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9878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9878B
CN102009878B CN2010102601635A CN201010260163A CN102009878B CN 102009878 B CN102009878 B CN 102009878B CN 2010102601635 A CN2010102601635 A CN 2010102601635A CN 201010260163 A CN201010260163 A CN 201010260163A CN 102009878 B CN102009878 B CN 102009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control
noncontact
guiding
passe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01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9878A (zh
Inventor
小泉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9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9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9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98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具备:磁体单元(11a),具有多个电磁体(16)并搭载于轿厢上,多个电磁体(16)具有隔着空隙与导轨(8)相对的磁极;间隙传感器(14),检测电磁体与空隙及导轨形成的磁回路在空隙中的状态;控制装置(12),基于间隙传感器的输出控制电磁体的励磁电流,相对于导轨以非接触方式引导轿厢(2);控制停止部(33),在不需要以非接触方式引导轿厢的情况下停止控制装置的控制;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在停止了控制的状态下,在需要引导轿厢的情况下,判别乘客的乘梯的有无;控制开始部(32),在乘客乘梯了的情况下,使控制装置的轿厢的引导开始;以及辅助引导装置(13),在乘客未乘梯的情况下,相对于导轨边可升降地支承轿厢边对其进行引导。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于导轨以非接触状态引导轿厢的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一般,电梯以下述方式构成:由缆绳(rope)悬吊着的轿厢(elevator car)在升降通路内沿垂直设置的一对导轨(guide rail)升降。由于轿厢内载荷的不平衡等对轿厢作用有旋转力矩。导轨经由安装在轿厢上的引导装置支承轿厢。
作为轿厢的引导装置,以往采用了旋转支承型的滚轮引导装置、相对于导轨滑动的滑动导块等。在采用这些接触方式的引导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因导轨的接头、挠曲等引起的振动、噪音等经由引导装置传递至轿厢,所以上述的引导装置的方式成为破坏电梯的乘用感觉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例如如日本特开2001-19286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有通过磁力相对于导轨以非接触方式引导轿厢的非接触式引导装置。
该非接触式引导装置是消耗电力的装置。因此,例如因停电时和/或装置故障等对引导控制造成障碍时,由该非接触式引导装置进行的引导就无法进行。在例如日本特开2001-261261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用于即使在对引导控制造成障碍的情况下也能使轿厢升降的辅助引导装置的技术。
上述的相对于导轨以非接触方式引导轿厢的方法,虽然通过非接触引导能够使电梯的乘用感觉保持舒适而不会影响导轨的状态,但却存在比以往的滚轮引导装置消耗电力的缺点。
因此,在电梯长时间停止时、暂停运行时,为了降低功耗,切断电力供给等对策被认为是需要的。但是,在电力供给的切断中当由电梯使用者从候梯厅发出呼叫而进行由非接触引导装置实现的引导时,直至该非接触引导装置起动并开始引导控制为止将需要某一程度的时间。结果,轿厢的到达将延迟,导致服务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该电梯能够在极力抑制轿厢的非接触引导装置中的待机电力等的无用的功耗的基础上不会降低对乘客的服务性。
本发明应用于电梯,该电梯具备:导轨,其在升降通路内在上下方向铺设;轿厢,其沿所述导轨升降;磁体单元,其具有多个电磁体并搭载于所述轿厢上,所述多个电磁体具有隔着空隙与所述导轨相对的磁极;间隙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电磁体与所述空隙及所述导轨形成的磁回路在所述空隙中的状态;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其基于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对所述电磁体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相对于所述导轨以非接触方式引导所述轿厢;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其在不需要以非接触方式引导所述轿厢的情况下停止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其在通过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停止了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引导所述轿厢的需要的情况下,判别该轿厢内的乘客的乘梯的有无;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其在通过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出在所述轿厢内有乘客乘梯的情况下,使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所述轿厢的引导开始;以及辅助引导装置,其在通过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出在所述轿厢内没有乘客乘梯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导轨边可升降地支承所述轿厢边对其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以及辅助引导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与导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变形例的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例的图。
该电梯具备:曳引机(traction machine)1、轿厢2、主缆绳(main rope)3、平衡配重(counter weight)4、脉冲发生器5、转向滑轮(deflection sheave)6、电梯控制盘7、导轨8、引线9、升降通路(up and down path)10、非接触引导装置11、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辅助引导装置13和载荷传感器17。
在该电梯的机房(machine room),设置曳引机1。轿厢2经由卷挂在设置于曳引机1的旋转轴上的绳轮和转向滑轮6上的主缆绳3与平衡配重4连结。轿厢2伴随着由曳引机1的驱动引起的绳轮的旋转,通过绳轮与主缆绳3之间的摩擦力而与平衡配重4一起在升降通路10内相互在上下相反方向升降。
另外,在机房中设置有电梯控制盘7,该电梯控制盘7用于控制轿厢2的运行。在轿厢2的下部设置有载荷传感器17。载荷传感器17经由引线9与电梯控制盘7相连接。载荷传感器17由差动变压器、间隙传感器等构成,其经由引线9将载荷信号计算用的电压信号输出至电梯控制盘7。
脉冲发生器5设置于曳引机1的旋转轴上,其检测曳引机1的轴旋转并生成与其旋转角度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信号。
电梯控制盘7用脉冲信号的累计计数和与目的楼层对应的预定脉冲数使轿厢2停止。
导轨8在升降通路10内在上下方向铺设。另外,在轿厢2的上下左右四处安装有非接触引导装置11。轿厢2由主缆绳3所悬吊,并被在升降通路10内垂直设置的一对剖面T字形的导轨8经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所引导,在该升降通路10内升降。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以及辅助引导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安装于轿厢2上的非接触引导装置11,如图2所示,由间隙传感器14、永久磁体(permanent magnet)15和电磁体(electromagnet)16构成。非接触引导装置11通过来自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控制,对导轨8使永久磁体15、电磁体16等的吸引力产生作用,以非接触方式进行轿厢2的引导。
