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4954A -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4954A
CN101724954A CN200910204751A CN200910204751A CN101724954A CN 101724954 A CN101724954 A CN 101724954A CN 200910204751 A CN200910204751 A CN 200910204751A CN 200910204751 A CN200910204751 A CN 200910204751A CN 101724954 A CN101724954 A CN 101724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swing
warp
weft
catch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4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4954B (zh
Inventor
名木启一
仓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24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4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4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4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纬纱端不会急剧地赋予张力,织布产生纬纱缩回等织构缺点的可能性小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在具有:在投纬相反侧配置的第一轴、第二轴;支撑在第一轴上的多根第一摆动杆;支撑在第二轴上的多根第二摆动杆;摆动杆在前端部具有捕纬边的经线插入的插入孔且相互向相反方向摆动,使第二摆动杆的前端部在邻接的第一摆动杆的前端部之间进出,并伴随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的摆动使捕纬边的经线进行开口运动并夹持纬纱端的同时相互交叉,从而使捕纬边的经线把持纬纱端的流体喷射式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中,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摆动杆,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在织机的投纬相反侧并使具有捕纬边的经线的插入孔的摆杆摆动而使捕纬边的经线进行开口运动,伴随着开口运动通过使捕纬边的经线把持纬纱端而对纬纱赋予张力的流体喷射式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背景技术
流体喷射式织机中,由于纬纱伴随着穿行结束而松弛,因而具有在投纬相反侧具备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的流体喷射式织机,通过使捕纬边的经线进行开口运动,伴随着开口运动使纬纱端弯曲地进行把持,从而抑制穿行结束后的纬纱松弛并对纬纱赋予张力。
在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3-43261号公报)记载的流体喷射式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中,在织机的投纬相反侧设有第一轴和第二轴。在第一轴上沿织物宽度方向间隔开地支撑着多个第一摆杆,在第二轴上沿织物宽度方向间隔开地支撑着多个第二摆杆。各摆杆在前端部具有插入孔,各插入孔中插通有从给纱装置引出的捕纬边的经线。就摆杆而言,通过第一和第二摆杆的每一个相互反方向地摆动而使第二摆杆的前端部进出于邻接的第一摆杆的前端部之间,各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上。若将插入到第一摆杆的插入孔中的捕纬边的经线作为第一捕纬边的经线,将插入到第二摆杆的插入孔中的捕纬边的经线作为第二捕纬边的经线,则第一捕纬边的经线和第二捕纬边的经线分为上经线和位于该上经线下侧的下经线并进行开口运动,在经位置线上或在经位置线的附近相互交叉并交替为下经线和上经线。第一捕纬边的经线和第二捕纬边的经线通过夹住穿行并到达了投纬相反侧的经位置线上的纬纱端并相互进行交叉,从而使纬纱端弯曲地进行把持。由此,抑制引纬结束后的纬纱松弛并对纬纱赋予张力。
多条第一捕纬边的经线和第二捕纬边的经线伴随着开口运动而从上下反方向同时到达经位置线。捕纬边的经线到达经位置线时的织物宽度方向的位置,即、捕纬边的经线与纬纱端接触并使纬纱端弯曲的纬纱端的部位对于每捕纬边的经线完全不同,在织物宽度方向上相互离开。各捕纬边的经线在所有的纬纱端处与经位置线上的纬纱同时接触,并开始纬纱的弯曲动作。捕纬边的经线在使纬纱端的弯曲开始后,通过伴随着开口运动使纬纱端进一步弯曲,从而把持纬纱端并对纬纱赋予张力。这样,由于第一捕纬边的经线和第二捕纬边的经线将各自的上述纬纱端处作为弯曲点,在纬纱端处的所有弯曲点同时开始把持纬纱端的动作,因而纬纱被强烈地张紧。因此,存在织布产生纬纱缩回等织构缺点。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存在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纬纱端不急剧地赋予张力,在织布上产生纬纱缩回(緯ヒケ)等织构缺点的危险小的流体喷射式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在具有:在投纬相反侧相互平行或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和第二轴;支撑在第一轴上的多根第一摆动杆;支撑在第二轴上的多根第二摆动杆,两种摆动杆在前端部具有捕纬边的经线插入的插入孔且相互向相反方向摆动,通过使一根以上的第二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在邻接的第一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之间进出,伴随着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的摆动而使捕纬边的经线进行开口运动并夹着纬纱端的同时相互交叉,从而使捕纬边的经线把持纬纱端的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中,其中,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轴在上下方向上从经位置线离开地配置,多根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插入孔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
再有,也可以是,一根以上的第一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在邻接的第二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之间进出,多根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
