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0743A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0743A
CN101910743A CN2009801020033A CN200980102003A CN101910743A CN 101910743 A CN101910743 A CN 101910743A CN 2009801020033 A CN2009801020033 A CN 2009801020033A CN 200980102003 A CN200980102003 A CN 200980102003A CN 101910743 A CN101910743 A CN 101910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air
reservoir
trunkful
c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20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下朗彦
横沟刚志
道辻善治
增田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10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7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9Monitoring filter performa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90Cleaning of purification apparatu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2Investigating particle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 G01N15/0205Investigating particle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by optica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30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贮存从空气过滤器去除下来的尘埃的尘埃捕集容器(60)和由吹风的作用将该尘埃捕集容器(60)的尘埃搬送到的尘埃捕集箱(90)。尘埃捕集容器(60)中,设置了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夹着贮存部(62)而相对的发光二极管(72)及光敏晶体管(73)。进行了从尘埃捕集容器(60)向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搬送动作后,由光敏晶体管(73)检测透过贮存部(62)的发光二极管(72)的光的光强度,若这个检测到的光强度在设定值以下时则检测到尘埃捕集箱(90)为满箱状态。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空气搬送贮存在贮存部的空气过滤器的尘埃的功能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空气吸入口上具有空气过滤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设置了用以去除捕捉到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的除尘机构已为所知。这种室内机组中,设置了贮存去除下来的尘埃的贮存箱,利用者有必要将这个贮存箱从室内机组取出丢弃尘埃。然而,这种室内机组,一般是设置在室内的高处,特别是对于年纪大的人和女性来讲拆装贮存箱成为烦琐的问题。
因此,具有将从空气过滤器去除下来的尘埃自动排出室内机组外(室外)功能的空调装置公开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
具体地讲,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在室内机组内设置了用以去除空气过滤器的尘埃的除尘机构(垃圾收取箱)。还有,室外机组内,设置了垃圾回收箱和真空吸引风扇。并且,室内机组的垃圾收取箱和室外机组的垃圾回收箱由垃圾搬送管连接。这个空调装置中,由垃圾收取箱从空气过滤器去除垃圾(尘埃),这个垃圾由真空吸引风扇吸入垃圾回收箱。由此,不需在烦劳利用者就可以将捕捉到空气过滤器上的垃圾排出机组外。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301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所述的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若垃圾回收箱的尘埃满箱则需要丢弃尘埃。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存在着无法判断垃圾回收箱是否达到满箱状态的问题。因此,无论垃圾回收箱是否达到满箱状态,还是继续进行吸引动作。并且,这种状态下,无论如何持续进行吸引动作也不能从垃圾收取箱回收尘埃,就成为无用的运转。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各点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由空气将从空气过滤器去除下来并贮存在贮存部中的尘埃搬送到规定的尘埃捕集箱的功能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简单地能够检测尘埃捕集箱的尘埃满箱状态。
-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经过贮存部62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一侧的空气流的状态,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具体地讲,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以在壳体10内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从室内吸入空气的室内风扇21、以及设置在该室内风扇21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为前提。并且,本发明的室内机组还是包括:去除捕捉到所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除尘机构50,贮存由所述除尘机构50去除下来的尘埃的贮存部62,与所述贮存部62连通的尘埃捕集箱90,用吹风作用或吸引作用将贮存在所述贮存部62中的尘埃与空气一起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搬送机构80和基于所述贮存部62中的透光量,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的机组。
所述发明中,由室内风扇21吸入壳体10内的空气在通过空气过滤器30之际,包含在这个空气中的尘埃被空气过滤器30捕捉。被捕捉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由除尘机构50去除,贮存到贮存部62中。这个贮存部62的尘埃,由尘埃搬送机构80的吹风作用或吸引作用搬送到另外的尘埃捕集箱90中贮存。
并且,本发明中,由尘埃搬送机构80进行搬送动作时或搬送动作后,向着堆积在贮存部62内的尘埃照射光。并且,对应透过尘埃间隙的光量检测尘埃的残存状态。具体地讲,光的透过量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尽管是进行了搬送动作也会判断贮存部62中残存着尘埃。这种情况下,判断尘埃捕集箱90处于满箱状态。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以在壳体10内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从室内吸入空气的室内风扇21、以及设置在该室内风扇21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为前提的。并且,本发明的室内机组是包括:去除捕捉到所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除尘机构50,贮存由所述除尘机构50去除下来的尘埃的贮存部62,与所述贮存部62连通的尘埃捕集箱90,用吹风作用或吸引作用将贮存在所述贮存部62中的尘埃与空气一起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搬送机构80和基于通过所述贮存部62流向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流量,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的机组。
所述发明中,由室内风扇21吸入壳体10内的空气在通过空气过滤器30之际,包含在这个空气中的尘埃被空气过滤器30捕捉。被捕捉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由除尘机构50去除,贮存到贮存部62中。这个贮存部62的尘埃,由尘埃搬送机构80的吹风作用或吸引作用搬送到另外的尘埃捕集箱90中贮存。
本发明中,例如由尘埃搬送机构80进行搬送动作后,向着贮存部62内部导入空气。在此,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量越多,导入贮存部62的空气就越难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为此,通过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减少。并且,若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达到满箱状态,则导入贮存部62的空气几乎不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为此,通过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显著降低。凭借这个空气流量可检测到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配置在所述贮存部62外侧的发光部72和隔着所述贮存部62与该发光部72相对设置且检测透过该贮存部62的所述发光部72的光的光强度的受光部73,构成为基于该受光部73的检测到的光强度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所述发明中,发光部72和受光部73配置为贮存部62存在于其中间。发光部72的光透过贮存部62的壁部及尘埃的间隙。透过的光的光强度由受光部73检测。具体地讲,贮存部62中,光的透过量多则由受光部73检测到的光强度也高,判断为尘埃贮存量少。相反,若光的透过量少则由受光部73检测到的光强度就低,则判断尘埃贮存量多。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贮存部62的贮存壁上,形成了用以透过所述发光部72的光的开口64、65,并且,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以覆盖所述贮存部62的开口64、65的方式设置的且以所述发光部72及受光部73对应所述贮存部62的开口64、65的方式而被收纳的箱体71。
所述发明中,发光部72的光通过贮存部62的开口64、65透过该贮存部62,这个透过的光的光强度由受光部73检测。还有,贮存部62的开口64、65由箱体71覆盖着,所以贮存部62内的尘埃不会散落到外部。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发光部72是发光二极管所述受光部73是光敏晶体管或光敏二极管。
所述发明中,发光二极管的光透过贮存部62的贮存壁及尘埃的间隙,这个透过光的光强度由光敏晶体管或光敏二极管检测。并且,对应于这个检测到的光度检测贮存部62的尘埃贮存量。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
所述发明中,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空气通路86被导入贮存部62,与这个导入空气一起贮存部62的尘埃被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也就是说,从空气过滤器30上去除下来的尘埃由室内风扇21的送风作用被移动到尘埃捕集箱90。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86上的风速传感器101,构成为基于该风速传感器101的风速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所述发明中,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空气通路86被导入贮存部62,与这个导入空气一起贮存部62的尘埃被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也就是说,从空气过滤器30上去除下来的尘埃由室内风扇21的送风作用被移动到尘埃捕集箱90。
