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4120A - 信息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4120A
CN101904120A CN2008801217812A CN200880121781A CN101904120A CN 101904120 A CN101904120 A CN 101904120A CN 2008801217812 A CN2008801217812 A CN 2008801217812A CN 200880121781 A CN200880121781 A CN 200880121781A CN 101904120 A CN101904120 A CN 101904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human body
card information
message exchange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17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雅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309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5305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329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5910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398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975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187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8256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04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41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H04B13/005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sis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人体通信部,其将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施加给人体,并且检测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信息发送部,其通过所述人体通信部,进行信息的发送;识别部,其识别能够进行来自所述信息发送部的信息发送的其他装置;检测部,其检测与其他人体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发送控制部,其基于所述识别部的识别以及所述检测部的检测,开始信息的发送。

Description

信息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一种信息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进行信息交换,以无线通信为首提出了各种方法。作为其中之一,提出了基于在人体周围感应到的静电磁场或感应电磁场的人体通信(专利文献1)。另外,还介绍了在移动电话或便携式游戏机等的外部终端间的数据收发中利用人体通信的方法,例如互相握手时从某一人的外部终端向另一人的外部终端通过人体进行数据的收发(专利文献2)。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不通过纸介质而是通过电磁波进行名片交换的电子名片装置(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17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810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72310号公报
但是,为了进行这种信息交换,对方侧也需要与自己的信息交换单元对应,为了普及仍需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对方侧进行圆滑的信息交换的信息交换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将本发明的信息交换装置设为以下的结构(第一结构),即具备:人体通信部,其将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施加给人体,并且检测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信息发送部,其通过所述人体通信部,进行信息的发送;识别部,其识别能够进行来自所述信息发送部的信息发送的其他装置;检测部,其检测与其他人体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发送控制部,其基于所述识别部的识别以及所述检测部的检测,开始信息的发送。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一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所述识别部采取以下结构(第二结构),即具备感知部,其感知所述其他装置是否能够对应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功能。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二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所述感知部采取以下结构(第三结构),即具备无线通信功能部,并且基于所述无线通信功能部接收的电波进行感知。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二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所述感知部采取以下结构(第四结构),即基于从所述人体通信部传达的信息进行感知。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二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结构(第五结构),即具备操作部,其决定基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所述感知部能够与基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无关地进行感知。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一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所述识别部采取以下结构(第六结构),即具备:注册部,其为了进行基于所述信息发送部的信息发送,而注册其他装置;和感知部,其感知其他装置,并且在由所述感知部感知出的其他装置与所述注册部的注册一致时,将其识别为能够进行基于所述发送部的信息交换的装置。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六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所述发送控制部采取以下结构(第七结构),即在即使是注册在所述注册部中的其他装置但是基于所述感知部的感知没有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即使接着检测了与其他人体之间的接触状态,也不开始向该其他装置的信息发送。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六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结构(第八结构),即具备操作部,其设定基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所述发送控制部在由所述感知部感知出的其他装置与所述注册部的注册一致的情况下,与所述操作部的设定无关地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自动开始信息的发送。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六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所述信息发送部采取以下结构(第九结构),即具备:调制部,其将所述信息调制为窄频带的发送信号;调整部,其利用与注册在所述注册部中的对方之间的关系,对所述调制部调制的发送信号的频带进行调整;和存储部,其存储由所述调整部调整过的发送信号的频带。
另外,由上述的第一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可以采取构成为移动电话的结构(第十结构)。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一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可以采取以下结构(第十一结构),即所述信息发送部发送的信息是邮件信息,并且所述人体通信部检测经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一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可以采取以下结构(第十二结构),即所述信息发送部发送的信息是内容信息,并且所述人体通信部检测经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一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中,可以采取以下结构(第十三结构),即所述信息发送部发送的信息是名片信息,并且所述人体通信部检测经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十三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可以采取以下的结构(第十四结构),即具备:信息接收部,其通过所述人体通信部,接收名片信息;名片信息的存储部;和比较部,其比较所述信息接收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和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信息交换装置是以下结构(第十五结构)的装置,即具备:通信部;信息接收部,其通过所述通信部,接收名片信息;名片信息的存储部;和比较部,其比较所述信息接收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和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十五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的结构(第十六结构),即具备:存储控制部,其通过所述比较部判断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存在与所述信息接收部已接收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物的信息,并且在该内容中存在改动时,通过在改动前的信息中追加存储改动后的信息,从而使所述存储部蓄积同一个人物的履历信息。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十五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的结构(第十七结构),即具备:控制部,其通过使所述存储部存储所述信息接收部接收的名片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从而蓄积与同一个人物的会面履历。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十五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的结构(第十八结构),即具备:存储部,其基于所述信息接收部,自动存储多个人的名片信息的接收顺序。
另外,在由上述的第十五结构构成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的结构(第十九结构),即具备:显示部,其能够布局接收到的多个人物的名片信息;功能操作部,用于使所述显示部进行与名片信息显示之外的功能相关的显示;自动关闭管理部,其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对所述功能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自动关闭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和显示控制部,其在所述显示部进入了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时,禁止所述自动关闭管理部的功能,即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进行所述功能操作部的操作,也继续进行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
另外,本发明的信息交换装置采取以下的结构(第二十结构),即具备:显示部,其能够显示接收到的名片信息;功能操作部,用于使所述显示部进行与名片信息显示之外的功能相关的显示;自动关闭管理部,其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对所述功能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自动关闭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和显示控制部,其在所述显示部进入了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时,禁止所述自动关闭管理部的功能,即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进行所述功能操作部的操作,也继续进行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
另外,本发明出上述之外,还可以获得各种构成,针对于这些构成,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交换系统的第1实施例的框图。
