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3538A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3538A
CN102023538A CN2010101304260A CN201010130426A CN102023538A CN 102023538 A CN102023538 A CN 102023538A CN 2010101304260 A CN2010101304260 A CN 2010101304260A CN 201010130426 A CN201010130426 A CN 201010130426A CN 102023538 A CN102023538 A CN 102023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member
described tape
pressing component
width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04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川顺一
天野淳平
柿岛彩
中津原诚也
渡边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41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being formed by tensioning the belt over a surface portion of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带部件,其设置为能够循环移动;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压力接触部分;按压部件,其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以及抑制单元,其抑制所述带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和所述按压面的上游侧。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配备有定影咬合部分的定影装置,该定影咬合部分由围绕定影辊缠绕的定影带和设置为隔着定影带与定影辊接触的加压辊形成。定影辊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从而定影辊的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并且加压辊形成为具有喇叭状部分,从而加压辊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小于两端部分的直径(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2-296937)。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带部件,其设置为能够循环移动;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压力接触部分;按压部件,其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以及抑制单元,其抑制所述带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和所述按压面的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抑制单元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抑制单元通过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直接施加载荷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抑制单元通过如下方式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方向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另一端部,并且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方向按压所述带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图像已经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带部件,其设置为能够循环移动;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压力接触部分,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所述压力接触部分;按压部件,其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以及抑制单元,其抑制所述带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和所述按压面的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抑制单元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设置有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压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压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具有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压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压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中的每一个设置有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对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中的每一个,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压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压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对所述带部件施压,从而将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对所述带部件施压,从而将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压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所述抑制单元对所述带部件施压,从而将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诸如在记录介质中出的褶皱等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诸如在记录介质中出的褶皱等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向所述带部件提供的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向所述带部件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向所述带部件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诸如在记录介质中出的褶皱等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诸如在记录介质中出的褶皱等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向所述带部件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向所述带部件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A和2B是示出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剖视图;