并且,本发明中,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变多,则通过空气通路86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降低,其结果,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也降低。也就是说,风速传感器101的检测值也降低。若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变成满箱状态,则通过空气通路86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进一步降低,其结果,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更降低一层。也就是说,可以由风速传感器101的检测值检测到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空气通路86的中设置了通路的节流部,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的风速传感器101,设置在所述节流部上。
所述发明中,流过空气通路86的空气流速(即空气通路86的风速)在节流部变大。并且,这个节流部的空气流速被风速传感器101检测。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所述空气通路86中设置了通路的节流部,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检测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所述节流部的上游侧风压、和所述节流部的下游侧风压的压差的压差传感器111,构成为基于该压差传感器111的压差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所述发明中,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空气通路86被导入贮存部62,与这个导入空气一起贮存部62的尘埃被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也就是说,从空气过滤器30去除下来的尘埃由室内风扇21的送风作用移动到尘埃捕集箱90。还有,空气通路86中,空气在通过节流部之际被减压。为此,空气通路86中,节流部下游侧通路的风压(空气压)比节流部上游侧通路的风压(空气压)低。也就是说,节流部的上下游之间产生了压差。这个压差由压差传感器111检测到。
并且,本发明中,若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量变多,则通过空气通路86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降低,其结果,空气通路86全体的风压降低。也就是说,在空气通路86中节流部上下游间的压差降低。若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变成满箱状态,则通过空气通路86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进一步降低,其结果,空气通路86全体的风压又降低一些。因此,空气通路86中节流部上下游间的压差也就降低。也就是说,压差传感器111的检测值显著降低。用这个压差传感器111的检测值检测到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八或第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构成为开度自由改变的通路开关装置82,所述空气通路86的节流部,是由所述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半开状态而构成的。
所述发明中,例如通常运转的情况下,通路开关装置82成全关闭状态禁止向贮存部62导入空气。清扫空气过滤器30的运转的情况下,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全开状态向贮存部62导入空气。由此,只在需要清扫过滤器时,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被导入贮存部62。并且,进行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情况下,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半开状态空气通过空气通路86被导入贮存部62。在此,空气通路86中,空气在通过通路开关装置82之际被减压。为此,空气通路86中,通路开关装置82的上下游之间产生压差。这个压差由压差传感器111检测到。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和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切换通过所述空气通路86将所述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的状态和禁止这个导入的状态的通路开关装置82,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通路面积形成的比所述空气通路86小且连接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所述通路开关装置82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旁通路106和设置在该旁通路106上的风速传感器107,构成为在所述通路开关装置82全关闭时基于所述风速传感器107的风速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所述发明中,清扫空气过滤器30的运转的情况下,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全开状态,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空气通路86被导入贮存部62。与这个导入空气一起贮存部62的尘埃被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也就是说,从空气过滤器30去除下来的尘埃由室内风扇21的送风作用移动到尘埃捕集箱90。
并且,在进行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的情况下,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全关闭状态,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旁通路106被导入贮存部62。在此,若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量多,则通过旁通路106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降低,其结果,旁通路106中的风速降低。也就是说,风速传感器107的检测值降低。若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成为满箱状态,则通过旁通路106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更降低,其结果,旁通路106中的风速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风速传感器107的检测值显著降低。用这个风速传感器107的检测值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还有,因为旁通路106的通路面积比空气通路86的小,所以即便是室内风扇21吹出风量相同,在旁通路106的风速比在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大。这个大的风速由风速传感器107检测到。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六、第七、第九、或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空气通路86,构成为将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前的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
所述发明中,室内风扇21吹出空气,由供给室内热交换器22前的空气将贮存部62的尘埃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是在具有将从空气过滤器30去除下来的贮存到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的功能的室内机组中,设置了基于贮存部62中的透光量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因此,就可以容易地把握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由此,就能够避免虽然尘埃捕集箱90为满箱状态,但进行多余的尘埃搬送机构80的搬送动作。其结果,就可以适当地进行尘埃搬送动作及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回收作业。
还有,回收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其后虽然进行着尘埃搬送动作但在贮存部62的透光量不变,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判断尘埃搬送通路中堵住等。这样,就可以提前检测到尘埃搬送通路中的堵住情况,所以就可以提供可信度高的室内机组。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具有将从空气过滤器30去除下来的贮存到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的功能的室内机组中,设置了基于通过贮存部62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一侧的空气流量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因此,就可以容易地把握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由此,与以上所述一样,就可以适当地进行尘埃搬送动作及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回收作业。
还有,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设置了发光部72和受光部73,基于透过贮存部62的光的光强度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因此,确实可以通过检测透过贮存部62的光的光强度进行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
还有,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在贮存部62上设置了用以透过所述发光部72的光的开口64、65,且设置为使收纳了发光部72及受光部73的箱体71覆盖所述开口64、65。因此,制作贮存部62变得容易。由于若使用者能从外面看到贮存部62内的尘埃会产生不愉快,所以优选的是贮存部62的贮存壁为不透明的。这种情况下,为了能使发光部72的光透过,有必要使贮存壁的一部分成为透明窗,这又使贮存部62的制作变得费事。在此,本发明中,因为在贮存壁上设置了开口64、65,与透明窗相比光更容易通过,贮存部62的制作也变得容易。并且,由于开口64、65被箱体71覆盖,所以不需要担心贮存部62的尘埃散落。
特别是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作为发光部72使用了发光二极管,而作为受光部73则使用了光敏晶体管或光敏二极管。因此,就可以构成简易且小型化的满箱检测机构70。并且,尽管是简易的构成,也确实能够判定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
还有,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将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搬送尘埃。也就是说,利用室内风扇21的送风作用搬送尘埃。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吸引风扇等的搬送机构,就可以简单地将贮存部62的尘埃移送到尘埃捕集箱90。由此,在不导致机组大型化及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就可以提高尘埃的处理效率。
还有,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与第六方面的发明一样,因为也是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搬送尘埃,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吸引风扇等的搬送机构,就可以简单地将贮存部62的尘埃移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再有,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空气通路86上设置了风速传感器101,基于这个风速传感器101检测到的风速进行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因此,就可以构成简易且小型的满箱检测机构70。
再有,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在空气通路86中设置了节流部,而风速传感器101又设置在所述节流部上,所以能够检测大的风速。为此,确实可以检测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及风速的变化。其结果,提高了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精度。
