道48组成的80MHz信道,与信道149、信道153、信道157、信道161组成的80MHz信道,构成一个不连续的160MHz(80MHz+80MHz)的组合信道。再比如,将信道52、信道56、信道60、信道64组成的80MHz信道,与信道149、信道153、信道157、信道161组成的80MHz信道,构成一个不连续的160MHz(80MHz+80MHz)的组合信道。
当然,在5G频段中,WiFi设备不可用的信道,如,信道100~信道144,也可以被合并为组合信道,由具有权限的设备使用。比如,信道36、信道40、信道44、信道48、信道100、信道104、信道108、信道112等组成不连续的160MHz的组合信道,该组合信道可以被具备信道100~信道144使用权限的设备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设备(如,WiFi设备)可以在2.4G信道和/或5G信道之中选出工作信道。
然而,在2.4G信道中,相邻信道的中心频点之间的间隔小于各信道的频宽,这样,相邻信道对应的频率范围之间都存在重叠。可以理解的,相邻信道不仅是相邻上一个信道和相邻下一个信道,还可以包括依次相邻的多个信道。
示例性地,如图1中,信道1和信道2、信道3、信道4、信道5之间均存在频率范围的重叠,同样,信道2也和信道1、信道3、信道4、信道5、信道6之间均存在频率范围的重叠,其他信道同理,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WiFi设备在信道1发出的信号,容易受到在信道2、信道3、信道4或信道5中传递的信号的干扰。
另外,多台设备选择相同的信道时,在信道中所发送的信号也可能互相干扰。
比如,图4所示,在WiFi设备所处的通信环境内,信号1、信号2和信号3均可占用信道1。可以理解的,在同一通信环境内的无线通信设备之间,需要竞争用于通信的频谱资源,也即,同一通信环境下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占用同一信道,或者所占用信道之间存在重叠部分的情况下,会对彼此产生干扰。
在图4所示场景下,WiFi设备选择信道1作为工作信道之后,WiFi设备所发送的目标信号,可能受到信号1、信号2和信号3的干扰。当然,信号1、信号2和信号3的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不同,给目标信号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再例如,如图4所示,在当前的通信环境内,信号4占用信道9,信号4的频宽与信道9的频宽均为20MHz,中心频点也相同。另外,信号5占用信道10,信号5与信道10的频宽均为20MHz,中心频点也相同。在上述场景下,WiFi设备选择信道9作为工作信道之后,除了信号4可能干扰WiFi设备所发送的目标信号之外,实际占用信道10的信号5也可能干扰目标信号。可理解地,信号5与占用信道9的信号(如,信号4或目标信号)之间,存在互相干扰的部分,该部分的频宽为15MHz,也即,信号5至少会对信道9中15MHz的频率范围产生干扰。
另外,信号5对目标信号的影响程度,不仅与信号5的信号强度相关,还是信号5与信道9之间的频宽占用率有关。其中,该频宽占用率可以是信号5的信号频宽与信道9的频率范围之间的重叠比例,如,图4所示,信道9的频宽是20MHz,信号5与信道9的重叠频宽为15MHz,信号5与信道9之间占用率为3/4。
另外,WiFi设备选择5G信道作为工作信道的场景下,在各5G信道频宽是40MHz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不同的可用5G信道所对应的频率范围之间也存在重叠,这样,使用5G信道期间,也会存在与2.4G信道类似的干扰问题。
在各5G信道频宽是20MHz的情况下,WiFi设备不仅可以选择单个2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也可以选择多个20MHz的信道组成的组合信道作为工作信道,这也导致不同设备因所选的信道,而互相干扰。比如,设备A选择信道36作为工作信道,设备B选择包含信道36的组合信道作为工作信道。在设备A和设备B同时采用所选工作信道向外接发送信息时,也可能对彼此产生干扰。
比如,图5所示,在当前的通信环境内,信号6占用信道40,信号7占用信道44,信号8占用由信道40、信道44、信道48和信道52组成的组合信道。在此场景下,WiFi设备选择信道40作为工作信道之后,WiFi设备所发送的目标信号,可能受到信号6和信号8的干扰。在此场景下,WiFi设备选择信道44作为工作信道之后,WiFi设备所发送的目标信号,可能受到信号7和信号8的干扰,也即,影响到信道的通信质量。在此场景下,WiFi设备选择信道40、信道44、信道48和信道52的组合信道作为工作信道之后,可能受到信号6、信号7和信号8的干扰。
为了改善WiFi设备所选用的信道的通信质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该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作为AP的WiFi设备,后续也可称为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在选择工作信道之前,可以根据各个目标信道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以及占用情况,确定目标信道对应的评估因子。其中,目标信道可以是电子设备可选用的信道,如,可以是2.4G信道,也可以是5G信道。上述干扰信号包括占用目标信道的信号,也包括占用干扰信道的信号。该干扰信道是指与目标信道的频率范围在重叠的信道。这样,电子设备可以根据各个目标信道的评估因子,选出通信质量较佳的工作信道。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终端,例如WiFi系统中AP。可以理解的,上述发送终端是需要选择信道向其他设备发送信号的电子设备,当然,上述通信系统还可以是其他可能的通信系统,例如,车到任意物体(vehicle to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设备间(device-todevie,D2D)通信系统、车联网通信系统等涉及信道选择及优化的通信系统。
本申请将围绕可包括多个设备、组件、模块等的系统来呈现各个方面、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和明白的是,各个系统可以包括另外的设备、组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并不包括结合附图讨论的所有设备、组件、模块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方案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方法的流程如下:
S101,在预设场景下,扫描各个信道,确定各个信道对应的干扰信号。
其中,上述预设场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1)电子设备开机的场景。
(2)电子设备检测到用户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
(3)电子设备的流量低于预设阈值。其中,上述流量可以是单位时间内经由电子设备中转的数据量,也即,由电子设备接收并发出的数据量。
(4)电子设备未连接任何STA设备,或者,所连接的STA设备仅包含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设备。
(5)预先配置电子设备周期性地扫描信道,在电子设备的系统时间达到各个扫描周期中的扫描时间点。
上述信道对应的干扰信号可以包括其他AP需通过该信道发送的信号,也包括其他AP需通过该信道所对应的干扰信道发送的信号。
上述其他AP是指除该电子设备之外的AP,或者,具有AP功能的其他类型设备。示例性地,其他AP与电子设备可以是同类型的设备,比如,电子设备为路由器,其他AP也可以是其他路由器。又示例性地,其他AP与电子设备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设备,比如,电子设备为路由器,其他AP可以是开启热点的手机。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利用任意一个信道发送信号期间,占用该信道的其他信号以及能够对该信道产生干扰的其他信号,都会对电子设备所发出的信号产生干扰。这样,将会占用信道的信号以及会对该信道产生干扰的信号均称为干扰信号。另外,其他AP与电子设备需要竞争通信资源,相较于电子设备而言,其他AP又可称为干扰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预先配置有信道列表,该信道列表中包含电子设备可使用的信道,如,包含可用的20MHz的2.4G信道、40MHz的2.4G信道(由两个20MHz的2.4G信道组成的组合信道)、20MHz的5G信道、40MHz的5G信道(由两个20MHz的5G信道组成的组合信道)、80MHz的5G信道(由四个20MHz的5G信道组成的组合信道)以及160MHz的5G信道(由八个20MHz的5G信道组成的组合信道)。信道列表中记录的每一个信道均对应有中心频点和频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扫描各个信道的方式可以是:电子设备按照信道列表,依次监听各个信道。在一个信道被监听期间,可将该信道称为监听信道,当然,电子设备不同时段所监听的信道可能不同,即不同时段下的监听信道可以是不同的信道。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电子设备可以按照监听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配置电子设备接收信号的频率范围。这样,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在该信道中传递的信号,也可称为电子设备可以监听该信道。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在监听信道中接收其他AP(又称为干扰设备)发送的信标(beacon)帧。可以理解地,在上述干扰设备选定工作信道之后,可以周期性地在工作信道中发送beacon帧。在干扰设备的工作信道是上述监听信道或者该监听信道对应的干扰信道,且干扰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物理距离未超过电子设备的通信范围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到干扰设备所发送的beacon帧。其中,干扰信道是频率范围与监听信道存在重叠的信道。
