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55227B -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55227B
CN111155227B CN201911046360.4A CN201911046360A CN111155227B CN 111155227 B CN111155227 B CN 111155227B CN 201911046360 A CN201911046360 A CN 201911046360A CN 111155227 B CN111155227 B CN 1111552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tucking
shaft
tuck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63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55227A (zh
Inventor
田村公一
名木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55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55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55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55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40Forming selvedges
    • D03D47/48Forming selvedges by inserting cut end of weft in next shed, e.g. by tucking, by blo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空气折入装置,该空气折入装置具备使至少反喂纱侧的折入头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的织口侧的第一位置和从织口分开间隔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往复运动机构,该往复运动机构具备:中间传动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织机框架上,并且在织幅方向上延伸;反转驱动部,其连接中间传动轴和驱动轴,并且往复反转驱动中间传动轴;摆动臂,其一端被设置于经位置线的上方的支承轴支承,并且设置为以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可摆动,且另一端支承折入头;驱动传递部,其连接摆动臂和中间传动轴,并且安装为相对于中间传动轴能够在织幅方向上变更位置。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织幅方向上容易地变更折入头的配置。

Description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该空气折入装置设置于空气喷射式织机上,并且利用折入喷嘴的空气喷射进行折入动作,且具备:一对折入头,其备置于喂纱侧及反喂纱侧,并且具有所述折入喷嘴;驱动轴,其与织机主轴同步在一个方向被连续地旋转驱动;以及往复运动机构,其支承至少反喂纱侧的所述折入头,并且以所述驱动轴为驱动源,且使所述折入头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在织口侧的第一位置和从织口分开间隔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折入头伴随所述往复运动而处于与织口重叠的状态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折入头处于从织口向与筘侧相反侧分开间隔的状态的位置。
背景技术
作为空气喷射式织机中具备的折入装置,具有所谓空气折入装置,该空气折入装置是在喂纱侧及反喂纱侧进行折入动作的空气喷射式的折入装置,该折入动作是将被引纬的纬纱的端部通过空气喷射向后续的纬纱被引纬的经纱开口内折回(折入)的动作。此外,该折入装置包括具有进行空气喷射的折入喷嘴的折入头。而且,在折入装置中,该折入头设置于喂纱侧及反喂纱侧。
但是,在设置有这种空气折入装置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当要织造的织物的宽度变更的情况下,以对应于该变更后的织造端的位置的方式在织幅方向上变更折入头的配置。顺便提及,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一般的织机中,变更反喂纱侧的折入头的配置,但在以织幅方向上的中央为基准的所谓中心基准的织机中,变更喂纱侧及反喂纱侧的折入头的配置。
而且,如上所述,若在织幅方向上变更折入头的配置,则为了免该折入头和筘(筘齿)在打纬中的干扰,一般情况下筘也要变更。即,随着伴随织幅变更的折入头的配置的变更,筘也变更为与该变更后的织幅对应的宽度尺寸。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准备多个与每个设想的多个织幅对应的宽度尺寸的筘。
与此相对,作为以不需要准备多个筘为目的的空气折入装置,以往提出了一种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以使折入头在进行所述折入动作的折入位置和避免所述干扰的退避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方式构成的所谓退避式空气折入装置。而且,作为这种退避式的空气折入装置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装置(以下,称为“传统装置”。)
详细地说,该传统装置构成为:通过以驱动轴为驱动源的往复运动机构使如上所述的折入头(折入喷嘴)往复运动。而且,该往复运动机构由作为驱动机构的凸轮机构和将该凸轮机构的运动传递到折入头的连杆机构构成。
关于该往复运动机构的结构,凸轮机构由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驱动轴上的凸轮和以根据该凸轮的旋转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设置的杆(凸轮杆)构成。另外,连杆机构由连杆和滑动部件构成,该连杆一端以将设置于自身的销插入该凸轮杆上的长孔的形式连接至凸轮杆上,该滑动部件一端以与该连杆的另一端枢接的形式连接至连杆上,并且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承在织机上。
而且,在该传统装置中,以固定于该滑动部件的另一端的形式支承为了折入而进行空气喷射的喷嘴(折入头)。根据该结构,在传统装置中,随着伴随凸轮的旋转的凸轮杆的摆动,经由连杆连接至该凸轮杆上的滑动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滑动,由此折入头如上所述进行往复运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0534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所述,退避式的折入装置是以配合织幅变更而在织幅方向上变更折入头的配置为前提的装置。因此,在具备上述传统装置的织机中,若变更织造的织物的宽度,自然地,也会根据该变更在织幅方向上变更该折入头的配置。
此外,当如上述那样变更折入头的配置时,在如上所述构成的传统装置中,直接支承折入头的部件即滑动部件在织幅方向上移动。然而,在该传统装置中,由于该滑动部件以通过连杆与驱动机构(凸轮机构)连接的方式构成,所以当变更折入头的配置时,不仅要移动滑动部件,而且还需要在织幅方向上移动与该滑动部件连接的驱动机构。即,在传统装置中,随着伴随织幅变更的折入头的配置的变更,必须使往复运动机构整体在织幅方向上移动。由此,存在该折入头的配置的变更需要大量的劳动的问题。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如上所述的往复运动机构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中,能够在织幅方向上容易地变更折入头的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以如下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作为前提,即,如上所述,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具备往复运动机构,该往复运动机构使所述折入头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在织口侧的第一位置和从织口分开间隔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此外,本发明中提到的“第一位置”是伴随折入头的往复运动,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使折入头处于和织口重叠的状态的位置。更详细地说,该第一位置是通过所述折入头位于该位置或其附近能够进行所述折入动作的位置,具体地说,是织口处于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形成于所述折入头的狭缝的存在范围内的状态的位置。另外,本发明中提到的“第二位置”是伴随折入头的往复运动,折入头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处于从织口向与筘侧相反侧分开间隔的状态的位置。更详细地说,该第二位置是在所述折入头位于该位置的状态下即使筘到达最前进位置,所述折入头也会从筘退避从而不与筘发生干扰的位置(退避位置)。
而且,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具备:中间传动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织机框架上,并且沿织幅方向延伸;反转驱动部,其连接该中间传动轴和所述主动轴,并且往复反转驱动所述中间传动轴;摆动臂,其一端被设置于经位置线的上方的支承轴支承,并且设置为以所述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可摆动,且另一端支承所述折入头;驱动传递部,其连接该摆动臂和所述中间传动轴,并且安装为相对于所述中间传动轴能够在所述织幅方向上变更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支承轴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包括织口的正上方的织口附近的范围内。再者,在该空气折入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驱动传递部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构成,第一连接杆安装为,一端相对于所述中间传动轴不能相对旋转,第二连接杆一端与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摆动臂可旋转地连接。