还有,第九方面的发明中,也和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一样,是将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搬送尘埃,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吸引风扇等的搬送机构,就可以简单地将贮存部62的尘埃移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再有,第九方面的发明中,是将节流部设置在空气通路86中的同时还设置了检测节流部上下游的压差的压差传感器111,基于这个压差传感器111的压差进行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因此,就可以构成简易且小型的满箱检测机构70。
还有,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在空气通路86中设置了通路开关装置82,所以即便是在例如不清扫空气过滤器30的通常运转状态下,也可以在全关闭通路开关装置82的状态下使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全部供给室内热交换器22。其结果,就可以防止居住者的舒适性的下降。
再有,第十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半开状态构成空气通路86的节流部。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另外设置通路的快门机构,利用了通路开关装置82。因此,用简单的构成确实可以检测到空气通路86的风速。还有,在空气通路86中能够简单且容易地产生压差。再有,只是变更通路开关装置82的开度,就很容易地能够在空气通路86中产生对应风速传感器101以及压差传感器111的测定范围的风速以及压差。例如,风速传感器101以及压差传感器111的测定范围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小通路开关装置82的开度就可以增大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以及压差。相反,风速传感器101以及压差传感器111的测定范围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大通路开关装置82的开度就可以减小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以及压差。由此,提高了风速传感器101以及压差传感器111的选定自由度。
还有,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也和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一样,是将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搬送尘埃,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吸引风扇等的搬送机构,就可以简单地将贮存部62的尘埃移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再有,与第十方面的发明一样,因为在空气通路86中设置了通路开关装置82,所以即便是在例如不清扫空气过滤器30的通常运转状态下,也可以在全关闭通路开关装置82的状态下使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全部供给室内热交换器22。其结果,就可以防止居住者的舒适性的下降。
再有,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进行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的情况下,在全关闭通路开关装置82的状态下,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旁通路106被导入贮存部62。因为旁通路106比空气通路86的通路面积小,所以在旁通路106中的风速比空气通路86中的风速大。因此,设置在旁通路106的风速传感器107确实可以检测到风速及这个风速的变化。其结果,提高了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精度。
还有,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在流过室内热交换器22前被导入贮存部62。因此,例如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因为是将室内热交换器22冷却前的空气导入贮存部62,所以就可以防止由于冷气产生的结露。由此,从结露保护了满箱检测机构70。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可信性的同时,还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防止结露机构而降低了成本及获得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构成的纵剖视图。图2,是从上方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构成的横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板、空气过滤器及贮尘容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过滤器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器驱动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上方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尘机构及贮尘容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从上方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尘机构及贮尘容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尘容器的构成的横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满箱检测机构的构成与贮尘容器的关系的横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尘埃搬送机构的主要部位构成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尘埃搬送机构的主要部位构成的剖视图。图12,是概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过滤器和除尘机构的关系的图;图12(a)及图12(b)是表示过滤器清扫运转时的状态,图12(c)是表示通常运转时的状态的。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尘动作时的空气过滤器和除尘机构的关系的横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刷清扫动作时的除尘机构的动作的横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满箱检测机构的构成与贮尘容器的关系的横剖视图。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满箱检测机构的构成与导入用导管的关系的横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满箱检测机构的构成与导入用导管的关系的横剖视图。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满箱检测机构的构成与导入用导管的关系的横剖视图。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满箱检测机构的构成与导入用导管的关系的横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室内机组      10      壳体      21      室内风扇      30      空气过滤器      50      除尘机构      60      贮尘容器      62      贮存部      64      第一开口(开口)      65      第二开口(开口)      70      满箱检测机构      71      传感器箱(箱体)      72      发光二极管      73      光敏晶体管(受光部)              光敏二极管(受光部)      80      尘埃搬送机构      82      风闸      86      导入用导管      90      尘埃捕集箱      101     风速传感器      106     旁通路      107     风速传感器      111     传感器本体(压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构成空调装置的一部分,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天棚里。空调装置,包括设置于室外机组内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及膨胀阀,设置于所述室内机组1内的与室内热交换器22管线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可以在其中正逆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空调装置中,进行制冷剂回路中的室内热交换器22起蒸发器作用的制冷运转、和制冷剂回路中的室内热交换器22起冷凝器作用的制热运转。
(室内机组的构成)如图1、图2所示,所述室内机组1,包括壳体10及装饰板11。壳体10内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22、冷凝水盘23、室内风扇21、空气过滤器30、过滤器驱动器40、除尘机构50、贮存容器60、尘埃搬送机构80及尘埃捕集箱90。
所述壳体10包括设置为开口朝下的近长方体的箱形。在壳体10的内表面上层叠有隔热材17。壳体10,设置为下部设置为穿通天棚的开口的状态。
所述装饰板11,形成为矩形的板状。装饰板11的平面形状形成为:比壳体10的平面形状大一圈。装饰板11以中间夹着密封部件103的状态安装为覆盖空腔壳体101的下侧。装饰板11安装在壳体10的状态下,装饰板11露出在室内侧。
所述装饰板11上,形成有一个吸入口13和四个吹出口14。吸入口13形成为近似矩形,位于装饰板11的中央部。吸入口13形成为矩形,形成在装饰板11的中央部。吸入口13上,嵌入有形成为缝隙状的吸入栅12。各吹出口14,形成为细长的矩形。各吹出口14,形成为细长的矩形。各吹出口14,沿着装饰板11的各边形成。并且,各吹出口14上,设置了风向调整板15。这个风向调整板15,通过旋转调整风向(吹出方向)。
所述室内风扇21是所谓的涡旋风扇。室内风扇21设置在壳体10的中央附近,且位于吸入口13的上侧。所述室内风扇21包括风扇马达21a和扇叶21b。风扇马达21a固定在壳体10的顶板上。扇叶21b连结于风扇马达21a的转轴上。在所述室内风扇21的下侧设有与所述吸入口13连通的喇叭状部件24。该喇叭状部件24,在壳体10内,将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上游侧空间划分为室内风扇21侧的空间和吸入栅12侧的空间。室内风扇21,构成为通过喇叭状部件24从该喇叭状部件24下方吸入的空气向四周方向吹出。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由交叉型管片热交换器构成。室内热交换器22形成为从平面来看为“口”字形,配置在围绕室内风扇21的周围。室内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和由所述室内风扇21吹来的室内空气(吹出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冷凝水盘23设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下侧。冷凝水盘23,用来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中冷凝所产生的冷凝水。所述冷凝水盘23中,设置有用以将冷凝水排出的排水泵(省略图示)。所述冷凝水盘23带有斜度,以便冷凝水集到设置有排水泵的地方。
在所述喇叭状部件24的下方,设置了分隔板25。这个分隔板25,将喇叭状部件24和吸入栅12之间的空间分隔为上下。也就是说,分隔板25,将室内热交换器22上游侧空间分隔为室内热交换器22一侧和吸入栅12一侧。
所述分隔板25的中央,形成了为从吸入口13吸入的空气流入喇叭状部件24的通气口26。如图3所示,这个通气口26,是圆形孔由在其径向延伸的四个径向部件27分隔成四个扇形。各个径向部件27,相互在圆中心相连,在这部分圆筒状的过滤器旋转轴28向下突出。过滤器旋转轴28,是旋转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轴。还有,一个径向部件27上,设置了两个过滤器压部29。
如上述如3所示,所述空气过滤器30,配置在分隔板25上的气孔26的下方,形成为覆盖所述喇叭状部件24的入口的圆板状。具体而言,所述空气过滤器30包括环状过滤器主体31和网状部件37。在过滤器主体3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齿轮部32。在过滤器主体31的中心部设置有由六根沿径向放射状延伸的径向肋34支撑着的圆筒状轴插入部33。也就是说,各径向肋34从轴插通部33放射状延伸。还有,所述过滤器主体31的内侧,设置有与该过滤器主体31同心配置的环状内侧周向肋35和外侧周向肋36。该外侧周向肋36形成为直径比内侧周向肋35大。网状部件37张贴在过滤器主体31的整个内侧。从吸入孔13吸入的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0的网状部件37流向喇叭状部件24。在此之际,空气中的尘埃被网状部件37捕获。
