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7275B - 灯单元 - Google Patents

灯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7275B
CN102037275B CN200980119249.1A CN200980119249A CN102037275B CN 102037275 B CN102037275 B CN 102037275B CN 200980119249 A CN200980119249 A CN 200980119249A CN 102037275 B CN102037275 B CN 102037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plate
lamp
air
lamp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92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7275A (zh
Inventor
三上洋司
永渕大辅
佐藤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7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7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7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72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30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37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gnal la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30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33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d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灯单元,即使在光源的热量较小情况下,也能通过有效利用该光源的热来抑制灯单元内部的雾的产生。本发明所涉及的灯单元(10)由光源(14c)、反射板、收纳光源(14c)及反射板的灯罩、堵塞灯罩开口的车灯玻璃构成,在反射板上,在位于作为热源的第一光源(14c)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通孔(62h),以使被第一光源(14c)的热加热的空气通过该通孔(62h)并将其引导至反射板的背面侧,此外,还利用第一引导装置(81)将被通孔(62h)引导至反射板的背面侧并欲上升的空气引导至由灯罩和车灯玻璃形成的封闭空间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

Description

灯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光源、从后侧将上述光源围住以使该光源的光朝前方反射的反射板、收纳上述光源及反射板的灯罩、堵塞上述灯罩开口的车灯玻璃构成的灯单元。
背景技术
与此相关的灯单元在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
如图9所示,上述灯单元100由光源102、从后侧将光源102围住以使该光源的光朝前方反射的反射板103、收纳光源102及反射板103的灯罩104、堵塞灯罩104开口的车灯玻璃105构成。另外,在反射板103的背面侧形成有对因光源102的发热而在灯单元100内产生的上升气流进行引导并使空气热对流的肋片107。因此,在灯单元100内不易产生雾。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7-12368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灯单元100中,由于采用了利用光源102的热对反射板103的背面侧的空气加热,从而在该反射板103的背面侧产生上升气流的结构,因此,光源102的热量较大是必要条件。所以,例如在热量较小的方向指示用的灯等中采用上述方式是困难的。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光源的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有效利用该光源的热来抑制灯单元内部的雾的产生的灯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上述技术问题能通过各技术方案的发明得以解决。
第一发明由光源、从后侧将上述光源围住以使该光源的光朝前方反射的反射板、收纳上述光源及反射板的灯罩、堵塞上述灯罩开口的车灯玻璃构成,其特征是,在上述反射板上,在位于作为热源的第一光源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通孔,以使被上述第一光源的热加热的空气通过该通孔并将其引导至上述反射板的背面侧,此外,还利用第一引导装置将被上述通孔引导至上述反射板的背面侧并欲上升的空气引导至由上述灯罩和上述车灯玻璃形成的封闭空间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
根据本发明,被第一光源的热加热并积存于反射板的前方的空气通过通孔而被引导至反射板的背面侧。因此,即使在第一光源的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将热的空气引导至反射板的背面侧。
另外,被引导至反射板的背面侧的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被第一引导装置引导至由灯罩和车灯玻璃形成的封闭空间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因此,在空气最不易流动的空气积存部中产生空气的流动,从而在该空气积存部不易产生雾。
即,即使在光源的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该光源的热,从而能抑制灯单元内部的空气积存部中雾的产生。
根据第二发明,在反射板的背面侧,在上述通孔的上方设有对其他光源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利用上述支承构件及形成于该支承构件的第二引导装置,将在上述封闭空间内欲上升的空气分为左右。
