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6690A - 织机的开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的开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6690A
CN101906690A CN2010101975481A CN201010197548A CN101906690A CN 101906690 A CN101906690 A CN 101906690A CN 2010101975481 A CN2010101975481 A CN 2010101975481A CN 201010197548 A CN201010197548 A CN 201010197548A CN 101906690 A CN101906690 A CN 101906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opening
loom
mentioned
open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75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6690B (zh
Inventor
深町淳史
清水信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06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6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6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6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织机的开口装置,在包括:在综框的下方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多张综框的各个相对应地设置且借助于开口杆与对应的综框连接的多根开口轴;与固定在该开口轴上的摆动杆连接并对该摆动杆进行摆动驱动的驱动装置;以及借助于内装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上述开口轴的轴承装置的形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中,提供能够尽可能消除开口轴挠曲的开口轴的支撑结构。在上述形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中,轴承装置包含:具有嵌插有轴承的贯通孔的轴承部;以及沿开口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一端固定在织机框架内侧的侧面上并在另一端支撑轴承部的支撑部。

Description

织机的开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织机的开口装置,尤其涉及以下形式的凸轮开口装置,该凸轮开口装置,包含:在综框的下方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开口轴,与多张综框的各个相对应地设置并借助于开口杆与对应的综框连接;与固定在该开口轴上的摆动杆连接并用于摆动驱动该摆动杆的驱动装置;以及通过内置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上述开口轴的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形式的开口装置,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13213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开口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开口装置中,综框借助于拉线螺柱(连接杆)及开口杆与开口轴连接。开口轴在左右的织机框架(以下,还简称为“框架”)间的综框的下方(比正下方靠织口侧)设置成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另外,开口轴与综框数相对应地设置多根。并且,连接在宽度向向的综框的两端部下面的连接杆与同开口轴不能相对旋转地组装的开口杆连接。根据这种结构,各综框借助于连接杆及开口杆并由所对应的开口轴支撑上下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开口装置中,作为用于使开口轴转动的结构采用积极凸轮式驱动装置。该凸轮驱动装置设置在左右框架的一方上,利用由伴随着凸轮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的一对凸轮盘构成的刚性凸轮的作用,借助于凸轮从动件摆动驱动与各凸轮盘的周面抵接的凸轮联杆,转动驱动固定在凸轮联杆上的凸轮联杆轴。与此相伴,借助于联杆机构转动驱动与凸轮联杆轴连接的开口轴,利用伴随着开口轴的转动的开口杆的摆动运动,综框在上下方向运动。
然而,虽然专利文献1并未明确表示,但开口轴在其两端部借助于轴承等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织机框架上。但是,开口轴是尺寸较长的部件,而且,由于通过与综框连接的开口杆对开口轴施加综框等的负荷,因而仅仅通过两端部的支撑开口轴会产生挠曲。而且,若开口轴产生挠曲,则会产生对综框的运动造成影响而得不到期望的开口运动(开口量等)之类的问题。
