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4797B - 电动机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4797B
CN101944797B CN201010003589.2A CN201010003589A CN101944797B CN 101944797 B CN101944797 B CN 101944797B CN 201010003589 A CN201010003589 A CN 201010003589A CN 101944797 B CN101944797 B CN 1019447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ember
side plate
motor
recess
joi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0035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4797A (zh
Inventor
原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44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4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4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47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致动器,能容易且有效地对齐构成外壳的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在电动机致动器中,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4)上形成有朝着与第二壳体构件(2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291),从第二壳体构件(22)突出的凸部(272)与该凹部(291)嵌合,从而构成结合部(27)。该结合部(27)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的多个部位,因此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被自动对齐。

Description

电动机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动机来驱动输出轴的电动机致动器。
背景技术
在冰箱等中,驱动对冷气流进行控制的挡板(baffle)的电动机致动器包括:电动机、对电动机的旋转进行变速并传递的齿轮系统、以及通过齿轮系统输出电动机的旋转的输出轴,在输出轴上连结有挡板。在此,电动机和齿轮系统收纳在外壳的内部,该外壳包括:在内侧配置有电动机和齿轮系统的有底的第一壳体构件、以及覆盖该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的第二壳体构件(参照专利文献1)。
为了构成上述外壳,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机致动器中,在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的四个角上设置圆筒状的螺钉座部,另一方面,在平板状的第二壳体构件的与螺钉座部重叠的位置上设置孔。因此,在第一壳体构件上覆盖第二壳体构件后,通过孔在螺钉座部上固定螺钉,便能将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结合。另外,若使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中的一方上的台阶部与另一方的缘部分抵接,则还能进行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对齐。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322455号公报
然而,在第一壳体构件上,在该第一壳体构件的四个角上分别具有以包围螺钉座部的形态形成为圆弧状的台阶部,使该台阶部与第二壳体构件的缘部分抵接来进行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对齐。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螺钉座部而言,虽能进行缘部分与台阶部抵接的方向上的对齐,但无法进行缘部分从台阶部分离的方向上的对齐。换言之,专利文献1中的技术存在这样的问题:若四个台阶部不全部使用,则无法进行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对齐。因此,例如在是平面方向细长的壳体构件、四个角没有形成螺钉座部的空间时,存在无法形成四个螺钉座部、无法进行对齐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且有效地对齐构成外壳的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电动机致动器。尤其是提供一种即使在是平面方向细长的壳体构件、四个角没有形成螺钉座部的空间时也能进行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对齐的电动机致动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具有:电动机、对该电动机的旋转进行变速并传递的齿轮系统、输出通过该齿轮系统传递来的上述电动机的旋转的输出轴、以及收纳有上述电动机和上述齿轮系统的外壳,其特征是,上述外壳包括:在内侧配置有上述电动机和上述齿轮系统的有底的第一壳体构件、以及覆盖该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的第二壳体构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利用结合部结合,该结合部包括: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上朝着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以及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构件上朝着上述第一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突出并与上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在该结合部中,将上述凸部嵌入上述凹部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在上述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并且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利用螺钉固定。另外,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利用结合部结合,该结合部包括: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上朝着上述第二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突出的凸部、以及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构件上朝着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并与上述凸部嵌合的凹部,在该结合部中,将上述凹部嵌入上述凸部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在上述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并且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利用螺钉固定。