因此,在灯单元内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有空气的对流,从而能有效地使空气流动到封闭空间的端缘。
根据第三发明,在被引导至封闭空间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的过程中冷却、并沿该封闭空间的端缘下降的空气被第三引导装置引导至上述第一光源。
因此,因第三引导装置的动作而使空气在第一光源与空气积存部之间容易对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光源的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该光源的热,从而能抑制灯单元内部的空气积存部中雾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灯单元(后组合灯(rear combination lamp))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灯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1、图2的IV-IV向视剖视图。
图5是图1、图2的V-V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1、图2的VI-VI向视剖视图。
图7是图1、图2的VII-VII向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灯单元内的空气的对流的示意图。
图9是现有的灯单元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灯单元(lamp unit)
12c  光源(其他光源)
14c  灯泡(第一光源)
30   外壳(灯罩(lamp housing))
30h  开口
40   车灯玻璃(lamp lens)
50   支承构件
60   反射板
62   反射主体部
62h  通孔
64   装饰部(ornamental portion)(第一引导装置、第三引导装置)
81   第一引导板(第一引导装置)
82  第二引导板(第二引导装置)
83  第三引导板(第三引导装置)
X   间隙(第一引导装置)
Se  右侧空间部(封闭空间)
Sm  主要空间部(封闭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1~图8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灯单元进行说明。
图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对应于汽车的前后左右及上下。
(关于后组合灯10的概要)
后组合灯10是刹车灯(与尾灯兼用)、转向灯及倒车灯形成为一体的灯单元,左右的后组合灯10成组使用。在此,由于左右的后组合灯10(以下称为灯单元10)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且采用相同的结构,因此,以右侧的灯单元10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灯单元10的从后方观察到的主视形状成形为纵向较长的大致扁平扇形,如图2所示,灯单元10的从右侧观察到的侧面形状成形为大致箭头形。另外,如图4~图7所示,灯单元10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字形。此外,右侧的灯单元10以覆盖车身2的后右角部2k的状态安装于该车身2。另外,左侧的灯单元(未图示)以覆盖车身2的后左角部(未图示)的状态安装于上述车身2。
在此,图4表示图1、图2的IV-IV向视剖视图,图5表示图1、图2的V-V向视剖视图,图6表示图1、图2的VI-VI向视剖视图,图7表示图1、图2的VII-VII向视剖视图。
如图5等所示,灯单元10由收纳后述光源12c及反射板60等的灯罩30(以下,称为外壳30)和堵塞该外壳30的表面侧的开口30h的透明的车灯玻璃40形成为封闭容器状。外壳30由覆盖车身2的后右角部2k的右侧面的右板部31、覆盖上述后右角部2k的后侧面的后板部32及从该后板部32的左端位置朝后方延伸的左板部34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横向Z字状。此外,堵塞外壳30的开口30h的车灯玻璃40由后面板部41和侧面板部44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扁平L字形(截面大致呈ヘ字形)。
即,在灯单元10内,由外壳30的左板部34、后板部32和车灯玻璃40的后面板部41形成有主要空间部Sm,由外壳30的右板部31和车灯玻璃40的侧面板部44形成有右侧空间部Se。
即,主要空间部Sm、右侧空间部Se相当于本发明的封闭空间。
如图1、图3所示,在灯单元10的中央的上侧设有刹车灯部12、在中央部分设有转向灯部(blinker lamp section)14,在中央的下侧设有倒车灯部16。在此,图3表示图1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刹车灯部12是兼用刹车灯和尾灯的部分,包括由LED组成的例如12个光源12c。例如,如图1所示,在刹车灯部12的左侧设有五个上述光源12c,在中央设有四个上述光源12c,在右侧设有三个上述光源12c,各个位置的光源12c等间隔地纵向排列一列。
转向灯部14是包括方向指示用的灯泡14c的部分,上述灯泡14c配置于转向灯部14的宽度方向中央。如后所述,上述方向指示用的灯泡14c作为加热灯单元10内的空气的热源而使用。
倒车灯部(reverse lamp section)16是包括在汽车倒车时亮灯的灯泡16c的部分,上述灯泡16c配置于倒车灯部16的中央的稍靠左的位置。
(关于刹车灯部12的结构)
如图3~图6所示,在灯单元10的刹车灯部12内收纳有对光源12c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50;以及使上述光源12c的光朝汽车的后方反射的反射板60。
如图4~图6所示,支承构件50是形成以大致一定宽度朝彼此相反方向弯折90°的折返状的横截面大致呈波形的板,由朝向右后方的三处右向板部51和朝向左后方的三处左向板部52构成。支承构件50在灯单元10的主要空间部Sm内的靠外壳30的位置立设为屏风状。此外,上述光源12c沿纵向等间隔地安装于支承构件50的各个右向板部51。另外,如图5所示,在位于支承构件50的中央的右向板部51的上端以朝上方延伸的方式安装有第二引导板82(后述)。
在刹车灯部12内,在从车灯玻璃40侧覆盖支承构件50的位置配置有反射板60。如图5所示,反射板60由配置于灯单元10的主要空间部Sm内的反射主体部62和配置于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内的装饰部64构成。反射板60的反射主体部62成形为横截面为大致三角波形的屏风状,在相当于该三角波形的顶部附近的位置,与各个光源12c对应地形成有供上述光源12c的光通过的开孔63(参照图3等)。
