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8070B - 导向线 - Google Patents

导向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8070B
CN101918070B CN2009801024072A CN200980102407A CN101918070B CN 101918070 B CN101918070 B CN 101918070B CN 2009801024072 A CN2009801024072 A CN 2009801024072A CN 200980102407 A CN200980102407 A CN 200980102407A CN 101918070 B CN101918070 B CN 101918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ing line
wire portion
labelling
mentioned
lead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24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8070A (zh
Inventor
木下康
香西正
小林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18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8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8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8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025/0008Catheters; Hollow probes having visible markings on its surface, i.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for any purpose, e.g. insertion depth markers, rotational markers or identification of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83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66Guide wires having radio-opaque feat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向线,所述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所述标记设置于该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上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且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使标记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的形状。此外,由于在标记中形成多个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所以如果着眼于这些交差部中的规定交差部,则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观察到上述规定交差部沿着导向线的直径方向移动,能够确实地确认导向线旋转这一情况。

Description

导向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向线。
背景技术
在将导管插入消化道、血管等生物体管腔时,为了将该导管引导至生物体管腔的目标部位,可以使用导向线。该导向线被插通到导管内进行使用。
另外,也会利用内窥镜对生物体管腔等进行观察和处置,为了将该内窥镜和插入到内窥镜腔中的导管引导至生物体管腔等的目标部位,也可以使用导向线。
在插入导向线时,对上述导向线进行沿着其轴方向的移动操作和围绕轴的旋转操作。由于这样的操作是一边在X射线透视下或通过内窥镜用目视确认导向线一边进行的,所以如果该导向线为单色,则无法知道导向线是否对应于各操作确实地发生位移(移动)。因此,有的导向线在其表面上设置有表示位置等的标记(记号)(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向线的记号为螺旋状。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向线中,即使使导向线沿着轴方向移动、或使导向线围绕轴旋转,形成螺旋状的记号的实际被辨别的各部分(专利文献1的图3(b)中的划有阴影线的带状的各部分)看上去也好像沿着一个方向(例如向前端方向)移动(变化)。因此,即使对导向线施加转矩使之围绕其轴旋转,也会产生错觉,没有感觉到导向线旋转反而觉得其正在前进或后退(移动)。由于上述错觉,有时会引起对导向线的误操作。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向线在操作性方面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65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向线,所述导向线操作性佳,特别是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该旋转,进而能够确实地防止该移动被错当成沿着轴方向的移动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向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
所述标记设置于上述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上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
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使上述标记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之类的形状。
由此,操作性佳,特别是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该旋转,进而,能够确实地防止该移动被错当成沿着轴方向的移动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具有在上述导向线围绕上述导向线的轴旋转时,从体外确认该旋转的功能。
由此,当对导向线施加转矩使该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旋转”这一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具有在上述导向线沿着上述导向线的轴方向移动时,从体外确认该移动的功能。
由此,当例如向前端方向压入导向线使该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移动”这一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沿着所述导向线的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从体外识别该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的功能。
由此,由于标记的显示方式变化,所以能够确实地识别出导向线的实际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形成螺旋状,上述第2线状部形成沿着与上述第1线状部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的螺旋状。
由此,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分别设置于芯材本体的整个外周,从而在该整个外周上形成标记的格子状。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相同或不同。
在第1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与第2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相同的情况下,在标记的形成区域中适宜地分散有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多个交差部,因此,对于各交差部的辨别性提高。另外,在第1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与第2线状部的螺旋的间距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较多地设定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的形成数量。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分别具有其螺旋的间距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少的部分。