间隙传感器14是涡电流式等变位传感器,其检测原理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其检测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间隙传感器14与导轨8间的距离。
非接触引导装置11基于间隙传感器14的检测结果,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计算出轿厢2的稳定的引导所需的电压。非接触引导装置11对电磁体16施加该计算出的电压而控制该电磁体16的励磁电流,获得轿厢2的稳定的引导。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与导轨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图3所示,非接触引导装置11具有间隙传感器14a、14b,永久磁体15a、15b与电磁体16a、16b、16c组装成E字形状。
另外,导轨8具有:与升降通路10的壁面的纵长方向平行的平行部分;和从该平行部分的中央向升降通路10的内侧垂直延伸的突起部。
电磁体16a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的纵长方向与升降通路10的壁面的纵长方向平行且在中央部分朝向升降通路10的壁面。
永久磁体15a以下述方式安装:该永久磁体15a的一端安装于电磁体16a的一端,永久磁体15a的另一端朝向升降通路10的壁面,且纵长方向垂直于电磁体16a的纵长方向。
永久磁体15b以下述方式安装:该永久磁体15b的一端安装于电磁体16a的另一端,永久磁体15b的另一端朝向升降通路10的壁面,且纵长方向平行于永久磁体15a的纵长方向。
电磁体16b以下述方式安装:该电磁体16b的一端安装于永久磁体15a的另一端,其纵长方向垂直于该永久磁体15a的纵长方向而平行于电磁体16a的纵长方向,该电磁体16b的另一端朝向导轨8的突起部。
电磁体16c以下述方式安装:该电磁体16c的一端安装于永久磁体15b的另一端,其纵长方向垂直于该永久磁体15b的纵长方向而平行于电磁体16a的纵长方向,该电磁体16c的另一端朝向导轨8的突起部。
这些电磁体16a、16b、16c是在铁心上卷绕线圈而成的磁体。在电磁体16a的突起部的前端安装有间隙传感器14a,该间隙传感器14a用于检测电磁体16a与导轨8的突起部之间的在X方向、即与升降通路10的壁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间隙。该间隙传感器14a接近导轨8的突起部的前端部分。
此外,在电磁体16b的另一端安装有间隙传感器14b。该间隙传感器14b检测电磁体16b与导轨8的突起部之间的在Z方向、即与升降通路10的壁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间隙。该间隙传感器14b接近导轨8的突起部。以下,根据需要,将间隙传感器14a、14b仅称为间隙传感器14,将永久磁体15a、15b仅称为永久磁体15,将电磁体16a、16b、16c仅称为电磁体16。
这里,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进行通过使电磁体16a、16b、16c的线圈的电流收敛于零而与轿厢2的重量无关地仅用永久磁体15的吸引力稳定地支承轿厢2的控制、即所谓的零功率控制。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下端部相连的部分,安装有辅助引导装置13。
辅助引导装置13具有滚轮引导装置。在辅助引导装置13的工作时,该滚轮引导装置在轿厢2的行驶时边与导轨8接触边进行旋转。由此,轿厢2边被导轨8支承边被引导。辅助引导装置13的滚轮引导装置例如也可以是滑动导块。
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被切换为引导控制中或引导控制停止中。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中的情况下,辅助引导装置13与导轨8非接触。此外,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的情况下,轿厢2如前所述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引导装置13引导下的轿厢2的行驶所引起的振动,比非接触引导装置11引导下的轿厢2的行驶所引起的振动大,但是辅助引导装置13引导下的轿厢2的行驶不会引起消耗和/或损坏等。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4所示的处理是控制停止的条件的一个例子,并不特别限定。
在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中、即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中的情况下,无论是处于轿厢2的实际的引导中还是处于引导的待机中,都从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对非接触引导装置11供给电力。即,在电梯长时间未运行的情况下,如果继续由这些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则大大消耗待机电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时间未运行的情况下,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电力供给。
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始终判断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是否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步骤S1),在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的情况下(步骤S1的“是”),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电力供给,停止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步骤S5)。
此外,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1的“否”),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边使轿厢2处于行驶中(步骤S2的“否”),边继续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步骤S6)。
此外,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1的“否”),在轿厢2处于停止中(步骤S2的“是”)且处于轿厢2的暂停运行中的情况下(步骤S3的“是”),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在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的基础上,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电力供给而停止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步骤S5)。
此外,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1的“否”),在轿厢2处于停止中(步骤S2的“是”)而轿厢2未处于暂停运行中的情况下(步骤S3的“否”),在关门待机并经过了预定时间、例如30分钟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的“是”),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在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的基础上,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电力供给而停止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步骤S5)。
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降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功耗。但是,当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停止中由电梯的使用者进行了候梯厅呼叫的情况下,直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而启动该非接触引导装置11并开始引导控制为止都不能使轿厢2行驶。这样,如果引导控制开始被延迟,则轿厢2到达被进行了候梯厅呼叫的楼层被延迟,导致服务性降低。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盘7设有判断轿厢2内有无乘客的功能。在如前所述用于降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功耗的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控制停止中,在需要以候梯厅呼叫等使轿厢2行驶的情况下且轿厢2内无乘客的情况下,电梯控制盘7使轿厢2在由上述的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
