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7573A - 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7573A
CN101957573A CN2010102123417A CN201010212341A CN101957573A CN 101957573 A CN101957573 A CN 101957573A CN 2010102123417 A CN2010102123417 A CN 2010102123417A CN 201010212341 A CN201010212341 A CN 201010212341A CN 101957573 A CN101957573 A CN 101957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belting
edge face
band edge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23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7573B (zh
Inventor
米本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7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7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75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带装置(25)包括:环状的带(125);偏移校正构件(22),校正带(125)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偏移;传感器(32),检测带宽度方向上的带端面(31)的位置;调整机构(33),调整偏移校正构件(22)的动作;以及控制部(34),按照传感器(32)检测出的带端面(31)的位置,控制调整机构(33)。控制部(34)将调整机构(33)控制为,使带端面(31)的位置接近规定目标位置r,且使之处于包含规定目标位置r的规定位置范围内。该包含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是根据带端面(31)的位置的变动范围所设定的位置范围。由此,可以通过简单的控制来抑制套色不准。

Description

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带装置例如具有载持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
背景技术
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主要包括:感光鼓,用来基于来自外部的图像信息形成调色剂图像;具有转印带的带装置,在该转印带上转印来自感光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将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等记录介质上;以及定影部,将纸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纸上。
带装置一般包括连接于规定驱动源上的驱动辊、多个从动辊以及张紧挂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的转印带。转印带伴随着驱动辊的转动而从动旋转,并被转印来自感光鼓的调色剂图像。
在带装置中,转印带有可能在旋转时朝向带宽度方向移动而导致弯曲行进或倾斜行进。如果转印带发生弯曲行进或倾斜行进,则在将多个彩色调色剂重叠转印到转印带上时导致彩色调色剂的位置彼此错位,成为套色不准的原因。结果导致难以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状况,需要校正转印带的弯曲行进和倾斜行进。作为这种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84209号)及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169449号)的技术已为公知。专利文献1的带装置,首先按照带的行进位置和行进目标位置之间的位置偏差来校正弯曲行进,使得位置偏差处于规定范围内(第一控制),然后,按照多次抽样检测带的行进位置而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与所述行进目标位置之间的偏差,来校正带的弯曲行进(第二控制),从而抑制套色不准。
专利文献2的带装置,当带的弯曲行进量、弯曲行进变化量及弯曲行进速度中的至少两个值成为与其分别对应设定的规定值以下时,变更控制参数。例如,将检测带的行进位置的间隔从短间隔变更为长间隔,并且校正带的弯曲行进,从而抑制套色不准。
然而,为了抑制套色不准,专利文献1的带装置需要将第一控制切换为第二控制,专利文献2的带装置需要改变控制参数,导致套色不准的抑制控制相当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简单的控制来抑制套色不准的带装置、以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装置,包括:带,形成为环状,载持重叠多个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来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多个辊,其上张紧架设所述带,该多个辊包括与规定的驱动源连接的驱动辊,该驱动辊使所述带驱动旋转;偏移校正构件,校正所述带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偏移;传感器,检测所述带的所述带宽度方向的端面位置;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偏移校正构件的动作;以及控制部,按照所述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带的端面位置,控制所述调整机构,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调整机构,使所述带的端面位置接近规定目标位置,且使该带的端面位置处于包含所述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内,所述包含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是根据所述带的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所设定的位置范围。
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中,不使带的端面位置严密地处于规定目标位置,而进行使带的端面位置处于包含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内的控制,从而在不受带端面位置的变动的影响下,既能充分地抑制套色不准,又能简化控制结构。