图2是图1的第1实施例的便携式控制部的功能的基本流程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步骤S21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步骤S10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图4的步骤S76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图2的步骤S14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2的步骤S23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图7的步骤S190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交换系统的第2实施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图2的步骤S18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步骤S248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图10的步骤S252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7的步骤S200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
图14是图9的2实施例的头戴受话器模块的控制部的功能的流程图。
图中:1、101-信息交换装置(移动电话);6、606-控制部(便携式控制部);12、112-存储部(目录保持部、注册部);14、114-显示部;20、120-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8、128-调制/解调部;32、132-收发电极;202-信息再生装置(头戴受话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交换系统的第1实施例的框图。本实施例构成包括由第一移动电话1和第二移动电话101构成的一对移动电话的系统。第二移动电话101内部的构成基本上与第一移动电话1相同,在对应的构成中两者附加相同的序号,只要没有必要就省略第二移动电话101的详细的说明。
第一移动电话1具有由控制第一移动电话1整体的计算机构成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根据电话操作部8的操作,控制第一电话功能部10。第一电话功能部10是与通常的电话功能相关的部分,包括声音的处理部或传声筒、听筒。
通过保存在存储部12中的软件执行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的功能。存储部12还暂时保存第一移动电话1整体的控制中所需的各种数据,并且也作为地址簿数据等应在第一移动电话1中蓄积保持的信息的存储装置。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还控制显示部14,进行与电话操作部8的操作进行协作的GUI显示,并且进行控制结果的显示。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也进行发声部22的控制。该发声部22与作为声音输出输入部的听筒分开设置,与显示部14联动地产生与第一移动电话1的各种功能相关的通知音或警告音,并且还起到电视电话模式等中的扬声器的作用。
GPS部16基于GPS系统,从卫星或最近的广播台获得作为第一移动电话的绝对位置信息的纬度、经度以及高度的信息,之后发送给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该绝对位置信息通过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的控制与地图一起被显示在显示部14中,并作为导航信息而被提供。
第一移动电话1能够根据第一电话功能部10和第一电话通信部18进行包括通常的通话的通过电话电路的无线通信。第一移动电话与此独立地具备无线LAN、Bluetooth(注册商标)、基于微弱电波等的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能够与存在于近距离通信圈内的其他移动电话等进行无线通信。
该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基于法律规定上没有问题的标准,虽然并未限制通信范围,但与电话线路等不同,不会产生资费。
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除了进行后述的名片信息等的交换外,还向其他设备的GPS部发送在上述的GPS部16中获取的绝对位置信息,并且能够接收其他设备在其GPS部中获得的绝对位置信息。由此,在显示部14中,除了自己的位置之外,还可以在同一张地图上显示其他设备的位置,能够在地图上确认两者的相对关系。对于此功能的详细说明在基于同一申请人的特许愿2007-28393等中有记载。
另外,第一移动电话1具有未图示的相机部,能够在存储部12中存储所摄影的图像,并且能够通过第一电话通信部18向其他移动电话发送图像。另外,第一移动电话1由充电式的主电源24进行供电,并且存储部12还被由锂电池等构成的辅助电源26支持。由此,防止主电源24进行放电或更换时失去存储在存储部12中的信息。
第一移动电话1还具备解调/调制部28、以及与该解调/调制部28进行合作的收发电极32。这些例如构成特开2006-271798等中公开的人体通信系统,若从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输出存储在存储部12中的第一移动电话1的所有者的名片信息等,则该信息在解调/调制部28中被调制为发送信号,通过电容耦合30从收发电极32向具有第一移动电话1的人体34施加该发送信息。在图1中象征性地仅表示作为人体34而处于握手状态的右手部分,但是实际上由于通过未图示的人体34的左手手持第一移动电话1,因此电容耦合30发生在收发电极32与未图示的左手之间。
如上所述,若向人体施加发送信号,则在人体34的周围会感应出对应于发送信号的强度的静电磁场或感应电磁场。因此,若人体34的右手如图所示那样与人体134的右手构成握手状态,则会向人体134传达人体34周围的静电磁场或感应电磁场。此时,在人体134的未图示的左手手持第二移动电话的情况下,由该左手与收发电极132之间的电容耦合130来检测发送信号,并且通过在调制/解调部128中对此进行解调,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接受发送来的名片信息等并使其保存在存储部112中。
由此,通过人体34和人体134的握手,向存储部112传达存储部12的名片信息等。同样,向存储部12传达存储部112的名片信息等,基于握手的电子名片信息的交换成立。如上所述,能够通过人体通信进行名片的电子交换。能够通过互相在显示部14或显示部114上显示交换的名片信息而随时进行确认,并且能够将名片信息作为电子数据来进行适当处理。
图1的第一移动电话1和第二移动电话101根据通过通信线路的基站的基础通信,能够在第一电话通信部18和第二电话通信部118之间进行通信。
另一方面,第一电话通信部18和第二电话通信部118能够通过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和第二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120进行直接的临时(ad hoc)通信。
图2是图1的第1实施例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的功能的基本流程图,通过第一移动电话1的电源接通操作而开始。若流程开始,则首先在步骤S2中,进行移动电话功能的初始化以及各功能的检查。
之后,在步骤S4中,进行显示是否为开启状态的检查。之后,若显示已开启,则进入步骤S8。另一方面,若显示没有开启,则在步骤S6中检查有无设定显示开启的操作,若检测显示开启操作,则转移到步骤S8。通常,由于移动电话在接通电源时恢复为显示开启状态,因此从步骤S4直接进入步骤S8。另外,如后所述,只要移动电话开启就适当进行步骤S4的检查。之后,例如在折叠式移动电话中,移动电话被折叠而导致显示成为关闭的待机状态的情况下,或者检测到规定时间内没有操作而导致根据进行工作的自动关闭功能成为显示关闭的情况下,从步骤S4进入步骤S6,并且此时,若进行移动电话被打开或者一些操作而检测到显示处于开启状态,则从步骤S6进入步骤S8。
在步骤S8中,检查是否从操作菜单中选择了名片交换模式。之后,若有选择,则进入步骤S10的名片交换模式处理,结束该处理时进入步骤S12。将在后面详细叙述步骤S10的名片交换模式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8中没有检测到名片交换模式的选择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检查是否从操作菜单中选择了名片显示模式。之后,若有选择,则进入步骤S14的名片交换模式处理,结束该处理时进入步骤S16。将在后面详细叙述步骤S14的名片显示模式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没有检测到名片显示模式的选择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检查是否从操作菜单中选择了身体接触模式。之后,若有选择,则进入步骤S18的身体接触处理,结束该处理时进入步骤S20。步骤S18的身体接触模式处理是在互相握手或手互相贴近的状态下,通过人体通信交换邮件信息或者共用音乐再生信息的模式。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没有检测到身体接触模式的选择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检查是否能够通过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的通信检测对应于人体通信的其他移动电话的存在。之后,若有检测,则进入步骤S21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结束该处理时进入步骤S22。将在后面详细叙述步骤S21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20中,没有检测到移动电话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检查有无信息交换用的配对或已配对的对注册,若有配对或对注册,则进入步骤S23并进行对注册管理处理之后转移到步骤S24。步骤S23的对管理处理是由步骤S18的身体接触模式处理或者步骤S21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构成的配对或对注册时,基于确保安全性的观点进行该处理,对此将在后进行叙述。另外,在步骤S22中,若没有配对或对注册,则直接转移到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检查是否启动了关闭显示的功能。之后,在没有启动该功能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4,之后,只要显示处于开启状态就反复进行步骤S4至步骤S24。另一方面,在步骤S24中感知出关闭显示的功能的启动时,转移到步骤S26。如上所述,这例如相当于通过折叠移动电话的操作以手动关闭了显示的情况,或者因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操作而自动关闭功能进行工作,从而导致显示自动被关闭的情况。
在步骤S26中,检查是否进行了电源关闭操作。之后,在没有检测到电源关闭操作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4,之后,只要电源处于接通状态就反复进行步骤S4至步骤S26。另一方面,在步骤S26中感知出电源关闭操作时,直接结束流程。
另外,在步骤S6中没有检测到开启显示的操作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20。如上所述,构成为只要显示处于非开启状态就不能选择名片交换模式或身体接触模式,防止因与未知的人接触或者不小心与物体接触而导致第一移动电话1的信息被泄露或被略读。
而且,构成为只要没有特意选择名片交换模式或身体接触模式就不会启动该功能,做到了在上述的显示开启的条件上还增加了基于人体通信不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信息泄露的双重安全对策。
图3是表示图2的步骤S21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根据图2的步骤S20检测到移动电话在附近时,开始图3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这例如相当于把客人带入了会客室时,通过自己所持有的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的通信可检测客人所持的第二移动电话101为对应于人体通信的机型的情况。另外,图3的流程构成为也可以应付具有多位客人的情况。
开始流程时,首先在步骤S32中,针对检测出的可对应于人体通信的移动电话的整机接收用于指定各个设备的信息。作为该指定用信息,例如使用分配给各移动电话的序列号或电话号码。另外,是否对应于人体通信可通过互相交换表示是对应机型的代码来实现。
接着,在步骤S34中检查是否检测到多个可对应于人体通信的移动电话。之后,在检测到多个移动电话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6,例如配对对于客人一方公司与应对一方公司的各成员而言有可能的所有组合。此时,由于例如自己公司的成员彼此的组合没有意义,因此同一方除外。
若用具体例表示,A公司(成员A1、A2)与B公司(成员A1、B2、B3)对应时,在步骤S36的配对中求出的所有组合是对1(A1和B1)、对2(A1和B2)、对3(A1和B3)、对4(A2和B1)、对5(A2和B2)以及对6(A2和B3)。
而且,在步骤S38中,决定各对的优先顺序。例如,在上述中以对1、对2、对3、对4、对5、对6的顺序决定优先顺序。接着,在步骤S40中,决定各对内的优先顺序。例如,在对1中,设定优先顺序为A1、B1的顺序。例如使用序列号来自动决定这些优先顺序。即,将对内的优先顺序设为序列号顺序,在对间,将各对内的较早的序列号与其他对的序列号进行比较来决定优先顺序。这些优先顺序很方便,目的在于如后述那样整理多个移动电话的功能。
另外,在步骤S34中,在只检测一个可与人体通信对应的移动电话的情况下,省略步骤S36及步骤S38。直接执行步骤S40。
若进行以上的配对和优先顺序决定,则进入步骤S42,检查是否有任一对的对方接近了自己的移动电话的最近距离内。这相当于为了名片交换而与某人会面的情况,对方是一人。具体而言,从为了名片交换而可会面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之差中仅检测最接近的人,并且检测该人接近了规定距离以内。通过由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检测来自对方的电波的强度来达成该功能。如上所述,一直到检测到接近了最近距离内的移动电话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42,等待检测。
在步骤S42中检测到包括自己的任一对的对方接近了自己的移动电话的最近距离内时,进入步骤S44,由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检查其他对是否在正在发声。该发声意味着确认了进入到最近距离的对的移动电话对应于人体通信时,从双方的移动电话产生的规定频率的声音信号的产生,对于此将在后详细叙述。
若在步骤S44中其他对没有正在发声,则由于即使自己的对的移动电话进行表示对应于人体通信的发声,该发声也不会重叠在其他对的发声上而成为干扰音或者不会听不到自己对的发声,因此进入步骤S46。由于名片交换有可能在多个对之间同时并行进行,并且若无对间调整地到处同时进行发声而不能互相识别,因此在进行步骤S44的检查的基础上进入步骤S46意味着避免这样的情况。
