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3921B - 盘盒 - Google Patents

盘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3921B
CN102063921B CN201010546896.5A CN201010546896A CN102063921B CN 102063921 B CN102063921 B CN 102063921B CN 201010546896 A CN201010546896 A CN 201010546896A CN 102063921 B CN102063921 B CN 1020639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casing
dish
box body
upper casing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468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63921A (zh
Inventor
久保毅
金善敏
塚原信彦
高沢丈晴
后藤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14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731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14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50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14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512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63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3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63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39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2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rigid discs
    • G11B23/032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rigid discs for disc-p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28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the disc having to be extracted from the cartridge for recording reproducing, e.g. cooperating with an extractable tray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Packaging For Recording Dis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盘盒,包括构成盒体的上壳和下壳,并且下壳设置有第一矩形板以及盘支架,该盘支架构成盒体的侧壁且设置于第一矩形板的第一侧缘,并还可滑动地支撑盘,彼此面对的第二侧缘是敞开的,上壳设置有第二矩形板、竖立壁件以及分割壁,所述竖立壁件设置于第二矩形板的第三侧缘,且构成盒体的前面和后面;以及所述分割壁设置于第四侧缘,并且对于盘支架,一端设置有盘插入/弹出开口,并且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盘推出件的推出开口,并且当壳组合到一起时,第二侧缘被封住,而当壳分开时,第二侧缘敞开。

Description

盘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容纳盘的盘盒,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需使用盘托架而容纳盘的盘盒,并且所述盘盒还通过分离的上壳和下壳执行盘的插入/弹出,无需在盒本体内提供用于插入/弹出盘的开口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盘形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呈指数地增长,并且正变得足以存储个人处理级别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当将今后有望被实用的超多层盘或容量式记录盘(volume recording medium)应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cloudcomputing data center)或应用于用于大容量数据记录和存储的系统时,在诸如蓝光光盘(BD)或专业盘(Professional disc)那样一次在盒中容纳一张盘的情况下,一个盒的记录容量在未来就不够用了。
另外,使用处理多个一次容纳一个大容量盘的盘盒)的盘装载机(discloader machine)或小车机(cart machine)来构建数据中心的尝试在改善空间利用率方面已显示出不足。
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4-134019、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15328、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72726中提出了将多个薄片状盘存放在一个盒中的一种配置。但是,这样的配置必须提供与可被存放的盘数目等量的专用盘托架,这导致盒本体尺寸增大以及重量增加。另外,用于驱动该盘的盘驱动装置侧必须提供用于传送盘托架同时从盘托架中将一张盘单独弹出的机构等等,这会使得盘装载机构变得复杂且尺寸增大。另外,还导致诸如装置本体尺寸及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例如需要用于稳定薄片状盘的旋转的机构等等。
另一方面,当试图在不使用盘托架的情况下容纳多张盘形记录介质时,盘形记录介质在盒本体内的振动可能在插入/弹出盘时导致不可预料的麻烦。另外,盒本体强度的不足可能导致盘盒的变形或所容纳的盘形记录介质的损坏。并且,伴随着盘记录容量的增加,防止灰尘等进入盒本体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因此,需要提供用于插入/弹出盘的开口部不易被打开的这样一种机构,这会导致盒本体的复杂化及尺寸的增大。
发明内容
已经发现期望提供一种无需使用盘托架就可容易地插入或弹出容纳在盒本体中的盘的盘盒。
还已经发现期望提供一种盘可稳定地容纳于其中、同时可保持盒本体的强度、在无需使用盘托架的情况下容纳盘的盘盒。
进一步地,还已经发现期望提供一种可确保盒本体的刚度、并且无需提供用于插入/弹出所容纳的盘的开口部、可防止灰尘等从开口部的侵入的盘盒。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盒包括:大致为矩形的上壳和下壳,它们通过可分离地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盒本体;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置有:构成上述盒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矩形板;以及一对左右盘支架,上述一对左右盘支架构成上述盒体的侧壁并且设置于上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缘,并且彼此面对的第二侧缘是敞开的,上述第二侧缘与上述第一矩形板的设置有上述盘支架的上述第一侧缘正交;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构成上述盒体的另一个主面的第二矩形板;一对前后竖立壁件,构成上述盒体的前面和后面,上述一对前后竖立壁件设置于上述第二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三侧缘;以及分割壁,构成上述盒体的侧面的一部分,上述分割壁设置于第四侧缘,所述第四侧缘与所述第二矩形板的设置有所述竖立壁件的所述第三侧缘正交;所述一对盘支架中的每个均平行于所述第一矩形板且从一端跨至另一端地形成有支撑槽,所述支撑槽沿盘的面方向可滑动地支撑所述盘的外周缘,一端设置有盘插入/弹出开口,上述盘从上述第二侧缘中的一个通过盘插入/弹出开口插入/弹出;并且另一端设置有盘推出开口,用于将上述盘从上述第二侧缘中的另一个推出至上述盘插入/弹出开口侧的推出件进入上述盘推出开口;通过将上述上壳和下壳结合到一起而由上述一对竖立壁件封住上述第二侧缘;通过沿与上述第一矩形板和上述第二矩形板的各主面正交的竖直方向分开上述上壳和下壳,使得上述第二侧缘敞开以及上述盘插入/弹出开口和上述盘推出开口敞开。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盘盒包括:大致为矩形的上壳和下壳,通过可分离地上下结合而构成盒体;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置有:构成上述盒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矩形板;以及一对左右盘支架,上述一对左右盘支架支撑盘的外周缘并且设置于上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缘;上述一对盘支架中的每个均形成有平行于上述第一矩形板且在上述盘的表面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上述盘的外周缘的支撑槽;上述盘通过沿着上述支撑槽滑动而从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被插入/弹出;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构成上述盒体的另一个主面的第二矩形板;以及从上述第二矩形板竖起并穿过由上述盘支架支撑的上述盘的中心孔的心轴。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盘盒包括:大致为矩形的上壳和下壳,通过可分离地结合而构成盒体;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置有:构成上述盒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矩形板;以及一对左右盘支架,构成上述盒体的侧壁并设置于上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缘,并且彼此面对的第二侧缘是敞开的,上述第二侧缘与上述第一矩形板的设置有上述盘支架的上述第一侧缘正交;上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构成上述盒体的另一个主面的第二矩形板;构成上述盒体的前面和后面的一对前后竖立壁件,上述一对前后竖立壁件设置于上述第二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三侧缘;构成上述盒体的侧面的一部分的一对左右分割壁,上述一对左右分割壁设置于第四侧缘,上述第四侧缘与上述第二矩形板的设置有上述竖立壁件的上述第三侧缘正交;以及心轴,从上述第二矩形板竖起并穿过由上述盘支架支撑的盘的中心孔;上述一对盘支架中的每个均平行于上述第一矩形板且从一端跨至另一端地形成有支撑槽,上述支撑槽在上述盘的表面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上述盘的外周缘,并且上述盘从上述第二侧缘插入/弹出;通过将上述上壳和下壳组合到一起,由上述第一和第二矩形板、上述一对前后竖立壁件、上述分割壁以及上述一对盘支架封闭整个面,并且上述心轴与上述第一矩形板接触;通过将上述上壳和下壳沿上下方向分开,上述第二侧壁被敞开,并且能够执行上述盘的插入/弹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上壳和下壳被上下分开,从而容纳在一个壳中的盘可通过沿面方向滑动而被插入/弹出,并且可在不使用盘托架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结构执行盘的插入/弹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通过上下地分开上壳和下壳的盘盒且使盘在面方向上滑动而执行盘的插入/弹出的盘盒,上壳和下壳由心轴支撑,从而在不使用盘托架的情况下可确保盒本体的强度,并可防止盒本体的变形或由此导致的盒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通过上下地分开上壳和下壳的盘盒且使盘在面方向上滑动而执行盘的插入/弹出的盘盒,上壳和下壳组合在一起,因此,整个面被第一矩形板和第二矩形板、这对前后竖立壁构件、这对分割壁以及这对盘支架封闭,并且,从第二矩形板突出的心轴与第一矩形板接触,从而在没有提供用于插入/弹出盘的门的情况下能够以坚固的方式构成盒本体,并且可防止灰尘等的进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盘盒和换换盘器装置(disc changer device)的外部透视图;
图2是示出换盘器装置的外部透视图;
图3是示出换盘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A和4B是示出了盘盒的外部透视图,其中图4A示出了上表面侧,图4B示出了下表面侧;
图5是示出其中盘盒已被分成为上壳和下壳的状态的外部透视图;
图6是示出上壳的外部透视图;
图7是上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下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示出下壳的外部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其中上壳和下壳组合在一起的横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其中光盘被容纳在盒本体的容纳位置中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自动上锁弹簧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选择装载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前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示出选择装载器的外部透视图;
图16是示出选择装载器的外部透视图;
图17是示出盒支架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解锁件的透视图;
图19A是示出接触开关件与错误删除防止开关相分离的透视图,图19B是示出接触开关件与错误删除防止开关相接触的透视图;
图20是选择装载器的透视图;
图21是示出下支架的透视图;
图22是示出壳定位销处于上支架与下支架组合在一起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驱动机构的平面图;
图24是示出驱动机构的平面图;
图25是示出推出机构的透视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光盘从下壳中弹出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6A示出其中推出杆被引导至导向部的状态,图26B示出了其中推出杆偏离导向部且光盘被弹出至推出杆由运送装载器引导入内这样一个位置的状态;
图27是示出其中杆滑动器与旋转操作件之间的卡合已被解除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8是示出侧挡板(side bezel)与上壳分离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29是所述运送装载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0是示出拉动光盘的运送装载器的透视图;
图31是示出用于将光盘插入到下壳中的运送装载器的外部透视图;
图32是示出装载臂的分解透视图;
图33A和图33B是示出保持夹的透视图;
图34是示出滑动臂的外部透视图;
图35是示出滑动甲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36A和图36B是示出滑动板的外部透视图;
图37A和图37B是示出凸轮齿轮(cam gear)的外部透视图;
图38A至图38C是示出用于将光盘从盘盒拉入到运送装载器中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39A至图39C是示出用于将光盘从运送装载器推回到盘盒中的过程的透视图;
图40是用于描绘装载臂的操作状态的图示;
图41A和图41B是示出滑动限制器机构处于正常推回过程的视图,图41A是透视图,图41B是横截面图;
图42A和图42B是示出在推回过程中滑动限制器机构处于装载臂的移动被调节的状态下的视图,图42A是透视图,图42B是横截面图;以及
图43是示出用于将光盘推回到下壳的过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所适用的盘盒和换盘器装置进行详细的描述。应注意以下描述是按下述顺序进行的。
1.盘盒
1-1.上壳
1-2.下壳
2.换盘器装置
2-1.装置主单元
2-2.选择装载器
2-3.运送装载器
2-4.换盘器装置的操作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盘盒和换盘器装置包括盘盒1和换盘器装置3,其中,盘盒1用于容纳用作盘形记录介质的多张光盘2,盘盒1安装于换盘器装置3上,用于选择性地传送光盘2。图2和图3示出了其中换盘器装置3的顶盖61已被去除的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换盘器装置3包括选择装载器5和运送装载器6,其中,选择装载器5用于从容纳在盘盒1中的所述多个光盘2中弹出光盘2以便于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运送装载器6用于拉取从选择装载器5弹出的光盘2以便将该光盘传送至记录/再现装置7。
在所述盘盒1被插入的情况下,换盘器装置3通过选择装载器5分开盘盒1的上壳11和下壳12以便弹出光盘2,并通过运送装载器6将该光盘2传送至该光盘2相对于记录/再现装置7能够被卡紧的位置处。并且,在完成了针对光盘2进行的信息信号的写入或读出的情况下,换盘器装置3通过运送装载器6将该光盘2插入到安装在选择装载器5上的盘盒1中,通过选择装载器5将盘盒1的上壳11和下壳12组合在一起,并且将该光盘2弹出到装置主单元外部。
1.盘盒