另外,当所述驱动传递部由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构成时,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摆动臂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摆动臂的长度方向上的比中间部靠另一端侧。再者,在所述驱动传递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连接部分的位置及两个连接杆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所述折入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形成角度约为90°,并且,所述支承轴的位置设定为,即使在所述折入头位于相对于所述一个位置的另一个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角度约为90°。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反转驱动部是包括安装于所述驱动轴上的曲柄机构的多连杆机构。再者,当所述反转驱动部由包括所述曲柄机构的所述多连杆机构构成时,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曲柄机构包括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驱动轴上的曲柄毂,且所述曲柄毂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安装相位可变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中,折入头由摆动臂支承,并且,驱动传递部与摆动臂连接,以赋予该摆动臂往复摆动运动。而且,在该往复运动机构中,与上述传统装置的驱动机构对应的反转驱动部,不是像该传统装置那样直接与赋予支承折入头的滑动部件往复运动的连杆连接,而是经由以沿织幅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中间传动轴与驱动传递部连接。即,本发明的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采用如下结构:反转驱动部往复反转驱动中间传动轴,并且,将如此往复反转驱动的中间传动轴作为驱动源来往复摆动驱动摆动臂。
而且,在该往复运动机构中,由于连接至摆动臂的驱动传递部相对于中间传动轴的安装位置在该中间传动轴的轴线方向即织幅方向上是可变更的,所以能够在织幅方向上变更该驱动传递部及连接有该驱动传递部的摆动臂的配置。即,该往复运动机构采用如下结构:在整个往复运动机构中,只有支承折入头的摆动臂及连接至摆动臂的驱动传递部在织幅方向上可移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在伴随织幅的变更而变更折入头的配置时,不需要像传统装置那样移动往复运动装置整体,且不变更该往复运动机构中的反转驱动部的配置,只需要移动直接支承折入头的摆动臂及作为附带于该摆动臂的部分的驱动传递部即可变更该折入头的配置。由此,与传统装置相比,能够很容易地变更折入头在织幅方向上的配置,而无需大量的劳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折入头由能够以一端侧的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摆动臂的另一端支承,该折入头的往复运动通过以该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的摆动来进行。而且,相对于上述的织口附近的范围将该空气折入装置构成为其支承轴配置于该范围内,由此,与支承轴配置于该范围外的情况相比,进行往复摆动运动的折入头的轨迹成为更接近于与经位置线平行的状态。由此,即使是折入头摆动位移的结构,能够进行上述折入动作的第一位置也处于更靠近经位置线的位置,其结果是,可以实现更恰当地进行上述折入动作的状态。
再者,在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由如上所述的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构成该驱动传递部,由此,与驱动传递部由单个连接杆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延长摆动臂及驱动传递部的寿命。
详细地说,当由单个连接杆构成驱动传递部时,为了使摆动臂可摆动,摆动臂和连接杆的连接结构需要构成为,设置于其中一个上的连接部分能够在另一个的长度方向上位移。这是因为,由于摆动臂及连接杆的摆动支点不同,例如当连接部分设置于摆动臂上的预定位置时,该连接部分与连接杆的摆动支点(中间传动轴的轴心)的距离会伴随摆动臂的摆动而变化。此外,作为这种连接结构,考虑如下结构:例如,在摆动臂上设置作为连接部分的连接销,并且,形成相对于连接杆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两者以该连接销插入长孔的形式连接。而且,在该连接结构的情况下,伴随摆动臂的摆动,连接销在长孔内滑动位移,从连接杆的摆动支点到连接部分的距离改变。
与此相对,如果如上所述由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构成驱动传递部,则该驱动传递部成为通过改变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形成的角度,可以改变第一连接杆的上述一端和第二连接杆的上述另一端之间的直线距离的结构。因此,根据该结构,即使摆动臂的连接部分不能位移地与驱动传递部(第二连接杆)连接,由于伴随摆动臂的摆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形成的角度改变,因此伴随该摆动的连接部分和中间传动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也会被吸收。由此,由于可以将驱动传递部设定为不具有进行如上所述的滑动位移的部分,所以不会由于滑动而产生磨损,结果,可以延长摆动臂及驱动传递部的寿命。
另外,在驱动传递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将摆动臂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部分的位置设定于该摆动臂的长度方向上的比中间部靠另一端侧,可以延长设置于该连接部分的轴承的寿命。即,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连接部分的位置,由于从支承摆动臂的支承轴到连接部分的距离变得更大,所以作用于上述轴承的力矩负荷(使支承折入头的摆动臂摆动的力)变得更小,其结果,可以延长上述轴承的寿命。
再者,在如上所述由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构成驱动传递部的情况下,通过将该空气折入装置设定为如下构成,即,设定上述连接部分的位置、两个连接杆的长度尺寸及支承轴的位置,使得在折入头位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两个连接杆所成的角度约为90°,在通过中间传动轴的往复运动使摆动臂摆动方面,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运动传递。由此,有效地进行往复运动机构的折入头的往复运动,并在进行预订的往复运动方面减轻往复运动的负担。
另外,在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由曲柄机构将驱动轴的旋转转换成往复运动的多连杆机构构成反转驱动部,由此,可以降低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的制造成本。
详细地说,为了更稳定地进行上述折入动作,理想的是,反转驱动部构成为具有用于使折入头尽可能停留在第一位置附近的停留时间。而且,虽然通常是将凸轮机构用作用于获得这种停留时间的结构,但若将凸轮机构用作装置结构的话,该装置会变得比较昂贵。与此相对,如果采用包括如上所述的曲柄机构的多连杆机构作为反转驱动部的结构,并且以具有上述停留时间的方式构成反转驱动部,则与如上所述使用凸轮机构的情况相比,该反转驱动部会变得很便宜。因此,通过如此构成反转驱动部,可以降低空气折入装置的制造成本。
再者,在如此构成反转驱动部的情况下,通过将曲柄机构构成为可以变更该曲柄机构中的曲柄毂相对于驱动轴的安装相位,可以容易地应对伴随织造条件的变更的折入头位于第一位置的时间的变更。
详细地说,若用于织造的织造条件变更,随之,进行上述折入动作的最佳时间有时也会改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在具备折入头进行往复运动的退避式折入装置的织机中,需要变更折入头位于第一位置的时间。因此,在本发明中的空气折入装置中,如上所述,在反转驱动部由包括曲柄机构的多连杆机构构成的情况下,只要以可以变更上述安装相位的方式构成曲柄机构,由于只要变更上述安装相位就可以变更折入头的往复运动的相位,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应对伴随织造条件的折入头位于第一位置的时间的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作为前提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折入头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曲柄毂相对于驱动轴的安装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被往复运动驱动的折入头的位置和曲柄角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由四连杆机构构成的反转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空气喷射式织机,2—空气折入装置,3—折入头,3a—狭缝,3b—狭缝的底部,3c—折入喷嘴,3d—导向部,3e—倾斜面,3f—释放喷嘴,4—筘,4a—筘齿,5—喂纱切割器,6—反喂纱侧切割器,6a—活动刀片,6b—固定刀片,7—往复运动机构,8—驱动轴,9—织机框架,10、20—轴承,11—中间传动部,12—反转驱动部,13—摆动臂,13a—前侧面,13b—后侧面,13c—中间部,14—驱动传递部,141—第一连接杆,141a—切槽部,142—第二连接杆,15—边撑杆,16—曲柄机构,161—连杆,161a—贯通孔,162—曲柄毂,162a—嵌插孔,162b—切槽部,163—偏心轴,17—摆动杆,18—驱动杆,18a—切槽部,19—连接杆,21—杆轴,22、23、24、27、28—连接轴,25—支承轴,26—支架,30—支承机构,31—支承部,311—第一支架,312—第一支架,312a—基座部,312b—突出部,313—第三支架,32—安装部,321—安装支架,321a—支承部安装部分,321b—槽,321c—固定部分,322—止动部,322a—接受部,322b—突起部,40—第一螺纹部件,41—第二螺纹部件,42—第三螺纹部件,43—第四螺纹部件,44—螺纹部件,50—反转驱动部(四连杆机构),51—连杆,52—驱动杆,MN—主喷嘴,Y—纬纱,W—经纱,CF—织口,C—捕纬边,T—织物,MS—织机主轴,WL—经位置线,CP—连接部分,θ—连接角度,P1—第一连接点,P2—第二连接点,F1—第一支点,F2—第二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的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作为前提的空气喷射式织机1具备进行折入动作的空气折入装置2,该折入动作是将通过从主喷嘴MN等喷射的压缩空气被引纬的纬纱Y的端部(以下,称为“纬纱端部”。)利用空气喷射折回到(折入)后续的纬纱Y被引纬的经纱W的开口内。
关于该空气折入装置2,详细地说,空气折入装置2包括用于进行该折入动作的折入头3。另外,如图2所示,该折入头3具有狭缝3a和多个折入喷嘴3c,该狭缝3a供纬纱端部插入,该多个折入喷嘴3c进行用于上述折入动作的上述空气喷射,且在狭缝3a的上下该多个折入喷嘴3c的排列方向与狭缝3a的延伸方向一致。此外,该折入头3中的前端侧的部分成为引导部3d,该引导部3d形成有与该狭缝3a相连并且上下扩展的倾斜面3e,使得纬纱Y可以容易地插入狭缝3a。另外,折入头3还具有释放喷嘴3f,该释放喷嘴3f进行用于将纬纱端部从狭缝3a朝向每个折入喷嘴3c的喷射区域(折入喷嘴3c的上述空气喷射覆盖的范围)内折回的空气喷射。
