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0878B - 光学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0878B
CN101910878B CN200980102173.1A CN200980102173A CN101910878B CN 101910878 B CN101910878 B CN 101910878B CN 200980102173 A CN200980102173 A CN 200980102173A CN 101910878 B CN101910878 B CN 101910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optical sheet
diffusion
resin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21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0878A (zh
Inventor
儿玉崇
古井玄
本田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10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0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用于显示元件表面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功能层,在该功能层的最表面和/或内部具有漫射单元,并且具有下述式(I)的关系。2.1<Q/U<21.4 (I)Q(正面透射强度):0度时的漫透射强度;U(假定正面透射强度):将连接漫射正面透射±2度和漫射正面透射±1度时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漫射正面透射角度的透射强度。

Description

光学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优异,适合于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混用的光学片。 
背景技术
用于显示装置表面的光学片,在透明基材的观察者一侧的表面上叠层了具有防眩性、抗静电性、防污性等功能的层作为功能层。 
通常,为了表现出前述功能,例如,为了赋予防眩性,可以采用在表面层上形成凹凸形状,或者使形成表面层的树脂中含有漫射粒子等方法。此外,为了赋予抗静电性,可以采用添加导电性微粒或导电性树脂等方法,而为了赋予防污性,可以采用添加含氟聚合物或防污剂等方法。 
由于这些漫射粒子、导电性微粒、添加剂等与形成表面层的树脂并不完全相容,因此,使用这些材料的光学片有漫射(拡散)可见光的作用。此外,表面层的凹凸也同样有漫射可见光的作用。 
进一步,为了防止光学片间的干涉斑以及光学片和显示元件之间的干涉斑,还在表面层、透明基材的背面、各层间设置可见光波长以上的凹凸,该凹凸也同样有漫射可见光的作用。 
本发明中,将上述产生了可见光漫射的因素定义为漫射单元,当具有这种漫射单元时,光学片由于外来光的反射而产生了对比度的下降。也就是说,要求光学片维持上述的光学片的功能,并同时防止对比度的下降。 
作为简便评价对比度的方法,通常使用雾度值或内部雾度与总雾度的比值。也就是说,在光学片的制造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控制材料的特别规定、制造条件等以降低雾度值,从而制造对比度的下降较小的光学片(参见专利文献1~3)。 
然而发现,常有即使雾度值相同对比度也不同的情况,例如,即使将雾度值和内部雾度与总雾度的比值作为指标进行制造,也未必能够稳定地生产 良好的光学片。 
此外,近年来,由于以单段(One seg)为主的各种传送系统的普及,在同一显示器中欣赏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这两者的机会增多。因此,希望开发一种显示器终端所要求的图像品质也发生变化,对于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混用优异的光学片。 
作为一个例子,如专利文献4和5所示,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所要求的性能不同,观察者的观看状态也不同。 
本发明者认真研究了对于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对光学片所要求的性能,结果发现对于动态图像来说,作为值得欣赏的画质,要求一种对比度高,并且通过增加图像的光泽或亮度而具有跃动感的图像。 
另外,将这种动态图像所要求的、兼具跃动感和对比度的性能(例如,在显示黑色时,可以看到具有光泽的黑色,在显示肤色时,可以看到具有光泽、很生动等),称为“黑彩感”。 
此外,对于静态图像来说,要求一种对比度和耐映入性优异的图像,并将这种静态图像所要求的、兼具对比度和耐映入性的性能称为“图像锐度”。也就是说,希望一种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优异的光学片。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6781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34294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7626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81089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189658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这种状况下,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优异,适合于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混用的光学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迄今为止,认为对比度和防眩性依赖于表面凹凸的Ra、Rz、Sm、θa等表面形状,或者认为其依赖于因内部漫射剂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内部 漫射粒子的形状等而产生的外来光的反射状态。也就是说,并未考虑到表面凹凸和内部漫射单元的相互效果。 
本发明者发现,如图11的1至4所示,由于内部漫射粒子和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导致入射至漫射粒子的影像光和外来光中透过漫射粒子的光与反射的光的漫射特性大大不同,并且漫射粒子和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越大,则因漫射粒子而反射的光量增加,并且漫射角度变大,因此,因影像光而引起的杂散光的产生增多,以及外来光的反射光量增加,对比度下降;此外,如图10-1的1-1至1-5所示,在影像光中,根据漫射粒子和表面凹凸的位置关系,透过漫射粒子的影像光的透射和反射特性、使分辨率和对比度变差的杂散光的产生状况也大大不同,再进一步,如图10-2的2-1至2-4所示,在外来光中,根据漫射粒子和表面凹凸的位置关系,进入漫射层内部的外来光中因漫射粒子而产生的反射光的反射特性、使对比度变差的杂散光的产生状况也大大不同,因此,通过进一步考虑到本申请中光学片的表面凹凸的形状、漫射粒子的特性、以及表面凹凸与内部漫射粒子的相对关系,可以得到一种不仅对比度和防眩性优异,而且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也优异的光学片。 
此外,如图10-2的漫射粒子2-2所示,在处于因漫射粒子而反射的外来光的漫射变大的表面凹凸和漫射粒子的位置关系时,如图10-1的1-2所示,即使对于影像光,也构成了漫射大,容易产生杂散光的条件,还容易因影像光而导致对比度下降。也就是说,因影像光的杂散光而导致对比度下降的大小关系,可以考虑为近似于外来光的反射特性。另外,杂散光对于黑彩感的影响也同样。 
本发明者发现,为了得到黑彩感优异的动态图像,通过光学片的透射漫射小、正面透射强度高,从而处于影像光的定向性高的状态,并且外来光和影像光的杂散光成分越少,则越良好。相反,如果透射散射大,则产生杂散光,影像光的定向性变低,并看到影像褪色发白,因此对于肤色等的显示,无法表现得很生动。 
另一方面,为了得到图像锐度优异的静态图像,需要兼顾对比度和耐映入性。 
然而,为了改善耐映入性而增强所谓的防眩性时,反射漫射变大,对比度下降,图像锐度变差。 
因此,本发明者对图像锐度进行了积极研究,结果清楚了烦扰观察者的映入的原因,是由于在欣赏图像时,观察者的焦点常常与映入的外部影像一致,因此视点无法固定在本来的图像上。 
因此,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使映入的外部影像的轮廓不清晰,可以使映入不构成烦扰,并且还可以抑制对比度的下降,能够提高图像锐度。 
也就是说发现了,为了兼顾静态图像所要求的图像锐度和动态图像的黑彩感,重要的是,抑制正面透射漫射的正面透射强度成分的下降,并且适当地具有使映入的外部影像的轮廓不清晰的、少量反射漫射,以及减少杂散光成分。 
这意味着将正面反射强度成分转换为正面反射附近的漫射,并且意味着通过考虑以下(a)~(c),可以得到能够实现静态图像的锐度和动态图像的黑彩感并存的光学片。也就是说,满足(a)透射漫射小(正面透射强度高)、(b)正面反射强度成分小、(c)转换为正面反射附近的漫射这三个要素。 
光学片通常大多添加用于使其具有抗静电功能的导电粒子、用于防止闪耀(ギラツキ)和赋予表面凹凸的微细粒子,而除了因表面凹凸而产生的漫射(以下,称为外部漫射)以外,还具有内部漫射。 
图1是作为一个例子,通过改变粒子的折射率,来模拟折射率为1.50的树脂涂膜的表面反射率、和分散在前述树脂涂膜中的球状漫射剂粒子表面的反射率的结果。 
