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将更容易理解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实现本发明的方法。然而,本发明的教导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体现,而不应认为其限于本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教导更详尽更完整,并将本发明的预期构思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以放大层和区域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
应该理解的是,当说到一元件或层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时,该元件或层可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或者位于插入元件或层上。相反,当说到一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则不存在插入元件或层。正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相关项目中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在文中可使用诸如“下面”、“在...之下”、“下部”、“上方”、“上部”等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这些空间关系术语旨在还包含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除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其他不同方位。在通篇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下面参照作为理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的平面图和横截面图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同样,应预见到例如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导致的与图中所示形状的差异。因此,不应认为本发明的教导限于这里所示的区域的具体形状,而是包含例如由于制造而导致的形状方面的偏差。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它们的形状并不旨在示出装置的某一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8详细描述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穿过组装(非分解)形式的图1的装置的线A-A’截取的该显示装置1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和图2,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图像的多层显示面板组件110和向显示面板组件110提供光的背光组件10。
显示面板组件110接收来自背光组件10的光并因此而显示图像。显示面板组件110可具有任意的各种平板结构(例如,液晶显示(LCD)结构),只要该平板结构能够接收来自背光组件10的光并因此而显示图像即可。在此说明书中,将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例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组件110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它们之间设有液晶材料层(未明确示出);一个或多个集成栅极线驱动集成电路(IC)116;一个或多个柔性印刷电路膜117(可选地,每个柔性印刷电路膜上都设有数据线驱动器IC);以及接合至柔性印刷电路膜117的印刷电路板(PCB)118。显示面板组件110可进一步包括一组偏光器113和114,它们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12的表面上。尽管未示出,但第一或下部基板111通常包括多条栅极线(未示出)、数据线(未示出)和像素电极,而第二或上部基板112通常包括黑矩阵、滤色片以及公共电极。可替换地,根据所使用的显示面板技术的类型,滤色片和公共电极两者中之一或两者可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
通过堆叠上述平板形状的基板或层而形成的显示面板组件110被放置在稍后将描述的中间框架200上或放置在该中间框架内。
背光组件10包括一个或多个光源单元130、导光板(LGP)140、一个或多个光学片120、反射片150、下部壳体400以及一个或多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背光组件10也可与显示面板组件110一起被容纳在中间框架200内。
每个光源单元130可包括安装在一支撑电路板131上的多个点光源132(例如,LED)。光源单元130可邻近于LGP 140的各侧表面设置以提供侧光。点光源132例如可为发白光的LED。根据LGP140的设计,光源单元130可仅沿LGP 140的一个侧表面设置或邻近于多个侧表面设置。也就是说,考虑到显示面板组件110的尺寸、亮度均匀性等需求,光源单元130可沿LGP 140的一个侧表面、或沿两个相对的侧表面、或沿全部四个侧表面设置。
为了快速散热,光源单元130可分别附接于相应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可操作地接合至下部壳体400。具体地,每个光源单元130的电路板131可通过导热胶带粘接至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使得光源单元130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地传递至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并从那里散出。这里,胶带可介于每个光源单元130的电路板131与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之间,并具有优良的导热性。不仅可通过胶带而且还可通过螺钉、钩或其他类型的紧固件(优选地,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紧固件)将光源单元130固定至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
LGP 140使从边缘安装的光源单元130接收的光改向(redirect)至叠置的显示面板组件110,并可选地,重新分布改向的光以提供均匀的照明。LGP上方的光学片(光学板或膜)120可对改向的光提供进一步的光学处理。如所提到的,LGP 140和与之侧邻接的光源单元130容纳在下部壳体400中。LGP 140可具有与显示面板组件110相同的形状和相似的尺寸,也就是说,LGP的形状可类似于矩形板。然而,LGP 140的形状不限于矩形板的形状。当点光源132为LED时,根据点光源132的位置和从点光源132发出的光线的期望改向,LGP 140可形成为包括预定凹槽或突起的各种图案。
为了便于描述,假定LGP 140是板状的。然而,为了使显示装置1更薄,LGP 140也可形成为片或膜。也就是说,LGP 140可为能够引导光的板和膜中的任一种。
为了有效地引导LGP接收的侧光,LGP 140可由透光材料制成,例如丙烯酸树脂(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