图3A和3B示出咬合部分;
图4示出在经过定影装置之后的纸张;
图5A和5B示出从图2A的箭头G的方向看到的定影装置;
图6A和6B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辊和定影带;
图7A和7B示出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辊和定影带;
图8示出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
图9A和9B示出应用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以及
图10示出加压辊的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是通常称为串联型的中间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设置有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每个图像形成单元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形成对应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另外设置有一次转印部分10,其用于将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所形成的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二次转印部分20,该二次转印部分20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共同地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纸张上。另外设置有用于将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的定影装置60。此外,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各个装置(各个部分)的操作的控制器40、以及由显示面板构成的用户界面(UI)70等,该用户界面70用于从用户接收信息并且将向用户显示信息。这里,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部分20等可以一体地构成为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件。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中设置有下列电子照相装置。在沿着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的周围设置有对感光鼓11充电的充电装置12。另外,在感光鼓11上方设置有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激光曝光装置13(在附图中以附图标记Bm表示曝光光束)。此外,还设置有容纳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并利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装置14。此外,还设置有一次转印辊16,该一次转印辊16在一次转印部分10中将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此外,设置有去除感光鼓11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感光鼓清洁器17。
通过驱动辊31使中间转印带15沿着图1所示箭头B的方向以预定速度循环移动,驱动辊31由具有优良恒速控制特性的电动机(未示出)驱动。一次转印部分10包括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感光鼓11面向的一次转印辊16。各个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静电吸附到中间转印带15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部分20包括二次转印辊22和支承辊25,该二次转印辊22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调色剂图像保持表面侧。二次转印辊22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支承辊25压力接触。此外,二次转印辊22是接地的,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产生二次转印偏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传送至二次转印部分20的纸张上。
接下来,描述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基本图像形成过程。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从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等输出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对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从而将图像数据转换为Y、M、C、K四种颜色的色材灰度数据,然后将该转换后的数据输出至激光曝光装置13。
激光曝光装置13利用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响应于输入的色材灰度数据而发出的曝光光束Bm照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的感光鼓11。在各个感光鼓11中,感光鼓的表面被充电装置12充电,然后被激光曝光装置13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4在感光鼓1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各个感光鼓11与中间转印带15相接触的一次转印部分10中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在依次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之后,通过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将调色剂图像传送至二次转印部分20。在二次转印部分20中,二次转印辊22隔着中间转印带15压在支承辊25上。然后,由传送辊52等从第一纸张收容部分53或第二纸张收容部分54传送过来的纸张被插入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中间转印带15上载有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22处被共同地静电转印到纸张上。调色剂图像已经静电转印于其上的纸张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并被供应至沿着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2的下游的传送带55。传送带55将纸张传送至定影装置60。
接下来将描述定影装置60。
图2A和2B是示出定影装置60的示意性构造的剖视图。图3A和3B示出咬合部分N。
如图2A所示,定影装置60的主要部分包括具有定影带610的定影带组件61和加压辊62,该加压辊62设置为与定影带组件61相接触并且沿着朝向定影带组件61内侧的方向(图中箭头H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定影装置60还具有位于定影带组件61与加压辊62之间的咬合部分N,在该咬合部分N处,通过加热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