由此,通过确认间距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少的部分,能够把握该部分中芯材本体变细,易变形(柔软性高)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分别具有其宽度向前端方向递减的部分。
由此,在期望将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的交差部的大小设定为较小时有效。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彼此相同或不同。
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与第2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彼此相同的情况下,在形成标记时,能够省略根据各线状部而改变其宽度的工作,从而标记的形成变得容易。另外,在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与第2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彼此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的交差部的大小设定为较大,从而各交差部的辨别性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及上述第2线状部的平均宽度分别为芯材本体的平均直径的0.5~2倍。
如果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的上限值,则辨别标记时,有时因照射到该标记上的光的强度而产生晕光。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颜色彼此不同。
例如在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的颜色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当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互相远离,则可知该旋转为围绕轴的一个方向上的旋转。另外,与此相反地,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互相接近,则可知与上述相反,即为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旋转。
优选上述标记的上述第1线状部与上述第2线状部的交差部比其他部分的高度更高。
由此,例如向内窥镜腔内插入导向线时,导向线与内窥镜腔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摩擦阻力(滑动阻力)降低,滑动性提高,导向线的操作性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如下形成,即将上述线状部中的一方先于另一方形成,另一方线状部的一部分重叠在该已形成的线状部上。
由此,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隆起,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形成具有上述隆起的交差部的格子状标记。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第1线状部及上述第2线状部分别通过对上述芯材本体赋予液态材料并使之干燥而形成。
由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形成格子状标记。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芯材本体的配置有上述标记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其外径向前端方向递减的锥形。
由此,在导向线(芯材本体)的柔软性较高的部分、即易变形的部分配置标记,由此在该部分弯曲(变形)时,能够确实地确认其弯曲的程度。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上述标记形成于上述芯材本体的外周侧,
优选在上述标记与上述芯材本体之间形成中间层。
由此,能够确实地辨别标记。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具有被覆层,所述被覆层被覆上述标记及上述中间层,具有能够辨别上述标记的程度的透明性。
由此,能够确实地辨别标记。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中,优选具有覆盖上述芯材本体的前端部的线圈,且上述标记配置于比上述线圈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防止线圈和标记的位置干涉,使导向线的结构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1实施方案的部分纵剖面图。
图2为图1中的由点划线围成的区域[A]的纵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导向线上的标记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的B-B线剖面图。
图5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图。
图6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2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3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案,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
<第1实施方案>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1实施方案的部分纵剖面图;图2为图1中的由点划线围成的区域[A]的纵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的导向线中的标记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的B-B线剖面图;图5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图;图6为表示使图1所示的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的标记变化过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图1、图2、图5及图6中(图7、图8中也相同)的右侧称为“基端”、左侧称为“前端”。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中,将导向线的长度方向缩短,将导向线的宽度方向扩大,模式地图示出该导向线,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比例与实际不同。
图1所示的导向线1是插入到导管(也包括内窥镜)的内腔中进行使用的导管用导向线,具有芯材本体2、螺旋状线圈4、树脂被覆层6、环状构件(阶差填埋构件)5和标记12,所述芯材本体2由具有挠性或柔软性的芯线(线材)3构成。
本实施方案中,芯材本体2由1根长的连续的芯线3构成,该芯线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但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芯线3也可以是将相同或不同材料的多根芯线(线材)利用例如焊接或钎焊等接合(连结)而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当芯线3例如是由2根芯线接合而成时,该接合部可以位于下述本体部32、锥形部34、小直径部36中的任一处位置。
导向线1的总长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00~5000mm左右。另外,导向线1的外径(平均)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2~1.2mm左右。
芯线3沿着导向线1的大致总长延伸,芯线3由与导向线1的本体部分对应的本体部32、位于其前端侧的锥形部(外径递减部)34和位于其前端侧的小直径部36构成。本体部32的外径基本恒定,锥形部34的外径向前端方向递减(前端变细),小直径部36的外径基本恒定。
通过在芯线3上设置锥形部34,芯线3的柔软性从本体部32与锥形部34的边界部附近向前端方向逐渐地(连续地)增加,其结果,导向线1的柔软性增加,所以插入生物体时的操作性和安全性提高。
从上述锥形部34的中途到基端侧形成有标记12(参见图1)。由此,在导向线1(芯材本体2)的柔软性较高的部分、即易变形的部分配置标记12,从而在该部分弯曲(变形)时,能够确实地确认其弯曲程度。