而且,该空气折入装置2在空气喷射式织机1中的喂纱侧(主喷嘴MN侧)和反喂纱侧具备这种折入头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喂纱侧的折入头3和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采用不同的结构,喂纱侧的折入头3除了上述狭缝3a及每个喷嘴以外,还具有用于将纬纱端部保持在该狭缝3a中的保持孔及保持喷嘴(均未图示)。而且,每个折入头3可以在织机1的前后方向(以下,简称为“前后方向”。)上,在织口CF侧的第一位置进行上述折入动作。此外,具体地说,该第一位置设定为在前后方向上,狭缝3a的底部3b的位置和织口CF的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图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
另外,关于每个折入头3在织幅方向上的配置,喂纱侧的折入头3设置为在喂纱侧的织造端附近,且位于主喷嘴MN和喂纱侧的织造端之间。另外,关于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如图所示,空气喷射式织机1在反喂纱侧的织造端的外侧具备捕纬边C,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设置为在反喂纱侧的织造端附近,且位于捕纬边C和反喂纱侧的织造端之间。因此,在该空气喷射式织机1中,每个折入头3在织幅方向上配置于与筘4(筘齿4a)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该空气喷射式织机1中,每次在喂纱侧引纬时切断纬纱Y的喂纱切割器5设置于与相对于喂纱侧的折入头3的织造端侧的相反侧,且喂纱侧的折入头3和主喷嘴MN之间。另外,在反喂纱侧将与捕纬边C相连的纬纱Y切断的切割器6设置于与相对于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的织造端侧的相反侧,且位于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和捕纬边C之间。但是,该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在每次引纬时进行切断动作,以进行上述折入动作,也可以说是作为空气折入装置2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而且,在以上所说明的空气喷射式织机1中,在织造的织物T的织幅变更时,由于反喂纱侧的织造端的位置改变,所以随之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及切割器6的位置也会变更。此外,当折入头3和筘4在织幅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不像喂纱侧那样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切除筘4中的一部分筘齿4a,来避免伴随打纬动作的折入头3和筘齿4a之间的干扰。但是,关于如上所述折入头3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的反喂纱侧,不能像喂纱侧那样通过切除筘齿4a来应对。
因此,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构成为,如上述那样伴随打纬动作可能干扰筘齿4a的折入头(本实施例中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配合打纬动作而进行摆动位移(往复运动)。即,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具备用于使折入头如上述那样往复运动的往复运动机构。而且,该往复运动在前后方向上,在如上所述能够进行上述折入动作的第一位置和避免如上所述的干扰的第二位置(退避位置)之间进行。此外,该退避位置设定为在前后方向上从织口CF分开间隔的位置,且伴随上述往复运动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处于从织口CF向与筘4侧的相反侧分开间隔的状态的位置(图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
下面,对于这种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将其一个例子作为本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只有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通过该往复运动机构7驱动而进行往复运动。即,在本实施例中往复运动机构7所涉及的折入头是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折入头”是指反喂纱侧的折入头。
首先,除了如上所述使折入头3进行往复运动的往复运动机构7之外,空气折入装置2还具备作为该往复运动机构7的驱动源的驱动轴8(图3)。该驱动轴8在其一端部在织幅方向上比织机框架9更相外侧突出的状态下,经由轴承10可旋转地支承于织机框架9上。而且,该驱动轴8设置为,与织机主轴MS机械连接,并与织机主轴MS同步在一个方向上被连续地旋转驱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轴8以设置于空气喷射式织机1中的喂纱侧及反喂纱侧中的每一侧的形式设置一对。
而且,往复运动机构7以连接于该驱动轴8的形式设置。更详细地说,往复运动机构7具备在织幅方向上延伸且两个驱动轴8共用的中间传动轴11和连接该中间传动轴11和各驱动轴8并往复反转驱动中间传动轴11的一对反转驱动部12。再者,往复运动机构7具备摆动臂13和驱动传递部14,摆动臂13支承折入头3且可摆动地设置于织机1上,驱动传递部14将中间传动轴11的往复反转驱动传递至摆动臂13。关于该往复运动机构7所具备的每个组成部分,详述如下。
中间传动轴11以架设于左右的织机框架9之间的形式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比上述退避位置更靠近织物T的卷绕侧的位置。此外,在织机1上,以在织幅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边撑杆15,中间传动轴11的位置比该边撑杆15更靠近织物T的卷绕侧。而且,该中间传动轴11设置为,经由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承于织机框架9上,并且其两端部处于比各织机框架9更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接下来,反转驱动部12设置为比喂纱侧的织机框架9更靠外侧及比反喂纱侧的织机框架9更靠外侧。此外,喂纱侧的反转驱动部12和反喂纱侧的反转驱动部12在织幅方向上对称地构成。因此,下面,只说明反喂纱侧的反转驱动部12。
如图3所示,反转驱动部12由包括安装于驱动轴8上的曲柄机构16的多连杆机构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该反转驱动部12的多连杆机构是六连杆机构。具体地说,该反转驱动部12由包括连杆161的上述曲柄机构16、一端与曲柄机构16中的连杆161连接并且中间部可摆动地支承于织机框架9上的摆动杆17、其一端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中间传动轴11上的驱动杆18、及连接摆动杆17的另一端和驱动杆18的另一端的连接杆19构成。
在该反转驱动部12中,如图5所示,曲柄机构16由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驱动轴8的上述一端部的曲柄毂162、在曲柄毂162如此安装于驱动轴8的状态下,以轴心位于偏离驱动轴8的轴心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曲柄毂162上的偏心轴163、可相对旋转地安装于该偏心轴163上的连杆161构成。
更详细地说,曲柄毂162构成为,整体形成轴形状,并且具有供驱动轴8的上述一端部嵌插的嵌插孔162a。但是,该嵌插孔162a是在曲柄毂162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的端面开口的有底的孔。再者,曲柄毂162具有包括与该嵌插孔162a连通的切槽部162b的对开紧固结构。而且,通过该对开紧固结构的对开紧固固定,曲柄毂162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插通在嵌插孔162a中的驱动轴8(上述一端部)。
另外,偏心轴163是供连杆161连接的轴,在本实施例中,与曲柄毂162一体形成。该偏心轴163以从与曲柄毂162中的上述一端侧的相反侧(另一端侧)的端面突出的方式设置。但是,该偏心轴163设置为轴心位于偏离曲柄毂162中的嵌插孔162a的中心的位置。因此,如上所述,在曲柄毂162安装于驱动轴8上的状态下,偏心轴163处于轴心位于偏离驱动轴8的轴心的位置的状态。
另外,连杆161是在其两端部具有贯通孔的杆状部件。而且,连杆161的一端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偏心轴163上。具体地说,该连杆161在其一端部中的贯通孔161a中嵌装有轴承20,通过将偏心轴163嵌插于该轴承20中,而与偏心轴163可相对旋转地连接。由此,连杆161处于其一端经由偏心轴163连接至曲柄毂162的状态。
摆动杆17是在其中间部弯曲的大致L型的杆部件。而且,摆动杆17在其中间的弯曲部可摆动地支承于织机框架9上。关于该摆动杆17,具体地说,用于支承摆动杆17的杆轴21以向外突出的状态设置于织机框架9侧。另一方面,在摆动杆17上,在弯曲部形成有用于将该摆动杆17装配在杆轴21上的贯通孔。而且,摆动杆17经由轴承装配于杆轴21上,或者杆轴21可旋转地支承于织机框架9上,由此摆动杆17处于可摆动地支承于织机框架9上的状态。
另外,在摆动杆17上,在其两端部也形成有贯通孔。而且,摆动杆17在其一端部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连杆161的另一端部。具体地说,轴承(未图示)嵌装于该摆动杆17的一端部上的贯通孔及连杆161的另一端部上的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中,并且通过嵌插于另一个贯通孔中的连接轴22嵌插于轴承中,摆动杆17和连杆161处于可相对旋转地连接的状态。
驱动杆18是在其中间部形成略微弯曲的形状的杆部件。另外,在该驱动杆18的两端部也形成有贯通孔。再者,驱动杆18具有包括与其一端部上的贯通孔连通的切槽部18a的对开紧固结构。而且,驱动杆18,通过在将中间传动轴11(该上述两端部中的反喂纱侧的端部)插通于其一端部上的贯通孔中的状态下由该对开紧固机构进行对开紧固固定,在其一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中间传动轴11上。
连接杆19是在其两端部具有贯通孔的杆状部件。而且,连接杆19的一端部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摆动杆17的另一端部。具体地说,轴承(未图示)嵌装于该连接杆19的一端部上的贯通孔及摆动杆17的另一端部上的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中,并且嵌插于另一个贯通孔中的连接轴23嵌插于轴承中,从而连接杆19和摆动杆17处于可相对旋转地连接的状态。
另外,连接杆19的另一端部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驱动杆18的另一端部。具体地说,轴承(未图示)嵌插于该连接杆19的另一端部的贯通孔及驱动杆18的另一端部的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中,并且嵌插于另一个贯通孔中的连接轴24嵌插于轴承中,从而连接杆19和驱动杆18处于可相对旋转地连接的状态。
接下来,关于支承折入头3的摆动臂13,摆动臂13是在其两端部具有贯通孔的杆状部件。另外,该摆动臂13在其中间部13c和另一端部之间形成略微弯曲的形状。此外,关于该摆动臂13,将在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四个侧面中的与厚度方向平行的两个侧面作为前侧面13a、后侧面13b,并且将成为上述弯曲的外侧的侧面作为前侧面13a。