本发明中,在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上形成有朝着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侧凹陷的凹部,利用从第二壳体构件突出的凸部与该凹部嵌合而形成的结合部将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结合,在该结合部中,将上述凸部嵌入上述凹部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在上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对齐,并且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利用螺钉固定。或者,在第二壳体构件上形成有朝着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利用从第一壳体构件突出的凸部与该凹部嵌合而形成的结合部将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结合,在该结合部中,将上述凹部嵌入上述凸部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在上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对齐,并且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利用螺钉固定。
因此,能将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在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因此,将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结合时,一旦在凹部内嵌入凸部,便能使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在侧板部的延伸方向上自动对齐,因此,能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特别是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凸部嵌入上述凹部时,在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进行对齐,因此不用像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四个角的螺钉座部就能进行对齐。本发明中,可以是凸部的侧板部延伸方向的两侧与凹部抵接,在将上述凸部嵌入上述凹部时,若能使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在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则并非必须使凸部的侧板部延伸方向的两侧与凹部抵接,也可形成若干空隙。因此,不必为对齐而在四个角上设置螺钉座部,即使在是平面方向细长的壳体构件、四个角没有形成螺钉座部的空间时,也能进行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对齐。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结合部至少形成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中的沿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部所在的两个部位。这样构成时,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平面方向的位置确定,因此,在平面方向上能可靠地对齐。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结合部形成于上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附近。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侧板部延伸得较长时,也能防止侧板部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上述开口的长边方向尺寸为短边方向尺寸的两倍以上,上述结合部至少形成在相当于上述长边方向的位置。在第一壳体构件中,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板部比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侧板部容易变形,但若在相当于长边方向的位置上设置结合部,则能可靠地防止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板部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的外表面上,在上述结合部的附近形成有用于将上述外壳安装于设备的安装部。在形成有结合部的部分,侧板部因第二壳体构件而得到增强,因此,若在该结合部的附近设置安装部,则即使通过安装部将电动机致动器安装于设备,侧板部也不会产生变形。
应用本发明的致动器可作为利用上述输出轴来驱动对气流进行控制的挡板的挡板驱动装置等使用。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形成有固定上述螺钉的孔,该孔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部朝底板部的方向延伸设置。这样构成时,能利用侧板部并利用第一壳体构件的深度、即从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部到底板部的长度将固定螺钉孔形成得较长,因此,能牢固地结合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孔部形成于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内表面朝壳体内侧突出的该侧板部的厚度较厚的部分。这样构成时,能利用侧板部形成固定螺钉的孔部,因此,能增大形成孔部的周边部的强度,能牢固地结合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而且,侧板部外表面不必因形成孔部而形成突出部,在载放于装置侧时,不会出现突出部产生妨碍的情况。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形成有上述孔部的上述侧板部的厚度较厚的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将上述外壳安装于设备的安装部。这样构成时,形成有孔部的部分处在侧板部的厚度较厚的部分,因此,若在该孔部的附近设置安装部,则即使通过安装部将电动机致动器安装于设备,侧板部也不会产生变形。
本发明中,在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上形成有朝着与上述第二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利用从第二壳体构件突出的凸部与该凹部嵌合而形成的结合部将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结合,该结合部中,将上述凸部嵌入上述凹部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在上述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并且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利用螺钉固定。或者,在第二壳体构件上形成有朝着与上述第一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利用从第二壳体构件突出的凸部与该凹部嵌合而形成的结合部将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结合,该结合部中,将上述凹部嵌入上述凸部时,上述第一壳体构件和上述第二壳体构件在上述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并且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利用螺钉固定。
