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3079A -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3079A
CN102073079A CN2010105490795A CN201010549079A CN102073079A CN 102073079 A CN102073079 A CN 102073079A CN 2010105490795 A CN2010105490795 A CN 2010105490795A CN 201010549079 A CN201010549079 A CN 201010549079A CN 102073079 A CN102073079 A CN 102073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otpical leaf
adhesion layer
group
prev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490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3079B (zh
Inventor
野中忠幸
原田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WA Co Ltd
Keiwa Inc
Original Assignee
E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556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00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E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E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3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3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所述光学薄片可以防止与层叠在背面一侧的其它的光学薄片等粘附,并可以防止对其它的光学薄片等表面造成损伤。本发明的光学薄片的特征在于,具有透明的基体材料层、层叠在该基体材料层一个面一侧的光学层以及层叠在基体材料层另一个面一侧的防止粘附层,在该防止粘附层的整个表面上有微小凹凸形状,涂布含有相分离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形成上述防止粘附层,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分别独立为从由聚合物、低聚体和单体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Description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薄片以及使用该光学薄片的背光单元,所述光学薄片具有很好的防止粘附功能和防止损伤功能。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用于电视机和个人计算机等的画面显示装置,主要分为直接观看显示画面的直观式和观看映射到银幕上的影像的投影式。直观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透射背光源的光的透射型、没有背光源而利用自然光和室内灯等的反射光的反射型、以及在明亮的地方为反射型而在暗的地方为透射型的半透射型。另一方面,投影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把影像映射到前面的银幕上的前面型以及把银幕装在显示柜内映射影像的后置型。目前一般使用直观式,其中以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主。
从背面照射液晶层的背光方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比较普及,在液晶层的下面一侧装备有边缘光型(侧光型)、正下方型等背光单元。该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20一般如图2所示,包括:作为光源的灯21;方板形的导光板22,配置成端部沿着所述灯21;以及多个光学薄片23,层叠在所述导光板22表面一侧上。作为光源的灯21可以使用LED(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管等,从小型化和节能等角度考虑,现在一般使用LED。该光学薄片23具有对透射光线进行漫射、折射等光学功能,(1)使用棱镜薄片24,该棱镜薄片24配置在导光板22的表面一侧,具有使光线向法线方向一侧折射的功能,(2)使用光漫射薄片25,该光漫射薄片25配置在棱镜薄片24的表面一侧,主要具有光漫射功能,等等。
此外,虽然图中没有表示,但考虑到上述的导光板22的导光特性和光学薄片23所具有的光学薄片的光学功能等,有的背光单元还设置有更多的光漫射薄片和棱镜薄片等的光学薄片23。
下面对该背光单元20的功能进行说明,首先,从灯21入射到导光板22中的光线在导光板22背面的反射点或反射薄片(图中没有表示)以及各侧面被反射,从导光板22表面射出。从导光板22射出的光线入射到棱镜薄片24中,利用在表面形成的多个突出的条形的棱镜部,向法线方向一侧折射,从表面射出。此后,从棱镜薄片24表面射出的光线入射到光漫射薄片25中并进行漫射,从表面射出,射出的光线再对上方的图中没有表示的液晶层的整个面进行照明。
如图2的(b)所示,重叠配置在棱镜薄片24表面上的光漫射薄片25一般包括:基体材料层26,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光学层27,层叠在该基体材料层26表面上;以及防止粘附层28,层叠在基体材料层26背面上。该光学层27一般具有树脂珠30分散在粘结剂29中的构造,对透射光线起到光漫射功能等。此外,防止粘附层28的构造是:少量的珠32间隔分散在粘结剂31中,该珠32的下部从粘结剂31的背面突出。该防止粘附层28能够防止光漫射薄片25的背面与其它的光学薄片等(棱镜薄片24)的表面贴紧,即,能够防止由于粘附产生干涉条纹,并且能够防止出现在制造工序中卷成滚筒形、当保存时粘结成块(附着)的不利情况。此外,由于棱镜部的顶点不是锐角,稍微形成平面或曲面,所以在棱镜薄片24表面一侧和光漫射薄片25的背面一侧是面与面之间的带状接触,在该带状的面上会产生粘附。
一般分散在上述光漫射薄片25的防止粘附层28中的珠32使用丙烯酸珠等,由于丙烯酸珠质地比较硬,往往会因向背面突出的珠32对层叠在该光漫射薄片25背面一侧的棱镜薄片24等的表面(棱镜部顶点部分)造成损伤。此外,分散在防止粘附层28中的珠32因与棱镜薄片24的棱镜部顶点接触而脱落,该珠32的脱落部分也会成为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对该光学薄片的损伤会造成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不均。
所以,为了防止层叠在背面一侧的棱镜薄片等、其它光学薄片及导光板的损伤,开发了把防止损伤层设在背面的光学薄片(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85626号等)、以及抗粘结成块性硬化性树脂组合物,通过把该组合物作为涂布液进行涂布并使其硬化而在表面上形成微小凹凸(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82519号等)。
但是,即使在设置上述的防止损伤层的光学薄片中,由于存在用于防止粘附的微小的珠,所以也不能充分防止对其它光学薄片等的损伤。此外,在由上述抗粘结成块性硬化性树脂组合物在表面形成凹凸的情况下,如果表面的凹凸过于微小则防止粘附性能不足,此外,如果为了提高光学薄片的亮度而使上述抗粘结成块性硬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涂膜较薄,则形成的凹凸变得更加微小,致使防止粘附性能更加不足。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8562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82519号。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薄片,该光学薄片可以防止与层叠在背面一侧的其它光学薄片等粘附,并且可以防止对其它光学薄片等表面造成损伤,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质量的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使用所述光学薄片,可以防止因损伤造成的亮度不均、产生干涉条纹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薄片包括:透明的基体材料层;光学层,层叠在所述基体材料层一个面一侧;以及防止粘附层,层叠在所述基体材料层另一个面一侧,在所述防止粘附层的整个表面上有微小凹凸形状,所述防止粘附层是通过涂布含有相分离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硬化性组合物并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硬化而形成的,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分别独立地为从由聚合物、低聚体和单体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该光学薄片具有防止粘附层,防止粘附层是通过涂布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而形成的,所述硬化性组合物含有相分离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分别独立为从由聚合物、低聚体和单体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通过涂布含有这三种组分的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可以有效地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凹凸。因此,该光学薄片能发挥高的防止粘附性能,可以很好地防止与层叠在防止粘附层一侧的其它的薄片粘附。此外,该光学薄片还可以同时防止因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造成的损伤。此外,该光学薄片通过涂布含有这三种成分的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的涂层厚度变薄,即使在形成薄的防止粘附层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足够的凹凸,其结果,可以确保足够的防止粘附性能。这样,由于该光学薄片可以使防止粘附层的厚度变薄,所以可以防止因设置防止粘附层而造成亮度降低。此外,通过涂布这种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可以形成具有所希望的合适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的防止粘附层。