而且,该摆动臂13在比经位置线WL更靠上方由支承轴25支承。更详细地说,在织机1上的经位置线WL的上方,以被后述的支承机构30支承的形式设置有支承轴25。另外,该支承轴2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织口CF的上方,并且在织幅方向上配置于反喂纱侧的织机框架9和反喂纱侧的织造端之间。再者,该支承轴25设置成在如上所述支承的状态下,其轴线的方向与织幅方向(中间传动轴11的轴线方向)一致。而且,摆动臂13在其一端部支承在支承轴25上。由此,摆动臂13位于比经位置线WL更靠上方,并且处于在织幅方向上位于反喂纱侧的织机框架9和反喂纱侧的织造端之间的状态。但是,摆动臂13以将其前侧面13a朝向筘4侧的状态支承在支承轴25上。
另外,关于该摆动臂13的支承,具体地说,摆动臂13通过以支承轴25插入其一端部上的贯通孔的形式组装在支承轴25上,在其一端部支承于支承轴25上。而且,通过经由轴承(未图示)组装摆动臂13和支承轴25、或者支承轴25被支承机构30可旋转地支承,使得摆动臂13在上述配置中能够以支承轴25的轴心为中心摆动。
而且,折入头3由如上所述支承的摆动臂13支承。更详细地说,在摆动臂13上,在与其弯曲的部分(弯曲部)相邻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安装有支架26。此外,在该安装状态下,从摆动臂13的厚度方向观察,该支架26从摆动臂13的前侧面13a突出,并且以该突出方向相对于摆动臂13上的比弯曲部更靠近另一端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形成锐角的方式安装在摆动臂13上。而且,折入头3安装于该支架26的前端部。即,折入头3经由支架26支承于摆动臂13上。
但是,在该支承状态下,折入头3处于将其导向部3d朝向筘4侧的状态。另外,在该支承状态下,折入头3处于如下状态,即,在该折入头3朝向筘4侧的位移(运动)过程中,当导向部3d在前后方向上到达织口CF的位置时,狭缝3a的延伸方向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
再者,在上述支架26的前端部还安装有上述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此外,在该安装状态下,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处于其活动刀片6a及固定刀片6b的前端位于比支承两个刀片的部分更靠近筘4侧的状态。另外,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处于在织幅方向上位于如上所述折入头3和捕纬边C之间的位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在与折入头3的位置关系中位于可切断插入折入头3上的狭缝3a中的纬纱Y的位置的状态。
接下来,关于将中间传动轴11的往复反转驱动传递至摆动臂13的驱动传递部14,驱动传递部14由一端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中间传动轴11上的第一连接杆141和连接该第一连接杆141的另一端与摆动臂13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杆142构成。
在该驱动传递部14中,第一连接杆141是在其两端部具有贯通孔的杆部件。另外,第一连接杆141具有包括与其一端部上的贯通孔连通的切槽部141a的对开紧固结构。而且,第一连接杆141,通过在将中间传动轴11插通于其一端部上的贯通孔中的状态下由该对开紧固结构进行对开紧固固定,在其一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中间传动轴11上。
另外,第二连接杆142是在其两端部具有贯通孔的杆部件。而且,第二连接杆142的一端部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接杆141的另一端部。具体地说,轴承(未图示)嵌装于第二连接杆142的一端部上的贯通孔及第一连接杆141的另一端部上的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中,并且通过将嵌插于另一个贯通孔中的连接轴27嵌插于轴承中,第二连接杆142和第一连接杆141处于可相对旋转地被连接的状态。
另外,第二连接杆142的另一端部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摆动臂13的另一端部。具体地说,轴承(未图示)嵌装于第二连接杆142的另一端部上的贯通孔及摆动臂13的另一端部上的贯通孔中的一个贯通孔中,并且通过将嵌插于另一个贯通孔中的连接轴28嵌插于轴承中,第二连接杆142和摆动臂13处于可相对旋转地被连接的状态。此外,如上述那样连接第二连接杆142和摆动臂13的部分(连接轴28存在的部分)CP相当于“连接部分”。
根据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要件的往复运动机构7,伴随通过织机主轴MS旋转驱动驱动轴8,在曲柄机构16中产生连杆161的前后方向上的往复运动。此外,驱动轴8以织机主轴MS每旋转一圈(织机1的每一个织造循环)就旋转一圈的方式与织机主轴MS同步被旋转驱动。因此,在织机1的每一个织造循环中进行一次连杆161的往复运动。而且,伴随这种连杆161的往复运动,配合该连杆161的运动,连接至连杆161的摆动杆17被驱动,并且通过连接杆19与该摆动杆17连接的驱动杆18以中间传动轴11的轴心为中心被摆动驱动。由此,不能相对旋转地连接有该驱动杆18的中间传动轴11以在织机1的每一个织造循环中被驱动一次的比例进行往复反转。这样,反转驱动部12进行对中间传动轴11的往复反转驱动。
再者,伴随这种中间传动轴11的往复反转驱动,在驱动传递部14中,不能相对旋转地连接至中间传动轴11的第一连接杆141以中间传动轴11的轴心为中心被摆动驱动。由此,通过驱动传递部14中的第二连接杆142与第一连接杆141连接的摆动臂13以支承轴25的轴心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被往复摆动驱动。另外,该摆动杆17的往复摆动以在织机1的每一个织造循环中往复一次的比例进行。其结果是,如上所述被支承于摆动臂13的折入头3及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以在织机1的每一个织造循环中往复一次的比例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这样,往复运动机构7使折入头3及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往复运动。
接下来,基于图6并结合筘4的摆动运动,说明如上所述被往复运动驱动的折入头3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和织机主轴MS的旋转角度(所谓的曲柄角度。以下称为“曲柄角度”。)的关系。此外,图6是以横轴为曲柄角度(一个织造循环)、以纵轴为相对于织口CF的位置的折入头3及筘4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量的图。而且,在该图中,筘4的位移用单点划线表示,折入头3的位移用双点划线表示。
如图所示,筘4在曲柄角度为0°的时刻到达最前进位置,在该时刻被引纬的纬纱Y被打筘到织口CF。此外,该纬纱Y处于其前端部由捕纬边C保持的状态。另一方面,折入头3在曲柄角度为0°的时刻处于位于上述第二位置(上述退避位置)的附近的状态。具体地说,折入头3在曲柄角度为5°的时刻位于上述退避位置。
接下来,如图所示,筘4朝向最后退位置位移,在曲柄角度约为135°的时刻到达最后退位置附近,并且在曲柄角度是180°的时刻到达最后退位置。之后,筘4朝向最前进位置前进。此外,在该前进过程中,该筘4在该曲柄角度为180°至约225°之间,位于最后退位置附近。
对于这样的筘4的位移,折入头3从上述曲柄角度为5°的时刻开始朝向上述第一位置位移,在曲柄角度为185°的时刻到达上述第一位置。而且,折入头3从该曲柄角度为185°的时刻开始朝向上述退避位置后退。此外,如上述那样使折入头3位移的往复运动机构7中的反转驱动部12如上所述构成六连杆机构。由此,折入头3在曲柄角度为约150°至约220°之间,位于上述第一位置附近。
而且,在如上所述的折入头3的位移过程中,该折入头3在曲柄角度约为70°的时刻,处于其导向部3d到达织口CF的位置的状态。因此,从该时刻起,伴随折入头3朝向上述第一位置的位移,成为由捕纬边C捕捉到前端部的纬纱Y上的位于捕纬边C和织造端之间的部分的一部分插入该折入头3的狭缝3a的状态。而且,在折入头3到达上述第一位置的时刻(曲柄角度为185°的时刻),成为纬纱Y的上述一部分到达该折入头3的狭缝3a的底部3b的状态。
另外,在该折入头3中,从曲柄角度为180°的时刻起,开始每个折入喷嘴3c的空气喷射。而且,该每个折入喷嘴3c的空气喷射持续到曲柄角度成为225°的时刻。另外,在如上述那样进行每个折入喷嘴3c的空气喷射期间,通过与折入头3一起支承于摆动臂13的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切断纬纱Y。更详细地说,在曲柄角度为210°的时刻驱动该切割器6,纬纱Y的上述部分中的与织造端相连的部分(纬纱端部)在比折入头3更靠近捕纬边C侧被该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切断。
再者,在折入头3中,从比进行上述切断的曲柄角度为210°的时刻更靠前的曲柄角度为206°的时刻起,开始释放喷嘴3f的空气喷射。由此,通过该释放喷嘴3f的空气喷射,纬纱端部被吹到每个折入喷嘴3c的上述喷射区域,之后,纬纱端部通过每个折入喷嘴3c的空气喷射而折回,并插入经纱W的开口内,由此,完成上述折入动作。
另外,如上所述,折入头3从曲柄角度为约150°到约220°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织口CF重叠的上述第一位置附近,但此后朝向上述退避位置大幅度地位移,在曲柄角度约为300°的时刻,处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织口CF完全分开间隔的状态。因此,如上所述,筘4在曲柄角度约225°以后从最后退位置附近朝向最前进位置位移,但在比筘4到达该最前进位置的时刻(曲柄角度为360°)更靠前的时刻,折入头3如上所述处于与织口CF分开间隔的状态。由此,在织幅方向上与筘4(筘齿4a)重叠的范围内,无论折入头3配置于什么位置,该折入头3都不会干扰筘4。
接下来,关于如上所述使折入头3进行往复运动的往复运动机构7上的摆动臂13的支承,如上所述,支承其支承轴25的支承机构30设置在设于织机1上的边撑杆15上。关于该支承机构30的结构,详述如下。
支承机构30由支承支承轴25的支承部31和安装有该支承部31并且安装于边撑杆15上的安装部32构成。另外,支承部31由三个支架组合构成。具体地说,该支承部31由支承支承轴25的第一支架311、安装于安装部32的第二支架312、用于使第一支架311成为被支承于第二支架312上的状态的第三支架313构成。
更详细地说,第一支架311是形成为板状的支架。另外,用于支承支承轴25的贯通孔(未图示)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一支架311的一端部。再者,在该第一支架311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两个供螺纹部件(第一螺纹部件)40拧入的内螺纹孔(未图示),该内螺纹孔用于将第一支架311安装于第三支架313。该两个内螺纹孔也是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
第三支架313也是形成为板状的部件。另外,供第一螺纹部件40插通的两个贯通孔(未图示)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于该第三支架313的一端部。而且,通过将插通于该第三支架313的贯通孔的第一螺纹部件40拧入第一支架311的上述内螺纹孔中,第一支架311处于被组装于第三支架313上的状态。
再者,在第三支架313的另一端侧也形成有两个贯通孔(未图示),该两个贯通孔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此外,该贯通孔是供用于将第三支架313安装于第二支架312上的螺纹部件(第二螺纹部件)41插通的孔。但是,这两个贯通孔形成为使排列方向与供上述第一螺纹部件40插通的两个贯通孔的排列方向不同(具体地说,以使排列方向正交的形式)。