在步骤S46中,从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向周围的移动电话预先发送用于进行声音输出的申请。接着,在步骤S48中,检查是否在规定的调整时间(例如0.1秒)内接收了来自其他对的申请信号。这是为了使发声不会从多个对同时进行,使得在规定的调整时间内从多个移动电话发出申请信号时,互相调整发声顺序,尽量不会使多个对同时重叠地进行发声。
在步骤S48中检测到存在来自其他对的申请时进入步骤S50,检查多个申请之中自己对的顺序是否最优先。之后,若是最优先,则进入步骤S52。另一方面,在步骤S48中,在调整时间内没有检测到来自其他对的申请时,直接进入步骤S52。在步骤S52中执行发声等,将在后详细叙述该内容。
另外,在步骤S44中,若存在正在发声的其他对,则暂停当前发声,回到步骤S42。另外,在步骤S50中,若自己对的顺序不是最优先,则将下一个发声让给其他对,回到步骤S42。如上所述,只要满足对的对方接近了最近距离且无其他对的发声、在调整时间内无其他对的申请或即使有也是自己的对为最优先的所有条件,就反复进行步骤S42至步骤S50。
接着,详细说明步骤S52。在步骤S52中,首先进行注册,使得接近的对通过握手成为可交换信息的状态。另外,基于对内的优先顺序,从发声部22输出和弦构成音。例如,在发出将“C”和“E”作为构成音的和弦的情况下,若对中的自己的优先顺序较高,则发出“C”。另一方面,由于对的对方同时发出“E”,因此可听到“C”和“E”的和声。由此,即使对的双方的移动电话同时发声,也能够明确地识别两者在发声。这是因为若只有一方发声,则只能听到单音。
另外,在每个对中将步骤S52的和弦设得不同,例如,在其他对中例如形成“B”和“D”为构成音的和弦。另外,由于根据步骤S44至步骤S50的功能来使自己的对进行发声时,禁止来自其他对的发声,因此在自己对的和声中不会混入其他声音。
在步骤S52中,同时向周围的移动电话发送表示自己的对正在发声的信息,使得这些移动电话执行步骤S44的功能。
在步骤S52中,开始发声及信息发送时,使这些动作继续的情况下流程进入步骤S54,检查从发声开始是否经过滤规定时间(例如5秒)。接着,若未经过,则回到步骤S52继续进行发声和信息发送,若已经经过,则进入步骤S56停止和弦构成音的输出,并且停止与正在发声之间的信息发送。
接着,进入步骤S58,检查是否构成了结束对应机型检测处理操作。若无操作,则进入步骤S60,检查决定的对中是否存在对方还没有接近的对。之后,若不存在未接近对,则结束流程。另外,在步骤S58中检测结束对应机型检测处理操作时,与有无未接近对无关地结束流程。另一方面,在步骤S60中若存在未接近对,则进入步骤S42,等待其接近。
通过设置步骤S58,在没有继续进行对应机型检测的意思或想要直接选择名片交换模式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使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结束。另外,如后述那样,在构成为除了在步骤S8之外还能够在名片交换的中断中检测名片交换模式选择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步骤S58的操作,也能够直接进行名片交换模式的选择。
在图3的流程中,在互相接收指定用信息的所有移动电话中,分别根据需要与其他移动电话获得同步的同时,同时逐渐执行步骤S32至步骤S40。另一方面,在接近了最近距离内的对的移动电话中,分别根据需要获得同步的同时,同时逐渐执行步骤S42至步骤S60。
图4是表示图2的步骤S10的名片交换模式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在图2的步骤S8中检测到手动选择了名片交换模式时,开始图4的名片交换模式处理。另外,在基于名片交换模式设定的手动操作检测的中断下,也可以随时开始图4的流程。
在此,说明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行名片交换模式的选择。首先根据纸质名片进行名片的交换,为了名片交换而两者接近时,可通过图3的步骤S52的功能听到和弦。由此,因为知道双方的移动电话对应于人体通信以及双方为了信息交换已注册,因此双方可拿出自己的移动电话分别手动设定名片交换模式,从而准备基于握手的电子名片交换。或者,若具备人体通信功能的移动电话普及,则无需等到图3的步骤S42以后的功能,在与对方侧的面谈之前进行向名片交换模式的设定。
无论如何,若向名片交换模式的设定与相互的注册这两者不一致,则即使握手也不能交换名片信息,从而保持安全性,使得不会因不注意而导致名片信息泄露。
开始图4的处理时,首先在步骤S72中检查是否进行了握手。检测到握手时进入步骤S74,检查握手的对方是否为由图3的步骤S52注册的那位。之后,若是符合的对方,则转移到步骤S76的名片信息交换处理。将在后详细叙述该处理。
步骤S76的名片信息交换处理结束时进入步骤S78,检查是否存在当前显示中的名片信息。例如,在与第二个以后的对方握手的情况下,由于在显示部14中显示通过与之前的对方的握手而获取的名片信息,因此显示中的名片信息存在。
在步骤S78中存在显示中的名片信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80,使该显示结束后进入步骤S82。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78中没有检测到存在显示中的名片信息,则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与第一个对方进行了握手,因此直接进入步骤S82。
在步骤S82中,显示在步骤S76中接收到的新的名片信息。由此,若看到自己的移动电话的显示部,则能够与收到纸质名片的情况同样地作为文字信息确认对方的头衔或姓名等。接着,继续名片信息的显示并进入步骤S84,按照名片交换模式选择后的名片信息接收顺序存储在自己的移动电话中。这是为了作为后述的名片布局(lay out)整理时的参考。
接着,在步骤S88中检查接收到的信息与保存在移动电话中的已有名片的ID是否一致。作为该ID直接挪用在步骤S32中接收到的移动电话的序列号或电话号码。
若在步骤S88中检测接收信息的ID与已有名片ID一致,则进入步骤S90,这次与已有信息比较名片信息的内容,从而检查名片信息中是否有变更。因为通常从同一个人再度接收名片时考虑公司、头衔等中是否有变更。
在步骤S90中,若名片信息中有变更,则进入步骤S92,在那个人的ID文件中追加保存变更信息之后转移到步骤S94。由此,维持变更前的信息的同时,追加记录那个人的履历。另一方面,在步骤S90中没有检测到名片信息的变更的情况下,直接转移到步骤S94。
另外,在步骤S88中没有检测到已有名片ID之间的一致时,由于是初次见面的人,因此转移到步骤S96,制作新的ID文件。接着,在步骤S8中,在该ID文件中保存新名片信息之后转移到步骤S94。
在步骤S94中,将名片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保存在ID文件履历中,转移到步骤S100。通过步骤S94的接收日期和时间的保存,不仅在接收了新名片信息或已有名片的变更信息的情况外,而且在名片信息中没有变更的情况下也在那个人的ID文件中继续保存与同一个对方的会面日期和时间。如上所述,基于握手的信息交换不仅可以获取名片信息,在与同一对方的会面履历的蓄积中也有用。
另外,在步骤S72中没有检测到握手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00。另外,在步骤S74中检测到握手的对方不是已注册的对方时,也直接转移到步骤S100。由此,即使检测到握手但并非注册对方时,也不会进入以后的名片信息交换处理。即,只要不是指定的对方就不会进行名片信息的交换,保持安全性。
在步骤S100中检查名片交换模式结束操作的有无,若没有操作,则进入步骤S102之后检查没有交换名片信息的注册对的有无。之后,若没有名片未交换的注册对,则意味着与此时的所有的对方之间的名片信息交换结束,因此自动结束流程。另一方面,若存在未交换注册对,则回到步骤S72,之后一直到不存在未交换对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72至步骤S102。但是,在步骤S100中检测到名片交换模式结束的手动操作时,与名片未交换注册对的有无无关地直接结束流程。
图5是表示图4的步骤S76的名片信息交换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开始流程时,在步骤S112中检查在正握手的对内自己的移动电话的顺序是否被优先。之后,如不是优先,则进入步骤S114,开始名片信息的发送。此时,相反地,对方优先,进入名片信息的接收。
接着,在步骤S116中,检查握手是否继续,若被继续,则在步骤S118中检查发送是否完成。之后,若没有完成,则回到步骤116,只要继续握手就反复进行步骤S116及步骤S118,等待发送完成。
在步骤S118中确认发送完成时进入步骤S120,检查接收是否完成。在从步骤S118转移到步骤S120的情况下,通常,由于没有完成接收,因此进入步骤S122,开始接收。
接着,在步骤S124中检查是否继续握手,若正在继续,则在步骤S126中检查发送是否完成。之后,若没有完成,则回到步骤S124,只要继续握手就反复进行步骤S124及步骤S126,等待接收。
在步骤S126中确认接收完成时进入步骤S128,暂时存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这是为了使其对应于之后的显示,并且根据需要将其保存在存储部12中。该暂时存储至少一直维持到不需要进行名片信息交换之后直接开始的名片显示模式处理中的显示为止。
若完成暂时存储,则进入步骤S130,检查是否完成发送。从步骤S128转移到步骤S130的情况下,通常由于完成了发送,因此结束流程。
相对于此,在步骤S112中,在握手的对内自己的移动电话的顺序为优先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20。在从步骤S112转移到步骤S120的阶段中,由于没有完成接收,因此进入步骤S122,开始接收。
接着,在步骤S124中检查是否继续握手,若正在继续,则在步骤S126中检查发送是否完成。之后,若没有完成,则回到步骤S124,只要继续握手就反复进行步骤S124及步骤S126,等待接收。
在步骤S126中确认接收完成时进入步骤S128,暂时存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之后,完成暂时存储时进入步骤S130,检查发送是否完成。在从步骤S112转移到步骤S120的结果到达了步骤S130的情况下,通常,由于发送没有完成,因此流程转移到步骤S114,开始名片信息的发送。
接着,在步骤S116中检查是否继续握手,若正在继续,则在步骤S118中检查发送是否已完成。之后,若没有完成,则回到步骤S116,只要继续握手就反复进行步骤S116及步骤S118,等待发送完成。
在步骤S118中确认发送完成时进入步骤S120,检查接收是否完成。此时,通常,由于接收已完成,因此进入步骤S130,检查发送是否完成。此时,通常,由于也已完成发送,因此结束流程。
步骤S132至步骤S138在名片信息的发送中途或接收中途中,与中断了握手的情况的处理相关。
首先,在步骤S116中检测到握手已不再继续时进入步骤S132,在显示部14中进行宗旨为名片交换未完成的警告显示。此时,发声部22也可以进行该宗旨的警告音输出或播报。
之后,进入步骤S134,根据步骤S132的警告检查是否重新开始握手。之后,只要没有检测到握手就反复进行步骤S132及步骤S134,等待握手的重新开始。若在步骤S134中检测到握手,则回到步骤S114,开始再次发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4中检测了握手已不再继续时进入步骤S136,在显示部14(及根据需要在发声部22)中进行宗旨为名片交换未完成的警告显示。
之后,进入步骤S138,根据步骤S136的警告检查是否重新开始握手。之后,只要没有检测到握手就反复进行步骤S136及步骤S138,等待握手的重新开始。若在步骤S138中检测到握手,则回到步骤S122,开始再次发送。
图6是表示图2的步骤S14的名片显示模式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在图2的步骤S12中,检测手动选择了名片显示模式时,开始图6的名片显示模式处理。另外,也可以名片显示模式选择的手动操作检测的中断,使图6的名片显示模式随时开始。
开始流程时,首先,在步骤S142中,检查是否通过菜单的选择设定为会议显示模式。会议显示模式是模仿将交换的纸质名片对应到对方的就座位置并排列在桌子上,并且将接收的头衔及姓名对应到对方的就座位置并布局在显示部14中的模式。
在步骤S142中检测会议显示模式的设定时进入步骤S144,从存储部12读取在最新的名片交换模式期间内交换的名片信息。具体而言,检测图2的步骤S8的名片交换模式选择操作、图4的名片交换模式结束的操作的各自最新的操作时刻,在其间读取接收到的所有名片信息。这与在一个会议开头结束名片交换之后就座的对方侧所有成员的名片信息相对应。
纸质名片时,由于已知的人彼此不进行名片交换的情况多,因此不可能将这个人的名片排列在桌子上,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只要握手,即使是已知的人也重新自动交换名片信息,并在移动电话中暂时存储该信息,因此每次会议时能够在显示部14中显示对方侧所有成员的名片信息,成为人的记忆力的辅助。
接着,进入步骤S146,禁止显示自动关闭功能。在通常的移动电话的显示中,在会议显示模式的显示以外的显示中设有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操作时自动关闭显示的功能。但是,在会议显示模式中,期望在不进行长时间移动电话的操作的状态下将对方的名片信息一览表显示在显示部14中。所以,在步骤S146中,禁止自动关闭功能,防止自动关闭功能如在通常的移动电话中那样随意工作而导致在会议中途名片信息一览显示被自动关闭。
接着,在步骤S148中,检查对方侧就座的配置是否可基于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的信息进行自动感知。该检查基于交换多个移动电话间的电波强度信息的三角测距。
在步骤S148中能够进行自动检测坐席配置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5,从接收的名片信息中与检测的就座配置对应地自动布局对方侧出席者的头衔及姓名,并在显示部14中进行一览显示之后转移到步骤S152。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8中,判断出不能自动检测坐席配置时,转移到步骤S154,从接收的名片信息中以接收顺序信息附加方式在显示部14中显示对方侧出席者的头衔及姓名。该接收顺序信息通过图4的步骤S84而被存储。
之后,进入步骤S156,根据接收顺序信息和基于记忆力的脸的特征等,以手动检查是否存在坐席顺序的布局变更操作。这相当于在接收到纸质名片的情况下在桌子上排列该名片。在步骤S156中检测手动布局变更操作时进入步骤S158,根据变更后的布局,在显示部14中一览显示对方侧出席者的头衔及姓名之后转移到步骤S152。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156中没有检测到手动操作,则直接转移到步骤S152。
在步骤S152中,从显示部14的一览显示中检查是否存在选择指定的个人的操作。之后,若存在该操作,则进入步骤S160,仅在规定时间内(例如10秒)在显示部14中放大显示有关被选择者的所有的名片履历信息。之后,若经过该规定时间,则自动结束放大显示之后回到一览显示,并且进入步骤S162。另外,步骤S160至步骤S162的转移除了基于这样的规定时间经过的自动转移之外,也可以基于手动操作进行转移。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2中没有检测到个人选择操作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162。
在步骤S162中,检测是否存在结束会议显示模式的操作,若没有检测,则回到步骤S152。之后,只要没有检测到会议显示模式结束操作就反复进行步骤S152、步骤S160及步骤S162,且继续进行名片信息的一览显示,并且能够随时确认其中的指定个人的详细履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2中检测了会议显示模式结束操作时进入步骤S164,删除在图5的步骤S8中进行的接收名片信息的暂时存储之后,到达步骤S166。
