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8281A -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8281A
CN101958281A CN 201010250773 CN201010250773A CN101958281A CN 101958281 A CN101958281 A CN 101958281A CN 201010250773 CN201010250773 CN 201010250773 CN 201010250773 A CN201010250773 A CN 201010250773A CN 101958281 A CN101958281 A CN 101958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flexible film
support plate
side face
margin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5077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8281B (zh
Inventor
林嘉彦
彭佳添
方玮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5077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582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58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8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8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82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be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方法。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包含第一滚轮、连接构件及第二滚轮。连接构件枢接至该第二滚轮并可伸缩地连接至第一滚轮,使得该第二滚轮能突出于该第一周面。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的周面上分别具有可控制的吸附手段。在使用上,藉由第二滚轮,将黏附于第一载板上的软性薄膜的边缘部分自第一载板上剥离;藉由第一滚轮,将软性薄膜的主要部分自第一载板上剥离;藉由第二滚轮,将边缘部分贴附于第二载板上;及藉由第一滚轮,将主要部分贴附于第二载板上。因此,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软性薄膜于转贴时翘曲的问题。

Description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方法,尤指一种以滚轮吸附软性薄膜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贴附薄膜的工艺中,因其膜厚较薄、刚性较差,无法直接运用现有的板材贴附的方法,例如:偏光板的贴附方法,故多先以撕膜的工具将形成于一载板上的薄膜自该载板上撕起,再移至另一载板上,进行贴附。然而,当该薄膜被剥离并悬置时,该薄膜容易产生卷曲或翘曲的现象,不利后续的贴附作业。又,若以拉扯的方式剥离薄膜,被剥离的薄膜将引入残留应力,此将使卷曲或翘曲的现象更形严重。若残留应力的值及分布过大时,该薄膜的功能性将会有程度上不同的破坏。
因此,目前已有利用剥离装置及贴附装置以分别剥离载板及贴附薄膜于另一载板的薄膜转贴设备。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先前技术之一实施例的一薄膜转贴设备1的示意图。薄膜转贴设备1主要包含一贴附滚轮12及一剥离滚轮14。离型膜22与黏附其上的薄膜24沿一方向输送移动,固定的剥离滚轮14先将离型膜22反向剥离后,设置于离型膜22上的薄膜24继续维持原移动方向移动。接着,贴附滚轮12将已脱离离型膜22的薄膜24吸附于其表面上,贴附滚轮12接续旋转并将吸附于其表面上的薄膜24贴附于另一载板26上,以完成转贴作业。
于此实施例中,薄膜转贴设备1以贴附滚轮12吸附剥离的薄膜24以避免薄膜24卷曲或翘曲,惟薄膜24在离开剥离滚轮14处到被贴附滚轮12吸附之前,薄膜24未有其它构件支撑,故必须靠自身的刚性以维持原移动方向移动,进而才能被贴附滚轮12正确吸附。进一步来说,薄膜24不能太软,例如:因膜厚不足或本身材质致使薄膜呈现柔软的特性,使得薄膜24的边缘部分,即一开始的部分,一离开剥离滚轮14处便弯曲,或者因输送所产生的拉力或张力而破裂损坏,以致于无法如预期地被贴附滚轮12正确吸附;换句话说,薄膜转贴设备1所提出的转贴机构并无法有效适用于较柔软的薄膜的转贴工艺中,例如:保护膜、胶膜、离型膜或其它型式之塑料软膜等。
因此,实有需要提出一种能有效处理软性薄膜的转贴机制,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利用两个滚轮以能分别剥离薄膜的边缘部分及主要部分,避免薄膜,尤其是边缘部分,被剥离时,产生卷曲或翘曲的问题。
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包含一第一滚轮、一连接构件及一第二滚轮。该第一滚轮包含一第一周面。该第二滚轮包含一第二周面。该连接构件枢接至该第二滚轮并可伸缩地连接至该第一滚轮,使得该第二滚轮能突出于该第一周面。其中,该第一周面与该第二周面上分别具有一可控制的吸附手段。此可控制的吸附手段可为在该第一周面或该第二周面上涂布、设置一黏性层,以使薄膜能黏附在该第一周面或该第二周面上;该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亦可为在该第一周面或该第二周面上形成多个抽排气孔,对该些抽排气孔抽气以吸附薄膜,及对该抽排些气孔排气以释放薄膜。该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亦可同时包含前述两者,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能利用滚轮滚动以剥离薄膜,避免对薄膜过度拉扯而残留应力于薄膜中。又该第二滚轮可相对该第一滚轮移动,故薄膜能在不残留或仅残留极少应力的条件下,同时吸附在该第一周面及该第二周面上。此些效用有助于接续的贴膜作业及转贴的薄膜的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实施软性薄膜的转贴作业。