再有,也可以是,在多根摆动杆并列配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中,位于该配置的两端的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前端部向从邻接的摆动杆离开的方向弯曲。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多根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摆动杆,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因而,若将插入第一摆动杆的插入孔中的捕纬边的经线作为第一捕纬边的经线,将插入到第二摆动杆的插入孔中的捕纬边的经线作为第二捕纬边的经线,则第一捕纬边的经线与第二捕纬边的经线夹持纬纱端开始交叉的时期至少在两根第一捕纬边的经线不同。因此,第一捕纬边的经线通过与第二捕纬边的经线夹持纬纱端且进行交叉而使纬纱端弯曲并把持的动作在较早时期开始于一根捕纬边的经线,而别的捕纬边的经线比其延时开始。因此,在将捕纬边的经线与纬纱端接触而使纬纱端弯曲的纬纱端部位作为弯曲点时,可以避免捕纬边的经线把持纬纱端的动作在纬纱的全部弯曲点同时开始,由捕纬边的经线进行的对纬纱的张力赋予不会急剧地进行。因此,可避免纬纱因急剧地施加张力而受到损坏,因此,可避免在织物的端部产生纬纱缩回等而导致织物质量受损。
另外,在多根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中,为了使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除了在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中以第一轴为中心设置插入孔的相位差之外,也可以做成为,第一轴在上下方向从经位置线离开地配置,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其插入孔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在前者情况下,就第一摆动杆的插入孔而言,在上止点位置上,两根摆动杆中的一根摆动杆的插入孔比另一根摆动杆的插入孔更接近经位置线,在下止点位置上,另一根摆动杆的插入孔比一根摆动杆的插入孔更接近经位置线。第一捕纬边的经线的有效开口运动量由分别更接近经位置线的插入孔的上止点位置和下止点位置决定,以第一轴为中心,形成插入孔的实际摆动角。因此,以第一轴为中心,若设定第一摆动杆的摆动角为α,设定插入孔的相位差为θ,则插入孔的实际摆动角变小θ角而为α-θ。因此,为了将插入孔的实际摆动角维持为α,第一摆动杆需要加大相位差θ量地进行摆动。
与之相比,如后者那样,第一轴在上下方向从经位置线离开地配置,多根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若使插入孔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则可以在维持插入孔的实际摆动角为第一摆动杆的摆动角α的状态下,使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因此,在后者的情况下,无需格外加大第一摆动杆的摆动角,相对于织机的高速旋转,无损第一摆动杆的追随性能。
另外,一根以上的第一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在邻接的第二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之间进出,多根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若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则在纬纱端的更多弯曲点相互具有时间差地开始捕纬边的经线把持纬纱端的动作。因此,可以更缓慢地进行由捕纬边的经线进行的对纬纱赋予张力,避免纬纱受到损坏。
另外,在多根摆动杆并列配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中,若使位于该配置两端的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前端部向从邻接的摆动杆离开的方向弯曲,则向摆动杆的插入孔的捕纬边的经线插入作业变得容易。详细地说,向摆动杆的插入孔的捕纬边的经线插入作业通常是在使第一摆动杆的插入孔和第二摆动杆的插入孔在上下方向离开的状态下、例如使插入孔位于上止点或下止点的位置来进行。将摆动杆的延长方向作为列的延伸方向,在多根并列配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中,由于位于该配置两端的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前端部向从邻接的摆动杆离开的方向弯曲,因而,在从纬纱供给装置引出来的捕纬边的经线插入到插入孔之后,摆动杆的前端部在从邻接的摆动杆离开弯曲量的方向上从插入孔向卷绕侧突出。因此,可以容易地用手指捕捉通过插入孔后的捕纬边的经线,捕纬边的经线的插入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删除了行星织边器装置110的一部分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4表示支撑在第一轴1上的第一摆杆41、42。
图5表示支撑在第二轴2上的第一摆杆43、44。
图6表示在各摆杆跨越了经位置线WL的状态下,捕纬边的经线C为最大开口的状态。
图7表示驱动轴6从图6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图8表示驱动轴6从图7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图9表示驱动轴6从图8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侧视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表示在各摆杆跨越了经位置线WL的状态下,捕纬边的经线C为最大开口的状态。
图12表示驱动轴6从图11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图13表示驱动轴6从图12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图14表示驱动轴6从图13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图中:
1-第一轴,2-第二轴,3-机架,3a、3b-插入孔,4-梁,5-导轨,
6-驱动轴,7、35、40-含油轴承,8、28-固定部件,9-驱动定时带轮,
10-支撑体,11-外壳,12-轴承箱,12a-中心轮,
13、21、22、29、31-球轴承,14-旋转轴,15-从动定时带轮,
16-定时带,17-中间齿轮,18-行星齿轮,19-中间齿轮轴,
20-行星齿轮轴,23-供纱筒管,24-旋转导纱器,25-纬纱切断装置,
26-假捻锭子装置,27-偏心套筒,28a、30a-槽,30-摆动臂,
32-第一摆动杆座,33-第二摆动杆座,34、37、49-销,
36-第一摆动杆板,38-第二摆动杆板,39-连接连杆,
41、42-第一摆动杆,41c、42c、43c、44c-捕纬边的经线,
43、44-第二摆动杆板,45-定距部件,46-衬垫,47、48-导纱器,
50-筘,61~64、69、71、72-螺栓,66、67-键,68-螺母,
70-紧定螺钉,100-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10-行星织边器装置,
120-旋转筒管装置,C-捕纬边的经线,CF-织口,T-织布,
O1、O2-轴心,O3-连接点,W-经纱列,WL-经位置线,Y-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作为流体喷射式织机用于水喷射式织机或气喷射式织机,与在织机的投纬相反侧所设置的行星织边器装置110邻接地配置。