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使轿厢2行驶的情况下,与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相比,乘用感觉等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的行驶中,由于在轿厢2内没有乘客,所以不会产生乘用感觉的问题。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如图5所示,电梯控制盘7具有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开关28a、行驶许可指示部29、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和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
此外,如图5所示,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具有: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和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33。
此外,电梯控制盘7具有开关28a。开关28a是连接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或者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之间的开关。该连接状态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进行切换。
电梯控制盘7的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基于载荷传感器17的检测结果来确认在轿厢2内是否有乘客。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还可以基于未图示的轿厢内照相机的拍摄图像来确认在轿厢2内是否有乘客。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根据需要对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指示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的开始。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按照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的指示,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并将该切换的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此外,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33根据需要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并将该切换的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
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按照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的通知,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此外,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按照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33的通知,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之间。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电梯控制盘的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如果在轿厢2的停止中(步骤S11的“是”)检测到候梯厅呼叫(步骤S12),则确认开关28a的切换状态,判断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是否为引导控制中、即是否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供给电力(步骤S13)。
如果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中、即开关28a连接于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步骤S13的“否”),则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将该处于引导控制中的情况通知给行驶许可指示部29。行驶许可指示部29如果接收到该通知则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14)。
由此,轿厢2可以行驶,在继续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的状态下(步骤S15)进行行驶(步骤S20)。这里,如果有候梯厅呼叫的楼层是轿厢2所待机的楼层,则电梯控制盘7不使该轿厢2行驶而直接开门。此外,如果有候梯厅呼叫的楼层不是轿厢2所待机的楼层,则电梯控制盘7使轿厢2在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下移动至有呼叫的楼层并开门。
另一方面,如果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即开关28a连接于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之间(步骤S13的“是”),则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将该处于引导控制停止中的情况通知给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如果接收到该通知,则判断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步骤S16)。
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在判断为轿厢2内“无乘客”的情况下(步骤S16的“否”),将该情况通知给行驶许可指示部29。并且,行驶许可指示部29如果接收到来自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的通知则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17)。在该状态下,由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仍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所以电梯控制盘7使辅助引导装置13启动(步骤18)。这样,轿厢2在由该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步骤S20)。
此外,如果轿厢2内“有乘客”(步骤S16的“是”),则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如果接收到来自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的通知,则对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输出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则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步骤S19),并将该切换的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
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的通知,则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