因此,能使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在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因此,将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结合时,一旦在凹部内嵌入凸部,便能使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在侧板部的延伸方向上自动对齐,因此,能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特别是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凸部嵌入上述凹部时,在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进行对齐,因此,不用像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四个角的螺钉座部就能进行对齐。因此,不必为对齐而在四个角上设置螺钉座部,即使在是平面方向细长的壳体构件、四个角没有形成螺钉座部的空间时,也能进行第一壳体构件和第二壳体构件的对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外观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第一壳体构件的说明图。
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第二壳体构件的说明图。
图5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基础板的说明图。
图6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间的结合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将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装入冰箱后的形态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 输出轴
11 扇形齿轮
20 外壳
21 第一壳体构件
22 第二壳体构件
23、24 安装部
25 基础板
26、27、28、29 结合部
30 电动机
38 止转机构
50 齿轮系统
100 电动机致动器
211、212、213、214 侧板部
251 基础板的第一平板部
252 基础板的第二平板部
261、271、281、291 凹部
262、272、282、292 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中,将彼此正交的三轴分别作为X轴、Y轴和Z轴,为了方便说明,将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分别作为左右方向(长边方向)、前后方向(短边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将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左侧作为-X方向,将右侧作为+X方向,将前后方向(Y轴方向)的前侧作为+Y方向,将后侧作为-Y方向,将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上侧作为+Z方向,将下侧作为-Z方向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外观的说明图,图1(a)、图1(b)、图1(c)分别是电动机致动器的俯视图、主视图和仰视图。图2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图2(a)、图2(b)分别是电动机致动器的横剖视图和纵剖视图。
图1和图2所示的电动机致动器100是作为后面参照图7进行说明的挡板驱动装置等使用的装置,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壳20。输出轴10的前端部从外壳20的底部突出,在该输出轴10连结有挡板3等被驱动构件。
外壳20由有底的第一壳体构件21和覆盖该第一壳体构件21的上部开口的第二壳体构件22形成,在后述的结合部26、27、28、29处利用自攻螺钉265、275、285、295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均由ABS树脂等的树脂成形品形成。
外壳20的内部收容有在下面说明的驱动机构,输出轴10的基端侧也收纳在外壳20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由步进电动机等形成的电动机30、以及将电动机30的旋转传递给输出轴10的齿轮系统5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30呈电动机小齿轮32从圆柱状电动机主体35的输出侧端面351的中央突出的形状。
齿轮系统50采用这样的结构:从电动机小齿轮32侧朝输出轴10侧依次配置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和第四复合齿轮54。在此,齿轮系统50是减速齿轮系统50。因此,在电动机小齿轮32上啮合有第一复合齿轮51的大直径齿轮,在第一复合齿轮51的小直径齿轮上啮合有第二复合齿轮52的大直径齿轮。另外,在第二复合齿轮52的小直径齿轮上啮合有第三复合齿轮53的大直径齿轮,在第三复合齿轮53的小直径齿轮上啮合有第四复合齿轮54的大直径齿轮。另外,在第四复合齿轮54的小直径齿轮上啮合有一体形成于输出轴10基端侧的扇形齿轮11。因此,电动机30的旋转经齿轮系统50减速后传递给扇形齿轮11,从而使输出轴10旋转。此时,电动机30朝两个方向旋转,因此,输出轴10朝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个方向旋转。
这种结构的齿轮系统50和电动机30利用第一壳体构件21、第二壳体构件22以及保持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的基础板25支撑在规定部位。
(第一壳体构件21的结构)
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第一壳体构件的说明图,图3(a)、图3(b)分别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一壳体构件的立体图和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构件21呈箱形,四片侧板部211、212、213、214从矩形的底板部210朝上方延伸。四片侧板部211、212、213、214中,在Y轴方向上相对向的两片侧板部211、212沿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另外,在X轴方向上相对向的两片侧板部213、214沿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在此,侧板部211、212的X轴方向尺寸为侧板部213、214的Y轴方向尺寸的两倍以上,第一壳体构件21的上部开口的长边方向尺寸为短边方向尺寸的两倍以上。