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形成为平板状,如图5等所示,以能将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内分隔为外壳30侧的里侧空间Ser和车灯玻璃40侧的外侧空间Sef的方式构成。另外,上述装饰部64的前端部分(图2中右端部分)以从后侧将设于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内的前端部分(图2中右端部分)的外壳30的露出部37围住的方式配置。此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装饰部64的前端部分与外壳30的露出部37的后端缘之间形成有间隙X。
(关于转向灯部14的结构)
如图7所示,在灯单元10的转向灯部14中,在外壳30的后板部32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形成有灯泡安装孔32e,并在该灯泡安装孔32e安装有方向指示用的灯泡14c。另外,在转向灯部14的主要空间部Sm内,以从车辆前侧覆盖上述灯泡14c的方式设有反射板60的反射主体部62,并在右侧空间部Se内配置有该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
在此,如图3、图7所示,转向灯部14的反射板60的反射主体部62在使上述灯泡14c的后方(车辆后方)开放的状态下以从车辆前侧及上下左右将该灯泡14c围住的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在转向灯部14的反射主体部62的顶板部分62u的上方,与上述顶板部分62u大致平行地定位有刹车灯部12的反射主体部62的底板部分62b。此外,转向灯部14的反射主体部62的顶板部分62u与刹车灯部12的反射主体部62的底板部分62b在车灯玻璃40的附近位置通过弯曲部62w而连接。
另外,在转向灯部14的反射主体部62的顶板部分62u靠弯曲部62w的附近形成有通孔62h。藉此,被灯泡14c的热加热后的空气通过顶板部分62u的通孔62h而上升,并被引导至反射板60的背面侧。
即,灯泡14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光源。
(关于空气的第一引导板~第三引导板)
如图3等所示,在刹车灯部12内的反射板60的反射主体部62的背面侧,在上述底板部分62b的附近位置设有第一引导板81。如图5、图6所示,第一引导板81是用于将从转向灯部14侧的通孔62h沿着刹车灯部12侧的底板部分62b的下表面上升的空气引导至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板。第一引导板81在以预先确定的角度朝右侧空间部Se侧倾斜的状态下安装于外壳30的内壁面。
另外,如上所述,在刹车灯部12内,在位于支承构件50的中央的右向板部51的上端,以朝上方延伸的方式垂直地安装有第二引导板82(参照图5等)。藉此,沿支承构件50上升的空气被第二引导板82分为左右。
即,安装于支承构件50的光源12c相当于本发明的其他光源。
另外,如图1、图7等所示,在转向灯部14内,在反射板60的反射主体部62的背面侧,在与方向指示用的灯泡14c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水平地设有第三引导板83。藉此,能将沿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下降的空气引导至上述灯泡14c的位置。
(关于空气的对流)
接着,对灯单元10内的空气的对流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被转向灯部14的灯泡14c加热并通过反射主体部62的顶板部分62u的通孔62h的空气被引导至刹车灯部12的反射主体部62的底板部分62b的下侧。此外,如图5、图6及图8所示,该空气沿着上述底板部分62b的下表面被第一引导板81引导至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被引导至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空气上升,并沿着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的背面在该装饰部64与外壳30间的里侧空间Ser(参照图5、图6的箭头)内移动。此外,如图5、图6所示,该空气从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的前端部分与外壳30的露出部37之间的间隙X流出,并被引导至该装饰部64的外侧,如图2、图8的箭头所示,移动到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在此,空气积存部是空气不易流动而滞留的部分,是指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部分。特别地,在图2所示的箭头的前端部分P的附近空间及其周边,空气容易滞留。
即,上述第一引导板81、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外壳30及间隙X等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引导装置。
如图8所示,被引导至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空气积存部而冷却的空气沿该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在外壳30的露出部37的表面侧下降。接着,下降的空气在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下部位置从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与外壳30的露出部37的间隙X流入该装饰部64的背面侧。如图7、图8所示,流入装饰部64的背面侧的空气通过该装饰部64与外壳30间的背面侧空间Ser,沿第三引导板83被引导至灯泡14c的位置。
这样,由于在转向灯部14的灯泡14c与灯单元10的右侧空间部Se的空气积存部之间产生空气的对流,因此,在上述空气积存部的位置不易产生雾等。
即,上述第三引导板83、反射板60的装饰部64、外壳30及间隙X等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引导装置。