如图1所示,内部漫射因子引起的反射强度远远小于外部漫射引起的反射强度,因此漫反射强度中,表面漫射是支配性的。 
此外,关于表面形状引起的透射光的漫射,在将从形成为θ的倾斜面上出射的角度设为ψ,涂膜的折射率设为n时,根据Snell定律,n×sinθ=sinψ,出射角度ψ为Asin(n×sinθ)-θ。 
另一方面,根据反射定律,反射显示为形成为θ的倾斜面的两倍变化,因此反射角度ψ为2×θ。因此,在一般涂膜的折射率和光学片的表面形状范围内,如作为折射率为1.50的树脂表面情况下的计算结果的图2所示,反射 和透射的漫射角度相对于表面倾斜角度成比例。 
也就是说,正面反射小,则正面透射小,正面反射附近的漫射增加,则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增加,因此,能够将前述兼顾了静态图像的耐映入性和动态图像的黑彩感的光学片所要求的三要素,全转换为透射。 
也就是说,上述(a)~(c)可以换种说法,即分别为(a)透射漫射小(正面透射强度高)、(b’)正面透射强度成分小、(c’)转换为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 
这里,(b’)和(c’)表示正面透射强度(Q)和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强度(q)的比Q/q小,另一方面,(a)表示Q/q大。 
然而,迄今为止用于光学片的雾度值,是如JIS K7136所示的,从正面透射至以2.5度以上漫射了的光相对于全光线的比例,因此,由雾度值无法想到使用上述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特别是不到2.5度的漫射)的观点。 
此处,对各向同性漫射时的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强度进行考察。 
如图3的模式图所示,就漫射强度而言,在具有a的漫透射强度分布的透明基板上,叠层具有b的漫透射强度分布的层时,由于越接近0度,则漫透射强度的减少比例越大,因此,越接近0度,则强度的下降越大,从而形成具有c的漫透射强度分布的光学片。 
也就是说,当反射总光量一定时,如果减小正面透射漫射强度(Q),则正面透射漫射角度附近的漫射强度变大。 
此外,由于光学片其内部漫射单元和外部漫射单元的分布通常较疏散,因此漫射特性的强度分布就成了具有因前述漫射单元引起的漫射强度分布、以及不存在漫射单元而仅有正面透射的强度这两种强度分布的和。 
如图4所示,在将±1度和±2度的强度斜度外推至正面透射漫射角度时的强度作为假定正面透射漫射强度(U)时,U近似于因漫射单元引起的漫射特性的正面透射,并且Q/U为“不具有漫射单元的部分Q”和“漫射单元部分的正面透射强度U”的比值,即,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状态的尺度。 
此外,由图3和图4可知,正面透射漫射角度附近的强度越大,则U变得越大,并且初期的漫射角度越大时,则U的变化越小。 
换句话说,改变至正面透射附近的漫射强度q并使用U,就成为还加上 了前述(a)的透射漫射的大小的形式。 
如上所述,通过使Q/U的范围为特定的范围,可以使图像的锐度和动态图像的黑彩感更加平衡、良好,并且能够得到这些性能并存的光学片。换句话说,就Q/U而言,对于表面形状(外部漫射单元)来说,由于其近似于导致正面透射的平坦部分和导致透射漫射的凹凸部分的比率,因此和凹凸的倾斜角度以及凹凸的存在概率有关,对于内部漫射来说,其和漫射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差、与漫射粒子的碰撞概率以及形状有关,而对于表面形状和内部漫射的相互作用来说,其和使前述相互作用进一步相互减弱的程度以及相互增强的程度有关,因此其决定了黑彩感和锐度的好坏。 
本发明基于上述发现而完成,其包含以下内容。 
(1)一种用于显示元件表面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功能层,在该功能层的最表面和/或内部具有漫射单元,并且具有下述式(I)的关系, 
2.1<Q/U<21.4(I) 
Q(正面透射强度):0度时的漫透射强度 
U(假定正面透射强度):将连接漫射正面透射±2度和漫射正面透射±1度时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漫射正面透射角度的透射强度。 
(2)如上述(1)所述的光学片,其进一步具有下述式(II)的关系。 
5.0<Q/U<15.1(II) 
(3)如上述(1)所述的光学片,其进一步具有下述式(III)的关系。 
5.6<Q/U<15.1(III) 
(4)如上述(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显示元件为液晶显示元件。 
(5)如上述(1)~(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功能层是使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分散在透明树脂中而形成。 
(6)如上述(1)~(5)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功能层包含透明树脂,该透明树脂由可相分离的多种树脂构成。 
(7)如上述(5)或(6)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明树脂与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的折射率不同。 
(8)如上述(5)~(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通过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在功能层的表面上设置凹凸。 
(9)如上述(5)~(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明树脂与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的折射率差为0.01~0.25。 
(10)如上述(5)~(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5~20μm。 
(11)如上述(5)~(1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在将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的重均平均直径设为MV,累积25%直径设为d25,累积75%直径设为d75时,(d75-d25)/MV为0.25以下。 
(12)如上述(5)~(1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在透明树脂中含有1~30质量%的前述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 
(13)如上述(1)~(12)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通过对设置在模具表面上的凹凸进行反转转印,从而在功能层的表面上设置有凹凸。 
(14)如上述(5)~(1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明树脂为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并且功能层是将含有该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上,并交联固化而形成。 
(15)如上述(14)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明基材包含纤维素系树脂,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渗入透明基材的溶剂和/或渗入透明基材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以及未渗入透明基材的溶剂和/或未渗入透明基材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并且通过调整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而控制为具有前述式(I)、式(II)或式(III)的任一项关系。 
(16)如上述(1)~(15)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明基材为三乙酰基纤维素或环状聚烯烃。 
(17)如上述(1)~(15)所述的光学片,其中,透明基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8)如上述(1)~(17)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功能层含有硬涂层,并且耐钢丝绒摩擦性为200g/cm2以上。 
(19)如上述(1)~(18)所述的光学片,其在最表层上形成有防反射功能层。 
(20)使用上述(1)~(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的偏光板。 
(21)使用上述(20)所述的偏光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22)一种用于显示元件表面的光学片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片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功能层,并且在该功能层的最表面和/或内部具有漫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将制造条件控制为具有上述式(I)~式(III)的关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与总雾度(图6)、内部雾度(图7)、内部雾度/总雾度(图8)的关系图可知,其可以像表示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与Q/U的关系的图9所示的那样,简便地进行以往用雾度值无法进行评价的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评价,可以提供一种黑彩感优异,并且图像锐度优异的光学片。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因球状粒子和树脂而产生的反射率的图。 