可在LGP 14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图案。例如,可在LGP 140的下表面上形成漫射图案,使得所引导的光可沿向上的方向从LGP140出射。
设置在LGP 140上表面上的光学片120可使得接收自LGP 140的改向光进一步漫射和会聚。光学片120可包括漫射片、棱镜片以及保护片。漫射片可漫射接收来自LGP 140的光,从而避免光会聚在一特定区域中。棱镜片在其表面上可具有预定的三角形棱镜阵列。棱镜片可设置在漫射片上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组件110的方向会聚被漫射片漫射的光。保护片可设置在棱镜片上并保护棱镜片的表面。另外,保护片可漫射光以使光更均匀地分布。
中间框架200接合至下部壳体400,从而将光学片120、LGP140、光源单元130、反射片150以及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容纳在它们之间。中间框架200形成为沿下部壳体400的突起边缘(例如450)装配,并在其中心包括开口窗以露出光学片120并让光通过。
如从图2更清楚地看到的,显示面板组件110放置在中间框架200的横向延伸部的顶部上。中间框架200可由柔性材料(诸如塑料材料)制成,以防止显示面板组件110受损。
反射片150设置在LGP 140与下部壳体400之间,并反射从LGP140的下表面向下射出的光,使得所反射的光朝向显示面板组件110改向,从而提高光利用效率。
为了具有反射性,反射片150可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另外,可在反射片150的表面上涂覆包含例如二氧化钛的漫射层。反射片150也可包括诸如银(Ag)的反射金属。
下部壳体400可由刚度与不锈钢相同的金属材料或具有良好散热特性的材料(诸如铝或铝合金)制成。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部壳体400有助于保持显示装置1的框架结构,并保护容纳于其中的各个部件。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设置在下部壳体400的一侧上并被构造为迅速散热,所述热量由光源单元130中的相应一个产生。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将从其相应的光源单元130吸收的热量散发到下部壳体400之外。除该散热功能以外,通过接合至下部壳体400并与下部壳体可操作地协作,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还可具有帮助保持显示装置1的框架结构的附加功能。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320)延伸成通过下部壳体400的下侧露出。因此,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可迅速地将接收自光源单元130的热量散发到位于下部壳体400的下侧的环境中。这样,热量可迅速地散发出显示装置1(更具体地,散发出下部壳体400的下侧)。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下部壳体400、中间框架200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具体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上部壳体180接合至中间框架200和下部壳体400,以覆盖放置在中间框架200上的显示面板组件110。在上部壳体180的中心形成有开口窗以露出显示面板组件110,从而使用者能够看见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
上部壳体180可通过钩和/或螺钉或其他适当的紧固手段接合至中间框架200和下部壳体400。也可使用除上述方法以外的各种方法将上部壳体180接合至下部壳体400。
下文中,将参照图2至图6详细描述下部壳体400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具体结构。图3是包含在图1的显示装置1中的下部壳体400的局部透视图。图4是包含在图1的显示装置1中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中的一个的局部透视图。图5是示出了图3的下部壳体400与图4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彼此接合在一起的组件的局部透视图。图6是示出了彼此接合在一起的图3的下部壳体400与图4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2和图3,下部壳体400包括板状底部410和从底部410的外围延伸成至少部分地围绕底部410的侧壁部420。
下部壳体400容纳LGP 140、光源单元130等,并保持显示装置1的刚度。可以选择性地形成底部410和侧壁部420。也就是说,当显示装置1保持足够的刚度时,可省却底部410和侧壁部420中的一些或全部。例如,当中间框架200或接合至下部壳体400的上部壳体180能够使显示装置1保持足够的刚度时,则下部壳体400中可仅包含底部410而不包含侧壁部420。
下部壳体400具有穿过其中而限定的第一孔部430和第二侧壁开口部460,从而允许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相应部分暴露于下部壳体400之外。如图2所示,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暴露部分可由上部壳体180覆盖或可由显示装置1的外壳遮挡,因而从外部看不到它。每个第一孔部430可通过将底部410的至少一部分切出开口而形成,并且每个第二孔部(侧壁开口)460可通过将其中一个侧壁部420的至少一部分切出开口而形成。具体地,第一孔部430通过穿透底部410的一些区域而形成,且每个第一孔部430的边界彼此连接,从而形成封闭的空间。另一方面,每个第二孔部(侧壁开口)460通过去除其中一个侧壁部420的部分而形成,并且每个第二孔部460的所有边界都不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开放的空间。
第一孔部430和第二孔部460的位置和形状不限于上述实例。第一孔部430和第二孔部(侧壁开口)460的形状可依需要改变。
第一孔部430可沿光源单元130和较长的一个侧壁部420延伸的方向长距离延伸。另外,每个第一孔部430可为矩形的且可分为多个部分。
在每个第一孔部430的至少一侧上,下部壳体400可包括弯折部,使得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可接合至该弯折部。具体地,下部壳体400包括第一弯折部440和第二弯折部450,第一弯折部形成在每个第一孔部430的下侧,第二弯折部形成为从每个第一孔部430的另一侧(顶侧)突出。
第一弯折部440和第二弯折部450可分别在关于底部410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将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固定至底部410,使得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一旦附接后就不能轻易地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