另外,被转向灯部14的灯泡14c加热并沿着反射主体部62的顶板部分62u流到的空气(不通过通孔62h的空气)通过弯曲部62w与车灯玻璃40的间隙而上升,并被引导至刹车灯部12内。被引导至刹车灯部12内的空气在沿着反射主体部62的纵壁表面上升的过程中,如图3的箭头所示,一部分空气从光源12c用的开孔63被引导至反射主体部62的背面侧,如图8所示,并沿支承构件50上升。接着,到达支承构件50的上端位置的空气被第二引导板82分为左右。即,在第二引导板82的右侧上升的空气沿灯单元10的主要空间部Sm、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右旋转地进行对流,在上述第二引导板82的左侧上升的空气沿灯单元10的主要空间部Sm的端缘左旋转地进行对流。
即,第二引导板8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引导装置。
(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单元10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单元10,被方向指示用的灯泡14c(第一光源)的热加热并积存于反射板60前方的空气通过通孔62h被引导至反射板60的背面侧。因此,即使在上述灯泡14c的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将热的空气引导至反射板60的背面侧。
另外,被引导到反射板60的背面侧的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被第一引导板81等引导至由外壳30和车灯玻璃40形成的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因此,在空气最不易流动的空气积存部中产生空气的流动,从而在该空气积存部不易产生雾。
即,即使在灯泡14c的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该灯泡14c的热,从而能抑制灯单元内部的空气积存部中雾的产生。
另外,因支承构件50及第二引导板82的动作而在灯单元10内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有空气的对流,因此,能有效地使空气流动到主要空间部Sm、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
此外,沿右侧空间部Se的端缘下降的空气被第三引导板83引导至灯泡14c,因此,因第三引导板83的动作而使空气在灯泡14c与空气积存部之间容易对流。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改变。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转向灯部14的反射主体部62的顶板部分62u形成一个通孔62h的例子,但也能采用形成多个上述通孔62h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第一引导板81、第二引导板82及第三引导板83分别以单体成形的例子,但也能采用将第一引导板81、第二引导板82及第三引导板83形成为外壳30、反射板60等的一部分的结构。

Claims (2)

1.一种灯单元,由光源、从后侧将所述光源围住以使该光源的光朝前方反射的反射板、收纳所述光源及反射板的灯罩、堵塞所述灯罩开口的车灯玻璃构成,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灯罩和所述车灯玻璃形成封闭空间;
所述灯罩由覆盖车身的后右角部的右侧面的右板部、覆盖所述后右角部的后侧面的后板部及从所述后板部的左端位置朝后方延伸的左板部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横向Z字状;所述车灯玻璃由后面板部和侧面板部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扁平L字形;所述封闭空间由主要空间部和右侧空间部构成,所述主要空间部由所述灯罩的所述左板部和所述后板部以及所述车灯玻璃的所述后面板部所形成,所述右侧空间部由所述灯罩的所述右板部和所述车灯玻璃的所述侧面板部所形成;
在所述反射板上,在位于作为热源的第一光源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通孔,以使被所述第一光源的热加热的空气通过该通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反射板的背面侧,
利用第一引导装置将被所述通孔引导至所述反射板的背面侧并欲上升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封闭空间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
在所述反射板的背面侧,在所述通孔的上方设有对其他光源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利用所述支承构件及形成于该支承构件的第二引导装置将在所述封闭空间内欲上升的空气分为左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被引导至所述封闭空间的端缘的空气积存部的过程中冷却、并沿该封闭空间的端缘下降的空气被第三引导装置引导至所述第一光源。
CN200980119249.1A 2008-05-23 2009-02-18 灯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7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5153 2008-05-23
JP2008135153A JP5259254B2 (ja) 2008-05-23 2008-05-23 ランプユニット
PCT/JP2009/052786 WO2009142035A1 (ja) 2008-05-23 2009-02-18 ランプ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7275A CN102037275A (zh) 2011-04-27
CN102037275B true CN102037275B (zh) 2014-08-20

Family

ID=41339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924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7275B (zh) 2008-05-23 2009-02-18 灯单元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08771B2 (zh)
EP (1) EP2278212B1 (zh)
JP (1) JP5259254B2 (zh)