于是,在织机中,采取了如下措施:将由轴承及支撑轴承的托座(轴承箱)等构成的轴承装置安装在织机的固定部上,利用该轴承装置在开口杆的附近支撑开口轴。另外,在现有的织机中,一般轴承装置设置在架设于左右的框架间的梁上。即,在现有的织机中,采用由框架支撑两端部并且将开口杆附近借助于轴承装置并由架设在左右框架间地固定配置的作为支撑体的梁支撑的这种开口轴的支撑结构。
但是,即使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开口轴的支撑结构中,在织机的高速运转时或以高负荷状态运转时,产生得不到所期望的开口运动的问题。即,使织机以高速或高负荷状态运转的场合,伴随着开口运动对开口轴施加的负荷增大。该场合,在现有的织机中,由于以尺寸较长的梁支撑作为负荷点的开口杆附近,因而梁因上述负荷及综框的负荷(以下,总称为“负荷等”)而产生挠曲。此外除此之外还有梁因织机运转时的振动等的影响而产生挠曲的情况。并且,若作为支撑体的梁产生挠曲,则与之相伴由梁支撑的开口轴也产生挠曲,因而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会产生得不到所期望的开口运动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上述形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中,能尽可能消除开口轴的挠曲的开口轴的支撑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在上述形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中,其特征是,轴承装置包含:具有嵌插有轴承的贯通孔的轴承部;以及沿开口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将一端固定在织机框架内侧的侧面上并在另一端侧支撑轴承部的支撑部。
另外,上述的所谓“织机框架的内侧”是指织机的宽度方向的经纱列的中心侧,即相对于织机框架的经纱列一侧的位置。另外,本说明书的所谓“框架的外侧”是指与上述相反,即相对于框架从织机的宽度方向的经纱列的中心离开一侧的位置。顺便说明,所谓“织机的宽度方向”是指与综框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宽度方向”)。
在本发明的织机的开口装置中,可以将轴承装置的支撑部做成在开口轴的外周面周围,在上下方向的上比开口轴的中心靠上方位置及下方位置的至少两个位置支撑上述轴承部。
另外,也可以是轴承装置的轴承部具有沿开口轴的轴线方向离开配置的一对轴承,该一对轴承配置成位于开口杆的两侧。
再有,在将本发明的开口装置应用于喷水织机的场合,优选轴承部至少具有防止水向安装有轴承的贯通孔侵入的挡水结构。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在作为负荷点的开口杆的位置附近支撑开口轴的轴承装置,支撑在即使在其支撑部上作用借助于开口轴施加的负荷等也难以产生挠曲等变形的织机框架上。因此,难以产生现有的支撑结构那样的因支撑体(梁)的变形引起的开口轴的挠曲。因此,即使织机在高速及高负荷状态下运转时,也能尽可能抑制开口轴挠曲的产生,即使在如上所述的运转时也能得到所期望的开口运动。
另外,若将轴承装置的支撑部做成在开口轴的外周面周围,在上下方向上的比开口轴的中心靠上方位置及下方位置的至少两个位置支撑轴承部的结构,则与支撑部只由一个位置支撑轴承部的结构相比,可以提高作为整个支撑部的支撑刚性,可以提高由支撑部得到的轴承部的支撑强度。由此,可以减小或消除因借助于轴承部而施加到支撑部的负荷等引起的支撑部的变形,能够抑制轴承部随支撑部的变形而变形,能尽可能防止随着轴承部的位移的开口轴挠曲。
再有,若将轴承装置做成在其轴承部,利用沿开口轴的轴线方向离开配置的一对轴承在作为负荷点的开口杆的位置的两侧支撑开口轴的结构,则由于轴承装置本身的支撑强度增加,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由负荷等引起的开口轴的挠曲。
另外,在将本发明的开口装置应用于喷水织机的场合,由于轴承部具有挡水结构从而可实现轴承装置内的轴承的长寿命化。即,在喷水织机的场合,在左右的织机的框架内侧的区域,为投纬而从投纬喷嘴喷射的水飞溅。因此,在该区域存在的轴承装置也会暴露在该飞溅的水中。并且,若水侵入到轴承部,则内装在轴承部内的轴承会因水的影响而使润滑状态恶化,导致性能急剧降低,寿命缩短。与之相对,若轴承部具有挡水结构,则可以消除或减轻水对轴承的影响,可以使轴承的寿命提高而实现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剖视图。
图5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主剖视图。
图中:
1-织机框架(框架),2-综框,3-开口装置,4-主轴,5-主驱动马达,6-曲轴,10-开口轴,14-开口杆,20-凸轮驱动装置,21-凸轮联杆轴,23-凸轮盘,25-凸轮联杆,27-凸轮轴,30-联杆机构,31-摆动杆,33-开口轴杆,35-连杆,40-第一轴承装置(轴承装置),41-支撑部件,43-壳体部件,50-第二轴承装置,51-轴承箱,55-轴承,B1~B3-轴承,S1~S3-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织机的开口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从卷绕织布一侧观察织机来表示右侧的织机框架1的周边。另外,图示的织机具有四张综框2并将其分为各两个的两组,通过由开口装置3使综框2的各组相互向相反方向上下运动,从而借助于未图示的综(綜絖)对由各综框2支撑的由多条经纱(未图示)构成的经纱列付与开口运动。
开口装置3具有:与综框2的上述各组的各个对应地设置的两根开口轴10、10;用于旋转驱动开口轴10、10的作为驱动装置的凸轮式驱动装置(以下,简称为“凸轮驱动装置”)20,即包含与各开口轴10、10对应的两根凸轮联杆轴21、21的凸轮驱动装置20;以及连接各开口轴10、10和与之对应的凸轮联杆轴21、21的一对联杆机构30、30。
