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0475B - 光學片材 - Google Patents

光學片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0475B
TWI460475B TW098135491A TW98135491A TWI460475B TW I460475 B TWI460475 B TW I460475B TW 098135491 A TW098135491 A TW 098135491A TW 98135491 A TW98135491 A TW 98135491A TW I460475 B TWI460475 B TW I4604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heet
particles
diffusion
light
transparen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5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7133A (en
Inventor
Takashi Kodama
Gen Furui
Makoto Honda
Original Assignee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27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7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0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04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片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優異且適合於動態圖像與靜態圖像之混用之光學片材。
用於顯示裝置之表面之光學片材係於透明基材之觀察者側之面上積層有具有防眩性、抗靜電性、防污性等之功能之層作為功能層。
通常,為表現上述功能而採用如下方法,例如為賦予防眩性而對表面層賦予凹凸形狀,或使形成表面層之樹脂中含有擴散粒子。又,採用如下方法,例如為賦予抗靜電性而添加導電性微粒子或導電性樹脂,為賦予防污性而添加含氟聚合物或防污劑。
該等擴散粒子、導電性微粒子、添加劑等並不完全與形成表面層之樹脂相溶,因此使用有該等之光學片材具有使可見光擴散之作用。又,表面層之凹凸亦同樣具有使可見光擴散之作用。
進而,為防止光學片材間之干涉斑或光學片材與顯示元件之間之干涉斑,亦於表面層、透明基材之背面、以及各層間設置可見光波長以上之凹凸,但該凹凸亦同樣具有使可見光擴散之作用。
本發明中,將如上所述之使可見光產生擴散者定義為擴散要素,若包含此種擴散要素,則光學片材會由於外部光線之反射而致使對比度下降。亦即,要求光學片材於維持如上所述之光學片材之功能之同時,防止對比度之下降。
作為簡便地評價對比度之方法,一般採用霧度值或內部霧度與總霧度之比。亦即,考慮於光學片材之製造過程中,以降低霧度值之方式而指定材料,或對製造條件等進行控制,藉此可製造對比度之下降較少之光學片材(參照專利文獻1~3)。
然而,於多數情形下,即便霧度值相同,但對比度不同,例如已知即便以霧度值及內部霧度與總霧度之比作為指標而進行製造,亦未必可穩定地生產良好之光學片材。
又,近年來,由於以One Segment為首之各種傳輸系統之普及,於同一顯示器中欣賞靜態圖像及動態圖像之兩者之機會增加。因此,顯示器終端所要求之圖像品質亦發生變化,業者期望開發一種相對於靜態圖像與動態圖像之混用優異之光學片材。
作為一例,如專利文獻4及5所示,靜態圖像與動態圖像之要求性能不同,觀察者之觀看狀態亦不同。
本發明者等對動態圖像與靜態圖像對於光學片材所要求之性能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動態圖像而言,作為可供欣賞之畫質,要求對比度高且藉由增加圖像之輝度或亮度而具有躍動感之圖像。
再者,將此種兼具有動態圖像所要求之躍動感與對比度之性能(例如於顯示黑色之情形時看上去為具有光澤之黑色,或於顯示膚色之情形時,看上去具有光澤且栩栩如生等)稱為「黑色感」。
又,對於靜態圖像要求對比度與耐映入性優異之圖像,將此種兼具有靜態圖像所要求之對比度與耐映入性之性能稱為「圖像清晰性」。亦即,需要一種黑色感與圖像清晰性優異之光學片材。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267818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334294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7-17626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6-81089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6-189658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在如上所述之狀況下,提供一種黑色感與圖像清晰性優異且適合於動態圖像與靜態圖像之混用之光學片材。
先前,一般認為對比度及防眩性依存於表面凹凸之Ra、Rz、Sm、θa等之表面形狀,或一般認為對比度及防眩性依存於取決於內部擴散劑與黏合樹脂之折射率差或內部擴散粒子之形狀等的外部光線之反射狀態。亦即,並未考慮表面凹凸與內部擴散要素之相互影響。
本發明者等發現,如圖11之1至4所示,根據內部擴散粒子與黏合樹脂之折射率差,入射至擴散粒子之影像光與外部光線之透過擴散粒子之光及反射之光之擴散特性大不相同,擴散粒子與黏合劑之折射率差越大,則由擴散粒子產生之反射光量增加,且擴散角度變大,因此由影像光產生之雜散光增加,且外部光線之反射光量增加,使對比度下降;進而本發明者等發現,如圖10-1之1-1至1-5所示,對於影像光而言,根據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透過擴散粒子之影像光之透射及反射特性、以及使解析度或對比度劣化之雜散光之產生狀況亦大不相同,進而,如圖10-2之2-1至2-4所示,對於外部光線而言,根據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進入至擴散層內部之外部光線之由擴散粒子產生之反射光的反射特性、以及使對比度劣化之雜散光的產生狀況亦大不相同,本申請案亦考慮了光學片材之表面凹凸之形狀、擴散粒子之特性以及表面凹凸與內部擴散粒子之相對關係,藉此,可獲得不僅對比度及防眩性優異,而且黑色感與圖像清晰性亦優異之光學片材。
又,如圖10-2之擴散粒子2-2所示,當存在受到擴散粒子反射之外部光線之擴散變大之表面凹凸與擴散粒子的位置關係時,如圖10-1之1-2所示,對於影像光而言,上述位置關係亦成為使擴散變大且易產生雜散光之條件,易導致由影像光所引起之對比度下降。亦即,可與外部光線之反射特性近似地考慮由影像光之雜散光所引起之對比度下降之大小關係。再者,受到雜散光影響之黑色感亦相同。
本發明者等發現,為了獲得黑色感優異之動態圖像,藉由使光學片材之擴散透射變小且使鏡面透射強度升高,而成為影像光之指向性高之狀態,且外部光線及影像光之雜散光成分越少越好。與此相對,透射散射越大,則會產生雜散光,影像光之指向性變低,影像看上去顯得發白,因此無法將膚色等顯示得栩栩如生。
另一方面,為了獲得圖像清晰性優異之靜態圖像,必需兼顧對比度與耐映入性。
然而,若為了改善耐映入性而增強所謂之防眩性,則反射擴散變大,導致對比度下降,圖像清晰性惡化。
因此,本發明者等對圖像清晰性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觀察者擔憂映入之原因在於當欣賞圖像時,觀察者之焦點經常對準所映入之外部影像,視點無法固定於原本之圖像上。
繼而,本發明者等進行更進一步之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所映入之外部影像之輪廓不鮮明,可不用擔心映入,且亦可抑制對比度之下降,從而可提高圖像清晰性。
亦即,本發明者等發現為了兼顧靜態圖像所要求之圖像清晰性與動態圖像之黑色感,重要的是抑制擴散鏡面透射之鏡面透射強度成分之降低,且使映入之外部影像之輪廓不鮮明,以及適當具有較小之反射擴散並使雜散光成分減少。
其意味著將鏡面反射強度成分轉換為鏡面反射附近之擴散,且意味著藉由考慮以下之(a)~(c)而獲得兼顧靜態圖像清晰性與動態圖像之黑色感之光學片材。亦即,滿足如下之三要素:(a)擴散透射小(鏡面透射強度高)、(b)鏡面反射強度成分小、(c)轉換為鏡面反射附近之擴散。
於多數情形下,一般於光學片材中添加導電粒子以使該光學片材具有抗靜電功能,或添加微細粒子以防止眩光或形成表面凹凸,除由表面凹凸所引起之擴散(以下稱為外部擴散)以外,還具有內部擴散。
圖1係作為一例之改變粒子之折射率,而對折射率為1.50之樹脂塗膜之表面反射率、及分散於上述樹脂塗膜中之球狀擴散劑粒子表面之反射率進行模擬的結果。
如圖1所示,由內部擴散因子產生之反射強度大幅度地小於由外部擴散產生之反射強度,因此擴散反射強度受制於表面擴散。
又,當將自θ之傾斜面出射之出射角度設為Ψ,將塗膜之折射率設為n時,根據斯奈爾定律(Snell's law),由表面形狀所引起之透射光之擴散為n*sinθ=sinΨ,出射角度Ψ為Asin(n*sinθ)-θ。
另一方面,根據反射定律,反射表示θ之傾斜面之二倍之變化,因此反射角度Ψ為2*θ。因此,於一般之塗膜之折射率及光學片材之表面形狀範圍內,如表示於折射率為1.50之樹脂表面之情形時之計算結果的圖2所示,相對於表面傾斜角度之反射及透射之擴散角度成比例。