[图2]是表示反射和透射的漫射角度相对于表面倾斜角度的图。 
[图3]是表示漫射强度分布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评价方法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中漫透射强度的测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总雾度与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内部雾度与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内部雾度/总雾度与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Q/U与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说明影像光和外来光的由漫射粒子和表面凹凸的位置关系引起的反射光的特性的图。 
[图11]是说明因内部漫射粒子和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引起的光漫射特性差异的图。 
实施发明的方式 
本发明的光学片的特征在于,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功能层,在该功能层的最表面和/或内部具有漫射单元的光学片,并且控制为具有2.1<Q/U<21.4的关系。 
以下,使用图5,对Q和U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图5所示的光学片,在从5的方向上照射可见光时,在6的方向上正面透射,同时部分光漫射。该6的方向,即,0度的透射强度为正面透射强度Q。 
此外,分别测定漫射正面透射±2度和漫射正面透射±1度时的透射强度,用直线连接该强度,并将外推至漫射正面透射角度(0度)的透射强度定义为假定正面透射强度U(参见图4)。 
在光学片的制造工序中,以Q/U作为指标,进行材料的选择、制造条件的控制等,从而能够发挥出功能层的功能,同时有效地制造黑彩感优异,并且图像锐度优异的光学片。 
另外,漫透射强度的测定,具体如下进行测定。 
(漫透射强度的测定方法) 
从光学片的背面(光学片上与观察者侧相反侧的面)垂直照射可见光。光束从光学片表面入射,使用受光器在-85度~+85度的范围内以每1度为单位扫描漫透射的光,由此测定漫透射强度。 
这里,对于测定漫透射强度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在本发明中,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制造的“GC5000L”。另外,在本测定中,虽然测定了-85度~+85度的范围,但通过仅仅进行-1、-2、0、+1和+2的测定就可以简便地算出假定正面透射强度,并且进行正面透射强度测定,因此,一边在线进行制造条件等的改变,一边在指定范围内自动调整也变得容易。 
本发明特征在于以下述式(I)作为指标进行控制。 
2.1<Q/U<21.4(I) 
通过使Q/U超过2.1且不到21.4,可以得到黑彩感优异,同时图像锐度良好的光学片。从使黑彩感更加良好的观点考虑,Q/U优选超过5.0,并进一步优选超过5.6。 
此外,从使图像锐度更加良好的观点考虑,Q/U进一步优选不到15.1。 
接着,本发明的光学片满足上述式(I)。满足上述式(I)的光学片,其黑彩感优异,同时图像锐度也优异。 
为了实现本发明中的2.1<Q/U<21.4,重要的是,通过内部漫射单元和 外部漫射单元来调整透射亮度分布和强度。 
作为通过内部漫射单元来调整透射亮度分布和强度的方法,具有在构成功能层的树脂中分散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以下,有时仅记载为“透光性粒子”)的方法。 
进一步来说,可以通过控制构成功能层的透明树脂、分散在透明树脂中的透光性粒子的形状、分散状态、粒径、添加量、折射率等而进行。此外,可添加至透明树脂的透光性粒子以外的添加剂的浓度等也会对前述内部漫射单元引起的漫透射强度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通过外部漫射单元调整漫透射强度的方法,例如有, 
(1)使用表面具有微细凹凸的模具,在光学片的表面上转印凹凸形状的方法、 
(2)通过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等构成功能层的树脂的固化收缩,在表面上形成凹凸的方法、 
(3)使透光性微粒从前述表面层上突出并固化,从而在表面上形成凹凸的方法(突出的微粒可以由构成前述表面层的树脂覆盖,也可以露出)、 
(4)通过来自外部的压力赋予表面凹凸的方法等。 
作为上述(1)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在透明基材上配置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使具有微小凹凸的模具紧密贴合在该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涂布层上,并使用电离放射线进行固化,由此在光学片的表面上设置凹凸形状。 
上述(2)的方法,由于可以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微细凹凸,因此可以有效防止闪耀,并且赋予耐映入性,此外,上述(3)的方法,由于可以通过透光性粒子和透明树脂的选择、涂膜的厚度、溶剂的选择、干燥条件、对透明基材的浸透性等进行性能调整,并且由于步骤短并且操作简单,因此在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造这一方面是有效的。 
另外,设置在凹凸表面或凹凸层和透明基材之间的功能层(防反射层、防污层、硬涂层或抗静电层等)也会对前述外部漫射单元引起的漫透射强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通过在凹凸表面上设置其它功能层而形成2层结构,可以缓和表面凹凸,并且抑制表面漫射。 
此外,可以通过增大前述其它功能层涂膜的厚度,缓和表面凹凸,还可 以利用涂布液组成、涂布和干燥条件等来控制表面漫射。 
就用于得到上述外部漫射单元的方法(3)而言,通过所用透光性微粒的种类,可以同时赋予外部漫射和内部漫射,因此在能够简化制造步骤这一方面,是适合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使用上述(3)以外的方法时,可以另外独立地设计通过外部漫射单元调整漫透射强度的方法,和通过内部漫射单元调整漫透射强度的方法,因此,在使除了对比度以外的分辨率、闪耀、耐映入性等光学性能的调整变得容易这一方面,是优选的。 
而且,不考虑所用树脂的光学性能,就可以通过外部漫射单元调整漫透射强度,因此很容易选择会发挥出表面树脂的硬涂布性、防污性、抗静电性等物理性能的树脂。 
[透光性粒子] 
对于分散在透明树脂中的透光性粒子,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透光性粒子可以是有机粒子,也可以是无机粒子,还可以将有机粒子和无机粒子混合使用。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中,所用的透光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5~2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1~10μm。只要在该范围内,则可以对内部漫射和/或外部漫射引起的漫透射强度分布进行调整。 
特别是在透光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时,不会过度产生粒子的凝集,容易调整凹凸形成,而在20μm以下时,难以产生闪耀或粗糙的图像,因此确保了在设计漫透射强度分布时的自由度。 
此外,透光性粒子的粒径偏差越小,则散射特性方面的偏差越小,容易进行漫透射强度分布的设计。 
更具体来说,在将重均平均直径设为MV,累积25%直径设为d25,累积75%直径设为d75时,(d75-d25)/MV优选为0.25以下,更优选为0.2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累积25%直径,是指从粒径分布中的小粒径粒子开始计数,在达到25质量%时的粒径,累积75%直径,是指同样进行计数,在达到75质量%时的粒径。 
作为粒径偏差的调整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合成反应的条件进行, 此外,在合成反应后进行分级,也是一种有力的方法。 
在分级中,可以通过提高分级次数或增强分级程度,从而得到所希望的分布的粒子。分级,优选使用风力分级法、离心分级法、沉降分级法、过滤分级法、静电分级法等方法。 
进一步,构成功能层的透明树脂和透光性粒子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1~0.25。当折射率差为0.01以上时,可以抑制闪耀,而在0.25以下时,容易进行漫透射强度分布的设计。 
由以上观点考虑,该折射率差优选为0.01~0.2,并更优选为0.02~0.15。 
另外,透光性粒子的折射率,除了可以通过在改变折射率不同的2种溶剂的混合比而改变折射率的溶剂中,分散等量的透光性粒子,测定浊度,并使用阿贝折射计测定浊度极小时的溶剂折射率而进行测定外,还可以通过使用Cargille试剂等的方法进行测定。 
此外,通过并用比重差为0.1以上的2种以上的透光性粒子,或者并用粒径差为0.5μm以上的具有不同粒径的2种以上的透光性粒子,或者并用折射率差为0.01以上的2种以上的透光性粒子,或者并用球状的透光性粒子和无定形的透光性粒子,也能够进行漫透射强度的调整。 