在上述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组分是聚合物,所述第二组分是单体或低聚体,所述第三组分是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该光学薄片通过使用上述物质作为硬化性组合物的各组分,特别是通过同时使用聚合物组分和具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组分,可以使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变大,其结果,可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在上述光学薄片中,优选的是:所述极性基是从氨酯基、异三聚氰酸酯基、尿素基(ウレア基)、碳酸酯基、酰胺基、酯基、羧基、酸酐基、环氧基、亚氨基和氨基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通过选择所述官能团作为第三组分的单体或低聚体具有的极性基,可以使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更大,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在上述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都具有(甲基)丙烯酰基。通过使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全部具有(甲基)丙烯酰基,各组分形成的各树脂利用聚合形成的共价键相互牢固结合。因此,按照该光学薄片,可以提高防止粘附层的强度,并且可以使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进一步变大,进一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此外,该光学薄片由于形成防止粘附层的树脂都是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树脂,所以可以确保高的亮度。
在上述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组分是氨酯(甲基)丙烯酸酯。按照该光学薄片,通过使用氨酯(甲基)丙烯酸酯作为第三组分的具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可以使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进一步变大,可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在上述光学薄片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组分是基体相,所述第二组分为在所述基体相中分散的区域相(domain phase),所述第一组分为在所述区域相中分散的粒状相。利用从该硬化性组合物的各组分形成这些相,可以特别有效地形成防止粘附层表面上的凹凸,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在上述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相互之间的溶解度参数(SP值)的差都在0.3以上。通过使上述硬化性组合物的各组分的SP值相互有一定值以上的差,在涂布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时,各成分有效地相分离,防止粘附层表面上的凹凸变大。其结果,该光学薄片可以发挥高的防止粘附性能。
在上述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的是:以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总量为基准,所述第一组分的质量比为0.1质量%以上且为10质量%以下,所述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10质量%以上且为50质量%以下,并且所述第三组分的质量比为40质量%以上且为89.9质量%以下。在上述硬化性组合物中,通过使三种组分的配比在上述范围内,在涂布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时,可以更有效地引起相分离,防止粘附层表面上的凹凸变得更大。其结果,该光学薄片可以发挥更高的防止粘附性能。
因此,在使灯发出的光线分散并向表面一侧引导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单元中,如果具有该光学薄片,则利用该光学薄片的高的防止损伤性能,可以防止因损伤其它光学薄片等造成的亮度不均、产生干涉条纹,可以在实现液晶显示画面高画质的同时,使制造、搬运、保存等时的处理变得容易。
其中,所谓“光学层”是指对透射光线起到规定的光学功能作用的层,具体地说,(a)在粘结剂中具有光漫射剂的光漫射层、(b)具有利用压花加工在表面上大体均匀形成的微小的凹凸的光漫射层、(c)使三棱柱形的棱镜部具有条纹形的棱镜层等相当于光学层,光学层的概念也包括与基体材料层一定成形的情况。此外,“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是按照JIS B0601-1994标准,“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和“均方根粗糙度(Rq)”是按照JIS B0601-2001标准,截止λc为2.5mm、评价长度为12.5mm的值。所谓“铅笔硬度”是按照JIS K5400的试验方法8.4的铅笔刮痕值。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薄片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具有足够的凹凸,而且即使防止粘附层的厚度较薄,由于可以确保形成足够的凹凸,所以可以确保对其它薄片等的高的防止粘附功能,并且可以防止损伤其它薄片等的表面。此外,本发明的背光单元可以防止因光学薄片、导光板等损伤造成亮度不均及产生干涉条纹,此外,可以使制造、搬运、保存等时的处理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薄片的示意剖视图。
图2的(a)是表示一般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示意立体图,图2的(b)是表示一般的光漫射薄片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学薄片
2 基体材料层
3 光学层
4 防止粘附层
5 粘结剂
6 光漫射剂
7 微小凹凸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的光学薄片1包括:基体材料层2;光学层3,层叠在所述基体材料层2的一个面一侧;以及防止粘附层4,层叠在所述基体材料层2的另一个面一侧。
基体材料层2由于必须要使光线透射,所以是由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玻璃或合成树脂制成。用于这样的基体材料层2的合成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烃、醋酸纤维素及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优选透明性好、强度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别优选改善了弯曲性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基体材料层2的厚度(平均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为10μm以上且为500μm以下,优选35μm以上且为250μm以下,特别优选50μm以上且为188μm以下。如果基体材料层2的厚度小于上述范围的下限,则在涂布用于形成光学层3的树脂组合物时容易产生卷边,出现难以处理等不利情况。相反,如果基体材料层2的厚度大于上述范围的上限,则往往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此外背光单元的厚度变大,也有违于对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的要求。
防止粘附层4在其整个表面上具有微小凹凸形状7。因此,如果该光学薄片1重叠配置在棱镜薄片等其它光学薄片或导光板等的表面上,则微小凹凸形状7的凸部与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抵接,并且光学薄片1背面整个表面不与其它光学薄片等抵接。由此,防止了光学薄片1和其它光学薄片等粘附,抑制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的亮度不均。
防止粘附层形成用硬化性组合物
通过涂布含有相分离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来形成所述防止粘附层4。按照这种硬化性组合物,可以有效地形成防止粘附层表面上的凹凸。此外,通过涂布这种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可以形成具有所希望的适当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的防止粘附层。
该硬化性组合物所含有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通过涂布并硬化而相分离。这样,通过使三种组分相分离,可以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足够的凹凸,该光学薄片可以发挥高的防止粘附性能。此外,通过引起这种相分离,可以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的涂层厚度变薄,即使在得到的防止粘附层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足够的凹凸,可以确保防止粘附性能。可以在把该硬化性组合物涂布在基体材料层上时利用各组分的物理性质等的差异而引起这种相分离,也可以在此后的硬化时利用形成的树脂的物理性质等的差异而引起这种相分离。