如图4和图5所示,盘盒1包括由组合在一起的上壳11和下壳12构成的矩形盒本体10。对于该盘盒1,在上壳11和下壳12被分开后,多张光盘2被容纳在下壳12中,并且从作为下壳12的纵向方向的一端12a侧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也就是说,对于该盘盒1,盒本体10未设置光盘2的插入/弹出开口,而是通过将构成盒本体10的上壳11和下壳12分开来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的。
现在,在以下描述中,对于盒本体10,光盘2从下壳12被插入/弹出,并且纵向方向上的用作向换盘器装置3插入的插入端的一端侧上的侧面将被当作前面10a,在前面10a的相对侧的、形成有用于附着标签的凹进面部23的在另一端侧上的侧面将被当作后面10b,并且设有上壳11与下壳12的垂直于前面10a和后面10b的分割槽47的侧面将被当作左侧面10c和右侧面10d。
1-1.上壳
上壳11使用工程塑料(engineering plastic)模制而成,并且如图6所示的,上壳11包括:构成盒本体10上面的矩形上面板13;构成盒本体10后表面的后面块14,其附接至上面板13;构成盒本体10前表面的前面壁15,其附接至上面板13;以及心轴(spindle)16,其通常从上面板13的中间竖起。
如图7所示,对于上面板13,形成有沿纵向方向将前面壁15拧紧在一端侧上的螺纹孔18,并且形成有沿纵向方向将后面块14拧紧在另一端侧上的螺纹孔19。另外,对于上面板13,旋转心轴20避开光盘2沿纵向方向在一端侧上的投影面地直立在两侧上,其中,旋转心轴20可枢转地支撑下面描述的锁定机构30的前侧锁定件31。另外,对于上面板13,当盘盒1被插入到换盘器装置3的选择装载器5时,形成了将与后面描述的盒支架80卡合的凹进部21。
前面壁15通过被拧在上面板13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边缘侧上而构成盒本体10的前表面。在前面壁15上,沿纵向方向在两侧上,用于转动锁定机构30的前侧锁定件31的解锁件99在盘盒1被插入到换盘器装置3中时所进入的解锁孔22沿纵向方向形成在两侧上。另外,对于前面壁15,与旋转心轴20一起支撑前侧锁定件31的支撑件24设置于盒本体10的内面侧。
后面块14通过被拧在上面板13的纵向方向的另一个边缘侧上而构成盒本体10的后面。对于后面块14,用于附着标签的凹进面部23形成于构成盒本体10的后表面的外侧表面14a上。另外,对于后面块14,在外侧表面14a上邻近于凹进面部23,在错误删除防止开关25上面形成操作孔26,操作孔26使由用户操作的旋钮部25a向外漏出。另外,对于后面块14,形成用于将与选择装载器5的识别开关110相接触的接触件25b向外漏出的接触孔27,接触孔27形成在与下壳12一起构成盒本体10一部分下表面的下表面部14b上,并且形成在错误删除防止开关25上面。
另外,对于后面块14的两侧面部14c和14d,形成有用于固定盒本体10的固定孔28。在使用机械手等自动操作从库(library)中提取盘盒1以将其插入到换盘器装置3中的工序的情况下,固定孔28用作被机械手固定的孔。
另外,用于滑动防止的表面纹路(texture)29形成在上面板13、后面块14的下表面部14b以及构成盒本体10的侧面的一部分的两侧面部14c和14d上。另外,对于该表面纹路29,其图案关于上面板13和下表面部14b改变,因而当固定该表面纹路29时用户能够根据图案的差异辨别出竖直方向。另外,对于盘盒1,表面纹路29仅单独地形成在盒本体10的后面10b侧,因而当固定该表面纹路29时用户能够辨别出插入方向。
心轴
通常竖立在上面板13的中间部分中的心轴16用于确保盒本体10的刚性,并且还用于实现将要容纳在盒本体10中的光盘2的定位。心轴16具有圆柱形形状,其直径略小于光盘2的中心孔2a的直径。另外,心轴16的高度与盘盒1的厚度相同,且通过组合在一起的上壳11和下壳12,心轴16的顶面与形成在下壳12中的支承部46接触并由该支承部46支撑。
在上壳11和下壳12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心轴16穿过容纳在下壳12中的光盘2的中心孔2a,以便与支承部46接触。因此,通过心轴16,可防止光盘2在盒本体10中的振动,并且还可提高盒本体10的刚性。
也就是说,盘盒1在无需使用盘托架的情况下容纳光盘2,并通过使光盘2沿平行于盒本体10的上下表面的方向滑动而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如稍后所述的。这里,如果给盒本体提供光盘的插入/弹出开口的话,那么这样的盘盒不允许心轴竖立在光盘的传送区域,因此,就阻止了在上下表面的中心部分确保刚性。
这样,盘盒1在无需给盒本体提供光盘2的插入/弹出开口的情况下通过分开上壳11和下壳12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因此,心轴16不会成为插入/弹出光盘2的阻碍。对于该盘盒1,由于提供了心轴16,在上壳11和下壳12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盒本体10的上下表面的中心部分由心轴支撑,且可增强其刚性。另外,心轴16穿过光盘2的中心孔2a,从而可防止光盘2在盒本体10内的振动。
另外,如果光盘2从盒本体10被弹出,且被传送至换盘器装置3,盘盒1将上壳11和下壳12分开以便通过设置于选择装载器5的推出杆167推出预选定的光盘2。此时,心轴16穿过容纳在预选定光盘2上方的其他光盘2的中心孔2a,从而可调节其他光盘2的振动,并且还可防止尾随弹出(tailgating ejection,即,其他光盘2随预定光盘2一起弹出的状态(参照图43)。
锁定机构
对于上面板13,在上壳11和下壳12已被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用以连接上壳11和下壳12的锁定机构30被设置在排除容纳在下壳12的光盘2的投影面以外的拐角部上。锁定机构30包括前侧锁定件31和后侧锁定件33,所述前侧锁定件31由沿纵向方向设置于一个边缘侧的旋转心轴20支撑,所述后侧锁定件33可滑动地支撑在沿上面板13的横向方向竖立在两侧上的分割壁32的延长线上。
前侧锁定件31包括:心轴孔31a,竖立在上面板13的旋转心轴20以及设置于支撑件24(所述支撑件24设置于前表面壁15)的心轴穿过所述心轴孔31a;受压表面部31b,该受压表面部31b被解锁件99按压,从前面壁15的解锁孔22向外露出;卡合部31c,该卡合部31c将与下壳12的卡合凹进部56卡合。另外,对于前侧锁定件31,由于盘簧35的一个边缘被保持,因此卡合部31c一直与下壳12卡合,并且受压表面部31b沿图6中箭头R的方向面向解锁孔22可转动地受压。
对于盘簧35,一个边缘由前侧锁定件31保持,而另一个边缘由设于上面板13的弹簧钩部36保持。
后侧锁定件33被支撑在上面板13的沿纵向方向的另一个边缘侧上。后侧锁定件33由设置于上面板13的分割壁32的延长线上的滑动阶状部32a可滑动地支撑,因此,后侧锁定件33被定位在分割槽47的延长线上,所述分割槽47设置于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如图4A和4B中所示的。
后侧锁定件33包括:支撑件部33a,可滑动地支撑在分割壁32与后面块14之间;受压件部33b,该受压件部33b设置在分割槽47的延长线上;以及卡合部33c,该卡合部33c将与下壳12的卡合凹进部57卡合,卡合部33c设置于支撑件部33a的一端。另外,对于该后侧锁定件33,盘簧38被保持在支撑件部33a的一端,并且卡合部33c一直与下壳12卡合,另外受压件部33b在盒本体10的前面侧上滑动,沿位于分割槽47的延长线上的图6中箭头S的方向可滑动地受压。
对于这样一种锁定机构30,前侧锁定件31和后侧锁定件33分别沿图6中的箭头R方向和箭头S方向被按压,因此,每个卡合部31c和33c与下壳12卡合,从而将上壳11与下壳12组合起来。如果对于该锁定机构30,盘盒1已被安装在选择装载器5的盒支架80上,前侧锁定件31在受压表面部31b被从解锁孔22进入的解锁件99按压的情况下克服盘簧35的按压力沿逆箭头R方向转动,另外,后侧锁定件33在受压件部33b被穿过分割槽47的上壳分离件103按压的情况下克服盘簧38的按压力沿逆箭头S方向滑动。
因此,通过该锁定机构30,前侧锁定件31和后侧锁定件33的每个卡合部31c和33c与下壳1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上壳11与下壳12可分开。另外,对于该锁定机构30,在从换盘器装置3弹出盘盒1时,解除了通过解锁件99和上壳分离件103进行的按压,前侧锁定件31和后侧锁定件33通过分别接收盘簧35和38的按压力而分别沿箭头R方向和箭头S方向被按压,并且每个卡合部31c和33c与下壳12相卡合,因此,上壳11与下壳12组合在一起。
1-2.下壳
接下来,将描述容纳光盘2的下壳12。如图5和图9所示的,下壳12包括构成盒本体10的下面的矩形下面板40、构成盒本体10的侧面的一部分并容纳光盘2的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以及支撑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的支架板49。
下面板40由金属、诸如工程塑料的树脂等制成,并且如图8中所示的,在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上相互面对的侧边缘40a和40b上形成螺纹孔44,并且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形成有螺纹。另外,对于下面板40,通常垂直于侧边缘40a和40b(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附接于该侧边缘40a和40b)的相互面对的侧边缘40c和40d被敞开,并作为光盘2的盘插入/弹出开口50和盘推出开口51,稍后将进行描述。
另外,对于下面板40,从上壳11突出的心轴16的顶部所接触的支承部46通常形成在中央部上。支承部46由圆形凹进表面部构成,在上壳11与下壳12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心轴16的顶部与其接触。因此,对于该盒本体10,心轴16穿过容纳在下壳12的容纳位置中的光盘2的中心孔2a,因此,可防止光盘2的振动。另外,对于该盒本体10,上壳11和下壳12的中央由心轴16枢转地支撑,可增强刚性,并且可防止上壳11和下壳12的变形以及由此导致的光盘2的损坏。
另外,对于下面板40,形成定位孔45,其在盘盒1已被插入到换盘器装置3的选择装载器5中的情况下,实现下壳12在稍后描述的盒支架80的下支架91中的定位。
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支撑多个光盘2,并且沿下面板40的横向方向与侧边缘40a和40b螺纹连接。在上壳11和下壳12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分别构成盒本体10的左右侧面的一部分,并且设置于稍后描述的盒支架80上的分离件103及115所进入的进入槽43形成在外侧面上。
对于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上侧以进入槽43作为边界向内侧退避,并且在上壳11和下壳12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上壳11的分割壁32从外侧覆盖在进入槽43上方。因此,对于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进入槽43的下侧连同上壳11的分割壁32一起构成盒本体10的左侧面10c和右侧面10d。此时,对于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分割槽47由分割壁32的下端面以及进入槽43的上端面构成。
支撑槽48
另外,对于每个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在内表面侧上形成多个支撑槽48。支撑槽48的槽高度略大于光盘2的厚度。另外,要说的是,相同数量的支撑槽48形成在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中,作为光盘2的非信号记录区域的外侧边缘由这对左右盘支架41、42支撑,并且还可在光盘2的面方向上滑动。另外,支撑槽48与下面板40平行地形成,并且使光盘2沿下壳12的纵向方向滑动。
盘弹出开口/盘推出开口
支撑槽48从左、右盘支架41、42的一端面到另一端面形成。另外,对于支撑槽48,平直部48a平行于下面板40的侧边缘,形成在下壳12的一个边缘12a侧上,并且弧形部48b在下壳12的另一边缘12b侧上相互邻近,其与平直部48a连续。另外,对于右盘支架42的支撑槽48,用于引导稍后描述的选择装载器5的推出杆167的导向部48c从弧形部48b更远地朝向另一边缘12b侧形成。
如图11中所示的,对于左、右盘支架41、42,形成在下壳12的一个边缘12a侧上的平直部48a之间的宽度W1比光盘2的最大宽度D略宽。另外,对于支撑槽48,平直部48a面对左、右盘支架41、42的一个边缘面。因此,对于下壳12,用以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的盘插入/弹出开口50形成在一个边缘12a侧上,另外光盘2可滑动地由平直部48a支撑。
另外,对于左、右盘支架41、42,从平直部48a朝向下壳12的另一边缘12b连续的弧形部48b之间的宽度W2比光盘2的最大宽度D略窄。另外,弧形部48b形成得具有与光盘2的曲率相同的曲率。因此,对于下壳12,从平直部48a处滑动的光盘2在弧形部48b处被止住,并且光盘2可被调节到盒本体10内的容纳位置。并且,弧形部48b形成得具有与光盘2的曲率相同的曲率,因此,光盘2的外周部可以以弧形被支撑,并且可以以可靠的方式被保持在盒本体10内的容纳位置中。
应注意的是,光盘2由弧形部48b支撑的光盘的容纳位置沿形成为矩形形状的盒本体10的纵向方向设置于一个边缘侧,即,以略微偏向于形成盘插入/弹出开口50的前表面10a侧的方式设置。
另外,对于右盘支架42,导向部48c从弧形部48b朝向下壳12的另一边缘面侧形成。导向部48c面向右盘支架42的另一边缘面,其中推出杆167可朝向该另一边缘面前进或从该另一边缘面后退。另外,导向部48c沿推出杆167的转动路径以弧形形成。因此,对于下壳12,用于将光盘2推出至盘插入/弹出开口50侧的推出杆167从那里前进或后退的盘推出开口51形成在另一边缘12b侧,推出杆167的顶部由导向部48c支撑,从而能够以稳定的方式执行旋转。另外,导向部48c将推出杆167引导至支撑槽48,在支撑槽48中容纳有将被弹出到选择装载器5的预定光盘2,稍后将进行描述,并且预定光盘2可以可靠的方式被推出到盘插入/弹出开口50侧(图25)。
分层收纳    自锁弹簧
另外,每次沿与下面板40垂直的盒本体10厚度方向形成多个支撑槽48(在本实施例中为12个支撑槽48),并且可以层叠的方式最多容纳12个光盘2。
另外,对于右盘支架42,设置有自锁弹簧53,该自锁弹簧53将光盘2调节至盒本体10的容纳位置。对于自锁弹簧53,弹性件53a在支撑槽48内突出以便前进或后退,并且光盘2被该弹性件53a按压至弧形部48b,从而将光盘2调节至容纳位置。
如图12所示的,自锁弹簧53包括与支撑槽48的数量相同数量的弹性件53a,以及弹性件53a设置于其处的支撑件53b。对于自锁弹簧53,其整体由具有弹性(flexibility)的材料制成(诸如金属弹簧等),并且多个弹性件53a沿具有通常为矩形板形状的支撑件53b的纵向方向横向地延伸。另外,在自锁弹簧53被设置在沿纵向方向通常位于右盘支架42的中间的设置开口54中的情况下,弹性件53a比支撑槽48侧表面上开口的开口部更向支撑槽48的内侧突出。对于自锁弹簧53,弹性件53a具有弹性(flexibility),因此相对于开口部前进/后退自由地突出。另外,对于弹性件53a,突出于支撑槽48内的顶部具有曲率,因此甚至在光盘2的外周面与之滑动接触的情况下,也不会损坏光盘2的外周面。
对于自锁弹簧53,在光盘2从下壳12的盘插入/弹出开口50被插入的情况下,支撑槽48被按压在滑动着的光盘2的外周面上,并且弹性件53a退避至右盘支架42的设置开口54内。随后,在光盘2被插入到容纳位置中以便与弧形部48b相接触的情况下,如图11中所示的,弹性件53a开始与光盘2的偏离中心孔2a的下壳12的一个边缘12a侧相接触。因此,自锁弹簧53将光盘2按压在弧形部48b侧上,并且将光盘2调节至盒本体10内的容纳位置。因此,由于自锁弹簧53的作用,可防止由于光盘2自身的重量以及盒本体10的振动而引起的光盘2的振动,并且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光盘2在换盘器装置3内的插入/弹出。
在推出杆167使得光盘2向盘插入/弹出开口50滑动时,对于自锁弹簧53,弹性件53a被光盘2的外周面按压,并退避在右盘支架42内。因此,自锁弹簧53不会阻止光盘2插入/弹出。
支架板49
支架板49骑跨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支架板49用于防止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的振动,尤其是防止由于左、右盘支架41、42沿使得左、右盘支架41、42疏远的方向振动而使得光盘2从支撑槽48掉落。
作为以矩形板形状形成的金属板的支架板49被螺纹连接在设置于左、右盘支架41、42的上表面的保持孔55、55中。支架板49被锁定在为光盘2容纳位置的下壳12的另一个边缘12b侧上,因此,甚至在对其施加冲击(诸如盒本体10的移动、掉落等)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左、右盘支架41、42的振动,并可防止支撑在支撑槽48之间的光盘2掉出。具体地,支架板49骑跨在以弧形形状支撑光盘2的弧形部48b的上方,如图9所示的,从而可以以可靠的方式由弧形部48b支撑光盘2的外周面。
锁定机构的卡合部
另外,关于每个左、右盘支架41、42,形成有卡合凹进部56和卡合凹进部57,锁定机构30的前侧锁定件31的卡合部31c与该卡合凹进部56相卡合,后侧锁定件33的卡合部33c与该卡合凹进部57相卡合。卡合凹进部56通过在左、右盘支架41、42的设置有盘插入/弹出开口50的一个边缘面以凹进状态形成凹口而形成。另外,卡合凹进部57通过在左、右盘支架41、42的另一个设置有盘推出开口50的边缘面以凹进状态形成凹口而形成。
通过前侧锁定件31响应于盘簧35的按压力沿箭头R方向旋转,卡合凹进部56与卡合部31c相卡合。另外,通过后侧锁定件33响应于盘簧38的按压力沿箭头S方向滑动,卡合凹进部57与卡合部33c相卡合。
另外,对于卡合凹进部56,通过解锁件99使得前侧锁定件31沿逆箭头R方向转动而解除卡合凹进部56与卡合部31c的卡合。另外,卡合凹进部57与盒本体10的分割槽47连续,并且上壳分离件103进入分割槽47,并且因此通过上壳分离件103按压后侧锁定件33的受压件部33b而解除与卡合部33c的卡合。
盘盒的优点
根据这样的盘盒1,在上壳11和下壳12通过锁定机构30被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竖立在上壳11的上面板13上的心轴16开始与形成在下壳12的下面板40上的支承部46相接触。因此,对于盘盒1,无需使用盘托架就可确保盒本体10的强度,可防止盒本体10的变形,并且还可防止由于盒本体10的变形而导致光盘2损坏。
另外,对于盘盒1,盒本体10的整个表面由上壳11的上面板13、前面壁15、后面块14、左右分割壁32对以及下壳12的下面板40、左、右盘支架41、42构成。也就是说,对于盒本体10,既没有设置用于插入/弹出光盘2的开口部,也没有设置用于打开/关闭该开口部的门。因此,对于盘盒1,盒本体10可以以坚固的方式形成。另外,对于盘盒1,上壳11的心轴16与下壳12的支承部相接触,因此,也提高了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间的强度。因此,可提高盘盒1对于掉落、振动等的耐受性。
另外,对于盘盒1,通过穿过盘2中心孔2a的心轴16可实现光盘在盒本体10中的定位,并且可防止由于盒本体10的掉落、振动等导致光盘2振动。因此,对于盘盒1,甚至在上壳11与下壳12已被分开的情况下,光盘2也被容纳在预定容纳位置中,因此,可顺利地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