另外,比重可以通过液相置换法、气相置换法(比重瓶法)等来进行测定,粒径可以通过库尔特计数器法或光衍射漫射法等或者使用SEM或TEM等显微镜观察光学叠层体来进行测定,折射率可以使用阿贝折射计直接测定,或通过使用Cargille试剂的方法,或测定分光反射光谱或分光椭偏仪等而进行定量评价。 
作为透光性有机粒子,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蜜胺树脂粒子、聚碳酸酯粒子、聚苯乙烯粒子、交联聚苯乙烯粒子、聚氯乙烯粒子、苯并胍胺-蜜胺甲醛粒子、有机硅粒子、氟系树脂粒子、聚酯系树脂等。 
此外,作为透光性无机粒子,可以列举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铝粒子、氧化锆粒子、氧化钛粒子或具有中空或细孔的无机粒子等。 
此外,即使是折射率、粒径分布相同的透光性微粒,由于透光性粒子的凝集程度不同,它们的漫透射强度分布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将凝集状态 不同的2种以上的透光性粒子组合使用,或者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条件不同的2种以上无机粒子,从而改变凝集状态,调整漫透射强度分布。 
另外,为了防止透光性粒子的凝集,优选列举添加具有可见光波长以下的粒径,例如50nm以下左右粒径的二氧化硅等的方法。 
此外,为了得到内部漫射的效果,具有可见光波长以上的粒径的二氧化硅等无定形透光性粒子是有效的。这是由于,和球状粒子相比,无定形粒子具有扩大透射漫射角度分布的作用。 
然而,由于无定形透光性粒子的内部反射分布也宽,因此对涂膜的漫射性产生影响,存在有难以进行漫透射强度调整的情况,因此,在想要得到宽透射漫射等情况下,优选根据需要进行添加。 
更具体来说,相对于球状粒子和无定形透光性粒子的合计量,优选在不到4质量%的范围内添加无定形透光性粒子。 
透光性粒子,优选配合为在透明树脂(固体成分)中以1~30质量%的量含有,更优选为2~25质量%的范围。当其为1质量%以上时,可以得到耐映入性,另一方面,当其为30质量%以下时,对比度的下降变小,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认性。 
[透明树脂] 
作为构成功能层的透明树脂,可以使用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为了形成功能层,可以通过将含有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上,并通过使该树脂组合物中所含有的单体、低聚物和预聚物交联和/或聚合而形成。 
作为单体、低聚物和预聚物的官能基,可以列举电离放射线固化性官能基,其中,优选光聚合性官能基。 
作为光聚合性官能基,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不饱和聚合性官能基等。 
此外,作为预聚物和低聚物,可以列举尿烷(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硅氧烷等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等。 
作为单体,可以列举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系单体;(甲基) 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季戊四醇(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系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硫代乙醇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硫代丙酸酯、季戊四醇四硫代乙二醇等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巯基的多元醇化合物等。 
此外,还可以在上述树脂组合物中添加聚合物作为粘合剂。作为聚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通过添加聚合物,可以调整涂布液的粘度,由此,具有容易涂布,而且容易对通过粒子凝集而形成的凹凸进行调整的优点。 
此外,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树脂组合物中添加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苯乙酮类、苯偶姻类、二苯甲酮类、膦氧化物类、缩酮类、蒽醌类、噻吨酮类、偶氮化合物等。 
作为苯乙酮类,可以列举2,2-二甲氧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对二甲基苯乙酮、1-羟基-二甲基苯基酮、1-羟基-二甲基对异丙基苯基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4-甲硫基-2-吗啉基苯丙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丁酮、4-苯氧基二氯苯乙酮、4-叔丁基-二氯苯乙酮等,作为苯偶姻类,可以列举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偶姻苯磺酸酯、苯偶姻甲苯磺酸酯、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等。 
此外,作为二苯甲酮类,可以使用二苯甲酮、羟基二苯甲酮、4-苯甲酰基-4’-甲基二苯基硫醚、2,4-二氯二苯甲酮、4,4-二氯二苯甲酮和对氯二苯甲酮、4,4’-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米氏酮)、3,3’,4,4’-四(叔丁基过氧化羰基)二苯甲酮等。 
此外,还可以混合使用光增感剂,作为其具体例子,可以列举正丁基胺、三乙胺、聚正丁基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能够相分离的多种树脂作为透明树脂,也能够对内部漫射单元引起的漫透射强度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通过在上述预聚物、低聚物、单体和聚合物中,混合使用相容性成分和非相容性成分,能够调整前述内部漫射单元引起的漫透射强度。 
例如,在一种树脂为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时,其它种树脂,可以优选列举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乙酸丙酸酯等纤维素酯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脂环式烯烃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等。 
此外,在一种树脂为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乙酸丙酸酯等纤维素酯等)时,其它种树脂,可以优选列举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脂环式烯烃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等。 
组合树脂的比例(质量比),可以在1/99~99/1的范围内选择,优选为5/95~95/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90~90/10的范围,20/80~80/20的范围,特别优选为30/70~70/30的范围。 
进一步,通过使用聚合收缩大的物质作为前述预聚物、低聚物和单体,也能够调整前述外部漫射单元引起的漫透射强度。聚合收缩越大,则表面凹凸越大,漫透射强度分布越宽。 
此外,相反的是,通过在前述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中添加相容性聚合物,或者添加光波长以下的微粒,例如100nm以下的微粒作为填充材料,可以减小聚合收缩,也能够调整前述外部漫射单元引起的漫透射强度。 
此外,为了调节粘度或者为了能够溶解或分散各成分,通常在上述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使用溶剂。就该溶剂而言,根据所用溶剂的种类,以及涂布、干燥的工序,其涂膜的表面状态不同,因此优选考虑能够调整外部漫射引起的透射强度分布来适当选择。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饱和蒸气压、对透明基材的浸透性等来进行选择。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用于形成功能层的树脂组合物优选含有作为透明树脂的电离放射性固化性树脂、透光性粒子和溶剂。 
此处,该树脂组合物,优选含有渗入透明基材的溶剂(以下,有时称为“浸透性溶剂”)和/或渗入透明树脂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以及未渗入透明基材的溶剂和/或未渗入透明树脂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 
这是由于,通过调整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可以控制功能层的厚度,结 果可以调整漫透射强度。 
更详细而言,根据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和透光性粒子的大小,可以控制漫透射强度。 
具体来说,当溶剂和/或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以下,有时记作“溶剂等”)对基材的渗入量小并且透光性粒子小时,能够以大部分粒子被埋入溶剂等中的形式形成功能层,但由于透光性粒子容易凝集,因此表面凹凸比较大。 