定影带组件61包括:定影带610(带部件的实例),其形成为环形并且构成为可以循环移动;定影辊611(第一定影部件的实例),其设置在定影带610的内侧,循环地驱动定影带610并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第一张紧辊612,其从定影带610内侧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定影辊611设置为其纵向与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平行。定影带组件61还包括:第二张紧辊613,其设置在定影带610的外侧以限定定影带610的循环路径;以及姿势校正辊614,其校正在定影辊611与第一张紧辊612之间的位置处定影带610的姿势。定影带组件61还包括:剥离垫64,其设置在定影带组件61与加压辊62压力接触的咬合部分N内的下游侧区域中;第三张紧辊615,其在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此外,驱动电动机(未示出)设置为沿着图中箭头C的方向循环地驱动定影辊611。定影带组件61设置有润滑剂供应部件6111,该润滑剂供应部件6111设置为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相接触,以将润滑剂供应至定影带610的内周面。
定影带610是周长为约314mm的挠性环带。定影带610由如下层构成:基层,其由约80μm厚的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弹性层,其由约450μm厚的硅橡胶形成,并且层压在基层的表面侧(外周面侧);防粘层,其由涂敷在弹性层上的约35μm厚的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管形成。弹性层设置为用于改进图像质量,特别是彩色图像的图像质量。对于定影带610的构造,可以根据诸如预期用途和使用情况等装置设计情况来选择材料、厚度或硬度。通过定影辊611的旋转使定影带610沿着图2A中箭头D的方向以预定速度旋转。
定影辊611形成为空心体。具体地说,定影辊611为如下硬质辊:其中,约200μm厚的氟树脂涂层作为保护层形成于圆筒形芯辊上,该保护层用于防止圆筒形芯辊的表面磨损,而圆筒形芯辊由铝形成且外径为约65mm、厚度为约10mm。然而,定影辊611的构造不限于此,定影辊611可以具有用作如下辊的任何构造:该辊具有足够高的硬度,从而当在定影辊611与加压辊62之间形成咬合部分N时,尽管加压辊62施加压力,在定影辊611中也几乎不会观察到变形。由于来自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驱动力,定影辊611沿着箭头C的方向以例如约440mm/s的表面速度旋转。
在定影辊611的内部设置有额定功率为900W的第一卤素加热器616a(热源)。基于设置为与定影辊611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17a的测量值,将定影辊611的表面温度控制在约150℃。
第一张紧辊612大致上是由铝形成、外径为约30mm、厚度为约2mm的圆筒形辊。在第一张紧辊612的内部设置有额定功率为1000W的第二卤素加热器616b作为热源。基于设置为与第一张紧辊612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617b的测量值,将第一张紧辊612的表面温度控制在约190℃。相应地,第一张紧辊612具有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的功能以及从内侧加热定影带610的功能。
第二张紧辊613大致上是由铝形成、外径为约25mm、厚度为约2mm的圆筒形辊。在第二张紧辊613的表面上形成有由约20μm厚的氟树脂形成的防粘层。该防粘层形成为防止已经附着在定影带610周面上的调色剂或纸粉沉积在第二张紧辊613上。
在第二张紧辊613的内部设置有额定功率为1000W的第三卤素加热器616c作为热源。基于设置为与第二张紧辊613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617c的测量值,将第二张紧辊613的表面温度控制在约190℃。相应地,第二张紧辊613具有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的功能以及从外周面侧加热定影带610的功能。也就是说,该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如下构造:即,由定影辊611、第一张紧辊612和第二张紧辊613加热定影带610。
姿势校正辊614大致上是由铝形成的外径为约15mm的圆柱形辊。在定影装置60设置有用于检测定影带610的边缘位置的带边缘位置检测机构(未示出)。姿势校正辊614设置有变位机构,该移位机构响应于带边缘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沿着姿势校正辊614的轴向移动姿势校正辊614的与定影带610相接触的位置,从而控制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带610的蛇行。
剥离垫64是按压部件的实例,其大致上是由诸如树脂或金属(例如SUS)等刚性体形成的块状部件,其长度与定影辊611的轴向长度相对应,并且剥离垫64设置为其纵向与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平行。如图2B所示,剥离垫64具有:内侧面64a,其面向定影辊611;按压面64b,其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接触并且将定影带610按压在加压辊62上;外侧面64c,其与按压面64b形成角度,从而急剧地改变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使定影带610弯曲);以及上表面64d,并且剥离垫64的横截面基本上为弧形。
在定影辊611的轴向上的整个区域,剥离垫64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加压辊62隔着定影带610与定影辊611压力接触的区域(辊咬合部分N1,参见图3A)的下游。剥离垫64的两端受到支撑。具体地说,剥离垫64的每一端由围绕定影辊611的支撑轴(未示出)可摆动地安装的臂(未示出)支撑。此外,通过诸如弹簧等施压单元(未示出)对剥离垫64施压,从而以预定载荷(例如约10kgf)将定影带610压在加压辊62上。相应地,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形成宽度为例如约5mm的剥离垫咬合部分N2(参见图3A)。
第三张紧辊615大致上是由铝形成的外径为约12mm的圆柱形辊。第三张紧辊615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剥离垫64的下游,从而可以使已经通过剥离垫64的定影带610朝向第二张紧辊613平滑地移动。
加压辊62是第二定影部件的实例,设置为其轴向与定影辊61的轴向平行,加压辊62的轴向长度比定影辊611的轴向长度和剥离垫6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加压辊62是由如下部分构成的软质辊:作为基体的圆柱形辊621,其由铝形成且直径为约45mm;弹性层622,其由JIS(日本工业标准)-A硬度为30°的约10mm厚的硅橡胶形成;以及防粘层623,其由约100μm厚的PFA管形成,弹性层622和防粘层623以上述顺序层压在基体上。
加压辊62被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被诸如弹簧等施压单元(未示出)沿着箭头H的方向施压。加压辊62设置为与定影带610缠绕在定影辊611上的部分压力接触。相应地,在加压辊62被压在定影辊611(定影带610)上的部分形成辊咬合部分N1(参见图3A)。随着定影带组件61的定影辊611沿着箭头C的方向旋转,加压辊62沿着箭头E的方向旋转。加压辊62的内部未设置任何诸如卤素加热器等热源。
定影装置60将沿着图2A所示箭头F的方向传送过来的纸张引导至咬合部分N,并通过主要在辊咬合部分N1(参见图3A)施加的热量和压力将形成于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在咬合部分N中施加的热量主要由定影带610供应。从设置在定影辊611内部的第一卤素加热器616a经由定影辊611供应的热量、从设置在第一张紧辊612内部的第二卤素加热器616b经由第一张紧辊612供应的热量、以及从设置在第二张紧辊613内部的第三卤素加热器616c经由第二张紧辊613供应的热量对定影带610加热。在该实例实施例中,除了从定影辊611供应热能之外,还从第一张紧辊612和第二张紧辊613供应热能,从而即使在约440mm/s的处理速度下也不会导致温度降低。
如上所述,作为形成辊咬合部分N1的部件之一的定影辊是由铝形成的硬质辊,而另一部件即加压辊62是涂覆有弹性层622的软质辊。相应地,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辊咬合部分N1是通过加压辊62的弹性层622的变形而形成的。在辊咬合部分N1中,定影带610所缠绕的定影辊611几乎不变形,因此,沿着定影辊611的表面移动的定影带610的旋转半径基本上不变化。从而定影带610在保持移动速度大致恒定的同时通过辊咬合部分N1。