另,在步骤S142中没有检测到会议显示模式的设定时,直接到达步骤S166。
在步骤S166中,进行是否设定有通常显示模式的检查,检测了设定时间能如步骤S168,进入名片信息的检索显示处理。在该步骤S168中,能够以保存在存储部12中的名片信息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处于第一便携式控制部16的控制下的电话操作部8及显示部14的GUI,执行检索条件的设定及检索。另外,检索结果被显示在显示部14中。
根据步骤S168中的结束顺序结束名片信息检索显示处理时,结束名片显示模式的流程。另外,在步骤S166中没有检测到通常显示模式的设定时,直接结束流程。
上述的第1实施例以移动电话为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并非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移动电话,在便携式信息终端(PDA)或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其他便携式设备中编入上述说明的有关名片信息交换的诸功能。另外,也可以在手表中编入有关上述名片信息交换的诸功能。而且,也可以在用于放入纸质名片的名片夹中编入有关上述名片信息交换的诸功能。
另外,有关上述名片信息交换的诸功能除了被编入到一个设备的情况之外,也可以分给多个设备而被编入。例如,可以构成为将图1的调制/解调部28、收发电极32、控制这些部件所需的最小限度的构成与微弱电波通信功能部一起编入手表中,并且使其他功能部分散在可通过微弱电波通信功能部与这样的手表进行通信的个人计算机或包等不一定需要与人体贴近即可携带的装置或器具中。而且,可通过微弱电波通信与上述那样的手表进行通信的功能部不一定需要分散在便携式设备中,也可以作为会议室的设备而固定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图2的步骤S21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的详细内容,在图3中表示了利用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的功能,但是本发明的实施并非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握手的时刻通过人体通信试图进行通信,若存在表示是对应机型的代码等响应,则将对方机型判断成可对应。此时,也可以以一次握手,一口气进行到对方是否可响应的感知和后续的名片信息的交换为止。
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构成为在第一次握手中首先通过人体通信只进行对方是否为可对应的确认。此时,在第一次握手中确认了对方为可对应的基础上,进行图2的名片交换模式的选择,之后作为第二次的握手进行与图4相同的名片信息交换。
图7是表示图2的步骤S23的对注册管理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若在图2的步骤S22中检测配对或对注册,则开始图7的对注册管理处理。
开始流程时,首先在步骤S172中,检查是否存在未注册的名片交换对,若存在,则进入步骤S174。在步骤S172中,存在未注册名片交换对的情况如下:通过图3的步骤S36至步骤S40的配对产生了对,但是在没有步骤S52的注册的情况下,该对被残留,并且通过在步骤S58中检测的结束操作,到达了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结束。
在步骤S174中,针对在步骤S172中检测的未注册名片交换对进行以下的检查:其成为图3的步骤S36至步骤S40的配对原因的图2的步骤S20的检测之后,检查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5分钟)。之后,若经过了规定时间,则转移到步骤S178,解除符合的未注册的名片交换对,进入步骤S180。
这是为了在检测到对应移动电话之后在没有对注册的情况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断为没有名片交换的意图,防止以后的混乱或意外的信息泄露,从而解除名片交换对。
另一方面,在步骤S174的检查中,还没有经过规定时间时,进入步骤S176。在步骤S176中,针对在步骤S172中检测的未注册名片交换对,检查其是否为通过图3的步骤S58的功能结束了对应机型检测处理而被残留的。若符合,则进入步骤S178,解除未注册的名片交换对之后进入步骤S180。
这是因为:即使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在残留了未注册名片交换对且在步骤S58中检测到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结束操作时,针对于此判断没有名片交换的意图,为了防止以后的混乱或意外的信息泄露,从而解除名片交换对。
如上所述,防止未注册交换对被残留而产生意外的名片交换。另外,在步骤S172中没有感知出未注册名片交换对时,由于不需要步骤S174至步骤S178的处理,因此直接转移到步骤S180。
在上述中,假设即使步骤S58中检测到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结束操作在有意进行以后的与未注册对之间的名片交换的状况下而被执行,通过从步骤S176进入步骤S178,对于一旦解除未注册名片交换对而言不成问题。这是因为只要想进行名片交换的对方在附近,若通过反复进行图2的流程再次到达步骤S20及步骤S21,则可以再次进行配对。
另外,从图2可知,由于在步骤S21的对应机型检测处理结束之后进行步骤S22的检测,因此通常步骤S176起作用而到达步骤S178。步骤S174起作用是指以下的情况:以基于名片交换模式设定的手动操作检测的中断开始图4的流程,结果不经过图3的步骤S58而强制结束对应机型检测处理,从而导致未注册名片交换对被残留。另外步骤S174可与其他未预料的所有未注册名片交换对的残留状况对应。
在步骤S180中,检查未进行名片交换的注册对的有无。存在这样的注册对时进入步骤S182,检查是否完成名片交换模式的设定。若没有完成设定,则进入步骤S184,检查符合对的注册之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0秒)。之后,若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则进入步骤S186。另一方面,在步骤S182中已设定有名片交换模式的情况下,直接到达步骤S186。
在步骤S186中,检查设定名片交换模式之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之后,若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则进入步骤S188。另外,步骤S186的检查基本上针对从步骤S182直接到达步骤S186的情况,并且由于经过步骤S184到达步骤S186的情况是名片交换模式未设定,因此步骤S186的检查结果一定是未经过规定时间到达步骤S188。
在步骤S188中,在存在注册对的状态下,检查是否进行了图4的步骤S100的名片交换模式结束操作。
在步骤S188中,与是否有注册对残留无关地感知到存在使名片交换模式结束的操作时,进入步骤S190,进行决定保存还是删除符合的注册对等处分的处理。将在后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另一方面,由于在步骤S184或步骤S186中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已经没有名片交换的意图的情况,因此进入步骤S190。
若步骤S190的符合注册对保存/删除处理结束,则进入步骤S192。另外,在步骤S188中没有检测到名片交换模式结束操作时,也转移到步骤S192。另外,在步骤S180中没有检测到注册对时,直接到达步骤S192。
以上,为了防止因未注册名片交换对或名片交换的注册对不注意被残留而引起意外的名片信息的泄漏,在步骤S172至步骤S190中进行这些对的处分。
另一方面,步骤S192至步骤S196用于防止因放置对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流出名片信息进行许可的名片交换模式设定而引起意外的名片信息的泄漏。
首先,步骤S192与名片交换模式设定完成无关地检查是否为名片未交换状态的注册对不存在的状态。之后,若符合,则进入步骤S194,检查名片交换模式设定之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5分钟)。之后,若经过了规定时间,则进入步骤S196,自动解除名片交换模式并到达步骤S198。这是考虑到如步骤S192的不合理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时忘记了名片交换模式结束的操作,用于防止继续进行名片交换模式而牵连到意外的名片信息流出。
另外,在步骤S192中,没有与名片交换模式设定完成无关地检测名片未交换状态的注册对不存在的状态时,或者在步骤S194中没有检测到规定时间的经过时,直接到达步骤S198。
在步骤S198中,检查成为图2的步骤S18的身体接触处理的对方的有无。之后,若存在这样的对,则进入步骤S200,进入身体接触管理处理。该处理是以下的管理处理:在身体接触对间假设的人体通信中,邮件信息交换时的安全性比音乐的再生信息共用时的安全性更严格,放置身体接触的设定来防止被没有预料的他人的接触而使私生活受到侵犯。
结束身体接触对管理处理时,结束图7的对管理处理。另外,在步骤S198中没有检测身体接触对时,直接结束对管理处理。
图8是表示图7的步骤S190的符合注册对保存/删除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212中,检查符合的注册对的对方的ID是否与已有名片ID一致。这意味着确认是否为过去进行名片交换的对方。之后,若不存在与已有名片ID之间的一致,则进入步骤S214,删除符合的注册对之后结束流程。
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212中检测出与已有名片ID之间的一致,则进入步骤S216,检查从名片交换的最新日期和时间是否经过了规定日期和时间(例如6个月)。之后,经过了规定日期和时间以上时,,进入步骤S214,删除符合的注册对之后结束流程。
在步骤S216中确认为没有经过规定日期和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8,改写并保存符合的注册对,之后进入步骤S220。这是因为是进行过名片交换的对方且该信息比较新的情况下,即使该对方的名片信息被流出,安全性问题的风险小,适合维持注册。另外,若内容上有变动,则也可以在步骤S218中支持注册。通过步骤S218继续与风险少的对方之间的注册对的保存,其意义还在于只进行名片交换模式的设定就能够快速地进行与该对方之间的下一次的名片信息交换。
在步骤S220中,检查与注册对的对方之间在规定期间(例如最近一年)内是否接收到多次名片信息。之后,若符合,则进入步骤S222。符合步骤S222的情况意味着首先在步骤S216中确认最新的名片信息接收是过去的6个月以内,且上一次的名片信息接收也在过去一年以内,故是一种最近频繁见面的商业关系的对方。
因此,此时进入步骤S222,使基于握手ID的名片信息交换可中断化,并结束流程。另外,在步骤S220中不能确认规定期间内的多次信息接收的情况下,直接结束流程。
步骤S222的具体的功能是通过握手而交换ID,从而知道了是满足步骤S220的条件的对方时,能够进行用于直接进入图5的流程的执行的中断。因此,若是由步骤S222许可了中断的对方,则即使没有选择名片交换模式,只要进行握手,即可从图5的流程进行图4的步骤S78以后的流程的执行。
此时,由于是频繁见面的对方,因此实际上在图4的流程的执行中,预测从步骤S88经过步骤S90直接进入步骤S94,并且只有会面的日期和时间被蓄积在ID文件履历中的情况较多。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交换系统的第2实施例的框图。第2实施例在图1的第1实施例的构成上还追加了头戴受话器(headphone)模块202。
因此,图9的第一移动电话1的构成与图1的构成相同,因此在各个构成上附加同一序号,除后述的调制/解调部28以外,省略说明。另外,由于图9的第二移动电话101的构成也与图1的构成相同,因此为了避免冗长,除调制/解调部128及收发电极132以外,省略图示并且也省略说明。
如在图1中所说明过的,人体34(右手部分以外未进行图示)是第一移动电话1的持有者,根据收发电极32之间的电容耦合30施加来自调制/解调部28的发送信号。在图1中,说明了通过由人体34的左手(未图示)手持第一移动电话1,从而在左手与收发电极32之间产生电容耦合30的情况,但是在第一移动电话1被放入衣服的口袋等中,从而接近于人体34的皮肤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灵敏度,通过衣服在收发电极32与人体34的皮肤之间产生用于信号授受的电容耦合30。
在图9的第2实施例中,从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输出音乐信号且在调制/解调部28中调制了该信号之后,通过上述的电容耦合30作为发送信号施加给人体34,并且通过头戴受话器模块202鉴赏该音乐信号。
头戴受话器模块202构成人体34与搭载在同一人的头部204上的无线头戴受话器,施加给人体34的音乐信号被传达到人体34的皮肤而到达头部204时,该信号通过接收电极206与头部204之间的电容耦合208而被接收电极206接收。
在接收电极206中被接收的音乐信号通过缓冲器209被输入到由控制部210控制的解调部211的判定部212中。控制部210控制解调部211的判定部的整体的功能,并且具有用于保存判定部212的判定中所需的数据等的存储部。
判定部212判定接收到的调制信号是否适合接收,对此将在后详细叙述。由判定部212判定出适合于接收的音乐信号被解调部211进行解调,并发送给数字信号处理器214。
数字信号处理器214进行基于操作部216的手动操作的输出音量的调节等信号处理,向DA转换器218输出处理后的数字音乐信号。来自DA转换器218的模拟音乐输出被头戴受话器放大器220放大之后,从分别设置为左右两耳用的头戴受话器222向头部204的两耳输出,作为立体声音乐。
由于头戴受话器模块202独立于第一移动电话1,因此专门具备由电池进行供电的电源部224。
另外,头戴受话器模块202也可以通过小型化构成左右耳用的一对独立的耳机(earphone)模块。此时,左右的耳机模块分别具有与头戴受话器模块202相同的构成。
接着,详细说明图9的第一移动电话1的调制/解调部28、第二移动电话101的调制/解调部128及头戴受话器模块202的解调部211的构成。第一移动电话1的调制/解调部28及第二移动电话101的调制/解调部128分别具备设定/判定部50及150。另一方面,头戴受话器模块202的解调部211具备上述的判定部212。他们互相协作而向指定的头戴受话器模块输出音乐,并且防止未预料的声音信混入头戴受话器模块中。
第一移动电话1的调制/解调部28、第二移动电话101的调制/解调部128其构成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基于设定/判定部50和判定部212进行说明。
首先,从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输出音乐信号,并将其输入给调制/解调部28时,在设定/判定部50中进行信道设定、标题设定及密码设定,基于这些设定进行音乐信号的调制,并通过电容耦合30将其作为发送信号施加给人体34。
设定/判定部50中的设定向指定的头戴受话器模块输出音乐,并且防止未预料的声音信混入头戴受话器模块中,并且防止分别向信道不一致、或标题不一致、或不能进行密码的解码的对方通过人体通信泄露发送信号。
被施加在人体34的音乐信号传达到人体34的皮肤之后到达头部204,被接收电极206接收,之后通过缓冲器209输入给判定部212。判定部212判定音乐信号的信道、标题部,并且进行密码部的解码。由此,只有信道和标题部一致且可进行密码的解码的音乐信号从解调部211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器214中。