在一些示例中,电子设备在监听一个信道的时间达到指定时长之后,可以切换监听下一个信道,也即,按照下一个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配置接收信号的频率范围。
另外,在监听期间,电子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beacon帧,识别监听信道对应的干扰信号。其中,beacon帧中可以携带有中心频点1、频宽1。该中心频点1为干扰设备的工作信道的中心频点,频宽1为干扰设备的工作信道的频宽,干扰设备在使用工作信道期间,可以调制中心频点为中心频点1、频宽为频宽1的信号并发出。另外,电子设备还可以接收到的beacon帧的信号强度,确定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1,也可称为干扰信号对应的RSSI强度。
当然,干扰设备所调制的信号可以对监听信道中的其他信号产生干扰,也即,属于监听信道的干扰信号。这样,电子设备可以记录接收到的beacon帧中的中心频点1、频宽1,还可以记录beacon帧对应的信号强度1,所记录的每组中心频点1、频宽1和信号强度1可以指示监听信道所对应的干扰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除了记录beacon帧中的中心频点1、频宽1和信号强度1,还可以记录beacon帧中携带的设备标识,该设备标识可以唯一指示发出该beacon帧的干扰设备。这样,来自同一干扰设备的beacon帧,如果携带内容相同,不重复记录。如果携带内容不同,比如,频宽、中心频点和信号强度出现变化,可以更新该干扰设备对应的中心频点1、频宽1和信号强度1。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电子设备可以按照监听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配置电子设备接收信号的频率范围和发送信号的频率范围。这样,电子设备不仅可以监听该信道,还可以在该监听信道中发送信号。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在监听信道中广播探测帧。其中,该探测帧,用于请求获取干扰设备所使用的工作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在干扰设备的工作信道是该监听信道或者该监听信道的干扰信道,且干扰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物理距离未超过电子设备的通信范围的情况下,干扰设备可以接收到电子设备所发送的探测帧,同时,也可以响应于该探测帧,向电子设备发送响应帧。其中,该响应帧中可以携带干扰设备的工作信道的中心频点2、频宽2。这样,电子设备在接收到各个干扰设备反馈的响应帧之后,记录响应帧中的中心频点2、频宽2。当然,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响应帧的信号强度,确定该响应帧对应的信号强度2,作为对应的RSSI。同样地,所记录的每组中心频点2、频宽2和信号强度2可以指示监听信道所对应的干扰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除了记录响应帧中的中心频点2、频宽2和信号强度2,还可以记录响应帧中携带的设备标识,该设备标识可以唯一指示发出该响应帧的干扰设备。
在电子设备扫描完所有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之后,可以得到干扰信号列表,该干扰信号列表可以指示不同信道所对应的干扰信号。
例如,扫描各个信道之后,确定2.4G信道中的信道1和信道2所对应的干扰信号列表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如上述表1所示,信道1(中心频点为2.412GHz、频宽为20MHz的信道)对应的干扰信号包括:
①已选择信道1作为工作信道的其他AP所发送的信号,也即,中心频点为2.412GHz、频宽为20MHz、信号强度为-40dbm的干扰信号1,该干扰信号1可以是由干扰设备(设备标识a)所发出的信号。
②已选择信道1对应的干扰信道作为工作信道的其他AP所发送的信号。其中,上述干扰信道可以包括信道2,也可以包括信道1和信道6组成的40MHz的组合信道。
这样,如表1所示,信道1的干扰信号还可以包括中心频点为2.417 GHz、频宽为20MHz、信号强度为-40dbm的干扰信号2,该干扰信号2可以是由干扰设备(设备标识b)所发出的信号。信道1的干扰信号还可以包括中心频点为2.417 GHz、频宽为20MHz、信号强度为-60 dbm的干扰信号3,该干扰信号3可以是由干扰设备(设备标识c)所发出的信号。信道1的干扰信号还包括中心频点为2.424 GHz、频宽为40MHz、信号强度为-50dbm的干扰信号4,该干扰信号4可以是由干扰设备(设备标识d)所发出的信号。
可以理解的,在2.4G信道中,除了信道2以及由信道1与信道6组成的组合信道之外,信道1还对应有其他干扰信道,如,信道3、信道4等,当然,电子设备周围无干扰设备使用其他干扰信道的情况下,信道1对应的干扰信号中不含与其他干扰信道相关的干扰信号。例如,以电子设备自身位置为中心,电子设备最大通信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无干扰设备使用信道3、信道4等,信道1对应的干扰信号中不含与信道3、信道4相关的干扰信号。
另外,在表1中,同一信道对应的干扰信号中,不同干扰信号所对应的干扰设备不同,比如,上述干扰信号2和干扰信号3均需占用信道2,也即,中心频点和频宽相同,但干扰信号2和干扰信号3所对应的干扰设备不同。
如表1所示,信道2同样受到干扰信号1、干扰信号2、干扰信号3和干扰信号4的影响,也即,在表1中,干扰信号1、干扰信号2、干扰信号3和干扰信号4也是信道2所对应的干扰信号。当然,信道2对应的干扰信道还包括信道6,干扰设备(设备标识e)的工作信道为信道6,干扰设备(设备标识e)所发出的信号,也即,中心频点为2.437GHz、频宽为20MHz、信号场强为-46 dbm的干扰信号5,也是信道2对应的干扰信号。
当然,在电子设备扫描完所有信道之后,得到的干扰信号列表除了表1所示的部分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信道所对应的干扰信号,比如,还包括信道m对应的干扰信号。上述信道m指代电子设备可用的信道。另外,每次扫描完所有信道,得到的干扰信号列表也可能存在差异,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另外,所有干扰信号对应的干扰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未超过电子设备的通信范围。
S102,依次遍历每个信道,并确定遍历到的信道的评估因子。
其中,电子设备遍历到的信道可称为为目标信道。该评估因子用于指示目标信道的通信质量,该评估因子的取值越高,指示目标信道的通信质量越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目标信道对应的干扰信号,确定该目标信道的评估因子。
可以理解的,如果目标信道无干扰信号,指示该目标信道的通信质量非常好。示例性地,在确定目标信道中无干扰信号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该评估因子为最小值。
如果目标信道对应有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频宽占用情况以及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都可以影响到目标信道的通信质量。也即,评估因子的取值可以与上述频宽占用情况和信号强度相关。
其中,频宽占用率可以指示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频宽占用情况。下面介绍几种情况下频宽占用率的确定方式:
情况一:如图7所示,频点f1为目标信道的中心频点,W1为目标信道的频宽,频点f2为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W2为干扰信号的频宽。可以理解地,电子设备如果选择目标信道为工作信道,电子设备所发送的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也为f1,频宽也为W1。换而言之,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在频率维度的重叠部分可以指示干扰信道对目标信号的干扰程度。
如图7所示,中心频点为f2、频宽为W2的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存在重叠,也即,|f1-f2|<(W1/2+W2/2)。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重叠部分的频宽与频段区域A的频宽相同,后续实施例可以利用A指代重叠部分的频宽。另外,如图7所示,频点f1、频点f2、频宽W1和频宽W2还满足以下公式:
|f1-f2|>W1/2;
|f1-f2|>W2/2;
在此场景下,频段区域B、频段区域C和频段区域A之间满足以下公式:
B+A=W1/2;
C+A=W2/2;
其中,B为频段区域B的频宽,C为频段区域C的频宽,A为频段区域A的频宽。
同时,如图7所示,频段区域B、频段区域C、频段区域A、频点f1和频点f2之间也满足以下公式:
B+A+C=|f1-f2|;
其中,B为频段区域B的频宽,C为频段区域C的频宽,A为频段区域A的频宽。根据上式可以形变出:(B+A+C+A)-A=|f1-f2|。也即,可以确定出(W2/2+W1/2)-A=|f1-f2|,也即,A=(W2/2+W1/2)-|f1-f2|。
当然,在|f1-f2|≥(W1/2+W2/2)的情况下,也即,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不存在重叠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该干扰信号不会影响到目标信道的通信质量,无需进行后续的处理,也即,无需量化该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影响,也即,无需计算该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影响因子。
情况二:如图8所示,频点f1为目标信道的中心频点,W1为目标信道的频宽,频点f3为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W3为干扰信号的频宽。
如图8所示,中心频点为f3、频宽为W3的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也存在重叠,也即,|f1-f3|<(W1/2+W2/2)。上述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重叠部分的频宽与频段区域D的频宽相同,后续实施例可以利用D指代重叠部分的频宽。另外,如图8所示,频点f1、频点f3、频宽W1和频宽W3还满足以下公式:
|f1-f3|<W1/2;
|f1-f3|<W3/2;
在此场景下,频段区域E、频段区域F和频段区域D之间满足以下公式:
D=E+F+|f1-f3|;
E=W3/2-|f1-f3|;
F=W1/2-|f1-f3|;
其中,E为频段区域E的频宽,F为频段区域F的频宽,D为频段区域D的频宽。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确定,D=(W3/2+W1/2)-|f1-f3|。
当然,在|f1-f3|≥(W1/2+W3/2)的情况下,也即,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不存在重叠的情况下,可以确定该干扰信号不会影响到目标信道的通信质量,无需进行后续的处理,也即,无需量化该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影响,也即,无需计算该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影响因子。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电子设备可以根据重叠部分的频宽和目标信道的频宽,确定频宽占用率。该频宽占用率用于指示干扰信息对目标信道的频宽占用情况。示例性地,可以根据重叠部分的频宽和目标信道的频宽,结合下述公式:
Y=G/W1;
其中,Y指示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的频宽占用率。G指示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重叠部分的频宽,比如,G可以是情况一中的A,也可以是情况二中的D。以G为上述A为例,上述Y=[(W2/2+W1/2)-|f1-f2|]/W1。以G为上述D为例,上述Y=[(W3/2+W1/2)-|f1-f3|]/W1
情况三:如图9所示,频点f1为目标信道的中心频点,W1为目标信道的频宽,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也为f1、频宽也为W1。在此场景下,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的频宽占用率为1。
情况四: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目标信道的中心频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等于目标信道的频宽的一半的场景下,如果干扰信号的频宽等于目标信道的频宽,可以确定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的频宽占用率为0.5。如果干扰信号的频宽大于目标信道的频宽,可以确定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的频宽占用率为1。
情况五: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目标信道的中心频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等于干扰信号的频宽的一半的场景下,可以确定干扰信号与目标信道之间的频宽占用率为0.5。
另外,在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电子设备调制不同信号强度的目标信号,所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频宽与目标信道的中心频点、频宽相同。
当然,电子设备调制的信号强度由电子设备的功率决定,功率越高,所调制的信号强度也越高。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的功率可以由电子设备的运行模式(如,穿墙模式、睡眠模式或标准模式)以及遵循的通信协议(如,IEEE 802.11ax、IEEE 802.11ac或IEEE802.11bgn等)决定。
其中,上述穿墙模式是指对所调制信号的穿透力要求较高的运行模式。在穿透模式下,电子设备的功率最高,这样,所调制的信号强度也强。上述睡眠模式是指按照最低功率运行的模式。在睡眠模式下,电子设备所调制的信号强度最低。上述标准模式是功率介于穿透模式和睡眠模式之间的运行模式,在标准模式下,电子设备所调制的信号强度也介于穿透模式和睡眠模式之间。
在后续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调制的信号强度可以记做r1。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可以记做r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r2与r1之间的比值(如,称为信号强度占比),指示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对目标信道的影响。这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占比和频宽占用率,确定干扰信号对于该目标信道的影响因子。示例性地,根据信号强度占比和频宽占用率,结合下述公式,确定干扰信号对于该目标信道的影响因子:
zi=aXi+bYi
其中,zi是目标信道的第i个干扰信号相对于该目标信道的影响因子。a和b为预先配置的经验系数。Xi指示第i个干扰信号的r2与r1之间的比值,也即,r2/r1。Yi为第i个干扰信号对目标信道的频宽占用率。
这样,目标信道所对应的评估因子,可以是对应的所有干扰信号的影响因子的叠加,也即,评估因子为。其中,Z是目标信道的评估因子,n为目标信道的干扰信号的总数。zi是第i个干扰信号相对于目标信道的影响因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按照中心频点的大小,依次遍历每个可选的信道,每次遍历到的信道,都可以称为目标信道,这样,电子设备可以逐步确定每个信道所对应的评估因子。例如,电子设备先遍历到信道1,结合表1中的干扰信号1、干扰信号2、干扰信号3和干扰信号4,按照前述实施例介绍的方式,确定信道1对应的评估因子1。在信道1的评估因子1确定之后,电子设备可以遍历到信道2。在此场景下,结合表1中的干扰信号1、干扰信号2、干扰信号3、干扰信号4和干扰信号5,按照前述实施例介绍的方式,确定信道2对应的评估因子2。在信道2的评估因子2确定之后,继续遍历下一个信道,直至确定出所有可选的信道的评估因子。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按照中心频点的大小,依次遍历每个可选的信道,在遍历到一个信道,并确定出该信道的评估因子大于指定值,可以跳过该信道对应的干扰信道,遍历与该信道的中心频点距离最近,且互不干扰的下一个信道。其中,上述指定值可以是一个经验值,评估因子大于指定值可以指示当前信道的通信质量极差。
S103,根据每个信道对应的评估因子,选出工作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101是扫描信道列表中所有信道的情况,电子设备可以在多个信道中,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示例性地,电子设备可以在2.4G频段和5G频段中,分别选择一个信道作为工作信道。也即,在2.4G信道中选出一个工作信道,再在5G信道中选出另一个工作信道。当然,可能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在所有的信道(含2.4G信道和5G信道)中,选出一个工作信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101还可以是扫描指定频宽的信道。