另外,由于在锥形部34的前端侧具有小直径部36,所以能够延长最前端的柔软的部分,会产生最前端部分变得更柔软的效果。
另外,芯线3的小直径部36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为能够整形(带有形状)的整形部。上述整形部的形状优选为平板状或棱柱状等。
芯线3的本体部32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3~1.0mm左右、较优选为0.4~0.7mm左右。
芯线3的小直径部36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05~0.3mm左右、较优选为0.1~0.2mm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小直径部36的外径不限于恒定的情况,外径也可以向前端递减。
另外,锥形部34的长度根据导向线1的用途和种类而不同,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优选为10~300mm左右、较优选为30~250mm左右。
另外,小直径部36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优选为0~100mm左右、较优选为10~50mm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锥形部34的锥度(外径减少率)可以沿芯线3(芯材本体2)的长轴方向恒定,也可以具有沿长轴方向发生变化的部位。另外,锥形部34不限于设置1处,也可以设置2处以上。
作为芯线3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不锈钢、Ni-Ti类合金、Ni-Al类合金、Cu-Zn类合金等超弹性合金等的各种金属材料和较高刚性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其中的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另外,在芯线3(芯材本体2)的前端部外周,即,在图示的构成中,在芯线3的小直径部36的外周以及从小直径部36到锥形部34中途的外周配置有线圈4。该线圈4是将线丝(细线)(线材)以螺旋状卷绕(形成)而得到的构件,设置该线圈4使其覆盖芯线3(芯材本体2)的前端侧部分(外周)。在图示的构成中,芯线3的前端侧部分(前端部)被插通在线圈4内侧的大致中心部。另外,芯线3的前端侧部分以不与线圈4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插通。
线圈4的基端位于芯线3的锥形部34的中途,标记12位于比线圈4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线圈4和标记12的位置干涉,能够使导向线1的结构变得简单。需要说明的是,标记12也可以一直形成到线圈4的外周侧,即,也可以以从侧面观察时与线圈4重叠的方式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构成中,线圈4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在以螺旋状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空出有间隙,但是也可以与图示不同,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将以螺旋状卷绕的线丝彼此之间无间隙地、紧密地配置。
线圈4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线圈4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不锈钢、超弹性合金、钴类合金、金、铂、钨等贵金属或者含有这些贵金属的合金(例如铂-铱合金)等。特别是在由贵金属之类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具有X射线造影性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导向线1获得了X射线造影性,所以能够一边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前端部的位置一边将其插入到生物体内,因此是优选的。另外,线圈4的前端侧和基端侧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分别如下构成,即由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的线圈构成前端侧,由相比之下容易透过X射线的材料(不锈钢等)的线圈构成基端侧。需要说明的是,线圈4的总长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5~500mm左右。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线圈4可以使用线丝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线材,但是不限于此,线丝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例如椭圆形、四边形(特别是长方形)等。
线圈4的基端部及前端部分别由固定材料81及82固定(固着)在芯线3上。
上述固定材料81及82,即,将芯线3和线圈4固定的2个固定部设置在比下述环状构件5更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并且不与环状构件5接触。由此,通过固定材料81能够防止芯线3与环状构件5导通,从而能够防止导向线的外表面与芯线3导通。
固定材料81及82分别由软焊条(焊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材料81及82均不限于软焊条,例如也可以为粘合剂。另外,线圈4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利用固定材料的固定方法,例如也可以为焊接。
另外,导向线1具有覆盖芯线3(芯材本体2)的前端部、线圈4、固定材料81及82的外周(外表面)的树脂被覆层6。该树脂被覆层6与芯线3的前端部的外周密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构成中,树脂被覆层6进入到线圈4内,但是也可以不进入到线圈4内。
树脂被覆层6可以根据各种目的而形成,作为其中一例,可以为了提高将导向线1插入到血管等时的安全性而设置树脂被覆层6。为了上述目的,树脂被覆层6优选由富有柔软性的材料(软质材料、弹性材料)构成。作为上述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酯(PET、PBT等)、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苯乙烯、有机硅树脂、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胶乳橡胶、有机硅橡胶等各种橡胶材料、或将上述材料中的2种以上组合得到的复合材料。
特别是由上述热塑性弹性体或各种橡胶材料构成树脂被覆层6时,由于进一步提高了导向线1的前端部的柔软性,所以在插入到血管等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对血管内壁等的损伤,安全性极高。
另外,也可以在树脂被覆层6中分散有由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具有X射线造影性的材料)构成的粒子(填料)。由此,导向线1获得了X射线造影性,从而能够一边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前端部的位置一边将其插入到生物体内。作为上述粒子的构成材料,只要为不透过X射线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金、铂、钨等贵金属或含有这些贵金属的合金(例如铂-铱合金)等。
树脂被覆层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考虑树脂被覆层6的形成目的和构成材料、形成方法等适当选择,但是通常,其厚度(平均)优选为30~300μm左右、较优选为50~200μm左右。如果树脂被覆层6的厚度过薄,则有时无法充分地发挥树脂被覆层6的形成目的。另外,如果树脂被覆层6的厚度过厚,则可能会影响芯材本体2(导向线1)的物理特性。需要说明的是,树脂被覆层6也可以为2层以上的层合体。
另外,树脂被覆层6的前端面呈圆形。由此,在将导向线1向血管等插入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由树脂被覆层6(导向线1)的前端面损伤血管内壁等。
导向线1具有环状构件5,所述环状构件5设置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侧,以填埋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部与芯材本体2之间的阶差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的外径大于该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处的芯材本体2的外径,上述阶差空间因上述外径之差而形成。
