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3246B -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3246B
CN102073246B CN201010229595.XA CN201010229595A CN102073246B CN 102073246 B CN102073246 B CN 102073246B CN 201010229595 A CN201010229595 A CN 201010229595A CN 102073246 B CN102073246 B CN 1020732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portion
jut
powder
powder holding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95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3246A (zh
Inventor
高岛义行
久家秀喜
古谷信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43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56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43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8213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68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at one axial en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该粉末容器包括:圆筒状粉末容纳部分,其容纳有粉末,并且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覆盖部件,其面向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并且设置为可以沿着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在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粉末容纳部分时,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图像形成装置的突起部分的限制,并且覆盖部件相对于粉末容纳部分移动,从而覆盖粉末容纳部分的下侧的特定部分;以及挤压部分,其设置在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和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之间,在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挤压部分挤压突起部分,从而解除所述突起部分提供的限制。

Description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提出了下述调色剂补充装置,在该调色剂补充装置中,可靠地防止在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拆卸调色剂补充装置时发生调色剂泄露。
作为调色剂补充装置的相关技术,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9-43954提出了一种调色剂补充装置,该调色剂补充装置包括:第一突起部,其接合表面与闸板部件的对应接合表面接合,从而防止闸板部件被从引导托盘抽出;以及第二突起部,其用于解除第一突起部与闸板部件之间的接合。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在调色剂盒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5-134452提出了一种调色剂补充装置,该调色剂补充装置包括闸板侧接合部件,该闸板侧接合部件在补充口的闸板到达封闭位置之后,通过对调色剂盒执行拆卸操作使该闸板侧接合部件与调色剂盒侧接合部件的接合解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小粉末容器的宽度尺寸,该粉末容器具有以下功能:在抽出粉末容纳部分时使对诸如闸板等覆盖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突起部分移动;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减小粉末容纳部分所安装的部分的宽度尺寸。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抑制在抽出以错误方向插入的粉末容器时可能对某些部件造成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粉末容器,所述粉末容器包括:粉末容纳部分,其形成为管状并容纳有粉末,并且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覆盖部件,其布置为面向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并且设置为能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突起部分的限制,并且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做相对移动从而覆盖位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下侧的特定部分;以及挤压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和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之间,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挤压部分接触并挤压所述突起部分,从而解除所述突起部分提供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粉末容器中,在所述覆盖部件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特定部分之后,所述挤压部分接触并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粉末容器中,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包括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延伸的槽,并且所述挤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粉末容器中,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在所述覆盖部件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上移动之后,通过使所述覆盖部件触碰从所述移动路线的一侧突出到所述移动路线中的所述突起部分,使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所述挤压部分包括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表面,并使所述倾斜表面接触所述突起部分,以朝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粉末容器中,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其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以及粉末容器,其设置为能够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并容纳有待供应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粉末;其中,所述粉末容器包括:粉末容纳部分,其形成为管状并容纳有粉末,并且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覆盖部件,其布置为面向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并且设置为能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在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突起部分的限制,并且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做相对移动从而覆盖位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下侧的特定部分;以及挤压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和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之间,在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挤压部分接触并挤压所述突起部分,从而解除所述突起部分提供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在所述覆盖部件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上移动之后,通过使所述覆盖部件触碰从所述移动路线的一侧突出到所述移动路线中的所述突起部分,使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限制;所述突起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斜面;所述突起部分通过从沿所述轴向的所述移动路线上退避开来解除所述限制;并且通过由所述挤压部分朝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而使所述突起部分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移动、以及通过由所述覆盖部件挤压已被所述挤压部分移动的所述突起部分的斜面而使所述突起部分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进一步移动,使所述突起部分退避。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挤压部分包括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表面,并使所述倾斜表面接触所述突起部分,以朝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待插入的所述粉末容器,并且所述突起部分与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所述支撑部件一体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容器、移动部分和退避单元,其中,容器包括:粉末容纳部分,其设置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且容纳有粉末;覆盖部件,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在预定的移动路线上移动,并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抽出完成之后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上的预定部分;以及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部分在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移动部分位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并且所述移动部分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以使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做相对移动,以使所述覆盖部件移动至面向所述预定部分的位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单元使所述移动部分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退避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单元使从形成为管状的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与所述移