当把该硬化性组合物含有的三种组分涂布并使其硬化而发生相分离时,优选形成双重海岛结构,该双重海岛结构是区域相分散在基体相中、粒状相分散在区域相中的结构。通过形成这种双重海岛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形成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并且进一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该硬化性组合物含有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该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分别独立为从由聚合物、低聚体和单体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作为上述聚合物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聚烯烃、聚苯乙烯、苯乙烯共聚物、降冰片烯树脂、聚碳酸酯、聚醚树脂、聚醚砜、聚酯、聚氨酯、聚硅氧烷、聚硅烷、聚酰胺、聚酰亚胺、三聚氰胺树脂或氟树脂等。作为(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可以例举:(甲基)丙烯酸单体的单独聚合物或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单体和其它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双键的单体的共聚物等。作为聚烯烃,可以例举: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离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等。作为聚醚树脂可以例举: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等。作为聚酯,可以例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不饱和聚酯、醇酸树脂等。作为聚合物,可以是具有两种以上这些聚合物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也可以是由这些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和它们以外的单体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其中,从促进凹凸形成、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透明性优良、得到的光学薄片的亮度高的观点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聚合物,更优选(甲基)丙烯酸单体的共聚物。作为聚合物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
作为上述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的下限,优选2000,更优选5000。另一方面,作为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的上限,优选100000,更优选50000。如果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比上述下限小,则由于形成的防止粘附层的凹凸过于微细,有可能使防止粘附性能下降。而如果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大于上述上限,则防止粘附层的凹凸物的硬度变高,有可能对与防止粘附层接触的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
作为上述低聚体,可以例举低分子量的上述聚合物等。作为低聚体,优选重复单元数为3~10、重量平均分子量为8000以下。作为低聚体,可以是具有两种以上这些低聚体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也可以是由这些低聚体的结构单元和它们以外的单体单元构成的共聚物。作为低聚体,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
作为上述单体,只要是具有能够聚合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用。作为能够聚合的官能团,虽然例示了不饱和双键、环氧基等,但从组分内或组分之间形成牢固的结合而提高该防止粘附层的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不饱和双键。其中,从得到的光学薄片的亮度变高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甲基)丙烯酰基。此外,作为单体,从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变大的观点考虑,优选多官能性单体。作为多官能性单体,可以例举多元醇等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具体地说,可以例举: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等3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4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等5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山梨糖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6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该单体可以在分子内具有能够聚合的官能团以外的官能团,例如氨酯基、异三聚氰酸酯基、尿素基、碳酸酯基、酰胺基、酯基、羧基、醚基、亚氨基、氨基及羟基等。此外,该单体可以具有氟、氯等卤素、硅、硫、磷等原子。
硬化性组合物所含有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优选分别具有相互反应的官能团。通过使各组分具有这种官能团,可以提高得到的防止粘附层的强度,并且提高耐久性。作为这种反应的官能团的组合,可以例举:乙烯性不饱和基和乙烯性不饱和基、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羟基、氨基、硫醇基、羧基等)和环氧基、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和异氰酸酯基、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和具有活性氢的官能团、硅烷醇基和硅烷醇基、硅烷醇基和环氧基、活性亚甲基和丙烯酰基、恶唑啉基和羧基等等。其中,由于生成的结合牢固且促进形成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所以作为相互反应的官能团,优选乙烯性不饱和基和乙烯性不饱和基的组合。作为这种乙烯性不饱和基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得到的光学薄片的亮度更高的观点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酰基。优选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都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基。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止粘附层的强度,并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形成防止粘附层表面的凹凸。此外,优选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都具有(甲基)丙烯酰基。通过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的三种组分都具有这种官能团,可以提高该防止粘附层的强度和凹凸的形成,并且可以使得到的光学薄片的亮度变高。
在该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第一组分是聚合物、第二组分是单体或低聚体、第三组分是单体或低聚体。在该硬化性组合物的各组分为这种组合的情况下,由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形成基体相、以及分散在该基体相中的区域相,由第一组分形成分散在该区域相中的粒状相。通过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的各组分采用所述组分,可以更有效地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凹凸,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通过在该硬化性组合物中使用这些组分,能更有效地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的理由虽然未必清楚,但可以认为是由于因第一组分的聚合物而生成粒状相,通过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单体或低聚体分别聚合产生收缩等,这些原因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地形成凹凸。
此外,在该硬化性组合物中,优选第一组分是聚合物,第二组分是单体或低聚体,第三组分是具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在该硬化性组合物的各组分是这种组合的情况下,通过涂布硬化性组合物并使其硬化,第三组分成为基体相、第二组分成为分散在基体相中的区域相、第一组分成为分散在区域相中的粒状相。通过使第三组分的单体或低聚体具有极性基,可以在硬化性组合物涂布或硬化时进一步促进相分离,所以可以使凹凸进一步变大,可以提高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作为上述极性基,只要是由氧、氮、硫、卤素等阴电性高的原子产生极化的有机基,则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例举:氨酯基、异三聚氰酸酯基、尿素基、碳酸酯基、酰胺基、酯基、羧基、酸酐基、醚基、环氧基、亚氨基或氨基等。其中,从该硬化性组合物的涂布、硬化时的相分离特别有效、并且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优良的观点考虑,优选氨酯基或异三聚氰酸酯基。作为第三组分的具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的具体例子,可以例举: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等。其中,从该硬化性组合物的涂布、硬化时的相分离特别有效、在防止粘附层表面形成的凹凸变大、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优良的观点考虑,优选氨酯(甲基)丙烯酸酯。
氨酯(甲基)丙烯酸酯是在一个分子中具有氨酯基(-N-CO-O-)和(甲基)丙烯酰基这两个官能团的单体或低聚体。例如可以通过使多官能性异氰酸酯、具有(甲基)丙烯酰基和羟基或氨基等活性氢的化合物,根据需要与多元醇反应而得到氨酯(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多官能性异氰酸酯,可以例举: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氢化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亚丙基二(4-环己基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此外,也可以采用这些多官能性异氰酸酯的缩二脲体或含有异三聚氰酸酯基的多官能性异氰酸酯三聚体等改性物。
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和活性氢的化合物,可以例举: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聚亚烷基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羟基(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根据需要使用的多元醇,可以例举:乙二醇、丙二醇、1,6-己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4-丁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4-环己二醇等聚亚烷基二醇等。