CN (1) CN102037275B (zh)
AU (1) AU2009250711B2 (zh)
CA (1) CA2724046C (zh)
WO (1) WO20091420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8690B2 (ja) * 2010-02-02 2014-09-1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ITTV20110099A1 (it) * 2011-07-11 2013-01-12 Automotive Lighting Polska Sp Z O O Fanale automobilistico posteriore
US10408414B2 (en) 2017-03-28 2019-09-1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eadlamp assemblies with bezel structures having airflow openings
FR3078141B1 (fr) * 2018-02-21 2020-08-14 Psa Automobiles Sa Piece moulee de bloc optique de vehicule, a reflecteur a ouverture anti-condensation
JP7399715B2 (ja) * 2020-01-09 2023-12-1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射出成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8511B2 (ja) 1996-06-21 2001-05-21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DE19933766A1 (de) 1999-07-19 2001-05-17 Volkswagen Ag Leuchteneinheit für ein Fahrzeug
JP4126599B2 (ja) 2002-09-26 2008-07-30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ランプ
JP2007012368A (ja) * 2005-06-29 2007-01-18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灯具
JP4536695B2 (ja) * 2006-09-12 2010-09-01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JP4727549B2 (ja) * 2006-10-16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DE102007059009B4 (de) 2007-07-23 2014-11-06 Volkswagen Ag Enttauungsoptimierung einer Leuch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78212A4 (en) 2011-08-10
CA2724046A1 (en) 2009-11-26
WO2009142035A1 (ja) 2009-11-26
JP2009283334A (ja) 2009-12-03
AU2009250711B2 (en) 2012-03-29
AU2009250711A1 (en) 2009-11-26
CA2724046C (en) 2013-07-30
EP2278212B1 (en) 2012-08-08
US8408771B2 (en) 2013-04-02
JP5259254B2 (ja) 2013-08-07
CN102037275A (zh) 2011-04-27
US20110157909A1 (en) 2011-06-30
EP2278212A1 (en) 201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7275B (zh) 灯单元
BRPI0403260B1 (pt) Unidade de lanterna traseira para veículo
US4807094A (en) Headlamp assembly
CN105556199A (zh) 具有连续变化的光均匀性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模块
ES2675397T3 (es) Dispositivo de faro
JP7083830B2 (ja) 自動車ヘッドライト用の導光板を有する発光モジュール
MY152217A (en) Vehicle tail lamp apparatus
EP2796318B1 (en) Tail light device for a vehicle
WO2020244080A1 (zh) 一种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和车辆
US20130088595A1 (en) Control of electronic features and safety equipment for a one design race car
CN103883960A (zh) 一种反射式后尾灯总成
JP6931963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CN206320654U (zh) 一种客车风道顶部照明型材结构
JP2015162464A (ja) 照明装置
JP2011243439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モジュール
BRPI0606401A2 (pt) veìculo
JP2009009713A (ja) 車両用灯具
CN210605060U (zh) 导光结构及灯具
US20150167914A1 (en) Shield apparatus for low-beam head lamp
CN107627952B (zh) 换挡发光面板和具有其的汽车
US1526868A (en) Combined automobile tail-light and illuminated-license-plate holder
CN220321172U (zh) 汽车后贯穿灯
CN108644735A (zh) 动态信号灯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073384A (ja) 発光棚装置
CN208237784U (zh) 一种日行灯散热组件、日行灯组件以及汽车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