动部分接触,以使所述移动部分退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十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突起部的与所述移动部分接触的部分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一个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移动而背离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十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粉末容纳部分设置有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形成的槽,并且所述突起部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上的所述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在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的所述部分是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并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件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粉末容器,其包括:粉末容纳部分,其设置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且容纳有粉末;覆盖部件,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在预定的移动路线上移动,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通过与突出到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的突起部分接触而受到限制,并且所述覆盖部件随着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而移动并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特定部分;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部分在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以及退避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部分使所述突起部分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退避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第十七方面的粉末容器中,所述退避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倾斜的斜面,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部分在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并使所述斜面接触所述突起部分,从而使所述突起部分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退避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第十七方面的粉末容器中,所述退避部分设置为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突出并且被形成为板状,所述退避部分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上的凹陷部分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第十七方面的粉末容器中,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粉末容器的宽度尺寸,其中,该粉末容器具有以下功能:在抽出粉末容纳部分时使用于对覆盖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突起部分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加可靠地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特定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对所述挤压部分的破坏或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解除所述突起部分对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容纳有调色剂的粉末容器的宽度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安装有粉末容器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其中,该粉末容器具有以下功能:在抽出粉末容纳部分时使用于对覆盖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突起部分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以借助于所述覆盖部件使所述突起部分退避。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朝向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构造更加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安装有容纳调色剂的粉末容器的部分的宽度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抽出以错误方向插入的容器时对部件造成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加容易地使移动部分退避,其中,所述移动部分使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移动部分更加平稳地退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对突起部分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移动部分位于待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分的移动路线上,也可以抑制对移动部分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抽出以错误方向插入的含有调色剂的容器时对部件造成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抽出以错误方向插入的粉末容器时对部件造成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用于限制覆盖部件移动的突起部分退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对形成为板状的退避部分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与没有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抽出以错误方向插入的含有调色剂的粉末容器时对部件造成的损坏。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该图像形成装置是所谓的串联型数字彩色打印机;
图2示出图像形成单元;
图3是示出粉末盒和供应机构的透视图;
图4示出粉末盒;
图5A和图5B示出从前端侧看到的粉末盒;
图6是示出第一闸板的透视图;
图7示出紧接着开始将粉末盒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中之后粉末盒的状态;
图8示出插入粉末盒中途粉末盒的状态;
图9示出从粉末盒的前端部侧看到的在第一闸板向后移动之后粉末盒的状态;
图10示出在粉末盒完全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中之后粉末盒的状态;
图11示出从粉末盒的底部侧看到的处于第一闸板关闭状态的粉末盒;
图12示出从粉末盒的底部侧看到的处于第一闸板打开状态的粉末盒;
图13是沿图11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容纳部分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容纳部分的第三平坦表面的周围的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的线XVI-XVI截取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4中的线XVII-XV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8示出紧接着粉末盒的插入过程开始之后各个部分的状态;
图19是示出在粉末盒插入中途各个部分的状态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在粉末盒插入的过程完成之后各个部分的状态的视图;
图21A和图21B是示出第二突起部的操作的视图;
图22至图27是示出第二闸板和可滑动部件的操作的视图;
图28示出在首先置入操作部分的情况下被插入的粉末盒被抽出时的状态;以及
图29示出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粉末盒抽出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造,该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串联型数字彩色打印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系统10,其对应于各种颜色的灰度数据而形成图像;片材传送系统40,其传送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片材P;图像处理部分(未示出),其对从与该图像处理部分相连的个人计算机(PC)(未示出)或文档扫描装置(未示出)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执行预定图像处理;以及控制部分(未示出),其控制各个部分(各个装置)的操作。
用作图像形成部分的图像形成系统10包括以恒定的间隔沿水平方向并行布置的分别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图像形成系统10还包括:转印单元20,其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的感光鼓12上的各种颜色的粉末图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以及激光曝光装置30,其用激光束照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图像形成系统10还包括定影装置29,该定影装置通过加热和加压来将由转印单元20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容器和粉末容器的实例),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容纳各种颜色的粉末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上。还设置供应机构100,以将容纳在各个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中的粉末分别供应至安装在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上的显影装置16Y、16M、16C和16K(将在下文中说明)中。根据本发明的粉末盒可以容纳调色剂、树脂粉末、金属粉末等等粉末。
转印单元20包括:驱动辊22,其驱动中间转印带21;张紧辊23,其向中间转印带21施加恒定的张力;支撑辊24,其用于将各种颜色的叠加粉末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以及带清洁器25,其用于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余粉末。中间转印带21以恒定的张力缠绕在驱动辊22、张紧辊23和支撑辊24上,并且中间转印带21受驱动辊22驱动而以预定的速度沿图中的箭头方向循环。