图1是表示从织机的中央沿织物宽度方向在投纬相反侧(反緯入侧)所见到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正视图,除了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外,还表示了行星织边器装置110、筘50、切断被捕纬边的经线C把持的纬纱Y的纬纱切断装置25、以及假捻捕纬边的经线C的假捻锭子装置26。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与经纱列W邻接地设置在外侧,比织布T的织口CF靠送出侧设置。图2表示图1所描绘的装置的俯视图。图3表示图1所描绘的装置的俯视图,并删除了行星织边器装置110的一部分进行表示。图3中,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为了表示重叠而不能见到的部件,将在织物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部件描绘成沿经纱方向延伸的部件,尺寸长度与图1不一定匹配。图4是第一摆杆41、42的俯视图,图5是第二摆杆43、44的俯视图。图6是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正视图,摆杆41、42、43、44的摆动位置与图1相同。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支撑第一摆杆41、42的第一轴1及支撑第二摆杆43、44的第二轴2支撑在行星织边机装置110的机架3上。以下,对设置在织机的投纬相反侧的行星织边机装置110进行说明。
在未图示的左右侧机架间架设有梁(ビ一ム)4,在梁4的上面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有导轨5。在导轨5的上面装置有行星织边机装置110的机架3,行星织边机装置110与织布的宽度的变更相对应地可调整织物宽度方向的位置,且由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机架3上。另外,比导轨5靠送出侧且沿织物宽度方向延伸的驱动轴6与导轨5平行地设置。机架3设有驱动轴6插入(挿通)的插入孔(挿通孔)3b,含油轴承7被压入到插入孔3b中。驱动轴6由含油轴承7可旋转地支撑在机架3上,并且通过设置在侧机架一方的旋转传动装置,与织机主轴的旋转联动地旋转。在驱动轴6上由所谓分开固定(割締あ)可调整位置地用螺栓61固定具有沿轴线方向延长的狭缝的固定部件8。在固定部件8上用螺栓62固定有驱动同步带轮9。
就机架3而言,作为固定支撑体10的旋转轴14的安装基准孔,在比插入孔3b靠上方且靠卷绕侧具有轴线彼此与插入孔3b平行的插入孔3a,轴承箱12的凸缘的外周面嵌合在插入孔3a中。轴承箱12除了上述凸缘外,还具有壳体部外周面,中心轮12a,贯通轴线方向的内周面,这些与凸缘的外周面同轴设置。详细地说,外壳11嵌合在上述壳体部外周面上,外壳11由螺栓63固定于上述凸缘的经纱列侧面。中心轮12a设置在轴承箱12的经纱列侧端部。在轴线箱12的上述内周面上沿轴线方向嵌合有两个球轴承13的外圈,在球轴承13的内圈嵌合旋转轴14。由此,旋转轴14与中心轮12a通过球轴承13相互同轴地设置。另外,外壳11由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机架3上,从而中心轮12a通过外壳11固定在机架3上,旋转轴14通过球轴承13可旋转地支撑在机架3上。旋转轴14隔着两个球轴承13,并在经纱列侧端部支撑体10由螺栓64、键66被固定,在经纱列相反侧端部从动同步带轮15由螺栓65、键67被固定。在驱动同步带轮9和从动同步带轮15之间张紧有同步带16,未图示的张紧器由弹簧向同步带16的松弛侧作用力并抵接。
支撑体10通过固定在旋转轴14上,从而借助于驱动同步带轮9、从动同步带轮15和同步带16并通过驱动轴6旋转。在支撑体10的经纱列相反侧面上,以支撑体10的轴心为对称点点对称地立设有两个中间齿轮轴19,借助于中间齿轮轴19和与中间齿轮轴19嵌合的球轴承21,两个中间齿轮17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体10上。各中间齿轮17与中齿轮12a相互啮合。另外,在支撑体10上,以支撑体10的轴心为对称点点对称地设有行星齿轮轴20插入的两个插入孔,在各插入孔中嵌合有球轴承22的外圈。在该球轴承22的内圈中嵌合各行星齿轮轴20。各行星齿轮轴20用螺母68将行星齿轮18固定在经纱列相反侧端部。在经纱列侧端部安装旋转筒管装置120。各旋转筒管装置120具有供纱筒管23和旋转导纱器24。行星齿轮18的齿数形成为中心轮12a的齿数的1/2,并与中间齿轮17相互啮合。
驱动轴6旋转,若通过驱动同步带轮9、从动同步带轮15和同步带16,支撑体10例如向左方向旋转半圈,则行星齿轮18通过与中心轮12a啮合的中间齿轮17向右方旋转一圈。即,在行星齿轮18向右方自转仅一圈期间,则绕中心轮12a向左方公转仅半圈。因此,固定于行星齿轮18上的旋转筒管装置120的旋转导纱器24在织机的每旋转一圈中,以支撑体10的轴心为中心向一个方向旋转半圈的同时,以支撑在支撑体10上的行星齿轮轴20为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一圈。旋转导纱器24与由综丝形成的经纱的开口运动联动,使从各供纱筒管23引出的一对边经纱进行开口运动,通过与纬纱一起在织布端形成打绞边。
下面,说明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在驱动轴6上,并在比驱动同步带轮9靠经纱列侧嵌合有内周面的轴心和外周面的轴心互不相同的偏心套筒27,在偏心套筒27的套筒上用于分开紧固(割り締あ),形成沿轴线方向延长的狭缝。在套筒的外周面上嵌合有具有沿轴线方向延长的狭缝的固定部件28,通过拧紧螺栓69而使固定部件28的内周面进行缩径,从而使偏心套筒27的套筒的内周面缩径。由此,偏心套筒27相对于驱动轴6可变更轴线方向位置和圆周方向的位置,即、变更相位地被固定。在沿经纱方向延长的摆动臂30的一端设有偏心套筒插入孔。设有球轴承29,在偏心套筒27的外周面嵌合有球轴承29的内圈,在上述偏心套筒插入孔中嵌合有球轴承29的外圈。
在机架3的织口侧,利用紧定螺钉70固定有夹着经位置线WL地对置并相互平行且沿织物宽度方向延长的第一轴1和第二轴2,在第一轴1、第二轴2的外周面上分别嵌合相互离开的两个球轴承31。在配置在经位置线WL下方的第一轴1上通过两个球轴承31可摆动地支撑以第一轴1的轴心为中心分支并具有三个端部的第一摆动杆座32。另外,在配置在经位置线WL上方的第二轴2上通过球轴承31可摆动地支撑以第一轴2的轴心为中心分支并具有两个端部的第二摆动杆座33。
第一摆动杆座32在三个端部中的位于下方的第一端部上立设销34。在摆动臂30的另一端设有销34的插入孔,将含油轴承35压入到该插入孔中。由此,摆动臂30和第一摆动杆座32分别作为连杆通过销34相互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摆动杆座32在位于中间的第二端部由螺栓71固定L字形的第一摆动杆板36。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摆动杆座32在位于上方的第三端部形成有阴螺纹,销37螺旋拧入到该阴螺纹中并立设。
第二摆动杆座33如图1和图3所示,与第一摆动杆座32的第三端部同样,在位于下方的第一端部立设有销37。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摆动杆座33在位于上方的第二端部由螺栓71固定有L字形的第二摆动杆板38。在第一轴1和第二轴2之间设有两端具有销37的插入孔的连接连杆39,在销37的上述插入孔中压入含油轴承40。
由此,第一摆动杆座32和第二摆动杆座33分别由第一轴1、第二轴2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第一摆动杆座32的上述第三端部和第二摆动杆座33的上述第一端部通过连接连杆39和两个销37相互连接。
如图4所示,将摆杆41、42的延长方向作为列的延长方向,在第一摆动杆板36上,在第一轴1的轴线方向相互离开并在厚度方向并列地配置有在卷绕侧呈平板状延长的两个第一摆动杆41、42,并用螺栓72一起连接固定。第一摆动杆41的前端部向从第一摆动杆42离开的方向弯曲,而第一摆动杆42的前端部向从第一摆动杆41离开的方向弯曲。由此,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位于其配置的两端的第一摆动杆,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摆动杆有两根,因而第一摆动杆41和第一摆动杆42的各前端部分别从邻接的第一摆动杆,即第一摆动杆41的前端部向从第一摆动杆42离开的方向弯曲,而第一摆动杆42的前端部向从第一摆动杆41离开的方向弯曲。另外,与第一摆动杆板36同样,如图5所示,在第二摆动杆板38上并在第二轴2的轴线方向并列地配置有在卷绕侧呈平板状延长的两个第二摆动杆43、44,并用螺栓72一起连接固定。第二摆动杆43的前端部向从第二摆动杆44离开的方向弯曲,而第二摆动杆44的前端部向从第二摆动杆43离开的方向弯曲。