两根开口轴10、10在关于上下方向位于综框2的下方且关于前后方向(经纱方向)位于比综框2的正下方靠织口F侧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另外,两根开口轴10、10由固定在框架1内侧的侧面上的第一轴承装置40及固定在框架1外侧的侧面上的第二轴承装置50支撑。即,各开口轴10以贯通框架1的状态设置并利用内装在固定于框架1上的第一、第二轴承装置40、50内的多个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框架1上。再有,各开口轴10的凸轮驱动装置20侧的端部以比框架1外侧的侧面的第二轴承装置50还突出的方式延伸。
在各开口轴10上并在宽度方向的与综框2的两端部的各个对应的位置上借助于在各开口轴10上形成的键10a不能相对旋转地组装有开口杆14。并且,在各开口杆14上立设有连接杆14a,各连接杆14a在其下端上与安装于综框2下面的连接件14b连接。因此,各综框2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并利用安装在对应的开口轴10上的一对开口杆14并借助于连接杆14a被支撑。
顺便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若将四个综框2从织口F侧起依次设为第一框、...、第四框,则上侧的开口轴10与第一、第三框相对应,下侧的开口轴10与第二、第四框相对应。因此,第一、第三框成为一组在相同方向上下运动,第二、第四框成为一组在与第一、第三框相反的方向上下运动。另外,开口杆14对上侧及下侧的各开口轴10、10的安装位置对于每根开口轴10设定在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凸轮驱动装置20包括:凸轮箱29;以及具有内装在该凸轮箱29内的一对凸轮盘23、23以及借助于凸轮从动件与两个凸轮盘23、23抵接的两个凸轮联杆25、25的凸轮机构。
凸轮箱29由宽度方向的经纱列相反一侧的侧面部敞开的宽度方向的断面为コ字形的箱体29a,以及安装在该箱体29a的敞开部上的盖29b构成。换言之,在凸轮箱29的宽度方向的经纱列相反一侧的侧壁用可拆卸的盖29b形成。再有,凸轮箱29在与箱体29a的周面的盖29b邻接的位置具有多个安装部29c、29c、...。并且,上述凸轮盘23、23及凸轮联杆25、25内装在该凸轮箱29内。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凸轮箱29在关于织机的宽度方向,其大部分设置成位于框架1的范围内。详细地说,在框架1的设置凸轮箱29的位置形成有将凸轮箱29嵌入安装在其内外的两侧板上的贯通孔,通过该贯通孔,凸轮箱29以嵌入插到框架1上的状态设置。
凸轮盘23、23在凸轮箱29内由凸轮轴27支撑。该凸轮轴27相对于凸轮箱29可旋转地被支撑并在宽度方向延伸且贯通凸轮箱29的盖29b并从凸轮箱29朝向框架1的外侧方向突出地设置。并且,凸轮轴27由连接在该突出侧的前端部的后述驱动机构旋转驱动。
另外,凸轮驱动装置20具有与两根开口轴10、10的各个相对应地设置的凸轮联杆轴21、21。各凸轮联杆轴21与凸轮轴27平行延伸地设置且与凸轮轴27同样地相对于凸轮箱29可旋转地被支撑并且从凸轮箱29突出地设置。并且,在各凸轮联杆轴21上不能相对旋转地组装有凸轮联杆25。顺便说明,各凸轮联杆25形成为由具有凸轮联杆轴21插入的贯通孔的基部和沿凸轮盘23的旋转轨迹从基部相互向相反方向呈圆弧状延伸的一对臂构成的叉形状,借助于在各臂的端部旋转自如的凸轮从动件与一对凸轮板23、23抵接。
在该凸轮驱动装置20的凸轮机构中,利用伴随着凸轮轴27的旋转驱动的凸轮盘23、23的旋转,从而驱动各凸轮联杆25往复摆动,随之驱动凸轮联杆轴21旋转。因此,该凸轮机构构成积极式凸轮机构(刚性凸轮机构)。
各凸轮联杆轴21在突出部分的前端部(经纱列相反一侧的端部),利用联杆机构30与对应的开口轴10连接。即,各联杆机构30在框架1的外侧配置在比凸轮箱29靠经纱列相反一侧,在该位置连接凸轮联杆轴21和开口轴10。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上下的各个凸轮联杆轴21和开口轴10的两联杆机构30、30上下对称地设置。
各联杆机构30以下述构件为主体构成,即:相对于凸轮联杆轴21并在上述前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的曲杆31;相对于开口轴10并在比第二轴承装置50还突出的部分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的摆动杆33;以及连接曲杆31和摆动杆33的连杆35。另外,在框架1的外侧的曲杆31和摆动杆33的位置在织机的宽度方向设定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就各联杆机构30而言,曲杆31和摆动杆33在其一端借助于形成于一方的键和形成于另一方的键槽并利用所谓对开紧固(割締め)结构固定在相对应的凸轮联杆轴21和开口轴10上。并且,曲杆31和摆动杆33的另一端为了接纳连杆35形成为叉形状。再有,连杆35在其两端部具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嵌入安装有轴承(未图示)。并且,曲杆31和摆动杆33的各自的另一端通过在连杆35的两端部嵌入插到上述轴承中的连接销31a、31a与连杆35旋转自如地连接。
用于旋转驱动上述凸轮轴27的驱动机构将用于旋转驱动主轴4的主驱动马达5作为驱动源。在图示的例子中,该主驱动马达5利用托座等设置在框架1的上面。另外,曲轴6在贯通框架1的状态下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框架1上。并且,主轴4在框架1的内侧利用联轴节4a与曲轴6不能相对旋转地连接。