激光曝光装置30除了包括激光二极管(未示出)和调制器外,还包括多棱镜31,该多棱镜31使激光束(LB-Y、LB-M、LB-C和LB-K)偏转并利用该激光束执行扫描。片材传送系统40包括:堆叠部分41,其堆叠待记录图像的片材P;供应辊42,其从堆叠部分41上拾取片材P并供应片材P;供纸辊43,其将由供应辊42供应的片材P逐页地分开然后传送片材P;以及传送路径44,其向图像转印部分传送由供纸辊43逐页分开的片材P。片材传送系统40还包括:定位辊45,其在调节定时的同时向二次转印位置传送经由传送路径44传送的片材P;以及二次转印辊46,其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上并且与支撑辊24挤压接触,以便将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片材传送系统40还包括:出纸辊47,其将通过定影装置29定影有图像的片材P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以及堆叠部分48,其堆叠由排出辊47输出的片材P。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双面传送单元49,从而能够通过使经过定影装置29定影的片材P翻转而进行双面记录。
下面,将详细说明图像形成系统10中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图2示出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
以对应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Y为例进行说明,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包括:感光鼓12Y;充电装置13Y,其对感光鼓12Y充电;以及显影装置16Y,其利用由激光曝光装置30发射的激光束LB-Y对形成在感光鼓12Y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充电装置13Y的主要部分由设置成与感光鼓12Y接触的充电辊14Y和对充电辊14Y进行清洁的清洁辊15Y构成。
图像形成单元11Y设置有一次转印辊17Y,该一次转印辊17Y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2Y对置,以将在感光鼓12Y上显影的粉末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另外,图像形成单元11Y设置有鼓清洁器18Y,该鼓清洁器18Y借助于与感光鼓12Y接触地设置的清洁刮板19Y去除感光鼓12Y上的残余粉末。其它的图像形成单元11M、11C和11K的构造与对应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Y的构造相同。
下面,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例如将由文档扫描装置(未示出)读取的文档的色材反射光图像或者由个人计算机(未示出)生成的色材图像数据输入到图像处理部分(未示出)中,作为例如8比特的红色(R)、绿色(G)和蓝色(B)颜色成分的反射率数据。图像处理部分对输入的反射率数据执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例如明暗校正、错位校正、明度/颜色空间转换和伽马校正、以及例如边框删除、颜色编辑和移动编辑等各种图像编辑。将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四种颜色成分的色材灰度数据,然后将色材灰度数据输出至激光曝光装置30。
激光曝光装置30响应所输入的色材灰度数据将从激光二极管(未示出)发出的激光束(LB-Y、LB-M、LB-C和LB-K)经由f-θ透镜(未示出)输出到多棱镜31。多棱镜31根据各种颜色成分的灰度数据调制入射的激光束,然后偏转并扫描经调制的激光束,从而使激光束经由成像透镜(未示出)和多个反射镜(未示出)照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的感光鼓12。在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中的感光鼓12中,经充电的表面被曝光并且扫描,从而在该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的静电潜像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中分别显影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各种颜色成分的粉末图像。然后,形成于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的感光鼓12上的粉末图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
在片材传送系统40中,供应辊42根据图像形成的定时旋转,由此从堆叠部分41供应片材P。然后,由供纸辊43逐页分开的片材P经由传送路径44传送到定位辊45,并且被暂时停止。此后,定位辊45根据形成有粉末图像的中间转印带21的移动定时而旋转,并且片材P被传送到由支撑辊24和二次转印辊46形成的二次转印位置。在二次转印位置,利用挤压接触力和电场沿慢扫描方向依次对叠加的四种颜色成分的粉末图像进行转印。随后,上面转印有粉末图像的片材P在定影装置29中经过定影处理,然后由出纸辊47堆叠在堆叠部分48中。
下面,将详细说明供应机构100。
图3是示出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和供应机构100的透视图。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供应机构100设置有与各个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对应并容纳各个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的容纳部分500。另外,设置有粉末传送部分800,以将从容纳在容纳部分500中的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排出的粉末传送至显影装置16Y、16M、16C和16K。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构造为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向后侧被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还构造为:通过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抽出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将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从图像形成装置1上拆除。
图4示出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粉末盒200Y、200M、200C和200K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将以粉末盒200Y为例进行说明。如图所示,粉末盒200Y形成为圆筒状并具有预定长度。更具体地说,粉末盒200Y包括:操作部分200,在将粉末盒200Y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1上拆除粉末盒200Y时,由使用者操作该操作部分200;以及主体部分300(粉末容纳部分的实例),其形成为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的圆筒状,并且在内部容纳有粉末。
操作部分(操作部件)200形成为一端被封闭的圆筒状。操作部分200在覆盖主体部分300的一端的状态下安装在主体部分300的一端上。具体地说,操作部分200包括:基体230,其形成为圆筒状;第一突起部分210,其从基体230的外周表面沿基体230的径向突出;以及第二突起部分220,其从基体230的端面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突出。这里,在第二突起部分220内部形成有可供使用者手指插入的间隙(未示出),从而操作部分200被设置为使得粉末盒200Y易于抽出的形状。
主体部分300包括:基体330(粉末容纳部分的实例),其呈圆筒状并且在内部容纳有粉末;以及旋转限制部分340,其设置为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从基体330的外周表面突出,并与容纳部分500接触以限制粉末盒200Y的周向旋转。主体部分300还包括:第一闸板310(覆盖部件的实例),其设置为可以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并且第一闸板310面向第二闸板320(在下文中描述)以覆盖第二闸板320;以及闸板引导部分350,其在第一闸板310和第二闸板320移动时对第一闸板310和第二闸板320进行引导。闸板引导部分350设置为从基体330的外周表面沿基体330的径向突出,并且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设置。闸板引导部分350形成为长方体,并在各个侧表面(一个侧表面未被示出)上具有第一导槽351,该第一导槽351用于对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设置并移动的第一闸板310进行引导。
图5A和图5B示出从粉末盒200Y的前端侧看到的粉末盒200Y。更具体而言,图5A和图5B示出从图4中的箭头V的方向看到的粉末盒200Y。
如图5A所示,在粉末盒200Y上安装有存储器301。在存储器301中存储有例如,有关粉末使用状态的信息、有关粉末颜色的信息、有关粉末容纳量的信息以及有关粉末制造的信息等等。粉末盒200Y上设置有连接部件302,在粉末盒200Y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该连接部件302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侧的被连接部件810(参考图17)相连,并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1侧的驱动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经由连接部件302传递至设置在粉末盒200Y内部的传送部件(在下文中说明),从而通过驱动该传送部件将内部的粉末传送至粉末排出口(图中未示出)。
下面,将详细说明旋转限制部分34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粉末盒200Y的周向在不同位置上设置一对旋转限制部分340。一个旋转限制部分340设置在基体330的一侧,而另一旋转限制部分340设置在基体330的另一侧,即,在隔着基体330与一个旋转限制部分340的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上。各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形成为具有T形横截面。
更详细地说,旋转限制部分340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设置,并包括从基体330的外周表面沿基体330的径向突出的基部343。各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具有第一突出部分341,该第一突出部分341与基部343成垂直关系(交叉关系)设置并从基部343的顶部向下突出。各个旋转限制部分340还设置有第二突出部分342,该第二突出部分342与基部343成垂直关系(交叉关系)设置并从基部343的顶部向上突出。
换句话说,各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具有沿一个方向从基部343的顶部延伸的第一突出部分341以及沿与该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基部343的顶部延伸的第二突出部分342。另外,换句话说,各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包括第一突出部分341,第一突出部分341以一定间隔布置成面向基体330的外周表面并且沿着基体330的外周表面的切线延伸的方向设置。相似地,各个旋转限制部分340设置有第二突出部分342,第二突出部分342以一定间隔面向基体330的外周表面并且沿着基体330的外周表面的切线延伸的方向设置。以与基部343相同的方式,第一突出部分341和第二突出部分342沿着粉末盒200Y的轴向设置。这里,图5A还示出了操作部分200(参见虚线),其中操作部分200的外形与主体部分300的外形相符合。
旋转限制部分340的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处的部分形成为具有上述T形横截面。同时,旋转限制部分340的沿纵向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中部或后端处的部分形成为具有L形横截面。这里,图5B示出沿图4中的线VB1-VB1和线VB2-VB2截取的旋转限制部分340的横截面图,并且如图所示,旋转限制部分340的沿纵向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中部和后端处的部分形成为具有L形横截面。具体地说,在中部和后端部上没有设置上述第一突出部分341,而是由基部343和第二突出部分342构成旋转限制部分340。