另一方面,当将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大的溶剂等与小粒径的透光性粒子组合使用时,由于透光性粒子的凝集变少,因此表面凹凸比较小。 
此外,当将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大的溶剂和/或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与大粒径的透光性粒子组合使用时,由于功能层的厚度变薄,因此形成了透光性粒子从功能层中突出的形状,可以得到由透光性粒子导致的表面凹凸。 
相反,当将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小的溶剂等与大粒径的透光性粒子组合使用时,由于功能层的厚度变厚,因此抑制了透光性粒子向表面突出,表面凹凸比较小。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溶剂和/或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并将其与透光性粒子的粒径组合起来进行控制,可以形成各种大小的表面凹凸形状。 
在透明基材包含纤维素系树脂时,本方法是特别有效的。 
进一步,作为上述溶剂,可以单独含有1种,或者含有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和/或相对蒸发速度不同的2种以上溶剂。 
通过使用2种以上溶剂,可以将溶剂的干燥速度控制为多种多样。当干噪速度快时,由于在充分产生粒子凝集之前,溶剂因挥发而减少,粘度变高,因此不会进行进一步的凝集。 
因此,控制干燥速度也就是控制透光性粒子的粒径,如上所述,由于与溶剂和/或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对基材的浸透度的关系,从而与控制漫透射强度有关。 
另外,相对蒸发速度,如ASTM-D3539所示,是由下式求出的速度,并且数字越大,表示蒸发越快。相对蒸发速度=乙酸正丁酯蒸发所需时间/存在的溶剂蒸发所需时间。 
作为具体的溶剂,可以根据上述观点适当选择,具体来说,可以优选列举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系溶剂、甲基乙基酮(MEK)、甲基异丁基酮(MIBK)、环己酮等酮类。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将芳香族系溶剂的至少一种和酮类的至少一种混合使用。除此之外,为了控制干燥速度,还可以混合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溶纤剂乙酸酯类、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醇类。 
在本发明的这种光学片中,根据需要,在透明树脂中配合透光性粒子以外的添加剂。例如,为了提高硬度等物理特性、反射率、漫射性等光学特性等,可以添加各种无机粒子。 
作为无机粒子,可以列举锆、钛、铝、铟、锌、锡、锑等金属、或ZrO2、TiO2、Al2O3、In2O3、ZnO、SnO2、Sb2O3、ITO、ATO、SiO2等金属氧化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含有碳、MgF、硅、BaSO4、CaCO3、滑石、高岭土等。 
就该无机粒子的粒径而言,为了减少其对漫透射强度分布的影响,优选在涂布功能层时的树脂组合物中尽可能地使其微细化,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下的范围。 
通过将无机粒子微细化至100nm以下,可以形成无损于透明性的光学片。另外,无机粒子的粒径,可以通过光漫射法或电子显微镜照相进行测定。 
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防凝集效果和防沉降效果,以及提高流平性等特性,可以使用各种表面活性剂。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硅油、氟系表面活性剂,优选含有全氟烷基的氟系表面活性剂等。 
在涂布含有溶剂的树脂组合物并干燥时,在涂膜内,在膜表面和内部产生表面张力差等,因此在膜内引起了很多对流。该对流导致了桔皮纹和涂布缺陷。 
此外,对黑彩感和图像锐度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使用这种表面活性剂,由于可以防止该对流,因此不仅可以得到无缺陷、无不均的凹凸膜,而且漫反射强度特性的调整也变得容易。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可以添加防污剂、抗静电剂、着色剂(颜料、染 料)、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增粘剂、阻聚剂、抗氧剂、表面改性剂等。 
作为可用于本发明光学片的透明基材,只要是透明树脂膜、透明树脂板、透明树脂片或透明玻璃等通常光学片中所用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透明树脂膜,可以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膜(TAC膜)、二乙酰基纤维素膜、乙酰基丁基纤维素膜、乙酰基丙基纤维素膜、环状聚烯烃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醚砜膜、聚丙烯酸系树脂膜、聚氨酯系树脂膜、聚酯膜、聚碳酸酯膜、聚砜膜、聚醚膜、聚甲基戊烯膜、聚醚酮膜、(甲基)丙烯腈膜、聚降冰片烯系树脂膜等。 
特别是在将本发明的光学片与偏光板一起使用时,由于不会扰乱偏光,因此优选TAC膜、环状聚烯烃膜,而在重视机械强度和平滑性时,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膜。 
此外,前述透明基材可以是多层的,也可以是单层的,在以和涂膜的粘接性为目的时,还可以在表面上设置底漆层。 
此外,在透明基材和涂膜层实质上存在有折射率差时,为了防止在界面上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例如,可以在透明基板和涂膜层之间设置具有中间折射率的干涉条纹防止层,或者设置表面粗糙度(十点平均粗糙度Rz)0.3~1.5μm左右的凹凸。 
这里,Rz是根据JIS B06011994所测定的值。 
本发明的这种光学片,可以具有硬涂性、耐映入性、防反射性、抗静电性、防污性等功能。 
关于硬涂性,通常由铅笔硬度(根据JIS K5400进行测定)进行评价,或一边施加荷重,一边用钢丝绒#0000反复摩擦10次进行试验,并由在背面粘贴黑色胶带的状态下未确认出缺陷的最大荷重进行评价(耐钢丝绒摩擦性)。 
就本发明的这种光学片而言,铅笔硬度优选为H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H以上。 
此外,耐钢丝绒摩擦性优选为200g/c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0g/cm2以上,特别优选为700g/cm2以上。 
对于防反射性,为了降低片材的反射率,在最表面上设置低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45以下。 
低折射率层由含有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材料、作为低折射率树脂的氟树脂等形成。 
低折射率层的厚度d优选满足d=mλ/4n。此处,m表示正奇数,n表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λ表示波长。m优选为1,λ优选为480~580nm。 
此外,从低反射率化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120<n·d<145的关系。 
此外,从光学片表面上的抗静电观点考虑,优选赋予其抗静电性能。 
为了赋予抗静电性能,例如,可以列举涂布含有导电性微粒、导电性聚合物、季铵盐、噻吩等以及反应性固化树脂的导电性涂布液的方法;或者蒸镀或溅射会形成透明膜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等,从而形成导电性薄膜的方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 
此外,也可以使用抗静电层作为硬涂层、耐映入性、防反射等功能层的一部分。 
作为表示抗静电性的指标,有表面电阻值,在本发明中,表面电阻值优选为1012Ω/□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11Ω/□以下,特别优选为1010Ω/□以下。此外,作为该光学片可以累积的最大电压,即所谓的饱和带电压,在10kV的施加电压下优选为2kV以下。 
此外,在本发明的光学片的最表面上可以设置防污层。防污层降低了表面能,很难附着上亲水性或亲油性的污垢。 
防污层可以通过添加防污剂而得到,作为防污剂,可以列举氟系化合物、硅系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特别优选具有氟代烷基的化合物。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光学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以式2.1<Q/U<21.4作为指标,控制制造条件以满足该指标是很重要的。 
本发明的光学片,通过在透明基材上涂布构成功能层的树脂组合物而制造。 
作为涂布方法,可以使用各种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浸涂法、气刀涂布法、帘涂法、辊涂法、线棒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刮刀涂布法、微 凹版涂布法、喷涂法、旋涂法等公知方法。 
在本发明中,由于透射漫射亮度特性随涂布量而变化,因此优选容易稳定得到在1~20μm的范围内的功能层厚度的辊涂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 