在主驱动马达5的输出轴5a上安装有马达带轮5b,另一方面,在曲轴6的框架1外侧的端部上安装有驱动带轮6a。再有,马达带轮5b和驱动带轮6a由绕挂在两个带轮上的V带7a连接。根据该结构,主驱动马达5的输出轴5a的旋转通过马达带轮5b、V带7a及驱动带轮6a传递到曲轴6,曲轴6及主轴4由主驱动马达5进行旋转驱动。
在驱动皮带轮6a上并在与框架1相反一侧安装有定时带轮6b。该定时带轮6b利用在驱动带轮6a的容纳曲轴6前端的贯通孔周围螺旋插入的螺纹构件,相对驱动带轮6a同轴地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另一方面,在凸轮驱动装置20的凸轮轴27的前端部安装有定时带轮27a。并且,定时带轮6b和定时带轮27a由绕挂在两个带轮上的同步带7b连接。根据该结构,伴随着主轴4由主驱动马达5进行旋转驱动,驱动带轮6a的旋转通过定时带轮6b、同步带7b及定时带轮27a传递到凸轮轴27,凸轮轴27被旋转驱动。
在以上说明的织机的开口装置3中,开口轴10如上所述,由固定在框架1上的第一、第二轴承装置40、50支撑。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两个轴承装置40、50作为分别与两根开口轴10、10的双方(以下,还称为“开口轴组”)相对应的单一装置来形成。
第二轴承装置50以具有与两根开口轴10、10分别对应地形成的贯通孔53、53的轴承箱51为主体,包含嵌入安装在各贯通孔53、53中的球轴承等轴承55、55。并且,第二轴承装置50在轴承箱51的凸缘部51a上利用多个螺纹构件固定在框架1的外侧的侧面上。
另外,相当于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的第一轴承装置40以轴承箱为主体,该轴承箱由固定在框架1上的支撑部件41、和由支撑部件41支撑并且包围安装了开口轴10的开口杆14的位置地设置的壳体部件43构成。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做成利用内装在由支撑部件41和壳体部件43构成的轴承箱内的球轴承等的轴承支撑开口轴10的负荷点即、开口杆14的安装位置(以下,简称为“负荷点”)的两侧的结构。
该第一轴承装置40的支撑部件41具有:具有与两根开口轴10、10各个对应地形成的贯通孔的筒部41a;以及在开口轴10的轴线方向(以下,简称为“轴线方向”)上的筒部41a的两端部一体形成的凸缘部41b、41b。还有,在图示的结构中,筒部41a在轴线方向上的两侧部(靠近凸缘部41b的部分),形成为形成了两个贯通孔41c、41d的纵断面(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断面)为大致8字形,但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形成为两个贯通孔连通了的纵断面为大致0字形。并且,支撑部件41在轴线方向的靠近框架1侧(框架1侧)的凸缘部41b上,利用嵌入插到凸缘部41b并与框架1螺纹连接的多个螺纹构件(未图示)固定在框架1内侧的侧面上。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支撑部件41的两侧部(形成纵断面为大致8字形的部分)上并在该各贯通孔41c、41d内嵌入安装有轴承B1、B2。即,支撑部件4在轴线方向离开形成的两个贯通孔41c、41d的各个内装有轴承B1、B2,与各开口轴10相对应地具有该贯通孔41c、41d及轴承B1、B2。
就这些轴承B1、B2而言,内装在框架1的贯通孔41c内的轴承B1在框架1的附近支撑开口轴10。因此,该轴承B1与内装在轴承装置50内的轴承55协同作用,在框架1的附近支撑开口轴10。另一方面,内装在距框架1较远一侧(框架1相反一侧)的贯通孔41d内的轴承B2在开口轴10的负荷点的附近支撑开口轴10。因此,该内装在框架1相反一侧的贯通孔41d内的轴承B2相当于本发明的轴承。
再有,在支撑部件41的框架1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在每个贯通孔41d中所设置的轴承盖41f、41f。各轴承盖41f在其凸缘部上利用与支撑部件41c的框架1相反一侧的端面螺纹连接的多根螺纹构件来安装。并且,各轴承盖41f具有直径比开口轴10的直径大的贯通孔,比凸缘部靠支撑部件41侧的部分嵌入插到贯通孔41c中。并且,在各轴承盖41f的贯通孔和插入其中的开口轴10之间的间隙中装有密封部件S1。这样,在支撑部件41上,内装有在负荷点附近支撑开口轴10的轴承B2的贯通孔41d的外侧的开口被密封部件S1封闭。
另一方面,第一轴承装置40的壳体部件43是在内部具有开口轴组通过的空间并具有安装在开口轴10上的开口杆14用的开口的框状部件。更详细地说,壳体部件43是将由上下壁及经纱方向的综框2相反一侧(后侧)的侧壁构成的筒部43c、以及轴线方向的两侧壁43d、43d一体形成的框体。另外,壳体部件43的经纱方向的综框2侧(前侧)的侧壁部分做成整体敞开,以便允许安装在开口轴10上的开口杆14从壳体部件43内突出并可进行摆动运动。顺便说明,在图示的结构中,后侧的侧壁与通过内部的开口轴10一致地形成圆弧状。因此,壳体部件43的两侧壁43d、43d间的筒部43c(由上下壁及后侧的侧壁构成的部分)的纵断面形状为前面敞开的大致3字状。
另外,在壳体部件43的轴线方向的两侧壁43d、43d上形成用于插入两根开口轴10、10的各个的贯通孔。这些贯通孔中形成于靠近支撑部件41侧(支撑部件41侧)的侧壁43d的贯通孔43a与固定于支撑部件41上的轴承盖41f的凸缘部靠外径的部分一致地形成。并且,在将轴承盖41f的上述部分嵌入插到该贯通孔43a中的状态下组合壳体部件43和支撑部件41,在该状态下,利用嵌入插到支撑部件41的框架1相反一侧的凸缘部41b中并与壳体部件43的支撑部件41侧的端部螺纹连接的多个螺纹构件(未图示),将壳体部件43固定在框架1上所固定的支撑部件41上。由此,壳体部件43成为借助于支撑部件41支撑在框架1上的状态。
另外,壳体部件43的远离支撑部件41的一侧(支撑部件41相反一侧)的侧壁43d的壁厚形成为比支撑部件41一侧的侧壁更厚,在其贯通孔43b内嵌入安装有球轴承等的轴承B3。因此,开口轴10的负荷点在其两侧上由内装在支撑部件41内的框架1相反一侧的轴承B2和内装在壳体部件43内的轴承B3支撑。因而,该轴承B3也相当于本发明的轴承。