第二支架312构成为:由成为其基座的板状的基座部312a和从该基座部312a上的中间部附近的部分向基座部312a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突出并且形成为板状的突出部312b构成。另外,在该突出部312b形成有供第二螺纹部件41拧入的两个内螺纹孔(未图示)。此外,该两个内螺纹孔以在突出部312b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另外,该两个内螺纹孔以该排列方向成为与基座部312a的顶面(突出有突出部312b的面)平行的方向的方式形成。
而且,通过将插通于形成在第三支架313的上述另一端侧的上述贯通孔的每一个中的第二螺纹部件41拧入该内螺纹孔中,如上所述组装有第一支架311的第三支架313处于被组装在第二支架312上的状态。而且,通过这样组装每个支架,构成支承支承轴25的支承部31。
另外,贯通孔(未图示)以在基座部312a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二支架312中的基座部312a且突出部312b的厚度方向(基座部31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每一个上。此外,该贯通孔是供用于将第二支架312(支承部31)安装于安装部32的螺纹部件(第三螺纹部件)42插通的孔。
接下来,关于安装该支承部31(第二支架312)的安装部32,该安装部32由立设在边撑杆15上的安装支架321和用于使该安装支架321成为固定于边撑杆15上的状态的止动部件322构成。另外,安装支架321由形成为单个部件的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和固定部分321c构成,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用于安装支承部31,固定部分321c在安装支架321立设于边撑杆15上的状态下直接被固定在边撑杆15上。
关于该安装支架321,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形成为侧面宽度比前后表面宽度小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而且,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的宽度尺寸(前后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上述支承部31上的基座部312a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但是,凹槽321b以在顶面和前后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该支承部安装部321a上。此外,该凹槽321b如后述那样允许第二连接杆142配置于驱动传递部14。另外,该凹槽321b形成为其凹槽宽度(凹槽321b的内侧面的间隔)比形成在支承部31中的基座部312a上的两个上述贯通孔的间隔小。而且,供上述第三螺纹部件42拧入的内螺纹孔(未图示)以在顶面上的凹槽321b的两侧在其顶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该支承部安装部321a 。
另外,固定部分321c如上所述虽然是在安装支架321立设在边撑杆15上的状态下直接固定在边撑杆15的部分,但该固定在固定部分321c放置在边撑杆15的状态下进行。此外,如众所周知边撑杆15以在左右织机框架9之间沿织幅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即,边撑杆15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与织幅方向一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该长度方向及与其平行的方向全部换成织幅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上述前后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象部分(装置)的筘4侧为后(侧),筘4侧的相反侧为前(侧)。
更详细地,固定部分321c以将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分作为主体的方式构成。而且,在其主体部分(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分。以下称为“主体部”)中,固定部分321c放置于边撑杆15上。但是,在该放置状态(设置状态)下,固定部分321c配置为使其主体部中的长方形的下表面的长边方向与织幅方向一致,并且将该下表面的短边方向上的一端与边撑杆15的顶面的前侧的边缘对齐。
但是,固定部分321c中的上述主体部对于其下表面的短边方向,以具有比边撑杆15的顶面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的尺寸的方式形成。即,在上述设置状态下,该上述主体部具有相对于边撑杆15向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突出的大小。而且,上述主体部在下表面具有配合边撑杆15的形状的台阶部,以在上述设置状态下使其突出的部分的下表面位于比边撑杆15的顶面更靠近下方。
另外,内螺纹孔(未图示)以在上述设置状态下在面向前侧的面(前面)开口的方式形成在上述主体部上。另外,在上述设置状态下,该内螺纹孔在织幅方向上以位于上述前面的中间部的两侧的方式形成两个。此外,该内螺纹孔是供用于使固定部分321c(安装支架321)处于固定在边撑杆15上的状态的螺纹部件(第四螺纹部件)43拧入的孔。
另外,固定部分321c具有以从上述主体部的顶面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部分。而且,在安装支架321中,固定部分321c在从该上述主体部的顶面突出的部分以与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的下表面连续的方式和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一体形成。此外,在如此构成的安装支架321中,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的前后表面的宽度方向和固定部分321c的下表面的长边方向一致。
接下来,关于用于使如上所述构成的安装支架321处于固定于边撑杆15的状态的止动部件322,止动部件322以接收螺纹部件的头部的板状的接收部322a为主体而构成。此外,该接收部322a从厚度方向观察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再者,该止动部件322在该接收部322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个上具有,以向接受部322a的厚度方向的一方突出且在接受部322a的短边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突起部322b。而且,止动部件322是其每个突起部322b和接受部322a一体形成的结构。
另外,贯通孔(未图示)以在其中心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在止动部件322上的接受部322a上。此外,该贯通孔是供上述第四螺纹部件43插通的孔。再者,在该止动部件322中,突起部322b虽然位于在接受部322a的长边方向上形成在接收部322a上的上述贯通孔的两侧,但在插通至该上述贯通孔的第四螺纹部件43拧入放置于边撑杆15上的固定部分321c的上述内螺纹孔,且使接受部322a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该间隔具有一个突起部322b位于边撑杆15的前方的大小。换言之,止动部件322上的接受部322a具有在其长边方向上,以这样的间隔形成突起部322b的大小(尺寸)。
而且,在将安装支架321(固定部分321c)固定于边撑杆15时,使安装支架321处于在该固定部分321c放置于边撑杆15上的状态。但是,在该放置状态下,固定部分321c处于上述下表面上的台阶部抵靠在边撑杆15的后侧的状态。再者,对于处于该状态的固定部分321c,以对应于形成在该固定部分321c上的两个上述内螺纹孔的每一个的方式组合两个止动部件322、322。具体地说,使每个止动部件322上的接受部322a的突起部322b突出的面与固定部分321c对置,并且将第四螺纹部件43从与突起部322b突出的该面相反侧的面的一侧插通该接受部322a的上述贯通孔中,通过将该第四螺纹部件43拧入固定部分321c的上述内螺纹孔中,使固定部分321c和止动部件322处于组合状态。
而且,在使每个止动部件322朝向其接收部322a的长边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的状态下,紧固第四螺纹部件43。由此,在该第四螺纹部件43的头部抵靠于接受部322a的状态下,每个止动部件322上的上述一个突起部322b抵靠于边撑杆15,并且另一个突起部322b处于抵靠于固定部分321c的状态。由此,相互组合的固定部分321c和止动部件322处于由固定部分321c的上述台阶部和止动部件322的上述一个突起部322b夹持边撑杆15的状态。而且,通过第四螺纹部件43的紧固,经由其头部将作用在止动部件322(接受部322a)的力作为夹持力作用于边撑杆15,处于由上述台阶部和上述一个突起部322b夹持边撑杆15的状态,其结果,固定部分321c(安装支架321)处于固定于边撑杆15的状态。
而且,如上所述设置于边撑杆15上的支承机构30,在其支承部31上的第一支架311中,支承用于支承上述摆动臂13的支承轴25。更详细地说,在支承机构30中,通过将第三螺纹部件42插通在形成于其第二支架312的基座部312a的上述贯通孔的每一个中,并且将该第三螺纹部件42拧入形成于安装支架321上的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的上述内螺纹孔,支承部31处于被装配于安装支架321的状态。
但是,该组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即,在支承机构30设置于边撑杆15上的状态(所述设置状态)下,经由第三支架313安装在安装支架321上的第二支架312的突出部312b上的第一支架311向后方延伸。因此,在上述设置状态下,支承部31中的第一支架311处于在前后方向上从边撑杆15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而且,形成于该第一支架311上的上述一端部上的上述贯通孔位于织口CF的大致上方。
而且,支承轴25以其一端部侧插入第一支架311的上述一端部上的上述贯通孔,并且另一端部在织幅方向上向反喂纱侧的织机框架9侧突出的形式,支承于该第一支架311(支承机构30)上。此外,该支承轴25的支承以上述一端部嵌插于第一支架311上的上述贯通孔或者将轴承(未图示)嵌装于该上述贯通孔且上述一端部嵌插于该轴承中的方式来进行。而且,如上所述,摆动臂13被支承在如上述那样支承的支承轴25上的上述另一端部。
另外,如上述那样支承于支承轴25上的摆动臂13和中间传动轴11由如上所述构成的驱动传递部14连接。此外,关于该驱动传递部14,第一连接杆141以在折入头3处于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的时刻(曲柄角度为185°的时刻)从中间传动轴11向大致上方延伸的状态的安装相位安装于中间传动轴11上。此外,上述第一位置,如上所述,是在前后方向上,折入头3上的狭缝3a的底部3b的位置与织口CF的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
另外,第一连接杆141具有如下长度尺寸:在其安装状态下,上述另一端部上的上述贯通孔的高度位置与在折入头3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臂13的上述另一端部上的上述贯通孔的高度位置大致一致。再者,第二连接杆142具有在其安装状态下,处于连接第一连接杆141和摆动臂13的状态的长度尺寸。
