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0646B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0646B
CN101990646B CN2009801122535A CN200980112253A CN101990646B CN 101990646 B CN101990646 B CN 101990646B CN 2009801122535 A CN2009801122535 A CN 2009801122535A CN 200980112253 A CN200980112253 A CN 200980112253A CN 101990646 B CN101990646 B CN 1019906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light
imaging
imag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22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0646A (zh
Inventor
井场拓巳
山下优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90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0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0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06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的成像光学系统。成像光学系统(7)具备从物体侧朝向像面侧依次配置的孔径光阑(5)以及作为光学部件的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该第一透镜(1)具有正光焦度,两面均为凸面,该第二透镜(2)具有负光焦度,由像面侧的透镜面为凹面的弯月透镜构成,该第三透镜(3)具有正光焦度,由像面侧的透镜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构成,该第四透镜(4)具有负光焦度,像面侧的透镜面在光轴附近为凹面。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的有效孔径部设置有使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

Description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光学部件(例如,光学透镜、平行平板)在成像部(例如,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对被摄体像进行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成像光学系统中,存在有引起像质恶化的被称作所谓光斑(flare)或叠影(ghost)而不对成像做出贡献的无用光束(杂散光)。作为其主要原因,能够举出如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在光学透镜的透镜面或端部反射,到达摄像元件的摄像面所致。
以往,作为防止这种光斑或叠影引起像质恶化的手段,提出有如下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3)。
即,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环形光阑(flare stop),该光阑组装在保持光学透镜的透镜镜筒内,使入射到所述光学透镜的光线通过中心部的圆形开口,从而抑制光斑的产生,该光阑的所述圆形开口的端面相对于摄影光轴倾斜。
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抗杂散光结构,该抗杂散光结构在透镜镜筒内设置遮光板,以阻止杂散光透过。
另外,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为消除光斑而插入有第二光圈的摄像用透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915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423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396683号公报
但是,即使像专利文献1~3那样设置光阑等,仅靠一般的透镜设计,仍无法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光学系统将从物体侧入射的光线射出到像面侧,在成像部对被摄体的像进行成像,其特征在于,通过光学部件的全反射,将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遮断。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能够通过光学部件的全反射将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遮断,从而能够使得视场角外的无用光束不能到达成像部。其结果,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
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所述光学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设置于光学面的有效孔径部。根据该优选例,能够有效遮断视场角外的无用光束。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所述光学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设置于光学面的有效孔径部之外。根据该优选例,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并且还能够对光学面的有效孔径部进行自由设计。此外,若在光学面的有效孔径部也设置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的效果。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所述光学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具有相对于所述入射光线为凸的凸面形状。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所述光学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相对于所述入射光线倾斜配置。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优选在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的部位,设置有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根据该优选例,能够防止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由反射防止结构或散射结构构成。根据该优选例,能够防止全反射后的光线的一部分在其他部位进一步反射而到达成像部。此外,在该情况下,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设置于所述光学部件。根据该优选例,能够在光学部件的加工工序中完成包括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成像部的机构的本发明。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将与被摄体对应的光信号转换成图像信号输出的摄像元件、以及在所述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对所述被摄体的象进行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使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作为成像光学系统,使用所述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从而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能够提供高性能的摄像装置、以及搭载有该摄像装置的高性能的便携式电话机等移动产品。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并能够提供与搭载于带摄像头的便携式电话机等移动产品上的摄像元件对应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的配置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的配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