亦即,鏡面反射小意味著鏡面透射小,且增加鏡面反射附近之擴散意味著增加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因此可將兼顧上述靜態圖像之耐映入性與動態圖像之黑色感之光學片材所要求之三要素全部轉換為透射。
亦即,上述(a)~(c)分別可換言為(a)擴散透射小(鏡面透射強度高)、(b')鏡面透射強度成分小、(c')轉換為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
再者,(b')及(c')表示鏡面透射強度(Q)與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強度(q)之比Q/q小,另一方面,(a)表示Q/q大。
且說,先前用於光學片材之霧度值如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K7136所示,係相對於全光線,自鏡面透射算起擴散2.5度以上之光之比例,因此根據霧度值,無法想到如上所述之使用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特別是未達2.5度之擴散)之想法。
此處,考察等向擴散時之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強。
如圖3之模式圖所示,關於擴散強度,將具有b之擴散透射強度分布之層積層於具有a之擴散透射強度分布之透明基板之後,擴散角越接近0度,則擴散透射強度之減少比例大,因此,越接近0度,則擴散強度之下降大,成為具有c之擴散透射強度分布之光學片材。
亦即,於反射總光量為固定之情形時,若減小擴散鏡面透射強度(Q),則擴散鏡面透射角度附近之擴散強度變大。
又,於光學片材中,一般而言,內部擴散要素及外部擴散要素之分布較疏散,因此擴散特性之強度分布成為由上述擴散要素產生之擴散強度分布、與不存在擴散要素而僅具有鏡面透射之強度之兩個強度分布之和。
如圖4所示,當將使±1度及±2度之強度之斜度外插至擴散鏡面透射角度時之強度設為虛擬擴散鏡面透射強度(U)時,U近似於擴散要素之擴散特性之鏡面透射,Q/U成為「不含有擴散要素之部分Q」與「擴散要素部分之鏡面透射強度U」之比、即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狀態之尺度。
又,根據圖3及圖4,顯然擴散鏡面透射角度附近之強度越大,則U變大;初始之擴散角度越大,則U之變化小。
換言之,使用U代替鏡面透射附近之擴散強度q係亦考慮了上述(a)之擴散透射之大小之形式。
如上所述,藉由將Q/U之範圍設為特定之範圍,可平衡地使圖像清晰性與動態圖像之黑色感變得良好,從而可獲得兼顧該等性能之光學片材。換言之,關於表面形狀(外部擴散要素),Q/U近似於引起鏡面透射之平坦部與引起擴散透射之凹凸部之比率,因此其與凹凸之傾斜之角度及凹凸之存在概率相關連;關於內部擴散,上述Q/U與擴散粒子及黏合劑之折射率差、以及與擴散粒子之碰撞概率及形狀相關連;關於表面形狀與內部擴散之相互作用,上述Q/U與進一步彼此削弱及彼此增強上述相互作用之程度相關連,因此,上述Q/U決定黑色感與清晰性之好壞。
本發明係根據上述見解而完成者,其包含以下態樣。
(1)一種光學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方之面上包含功能層,於該功能層之最外層表面及/或內部包含擴散要素之用於顯示元件表面者,且具有下述式(I)之關係:2.1<Q/U<21.4 (I)
Q(鏡面透射強度):0度之擴散透射強度
U(虛擬鏡面透射強度):將連接擴散鏡面透射±2度之透射強度與擴散鏡面透射±1度之透射強度之直線外插至擴散鏡面透射角度而成的透射強度。
(2)如上述(1)之光學片材,其中進而具有下述式(II)之關係:
5.0<Q/U<15.1 (II)。
(3)如上述(1)之光學片材,其中進而具有下述式(III)之關係:
5.6<Q/U<15.1 (III)。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顯示元件為液晶顯示元件。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功能層係使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分散於透明樹脂中而形成。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功能層包含透明樹脂,該透明樹脂包含可實現相分離之複數種樹脂。
(7)如上述(5)或(6)之光學片材,其中透明樹脂與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之折射率不同。
(8)如上述(5)至(7)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藉由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而於功能層之表面設置凹凸。
(9)如上述(5)至(8)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透明樹脂與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之折射率差為 0.01~0.25。
(10)如上述(5)至(9)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為0.5~20μm。
(11)如上述(5)至(10)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當將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之重量平均之平均直徑設為MV,將累積25%直徑設為d25,將累積75%直徑設為d75時,(d75-d25)/MV為0.25以下。
(12)如上述(5)至(11)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於透明樹脂中含有1~30質量%之上述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對設置於模具之表面之凹凸進行反轉轉印,於功能層之表面設置凹凸。
(14)如上述(5)至(11)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透明樹脂為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功能層係將含有該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塗佈於透明基材上,經交聯硬化而形成。
(15)如上述(14)之光學片材,其中透明基材包含纖維素系樹脂,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包含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溶劑及/或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以及未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溶劑及/或未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藉由調整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而進行控制,以具有上述式(I)、式(II)或式(III)中之任一關係。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透明基材為三乙醯纖維素或環狀聚烯烴。
(17)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透明基材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功能層包含硬塗層,耐鋼絲絨摩擦性為200g/cm2 以上。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於最表層形成有抗反射功能層。
(20)一種偏光板,其使用有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
(21)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使用有如上述(20)之偏光板。
(22)一種光學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光學片材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方之面上包含功能層,於該功能層之最外層表面及/或內部包含擴散要素之用於顯示元件表面者,且以具有上述式(I)~式(III)之關係之方式而控制製造條件。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黑色感優異且圖像清晰性優異之光學片材,根據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與總霧度(圖6)、內部霧度(圖7)、內部霧度/總霧度(圖8)之關係之圖表可知,先前無法以霧度值評價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而表示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與Q/U之關係之圖9表明,可簡便地評價上述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