如图2所示,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伴随着摆动,第二摆动杆43的前端部配置在第一摆动杆41、42的前端部之间,第一摆动杆42配置在第二摆动杆43、44的前端部之间。因此,第一摆动杆的前端部和第二摆动杆的前端部在第一轴1的轴线方向和第二轴2的轴线方向上分别并列地配置,以便在织物宽度方向交替配置。
另外,如图4所示,两根第一摆动杆41、42在中间部分并在二者之间设有定距部件45并用螺栓72相互连接。同样,如图5所示,两根第二摆动杆43、44在中间部分并在二者之间设有定距部件45并用螺栓72相互连接。
这样,两根第一摆动杆41、42在中间部分通过定距部件45相互连接,刚性变高并抑制振动,同时可靠地相互离开并在前端部之间形成有伴随着摆动杆的摆动的第二摆动杆43前端部的进出空间。同样地,第二摆动杆43、44通过定距部件45相互连接,刚性变高并抑制振动,同时可靠地相互离开并在前端部之间形成有伴随着摆动杆的摆动的第一摆动杆42前端部的进出空间。
在两根第一摆动杆41、42一起连接和两根第二摆动杆43、44一起连接中,在第一摆动杆41与第一摆动杆板36之间和第二摆动杆43与第二摆动杆板38之间设有衬垫46,使摆动杆间隔在摆动杆板安装部和中间部一致。由此,两根第一摆动杆41、42成为相互平行,并且两根第二摆动杆43、44成为相互平行。因此,通过摆动杆板36、38分别支撑在相互平行的第一轴1、第二轴2上的四根摆动杆41、42、43、44成为相互平行。
在各摆动杆41、42、43、44的前端部分别设有捕纬边的经线插入的插入孔,在各插入孔中接合有具有引导孔的导纱器47。各捕纬边的经线C从未图示的供纱装置引出,经具有四个以上的导槽并固定在机架3上的导纱器48,插入到各导纱器47中。
如图4和图6所示,为了使导纱器47以第一轴1为摆动中心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第一摆动杆41和第一摆动杆42的长度互不相同,配置在经纱列相反侧(反経糸列側)的第一摆动杆42这一方较长。因此,可使设置于第一摆动杆42的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R2这一方比设置于第一摆动杆41的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R1更大。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摆动杆43和第二摆动杆44的长度互不相同,与第一摆动杆41、42相反地配置在经纱列侧的第二摆动杆43这一方较长。因此,以第二轴2为摆动中心,可使设置于第二摆动杆43的导纱器47这一方比设置于第二摆动杆44的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更大。
捕纬边的经线C向摆动杆41、42、43、44的导纱器47的插入作业通常在使导纱器47远离经位置线WL的状态下,例如在使导纱器47位于上止点或下止点的状态下进行。就第一摆动杆41、42而言,如上所述,各前端部以分别从邻接的第一摆动杆42或第一摆动杆41离开的方式弯曲。因此,从未图示的纬纱供给装置引出的捕纬边的经线C在插入到导纱器47之后,在前端部从邻接的第一摆动杆离开弯曲量的状态下从导纱器47向卷绕侧突出。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用手指捕捉通过插入孔后的捕纬边的经线C,捕纬边的经线插入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捕捉捕纬边的经线C时,用手指使第一摆动杆41、42弯曲的可能性变小,可以避免运转时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相互干涉的事故。并且同样地,就第二摆动杆43、44而言,由于各前端部以分别从邻接的第二摆动杆44或第二摆动杆43离开的方式弯曲,因此,除了捕纬边的经线插入作业变得容易外,在捕捉捕纬边的经线C时,用手指使第二摆动杆43、44弯曲的可能性变小。
如图3所示,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相互设有相同数量,并交替配置。另外,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第一摆动杆41的前端部向从第一摆动杆42离开的方向弯曲,第一摆动杆42的前端部向从第一摆动杆41离开的方向弯曲,位于配置两端的第一摆动杆的前端部向从邻接的第一摆动杆离开的方向弯曲的同时,由于各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因而前端部的弯曲位置互不相同。同样地,在第二摆动杆43、44中,位于配置两端的第二摆动杆的前端部向从邻接的第二摆动杆离开的方向弯曲,前端部的弯曲位置互不相同。各前端部的弯曲位置如图3所示,摆动杆41、42、43、44的各导纱器47在位于经位置线WL及经位置线WL附近的状态下,是包含全部摆动杆41、42、43、44的配置,在第一轴1和第二轴2的轴线方向并列地配置中,与该配置的一端邻接的第二摆动杆43这一方比在经纱列侧端位于配置的一端的第一摆动杆41靠卷绕侧位置,并位于摆动杆41、42、43、44的延长方向。并且同样,与该配置的另一端邻接的第一摆动杆42这一方比在经纱列相反侧端位于配置的另一端的第二摆动杆44靠卷绕侧位置,并位于摆动杆41、42、43、44的延长方向。
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前端部弯曲引起的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的干涉事故。换言之,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以及第二摆动杆43、44中,由于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不同,因而可以使前端部的弯曲位置不同。因此,使前端部向外侧弯曲实现捕纬边的经线C向导纱器47的插入作业的容易化的同时,通过这样来配置弯曲位置不同的第一摆动杆41和第一摆动杆42以及弯曲位置不同的第二摆动杆43和第二摆动杆44,从而不必格外加大摆动杆41、42、43、44的配置间隔便可避免由于前端部弯曲引起的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的干涉事故。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以及第二摆动杆43、44中,除了这种各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分别互不相同之外,分别以所支撑的第一轴1和第二轴2为中心各导纱器47的相位分别有一点互不相同,并设有相位差为θ。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第一摆动杆42的导纱器47这一方在图6的逆时针方向比第一摆动杆41的导纱器47只大θ。另外,在第二摆动杆43、44中,第二摆动杆43的导纱器47这一方在图6的顺时针方向比第二摆动杆44的导纱器47只大θ。
若驱动轴6旋转而使偏心套筒27旋转,则偏心套筒27外周面的轴心,即球轴承29的轴心O2绕驱动轴6的轴心O1移动,摆动臂30则成为曲柄连杆,上述一端与球轴承29一起绕驱动轴6的轴心O1移动。可摆动地支撑在第一轴1上的第一摆动杆座32由于上述第一端部与摆动臂30的上述另一端连接,因而伴随着摆动臂30的上述一端的绕驱动轴6的轴心O1的移动而摆动。如图6所示,由于连接连杆39的与第一摆动杆座32和第二摆动杆座33的连接位置,即两个销37的位置位于第一轴1和第二轴2之间,并且夹着连接第一轴1和第二轴2的线而相互位于相反一侧,因而可摆动地支撑在第二轴2上的第二摆动杆座33伴随着第一摆动杆座32的摆动而向与第一摆动杆座32的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并且与第一摆动杆座32以几乎相同的角度进行摆动。因此,支撑在第一轴1上的第一摆动杆41、42和支撑在第二轴2上的第二摆动杆43、44相互在相反的方向以几乎相同的角度进行摆动。