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一边使所述带旋转,一边利用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带的端面位置,以预先(校正所述带的偏移之前)把握所述带的端面形状;当校正所述带的偏移时的所述传感器的检测间隔按照所述带的端面形状被设定。
采用所述结构,在带端面的形状为起伏剧烈的波状(凹凸)的情况下,通过将传感器的检测间隔设为小,可以检测该形状所导致的带的偏移。此外,在带端面的形状为起伏和缓的波状(凹凸)的情况下,即使将传感器的检测间隔设为大,也可以检测带的偏移,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的负担。
此外,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带刚开始驱动后的该带的端面位置作为临时目标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调整机构,一边使所述带的端面位置处于包含所述临时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内,一边使所述临时目标位置渐渐接近所述规定目标位置,所述包含临时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是根据所述带的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所设定的位置范围。
采用所述结构,将带刚开始驱动后的该带的端面位置作为临时目标位置,并且,由控制部立刻进行使带的端面处于包含所述临时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内的控制,因此不产生待机时间。而且,控制部通过使所述临时目标位置渐渐接近规定目标位置,能够抑制套色不准的发生。
此外,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按照所述带的端面的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上的凹凸程度来确定所述带的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
此外,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中优选的是,在设所述带的端面位置为a(t)、所述变动范围为2q、所述规定目标位置为r,并且将p设为任意常数的情况下,所述包含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为-p×q+r到p×q+r的范围,所述控制部对所述调整机构进行反馈控制,以满足-p×q+r≤a(t)≤p×q+r的关系。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感光鼓,分别具有用于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带装置,具有转印带,该转印带上转印来自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将所述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以及定影部,将所述纸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纸上,其中,所述带装置为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采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正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带装置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带装置的驱动辊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带装置的带传感器及从动辊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带装置的带传感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带装置的从动辊及其周围部分的立体图。
图7表示利用带传感器获得的带端面形状的一个例子。
图8表示调整带端面的位置的控制例子。
图9是用于说明按照带端面的形状来设定带传感器的检测间隔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按照带端面的形状来设定带传感器的检测间隔的示意图。
图11表示调整带端面的位置的其它控制例子。
图12表示调整带端面的位置的其它控制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根据图1说明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正剖面图,用于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0作为彩色打印用的复印机被使用,其基本结构包括呈箱形的装置主体11和设置在该装置主体11上方的图像读取部16,该图像读取部16用于读取原稿图像。
装置主体11的内部具有:图像形成部12,按照由图像读取部16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定影部13,对由图像形成部12形成并转印到纸P上的图像进行定影处理;以及纸贮存部14,贮存纸P。
图像读取部16包括:原稿按压构件161,设置在装置主体11的上表面,可进行打开关闭;以及光学系统单元162,在装置主体11的上部内侧,隔着接触玻璃163与原稿按压构件161相对配置。接触玻璃163呈平面形状,其尺寸被设定为比原稿按压构件161稍小,用于读取放在接触玻璃163上的原稿的表面。原稿按压构件161,在装置主体11上表面的一侧边缘(图像读取部16的结构要素之一)上,绕规定的轴向正反双方向转动来进行打开关闭。
光学系统单元162具有图中未表示的光源、多个反射镜、透镜单元、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来自光源的光被原稿表面反射,所述反射镜及透镜单元将该反射的光作为原稿信息输入CCD中。输入CCD的模拟原稿信息在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存储到存储装置中。
图像形成部12用于在纸贮存部14提供的纸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包括从上游(图1的左侧)到下游依次配置的品红色用单元12M、青色用单元12C、黄色用单元12Y和黑色用单元12K。单元12M、12C、12Y、12K分别包括感光鼓121及显影装置122。在图1中,各感光鼓121一边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一边接受从显影装置122提供来的调色剂。在装置主体11的前面一侧(图1的纸张正面一侧)及右侧上,分别设置与各显影装置122相对应的调色剂容器20,从该调色剂容器20向显影装置122提供调色剂。
分别向品红色用单元12M、青色用单元12C、黄色用单元12Y和黑色用单元12K的各显影装置122补给各颜色的调色剂的品红色调色剂用容器20M、青色调色剂用容器20C、黄色调色剂用容器20Y和黑色调色剂用容器20K,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2的上方,并且可对装置主体11进行装拆。