第一弯折部440可通过使底部410的邻近于每个第一孔部430的延伸切除部分弯折而形成。第一弯折部440的截面可为“L”形的。第一弯折部440可平行于底部410而延伸,并且第一弯折部可插在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横向延伸部330与固定突起340(稍后将进行描述)之间。第一弯折部440可沿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邻接部分连续地形成或者可沿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邻接部分间断地形成。
第二弯折部450可通过使底部410的邻近于每个第一孔部430的延伸切除部分向上弯折而形成。第二弯折部450可弯折成垂直于底部410,并且第二弯折部450的截面可为“L”形的。也就是说,第二弯折部450沿垂直于底部410的方向从底部410向上突出并且插入到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第一固定凹槽350(稍后将进行描述)中。第二弯折部450可沿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邻接部分连续地形成或者可沿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邻接部分间断地形成。
每个第二孔部(侧壁开口)460可通过切除其中一个侧壁部420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因此,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端部均可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孔部460而露出。每个第二孔部460可不必通过切除其中一个侧壁部420的部分而形成。第二孔部460也可通过去除整个侧壁部420而形成。也就是说,每个第二孔部460可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其是通过切除其中一个侧壁部420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以露出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即可。
参照图2和图4,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包括:设置于下部壳体400内部的水平部310以及暴露在下部壳体400外面的横向延伸部330和竖直部320。
水平部310设置成平行于下部壳体400的底部410。竖直部320和横向延伸部330连接至水平部310的两端。竖直部320沿垂直于水平部310的方向从水平部310的一端延伸并通过每个第二孔部(侧壁开口)460而暴露于下部壳体400之外。在水平部310和竖直部320中,使用术语“水平”和“竖直”是为了便于描述的目的,而不是指明水平部310和竖直部320必须相互垂直。竖直部320可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其能够从水平部310延伸并能够通过每个第二孔部460露出即可。
竖直部320可形成为平行于下部壳体400的侧壁部420。竖直部320可延伸至低于下部壳体400的底部410的一位置。可考虑散热效果而调整竖直部320的面积。
横向延伸部330沿平行于底部410的方向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水平部310的一端延伸。横向延伸部330通过每个第一孔部430而暴露于下部壳体之外并以间隔开的关系与底部41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横向延伸部330与底部410重叠,使得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可由下部壳体400支撑且固定至下部壳体。稍后将详细描述将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固定至下部壳体400的方法。
固定突起340形成在水平部310的一端处并且平行于横向延伸部330而延伸。固定突起340将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固定至下部壳体400。下部壳体400的第一弯折部(横向延伸)440插入到固定突起340与横向延伸部330之间。
固定突起340与横向延伸部330相隔开,使得下部壳体400的第一弯折部440可插入到相应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固定突起340与横向延伸部330之间。固定突起340可沿横向延伸部330连续地或间断地形成。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包括第一固定凹槽350和第二固定凹槽360,下部壳体400的第二弯折部450和中间框架200的突起部210分别插入到第一固定凹槽和第二固定凹槽中。
第一固定凹槽350可形成为使得下部壳体400的第二弯折部450能够插入其中。第一固定凹槽350可沿平行于竖直部320的方向切入到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中并可在横向于底部410的方向上固定于第二弯折部450。
第二固定凹槽360可形成为使得中间框架200的突起部210能够插入其中。第一固定凹槽350和第二固定凹槽360可沿下部壳体400的一个或多个侧壁部420连续地或间断地形成。第一固定凹槽350和第二固定凹槽360的尺寸和位置可依需要改变。
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可由具有优良导热性的金属(诸如铝或铝合金)制成。另外,可使用各种方法(诸如挤压和板金加工)制造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
现在将参照图2、图5和图6详细描述下部壳体400与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之间的互连结构。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固定至下部壳体400的一端。这里,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横向延伸部330和竖直部320分别通过第一孔部430中的一个和第二孔部460中的一个暴露于下部壳体400之外。
具体地,横向延伸部330被插入,以便在以成角度的方式(angle-wise)穿过每个第一孔部430放置并倾斜成平坦的以与底部41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之后突出至下部壳体400的下侧之外。下部壳体400的第一弯折部440插入到横向延伸部330与平行于横向延伸部330延伸的固定突起340之间。从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在垂直于下部壳体400的方向上固定至下部壳体400。这里,每个第一孔部430可露出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水平部310的一部分。
下部壳体400的第二弯折部450插入到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第一固定凹槽350中,从而在平行于下部壳体400的方向上将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固定至下部壳体400。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竖直部320通过第二孔部460中的一个暴露于下部壳体之外并延伸至低于底部410的一位置,以加固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与下部壳体400之间的横向接合。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突出的竖直部320的上端可位于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固定壁315的上端相同的高度处或低于固定壁的上端,所述固定壁支撑光源印刷电路板131。因此,即使当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暴露于下部壳体400之外时,整个模块的厚度也不会增加。