图6表示以连接第一摆动杆座32和摆动臂30的销34的轴心为连接点O3,球轴承29的轴心O2位于驱动轴6的轴心O1和连接点O3之间,并且轴心O1、轴心O2、连接点O3位于几乎一条直线上的状态,表示连接点O3位于图的最右侧,即位于最靠卷绕侧的状态。就第一摆动杆41、42而言,越过经位置线WL导纱器47在上止点位置,就第二摆动杆43、44而言,越过经位置线WL导纱器47在下止点位置。若驱动轴6向一个方向旋转,例如在图6中向箭头方向旋转即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摆动杆41、42、43、44从该状态摆动,若将插入到第一摆动杆41、42的各导纱器47中的捕纬边的经线C分别设定为41C、42C,将插入到第二摆动杆43、44的各导纱器47中的捕纬边的经线C分别设定为43C、44C,则如P向视图所示,捕纬边的经线41C、42C、43C、44C朝向经位置线WL并沿箭头方向移动。
图7表示驱动轴6与偏心套筒27一起从图6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球轴承29的轴心O2绕驱动轴6的轴心O1向逆时针方向移动了90°的状态。偏心套筒27的外周面的轴心、即球轴承29的轴心O2在通过驱动轴6的轴心O1并与连接驱动轴6的轴心O1和连接点O3的直线正交的线上且位于上方。
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将该状态、即球轴承29的轴心O2在通过驱动轴6的轴心O1并与连接驱动轴6的轴心O1和连接点O3的直线正交的线上且位于上方的同时,摆动杆41、42、43、44的各导纱器47位于经位置线WL上的状态作为相对驱动轴6的基准安装相位,作为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捕纬边的经线C的闭口位置,就标准而言与由综丝形成的经纱开口的闭口位置一致。
详细地说,固定部件28在经纱列相反侧的端面上立设有销49,该销49插入到在偏心套筒27的经纱列侧的面进行开口的销孔中。该销孔设置在连接偏心套筒27的内周面的轴心、即驱动轴6的轴心O1和偏心套筒27的外周面的轴心、即球轴承29的轴心O2的线上。由此,固定部件28与偏心套筒27成为不能相对旋转。固定部件28除了立设有销49外,与销49同相位地在外周面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延长的槽28a。另外,在摆动臂30的上述一端的经纱列侧的端面上设有槽30a。槽30a设置成,在轴心O2位于连接轴心O1和连接点O3的直线的上方的状态下,第一摆动杆41、42、第二摆动杆43、44的各导纱器47位于经位置线WL上,并在该状态下使槽30a与槽28a相互一致,准确地说在驱动轴6的圆周方向位置中,使槽30a与槽28a相互一致。
通过使槽30a与槽28a相互错开,将固定部件28向驱动轴6的安装相位相对基准安装相位设有相位差,从而相对由综丝形成的经纱开口的闭口定时,调整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闭口定时。例如,在驱动轴6在图7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场合,松开螺栓69而使偏心套筒27相对驱动轴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固定成槽28a相对槽30a位于右侧,则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闭口定时延迟。相反,若固定偏心套筒27以使槽28a相对槽30a位于左侧,则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闭口定时提前。
在图7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第二摆动杆43的前端部在第一摆动杆41、42的前端部之间进出,第一摆动杆42的前端部在第二摆动杆43、44的前端部之间进出,第一摆动杆41、42的前端部与第二摆动杆43、44的前端部交替配置。由此,如P向视图所示,捕纬边的经线41C、43C、42C、44C各自对应的四个弯曲点在织物宽度方向相互离开并形成在纬纱Y上同时,就四个弯曲点而言,捕纬边的经线41C、43C、42C、44C相互以时间差到达经位置线WL并开始纬纱Y的弯曲。即、第一摆动杆41和第二摆动杆44的导纱器47到达经位置线WL,但第一摆动杆42和第二摆动杆43的导纱器47还未到达经位置线WL。如P向视图所示,各捕纬边的经线C向箭头方向移动,由位于外侧的捕纬边的经线41C和捕纬边的经线44C使纬纱Y弯曲并开始把持纬纱Y之后,转移到由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彼此进行的纬纱Y的弯曲,即、由捕纬边的经线41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进行的弯曲、由捕纬边的经线43C和捕纬边的经线42C进行的弯曲、以及由捕纬边的经线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4C进行的纬纱Y的弯曲,它们相互具有时间差地开始。因此,由于可以避免由捕纬边的经线C对穿行结束后的纬纱Y急剧地施加张力的同时,由于被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弯曲,因而纬纱Y被有效施加张力。
捕纬边的经线C由于以比所织布的卷绕速度快的速度在与引出部件滑动的同时向卷绕侧引出,因而产生牵引力,由纬纱切断装置25切断之前的纬纱Y向卷绕侧被牵引。因此,刚投纬之后的纬纱Y除了通过由捕纬边的经线C进行弯曲从而赋予张力外,根据与弯曲状况相应的捕纬边的经线C的把持力、即与捕纬边的经线C的摩擦力,向捕纬边的经线C的卷绕侧作用牵引力而赋予张力。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假捻锭子装置26,对由纬纱切断装置25切断之前的纬纱Y作用由捕纬边的经线C的扭转得到的牵引力,赋予张力。因此,若刚投纬之后的纬纱Y被捕纬边的经线C弯曲并把持,则根据把持力作用由捕纬边的经线C的扭转得到的牵引力,则因急剧地赋予张力而有可能在织布上产生纬纱缩回等织构缺点。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具有时间差地开始伴随由捕纬边的经线41C、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44C得到的纬纱Y的弯曲的把持,因而,可以避免急剧地施加张力,避免在织布上产生纬纱缩回等织构缺点。
图8表示驱动轴6从图7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球轴承29的轴心O2绕驱动轴6的轴心O1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移动了90°的状态。表示球轴承29的轴心O2在连接连接点O3和驱动轴6的轴心O1的线的延长线上,连接点O3位于最左侧、即位于最靠送出侧的状态。第一摆动杆41、42的导纱器47在下止点位置,另外,第二摆动杆43、44的导纱器47在上止点位置,各摆动杆41、42、43、44未跨越经位置线WL。如P向视图所示,各捕纬边的经线41C、43C、42C、44C从该状态朝向经位置线WL沿箭头方向移动。