在上述两片侧板部213、214的外表面上,在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用于将电动机致动器100安装于各种设备的安装部23、24。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23、24呈开口端朝向下方的U字形状。
另外,在四片侧板部211、212、213、214的内侧,在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部261a、271a、281a、291a,在该圆筒部261a、271a、281a、291a的上表面上,孔261b、271b、281b、291b开口。如后面参照图6所述,在该孔261b、271b、281b、291b内固定用于结合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的自攻螺钉265、275、285、295。在此,圆筒部261a、271a、281a、291a的上表面从侧板部211、212、213、214的上端缘凹陷而形成凹部261、271、281、291。
上述凹部261、271、281、291中,在形成在沿Y轴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3、214上的凹部261、271中,侧板部213、214的缘部分213a、213b、214a、214b位于Y轴方向的两侧,该缘部分213a、213b、214a、214b作为后述的干涉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形成在沿X轴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1、212上的凹部281、291中,侧板部211、212的缘部分211a、211b、212a、212b位于X轴方向的两侧,该缘部分211a、211b、212a、212b作为后述的干涉部发挥作用。
在上述第一壳体构件21中,在底板部210上形成有使输出轴10朝外侧突出的开口部210e,在底板部210的外表面侧以包围开口部210e的形态形成有圆筒状的肋210f。在此,开口部210e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的端部附近、即侧板部212附近。因此,一体形成于输出轴10基端侧的扇形齿轮11配置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2附近。因此,扇形齿轮11的形成有齿部的圆弧部朝向与侧板部21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中,在与齿轮系统50的第四复合齿轮54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有底圆筒部218。圆筒部218形成有轴保持孔,该轴保持孔对将第四复合齿轮54支撑成能旋转的支轴540的下端部予以保持。
在底板部210中,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为电动机30的装设区域360,在其中央位置形成有凹部210s,该凹部210s对电动机30的将转子支撑成能旋转的支轴31的下端部予以保持。
在电动机30的装设区域360的周围,在侧板部2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对电动机主体35的外周侧面进行导向的第一电动机支撑部215,该第一电动机支撑部215形成为与电动机主体35的外周形状对应的弯曲面。另外,从侧板部212的内表面延伸出对电动机主体35的外周侧面进行导向的第二电动机支撑部216,该第二电动机支撑部216也形成为与电动机主体35的外周形状对应的弯曲面。
在底板部210中,在电动机30的装设区域360内的偏离其中心的位置上形成有止转用的突起210a。该突起210a嵌入到在电动机主体35的反输出侧(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端面352上的偏离中心的位置上形成的孔352b内而构成止转机构38。
另外,在底板部210中,在Y轴方向上相对向的侧板部211、21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圆筒部217a、217b、217c,该圆筒部217a、217b、217c是供后面参照图5说明的基础板25的突起254d、254b、254c嵌入的基础板支撑部。
另外,在底板部210的与第二电动机支撑部216相邻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支撑连接器320的板状突起219a、219b。
(第二壳体构件22的结构)
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第二壳体构件的说明图,图4(a)、图4(b)分别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二壳体构件的立体图和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二壳体构件22呈大致矩形的平板状,覆盖第一壳体构件21的上表面开口,在第二壳体构件22中,在与图2(b)所示的连接器320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与连接器320相对应的插头插入用的开口部220。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和Y轴方向的两端部,在与形成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凹部261、271、281、291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凸部262、272、282、292。该凸部262、272、282、292是通过使第二壳体构件22朝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包括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圆筒部261a、271a、281a、291a的上表面重叠的底部262a、272a、282a、292a。在底部262a、272a、282a、292a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与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圆筒部261a、271a、281a、291a的上表面开口的孔261b、271b、281b、291b重叠的孔262b、272b、282b、292b。因此,从第二壳体构件22侧在孔261b、271b、281b、291b、262b、272b、282b、292b内固定自攻螺钉265、275、285、295时,构成结合部26、27、28、29,利用该结合部26、27、28、29将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在四个部位结合。
另外,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作为限制扇形齿轮11朝上方变位的限位件发挥作用的圆筒部228。该圆筒部228与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下表面通过板状的肋229e相连,该肋229e增强圆筒部228,并作为与后述的基础板25相对应的按压部发挥作用。
另外,在第二壳体构件22中,在与电动机30的装设区域360重叠的区域内朝下方突出地形成有与电动机30的装设区域360的中心呈同心圆状的突状圆形部226,在该突状圆形部226的中央形成有朝上方凹陷的孔226a。该孔226a对电动机30中将转子支撑成能旋转的支轴31予以保持。在支轴31上,在电动机小齿轮32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安装有板簧310。