在通过辊咬合部分N1之后,纸张移动至剥离垫咬合部分N2。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出口处,定影带610从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参见图2B)移动至外侧面64c,从而定影带610卷绕在剥离垫64上,并且定影带610在其移动方向上急剧地变向为朝向第三张紧辊615。因此,已经通过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纸张在离开剥离垫咬合部分N2时不能跟随定影带610在其移动方向上的变向。于是,纸张由于其刚度而自然地从定影带610剥离。简而言之,在纸张离开剥离垫咬合部分N2时,纸张可靠地从定影带610分离。从定影带610分离的纸张被设置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下游的剥离引导板83引导至纸张的移动方向上。于是,被剥离引导板83引导的纸张通过排出引导件65和排出辊(未示出)输出至定影装置外部,从而结束定影处理。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内设置有垫安装区域N2T(参见图3A),在该垫安装区域N2T(剥离垫64与加压辊压力接触的部分)中安装有剥离垫64。在垫安装区域N2T与辊咬合部分N1之间形成边界区域N2S(同样参见图3A)。在边界区域N2S中,没有按压定影带610的部件,因此,定影带610仅仅通过张力与加压辊62压力接触。相应地,边界区域N2S中的咬合压力与辊咬合部分N1和垫安装区域N2T中的咬合压力相比相对较低。结果,如图3B所示,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内在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边界区域N2S)形成咬合压力较低的压力降低部分。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进行的定影过程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加热。在某些情况下,当施加热量时,被加热的纸张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形成水蒸气。因为施加高的咬合压力,在辊咬合部分N1中几乎不会出现水蒸气。然而,在如上所述形成边界区域N2S(压力降低部分)的情况下,水蒸气容易在边界区域N2S中形成。当形成水蒸气并且纸张中的水分减少时,出现纸张收缩,如图4(示出通过定影装置60之后的纸张的视图)所示,存在在纸张的前缘侧出现褶皱的情况。
此外,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影带610的位于定影辊611上游的部分被受旋转驱动的定影辊611拉拽。受旋转驱动的定影辊611还使定影带610离开辊咬合部分N1。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剥离垫64设置在辊咬合部分N1的下游,从而对离开辊咬合部分N1的定影带610施加拖拉力。结果,在定影辊611的下游侧和剥离垫64的上游侧,也就是说,在压力降低区域中,在定影带610中容易出现松弛。具体地说,在定影带610中,在位于辊咬合部分N1下游和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上游的部分中容易出现松弛。在该情况下,在纸张中更容易出现褶皱。
如下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用于抑制定影带610松弛的机构。更具体地说,安装有向定影带610提供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的机构。
图5A和5B示出从图2A的箭头G的方向看到的定影装置60。在该图中,未示出排出引导件65和第二张紧辊613。
尽管还没有作出描述,但是如图5A所示,设置有用于将定影带610压在定影辊611上的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可以用作抑制定影带610的松弛的抑制单元的实例。
第一按压部件619A设置为面向定影带61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并且将该一个端部压在定影辊611上。第一按压部件619A还沿着远离另一端部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的一个端部。具体地说,第一按压部件619A并非沿着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而是沿着如下方向按压定影带610:即,该方向与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交叉。第二按压部件619B设置为面向定影带61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并且将该另一端部压在定影辊611上。第二按压部件619B还沿着远离定影带610的一个端部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的另一端部。具体地说,第二按压部件619B并非沿着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而是沿着如下方向按压定影带610:即,该方向与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交叉。
在如此设置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的情况下,施加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结果,在压力降低部分中几乎不会出现定影带610的松弛,从而抑制纸张中的褶皱。当向定影带610提供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时,该张力也会施加于纸张上,因此可以抑制纸张的收缩。结果,更有效地抑制纸张中的褶皱。
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由可旋转的辊状部件构成,从而不会影响定影带610的移动。可以在压力降低部分(边界区域N2S,如图3A中的箭头3A所示的部分)执行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的按压动作。更具体地说,可以直接对定影带610的位于压力降低部分中的部分施加载荷,从而直接按压定影带610的该部分。
然而,不限于在压力降低部分直接按压定影带610,而是可以例如在辊咬合部分N1(图3A中的箭头3B所示的部分)执行按压。此外,可以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在辊咬合部分N1的上游侧(例如图2A中的箭头3C所示的部分)执行按压。
如图5B所示,可以在定影带610的面向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的部分执行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对定影带610的按压动作。换句话说,可以将定影带610压在剥离垫64上。定影带610不仅被压在按压面64b上,而且被压在外侧面64c(参见图2B)上。可以设置两对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以将定影带610压在定影辊611和剥离垫64这两者上。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6A和6B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辊611和定影带610。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60中,如图6A所示,定影辊611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也就是说,定影辊611形成为其外径随着朝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减小。换句话说,定影辊611形成有曲率,从而定影辊611的面向定影带610的表面随着从定影辊611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朝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内弯曲。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