图9表示驱动轴6从图8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球轴承29的轴心O2绕驱动轴6的轴心O1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移动了90°的状态。就第一摆动杆41和第二摆动杆44而言,虽然导纱器47在经位置线WL上,但就第一摆动杆42和第二摆动杆43而言,导纱器47已经越过经位置线WL。如P向视图所示,各捕纬边的经线41C、43C、42C、44C向箭头方向移动,在开始由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41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得到的纬纱Y的弯曲、以及由捕纬边的经线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4C得到的纬纱Y的弯曲之前,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开始纬纱Y的弯曲。因此,与图7的状态同样,由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进行的纬纱的把持对于每条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通过具有时间差地开始,从而能避免由捕纬边的经线C对穿行结束后的纬纱Y急剧地施加张力,并对纬纱Y有效地施加张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在第二轴2上的第二摆动杆43、44的各导纱器47,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到达经位置线WL的时期不同,可做成更缓慢的把持纬纱。但是,与支撑在第一轴1上的第一摆动杆41、42不同,就第二摆动杆43、44而言,各导纱器47使摆动半径相同,也可以使摆动半径不一定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着经位置线WL地在下方设置第一轴1,在上方设置第二轴2。但是,相反地,也可以在上方设置第一轴1,在下方设置第二轴2。另外,第一轴1和第二轴2还可以相对经位置线WL设置在一侧,例如都设置在经位置线WL的上方或经位置线WL的下方。另外,第二轴2虽然从经位置线WL在上下方向离开地设置,但也可以设置在经位置线WL上。这时,第二摆动杆43、44的各导纱器47即使摆动半径互不相同,但由于到达经位置线WL的时期不会不同,因而,以由捕纬边的经线C进行的纬纱Y的把持更缓慢为目的,使摆动半径互不相同是无效的。但是,在使从第二轴的各弯曲位置互不相同的状态下,由于弯曲各前端部成为可能,因而以提高捕纬边的经线C的向导纱器47的插入作业性为目的,使摆动半径互不相同是有效的。并且,虽然第一轴1和第二轴2相互平行地设置,但也可以串联地配置第一轴1和第二轴2并相互同轴地且从经位置线WL在上下方向离开地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1和第二轴2通过设置在行星织边机装置110的机架3上,从而比织口CF靠送出侧配置,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比第一轴1和第二轴2向卷绕侧延长。但是,第一轴1和第二轴2也可以不设置在行星织边机装置110上,另外,比织口CF靠卷绕侧配置,从而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也可以分别向送出侧延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1和第二轴2支撑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分别支撑两根摆动杆。但是,第一轴1和第二轴2也可以支撑三根以上的互为相同数量的摆动杆。这时,在支撑在第一轴1上的摆动杆中,以及支撑在第二轴上的摆动杆中,除去位于各自的配置两端的摆动杆的摆动杆、即位于各自的配置内侧的摆动杆的前端部不弯曲,或者前端部弯曲成与伴随着摆动进行进出的摆动杆不发生干涉的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1和第二轴2支撑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分别支撑互为相同数量的摆动杆。但是,也可以不一定支撑相互为相同数量的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例如,也可以是第一轴1支撑四根第一摆动杆,第二轴2支撑三根第二摆动杆。
另外,在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如图2所示那样地并列配置的状态下,还可以将摆动杆分为配置在经纱列侧的经纱列侧摆动杆组和配置在经纱列相反侧的经纱列相反侧摆动杆组。这时,如图2所示,使包含在经纱列侧摆动杆组中的摆动杆、即第一摆动杆41、第二摆动杆43的各前端部向经纱列侧方向弯曲,使包含在经纱列相反侧摆动杆组中的摆动杆、即第一摆动杆42、第二摆动杆44的各前端部向经纱列相反侧方向弯曲。在所有的导纱器47位于经位置线WL上或经位置线WL附近的状态下,各摆动杆组的各前端部的弯曲位置如图2所示,最好是在全部摆动杆并列的状态下配置在内侧的摆动杆这一方位于比邻接地配置在外侧的摆动杆靠卷绕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不同,这样,将各摆动杆的前端部的弯曲位置在摆动杆的全部配置中可实现对应,不会加大配置间隔地便可以避免第一摆动杆与第二摆动杆的干涉事故。另外,还有第一摆动杆或第二摆动杆设置三根以上,多根第一摆动杆或多根第二摆动杆属于相同的摆动杆组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第一摆动杆或第二摆动杆中,多根摆动杆的前端部会向相同的方向弯曲,认为是捕纬边的经线C的向导纱器47的插入作业性受损。但是,就弯曲位置而言,如上所述,由于配置在内侧的摆动杆一方位于相比邻接地配置在外侧的摆动杆更靠卷绕侧位置,因而使手指进出于前端部之间是可能的,捕捉从导纱器47突出的捕纬边的经线C、以及捕纬边的经线C的向导纱器47的插入是容易的。因此,即使多根第一摆动杆或多根第二摆动杆属于相同的摆动杆组,捕纬边的经线C的向导纱器47的插入作业性也不会受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1、第二轴2固定在机架3上,并借助于球轴承31可摆动地支撑摆动杆座32、33,从而可摆动地支撑摆动杆41、42、43、44。但是,第一轴1、第二轴2也可以固定在摆动杆座32、33上,这时,在机架3和第一轴1之间、以及机架3和第二轴2之间分别介有球轴承31,摆动杆座32、33可摆动地被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中,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摆动杆41、42、43、44虽使用具有偏心套筒27、摆动臂30的曲柄机构进行摆动,但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那样,也可以使用凸轮机构进行摆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有假捻锭子装置26,但也可以不一定设置假捻锭子装置2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在第一轴1上的第一摆动杆41、42和支撑在第二轴2上的第二摆动杆43、44的双方中,除了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外,导纱器47还设有相位差θ但极小。但是,还可以只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除了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外,导纱器47还设有相位差θ但极小。另外,如下记载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的双方中,或者只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导纱器47既可以是完全不设相位差而摆动半径互不相同,也可以是摆动半径相同而设有相位差。
图10所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未描绘摆动臂30的一部分、驱动轴6、球轴承29及偏心套筒27等。第一摆动杆41、42的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分别为R1、R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另外,第二摆动杆43、44同样地,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但是,摆动杆41、42、43、44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未设置以所支撑的第一轴1和第二轴2为中心的导纱器47的相位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轴1和第二轴2通过夹着经位置线WL上下相对地配置,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都离开经位置线WL配置。