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包含下列步骤:首先,提供一第一载板、一软性薄膜与一第二载板,该软性薄膜黏附于该第一载板,且该软性薄膜具有一边缘部分与一主要部分;藉由该第二滚轮,将该边缘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接着,藉由该第一滚轮,将该主要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然后,藉由该第二滚轮,将该边缘部分贴附于该第二载板上;再接着,藉由该第一滚轮,将该主要部分贴附于该第二载板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该第一滚轮及该第二滚轮分别吸附并剥离该软性薄膜的该边缘部分与该主要部分,有效解决该边缘部分可能卷曲或翘曲的问题;又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该第一滚轮及该第二滚轮之间的可伸缩特性,使得该薄膜虽同时吸附于该第一滚轮及该第二滚轮上,仍能避免被拉扯而产生残留应力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不仅可适用于易卷曲或翘曲的软性薄膜,亦可适用于具有一定刚性的薄膜材料,亦即适用远较现有技术的薄膜转贴设备更广的膜材范围。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先前技术之一实施例之一薄膜转贴设备之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之一软性薄膜转贴装置之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之另一较佳实施例之一软性薄膜转贴装置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之一软性薄膜转贴方法之流程图;
图4A至图10A为根据图3中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图2A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的作动分解图;
图4B至图10B为根据图3中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图2B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的作动分解图;
图11A及图11B为根据不同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的图3中步骤S120的细部流程图;
图12为图3中步骤S140的细部流程图;
图13为图3中步骤S160的细部流程图;
图14为图3中步骤S180的细部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薄膜转贴设备        3、4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
5 第一载板            6    软性薄膜
7 第二载板            12   贴附滚轮
14  剥离滚轮    22  载板
24  薄膜        26  载板
32  第一滚轮    34  连接构件
36  第二滚轮    62  边缘部分
64  主要部分    322 半径边侧
324 第一周面    326 圆心角
328 半径        362 第二周面
364 距离        366 距离
S100、S120~S127、S140~S144、S160~S166、S180~S184实施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A,其为根据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的示意图。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包含一第一滚轮32、一连接构件34及一第二滚轮36。第一滚轮32包含两半径边侧322与一第一周面324,并具有一扇形截面,该扇形截面具有一圆心角326及一半径328。连接构件34可伸缩地连接至该些半径边侧322之一上。第二滚轮36枢接至连接构件34,并包含一第二周面362。于图2中,以虚线绘示第二滚轮36因连接构件34缩向第一滚轮32而产生的位置变化。
此外,第一周面324与第二周面362上分别具有一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于本实施别中,此可控制的吸附手段得以在第一周面324或第二周面362上涂布、设置一黏性层来实现,黏性层可使用一般市售的黏性胶带,薄膜即能经由此黏性层黏附在第一周面324或第二周面362上;又或该可控制的吸附手段得以在第一周面324或第二周面362上形成多个抽排气孔来实现,抽排气孔的孔径可依需求设计,例如:4、5、6、9、13毫米(mm)等等,对该些抽排气孔抽气以实现吸附薄膜的功能,其正常覆膜真空或者所操作负压可为-60~-80mpa,操作负压若低于此范围易增加吸附系统负担,若高于此范围则吸附效果较差;及对该些抽排气孔排气以实现释放薄膜的功能,亦即将前述负压解除或施以正压。该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亦可同时包含前述两种实现方式,并且于第一周面324上的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与于第二周面362上的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亦可不同。
进一步来说,前述黏性层可藉由于第一周面324或第二周面362上贴双面胶或涂布黏胶等来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滚轮32主要以具黏性的材料制成,或以具黏性的材料制成的套筒套于第一滚轮32上,亦能实现前述可控制的吸附手段;前述说明亦适用于第二滚轮36,不另赘述。另外,于实作上,前述抽排气孔可为形成于第一滚轮32或第二滚轮36的通孔,该些通孔开口于第一周面324或第二周面362上,并另以一通气孔连通该些通孔以对该些通孔进行抽、排气。