还有,所述空气过滤器30,通过由所述过滤器压按部件29顶在环状的各个周向肋35、36的上表面而被推向下方。就这样,空气过滤器30被推到后述的除尘机构50的旋转刷51上。因此,根据该解构,能够谋求由除尘机构50进行的对尘埃的去除效率。
如图4所示,所述空气过滤器30,轴插入部33嵌入在分隔板25的过滤器转轴28上。空气过滤器30,能够以过滤器转轴28为中心自由旋转。在所述空气过滤器30的下方配置有尘埃贮存容器60。并且,在空气过滤器30已嵌入轴插入部33的状态下,所述尘埃贮存容器60上的过滤器安装部68和分隔板25上的轴插入部33由固定螺钉28a固定好。由此,空气过滤器30被夹固定在分隔板25与尘埃贮存容器60之间。
在所述空气过滤器30附近设置有用以驱动空气过滤器30旋转的过滤器驱动机构40(参照图2)。也就是说,这个过滤器驱动器40,构成使空气过滤器30和旋转刷51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
具体地讲,这个过滤器驱动机构40,如图5所示,包括过滤器驱动马达41和限位开关44。在过滤器驱动马达41的驱动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42,该驱动齿轮42与过滤器主体31的齿轮部32啮合。驱动齿轮42的一端面上设置有突片即开关工作部43。该开关工作部43,借着驱动齿轮42的旋转而顶紧住限位开关44的杆44a,来使该杆44a工作。开关工作部43构成为该杆44a-工作,限位开关44就会检测到杆44a在工作。也就是说,开关工作部43和限位开关44构成为检测到驱动齿轮42在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6到图11说明所述除尘机构50、贮尘容器60、及尘埃运送机构80。这些除尘机构50等配置在分隔板25以及空气过滤器30的下方(参照图1及图2)。
所述除尘机构50,是一种为去除已捕获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机构。除尘机构50包括:旋转刷51及清扫用刷52、刷驱动机构53。
如图8所示,所述旋转刷51及清扫用刷52,设置在如后所述的贮尘容器60的刷用开口63中。
所述旋转刷51包括细长的圆柱状轴51a和设置在该轴51a的外周面上的刷51b。刷51b由很多刷毛构成。并且,刷51b设置在轴51a外表面周向的一部分上,且刷51b分布在轴51a的整个轴长上。清扫用刷52,配置在旋转刷51的后方一侧。
所述清扫用刷52,包括主体部52a、刷52b和弹簧部52c。主体部52a为板状部件,形成得与轴51a等长。主体部52a,它的板面相对于旋转刷51的外周面相对而设。还有,主体部52a的上部沿着旋转刷51的轴51a的外周面形成为圆弧状。该主体部52a的圆弧状的上部上,沿着主体部52a的整个长度方向设置有刷52b。弹簧部52c,设置在主体部52a的下端,安装在贮尘容器60的内壁相连接。也就是说,所述主体部52a由所述弹簧部52c支撑着。
所述旋转刷51及清扫用刷52,分别形成为其长度与空气过滤器30的半径相等或者大于该半径。还有,旋转刷51及清扫用刷52配置为从空气过滤器30的圆心朝着径向以外的方向延伸。
所述旋转刷51,构成为借助刷51b与旋转的空气过滤器30的网状部件37接触,来将尘埃从该网状部件37上去除。还有,旋转刷51可由所述刷驱动机构53驱动进行可逆旋转。如图6及图7所示,刷驱动机构53包括刷驱动马达54、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55及从动齿轮56。驱动齿轮55设置在刷驱动马达54的驱动轴上,从动齿轮56设置在旋转刷51的轴51a的端部。由这种结构,旋转驱动旋转刷51。并且,详细地如后所述,刷驱动马达53,构成为使旋转刷51旋转切换它的刷51b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状态和从空气过滤器30分离的状态。
所述清扫用刷52的刷52b,构成为当所述旋转刷51被刷驱动机构53驱动而旋转,就与旋转刷51的刷51b接触。通过这个接触,尘埃便被该清扫用刷52从旋转刷51的刷51b上去除。也就是说,清扫用刷52,是靠从旋转刷51上去除尘埃来对该旋转刷51进行清扫的。这些旋转刷51及清扫用刷52的除尘作用在后详述。
还有,所述旋转刷51及清扫用刷52上的各刷51b、52b,由称作绒毛的织物制成。这个绒毛织物,是在基布上织入毛(绒毛丝)形成的有毛纤维,刷毛比较短。并且,该绒毛织物,是毛朝一定方向倾斜排列着的倾斜绒毛。
具体而言,所述旋转刷51上的刷51b的毛排列,在图8中从轴51a向左侧倾斜排列着。也就是说,该刷51b的毛排列,是与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方向相向地倾斜排列。这样,如果空气过滤器30相对于刷51b的毛排列相向地旋转,就能够有效地扫去被捕获在网状部件37上的尘埃。另一方面,如果空气过滤器30相对于刷51b的毛排列的倾斜方向旋转,就不能够有效地扫去被捕获在网状部件37上的尘埃,相反地捕捉到刷51b上的尘埃被去除。还有,清扫用刷52的刷52b的毛排列在图8中是从主体部52a朝着斜下侧倾斜排列。也就是说,该刷52b的毛排列情况是,当旋转刷51在图8中顺时针旋转之际正冲着该旋转方向倾斜。
所述贮尘容器60,是一个聚集由清扫用刷52从旋转刷51上去除的尘埃并临时贮存的容器。侧视(图6中从右侧观看的情况)时,该贮尘容器60是一个上侧部分相对于下侧部分朝右侧鼓出来的尖括号“>”字形的柱状容器。贮尘容器60,其上侧部分是设置有用以去除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旋转刷51等的去除部61,下侧部分是用来贮存由该旋转刷51从空气过滤器30上去除的尘埃的贮存部62。
在所述去除部61的上板上,形成有沿其长边方向延伸的刷用开口63,如上所述,在该刷用开口63内设置有尘埃去除机构50的旋转刷51与清扫用刷52。尚,在去除部61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所述过滤器安装部68。还有,刷用开口63的后方一侧(即与清扫用刷52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缘部61a,向着旋转刷51逐渐变细,成为先端渐细状态,端面形成为沿着旋转刷51的刷51b的圆弧状。由此,缘部6c和旋转刷51的间隙无限制地减小。因此,万一没有被旋转刷51去除掉通过了该旋转刷51的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被迳直沿着缘部61a引导向空气过滤器30的移动方向。也就是说,通过旋转刷51的尘埃,不会被去除部61的上板所遮挡而以附着在空气过滤器30的状态顺利地移动。这样,通过在缘部61上下功夫,就可以防止旋转刷51和去除部61的上板之间间隙中尘埃的停滞。若是停滞尘埃就会变大变硬,最终从间隙弹出落到室内,而本实施方式防止了这种现象。再有,因为缘部61a和旋转刷51的间隙小,贮尘容器60的密闭性(密封性)就高。
所述贮存部62,下端一侧(底部侧)鼓出为圆弧状。并且,由清扫用刷52从旋转刷51上去除的尘埃落到该贮存部62的圆弧部上并贮存在那里。所述贮存部62形成为筒状,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66、67开着口。后述的尘埃运送机构80的风阀盒81连接在该贮存部62的第一端部66上,后述的尘埃运送机构80的运送用导管88连接在第二端部67上。
如上述图9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特征,在所述贮尘容器60中设置有用以检测后述的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的贮存量检测机构70。这个满箱检测机构70在后详述。
所述尘埃运送机构80,如图2、图6及图7所示,包括导入用导管86、搬送用导管88、及吸引用导管87。
所述导入用导管86,连接于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导入用导管86的贮存部62一侧端部构成风闸盒81。所述风阀盒81形成为沿着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长方向延伸的长方体。风闸盒8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上,连接着所述贮存部62的第一端部66。如图10、图11所示,风阀盒81内,设置有一个本发明所涉及的开关部件即风阀82。若这个风阀82关闭,风阀盒81的内部空间就在其长边方向上被隔开。也就是说,风阀盒81的内部空间由所述风阀82分隔为是另一端的第一室81a和是一端的贮尘容器60侧的第二室81b。如上所述,在所述风阀盒81的一端隔开形成的所述第二室81b上连接有贮存部62的第一端部66,该第二室81b与贮存部62连通。
如图7、图11所示,所述尘埃运送机构80包括用以驱动风阀82开关的风阀驱动马达83、驱动齿轮84和从动齿轮85。驱动齿轮84连接在风阀驱动马达83的驱动轴上,从动齿轮85连接在风阀82的转轴上。驱动齿轮84与从动齿轮85以相互啮合的方式配置好。这种结构中,风阀驱动马达83的旋转通过各齿轮84、85传递给风阀82的转轴。这样,风阀82以转轴为中心转动,即进行开关动作。
所述导入用导管86,如图10所示,自风阀盒81铅直向上延伸部分贯穿分隔板25。导入用导管86中从风闸盒81延伸的部分,包括具有圆形截面的上游侧导管86a及下游侧导管86b,这两个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由固定螺钉28a连结在一起。上游侧导管86a的横截面积(流路面积),形成得比下游侧导管86b的横截面积(流路面积)大。下游侧导管86b的下端(图10中的下侧),连接于风阀盒81。上游侧导管86a的上端(图10中的上侧),通过密封部件86e顶紧在冷凝水盘23的水平延伸的伸出部件上。冷凝水盘23的伸出部上,形成有作为通孔的导入口86d。并且,上游侧导管86a经这个导入口86d与室内风扇21一侧的空间连通。也就是说,这个导入用导管86,是为将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导入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内的导管。
还有,所述导入用导管86,其上游侧导管86a与下游侧导管86b的连接部分位于分隔板25上的贯通部。具体而言,两导管86a、86b连接起来,做到:用上游侧导管86a的底板与下游侧导管86b的上端凸缘夹住分隔板25上的通孔边缘。并且,这个连接部分及密封部件86e的部分,构成为导入用导管86和贮尘容器60为一体以导入用导管86的轴心为中心旋转。
所述吸引用导管87,流入侧的一端连接在导入用导管86的风阀盒81的下表面与第二室81b连通。吸引用导管87的流出侧即另一端,连接在形成于装饰板11上的吸尘器插入口(未图示)。这个吸尘器插入口,是吸尘器管等插入进行吸引的开口。另外,吸引用导管87是由柔性管构成的。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搬送用导管88,其一端连接于贮尘容器60中贮存部62的第二端部67,另一端连接于后述的尘埃捕集箱90。这个搬送用导管88也是由柔性导管构成。
另外,所述导入用导管86及搬送用导管88,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通路。
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中,在进行制冷制暖的通常运转的情况下,风阀盒81的风阀82关闭(参照图11(a))。这样,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便不被导入贮尘容器60。还有,尘埃搬送机构80中,将贮尘容器60内的尘埃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的情况下风阀盒81的风阀82打开(参照图11(b))。由此,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通过导入用导管86被导入贮尘容器60中。其结果,贮尘容器60内的尘埃,与空气一起流经搬送用导管88被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内。也就是说,贮尘容器60的尘埃被排出。再有,尘埃搬送机构80中,在将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排出壳体10外的情况下,风阀盒81的风阀82也是关闭着的(参照图11(c))。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吸尘器从吸尘器吸引口吸引,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便会通过搬送用导管88、风阀盒81和吸引用导管87被吸引到吸尘器中。也就是说,这个尘埃搬送机构80,构成为利用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将贮尘容器60内的尘埃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
所述尘埃捕集箱90,如图1及图2所示,如上所述是贮存搬送来的所述贮尘容器60内的尘埃的部件。尘埃捕集箱90形成为稍微有点细长的近似长方体,与所述贮尘容器60一样配置在分隔板25的下方。并且,为了从平面来看尘埃捕集箱90不被空气过滤器30遮挡(位于空气过滤器30之外),尘埃捕集箱90被配置在该空气过滤器30之外沿着所述分隔板25的一端边。由此,从吸入栅12吸入的空气流不被尘埃捕集箱90挡害。尘埃捕集箱90,在与连接有搬送用导管88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排气口91。这个排气口91的部分,贯穿壳体10连通室内。另外,这个排气口91的贯穿部分上设置了密封部件93。