另外,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与构成齿轮系统50的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第四复合齿轮54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四个圆筒部221、222、223、224。在这四个圆筒部221、222、223、224上分别形成有对将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第四复合齿轮54支撑成能旋转的支轴510、520、530、540的上端部予以保持的轴保持孔。另外,四个圆筒部221、222、223、224彼此之间通过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下表面突出的矩形板状的增强肋229a、229b、229c相连,突状圆形部226与圆筒部221相连。另外,在与第四复合齿轮54相对应的圆筒部224和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三角板状的增强肋229d。
(基础板25的结构)
图5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基础板的说明图,图5(a)、(b)分别是从斜上方观察基础板的立体图和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保持有基础板25,齿轮系统50和电动机30利用该基础板25支撑于规定部位。
如图2和图5所示,基础板25包括:第一平板部251,其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相对向地覆盖于电动机主体35的输出侧端面351;以及第二平板部252,其通过台阶部255与第一平板部251相连,在比第一平板部251靠近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的位置上与底板部210相对向。
在基础板25上,从第一平板部251的周缘附近朝下方突出形成有棒状的突起254b,该突起254b嵌入到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上的圆筒部217b内。另外,在基础板25上,从第二平板部252的对角位置也朝下方突出形成有棒状的突起254a、254c,该突起254a、254c嵌入到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上的圆筒部217a、217c内。
在这样将基础板25定位于第一壳体构件21的状态下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上覆盖第二壳体构件22时,基础板25被形成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下表面上的肋229e从上方按压。其结果是,基础板25被保持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在此状态下,在基础板25的第二平板部252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之间空出间隙,该间隙作为扇形齿轮11的旋转区域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础板25上,从第一平板部251的周缘朝下方突出形成有三片板状突起253a、253b、253c,该板状突起253a、253b、253c均与电动机主体35的外周形状对应地弯曲。在此,板状突起253a、253b、253c配置成将用于使电动机小齿轮32突出的孔251a作为中心的圆形形态。因此,三片板状突起253a、253b、253c分别作为电动机支撑板部进入电动机主体35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之间、或者电动机主体35与形成于第一壳体构件21的第二电动机支撑部216之间,起到在周向的三个部位保持电动机主体35的功能。
另外,基础板25的第一平板部251和第二平板部252均与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向,利用该基础板25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构成齿轮系统50的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和第三复合齿轮53。因此,在第一平板部251的上表面的与第一复合齿轮51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圆筒部256,在该圆筒部256上形成有对将第一复合齿轮51支撑成能旋转的支轴510的下端部予以保持的轴保持孔。另外,在第二平板部252的上表面的与第二复合齿轮52和第三复合齿轮53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圆筒部257、258,在该圆筒部257、258上形成有对将第二复合齿轮52和第三复合齿轮53支撑成能旋转的支轴520、530的下端部予以保持的轴保持孔。
(组装方法)
图6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的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间的结合部的说明图,图6(a)、图6(b)分别是从斜上方观察构成结合部的部分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组装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致动器100时,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内侧装入电动机30、输出轴10和扇型齿轮11后,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内侧配置基础板25,以使其覆盖于电动机主体35的输出侧端面351。接着,在配置第四复合齿轮54后,依次配置第三复合齿轮53、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一复合齿轮51。之后,盖上第二壳体构件22。
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构件22的凸部272嵌入到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上的凹部271内。因此,若从第二壳体构件22侧在孔271b、272b内固定自攻螺钉275,则可利用由凸部272和凹部271构成的结合部27将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结合。在此状态下,自攻螺钉275的头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上表面位于因形成凸部272而产生的凹处内,不从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上表面突出。另外,该结合部27中,侧板部214的缘部分214a、214b相对于凸部272位于Y轴方向的两侧,该缘部分214a、214b作为阻止凸部272朝Y轴方向(侧板部214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偏离的干涉部发挥作用。即,在侧板部214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台阶部彼此抵接。因此,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由结合部27确定。
上述结构中,在外壳20的侧板部213所在的一侧也形成有同样的结合部26,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也由结合部26确定。
上述结构中,在外壳20的侧板部211、212所在的一侧也形成有同样的结合部28、29,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由结合部28、29确定。