此外,对于盘盒1,整个表面由上壳11与下壳12封闭,并且既没有设置用于插入/弹出盘的开口部也没有设置用于打开/关闭该开口部的门,因此可增强盒本体10的密封特性,且可阻止灰尘等的进入。另外,对于盘盒1,既没有设置用于盘插入/弹出的开口部也没有设置用于打开/关闭该开口部的门,因此可避免用户不小心打开门且光盘2被手指或其他异物触碰的这种情况。
另外,对于盘盒1,上壳11和下壳12被稍后描述的选择装载器5上下地分离,因此,通过使光盘2沿盘的面方向滑动而使得容纳在下壳12中的光盘2被插入/弹出。因此,由于盘盒1,可在无需使用盘托架的情况下用简单结构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
另外,此时,对于多个盘2以层叠方式容纳在其中的盘盒1,心轴16被穿过容纳在将要插入/弹出的预定光盘2上方的光盘2,因此,可防止除预定光盘2以外的光盘2被弹出的尾随情况。
2.换盘器装置
接下来,将针对换盘器装置3进行描述,所述换盘器装置3用于选择性地弹出容纳在盘盒1中的光盘2以执行信息信号的写入和/或读出。换盘器装置3包括选择装载器5和运送装载器6,所述选择装载器5用于将盘盒1的盒本体10分开以弹出光盘2,所述运送装载器6用于拉取从选择装载器5弹出的光盘2以便将该光盘传送至记录/再现装置7。
选择装载器5包括盒插入/弹出位置和盘插入/弹出位置,盘盒1从所述盒插入位置插入换盘器装置3或从盒弹出位置从换盘器装置3弹出,从下壳12从盘插入/弹出位置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在盘盒1被安装在所述盒插入/弹出位置上的情况下,选择装载器5解除锁定机构30的锁定,并将下壳12单独输送至盘插入/弹出位置。此时,选择装载器5根据将要弹出的光盘2控制下壳12的升降高度。随后,选择装载器5将定位在该预定高度上的光盘2推出到运送装载器6侧。
运送装载器6将下壳12推出的光盘2拉入到可被记录/再现装置7夹紧的位置,并且在光盘2的记录和/或再现已完成之后,将该光盘2推回到下壳12的容纳位置。
2-1.装置主单元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换盘器装置3包括装置主单元60,其整体具有矩形盒形状。装置主单元60包括矩形顶盖61、顶盖61覆盖于其上的底盖62、以及用作盘盒1的插入/弹出面的前面板63。对于换盘器装置3,选择装载器5和运送装载器6被安装在该装置主单元60中。应注意的是,对于装置主单元60,在图1中,设有前面板63的表面将被当作前表面60a,前表面60a相对侧上的表面将被当作后表面60b,由顶盖61构成的主面被当作上表面60c,由顶盖61构成的两侧面将被当作左侧面60d和右侧面60e。
如图13中所示的,顶盖61构成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上表面60c、左侧面60d和右侧面60e。对于左侧面60d和右侧面60e,开有用于与前面板63卡合的面板卡合开口65,并且将与底盖62相连接的盖连接件以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内表面侧上。
底盖62具有矩形板形状,其尺寸通常与装置主单元60的上表面60c相同,并且与顶盖61的盖连接件66螺纹连接的多个盖连接部67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形成在两个侧边缘部上。盖连接件66和形成有螺纹孔的盖连接部67通过后面描述的支架盖81紧固。
如图14所示的,前面板63具有矩形板形状,并且包括盘盒1从中插入/弹出的盒插入/弹出开口70、用于封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挡板(bezel)71、以及将与顶盖61的面板卡合开口65相卡合的盖卡合件72。盒插入/弹出开口70是略大于盒本体10前面10a的矩形开口部,并且在装置主单元60的上侧开口,并且通常定位在与传送至后面描述的盒插入/弹出位置的盒支架80相同的高度。
挡板71包括:中心挡板74,该中心挡板74打开/封闭除盒插入/弹出开口70纵向方向上的两侧之外的几乎整个表面;一对侧挡板75、75,所述侧挡板75、75打开/封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纵向方向上的两侧;以及支撑框架76,所述支撑框架76可旋转地支撑中心挡板74和侧挡板75、75,所述支撑框架76附接至前面板63的后表面。
支撑框架76由以下分构成:中心臂部76a,该中心臂部76a大体上具有与盒插入/弹出开口70纵向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一对侧臂部76b、76b,用于可旋转地支撑中心挡板74和侧挡板75、75,所述侧臂部76b、76b从中心臂部76a的两端延伸。将要连接至前面板63的连接部77被设置于侧臂部76b的末端。支撑框架76通过的连接部77被螺纹连接至前面板63的后表面。
另外,对于每个侧臂部76b,用于可旋转地支撑中心挡板74的第一支撑部78设置于上端,并且用于可旋转地支撑侧挡板75的第二支撑部79沿纵向方向设置。
通过使中心挡板74由侧臂部76b、76b的每个第一支撑部78支撑,中心挡板74从垂直于盒插入/弹出开口70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的上侧边缘到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是可转动的。另外,通过使侧挡板75、75由侧臂部76b、76b的每个第二支撑部79支撑,侧挡板75、75可从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纵向方向的两侧边缘处转动。
另外,中心挡板74和侧挡板75、75中的每个一直由未示出的盘簧可转动地按压于将盒插入/弹出开口70封闭的前表面60a侧。此时,侧挡板75、75沿纵向方向从后表面60b侧重叠在中心挡板74的两个边缘部上。
在等候安装盘盒1至装置主单元60内侧的状态下,这样一个挡板71被可转动地按压于前表面60a侧,在那里中心挡板74和侧挡板75、75封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之后,对于挡板71,在盘盒1被插入到盒插入/弹出开口70中的情况下,通过盒本体10的前面10a按压中心挡板74,中心挡板74转动到后表面60b侧,并且通过中心挡板74按压侧挡板75、75,侧挡板75、75也转动至后表面60b侧。随后,对于挡板71,当盒本体10安装在装置主单元60中时,中心挡板74开始与盒本体10相接触,并调节朝向前表面60a侧的转动,另外,关于侧挡板75、75,由中心挡板74调节朝向前表面60a侧的转动。
另外,对于挡板71,由于设置了侧挡板75,可防止与设置于盒支架80的上壳分离件103或下壳分离件115之间的互扰,并且盒本体10的盒插入/弹出位置可设置于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因此,可实现装置主单元60的尺寸减小,稍后将进行描述。
要注意的是,对于盖卡合件72,以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将与顶盖61的面板卡合开口65卡合的卡合突出部72a。
2-2.选择装载器
接下来,将对用于分开盘盒1的盒本体10以弹出光盘2的选择装载器5进行描述。如图13、15和16所示的,选择装载器5包括:盒支架80,盘盒1安装在其上;支架升降机构84,用于将盒支架80分成上壳11和下壳12,并且用于将下壳12传送至盒插入/弹出位置;以及盘推出机构85,用于将来自传送至盒插入/弹出位置的下壳12的光盘2推出到运送装载器6侧。支架升降机构84包括用于可滑动地支撑盒支架80支架盖81、用于传送盒支架80的凸轮板82、以及用于使凸轮板82滑动的驱动机构83。
盒支架80
盒支架80包括用于固定上壳11的上支架90和用于固定下壳12的下支架91,它们可相互分离地组合在一起。之后,对于盒支架80,通过使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组合在盒插入/弹出位置中,盒本体10被插入/弹出。另外,由于下支架91被下降至盘插入/弹出位置,盒支架80与上支架90相分离,从而盒本体10被分成为上壳11和下壳12。
上支架90被支架盖81可滑动地支撑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后方向上,因此,盒本体10被保持在盒插入/弹出位置中,在那里由装置主单元60插入/弹出盒本体10。上支架90包括:大体上矩形的支撑面部93,用于支撑上壳11的上面板13;以及从支撑面部93的两侧边缘竖起的一对左、右上侧面部94、94,并且用于解除锁定机构30的锁定的解锁机构92被设置于这些支撑面部93和上侧面部94、94。
对于支撑面部93,弹簧保持部96大体上形成在后表面60b侧的中间,在那里张力盘簧95拉紧(string)弹簧保持部96和支架盖81。上支架90一直被张力盘簧95按压于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
另外,对于支撑面部93,如图17中所示的,将与形成在上面板13上的凹进部21相卡合的上壳固定突出部98形成在面向上壳11的上面板13的内表面上。上壳固定突出部98由具有弹性的(flexibility)、比支撑面部93延伸至更内面侧的矩形弹性板构成。上壳固定突出部98形成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和后表面60b侧上,并且形成在前表面60a侧上的上壳固定突出部98在顶部处装有诸如POM等树脂部,并且将与形成在后表面60b侧上的凹进部21相卡合的上壳固定突出部98由已穿孔(punch out)的片状板制成。
这对左、右上侧面部94、94包括:将与下支架91相卡合的支架卡合件100;将与支架盖81可滑动地卡合的凸轮销101;支架固定件102,用于克服张力盘簧95的按压力将盒支架89固定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以及上壳分离件103,用于进入盒本体10的分割槽47以便将上壳11固定在上支架90上。
支架卡合件100从上方与从下支架91突出的卡合凸轮销113相卡合,因此,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以整体方式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或后向上可滑动地组合在一起。对应于下支架91的卡合凸轮销113,支架卡合件100间隔地设置于上侧面部94的前面和后面。对于支架卡合件100,形成有其下边缘被打开的狭槽100a。狭槽100a沿通常垂直于盒本体10的插入/弹出方向的竖直方向形成,并且根据下支架91的升降,从下支架91突出的卡合凸轮销113进入用作开口端的下端或从该下端退回。对于盒支架80,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通过与支架卡合件100相卡合的卡合凸轮销113而卡合,并且以整体的方式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或后向上可滑动。
通过使凸轮销101穿过形成在支架盖81上的上凸轮狭槽140,凸轮销101用于沿着上凸轮狭槽140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或后向上可滑动地支撑上支架90。在上侧面部94、94的外表面上,凸轮销101前后间隔地突出。
支架固定件102在上侧面部94、94的后表面60b侧上朝向外侧突出。通过使得支架固定件102与由支架盖81可转动地支撑的支架闩(latch)142卡合,由张力盘簧95按压于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的盒支架80被固定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上。支架固定件102从形成在支架盖81的前后方向上的插入槽144突出至支架盖81的外侧面,并且在盒本体10被安装且盒支架80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之后,支架固定件102被保持在设置于支架盖81的外侧面的支架闩142处。
另外,对于上侧面部94,形成有用于按压上壳11的分割壁32的按压件104。按压件104由具有弹性的(flexibility)、从上侧面部94突出至上支架90内侧的板状构件制成,诸如POM等树脂部适配于设置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的按压件104,而形成在后表面60b侧上的按压件104是由已穿孔(punch out)的片状板制成的。对于上支架90,通过使按压件104按压上壳11而防止了松脱,因此可针对下壳12实现稳定的卡合/解除。
对于支撑面部93和上侧面部94、94,形成有用于解除锁定机构30的锁定的解锁机构92。解锁机构92由设置于支撑面部93的解锁件99和设置于上侧面部94的上壳分离件103构成。
解锁件99进入形成在上壳11的前面壁15中的解锁孔22以使得前侧锁定件31转动。如图18中所示的,支撑面部93由后侧面97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上的侧边缘处向下折叠而形成。解锁件99由后侧面97的下端向前表面60a侧折叠而形成,并且形成得根据盒本体10相对于盒支架80的安装/拆卸而前进至解锁孔22或从解锁孔22退回。
因此,在盒本体10安装在盒支架80上之后,解锁件99进入解锁孔22内部以按压受压表面部31b,并因此克服盘簧35的按压力使前侧锁定件31沿逆箭头R方向转动。由于前侧锁定件31沿逆箭头R方向转动,卡合部31c从卡合凹进部56撤出,并解除与下壳12的卡合。另外,在将盒本体10拉离盒支架80之后,解锁件99从解锁孔22撤离以允许盘簧35的按压力使前侧锁定件31沿箭头R方向转动。前侧锁定件31沿箭头R方向的转动使得卡合部31c与卡合凹进部56相卡合。
上壳分离件103进入形成在盒本体10的左、右侧面10c、10d上的分割槽47,且因此解除后侧锁定件33的锁定,还支撑上壳11的分割壁32的下端面,并且将上壳11固定在定位于盒插入/弹出位置中的上支架90内。上壳分离件103形成为片(tabular)状的以支撑分割壁32的下端面,并且以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上侧面部94、94的内面中。另外,通过组合在一起的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上壳分离件103与形成在下支架91中的下壳分离件115平行地排列。
随后,在盒本体10被插入到盒支架80中之后,上壳分离件103进入分割槽47,按压后侧锁定件33的受压件部33b以使其沿逆箭头S方向滑动,并且还从下方支撑上壳11的分割壁32。因此,上壳分离件103解除上壳11和下壳12的锁定以使它们被分开,并且还将上壳11支撑在盒插入/弹出位置处,并通过下壳12的下降而分开上壳11和下壳12。
下支架91
通过借助支架盖81执行的升高/降低操作,下支架91在盒插入/弹出位置与盘插入/弹出位置之间传送下壳12。下支架91包括:安置表面部106,下壳12的下面板40安置在该安置表面部106处;以及从该安置表面部106的两侧边缘竖立的一对左、右下侧面部107、107。
关于安置表面部106,与设置在盒本体10内的错误删除防止开关25的接触件25b相接触的识别开关110的开关件111突出。开关件111具有弹性(flexibility)以便接触或分离。另外,在盒本体10安装在盒支架80上之后,开关件111形成在可进入接触孔27的位置中,其设置于盒本体10的下面,并面对错误删除防止开关25的接触件25b。
如上所述的,在沿限制了对光盘2写入的方向操作旋钮部25a的情况下,接触件25b经由形成在后面块14的下表面部14b上的接触孔27移动至面向开关件111的侧部,所述下表面部14b与下壳12一起构成盒本体10的一部分下表面。另外,在沿允许对光盘2写入的方向操作旋钮部25a的情况下,接触件25b经由接触孔27移动至不面向开关件111的侧部。
随后,如图19A所示的,在开关件111已进入接触孔27且还未与错误删除防止开关25的接触件25b相接触的情况下,开关件111不与识别开关110相接触,因此,识别开关110被断开(可写入)。另外,如图19B所示的,在开关件111已进入接触孔27且已与错误删除防止开关25的接触件25b相接触的情况下,开关件111开始与安置表面部106下面的弯曲的识别开关110相接触,因此,识别开关110被接通(不可写入)。
如图17、20和21中所示的,这对左、右下侧面部107、107包括:卡合凸轮销113,将与上支架90相卡合且还可滑动地与支架盖81相卡合;下壳分离件115,其进入盒本体10的分割槽47以便于将下壳12固定在下支架91中;高度调节件116,用于精确地调节下壳12的盘插入/弹出位置的高度;以及壳定位销117,用于实现安置在安置表面部106中的下壳12的定位。
通过使卡合凸轮销113与上支架90的支架卡合件100相卡合,卡合凸轮销113将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沿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后方向可滑动地组合在一起。卡合凸轮销113在下侧面部107的前后隔开,且以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随后,当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在盒插入/弹出位置组合在一起时,卡合凸轮销113进入上支架90的支架卡合件100的狭槽100a。因此,下支架91与上支架90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后方向上构成一体,且与上支架90整体地前向和后向滑动。
另外,卡合凸轮销113穿过形成在支架盖81上的下凸轮狭槽141,从而沿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和后向以及沿下凸轮狭槽141的竖直方向滑动地支撑下支架91。
下壳分离件115进入形成在盒本体10的左、右侧面10c和10d上的分割槽47,从而支撑形成在下壳12的左右盘支架41、42上的入口槽43的上端面,以便将下壳12固定在下支架91中。下壳分离件115形成为能够支撑入口槽43的上端面的片状的,并且以突出到左、右下侧面部107、107的内面的方式形成。另外,通过上支架90与下支架91组合在一起,下壳分离件115邻接形成在上支架90上的上壳分离件103。
随后,在盒本体10被插入到盒支架80中之后,下壳分离件115进入分割槽47,并从上方支撑下壳12的入口槽43的上端面。因此,下壳分离件115将下壳12固定至下支架91中,并且在后面描述的凸轮板82将下壳12从盒插入/弹出位置降低到盘插入/弹出位置的情况下,下壳分离件115将下壳12与上壳11分开。
通过实现降低至盘插入/弹出位置的下支架91的定位,高度调节件116将以层叠方式容纳于盒本体10的多个光盘2的预定光盘2定位在推出杆167的转动路径上。如图20所示的,高度调节件116在左、右下侧面部107、107的前面和后面被分离,且以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与高度调节板120相卡合。
如图20所示的,通过支撑设置在支架盖81的支撑侧面部134、135的内面中的突出部122,高度调节板120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或后向上被可滑动地支撑,并且后面描述的驱动机构83使之滑动。对于该高度调节板120,形成有多个调节狭槽121,这些调节狭槽121形成得具有与容纳在盒本体10中的光盘2的支撑间隔相同的间隔。每个调节狭槽121与高度调节件116相卡合,从而实现下支架91在盘插入/弹出位置中的定位,在该盘插入/弹出位置处,由支撑槽48支撑的多个光盘2中的相应光盘2被定位在推出杆167的转动路径上。调节狭槽121朝向降低至盘插入/弹出位置的下支架91的高度调节件116开口,并且可通过高度调节板120的滑动而与高度调节件116卡合或与之脱离。要注意的是,对于调节狭槽121,每个开口部的顶部展开,从而可将高度调节件116容易地引入。