作为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具体例子,可以例举: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三聚氰酸酯改性体和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三聚氰酸酯改性体和聚己内酯改性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产物、异氰尿酸环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或它的多聚体与季戊四醇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反应产物等。
作为促进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的情况,可以例举该硬化性组合物所含有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各组分的溶解度参数(SP值)、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表面张力或分子量有一定差异的情况等。
优选该硬化性组合物所含有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相互之间的溶解度参数(SP值)的差都在0.3以上,更优选0.4以上。通过使三种组分的SP值分别具有一定值以上的差异,能够促进相分离,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的凹凸变大,可以提高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SP值例如可以利用Fedors的方法求出。该方法记载于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1974年,第14卷,第2期,第147-154页。
在该硬化性组合物的三种组分中含有聚合物组分的情况下,优选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通过使该聚合物组分的Tg为0℃以上,由于可以有效地引起该硬化性组合物的相分离,所以可以提高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此外,在该硬化性组合物的三种组分中,两种组分以上含有聚合物组分的情况下,优选使这些聚合物组分相互之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差都在10℃以上,更优选都在20℃以上。
作为该硬化性组合物所含有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配比,以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总量为基准,优选第一组分的质量比为0.1质量%以上且为10质量%以下、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10质量%以上且为50质量%以下、并且第三组分的质量比为40质量%以上且为89.9质量%以下。此外,更优选第一组分的质量比为0.1质量%以上且为5质量%以下、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12质量%以上且为50质量%以下、并且第三组分的质量比为49.9质量%以上且为87.9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第一组分的质量比为0.1质量%以上且为3质量%以下、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20质量%以上且为50质量%以下、并且第三组分的质量比为49.9质量%以上且为79.9质量%以下。通过使三种组分的配比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更有效地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形成凹凸,进一步提高得到的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此外,在第二组分是单体或低聚体,第三组分是具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的情况下,作为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配比,优选第三组分相对于第二组分质量的质量比为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以上。通过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的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为这种配比,可以更有效地引起相分离,在防止粘附层表面上的凹凸变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性能。
该硬化性组合物从容易涂布的观点考虑,也可以进一步包含溶剂。作为该溶剂,可以例举: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酮;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二乙醚、异丙醚、四氢呋喃、二噁烷、苯甲醚、苯乙醚、乙二醇二甲基醚、乙二醇二乙基醚、二甘醇二甲基醚、丙二醇单甲醚等醚;醋酸乙酯、醋酸丁酯、醋酸异丙酯、乙二醇二醋酸酯等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胺;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二氯甲烷、氯仿等卤代烃等。其中,从溶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芳香族烃、酮、酯、醇、醚,特别优选酮。这些溶剂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
在该硬化性组合物的至少一个组分具有不饱和双键的情况下,为了进行硬化,可以包含聚合引发剂。作为这种聚合引发剂,可以例举: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基苯硫基)-2-吗啉基丙烷-1-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苯甲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丁烷-1-酮等光聚合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类、过氧化苯甲酰等过氧化物类热聚合引发剂。此外,该硬化性组合物也可以包含硬化剂、催化剂、光敏剂等。
防止粘附层4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0.5μm,更优选1μm,特别优选1.5μm。另一方面,防止粘附层4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4μm,更优选3.5μm,特别优选3μm。如果防止粘附层4的平均厚度比上述下限小,则当利用后面叙述的树脂和单体或低聚体的涂布、硬化而形成微小凹凸形状7时,则难以形成足够大小的凹凸形状。而如果防止粘附层4的平均厚度大于上述上限,则因该防止粘附层4使光吸收量增加,所以导致光线透射率降低。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0.03μm,更优选0.05μm,特别优选0.08μm。另一方面,作为该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0.3μm,更优选0.25μm,特别优选0.2μm。如果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比上述下限小,则由于微小凹凸形状7变小,所以凸部以外的部分也与其它的光学薄片等的表面抵接,有可能不能发挥防止粘附功能。而如果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上述上限,则凹凸形状变得粗糙,有可能使配置在背面的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产生损伤。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下限,优选40μm,更优选80μm,特别优选120μm。另一方面,作为该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上限,优选400μm,更优选280μm,特别优选240μm。通过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采用上述范围内的比较小的值,可以在其整个表面上以岛状均匀形成微小凹凸形状7,即使在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内比较小的值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因与导光板表面等贴紧(粘附)而产生干涉条纹。
特别是当使算术平均粗糙度(Ra)较小时,通过使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上述范围内的值,并且在整个表面上以岛状均匀形成微小凹凸形状7,即使防止粘附层4与棱镜薄片表面的带状的棱镜部顶点接触,也可以在带状部分作出抵接部分和不抵接部分。因此,按照该光学薄片1,可以有效地发挥对棱镜薄片表面(棱镜部一侧的面)的防止粘附功能。
如果该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比上述下限小,则因各凸部的尺寸变小,有可能使与其抵接的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产生损伤。此外,在棱镜薄片表面(棱镜部一侧的面)与防止粘附层4接触的情况下,在与防止粘附层4接触的带状的棱镜部顶点,有可能不产生抵接部分和不抵接部分。而如果该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大于上述上限,则不能充分地形成微小凹凸形状,有可能因在凸部以外的面中与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抵接,而产生干涉条纹。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优选0.2μm,特别优选0.3μm,进一步优选0.4μm。另一方面,作为该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1.4μm,特别优选1μm,进一步优选0.8μm。如果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比上述下限小,则在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微小凹凸形状7中,有可能因凸部以外的部分与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抵接而产生粘附。而如果该十点平均粗糙度(Rz)比上述上限大,则凹凸形状过于粗糙,有可能对层叠在背面一侧的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产生损伤。