在各感光鼓121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带电器123。此外,在带电器123及显影装置12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曝光装置124。带电器123使所对应的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均匀带电。曝光装置124根据由图像读取部16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向带电后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照射对应于各颜色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122向该静电潜影提供各颜色的调色剂,从而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图像形成部12的下方,设置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装置25。带装置25包括:转印带125,设置在感光鼓121的下方;驱动辊21,与驱动源(参照图3)连接,使转印带125驱动旋转;以及从动辊群,具有从动辊22、第二次转印用相对辊125c等。转印带125是环状带,张紧架设在驱动辊21、从动辊22、第二次转印用相对辊125c及其它必要的辊上,并且抵接在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带装置25还包括与各感光鼓121对应设置的第一次转印用辊126。转印带125在通过第一次转印用辊126抵接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的状态下,与各感光鼓121同步地在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上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关于带装置25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伴随着转印带125旋转,首先由品红色用单元12M的感光鼓121将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25的表面上。接着,由青色用单元12C的感光鼓121将青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叠转印到转印带125上转印有品红色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之后,同样由黄色用单元12Y重叠转印黄色的调色剂图像,由黑色用单元12K重叠转印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由此在转印带125的表面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转印带125的表面上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从纸贮存部14输送来的纸P上。
在各感光鼓121的图1中右侧位置,设置有除去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使之清洁的清洁器127。接受清洁器127的清洁处理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再次通过带电器123带电。由清洁器127从感光鼓121的圆周面除去的废调色剂通过规定路径回收到图中未表示的调色剂回收瓶中。
在装置主体11的最底部设置有贮存纸P的纸贮存部14。纸贮存部14具有可自由装拆的供纸盘141,用于贮存由纸P摞成的纸摞。图1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两层供纸盘141,但也可以设置三层以上或一层的供纸盘。
在图像形成部12和纸贮存部14之间设置有输送来自纸贮存部14的纸P的纸输送路111。纸输送路111从纸贮存部14的右侧位置延伸到图像形成部12的下方位置。在纸输送路111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输送辊对112。此外,在纸输送路111中与带装置25的第二次转印用相对辊125c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抵接在转印带125的表面上的第二次转印用辊113。
伴随着抽纸辊142驱动,纸P一张张地被从供纸盘141中抽出。伴随着输送辊对112驱动,被抽出的纸P通过纸输送路111,并输送到第二次转印用辊113和转印带125之间的夹缝部。在夹缝部中,转印带125的表面上转印有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P上。
定影部13对由图像形成部12转印到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定影部13包括:加热辊131,内部具有作为加热源的卤素加热器等通电发热体;定影辊132,与加热辊131相对配置;定影带133,张紧架设在定影辊132及加热辊131上;以及加压辊134,隔着定影带133与定影辊132相对配置。在定影处理结束后,形成有彩色图像的纸P通过从定影部13延伸的出纸输送路114,排出到设置在装置主体11的左侧壁上的出纸盘115上。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装置25进行说明。图2是图1所示的带装置25的放大图。如上所述,带装置25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驱动辊21、由从动辊22、第一次转印用辊126、第二次转印用相对辊125c等构成的从动辊群、以及张紧架设在这些辊上的转印带125。驱动辊21具有第一辊主体23和支撑第一辊主体23的第一转动轴24,第一辊主体23和第一转动轴24为同轴且可一体转动。从动辊22具有第二辊主体26和支撑第二辊主体26的第二转动轴27,第二辊主体26和第二转动轴27为同轴且可一体转动。在第一转动轴24与第二转动轴27被设定为相互平行的状态下,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在转印带125的长边方向上相对配置。
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轴24可转动地支撑在规定的支撑框架28上。在第一转动轴24中从支撑框架28突出的部分上,设置与第一转动轴24同轴的齿轮29。齿轮29与驱动源啮合,例如与电动机30的输出轴啮合。因此,如果电动机30的输出轴伴随着电动机30的驱动而转动,则齿轮29也转动。随之,第一转动轴24亦即驱动辊21转动,使得转印带125驱动旋转。此时,如上所述,从动辊22进行从动转动。