即,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1、212和侧板部213、213上形成有结合部26、27、28、29,因此,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和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由结合部26、27、28、29确定。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致动器100中,在外壳20的内部配置基础板25,在该基础板25的第一平板部251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之间保持电动机30,并利用从基础板25的第一平板部251突出的作为电动机支撑板部的板状突起253a、253b、253c来保持电动机主体35的外周侧面。因此,将电动机30固定在外壳20内时,不必在电动机30的输出侧的相反侧的端面352上安装电动机安装板,在电动机30的周围能以靠近电动机主体35的形态配置齿轮。因此,在外壳20的内部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空闲空间,能实现电动机致动器100的小型化。
另外,在电动机30的输出侧的相反侧的端面352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之间构成了利用突起210a和孔352b的止转机构38,因此,即便不使用电动机安装板,也能将电动机30保持于第一壳体构件2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只需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内侧依次装入电动机30和基础板25就能可靠地固定电动机30,因此,能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为了构成止转机构38,也可在第一外壳21上形成孔,并在电动机30侧形成突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础板25的第一平板部251和第二平板部252上形成有对配置在基础板25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的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的支轴510、520、530予以保持的轴保持孔。因此,能将基础板25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的空间有效地用作齿轮的配置区域,适于使用许多齿轮、将减速比设定成较大的值。另外,构成齿轮系统50的各齿轮(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第四复合齿轮54)的位置精度较高,因此,齿隙较小,即使将电动机致动器100装设于与输出轴10连结的被驱动构件受到风压那样的设备,齿轮间也不会产生晃动。
另外,基础板25包括:覆盖于电动机30的输出侧端面351的第一平板部251、以及在比第一平板部251接近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的位置上与底板部210相对向的第二平板部252,在第二平板部252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配置有相对于第一平板部251与第二壳体构件22之间处在齿轮系统50的下级侧的齿轮。因此,能将构成齿轮系统50的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配置成接近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因此,适于配置具有大直径齿轮部和小直径齿轮部的多个复合齿轮(第一复合齿轮51、第二复合齿轮52、第三复合齿轮53)。
另外,在输出轴10上一体形成有与齿轮系统50的最末级的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11,扇形齿轮11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2附近使形成有齿部的圆弧部朝向与侧板部21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在侧板部212附近配置输出轴10和扇形齿轮11,从而能有效地利用外壳20的内部,不会产生空闲空间。而且,扇形齿轮11将夹在基础板25的第二平板部252和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板部210当中的间隙作为旋转区域,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壳20的内部,不会产生空闲空间。另外,即使扇形齿轮11因受到最大的转矩而需要大型化时,也能将扇形齿轮11配置在较窄的空间内。因此,能实现电动机致动器100的小型化。
另外,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上形成有朝着与第二壳体构件2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261、271、281、291,利用从第二壳体构件22突出的凸部262、272、282、292与该凹部261、271、281、291嵌合而形成的结合部26、27、28、29,将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结合。而且,结合部26、27、28、29形成在沿X轴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1、212和沿Y轴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3、214双方上。因此,将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结合时,一旦在凹部261、271、281、291内嵌入凸部262、272、282、292,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的平面方向的位置便确定,在平面方向上自动地对齐,因此,能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另外,结合部26、27、28、29形成于侧板部211、212、213、214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附近。因此,即使在侧板部211、212、213、214延伸得较长时,也能防止侧板部211、212、213、214的变形。
另外,第一壳体构件21的上部开口的长边方向尺寸为短边方向尺寸的两倍以上,但结合部28、29形成在相当于长边方向的位置上。因此,虽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1、212比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3、214容易变形,但能可靠地防止上述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11、212的变形。
另外,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3、214的外表面上,在结合部26、27的附近形成有用于将外壳20安装在设备上的安装部23、24,在形成有该结合部26、27的部分,侧板部213、214因第二壳体构件22而得到增强。因此,即使通过设置于较薄的侧板部213、214的安装部23、24将电动机致动器100安装在设备上,侧板部213、214也不会产生变形。