这里,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辊611如上所述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因此,当利用第一按压部件619A将定影带610的一个端部压在定影辊611的一个端部上,并且利用第二按压部件619B将定影带610的另一端部压在定影辊611的另一端部上时,对定影带610施加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在该情况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一样,在压力降低部分中几乎不会出现定影带610的松弛,从而抑制纸张中的褶皱。该张力也会施加于纸张上,因此可以抑制纸张的收缩。结果,更有效地抑制纸张中的褶皱。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一样,可以在压力降低部分执行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的按压动作,作为选择,可以在辊咬合部分N1执行按压。此外,可以在辊咬合部分N1的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执行按压。可以如图6B所示在定影带610的面向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的部分或者在定影带610的面向剥离垫64的外侧面64c的部分执行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对定影带610的按压动作。可以设置两对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以将定影带610压在定影辊611和剥离垫64这两者上。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7A和7B示出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辊611和定影带610。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60中,如图7A所示,在定影辊611的一个端部沿着定影辊611的周向形成第一凹槽611A,在定影辊611的另一端部沿着定影辊611的周向形成第二凹槽611B。换句话说,在定影辊611的面向定影带610的表面上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形成第一凹槽611A和第二凹槽611B。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件619A形成为其宽度小于第一凹槽611A的宽度,并被压在第一凹槽611A上;第二按压部件619B形成为其宽度小于第二凹槽611B的宽度,并被压在第二凹槽611B上。相应地,定影带610的一个端部变形以跟随第一凹槽611A,定影带610的另一端部变形以跟随第二凹槽611B。由于这种变形,对定影带610施加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在该情况下,几乎不会出现纸张中的褶皱。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一样,可以在压力降低部分执行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的按压动作,作为选择,可以在辊咬合部分N1或者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在辊咬合部分N1的上游侧执行按压。可以如图7B所示在定影带610的面向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的部分,或者在定影带610的面向剥离垫64的外侧面64c的部分(参见图2B)执行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对定影带610的按压动作。可以设置两对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以将定影带610压在定影辊611和剥离垫64这两者上。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图8、9A和9B示出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60。在这些附图中,与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部分或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或部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图9A和9B示出当从图8所示箭头M的方向看到的定影辊611、剥离垫64和定影带610。
如图8所示,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在第一张紧辊612的两端部分设置有沿着远离咬合部分N的方向(参见图中的箭头K)按压(推压)第一张紧辊612的弹性部件618。换句话说,弹性部件618设置在第一张紧辊612的两端部分,用于沿着与加压辊62按压定影带组件61的方向(参见图中的箭头H)相同的方向按压第一张紧辊612。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如图9A所示,定影辊611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也就是说,定影辊611形成为其外径朝向两端部分而减小。换句话说,定影辊611形成有曲率,从而定影辊611的面向定影带610的表面随着从定影辊611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朝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内弯曲。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中,如上所述,设置有沿着远离咬合部分N(定影辊611、剥离垫64)的方向按压第一张紧辊612的弹性部件618。因此,如图9A中的箭头所示,将定影带610的内周面压在定影辊611上的载荷施加于定影带610上。换句话说,定影带610受压,从而该定影带610的内周面被压在定影辊611上。这里,如上所述,定影辊611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因此,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也施加于定影带610上。在该情况下,在压力降低部分中几乎不会出现定影带610的松弛,并且该张力也会施加于纸张上。结果,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几乎不会出现纸张中的褶皱。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也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也就是说,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形成为随着朝向剥离垫64的两端部分行进而与加压辊62分离。更具体地说,按压面64b形成有曲率,从而按压面64b随着从剥离垫64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朝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定影带610的内侧弯曲。相应地,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向定影带610提供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影辊611和按压面64b这两者都形成为具有冠状部分,但是可以仅仅只有一者具有冠状部分。然而,在定影辊611和按压面64b这两者都具有冠状部分的情况下,在定影带610中出现的松弛更少,并且更大的张力被施加于纸张上。也就是说,在定影辊611和按压面64b这两者都具有冠状部分的情况下,更有效地抑制纸张中的褶皱。
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如图10所示,加压辊62可以形成为具有喇叭状部分,在该喇叭状部分中,加压辊62的外径随着朝向端部行进而变大。采用这种形状的加压辊62,向纸张施加沿着纸张宽度方向的张力,因此在纸张中几乎不会出现褶皱。