此外,具有所述结构的带装置25中,转印带125有可能在旋转时朝向带宽度方向移动而导致弯曲行进或倾斜行进。如果发生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或倾斜行进,则在品红色用单元12M、青色用单元12C、黄色用单元12Y和黑色用单元12K的各感光鼓12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重叠转印到带125上时,导致调色剂图像的位置相互错位,成为套色不准的原因。为了抑制套色不准以确保高画质的图像,需要迅速校正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以及倾斜行进(即,要校正转印带125在带宽度方向的偏移)。
为了校正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和倾斜行进,本实施方式的带装置25包括:带传感器32,检测转印带125的带宽度方向上的端面31(以下,“端面”也称作“带端面”)的位置;偏移校正构件,校正转印带125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偏移;调整机构33,调整偏移校正构件的动作,以使带端面31在带宽度方向上移动;以及控制部34,按照带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来控制调整机构33。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从动辊22作为偏移校正构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带传感器32在转印带125的旋转轨道上配置在从动辊22的附近。如图4及图5所示,带传感器32具有:发光部35,向规定方向(图4及图5中为向下方)照射光;受光部36,与发光部35相对配置,接受所述光;以及遮光板37,配置在发光部35和受光部36之间,可进行移动。
带传感器32还具有与转印带125的端面31抵接的抵接板38、以及将抵接板38和遮光板37相连接的连接杆50。连接杆50可转动地支撑在发光部35和受光部36上,在连接杆50的一端部上,通过扭力盘簧(torsion coil spring)51支撑抵接板38,在连接杆50的大致中央部上固定有遮光板37,使得该遮光板37位于发光部35和受光部36之间。
如果转印带125在带宽度方向偏移,则抵接在带端面31上的抵接板38在带宽度方向上移动。随之,与抵接板38连接的遮光板37在发光部35和受光部36之间移动。按照遮光板37的移动量,即按照遮光板37对来自发光部35的光的屏蔽量(遮光量),受光部36的受光量发生变化。受光部36输出基于受光量的电压值(检测信号)。控制部34接受受光部36输出的电压值,判断带端面31的位置。
带传感器32被设定为以规定的检测间隔检测带端面31的位置。控制部34按照来自带传感器31的电压值来控制调整机构33,以使带端面31的位置接近带宽度方向的规定目标位置,从而校正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和倾斜行进。在说明控制部34的控制之前,先对调整机构3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调整机构33是调整从动辊22的动作以使带端面31在带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机构。如图6所示,从动辊22以第二转动轴27的图中未表示的一端部为基础点,可以使第二转动轴27的另一端部39沿着规定的正反方向倾斜。通过使第二转动轴27的另一端部39倾斜,可以让张紧架设在从动辊22的第二辊主体26上的转印带125在从动辊22的长边方向上移动。即,可以使带端面31在带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通过精密地调整第二转动轴27的倾斜度,将带端面31向带宽度方向上的第一方向或者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具体而言,调整机构33包括:具有轴承40的支撑框架41,从动辊22的第二转动轴27可转动地支撑在该轴承40上;摇动支撑轴42,支撑框架41可摇动地支撑在该摇动支撑轴42上;凸轮43,使支撑框架41以摇动支撑轴42为基础点摇动;齿轮44,形成为与凸轮43一体且同轴;以及驱动电动机46,具有与齿轮44啮合的输出轴45。
支撑框架41是在转印带125的侧边位置沿着转印带12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构件,具有设置轴承40的一端部47和设置摇动支撑轴42的另一端部48。凸轮43在与支撑框架41的一端部47上的规定的抵接部相抵接的状态被定位。图6所示的支撑框架41是支撑第二转动轴27的另一端部39的框架,齿轮44可转动地支撑在图中未表示的支撑轴上。
具有所述结构的调整机构33通过以下步骤使转印带125的端面31沿着带宽度方向进行移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动机46是脉冲电动机,控制部34以规定数的驱动脉冲使驱动电动机46驱动。驱动电动机46的驱动力通过输出轴45传递到齿轮44,转动齿轮44。随之,与齿轮44一体形成的凸轮43以支撑在框架41的一端部47的所述抵接部上的状态,使支撑框架41的一端部47以摇动支撑轴42为基础点摇动。由此,支撑在轴承40上的从动辊22的第二转动轴27的另一端部39以第二转动轴27的所述一端部为基础点沿着规定的正反方向倾斜。第二转动轴27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驱动脉冲数精密调整,因此能够抑制带的偏移。
接着,具体说明控制部34按照来自带传感器32的电压值(检测信号)来校正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和倾斜行进的控制。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4考虑到带端面31的形状来进行控制。由于制造时的切断加工等,很多情况下转印带125的端面31的俯视形状被形成为不均匀的凹凸面。因此,在转印带125旋转的过程中,带端面31的位置沿着带宽度方向变动。带端面31的位置的变动范围按照带宽度方向的凹凸程度来确定。
带端面31的位置发生变动意味着,如果以带端面31为基准校正转印带125的偏移,则导致转印带125沿着带宽度方向弯曲行进或倾斜行进。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带端面31的位置变动(凹凸形状)不会影响到转印带125的偏移校正的控制方法。下面,参照图7及图8所示的具体例子来说明由控制部34进行的抑制套色不准的控制。
控制部34在进行抑制套色不准的控制(即,校正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和倾斜行进的控制)之前,利用带传感器32预先把握带端面31的形状(即凹凸程度)。控制部34一边使转印带125旋转,一边利用带传感器32以规定的检测间隔检测带端面31的位置,并将获得的多个检测位置连接成线状,从而可以把握带端面31的形状。
图7表示利用带传感器32获得的带端面形状的一个例子。由图7可知,带端面的位置发生变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印带125旋转一周期间产生的带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叫做全周变动,以2q表示该全周变动。