请参阅图2B,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的示意图。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与前述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结构及作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滚轮32具有容置空间以及围绕容置空间的环形截面,容置空间用以收纳容置连接构件34与第二滚轮36,因此第一周面324对应的圆心角326可较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的圆心角326再大些,以适用于转贴面积或长度较大的软性薄膜。
原则上,圆心角326所产生第一周面324的缺口仅需容许第二滚轮36通过即可。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的其余组件的说明与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相同组件的说明相同,不另复述。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滚轮32的圆心角326亦可设计为360°,以适用于转贴各种面积或长度的软性薄膜,第二滚轮36与连接构件34则设置在第一滚轮32的侧面上,以利第二滚轮36能对应于第一周面324自由地伸缩。
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软性薄膜转贴方法的流程图。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是利用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将一软性薄膜自一载板转贴至另一载板。并请参阅图4A至图10A,其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前述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的作动分解图。
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首先提供一第一载板5、一软性薄膜6与一第二载板7,如步骤S100所示;其中,第一载板5为承载软性薄膜6的载板,其可以为离型膜或玻璃,软性薄膜6可以为保护膜,特别是软性电子书所适用的保护膜或TFT软性基板,其黏附于第一载板5上,并具有互相连接的一边缘部分62与一主要部分64,第二载板7可以为阻水膜,特别是软性电子书所适用的阻水膜,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接着,藉由第二滚轮36,将边缘部分62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步骤S120所示。请并参阅图11A,其为步骤S12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4A及图5A所示,将连接构件34往第一滚轮32方向收缩,如步骤S122所示。由于连接构件34的收缩,使得与连接构件34枢接的第二滚轮36朝第一滚轮32方向滚动或移动至边缘部分62,如步骤S124所示;并且于第二滚轮36接触边缘部分62后,令第二周面362吸附边缘部分62,第二滚轮36持续滚动以将边缘部分62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步骤S126所示。
补充说明的是,于图4A中,以虚线绘示连接构件34及第二滚轮36于一开始的位置,以实线表示第二滚轮36开始接触边缘部分62时的位置。此时第二滚轮36的中心位置与对应的第一滚轮32的半径边侧322间之距离364可依实际产品设定,距离364的长度相当于边缘部分62的长度,原则上此距离364或边缘部分62的长度需小于第二滚轮36的第二周面362的周长。藉此,第二滚轮36可吸附一定长度的边缘部分62,例如:1/2长度的边缘部分62以上,以增加转贴的稳定性。于图5A中,第二滚轮36近乎靠着第一滚轮32,此时第二滚轮36的中心位置与对应的第一滚轮32的半径边侧322间的距离366约为第二滚轮36的半径。但于实作上,第二滚轮36非必需靠着第一滚轮32,仅需第二滚轮36吸附边缘部分62的稳定性足够,故距离366亦可大于第二滚轮36的半径。
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接着藉由第一滚轮32,将主要部分64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图3中步骤S140所示。请并参阅图12,其为步骤S14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6A及图7A所示,接续地旋转第一滚轮32,如步骤S142所示;并且令第一周面324吸附主要部分64,并将主要部分64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步骤S144所示。
补充说明的是,由于软性薄膜6几乎完全被吸附在第一周面324及第二周面362上,亦即第二滚轮36的半径愈小或第二周面362的长度愈短,软性薄膜6被第一周面324及第二周面362吸附的范围就愈大、愈接近被完全吸附,并且大部分的软性薄膜6,即主要部分64,被吸附在第一周面324上,因此第一滚轮32的第一周面324的周长需大于主要部分64的长度。该周长将由该扇形截面的圆心角326及半径328决定(请参照图2A)。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圆心角326大于等于180度且小于等于340度,以作为预留第二滚轮36的机构空间,半径328可依所需尺寸设计,例如:大于等于10毫米且小于等于50毫米,或者根据成品之对角线距离4”、5”、6”、9”、13”等等进行设计。此外,于实作上,圆心角326及半径328宜一并考虑连接构件34及第二滚轮36与第一滚轮32连接的空间几何关系。另外,第一滚轮32及第二滚轮36的半径的设计亦宜考虑软性薄膜6可容许的弯曲半径。
软性薄膜6于被剥离后,可连同第一滚轮32及第二滚轮36一同移至第二载板7的上方或下方,或是将第二载板7移至软性薄膜6(及第一滚轮32、第二滚轮36)之下或下方。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接着藉由第二滚轮36,将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图3中步骤S160所示。请并参阅图13,其为步骤S16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8A及图9A所示,先以第二周面362上的边缘部分62接触第二载板7,接着将连接构件34往远离第一滚轮36方向伸展,使得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步骤S162所示;使得第二滚轮36朝远离第一滚轮32方向滚动或移动,如步骤S164所示;并且令第二周面362解除吸附边缘部分62,并将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步骤S166所示。