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之特徵在於:其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方之面上包含功能層,於該功能層之最外層表面及/或內部包含擴散要素者,且以具有2.1<Q/U<21.4之關係之方式進行控制。
以下,使用圖5對Q及U之測定方法進行說明。
自5之方向對如圖5所示之光學片材照射可見光線之後,該可見光線朝6之方向鏡面透射,並且一部分之光擴散。該6之方向即0度之透射強度為鏡面透射強度Q。
又,分別對擴散鏡面透射±2度與擴散鏡面透射±1度之透射強度進行測定,以直線連結該強度,將外插至擴散鏡面透射角度(0度)之透射強度定義為虛擬鏡面透射強度U(參照圖4)。
繼而,於光學片材之製造過程中,以Q/U為指標而進行材料之選定、製造條件之控制等,藉此可高效率地製造發揮功能層之功能,並且黑色感優異且圖像清晰性優異之光學片材。
再者,具體而言,擴散透射強度之測定係以下述方式進行。
(擴散透射強度之測定方法)
自光學片材之背面(與光學片材之觀察者側之相反側之面)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光束自光學片材面入射,受光器於-85度~+85度為止之範圍內,逐度地對擴散透射之光進行掃描,藉此測定擴散透射強度。
再者,對擴散透射強度進行測定之裝置並無特別限制,於本發明中,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製造之「GC5000L」。再者,於本測定中,對-85度~+85度間之範圍進行測定,但可藉由僅進行-1、-2、0、+1以及+2度之測定而簡便地算出虛擬鏡面透射強度且測定鏡面透射強度,因此,亦可容易地於線上一面變更製造條件等,一面自動調整為指定之範圍內。
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以下述式(I)為指標而進行控制。
2.1<Q/U<21.4 (I)
使Q/U超過2.1且未達21.4,藉此可獲得黑色感優異且圖像清晰性良好之光學片材。就使黑色感更加良好之觀點而言,Q/U較好的是超過5.0,更好的是超過5.6。
又,就使圖像清晰性更加良好之觀點而言,Q/U進而好的是未達15.1。
其次,本發明之光學片材滿足上述式(I)。滿足上述式(I)之光學片材成為黑色感優異且圖像清晰性良好之優異者。
為達成本發明中之2.1<Q/U<21.4,重要的是藉由內部擴散要素及外部擴散要素而調整透射亮度分布及強度。
作為藉由內部擴散要素而調整透射亮度分布及強度之方法,存在使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以下,有時僅記作「透光性粒子」)分散於構成功能層之樹脂中之方法。
進而,對構成功能層之透明樹脂、分散於透明樹脂中之透光性粒子之形狀、分散狀態、粒子徑、添加量、折射率等進行控制,藉此可調整透射亮度分布及強度。又,可添加於透明樹脂之除透光性粒子以外之添加劑之濃度等亦會對基於上述內部擴散要素之擴散透射強度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作為藉由外部擴散要素而調整擴散透射強度之方法,例如存在:
(1)使用於表面具有微細之凹凸之模具,將凹凸形狀轉印至光學片材之表面之方法;
(2)藉由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等之構成功能層之樹脂之硬化收縮而於表面形成凹凸之方法;
(3)使透光性微粒子自上述表面層突出固化而於表面形成凹凸之方法(突出之微粒子可由構成上述表面層之樹脂所覆蓋,微粒子亦可露出);以及
(4)藉由來自外部之壓力而賦予表面凹凸之方法等。
作為上述(1)之方法,例如將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配置於透明基材上,使具有微細之凹凸之模具密著於該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塗敷層,利用電離放射線而使該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硬化,藉此可於光學片材之表面設置凹凸形狀。
上述(2)之方法可獲得具有光滑之表面之微細之凹凸,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眩光且賦予耐映入性,又,上述(3)之方法可根據透光性粒子與透明樹脂之選定、塗膜之厚度、溶劑之選定、乾燥條件、對於透明基材之滲透性等而進行性能調整,因此製程短且作業簡單,故而於可低成本地製造之方面有效。
再者,設置於凹凸表面或凹凸層與透明基材之間之功能層(抗反射層、防污層、硬塗層、抗靜電層等)亦會對基於上述外部擴散要素之擴散透射強度產生影響。具體而言,於凹凸表面設置其他功能層而形成雙層構成,藉此可使表面凹凸變得平緩,從而抑制表面擴散。
又,使上述其他功能層之塗膜之厚度變厚,藉此可使表面凹凸變得平緩,或亦可根據塗佈液組成、塗佈及乾燥條件等而控制表面擴散。
上述用以獲得外部擴散要素之方法之(3)係於如下方面較佳之方法,即,可根據所使用之透光性微粒子之種類而同時賦予外部擴散與內部擴散,且可將製造製程簡略化。
另一方面,於使用除上述(3)以外之方法之情形時,可分別獨立地設計藉由外部擴散要素而調整擴散透射強度之方法、與藉由內部擴散要素而調整擴散透射強度之方法,因此於容易對除對比度以外之解析度、眩光、耐映入性等之光學性能進行調整之方面較佳。
而且,可不考慮所使用之樹脂之光學性能而藉由外部擴散要素來調整擴散透射強度,因此容易對發揮表面樹脂之硬塗性、防污性、抗靜電性等之物理性能之樹脂進行選定。
[透光性粒子]
以下,詳細記載分散於透明樹脂中之透光性粒子。
透光性粒子可為有機粒子,亦可為無機粒子,亦可混合使用有機粒子與無機粒子。
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中,所使用之透光性粒子之平均粒徑較好的是0.5~20μm之範圍,更好的是1~10μm。若為該範圍內,則可調整基於內部擴散及/或外部擴散之擴散透射強度分布。
尤其若透光性粒子之平均粒徑為0.5μm以上,則粒子不會過度地凝聚,容易調整凹凸形成,若該透光性粒子之平均粒徑為20μm以下,則不易出現眩光或粗糙之圖像,因此可確保設計擴散透射強度分布方面之自由度。
又,透光性粒子之粒徑之不均越少,則散射特性之不均越少,從而容易設計擴散透射強度分布。
更具體而言,當將藉由重量平均而獲得之平均直徑設為MV,將累積25%直徑設為d25,將累積75%直徑設為d75時,(d75-d25)/MV較好的是0.25以下,更好的是0.20以下。再者,所謂累積25%直徑,係指自粒徑分布中之粒徑較小之粒子起進行計數而達到25質量%時之粒子徑,所謂累積75%直徑,係指同樣進行計數而達到75質量%時之粒子徑。
作為粒徑之不均之調整方法,例如可藉由調整合成反應之條件而進行調整,又,於合成反應之後進行分級亦係有效之方法。
於分級中,可藉由提高其次數或增強其程度而獲得所需之分布之粒子。較好的是採用風力分級法、離心分級法、沈澱分級法、過濾分級法、靜電分級法等之方法進行分級。
進而,構成功能層之透明樹脂與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差較好的是0.01~0.25。若折射率差為0.01以上,則可抑制眩光,若為0.25以下,則容易設計擴散透射強度分布。
根據以上之觀點,該折射率差較好的是0.01~0.2,更好的是0.02~0.15。
再者,於改變折射率不同之兩種溶劑之混合比而改變折射率之溶劑中,將透光性粒子等量分散而測定濁度,利用阿貝折射計(abbe refractometer)而測定濁度變得極小時之溶劑之折射率,藉此測定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除此以外,藉由使用Cargille試劑等之方法而測定上述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
又,併用比重差為0.1以上之兩種以上之透光性粒子,或併用粒子徑之差為0.5μm以上之具有不同粒徑之兩種以上的透光性粒子,或併用折射率差為0.01以上之兩種以上之透光性粒子,或併用球狀之透光性粒子與不定形之透光性粒子,亦可藉此進行擴散透射強度之調整。
再者,比重係利用液相置換法、氣相置換法(比重瓶法)等進行測定,粒子徑係利用粒度分析儀法(Coulter counter method)或光繞射散射法等進行測定,或者藉由利用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或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等之顯微鏡觀察光學積層體之剖面而進行測定,折射率係利用阿貝折射計進行直接測定、或者採用使用Cargille試劑之方法進行測定、分光反射光譜或分光式橢圓偏光法進行測定等,從而定量化進行評價。
作為透光性有機粒子,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三聚氰胺樹脂粒子、聚碳酸酯粒子、聚苯乙烯粒子、交聯聚苯乙烯粒子、聚氯乙烯粒子、苯并胍胺-三聚氰胺甲醛粒子、聚矽氧粒子、氟系樹脂粒子、以及聚酯系樹脂等。
又,作為透光性無機粒子,可列舉二氧化矽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鋯粒子、二氧化鈦粒子以及中空或具有細孔之無機粒子等。