控制部34在把握带端面的形状后,当校正转印带125的弯曲行进和倾斜行进时,按照从带传感器32以规定的检测间隔传送来的电压值,利用以下的条件式(1)至(3)来调整带端面31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条件式(1):在a(t)>p×q+r时,b(t)=a(t)-p×q
条件式(2):在-p×q+r≤a(t)≤p×q+r时,b(t)=r
条件式(3):在a(t)<-p×q+r时,b(t)=a(t)+p×q
其中,a(t)是利用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0V至5V换算成0至1023所得的数值来表示的带端面31的位置。
q表示全周变动2q的1/2。2q是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0V至5V(全周变动的下限至上限)换算成0至1023所得的数值。
r表示带端面31的规定目标位置。例如,r为512。
p是根据带端面的形状来设定的任意常数,例如为0.7至1.3。
b(t)是用于使带端面31接近规定目标位置的函数。
图8表示利用条件式(1)至(3)来调整带端面31的位置的控制例子。图8中,横轴表示时间的推移,纵轴表示带端面位置的轨道。控制部34进行反馈控制,以使带端面31的位置以规定目标位置r为中心处于-p×q+r到p×q+r的范围(规定位置范围)内。通过使带端面31的位置以规定目标位置r为中心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能够抑制带的偏移。
图8中,时刻T0是任意的开始时刻,表示开始新的打印作业,并且由带传感器32开始检测带端面31的位置。在时刻T0,带端面31偏离规定目标位置r。在时刻T0,由于a(t)>p×q+r,因此控制部34利用条件式(1),根据函数b(t)来移动带端面的位置。
根据函数b(t)从时刻T0移动的带端面31,在时刻T1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此时,由于-p×q+r≤a(t)≤p×q+r,因此控制部34利用条件式(2),也就是说,在带端面31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时,就让调整机构33暂时停止。
即使带端面31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转印带125也会再次发生偏移,导致带端面31偏离所述范围。在发生偏移的时刻T2,带端面31偏离-p×q+r到p×q+r的范围时,就启动调整机构33。此时,由于a(t)<-p×q+r,因此利用条件式(3),根据函数b(t)来移动带端面的位置。
根据函数b(t)从时刻T2移动的带端面31,在时刻T3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此时,由于-p×q+r≤a(t)≤p×q+r,因此调整机构33暂时停止。
在时刻T4后,带端面31偏离-p×q+r到p×q+r的范围,由于a(t)>p×q+r,因此控制部34利用条件式(1),根据函数b(t)来移动带端面位置。根据函数b(t)从时刻T4移动的带端面31,在时刻T5重新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
由图8可知,带端面31的位置反复进入和偏离-p×q+r到p×q+r的范围内,但由于控制部34进行反馈控制,因此,如时刻T6和T7所示,可使带端面的位置处于-p×q+r到p×q+r的范围内。
如此,利用控制部34,可在不受带端面31的位置变动的影响下,抑制带的偏移。由此,既能简化控制结构,又能形成十分高画质的调色剂图像。
此外,由于控制部34一边使转印带125旋转一边利用带传感器32检测带端面31的位置,从而预先把握带端面31的形状,因此,能按照带端面31的形状来设定带传感器32的检测间隔。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如果带端面31上存在突然且陡峭的山状部分,则将带传感器32的检测间隔设定为比该山状部分的宽度小,以使带传感器32不会不能检测该山状部分,能够检测因该山状部分导致的带的偏移。由此,可以准确地检测因带端面31的形状导致的全周变动2q,能够提高利用“q”来进行的控制的精确度。
此外,如图10所示,在带端面31的形状为起伏和缓的波状(凹凸形状)的情况下,即使将传感器的检测间隔设为大,带传感器32也不会不能检测该波状部分,能够检测因该波状部分导致的带的偏移。并且,由于将检测间隔设为大,相应地减轻控制部34的负担。
参照图8说明的是,在转印带125刚开始驱动后的带端面31的位置较靠近规定目标位置r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控制例子,但如图12所示,在转印带125刚开始驱动后的带端面31的位置有可能与规定目标位置r偏离很大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利用图8所示那样的控制来使带端面31迅速接近规定目标位置r,则不得不导致带端面31的移动量变大,容易发生套色不准。如果将带端面31从转印带125刚开始驱动后的位置移动到规定目标位置r之后,再让转印带125载持调色剂图像,则可以避免所述套色不准,但这样会产生待机时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产生所述待机时间,如图11所示,控制部34将在转印带125刚开始驱动后的带端面31的位置a(0)作为临时目标位置r1,一边使带端面31处于包含临时目标位置r1的-p×q+a(t)到p×q+a(t)的位置范围(第二位置范围)内,一边使临时目标位置r1渐渐接近-p×q+r到p×q+r的位置范围(第一位置范围)中所包含的规定目标位置r。通过该控制,由于可以立刻使带端面31处于包含临时目标位置r1的-p×q+a(t)到p×q+a(t)的范围内,不会产生待机时间。而且,控制部34通过使临时目标位置r1渐渐接近规定目标位置r,能够抑制套色不准的发生。
由参照图8及图11说明的控制例子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带装置25中,控制部34在不受带端面31的位置变动的影响的状态下,可以抑制带的偏移,因此,既能简化控制结构,又能形成十分高画质的调色剂图像。

Claims (6)

1.一种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带,形成为环状,载持重叠多个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来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多个辊,其上张紧架设所述带,该多个辊包括与规定的驱动源连接的驱动辊,该驱动辊使所述带驱动旋转;
偏移校正构件,校正所述带朝向带宽度方向的偏移;
传感器,检测所述带的所述带宽度方向的端面位置;
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偏移校正构件的动作;以及
控制部,按照所述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带的端面位置,控制所述调整机构,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调整机构,使所述带的端面位置接近规定目标位置,且使该带的端面位置处于包含所述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内,