所述尘埃捕集箱90,从平面看,排气口91的部分比其它部分的截面积小。还有,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过滤器30一侧的侧板,对应空气过滤器30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再有,尘埃捕集箱90内,靠近所述排气口91设置有过滤器92。并且,尘埃捕集箱90中,在将尘埃从贮尘容器60搬送来之际,内部的空气被从排气口91排出。在此之际,由于设置了过滤器91,搬送来的尘埃不会从排出口91流出。还有,在由吸尘器进行的吸引使得尘埃被从尘埃捕集箱90排出的情况下,室内空气通过排气口91流入尘埃捕集箱90内。在此之际,流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则被过滤器92捕获。这样,通过排气口91的给排气适当地平衡了尘埃捕集箱90内的压力平衡,就可以适当地对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进行搬送动作及排出动作。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传感器盒71。这个传感器盒71,靠近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的第二端部67而设(参照图6及图7)。传感器盒71,形成为在贮存部62的横断方向上延伸并覆盖其底部。
另一方面,在由所述传感器盒71覆盖的贮存部62的壁面(贮存壁)上,形成有第一开口64与第二开口65。这些第一开口64盒第二开口65,相互对恃。并且,两个开口64、65是为了通过(透过)后述的发光二极管72的光的。
所述传感器盒71,在覆盖贮存部62的贮存壁的圆弧部件75上设置了两个透明窗76、77。这些第一透明窗76及第二透明窗77,分别设置为覆盖贮存部62的第一开口64及第二开口65。也就是说,传感器盒71,设置为覆盖贮存部62的开口64、65,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箱体。
并且,所述传感器盒71内收纳着发光二极管72和光敏晶体管73。发光二极管72对应于第一透明窗76及第一开口64的位置设置,光敏晶体管73对应于第二透明窗77及第二开口65的位置设置。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72及光敏晶体管73,配置为在贮存部62的横向夹着它而相对的形式。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中,由发光二极管72发出的光依次透过第一透明窗64及第一开口64后,再依次透过第二开口65及第二透明窗77由光敏晶体管73接收。在光敏晶体管73检测接收到的光的光强度。并且,根据检测到的光强度检测检测贮存部62中的尘埃的贮存量(即填充度)。也就是说,若尘埃的贮存量少,则在所述贮存部62从第一透明窗64射向第二透明窗65的光的透过率(透过量)就高,检测到的光强度就高。相反,若尘埃的贮存量多,则在所述贮存部62从第一透明窗64射向第二透明窗65的光的透过率(透过量)低,检测到的光强度就低。因此,根据这个满箱检测机构70,例如,如果光强度在规定值以下,就可以判断出贮存部62的贮存量多。这样一来,就是在由后述的尘埃搬送机构80搬送贮存部62内的尘埃这一尘埃搬送动作进行完以后,当由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检测到贮存部62内的尘埃的贮存量多的时候,也能够做出尘埃要搬送到的地方即尘埃捕获箱90内已满箱的这一判断。
另外,所述发光二极管72及光敏晶体管73,分别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发光部及受光部。还有,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利用光敏二极管代替光敏晶体管。
-运转动作-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说明所述室内机组1的运转动作。室内机组1构成为能够切换进行制冷制暖的通常运转与进行空气过滤器30的清扫的过滤器清扫运转。
(通常运转)通常运转中,如图12(c)所示,让旋转刷51旋转并让刷51b位于清扫用刷52一侧。也就是说,在让所述旋转刷51旋转到该旋转刷51的刷51b不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让该旋转刷51的非刷面(亦即未设有刷51b的轴51a的外周面)与空气过滤器30对置。还有,使风阀盒81的风阀82为关闭状态(图11(a)中的状态)。此外,空气过滤器30处于不旋转的停止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室内风扇21被驱动旋转。这样,在室内机组1中,从吸入口13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0流入喇叭状部件24。空气在通过空气过滤器30之际,空气中的尘埃被空气过滤器30的网状部件37捕获。已流入喇叭状部件24的空气被从室内风扇21吹出。该吹出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或被加热后,再从各吹出口14供向室内。由此对室内制冷或制暖。
这样,通常运转中,因为风阀盒81的风阀82被关闭,所以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不会通过风阀盒81被导入尘埃贮存容器60。也就是说,禁止了向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导入空气。
还有,在通常运转下,旋转刷51的刷51b与空气过滤器30处于非接触状态。也就是说,刷51b与空气过滤器30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刷51b继续接触空气过滤器30而磨损,由此旋转刷51的持久性提高。
(过滤器清扫运转)过滤器清扫运转中,在制冷剂回路中,为压缩机4停止制冷剂不循环的状态。这个过滤器清扫运转过程中,能够在“除尘动作”、“刷清扫动作”、“尘埃搬送动作”、“满箱检测动作”和“尘埃排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
“除尘动作”是去除已被捕获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动作;“刷清扫动作”是去除已被捕获到旋转刷51上的尘埃的动作;“尘埃搬送动作”是将尘埃从贮尘容器60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的动作;“尘埃排出动作”是将尘埃从尘埃捕集箱90排向壳体10外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尘动作”与“刷清扫动作”交替进行。首先,在“除尘动作”时室内风扇21停止。并且,如图12(a)所示,使旋转刷51旋转并让刷51b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在这种状态下,空气过滤器30朝着图12(a)中的空心箭头方向(逆时针)旋转。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的箭头(空心箭头)那样,使得旋转刷51的刷51b的毛排列相对移动空气过滤器30。此外,此时让旋转刷51一直处于停止不动的状态。
这样,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就被旋转刷51的刷51b捕捉(图14(a))。并且,过滤器驱动机构40的限位开关44的杆44a一开始工作,过滤器驱动马达41就停止,空气过滤器30也就停止旋转。也就是说,空气过滤器30只转动一定角度便停下来。因此,空气过滤器30中通过旋转刷51的刷51b接触的区域的尘埃被去除。在此,因为所述刷51b上的毛是以顶着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方向(移动方向)倾斜的方式排列的,所以该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易于被刷51b扫下来。因此,能够使旋转刷51对尘埃的去除效率提高。如上所述,如果所述空气过滤器30停止旋转则从“除尘动作”切换为“刷清扫动作”。
在“刷清扫动作”中,在室内风扇21及旋转刷51仍然停止的状态下,首先,空气过滤器30顺着图12(b)所示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就是说,空气过滤器30与“除尘动作”时逆向旋转,即旋转刷51的刷51b的毛排列的相同方向旋转。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过滤器30只旋转移动旋转刷51的刷51b的宽度部分。这样,空气过滤器30盒刷51b之间贮留的尘埃,即从空气过滤器30刚刚去除下来的尘埃均匀地附着在刷51b上。由此,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确实被刷51b捕捉。因此,就可以提高旋转刷51的除尘效率。
接下来,“刷清扫动作”中,室内风扇21停止状态下,旋转刷51在图14中向左旋转(逆时针旋转)。此时,旋转刷51旋转,维持将尘埃捕获在刷51b上的状态不变。还有,旋转刷51即清扫用刷52的刷51b、52b之间相互接触,旋转刷51旋转(参照图14(b))。并且,旋转刷51旋转了规定角度后停止。
接下来,旋转刷51,进行旋转方向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即图14中向右的旋转(顺时针旋转))。这样,捕获在旋转刷51的刷51b上的尘埃,就由清扫用刷52的刷52b去除(参照图14(c))。这是因为清扫用旋转刷52的刷52b的刷毛是方向向下排列,即刷毛逆着旋转刷51的旋转方向倾斜排列,因此由该清扫用刷52将附着在旋转刷51的刷51b上的尘埃扫下来。还有,通过让双方的刷51b、52b的相互接触,清扫用刷52的主体部52a便被朝着远离所述旋转刷51的方向推去,但是因为该主体部52a借助弹簧部52c被推向旋转刷51一侧,所以在刷51b、52b相互不分离的情况下,清扫用刷52被适当地推到旋转刷51上。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尘埃从所述旋转刷51的刷51b上去除,而由所述清扫用刷52的刷52b捕获到尘埃。旋转刷51转回原来的位置(图14(a)中的状态)而停止。
接下来,旋转刷51再次向左旋转(逆时针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这样,已捕捉到所述清扫用刷52的刷52b上的尘埃便被旋转刷51的刷51b扫下来,落入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参照图14(d))。这是因为旋转刷51的刷51b的刷毛顺着旋转方向倾斜排列,所以能够从所述清扫用刷52的刷52b上可靠地扫落尘埃。此时,也是因为清扫用刷52被弹簧部52c适当地推向旋转刷51一侧,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尘埃从该清扫用刷52去除。如上所述,已捕捉到旋转刷51上的尘埃被去除,贮存到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中。之后,旋转刷51再次向右旋转(顺时针旋转)回到原始状态(图14(a)),“刷清扫动作”一旦结束。
若“刷清扫动作”一旦结束,则再次进行上述的“除尘动作”。也就是说,空气过滤器30再次旋转,限位开关44的杆44a再次开始工作,空气过滤器30停止。由此,空气过滤器30中的让旋转刷51的刷51b通过了的区域上的尘埃便就被捕捉到旋转刷51的刷51b上(图14(a)的状态)。这样,重复进行“除尘动作”和“刷清扫动作”。其结果,空气过滤器30中每个规定区域的尘埃都会被去除。并且,当空气过滤器130上所有区域的尘埃都被去除后,“除尘动作”和“刷清扫动作”就完全结束。例如,限位开关44的杆44a工作一定的次数后,则做出空气过滤器30已旋转了一次的判断,结束所述动作。
若所述“除尘动作”及“刷清扫动作”结束,则切换为“尘埃搬送动作”。这个“尘埃搬送动作”中,旋转刷51在图14(a)的状态下停止,并且空气过滤器30处于停止状态。还有,风阀盒81的风阀82成为全开状态(图11(b)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室内风扇21被驱动,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便经导入用导管86和风阀盒81被导入贮尘容器60中。由此,贮尘容器60中的尘埃便与空气一起,通过搬送用导管88被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内。本实施方式中,“尘埃搬送动作”进行规定的时间结束。这个规定的时间,设定为例如贮存部62内的尘埃几乎搬送完了的时间。
若所述“尘埃搬送动作”结束,则切换为“满箱检测动作”。这个“满箱检测动作”中,与“尘埃搬送动作”一样,旋转刷51在图14(a)的状态下停止,并且空气过滤器30处于停止状态。还有,风阀盒81的风阀82成为全开状态(图11(b)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室内风扇21被驱动,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便经导入用导管86和风阀盒81被按顺序导入贮存部62及尘埃捕集箱90。
“满箱检测动作”中,由满箱检测机构70检测贮存部62中的尘埃贮存量。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72发出的光透过贮存部62的透明窗64、65。透过光的光强度由光敏晶体管73检测。并且,若光敏晶体管73的检测光强度超过设定值(下限值),则判断贮存部62的尘埃几乎都被搬送到尘埃捕集箱90而贮存部62内几乎没有残存。这种情况下,判断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不为满箱状态。另一方面,若光敏晶体管73的检测光强度在设定值(下限值)以下,则判断贮存部62中有一定程度的尘埃。这种情况下,判断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为满箱状态。这样,根据满箱检测机构70的检测,若在尘埃搬送机构80进行了搬送动作以后贮存部62中还残存一些尘埃,则判断为尘埃捕集箱90为满箱状态而不能再向尘埃捕集箱90搬送尘埃。也就是说,“满箱检测动作”中,由满箱检测机构70检测贮存部62内的尘埃贮存量,还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满箱状态。另外,满箱检测机构70,在“满箱检测动作”时以外不工作。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72以及光敏晶体管73只在“满箱检测动作”时工作。由此,就可以降低发光二极管73以及光敏晶体管73的使用频度,延长它们的耐用年数。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在“尘埃搬送动作”结束后而是在“尘埃搬送动作”中也可以进行“满箱检测动作”。例如以上所述的“尘埃搬送动作”中,光敏晶体管73的检测光强度总是不上升的情况下(例如,检测光强度在一定时间不变化的情况),判断贮存部62的尘埃没有被搬送。这种情况下,判断为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为满箱状态。