对于下支架91,在需要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或播放的预定光盘2已借助凸轮板82被降低至位于推出杆167的转动路径上的盘插入/弹出位置后,使高度调节板120滑动以与高度调节件116卡合。因此,下支架91被调节至预定光盘2的盘插入/弹出位置,从而可防止竖直层叠的另一张光盘2被定位在盘插入/弹出位置中的误插入/弹出。
通过穿过在下壳12的下面板40开口的定位孔45,壳定位销117实现下壳12在下支架91中的定位。如图21所示的,壳定位销117沿用作盒本体10的插入端的前侧边缘的宽度方向设置于两侧。壳定位销117包括:插入销124,该插入销124将经由设置于下支架91的销孔123穿过定位孔45;升降块125,插入销124从该升降块125突出;以及推下件126,所述推下件126由上支架90推下。另外,对于壳定位销117,升降块125自由升降地穿过附接于下支架91的升降轴128,并且该升降轴128滑动,从而插入销124可通过销孔123在安置表面部106上前进或后退。
升降轴128设置于安置表面部106的下侧,并且其顶部穿过用于向上方按压升降块125的盘簧129。盘簧129被设置于升降轴128顶部的诸如E环等保持构件保持,并且一直沿图21的箭头U方向按压升降块125,其中插入销124在安置表面部106上突出。
通过被上支架90推下,推下件126比升降块125延伸至下侧面部107的更外侧,且克服盘簧129的按压力沿逆箭头U方向推下升降块125,并且从安置表面部106上撤出插入销124。
如图22所示的,通过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组合在一起,推下件126被上支架90推下,因此,壳定位销117能够使得盒本体10安装在盒支架80上或从盒支架80上拆卸。另外,对于壳定位销117,在盒本体10被安装且下支架91被降低至盘插入/弹出位置之后,解除了上支架90对推下件126的按压,盘簧129使升降块125升高。因此,对于壳定位销117,插入销124经由销孔123穿过下壳12的定位孔45,从而可实现下壳12在下支架91中的定位。
要注意的是,对于下侧面部107,形成有用于按压下壳12的左右盘支架41、42的按压件131。按压件131由具有弹性(flexibility)的板状构件构成,其比下侧面部107突出至下支架91的更内侧,设置于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的按压件131装配有诸如POM等树脂部,并且形成在后表面60b侧的按压件131由穿孔的片状板制成。对于下支架91,通过用按压件131按压而防止松脱,从而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和上壳11的卡合/脱离。
支架升降机构84支架盖81
接下来,将对用于升高/降低盒支架80的支架升降机构84进行描述。如上所述的,支架升降机构84包括:支架盖81,可滑动地支撑盒支架80;凸轮板82,用于传送盒支架80;以及驱动机构83,其使凸轮板82滑动。
支架盖81可滑动地支撑盒支架80,并且通过与底盖62的盖连接部67以及装置主单元60的顶盖紧固在一起而与装置主单元60一体安装,如图13和16中所示的。另外,支架盖81包括:顶面部133,其与装置主单元60的上表面60c平行;以及用于支撑盒支架80的一对左、右支撑侧面部134、135,它们通过从顶面部133的两侧边缘折叠而形成。
对于顶面部133,弹簧保持部137形成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上,跨越在顶面部133与上支架90之间的张力盘簧95由该弹簧保持部137保持。张力盘簧95通过保持在弹簧保持部137处而一直将盒支架80可滑动地按压于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
支撑侧面部134、135包括:上凸轮狭槽140,用于引导盒支架80的上支架90;下凸轮狭槽141,用于引导下支架91;支架闩142,用于将上支架90固定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上;滑动导销143,用于引导后面描述的凸轮板82的滑动;以及插入槽144,形成在上支架90上的支架固定件102穿过该插入槽144。
上凸轮狭槽140和下凸轮狭槽141用于引导盒支架80的移动。对于换盘器装置3,在盘盒1插入到盒插入/弹出开口70中的情况下,盒本体10被按压,并且盒支架80滑动至后表面60b侧。另外,对于换盘器装置3,当弹出盘盒1时,张力盘簧95使盒支架80滑动至前表面60a侧。此时,对于盒支架80,沿前向或后向的滑动由上凸轮狭槽140和下凸轮狭槽141引导。另外,当凸轮板82使得下支架91沿竖直方向移动时,下支架91被引导至下凸轮狭槽141。
通过使在上支架90的上侧面部94上突出的凸轮销101穿过上凸轮狭槽140,上凸轮狭槽140引导盒支架80前向和后向上的移动。上凸轮狭槽140在支撑侧面部134、135上方向前向后独立地形成。每个上凸轮狭槽140包括:上侧水平部140a,用于沿前向或后向引导盒支架80;以及上侧竖直部140b,从上侧水平部140a的后表面60b侧上的端部向下延伸。
通过使上支架90的凸轮销101穿过上凸轮狭槽140,上凸轮狭槽140使用上侧水平部140a引导上支架90在前向或后向上的滑动。此时,通过使支架卡合件100与卡合凸轮销113相卡合,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组合在一起,并且因此,引导盒支架80的上支架90及下支架91结合在一起而前向或后向上的移动。要注意的是,此时,盒本体10处于其中上壳11和下壳12相组合的状态下。另外,对于上凸轮狭槽140,上侧水平部140a使盒本体10沿水平方向移动,但在平常的使用中不执行由上侧竖直部140b的引导。
通过使突出在下支架91的下侧面部107上的卡合凸轮销113穿过下凸轮狭槽141,下凸轮狭槽141引导盒支架80在前向和后向上的滑动,以及下支架91在竖直方向上的滑动。下凸轮狭槽141在支撑侧面部134、135高度方向的中间周围分开地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每个下凸轮狭槽141包括:下侧水平部141a,用于沿前向或后向引导盒支架80;以及下侧竖直部141b,从下侧水平部141a的后表面60b侧上的端部向下延伸。要注意的是,对于下侧水平部141a,保留水平部141c形成得比下侧竖直部141b更远地位于后表面60b侧上。
通过使下支架91的卡合凸轮销113穿过下凸轮狭槽141,下凸轮狭槽141使用下侧水平部141a引导下支架91在前向或后向上的滑动。此时,通过使卡合凸轮销113与支架卡合件100相卡合,下支架91和上支架90组合在一起,并且因此,盒支架80的上支架90及下支架91结合在一起滑动。
另外,在下支架91滑动至下侧水平部141a的后表面60b侧上的端部之后,下凸轮狭槽141引导卡合凸轮销113以便通过凸轮板82而在竖直方向上升高或下降。因此,下凸轮狭槽141引导下支架91在盒插入/弹出位置与盘插入/弹出位置之间的升高和下降。
支架闩142锁住盒支架80在该位置上克服张力盘簧95的按压力朝向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的滑动,并且该支架闩142设置在支撑侧面部134、135的后表面60b侧上。通过从前表面60a侧保持形成在上支架90的上侧面部94上的支架固定件102,支架闩142调节朝向上支架90的前表面60a侧的滑动,以及下支架91与上支架90的组合。
支架闩142包括:钩状部142a,用于保持支架固定件102;具有转动自由度的转动支撑部142b,由支撑侧面部134、135支撑;以及弹簧保持件部142c,其将由闩弹簧145保持。支架闩142沿图15中的箭头L方向被可转动地按压,其中钩状部142a通过保持于一端被保持在支撑侧面部134、135处的闩弹簧145的另一端,而一直被保持在支架固定件102处。因此,在盒支架80滑动至后表面60b侧的情况下,钩状部142a保持支架固定件102,从而支架闩142可调节朝向盒支架80的前表面60a侧的滑动。
要注意的是,对于下凸轮狭槽141,通过推动盒支架80直至支架闩142的钩状部142a被支架固定件102保持,卡合凸轮销113经由下侧水平部141a且越过下侧竖直部141b滑动直达保留水平部141c。随后,对于下凸轮狭槽141,在支架固定件102被保持在支架闩142处的情况下,卡合凸轮销113被定位在下侧竖直部141b上方。
另外,对于支架闩142,当弹簧保持件部142c被定位在后面描述的凸轮板82的滑动路径上且盘盒1被弹出时,通过用凸轮板82将弹簧保持件部142c按压于后表面60b侧,支架闩142在图15所示的逆箭头L方向上转动。因此,对于支架闩142,钩状部142a与支架固定件102脱离,这使得上支架90及下支架91滑动至前表面60a侧,并且通过张力盘簧95使上支架90及下支架91滑动至前表面60a侧。
另外,用于引导凸轮板82滑动的滑动导销143突出到支撑侧面部134、135下面。滑动导销143通过穿过凸轮板82上形成的引导狭槽151而引导凸轮板82的滑动。
支架固定件102从中穿过的插入槽144沿前向和后向形成在支撑侧面部134、135的后表面60b侧上。对于该插入槽144,支架固定件102以向外突出的方式滑动,从而与支架闩142的钩状部142a卡合。
要注意的是,对于支撑侧面部134、135,将与底盖62的盖连接部67相连接的多个盖连接件146沿高度方向形成在下侧边缘。盖连接件146与底盖62的盖连接部67以及顶盖61紧固在一起。另外,对于支撑侧面部134、135,形成有延伸支撑件154、154,它们延伸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后面描述的运送装载器6的壳体200附接至其上。
凸轮板82
接下来,将描述用以升高或降低下支架91的凸轮板82。凸轮板82邻近支撑侧面部134、135的外侧,并由支架盖81以及后面描述的驱动机构83沿前向和后向可滑动地支撑。如图15中所示的,凸轮板82包括:升降导向槽150,在下支架91上突出的卡合凸轮销113穿过升降导向槽150;引导狭槽151,在支架盖81上突出的滑动导销143穿过引导狭槽151;以及闩按压部152,用于按压支架闩142的弹簧支架142c。
升降导向槽150在凸轮板82的前向和后向上独立地设置,并且包括:水平导向部150a,其形成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后方向上,用于引导下支架91沿相同方向的滑动;以及升降导向部150b,其从水平导向部150a的后表面60b侧的端部倾斜地向下穿过,以升高或降低下支架91。对于升降导向槽150,通过由驱动机构83使凸轮板82沿前向和后向滑动,卡合凸轮销113沿水平导向部150a和升降导向部150b滑动,从而升高/降低下支架91。
另外,凸轮板82通过连接单元与驱动机构83连接,并在驱动机构83被驱动的情况下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或后向上滑动。此时,对于凸轮板82,设置于支架盖81的支撑侧面部134、135的滑动导销143穿过导向狭槽151,并由滑动导销143引导。导向狭槽151沿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和后向形成在凸轮板82的下面。
闩按压部152形成在凸轮板82的后表面60b侧上的侧边缘上。通过使凸轮板82滑动至后表面60b侧,闩按压部152按压支架闩142的弹簧保持部142c,并且通过沿逆箭头L方向转动钩状部142a而使得钩状部142a与支架固定件102脱离。
驱动机构83
如图13和23所示的,用于驱动凸轮板82的驱动机构83设置在基底板155上以便与底盖62紧固在一起,并且驱动机构83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56,用作驱动源;后面凸轮齿轮157;以及一对滑动臂159,所述滑动臂159将与滑动板158及凸轮板82连接。
基底板155具有矩形形状,其大体上具有与底盖62相同的尺寸,并且通过与底盖62的盖连接部67以及顶盖61和支架盖81紧固而固定。对于基底板155,后面描述的盘推出机构85被设置在其表面155a上的前表面60a侧。另外,对于基底板155,后面描述的运送装载器6和后面描述的记录/再现装置7设置在表面155a上的后表面60b侧。
后面凸轮齿轮157由基底板155的后表面155b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形成有第一凸轮槽157a,滑动板158的凸轮销158a在第一凸轮槽157a处滑动。对于滑动板158,设置有跨越装置主单元60的前向和后向的直线导槽158b和158c,并且通过使竖立在基底板155的后表面155b上的导向轴以及后面凸轮齿轮157的旋转心轴穿过这些直线导槽158b和158c,这些直线导槽158b和158c在前向和后向上可滑动地支撑在基底板155的后表面155b上。
滑动臂159具有矩形板形状,并且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可转动地支撑在基底板155的后表面155b上。另外,对于滑动臂159,一端保持于滑动板158,且另端保持于凸轮板82。另外,一对滑动臂159与凸轮板82对应地设置,并且夹持后面凸轮齿轮157分别保持于滑动板158的两侧,且也被保持于臂保持部82a,该臂保持部82a比左、右凸轮板82的下侧边缘更近地延伸设置于基底板155的后表面155b上。
对于这样的驱动机构83,在第一驱动电机156被驱动时,后凸轮装置(rear face cam gear)157旋转,凸轮销158a沿着第一凸轮槽157a滑动,由此,滑动板158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滑动板158在向前或向后的方向上滑动,由此,滑动臂159转动(turn),且滑动臂159的另一端锁定于其上的凸轮板82在向前或向后的方向上滑动。
在等待插入盘盒1的状态下,凸轮板82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并且,对于盒支架80,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通过凸轮销101和卡合凸轮销131被引导至凸轮板82的水平导向部150a以及支架盖81的上侧水平部140a和下侧水平部141a而结合,且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保持在盒插入位置/弹出位置中。
随后,对于装置主单元60,在将盘盒1插入盒支架80中,进而克服张力盘簧95的按压力将盒支架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时,将支架闩142的钩状部142a保持在支架固定件102处,支架固定件102调节到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的滑动。如果已经检测到盒支架80滑动至这样的位置,则凸轮板80由于第一驱动电机156被驱动而滑动至前面60a侧。并且,由于卡合凸轮销113从水平导向部150a滑动至升降导向部150b,下支架91沿着下侧竖直部141b从支架盖81的下侧水平部141a下降,进而转移到盘插入位置/盘弹出位置。
并且,如图24所示,对于驱动机构83,表面凸轮齿轮160可转动地支撑在基底板155的表面155a上。表面凸轮齿轮160连接至经由减速器齿轮设置于基底板155的第二驱动电机163。并且,对于表面凸轮齿轮160,形成第二凸轮槽160a,该第二凸轮槽160a使如上所述的高度调节板120滑动。第二凸轮槽160a与调节滑动板161的凸轮销161a卡合。对于调节滑动板161,提供直线引导槽161b和161c,上述直线引导槽161b和161c横跨装置主单元60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通过将直立在基底板155上的导向轴以及表面凸轮齿轮160的转动心轴穿过这些直线引导槽161b和161c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被可滑动地支撑。
并且,调节滑动板161由调节弹簧162保持。调节弹簧162由直立在基底板155上的心轴可转动地支撑,并且,一端由调节滑动板161锁定,另一端由开在高度调节板120中的弹簧保持孔120a保持(图20)。
对于高度调节板120,提供插槽164,这些插槽横跨装置主单元60的向前后向后的方向。并且,如上所述的,对于支架盖81,支撑突出部122在支撑侧面部134和135的里面上突出,通过将支撑突出部122穿过插槽164来引导高度调节板120的滑动。通过将该支撑突出部122穿过插槽164,高度调节板120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由支撑突出部122可滑动地支撑。并且,高度调节板120始终被横跨在支架盖81的支撑侧面部134与135之间的弹簧166按压,从而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
随后,对于高度调节板120,在表面凸轮齿轮160旋转时,凸轮销161a使第二凸轮槽160a滑动,并因此,调节滑动板161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因此,对于调节弹簧162,另一端转动至前面60a侧,由此,高度调节板120可沿着插槽164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
盘推出机构85
下面,描述将涉及用于将光盘2推出至运送装载器6侧的盘推出机构85。盘推出机构85设置在底板155的表面155a的前面60a侧,从转移至盘插入/弹出位置的下壳12的盘推出开口51推压光盘2,以将光盘2从盘插入/弹出开口50弹出。如图24和图25中所示的,盘推出机构85包括用于推出光盘2的推出杆167、用于支撑推出杆167的杆支撑壁168、用于使推出杆167转动的杆滑动件169、以及用于施加用来使推出杆167转动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电机163。
如图25中所示的,推出杆167形成为长平板形状,且具有能够进入用于支撑光盘2的支撑槽48中的厚度,上述支撑槽形成在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的内面侧上。并且,对于推出杆167,进入支撑槽48的顶端部分装配有盘接触构件173,该盘接触构件173由比光盘2更软的树脂构件制成。
盘接触构件173用于通过推压光盘2的外周面来将光盘从盘插入/弹出开口50弹出,且上述顶端形成为弧形,且可在不破坏光盘2的情况下接触光盘2。
对于推出杆167,基端部部可转动地支撑在突出至底板155的前面60a侧的杆心轴172(lever spindle)的上端上。因此,在后面描述的杆滑动件169滑动时,推出杆167引领在图25中的箭头P的方向上和箭头P的相反方向上转动路径,光盘2沿箭头P方向上的转动路径被推出至盘插入/弹出开口50,并沿箭头P相反方向上的转动路径以杆心轴172作为支点回复至盘推出开口51侧。该转动路径被认为是与支撑槽48中的形成为弧形的引导部48c的路径一样。因此,在推出杆167进入支撑槽48时,推出杆167沿着引导部48c转动,且因此,盘接触构件173被引导部48c支撑。
应注意,由于被杆心轴172支撑,推出杆167随着盘插入/弹出位置的高度而转动。随后,对于盘推出机构85,下壳12下降,以使将被弹出至运送装载器6侧的预定光盘2在与盘插入/弹出位置相同的高度处定位,由此,该预定光盘2可被推出杆167推压。因此,对于盘推出机构85,执行光盘2的插入/弹出的高度已经确定了,且因此,下壳12引起下支架91上升或下降,从而使预定光盘2的容纳位置与执行盘推出机构82的光盘2的插入/弹出的高度(即,盘插入/弹出位置)相匹配。