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中,在加压辊62侧没有设置热源,因此主要通过定影带610侧进行纸张加热。在纸张的与定影带610相接触的一侧,与纸张的另一侧相比,造成纸张褶皱的纸张收缩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在纸张的面向定影带610的一侧会出现更多的水蒸气的缘故。相应地,在上述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从而从容易出现纸张收缩的定影带610侧向纸张提供张力,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纸张的收缩。当加压辊62如上所述具有喇叭状部分时,可以抑制在纸张的后缘部分中容易出现的收缩,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抑制如图4所示在纸张的前缘部分中的褶皱。
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向定影带610提供张力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以简单地按压定影带610以抑制定影带610中的松弛。例如,在图5A和5B中,并非沿着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而是沿着如下方向按压定影带610:即,该方向与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交叉。然而,也可以沿着正交于定影带610的内周面的方向按压定影带610。换句话说,在图5A和5B中,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设置为向外倾斜,但是,第一按压部件619A和第二按压部件619B也可以设置为没有这种倾斜。采用这样的构造,尽管难以提供沿着纸张宽度方向的张力,但是可以在压力降低部分抑制定影带610中的松弛,从而抑制纸张中的褶皱。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带部件,其设置为能够循环移动;
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
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压力接触部分;
按压部件,其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以及
抑制单元,其抑制所述带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和所述按压面的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单元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单元通过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直接施加载荷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单元通过如下方式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方向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另一端部,并且沿着远离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方向按压所述带部件的所述一个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8.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图像已经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带部件,其设置为能够循环移动;
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
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压力接触部分,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所述压力接触部分;
按压部件,其将所述带部件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以及
抑制单元,其抑制所述带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下游侧和所述按压面的上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抑制单元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设置有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压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压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具有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压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压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中的每一个设置有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
对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中的每一个,所述抑制单元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压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将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压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对所述带部件施压,从而将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对所述带部件施压,从而将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压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和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与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两端部分行进而向所述带部件的内侧弯曲,并且
所述抑制单元对所述带部件施压,从而将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压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带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以向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张力。
CN2010101304260A 2009-09-17 2010-03-12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20235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5191 2009-09-17
JP2009215191A JP2011064923A (ja) 2009-09-17 2009-09-17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3538A true CN102023538A (zh) 2011-04-20

Family

ID=43661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04260A Pending CN102023538A (zh) 2009-09-17 2010-03-12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64068B2 (zh)