若如上所述“满箱检测动作”检测到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切换成“尘埃排出动作”。
在“尘埃排出动作”中,与所述“尘埃搬送动作”一样,旋转刷51在图14(a)的状态下停止,并且空气过滤器30处于停止状态。还有,风阀盒81的风阀82处于关闭状态(图11(c)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用户将吸尘器管插入装饰板11的吸尘器插入口。通过进行吸引动作,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按顺序通过搬送用导管88、贮尘容器60、风阀盒81、吸引用导管87被吸入吸尘器内。此时,贮尘容器60内的尘埃也通过吸引用导管87被吸入吸尘器内。其结果,尘埃捕集箱90和贮尘容器60内的尘埃都被回收。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的操作随时进行“尘埃排出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基于在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透过的光的光强度(透过量)检测尘埃贮存量来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具体地讲,不拘于是否在进行尘埃搬送动作,若贮存部62的透过光强度在设定值以下,则检测尘埃捕集箱90为满箱状态。因此,简单地就可以把握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由此,不拘于尘埃捕集箱90是否为满箱状态,可以避免由尘埃搬送机构80进行的连续性搬送动作。也就是说,可以防止无用的尘埃搬送动作。其结果,可以适宜地进行尘埃搬送动作及尘埃捕集箱90中尘埃的回收作业。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用发光二极管72和光敏晶体管73检测光的强度,所以可以构成简易且小型的满箱检测机构70。并且,尽管是简单的构成,可以确定地判定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在贮尘容器60的贮存部62的贮存壁上设置了开口64、65使发光二极管72的光透过。因此,贮尘容器60的制作变得容易。对于用户来讲从外部能够看到贮存部62内的尘埃是不愉快的,所以优选的是贮存部62的贮存壁为不透明的。这样,为了使发光部72的光透过贮存壁的一部分需制成透明窗,而这样就使贮尘容器60的构成变得复杂增加制作手续。于是,由于在贮存壁上设置了开口64、65,与透明窗相比光更容易通过,贮尘容器60的制作也变得容易。并且,开口64、65覆盖了传感器盒71,所以不用担心贮存部62内的尘埃散落。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是将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导入贮尘容器60搬送尘埃。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吸引风扇等搬送机构,就可以简单地贮尘容器60的尘埃移动到尘埃捕集箱90。由此,不需导致机组增大及增加成本就可以提高尘埃处理的效率。
再有,因为贮尘容器60设置在空气过滤器30的下方,所以就会成为空气流的阻碍(妨碍)。为此,贮尘容器60需要尽可能地缩小体积。这样,贮尘容器60中就不能贮存大量的尘埃。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比贮尘容器60容积更大的尘埃捕集箱90设置在不阻挡空气流的地方,从贮尘容器60向尘埃捕集箱90搬送尘埃。因此,就可以大量地贮存从空气过滤器30去除下来的尘埃。其结果,还可以减轻用户处理尘埃的手续。
还有,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尘埃捕集箱90就可以尽可能使贮尘容器60小型化。其结果,就可以降低室内机组1的吸入空气流的阻力,提高搬送效果。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在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2前的空气被先导入贮尘容器60。因此,例如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被冷却前的空气导入了贮尘容器60,所以就可以防止贮尘容器60中由于冷空气产生的结露。由此,发光二极管72以及光敏晶体管73的电器零件就可以从结露得到保护。其结果,更提高了可信性,并且不需要另外设置结露防止机构,得到低成本和小型化的的效果。
还有,通常运转时,关闭风闸82阻止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导入贮尘容器60。因此,在通常运转中,就可以使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全部供给室内热交换器22。因此,不会损伤居住者的舒适性。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通常运转时旋转刷51的刷51b与空气过滤器30处于非接触状态,所以防止了刷51b与空气过滤器30长时间连续接触的易老化。由此,提高了旋转刷51的耐久性,可以长时间维持除尘机能。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由绒线织物构成旋转刷51的刷51b。因此,由于刷51b绒毛短,所以就可以减少旋转刷51的设置空间。
还有,也是由于刷51b的绒毛短,而且这个刷51b设置在旋转刷51周方向的一部分上,所以就可以降低贮尘容器60内空气流(即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的流通阻力。由此,就可以提高尘埃搬送动作的搬送效率及尘埃排出动作的排出效率。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说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本变形例,如图15所示,改变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满箱检测机构70及贮尘容器60的构成。
取代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在贮存部62的贮存壁上设置开口64、65的做法,本变形例是设置了透明窗64、65。还有,传感器盒71,是在省略了圆弧部件75的状态下安装于贮存部62。也就是说,本变形例中,发光二极管72的光按照贮存部62的第一透明窗64及第二透明窗65的顺序透过被光敏晶体管73接收。其它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第二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是改变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满箱检测机构70的构成。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风速传感器101。另外,图16中省略了风闸驱动马达83、驱动齿轮84及从动齿轮85,后述的图17至图19也是一样。风速传感器101,设置在风闸盒81的第二室102的贮尘容器60一侧。这个风速传感器101,在“满箱检测动作”中,检测风闸盒81内的风速。也就是说,风速传感器101,检测朝着尘埃捕集箱90一侧通过贮存部62的空气(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的流速。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满箱检测机构70,基于风速传感器101检测到的风速检测尘埃捕集箱90中尘埃的满箱状态。具体地讲,“满箱检测”动作中,若风速传感器101检测到的风速超过设定值,判断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还没有满箱。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少的情况下,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较容易从导入用导管86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为此,导入用导管86以及贮存部62中的风速(空气的流速)较高。另一方面,若风速传感器101检测到的风速在设定值以下,判断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为满箱。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满箱状态的情况下(明显多的情况),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较难从导入用导管86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为此,导入用导管86以及贮存部62中的风速(空气的流速)显著降低。也就是说,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越多,流过导入用导管86以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越少,风速降低。
这样,满箱检测机构70,构成为基于朝着尘埃捕集箱90一侧通过导入用导管86以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风速判断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因此,用简易的构成就可以把握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其它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在“尘埃搬送动作”结束后而是在“尘埃搬送动作”中也可以进行“满箱检测动作”。例如,“尘埃搬送动作”中,若风速传感器101测得的风速在设定值以下,则判断为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为满箱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说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本变形例,如图17所示,是改变了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风速传感器101的配置。
本变形例的“满箱检测动作”中,设定风闸盒81的风闸82不为全开而为半开。由此,风闸盒81中风闸82处成为通路的节流部。风速传感器101,配置在风闸82的开口部分。这个风闸82的开口部分中,因为通路面积缩小而使空气的流速增大。因此,风速传感器101,与风闸82全开状态的情况相比可以检测到更大的风速。为此,在风闸盒81中确实可以检测到风速及风速的变化。其结果,就可以提高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精度。
还有,一般地,风速传感器设定了测定范围。即便是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改变风闸82的开度,在风闸盒81内产生相应的测定范围。例如,风速传感器101的测定范围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小风闸82的开度就可以增大风闸盒81中的风速。相反,风速传感器101的测定范围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大风闸82的开度就可以减小风闸盒81中的风速。由此,就可以提高选择风速传感器101的自由度。其它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说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本变形例,如图18所示,是改变了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满箱检测机构70的构成。
本变形例的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旁通路106、风速传感器107、以及旁通路用风闸108。旁通路106,流入端开口在导入用导管86中风闸盒81的上游部分,流出端开口在风闸盒81的第二室81b。还有,旁通路106的通路面积形成得比导入用导管86的通路面积小。风速传感器107,设置在旁通路106上,检测旁通路106内的风速。旁通路用风闸108,设置在旁通路106的流入端,是开关这个流入端开口的风闸。
本变形例的“满箱检测动作”中,风闸盒81的风闸82成为全关闭状态,旁通路用风闸108成为全开状态。由此,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从导入用导管86的中间通过旁通路106被导入贮存部62。在此,因为旁通路106比导入用导管86的通路面积小,即便是室内风扇21的吹出风量一样,在旁通路106的风速比导入用导管86中的风速大。这个大的风速由风速传感器107检测。因此,与所述变形例1一样,且使可以检测到“满箱检测动作”时的风速及这个风速的变化。其结果,提高了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检测精度。其它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另外,本变形例中也是,通过改变旁通路用风闸108,就可以产生对应旁通路106中的风速传感器107的测定范围的风速。也就是说,减小旁通路用风闸108的开度则风速增大,增大旁通路用风闸108的开度则风速减小。