另外,环状构件5的前端52的外径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的外径基本相等,环状构件5的前端面53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面61接合(密合)。在此情况下,树脂被覆层6在基端侧不超过环状构件5的前端52,不覆盖在环状构件5上。即,在环状构件5的前端52与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之间形成无阶差的连续面。
另外,环状构件5的外径从前端侧向基端侧(向基端方向)递减,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外径小于前端52的外径。而且,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外径与该环状构件5的基端51处的芯材本体2(被覆层7)的外径基本相等。即,在芯材本体2(被覆层7)与环状构件5的基端51之间形成无阶差的连续面。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外径小于芯线3的本体部32的外径。环状构件5的长度为0.5~15mm。
另外,环状构件5的基端51的内径大于前端52的内径。如下所述,这是由于环状构件5位于芯线3的锥形部34。需要说明的是,基端51的内径与前端52的内径也可以相同。
通过上述环状构件5,能够防止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部卡在与导向线1组合使用的导管的前端或内窥镜的提升台等医疗器具上,从而能够防止树脂被覆层6剥离。另外,能够防止由上述阶差导致的导向线1的滑动性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案中,环状构件5的倾斜角度θ(锥度)(外径减少率)沿着芯线3(芯材本体2)的长轴方向恒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具有倾斜角度θ沿着长轴方向变化的部位。该倾斜角度θ优选为30°以下,较优选为2~25°左右,更优选为5~20°左右。由此,能够防止环状构件5卡在与导向线1组合使用的导管的前端或内窥镜的提升台等医疗器具上。
另外,环状构件5的硬度(硬质)优选设定为比树脂被覆层6的硬度更高。由此,能够防止环状构件5卡在与导向线1组合使用的导管的前端或内窥镜的提升台等医疗器具上。
另外,也可以使环状构件5的前端面53和内周面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粗糙化。如果使环状构件5的前端面53粗糙化,则与树脂被覆层6的密合性提高;另外,如果使内周面粗糙化,则与下述固定材料9的密合性提高。
另外,作为环状构件5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各种树脂材料、各种金属材料等。例如可以使用与树脂被覆层6相同的构成材料,另外,还可以使用与树脂被覆层6不同的构成材料。
但是,环状构件5优选由金属材料(金属)或硬质的树脂材料(树脂)构成,特别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环状构件5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钛、钛合金、Ni-Ti合金、铝、金、铂等。通过由金、铂等贵金属或者其合金构成,X射线造影性提高。另外,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环状构件5时,可以用图中未示出的被覆层覆盖该环状构件5的外周。作为该被覆层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各种树脂材料、各种陶瓷、各种金属材料等,但是特别优选使用绝缘材料。另外,在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环状构件5时,作为该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碳酸酯、聚酰胺(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缩醛、聚苯硫醚等。
另外,环状构件5通过设置于芯线3(芯材本体2)外周的固定材料9而固定(固着)在芯线3(芯材本体2)上。
固定材料9由粘合剂构成,特别优选由绝缘性的粘合剂构成。由此,能够使芯线3与环状构件5绝缘,从而在例如沿着导向线1配置通电流进行使用的医疗器具时,能够防止从环状构件5的外表面的漏电等。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材料9不限于粘合剂,例如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环状构件5时,固定材料9也可以为软焊条(焊料)等。另外,当然环状构件5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利用固定材料的固定方法。
另外,环状构件5位于芯线3(芯材本体2)的锥形部34处。在图示的构成中,环状构件5的全部(整体)都位于锥形部34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有一部分环状构件5位于锥形部34处。
该环状构件5具有缓和芯材本体2的与环状构件5相比的基端侧和前端侧的刚性(弯曲刚性、扭转刚性)差的作用。即,如上所述,在芯线3的锥形部34中,其外径向前端方向递减,刚性向前端方向逐渐变低。另一方面,在芯材本体2的环状构件5的前端侧设置有树脂被覆层6,在不设置环状构件5的情况下,在该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刚性急剧增大,易产生扭折(弯折)。但是,在该导向线1中,通过环状构件5,能够防止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处的刚性急剧增大,从而能够防止该树脂被覆层6的基端处的扭折。
本发明中,导向线1除在X射线透视下使用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内窥镜进行使用,更详细而言,也可以适用于下述导向线(以下称作“经内窥镜导向线”),即用于将插入到内窥镜腔中的导管引导至生物体管腔等的目标部位。以下,在本实施方案中,代表性地说明将导向线1适用于经内窥镜导向线的情况。
在经内窥镜导向线中,在导向线1的外表面设置有辨别标记,所述辨别标记具有表示该导向线1(芯材本体2)在生物体内位置的功能,通过内窥镜对该辨别标记进行辨别。本实施方案中,标记12相当于该辨别标记。该标记12隔着基底层(中间层)13设置在芯材本体2的外周(参见图2)。另外,在导向线1上还设置有被覆标记12及基底层的被覆层7(参见图2)。
如图1所示,标记12由第1线状部121和第2线状部122构成。
第1线状部121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将第1线状部121设置在芯材本体2的整个外周。另外,第1线状部121稀疏地卷绕,使相邻的线彼此之间分开。
第2线状部122与第1线状部121同样地形成螺旋状,但其卷绕方向是与第1线状部121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第2线状部122设置于芯材本体2的整个外周。另外,第2线状部122与第1线状部121同样地稀疏地卷绕,使相邻的线彼此之间分开。
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第1线状部121和第2线状部122,上述线状部彼此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标记12作为整体的形状形成格子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分别从基底层13隆起,其纵剖面形状为半椭圆状,其顶部弯曲成凸状。另外,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8μm、较优选为3~5μm。
当通过内窥镜从体外观察导向线1时,在图5和图6所示的状态下观察标记12。一边参见图5,一边说明使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的情况;一边参见图6,一边说明使导向线1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情况。
首先,说明使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的情况。
图5(a)示出使导向线1旋转前的状态。然后,如果使导向线1向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规定量(角度),则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标记12上形成有多个由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交差而成的交差部(交点)123(参见图1)。此处,如果着眼于实际能够观察到的(图5(a)中的)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交差部123a、123b、123c、123d、123e及123f,则在图5(b)中这些交差部123a~123f与在图5(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图的下方移动。