示例性地,指定频宽默认为20MHz,这样,S101可以是扫描频宽为20MHz的2.4G信道和频宽为20MHz的5G信道。在此场景下,在得到每个信道对应的评估因子之后,如果电子设备确定选择一个2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在被扫描的2.4G信道中,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和/或,在被扫描的5G信道中,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如果电子设备确定选择一个4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确定出工作信道:
方式一:可以将2.4G信道按照评估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选择排列在前两位的信道,组合为电子设备对应的工作信道。
和/或,可以将5G信道按照评估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选择排列在前两位的信道,组合为电子设备对应的工作信道。
方式二:首先,确定2.4G信道中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a,然后,在信道列表中,查找包含该信道a,且频宽为4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和/或,首先,确定5G信道中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b,然后,在信道列表中,查找包含该信道b,且频宽为4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如果电子设备确定选择一个8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确定出工作信道:
方式三:可以将5G信道按照评估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选择排列在前四位的信道,组合为电子设备对应的工作信道。
方式四:首先,确定5G信道中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b,然后,在信道列表中,查找包含该信道b,且频宽为8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如果电子设备确定选择一个16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确定出工作信道:
方式五:可以将5G信道按照评估因子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选择排列在前八位的信道,组合为电子设备对应的工作信道。
方式六:首先,确定5G信道中评估因子最小的信道b,然后,在信道列表中,查找包含该信道b,且频宽为160MHz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又示例性地,在S101之前,电子设备已确定需要选择一个20MHz的信道。这样,指定频宽可以是20MHz。也即,电子设备可以只需扫描信道列表中20MHz的信道,之后,通过S102确定出所扫描的信道的评估因子,最后,通过S103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2.4G信道和/或评估因子最小的5G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再示例性地,在S101之前,电子设备已确定需要选择一个40MHz的信道。这样,指定频宽可以是40MHz。也即,电子设备可以只需扫描信道列表中40MHz的信道,之后,通过S102确定出所扫描的信道的评估因子,最后,通过S103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2.4G信道和/或评估因子最小的5G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再示例性地,在S101之前,电子设备已确定需要选择一个80MHz的信道。这样,指定频宽可以是80MHz。也即,电子设备可以只需扫描信道列表中80MHz的信道,之后,通过S102确定出所扫描的信道的评估因子,最后,通过S103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5G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再示例性地,在S101之前,电子设备已确定需要选择一个160MHz的信道。这样,指定频宽可以是160MHz。也即,电子设备可以只需扫描信道列表中160MHz的信道,之后,通过S102确定出所扫描的信道的评估因子,最后,通过S103选出评估因子最小的5G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S104,电子设备启用上述工作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选出工作信道之后,电子设备可以启用该工作信道。比如,电子设备可以将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的频点和频宽配置为该工作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该过程可称为切换信道,具体过程可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启用工作信道之后,电子设备可以在工作信道上收、发无线电信号。
以电子设备是路由器A为例,如图10所示,路由器A所处的通信环境内存在路由器B和开启热点的手机。同一通信环境内的通信设备均会与路由器A竞争通信资源,也即,会对路由器A可用的信道形成干扰,当然,该通信环境内还可能存在其他通信设备,路由器B和手机仅为其他通信设备的示例。
另外,路由器B和手机已启用对应的工作信道,也即,路由器B和手机均可以按照自身业务的需求在对应的工作信道中发送信号。另外,路由器B和手机所启用的工作信道可以是同一信道,也可以是不同信道,本示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10,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方法的几个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一:在路由器A上电,且未接入任何STA之前,路由器A是空闲的。可以理解地,路由器A可以在满足以下任意一个条件的情况下,判断路由器A是空闲:
(1)确定路由器A的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口的流量超过预设阈值。其中,WAN口是路由器的一类端口,用于连接互联网。也即,路由器A可以通过WAN口将数据发送给互联网。在单位时间内通过WAN口向互联网发送的数据量可称为流量。上述预设阈值可以是一个经验值,可以指示较小的数据吞吐量,比如,可以是10MB,也可以是0MB,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2)确定未接入STA。或者,所接入的STA均为IoT终端且流量较小。
(3)路由器A的系统时间进入预设时段。该预设时段可以由用户预配置,是用户不常用路由器的时段。比如,预设时段可以配置为晚间0点至7点。再比如,在工作日,预设时段可以配置为中午1点至5点。在休息日,预设时段可以配置为早上5点至9点。
在此场景下,如图11所示,路由器A上电之后,先判断当前是否空闲。比如,查询WAN口的流量,根据流量判定路由器A是否空闲。再比如,检查接入的STA的设备类型,如果所接入的STA均是IOT设备,可以判定路由器A是空闲的,如果接入的STA不全是IOT设备可以判定路由器A不空闲。再比如,检查系统时间,根据系统时间是否进入预设时段,判定路由器是否空闲。在一些示例中,可以根据流量、接入STA的类型和系统时间中任意一项,判断路由器A是否空闲。在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根据流量、接入STA的类型和系统时间之间多项的组合,判断路由器A是否空闲。比如,在流量、接入STA的类型同时满足条件时,判定空闲,在流量、接入STA中至少一项不满足条件时,判定不空闲。
在路由器A空闲的情况下,路由器A对可用的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出工作信道。当然,上述扫描信道,并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S103。然后,启用确定出的工作信道。
在路由器A不空闲的情况下,也即,前述判断空闲的条件均不满足的情况下,路由器A在等待设定时长之后,再次判断路由器是否空闲。在空闲的情况下,再执行扫描信道并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在依然不空闲的情况下,继续等待设定时长,并重复进行是否空闲的判定。
另外,在路由器A上电之后,如果一直处于不空闲的状态,可以按照路由器A最近一次下电前所使用的信道,作为工作信道。
应用场景二:路由器A在运行过程中,接收到用户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比如,检测到用户点击路由器A上的复位按钮。路由器A响应于用户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对可用的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出工作信道。当然,上述扫描信道,并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S103。然后,启用确定出的工作信道。