补充说明的是,当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使用的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为利用抽排气机制者,第二周面362即可直接利用对该些抽排气孔进行排气,即可达到解除吸附边缘部分62的效果;当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使用之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为利用黏着机制者,该黏性层的黏性则需小于软性薄膜6与第二载板7间的附着力,例如:第二载板7可以为一黏性戴板,且其黏性大于黏性层,以达到解除吸附边缘部分62的效果。
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接着藉由第一滚轮32,将主要部分64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图3中步骤S180所示。请并参阅图14,其为步骤S18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10A所示,接续地旋转第一滚轮32,如步骤S182所示;并且令第一周面324解除吸附主要部分64,并将主要部分64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步骤S184所示。至此即完成软性薄膜6的转贴作业。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软性薄膜转贴方法,亦可先藉由第一滚轮32,将主要部分64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接着再以第二周面362上的边缘部分62接触第二载板7,接着将连接构件34往远离第一滚轮36方向伸展,使得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也就是说步骤S160与步骤S180的顺序是可以互相调换的。
同样地,前述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亦得根据图3所示的流程图实施软性薄膜6的转贴操作。请参阅图3及4B至图10B,图4B至图10B为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前述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的作动分解图。
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首先实施步骤S100,其相关说明已如前述,不再复述。接着,藉由第二滚轮36,将边缘部分62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步骤S120所示。请并参阅图11B,其为步骤S12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4B及图5B所示,将第二滚轮36接触边缘部分62,如步骤S123所示;接着将连接构件34往第一滚轮32方向收缩,如步骤S125所示;以及令第二周面362吸附边缘部分62,并将边缘部分62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步骤S127所示。
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接着藉由第一滚轮32,将主要部分64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图3中步骤S140所示。请并参阅图12,其为步骤S14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6B及图7B所示,接续地旋转第一滚轮32,如步骤S142所示;并且令第一周面324吸附主要部分64,并将主要部分64自第一载板5上剥离,如步骤S144所示。关于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的第一滚轮32的其余说明可参阅前述关于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的第一滚轮32的说明,不另复述。
软性薄膜6在被剥离后,可连同第一滚轮32及第二滚轮36一同移至第二载板7的上方或下方,或是将第二载板7移至软性薄膜6(及第一滚轮32、第二滚轮36)之下或下方。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接着藉由第二滚轮36,将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图3中步骤S160所示。请并参阅图13,其为步骤S16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8B及图9B所示,先将软性薄膜6接触第二载板7,接着将连接构件34往远离第一滚轮36方向伸展,使得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步骤S162所示;使得第二滚轮36朝远离第一滚轮32方向滚动或移动,如步骤S164所示;并且令第二周面362解除吸附边缘部分62,并将边缘部分62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步骤S166所示。关于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使用的可控制的吸附手段的说明可参阅前述关于软性薄膜转贴装置3使用的可控制的吸附手段的说明,不另复述。