另外,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形成有固定自攻螺钉265、275、285、295的孔261b、271b、281b、291b,该孔261b、271b、281b、291b从第一壳体21的开口部朝底板部210的方向延伸设置。因此,能利用侧板部211、212、213、214并利用第一壳体构件21的深度、即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开口部到底板部210的长度将固定自攻螺钉265、275、285、295的孔261b、271b、281b、291b形成得较长,因此,能牢固地结合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
另外,孔部261b、271b、281b、291b形成在从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各自的内表面朝壳体内侧突出的侧板部211、212、213、214的厚度较厚的部分上。因此,能利用侧板部211、212、213、214来形成固定螺钉的孔部261b、271b、281b、291b,从而能增大形成孔部261b、271b、281b、291b的周边部的强度,并能牢固地结合第一壳体构件21和第二壳体构件22。而且,侧板部211、212、213、214的外表面不必因形成孔部261b、271b、281b、291b而形成突出部,在载放于装置侧时,不会出现突出部产生妨碍的情况。
另外,在形成有孔部261b、271b的侧板部213、214的厚度较厚的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将外壳20安装于设备的安装部23、24。这样构成时,形成有孔部261b、271b的部分处在侧板部213、214的厚度较厚的部分,因此,若在该孔部261b、271b的附近设置安装部23、24,则能利用金属制的自攻螺钉265、275来提高强度,而且,即使通过安装部23、24将电动机致动器安装在设备上,侧板部213、214也不会产生变形。
(电动机致动器100朝冰箱装设的例子)
图7是表示将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100装入冰箱后的形态的说明图,图7(a)、图7(b)分别是冰箱内部的说明图和表示利用电动机致动器100来驱动挡板的形态的说明图。
在图7(a)中,冰箱900是中间制冷式(mid-freezer type)的冰箱,在中央设置有冷冻室961,在上部设置有冷藏室962,在下部设置有蔬菜室963。而且,输送冷气的导管921形成至冷藏室962,在该导管921的与冷藏室962连通的部分嵌入有电动机式减震装置1,该电动机式减震装置1利用了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100。另外,电动机式减震装置1有时也安装在冷藏室962和蔬菜室963双方中。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电动机式减震装置1都对通过导管921供给来的冷气流进行控制。如图7(b)所示,该电动机式减震装置1是通过在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100的输出轴10上连结挡板3而构成的。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应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致动器100用来驱动挡板,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在用于驱动其它被驱动构件的电动机致动器100中。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上形成有凹部261、271、281、291,在第二壳体构件22上形成有凸部262、272、282、292,但并非必须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在第二壳体构件22上形成朝着与第一壳体构件21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即从平板状的第二壳体构件22的外周侧朝着内侧切除而形成的缺口部,与该作为凹部的缺口相对应,形成从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朝着第二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突出的凸部,将凹部和凸部嵌合。此外,也可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侧板部211、212、213、214中的任两个侧板部上形成凸部,并在其余两个侧板部上形成凹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壳体上,在与第一壳体的凹凸部对应的部位形成与第一壳体的凹凸部嵌合的凹凸部。

Claims (7)

1.一种电动机致动器,具有:
电动机;
齿轮系统,该齿轮系统对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进行变速并传递;
输出轴,该输出轴输出通过所述齿轮系统传递来的所述电动机的旋转;以及
外壳,该外壳收纳有所述电动机和所述齿轮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在内侧配置有所述电动机和所述齿轮系统且呈有底的箱形的第一壳体构件、以及覆盖该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的第二壳体构件,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利用结合部结合,该结合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上且在所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朝着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上朝着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突出并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
所述凹部是通过使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内表面朝壳体内侧突出的筒部从所述侧板部的开口部侧的端缘凹陷而形成的,并且,在所述筒部上形成有固定螺钉的孔,所述螺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
所述凸部设有使所述第二壳体构件朝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所在的一侧凹陷而形成的底部,该底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凹部重叠,并且,在该底部形成有孔,该孔与设于所述筒部且用于固定所述螺钉的所述孔重叠,
在所述结合部中,将所述凸部嵌入所述凹部时,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并且所述凹部的所述筒部和所述凸部的所述底部被所述螺钉固定,
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中的至少沿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部的中途位置分别形成所述结合部,藉此,在使所述结合部于所述两个侧板部处分别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个延伸方向上对齐的状态下,所述凹部的所述筒部和所述凸部的所述底部被所述螺钉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形成于所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中央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开口的长边方向尺寸为短边方向尺寸的两倍以上,所述结合部至少形成在相当于所述长边方向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侧板部的外表面上,在所述结合部的附近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外壳安装于设备的安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输出轴来驱动对气流进行控制的挡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筒部且用于固定所述螺钉的所述孔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部朝底板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部上设有供所述螺钉的头进入的凹处,所述螺钉的头不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突出。