由此,只有从第一移动电话1真正被输出的音乐信号流入头戴受话器222,防止因与未预料的他人之间的接触而导致他人正在听的音乐混入头戴受话器222中的情况。
在此,补充缓冲器209的功能。第一移动电话1的调制/解调部28将由设定/判定部50设定的标题部附加给应发送的单位数字信号(包),并且反复进行规定次数(例如5次)的该处理之后输出给收发电极32,并在缓冲器209中保持这些信号。判定部212逐一读取并判定被保持在缓冲器209中的同一规定数量(例如5个)的单位数字信号。之后,在信道和标题部一致的情况下,对规定数量的单位数字信号进行相互处理之后进行纠错等,并输出给数字信号处理器214。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进行纠错,迅速地将信道和标题部一致的最早的单位数字信号输出给数字信号处理器214,废弃之后的同一单位数字信号。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应付信道因偶然或恶意一致的未知的信号通过未预料的与他人之间的接触而串线到接收电极206中,从而其与单位数字信号的标题部接收时刻重叠的事态对应。
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来自第一移动电话1的真正的发送信号,也不能将其单位数字信号的标题部辨认为正确的标题部,但是若能够将在同一规定数量的单位数字信号中的其他时刻接收到的标题部辨认为正确的标题部,则能够采用该单位数字信号输出给数字信号处理器214。
上述的构成在被加密的同一规定数量的单位数字信号的数据部中的任一个上重叠未知的信号而不能进行解码的情况下也很有用。即,能够对在其他时刻接收到的同一数据进行解码,则能够将其输出给数字信号处理器214。
另外,根据发送信号的种类,可以省略设定/判定部50的信道设定、标题部设定及密码设定中的任一个。另外,针对该设定,也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种类而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作为发送信号的种类除了如上所述的音乐的发送之外还具有电子邮件的发送等,将在后详细叙述这些发送的处理方法以及设定的管理。
以上是利用搭载在自身头部204上的头戴受话器模块202鉴赏从第一移动电话1输出的音乐的情况,例如,可通过握住恋人的人体134的手,利用自身的头戴受话器模块202共同鉴赏从恋人所持有的第二移动电话101输出的音乐。
另外,与此相反,也可以通过握住恋人的人体134的手,利用搭载在恋人的头部上的同样的头戴受话器模块共享从自身第一移动电话1输出的音乐并使其鉴赏。
进行这样的恋人彼此的音乐的共享时,互相共同进行信道设定、标题设定及密码设定。
另外,进行这样的音乐的共享时,自身可以不具备如移动电话1的音源设备,只要具备戴受话器模块202即可,或者相反也可以。而且,基于人体通信的信息共享除了握手的情况外,也可以是通过挨着坐在椅子上的方式所产生的电容耦合。
图10是表示图2的步骤S18的身体接触模式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以图9的构成为基础。身体接触模式处理是如上所述那样,能够在互相牵手或贴近的身体接触状态中,通过人体通信交换邮件信息或共享音乐的再生信息的模式。
开始流程时,在步骤S232中,检查身体接触模式是否为音乐模式。之后,若是音乐模式,则进入步骤S234,检查是否存在用于共享从自身的移动电话即第一移动电话1输出的音源的设定操作。
若存在自身音源设定操作,则在步骤S236中,检查想要共享音乐的对方和自己是否作为音乐身体接触对而被注册。之后,若没有注册,则进入步骤S238。
在步骤S238中,检查接收对方的音源的信道是否完成注册。若完成注册,则在步骤S240中自动将该信道除外。之后,在步骤S242中,从被除外的信道以外的信道之中自动选择并设定用于发送自己的音源的信道。另外,在步骤S238中,若没有表示对方音源接收信道完成注册这一意思的检测,则无需考虑被除外的信道,直接进入步骤S242。
步骤S242中设定的自身音源发送信道在步骤S244中被传达到对方的移动电话即第二移动电话101中,并且在步骤S246中注册在自己的移动电话即第一移动电话1的存储部12中。
另外,步骤S244的信道的传达从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进行,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是通过握住对方的手的人体通信。
如以上所述,设定用于将自身音源提供给对方的信道,并且在将该信道传达到对方的基础上,进入步骤S248的音乐再生处理。将在后详细叙述该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36中检测到音乐身体接触对被注册的情况下,由于发送自身音源的信道已完成设定,并且已向对方传达完该信道,因此直接进入步骤S248的音乐再生处理。
结束音乐再生处理时进入步骤S250,进行身体接触模式是否为邮件模式的检查。另一方面,在步骤S232中没有检测到是音乐模式时,直接转移到步S250。另外,步骤S232至步骤S250的情况是图10的流程的通例,但是为了可以在音乐模式之后接着进入邮件模式,在步骤S248之后设置了步骤S250。
在步骤S250中检测是邮件模式时,进入步骤S252,执行邮件模式处理,以该处理的结束为准结束流程。将在后详细叙述步骤S252的邮件模式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34中没有检测到自身音源设定操作时,相当于是音乐模式且共享从对方输出的音源的情况,因此转移到步骤S254。在步骤S254中,检查用于接收对方的音源的信道是否被注册在存储部12中。
若没有注册,则进入步骤S256,从对方的移动电话接收用于接收音源的信道。来自这样的对方的信道的接收在第一便携式通信部20中进行,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是通过握住对方的手的人体通信。
在步骤S256中接收了对方音源接收信道时,进入步骤S258,在存储部12中注册接收到的信道,并且在步骤S260中将对方音源接收信道通知给自己的头戴受话器即头戴受话器模块202。将被通知的接收信道存储在存储部12中。
共享对方的音源时,经过以上的处理到达步骤S250。之后与共享自身音源的情况相同。
图11是表示图10的步骤S248的音乐再生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以图9的构成为基础。开始流程时,在步骤S252中,从存储部12获取音源信号。被获取的音源信号在步骤S264中被分割为单位数字信号,在步骤S266中自动选择其中时间上最优先的单位数字信号。
接着,在步骤S268中向自己和对方的头戴受话器通知发送音源的信道,其具有与图10的步骤S260同样的功能,通过每次发送单位数字信号时向头戴受话器通知音源信道,从而从音乐的再生中途参加了音乐共享的头戴受话器也能获得音源的发送信道的信息。
接着,在步骤S270中检查是否被设定为简单发送模式,若不是简单发送模式,则进入步骤S272,进行向单位数字信号赋予发送用的标题部的指示。而且,在步骤S274中,进行将赋予了标题部的单位数字信号编码为ADPCM(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的指示。这意味着与信号的压缩一起进行该加密。
上述处理之后,在步骤S276中指示单位数字信号的调制,在步骤S278中指示发送。结束发送时,在步骤S280中检查发送是否是规定次数(例如5次),若没有达到规定次数,则回到步骤S278。之后,一直到在步骤S280中检测发送达到了规定次数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278的发送。
在步骤S280中检测发送达到了规定次数时,流程进入步骤S282,由步骤S278及步骤S189检查进行了规定次数发送的单位数字信号是否为音乐最后部分。
之后,若不是最后的部分,则回到步骤S266,除了发送完成的部分之外进行最优先的单位数字信号的选择。之后,一直到在步骤S282中检测最后的单位数字信号的规定次数发送结束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266至步骤S282。
另一方面,在步骤S270中检测到简单发送模式的设定时,转移到步骤S284,指示直接调制步骤S266中选择的单位数字信号,并且进行在步骤S286中发送该信号的指示。
之后,在步骤S282中检查发送的单位数字信号是否为音乐的最后部分。若不是最后部分,则回到步骤S266,除了发送完成的部分之外进行最优先的单位数字信号的选择。之后,同样,一直到在步骤S282中检测最后的单位数字信号的规定次数发送结束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266至步骤S270、步骤S284、步骤S286及步骤S282。
上述的简单发送模式构成为只有在与发送信道一致时才能共享由人体通信发送来的音乐信号,可应付没有标题部的检查或密码解码的功能的简易型的头戴受话器模块。如上所述,通过人体通信进行收发的信号的安全性可根据信号发送的目的来变更。该变更也可以根据音乐与邮件等发送的内容来进行。
根据如以上的构成,信道不一致的信号、提高了安全性时的标题部不一致的信号、不能对密码进行解码的信号根据他们的安全性的程度,不会泄露给未预料的对方。另外,也可以防止未预料的声音信号混入头戴受话器模块中。
图12是表示图10的步骤S252的邮件模式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以图9的构成为基础。开始流程时,在步骤S292中,检查是否完成发送用邮件的制作。若完成了邮件的制作,则进入步骤S294,对完成制作的邮件加密并自动制作为发送邮件之后,转移到步骤S296。另一方面,在步骤S292中没有检测到发送邮件的制作完成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296。
在步骤S296中,检测自己的身体是否与自己以外的人体接触。若没有检测到,则回到步骤S292,之后反复进行步骤S292至步骤S296,等待接触检测。
另外,步骤S296的接触检测是基于可以检测接触状态的有无的功能的,不仅可以检测接触的开始,还可以检测接触的解除。从步骤S296向步骤S298的转移也是基于接触开始的检测而进行的。
若在步骤S296中检测到接触,则转移到步骤S298。此时,存在由步骤S294制作出加密发送邮件的情况和没有制作的情况,对于这些情况的处理将在后分别进行叙述。
在步骤S298中,交换用于开始人体通信的信息。之后,基于交换信息,在步骤S300中检查接触对方的地址是否完成注册。该注册的管理将在后面叙述。
在步骤S300中,检测到接触对方的地址完成注册时,进入步骤S302,检查在步骤S294中是否制作了加密发送邮件。之后,若存在发送用的加密邮件,则进入步骤S304,将加密发送邮件调制为人体通信用,并且进行发送此邮件的指示,之后转移到步骤S306。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302中没有检测到发送用的加密邮件,则直接转移到步骤S306。
在步骤S306中,基于人体通信试图接收来自自己的身体以外的加密邮件,并且若存在加密邮件,则指示对其进行解调的处理。接着,在步骤S308中检查是否存在被解调的加密邮件。之后,若存在符合的邮件,则进入步骤S310进行密码的解码之后,转移到步骤S312。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8中没有检测到加密邮件时,直接转移到步骤S312。另外,在步骤S300中不能确认接触对方的地址的注册时,也直接转移到步骤S312。
在步骤S312中,检查通过步骤S296的接触检测功能检测到接触的解除开始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之后,若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则回到步骤S292,之后反复进行步骤S292至步骤S312。另外,在反复的过程中,在步骤S296中检测到新的接触状态的开始时,使步骤S312中的经过时间的计时复位,从下一个接触状态的解除开始重新开始计时。另一方面,在步骤S312中检测到规定时间的经过时,结束流程。
如以上所述,例如,每次恋人彼此相互握手时,自动触发邮件交换,可进行基于人体通信的邮件的交换。另外,若握手没有经过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则结束图12的流程,自动解除身体接触模式。
图13是表示图7的步骤S200的身体接触对管理处理的详细内容的流程图,以图9的构成为基础。开始流程时,在步骤S322中,检查是否检测音乐身体接触对ID。之后,若有检测,则进入步骤S324,在该对中检查用于接收音源的信道是否互相注册完毕。
在检测了ID的对中用于接收音源的信道互相注册完毕意味着只要与该对有关,若使用注册信道就不会产生信号混入,并且可共享互相的音源。
在步骤S324中,检测用于在指定的对内收发声源的信道已互相完成注册时,进入步骤S326,检查在这样的对中是否存在作为优先身体接触对而注册ID的对,如符合,则进入步骤S328。另外,只检测到一个用于收发声源的信道互相完成注册的身体接触对的ID时,将该对作为优先身体接触对而被注册的对,进入步骤S328。
在步骤S328中,检查当前设定的信道是否与作为优先身体接触对而完成注册的信道一致。之后,如不一致,则进入步骤S330,检查产生该不一致之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日)。
在步骤S330中,检测规定时间的经过时,进入步骤S332,将当前设定的信道作为优先身体接触对,自动恢复为完成注册的信道,之后转移到步骤S334。
另一方面,只要步骤S322至步骤S326及步骤S330中的任一个不符合的情况以及符合步骤S328的情况下,都直接转移到步骤S334。
如上所述,作为优先身体接触对而注册了ID及音源发送信道时,在随意变更当前设定的信道的基础上且在无故障的条件下,自动地进行向完成注册信道的自动恢复。即,针对恋人彼此之间等亲密度高的身体接触对,即使在进行信道变更而放置的情况下,也无须每次都使其回到注册信道。
在步骤S334中,检查是否存在多个(3人以上)共享音源时的请求信道自动调整的操作。之后,若检测操作,则进入步骤S336,将收发信道自动变更为根据调整结果决定的信道,之后转移到步骤S338。另一方面,若不符合步骤S334,则转移到步骤S338。
接着,将以下情况作为具体例进行说明:友人组A、B、C、D具有上述的步骤S322至步骤S336的功能,其中,A与B、C与D分别是恋人,分别进行作为优先身体接触对的注册。
另外,在优先身体接触对的A和B中,为了从A向B进行发送而注册第一信道、为了从B向A进行发送而注册第二信道,另一方面,在优先身体接触对的C和D中,从C向D注册第一信道、从D向C注册第二信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身体接触对在对内共享音乐的情况下不存在问题,但是例如,若考虑友人组A、B、C、D所有成员共享A的音源的情况,则变成从A向B、从A向C、从A向D都要使用同一个信道。在组内分别共享来自B、C、D的音源的情况也与这个情况相同。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334的操作,由此进入步骤S336时,通过A、B、C、D互相的近距离通信,进行信道的自动调整,例如,向来自A的音源的发送中分配第一信道、向来自B的音源的发送中分配第二信道、向来自C的音源的发送中分配第三信道、向来自D的音源的发送中分配第四信道,并进行自动变更。由此,A、B、C、D将第一至第四信道中的一个作为接受信道任意进行选择来共享期望的音源。
另外,该组内音源共享功能除了在人体通信外,也可以在近距离通信等其他通信中应用。
以上的步骤S336的变更功能进行工作时,例如,C的发送信道从第一信道变更为第三信道、D的发送信道从第二信道变更为第四信道。如上所述,在步骤S332中,功能在优先身体接触对中被注册的音源收发信道被变更的情况下使其自动恢复为完成注册信道。