作为防止粘附层4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与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比例(Rz/Ra)的下限,优选3,特别优选4,进一步优选5。另一方面,作为该比例的上限,优选10,特别优选9,进一步优选8。通过使防止粘附层4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与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比例(Rz/Ra)采用上述范围内的小的值,该光学薄片1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较均等的凹凸形状。因此,该光学薄片1可以防止因力集中在防止粘附层4的微小凹凸形状7的凸部中特别突出部分而造成其它薄片损伤。此外,也可以防止因突出的凸部脱落而损伤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如果防止粘附层4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与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比例(Rz/Ra)比上述下限小,则难以充分地形成该微小凹凸形状7。而如果该比例(Rz/Ra)大于上述上限,则微小凹凸形状7中的凸部的高度差变得明显,因力集中在该部分上,有可能对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产生损伤。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下限,优选0.04μm,特别优选0.07μm,进一步优选0.1μm。另一方面,作为该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上限,优选0.4μm,特别优选0.3μm,进一步优选0.2μm。按照该光学薄片1,通过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具有上述范围内小的值,可以平缓地形成微小凹凸形状7的倾斜,可以防止损伤层叠的其它光学薄片。如果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比上述下限小,则由于不能充分地形成微小凹凸形状7,所以有可能使防止粘附功能降低。而如果该均方根粗糙度(Rq)大于上述上限,则因微小凹凸形状7产生较急的倾斜部分,有可能在该急倾斜部分附近对导光板等的表面产生损伤。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各凸部的平均高度(h)的下限,优选0.5μm,特别优选0.7μm,进一步优选1μm。此外,作为该平均高度(h)的上限,优选3μm,特别优选2.5μm,进一步优选2μm。按照该光学薄片,通过以上述方式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平均高度(h)较小,可以减少对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的损伤,此外可以使产生损伤时的伤痕深度变浅。如果各凸部的平均高度(h)比上述下限小,则难以充分地发挥防止粘附功能。而如果该平均高度(h)大于上述上限,则会对其它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此外,有可能使该产生的伤痕较深。另外,利用激光显微镜对规定面积进行观察,并利用观察到的多个凸部中的高度较高的前16个凸部的平均高度,来计算出平均高度(h)。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平均突起直径(r1)的下限,优选2μm,特别优选2.5μm,进一步优选3μm。另一方面,作为该平均突起直径(r1)的上限,优选5μm,特别优选4.5μm,进一步优选4μm。按照该光学薄片,通过以上述方式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平均突起直径(r1)较小,可以减少对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的损伤,此外,可以使该产生的伤痕的宽度较窄。如果各凸部的平均突起直径(r1)比上述下限小,则难以充分地发挥防止粘附功能。而如果该平均突起直径(r1)大于上述上限,则对其它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此外,该产生的伤痕的宽度较宽。另外,利用激光显微镜对规定面积进行观察,并利用观察到的多个凸部中的高度较高的前16个凸部的平均突起直径,计算出该平均突起直径(r1)。此外,所谓突起直径(r1)是指在凸部高度(h)的90%处(0.9h)切断后的断面直径,根据该费雷特径(Feret Diameter)(用一定方向的平行线夹着投影图像时的间隔),计算出各突起直径的平均直径。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平均直径(r2)的下限,优选40μm,特别优选60μm,进一步优选70μm。另一方面,作为该平均直径(r2)的上限,优选200μm,特别优选150μm,进一步优选120μm。按照该光学薄片,通过以上述方式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平均直径(r2)较大,可以在对其它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时,将伤痕深度抑制成较浅。如果各凸部的平均直径(r2)比上述下限小,则难以充分地发挥防止粘附功能。而如果该平均直径(r2)大于上述上限,则容易对其它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同时使该伤痕的深度较深。另外,利用激光显微镜对规定面积进行观察,并利用观察到的多个凸部中的高度较高的前16个凸部的平均直径,计算出该平均直径(r2)。此外,所谓各直径是指在凸部高度(h)的5%处(0.05h)切断后的断面的直径,根据该费雷特径(用一定方向的平行线夹着投影图像时的间隔),计算出各直径的平均值。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高度比例(h/r2)的下限,优选1/400,特别优选1/200,更特别优选1/150,进一步优选1/120。此外,作为该高度比例(h/r2)的上限,优选1/10,特别优选1/30,更特别优选1/60,进一步优选1/80。按照该光学薄片,通过以上述方式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各凸部的高度比例(h/r2)较小,可以抑制对其它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同时可以将产生损伤时的伤痕本身的尺寸抑制成较小。如果该高度比例(h/r2)比上述下限小,则有可能难以充分地发挥防止粘附功能。而如果该高度比例(h/r2)大于上述上限,则容易对其它光学薄片的表面产生损伤,同时还会使该伤痕本身的尺寸扩大。
此外,通过使该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凸部具有这样的较小的平均高度(h)、较小的平均突起直径(r1)、较大的平均直径(r2)和小的高度比例(h/r2),可以提高与该层接触的面的摩擦力。按照具有这种防止粘附层4的所述光学薄片1,通过加大该防止粘附层4和与该层接触的其它光学薄片或棱镜薄片之间的摩擦,可以防止滑动,其结果,通过抑制在该薄片间产生的微小偏移,可以抑制对其它光学薄片或棱镜薄片表面的损伤。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凸部的存在密度的下限,优选40个/mm2,特别优选60个/mm2,进一步优选80个/mm2。此外,作为该凸部的存在密度的上限,优选500个/mm2,特别优选400个/mm2,进一步优选300个/mm2。如果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凸部的存在密度比上述下限小,则有可能难以充分地发挥防止粘附功能。而如果该凸部的存在密度大于上述上限,则容易对其它光学薄片等的表面产生损伤。另外,在激光显微镜下放大1000倍进行观察,测量所观察视野内的凸部的个数,并利用该视野面积计算出该凸部的存在密度。
另外,计算上述平均高度(h)、平均突起直径(r1)、平均直径(r2)和存在密度时的凸部,是指防止粘附层4表面上的高度为0.2μm以上的突起。
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铅笔硬度的下限,在基体材料层2为玻璃的情况下,优选H,特别优选2H。另一方面,作为这种情况下的该铅笔硬度的上限,优选5H,特别优选4H。此外,在基体材料层2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树脂的情况下,作为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铅笔硬度的下限,优选B,特别优选HB。另一方面,作为这种情况下的铅笔硬度的上限,优选3H,特别优选2H。按照该光学薄片1,通过使防止粘附层4表面为上述形状,并且使铅笔硬度为上述范围,可以有效地发挥防止粘附功能,同时可以防止对层叠的其它薄片产生损伤。如果防止粘附层4表面的铅笔硬度比上述下限小,则因凹凸微小使前端等变脆导致缺损,其结果,有可能对导光板等的表面产生损伤。而如果该铅笔硬度大于上述上限,则因微小凹凸形状本身具有高硬度,有可能对导光板等的表面产生损伤。
光学层3包括粘结剂5、以及分散在该粘结剂5中的光漫射剂6。通过以上述方式使光漫射剂6分散在光学层3中,可以使从内侧朝向表面侧透射过该光学层3的光线均匀漫射。此外,利用光漫射剂6在光学层3的表面形成大体均匀的微小凹凸,该微小凹凸的各凹部和凸部形成透镜状。利用该微小凹凸的透镜作用,该光学薄片1可以发挥优良的光漫射功能,并且因该光漫射功能而具有使透射光线向法线方向一侧折射的折射功能、以及使透射光线以宏观方式向法线方向聚光的聚光功能。
光漫射剂6是具有使光线漫射性质的颗粒,主要分为无机填充物和有机填充物。作为无机填充物,具体地说,可以采用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锌、硫化钡、硅酸镁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填充物的具体材料,可以采用丙烯酸树脂、丙烯腈树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其中,优选透明性高的丙烯酸树脂,特别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通过使包含基体材料聚合物的聚合物组合物硬化(交联等)而形成粘结剂5。利用该粘结剂5,使光漫射剂6以大体相等的密度固定配置在基体材料层2的整个表面上。用于形成该粘结剂5的聚合物组合物另外可以适当配入微小无机填充物、硬化剂、可塑剂、分散剂、各种均化剂、抗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粘性改良剂、润滑剂、光稳定剂等。
接着,对该光学薄片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该光学薄片1的制造方法,通常包括的工序有:(a)通过在构成粘结剂5的聚合物组合物中混入光漫射剂6来制造光学层用涂布液的工序;(b)通过将该光学层用涂布液涂布在基体材料层2的表面上来层叠光学层3的工序;(c)制造上述形成防止粘附层用硬化性组合物的工序;(d)通过将形成防止粘附层用组合物涂布在基体材料层2的背面上来层叠防止粘附层4、并且使其硬化而在该表面上形成微小凹凸形状的工序。