应用场景三:路由器A中预先设置有信道切换周期,每个切换周期中具有一个切换时间点。路由器A运行过程中,在系统时间达到切换周期中的切换时间点,对可用的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出工作信道。当然,上述扫描信道,并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S103。然后,启用确定出的工作信道。
应用场景四:在路由器A运行过程中,可以周期性的扫描工作信道中存在的干扰信号,并计算工作信道对应的评估因子,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考S101和S102。在得到的评估因子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对可用的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出工作信道。当然,上述扫描信道,并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S103。然后,启用确定出的工作信道。
应用场景五:在路由器A运行过程中,确定路由器A空闲的情况下,对可用的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出工作信道。当然,上述扫描信道,并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S103。然后,启用确定出的工作信道。
其中,上述应用场景二至应用场景四,在扫描信道之前,还可以判断路由器A是否空闲。
如图12所示,在路由器A满足信道切换的触发条件时,检测WAN口的流量。其中,信道切换的触发条件可以包括:接收到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系统时间到达切换时间点以及工作信道的评估因子大于预设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WAN口的流量未超过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扫描可用的信道,并选出工作信道。
在WAN口的流量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检测接入的STA是否为IOT设备。如果所接入STA均为IOT设备,扫描可用的信道,并选出工作信道。当然,如果所接入STA不全是IOT设备,例如,至少包括一台STA是平板电脑的情况下,等待设定时长之后,重新检测WAN口的流量,并进行判断,直至流量大于预设阈值,或者,STA均为IOT设备之后,扫描可用的信道,并选出工作信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存储器和处理器耦合。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可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手机执行的各个步骤。当然,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以电子设备是第一设备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采用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其中,上述第一信息可以是第一设备需向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发送的任意信息,示例性地,上述第一信息可以是管理帧(如,beacon、探测帧、探测帧对应的响应帧等)、控制帧和数据帧等。
示例性地,在第一设备所需信道的频宽为20MHz或40MHz的情况下,上述第一信道可以是2.4G信道,也可以是5G信道。在第一设备所需信道的频宽为80MHz或160MHz的情况下,上述第一信道可以是5G信道。
另外,上述第一信道可以是受干扰程度最小的信道。也即,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可理解地,第二信道是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所述第一信道之外的信道。也即,第二信道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其中,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可以由第一占用率(也即,第一信道对应的频宽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指示。也即,在把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量化为具体数值时,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可以决定其具体的取值。
同样,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也可以由第二占用率(第二信道的频宽占用率)和第二强度信息指示。也即,在把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量化为具体数值时,第二占用率和第二强度信息可以决定其具体的取值。
上述第一占用率可以指示第一干扰信号在第一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一强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该第一强度信息是由第一设备评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给第一信道带来的影响。
示例性地,上述第一占用率可以是第一频宽与第一信道的频宽之间的比例,第一频宽是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干扰信号与第一信道之间的重叠频段的频宽。在第一信道对应多条第一干扰信号时,上述第一占用率可以是所有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第一频宽的总和与第一信道的频宽之间的比例。
又示例性地,上述第一强度信息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信号强度占比。同样地,每一个第一干扰信号对应有一个信号强度占比,在第一干扰信号的数量为多条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强度信息可以是所有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信号强度占比的总和。
另外,所述第二占用率指示第二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二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二强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该第二强度信息是由第一设备评出的第二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给第二信道带来的影响。
示例性地,第二占用率是第四频宽与第二信道的频宽之间的比例,第四频宽是第二信道对应的第二干扰信号与第二信道之间的重叠频段的频宽。在第二信道对应的第二干扰信号对应有多条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占用率可以是所有第二干扰信号的第四频宽的总和与第二信道的频宽之间的比值。
又示例性地,上述第二强度信息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信号强度占比。同样地,每一个第二干扰信号对应有一个信号强度占比,在第二干扰信号的数量为多条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强度信息可以是所有第二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占比之间的总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之前,第一设备可以在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第一信道。这样,在选择第一信道作为工作信道之后,第一设备可以按照实际的业务需求,通过第一信道向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发送信息。当然,选出第一信道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S101~S103中,确定工作信道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确定第一信道之前,第一设备可以按照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配置所述第一设备的信息接收频段,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中携带有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也即,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扫描可用信道的过程中,扫描到第一信道的场景,具体细节,在此不再赘述。之后,第一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结合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根据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2中确定目标信道的频宽占用率,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第一设备可以通过比较各个信道的频宽占用率,确定出第一信道。比如,选出频宽占用率最小的信道作为第一信道。