作为其结果,在驱动传递部14中第一连接杆141安装在中间传动轴11上,并且在第二连接杆142连接至第一连接杆141及摆动臂13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部14上的第一连接杆141和第二连接杆142的形成角度θ(以下,称为“连接角度”。)约为90°。即,在该状态下,第二连接杆142处于与其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连接驱动传递部14和摆动臂13,该部分形成由驱动传递部14上的第一连接杆141及第二连接杆142和摆动臂13构成的连杆机构。而且,该连杆机构如下构成,即在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之间驱动折入头3使其往复运动的整个期间,连接角度θ大致保持恒定。
具体地说,在该连杆机构中,第一连接杆141和第二连接杆142的连接点(该连接轴27的轴心)为第一连接点P1,摆动臂13和第二连接杆142的连接点(该连接轴28的轴心)为第二连接点P2。另外,该连杆机构中的一端侧的支点即第一连接杆141的摆动中心(中间传动轴11的轴心)为第一支点F1,另一端侧的支点即摆动臂13的摆动中心(支承轴25的轴心)为第一支点F2。而且,该连杆机构构成为:从第一支点F1到第一连接点P1的距离、从第二支点F2到第二连接点P2的距离及连接第二支点F2和第二连接点P2的线段与连接第一支点F1和第一连接点P1的线段所成的角度设定为,在整个上述往复运动驱动期间,使连接角度θ保持在相同角度的关系。因此,在该整个往复运动驱动期间,连接角度θ大致为90°。
此外,关于该结构,由于中间传动轴11的轴心(第一支点F1)的位置、第一连接杆141及第二连接杆142的长度尺寸是机械固定的,因此以在折入头3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连接角度θ约为90°,据此,可确定此时连接部分CP的位置。但是,在实现这样的连接部分CP的位置及折入头3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方面,支承轴25的位置不限于特定位置,而是可以通过使摆动臂13的形状与其匹配获得不同的位置。而且,根据该支承轴25的位置,在整个上述往复运动驱动期间连接角度θ可以约为90°。因此,也可以说上述结构是如下结构,即,以使在整个该往复运动驱动期间(即使在折入头3位于上述退避位置的状态)连接角度θ约为90°的方式来设定支承轴25的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经由支承轴25支承于支承机构30上的摆动臂13位于在织幅方向上与支承机构30上的安装部32(安装支架321)重叠的位置。因此,与该摆动臂13连接的驱动传递部14也配置为在织幅方向上与安装支架321重叠。另外,如上所述中间传动轴11配置于比边撑杆15更靠近前侧,另一方面, 摆动臂13支承于配置在位于比边撑杆15更靠后方的织口CF的上方的支承轴25上。由此,连接该中间传动轴11和摆动臂13的驱动传递部14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第二连接杆142的一部分与安装支架321重叠。
但是,在该安装支架321上,如上所述,在该支承部安装部分321a形成有在该前后面开口的槽321b。另外,该槽321b形成为:在支承机构30的上述设置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驱动传递部14上的第二连接杆142的位置包含在槽321b的存在范围内。因此,在连接中间传动轴11和摆动臂13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部14处于第二连接杆142通过该安装支架321上的槽内的状态。
而且,在具备以上说明的空气折入装置2的空气喷射式织机1中,变更织造的织物T,并且在变更后的织物T的宽度与变更前的织物T的宽度不同时,根据该织物T(织幅)的变更,变更折入头3及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的配置。而且,该配置的变更如下进行。
首先,在驱动传递部14中,操作第一连接杆141上的对开紧固结构的螺纹部件44以放松对开紧固固定的状态,解除第一连接杆141(驱动的传递部14)相对于中间传动轴11的固定状态。由此,在将中间传动轴11插通于形成于该第一连接杆141的上述一端部的上述贯通孔中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部14处于相对于中间传动轴11在该轴线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状态。
接下来,在经由支承轴25支承摆动臂13的支承机构30中,解除该安装部32处于固定于边撑杆15上的状态。具体地说,放松第四螺纹部件43的紧固,解除上述夹持力作用于边撑杆15的状态。其结果是,如上所述,结合解除驱动传递部14相对于中间传动轴11的固定状态,支承机构30及支承于该支承机构30的摆动臂13、还有连接至该摆动臂13的驱动传递部14相对于在织机1中固定设置的边撑杆15及中间传动轴11(尤其是,经由支承机构30等支承摆动臂13的边撑杆15),在织幅方向上可以调整位置。
而且,为了将折入头3及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配置在织幅方向上的期望位置,进行支承机构30等的位置的变更。此外,通过使支承机构30在边撑杆15上滑动,并且使驱动传递部14在中间传动轴11上滑动进行该位置变更。而且,在折入头3配置于期望的位置的状态下,为了确定其位置,再次使支承机构30处于配置在边撑杆15上的状态,并且使驱动传递部14处于固定在中间传动轴11的状态。由此,将折入头3及反喂纱侧的切割器6的配置向与织物T(织幅)的变更对应的位置变更。
这样,根据空气折入装置2,在伴随织幅的变更而变更折入头3的配置时,如上所述,通过仅仅变更支承机构30等(支承机构30、摆动臂13及驱动传递部14)的位置,就可以变更折入头3的配置。换言之,在变更伴随织幅变更的折入头3的配置时,可以在不变更相对于中间传动轴11连接至支承机构30等的相反侧(驱动轴8侧)的反转驱动部12的配置的情况下,变更折入头3的配置。因此,根据该空气折入装置2,可以容易地变更该折入头3的配置。
顺便提及,支承机构30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支承部31上的第一支架311相对于安装部32的位置在织幅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三个方向上是可以调整的。具体地说,在该支承机构30中,形成在第二支架312的基座部312a上的上述贯通孔是在基座部312a的长度方向(上述设置状态下的织幅方向)长的长孔。因此,在该长孔(上述贯通孔)的范围内,第二支架312相对于安装部32的位置是可以调整的。
另外,第三支架313上的供上述第二螺纹部件41插通的上述贯通孔是在上述设置状态下的上述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再者,第三支架313上的供上述第一螺纹部件40插通的上述贯通孔是在上述设置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长的长孔。因此,第三支架313在供该第二螺纹部件41插通的长孔(上述贯通孔)的范围内相对于第二支架312的突出部312b的位置是可以调整的。再者,第一支架311相对于该第三支架313,在第三支架313上的供第一螺纹部件40插通的长孔(上述贯通孔)的范围内,其位置是可以调整的。
而且,作为这些结构的结果,在上述设置状态中,第一支架311相对于安装部32的位置在上述三个方向上是可以调整的。由此,在上述设置状态中,经由支承轴25及摆动臂13支承于该第一支架311上的折入头3的位置在上述三个方向上是可以调整的。
另外,如上所述,支承轴2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织口CF的上方。即,该支承轴2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包括织口CF的正上方的织口CF的附近的范围内。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往复运动机构7中,以支撑轴25的轴心为摆动中心的折入头3的摆动半径,在如上所述的摆动范围的摆动角中,为折入头3不会在该半径方向显著位移的大小。而且,如上所述,折入头3支承于摆动臂13上,以使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在导向部3d到达织口CF的位置时狭缝3a的延伸方向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
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导向部3d到达织口CF的位置之后直到折入头3到达上述第一位置的摆动位移中,该折入头3的狭缝3a以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的状态位移。即,折入头3在该期间中的运动轨迹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
因此,根据如上述那样其轨迹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的结构,折入头3在其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在狭缝3a的延伸方向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的状态下将纬纱Y接纳到狭缝3a内,并且在大致维持该狭缝3a的延伸方向与经位置线WL大致平行的状态的状态下到达上述第一位置。而且,在该折入头3中,如上所述,由于多个折入喷嘴3c的排列方向与狭缝3a的延伸方向一致,所以根据该空气折入装置2,可以以适当的形式实现上述折入动作。
另外,关于由驱动传递部14上的第一连接杆141及第二连接杆142与摆动臂13构成的上述连杆机构,如上所述,该连杆机构构成为,在整个上述往复运动驱动期间将连接角度θ维持在约90°。因此,根据该结构,由于中间传动轴11的运动更有效地传递至摆动臂13,所以能够以更小的转动量下的中间传动轴11的往复运动实现期望的折入头3的往复运动。由此,不仅使折入头3如上所述进行往复运动,而且可以减小在往复反转驱动中间传动轴11的反转驱动部12中,伴随进行往复动作的每个部件的动作量及中间传动轴11的旋转而进行往复动作的每个部件的动作量,所以往复运动机构7上的每个部分的负担变小。
另外,在反转驱动部12的曲柄机构16中,如上所述,该曲柄毂162具有对开紧固结构,通过对开紧固固定而安装到驱动轴8上,且相对于驱动轴8不能相对旋转。即,曲柄毂162能够以任意的安装相位安装到驱动轴8上。而且,通过变更曲柄毂162相对于驱动轴8的安装相位,变更被往复运动驱动的折入头3相对于曲柄角度的位置(折入头3的往复运动的相位)。这样,本实施例的空气折入装置2成为能够变更该折入头3的往复运动的相位的结构。由此,即使当进行上述折入动作的最佳时间伴随织造条件的变更等而改变时,也可以容易地应对。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也可以以下列方面(1)至(6)实施。
(1)在上述实施例中,反转驱动部12由包括安装至驱动轴8上的曲柄机构16的多连杆机构构成。而且,该多连杆机构是六连杆机构。但是,本发明中的反转驱动部在由包括曲柄机构的多连杆机构构成的情况下,不限于如上所述由六连杆机构构成,也可以由四连杆机构构成。
而且,在如上述那样由四连杆机构构成反转驱动部的情况下,省略了上述实施例的反转驱动部(六连杆机构)上的与曲柄机构的连杆连接的摆动杆及连接摆动杆和驱动杆的连接杆。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该结构50是连杆51和驱动杆52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直接连接的结构。此外,在如此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中,虽然折入头位于上述第一位置附近的期间(停留期间)比六连杆机构短,但也能毫无问题地进行上述折入动作。