a、b、c、d、a’、b’、c’、d’光线;e透镜面(全反射面);f透镜面;g面(全反射面);S摄像面;1、8第一透镜;2、9第二透镜;2a、10a端部;3、10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11孔径光阑;6平行平板;7、13成像光学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实施方式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的配置图。
[1.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7具备从物体侧(图1中为左侧)朝向像面侧(图1中为右侧)依次配置的孔径光阑5以及作为光学部件的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该第一透镜1具有正光焦度(positive power),两面均为凸面,该第二透镜2具有负光焦度(negative power),由像面侧的透镜面为凹面的弯月透镜构成,该第三透镜3具有正光焦度,由像面侧的透镜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构成,该第四透镜4具有负光焦度,像面侧的透镜面在光轴附近为凹面。在此,成像光学系统7是摄像用单焦点透镜,将从物体侧入射的光线射出到像面侧,在成像部(本实施方式中为摄像元件的摄像面S)形成光学像(形成被摄体像);摄像元件将与被摄体对应的光信号转换成图像信号输出。而且,使用摄像元件和成像光学系统7构成摄像装置。
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的各透镜面可以适当地形成为非球面,透镜面的非球面形状采用下述数学式1求出(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数学式1]
X = Y 2 R 0 1 + 1 - ( κ + 1 ) ( Y R 0 ) 2 + A 4 Y 4 + A 6 Y 6 + A 8 Y 8 + A 10 Y 10 + · · ·
其中,在上述数学式1中,Y表示从光轴的高度,X表示从光轴的高度Y与非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顶点的切面之间的距离,R0表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分别表示4次方、6次方、8次方、10次方、…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四透镜4和摄像元件的摄像面S之间配置有透明的平行平板6。在此,平行平板6是与光学低通滤波器、IR遮断滤波器、摄像元件的面板(玻璃盖)等价的平板。
对于从第一透镜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平行平板6的像面侧的面的各面(下面又称为“光学面”),从物体侧依次称为“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十面”(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下述表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7的具体数值例。
[表1]
  面号码   r(mm)   d(mm)   n   v
  孔径光阑   ∞   0.00   -   -
  第一面   2.193   0.60   1.4845   70.2
  第二面   -13.5   0.10   -   -
  第三面   3.053   0.44   1.61   27.0
  第四面   1.718   1.13   -   -
  第五面   -5.036   0.76   1.525   56.4
  第六面   -1.551   0.22   -   -
  第七面   4.049   0.71   1.525   56.4
  第八面   1.348   1.00   -   -
  第九面   ∞   0.50   1.5168   64.2
  第十面   ∞   0.05   -   -
  摄像面   ∞   -   -   -
在上述表1中,r(mm)表示光学面的曲率半径,d(mm)表示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以及平行平板6在轴上的壁厚或面间距,n表示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以及平行平板6相对于d线(587.5600nm)的折射率,v表示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以及平行平板6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此外,在下述表2A、表2B中示出了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7的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的非球面系数(包括圆锥常数)。在下述表2A、表2B中,“E+00”、“E-02”等分别表示“10+00”、“10-02”等(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表2A]
  κ   A4   A6
  第一面   -3.319E-01   -5.470E-03   -1.130E-02
  第二面   0.000E+00   -1.118E-02   1.500E-02
  第三面   -3.315E-01   -2.739E-02   1.798E-02
  第四面   -2.056E+00   1.891E-02   -2.512E-03
  第五面   -2.270E+01   1.595E-02   -1.874E-02
  第六面   -4.986E+00   -2.491E-02   1.720E-02
  第七面   -2.334E+00   -6.799E-02   1.392E-02
  第八面   -5.152E+00   -4.259E-02   1.017E-02
[表2B]
  A8   A10   A12
  第一面   1.599E-02   -1.465E-02   0.000E+00
  第二面   2.035E-02   -2.437E-02   0.000E+00
  第三面   3.676E-02   -2.193E-02   -3.655E-03
  第四面   2.069E-02   1.298E-02   -1.467E-02
  第五面   3.625E-03   -7.851E-04   5.318E-05
  第六面   -1.017E-02   3.597E-03   -5.009E-04
  第七面   -4.860E-04   -1.245E-04   9.407E-06
  第八面   -2.003E-03   2.270E-04   -1.077E-05
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7采用通过光学部件的全反射而将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遮断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的有效孔径部上设置有使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即,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是在物体侧具有大折射率区域的光学面(第二透镜2的折射率n1为1.61,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3之间的空气折射率为1.00),开始引起全反射的入射角度即临界角为sin-1(1/n1)=约38度。此外,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全反射面)相对于入射光线成凸面形状(向物体侧凸出的形状),其曲率半径为r1=1.718mm。
[2.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1中,a、b、c、d分别表示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7的光线。
光线a(实线)以约32度的入射角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7,是在摄像面S上成像的光线之一,通过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的各透镜面的最大有效径。