又,即便為折射率、粒徑分布相同之透光性微粒子,擴散透射強度分布亦會因透光性粒子之凝聚之程度而有所不同,因此,組合使用凝聚狀態不同之兩種以上之透光性粒子,或使用矽烷偶合處理條件不同之兩種以上之無機粒子,藉此,可改變凝聚狀態而調整擴散透射強度分布。
再者,為了防止透光性粒子之凝聚,可較佳地列舉添加具有可見光線之波長以下之粒子徑例如50nm以下程度之粒子徑的二氧化矽等之方法。
又,為了獲得內部擴散之效果,具有可見光線之波長以上之粒子徑之二氧化矽等的不定形透光性粒子較為有效。其原因在於,與球狀粒子相比較,不定形粒子具有擴大擴散透射角度之分布之作用。
然而,由於不定形透光性粒子亦會擴大內部反射分布,故而有時會對塗膜之擴散性產生影響,導致難以調整擴散透射強度,因此,較好的是於欲獲得較廣之擴散透射之情形時等,視需要而添加該不定形透光性粒子。
更具體而言,較好的是於相對於球狀粒子與不定形透光性粒子之合計量而未達4質量%之範圍內添加不定形透光性粒子。
透光性粒子較好的是以於透明樹脂(固形物成分)中含有1~30質量%之方式而經調配,更好的是2~25質量%之範圍。若透光性粒子為1質量%以上,則可獲得耐映入性,另一方面,若為30質量%以下,則對比度之下降少,可獲得良好之可見度。
[透明樹脂]
作為構成功能層之透明樹脂,可使用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為了形成功能層,將含有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之樹脂組合物塗佈於透明基材,使該樹脂組合物中所含之單體、寡聚物以及預聚物交聯及/或聚合,藉此可形成該功能層。
單體、寡聚物以及預聚物之官能基較好的是具有電離放射線聚合性者,其中,較好的是光聚合性官能基。
作為光聚合性官能基,可列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之不飽和之聚合性官能基等。
又,作為預聚物及寡聚物,可列舉(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等之丙烯酸酯;矽氧烷等之矽樹脂;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等。
作為單體,可列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之苯乙烯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季戊四醇(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之丙烯酸系單體;三羥甲基丙烷三巰基乙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巰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巰基乙酸酯等之分子中含有2個以上之硫醇基之多元醇化合物等。
又,亦可將聚合物添加於上述樹脂組合物而用作黏合劑。作為聚合物,例如可列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等。
藉由添加聚合物,可調整塗液之黏度,因此存在如下優點,即,容易進行塗敷,並且容易調整由於粒子凝聚而形成之凹凸。
又,根據需要,可於上述樹脂組合物中添加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作為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使用苯乙酮類、安息香類、二苯甲酮類、氧化膦類、縮酮類、蒽醌類、硫雜蒽酮類、偶氮化合物等。
作為苯乙酮類,可列舉2,2-二甲氧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對二甲基苯乙酮、1-羥基二甲基苯基酮、1-羥基二甲基對異丙基苯基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4-甲硫基-2-嗎啉基苯丙酮、2-苄基-2-二甲胺基-1-(4-嗎啉基苯基)丁酮、4-苯氧基二氯苯乙酮、4-第三丁基二氯苯乙酮等;作為安息香類,可列舉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異丙醚、安息香雙甲醚、安息香苯磺酸酯、安息香甲苯磺酸酯、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等。
又,作為二苯甲酮類,可使用二苯甲酮、羥基二苯甲酮、4-苯甲醯基-4'-甲基二苯硫醚、2,4-二氯二苯甲酮、4,4-二氯二苯甲酮以及對氯二苯甲酮、4,4'-二甲胺基二苯甲酮(米其勒酮)、3,3',4,4'-四(第三丁基過氧化羰基)二苯甲酮等。
又,亦可混合使用光敏劑,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正丁基胺、三乙胺、聚正丁基膦等。
又,即便使用可實現相分離之複數種樹脂作為透明樹脂,亦可調整基於內部擴散要素之擴散透射強度。
亦即,於上述預聚物、寡聚物、單體以及聚合物中混合使用相溶性成分與非相溶性成分,藉此亦可調整基於上述內部擴散要素之擴散透射強度。
例如於一方之樹脂為苯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之情形時,他方之樹脂可較佳列舉纖維素衍生物(乙酸丙酸纖維素等之纖維素酯等)、(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環烯系樹脂(將降冰片烯作為單體之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等。
又,於一方之樹脂為纖維素衍生物(乙酸丙酸纖維素等之纖維素酯等)之情形時,他方之樹脂可較佳列舉苯乙烯系樹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環烯系樹脂(將降冰片烯作為單體之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等。
組合之樹脂之比率(質量比)可選自1/99~99/1之範圍,較好的是5/95~95/5之範圍,更好的是10/90~90/10之範圍,進而較好的是20/80~80/20之範圍,尤其好的是30/70~70/30之範圍。
進而,使用聚合收縮較大者作為上述預聚物、寡聚物以及單體,藉此,亦可調整基於上述外部擴散要素之擴散透射強度。聚合收縮越大,則表面之凹凸變大,擴散透射強度分布變廣。
又,相反地,於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添加相溶性聚合物,或添加光之波長以下之微粒子例如100nm以下之微粒子作為填充材料,藉此,亦可使聚合收縮減小而調整基於上述外部擴散要素之擴散透射強度。
又,通常,為了調節黏度或可使各成分溶解或分散,於上述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中使用溶劑。關於該溶劑,由於根據所使用之溶劑之種類,藉由塗佈、乾燥之步驟而形成之塗膜之表面狀態有所不同,故而較好的是考慮可調整基於外部擴散之透射強度分布而適當地選擇。具體而言,考慮飽和蒸氣壓、對於透明基材之滲透性等而選定上述溶劑。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較好的是用以形成功能層之樹脂組合物含有作為透明樹脂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透光性粒子以及溶劑。
此處,較好的是該樹脂組合物含有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溶劑(以下有時稱為「滲透性溶劑」)及/或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與未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溶劑及/或未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
藉由調整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可控制功能層之厚度,結果可調整擴散透射強度。
更詳細而言,可根據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與透光性粒子之大小而控制擴散透射強度。
具體而言,當溶劑及/或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以下有時記作「溶劑等」)之對於基材之含浸量少,且透光性粒子小時,以大部分之粒子埋入於溶劑等中之方式而形成功能層,但由於透光性粒子易凝聚,故而表面之凹凸比較大。
另一方面,於組合使用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大之溶劑等與小粒徑之透光性粒子之情形時,透光性粒子之凝聚變少,因此表面之凹凸比較小。
又,於組合使用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大之溶劑及/或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與大粒徑之透光性粒子之情形時,功能層之厚度變薄,因此透光性粒子成為自功能層突出之形狀,從而獲得由透光性粒子所形成之表面凹凸。
相對於此,於組合使用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小之溶劑等與大粒徑之透光性粒子之情形時,功能層之厚度變厚,因此透光性粒子朝表面突出之程度受到抑制,表面之凹凸比較小。