在使用前述任一种方法涂布后,将其运送至用于干燥溶剂的加热区,并使用各种公知方法干燥溶剂。 
此处,通过选择溶剂相对蒸发速度、固体成分浓度、涂布液温度、干燥温度、干燥风的风速、干燥时间、干燥区的溶剂氛围气浓度等,从而可以调整由表面凹凸形状的分布引起的外部漫射,以及由前述透光性粒子和前述添加剂引起的内部漫射。 
特别是,通过选择干燥条件而调整透射漫射亮度特性的方法,由于简便而优选。作为具体的干燥温度,优选为30~120℃,干燥风速优选为0.2~50m/s,通过在该范围内适当调整,从而可以调整透射漫射亮度特性。 
更具体来说,通过提高干燥温度,从而提高了树脂和溶剂对基材的浸透性。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干燥温度,从而可以控制树脂和溶剂对基材的浸透性,并如上所述,由于与透光性粒子粒径的关系,因而与控制漫透射强度有关。 
例如,当用于形成功能层的树脂组合物由透明树脂、折射率高于透明树脂的透光性粒子以及溶剂形成,透明树脂的具有浸透性的成分的折射率低于透光性粒子的折射率,并且流平性以及透光性粒子的沉降或凝集为相同程度时,如果直到固化的干燥时间变长,则透明树脂中的低折射成分浸透透明基材,透明树脂的折射率上升,与透光性粒子的折射率差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透光性粒子相对于透明树脂的比例增加,因此透光性粒子容易从表面上突出,容易表现出表面凹凸。 
因此,通过增加干燥时间,从而在减小了内部漫射的同时,增大了外部漫射。 
另外,利用该浸透性,可以提高由固定效果带来的透明基材和功能层的密合性,还可以防止在透明基材和功能层的折射率差为0.03以上时变得显著的干涉条纹的产生。 
这是由于,透明树脂中的低折射成分浸透在透明基材中所生成的浸透层, 表现出作为在透明基材和功能层之间折射率连续变化的折射率调整层的功能,并且具有消除界面的作用。 
此外,通过加快干燥速度,缩短了透光性粒子的凝集时间,因此凝集不会发展,表现出和减小实质上产生作用的透光性粒子的粒径相同的作用。 
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干燥速度,从而可以控制实质上产生作用的透光性粒子的粒径,并同样如上所述,由于与溶剂和/或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对基材的浸透度的关系,因而与控制漫透射强度有关。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由该例子而作任何限定。 
(评价方法) 
1.正面透射强度的测定 
对于在各制造例中制作的光学片,通过说明书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2.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评价 
剥离索尼公司制造的液晶电视“KDL-40X2500”最表面的偏光板,并粘贴上未进行表面涂布的偏光板。 
接着,在其之上,利用光学膜用透明粘合膜(全光线透射率为91%以上,雾度为0.3%以下,膜厚为20~50μm的制品,例如MHM系列:日荣加工(株)制等),粘贴各制造例所制作的样品,并使它们的表面涂布面一侧作为最表面。 
将该液晶电视设置在照度约为1,000Lx环境下的室内,放映MediaFactory公司的DVD“剧院魅影”,并在离液晶电视1.5~2.0m左右的位置处,15位实验者观赏该影像,由此对下述项目实施3个等级评价的反应评价。评价基准如下所述,将最多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1)黑彩感:通过在显示动态图像时,对比度是否高,在图像中是否有光泽或亮度,以及是否感觉到跃动感,来进行判定。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5~9人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4人以下 
(2)图像的锐度:通过在显示静态图像时,对比度是否高,耐映入性(不用担心观测者以及观测者的背影映入的状态)是否优异,以及是否看到美丽醒目的静态图像,来进行判定。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5~9人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4人以下 
制造例1 
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富士胶片(株)制造,厚度为80μm)作为透明基材。 
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混合物(质量比:PETA/DPHA/PMMA=86/5/9)(折射率为1.51)作为透明树脂,并使其中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透明树脂分别为18.5和3.5质量份的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为1.60,平均粒径为3.5μm,(d75-d25)/MV为0.05)和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为1.56,平均粒径为3.5μm,(d75-d25)/MV为0.04)作为透光性粒子。 
在其中配合相对于100质量份透明树脂为190质量份的甲苯(沸点为110℃,相对蒸发速度为2.0)和环己酮(沸点为156℃,相对蒸发速度为0.32)的混合溶剂(质量比为7∶3)作为溶剂,得到树脂组合物,将该树脂组合物涂布在前述透明基材上,并以0.2m/s的流速流过70℃的干燥空气,干燥1分钟。 
然后,照射紫外线(在氮气氛围下,200mJ/cm2)使透明树脂固化,制作光学片。涂膜厚度为3.5μm。对于该光学片,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2。 
制造例2~7,和制造例10~19 
使制造例1中的透明基材种类、透明树脂种类、透光性粒子种类及含量、溶剂种类及含量、干燥条件、以及涂膜厚度,如表1所述进行改变,制作光学片。对于各个光学片,和制造例1同样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2。 
制造例8 
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富士胶片(株)制造,厚度为80μm)作为透明 材。 
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为1.51)作为透明树脂,并使其中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透明树脂分别为10.0和16.5质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为1.51,平均粒径为9.0μm,(d75-d25)/MV为0.04)和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为1.60,平均粒径为3.5μm,(d75-d25)/MV为0.05)作为透光性粒子。 
在其中配合相对于100质量份透明树脂为190质量份的甲苯(沸点为110℃,相对蒸发速度为2.0)和环己酮(沸点为156℃,相对蒸发速度为0.32)的混合溶剂(质量比为7∶3)作为溶剂,得到树脂组合物,将该树脂组合物涂布在前述透明基材上,并以1m/s的流速流过85℃的干燥空气,干燥1分钟。对其照射紫外线(在空气氛围下,100mJ/cm2)使透明树脂固化。 
以PETA(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折射率为1.51)作为透明树脂,并相对于100质量份透明树脂,配合190质量份的甲苯(沸点为110℃,相对蒸发速度为2.0)和环己酮(沸点为156℃,相对蒸发速度为0.32)的混合溶剂(质量比为7∶3)作为溶剂,得到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树脂组合物涂布在该涂膜层上,并以5m/s的流速流过70℃的干燥空气,干燥1分钟(硬涂层的形成)。对其照射紫外线(在氮气氛围下,200mJ/cm2)使透明树脂固化,制作光学片。 
涂膜厚度总体为12.0μm。对于该光学片,和制造例1同样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2。 
制造例9 
除了在制造例8中,使作为透光性粒子的聚苯乙烯粒子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透明树脂为6.5质量份,并使涂膜厚度总体为13.0μm以外,和制造例8同样地制作光学片。和制造例1同样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2。 
[表1] 
Figure GSB00000667590000241
A: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为1.60,平均粒径为3.5μm,(d75-d25)/MV为0.05) 
B: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为1.56,平均粒径为3.5μm,(d75-d25)/MV为0.04) 
C: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为1.51,平均粒径为9.0μm,(d75-d25)/MV为0.04) 
D:无定形二氧化硅(折射率为1.45,平均粒径为1.5μm,(d75-d25)/MV为0.6) 
E:无定形二氧化硅(折射率为1.45,平均粒径为2.5μm,(d75-d25)/MV为0.8) 
P: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混合物(质量比;PETA/DPHA/PMMA=86/5/9)(折射率为1.51) 
Q: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为1.51) 