并且,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由此,轿厢2能够行驶,并且轿厢2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而行驶(步骤S20)。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在轿厢2的暂停运行中或关门待机并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而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电力供给。当该电梯在这样电力供给被切断了的状态下被进行了候梯厅呼叫的情况下,在轿厢2内无乘客的情况下使轿厢2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在轿厢2内有乘客的情况下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使轿厢2通过由该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而行驶。
由此,即使在长时间的运行停止时、暂停运行时等,为了降低功耗而使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停止,也能够防止因该停止引起的轿厢2向使用者的达到被延迟的情况。即,不会产生对于乘客的服务性降低,而能够极力抑制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功耗。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该变形例中,电梯控制盘7根据轿厢2的开门与否来判断乘客的有无。如前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停止条件是暂停运行、关门待机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所以该状态能够被认为在轿厢2内必然没有乘客的状态。因此,从该状态起的轿厢2的开门,可判断为乘客向轿厢2内的乘入。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变形例的框图。
如图7所示,在该变形例中,与图5所示的结构相比,电梯控制盘7代之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而具备轿厢2的开门检测部41。在该变形例中,开关28a是连接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或者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开门检测部41之间的开关。即,在该变形例中,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按照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33的通知,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于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开门检测部41之间。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如果在前述的步骤S13的处理中判断为“是”、即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则开门检测部41判断轿厢2的开门的有无(步骤S21)。
如果轿厢2未开门(步骤S21的“否”),则开门检测部41将该情况通知给行驶许可指示部29。行驶许可指示部29如果接收到来自开门检测部41的通知,则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17)。在该状态下,由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仍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所以电梯控制盘7使辅助引导装置13启动(步骤S18)。轿厢2在由该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开始行驶。并且,返回到步骤S21的处理。
此外,如果轿厢2开门了(步骤S21的“是”),则开门检测部41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如果接收到来自开门检测部41的通知,则认为有乘客乘入到了轿厢2内,而对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输出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的指示,则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步骤S19),并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
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的通知,则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
并且,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由此,轿厢2能够行驶,并且轿厢2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而行驶(步骤S20)
即,在该变形例中,由于根据轿厢2的开门的有无来判断乘客的有无,在判断为在轿厢2内有乘客的情况下,使轿厢2通过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而行驶,所以能够防止在轿厢2内有乘客的情况下使轿厢2在辅助引导装置13的引导下行驶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中,省略与图1所示的相同部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基于由载荷传感器17检测出的载荷值和其变化量来判断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以更高精度判断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盘7,与图7所示的结构相比较,还具有载荷信号检测部51、载荷判定部52和载荷变化量判定部53。
载荷信号检测部51基于来自载荷传感器17的信号而检测轿厢2的载荷信号。载荷判定部52判定由通过载荷信号检测部51检测出的载荷信号所表示的载荷值是否超过预定值。载荷变化量判定部53判定前述的载荷值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是否超过预定值。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前述的步骤S13的处理中判断为“是”、即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则电梯控制盘7的开门检测部41判断轿厢2的开门的有无(步骤S21)。
如果轿厢2未开门(步骤S21的“否”),则开门检测部41将该情况通知给行驶许可指示部29。行驶许可指示部29如果接收到来自开门检测部41的通知,则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17)。在该状态下,由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仍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所以电梯控制盘7使辅助引导装置13启动(步骤S18)。轿厢2在由该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并且,返回到步骤S21的处理。
此外,如果轿厢2开门了(步骤S21的“是”),则开门检测部41将该情况通知给载荷信号检测部51。载荷信号检测部51如果接收到来自开门检测部41的通知,则基于来自载荷传感器17的信号,检测轿厢2的载荷信号。并且,载荷判定部52判定通过载荷信号检测部51获得的载荷值是否超过预定值W(步骤S31的“是”)。这里,预定值W设定为20[公斤]。
在载荷判定部52判定为载荷值超过预定值W的情况下(步骤S31的“是”),载荷变化量判定部53判定通过载荷信号检测部51获得的载荷值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是否超过预定值dW(步骤S32)。这里,预定值dW设定为体重20公斤的人乘入到轿厢2时发生变化的量。
载荷变化量判定部53在判定为载荷值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超过预定值dW的情况下(步骤S32的“是”),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如果接收到来自载荷变化量判定部53的通知,则认为有乘客乘入到了轿厢2内,而对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输出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的指示,则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步骤S19),并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