如此,調整溶劑及/或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將其與透光性粒子之粒徑加以組合而進行控制,藉此可形成各種大小之表面凹凸形狀。
尤其於透明基材包含纖維素系樹脂之情形時,本方法有效。
進而,作為上述溶劑,可單獨含有1種,或可含有常溫、常壓下之沸點及/或相對蒸發速度不同之2種以上之溶劑。
藉由使用2種以上之溶劑,可對溶劑之乾燥速度進行多種控制。若乾燥速度快,則會於粒子充分凝聚之前揮發,溶劑減少,黏度變高,因此不會進一步凝聚。
因此,控制乾燥速度即係控制透光性粒子之粒徑,如上所述,由於與溶劑及/或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對於基材之滲透度之關係,控制乾燥速度係與控制擴散透射強度相關。
再者,所謂相對蒸發速度,如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美國材料試驗協會)-D3539所示,係以下述式所求出之速度,且數字越大,則表示蒸發越快。相對蒸發速度=乙酸正丁酯蒸發所需之時間/某溶劑蒸發所需之時間。
作為具體之溶劑,可根據上述觀點而適當選擇,具體而言,可較佳列舉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系溶劑;以及甲基乙基酮(MEK,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異丁基酮(MIBK,Methyl Isobutyl Ketone)、環己酮等之酮類。
其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者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較好的是混合使用芳香族系溶劑之至少1種與酮類之至少1種。此外,為了控制乾燥速度,亦可混合甲基溶纖劑、乙基溶纖劑等之溶纖劑類或乙酸溶纖劑類;乙醇、異丙醇、丁醇、環己醇等之醇類。
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中,可根據需要而於透明樹脂中調配除透光性粒子以外之添加劑。例如為了提高硬度等之物理特性、反射率、散射性等之光學特性等,可添加各種無機粒子。
作為無機粒子,可列舉鋯、鈦、鋁、銦、鋅、錫、銻等之金屬;或ZrO2 、TiO2 、Al2 O3 、In2 O3 、ZnO、SnO2 、Sb2 O3 、ITO、ATO、SiO2 等之金屬氧化物。此外,可含有碳、MgF、矽、BaSO4 、CaCO3 、滑石、高嶺土等。
為了減少對於擴散透射強度分布之影響,較好的是使該無機粒子之粒徑於塗敷功能層時之樹脂組合物中儘量微細化,平均粒徑較好的是100nm以下之範圍。
藉由使無機粒子微細化為100nm以下,可形成不會損害透明性之光學片材。再者,無機粒子之粒子徑可藉由光散射法或電子顯微鏡照片而測定。
又,本發明中,為了獲得凝聚防止效果及沈澱防止效果,此外,為了提高平整性等之特性,可使用各種界面活性劑。
作為界面活性劑,可列舉聚矽氧油、氟系界面活性劑,較好的是含有全氟烷基之氟系界面活性劑等。
於塗敷含有溶劑之樹脂組合物並使之乾燥之情形時,於塗膜內之膜表面與內面產生表面張力差等,藉此於膜內引起較多之對流。該對流成為褶皺表面或塗敷缺陷。
又,上述對流會對黑色感與圖像清晰性產生不良影響。若使用如上所述之界面活性劑,則可防止該對流,因此不僅可獲得無缺陷或不均之凹凸膜,而且亦容易調整擴散反射強度特性。
進而,本發明中,可添加防污劑、抗靜電劑、著色劑(顏料、染料)、阻燃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增黏劑、聚合抑制劑、抗氧化劑、表面改質劑等。
作為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中所使用之透明基材,只要為透明樹脂膜、透明樹脂板、透明樹脂片材或透明玻璃等之通常用於光學片材中者,則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透明樹脂膜,可使用三乙醯纖維素膜(TAC(Triacetyl Cellulose Film)膜)、二乙醯纖維素膜、乙醯基丁基纖維素膜、乙醯基丙基纖維素膜、環狀聚烯烴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聚醚碸膜、聚丙烯酸系樹脂膜、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膜、聚酯膜、聚碳酸酯膜、聚碸膜、聚醚膜、聚甲基戊烯膜、聚醚酮膜、(甲基)丙烯腈膜、聚降冰片烯系樹脂膜等。
尤其於與偏光板一併使用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之情形時,考慮到不使偏光混亂,較好的是TAC膜、環狀聚烯烴膜,於重視機械強度與平滑性之情形時,較好的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之聚酯膜。
又,上述透明基材可為多層亦可為單層,且作為與塗膜接著性之目的亦可於表面設置底塗層。
又,於透明基材與塗膜層存在實質性之折射率差之情形時,為了防止於界面上產生干涉條紋,例如亦可於透明基板與塗膜層之間設置具有中間折射率之干涉條紋防止層,或設置表面粗糙度(十點平均粗糙度Rz)為0.3~1.5μm左右之凹凸。
再者,Rz係依據JIS B0601 1994而測定之值。
本發明之光學片材可具有硬塗性、耐映入性、抗反射性、抗靜電性、防污性等之功能。
硬塗性通常以如下之最大荷重進行評價,該最大荷重係一面利用鉛筆硬度(依據JIS K5400而測定)或鋼絲絨#0000施加荷重,一面進行10個來回之擦拭試驗,於背面貼附有黑膠帶之狀態下未確認出傷痕者(耐鋼絲絨摩擦性)。
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中,鉛筆硬度較好的是H以上,更好的是2H以上。
又,耐鋼絲絨摩擦性較好的是200g/cm2 以上,更好的是500g/cm2 以上,尤其好的是700g/cm2 以上。
關於抗反射性,為了降低片材之反射率,於最外層表面設置低折射率層。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較好的是1.5以下,更好的是1.45以下。
低折射率層係藉由含有二氧化矽或氟化鎂之材料、低折射率樹脂即氟樹脂等而形成。
低折射率層之厚度d較好的是滿足d=mλ/4n。其中,m表示正奇數,n表示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λ表示波長。m較好的是1,λ較好的是480~580nm。
又,就低反射率化之方面而言,較好的是具有120<n.d< 145之關係。
又,就於光學片材表面上防止靜電之方面而言,較好的是賦予抗靜電性能。
為了賦予抗靜電性能,例如可列舉如下先前公知之方法,即,塗敷含有導電性微粒子、導電性聚合物、四級銨鹽、噻吩等與反應性硬化樹脂之導電性塗敷液之方法;或者蒸鍍或濺鍍形成透明膜之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等而形成導電性薄膜之方法等。
又,亦可將抗靜電層用作硬塗、耐映入性、抗反射等之功能層之一部分。
作為表示抗靜電性之指標,存在表面電阻值,於本發明中,表面電阻值較好的是1012 Ω/□以下,更好的是1011 Ω/□以下,尤其好的是1010 Ω/□以下。又,於施加電壓為10kV時,該光學膜可儲存之最大電壓即所謂之飽和帶電壓較好的是2kV以下。
又,可於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之最外層表面設置防污層。防污層降低表面能量,難以附著親水性或親油性之污垢。
防污層可藉由添加防污劑而形成,作為防污劑,可列舉氟系化合物、矽系化合物、或者該等之混合物,且尤其好的是含有氟烷基之化合物。
以下,對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之製造方法加以詳細記載。本發明中,如上所述,重要的是以式2.1<Q/U<21.4為指標,以滿足該指標之方式而控制製造條件。
本發明之光學片材係將構成功能層之樹脂組合物塗佈於透明基材而製造。
作為塗佈之方法,可使用各種方法,例如可使用浸塗法、氣刀塗佈法、簾塗法、輥塗法、線棒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模塗法、刮塗法、微凹版塗佈法、噴塗法、旋塗法等之公知之方法。
本發明中,擴散透射亮度特性根據塗佈量而發生變化,因此較好的是易於穩定地獲得1~20μm之範圍之功能層之厚度的輥塗法、凹版塗佈法、模塗法。
利用上述方法之任一者進行塗佈之後,搬送至為了對溶劑進行乾燥而經加熱之區域,以各種公知之方法對溶劑進行乾燥。
此處,選定溶劑相對蒸發速度、固形物成分濃度、塗佈液溫度、乾燥溫度、乾燥風之風速、乾燥時間、乾燥區域之溶劑環境濃度等,藉此,可調整基於表面凹凸形狀之分布之外部擴散、以及基於上述透光性粒子或上述添加劑之內部擴散。
尤其,藉由選定乾燥條件而調整擴散透射亮度特性之方法較簡便且較佳。具體之乾燥溫度較好的是30~120℃,乾燥風速較好的是0.2~50m/s,於該範圍內進行適當調整,藉此可調整擴散透射亮度特性。
更具體而言,藉由提高乾燥溫度而提高樹脂及溶劑之對於基材之滲透性。亦即,可藉由控制乾燥溫度而控制樹脂及溶劑之對於基材之滲透性,如上所述,由於與透光性粒子之粒徑之關係,控制乾燥溫度係與控制擴散透射強度相關。