X:甲苯(沸点为110℃,相对蒸发速度为2.0)和甲基异丁基酮(沸点为116℃,相对蒸发速度为1.6)的混合物(质量比为8∶2) 
Y:甲苯(沸点为110℃,相对蒸发速度为2.0)和环己酮(沸点为156℃,相对蒸发速度为0.32)的混合物(质量比为7∶3) 
[表2] 
  制造例   Q   U   Q/U   黑彩感   图像锐度   总雾度   内部雾度  内部/总雾度(%)
  1   13083   3527   3.71   △   △   40.6   29.2   71.9
  2   14697   3828   3.84   △   △   38.5   27.7   71.9
  3   44082   5268   8.37   ○   ○   10.5   7.9   75.2
  4   48142   8813   5.46   △   ○   2.5   1.6   64.0
  5   7894   6277   1.26   ×   ○   23.5   1.9   8.1
  6   6950   4218   1.65   ×   △   41.0   29.7   72.4
  7   7254   4035   1.80   ×   △   44.6   32.7   73.3
  8   41284   2683   15.39   ○   △   33.6   33.1   98.5
  9   58101   3924   14.81   ○   ○   17.4   16.9   97.1
  10   52510   8769   5.99   ○   ○   2.2   1.3   59.1
  11   19266   3619   5.32   △   △   37.9   28.1   74.1
  12   12035   3859   3.12   △   △   42.0   34.4   81.9
  13   21060   10229   2.06   ×   ○   10.3   2.1   20.4
  14   7617   6277   1.21   ×   ○   23.0   2.8   12.2
  15   41024   10794   3.80   △   ○   3.6   2.8   77.8
  16   27600   12317   2.24   △   ○   5.6   4.8   85.7
  17   80748   2962   27.26   ○   ×   1.3   0.0   0.0
  18   50587   8713   5.81   ○   ○   3.4   3.1   91.2
  19   92470   -   -   -   -   -   -   -
在制造例1~18中,由漫透射强度的测定结果计算Q/U。 
另外,对于制造例19,由于理论上无法求出U,并且对于Q来说,其相当于本测定基准值的情况,因而,此处仅对Q进行记载。可知,满足式(I)的光学片的黑彩感、图像锐度良好,并且平衡性良好。 
另外,在本发明中,制造例1~4、8~12、15、16和18,相当于满足2.1<Q/U<21.4的实施例,制造例5~7、13、14和17,相当于未满足上述式的比较例。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片,可以简便地进行以往雾度值无法进行评价的黑彩感和图像锐度的评价,并且可以稳定地提供一种黑彩感优异,并且图像锐度优异的光学片。 
符号说明 
1.光学片 
2.基材 
3.表面层 
4.透光性粒子 
5.光束的入射方向 
6.正面透射方向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显示元件表面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功能层,在该功能层的表面和/或内部具有漫射单元,前述功能层是使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分散在透明树脂中而形成,通过该透光性无机粒子和/或透光性有机粒子在功能层的表面上设置凹凸,并且具有下述式(I)的关系,
2.1<Q/U<21.4  (I),
Q为正面透射强度,即、表示0度时的漫透射强度;
U为假定正面透射强度,即、表示将连接漫射正面透射+2度和漫射正面透射+1度时透射强度的直线,或者连接漫射正面透射-2度和漫射正面透射-1度时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漫射正面透射角度的透射强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进一步具有下述式(II)的关系,
5.0<Q/U<15.1  (II)。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进一步具有下述式(III)的关系,
5.6<Q/U<15.1  (III)。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其中,显示元件为液晶显示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前述透明基材包含纤维素系树脂,前述功能层包含透明树脂,该透明树脂是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功能层是将含有该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上并交联固化而形成,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渗入透明基材的溶剂和/或渗入透明基材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以及未渗入透明基材的溶剂和/或未渗入透明基材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并且通过调整对透明基材的渗入量而控制为具有前述式(I)、式(II)或式(III)的任一项关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前述透明基材为三乙酰基纤维素或环状聚烯烃。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前述透明基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前述功能层含有硬涂层,耐钢丝绒摩擦性为200g/cm2以上。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片,其中,在最表层上形成有防反射功能层。
10.使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的偏光板。
11.使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偏光板的图像显示装置。
CN200980102173.1A 2008-10-21 2009-10-19 光学片 Active CN101910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1216 2008-10-21
JP2008-271216 2008-10-21
JP2009-151698 2009-06-26
JP2009151698 2009-06-26
PCT/JP2009/067989 WO2010047298A1 (ja) 2008-10-21 2009-10-19 光学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878A CN101910878A (zh) 2010-12-08
CN101910878B true CN101910878B (zh) 2013-10-09

Family

ID=42119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2173.1A Active CN101910878B (zh) 2008-10-21 2009-10-19 光学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88079B2 (zh)
KR (1) KR101530215B1 (zh)
CN (1) CN101910878B (zh)
TW (1) TWI460475B (zh)
WO (1) WO2010047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49188A1 (de) * 2010-10-21 2012-04-26 Fujitsu Technology Solut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Verfahren zur Konfiguration einer Anordnung mit einem Computersystem und einer Telefonanlage sowie Anordnung mit einem Computersystem und einer Telefonanlage
JP2012226231A (ja) * 2011-04-22 2012-11-15 Nitto Denko Corp 長尺状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TWI487621B (zh) * 2011-07-18 2015-06-11 Lg Chemical Ltd 改善對比度之防眩光膜及其製備方法
JP5948763B2 (ja) 2011-08-29 2016-07-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3035656A1 (ja) * 2011-09-05 2013-03-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防眩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共用に適した画像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WO2013054804A1 (ja) * 2011-10-12 2013-04-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防眩シート