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的是本发明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100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中未描绘摆动臂30的一部分、驱动轴6、球轴承29及偏心套筒27等。就第一摆动杆41、42和第二摆动杆43、44而言,以所支撑的第一轴1和第二轴2为中心对导纱器47设有相位差θ,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摆动杆42这一方比第一摆动杆41在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只大θ,另外,第二摆动杆43这一方比第二摆动杆44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只大θ。但是,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导纱器47的摆动半径在第一摆动杆41、42中互为相同,另外,在第二摆动杆43、44中也互为相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轴1和第二轴2夹着经位置线WL上下相对地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经位置线WL配置。
图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相对应,表示以连接第一摆动杆座32和摆动臂30的销34的轴心为连接点O3,连接点O3位于最靠卷绕侧的状态。第一摆动杆41、42越过经位置线WL且导纱器47在上止点位置,另外,第二摆动杆43、44越过经位置线WL且导纱器47在下止点位置。在驱动轴6在图6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如P向视图所示,捕纬边的经线41C、42C、43C、44C朝向经位置线WL即箭头方向移动。
图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相对应,表示驱动轴6从图11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第一摆动杆41、42、第二摆动杆43、44的各导纱器47到达经位置线WL上或经位置线WL附近的状态。第二摆动杆43的前端部在第一摆动杆41、42的前端部之间进出,第一摆动杆42的前端部在第二摆动杆43、44的前端部之间进出,第一摆动杆41、42的前端部与第二摆动杆43、44的前端部交替配置。第一摆动杆41和第二摆动杆44的导纱器47到达经位置线WL,但第一摆动杆42和第二摆动杆43的导纱器47还未到达经位置线WL。如P向视图所示,各捕纬边的经线C向箭头方向移动,由位于外侧的捕纬边的经线41C和捕纬边的经线44C从而使纬纱Y弯曲并开始了把持纬纱Y之后,则转移到由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彼此进行的纬纱Y的弯曲,即、由捕纬边的经线41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进行的弯曲、由捕纬边的经线43C和捕纬边的经线42C进行的弯曲、以及由捕纬边的经线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4C进行的纬纱Y的弯曲,它们相互具有时间差地开始。因此,可以避免由捕纬边的经线C对纬纱Y急剧地施加张力。
图1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8相对应,驱动轴6从图12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第一摆动杆41、42的导纱器47在下止点位置,第二摆动杆43、44的导纱器47在上止点位置,各摆动杆41、42、43、44不跨过经位置线WL。如P向视图所示,各捕纬边的经线41C、43C、42C、44C从该状态朝向经位置线WL沿箭头方向移动。
图1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相对应,驱动轴6从图13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第一摆动杆41和第二摆动杆44的导纱器47在经位置线WL上,但第一摆动杆42和第二摆动杆43导纱器47已经越过经位置线WL。如P向视图所示,各捕纬边的经线41C、43C、42C、44C向箭头方向移动,在由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41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进行的纬纱Y的弯曲、以及由捕纬边的经线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4C进行的纬纱Y的弯曲开始之前,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42C和捕纬边的经线43C开始进行纬纱Y的弯曲。因此,与图12的状态同样,由相互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进行的纬纱Y的把持对于每条邻接的捕纬边的经线C具有时间差地开始,从而可避免由捕纬边的经线C对纬纱Y急剧地施加张力。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第一轴1和第二轴2在上下方向上从经位置线WL离开地配置,且相互平行或同轴地配置。但是,第一轴1和第二轴2还可以一起配置在经位置线WL上,且相互平行或同轴地配置。

Claims (4)

1.一种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具有:在投纬相反侧相互平行或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和第二轴;支撑在第一轴上的多根第一摆动杆;支撑在第二轴上的多根第二摆动杆,两种摆动杆在前端部具有捕纬边的经线插入的插入孔且相互向相反方向摆动,通过使一根以上的第二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在邻接的第一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之间进出,伴随着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的摆动而使捕纬边的经线进行开口运动并夹着纬纱端的同时相互交叉,从而使捕纬边的经线把持纬纱端,其特征在于,
多根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轴在上下方向上从经位置线离开地配置,多根第一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插入孔的摆动半径互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根以上的第一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在邻接的第二摆动杆的上述前端部之间进出,多根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两根,伴随着摆动插入孔到达经位置线的时期互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根摆动杆并列配置在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中,位于该配置两端的摆动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前端部向从邻接的摆动杆离开的方向弯曲。