例如當用以形成功能層之樹脂組合物包含透明樹脂、折射率高於透明樹脂之透光性粒子以及溶劑,透明樹脂之具有滲透性之成分之折射率低於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且平整性及透光性粒子之沈澱或凝聚為相同程度時,若直至硬化為止之乾燥時間變長,則透明樹脂中之低折射成分滲透於透明基材,透明樹脂之折射率上升,與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差減小。
另一方面,由於透光性粒子相對於透明樹脂之比例增加,故而透光性粒子易突出至表面,從而易顯現出表面凹凸。
因此,由於乾燥時間變長,故而內部擴散變小,同時外部擴散變大。
再者,藉由利用該滲透性,亦可防止產生顯著之干涉條紋,該干涉條紋係由於固著效果所引起之透明基材與功能層之密著,或透明基材與功能層之折射率差為0.03以上而變得顯著者。
其原因在於:透明樹脂中之低折射成分滲透至透明基材而產生之滲透層,表現出作為使折射率於透明基材與功能層之間連續地變化之折射率調整層的功能,具有消除界面之作用。
又,藉由加快乾燥速度而使透光性粒子之凝聚時間變短,因此凝聚停止,從而表現出與實質上起作用之透光性粒子之粒徑變小相同之作用。
亦即,可藉由控制乾燥速度而控制實質上起作用之透光性粒子之粒徑,同樣如上所述,由於與溶劑及/或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對於基材之滲透度之關係,控制乾燥速度係與控制擴散透射強度相關。
實施例
其次,根據實施例更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例之任何限定。
(評價方法) 1. 鏡面透射強度之測定
對於各製造例中所製作之光學片材,藉由說明書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而進行測定。
2. 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之評價
將索尼公司製造之液晶電視「KDL-40X2500」之最外層表面之偏光板剝離,貼附未經表面塗佈之偏光板。
繼而,以表面塗佈面側成為最外層表面之方式,藉由光學膜用透明黏著膜(全光線透射率為91%以上、霧度為0.3%以下、膜厚為20~50μm之製品,例如MHM系列:日榮加工(股)製造等)而將各製造例中所製成之樣品貼附於上述偏光板。
將該液晶電視設置於照度為約1.000Lx之環境下之室內,播放Media Factory公司之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功能光碟)「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應試者15人於遠離液晶電視1.5~2.0m左右之位置欣賞該影片,藉此,關於下述項目而實施3個階段評價之感受評價。評價基準如下所述,將最多之評價結果作為最終結果。
(1)黑色感:當顯示動態圖像時,判定其對比度是否高,且圖像中是否有輝度或亮度,是否感覺到躍動感。
○:回答良好者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者5~9人
×:回答良好者為4人以下
(2)圖像清晰性:當顯示靜態圖像時,判定其對比度是否高,且耐映入性(未注意到觀測者及觀測者之背景之映入之狀態)是否優異,靜態圖像看上去是否奪目。
○:回答良好者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者為5~9人
×:回答良好者為4人以下
製造例1
準備三乙醯纖維素(富士軟片(股)製造,厚度為80μm)作為透明基材。
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pentaerythritol triacrylate)、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dipentaerythritol hexaacrylate)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6/5/9)作為透明樹脂(折射率為1.51),於該透明樹脂中,相對於透明樹脂100質量份而分別含有18.5及3.5質量份之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為1.60,平均粒徑為3.5μm,(d75-d25)/MV為0.05)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為1.56,平均粒徑為3.5μm,(d75-d25)/MV為0.04)作為透光性粒子。
於上述透明樹脂中,相對於透明樹脂100質量份而調配190質量份之甲苯(沸點為110℃,相對蒸發速度為2.0)與環己酮(沸點為156℃,相對蒸發速度為0.32)之混合溶劑(質量比為7:3)作為溶劑,藉此獲得樹脂組合物,將該樹脂組成物塗敷於上述透明基材,以0.2m/s之流速使70℃之乾燥空氣流通,並乾燥1分鐘。
其後,照射紫外線(於氮氣環境下為200mJ/cm2 )而使透明樹脂硬化,製作光學片材。將塗膜厚度設為3.5μm。將利用上述方法對該光學片材進行評價所得之結果示於表2。
製造例2~7及製造例10~19
於製造例1中,使透明基材之種類、透明樹脂之種類、透光性粒子之種類及含量、溶劑之種類及含量、乾燥條件、以及塗膜厚度以表1所記載之方式變化而製作光學片材。將與製造例1同樣地對各個光學片材進行評價所得之結果示於表2。
製造例8
準備三乙醯纖維素(富士軟片(股)製造,厚度為80μm)作為透明基材。
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為1.51)作為透明樹脂,於該透明樹脂中,相對於透明樹脂100質量份而分別含有10.0質量份及16.5質量份之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為1.51,平均粒徑為9.0μm,(d75-d25)/MV為0.04)以及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為1.60,平均粒徑為3.5μm,(d75-d25)/MV為0.05)作為透光性粒子。
於上述透明樹脂中,相對於透明樹脂100質量份而調配190質量份之甲苯(沸點為110℃,相對蒸發速度為2.0)與環己酮(沸點為156℃,相對蒸發速度為0.32)之混合溶劑(質量比為7:3)作為溶劑,藉此獲得樹脂組合物,將該樹脂組合物塗敷於上述透明基材,以1m/s之流速使85℃之乾燥空氣流通,並乾燥1分鐘。對其照射紫外線(於空氣環境下為100mJ/cm2 )而使透明樹脂硬化。
於該塗膜層上塗敷如下樹脂組合物,該樹脂組合物係調配作為透明樹脂之PETA(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折射率為1.51)、及作為溶劑之相對於透明樹脂100質量份而為190質量份之甲苯(沸點110℃,相對蒸發速度為2.0)與環己酮(沸點156℃,相對蒸發速度為0.32)之混合溶劑(質量比為7:3)而獲得者,以5m/s之流速使70℃之乾燥空氣流通,並乾燥1分鐘(形成硬塗層)。對其照射紫外線(於氮氣環境下為200mJ/cm2 )而使透明樹脂硬化,製作光學片材。
將塗膜厚度整體設為12.0μm。將與製造例1同樣地對該光學片材進行評價所得之結果示於表2。
製造例9
製造例8中,將作為透光性粒子之聚苯乙烯粒子之含量相對於透明樹脂100質量份而設為6.5質量份,將塗膜厚度整體設為13.0μm,除此以外,與製造例8同樣地製作光學片材。將與製造例1同樣地進行評價所得之結果示於表2。
A: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為1.60,平均粒徑為3.5μm,(d75-d25)/MV為0.05)
B: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為1.56,平均粒徑為3.5μm、(d75-d25)/MV為0.04)
C: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為1.51,平均粒徑為9.0μm,(d75-d25)/MV為0.04)
D:不定形二氧化矽(折射率為1.45,平均粒徑為1.5μm,(d75-d25)/MV為0.6)
E:不定形二氧化矽(折射率為1.45,平均粒徑為2.5μm,(d75-d25)/MV為0.8)
P: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之混合物(質量比:PETA/DPHA/PMMA=86/5/9)(折射率為1.51)
Q: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折射率為1.51)
X:甲苯(沸點為110℃,相對蒸發速度為2.0)與甲基異丁基酮(沸點116℃,相對蒸發速度為1.6)之混合物(質量比為8:2)
Y:甲苯(沸點為110℃、相對蒸發速度為2.0)與環己酮(沸點為156℃,相對蒸發速度為0.32)之混合物(質量比為7:3)
製造例1~18中,根據擴散透射強度之測定結果而算出Q/U。
再者,製造例19中,理論上無法求出U,而且Q符合於本測定之基準值之含義,因此此處僅揭示Q。可知滿足式(I)之光學片材之黑色感、圖像清晰性良好,且該兩者保持平衡。
再者,於本發明中,製造例1~4、8~12、15、16以及18相當於滿足2.1<Q/U<21.4之實施例,製造例5~7、13、14以及17相當於不滿足上述式之比較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光學片材,可穩定地提供一種光學片材,其可簡便地評價先前無法以霧度值評價之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並且黑色感優異且圖像清晰性優異。