所述包含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是根据所述带的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所设定的位置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一边使所述带旋转,一边利用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带的端面位置,以预先把握所述带的端面形状,
当校正所述带的偏移时的所述传感器的检测间隔按照所述带的端面形状被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带刚开始驱动后的该带的端面位置作为临时目标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调整机构,一边使所述带的端面位置处于包含所述临时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内,一边使所述临时目标位置渐渐接近所述规定目标位置,
所述包含临时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是根据所述带的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所设定的位置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按照所述带的端面的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凹凸程度来确定所述带的端面位置的变动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带的端面位置为a(t)、所述变动范围为2q、所述规定目标位置为r,并且将p设为任意常数的情况下,所述包含规定目标位置的规定位置范围为-p×q+r到p×q+r的范围,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调整机构进行反馈控制,以满足-p×q+r≤a(t)≤p×q+r的关系。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感光鼓,分别具有用于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表面;
带装置,具有转印带,该转印带上转印来自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将所述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以及
定影部,将所述纸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纸上,
其中,所述带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装置。
CN2010102123417A 2009-07-14 2010-06-29 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7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5819 2009-07-14
JP2009165819A JP2011022270A (ja) 2009-07-14 2009-07-14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7573A true CN101957573A (zh) 2011-01-26
CN101957573B CN101957573B (zh) 2012-10-10

Family

ID=43465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234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7573B (zh) 2009-07-14 2010-06-29 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85794B2 (zh)
JP (1) JP2011022270A (zh)
CN (1) CN10195757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4119A (zh) * 2014-09-08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1066A (ja) * 2010-04-05 2011-11-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8266B2 (ja) * 2012-10-30 2016-09-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56955B2 (ja) * 2012-10-30 2015-01-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4187A (ja) * 2013-03-06 2014-09-22 Ricoh Co Ltd ベルト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233031B2 (ja) * 2014-01-10 2017-11-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037703B (zh) * 2017-12-15 2021-01-01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角位移传感器安装位置的便携式校准装置及校准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2827A (ja) * 1996-02-16 1997-08-2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061542A (en) * 1997-08-22 2000-05-09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modifies image forming condition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photosensitive drums used for a particular image formation
JP2005352260A (ja) * 2004-06-11 2005-12-22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9106A (ja) * 2005-03-29 2006-11-09 Fuji Xerox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3647A (ja) * 2005-06-22 2007-01-11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44871A1 (en) * 2005-12-28 2007-06-28 Satoru Tao Belt-conveyo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29057A (ja) * 2006-11-16 2008-06-05 Ricoh Co Ltd ベルト移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00A (ja) * 2007-04-27 2008-11-13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9492B2 (ja) 1995-12-20 2003-04-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