由此,例如,在A、B、C、D的团体旅行中,享受完音源的共享之后,在回家后的次日,旅行中被自动变更的优先身体接触对的C和D可自动恢复为对内的音源收发信道完成注册的信道。
在步骤S338中,检查是否检测到邮件身体对的ID。之后,若有检测,则进入步骤S340,检查针对接触对方的邮件地址的人体通信用的注册是否有效。之后,若注册有效,则进入步骤S342,检查注册地址被图12的步骤S296感知的接触解除之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
在步骤S342中,感知出规定时间经过时,进入步骤S344,使针对接触对方的邮件地址的人体通信无效化。另外,该无效化仅在用于图12的步骤S300中感知出的人体通信的地址注册中进行,通过无效化,不进行步骤S302至步骤S310的人体通信的邮件交换。即,只是将接触感知作为触发来使用于进行人体通信的邮件交换的地址注册无效,并不是使通常的邮件发送用的地址注册无效。
另一方面,在步骤S338中没有检测到邮件身体接触对时、在步骤S340中不存在接触对方地址的有效的注册时,直接结束流程。
另外,在步骤S344中没有经过规定时间时,在维持接触对方地址的注册的情况下直接结束流程。
图14是图9的头戴受话器模块202的控制部210的功能的流程图,通过接收电极接收任一信号来开始流程。开始流程时,首先在步骤S352中,判定部212中判定是否利用设定信道接收,若是利用设定信道的接收,则进入步骤S354,进行解调。
接着,进入步骤S356,检查是否为简单发送模式中的接收。在步骤S356中进行表示不是简单发送模式中的接收这一意思的确认时,进入步骤S358,进行规定时间计时的复位开始之后转移到步骤S360。将在步骤S358中开始计时的规定时间设定为充分包括图11的步骤S278及步骤S280中反复发送规定次数的同一单位数字信号所需的时间的时间值。
虽然有点迟,但是在该阶段中知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单位数字信号,因此在步骤S60中,检查是否与该标题部预先获得的参照数据一致。之后,若存在标题部的一致,则在步骤S632中进行ADPCM译码。在该译码中使用预先获得的规定的编码规则。
接着,在步骤S364中,检查是否可进行编码。假设接收到的信号未依据规定的编码规则,则由于不能进行编码,因此ADPCM编码存在加密的含义,ADPCM解码存在对密码进行译码的含义。
在步骤S364中,能够进行译码时进入步骤S366,并蓄积译码后的单位数字信号,之后转移到步骤S368。
另一方面,在步骤S360中不能检测标题部的一致或者在步骤S364中不能进行译码的情况下,直接到达步骤S368,废弃接收到的单位数字信号。
在步骤S368中,未感知出规定时间的经过时,回到步骤S360,之后,一直到在步骤S368中感知出规定时间的经过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360至步骤S368。由此,在规定时间的期间内,标题部一致且能够进行译码的单位数字信号在步骤S366中被蓄积,正常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在蓄积数据之中包含规定数量的被反复发送的同一个单位数字信号的译码数据。
在步骤S368中经过了规定时间时,进入步骤S370。在步骤S370中,基于被看作所蓄积的译码数据中的同一个的多个单位数字信号数据,进行纠错处理,获得再生用单位数字信号之后转移到步骤S372。另一方面,在步骤S356中,感知出是简单发送模式中的接收时,将接收到的数据直接作为再生用单位数字信号,之后直接转移到步骤S372。
在步骤S372中,指示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214、AD转换器218及头戴受话器放大器220的处理,由此,向头戴受话器222输出再生用模拟输出信号。
接着,流程进入步骤S374,检查单位数字信号的接收是否正在继续。之后,若正在继续,则进入步骤S352,之后,一直到在步骤S374中未感知出接收的继续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352至步骤S374。
另外,通过这样的反复操作,每次到达步骤S358时开始进行规定时间计时的复位,进入下一组的同一个单位数字信号的处理。
以下,综合叙述以上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
首先,本说明书公开的第一技术特征涉及信息交换装置。关于信息交换装置,如之前所述,从以往就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但是,为了进行这样的信息交换,对方侧也需要对应到自己的信息交换单元,为了普及这样的信息交换装置,还存在应研究的问题。
所以,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提供能够进行与对方侧的流畅的信息交换的信息交换装置,公开了第一技术特征。
具体而言,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上述第一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人体通信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调制/解调部28、收发电极32、调制/解调部128及收发电极132),其将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施加给人体,并且检测出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信息授受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存储部12、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及存储部112),其通过人体通信部,进行信息的授受;感知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调制/解调部28、收发电极32、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第二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120、调制/解调部128及收发电极132),其感知存在可与人体通信部的功能相对应的其他装置;通报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显示部14、发声部22、显示部114及发声部122),其通报感知部的感知结果。
这样的信息交换装置例如构成为移动电话,适用于在移动电话彼此间交换通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名片信息的情况。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即使不特别询问对方也能够通过通报部知道相互对方的移动电话对应于人体通信,因此可在自然的自我介绍中只要与对方握手,即可流畅地进行信息交换。换言之,在不知道对方是否持有对应于人体通信的移动电话时,只要首先进行纸质名片交换,接着进行握手,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完成自然的自我介绍。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感知部具有无线通信功能部,基于该无线通信功能部接收的电波,进行感知。更具体而言,感知部基于无线通信功能部接收的电波的强度,进行检测。由此,对方接近时,可互相知道对方的移动电话对应于人体通信。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感知部基于利用无线通信功能部接收的电波传达的信息,进行感知。由此,例如,可互相交换表示是对应机型的代码等,基于此可进行感知。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基于从人体通信部传达来的信息进行感知。这样,例如在握手之际,能够通过是否传达了表示是对应机型的代码等来感知是否为对应机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设有控制部,其对与由感知部感知的其他装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更具体而言,信息授受部基于该控制部,能够决定与其他装置之间的信息授受的顺序。由此,可舒畅地进行信息交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通报部基于上述的控制部,调整与其他装置的通报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通报。由此,例如,在进行基于声音的通报的情况下,可以避免与其他通报部进行的通报之间的关系混乱而不能识别通报的情况。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具有决定可否进行基于人体通信的操作部,并且感知部构成为能够与基于人体通信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无关地进行感知。由此,能够避免因信息交换装置的操作状态而导致不能进行感知的情况。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设有对基于信息授受部的信息交换的完成进行通报的通报部的构成。由此,能够确认基于人体通信准确地进行了信息交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设有对基于信息授受部的信息交换的未完成进行警告的通报部的构成。由此,可以知道由于握手等的时间太短而没有完成信息交换就已结束,能够通过再次握手来进行信息交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信息交换装置,该信息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通报部,其产生有关存在于附近的其他装置的通报音;控制部,其控制通报部,使得在其他装置的通报音之间构成和弦的通报音重叠在其他装置的通报音上而产生。
由此,即使同时输出其他装置的通报音,也不会产生混乱,可明确知道正在从两者产生通报音。而且,也可以明确与只有一方没有产生通报音的情况之间的区别。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信息交换装置,该信息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信息授受部,其通过通信部进行信息的授受;感知部,其感知是否存在可与通信部的功能相对应的其他装置;通报部,其通报感知结果;控制部,其在感知出的其他装置存在多个时,在这些多个其他装置之间决定可能的对以及各对之间的优先顺序。
由此,即使多个对想要并行进行信息交换的情况下,也能够有秩序或无干扰地进行通报。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二技术特征涉及名片信息交换装置。关于这样的名片信息交换装置,如之前所述,从以往就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但是,为了有效利用通过交换输入的名片信息,还有很多需要研究。
所以,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提供能够有实用性地有效利用电子输入的名片信息的名片信息交换装置,公开了第二技术特征。
具体而言,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上述第二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名片信息交换装置,该名片信息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信息授受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存储部12、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及存储部112),其通过通信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调制/解调部28、收发电极32、调制/解调部128及收发电极132)进行名片信息的授受;名片信息的存储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存储部12、112);比较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和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其比较信息授受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和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
名片交换通常在初次见面的场合进行,但是有时会在不同的场合重复接受,或者有时即使是一个人,因其改动而重新接受。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人且没有改动,但是在没有带那个人的名片而再会时等情况下,期望具有名片信息。对此,本说明书公开的名片信息交换构成为如上所述那样,因此通过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和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之间的比较,能够应付各种情况。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控制部,其基于比较结果,在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不存在与所述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的信息时,使存储部存储接收的名片信息。由此,能够无重复或有秩序地存储同一个人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在存储部所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存在与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的信息时,比较部检测名片信息内容的改动的有无。由此,可区分同一个人的名片信息中有改动和无改动的情况来有秩序地存储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控制部,其基于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在存储部所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存在与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的信息,且名片信息内容中有改动时,使所述存储部存储接收的名片信息的变更部分。由此,可有秩序地存储名片信息的变更部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控制部使所述存储部存储同一个人的名片信息的变更部分时,在变更前的信息中追加变更后的信息。由此,名片交换时可更新蓄积同一个人的履历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具备控制部,其通过使存储部存储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从而蓄积与同一个人的会面履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即使比较部表示了在存储部所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存在与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的信息,且名片信息中也不存在改动的情况下,控制部也使所述存储部存储名片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