通过转动至比引导部48c更靠近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推出杆167可将容纳在容纳位置中的光盘2从盘插入/弹出开口50弹出。此时,如图26A中所示的,推出杆67已经预先进入了支撑预定光盘2的支撑槽48的导向部48c,由此可推出由该支撑槽48支撑的预定光盘2。
推出杆167将光盘2转移到通过推出光盘2来使光盘2的中心孔2a从盘插入/弹出开口50弹出的至少一个位置处。因此,盘推出机构85可将光盘2向上弹出至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后面描述的运送装载器6的装载臂201可保持在弹出方向上比光盘2的中心孔2a更靠后边缘侧(图30)。
推出杆167在整个转动区域被杆支撑壁168支撑。如图26B中所示,在推出杆167在支撑槽48的导向部48c之前转动的情况下,顶端部分从支撑槽48偏离。因此,杆支撑壁168防止长的推出杆167振动,防止松开与被弹出的预定光盘2的接触,或防止预定光盘2与另一个光盘2冲撞。
该杆支撑壁168设置在用于支撑推出杆167的杆心轴172的附近,且提供沿着推出杆167的基端侧的转动路径的弧形支撑面168a。并且,对于杆支撑壁168,支撑面168a在推出杆167被杆心轴172支撑的高度处形成。并且,杆支撑壁168设置在推出杆167的基端侧,由此,可支撑推出杆167的整个转动区域。
杆滑动件169用于通过驱动机构83而滑动来使推出杆167转动,且形成为大体矩形板的形状,如图24中所示。对于杆滑动件169,为纵向方向上的一个边缘提供要与提供给推出杆167的转动操作件175卡合的操作凹进部176,并且要与形成在表面凸轮齿轮160上的第三凸轮槽160b卡合的凸轮销177突出至纵向方向上的另一个边缘。
对于操作凹进部176,形成一对接触面178和178,这对接触面在杆滑动件169的纵向方向上分离,且推出杆167的转动操作件175卡合在这些接触面178与178之间。随后,在杆滑动件169在图24中所示的作为纵向方向的箭头B的方向上或者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上滑动时,操作凹进部176通过一个或另一个接触面178来按压转动操作件175,以使推出杆167在光盘2被推出的方向上或者在光盘2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向转动。
并且,对于杆滑动件169,更宽一点的插槽180沿着纵向方向形成,并将竖立在基底板155上的导向轴181穿过该插槽180,且因此引导纵向方向上的移动。进一步,利用杆滑动件169,张力弹簧182的一端被保持,且始终在图27和24中的箭头A的方向上被按压,这种状态下操作凹进部176保持在转动操作件175处。对于张力弹簧182,一端保持在杆滑动件169处,且另一端保持于在基底板155上突出的弹簧支架183处。
在凸轮销177滑动至表面凸轮齿轮160的第三凸轮槽160b的过程中,杆滑动件169在作为纵向方向的图24中的箭头B的方向上滑动。在杆滑动件169已经在箭头B的方向上滑动的情况下,推出杆167的转动操作件175在相同的方向上被操作凹进部176的接触面178按压,且推出杆167在箭头P的方向上转动。此时,杆滑动件169在箭头A的方向上被张力弹簧182牵拉,并因此,转动操作件175卡合在操作凹进部176的接触面178与178之间,且推出杆167可以确定的方式转动。
并且,在光盘2弹出至运送装载器6侧时,在表面凸轮齿轮160反转的过程中,杆滑动件169在箭头B的相反方向上滑动。因此,杆滑动件169在相同方向上推压转动操作件175,并引起推出杆167在箭头P相反的方向上转动。
现在,对于盘推出机构85,如图27中所示的,当调整推出杆167在箭头P的方向上转动时,比如在光盘2已经插入运送装载器6中的情况下,在推出杆167振动、且顶端与支撑槽48之间的端面相接触的情况下,或类似的情况下,松开杆滑动件169与转动操作件175之间的卡合。
特别地,对于杆滑动件169,在正交于滑动方向的宽度方向上提供更宽一点的插槽180。因此,在已经调整推出杆167在箭头P方向上的转动、且转动操作件已经固定的情况下,杆滑动件169克服张力弹簧182的推压力在箭头A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并松开操作下凹部分176与转动操作件175之间的卡合。因此,杆滑动件169可依照表面凸轮齿轮160的旋转在箭头B的方向上滑动,并可防止将过度的负荷施加至驱动机构83、推出杆167和光盘2。
应注意,对于盘推出机构85,表面凸轮齿轮160在预定时间过去之后反转,因此,杆滑动件169在箭头B相反的方向上滑动。此时,杆滑动件169在箭头A的方向上被张力弹簧182推压,因此,操作凹进部176与转动操作件175卡合。
·避免挡板干扰
现在,描述将涉及避免提供给前面板63的挡板71、提供给盒支架80的上壳分离件103与下壳分离件115之间的干扰的构造。如上所述,关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挡板71包括中心挡板74和成对的侧挡板75和75,中心挡板74用于打开/关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纵向方向上除了两侧之外的几乎整个面,侧挡板75和75用于打开/关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侧。并且,上壳分离件103以突出至上支架90的上侧面部94和94的里面侧的方式形成。
现在,在盒插入/弹出开口70仅由挡板71的中心挡板74关闭的情况下,中心挡板74引领出沿着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上侧边缘朝向后面60b侧的转动路径,因此,必须将诸如上壳分离件103等其他的障碍物体从中心挡板74的转动区域中甚至是纵向方向上的两侧上的转动区域中排开。
现在,当试图通过将上壳分离件103移动至后面60b侧来避免与中心挡板74的干扰时,上壳分离件103必须形成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上。然而,当将盒本体10安装在盒支架80上时,上壳分离件103在与插入方向相对的、箭头S相反的方向上推压布置在盒本体10的后面10d上的后侧锁定件33。
因此,因为上壳分离件103形成为更加靠近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所以不会简单地松开后侧锁定件33的锁定,除非盒本体10深深地插入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因此,在使用者用手插入盒本体10的情况下,使用者的手必须深深地进入装置主单元60的内部,这有损于使用的方便性,且还增加了手碰触装置主单元60内的机构的风险。并且,还在安装用于自动引领盒本体10的机构的情况下,盒本体10的运载距离延长,因此,装置主单元60深度方向上的尺寸变长,且装置主单元60的空间减小很少。
因此,对于换盘器装置3,挡板71包括中心挡板74和成对的侧挡板75和75,中心挡板74用于打开/关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除了纵向方向上的两侧以外的几乎整个面,侧挡板75和75用于打开/关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侧。因此,对于挡板71,中心挡板74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延长至与上壳分离件103不发生干扰的区域处,由此,可避免与上壳分离件103的干扰。
随后,盒插入/弹出开口70的纵向方向上的、没有被中心挡板74覆盖的两侧由侧挡板75和75覆盖。如图28中所示的,对于侧挡板75和75,与中心挡板74相比,盒本体10的插入方向上的转动区域较短,因此,可尽可能地将上壳分离件103设置在前面60a侧上。
因此,对于换盘器装置3,在避免上壳分离件103与挡板71之间的干扰,并缩短用于释放锁定机构30的锁定的盒本体10的插入深度的同时,可提高使用者使用简易度,并减小装置主单元60的尺寸。
2-3.运送装载器
下面,将描述运送装载器6。运送装载器6引领从选择装载器5弹出的光盘2,并将光盘2转移至记录/再现装置7,并且还将从记录/再现装置7弹出的光盘2推回到选择装载器5内的下壳12中。如图2和3所示的,运送装载器6设置于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且临近选择装载器5。
运送装载器6与记录/再现装置7一起设置在作为外壳的壳体200的内部。该壳体200螺纹连接至形成在选择装载器5的支架盖81上的延伸支撑件154和154。
如图29所示,运送装载器6包括装载臂201和臂驱动机构202,上述装载臂201用于与光盘2的外圆周相接触,以执行将光盘2引领到装载承载件6内侧的操作,以及将光盘2推回下壳内侧的操作,上述臂驱动机构202用于在光盘2的传送方向上驱动装载臂201。
臂驱动机构202包括一对滑动臂203和204、滑动台205、滑动板206、滑动推压弹簧207、凸轮齿轮208和底台210,其中,一对滑动臂203和204用于使装载臂201滑动,滑动台205用于可转动地支撑滑动臂203和204,滑动板206可转动地被滑动台205支撑且还经由该滑动台205与滑动臂203和204卡合,滑动推压弹簧207横跨在滑动台205与滑动板206之间并用于相对于滑动台205来推压滑动板206,凸轮齿轮208使滑动板206克服滑动推压弹簧207的推压力而相对于滑动台205滑动,凸轮齿轮208具有滑动凸轮槽252,从滑动板206突出形成的滑动凸轮销250与该滑动凸轮槽252的卡合,底台210可转动地支撑凸轮齿轮208且还设置有驱动凸轮齿轮208的驱动电机209。
并且,臂驱动机构202包括升降台211、升降板212和升降推压弹簧213,升降台211连接至装载臂201,用于使装载臂201上升/下降,升降板212可滑动地与设置于升降台211的升降凸轮孔261卡合,且还可滑动地被底台210支撑,升降推压弹簧213横跨在升降板212与底台210之间,用于相对于凸轮齿轮208推压升降板212。
随后,通过使臂驱动机构202驱动装载臂201,运送装载器6引领被选择装载器5从下壳12推出的预定光盘2,如图30中所示。并且,如图31中所示,运送装载器6将通过记录/再现装置7而经历了信息信号的记录和/或再现的光盘2推回至下壳12的内部。
·装载臂
如图32中所示,装载臂201由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形成,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将与相连的滑动臂203和204卡合。对于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提供要被手动旋拧上的螺纹孔222和要与滑动臂203或204卡合的卡合槽223。卡合槽223在作为装载臂201的滑动方向的、正交于图32中的箭头C方向的方向上形成。
并且,对于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形成臂部224,为臂部224提供与光盘2的外圆周面相接触的保持爪226。臂部224在装载臂201的滑动方向上延伸,且臂部224的顶端与保持爪226附接。
保持爪226由可与光盘2相接触而不会损害光盘2的树脂材料制成,且附接至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的臂部224,由此,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相互平行地且可滑动地被支撑。对于该保持爪226,如图33A和33B中所示的,在面向光盘2的外圆周面的里面侧上,形成了通过推压光盘2插入到下壳12中的插入面部227和将光盘2拉入运送装载器6中的拉入面部(drawing-in face portion)228。
插入面部227设置于保持爪226的顶端侧,且形成为弧形,该弧形具有与光盘2的外圆周面相同的曲率,从而能够实现与光盘2的外圆周的面接触。并且,对于插入面部227,顶端部分形成为比光盘2的厚度更厚,其中下部区域作为推压部分227a,用于推压要被插入下壳12或从下壳12弹出的预定光盘2,且上部区域作为调整部227b,用于推压与这个预定光盘2相邻的另一个光盘2以将该预定光盘2调整至容纳位置。
拉入面部228设置得比插入面部227更靠近保持爪226的基端侧,且形成在保持爪226的下面226a侧上,该下面226a面向作为光盘2的非信号记录面的上面。拉入面部228形成为弧形,该弧形具有大体与光盘2的外圆周面相同的曲率,从而能够实现与光盘2的外圆周的面接触。
对于装载臂201,保持爪226附接于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由此,插入面部227面对面地竖立,且拉入面部228也面对面地竖立。随后,装载臂201使成对的插入面部227在光盘2的插入方向上左右均匀地推压后边缘侧,进而将光盘2插入下壳12中(图31)。并且,装载臂201使成对的拉入面部228在光盘2的拉入方向上左右均匀地推压后边缘侧,进而将光盘2拉入到运送装载器6中(图30)。
并且,将螺钉232插入到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的侧壁229和230中,并且将该螺钉232穿过形成在后述的升降台211上的滑动导向孔260中并由该滑动导向孔260支撑,装载臂201相对于升降台211在图29中的箭头C方向上和箭头C相反的方向上可滑动地被支撑。随后,升降台211上升或下降,由此,装载臂201可在图29中的作为正交于光盘2的面内方向的高度方向的箭头D的方向上上升或下降。
·臂驱动机构202
下面,将描述用于驱动装载臂201的臂驱动机构202。臂驱动机构202使装载臂201在光盘2的传送方向(即,装置主单元60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滑动,并且还使装载臂201在装置主单元60的上下方向上上升和下降。
如图34中所示,将与装载臂210的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卡合的滑动臂203和204由细长的扁平金属板制成,且将被引导至滑动台205的引导销235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上突出。并且,对于滑动臂203和204,将要穿过在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中形成的卡合槽223的滑动销236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上突出。进一步,对于滑动臂203和204,形成插入孔237,旋转轴(revolving shaft)238穿过该插入孔237并支撑该插入孔237,上述旋转轴238大体在纵向方向的中部在滑动平台205上突出。
对于滑动臂203和204,引导销235经由滑动台205与滑动板206卡合,并且,滑动销236随着作为支点的旋转轴238并依据滑动板206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的滑动而转动。因此,对于滑动臂203和204,滑动销236沿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的卡合槽223滑动,且因此,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以整体的方式在箭头C的方向上和箭头C相反的方向上滑动。
·滑动台205
滑动台205支撑滑动臂203和204以及滑动板206,且固定至后面描述的底台210。如图35中所示的,滑动台205包括旋转轴238、导向孔239和直线导向槽240,旋转轴238将穿过滑动臂203和204的插入孔237,在滑动臂203和204上突出的导向销235穿过引导孔239,直线引导槽240用于引导滑动板206的直线运动。
旋转轴238从后面侧附接于台主面上开设的轴孔,由此,旋转轴238在台主面上突出,且在穿过滑动臂203和204的插入孔237的过程中被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导向孔239形成为与滑动臂203和204的滑动销235的转动路径对应的弧形。随后,对于滑动臂203和204,导向销235经由导向孔239向下突出,且与滑动板206的卡合孔247卡合。
直线导向槽240引导滑动板206的运动,且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形成。如图36A中所示的,穿过直线导向槽240的螺钉242附接于滑动板206,由此,滑动板206被滑动台205支撑,并且还可沿着直线导向槽240滑动。
并且,对于滑动台205,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上的侧边缘附近形成弹簧钩状件244,横跨在滑动台205与滑动板206之间的滑动推压弹簧207的一端保持于该弹簧钩状件244。进一步,对于滑动台205,形成开关附接件245,用于探测凸轮齿轮208的转动位置的齿轮开关243附接于该开关附接件245。
·滑动板206
滑动板206依照凸轮齿轮208的旋转而滑动,从而使滑动臂203和204转动。如图36A中所示,对于滑动板206,在滑动台205侧上的主面上形成将穿过直线导向槽240的螺钉242和滑动推压弹簧207的另一端保持于其上的弹簧钩状件246。滑动板206通过螺钉242穿过直线导向槽240,在图36A中的作为前后方向的箭头E方向上和箭头E相反的方向上可滑动地被支撑在滑动台205上,并且滑动板206还相对于滑动台205在作为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的箭头E相反的方向始终被横跨的滑动推压弹簧207推压。
并且,对于滑动板206,开设卡合孔247和心轴插入孔248,在滑动臂203和204上突出的引导销235经由滑动台205的导向孔239与卡合孔247卡合,可转动地支撑在底台210上突出的凸轮齿轮208的齿轮心轴270穿过心轴插入孔248。
两个卡合孔247对应于滑动臂203和204形成,且都形成为长孔形。在滑动板由于导向销235穿过卡合孔247而206沿着直线滑动槽240以直线方式移动时,滑动板206使滑动臂203和204转动,这使得装载臂201的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随之在箭头C的方向和箭头C的相反方向上滑动。
并且,对于滑动板206,如图36B中所示,为面对凸轮齿轮208的主面提供滑动凸轮销250,该滑动凸轮销250将与形成在凸轮齿轮208上的滑动凸轮槽252卡合。在滑动板206在箭头E的相反方向上(作为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被滑动推压弹簧207推压的过程中,滑动凸轮销250滑动至凸轮齿轮208的滑动凸轮槽252,并且依照凸轮齿轮208的旋转而沿着直线引导槽240滑动。
·凸轮齿轮208
凸轮齿轮208使滑动板206和后面描述的升降板212滑动,且如图37A和37B中所示,用于使滑动板206滑动的滑动凸轮槽252在其中一个主面上形成,且用于使升降板212滑动的升降凸轮槽253在另一主面上形成。
对于凸轮齿轮208,在中央形成心轴插入孔254,在底台210上突出的齿轮心轴270穿过该心轴插入孔254,并且心轴插入孔254可转动地被齿轮心轴270支撑。并且,凸轮齿轮208连接至经由减速齿轮附接于底台210的驱动电机209。
对于形成在凸轮齿轮208的一个主面上的滑动凸轮槽252,在滑动板206被滑动推压弹簧207推压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的过程中,滑动凸轮销250始终沿着外圆周侧上的侧面滑动。因此,滑动凸轮槽252使滑动板206依照凸轮齿轮208的旋转、经由滑动凸轮销250而沿着直线导向孔240滑动。
并且,对于滑动凸轮槽252,当阻止装载臂201在将光盘2插入下壳12中的箭头C方向上滑动,且将与滑动方向相对方向上的负荷施加给滑动臂203和204以及滑动板206时,形成让这种负荷释放的滑动限制器机构255。