图6是示出第一闸板310的透视图。
如图所示,第一闸板310形成为上部(朝向主体部分300的基体330(参考图4)的一侧)敞开的箱形。更具体地说,第一闸板310包括:面向部分314,其形成为平坦的矩形,并设置为面向主体部分300的基体330;第一侧壁311,其从面向部分314的长边向基体330延伸;第二侧壁312,其从面向部分314的另一长边向基体330延伸;以及第三侧壁313,其从面向部分314的两条短边之中与粉末盒200Y的前端较近的短边向基体330延伸。
第一闸板310在第一侧壁311的内表面和第二侧壁312的内表面上还具有一对第一突起部315A、一对第二突起部315B和一对第三突起部315C,各对突起部彼此相对地设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突起部315B的直径小于第一突起部315A的直径。另外,第一闸板310包括:摆动件315D,其具有弹性并可分别在第一侧壁311和第二侧壁312上沿图中的上下方向摆动;以及第四突起部315E,其设置在摆动件315D的上部以从第一闸板310向外突出。
将对粉末盒200Y做出进一步说明。
图7示出紧接着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过程开始之后粉末盒200Y的状态。图8示出在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途粉末盒200Y的状态。
尽管在以上描述中省略说明,但如图7所示,粉末盒200Y具有限制突起部303,该限制突起部303设置在基体330的下部以与设置于第一闸板310上的第四突起部315E触碰来限制第一闸板310的向后移动。在粉末盒200Y从图像形成装置1上拆除的状态下,第四突起部315E触碰限制突起部303,从而进入限制第一闸板310的向后移动的状态。另外,在粉末盒200Y从图像形成装置1上拆除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闸板310上的第三突起部315C(参考图6)触碰第二闸板320的上缘部321(第三突起部315C位于上缘部321和基体330的外周表面之间),从而限制第一闸板310朝着背离基体330的方向的移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时,第四突起部315E受到容纳部分500的朝着背离基体330的方向(图中的右下方向)和朝着第一闸板310向后移动的方向(图中的左下方向)的挤压(在下文中详细说明)。于是,第四突起部315E和限制突起部303之间的上述触碰被解除,并且第一闸板310向后移动至预定位置。此后,第二闸板320的上缘部321与第三突起部315C之间的上述触碰被解除,同时第二突起部315B(参考图6)触碰设置在第一导槽351中的斜面(未示出),从而第一闸板310以前端部下垂的方式移动。
此后,粉末盒200Y进一步向图像形成装置1内行进,然而第一闸板310的移动受制于容纳部分500,从而使第一闸板310停止在容纳部分500的预定位置。于是,如图8所示,露出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侧和下侧的第二闸板320。在第二闸板320的上缘部321与第三突起部315C之间的触碰解除之后,第二突起部315B(参考图6)触碰设置在闸板引导部分350上的第一导槽351的内壁。由此,第一闸板310的移动(下垂)停止在预定位置。
图9示出从粉末盒200Y的前端侧看到的在第一闸板310向后移动之后粉末盒200Y的状态。利用图9进一步说明粉末盒200Y的前端侧的构造。
如图所示,基体330的位于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的部分设置有斜切的平坦表面331。平坦表面331设置有朝着背离平坦表面331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332。突起部332设置为比闸板引导部分350(参考图8)更靠近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闸板引导部分350包括:引导主体部分352,其从基体330的外周表面沿基体330的径向伸出并且沿着粉末盒200Y的轴向设置;以及第一突起部353,其从引导主体部分352的一个侧面上突出并且沿着粉末盒200Y的轴向延伸。
闸板引导部分350还包括第二突起部354,该第二突起部354从引导主体部分352的另一侧面上突出并且沿着粉末盒200Y的轴向延伸。在引导主体部分352中形成有通孔355,以便排出容纳在粉末盒200Y内的粉末。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引导主体部分352的上表面上装有密封部件304,该密封部件304具有弹性并形成为矩形,并且在密封部件304的中部形成有通孔304A。密封部件304可以由聚氨酯橡胶或泡沫聚氨酯形成。
第二闸板320作为覆盖部件的实例布置成面向基体330的外表面。第二闸板320具有:封闭部分323,其形成为平坦的并布置成面向密封部件304以覆盖形成在密封部件304上的通孔304A;第一侧部327,其从封闭部分3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向基体330延伸;第二侧部322,其从闭合部分323的另一个端部向基体330延伸;第一面向部分324,其连接至第一侧部327并布置成面向封闭部分323;以及第二面向部分325,其连接至第二侧部322并布置成面向封闭部分32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突起部353和密封部件304被保持在第一面向部分324和封闭部分323之间,而第二突起部354和密封部件304被保持在第二面向部分325和封闭部分323之间。因此,密封部件304处于受到压缩的状态。
图10示出在将粉末盒200Y完全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之后粉末盒200Y的状态。
如果从图8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粉末盒200Y,则第二闸板320触碰容纳部分500(参考图3)的预定部分,从而使第二闸板320停止移动。随后,使被第二闸板320封闭的密封部件304的通孔304A(参考图9)敞开。换句话说,通过使第二闸板320与容纳部分500的预定部分触碰,第二闸板320相对于基体330移动(相对地移动),从而使密封部件304的通孔304A敞开。结果,如图10所示,在粉末盒200Y的下部形成有粉末排出口307,粉末通过该粉末排出口307陆续排出。应当注意,当第二闸板320相对于基体330移动时,第二闸板320沿着粉末盒200Y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
当将粉末盒200Y抽出图像形成装置1时,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上述操作。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二闸板320对粉末盒200Y的主体部分300做相对运动来封闭粉末排出口307。另外,通过第一闸板310的相对运动,使第二闸板320被第一闸板310覆盖。尽管省略了上述说明,但如图8所示,在第二闸板320上形成有斜面326,该斜面326被设置为与上缘部321相连并且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的移动而接近基体330。当第一闸板310行进时,设置于第一闸板310上的第三突起部315C(参考图6)爬上斜面326。相应地,第一闸板310的前端部接近基体330并且第二闸板320被第一闸板310覆盖。
将进一步说明粉末盒200Y。
图11示出从粉末盒200Y的底部侧看到的处于第一闸板310关闭的状态的粉末盒200Y。图12示出从粉末盒200Y的底部侧看到的处于第一闸板310打开的状态的粉末盒200Y。图13是沿图11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粉末盒200Y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在闸板引导部分350中,沿粉末盒200Y的轴向形成闸板导槽356(凹陷部分的实例)。在闸板导槽356内设置有第一退避部分357A和第二退避部分357B(挤压部分的实例),以挤压设置在容纳部分500(参考图3)上的第一突起部(在下文中详细说明),从而使第一突起部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另外,如图12所示,在闸板导槽356内还设置有第三退避部分357C(挤压部分的另一实例),以挤压设置在容纳部分500上的第二突起部(在下文中详细说明),从而使第二突起部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第一退避部分357A、第二退避部分357B和第三退避部分357C都形成有彼此平行设置的多个(肋式)突起状薄板。
作为退避单元实例的第一退避部分357A设置于粉末盒200Y的设有操作部分200的一侧。在从粉末盒200Y的底部侧观看粉末盒200Y的情况下(如图11中所示的状态),第一退避部分357A与操作部分200相邻地设置。
第二退避部分357B设置在第一退避部分357A和第三退避部分357C之间。当第一闸板310关闭时,第二退避部分357B设置成比第一闸板310更靠近粉末盒200Y的后端部(参考图11)。另外,当第一闸板310关闭时,第二退避部分357B设置成与第一闸板310相邻(参考图11)。
第三退避部分357C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另外,当第二闸板320关闭时,第三退避部分357C比第二闸板320更靠近粉末盒200Y的后端部(参考图12)。另外,在从粉末盒200Y的底部侧观看粉末盒200Y的情况下,第三退避部分357C与第二闸板320相邻地设置(参考图12)。
如图13所示,第一退避部分357A具有斜面(倾斜表面)A1,该斜面A1形成为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后端部移动而远离基体330的外周表面(外表面)。换句话说,第一退避部分357A具有相对于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倾斜的斜面。第二退避部分357B具有斜面B1,该斜面B1形成为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移动而远离基体330的外周表面。这里,第二退避部分357B设置在基体330的外表面和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之间。第三退避部分357C也具有斜面C1,该斜面C1形成为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移动而远离基体330的外周表面。第三退避部分357C设置在基体330的外表面和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之间。图13还示出主体部分300的内部。在主体部分300的内部设置有传送部件305,该传送部件305在接收来自连接部件302的驱动力时受驱动旋转,从而将主体部分300内的粉末传送至粉末排出口307(参考图10)。
下面,将说明图3中所示的容纳部分500和粉末传送部分800。
图14是容纳部分500的透视图。
如图所示,容纳部分500由形成为水槽状(形成为具有U形横截面)的部件构成,也就是说,容纳部分500的上部敞开。构成容纳部分500的部件是利用注射成型法而形成,并可以用作支撑粉末盒200Y的支撑部件。更具体地说,容纳部分500具有:底部530,其具有一对长边并在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第一侧壁510,其从底部530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条长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侧壁520,其从底部530的另一长边向上延伸。容纳部分500在第一侧壁510的上缘具有第一引导件540,形成在粉末盒200Y上的一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参见图5A)插入该第一引导件540中,并且第一引导件540引导该一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容纳部分500在第二侧壁520的上缘上还具有第二引导件550,形成在粉末盒200Y上的另一个旋转限制部分340(参见图5A)插入该第二引导件550中,并且第二引导件550引导该另一个旋转限制部分340。
容纳部分500在第二侧壁520的内表面上包括V形突起部560,该V形突起部560具有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移动而接近底部530的斜面561。尽管未示出,但在第一侧壁510的内表面上也设置有突起部560。另外,容纳部分500具有贯穿第二侧壁520设置的一对长孔565。这对长孔565在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上设置在容纳部分500的后侧。尽管未示出,但在第一侧壁510上也设置有一对长孔565。