根据以上的技术特征,通过基于通信的名片信息的授受,能够与名片信息的重复或内容变更无关地蓄积与同一个人的会面履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名片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输入部,其电子输入名片信息;名片信息的存储部;显示部,其能够对输入部输入的多个人的名片信息进行与其坐席位置相对应的布局。
由此,能够与以往纸质名片交换的情况同样地,即与对方的坐席位置相对应地将接收的名片排列在桌子上的情况同样地,使输入的名片信息与对方的坐席位置相对应地布局在显示部中。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感知多个人的坐席位置的感知部,显示部基于该感知部的感知结果,与其坐席位置相对应地自动布局显示多个人物的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手动修正显示部的布局的修正操作部、自动存储多个人的名片信息输入顺序的控制部,显示部与输入的名片信息一同显示输入顺序。由此,由于在显示部中一览显示有名片信息的交换顺序,因此可作为看到对方的坐席状况之后手动修正操作部的布局时的存储的参考。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即使在存储部所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存在与输入部输入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的信息,且名片信息中也不存在改动的情况下,显示部也能够与其坐席位置相对应地布局输入部输入的名片信息。
由此,能够与输入的名片信息的重复或内容的变更无关地针对所有出席者,与其坐席位置相对应地布局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名片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显示部,能够对交换的多个人物的名片信息进行与其坐席位置相对应的布局;功能操作部,用于使该显示部进行与名片信息显示以外的功能相关的显示;自动关闭管理部,其在功能操作部没有进行规定时间操作时,自动关闭显示部的显示;控制部,其在显示部进入了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中时,禁止自动关闭管理部的功能。
由此,即使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功能操作部的操作,也能继续进行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不会存在在会议中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被自动关闭的不良情况。
另外,以上的每一种技术特征具体而言适合于以下的情况:由将经过人体流动的信息施加给人体并且检测经过人体流动的信息的人体通信部构成了上述的通信部。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握手等来轻易交换相互的名片信息,并且不必在意过去是否交换过名片或者名片信息是否有变更,能够享受上述的各种技术特征的优点。
另外,以上的每一种技术特征具体而言适合于将名片信息交换装置构成为移动电话的情况等。因为移动电话是在名片交换的场合携带的可能性非常高的设备。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三技术特征涉及信息交换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适合于名片信息的交换的信息交换装置。有关这样的信息交换装置,如之前所述,从以往就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但是,由于简化信息交换的反面,会连带产生信息的意外的泄漏,因此还应研究的课题很多。
所以,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提供信息交换容易并且也留意到安全性的信息交换装置,公开了第三技术特征。
具体而言,在本说明书中,作为第三技术特征公开了用于信息交换的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信息授受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存储部12、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及存储部112),其通过通信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调制/解调部28、收发电极32、调制/解调部128及收发电极132)进行名片信息的授受;存储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存储部12和存储部112),其存储应发送的自己的名片信息及接收到的他人的名片信息;判定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调制/解调部28、收发电机32、调制/解调部128、收发电极132及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其判定基于通信部的通信是否可能;决定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或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其决定基于通信部的通信是否可行;控制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便携式控制部6和第二便携式控制部106),即使判定部作出了通信可能的判定,但是只要决定部没有决定通信可行,就禁止来自存储部的信息发送。
由此,构成为基于判定部的判定轻易进行信息交换,并且只要决定部没有决定通信可行,就能够使信息不会产生泄露。
另外,上述的技术特征适合于以下的情况:作为通信部的具体构成,采用将经过人体流动的信息施加给人体并且检测经过人体流动的信息的人体通信部,例如通过握手来进行自动的名片信息的交换的构成。这是因为只要决定部没有决定通信可行,就不会因与未知的人接触身体而导致流出名片信息。
另外,具体而言,上述的技术特征适合于构成为移动电话的情况。由于握手时通常持有移动电话,因此能够轻易进行名片信息的电子交换,并且不会意外地流出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显示信息授受部接收的名片信息的显示部,所述决定部在该显示部不起作用时决定基于通信部的通信不可行。由此,在没有进行所授受的名片信息的显示的状态下,防止意外地流出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手动设定部,只要没有基于该手动设定部的设定,决定部就决定基于通信部的通信不可行。由此,只要不有意地进行手动设定,即可防止意外地流出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为了名片信息的授受而注册对方的注册部、感知对方的感知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控制部6或第二控制部106),所述决定部在所感知出的对方和注册的对方不一致时,决定基于通信部的通信不可行。由此,防止向未指定的对方流出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注册管理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控制部6或第二控制部106),其管理维持还是删除注册部的对方的注册,以实现注册的维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控制部在感知出的对方与已注册的指定的对方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判定部进行通信可能的判定,即使决定部没有决定通信可行,也许可信息发送。由此,能够促进无风险的向指定的对方的信息发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具有解除控制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第一控制部6或第二控制部106),其根据解除条件的成立,解除决定为通信可行的决定部的决定。由此,通过放置决定部的决定,可防止意外地流出名片信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信息授受部,其通过通信部进行信息授受;存储部,其存储应发送的信息;判定部,其判定是否能够进行基于所述通信部的通信;注册部,其为了进行信息授受而注册对方(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存储部12或存储部112);感知部,其感知对方;控制部,其即使在判定部判定为能通信的情况下,只要感知出的对方与注册的对方不一致,就禁止信息发送;注册管理部,其自动管理维持还是删除注册部中的对方的注册。
由此,可防止向未指定的对方流出信息,可谋求用于实现该功能的指定的对方的注册的维持。该特征并非仅限于名片信息的授受,很有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注册管理部自动删除注册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对方的注册。由此,能够降低基于旧信息的信息泄露风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手动设定部,只要没有基于该手动设定部的设定,控制部即使在感知出的对方与注册的对方一致的情况下,也禁止信息发送。由此,能够降低意外的信息泄露风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注册管理部自动删除基于手动设定部的设定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对方的注册。由此,能够降低因忘记解除手动设定而导致的信息泄露风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设有自动解除部,其基于手动设定部的设定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自动解除基于手动设定部的设定。由此,也能够降低因忘记解除手动设定而导致的信息泄露风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注册管理部根据是否为进行过基于信息授受部的信息交换的对方,能够自动管理维持还是删除注册。由此,能够降低因放置无实际成果的对方的注册而导致的信息泄露风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注册管理部根据过去的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自动管理维持还是删除注册。由此,能够降低基于旧的实际成果的信息泄露风险。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的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注册管理部根据信息交换的频度自动管理维持还是删除注册。由此,能够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并且能够轻易进行与接触频度高的对方之间的信息交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信息授受部,其通过通信部进行信息授受;存储部,其存储通过通信部应发送的信息;注册部,其为了进行信息授受而注册对方;感知部,其感知对方;手动设定部,其进行许可信息发送的设定;控制部,其根据手动设定部的设定和感知部的感知与注册部的注册之间的比较,决定信息发送的可行性。
由此,能够根据由感知部感知出的对方,决定信息发送的可行性。例如,在由感知部感知出的对方与注册在所述注册部中的指定的对方一致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设定部的设定,也能够许可信息发送,并且对于不一致的对方而言,只要没有设定部的设定就禁止信息发送。如上所述,能够降低向意外的对方流出信息的风险,并且能够轻易向指定的对方发送信息。
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四技术特征涉及信息交换装置、信息再生装置以及包括这些装置的信息交换系统。关于这样的信息交换装置,如之前所述那样,从以往就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但是,由于简化信息交换的反面,会连带产生信息的意外的泄漏,并且也有可能混入来自未预料的对方的信息,因此还应研究的课题很多。
所以,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提供信息交换容易并且也留意到防止交换中的各种混乱的信息交换装置、信息再生装置以及包括这些装置的信息交换系统,公开了第四技术特征。
具体而言,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上述第四技术特征,公开了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调制部,其将内容保持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存储部12或存储部112)保持的内容调制为窄频带的发送信号;控制部,其根据注册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存储部12或存储部112)中所注册的指定的对方之间的关系,调整所述调制部调制的发送信号的频带;存储部(例如,相当于图1中的存储部12或存储部112),其对由该控制部调整的发送信号的频带进行存储。
由此,在共享音乐等内容的情况下,在以与指定的对方之间的关系被预先存储的频带内,内容被调制为发送信号。因此,在将自己的内容发送给对方而进行共享的情况下,不需要每次都以与对方之间的关系调整频带。另外,在注册于注册部的指定的对方的信息交换装置具有同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对方侧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因此,在发送自己的内容的情况下和接收对方的内容的情况下,并非每次都互相进行调整,不会引起串线,而且由于基于存储部存储的窄频带进行通信,因此只要频带不偶然一致,就不会使第三者的未预料的发送混入其中。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的构成:调制部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调制,即输出用于施加给人体并使其流过人体的发送信号。由此,通过人体通信进行恋人等指定的对方之间的发送信号的授受,例如能够进行通过互相握手或者贴近来同时收听相同的音乐等的内容的共享。此时,只进行内容选择操作且无需进行通信频带的调整等,即可共享对方的内容。对方也是如此。因此,两者只要通过人体通信处于通信状态,就能够互相获取内容,使得包括对方的内容也像自己的内容一样。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将信息交换装置构成为移动电话。由此,通过互相日常所持有的信息交换装置,就能够进行内容的共享。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在信息交换装置中设有传达部,其向注册部中注册的指定的对方传达由控制部调整过的发送信号的频带。由此,在比对方优先决定了发送信号的频带的情况下,通过向对方传达该频带,能够进行频带的调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控制部避开从注册在注册部中的指定的对方传达的频带,从而调整发送信号的频带。由此,能够在对方优先决定了发送信道的频带的情况下按照不会与此相重复的方式进行频带的调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在信息交换装置中设有传达部(例如,相当于图9中的第一便携式近距离通信部20或收发电极32),其将由控制部调整后的发送信号的频带传达给内容再生用的信息再生装置(例如,相当于图9中的头戴受话器模块202)。由此,例如能够应付头戴受话器或耳机等信息再生装置与信息交换装置以无线方式分开构成的情况。