光线b、c、d(虚线)以比光线a的入射角大的约40度(>半视场角ω1=约32.5度)的入射角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7,是不会对成像做出贡献的光线(无用光束)(光线b是无用光束中上端的光线(上光线)、光线c是无用光束中通过孔径光阑5中心的光线(主光线)、光线d是无用光束中下端的光线(下光线))。而且,光线b、c、d入射到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时,光线b、c、d相对于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b、c、d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进行全反射。即,通过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进行的全反射将光线b、c、d遮断。因此,能够使得光线b、c、d无法到达摄像面S,其结果,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
此时,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进行了全反射的光线b、c、d会到达第二透镜2的端部2a的外表面(表面、外周面),但只要在该第二透镜2的端部2a的外表面设置用于阻止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全反射面)上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就能够防止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
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可以举出反射防止结构或散射结构等。为了实现反射防止结构,例如,可以涂布反射防止涂料,或设置遮光片。此外,为了实现散射结构,例如,可以实施压纹加工,形成不规则面,或者形成规则的凹凸。作为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只要采用这些结构,就能够防止全反射后的光线b、c、d的一部分在其他部位进一步发生反射而到达摄像面S。
而且,若将这种阻止在第二透镜2(光学部件)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全反射面)上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设置于第二透镜2(光学部件)的端部2a的外表面,则能够在第二透镜2(光学部件)的加工工序中完成包括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的本发明。另外,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也可以设置于与设置有全反射面的光学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透镜2)不同的光学部件(第三透镜3、平行平板6等)上。
此外,若考虑通过第二透镜2的光线会到达用于保持透镜的部件(透镜保持部件)的情况,只要在透镜保持部件设置与上述相同的反射防止结构、散射结构,则能够与上述相同,进一步防止在第二透镜2的像面侧的透镜面e全反射后的光线b、c、d的一部分进一步在其他部位反射而到达摄像面S。
如上所述的全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的部位能够通过光路分析(光线追踪模拟)来确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镜2设置全反射面,但全反射面可以设置于任意的光学部件上(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于第一透镜1~第四透镜4的任意透镜的任一个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的配置图。
[1.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13具备从物体侧(图2中为左侧)朝向像面侧(图2中为右侧)依次配置的孔径光阑11、以及作为光学部件的第一透镜8、第二透镜9、第三透镜10,该第一透镜8具有正光焦度,由像面侧的透镜面为凹面的弯月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9具有正光焦度,由像面侧的透镜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构成,该第三透镜10具有负光焦度,像面侧的透镜面在光轴附近为凹面,这些透镜由透镜保持部件14保持。在此,成像光学系统13是摄像用单焦点透镜,将从物体侧入射的光线射出到像面侧,在成像部(本实施方式中为摄像元件的摄像面S)上形成光学像(对被摄体的像进行成像);摄像元件将与被摄体对应的光信号转换成图像信号输出。并且,使用摄像元件和成像光学系统13构成摄像装置。
在第三透镜10和摄像元件的摄像面S之间配置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平行平板6相同的透明的平行平板12。
在下述表3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光学系统13的具体数值例。
[表3]
  面号码   r(mm)   d(mm)   n   v
  孔径光阑   ∞   0.00   -   -
  第一面   1.981   0.97   1.525   56.4
  第二面   13.160   0.75   -   -
  第三面   -1.849   0.71   1.525   56.4
  第四面   -0.990   0.32   -   -
  第五面   -46.820   0.69   1.525   56.4
  第六面   1.474   0.70   -   -
  第七面   ∞   0.50   1.5168   64.2
  第八面   ∞   0.05   -   -
  摄像面   ∞   -   -   -
此外,在下述表4A、表4B中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7的第一透镜8~第三透镜10的非球面系数(包括圆锥常数)。
[表4A]
  κ   A4   A6
  第一面   -1.597E+00   2.277E-02   1.903E-04
  第二面   0.000E+00   1.259E-02   -7.626E-03
  第三面   -8.704E+00   -1.953E-01   1.021E-01
  第四面   -2.829E+00   -1.569E-01   7.154E-02
  第五面   0.000E+00   -1.082E-01   3.143E-02
  第六面   -7.352E+00   -7.102E-02   1.901E-02
[表4B]
  A8   A10   A12
  第一面   -4.191E-02   2.200E-01   -3.651E-01
  第二面   -9.705E-03   2.384E-02   -1.861E-02
  第三面   -5.910E-02   5.954E-02   -1.483E-02
  第四面   -2.438E-02   7.679E-03   4.756E-03
  第五面   -1.803E-02   9.638E-03   -4.293E-03
  第六面   -5.078E-03   4.104E-04   -5.008E-06
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光学系统13也采用通过光学部件的全反射将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遮断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在位于第三透镜10的像面侧的透镜面f的有效孔径部之外的面g(端部10a的像面侧的表面)上设置有使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即,位于第三透镜10的像面侧的透镜面f的有效孔径部之外的面g是在物体侧具有较大折射率区域的面(第三透镜10的折射率n2为1.525,第三透镜10和平行平板12之间的空气折射率为1.00),开始引起全反射的入射角度即临界角为sin-1(1/n2)=约41度。此外,面g(全反射面)以与摄像面S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光轴而变小的方式倾斜(相对于入射光线倾斜配置)。在此,面g与垂直于光轴的面形成的角度为θ2=约20度。该情况下,面g应通过光路分析等适当配置。
[2.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采用上述方式构成的成像光学系统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2中,a’、b’、c’、d’表示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13的光线。
光线a’(实线)以约32度的入射角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13,是在摄像面S上成像的光线之一,通过第一透镜8~第三透镜10的各透镜面的最大有效径。