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可通过螺钉接合至下部壳体400。具体地,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横向延伸部330可通过螺钉S1接合至下部壳体400的底部410。
然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并非必须通过螺钉接合至下部壳体400。也就是说,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也可通过焊接或铆接(caulking)或其他适当的紧固技术和手段接合至下部壳体400。
现在将参照图7和图8详细描述上部壳体180、中间框架200、下部壳体400以及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之间的互连关系。图7是包含在图1的显示装置1中的下部壳体400、中间框架200、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以及上部壳体180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将图1的显示装置1的各部件彼此互连的方法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7和图8,中间框架200接合在下部壳体400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上。这里,在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与下部壳体400的相应部分配合之后,中间框架200的一端被插入到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第二固定凹槽360中,并且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竖直部320的一部分与中间框架200的插入凹槽220配合。也就是说,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和中间框架200借助于它们的配合突起和凹槽相互接合并彼此配合。
显示面板组件110放置在中间框架200上,并且上部壳体180接合至显示面板组件110上。上部壳体180可通过螺钉S2接合至下部壳体400。螺钉S2顺序地穿透待接合至下部壳体400的上部壳体180、中间框架200以及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
如上所述,下部壳体400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通过螺钉S1彼此接合。每个螺钉S1可在从突起部470内部的方向上插入到该突起部470中。突起部470通过使底部410的一部分从底部410向外突出而形成。下部壳体400可预先形成螺纹以接收螺钉S2。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可预先形成螺纹以接收螺钉S1。可替换地,螺钉可为至少自攻入(self thread into)顺序层的最下面一层的片状金属螺钉(sheet metal screw,自攻螺钉)。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9至图15详细描述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图。
在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中,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的水平部(330′)和竖直部(320′)在下部壳体的下侧完全暴露于外部环境。也就是说,将侧壁部从下部壳体的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接合的那侧完全移除。与前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本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如上所述,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图。图10是包含在图9的显示装置中的下部壳体401和其中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局部透视图。图11是包含在图9的显示装置中的其中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局部透视图。
下部壳体401包括底部410和第一弯折部440。第一弯折部440可通过使下部壳体401的一端弯折而形成。具体地,第一弯折部440可形成在下部壳体401的末端处。(在该实施方式中没有部分450)。也就是说,第一弯折部440可形成在下部壳体401的末端处,且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可接合至下部壳体401。因此,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除其固定突起340以外可完全暴露于下部壳体401之外。
由于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完全暴露于下部壳体401之外,因此可使得散热效果最大化。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竖直部320可用作下部壳体401的侧壁。可使用不同材料独立地形成下部壳体401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可替换地,可使用相同材料同时形成下部壳体401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当相互接合时,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和下部壳体401可形成可分离的壳体。
一个或多个配线插入凹槽370形成在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一侧,并且光源单元130中的一个的配线133(见图14)插入到配线插入凹槽370中。配线插入凹槽370可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一侧切出,并在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后表面中延伸。
配线插入凹槽370可将从光源单元130中的一个延伸出来的配线133附接至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而无需使用粘合件。配线插入凹槽370可提供一直连通到为每个光源单元130供电的供电单元(未示出)的通道。
现在将参照图12至图15详细描述下部壳体401与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之间的互连结构。