另外,第一设备还可以确定第二信息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确定第一设备可调制的所述第一信息的第二信号强度,这样,第一设备还可以确定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为第一强度信息。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2中确定目标信道的信号强度占比,在此不再赘述。
这样,第一设备还可以通过比较各个信道的频宽占用率和信号强度占比,选择出第一信道。比如,第一信道与每一个第二信道相比,要么频宽占用率更小,要么信号强度占比更新,要么频宽占用率和信号强度占比都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信息可以是信标(beacon)帧,也即,第一设备可以在第一信道上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第二信息。该第二设备的工作信道是第一信道或者第一信道的干扰信道。这样,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上,才能够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第二设备发送的任何信息都属于第一信道的第一干扰信号。另外,来自第二设备的beacon帧携带有一组中心频点和频宽,也即,第一中心频点和第二频宽,该组中心频点和频宽可以指示由第二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频宽。这样,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包括:根据第一中心频点、第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再根据所述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也可以是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中广播探测帧;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是第三设备响应于所述探测帧发出的探测响应帧。可以理解的,第三设备的工作信道是第一信道或者第一信道的干扰信道时,才能够接收到第一设备发出的探测帧,以及能够向第一设备反馈第三信息。也就是,第三设备发送的任何信息也都属于第一信道的第一干扰信号。当然,第三信息也携带有一组中心频点和频宽,也即,第二中心频点和第三频宽,该组中心频点和频宽可以指示由该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和频宽。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探测帧得到第一信道的第一干扰信号所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之后,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二中心频点和第三频宽,结合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根据所述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第一设备还可以确定当前满足第一条件。其中,第一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其一,第一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也即,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指示,及时调整对应的工作信道,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的情况下,保障第一设备所用的工作信道的通信质量。
其二,第一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开机或重启的操作。也即,第一设备每次上电之后,通可以通过前述方式,确定出受干扰较小的工作信道,并使用。
其三,第一接口的第一流量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流量阈值(也即,前述实施例中的预设阈值)。其中,第一接口是第一设备连接互联网的数据发送接口。
可以理解的,如果选出的第一信道与第一设备原工作信道不同的情况下,第一设备需要将工作信道切换至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一信道的过程中,第一设备会中断与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其中,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是需要通过第一设备与互联网进行通信的设备。另外,确定第一接口的第一流量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流量阈值,可以指示暂无其他无线通信设备需要通过第一设备与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这样,在选择第一信道之前,确定第一接口的第一流量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流量阈值,可避免第一设备中断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与互联网的数据交互。
其四,第四设备均为物联网终端,第四设备是接入第一设备提供的局域网络的设备。
这样,第一设备在切换信道时,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比如,避免用户终端(如,手机)在第一设备提供的局域网络中传输数据时,第一设备切换至第一信道,而导致用户终端出现数据传输中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信道之前,第一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确定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参数。其中,上述第一参数可以是第一信道对应的评估因子,第一占用率和所述第一强度信息的取值越小,所述第一参数的取值越小,计算评估因子的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2,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计算第一信道的第一参数之外,第一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二占用率和第二强度信息,确定第二信道对应的第二参数。其中,上述第二参数可以是第二信道对应的评估因子。同样地,第二占用率和所述第二强度信息的取值越小,所述第二参数的取值越小;第一设备在确定第一参数小于第二参数之后,可以确定第一信道可作为第一设备的工作信道。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2~S103,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之后,第一设备还可以周期性地获取第一信道的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并重新确定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参数。在重新确定的第一参数大于第一值(预设值)的情况下,在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第三信道,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第三信道,所述第三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四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所述第四信道是所述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所述第三信道之外的信道。
上述第三信道的干扰程度可以由第三占用率和第三强度信息指示,所述第三占用率指示第三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三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三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