再有,在该壳体部件43的内装有轴承B3的各贯通孔43b中,在轴线方向的轴承B3的两侧并在与开口轴10之间的间隙中介入装有密封部件S2、S3。更详细地说,内装有轴承B3的贯通孔43b的筒部43c侧相比配设轴承B3的部分形成为小径,在该部分内有密封部件S2。另一方面,在壳体部件43的支撑部件41相反一侧的端部,在每个贯通孔43b中都安装有轴承盖43f。该轴承盖43f具有直径比开口轴10的直径大的贯通孔,比凸缘部靠壳体部件43侧的部分嵌入插到贯通孔43b中。并且,密封部件S3介入装在各轴承盖43f的贯通孔与插入其中的开口轴10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各轴承盖43f在其凸缘部用多个螺纹构件固定在壳体部件43的支撑部件41相反一侧的端部。
因此,形成于壳体部件43的支撑部件41相反一侧的侧壁43d的各贯通孔43b的两侧的开口用密封部件S2、S3闭塞,配置该轴承B3的区域与伴随着投纬而水飞溅的框架1内侧的区域隔离。即,在图示的结构中,壳体部件43具有防止水向入各贯通孔43b内的配设轴承B3的区域中侵入的挡水构造。
另外,内装有与内装在壳体部件43内的轴承B3协同动作地支撑开口轴10的负荷点的轴承B2的支撑部件41的贯通孔41d如上所述,由密封部件S1闭塞轴承盖41f的贯通孔。由此,与壳体部件43内的内部空间的连通被断开。因此,在图示的结构中,壳体部件43的内部空间虽与框架1的内侧区域连通,但贯通孔41d内的配设轴承B2的区域通过用轴承盖41f及密封部件S1闭塞贯通孔41d的壳体部件43侧的开口,从而与框架1的内侧区域隔离。即,支撑部件41也具有防止水向贯通孔41d内的配设轴承B2的区域侵入的挡水构造。
顺便说明,内装有轴承B2的贯通孔41d在框架1侧在中间部也开口。但是,该中间部的空间仅与其两侧的贯通孔41c、41d连通,而不直接与外部连通。因此,内装有轴承B2的贯通孔41d在框架1侧仅在贯通孔41c的框架1侧的开口与外部连通。因而,若将支撑部件41固定在框架1的侧面,则由于框架1侧的贯通孔41c与框架1内侧的区域的连通被断开,因而水就不会从框架1侧的开口侵入到贯通孔41d中。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基于附图对从织物卷绕侧观察织机由右侧的框架1支撑的轴承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对于由左侧的织机框架支撑并支撑开口轴10的轴承装置,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为与图示的结构对称的结构。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就支撑开口轴10的负荷点的一对轴承B2、B3而言,一方的轴承B2内装在支撑部件41内,另一方的轴承B3内装在壳体部件43内。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撑部件41的一部分详细地说,支撑部件41的形成内装有轴承B2的贯通孔41d的部分也作为本发明的“轴承部”发挥作用。换言之,图示例子的“轴承部”加上壳体部件43和支撑部件41的上述部分。并且,该场合,本发明的“支撑部”为支撑部件41的剩下部分。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基于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第一轴承装置40),在负荷点附近支撑开口轴10的轴承B2、B3由于由含有固定在框架1上的支撑部的支撑部件41支撑,因而即使负荷等通过支撑部件41作用于作为支撑体的框架1上,由于框架1不会因此而产生变形等,因而也能够防止轴承装置的轴承部因支撑体的变形等移位导致的开口轴10的挠曲。
另外,在图示的结构中,支撑部件41具有组合两个圆筒并围绕开口轴组的结构,具有对在大致上下方向通过开口杆14作用于开口轴10的负荷等能充分对应的结构。假设伴随着上述负荷等的作用引起支撑部件大的变形等的场合,轴承部随之移位,由轴承部支撑的开口轴产生挠曲。但是,如图示的结构那样,若具有支撑部能充分地应对上述的负荷等的结构,则由于即使作用负荷等支撑部也不会产生大的变形等,因而也难以产生因支撑部的变形等引起的开口轴10的挠曲。
再有,在图示的结构中,对于壳体部件43,具有一体地形成由三方包围开口轴组的筒部43c和两侧壁43d、43d的结构,具有能应对负荷等的结构。因此,如图示的结构那样,在远离支撑部件41的位置设有支撑开口轴10的轴承B3的结构中,即使负荷等通过该轴承B3作用于壳体部件43,难以产生因此而引起的壳体部件43的变形,也难以产生因壳体部件43的变形引起的开口轴10的挠曲。
此外,在图示的结构中,第一轴承装置40做成用设置在负荷点两侧的轴承B2、B3支撑开口轴10的结构。由此,施加在开口轴10的负荷点的负荷等被二分地作用于各轴承B2、B3。因此,通过轴承B3作用于固定在支撑部件41地支撑的壳体部件43上的弯曲负荷相当于将上述负荷二分后的大小。另一方面,对于支撑部件41,由于用轴线方向的一端固定在框架1上,用另一端支撑壳体部件43及通过轴承B2、B3作用的负荷等,因而可以说作用于支撑部件41的弯曲负荷与作用在壳体部件43上的弯曲负荷相比大得多。因此,对于壳体部件43,即使支撑刚性比支撑部件41低,影响也小,即使是具有开口杆14用的开口的结构也无问题。
另外,若做成如上所述那样的在负荷点的两侧支撑开口轴10的结构,则由于可以得到高的支撑强度,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开口轴10的挠曲。并且,通过这些结构的组合而可以得到轴承装置自身的刚性高且具有高的支撑强度的结构。
再有,在图示的结构中,内装有支撑部件41和壳体部件43的轴承B2及B3的各贯通孔41d、43b由于具有用密封部件S1、S2闭塞其开口部分的挡水结构,因而各轴承B2及B3不受在左右框架1之间的区域飞溅的水的影响,可以实现这些轴承B2及B3的长寿命化。