图12是包含在图9的显示装置中的下部壳体401和其中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底视图。图13A和13B是用于说明将下部壳体401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彼此固定的可行方法的横截面图。图14是示出了包含在图9的显示装置中的下部壳体401、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以及光源单元130之间的接合关系的局部透视图。图15是图9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底视图。
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接合至下部壳体401的一侧。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可通过螺钉接合至下部壳体401。
可通过各种方法将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接合至下部壳体401,如图13A和13B所示使用螺钉,或者通过其他适当的紧固手段进行接合。图13A和13B示出了图9中的区域B。在图13A和13B中,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和下部壳体401通过螺钉相互接合。
参照图13A,下部壳体401的第一弯折部440插入到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横向延伸部330和固定突起340中。下部壳体401包括向下突出的突起部470a以及形成在突起部470a内部的延伸孔475。这里,螺钉S1在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下面的方向上插入到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中,从而将下部壳体401的底部410固定至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横向延伸部330。延伸孔475可预先形成螺纹以接收螺钉S1。
形成在突起部470a内部的延伸孔475的面积可足够大以允许每个螺钉S 1被固定至延伸孔475,从而将下部壳体401和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彼此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参照图13B,螺钉S1’可在从下部壳体401内部的方向上插入到下部壳体401中。螺钉S1’可穿透底部410和横向延伸部330,从而将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固定至下部壳体401的突起部470b。这里,当横向延伸部330较厚时,螺钉S1’可不穿透横向延伸部330。
参照图14,其中示出了光源配线133(由绝缘的配线制成)从每个光源单元130延伸并通过形成在相应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一侧处的配线插入凹槽370从该相应一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中伸出。
配线插入凹槽370可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一侧切出,并在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的后表面中延伸。因此,配线133可通过配线插入凹槽370暴露于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1之外,并且配线可制成为延伸至期望的位置,同时通过配线插入凹槽370被固定到位。
图15是用于说明用在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a的视图。为了简便起见,将主要描述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a与根据先前图4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见图4)之间的差异。
虽然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见图4)的横向延伸部(突起部)330(见图4)具有一致的宽度,但是另一方面,参照图15,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a的突起部330a可具有不一致的宽度。
突起部330a的宽度可根据热量产生的分布而改变。例如,在产生相对较多热量的区域中突起部330a可较宽,而在产生相对较少热量的区域中突起部可较窄。当突起部330a的宽度根据热量产生的分布而改变时,显示装置中产生的热量能够容易地扩散。
在图15中,突起部330a的角部330b的宽度W1大于突起部330a的中间部330c的宽度W2。然而,本发明的教导不限于此。在图15的情形中,角部330b产生的热量扩散到其他区域,从而减小角部330b的热应力。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a的支撑光源单元的电路板131的固定壁均可物理地接触下部壳体的一侧。
图1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6,在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在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图案。因此,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的暴露表面积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
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省却了根据前述图2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中间框架200的位于每个光源单元130后面的突起部210,并且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省却了根据前述图2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第二固定凹槽360。因此,可减小显示装置的宽度。
另外,在根据前述图2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中间框架200的每端都接触光学片120。然而,在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仅中间框架200的下表面接触光学片120。
与前述图9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同,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光源单元固定框架300的一侧可以不比中间框架200的一侧突出得更远,从而改进了显示装置的外观。
虽然已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但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根据前述公开内容,在不背离这些教导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在形式和细节方面作出各种改变。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作为描述方面的意义而考虑,不应将其看作具有限制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