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辨别标记12,所以当对导向线1施加转矩使该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1发生旋转”这一情况。
另外,如果使导向线1在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则交差部123a~123f与在图5(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图的上方移动。由此,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向哪个方向旋转,即,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的旋转方向。
接下来,说明使导向线1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情况。
图6(a)示出使导向线1移动前的状态。然后,如果使导向线1向图中箭头方向移动规定量(距离),则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
此处,如果着眼于实际能够观察到的(图6(a)中的)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交差部123a~123f,则在图6(b)中,这些交差部123a~123f与在图6(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前端方向(图中左方)移动。另外,交差部123a及123b从视角(视野区域)中脱离(消失)。
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辨别标记12,所以当通过向前端方向压入导向线1使该导向线1沿着其轴方向移动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1发生移动”这一情况。
另外,如果拉动导向线1使之在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则交差部123a~123f与在图6(a)中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基端方向(图中右方)移动。由此,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向哪个方向移动,即,也能够确认导向线1的移动方向。
如上所述,对于导向线1,当使该导向线1沿着其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通过标记12的上述变化,能够确实地识别出导向线1的实际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
另外,对于现有的具有1根形成螺旋状的标记的导向线,即使对该导向线施加转矩使之围绕其轴旋转,也会产生错觉,没有感觉到使导向线旋转反而以为导向线好像正前进或者后退(移动)。这与例如在理发店的标志柱(sign pole)中的红蓝条纹图案的现象相同,虽然实际上只是发生旋转,但是看上去好像不断地向上移动。但是,导向线1能够确实地防止上述错觉(不良情况),操作性佳。
如图1所示,在芯材本体2的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即、在芯材本体2的本体部32和锥形部34上,第1线状部121的螺旋间距和第2线状部122的螺旋间距为相同大小。由此,在标记12的形成区域中,适宜地分散有多个交差部123,从而对各交差部123的辨别性提高。另外,具有易于区分导向线1的旋转、和导向线1的推拉(移动)的优点。
另外,在标记12中形成有间距减少部124,所述间距减少部124是在锥形部34处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各自的螺旋间距分别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少而成的。通过确认该间距减少部124,能够把握该部分处芯材本体2变细、易变形(柔软性高)的情况。
如图1(图5、图6也同样)所示,第1线状部121的宽度(平均)与第2线状部122的宽度(平均)为相同大小。由此,在形成标记12时,能够省略根据各线状部而改变其宽度的工作。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标记12。
需要说明的是,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宽度优选分别为芯材本体2的平均直径的0.5~2倍、较优选为0.5~1.5倍。如果超过上述数值范围的上限值,则在辨别标记12时,有时因从内窥镜照射的光的强度而产生晕光。
另外,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颜色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但特别优选彼此不同的情况。在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的颜色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当使导向线1围绕其轴旋转时,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互相远离,则可知该旋转为图5中的箭头方向的旋转。另外,与此相反地,如果辨别出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互相接近,则可知与上述相反,即为与图5中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
如图3所示,在标记12中,交差部123的高度高于其他部分的高度,即,高于除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交差部123之外的部分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交差部123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10μm、较优选为5~8μm。
如上所述,标记12被被覆层7被覆。在该被覆层7的外表面(导向线1的外表面),配置有交差部123(标记12)的部位相对于配置有第1线状部121或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隆起。即,例如如图4所示,在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形成隆起部(隆起的部分)(凸部)71;在仅配置有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形成凹陷部(凹陷的部分)(凹部)72。这是由于被覆层7的厚度较薄,所以被覆层7的外表面受到交差部123的影响,与该交差部123的形状或图案相对应地发生隆起(形成对应的形状)。另外,在导向线1的外表面,被覆层7的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相对于没有配置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隆起。即,在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形成隆起部71,在没有配置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形成凹陷部72。没有配置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与配置有第1线状部121或第2线状部122的部位相比相对于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更凹陷。
由此,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散布在导向线1的外表面上。由于当隆起的部分为螺旋状时,与导管的内腔或内窥镜腔为线接触,而配置有交差部123的部位的隆起与管腔等为点接触,所以被覆层7的外表面与导管的内腔或内窥镜腔的接触面积变小,摩擦阻力(滑动阻力)降低,滑动性提高,导向线1的操作性良好。
另外,由于隆起部71及凹陷部72不是直接加工被覆层7而形成的,而是受到被覆层7正下方的交差部123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在被覆层7的外表面不形成尖的角部或顶部等,其外表面变得光滑。即,隆起部71效仿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顶部的圆形而呈现出与其同样的圆形。由此,滑动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安全性非常高。
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分别由含有树脂和颜料的材料构成。由于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和第2线状部122的构成材料基本相同,所以以下将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第1线状部121的颜色主要由第1线状部121中含有的颜料的种类和特性、树脂材料的组成和特性(特别是色调等)、颜料的含量决定,通过调节它们,能够自由地进行设定。