这里,底部530设置有在高度方向上错开布置的三个平坦表面。具体地说,在底部530上,第一平坦表面531设置在开始插入粉末盒200Y的入口部分侧的附近。在第一平坦表面531的后方设置有位置低于第一平坦表面531的第二平坦表面532。在第二平坦表面532的更后方设置有第三平坦表面533,第三平坦表面533布置为高于第一平坦表面531和第二平坦表面532。还设置有:第一连接表面534,其沿高度方向设置并将第一平坦表面531和第二平坦表面532连接起来;以及第二连接表面535,其沿高度方向设置并将第二平坦表面532和第三平坦表面533连接起来。
容纳部分500还设置有第一突起部571(突起部分的实例),该第一突起部571经由弹性件571A连接至第一平坦表面531,并从第一平坦表面531向粉末盒200Y(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突出。另外,设置有第二突起部572(突起部分的另一实例),该第二突起部572经由弹性件572A连接至第三平坦表面533,并从第三平坦表面533向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突出。第一突起部571能够通过弹性件571A的偏转而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而第二突起部572能够通过弹性件572A的偏转而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通过使第一突起部571和第二突起部572与容纳部分500一体地形成来设置第一突起部571和第二突起部572,而不是通过安装独立部件来设置第一突起部571和第二突起部572。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表面535的将第三平坦表面533与第二侧壁520相连的部分的上方设置有限制突起部573。当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和后端颠倒的状态下插入粉末盒200Y时,限制突起部573与操作部分200(参考图4)接触,从而限制粉末盒200Y朝向后侧移动到设有限制突起部573的位置之外的部分。容纳部分500具有用于将从粉末排出口307(参考图10)排出的粉末进一步排出到粉末传送部分800(参考图3)的主体侧排出口575。
将进一步说明容纳部分500。
图15示出容纳部分500的第三平坦表面533的周围。尽管在上文中省略说明,然而容纳部分500上设置有可滑动部件580,该可滑动部件580沿着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设置于第二突起部572的后侧并设置在第三平坦表面533的上方,并且可滑动部件580可以沿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和取出方向滑动。容纳部分500还设置有主体侧闸板590,该主体侧闸板590安装在可滑动部件580上并且可以沿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和取出方向滑动。
图16是沿图15中的线XVI-XVI截取的剖视图。首先,将参考图15和图16说明可滑动部件580。在图16中,省略示出主体侧闸板590。
如图16所示,可滑动部件580包括:底板581,其形成为矩形(从俯视图上看);侧部582,其设置在底板581的一条长边上并向上延伸;以及面向部分583,其设置成面向底板581并连接至侧部582。可滑动部件580在底板581和面向部分583之间具有间隙584。尽管在图16中没有示出,但在底板581的另一长边上也设置有侧部582、面向部分583和间隙584。
另外,还如图15中所示,可滑动部件580在底板581的一个长边上具有一对面向件585,该面向件585面向第一侧壁510设置。如图16所示,各个面向件585上设置有向第一侧壁510突出的突起部585A。突起部585A插入到形成于容纳部分500上的长孔565中(参考图14)。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在另一长边上设置有一对面向件585。如图16所示,可滑动部件580在底板581上具有通孔586,该通孔586设置为面向主体侧排出口575(参考图14),以使从粉末盒200Y排出的粉末通过。
在可滑动部件580中,在形成于底板581(参考图16)上的多个表面之中,在面向第三平坦表面533(参考图15)的表面上装有密封部件587。密封部件587具有弹性并在厚度方向上是可压缩的。密封部件587可以由例如聚氨酯橡胶或泡沫聚氨酯形成。在密封部件587上形成有供通过通孔586的粉末穿过的通孔587A。另外,可滑动部件580具有斜面583A,该斜面583A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而接近底板581,斜面583A设置在位于面向部分583上的多个表面中的面向底板581的表面上,并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此外,在可滑动部件580的面向部分583上形成有切口583B(同样参考图15)。
同时,主体侧闸板590具有:闸板主体593,其被收容在可滑动部件580的间隙584内并且可以沿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和取出方向滑动;以及第一摆动件591,其可以沿着与两个面向部分583之一接近和离开的方向摆动。还设置有第二摆动件592,其可以沿着与两个面向部分583中的另一个接近和离开的方向摆动。第一摆动件591和第二摆动件592被紧固在闸板主体593的上表面上。
主体侧闸板590具有:第一突起部594A,其位于第一摆动件591的面向第二摆动件592的部分上;以及第二突起部594B,其位于第二摆动件592的面向第一摆动件591的部分上。另外,主体侧闸板590具有:第三突出部594C,其在面向切口583B时进入形成于一个面向部分583上的切口583B中;以及第四突出部594D,其在面向切口583B时进入形成于另一个面向部分583上的切口583B。
图17是沿图14中的线XVII-XVII截取的剖视图。将使用该图进一步说明容纳部分500。在附图中,还示出可滑动部件580和主体侧闸板590。
如图所示,第一突起部571和第二突起部572都具有三角形横截面。更具体地说,第一突起部571(作为移动部分和突出部分的实例)具有限制表面571E,该限制表面571E设置为与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取出方向)成垂直关系(交叉关系)从而限制第一闸板310(参考图10)的向后移动。第一突起部571还包括第一斜面571F,该第一斜面571F与限制表面571E连接并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移动而朝向上方(朝着背离第三平坦表面533的方向)。换句话说,第一突起部571具有第一斜面571F(作为斜面的实例),该第一斜面571F相对于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倾斜。第一突起部571还具有第二斜面571G,该第二斜面571G与第一斜面571F连接并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移动而朝向下方(朝着接近第一平坦表面531的方向)。
第二突起部572具有限制表面572E,该限制表面572E设置为与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取出方向)成垂直关系(交叉关系)从而限制第二闸板320(参考图10)的向后移动。第二突起部572还包括第一斜面572F,该第一斜面572F与限制表面572E连接并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移动而朝向上方(朝着背离第三平坦表面533的方向)。换句话说,第二突起部572具有第一斜面572F(作为斜面的实例),该第一斜面572F相对于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倾斜。第二突起部572还具有第二斜面572G,该第二斜面572G与第一斜面572F连接并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移动而朝向下方(朝着接近第三平坦表面533的方向)。
在图17中,还示出粉末传送部分800。粉末传送部分800包括:被连接部件810,其与设置在粉末盒200Y上的连接部件302(参见图5A)连接并驱动连接部件302以使该连接部件302旋转;电动机(未示出),其驱动被连接部件810以使该被连接部件810旋转;圆筒部件820,其构成粉末传送路径;以及传送部件830,其保持在圆筒部件820中以传送粉末。
接下来,将说明在插入或抽出粉末盒200Y时各个部分的操作。
图18示出紧接着粉末盒200Y的插入步骤开始之后各个部分的状态。在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情况下,第一闸板310通过第一平坦表面531的上方。在该情况下,第二斜面571G(参见图17)受第一闸板310挤压从而使第一突起部571朝向第一平坦表面531的下表面侧移动。换句话说,第一突起部571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从而不阻挡粉末盒200Y的移动。在插入粉末盒200Y时,粉末盒200Y的旋转限制部分340(参见图5A)被插入到第一引导件540和第二引导件550(参见图14)中。这样,粉末盒200Y沿着预定路线移动。
当从如图18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粉末盒200Y时,如图19所示(该视图示出在粉末盒200Y插入中途各个部分的状态)第一闸板310通过第一突起部571。结果,第一突起部571突出到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在该情况下,第一突起部571突出到设置在闸板引导部350上的闸板导槽356(参见图11)内。在第一闸板310通过第一突起部571之后,第一闸板310的第四突起部315E与设置在容纳部分500侧的突起部560的斜面561触碰从而限制第一闸板310的移动。如利用图7进行的说明,斜面561从上方挤压第四突起部315E从而解除第四突起部315E与限制突起部303的触碰。
然后,上缘部321(参见图7)与第三突起部315C(参见图6)之间的触碰被解除,并且第一闸板310进入使前端部如上所述地下垂的状态。然后,第一闸板310处于如图19所示的被保持在第二平坦表面532上方的状态。当粉末盒200Y从如图18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前进时,如图19所示,第二突出部572的第二斜面572G(参见图17)受第二闸板320挤压从而第二突出部572暂时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当粉末盒200Y的插入过程完成时,如图20所示(该视图示出在插入粉末盒200Y的过程完成之后各个部分的状态),第二突出部572再次突出到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二突出部572突出到闸板导槽356(同样参见图11)内。
此外,在插入粉末盒200Y时,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的突起部332(参见图12和图13)在设置于主体侧闸板590(参见图15)上的第一突起部594A与第二突起部594B之间穿过。因此,突起部332进入如下状态:被保持在由第一摆动件591和第二摆动件592包围的区域中。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随着粉末盒200Y前进,第一突起部353(参见图9)、第二突起部354和密封部件304进入形成于可滑动部件580上的间隙584(参见图16)内。在该情况下,密封部件304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在第一突起部353、第二突起部354和密封部件304进入间隙584内时,闸板主体593(参见图15)的端面受这些部件挤压从而使主体侧闸板590向前移动。因此,使主体侧排出口575(参见图14)敞开。
当闸板主体593的端面受挤压并且主体侧闸板590向前移动时,位于切口583B(参见图15)中的第三突起部594C和第四突起部594D受面向部分583(参见图16)挤压。因此,第一摆动件591和第二摆动件592发生弹性变形,从而第一突起部594A和第二突起部594B彼此接近。由于第一突起部594A和第二突起部594B彼此接近,因此在抽出粉末盒200Y时,粉末盒200Y的突起部332与这些突起部594A和594B触碰。结果,在抽出粉末盒200Y时将主体侧闸板590关闭。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滑动部件580的底板581(参见图16)设置在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上。因此,在通过第二突起部572(参见图15)之后,随着粉末盒200Y的插入而移动的第二闸板320与可滑动部件580触碰从而限制第二闸板的移动。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粉末盒200Y的插入过程完成时,第二闸板320处于被保持在可滑动部件580和第二突起部572之间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闸板320进入被保持在图15中的虚线所示的位置的状态。此外,第二闸板320通过与可滑动部件580触碰而相对于主体部分300的基体330做相对移动从而使粉末排出口307敞开。