光线b’、c’、d’(虚线)以比光线a’的入射角大的约40度(>半视场角ω2=约32度)的入射角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13,是不对成像做出贡献的光线(无用光束)(光线b’是无用光束中上端的光线(上光线),光线c’是无用光束中通过孔径光阑11中心的光线(主光线),光线d’是无用光束中下端的光线(下光线))。而且,光线b’、c’、d’入射到位于第三透镜10的像面侧的透镜面f的有效孔径部之外的面g时,光线b’、c’、d’相对于该面g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b’、c’、d’在面g上进行全反射。即,光线b’、c’、d’通过面g的全反射而被遮断。因此,能够使得光线b’、c’、d’无法到达摄像面S,其结果,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另外,若在透镜面的有效孔径部也设置使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的效果。
此时,在第三透镜10(光学部件)的面g上全反射后的光线b’、c’、d’会到达第三透镜10的端部10a的外周面,但若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在该第三透镜10(光学部件)的端部10a的外周面上设置阻止在面g(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b’、c’、d’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则例如能够防止全反射后的光线b’、c’、d’的一部分进一步在其他部位反射而到达摄像面S。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摄像面S的机构,可以设置于与设置有全反射面的光学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透镜10)不同的光学部件(第二透镜9、平行平板12等)上。例如,虽未图示,当在第三透镜10的面g上全反射后的光线b’、c’、d’被透镜保持部件14反射、该反射后的光线到达第二透镜9的端部的表面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二透镜9的端部的表面设置反射防止结构或散射结构,能够阻止在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摄像面S。
此外,若考虑通过第三透镜10的光线到达透镜保持部件14的情况,只要在透镜保持部件14上设置相同的结构,则与上述相同,能够进一步防止在面g上全反射后的光线b’、c’、d’的一部分进一步在其他部位反射而到达摄像面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透镜10的端部的像面侧的面(位于透镜面的有效孔径部之外的面)上设置全反射面,但全反射面可以设置于任意的光学部件上(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于第一透镜8~第三透镜10的任意一个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全反射面以与摄像面S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光轴而变小的方式倾斜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该结构此。全反射面只要相对于入射光线倾斜配置即可,因此,可以垂直于光轴形成,也可以以与摄像面S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光轴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样举例说明了全反射面相对于入射光线倾斜配置的情况,但该情况下的全反射面也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具有相对于入射光线为凸的凸面形状。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成像光学系统,以单焦点透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具有变焦功能的成像光学系统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另外,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组合的本发明也能够分别应用于由单焦点透镜构成的成像光学系统和具有变焦功能的成像光学系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能够充分抑制引起像质恶化的光斑、叠影的产生,所以在被期待着高性能化的带摄像头的便携式电话机等移动产品的领域中非常有用。

Claims (10)

1.一种成像光学系统,将从物体侧入射的光线射出到像面侧,在成像部对被摄体的像进行成像,其特征在于,
以通过具有透镜部或平行平板的部件的全反射将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遮断的方式,在光学面的有效孔径部设置所述部件的使上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具有相对于所述入射光线为凸的凸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在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的部位,设置有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由反射防止结构或散射结构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设置于所述部件。
6.一种成像光学系统,将从物体侧入射的光线射出到像面侧,在成像部对被摄体的像进行成像,其特征在于,
以通过具有透镜部或平行平板的部件的全反射将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遮断的方式,在光学面的有效孔径部之外设置所述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并且,
所述部件的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具有相对于所述入射光线为凸的凸面形状,或具有以与所述成像部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光轴而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在使所述视场角外的入射光线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的部位,设置有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由反射防止结构或散射结构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中,
阻止在所述全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到达所述成像部的机构设置于所述部件。
10.一种摄像装置,具备将与被摄体对应的光信号转换成图像信号输出的摄像元件、以及在所述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对所述被摄体的像进行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作为所述成像光学系统。
CN2009801122535A 2008-11-13 2009-08-05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0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91203A JP5097086B2 (ja) 2008-11-13 2008-11-13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8-291203 2008-11-13
PCT/JP2009/003752 WO2010055599A1 (ja) 2008-11-13 2009-08-05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0646A CN101990646A (zh) 2011-03-23
CN101990646B true CN101990646B (zh) 2013-02-06

Family

ID=42169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225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0646B (zh) 2008-11-13 2009-08-05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19281A1 (zh)