此处,为了通过内窥镜识别导向线1的移动,第1线状部121的颜色是重要的要素之一,应该考虑与成为基底的基底层13的颜色的组合。
作为一例,在基底层13为银白色(金属色)、灰色或黑色,第1线状部121为红色或黄色时,两者颜色的亮度差(高对比度)大,由此,第1线状部121的辨别性高,是优选的。另外,在两者颜色例如为互补色关系时也是同样地,第1线状部121的辨别性高,是优选的。另外,例如特别优选选择呈现明确的对比度的组合,所述组合包括:黄色、黄绿色、橙色等相对于黑或深色(炭灰色、深棕色、藏蓝色、紫色等);和红色、橙色、粉色等相对于蓝色。另外,也可以为深浅不同的同色系色、例如藏蓝色和水色、红黑色和粉色。
作为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中含有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下述(1)或(2)。
(1)作为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中含有的树脂,优选使用熔点为200℃以上的树脂(耐热树脂),较优选使用熔点为200~300℃左右的树脂。
作为熔点为200℃以上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砜、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芳撑酮(polyarylene ketone)、聚苯硫醚、聚芳撑硫醚(polyarylene sulfide)、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砜、聚芳基砜、聚芳醚砜、聚酯、聚醚砜、以及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含氟树脂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2)作为第1线状部121的构成材料中含有的树脂,优选使用热固性树脂。
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环氧树脂、酚类树脂、聚酯(不饱和聚酯)、聚酰亚胺、有机硅树脂、聚氨酯等,可以使用其中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另外,第1线状部121中的颜料的含量也由颜料的种类和特性、树脂材料的组成和特性决定,为了得到良好的颜色,优选相对于全部第1线状部121为10~99重量%左右,较优选为20~50重量%左右。
第1线状部121中的颜料优选均匀地分散,但是也可以例如偏重存在于第1线状部121的外表面侧。上述颜料可以为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中的任一种,但从耐热性方面考虑,优选无机颜料。作为无机颜料,可以使用炭黑、云母、二氧化钛、钛镍黄、普鲁士蓝、米洛丽蓝、钴蓝、群青、铬绿(Viridian)等。需要说明的是,颜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同时使用(特别是混合)2种以上。另外,颜料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0.3~5μm,较优选为0.5~3μm。
上述标记12例如可以如下所述地形成。
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中,第1线状部121先于第2线状部122形成。
形成第1线状部121时,首先,对于成为芯材本体2的芯线3,在除应形成第1线状部121的区域之外的部分,以螺旋状卷绕贴附胶纸带。
然后,在芯线3的未被胶纸带卷绕的、露出的部分,涂布(赋予)添加有上述颜料的为液状的上述树脂材料(以下将其称为“液状材料”)。作为上述涂布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用喷涂器的方法或利用浸渍的方法。
接下来,使所涂布的液状材料干燥。然后,剥离(撕掉)胶纸带。
通过上述工序,能够形成第1线状部121。接着形成第2线状部122。
形成第2线状部122时,首先,对于形成有第1线状部121的芯线3,在除应形成第2线状部122的区域之外的部分,沿着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以螺旋状卷绕贴附胶纸带。
然后,与形成第1线状部121同样地,在芯线3的未被胶纸带卷绕的、露出的部分涂布液状材料。
接下来,使所涂布的液状材料干燥。然后剥离(撕掉)胶纸带。
通过上述工序,能够在第1线状部121上形成一部分重叠的第2线状部122。因此,能够容易且确实地形成交差部123隆起的格子状标记12。
需要说明的是,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可以分别形成1根,也可以各形成多根。另外,它们的形成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第1线状部121与第2线状部122在图1所示的构成中彼此宽度相同,但不限于此,宽度也可以彼此不同。
如图2、图4所示,形成被覆标记12及基底层13的被覆层7。该被覆层7具有能够辨别标记12的程度的透明性。
被覆层7可以为了各种目的而形成,作为其中一例,由于降低导向线1的摩擦(滑动阻力),提高滑动性,所以能够提高导向线1的操作性。
为了降低导向线1的摩擦(滑动阻力),被覆层7优选由以下所述的能够降低摩擦的材料构成。由此,降低与导向线1一同使用的导管内壁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提高滑动性,从而导管和内窥镜内的导向线1的操作性变得更加良好。另外,由于导向线1的滑动阻力降低,所以当在内窥镜(对于导管也相同)内移动及/或旋转导向线1时,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防止导向线1的扭折(弯折)和扭转。
另外,被覆层7优选由绝缘材料构成。其理由在于,由于被覆层7的前端部进入环状构件5内,从而环状构件5位于被覆层7的外周,所以通过由绝缘材料构成被覆层7,能够使芯线3与环状构件5绝缘。由此,例如沿着导向线1配置通过通电流进行使用的医疗器具时,能够防止从环状构件5的外表面的漏电等。
作为上述能够降低摩擦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酯(PET、PBT等)、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有机硅树脂、含氟树脂(PTFE、ETFE、PFA等)、或它们的复合材料。
其中,特别是使用氟类树脂(或含有它的复合材料)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导向线1与导管的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提高滑动性,从而导管内的导向线1的操作性变得更加良好。另外,由此,当在内窥镜内移动及/或旋转导向线1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导向线1的扭折(弯折)和扭转。
被覆层7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40μm,较优选为20~30μm。
如图2、图4所示,在标记12与芯材本体2之间形成有与标记12的颜色不同的基底层13。作为该基底层13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与被覆层7同样的材料。例如在将氟类树脂(或含有它的复合材料)用于基底层13的构成材料时,可以利用烧结、喷镀等方法在已加热树脂材料的状态下对芯线3进行被覆。由此,芯线3与基底层13的密合性变得特别优异。而且,隔着该基底层13,标记12及被覆层7固着在芯线3上。
基底层13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20μm,较优选为5~10μm。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导向线1的至少前端部的外表面涂布有亲水性材料。由此,润湿亲水性材料产生润滑性,从而导向线1的摩擦(滑动阻力)减低,滑动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导向线1的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作为亲水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纤维素类高分子物质、聚氧乙烯类高分子物质、马来酸酐类高分子物质(例如,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之类的马来酸酐共聚物)、丙烯酰胺类高分子物质(例如,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二甲基丙烯酰胺(PGMA-DMAA)的嵌段共聚物)、水溶性尼龙、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上述亲水性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湿润(吸湿)发挥润滑性,能够减少与导向线1一同使用的导管(管体)或内窥镜的内壁的摩擦阻力(滑动阻力)。从而导向线1的滑动性进一步提高,使导向线1在导管内的操作性变得更加良好。