JP2005084209A (ja) 2003-09-05 2005-03-31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ベルト制御装置
JP4733437B2 (ja) * 2005-06-10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65462B2 (ja) * 2009-06-24 2013-08-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2827A (ja) * 1996-02-16 1997-08-2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061542A (en) * 1997-08-22 2000-05-09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modifies image forming condition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photosensitive drums used for a particular image formation
JP2005352260A (ja) * 2004-06-11 2005-12-22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9106A (ja) * 2005-03-29 2006-11-09 Fuji Xerox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3647A (ja) * 2005-06-22 2007-01-11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44871A1 (en) * 2005-12-28 2007-06-28 Satoru Tao Belt-conveyo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29057A (ja) * 2006-11-16 2008-06-05 Ricoh Co Ltd ベルト移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00A (ja) * 2007-04-27 2008-11-13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4119A (zh) * 2014-09-08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04119B (zh) * 2014-09-08 2018-09-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13951A1 (en) 2011-01-20
US8385794B2 (en) 2013-02-26
CN101957573B (zh) 2012-10-10
JP2011022270A (ja) 201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7573B (zh) 带装置及具有该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3920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JP47457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52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数の像担持体の位相合わせ方法
US802387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ntrol section which corrects deviation of a belt
US7841596B2 (en) Sheet feeder
JP20080329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9808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68617A (zh) 环状部件驱动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7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094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30200B (zh) 带装置及具备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2818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1399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aining color shading correction and bias correction of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CN10367654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3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2468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调整方法
CN1069984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6702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56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潜像担持体位置調整方法
JP200608456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817045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image on paper registration in an image printing system
KR101642723B1 (ko) 칼라 화상형성장치
JP20220478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