(2)在上文中,说明了反转驱动部由包括曲柄机构的多连杆机构构成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反转驱动部不限于像这样采用曲柄机构构成,还可以采用凸轮机构构成。即,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反转驱动机部也可以以该曲柄机构由凸轮机构替换的方式构成。具体地说,在除了曲柄机构之外的部分的结构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情况下,该反转驱动部成为凸轮机构连接至该结构中的摆动杆的结构。
更详细地说,该凸轮机构具备:凸轮,其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驱动轴上;凸轮杆,其以根据该凸轮的旋转进行摆动的方式设置;杠杆状的杆(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连杆),其一端连接至该凸轮杆并且以伴随凸轮杆的摆动进行位移的方式被驱动。而且,该凸轮机构在其另一端与摆动杆连接。另外,在该连接状态下,该杆处于其长度方向大致水平的状态。因此,在该结构中,伴随由凸轮旋转导致的凸轮杆的摆动,杆在使其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往复运动,由此,摆动杆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被往复摆动驱动。
(3)在本发明中,反转驱动部以驱动轴为驱动源连接至驱动轴,且直接连接至驱动轴上的部件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驱动轴上。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部件即曲柄机构16上的曲柄毂162具有对开紧固结构,且通过对开紧固固定而安装在驱动轴8上。但是,本发明的反转驱动部在包含曲柄机构的情况下,不限于以曲柄毂作为用于其安装的结构具有对开紧固结构的方式而构成的结构。
例如,将曲柄毂设为形成为没有形成用于对开紧固结构的切槽部的圆筒状的部件。再者,将该曲柄毂的结构设为形成有沿半径方向贯通并且在圆周方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内螺纹孔的结构。而且,在该反转驱动部(曲柄机构)中,在驱动轴的上述一端部嵌插至曲柄毂的状态下,在曲柄毂的每个内螺纹孔中拧入螺纹部件,形成使该螺纹部件压接至驱动轴的上述一端部的状态,从而使曲柄毂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至驱动轴上即可。
或者,将曲柄毂如上所述设为圆筒状的部件的基础上,将该曲柄毂构成为形成有沿半径方向贯通的一个以上(优选多个)的贯通孔的结构。另一方面,关于驱动轴,将其构成为在上述一端部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内螺纹孔的结构。但是,该多个内螺纹孔按如下方式形成,即可根据与上述曲柄毂上的贯通孔的关系,对应设想的曲柄毂的多个安装相位。而且,在反转驱动部(曲柄机构)中,在驱动轴的上述一端部嵌插至曲柄毂的状态下,通过在期望的上述安装相位中将螺纹部件拧入与曲柄毂的贯通孔一致的驱动轴上的内螺纹孔中,使曲柄毂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至驱动轴上即可。
此外,关于直接连接至这种反转驱动部的驱动轴上的部件相对于驱动轴的安装,即使在反转驱动部如上所述以包含凸轮机构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只要通过与以上说明的曲柄毂的安装相同的结构,将凸轮安装至驱动轴上即可。
另外,在上文中,关于用于将直接连接至反转驱动部上的驱动轴的部件安装在驱动轴上的结构(安装结构),已经说明了可以变更该部件相对于驱动轴的安装相位的结构。但是,在本发明的反转驱动部中,上述安装结构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可以变更上述安装相位的结构,也可以是在作为前提的织机中织造条件没有变更的情况下,上述安装相位不能变更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14由两个连接杆(第一连接杆141及第二连接杆142)构成。而且,由该两个连接杆构成的驱动传递部14构成为,在折入头3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连接角度θ约为90°。但是,在本发明中,该驱动传递部,即使在这样由两个连接杆构成的情况下,也不限于在折入头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连接角度约为90°的结构。
具体地说,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驱动传递部:第一连接杆相对于中间传动轴的安装相位是,在折入头处于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的时刻,第一连接杆以从中间传动轴向与垂直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安装至中间传动轴上。另外,关于该安装相位,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基础上,在折入头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对于驱动传递部,也可以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一连接杆的结构,即第一连接杆的上述另一端部上的上述贯通孔的高度与摆动臂的上述另一端部上的上述贯通孔的高度位置不同。此外,无论哪种情况,第二连接杆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长度尺寸,以形成连接第一连接杆和摆动臂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折入头3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以连接角度θ约为90°的方式构成驱动传递部14的基础上,以如下方式设定支承轴25的位置,即,当折入头3在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之间被往复运动驱动的整个期间,连接角度θ大致保持恒定。但是,在本发明中,该支承轴的位置不限于如此设定,还可以设定为在整个上述往复运动驱动期间,连接角度改变。
此外,在由驱动传递部上的两个连接杆和摆动臂构成的上述连杆结构如上所述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形式形成的情况下,将中间传动轴的运动传递至摆动臂的效率比上述实施例差。但是,即使在如此形成上述连杆机构的情况下,通过以中间传动轴的转动量大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构成反转驱动部,可以获得摆动臂(折入头)的期望的往复运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摆动臂13和第二连接杆142的连接部分CP设置在比摆动臂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13c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但是,该连接部的位置不限于摆动臂的另一端侧,例如,还可以设定在摆动臂的中间部。
另外,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驱动传递部由两个连接杆构成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驱动传递部不限于这样由两个连接杆构成的结构,还可以由单个连接杆构成。但是,在该情况下,如果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杆142和摆动臂13的连接结构相同的方式构成该连接杆和摆动臂的连接结构,则摆动臂不能摆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认为,单个的连接杆和摆动臂的连接结构是,例如,由嵌装在一个上的连接轴和形成在另一个上的供该连接轴插入的孔构成,并且将形成在另一个上的孔设定为长孔的结构等,其中,该长孔以容许上述摆动的方式形成。
(5)上述实施例是如下示例,即在织幅方向上,在织造单个织物T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单幅卷取织机)1中,本发明适用于使空气折入装置2中的反喂纱侧的折入头3往复运动的往复运动机构7。但是,以本发明为前提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单幅卷取织机,也可以是在织幅方向上同时织造分成多个的织物的多幅卷取织机。而且,当空气喷射式织机是这种多幅卷取织机时,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除了用作使反喂纱侧的折入头往复运动的机构之外,还可应用在用于形成中间织边的折入头往复运动的机构中。
此外,用于形成中间织边的折入头在被分割的织物之间,以与两个织物的织造端相邻的形式设置有两个。但是,在如上所述应用在形成中间织边的折入头时的用于使两个折入头往复运动的结构(摆动臂、驱动传递部等)不限于如上述实施例那样针对一个折入头设置一对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每个折入头设置摆动臂(两个摆动臂支承于支承轴上的状态),并且将单个驱动传递部连接至两个摆动臂上。另外,作为两个折入头支承在单个摆动臂上的结构可以是单个摆动臂及驱动传递部是两个折入头共用的结构。
另外,作为空气喷射式织机,有以该织机的织幅方向上的最大织幅中心为基准,通过相对于该中心变更左右的织造端的位置来变更织幅的所谓中心基准织机。而且,在该中心基准织机中,伴随被织造的织物的宽度变更,喂纱侧及反喂纱侧的折入头的配置变更。因此,当空气喷射式织机是这种中心基准织机时,还可以将本发明的空气折入装置中的往复运动机构用作使喂纱侧的折入头往复运动的机构。
(6)在上述实施例中,往复运动机构7是中间传动轴11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两侧被驱动的结构(两侧驱动)。即,该往复运动机构7构成为:将反转驱动部12设置在空气喷射式织机1的两侧,反转驱动部12分别连接至中间传动轴11的两端部的每一个上。但是,在本发明中,往复运动机构不限于像这样以在两侧驱动中间传动轴的方式构成的结构,还可以是以反转驱动部仅设置在空气喷射式织机的一侧,用该反转驱动部连接中间传动轴的一端和驱动轴而在一侧驱动中间传动轴的方式构成的结构。