根据该软性薄膜转贴方法,接着藉由第一滚轮32,将主要部分64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图3中步骤S180所示。请并参阅图14,其为步骤S180的细部流程图。如图10B所示,接续地旋转第一滚轮32,如步骤S182所示;并且令第一周面324解除吸附主要部分64,并将主要部分64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如步骤S184所示。至此即完成软性薄膜6的转贴作业。同样地,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软性薄膜转贴方法,亦可先藉由第一滚轮32,将主要部分64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接着再藉由第二滚轮36,将边缘部分62接触贴附于第二载板7上。也就是说利用软性薄膜转贴装置4的步骤S160与步骤S180的顺序是可以互相调换的。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分别吸附并剥离软性薄膜的边缘部分与主要部分,此是直接接触、控制整个软性薄膜,可有效避免边缘部分卷曲或翘曲;并且,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均位于软性薄膜的同一侧,可保持软性薄膜的另一侧、贴附面的洁净,以提供较佳的转贴效果。此外,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利用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之间的可伸缩特性,可避免被拉扯而产生残留应力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不仅可适用于易卷曲或翘曲的软性薄膜,亦能适用于较厚或具有较大刚性的膜材,即可适用于多种工艺,节省建置工艺设备的费用。
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滚轮,包含一第一周面;
一第二滚轮,包含一第二周面;以及
一连接构件,枢接至该第二滚轮并可伸缩地连接至该第一滚轮,使得该第二滚轮能突出于该第一周面;
其中,该第一周面与该第二周面上分别具有一可控制的吸附手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控制的吸附手段为至少一黏性层或多个抽排气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周面对应一圆心角,该圆心角大于等于180度且小于等于34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滚轮包含两半径边侧并具有一扇形截面,该扇形截面具有一圆心角及一半径,该圆心角对应该第一周面,该连接构件是可伸缩地连接至该些半径边侧之一上。
5.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之任一项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装置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a)提供一第一载板、一软性薄膜与一第二载板,该软性薄膜黏附于该第一载板,且该软性薄膜具有一边缘部分与一主要部分;
(b)藉由该第二滚轮,将该边缘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
(c)藉由该第一滚轮,将该主要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
(d)藉由该第二滚轮,将该边缘部分贴附于该第二载板上;以及
(e)藉由该第一滚轮,将该主要部分贴附于该第二载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由下列步骤实施:
将该连接构件往该第一滚轮方向收缩;
使该第二滚轮朝该第一滚轮方向滚动或移动至该边缘部分;以及
令该第二周面吸附该边缘部分,并将该边缘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由下列步骤实施:
将该第二滚轮接触该边缘部分;
将该连接构件往该第一滚轮方向收缩;以及
令该第二周面吸附该边缘部分,并将该边缘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由下列步骤实施:
旋转该第一滚轮;以及
令该第一周面吸附该主要部分,并将该主要部分自该第一载板上剥离。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由下列步骤实施:
将该连接构件往远离该第一滚轮方向伸展;
使该第二滚轮朝远离该第一滚轮方向滚动或移动;以及
令该第二周面解除吸附该边缘部分,并将该边缘部分贴附于该第二载板上。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性薄膜转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由下列步骤实施:
旋转该第一滚轮;以及
令该第一周面解除吸附该主要部分,并将该主要部分贴附于该第二载板上。
CN2010102507737A 2010-08-05 2010-08-05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82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07737A CN101958281B (zh) 2010-08-05 2010-08-05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07737A CN101958281B (zh) 2010-08-05 2010-08-05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8281A true CN101958281A (zh) 2011-01-26
CN101958281B CN101958281B (zh) 2012-07-04

Family

ID=43485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077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8281B (zh) 2010-08-05 2010-08-05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5828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7959A (zh) * 2013-10-15 2014-01-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真空吸附力可调的转写辊及用该转写辊的薄膜贴附方法
CN107571487A (zh) * 2017-09-29 2018-01-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554004A (zh) * 2018-06-04 2019-12-10 考姆爱斯株式会社 一种半导体基板用保护膜剥离与否监视装置及方法