以上虽然对基于图1~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织机的开口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发明的轴承装置(第一轴承装置40)还可以如下的变形。
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支撑部件41上,除了配置在开口轴10的负荷点附近的轴承B2外,还在内装有配置在框架1附近的轴承B1,但该轴承B1可以省略。
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配置在开口轴10的负荷点附近的轴承B2、B3中,虽然对于框架1一侧的轴承B2做成装在支撑部件41内的结构,但也可以将其取代并做成将内装在形成于壳体部件43的框架1侧的侧壁43d上的贯通孔43a内。该场合,第一轴承装置40的支撑部件41作为支撑部起作用,壳体部件43作为轴承部起作用。
3)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做成在负荷点的两侧配置轴承B2、B3支撑开口轴10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省略任何一方的轴承并在负荷点附近仅在框架1一侧或框架1相反一侧的一方的轴承支撑开口轴10的结构。例如,在图示的结构中,也可以做成省略壳体部件43及装在其中的各部件而在负荷点附近仅用内装在支撑部件41内的轴承B2支撑开口轴10的结构。另外,在图示的结构中,也可以做成省略轴承B2负荷点附近仅用轴承B3支撑开口轴10的结构。但是,在这种结构的场合,壳体部件43的筒部43c及框架1一侧的侧壁43d作为本发明的支撑部起作用。
4)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对轴承B2、B3的挡水结构,虽然采用在内装有轴承B2、B3的贯通孔41d、43b的各开口部分设有密封部件S1、S2、S3遮挡水向各贯通孔41d、43b内的配置轴承B2、B3的区域侵入的结构,但除此之外,作为挡水构造还可以增加覆盖壳体部件43的前侧开口的挡水部件。但是,在该壳体部件43的开口部分上,由于开口杆14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所以需要允许该开口杆14运动。作为这样的挡水部件,例如考虑用橡胶等制的具有弹性的片状材料覆盖壳体部件43的开口并在开口杆14的位置形成了切缝(切口)等。
再有,作为具有更高挡水性的挡水部件,例如考虑使用用具有伸缩性(弹性)的橡胶形成的片状的盖或形成为折皱状的波纹管形的盖等覆盖壳体部件43的开口,开口杆14贯通该盖并在该贯通部分将盖固定在开口杆14的周面上等。另外,在能够通过采用这样的挡水部件防止水向壳体部件43内侵入的场合,可以省略比贯通孔41d、43b内的轴承B2、B3靠内侧(壳体部件43的内部空间侧)的密封部件S1、S2。
此外,对于本发明所述的挡水构造,不限于对轴承完全遮挡要飞溅的水的结构,若具有某种程度的挡水效果便可。因此,可以说图示结构的壳体部件43本身也具有挡水结构。即,在图示的壳体部件43的结构中,由于以用三方包围开口轴组通过的空间的方式形成筒部43c,因而主要地做成从上方飞溅的水难以进入其内部空间的结构,可以说具有某种程度的挡水效果。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伴随着投纬的水主要从上方飞溅而来,因而对于壳体部件43后侧的侧壁及下侧壁可以形成能维持所期望的支撑强度程度的开口。
5)对于支撑部的结构,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撑部件41的一部分是相当于组合了圆筒构件的形状,如表示图4的A-A断面的图6(a)所示,成为在纵断面上看为支撑部围绕开口轴组的形状。但是,本发明的支撑部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在支撑强度能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是在开口轴或开口轴组的周围局部地支撑轴承部(壳体部件43)的结构。
对于这样的支撑部,虽然可以是仅在开口轴组周围的一部分支撑轴承部的结构,但如上所述,由于对各开口轴10施加的负荷等主要作用于大致上下方向上,因而为与此对应,最好做成在夹着该开口轴10的中心的上下位置的至少两个位置对各开口轴10进行支撑的结构。即,如图6(b)、图6(c)所示,做成用由多个筒部片41a′构成支撑部件41的筒部41a的结构,还可以相对于各开口轴10的轴心通过的水平线L1,在其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的各个位置上至少存在一个筒部片41a′地形成支撑部件41。
另外,更优选的是做成在开口轴10的中心通过的铅垂线L2上的各开口轴10的上下存在支撑部的一部分(筒部片41a′)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的场合,如图6(d)所示,上述铅垂线上的开口轴10的上侧的筒部片41a′和下侧的筒部片41a′也可以是对各开口轴10共用的结构,但不限于在开口轴10间存在支撑部的一部分(筒部片41a′)的结构。顺便说明,即使是在图4等所示的上述例子中,在上述铅垂线上的开口轴10的上下也存在支撑部的一部分,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做成其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由支撑部的外周壁连续的结构。因此,上述例子的支撑部件41的支撑部具有高的支撑刚性。
此外,在支撑部如上述的例子不是覆盖开口轴组的周围,而是在成为负荷点的框架1侧的内装有轴承(B2)的贯通孔(41d)与框架1内侧的区域连通的状态的场合,最好在该贯通孔的框架1侧的开口部分也配置密封部件。