EP (1) EP2325703A3 (zh)
JP (1) JP2011064923A (zh)
CN (1) CN1020235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953A (zh) * 2011-09-07 2013-03-27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40734A (zh) * 2013-08-08 2015-02-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7833B2 (ja) * 2009-09-16 2014-05-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30118898A (ko) 2010-11-18 2013-10-30 히타치가세이가부시끼가이샤 다층 수지 시트 및 수지 시트 적층체
JP6082708B2 (ja) * 2014-02-28 2017-02-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11366B2 (ja) * 2014-03-11 2018-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11049B2 (ja) * 2016-03-18 2020-06-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17302A2 (en) * 2004-07-13 2006-01-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060083567A1 (en) * 2004-10-20 2006-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pad sheet therefor
EP1925989A2 (en) * 2006-11-27 2008-05-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belt and press roller
US20090116885A1 (en) * 2007-11-07 2009-05-07 Chikara Ando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5060A (ja) * 1993-04-26 1994-11-0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シングルフェーサのベルト調整装置
JP3813458B2 (ja) 2001-03-29 2006-08-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666A (ja) * 2001-12-21 2003-07-09 Ricoh Co Ltd ベルト及び定着ベルト又はそのベルトからなる定着ベルトを具備する定着装置並びにその定着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047085B2 (ja) * 2002-07-15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405A (ja) 2005-10-13 2007-04-2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9656B2 (ja) * 2011-02-08 2015-04-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沢付与装置及び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17302A2 (en) * 2004-07-13 2006-01-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060083567A1 (en) * 2004-10-20 2006-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pad sheet therefor
EP1925989A2 (en) * 2006-11-27 2008-05-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belt and press roller
US20090116885A1 (en) * 2007-11-07 2009-05-07 Chikara Ando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953A (zh) * 2011-09-07 2013-03-27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40734A (zh) * 2013-08-08 2015-02-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
CN104340734B (zh) * 2013-08-08 2018-08-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5703A2 (en) 2011-05-25
US8364068B2 (en) 2013-01-29
JP2011064923A (ja) 2011-03-31
US20110064492A1 (en) 2011-03-17
EP2325703A3 (en)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3538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23540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458639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069B2 (ja) 定着装置
JP465582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710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47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0911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6819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401A (ja)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具備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34103A (ja) 定着装置
JP2006243497A (ja) 定着装置
US7466953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75908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94955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623504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8448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36405B2 (ja) 画像形成記録装置
JP4609114B2 (ja) 定着装置、ロール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39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320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ニップ部の形成方法
JP2007086530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761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7235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2512B2 (ja) 液体塗布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