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的通知,则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
并且,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由此,轿厢2能够行驶,并且轿厢2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而行驶(步骤S20)。
此外,在载荷判定部52判定为载荷值未超过预定值W的情况下(步骤S31的“否”),如果是经过预定时间之前则返回到步骤S31的处理。此外,在经过了该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33的“是”),电梯控制盘7进行关门工作并且通过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34)。在该状态下,由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仍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所以电梯控制盘7使辅助引导装置13启动(步骤S35)。轿厢2在由该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开始行驶(步骤S20)。
此外,在载荷变化量判定部53判定为载荷值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定值dW的情况下(步骤S32的“否”),如果是经过预定时间之前则返回到步骤S32的处理。此外,电梯控制盘7在经过了该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36的“是”),进行关门工作并且通过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34)。之后进行步骤35及其以后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中,在轿厢2的暂停运行中的情况或关门待机并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而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电力供给。当该电梯在这样电力供给被切断了的状态下被进行了候梯厅呼叫的情况下且轿厢2的载荷值和/或载荷变化量未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在轿厢2内没有乘客,而使轿厢2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此外,该电梯在轿厢2的载荷值和载荷变化量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在轿厢2内有乘客,从而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而使轿厢2通过由该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而行驶。
由此,该电梯在被进行了候梯厅呼叫而开门了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在该开门后乘客实际上没有乘入到轿厢2内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使轿厢2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能够更多地减少引导控制所消耗的电力。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通过使用间隙传感器14的输出信号来判别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而更加可靠地判断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盘7,与图7所示的结构相比较,还具有间隙传感器输出量检测部61和间隙传感器输出变化量判定部62。
间隙传感器输出量检测部61基于来自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间隙传感器14的信号来检测间隙传感器输出量。
间隙传感器输出变化量判定部62判定通过间隙传感器输出量检测部61检测出的间隙传感器输出量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是否超过预定值。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前述的步骤S13的处理中判断为“是”、即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则电梯控制盘7的开门检测部41判断轿厢2的开门的有无(步骤S21)。
如果轿厢2未开门(步骤S21的“否”),则开门检测部41将该情况通知给行驶许可指示部29。行驶许可指示部29如果接收到来自开门检测部41的通知,则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17)。在该状态下,由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仍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所以电梯控制盘7使辅助引导装置13启动(步骤S18)。轿厢2在由该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并且,返回到步骤S21的处理。
此外,如果轿厢2开门了(步骤S21的“是”),则开门检测部41将该情况通知给间隙传感器输出量检测部61。间隙传感器输出量检测部61如果接收到来自开门检测部41的通知,则基于来自间隙传感器14的信号,检测间隙传感器输出量。并且,间隙传感器输出变化量判定部62判定通过间隙传感器输出量检测部61检测出的间隙传感器输出量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是否超过预定值dG(步骤S41)。这里,预定值dG设定为体重20公斤的人乘入到轿厢2时发生变化的量。
间隙传感器输出变化量判定部62在判定为间隙传感器输出量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超过预定值dG的情况下(步骤S41的“是”),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如果接收到来自间隙传感器输出变化量判定部62的通知,则认为有乘客乘入到了轿厢2内,而对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输出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则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步骤S19),并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
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的通知,则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
并且,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由此,轿厢2能够行驶,并且轿厢2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而行驶(步骤S20)。
此外,在间隙传感器输出变化量判定部62判定为间隙传感器输出量在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定值dG的情况下(步骤S41的“否”),如果是经过预定时间之前,则返回到步骤S41的处理。此外,在经过了该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42的“是”),电梯控制盘7进行关门工作并且通过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步骤S43)。在该状态下,由于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仍为引导控制停止中,所以电梯控制盘7使辅助引导装置13启动(步骤S44)。轿厢2在由该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开始行驶(步骤S20)。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中,在轿厢2的暂停运行中的情况或关门待机并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停止而切断向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电力供给。当该电梯在这样电力供给被切断了的状态下被进行了候梯厅呼叫的情况下且间隙传感器输出量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在轿厢2内没有乘客,而使轿厢2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此外,该电梯在间隙传感器输出量的变化量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在轿厢2内有乘客,从而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而使轿厢2通过由该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而行驶。