6)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撑部件41及壳体部件43虽然均一体形成,但也可以替代为多个部件(例如,分体形成两侧部和筒部,用多个部件构成筒部等)。
7)在图示的例子中,轴承装置虽然做成共用两根开口轴10、10的单一的装置(第一轴承装置4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若在空间上可能,也可以对每个的各开口轴10设置独立的轴承装置。
再有,本发明还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形。
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前提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说明的是,作为驱动装置采用凸轮驱动装置20,该凸轮驱动装置配置在框架1的外侧(经纱列相反一侧),但不限于此,对于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现有技术公开的采用了曲柄式驱动装置等的开口装置也能应用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对驱动装置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图示例子的开口装置中,虽然具有两根开口轴10、10并由其对四个综框2付与开口运动,但作为本发明的前提的开口装置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三根以上的开口轴来驱动三个以上的综框的结构。即,本发明对开口轴的数量及由其驱动的综框的数量没有限定。
再有,即使对于驱动装置的配置,也不限定于上述例子那样的框架1的外侧,也可以设置成将联杆机构配置在框架1的内侧。但是,在开口轴的端部包含安装在端部的摆动杆及与摆动杆连接的连杆等的联杆机构存在于框架1的内侧的场合,由于在上述例子的轴承装置(第一轴承装置40)的支撑部(支撑部件41)不能安装在框架1内侧的侧面,因而可考虑采用如下的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7(a)所示,做成将支撑部件41的支撑部框架1侧的部分形成为可容纳摆动杆33等的大小并在支撑部内容纳了摆动杆33等的状态下安装在框架1上的结构。或者如图7(b)所示,做成在框架1的侧面上安装容纳了摆动杆33等的盖部件60并在该盖部件60的侧面安装支撑部件41的结构。此外,在后者的实施方式的场合,盖部件60可以看作框架1的一部分,安装有支撑部件41的盖部件60的侧面则为框架1内侧的侧面。
此外,应用本发明的开口装置的织机不限于喷水织机,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无梭织机。
再有,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任何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超出本发明的宗旨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包括:在综框的下方沿织机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多张综框的各个相对应地设置且借助于开口杆与对应的综框连接的多根开口轴;与固定在该开口轴上的摆动杆连接并对该摆动杆进行摆动驱动的驱动装置;以及以轴承箱为主体并借助于内装在该轴承箱内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上述开口轴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箱包含:具有嵌插有上述轴承的贯通孔的轴承部;以及沿上述开口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一端固定在织机框架内侧的侧面上并在另一端支撑上述轴承部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在开口轴的外周面周围,在上下方向上的比开口轴的中心靠上方位置及下方位置的至少两个位置支撑上述轴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轴承部具有沿上述开口轴的轴线方向离开配置的一对轴承,该一对轴承配置成位于上述开口杆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织机是喷水织机,上述轴承部至少具有防止水向配设上述轴承的上述贯通孔侵入的挡水结构。
CN201010197548.1A 2009-06-08 2010-06-03 织机的开口装置 Active CN101906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6931A JP5519958B2 (ja) 2009-06-08 2009-06-08 織機の開口装置
JP2009-136931 2009-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6690A true CN101906690A (zh) 2010-12-08
CN101906690B CN101906690B (zh) 2014-08-13

Family

ID=43262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7548.1A Active CN101906690B (zh) 2009-06-08 2010-06-03 织机的开口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19958B2 (zh)