对于滑动限制器机构255,通过在从滑动凸轮销250滑动的滑动凸轮槽252外圆周面侧的侧面与心轴插入孔254侧之间形成的退避空间(evacuation space)256而构造。后面将详细描述滑动限制器机构255。
并且,对于形成在凸轮齿轮208的另一主面上的升降凸轮槽253,在升降板212被升降推压弹簧213推压至装置主单元60的左侧面60d侧的过程中,升降凸轮销266始终沿着外圆周侧上的侧面滑动,后面将详细描述。因此,升降凸轮槽253依照凸轮齿轮208的旋转并经由升降凸轮销266使升降板212滑动。应注意,对于升降凸轮槽253,当调整装载臂201的下降操作,以及将下降方向相对方向上的负荷施加至升降台211和升降板212时,形成了让该负荷释放的升降限制器机构257。
对于升降限制器机构257,通过在从升降凸轮销266滑动的升降凸轮槽253外圆周面侧的侧面与心轴插入孔254侧之间的退避空间258而构造。后面将详细描述该上升和下降限制器机构257。
·升降台211
下面,将描述升降台。升降台211使装载臂201上升或下降,装载臂201被底台210支撑以便上升和下降,并且与升降板212卡合,并根据升降板212的滑动来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升降台211形成大体矩形的框架,该矩形框架由一矩形侧壁构成,且具有在平行于装置主单元60的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一对侧壁211a,形成滑动导向孔260,在装载臂201的左臂板220和右臂板221上突出的螺钉232穿过上述导向孔260。滑动导向孔260平行于侧壁211a的纵向方向形成,并且在被螺钉232穿过的过程中引导装载臂201在箭头C的方向上滑动。并且,在螺钉232穿过滑动导向孔260的过程中,升降台211使装载臂201以整体的方式上升和下降。
并且,对于升降台211,在正交于侧壁211a的成对侧壁211b上形成将要与升降板212卡合的升降凸轮孔261以及被底台210支持的升降导向孔262。
升降凸轮孔261逆着侧壁211b的纵向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从里面侧将在升降板212上突出的升降凸轮突出部267穿过升降凸轮孔261。因此,在升降板212滑动时,升降台211由于升降凸轮突出部267相对于升降凸轮孔261的滑动而在装置主单元60的垂直方向上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升降导向孔262在装置主单元60的与侧壁211b的纵向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上形成,将在底台210上突出的升降导向突出部272从里面侧穿过升降导向孔262。因此,在升降台211根据升降板212的滑动而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时,升降台211由于升降导向突出部272相对于升降导向孔262的滑动而在装置主单元60的上述垂直方向上下降或上升。
·升降板212
使升降台211上升或下降的升降板212可滑动地被底台210支撑,并且还通过凸轮齿轮208的滑动而使升降台211上升或下降。对于升降板212,形成可滑动地被底台210支撑的滑动导向槽265、将要与凸轮齿轮208的升降凸轮槽253卡合的升降凸轮销266以及将要穿过升降台211的升降凸轮孔261的升降凸轮突出部267。
滑动导向槽265形成为与升降台211的侧面211b平行的插槽形状,且形成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的侧边缘的附近以及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的侧边缘附近。通过将螺钉穿过滑动导向槽265并附接于底台210,升降板212沿着滑动导向槽265可滑动地被底台210支撑。
通过与凸轮齿轮208的升降凸轮槽253卡合,升降凸轮销266随升降凸轮槽253的外圆周侧上的侧壁一起滑动,从而使升降板212滑动。在将升降推压弹簧213横跨在升降板232与底台210之间,并且在图29中的箭头F方向上(作为装置主单元60的左侧面60d侧)始终可滑动地推压升降板212的过程中,升降凸轮销266与升降凸轮槽253的侧壁相接触。
升降凸轮突出部267在凸轮壁268的外面上形成,并且从升降板212的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的侧边缘和后面60b侧的侧边缘的每一个向上折叠而形成。升降凸轮突出部267在穿过形成在升降台211的侧面211b上的升降凸轮孔261的过程中根据升降板212的滑动来使升降台211上升或下降。
对于可滑动地支撑升降板212的底台210,形成齿轮心轴270、多个螺钉(未示出)以及弹簧支架(未示出),齿轮心轴270可转动地支撑主面上的凸轮齿轮208,多个螺钉穿过滑动导向槽265且可滑动地支撑升降板212,推压升降板212的升降推压弹簧213的一端被保持于上述弹簧支架。并且,对于底台210,将驱动电机209布置在主面上的一个边角部上。
并且,底台具有通过在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和后面60b侧上直立而形成的侧壁271。对于侧壁271,形成将要穿过形成在升降台211的侧面211b上的升降导向孔262的升降导向突出部272。并且,对于侧壁271,形成将要连接至壳体200的壳体连接件273。
·装载臂201的路线:拉入/待机位置、保持位置以及推回位置
臂驱动机构202使装载臂201在箭头C的方向上滑动,并且还在滑动板206与升降板212被凸轮齿轮208的滑动凸轮槽252和升降凸轮槽253移动的过程中使滑动臂201在箭头D的方向上上升或下降。因此,如图38A至图38C中所示,装载臂201将光盘2从下壳12引领至运送装载器6中,以将光盘2传送至记录/再现装置7,并且如图39A至39C中所示,装载臂201将从记录/再现装置7弹出的光盘2推回到下壳12中。
特别地,如图40中所示,装载臂201滑动经过从选择装载器5退避的拉入/待机位置、被盘推出机构85从下壳12中推出的光盘2被保持的盘保持位置、以及光盘2被推回到下壳12中的盘推回位置,并且,在每个位置,装载臂201还跨越能够与要被传送的光盘2相接触的下侧、以及将与要被传送的光盘2分离的上侧上升或下降。
拉入/待机位置是装载臂201从选择装载器5中退避的位置,并且光盘2的传送也利用记录/再现装置7来执行。光盘保持位置是下降到光盘插入/弹出位置中的装载臂201进入下壳12的位置,且被光盘推出机构85推出的光盘2被保持在保持爪226的拉入面部228,并且光盘保持位置也是与支撑在容纳位置中的其他光盘2分离的位置。光盘推回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在此位置处装载臂201推压被保持爪226的插入面部227从记录/再现装置7弹出的光盘2,以将该光盘2推回下壳12的容纳位置。与被装载臂201插入/弹出的光盘2临近层叠的光盘2也被推压至盘推回位置中。
随后,对于臂驱动机构202,滑动板206与升降板212随凸轮齿轮208的旋转一起滑动。因此,对于装载臂201,如图40中所示的,拉入/待机位置、盘保持位置和盘推回位置中每个位置以及每个位置的上侧和下侧的结合都唯一地确定,从而描绘出一预定传送路径。
在等待插入盘盒1的状态下,装载臂201停止在保持位置上侧。在换盘器装置3电力打开的初始状态,将装载臂201驱动至该位置,并处于等待盘盒1插入的中间状态。在检测到盘盒1插入的时候,将装载臂201下降至保持位置下侧,进而经由拉入/待机位置下侧上升到拉入/待机位置上侧。因此,装载臂201从下壳12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撤出,并待机,直到下壳12下降至盘插入/弹出位置为止。
在下壳12下降至盘插入/弹出位置时,装载臂201在此经由推回位置被驱动至保持位置上侧。随后,在预定光盘2被从下壳12推出时,装载臂201下降至保持位置下侧,且将光盘2的外圆周面保持在保持爪226的拉入面部228处。
通过将装载臂201滑动至拉入/待机位置下侧,光盘2被牵引到运送装载器6中,并被递送到记录/再现装置7的传送机构。随后,装载臂201上升至拉入/待机位置上侧,并与光盘2分离。
在通过记录/再现装置7完成对于光盘2的记录或再现,且光盘2被传送机构弹出时,装载臂201下降至拉入/待机位置下侧,并将光盘2的外圆周面保持在插入面部227处。下面,通过将装载臂201滑动至推回位置下侧,光盘2被推回下壳12的容纳位置。
随后,装载臂201滑动至保持位置下侧,上升至保持位置上侧,且随之滑动至推回位置上侧。因此,装载臂201可将与被传送的光盘2相邻的被容纳的其他光盘2推压至容纳位置,以使在光盘2的插入/弹出过程中已经振动的其他光盘2返回至容纳位置。因此,当上壳11和下壳12在此结合在一起时,可防止由于其他光盘2的位置移动而引起的心轴16与其他光盘2的中心孔2a之间的干扰。应注意,通过控制凸轮齿轮208的滑动凸轮槽252和升降凸轮槽253的形状,或者凸轮齿轮208的正常旋转的相反旋转,这种装载臂201的两次推压过程可以进行两次或更多次。
在光盘2的两次推压之后,装载臂201滑动至将要进入中间状态的保持位置上侧,并准备下一次传送操作。
·记录/再现装置7
现在,将描述记录/再现装置7。记录/再现装置7布置在底台210的下方,根据相关技术,记录/再现装置7可以采用“槽嵌入型(groove-in-type)”记录/再现装置,记录/再现装置7定位在壳体200的安装突出件280上。记录/再现装置7对于光盘2执行信息信号的写入和/或读出,且包括传送机构和夹具机构以及光学拾波机构,传送机构用于接收将要被装载臂201引导入的光盘2以将光盘2传送至装置主单元中,并将光盘2再次传递装载臂201,夹具机构用于可转动地夹住被传送到装置主单元中的光盘2,光学拾波机构用于对光盘2执行信息信号的写入和/或读出。
传送机构包括用于传送光盘2的多个传送臂,且以这样的高度转动:在此高度处可通过运送装载器6与记录/再现装置7的相互位置匹配相对于装载臂201来接收和递送光盘2。应注意,传送机构可以具有采用传送辊的构造来替代采用传送臂的构造。
夹具机构包括用于支撑被传送机构引导入的光盘2的盘台以及用于可转动地驱动盘台的心轴电机。对于盘台,形成将要穿过光盘2的中心孔2a的卡合突出部。并且,盘台可升降地被支撑,并且在传送光盘2时,通过将卡合突出部穿过中心孔2a,盘台保持光盘2。应注意,夹具机构可以具有采用夹具板以用于将光盘2随同盘台一起可转动地捏住的的构造。
光学拾波机构具有拾波底座,在拾波底座处形成光学块,光学块使目标透镜聚集从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并且将光束辐射在光盘2的信号记录面上,并且光学块使由光接收元件构成的光电探测器等检测在光盘2的该信号记录面处反射的返回光束,且光学块对光盘2执行信号的写入或读出。
并且,通过用拾波移动机构支撑拾波底座,光盘拾波机构可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移动。光盘拾波机构包括用于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拾波底座的一对导向轴,且拾波移动机构采用包括导螺杆的步进电机,该导螺杆用于移动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由这些成对的导向轴支撑的拾波底座。
应注意,相对于记录/再现装置7,除了上述构造以外,可以采用对于光盘2支持记录/再现的任何种类的记录/再现装置。
2-4.换盘器装置的操作
·盒插入待机
下面,将描述换盘器装置3的操作。首先,将描述在盘盒1的插入待机状态下换盘器装置3的每个单元的状态,随后,将描述将光盘2从盒本体10弹出的过程,盘盒1被插入盒本体10以将光盘2传送到记录/再现装置7中,随后,将描述将光盘2从记录/再现装置7弹出,并将光盘2传送到盒本体10,进而弹出盘盒1的过程。
在盘盒1的插入待机状态下,对于前面板63,通过挡板71关闭盒插入/弹出开口70。并且,通过将布置在基底板155上的初始位置检测开关(未示出)穿过设置于后凸轮齿轮157的初始位置检测孔(未示出),来检测等待插入盘盒1的初始位置,选择装载器5停止在该初试位置中。此时,滑动板158和滑动臂159由于凸轮销157a被第一凸轮槽157a引导而转动,且凸轮板82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
因此,对于盒支架80,通过将下支架91上升,且将卡合凸轮销113穿过上支架90的支架卡合件100,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卡合。并且,对于盒支架80,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整体地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并且由于上支架90被横跨在盒支架80与支架盖81之间的张力盘簧95推压,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保持在盒插入/弹出位置。
应注意,对于盒支架80,通过使下支架91上升,并使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卡合,设置于下支架91的壳定位销117的下推件126被向下推动。因此,对于壳定位销117,克服盘簧129的推压力向下推动升降块125,进而插入销124从下支架91的销孔123撤出。
并且,对于支架盖81,支架闩142在箭头L的方向上被闩弹簧145转动,且沟状部142a定位在上支架90的支架保持件102的滑动区域上。并且,高度调整板120被保持在在基底板155上竖立的站立壁165处的弹簧166推压至后面60b侧。
并且,对于盘推出机构85,通过用表面凸轮齿轮160的第三凸轮槽160b引导导向凸轮销177,杆滑动件169在箭头B的相反方向上滑动。因此,对于推出杆167,转动操作件175被推压至操作凹进部分176的接触面178,且在箭头P的相反方向上转动,以便从下壳12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撤出。
对于运送装载器6,在盘盒1的插入待机状态下,通过将设置在底台210上的初始位置检测开关(未示出)穿过设置于凸轮齿轮208的初始位置检测孔(未示出),来检测等待插入盘盒1的初始位置,运送装载器6停止在该初始位置。此时,滑动板206由于被横跨在滑动板206与滑动台205之间的滑动推压弹簧207推压而在箭头E的相反方向上滑动,且滑动凸轮销250被引导至凸轮齿轮208的滑动凸轮槽252。因此,滑动臂203和204借助滑动板206转动,且装载臂201在图32中的箭头C方向上(作为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转动。
并且,通过用凸轮齿轮208的升降凸轮槽253引导升降凸轮销266,升降板212克服横跨在升降板212与底台210之间的升降弹簧213的推压力而在图29中的箭头F的方向上滑动。随后,由于升降板212的升降凸轮突出部267使升降凸轮孔261在箭头F相反的方向上滑动,升降引导孔262被底台210的升降导向突出部272引导,且升降平台211上升。通过升降平台211的上升,装载臂201在图29中的箭头D的方向上上升。
因此,装载臂201在图40中所示的保持位置上侧上被驱动,并等待盘盒1插入,这是中间状态。
·盒插入
下面,描述将涉及将盘盒1插入换盘器装置3,以及将光盘2传送至记录/再现装置7的过程。用户用手或者用机械手将盘盒1从盘本体10的前面10a侧插入盒插入/弹出开口70。盘盒1推压并将中心挡板74转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并且还经由中心挡板74将侧挡板75转动至后面60b侧。
此时,对于换盘器装置3,到侧挡板75的后面60b侧的转动长度缩短了,因此,盒插入/弹出位置可设置于前面60a侧,且尽可能不与保持在盒插入/弹出位置中的盒支架80的上支架90上形成的上壳分离件103干扰。
对于盒支架80,通过将盘盒1插入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上壳分离件103、以及与上壳分离件103平行相邻的下壳分离件115进入盒本体10的分割槽47。并且,对于盒支架80,在盒本体10的上面10a与上支架90的后侧面97相接触时,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克服张力盘簧95的推压力整体地滑动至后侧面60b侧。此时,对于盒支架80,盒支架90的凸轮销101被引导至支架盖81的上凸轮狭缝140,且下支架91的卡合凸轮销113还被引导至支架盖81的下凸轮狭缝141,以及形成在凸轮板82上的升降引导槽150的水平导向部150a。
对于盒支架80,在盒本体10的前面10a与上支架90的后侧面97相接触时,在后侧面97上折叠形成的解锁件99进入解锁孔22,并推压前侧锁定件31的面部31b。因此,前侧滑动锁定件31克服盘簧35的推压力转动至图6中的箭头R的相反方向,且卡合部31c从下壳12的卡合凹进部56偏离。
并且,对于盒支架80,在盒本体10插入到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时,上壳分离件103推压在分割槽47的延长线上滑动的后侧滑动锁定件33的受压件部33b。因此,后侧锁定件33克服盘簧38的推压力在图6的箭头S方向上滑动,进而卡合部33c从下壳12的卡合凹进部57偏离。因此,盒本体10可分离成上壳11和下壳12。
并且,对于盒支架80,利用支架闩142的沟状部142a来保持上支架90的支架保持件102,且克服张力盘簧95的推压力将支架保持件102扣留在装置主单元60的后面60b侧上。应注意,此时,对于盒支架80,下支架91的卡合凸轮销113经由自下侧水平部分141a起的保留水平部141c定位在下侧竖直部141b上。并且,此时,盒支架80推压设置于支架盖81的支撑侧面部134的其中一个上的盒插入检测开关SWI(图18),进而检测盘盒1的插入。
应注意,对于盒支架80,设置于上支架90的支撑面部93的上壳保持突出部98与上壳11的凹进部21卡合,并且还通过设置于上侧面部94和94的推压件104来推压上壳11的分割壁32。并且,盒支架80通过设置于下支架91的下侧面部107的推压件131推压下壳12的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因此,盒支架80防止上壳11和下壳12松开。
在盒插入检测开关SWI检测到盘盒1插入时,驱动第一驱动电机156,且后凸轮齿轮157旋转。因此,凸轮销158a被后凸轮齿轮157的第一凸轮槽157a引导,且滑动板158滑动至后面60b侧。根据滑动板158到后面60b侧的滑动,滑动臂159使凸轮板82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前面60a侧。
在凸轮板82滑动至前面60a侧时,由于卡合凸轮销113从升降导向槽150的水平导向部分150a开始沿着升降导向部150b滑动,下支架91下降。此时,对于下支架91,卡合凸轮销113被引导至形成在支架盖81的下凸轮狭缝141上的下侧竖直部141b。因此,对于下支架91,卡合凸轮销113从上支架90的支架卡合件100的狭缝100a偏离,进而从上支架90偏离。
对于上壳11,分割壁32的下缘表面由上支架90的进入盒体10的分割槽47的上壳分离件103支撑。并且,对于下壳12,形成在左盘支架41和右盘支架42上的入口槽43的上缘表面由下支架91的进入分割槽47的下壳分离件115支撑。因此,上壳11由上支架90支撑,下壳12由下支架91支撑,且因此,上壳11和下壳12由下降的下支架91分开。
对于下支架91,由用户预先放入的预定的光盘2下降至定位在推出杆167的转换路径上的盘插入/弹出位置。随后,当下支架91下降至盘插入/弹出位置时,第二驱动电机163被驱动,表面凸轮齿轮160旋转。因此,由于凸轮销161a滑过表面凸轮齿轮160的第二凸轮槽160a,调整滑板161滑至后表面60b侧,并且凭借调整弹簧162使高度调整板120滑至前表面60a侧。高度调整板120使按照盘插入/弹出位置形成的调整缝121与下支架91的高度调节件116卡合,以准确地调节下支架91的高度,从而将预定光盘2定位在盘插入/弹出位置(图20)。