由此,电梯在被进行了候梯厅呼叫而开门了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乘客实际上没有乘入到轿厢2内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使轿厢2在由辅助引导装置13进行的引导下行驶,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能够更多地减少引导控制所消耗的电力。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电梯的运行功能中,具有诊断运行功能,该诊断运行功能用于根据来自电梯外部的远程监视传感器等的诊断运行开始指示使轿厢2行驶,收集电梯的各种控制量的数据而检查有无异常。
如果由该诊断运行功能进行的电梯行驶是基于辅助引导装置13的引导的行驶,则有可能根据因引导力的降低引起的振动等而作出异常的误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为了防止这种误检测,在执行电梯的诊断运行的情况下,无论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都进行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以及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盘7,与图11所示的结构相比较,具有运行状态判别部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28a是连接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或者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运行状态判别部71之间的开关。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按照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33的通知,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运行状态判别部71之间。
运行状态判别部71判别电梯的运行模式是处于按照呼叫登记而进行行驶的通常运行模式还是处于诊断运行模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与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控制停止后的控制开始有关的处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步骤S13的处理中判断为“是”、即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为引导控制停止中,则运行状态判别部71判别电梯的运行模式是否是诊断运行模式(步骤S51)。
运行状态判别部71在判别为电梯的运行模式是诊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51的“是”),则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如果接收到来自运行状态判别部71的通知,则对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输出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指示部31的指示,则将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引导控制中(步骤S19),并将该情况通知给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
非接触引导控制状态输出部28如果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的通知,则切换电梯控制盘7的开关28a的切换状态,以便该开关28a连接在候梯厅呼叫检测部27与行驶许可指示部29之间。
并且,行驶许可指示部29输出行驶许可指示。由此,轿厢2能够行驶,并且轿厢2通过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引导控制而行驶(步骤S20)。
另一方面,运行状态判别部71在判别为电梯的运行模式是通常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51的“否”),则将该情况通知给开门检测部41。之后进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21及其以后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之外,还在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停止了的状态下,且运行模式为诊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不进行轿厢2内的乘客的有无的判别,而无条件地开始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轿厢2的引导。由此,电梯在诊断运行模式时,能够始终进行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进行的引导控制,能够防止由辅助引导装置13引导下的行驶所引起的诊断运行模式时的异常的误检测。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原样,而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此外,通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宜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省略几个构成要素。进而,也可以使处于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适宜组合。

Claims (5)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轨(8),其在升降通路内在上下方向铺设;
轿厢(2),其沿所述导轨升降;
磁体单元(11a),其具有多个电磁体(16)并搭载于所述轿厢上,所述多个电磁体(16)具有隔着空隙与所述导轨相对的磁极;
间隙传感器(14),其检测所述电磁体与所述空隙及所述导轨形成的磁回路在所述空隙中的状态;
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其基于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对所述电磁体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相对于所述导轨以非接触方式引导所述轿厢;
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33),其在不需要以非接触方式引导所述轿厢的情况下停止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
轿厢内乘客确认部(30),其在通过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停止了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引导所述轿厢的需要的情况下,判别该轿厢内的乘客的乘梯的有无;
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32),其在通过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出在所述轿厢内有乘客乘梯的情况下,使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所述轿厢的引导开始;以及
辅助引导装置(13),其在通过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出在所述轿厢内没有乘客乘梯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导轨边可升降地支承所述轿厢边对其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停止了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引导所述轿厢的需要之后,在该轿厢开门了的情况下,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为在该轿厢中有乘客乘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载荷传感器(17),其检测所述轿厢内的载荷值及载荷变化量;