CN114291378A (zh) * 2022-03-08 2022-04-08 高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显示屏生产用撕覆膜装置及显示屏生产设备和撕覆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5661A (zh) * 2000-09-30 2002-04-24 索玛株式会社 薄膜粘贴装置
WO2010018628A1 (ja) * 2008-08-13 2010-02-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貼着装置及びフィルム貼着方法及び電子ペーパの製造方法
TW201018999A (en) * 2008-11-05 2010-05-16 Au Optronics Corp Film-laminating apparatus and film-laminating angle-adjust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5661A (zh) * 2000-09-30 2002-04-24 索玛株式会社 薄膜粘贴装置
WO2010018628A1 (ja) * 2008-08-13 2010-02-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貼着装置及びフィルム貼着方法及び電子ペーパの製造方法
TW201018999A (en) * 2008-11-05 2010-05-16 Au Optronics Corp Film-laminating apparatus and film-laminating angle-adjusting method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7959A (zh) * 2013-10-15 2014-01-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真空吸附力可调的转写辊及用该转写辊的薄膜贴附方法
CN103487959B (zh) * 2013-10-15 2015-12-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真空吸附力可调的转写辊及用该转写辊的薄膜贴附方法
US9370919B2 (en) 2013-10-15 2016-06-2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Vacuum suction adjustable transfer roller and film attachment method using the transfer roller
CN107571487A (zh) * 2017-09-29 2018-01-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7571487B (zh) * 2017-09-29 2019-11-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554004A (zh) * 2018-06-04 2019-12-10 考姆爱斯株式会社 一种半导体基板用保护膜剥离与否监视装置及方法
CN114291378A (zh) * 2022-03-08 2022-04-08 高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显示屏生产用撕覆膜装置及显示屏生产设备和撕覆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8281B (zh)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01094B1 (en) Film peeling device and method
US9751293B2 (en) Laminated substrate separa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laminated substrate
CN108615463B (zh) 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1958281B (zh) 软性薄膜转贴装置及软性薄膜转贴方法
JP4973783B2 (ja) フィルム貼着装置及びフィルム貼着方法及び電子ペーパの製造方法
WO2011024689A1 (ja) 剥離装置
CN101117397B (zh) 吸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带离型膜的吸附膜及其制造方法
WO2008053299A3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ling a flexible sheet from a substrate
US10449755B2 (en) Device for delaminating laminate, delamination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522393A5 (zh)
US9653337B2 (en) Transport arm,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method
TWI679714B (zh) 基板之吸附裝置、基板之貼合裝置與貼合方法、及電子裝置之製造方法
TWI456291B (zh) 液晶面板之製造方法及製造系統
TW201632357A (zh) 基板之貼合裝置及貼合方法以及電子裝置之製造方法
WO2019218492A1 (zh) 一种显示器件及3d玻璃盖板的贴合方法
CN202608200U (zh) 光学膜的贴合装置
TWI382923B (zh) 軟性薄膜轉貼裝置及軟性薄膜轉貼方法
WO2018233304A1 (zh) 一种覆膜设备及覆膜方法
TWI540053B (zh) 層壓光學膜之系統及使用其製備顯示單元之方法
JP2007227559A (ja) カバーレイ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2010208103A (ja) 光学フィルム貼付装置
JP3236414U (ja) 貼り付け用シート及び貼り付け装置
CN216330697U (zh) 一种贴合装置
JPS63223601A (ja) 曲面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220798A (zh) 砂紙安裝方法與砂紙安裝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