(第三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也是改变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满箱检测机构70的构成的。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传感器主体111、下游侧管112和上游侧管113。上游侧管113,连通风闸盒81的第一室81a和传感器主体111。下游侧管112,连通风闸盒81的第二室81b和传感器主体111。传感器主体111,构成为检测风闸盒81的第一室81a和第二室81b的风压差(压差)的压差传感器。
本实施方式的“满箱检测动作”中,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一样,风闸盒81的风闸82设定为半开状态。由此,风闸盒81中风闸82处成为通路的节流部。为此风闸盒81中导入第一室81a的空气在这个节流部减压流入第二室81b。也就是说,风闸82的下游侧的第二室81b的风压比风闸82的上游侧的第一室81a的风压小。在这个风闸82上下游之间产生的风压差(压差)由传感器主体111检测。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满箱检测机构70,基于“满箱检测动作”时传感器主体111的压差检测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具体地讲,若“满箱检测动作”中,传感器主体111的压差超过设定值,则判断为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没有满箱。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少的情况下,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较容易从导入用导管86流向尘埃捕集箱90。为此,导入用导管86整体中风速(空气的流速)及风压较高,伴随于此,风闸82上下游之间产生的压差也变大。另一方面,若传感器主体111的压差低于设定值,则判断为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到达满箱。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为满箱的情况下(明显多的情况),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很难从导入用导管86流入尘埃捕集箱90。为此,导入用导管86整体中的风速(空气流速)及风压变低,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量越多,流过导入用导管86以及贮存部62的空气流量越少,其结果,传感器主体111的压差降低。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简单的构成就可以把握尘埃捕集箱90的满箱状态。
还有,一般地,压差传感器也和风速传感器一样设定了测定范围。即便是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改变风闸82的开度,在风闸盒81内产生相应的测定范围。例如,压差传感器111的测定范围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小风闸82的开度就可以增大风闸盒81中的风速。相反,压差传感器111的测定范围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大风闸82的开度就可以减小风闸盒81中的风速。由此,就可以提高选择压差传感器111的自由度。其它的构成、作用及效果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其它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构成为以下那样。
例如,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去除下来的尘埃贮存到了尘埃捕集箱90的贮存部62中,即将贮存部62制成为容器,但是本发明还可以是以下的构成。例如,可以省去贮尘容器60(除尘机构50除外),用搬送用导管88的一部分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贮存部62。也就是说,可以使用搬送用通路的导入用导管86以及搬送用导管88的一部分构成为贮存部62。
还有,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室内风扇21的送风作用搬送贮尘容器60的尘埃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构成为另外设置搬送用风扇利用它的送风作用进行搬送也是可以的。
还有,所述实施方式中,空气过滤器30是形成为圆形的了,但是并不限于此,空气过滤器30还可以形成为矩形。这种情况下,例如,空气过滤器30相对于旋转刷51直线移动。
还有,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前的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导入了风闸盒81,但是本发明也可以是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后的空气导入,进行同样的尘埃搬送动作。另外,这种情况下,例如制冷运转中,因为是使在室内热交换器22冷却了的空气流入贮尘容器60,就有可能在这些贮尘容器60等产生结露。因此,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结露,用隔热材料覆盖贮尘容器60以及各导管86、88即可。
还有,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设置在天棚里的室内机组1,但是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设置在室内墙壁上的所谓壁挂式室内机组也是适用的。
此外,以上的优选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等意图。
-产业上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包括贮存从空气过滤器去除下来的尘埃的贮尘容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很有用。

Claims (12)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壳体(10)内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从室内吸入空气的室内风扇(21)、以及设置在该室内风扇(21)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
去除捕捉到所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除尘机构(50),
贮存由所述除尘机构(50)去除下来的尘埃的贮存部(62),
与所述贮存部(62)连通的尘埃捕集箱(90),
用吹风作用或吸引作用将贮存在所述贮存部(62)中的尘埃与空气一起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搬送机构(80),以及
基于所述贮存部(62)中的透光量,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
2.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壳体(10)内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从室内吸入空气的室内风扇(21)、以及设置在该室内风扇(21)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
去除捕捉到所述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的除尘机构(50),
贮存由所述除尘机构(50)去除下来的尘埃的贮存部(62),
与所述贮存部(62)连通的尘埃捕集箱(90),
用吹风作用或吸引作用将贮存在所述贮存部(62)中的尘埃与空气一起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搬送机构(80),和
基于通过所述贮存部(62)流向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流量,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的满箱检测机构(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配置在所述贮存部(62)外侧的发光部(72)和隔着所述贮存部(62)与该发光部(72)相对设置且检测透过该贮存部(62)的所述发光部(72)的光的光强度的受光部(73),构成为基于该受光部(73)的检测到的光强度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存部(62)的贮存壁上,形成了用以透过所述发光部(72)的光的开口(64、65),并且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以覆盖所述贮存部(62)的开口(64、65)的方式设置的且以所述发光部(72)及受光部(73)对应所述贮存部(62)的开口(64、65)的方式而被收纳的箱体(7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72),是发光二极管,
所述受光部(73),是光敏晶体管或光敏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86)上的风速传感器(101),构成为基于该风速传感器(101)的风速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86)的中设置了通路的节流部,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的风速传感器(101),设置在所述节流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
所述空气通路(86)中设置了通路的节流部,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检测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所述节流部的上游侧风压、和所述节流部的下游侧风压的压差的压差传感器(111),构成为基于该压差传感器(111)的压差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构成为开度自由改变的通路开关装置(82),
所述空气通路(86)的节流部,是由所述通路开关装置(82)成为半开状态而构成的。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尘埃搬送机构(80),包括将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内部将贮存在该贮存部(62)内的尘埃搬送到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空气通路(86)和设置在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切换通过所述空气通路(86)将所述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的状态和禁止这个导入的状态的通路开关装置(82),
所述满箱检测机构(70),包括通路面积形成得此所述空气通路(86)小且连接所述空气通路(86)中的所述通路开关装置(82)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旁通路(106)和设置在该旁通路(106)上的风速传感器(107),构成为在所述通路开关装置(82)全关闭时基于所述风速传感器(107)的风速检测所述尘埃捕集箱(90)的尘埃的满箱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6、7、9、或者11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86),构成为将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前的所述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所述贮存部(62)。
CN2009801020033A 2008-01-11 2009-01-13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Pending CN1019107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04542 2008-01-11
JP2008004542 2008-01-11
JP2008-014862 2008-01-25
JP2008014862 2008-01-25
PCT/JP2009/000094 WO2009087980A1 (ja) 2008-01-11 2009-01-13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743A true CN101910743A (zh) 2010-12-08

Family