其中,在通过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停止了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引导所述轿厢的需要之后,在所述轿厢开门了的情况下并且由所述载荷传感器检测出的载荷值及载荷变化量超过了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为在该轿厢中有乘客乘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停止了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的状态下,在产生了引导所述轿厢的需要之后,在所述轿厢开门了的情况下并且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值超过了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判别为在该轿厢中有乘客乘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运行状态判别部(71),其判别所述轿厢的运行模式是通常运行模式还是用于电梯的自动诊断的自动诊断运行模式;
其中,在通过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停止部停止了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的状态下,在通过所述运行状态判别部判别为该轿厢的运行模式为自动诊断运行模式的情况下,无论所述轿厢内乘客确认部的判别结果如何,所述非接触引导控制开始部都使由所述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进行的所述轿厢的引导开始。
CN2010102601635A 2009-09-07 2010-08-20 电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9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6338/2009 2009-09-07
JP2009206338A JP2011057321A (ja) 2009-09-07 2009-09-07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9878A CN102009878A (zh) 2011-04-13
CN102009878B true CN102009878B (zh) 2013-04-03

Family

ID=43840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016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9878B (zh) 2009-09-07 2010-08-20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57321A (zh)
CN (1) CN102009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8915B2 (ja) * 2012-02-20 2014-06-1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移動制御装置及びかご移動制御方法
JP6256286B2 (ja) * 2014-10-09 2018-01-10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819290B (zh) * 2016-05-09 2017-12-29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2932A (en) * 1992-01-06 1993-07-07 Hitachi Ltd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 thereof.
CN1165109A (zh) * 1996-02-02 1997-11-19 奥蒂斯电梯公司 改进的电梯轿厢用有源磁性导向装置
CN1314302A (zh) * 2000-03-16 2001-09-26 株式会社东芝 电梯导引装置
JP2001261261A (ja) * 2000-03-16 2001-09-2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磁気案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8399B2 (ja) * 1993-05-27 1999-05-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の走行案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62932A (en) * 1992-01-06 1993-07-07 Hitachi Ltd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 thereof.
CN1165109A (zh) * 1996-02-02 1997-11-19 奥蒂斯电梯公司 改进的电梯轿厢用有源磁性导向装置
CN1314302A (zh) * 2000-03-16 2001-09-26 株式会社东芝 电梯导引装置
JP2001261261A (ja) * 2000-03-16 2001-09-2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磁気案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57321A (ja) 2011-03-24
CN102009878A (zh) 201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93760B2 (en) Elevator
KR100416137B1 (ko) 엘리베이터 안내장치
JP2009154988A (ja)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走行防止システム
CN101646619A (zh) 电梯装置
KR20100129340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및 그 운전 방법
JPH0725568A (ja) 昇降機のカウンターウェイトチェンジシステム
CN102009878B (zh) 电梯
JP619282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位置検出装置
JP2006193275A (ja)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の電力供給装置
KR101022122B1 (ko) 위치검출장치, 엘리베이터의 위치검출장치 및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03482454A (zh) 电梯
JP503124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振装置
JP509837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649486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脱レール検出装置
JP2016155623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この位置検出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
JP200715349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WO2016084203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位置検出装置
JPH06336383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走行案内装置
JP2020001888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2041157A (ja) エレベータ
JPH04191251A (ja)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方法
JP2008162766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0912667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振動抑制装置
JPH03205279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KR100720225B1 (ko) 액츄에이터의 구동 방법, 및 액츄에이터의 구동 회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