另外,关于作为往复运动机构的驱动源的驱动轴,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轴8机械连接至织机主轴MS,由织机主轴MS旋转驱动。即,在上述实施例中,旋转驱动驱动轴8的结构的驱动源为旋转驱动织机主轴MS的织机的原动电机。但是,在本发明中,旋转驱动驱动轴的驱动源不限于这种原动电机,还可以是独立于原动电机的专用驱动电机。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该专用驱动电机的驱动使其与原动电机同步。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该空气折入装置设置于空气喷射式织机上,并且利用折入喷嘴的空气喷射进行折入动作,且具备:一对折入头,其设置于喂纱侧及反喂纱侧,并且具有所述折入喷嘴;驱动轴,其与织机主轴同步在一个方向被连续地旋转驱动;以及往复运动机构,其支承至少反喂纱侧的所述折入头,并且以所述驱动轴为驱动源,且使所述折入头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在织口侧的第一位置和从织口分开间隔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折入头伴随所述往复运动而处于与织口重叠的状态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折入头处于从织口向与筘侧相反侧分开间隔的状态的位置,所述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具备:中间传动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织机框架上,并且沿织幅方向延伸;反转驱动部,其连接该中间传动轴和所述驱动轴,并且往复反转驱动所述中间传动轴;摆动臂,其一端被设置于经位置线的上方的支承轴支承,并且设置为以所述支承轴的轴心为中心可摆动,且另一端支承所述折入头;驱动传递部,其连接该摆动臂和所述中间传动轴,并且安装为相对于所述中间传动轴能够在所述织幅方向上变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支承轴设置在织口附近的范围内,所述范围包括织口正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部由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构成,所述第一连接杆安装为一端相对于所述中间传动轴不能相对旋转,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与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摆动臂可旋转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臂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摆动臂的长度方向上的比中间部靠该摆动臂的所述另一端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分的位置及两个连接杆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所述折入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形成的角度约为90°,并且,所述支承轴的位置设定为,即使在所述折入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角度也约为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驱动部是多关节连杆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驱动轴上的曲柄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柄机构构成为:包括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驱动轴上的曲柄毂,且所述曲柄毂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的安装相位可变更。
CN201911046360.4A 2018-11-07 2019-10-30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Active CN111155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9408A JP7140640B2 (ja) 2018-11-07 2018-11-07 空気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エアタックイン装置
JP2018-209408 2018-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55227A CN111155227A (zh) 2020-05-15
CN111155227B true CN111155227B (zh) 2023-03-10

Family

ID=6834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6360.4A Active CN111155227B (zh) 2018-11-07 2019-10-30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50594B1 (zh)
JP (1) JP7140640B2 (zh)
CN (1) CN11115522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4429A1 (en) * 1991-09-23 1993-03-31 SOMET SOCIETA' MECCANICA TESSILE S.p.A. Method to form a tucked-in selvedge in shuttleless, particularly air looms, and device to carry out said method
JP2001159053A (ja) * 1999-09-21 2001-06-12 Tsudakoma Corp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保持装置
EP1314807A2 (en) * 2001-11-22 2003-05-28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forming tuck-in selvage in cloth
EP1914334A1 (en) * 2006-10-16 2008-04-23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type tuck-i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for pile loom
CN101724954A (zh) * 2008-10-27 2010-06-0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CN102080297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无梭织机的折入方法及装置
CN206448004U (zh) * 2017-01-19 2017-08-29 青岛天一集团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筘座直连式气动光边装置
CN108149366A (zh) * 2016-12-02 2018-06-12 意达股份公司 具有行进工作头的用于织机的折边装置的控制杆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09497A (ja) * 2009-03-12 2010-09-24 Tsudakoma Corp 空気噴射式織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4429A1 (en) * 1991-09-23 1993-03-31 SOMET SOCIETA' MECCANICA TESSILE S.p.A. Method to form a tucked-in selvedge in shuttleless, particularly air looms, and device to carry out said method
JP2001159053A (ja) * 1999-09-21 2001-06-12 Tsudakoma Corp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保持装置
EP1314807A2 (en) * 2001-11-22 2003-05-28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forming tuck-in selvage in cloth
EP1914334A1 (en) * 2006-10-16 2008-04-23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type tuck-i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for pile loom
CN101724954A (zh) * 2008-10-27 2010-06-0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捕纬边的经线开口装置
CN102080297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无梭织机的折入方法及装置
CN108149366A (zh) * 2016-12-02 2018-06-12 意达股份公司 具有行进工作头的用于织机的折边装置的控制杆机构
CN206448004U (zh) * 2017-01-19 2017-08-29 青岛天一集团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筘座直连式气动光边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50594B1 (en) 2021-07-14
CN111155227A (zh) 2020-05-15
JP2020076169A (ja) 2020-05-21
JP7140640B2 (ja) 2022-09-21
EP3650594A1 (en) 202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15008B2 (en) Weaving loom for producing a leno fabric
JP6277006B2 (ja)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屈曲装置
US4305434A (en) Weaving loom
CN111155227B (zh) 空气喷射式织机中的空气折入装置
JP2975387B2 (ja) 筬の駆動方法及び装置
US4614210A (en) Leno device for weaving machines and weaving machines equipped with such a leno device
CN106757699B (zh) 一种筘座直连式气动光边装置
EP192009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a leno fabric on a weaving machine
JPH01280046A (ja) エアジェット織機
US5105856A (en) Guide mechanism for tensioning a weft thread presented to a cutter
US3678968A (en) Shuttleless loom
US5568827A (en) Weaving loom with sley associated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 weft cutter
CN209128643U (zh) 一种喷气织机的机械折入边装置
JP2002302841A (ja) レノ織物を製造する装置
US4657053A (en) Needle ribbon weaving machine
US5505231A (en) Projectile guiding elements synchronously movable with a full width power loom sley
US4006759A (en) Locked toggle beater drive for triaxial weaving machine
US745178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eaving leno fabric
US4494578A (en) Weft beat-up mechanism for looms
CN112981673A (zh) 一种新型高速织机的折入边装置
JP3357868B2 (ja) 流体噴射式織機の緯入れノズル選択装置
JP5731098B2 (ja) レピア織機の緯入れ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11172552A (ja) 布移動式パイル織機の経糸張力補正方法
US3978898A (en) Rapier looms
CN108893842A (zh) 剑杆织机的气动折入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