注意到,当下支架91由于凸轮板82使其下降至盘插入/弹出位置而与上支架90分开时,上支架90与壳定位销117的向下推动件126分开,且因此,弹簧129使升降块125滑至箭头U方向(图24)。因此,对于下支架91,插入销124从销孔123伸出,并穿过下壳12的定位孔45而插入。因此,下支架91能实现下壳12的定位。
并且,当盘盒1的插入被盒插入检测开关SW1以及运送装载器6检测到时,驱动电机209、滑板206以及滑动的升降板212使凸轮齿轮208旋转,并且装载臂201从保持位置上侧下降,以移动至拉入/待机位置上侧。因此,对于运送装载器6,装载臂201从下支架91的升降区域撤离,并且能将下支架91输送至盘插入/弹出位置。
在通过高度调整板120调节下支架91的位置之后,装载臂201从拉入/待机位置上侧下降,并经由推回位置移动至保持位置上侧。
在装载臂201移动至保持位置上侧之后,进一步地,第二驱动电机163使表面凸轮齿轮160旋转,从而使将与第三凸轮槽160b卡合的凸轮销177滑动,并且杆滑动件169在图24中的箭头B方向上滑动。因此,对于推出杆167,转换操作件175被按压至形成在杆滑动件169的操作凹进部176上的接触面178中的一个,并且转换成在图24和25中的箭头P方向上。
推出杆167进入支撑槽48的导向部48c中,上述支撑槽支撑来自由下支架9支撑的下壳12的盘推出开口51、且定位在盘插入/弹出位置的预定的光盘2,并且将该预定的光盘2推出。此时,对于推出杆167,如图26A所示,导向部48c以具有与推出杆167的转动路径相同的路径的弧形而形成,且因此,推出杆167在由导向部48c支撑的同时转动。因此,推出杆167在转动过程中并未脱离支撑槽48。
如图26B所示,推出杆167一直滑动,直到杆滑动件169按压安装在基板155上的杆位置检测开关SW2,且因此,推出杆167将光盘2推出,直到中心孔2a从下壳12的盘插入/弹出开口50弹出。因此,将光盘2弹出至光盘2能够由装载臂201保持的位置。
在此,对于盘盒1,下壳12下降,直到预定的光盘2到达盘插入/弹出位置。因此,例如,如果最上面的支撑槽48中容纳的光盘2弹出,下壳12则下降至上壳11的心轴16从该最上面的支撑槽中容纳的光盘2的中心孔2a撤离的位置。另一方面,例如,如果中间范围或下部范围的支撑槽48中容纳的光盘2弹出,则下壳12下降至心轴16从该中间或下部范围的光盘2的中心孔2a撤离的位置。
因此,心轴16穿过容纳在该预定的光盘2上方的另一个光盘2的中心孔2a而插入。因此,心轴16能防止另一个光盘2随着推出杆167使预定的光盘2弹出而弹出的尾随(tailgating)弹出,并且还调节同时容纳在选择装载器5中的另一个光盘2的振动,并且当上壳11和下壳12再次结合到一起时,防止另一个光盘2的中心孔2a的周缘部与心轴16之间的碰撞。
注意到,对于本实施方式,为了使心轴16以可靠的方式从预定的光盘2的中心孔2a撤离,并且为了防止心轴16与推出杆167之间的冲突,心轴16还从与上述将插入/弹出的预定的光盘2邻近的再一个光盘2的中心孔2a撤离,并且因此穿过三张以上的层叠容纳上面的其他多个光盘2的中心孔2a。并且,虽然心轴16还从层叠在预定的光盘2的下面的再一个光盘2的中心孔2a撤离,但是自锁弹簧53将另一个光盘2调节至预定的容纳位置。
在推出杆167将光盘2从盘弹出开口50推出之后,装载臂201从保持位置下降,并且形成在固定爪226的下表面226a上的拉入面部228保持光盘2的外周面的推出方向后侧。此时,拉入面部228具有大体上与光盘2的外周相同的曲率,且因此,固定爪226沿光盘2的外周以弧形接触。随后,装载臂201移动至拉入/待机位置下侧,从而装载臂201将光盘2引到运送装载器6中,以将该光盘运送到记录/再现装置7的输送机构。随后,装载臂201上升至拉入/待机位置上侧,并停止。因此,装载臂201与光盘2分开,并且不干扰记录/再现装置7旋转地驱动光盘2。
当装载臂201将光盘2插到记录/再现装置7的后面时,输送机构会自动将光盘2拉到记录/再现装置7中。在拉入光盘2之后,夹紧机构使记录/再现装置7可旋转地支撑光盘2,并且光拾取机构对光盘2执行信息信号的写入和/或读出。
在此,对于装载臂201,在箭头F方向上滑动的升降板212使升降台211下降,且因此,装载臂201从保持位置上侧移动至光盘2的外周由固定爪226保持的保持位置下侧。此时,对于装载臂201的臂驱动机构202,在固定爪226的下表面与光盘的主表面接触之后,当升降板212进一步滑动时,设置于凸轮齿轮208的升降凸轮槽253的升降限制器机构257防止装载臂201过度地压向光盘2。
也就是说,对于臂驱动机构202,当固定爪226与光盘2接触时,升降台211的下降、以及升降板212的滑动得到调节,且因此,防止升降板212的升降凸轮销266与凸轮齿轮208对应地滑过升降凸轮槽253的侧面。因此,对于升降限制器机构257,从升降凸轮销266滑过的外周表面侧的侧面至心轴插孔254侧提供退避空间258,从而使得升降凸轮销266能够由此退避。
由于升降凸轮销266退避至退避空间258,用于使凸轮齿轮208旋转的驱动电机209的驱动力被横跨在升降板212与延伸的底台210之间的升降按压弹簧213吸收,并且经由升降板212和升降台211而传送至装载臂201和光盘2。因此,对于升降限制器机构257,能防止由于施加于装载臂201或光盘2的过度的载荷而导致装载臂201的损坏、或者光盘2的受损或变形。
盒弹出
接下来,将对相关过程进行描述,其中,信息信号的写入/读出已通过记录/再现装置7完成的光盘2被回推至下壳12,并且盘盒1从换盘装置3中弹出。
当光盘2的信息信号的写入/读出已通过光拾取机构完成时,释放通过夹紧机构的夹紧,并且输送机构使光盘2从记录/再现装置7弹出。此时,光盘2被弹出至中心孔2a向外从记录/再现装置7暴露、且固定爪226的插入面部227能够与下壳12的插入方向后侧接触的位置。
并且,到此刻,使第二驱动电机163以及表面凸轮齿轮160反转预定的量,并且使推出杆167转向并回到逆箭头P方向上,并且选择装载器5从下壳12撤离。
当光盘2从记录/再现装置7弹出时,对于运送装载器6,凸轮齿轮208被驱动,并且装载臂201从拉入/待机位置上侧下降至拉入/待机位置下侧。因此,装载臂201通过固定爪226的插入面部227保持光盘2的向下壳12的插入方向后侧。随后,装载臂201滑动至推回位置下侧,并且将光盘2推回至下壳12的容纳位置。
此时,如图43所示,装载臂201利用插入面部227的下部区域中的按压部227a按压光盘2,并且利用插入面部227的上部区域中的调节部227b将容纳在该光盘2上方的再一个光盘2按压至容纳位置。如上所述,心轴16没有穿过邻近地容纳在将插入下壳12中或从下壳中弹出的预定的光盘2上方的再一个光盘2,而是由锁弹簧53单独将此再一个光盘调节至容纳位置。因此,如果在从下壳12推出预定的光盘2时已发生尾随弹出,或者如果在输送预定的光盘2过程中另一个光盘2已振动而离开容纳位置,等等,调节部227b将另一个光盘2调节至预定的容纳位置。
进一步地,在滑动至推回位置下侧之后,装载臂201经由保持位置下侧以及保持位置上侧滑动至推回位置上侧。因此,装载臂201致使按压部227a将与上述预定的光盘2邻近的再一个光盘2按压并调节至容纳位置,并且还致使调节部227b将与上述另一个光盘2邻近的再一个光盘2按压并调节至容纳位置。由于这种两次按压过程,将插入或弹出的光盘2上方的其他两个光盘2调节至容纳位置,且因此,对容纳在心轴16已从此撤离的预定的光盘2上方的另一个光盘2执行位置调节。
注意到,这种装载臂201的两次按压过程可通过控制滑动凸轮槽252以及的升降凸轮槽的形状、或者凸轮齿轮208的反转旋转或常规旋转而执行两次或更多次。可替代地,可形成如下布置:其中,后面凸轮齿轮157以及凸轮板82的驱动通过控制选择装载器5的第一驱动电机56来控制,因此交替地执行下支架90的升起、以及由装载臂201推回,以执行对定位在预定的光盘2下方的另一个光盘2的位置调节。
在将光盘2回推到下壳12中之后,装载臂201退回至保持位置上侧,并通过设定为中性状态而停止。当装载臂201退回至保持位置上侧以从选择装载器5撤离时,对于装载器5,第二驱动电机163以及表面凸轮齿轮160进一步反转,调节滑动板161滑动至前表面60a侧,因此使高度调整板120滑动至后表面60b侧。因此,高度调节板120的调节狭槽121与下支架91的高度调节件116之间的卡合得以解除,从而下支架91能够升起。
随后,对于选择装载器5,第一驱动电机156以及后面凸轮齿轮157被驱动,并且凸轮板82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后表面60b侧。
当凸轮板82滑动至后表面60b侧时,沿着从升降导向槽150的升降导向部150b向水平导向部150a滑动的卡合凸轮销113使下支架91升起。并且此时,对于下支架91,将卡合凸轮销113引导至形成在支架盖81的下凸轮狭槽141上的下侧竖直部141b。因此,对于下支架91,卡合凸轮销113进入上支架90的支架卡合件100的狭槽100a,并与上支架90结合。
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结合,从而,对于壳定位销117,推下件126向下推动上支架90,从而升降块125克服盘簧129的按压力而使升降轴128下降。因此,对于壳定位销117,插入销124从下壳12的定位孔45、以及下支架91的销孔123撤离。
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结合,从而,由上支架90和下支架91支撑的上壳11和下壳12也结合。在上支架90与下支架90之间的结合之后,进一步地,凸轮板82滑动至后表面60b侧,从而,对于支架闩142,弹簧保持件部142c受凸轮板82的闩按压部152按压,并转换到逆箭头L方向上。因此,张力盘簧95使盒支架80滑动至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并移动至盒插入/弹出位置。
盒支架80移动至盒插入/弹出位置,从而,对于盒体10,后表面10b侧从盒插入/弹出开口70向外伸出,并且能够抽出盒体10。随后,将盒体10从盒支架80抽出,从而使设置于上支架90的解锁件99离开解锁孔22。因此,前侧锁定件31由于接收盘簧35的按压力而转到箭头R方向上,并且使卡合部31c与下壳12的卡合凹进部56卡合。并且,将盒体10从盒支架80抽出,从而使上支架90的上壳分离件103与后侧锁定件33的按压件部33b分开。因此,后侧锁定件33由于接收盘簧38的按压力而在箭头S方向上滑动,并且使卡合部33c与下壳12的卡合凹进部57卡合。因此,对于盒体10,上壳11和下壳12被锁定。
注意到,对于运送装载器6,形成有滑动限制器机构255,其中,当朝着下壳12推回光盘2时,调节装载臂201向推回位置的滑动,使得光盘2插入并非初始容纳的支撑槽48而是邻近的支撑槽48等中,并且将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载荷施加至滑动臂203和204、以及滑板206时,允许脱离该载荷。
如上所述,滑动限制器机构255通过从滑动凸轮销250滑过的滑动凸轮槽252外周表面侧的侧面至心轴插入孔254侧提供退避空间256的而构成。
如图41A和41B所示,对于滑动限制器机构255,在装载臂201的滑动不被调节的状态下,滑板206的滑动凸轮销250一边沿凸轮齿轮208的滑动凸轮槽252的外周侧的侧面滑动,一边在图36A中的逆箭头E方向上滑动。对于滑动臂203和204,滑动销236由于在滑板206的方向箭头E方向上滑动而转换至装置主单元60的前表面60a侧。因此,装载臂201在图41中的箭头C方向上滑动,此时,将光盘2推回到下壳12中。
另一方面,如图42A和42B所示,当在装载臂201的箭头C方向上的滑动被调节时,滑动臂203和204的转动、以及在滑板206的逆箭头E方向上的滑动被调节,且因此,防止滑动凸轮销250滑动至滑动凸轮槽255的外周侧的侧面。此时,对于滑动限制器机构255,从滑动凸轮槽252的外周表面侧的侧面至心轴插入孔254侧提供退避空间256,且因此,滑动凸轮销250在该撤离空间256移动。因此,由于滑动按压弹簧207在调节装载臂201的滑动的阻碍物与滑板206拉伸而导致的载荷仅作用于装载臂201以及光盘2,从而能够在不受调节装载臂201的滑动的阻碍物以及从驱动电机209经由凸轮齿轮208传递的驱动力夹持的情况下防止由于过度的载荷导致的变形等。
本申请包含与以下各项所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于2009年11月1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9-261402,于2009年11月1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9-261403,以及于2009年11月1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9-261404,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依据设计需求以及其他因素可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替换,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盘盒,包括:
大致为矩形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通过可分离地结合而构成盒体;
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置有:构成所述盒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矩形板;以及一对左右盘支架,所述一对左右盘支架构成所述盒体的侧壁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缘,并且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二侧缘是敞开的,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第一侧缘正交;
并且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构成所述盒体的、与所述一个主面面对的另一个主面的第二矩形板;构成所述盒体的前面和后面的一对前后竖立壁件,所述一对前后竖立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三侧缘;以及一对左右分割壁,分别构成所述盒体的左右侧面的一部分,所述分割壁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四侧缘,所述第四侧缘与所述第三侧缘正交;
并且其中,所述一对盘支架中的每个均从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所述一个的一端跨至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所述一个的另一端地形成有支撑槽,所述支撑槽平行于所述第一矩形板,且沿盘的面方向可滑动地支撑所述盘的外周缘,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的一端设置有盘插入/弹出开口,所述盘从所述第二侧缘中的一个通过盘插入/弹出开口插入/弹出;并且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的另一端设置有盘推出开口,用于将所述盘从所述第二侧缘中的另一个推出至所述盘插入/弹出开口侧的推出件能够进入所述盘推出开口;
并且其中,通过将所述上壳和下壳结合到一起而由所述一对竖立壁件封住所述第二侧缘;
并且其中,通过沿与所述第一矩形板和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各主面正交的竖直方向分开所述上壳和下壳,使得所述第二侧缘敞开以及所述盘插入/弹出开口和所述盘推出开口敞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盘支架用在与所述盘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所述支撑槽分层地容纳多个所述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的长边方向被当作所述盘的插入/弹出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盘支架设置于所述下壳。
5.一种盘盒,包括:
大致为矩形的上壳和下壳,通过可分离地上下结合而构成盒体;
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置有:构成所述盒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矩形板;以及一对左右盘支架,所述一对左右盘支架支撑盘的外周缘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缘;
并且其中,所述一对盘支架中的每个均形成有平行于所述第一矩形板且在所述盘的表面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所述盘的外周缘的支撑槽;
并且其中,所述盘通过沿着所述支撑槽滑动而从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被插入/弹出;
并且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构成所述盒体的、与所述一个主面面对的另一个主面的第二矩形板;以及从所述第二矩形板竖起并穿过由所述盘支架支撑的所述盘的中心孔的心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盒,其中,所述盘支架用在与所述盘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所述支撑槽分层地容纳多个所述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盒,其中,当所述上壳和下壳沿所述上下方向分开时,所述心轴防止错误地弹出被容纳的所述多个盘中的比所选盘更靠近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另一个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盒,其中,在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中形成有当组合所述上壳和下壳时接收所述心轴的顶端的支承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盒,其中,在所述一对盘支架之间横跨有防止所述一对盘支架振动的支架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盒,其中,在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中,用于组合所述上壳和下壳的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盘的投影面外。
11.一种盘盒,包括:
大致为矩形的上壳和下壳,通过可分离地结合而构成盒体;
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置有:构成所述盒体的一个主面的第一矩形板;以及一对左右盘支架,构成所述盒体的侧壁并设置于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一侧缘,并且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二侧缘是敞开的,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第一侧缘正交;