1...光學片材
2...基材
3...表面層
4...透光性粒子
5...光束之入射方向
6...鏡面透射方向
圖1係表示球狀粒子及樹脂之反射率之圖;
圖2係表示相對於表面傾斜角度之反射及透射之擴散角度之圖;
圖3係表示擴散強度分布之圖;
圖4係對本發明之評價方法之原理進行說明之概念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中之擴散透射強度之測定方法之概念圖;
圖6係表示總霧度與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之關係之圖;
圖7係表示內部霧度與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之關係之圖;
圖8係表示內部霧度/總霧度與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之關係之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Q/U與黑色感及圖像清晰性之關係之圖;
圖10-1、圖10-2係對影像光及外部光線中的取決於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之反射光之特性進行說明的圖;及
圖11-1~圖11-4係對由內部擴散粒子與黏合樹脂之折射率差所引起之光之擴散特性的差異進行說明之圖。

Claims (12)

  1. 一種用於顯示元件表面之光學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方之面上包含功能層,於該功能層之最外層表面及/或內部包含擴散要素者,且具有下述式(I)之關係:2.1<Q/U<21.4 (I)Q(鏡面透射強度):0度之擴散透射強度U(虛擬鏡面透射強度):將連接擴散鏡面透射±2度之透射強度與擴散鏡面透射±1度之透射強度之直線外插至擴散鏡面透射角度而成的透射強度。
  2. 如請求項1之光學片材,其中進而具有下述式(II)之關係:5.0<Q/U<15.1 (II)。
  3. 如請求項1之光學片材,其中進而具有下述式(III)之關係:5.6<Q/U<15.1 (III)。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其中顯示元件為液晶顯示元件。
  5. 如請求項4之光學片材,其中上述功能層係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分散於透明樹脂中而形成,藉由該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而於功能層之表面設置凹凸。
  6. 如請求項4之光學片材,其中上述透明基材包含纖維素系樹脂,上述功能層包含透明樹脂,該透明樹脂為電離 放射線硬化性樹脂,功能層係將含有該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塗佈於透明基材上,並經交聯硬化而形成,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含有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溶劑及/或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以及未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溶劑及/或未含浸於透明基材中之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藉由調整對於透明基材之含浸量,而以具有上述式(I)、式(II)或式(III)之任一關係之方式加以控制。
  7. 如請求項4之光學片材,其中上述透明基材為三乙醯纖維素或環狀聚烯烴。
  8. 如請求項4之光學片材,其中上述透明基材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9. 如請求項4之光學片材,其中上述功能層包含硬塗層,且耐鋼絲絨摩擦性為200g/cm2 以上。
  10. 如請求項4之光學片材,其中於最表層形成有抗反射功能層。
  11. 一種偏光板,其使用有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光學片材。
  12. 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使用有如請求項11之偏光板。
TW098135491A 2008-10-21 2009-10-20 光學片材 TWI4604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1216 2008-10-21
JP2009151698 2009-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7133A TW201027133A (en) 2010-07-16
TWI460475B true TWI460475B (zh) 2014-11-11

Family

ID=42119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5491A TWI460475B (zh) 2008-10-21 2009-10-20 光學片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88079B2 (zh)
KR (1) KR101530215B1 (zh)
CN (1) CN101910878B (zh)
TW (1) TWI460475B (zh)
WO (1) WO2010047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49188A1 (de) * 2010-10-21 2012-04-26 Fujitsu Technology Solut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Verfahren zur Konfiguration einer Anordnung mit einem Computersystem und einer Telefonanlage sowie Anordnung mit einem Computersystem und einer Telefonanlage
JP2012226231A (ja) * 2011-04-22 2012-11-15 Nitto Denko Corp 長尺状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WO2013012251A2 (ko) * 2011-07-18 2013-01-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 명암비를 나타내는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948763B2 (ja) 2011-08-29 2016-07-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9562994B2 (en) * 2011-09-05 2017-02-07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sheet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method of improving black tint and image sharpness of a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said antiglare sheet and suited for use with both moving images and still images
CN103975258B (zh) * 2011-10-12 2018-01-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用防眩片
JP6048412B2 (ja) * 2011-10-12 2016-12-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防眩シート
JP5910734B2 (ja) * 2012-05-09 2016-04-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225830B1 (ko) * 2014-03-11 2021-03-1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시트, 광학 시트의 선별 방법 및 광학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TWI702414B (zh) * 2014-07-18 2020-08-21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及附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JP6797567B2 (ja) * 2016-06-06 2020-12-0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CN109804277B (zh) * 2016-12-12 2022-01-11 株式会社Lg化学 光学膜和包括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KR101988548B1 (ko) 2016-12-12 2019-06-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1952A (ja) * 2002-11-25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79491A (ja) * 2003-03-13 2004-10-07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防眩性反射防止層の形成方法、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防眩性反射防止加工装置