<第2实施方案>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2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以下,参见该图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2实施方案,但围绕着与上述实施方案的区别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事项的说明。
本实施方案中,除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的形成状态(形成条件)不同之外,其他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相同。
在图7所示的导向线1A的标记12A中,第1线状部121的螺旋间距与第2线状部122的螺旋间距的大小彼此不同。在图示的结构中,设定第2线状部122的螺旋间距小于第1线状部121的螺旋间距。
在期望较多地设定交差部123的形成数量时,上述构成有效。
另外,第1线状部121的宽度(平均)与第2线状部122的宽度(平均)的大小彼此不同。在图示的构成中,设定第1线状部121的宽度大(粗)于第2线状部的宽度。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设定本实施方案中的各交差部123的大小大于上述第1实施方案中的各交差部123的大小。从而各交差部123的辨别性提高,即,能够更易观察各交差部123。
<第3实施方案>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3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以下,参见该图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的第3实施方案,但围绕着与上述实施方案的区别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事项的说明。
本实施方案中,除了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的形成状态(形成条件)不同之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案相同。
在图8所示的导向线1B的标记12B中,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的各自的宽度分别向前端方向递减。上述宽度递减的部分(宽度递减部)优选形成于芯材本体2的锥形部34。通过确认上述部分,能够把握该部分中芯材本体2变细,易变形(柔软性高)的情况。
另外,与第1线状部121及第2线状部122各自的宽度相应地,各交差部123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小不同。上述结构对欲根据芯材本体2的外径改变各交差部123的大小的情况有效。例如,如图8所示,能够在芯材本体2的锥形部34中,减小各交差部123的大小,能够在外径(平均)大于锥形部34的本体部32中,增大各交差部123的大小。由此,各交差部123易于观察。
以上,根据图示的实施方案说明本发明的导向线,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成导向线的各部分可以置换成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的部分。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构成物。
另外,本发明的导向线也可以为组合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构成(特征)的导向线。
另外,第1线状部及第2线状部均不限于使液状材料干燥而形成,例如,也可以是以螺旋状卷绕带状(条状)构件而成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所述标记设置于上述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上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上述标记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的形状。因此,标记上形成多个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交差而成的交差部,如果着眼于(观察)上述交差部中的规定交差部,则当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观察到上述规定的交差部沿着导向线的直径方向移动。由于能够如上所述辨别标记,所以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确认(把握)“导向线旋转”这一情况。另外,在使导向线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与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的情况不同,能够观察到上述规定的交差部沿着导向线的轴方向移动。如上所述,在导向线中,当使该导向线沿着其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由于标记的显示方式不同,所以能够确实地识别出导向线的实际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从而在使导向线围绕其轴旋转时,能够确实地防止错以为上述动作为沿着轴方向的移动,操作性佳。另外,在标记的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的交差部比其他部分的高度更高的情况下,在交差部,导向线的外表面隆起。由此,导向线的外表面与例如导管的内腔和内窥镜腔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摩擦阻力(滑动阻力)降低,滑动性提高,从而导向线的操作性良好。因此,本发明的导向线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Claims (5)

1.一种导向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线具有长的芯材本体和标记,
所述标记设置于所述芯材本体的至少前端侧部分的整个外周,具有表示所述芯材本体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的功能,
通过使第1线状部与第2线状部在多处互相交差,从而使所述标记作为整体形成呈格子状的形状,所述第1线状部与所述第2线状部的交差部比所述标记的除所述交差部之外的部分的高度更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围绕所述导向线的轴旋转时,从体外确认该旋转的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沿着所述导向线的轴方向移动时,从体外确认该移动的功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标记具有在所述导向线沿着所述导向线的轴移动或者围绕轴旋转时,从体外识别所述导向线的位移是移动还是旋转的功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线,其中,所述第1线状部形成螺旋状,所述第2线状部形成沿着与所述第1线状部的螺旋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的螺旋状。
CN2009801024072A 2008-01-18 2009-01-14 导向线 Active CN101918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09723 2008-01-18
JP2008-009723 2008-01-18
PCT/JP2009/050395 WO2009090963A1 (ja) 2008-01-18 2009-01-14 ガイドワ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8070A CN101918070A (zh) 2010-12-15
CN101918070B true CN101918070B (zh) 2013-09-04

Family

ID=40885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24072A Active CN101918070B (zh) 2008-01-18 2009-01-14 导向线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229974B1 (zh)
JP (1) JP5536459B2 (zh)
KR (2) KR101456761B1 (zh)
CN (1) CN101918070B (zh)
BR (1) BRPI0906958B8 (zh)
CA (1) CA2712150C (zh)