JP (1) JP5097086B2 (zh)
KR (1) KR101252916B1 (zh)
CN (1) CN101990646B (zh)
WO (1) WO20100555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1136A (ja) * 2010-04-06 2011-11-04 Tamron Co Ltd 組合せ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組合せレンズの連結固定方法
KR101247314B1 (ko) 2010-07-26 2013-03-25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결상렌즈 시스템
TWI531813B (zh) * 2011-08-15 2016-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拾取鏡頭組
JPWO2013145989A1 (ja) * 2012-03-28 2015-12-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103412394B (zh) * 2013-03-19 2017-05-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837966B (zh) * 2014-03-04 2016-04-27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用于i线大面积平板投影光刻机的物镜
CN103837967B (zh) * 2014-03-04 2016-05-18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大视场高数值孔径的i-line光刻机投影物镜
TWI518362B (zh) * 2014-10-24 2016-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752071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CN110049223B (zh) * 2019-05-08 2021-09-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组件及移动终端
JP6854542B1 (ja) * 2019-11-28 2021-04-07 佐藤 拙 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CN111028672A (zh) * 2019-12-03 2020-04-17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671665B (zh) * 2020-05-15 2022-10-21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红外单波长镜片组
CN113805299A (zh) * 2020-06-11 2021-12-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垫圈
JP6990466B2 (ja) * 2020-10-22 2022-02-03 拙 佐藤 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7709A (ja) * 1998-05-29 1999-12-10 Sony Corp 遮光板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系
JP3020095B2 (ja) * 1998-07-03 2000-03-1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
JP3710724B2 (ja) * 2001-05-14 2005-10-26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装置
JP3804579B2 (ja) * 2002-06-19 2006-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恒星センサ
JP3396683B1 (ja) * 2002-07-31 2003-04-14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用レンズ
JP3891567B2 (ja) * 2002-12-03 2007-03-14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アストッパ
JP4137726B2 (ja) * 2003-07-04 2008-08-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5170711A (ja) * 2003-12-09 2005-06-30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JP2008175992A (ja) * 2007-01-17 2008-07-31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JP2008175991A (ja) * 2007-01-17 2008-07-31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CN101726821B (zh) * 2008-10-30 2011-03-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组
CN101726822B (zh) * 2008-10-30 2012-05-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组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5074A 2005.01.27
JP特开平11-337709A 1999.12.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52916B1 (ko) 2013-04-09
JP5097086B2 (ja) 2012-12-12
JP2010117584A (ja) 2010-05-27
KR20100112197A (ko) 2010-10-18
WO2010055599A1 (ja) 2010-05-20
US20110019281A1 (en) 2011-01-27
CN101990646A (zh) 201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0646B (zh)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使用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1046544B (zh) 两片型摄像透镜单元
CN107402431B (zh) 影像撷取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KR102494776B1 (ko) 촬상렌즈
CN201749248U (zh) 投射光学系统及使用该投射光学系统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US20200073092A1 (en) Optical lens
CN109061838A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KR20130025137A (ko) 파노라마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노라마 촬상 시스템
CN104155758B (zh) 一种基于传像光纤束的大视场曲面焦平面成像方法与系统
CN107577032A (zh) 低畸变广角镜头
CN106896633A (zh) 投影机
CN101458390B (zh) 摄像透镜单元以及摄像机模块
CN111198465A (zh) 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
CN108319002A (zh) 一种镜头
CN109557635A (zh) 光学镜头
CN207051641U (zh) 一种投影镜头和投影系统
CN107436482A (zh) 转折式望远定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TW201736938A (zh) 投影機
CN108227150A (zh) 一种高分辨率低畸变微型投影镜头
CN101609199B (zh) 取像镜头
CN104459958B (zh) 一种用于红外相机的定焦镜头
CN207502801U (zh) 低畸变广角镜头
TWM516164U (zh) 廣視角取像裝置
JPS6146810B2 (zh)
CN209417402U (zh) 光学镜头和智能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