TW200615655A (en) * 2004-11-10 2006-05-16 Coretronic Corp Diffuser of backlight module
TWI279591B (en) * 2004-06-30 2007-04-21 Jing-Wen Huang Optical element
JP2007108725A (ja) * 2005-09-15 2007-04-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188070A (ja) * 2005-12-15 2007-07-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56844A (ja) * 2006-03-24 2007-10-04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264113A (ja) * 2006-03-27 2007-10-11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80192353A1 (en) * 2007-02-14 2008-08-14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3133B2 (ja) 2001-03-12 2005-10-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JP2004191956A (ja) 2002-11-25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EP1565767A4 (en) * 2002-11-25 2007-10-10 Fujifilm Corp ANTI-REFLEXIVE FILM, POLARIZATION PLATE AND FLIGHT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081089A (ja) 2004-09-13 2006-03-23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2006189658A (ja) 2005-01-06 2006-07-20 Toshiba Corp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画像表示方法
JP4766936B2 (ja) * 2005-07-06 2011-09-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058250A1 (en) * 2005-09-15 2007-03-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us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70139781A1 (en) * 2005-12-15 2007-06-21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5252811B2 (ja) 2006-05-16 2013-07-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80024870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Bourdelais Robert P Light-redirecting film containing optical modification layer
JP5035236B2 (ja) 2006-08-18 2012-09-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前面フィルタ、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1952A (ja) * 2002-11-25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79491A (ja) * 2003-03-13 2004-10-07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防眩性反射防止層の形成方法、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防眩性反射防止加工装置
TWI279591B (en) * 2004-06-30 2007-04-21 Jing-Wen Huang Optical element
TW200615655A (en) * 2004-11-10 2006-05-16 Coretronic Corp Diffuser of backlight module
JP2007108725A (ja) * 2005-09-15 2007-04-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188070A (ja) * 2005-12-15 2007-07-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56844A (ja) * 2006-03-24 2007-10-04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264113A (ja) * 2006-03-27 2007-10-11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80192353A1 (en) * 2007-02-14 2008-08-14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88079B2 (en) 2013-07-16
US20100283945A1 (en) 2010-11-11
TW201027133A (en) 2010-07-16
CN101910878B (zh) 2013-10-09
KR101530215B1 (ko) 2015-06-19
KR20110070958A (ko) 2011-06-27
WO2010047298A1 (ja) 2010-04-29
CN101910878A (zh)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0475B (zh) 光學片材
KR101526034B1 (ko) 광학 시트
TWI461749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其製造方法及改善圖像顯示裝置之圖像之方法
JP4966395B2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TWI554777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TWI468739B (zh) 光學片材
JP5725216B2 (ja) 光学シート
JP2009265341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5488430B2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0122559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066549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0122710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106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180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107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0066548A (ja)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2011221490A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0122709A (ja) 光学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