CN2009102047514A 2008-10-27 2009-10-14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Active CN101724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5043A JP2010100974A (ja) 2008-10-27 2008-10-27 織機のキャッチコード開口装置
JP2008-275043 2008-10-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4954A true CN101724954A (zh) 2010-06-09
CN101724954B CN101724954B (zh) 2012-11-21

Family

ID=42291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47514A Active CN101724954B (zh) 2008-10-27 2009-10-14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00974A (zh)
CN (1) CN10172495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3461A (zh) * 2013-05-20 2013-08-14 苏州华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104420047A (zh) * 2013-08-27 2015-03-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织机中的废边的开口设备
CN105780269A (zh) * 2016-04-12 2016-07-20 青岛百佳机械有限公司 织机废边成型装置、具有该装置的织机及方法
CN108893842A (zh) * 2018-09-17 2018-11-27 太平洋纺织机械(常熟)有限公司 剑杆织机的气动折入边装置
CN110168156A (zh) * 2017-01-13 2019-08-23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边装置
CN111155227A (zh) * 2018-11-07 2020-05-15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15461A6 (nl) * 2003-03-18 2005-04-05 Picanol Nv Inrichting voor het vormen van een zelfkant aan een weefsel.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3461A (zh) * 2013-05-20 2013-08-14 苏州华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103243461B (zh) * 2013-05-20 2014-08-13 苏州华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104420047A (zh) * 2013-08-27 2015-03-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织机中的废边的开口设备
CN105780269A (zh) * 2016-04-12 2016-07-20 青岛百佳机械有限公司 织机废边成型装置、具有该装置的织机及方法
CN110168156A (zh) * 2017-01-13 2019-08-23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边装置
CN110168156B (zh) * 2017-01-13 2021-11-30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边装置
CN108893842A (zh) * 2018-09-17 2018-11-27 太平洋纺织机械(常熟)有限公司 剑杆织机的气动折入边装置
CN108893842B (zh) * 2018-09-17 2023-06-16 太平洋纺织机械(常熟)有限公司 剑杆织机的气动折入边装置
CN111155227A (zh) * 2018-11-07 2020-05-15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CN111155227B (zh) * 2018-11-07 2023-03-10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4954B (zh) 2012-11-21
JP2010100974A (ja) 2010-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4954B (zh)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US9359698B2 (en) Shedding apparatus for waste selvage in a loom
US7073537B2 (en) Loo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gauze material
KR100893963B1 (ko) 위사 공급 및 제직밀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라셀기
EP192009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a leno fabric on a weaving machine
CN101194059B (zh) 毛圈织机
CN210856488U (zh) 一种变交机构及其丝网编织设备
CN1035119C (zh) 改进的织机
CN1869304A (zh) 织布机的织边装置
CN101768821B (zh) 流体喷射式织机
EP0896075B1 (en) Weft yarn presenting device for weaving looms
EP2553153B1 (en) Driv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gripper carriers
US4580605A (en) Leno selvedge forming device
SU692576A3 (ru) Спос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 перевивочной кромки ткани на ткацком станке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
EP0893522B1 (en) Device to control the slotted leno heald weave mechanism in looms
BRPI0613490A2 (pt) tear para tecidos atoalhados
US423508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patterned effect on knitted fabric
US4796674A (en) Shed-forming apparatus for doup weave
EP1042547A2 (en) Pneumatic weaving machine with a control mechanism for auxiliary nozzles
US2533094A (en) Selvage motion
CN218491922U (zh) 一种纺织用双喷储纬器
CN213951521U (zh) 一种经编机
US587324A (en) Loom for cross-weaving
US1352610A (en) Loom for weaving wire cloth
US3426805A (en) Loo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