由于该光学薄片1在防止粘附层的整个表面上具有上述性状的微小凹凸形状,所以该平缓且均等形成的凸部防止了与重叠配置在另一个面一侧的导光板等粘附,并且可以防止对导光板等的表面产生损伤。此外,即使因该光学薄片1本身卷曲或重叠,该光学薄片1之间摩擦,也可以防止相互损伤或成块。
图2的(a)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单元20具有灯21、导光板22、光漫射薄片25和棱镜薄片24,该背光单元20使从灯21发出的光线分散、且向表面一侧引导,在上述背光单元20中,如果采用上述光学薄片1作为光漫射薄片25,则利用光学薄片1的良好的防止损伤性能,可以减少棱镜薄片24表面的损伤,其结果,可以减少因损伤而产生的亮度不均,从而可以提高质量。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薄片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棱镜薄片(折射性光学薄片)、微透镜薄片、偏光薄片、反射偏光薄片、反射薄片、相位差薄片、视野扩大薄片等其它形式的光学薄片的一个表面上具有上述防止粘附层。利用层叠在一个表面(与光学层相反一侧的面)上的防止粘附层,可以使各种形式的光学薄片具有防止损伤性能和防止粘附性能。
实施例
下面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不应当基于本实施例的记载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性的解释。
(合成例1[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1)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氮导入管、冷却器和滴液漏斗的2L反应容器中,装入丙二醇单甲醚100质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加热到110℃。接着,分别同时以三小时滴下由异冰片基甲基丙烯酸酯5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质量份和甲基丙烯酸3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以及由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0.5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0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滴下结束后在110℃反应一小时。然后,再使由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0.1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5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滴下,在110℃反应30分钟。
在该反应混和物中,加入由四丁基溴化铵0.5质量份、对苯二酚0.03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后,边使空气起泡,边以一小时滴下由4-羟基丁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7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然后再反应五小时。这样,得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1)。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1)的数均分子量为6000、重量平均分子量为20000、SP值为9.6、Tg为95℃。
(合成例2[丙烯酸共聚物(A-2)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氮导入管、冷却器和滴液漏斗的2L反应容器中,装入丙二醇单甲醚100质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加热到110℃。接着,分别同时以三小时滴下由异冰片基甲基丙烯酸酯5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质量份和甲基丙烯酸3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以及由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3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0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滴下结束后在110℃反应30分钟。这样,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2)。丙烯酸共聚物(A-2)的数均分子量为3000、重量平均分子量为5500、SP值为10.1、Tg为117℃。
(合成例3[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3)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氮导入管、冷却器和滴液漏斗的2L反应容器中,装入丙二醇单甲醚100质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加热到110℃。接着,分别同时以三小时滴下由异冰片基甲基丙烯酸酯25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质量份、乙基己基丙烯酸酯25质量份和甲基丙烯酸3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以及由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0.5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0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滴下结束后在110℃反应一小时。然后,再滴下由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0.1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5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后,在110℃反应30分钟。
在该反应混和物中,加入由四丁基溴化铵0.5质量份、对苯二酚0.03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后,边使空气起泡,边以一小时滴下由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5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然后再反应五小时。这样,得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3)。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3)的数均分子量为4300、重量平均分子量为9000、SP值为10.1、Tg为6℃。
(合成例4[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4)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氮导入管、冷却器和滴液漏斗的2L反应容器中,装入丙二醇单甲醚100质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加热到110℃。接着,分别同时以三小时滴下由异冰片基甲基丙烯酸酯50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质量份和甲基丙烯酸3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以及由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0.5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0质量份的混合物。滴下结束后在110℃反应一小时。然后,再滴下由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0.1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5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后,在110℃反应30分钟。
在该反应混和物中,加入由四丁基溴化铵0.5质量份、对苯二酚0.03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边使空气起泡,边以一小时滴下由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5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醚2质量份构成的混合物后,再反应五小时。这样,得到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4)。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4)的数均分子量为1700、重量平均分子量为2500、SP值为10.4、Tg为121℃。
(合成例5[氨酯丙烯酸酯(C-1)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和冷却器的2L反应容器中,装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三聚氰酸酯改性体(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タケネ一トD-170N”:异氰酸酯基(-NCO)含有量:20.9质量%)50质量份、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日本油脂株式会社制造“ブレンマ一AE-150”:羟值264mgKOH/g、换算成环氧乙烷的重复单元数:3.4)42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对苯二酚单甲醚0.02质量份,在70℃反应五小时。这样,得到氨酯丙烯酸酯(C-1)。
(合成例6[氨酯丙烯酸酯(C-2)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和冷却器的2L反应容器中,装入甲苯50质量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三聚氰酸酯改性类(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タケネ一トD-170N”)50质量份、聚己内酯改性羟基乙基丙烯酸酯(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プラクセルFA1”)63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对苯二酚单甲醚0.02质量份,在70℃反应五小时。然后,加入甲苯63质量份,得到固态成分50质量%的氨酯丙烯酸酯(C-2)。氨酯丙烯酸酯(C-2)中的每个丙烯酸酯单体残基的己内酯单元的重复数为1。