WO2013054805A1 (ja) * 2011-10-12 2013-04-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防眩シート
KR20150013118A (ko) 2012-05-09 2015-02-04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액정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2225830B1 (ko) * 2014-03-11 2021-03-1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시트, 광학 시트의 선별 방법 및 광학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TWI719851B (zh) * 2014-07-18 2021-02-21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及附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JP6797567B2 (ja) * 2016-06-06 2020-12-0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KR101988548B1 (ko) 2016-12-12 2019-06-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9804277B (zh) * 2016-12-12 2022-01-11 株式会社Lg化学 光学膜和包括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3133B2 (ja) 2001-03-12 2005-10-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US20060152801A1 (en) * 2002-11-25 2006-07-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4191956A (ja) 2002-11-25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448681B2 (ja) * 2002-11-25 2010-04-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419407B2 (ja) 2003-03-13 2010-0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層の形成方法及び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I279591B (en) * 2004-06-30 2007-04-21 Jing-Wen Huang Optical element
JP2006081089A (ja) 2004-09-13 2006-03-23 Canon Inc 撮像装置
TW200615655A (en) * 2004-11-10 2006-05-16 Coretronic Corp Diffuser of backlight module
JP2006189658A (ja) * 2005-01-06 2006-07-20 Toshiba Corp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画像表示方法
JP4766936B2 (ja) 2005-07-06 2011-09-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058250A1 (en) * 2005-09-15 2007-03-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us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7108725A (ja) 2005-09-15 2007-04-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188070A (ja) * 2005-12-15 2007-07-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139781A1 (en) * 2005-12-15 2007-06-21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7256844A (ja) * 2006-03-24 2007-10-04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264113A (ja) 2006-03-27 2007-10-11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52811B2 (ja) * 2006-05-16 2013-07-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80024870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Bourdelais Robert P Light-redirecting film containing optical modification layer
JP5035236B2 (ja) 2006-08-18 2012-09-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前面フィルタ、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EP1962110A1 (en) * 2007-02-14 2008-08-27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91952A 2004.07.08
JP特开2004-279491A 2004.10.07
JP特开2007-108725A 2007.04.26
JP特开2007-188070A 2007.07.26
JP特开2007-256844A 2007.10.04
JP特开2007-264113A 2007.10.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878A (zh) 2010-12-08
WO2010047298A1 (ja) 2010-04-29
US8488079B2 (en) 2013-07-16
KR20110070958A (ko) 2011-06-27
KR101530215B1 (ko) 2015-06-19
US20100283945A1 (en) 2010-11-11
TWI460475B (zh) 2014-11-11
TW201027133A (en) 201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878B (zh) 光学片
CN102209916B (zh) 光学片
CN102834743B (zh) 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纯黑感和图像清晰度的方法
CN101910877B (zh) 光学片
JP2010122560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CN101910880B (zh) 光学片
CN103797385A (zh)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防眩片的适合于动态图像和静止图像的共用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纯黑感及图像清晰度的改善方法
JP2009265341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5405781B2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0128255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2559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108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256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060924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0122710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180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106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060923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0066548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2452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4059585A (ja) 光学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