并且其中,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构成所述盒体的、与所述一个主面面对的另一个主面的第二矩形板;构成所述盒体的前面和后面的一对前后竖立壁件,所述一对前后竖立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三侧缘;分别构成所述盒体的左右侧面的一部分的一对左右分割壁,所述一对左右分割壁设置于所述第一矩形板的彼此面对的第四侧缘,所述第四侧缘与所述第三侧缘正交;以及心轴,从所述第二矩形板竖起并穿过由所述盘支架支撑的盘的中心孔;
并且其中,所述一对盘支架中的每个均从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所述一个的一端跨至所述上壳和下壳中的所述一个的另一端地形成有支撑槽,所述支撑槽平行于所述第一矩形板,且在所述盘的面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所述盘的外周缘,并且所述盘从所述第二侧缘插入/弹出;
并且其中,通过将所述上壳和下壳组合到一起,由所述第一和第二矩形板、所述一对前后竖立壁件、所述分割壁以及所述一对盘支架封闭整个面,并且所述心轴与所述第一矩形板接触;
并且其中,通过将所述上壳和下壳沿上下方向分开,所述第二侧壁被敞开,并且能够执行所述盘的插入/弹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盒,其中,标签粘附面部设置于所述一对竖立壁件中的至少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盒,其中,错误删除防止装置设置于所述一对竖立壁件中的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盒,其中,用于支撑所述盒体的支撑孔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盒,其中,对所述第二矩形板进行表面纹路化处理,用于防滑。
CN201010546896.5A 2009-11-16 2010-11-16 盘盒 Active CN1020639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1404A JP5573116B2 (ja) 2009-11-16 2009-11-16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61402 2009-11-16
JP2009261403A JP5445055B2 (ja) 2009-11-16 2009-11-16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61402A JP5051207B2 (ja) 2009-11-16 2009-11-16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261404 2009-11-16
JP2009-261403 2009-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3921A CN102063921A (zh) 2011-05-18
CN102063921B true CN102063921B (zh) 2014-04-30

Family

ID=43416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46896.5A Active CN102063921B (zh) 2009-11-16 2010-11-16 盘盒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07383B2 (zh)
EP (1) EP2323133B1 (zh)
KR (1) KR101783046B1 (zh)
CN (1) CN102063921B (zh)
TW (1) TWI4120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7678B2 (ja) * 2009-11-16 2014-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イブ装置
JP5707736B2 (ja) * 2010-05-25 2015-04-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589557B2 (ja) 2010-05-25 2014-09-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248947A (ja) 2010-05-25 2011-12-08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16043A (ja) * 2012-12-07 2014-06-26 Sony Corp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WO2017163632A1 (ja) * 2016-03-23 2017-09-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CN111798877B (zh) * 2019-04-09 2022-03-04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碟片库储存系统及用于此系统的片匣盒
CN112420086A (zh) * 2020-12-05 2021-02-26 陕西天赟轩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软件光盘放置盒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75A (zh) * 1991-01-21 1992-08-12 索尼公司 盘盒
CN2311834Y (zh) * 1997-12-18 1999-03-24 孙孝奎 光盘保护盒
CN1822196A (zh) * 2004-12-28 2006-08-23 东芝三星储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JP2006294087A (ja) * 2005-04-06 2006-10-26 Hitachi Maxell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12201A (ja) * 2005-07-01 2007-01-18 Hitachi Maxell Ltd 情報記録媒体用カートリッジ、情報記録媒体のローディング方法、並びに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装置
CN1992059A (zh) * 2005-12-30 2007-07-04 上海乐金广电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驱动器用盒式盘片
JP2007172728A (ja) * 2005-12-21 2007-07-05 Hitachi Maxell Ltd 光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38910A1 (de) * 1986-11-14 1988-05-26 Thomson Brandt Gmbh Plattenspieler mit magazin
JPS63204548A (ja) * 1987-02-19 1988-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イスク装置
JP2722512B2 (ja) 1988-08-16 1998-03-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収納ケース及び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WO1989008918A1 (en) * 1988-03-07 1989-09-21 Sony Corporation Disk magazine and disk loading device
JP3104091B2 (ja) 1991-11-29 2000-10-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ー装置
JP3363971B2 (ja) * 1993-10-05 2003-01-08 ナカミチ株式会社 チェンジャ−型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09251699A (ja) 1996-03-15 1997-09-22 Sony Corp ディスク交換装置
JPH1031857A (ja) 1996-07-18 1998-02-03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用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JP2629660B2 (ja) * 1996-08-14 1997-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ェンジャ付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US6891082B2 (en) 1997-08-01 2005-05-10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expressing a truncated activintype II receptor
AR020078A1 (es) 1998-05-26 2002-04-10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odo para alterar la expresion de un gen objetivo en una celula de planta
JP4416353B2 (ja) * 2001-06-04 2010-02-17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EP1421095B1 (en) 2001-08-31 2013-10-09 Gen-Probe Incorporated Assay for detection of human parvovirus b19 nucleic acid
JP2004054998A (ja) * 2002-07-17 2004-02-19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JP2004134019A (ja) 2002-10-11 2004-04-30 Ricoh Co Ltd 光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318930A (ja) 2003-04-11 2004-11-11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174497A (ja) * 2003-12-12 2005-06-30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ケース
JP4075851B2 (ja) * 2004-05-10 2008-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TWI271716B (en) * 2004-10-18 2007-01-21 Lite On It Corp Optical disc drive
JP2006172522A (ja) 2004-12-10 2006-06-2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318516A (ja) * 2005-05-10 2006-11-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3次元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光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TW200709184A (en) * 2005-08-17 2007-03-01 Lite On It Corp Disc exchanging mechanism
JP2007115328A (ja) 2005-10-20 2007-05-10 Hitachi Maxell Ltd 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光カートリッジ
JP4589221B2 (ja) * 2005-11-25 2010-12-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927397B2 (ja) 2005-12-21 2012-05-09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光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5042782B2 (ja) * 2007-11-07 2012-10-03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252258A (ja) * 2008-04-01 2009-10-29 Sony Corp ディスク格納装置及びディスク格納方法
JP2011108315A (ja) 2009-11-16 2011-06-0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5577678B2 (ja) 2009-11-16 2014-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イブ装置
JP2011248947A (ja) 2010-05-25 2011-12-08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589557B2 (ja) 2010-05-25 2014-09-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707736B2 (ja) 2010-05-25 2015-04-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75A (zh) * 1991-01-21 1992-08-12 索尼公司 盘盒
CN2311834Y (zh) * 1997-12-18 1999-03-24 孙孝奎 光盘保护盒
CN1822196A (zh) * 2004-12-28 2006-08-23 东芝三星储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
JP2006294087A (ja) * 2005-04-06 2006-10-26 Hitachi Maxell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12201A (ja) * 2005-07-01 2007-01-18 Hitachi Maxell Ltd 情報記録媒体用カートリッジ、情報記録媒体のローディング方法、並びに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172728A (ja) * 2005-12-21 2007-07-05 Hitachi Maxell Ltd 光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CN1992059A (zh) * 2005-12-30 2007-07-04 上海乐金广电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驱动器用盒式盘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07383B2 (en) 2012-11-06
US20110225602A1 (en) 2011-09-15
KR101783046B1 (ko) 2017-09-28
CN102063921A (zh) 2011-05-18
EP2323133A2 (en) 2011-05-18
EP2323133A3 (en) 2012-12-26
EP2323133B1 (en) 2015-10-14
TWI412027B (zh) 2013-10-11
KR20110053913A (ko) 2011-05-24
TW201140569A (en) 201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3921B (zh) 盘盒
CN102063915B (zh) 盒驱动装置
CN102063920A (zh) 盘加载机构
EP0427329B1 (en) Optical disc cartridge loading apparatus
US7540237B2 (en) Printer
JP3990590B2 (ja) データ・カートリッジ交換装置
JPH1125551A (ja) ライブラリ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移送ロボット
US9449639B2 (en) Medium transporting unit and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9284798A (zh) 立式异形卡发放装置及其应用的异形卡自助设备
US7870570B2 (en) Disk elevator system
US5301177A (en) Device for simultaneously loading two different kinds of recording media
EP0398317B1 (en) Cassette loading device for loading tape cassette having different shapes and different dimensions to a tape driving position
JP2005259230A (ja) 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US20080244627A1 (en) Disc transport with carousel
JP6152687B2 (ja)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US20080256565A1 (en) Disc transport and method of disc removal
JP5051207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445055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03283044A (ja) カセットローダ装置
CN1811963B (zh) 数据盒箱及其操作方法
JP5029791B1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573116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US20080229342A1 (en) Method for picking and placing a disc
JPH08195017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装置
JPH08195018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