(合成例7[氨酯丙烯酸酯(C-3)的合成])
在具有搅拌机、温度计和冷却器的2L反应容器中,加入甲苯50质量份和硬脂醇(日本油脂株式会社制造“NAA-46”、羟值:207)4.2质量份,升温到40℃,使硬脂醇完全溶解。接着,加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三聚氰酸酯改性类(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造“タケネ一トD-170N”)50质量份,以70℃反应30分钟。接着,加入己内酯改性羟基乙基丙烯酸酯(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プラクセルFA5”179质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质量份和对苯二酚单甲醚0.02质量份,在70℃反应三小时。然后,加入甲苯118质量份,得到固态成分50质量%的氨酯丙烯酸酯(C-3)。氨酯丙烯酸酯(C-3)中每个丙烯酸酯单体残基的己内酯单元的重复数为3。
实施例1
在包含有以聚酯多元醇为基体材料聚合物的粘结剂树脂配合物(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バイロン”)100质量份、平均粒径为20nm的胶体二氧化硅(扶桑化学工业(株)的“PL-1”)50质量份、硬化剂(日本聚氨酯(株)的“コロネ一トHX”)5质量份和光稳定剂(大塚化学(株)的“PUVA-1033”)5质量份的聚合物组合物中,混入平均粒径15μm的丙烯酸类树脂珠(积水化成品工业(株)的“MBX-15”)50质量份,制作了涂布液,利用辊涂法将该涂布液以15g/m2(换算成固体)涂布在厚度为100μm的透明聚酯制的基体材料层(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A-4300”)的表面上,并通过使其硬化来形成光学层。
此外,通过将含有合成例1的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1)0.6质量份和作为含有多官能不饱和双键的单体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B-1)41.9质量份的溶液,滴下到含有合成例5的氨酯丙烯酸酯(C-1)57.7质量份、作为光引发剂的2-甲基-1-(4-甲基苯硫基)-2-吗啉基丙烷-1-酮(チバガイギ一社制“IRGACURE907”)7质量份和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チバガイギ一社制“IRGACURE184”)3质量份的溶液中,制作了包含第一、第二、和第三组分的涂布液,使得甲基乙基酮(MEK)和甲基异丁基酮(MIBK)的混合溶剂(混合比:MEK/MIBK=1∶1质量比)中,不挥发成分的比率为50质量%。利用辊涂法将该涂布液以2g/m2(换算成固体)涂布在上述基体材料层的背面上,通过UV照射而使其硬化,来形成平均厚度为2.8μm的防止粘附层。由此,得到实施例1的光学薄片。
实施例2~8
除了以表1记载的配入量使用表1记载的第一组分的丙烯酸共聚物、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单体或低聚体的种类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并使用了形成防止粘附层用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了各实施例的光学薄片。在实施例7中,作为第三组分,并用氨酯丙烯酸酯(C-2)和氨酯丙烯酸酯(C-3),其混合比为(C-2/C-3)=3/1(质量比)。此外,在实施例8中,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C-4)作为第三组分。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当调制形成防止粘附层用涂布液时,没有配入作为第三组分的氨酯丙烯酸酯(C-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比较例1的光学薄片。
比较例2
在包含有以聚酯多元醇为基体材料聚合物的粘结剂树脂配合物(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バイロン”)100质量份、平均粒径为20nm的胶体二氧化硅(扶桑化学工业(株)的“PL-1”)50质量份、硬化剂(日本聚氨酯(株)的“コロネ一トHX”)5质量份和光稳定剂(大塚化学(株)的“PUVA-1033”)5质量份的聚合物组合物中,混入平均粒径5μm的丙烯酸类树脂珠(积水化成品工业(株)的“MBX-5”)10质量份,制作了涂布液,并利用辊涂法将该涂布液以2g/m2(换算成固体)涂布在上述基体材料层的背面上,并通过使其硬化来形成防止粘附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防止粘附层的平均厚度为3.0μm的比较例2的光学薄片。
特性评价
采用上述实施例1~8和比较例1、2的光学薄片,来观察防止粘附层表面的树脂相分离构造,测量表面性状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十点平均粗糙度(Rz)、均方根粗糙度(Rq)和铅笔硬度,此外,评价将这些光学薄片安装在背光单元时的正面亮度、以及光学薄片对其它光学薄片的影响(贴合性能、干涉条纹的产生、损伤的发生)。其结果如下面的表1所示。
利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防止粘附层表面的树脂相分离构造,并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价。
A:承认形成了双重海岛结构(基体相-区域相-粒状相)。
B:不承认形成了双重海岛结构(基体相-区域相-粒状相)。
表面性状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按照JIS B0601-1994标准,“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和“均方根粗糙度(Rq)”按照JIS B0601-2001标准,截止λc为2.5mm,评价长度为12.5mm,使用株式会社东京精密制造的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サ一フコム470A”进行测量。“铅笔硬度”按照JIS K5400的试验方法8.4进行了测量。
此外,把这些光学薄片实际组装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作为光学薄片使用层叠在导光板表面上的惠和(株)制的棱镜薄片H505和层叠在该表面上的实施例或比较例的光学薄片(光漫射薄片)),确认正面亮度、与棱镜薄片的贴合性能和干涉条纹的产生,由此对光学薄片组装到背光单元中时的正面亮度及光学薄片对液晶显示装置画面质量的影响做出评价。
与棱镜薄片的贴合性能是在气温为40℃、湿度为90%的状态下放置48小时后,按照以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贴合性能。
◎:完全没有贴合
○:有贴合着的部分
△:一定程度的贴合
×:紧密贴合
通过目测按照以下的评价标准对干涉条纹的产生进行了评价。
◎:完全没有产生干涉条纹
○:仔细看可以确认稍微产生了干涉条纹
△:不仔细看也可以确认产生了干涉条纹
×:可以清楚确认产生了干涉条纹
把这些光学薄片的防止粘附层与惠和(株)制的棱镜薄片H505的表面(棱镜部一侧的面)相互摩擦100次后,用显微镜观察棱镜部有无损伤,按照以下的评价标准对损伤的产生进行了评价。
◎:完全观测不到损伤
○:观测到稍有损伤
△:观测到损伤
×:清楚地观测到损伤
表1
Figure BSA00000350819200261
注1:含有粘结剂树脂配合物、胶体二氧化硅、硬化剂和光稳定剂的聚合物组合物 160质量份
由上述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8的光学薄片在组装到背光单元中时,不仅具有高的正面亮度,而且可以抑制与其它的光学薄片产生贴合以及产生干涉条纹,此外,可以减少对其它的光学薄片表面造成的损伤。
实施例9~16
在实施例1中,作为防止粘附层用涂布液组分的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共聚物(A-1)、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B-1)和氨酯丙烯酸酯(C-1)的配入量如下述表2所示,除了使防止粘附层用涂布液的不挥发组分的比率为60质量%、且形成的防止粘附层的平均厚度为2μm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实施例9~16的光学薄片。
特性评价
对于上述得到的实施例9~16的所有的光学薄片,都通过所述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确认到在防止粘附层的表面形成了双重海岛结构。此外,与上述相同,测量了表面性状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十点平均粗糙度(Rz)、均方根粗糙度(Rq)和铅笔硬度,此外,按照上述评价基准,对把这些光学薄片组装到背光单元中时的正面亮度以及光学薄片对其它的光学薄片的影响(贴合性能、干涉条纹的产生、损伤的产生)进行了评价。并且测量了防止粘附层表面各凸部的平均高度(h)、平均突起直径(r1)、平均直径(r2)和存在密度。在对各凸部的测量中,使用了激光显微镜“VK-8500”(基恩士公司制)。其结果如下述表2所示。
表2
从上述表2的结果可以确认,通过改变形成光学薄片的组分的配入量比,可以保持高的正面亮度和防止损伤性能,并且可以调整防止粘附层的表面性状,通过与层叠的其它的光学薄片等配合进行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止贴合性能等。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薄片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构成要素非常有用,而且特别适合用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9)

1.一种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薄片包括:透明的基体材料层;光学层,层叠在所述基体材料层一个面一侧;以及防止粘附层,层叠在所述基体材料层另一个面一侧,在所述防止粘附层的整个表面上有微小凹凸形状,
所述防止粘附层是通过涂布含有相分离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硬化性组合物并使该硬化性组合物硬化而形成的,