WO (1) WO20090909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44421B1 (ko) * 2011-02-15 2012-05-10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Mimo를 이용한 다중 대역 내장형 안테나
JP2014233312A (ja) * 2013-05-30 2014-12-15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CN103346012B (zh) * 2013-07-16 2016-03-16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胶囊内窥镜的椭圆绕线线圈制备方法
WO2017086114A1 (ja) * 2015-11-17 2017-05-26 グンゼ株式会社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CN110446522B (zh) * 2017-03-30 2022-02-18 泰尔茂株式会社 医疗用具
JP2018201765A (ja) * 2017-06-01 2018-12-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用チューブ
CN111432870B (zh) * 2018-02-07 2022-08-30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丝
WO2019155828A1 (ja) * 2018-02-09 2019-08-15 グンゼ株式会社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4022A (en) * 1989-10-04 1992-01-28 Lake Regi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Graduated guidewire
EP1348461A2 (en) * 2002-03-25 2003-10-0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Guidew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1675A (ja) * 1986-03-31 1987-10-12 加藤発条株式会社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US5379779A (en) * 1993-08-16 1995-01-10 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 Zebra exchange guidewire
JPH1099442A (ja) * 1996-09-26 1998-04-21 Kawasumi Lab Inc ガイドワイヤー
JPH10118188A (ja) * 1996-10-24 1998-05-12 Terumo Corp 体腔内挿入用医療用器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06105B1 (en) * 1998-05-14 2001-10-23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High performance coil wire
JP2000116802A (ja) * 1998-10-14 2000-04-25 Terumo Corp 放射線治療用カテーテルおよび放射線治療用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4767391B2 (ja) * 1999-06-01 2011-09-07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JP4203358B2 (ja) * 2002-08-08 2008-12-24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JP2004229947A (ja) * 2003-01-31 2004-08-19 Terumo Corp ガイドワイヤ
EP1607035A4 (en) * 2003-03-25 2009-03-11 Olympus Corp GUIDE WIRE
US20060149165A1 (en) * 2004-12-15 2006-07-06 Wilson-Cook Medical Inc.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device with helical pattern for indicating distance of movement
JP5032760B2 (ja) * 2005-09-30 2012-09-26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メディカルデバイス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JP5249591B2 (ja) * 2007-03-23 2013-07-31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4022A (en) * 1989-10-04 1992-01-28 Lake Regi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Graduated guidewire
EP1348461A2 (en) * 2002-03-25 2003-10-0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Guidewire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46508A 2001.02.20
JP特开2004-229947A 2004.08.19
JP特开平10-99442A 1998.04.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906958A2 (pt) 2015-07-14
KR20100093120A (ko) 2010-08-24
KR101473513B1 (ko) 2014-12-16
JPWO2009090963A1 (ja) 2011-05-26
JP5536459B2 (ja) 2014-07-02
BRPI0906958B8 (pt) 2021-06-22
KR101456761B1 (ko) 2014-10-31
WO2009090963A1 (ja) 2009-07-23
CA2712150C (en) 2014-05-13
CN101918070A (zh) 2010-12-15
EP2229974B1 (en) 2018-12-05
BRPI0906958B1 (pt) 2019-11-26
EP2229974A4 (en) 2011-07-27
CA2712150A1 (en) 2009-07-23
KR20120038019A (ko) 2012-04-20
EP2229974A1 (en)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2175B (zh) 医疗器械
CN101918070B (zh) 导向线
CN1868552B (zh) 导管
US9028427B2 (en) Guide wire
EP1970092B1 (en) Guide wire
US8568373B2 (en) Medical elongate member housing tool and medical elongate member housing tool assembly
JP5249591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2090949A (ja) 内視鏡用ガイドワイヤ
US11890428B2 (en) Catheter
US20210186559A1 (en) Dilator
JP2011110392A (ja) 内視鏡用ガイドワイヤー
US20220226610A1 (en)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theter
JP7511355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7384570B2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5065979A (ja) ガイドワイヤ
WO2021166355A1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2672714B2 (ja) ねじれないらせん巻きカテーテル
JP2024040728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1152211A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3013654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12070980A (ja) ガイドワ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