CN (1) CN1019066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3110A (zh) * 2014-07-31 2014-11-19 扬中市金德纺织机械设备厂 一种高速织机连杆总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D95207A1 (zh) * 1971-09-17 1973-01-12
JPS58132135A (ja) * 1982-01-27 1983-08-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織機の開口装置
JPH06306723A (ja) * 1993-04-16 1994-11-01 Tsudakoma Corp 織機の積極開口装置
CN1704513A (zh) * 2004-05-31 2005-12-07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打纬装置
CN1715472A (zh) * 2004-06-29 2006-01-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喷水织机中的开口驱动部的防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0757U (zh) * 1976-03-05 1977-09-13
JPH0726374Y2 (ja) * 1989-04-21 1995-06-14 日産テクシス株式会社 織機の開口装置
JPH0350075U (zh) * 1989-09-14 1991-05-15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D95207A1 (zh) * 1971-09-17 1973-01-12
JPS58132135A (ja) * 1982-01-27 1983-08-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織機の開口装置
JPH06306723A (ja) * 1993-04-16 1994-11-01 Tsudakoma Corp 織機の積極開口装置
CN1704513A (zh) * 2004-05-31 2005-12-07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打纬装置
CN1715472A (zh) * 2004-06-29 2006-01-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喷水织机中的开口驱动部的防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3110A (zh) * 2014-07-31 2014-11-19 扬中市金德纺织机械设备厂 一种高速织机连杆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81017A (ja) 2010-12-16
CN101906690B (zh) 2014-08-13
JP5519958B2 (ja)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55467U (zh) 织机的经纱弯曲装置
CN103061011B (zh) 织机的张力检测装置
US11608574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loom
TW202214926A (zh) 織機
JP4718248B2 (ja) 耳織成装置
CN100532668C (zh) 织机的开口装置
CN101906690A (zh) 织机的开口装置
CN111793875B (zh) 梭口形成装置和包括所述装置的提花织机
CN101736497A (zh) 利用积极松经机构的织机的送经装置
CN101724954A (zh)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CN103422214B (zh) 梭口成型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织布机
CN1046565C (zh) 织机的打纬机构
CN108193373A (zh) 一种经编机防勾纱成圈编织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06689A (zh) 织机的凸轮开口装置
CN101074511A (zh)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
CN103243461B (zh)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211079475U (zh) 一种曲柄开口织机综框连接装置
CN203729005U (zh) 改进的织机开口连杆结构
CN203403209U (zh)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101597832B (zh) 织机的张力辊支撑机构
US2499050A (en) Crankshaft mounting for looms
FR2835537B1 (fr)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jacquard incorporant un tel dispositif
US2637347A (en) Head motion for looms
CN1759211B (zh) 用于一个织机开口系统的驱动系统
JP2003286632A (ja)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張力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