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分别独立地为从由聚合物、低聚体和单体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是聚合物,所述第二组分是单体或低聚体,所述第三组分是有极性基的单体或低聚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基是从氨酯基、异三聚氰酸酯基、尿素基、碳酸酯基、酰胺基、酯基、羧基、酸酐基、环氧基、亚氨基和氨基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都具有(甲基)丙烯酰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分是氨酯(甲基)丙烯酸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分是基体相,所述第二组分为在所述基体相中分散的区域相,所述第一组分为在所述区域相中分散的粒状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相互之间的溶解度参数(SP值)的差都在0.3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薄片,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的总量为基准,所述第一组分的质量比为0.1质量%以上且为10质量%以下,所述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10质量%以上且为50质量%以下,并且所述第三组分的质量比为40质量%以上且为89.9质量%以下。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单元,使从灯射出的光线分散并导向表面一侧,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薄片。
CN2010105490795A 2009-11-18 2010-11-18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Active CN102073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3422 2009-11-18
JP2009263422 2009-11-18
JP2010-255613 2010-11-16
JP2010255613A JP6110051B2 (ja) 2009-11-18 2010-11-16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079A true CN102073079A (zh) 2011-05-25
CN102073079B CN102073079B (zh) 2013-10-16

Family

ID=44031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490795A Active CN102073079B (zh) 2009-11-18 2010-11-18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7307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518A (zh) * 2016-12-20 2018-06-26 新科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溅镀用聚酯积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87979A (zh) * 2017-08-10 2019-02-26 惠和株式会社 缓冲片及平板显示器
CN110651203A (zh) * 2017-10-06 2020-01-03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防眩涂覆组合物、使用了该组合物的光学层叠部件和防眩硬涂层的形成方法
CN110885577A (zh) * 2018-09-07 2020-03-17 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物以及积层体
WO2021023009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12433278A (zh) * 2020-11-27 2021-03-02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扩散膜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3864A (zh) * 2003-09-30 2005-04-06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薄板及相关背光组件
CN101116013A (zh) * 2005-03-30 2008-01-30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
JP2008122624A (ja) * 2006-11-10 2008-05-29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1371191A (zh) * 2006-01-20 2009-02-18 3M创新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的光控制薄膜组件以及使用该薄膜组件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3864A (zh) * 2003-09-30 2005-04-06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薄板及相关背光组件
CN101116013A (zh) * 2005-03-30 2008-01-30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
CN101371191A (zh) * 2006-01-20 2009-02-18 3M创新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的光控制薄膜组件以及使用该薄膜组件的系统
JP2008122624A (ja) * 2006-11-10 2008-05-29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石友彬等: "入射角和薄片表面特性对激光干涉测温的影响 ", 《光子学报》 *
石友彬等: "入射角和薄片表面特性对激光干涉测温的影响", 《光子学报》, vol. 36, no. 11, 15 November 2007 (2007-11-15), pages 2115 - 2119 *
闫家宾: "由二氯环丙烷聚合物制备的胶粘剂 ", 《世界橡胶工业》 *
闫家宾: "由二氯环丙烷聚合物制备的胶粘剂", 《世界橡胶工业》, vol. 26, no. 03, 20 June 1999 (1999-06-20), pages 34 - 37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2518A (zh) * 2016-12-20 2018-06-26 新科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溅镀用聚酯积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87979A (zh) * 2017-08-10 2019-02-26 惠和株式会社 缓冲片及平板显示器
CN109387979B (zh) * 2017-08-10 2021-06-22 惠和株式会社 缓冲片及平板显示器
CN110651203A (zh) * 2017-10-06 2020-01-03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防眩涂覆组合物、使用了该组合物的光学层叠部件和防眩硬涂层的形成方法
CN110651203B (zh) * 2017-10-06 2021-12-14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防眩涂覆组合物、使用了该组合物的光学层叠部件和防眩硬涂层的形成方法
CN110885577A (zh) * 2018-09-07 2020-03-17 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物以及积层体
WO2021023009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12433278A (zh) * 2020-11-27 2021-03-02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扩散膜的制备方法
CN112433278B (zh) * 2020-11-27 2022-07-29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扩散膜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079B (zh) 201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3080B (zh)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KR101883941B1 (ko) 광확산 필름 및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CN102073079B (zh)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KR101156009B1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883939B1 (ko)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US8526111B2 (en) Optical sheet with structured surface
TWI578027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及光擴散膜
TWI578026B (zh)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KR101964130B1 (ko)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및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KR102000511B1 (ko) 광확산 필름
KR101883940B1 (ko)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KR20160000455A (ko) 디스플레이용 광확산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
KR20060051186A (ko) 반사시트 및 이를 채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JP6016470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087552B1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20110068305A1 (en)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and its uses
JP2009173816A (ja) 透明架橋フィルム
CN110501765B (zh) 莫尔条纹抑制膜、莫尔条纹抑制膜层叠体、具有莫尔条纹抑制膜的复合显示装置
CN102073078B (zh)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WO2024043333A1 (ja) 光拡散制御部材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KR20100107891A (ko) 광학 시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