接下来,说明在抽出粉末盒200Y时各个部分的操作。在从如图20所示的状态开始取出粉末盒200Y的情况下,主体部分300首先开始移动(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突起部332(参见图12和图13)与主体侧闸板590的第一突起部594A和第二突起部594B触碰从而主体侧闸板590随主体部分300一同移动。这样将可滑动部件580的通孔586(参见图16)封闭。在可滑动部件580的通孔586被封闭之后,随着主体闸板590进一步移动,第三突起部594C和第四突起部594D到达切口583B(参见图15)处。因此,第一突起部594A与第二突起部594B之间的间隙变宽,从而允许突起部332在第一突起部594A与第二突起部594B之间穿过。
紧接着粉末盒200Y的取出开始之后,第二闸板320的端部与第二突起部572(参见图17)的限制表面572E触碰,从而限制了第二闸板320的移动。具体地说,在开始取出粉末盒200Y的情况下,第二闸板320沿着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然后,第二闸板320触碰从移动路线的一侧突出到移动路线中的第二突起部572。因此,第二闸板320进入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在第二闸板320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随着粉末盒200Y的取出操作,粉末排出口307(参考图10)接近第二闸板320,从而粉末排出口307被第二闸板320封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粉末排出口307被第二闸板320封闭之后,第三退避部357C(参见图13和图20)与第二突起部572的第一斜面572F(参见图17)接触。相应地,第二突起部572从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然后第二闸板320通过第二突起部572。具体地说,第三退避部分357C的斜面C1(参考图13)朝向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侧挤压第二突起部572,并且第二突起部572朝向该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侧移动。因此,第二闸板320经过第二突起部572。
参考图21A和图21B更详细地说明第二突起部572的操作(该视图示出第二突起部572的操作)。如图21A所示,设置在粉末盒200Y上的第三退避部357C的斜面C1与第二突起部572的第一斜面572F接触。因此,第二突起部572朝着附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朝向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侧)移动。接着,第二闸板320的左端部(附图中的左端部)进一步挤压由于第三退避部分357C的挤压而移动的第二突起部572的第一斜面572F,从而使第二突起部572朝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朝向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侧)进一步移动。因此,第二突起部572从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并且第二闸板320通过第二突起部572。
在取出粉末盒200Y时,第一闸板310的向后移动也受到限制。更具体地说,在取出粉末盒200Y时,第一闸板310的端部与第一突起部571的限制表面571E(参见图17)触碰。因此,第一闸板310的向后移动受到限制,并且第一闸板310相对于主体部分300做相对移动。当向后移动受到限制时,第一闸板310处于位于第二平坦表面532(参见图14)上方的状态。
此处,当第二闸板320接近向后移动受到限制的第一闸板310时,第一闸板310的第三突起部315C(参见图6)行至形成于第二闸板320上的斜面326(参见图8)上。相应地,第一闸板310的前端部接近粉末盒200Y的基体330的外周表面。然后,第四突起部315E(参见图7)到达位于限制突起部303(参见图7)前部的位置,并且第一闸板310被紧固到基体330上。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四突起部315E定位在限制突起部303前部的位置之后,即,在第一闸板310被紧固到基体330上之后,第二退避部357B(参见图11和图13)挤压第一突起部571的第一斜面571F(参见图17)。随后,第一突起部571从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然后,第一闸板310通过第一突起部571,并由此完成粉末盒200Y的取出过程。
参考图21B更具体地说明第一突起部571的操作,在粉末盒200Y的取出操作的过程中,设置在粉末盒200Y上的第二退避部357B的斜面B1与第一突起部571的第一斜面571F接触。因此,第一突起部571朝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朝向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侧)移动。之后,第一闸板310的左端部(附图中的左端)进一步挤压由于第二退避部分357B的挤压而移动的第一突起部571的第一斜面571F,从而使第一突起部571朝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朝向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侧)进一步移动。这样,第一突起部571从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并且第一闸板310经过第一突起部571。
下面,将更详细地说明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时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的操作、以及将粉末盒200Y抽出时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的操作。图22至图27是示出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的操作的视图。
如图22所示,当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粉末盒200Y到达预定部分时,第二闸板320从上方挤压第二突起部572,并且第二突起部572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同时,通过插入粉末盒200Y,使第二闸板320朝向可滑动部件580移动。然后,如图23所示,第二闸板320与可滑动部件580的端部接触。于是,可滑动部件580受到朝向粉末盒200Y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挤压。
当进一步插入粉末盒200Y时,受第二闸板320挤压的可滑动部件580朝向粉末盒200Y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然后,如图24所示,设置在可滑动部件580上的突起部585A与形成于容纳部分500上的长孔565(还参见图14)的端部触碰,从而可滑动部件580停止移动。在该情况下,第二闸板320通过第二突起部572,从而第二突起部572突出到粉末盒200Y(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路线上。
然后,进一步插入粉末盒200Y,并且如图25所示,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上的突起部332继续移动。当从如图2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粉末盒200Y时,设置在粉末盒200Y上的第一突起部353和第二突起部354(参见图9)进入沿着粉末盒200Y的插入方向形成于底板581(参见图16)和面向部分583之间的间隙584中。密封部件304也进入间隙584中。这样,主体侧闸板590(参见图15)移动,并且形成于可滑动部件580上的通孔586(参见图16)被敞开。
第一突起部353的厚度与密封部件304的厚度总和在自然条件下大于间隙584的尺寸(对于第二突起部354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当第一突起部353和密封部件304进入间隙584中时,密封部件304受到压缩(对于第二突起部354而言也是如此)。同时,摩擦力施加在第一突起部353与可滑动部件580(设置在可滑动部件580上的面向间隙584的壁表面)之间并施加在密封部件304与可滑动部件580之间。
当从如图2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粉末盒200Y时,设置在粉末盒200Y中的粉末排出口307(参见图10)到达如下位置,即,设置在可滑动部件580上的通孔586(参见图16)的上方。于是,可以将容纳在粉末盒200Y中的粉末供应给粉末传送部分800(参见图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插入粉末盒200Y期间,第二闸板320处于受可滑动部件580挤压的状态下,从而防止在第二闸板320与可滑动部件580之间形成间隙。
接下来,将说明粉末盒200Y的取出操作。
在开始取出粉末盒200Y时,第二闸板320随着粉末盒200Y的移动而移动,并且如图26所示,第二闸板320的端部与第二突起部572的限制表面572E触碰。因此,第二闸板320的移动暂时受到限制。第二闸板320随着粉末盒200Y的移动而移动的原因在于:由于密封部件304(参见图9)设置在沿厚度方向受压缩的状态下,所以密封部件304的恢复力施加在第一面向部分324与第一突起部353之间,并且施加在第二面向部分325与第二突起部354之间。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摩擦力施加在第一突起部353(参见图9)与可滑动部件580之间(对于第二突起部354而言也是如此),并且施加在密封部件304(参见图9)与可滑动部件580之间。所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滑动部件580处于被粉末盒200Y保持的状态下。因此,当抽出粉末盒200Y时,可滑动部件580随着粉末盒200Y移动而移动。在该情况下,如图26所示,可滑动部件580跟随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而移动,从而防止在第二闸板320与可滑动部件580之间形成间隙。换句话说,可滑动部件580在保持与第二闸板320接触的同时跟随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而移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下面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可滑动部件580挤压移动受第二突起部572限制的第二闸板320。
此处,如果在抽出粉末盒200Y期间在第二闸板320与可滑动部件580(对第二闸板320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则随后在粉末排出口307从间隙上方通过时从粉末排出口307(参见图10)下落的粉末会进入到该间隙中。在重复执行粉末盒200Y的插入和取出操作的情况下,粉末会聚积在间隙中。如果在粉末聚积于间隙中的状态下插入新粉末盒200Y,则聚积于间隙中的粉末会粘附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例如第二闸板320上。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可滑动部件580跟随朝着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移动的第二闸板320而移动,从而防止在第二闸板320与可滑动部件580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27所示,当粉末盒200Y从如图26所示的状态继续向后移动时,设置在粉末盒200Y上的第三退避部357C与第二突起部572触碰,并且第二突起部572从粉末盒200Y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于是,第二闸板320能够通过第二突起部572。此外,如图27所示,当粉末盒200Y从如图26所示的状态继续向后移动时,粉末排出口307移动至第二闸板320上方,从而粉末排出口307被第二闸板320封闭。