ID=40853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20033A Pending CN101910743A (zh) 2008-01-11 2009-01-13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68521B2 (zh)
EP (1) EP2246638B1 (zh)
JP (2) JP5338322B2 (zh)
KR (1) KR101190359B1 (zh)
CN (1) CN101910743A (zh)
AU (1) AU2009203466B2 (zh)
WO (1) WO200908798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1778A (zh) * 2019-04-23 2020-10-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产业机械的空气过滤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1847B1 (ja) * 2007-10-25 2009-06-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4573000B1 (ja) * 2009-04-30 2010-11-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S2578729T3 (es) 2009-08-28 2016-07-29 Osaka Air Machine Service, Ltd. Agente terapéutico para enfermedades relacionadas con el hígado
JP5606805B2 (ja) * 2010-06-08 2014-10-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エアフィルタ掃除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KR101012282B1 (ko) * 2010-11-08 2011-02-08 주식회사 창조종합건축사사무소 건축물의 벽체에 형성된 환기 구조
US9101866B2 (en) 2010-11-16 2015-08-11 Gregory R. Miller Room air purifier
TW201401993A (zh) * 2012-06-28 2014-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貨櫃資料中心
US9254459B2 (en) * 2013-09-17 2016-02-09 Gregory R. Miller Room air purifier with pressurization relief
JP6326972B2 (ja) 2014-05-27 2018-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容器、および当該容器を備えたミシン
CN203874594U (zh) * 2014-06-12 2014-10-15 百朗楼宇电气用品(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直接悬挂于墙壁上的空气净化器
CN104089639B (zh) * 2014-06-24 2016-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传感器电器盒
CN204034441U (zh) * 2014-08-15 2014-12-24 百朗楼宇电气用品(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式空气净化器
CN204034442U (zh) * 2014-08-15 2014-12-24 百朗楼宇电气用品(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式空气净化器
CN104848494A (zh) * 2015-05-28 2015-08-19 上海东方低碳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一种舒适性节能温控面板
ES2959400T3 (es) * 2017-12-13 2024-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nidad de intercambio de calor y dispositiv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que tiene la misma montada en él
CN117091308B (zh) * 2023-10-19 2023-12-15 集美大学 一种适用于寒冷地区的蒸发冷低温型冷水机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6244A (ja) * 1989-12-15 1991-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の電力制御装置
JPH07171078A (ja) * 1993-12-20 1995-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走式掃除機
JP2005308274A (ja) * 2004-04-20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6071121A (ja) * 2004-08-31 2006-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30003937Y1 (ko) * 1991-08-14 1993-06-25 주식회사 금성사 진공청소기의 오물흡입감지장치
KR100219420B1 (ko) * 1996-08-29 1999-10-01 윤종용 사이클론집속체를 갖는 반도체용 입자측정기
US6956348B2 (en) * 2004-01-28 2005-10-18 Irobot Corporation Debris sensor for cleaning apparatus
JP2003042477A (ja) * 2001-07-25 2003-0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4040433B2 (ja) * 2002-11-05 2008-0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206797B2 (ja) * 2003-03-28 2009-01-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4591683B2 (ja) * 2004-09-03 2010-12-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07086064A (ja) * 2005-08-26 2007-04-05 Zojirushi Corp 粒子検出装置及び粒子検出方法
US8038517B2 (en) * 2005-09-13 2011-10-18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4172484B2 (ja) * 2005-11-28 2008-10-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910744B2 (ja) * 2007-02-09 2012-04-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US20080264014A1 (en) * 2007-04-30 2008-10-30 Samsung G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 Dust compressing apparatus of vacuum cleaner
US7611558B2 (en) * 2007-04-30 2009-11-03 Samsung G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 Dust compressing apparatus of vacuum cleaner
EP2149762B1 (en) 2007-05-17 2017-01-25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EP2075262A1 (en) * 2007-12-17 2009-07-01 Lanxess Inc. Hydrogenation of diene-based polymers
JP4416034B2 (ja) * 2007-12-19 2010-0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掃除ユニット
EP2233854B1 (en) * 2007-12-19 2016-04-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KR20120083114A (ko) * 2011-01-17 2012-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6244A (ja) * 1989-12-15 1991-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の電力制御装置
JPH07171078A (ja) * 1993-12-20 1995-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走式掃除機
JP2005308274A (ja) * 2004-04-20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6071121A (ja) * 2004-08-31 2006-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1778A (zh) * 2019-04-23 2020-10-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产业机械的空气过滤器装置
CN111821778B (zh) * 2019-04-23 2023-04-18 发那科株式会社 产业机械的空气过滤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90359B1 (ko) 2012-10-11
KR20100102708A (ko) 2010-09-24
AU2009203466A1 (en) 2009-07-16
EP2246638A4 (en) 2013-04-24
US20100287968A1 (en) 2010-11-18
US8568521B2 (en) 2013-10-29
JP2009198166A (ja) 2009-09-03
AU2009203466B2 (en) 2011-12-15
JP4433088B2 (ja) 2010-03-17
JP2009198165A (ja) 2009-09-03
EP2246638A1 (en) 2010-11-03
JP5338322B2 (ja) 2013-11-13
WO2009087980A1 (ja) 2009-07-16
EP2246638B1 (en)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743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680679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207703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1074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03709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US8951319B2 (en) Air clean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101896776B (zh) 空调装置的扫除机组
CN10189677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89677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239583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1074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10741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7461806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91074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10742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KR10086509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442113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110432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08564613U (zh) 除霾装置
JP548786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KR102539749B1 (ko) 공기청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