上述第四信道的干扰程度可以由第四占用率和第四强度信息指示,所述第四占用率指示第四干扰信号在所述第四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四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四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之后,切换至第三信道传输第四信息。其中,该第四信息与第一信息类似,第一信息和第四信息可以是第一设备在不同时段发出的信息。
也即,第一设备可以在第一信道的通信质量变差的情况下,重新选择新的工作信道(也即,第三信道),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第一设备的工作信道的通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该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接口电路。该处理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可通过线路互联。该处理器可以通过接口电路从上述电子设备的存储器接收并执行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手机执行的各个步骤。当然,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含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条件下,从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出第一信道;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第四设备均为物联网终端;
采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所述第一信道的干扰程度由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指示,所述第二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由第二占用率和第二强度信息指示;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所述第一信道之外的信道,所述第一占用率指示第一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一信道中占用的频宽;所述第一强度信息是指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设备检测到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一设备可调制的信号强度;所述第二占用率指示第二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二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二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
在使用所述第一信道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重新获取所述第一信道的第一占用率和第一强度信息,并确定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为所述第一信道的干扰程度的量化值;
在所述第一参数大于第一值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第三信道,所述第三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小于第四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所述第四信道是所述第一设备具备使用权限的信道中,除所述第三信道之外的信道,所述第三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由第三占用率和第三强度信息指示,所述第三占用率指示第三干扰信号在所述第三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三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所述第四信道对应的干扰程度由第四占用率和第四强度信息指示,所述第四占用率指示第四干扰信号在所述第四信道中占用的频宽;第四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四干扰信号的信号干扰强度;
在所述第三信道传输第四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第一信道传输第一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具有使用权限的信道中,确定所述第一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道指示的频段内,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中携带有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
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所述第一频宽为所述第一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一信道之间的重叠频段的频宽;
根据所述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信道下接收第二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信息的第一信号强度,以及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可调制的所述第一信息的第二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为所述第一强度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二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道上,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信标帧,所述信标帧携带有第一中心频点和第二频宽,所述第一中心频点是由所述第二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第二频宽是由所述第二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频宽;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干扰信号对应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中心频点、第二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道中广播探测帧;
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是第三设备针对所述探测帧发出的探测响应帧,所述第三信息携带第二中心频点和第三频宽,所述第二中心频点是由所述第三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中心频点,第三频宽是由所述第三设备发出的第一干扰信号的频宽;
根据所述第二中心频点和第三频宽,结合所述第一信道的中心频点和频宽,确定第一频宽;
根据所述第一频宽和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宽,确定所述第一占用率。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满足第一条件,所述第一条件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切换信道的操作;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开机或重启的操作第一接口的第一流量信息小于或等于第一流量阈值,所述第一接口是所述第一设备连接互联网的数据发送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占用率和所述第一强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占用率和所述第一强度信息的取值越小,所述第一参数的取值越小;
根据所述第二占用率和所述第二强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信道对应的第二参数;其中,所述第二占用率和所述第二强度信息的取值越小,所述第二参数的取值越小;
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小于所述第二参数。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385217.8A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112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5217.8A CN116112933B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5217.8A CN116112933B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2933A CN116112933A (zh) 2023-05-12