CN201010003589.2A 2009-01-13 2010-01-12 电动机致动器 Active CN1019447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4851 2009-01-13
JP2009-004851 2009-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4797A CN101944797A (zh) 2011-01-12
CN101944797B true CN101944797B (zh) 2014-08-06

Family

ID=4276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003589.2A Active CN101944797B (zh) 2009-01-13 2010-01-12 电动机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83416B2 (zh)
CN (1) CN1019447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7219B2 (ja) * 2014-08-28 2019-01-2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ギア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ダンパ装置
JP6894300B2 (ja) * 2017-06-09 2021-06-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ギアードモータおよび排水弁駆動装置
JP6949685B2 (ja) * 2017-11-29 2021-10-13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9345Y (zh) * 2002-02-05 2003-01-01 王良仁 电动警报器鸣轮定位装置
CN1179466C (zh) * 1998-01-20 2004-12-08 Skf工程研究中心公司 组合式致动器以及包括这种致动器的制动钳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190Y2 (zh) * 1986-06-04 1991-05-08
JPH0496638A (ja) * 1990-08-08 1992-03-30 Asmo Co Ltd 車両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160125B2 (ja) * 1993-08-05 2001-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駆動装置
JP3301708B2 (ja) * 1997-01-07 2002-07-15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モータ装置
JP3909908B2 (ja) * 1997-04-03 2007-04-2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3724961B2 (ja) * 1998-10-23 2005-12-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3942854B2 (ja) * 2001-09-06 2007-07-11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ブラシホルダの取付構造
JP2003322455A (ja) * 2002-05-01 2003-11-1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式ダン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466C (zh) * 1998-01-20 2004-12-08 Skf工程研究中心公司 组合式致动器以及包括这种致动器的制动钳
CN2529345Y (zh) * 2002-02-05 2003-01-01 王良仁 电动警报器鸣轮定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87529A (ja) 2010-08-26
CN101944797A (zh) 2011-01-12
JP5583416B2 (ja)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4796B (zh) 电动机致动器
EP2371603B1 (en) Movable grille shutter for vehicle
CN101944797B (zh) 电动机致动器
CN102029928B (zh) 车辆用座椅的滑动结构
CA2490103C (en) Actuator for valve
US7325780B2 (en) Motor operated valve with reduction gear
CN101405930B (zh)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JP6050649B2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
US8070370B2 (en) Gear mechanism and blade drive device
US20050205384A1 (en) Non-sealed park actuator guide for hybrid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JP4428632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93707B2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
CN102486106B (zh) 可变气门正时装置
JP3445723B2 (ja) ダブルダンパー装置
CN107631024B (zh) 双离合变速器的齿轮致动器
EP3896308B1 (en) Electronic parking brake actuator assembly
CN101622146B (zh) 驱动装置
CN102691662A (zh) 泵安装结构
CN110296188B (zh) 车轴驱动装置
US20140091658A1 (en) Actuating drive
JP2011027173A (ja) シフト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2536634U (zh) 驻车机构和车辆变速箱以及车辆
JP468366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178643B2 (ja) ベーン挿入治具を用いた圧縮機の組み付け方法
KR20190016579A (ko) 인히비터 스위치의 위치 결정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