当粉末盒200Y从如图26所示的状态继续进一步向后移动时,设置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上的突起部332使主体侧闸板590(参见图15)移动,因此,主体侧闸板590将可滑动部件580上的通孔586(参见图16)封闭。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退避部分357C构造成在粉末排出口307通过位于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之间的接触部分(接合部分)的上方之后与第二突起部572接触。换句话说,在粉末排出口307通过位于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之间的接触部分的上方之后,移动受限制的第二闸板320发生移动。当第三退避部分357C在粉末排出口307通过位于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之间的接触部分的上方之前与第二突起部572接触时,在第二闸板320和可滑动部件580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导致粉末排出口307从该间隙的上方通过。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二闸板320将粉末排出口307封闭之后第三退避部357C与第二突起部572接触。可滑动部件580与粉末盒200Y一同随着粉末盒200Y的取出操作而移动,但是在突起部585A(参见图27)与长孔565的端部触碰之后可滑动部件580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参考图5A所述,操作部分200和主体部分300形成为使得操作部分200的外形与主体部分300的外形相符合。因此,粉末盒200Y可能在粉末盒200Y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颠倒的状态下碰巧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在首先置入操作部分200的情况下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如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有用于限制第一闸板310的向后移动的第一突起部571的情况下,当抽出粉末盒200Y时操作部分200可能会触碰第一突起部571,从而可能导致第一突起部571受损。具体地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部分200(第一突起部分210)构造为在第一闸板310的移动路线上移动,从而在抽出粉末盒200Y时操作部分200必然会触碰第一突起部571。
图28示出将在首先置入操作部分200的情况下被插入的粉末盒200Y抽出时的状态。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粉末盒200Y中,在闸板引导部分350上设置有闸板导槽356(参考图11)。在将粉末盒200Y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时,第一突起部571突出到闸板导槽356中。如图28所示,在抽出粉末盒200Y(该粉末盒200Y在首先置入操作部分200的情况下被插入)时,第一突起部571触碰操作部分200(第一突起部分210)的边缘部分。具体地说,操作部分200的边缘部分触碰限制表面571E,该限制表面571E沿着与粉末盒200Y的取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起部571不能从粉末盒200Y(操作部分200)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从而第一突起部571可能损坏。
因此,如图11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粉末盒200Y上设置有第一退避部分357A。应当注意,如上所述,第一退避部分357A形成有彼此平行设置的多个(肋式)突起状薄板。如上所述,第一退避部分357A设置在粉末盒200Y上的设有操作部分200的一侧。另外,在从底部侧观看粉末盒200Y的情况下,第一退避部分357A与操作部分200相邻地设置。如图13所示,第一退避部分357A具有斜面A1,该斜面A1形成为随着朝向粉末盒200Y的后端部侧(设置有操作部分200的一侧)的移动而背离基体330的外周表面。
图29示出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粉末盒200Y抽出时的状态。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粉末盒200Y上设置有第一退避部分357A,并且在第一退避部分357A上形成有斜面A1。在抽出粉末盒200Y时,第一退避部分357A在操作部分200(第一突起部分210)的移动路线上移动。然后,第一突起部571受到第一退避部分357A的挤压,并由此从粉末盒200Y(操作部分200)的移动路线上退避开。从而避免操作部分200的边缘部分与第一突起部571的限制表面571E之间发生触碰。
应当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退避部分357A与粉末盒200Y的基体330一体地形成,然而,第一退避部分357A也可以与操作部分200一体地形成。此外,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退避部分357A形成为直角三角形,但第一退避部分357A也可形成为具有弯曲表面的突起部,诸如拱顶形。另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斜面A1可以形成为基本平坦的(从侧视图看),然而也可以具有曲率。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粉末盒200Y、操作部分200和主体部分300形成为圆筒状。然而,粉末盒200Y、操作部分200和主体部分300不限于圆筒状,而可以形成为任何形状,只要这些部分形成为管状即可。具体地说,粉末盒200Y、操作部分200和主体部分300的与轴向垂直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而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半圆形、椭圆形、半椭圆形、多边形等等。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粉末容器,包括:
粉末容纳部分,其形成为管状并容纳有粉末,并且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
覆盖部件,其布置为面向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并且设置为能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突起部分的限制,并且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做相对移动从而覆盖位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下侧的特定部分;以及
挤压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和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之间,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挤压部分接触并挤压所述突起部分,从而解除所述突起部分提供的限制,
其中,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包括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延伸的槽,并且
所述挤压部分是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槽内并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在所述覆盖部件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特定部分之后,所述挤压部分接触并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在所述覆盖部件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上移动之后,通过使所述覆盖部件触碰从所述移动路线的一侧突出到所述移动路线中的所述突起部分,使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
所述挤压部分包括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表面,并使所述倾斜表面接触所述突起部分,以朝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其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以及
粉末容器,其设置为能够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并容纳有待供应至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粉末,其中,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粉末容纳部分,其形成为管状并容纳有粉末,并且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
覆盖部件,其布置为面向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并且设置为能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移动路线上移动,在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突起部分的限制,并且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做相对移动从而覆盖位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下侧的特定部分;以及
挤压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和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之间,在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挤压部分接触并挤压所述突起部分,从而解除所述突起部分提供的限制,
其中,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包括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延伸的槽,并且
所述挤压部分是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槽内并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从所述装置主体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在所述覆盖部件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在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路线上移动之后,通过使所述覆盖部件触碰从所述移动路线的一侧突出到所述移动路线中的所述突起部分,使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受到限制,
所述突起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斜面,
所述突起部分通过从沿所述轴向的所述移动路线上退避开来解除所述限制,并且
通过由所述挤压部分朝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而使所述突起部分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移动、以及通过由所述覆盖部件挤压已被所述挤压部分移动的所述突起部分的斜面而使所述突起部分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进一步移动,使所述突起部分退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挤压部分包括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的倾斜表面,并使所述倾斜表面接触所述突起部分,以朝向所述移动路线的所述一侧挤压所述突起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待插入的所述粉末容器,并且
所述突起部分与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所述支撑部件一体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容纳在所述粉末容器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容器,其包括:
粉末容纳部分,其设置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且容纳有粉末;
覆盖部件,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在预定的移动路线上移动,并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抽出完成之后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上的预定部分;以及
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部分在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
移动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移动部分位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并且所述移动部分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以使所述覆盖部件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做相对移动,以使所述覆盖部件移动至面向所述预定部分的位置;以及
退避单元,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单元使所述移动部分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退避开,
其中,所述粉末容纳部分设置有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形成的槽,并且
从形成为管状的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上的所述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单元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移动部分接触,以使所述移动部分退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的与所述移动部分接触的部分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一个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移动而背离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在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的所述部分是设置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并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件的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15.一种粉末容器,其包括:
粉末容纳部分,其设置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且容纳有粉末;
覆盖部件,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覆盖部件在预定的移动路线上移动,所述覆盖部件的移动通过与突出到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的突起部分接触而受到限制,并且所述覆盖部件随着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而移动并覆盖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特定部分;
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部分在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以及
退避部分,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部分使所述突起部分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退避开,
其中,所述粉末容纳部分设置有沿着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形成的槽,
所述退避部分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上的槽内,并且
所述退避部分是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外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并形成为板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退避部分具有相对于所述粉末容纳部分的轴向倾斜的斜面,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以首先置入所述另一个端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抽出所述粉末容纳部分时,所述退避部分在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移动,并使所述斜面接触所述突起部分,从而使所述突起部分从所述预定移动路线上退避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纳在所述粉末容纳部分中的粉末为调色剂。
CN201010229595.XA 2009-11-19 2010-07-13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0732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4373 2009-11-19
JP2009264382A JP5515668B2 (ja) 2009-11-19 2009-11-19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
JP2009264373A JP5482138B2 (ja) 2009-11-19 2009-11-19 トナー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4382 2009-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246A CN102073246A (zh) 2011-05-25
CN102073246B true CN102073246B (zh) 2014-08-20

Family

ID=44011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9595.XA Active CN102073246B (zh) 2009-11-19 2010-07-13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417159B2 (zh)
CN (1) CN1020732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6617B2 (ja) * 2010-11-22 2014-07-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粉体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8780B2 (ja) 1995-07-31 2001-06-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含むトナー補給装置
US5737675A (en) 1995-07-31 1998-04-0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Toner supply device including toner cartridge and guide
JP4432455B2 (ja) 2003-10-28 2010-03-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5782B2 (ja) * 2008-03-24 2010-08-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4868B2 (ja) * 2009-02-23 2012-03-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収容容器、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673B2 (ja) * 2009-11-20 2014-06-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134452A 2005.05.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246A (zh) 2011-05-25
US8417159B2 (en) 2013-04-09
US20110116843A1 (en) 2011-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0973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분체 수용 용기
US7616923B2 (en) Power gui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ower guiding device
US20050207795A1 (en) Particles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77577B2 (en) Particles supply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867895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6309016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71A (zh) 图像形成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46B (zh)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47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粉末收容器
US200802263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73243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粉末容器
JP20092209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484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回収ボトル
JP2012103418A (ja) 現像剤収容体、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U2010202615A1 (en) Developer deliver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794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40135347A (ko) 현상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482138B2 (ja) トナー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392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6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
JP39330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9203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色调剂供给装置
JP42656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回収ボトル
JP69917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6911B2 (ja) 開閉装置、現像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