CN116112933B true CN116112933B (zh) 2023-08-29

Family

ID=86256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5217.8A Active CN116112933B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2933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4856A (zh) * 2004-10-26 2007-02-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设备、管理终端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81984A (zh) * 2012-07-26 2014-02-1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Wlan空口质量监测方法与装置
CN104602312A (zh) * 2015-01-30 2015-05-06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信道切换方法及ap
CN105075312A (zh) * 2013-02-22 2015-11-18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07995687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111679A (zh) * 2017-12-15 2018-06-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抗干扰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637422A (zh) * 2017-06-26 2019-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2217587A (zh) * 2019-07-12 2021-01-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道切换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
CN114080041A (zh) * 2020-08-19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339903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529668A (zh) * 2022-02-28 2022-12-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选择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96284B2 (en) * 2018-09-10 2023-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detection, signaling, and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s
US11265725B2 (en) * 2019-02-15 2022-03-01 Ademc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CN114600545A (zh) * 2019-08-14 2022-06-07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US11658700B2 (en) * 2020-09-22 2023-05-23 Dish Network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predict frequency interferenc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4856A (zh) * 2004-10-26 2007-02-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设备、管理终端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81984A (zh) * 2012-07-26 2014-02-1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Wlan空口质量监测方法与装置
CN105075312A (zh) * 2013-02-22 2015-11-18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04602312A (zh) * 2015-01-30 2015-05-06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信道切换方法及ap
CN107995687A (zh) * 2016-10-2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637422A (zh) * 2017-06-26 2019-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8111679A (zh) * 2017-12-15 2018-06-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抗干扰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2217587A (zh) * 2019-07-12 2021-01-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道切换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
CN114080041A (zh) * 2020-08-19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339903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529668A (zh) * 2022-02-28 2022-12-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选择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自适应信道切换的抗干扰技术研究;吴迪;施伟斌;王宇波;;软件导刊(第08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2933A (zh) 202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47547B2 (en)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2D device
JP5384668B2 (ja) マルチチャネル動的周波数選択
JP5654691B2 (ja) 共存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取得方法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装置
US9467866B2 (en) Centralized control sharing of spectrum for coexistenc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unlicensed bands
KR101833830B1 (ko) 네트워크 또는 디바이스 및 그 네이버 발견 방법
KR101603944B1 (ko) Tv 화이트 스페이스 대역에서 정보 서비스에 가입한 장치의 사용 채널 정보 획득 방법
US11115991B2 (en) Scheduling method, access point, scheduling server, and scheduling system
JP5841233B2 (ja) ネットワーク又はデバイスをサービスする管理機器のサービス切替方法
JP6575851B2 (ja)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周波数割当方法
WO2020228454A1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EP285088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relating to connection to hotspot
CN11611293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026940A (zh) 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节点
US20240121813A1 (en)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of aggressive medium reserv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