另外,如上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可以搭载在信息交换装置持有者相同的人物身上,也可以搭载在指定的对方身上。另外,通过人体通信发送信号时,若是同一个人,则例如从装在口袋中的信息交换装置经过人体的皮肤等向头部的信息再生装置传达频带。另外,在对方搭载有信息再生装置的情况下,可通过握住的手等传达频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另一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传达部向信息再生装置反复传达由控制部调整后的发送信号的频带。由此,信息再生装置在来自信息交换装置的内容的发送途中也能够再生内容。例如,通过人体通信发送信号时,从握手或互相贴近的时刻开始,即使是再生途中也能够共享内容。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详细的技术特征,记载了在信息交换装置中设有:设定部,其设定不同于控制部调整过的频带的频带;恢复执行部,其使频带从该设定部设定的频带恢复为存储部存储的频带。由此,能够根据各种情况变更通信频带,即使进行这样的变更,也能够恢复到在与存储部存储的指定的对方之间已完成调整的频带,无需在指定的对方之间重新调整通信频带。例如也可以在变更之后且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自动进行这样的恢复。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控制部在包括三人以上的已注册的对方的关系中调整发送信道的频带。由此,即使在包括指定的对方的组内共享内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互相串线。另外,上述的恢复执行部在以下的情况中很有用:即使在三人以上关系中的发送信号的频带调整的结果导致设定频带上产生了变更,也能够使其恢复到在与指定的对方之间已完成调整的频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技术特征,公开了具备信息交换装置和信息再生装置的信息交换系统。在上述的系统中,信息交换装置具备:调制部,其将内容保持部所保持的内容调制为规定频带的发送信号;控制部,其调整该调制部调制的发送信号的频带;传达部,其向外部传达由该控制部调整后的频带。另一方面,信息再生装置具备:存储部,其存储由信息交换装置的传达部传达的频带;解调部,其将该存储部存储的频带的发送信号解调为内容;再生部,其再生该解调部解调后的内容。由此,能够在信息交换装置和信息再生装置之间,有秩序地授受内容,并且能够进行那些内容的再生。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体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上述系统中的调制部按照输出用于施加给人体并使其流过人体的发送信号的凡是进行调制,并且解调部对流过人体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信息交换装置,其具备:注册部,其注册指定的对方;调制部,其将内容保持部所保持的内容调制为施加给人体并使其流过人体的发送信号;检测部,其检测与他人之间的接触状态;发送控制部,其基于该检测部的检测,开始内容的发送。由此,即使不特别进行操作,例如通过互相贴近也能够共享内容。另外,内容为邮件时,制作邮件之后通过握手,即使不进行除此之外的操作也能够通过人体通信发送邮件。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以下构成:发送控制部在接触状态的检测没有经过规定时间时,即使接着检测接触状态也不会开始内容的发送。由此,例如能够防止完成邮件交换之后,因与未预料的他人之间的接触而导致意外地进行邮件发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其他详细的技术特征,公开了将信息交换装置构成为移动电话。由此,通过互相日常保持的信息交换装置,能够进行基于人体通信的内容的共享。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是能够利用在信息交换装置中的技术。

Claims (20)

1.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人体通信部,其将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施加给人体,并且检测经过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信息发送部,其通过所述人体通信部,进行信息的发送;
识别部,其识别能够进行来自所述信息发送部的信息发送的其他装置;
检测部,其检测与其他人体之间的接触状态;和
发送控制部,其基于所述识别部的识别以及所述检测部的检测,开始信息的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部具备感知部,该感知部感知所述其他装置是否能够对应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知部具备无线通信功能部,并且基于所述无线通信功能部接收的电波进行感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知部基于从所述人体通信部传达的信息进行感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决定基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
所述感知部能够与基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无关地进行感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部具备:注册部,其为了进行基于所述信息发送部的信息发送而注册其他装置;和感知部,其感知其他装置,
并且在由所述感知部感知出的其他装置与所述注册部的注册一致时,将其识别为能够进行基于所述发送部的信息交换的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控制部在即使是注册在所述注册部中的其他装置但基于所述感知部的感知没有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即便接着检测出与其他人体之间的接触状态,也不开始向该其他装置的信息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设定基于所述人体通信部的通信的可行/不可行,
所述发送控制部在由所述感知部感知出的其他装置与所述注册部的注册一致的情况下,与所述操作部的设定无关地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自动开始信息的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发送部具备:
调制部,其将所述信息调制为窄频带的发送信号;
调整部,其利用与注册在所述注册部中的对方之间的关系,对所述调制部调制的发送信号的频带进行调整;和
存储部,其存储由所述调整部调整后的发送信号的频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构成为移动电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发送部发送的信息是邮件信息,并且所述人体通信部检测经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发送部发送的信息是内容信息,并且所述人体通信部检测经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发送部发送的信息是名片信息,并且所述人体通信部检测经过处于握手状态的人体而流动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信息交换装置还具备:
信息接收部,其通过所述人体通信部,接收名片信息;
名片信息的存储部;和
比较部,其比较所述信息接收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和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
15.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信部;
信息接收部,其通过所述通信部,接收名片信息;
名片信息的存储部;和
比较部,其比较所述信息接收部接收到的名片信息和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还具备存储控制部,该存储控制部通过所述比较部判断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名片信息之中存在与所述信息接收部已接收的名片信息是同一个人物的信息,并且在该内容中存在改动时,通过在改动前的信息中追加存储改动后的信息,从而使所述存储部蓄积同一个人物的履历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存储部存储所述信息接收部接收的名片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从而蓄积与同一个人物的会面履历。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基于所述信息接收部,自动存储多个人物的名片信息的接收顺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交换装置还具备:
显示部,其能够布局接收到的多个人物的名片信息;
功能操作部,其用于使所述显示部进行与名片信息显示之外的功能相关的显示;
自动关闭管理部,其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对所述功能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自动关闭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和
显示控制部,其在所述显示部进入了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时,禁止所述自动关闭管理部的功能,即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进行所述功能操作部的操作,也继续进行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
20.一种信息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部,其能够显示接收到的名片信息;
功能操作部,用于使所述显示部进行与名片信息显示之外的功能相关的显示;
自动关闭管理部,其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对所述功能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自动关闭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和
显示控制部,其在所述显示部进入到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时,禁止所述自动关闭管理部的功能,即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进行所述功能操作部的操作,也继续进行名片信息的布局显示。
CN2008801217812A 2007-12-21 2008-12-19 信息交换装置 Pending CN1019041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0994 2007-12-21
JP2007330994A JP2009153054A (ja) 2007-12-21 2007-12-21 情報交換装置
JP2007332981A JP2009159108A (ja) 2007-12-25 2007-12-25 名刺情報交換装置
JP2007-332981 2007-12-25
JP2007-339841 2007-12-28
JP2007339841A JP5097535B2 (ja) 2007-12-28 2007-12-28 情報交換装置
JP2008018720A JP2009182569A (ja) 2008-01-30 2008-01-30 情報交換装置、情報再生装置および情報交換システム
JP2008-018720 2008-01-30
PCT/JP2008/073239 WO2009081879A1 (ja) 2007-12-21 2008-12-19 情報交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4120A true CN101904120A (zh) 2010-12-01

Family

ID=40801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17812A Pending CN101904120A (zh) 2007-12-21 2008-12-19 信息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421748B2 (zh)
CN (1) CN101904120A (zh)
WO (1) WO2009081879A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0321A (zh) * 2013-03-15 2013-07-10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电子名片交换系统的移动终端及电子名片交换方法
CN103378881A (zh) * 2012-04-20 2013-10-3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交换方法及信息交换系统
CN103475754A (zh) * 2013-08-30 2013-12-25 浙江大学 基于智能手表的个人信息交换装置及方法
CN103618806A (zh) * 2013-12-19 2014-03-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通过握手动作交换电子名片和资料的方法
CN103809750A (zh) * 2014-02-08 2014-05-21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穿戴式设备的信息交互方法及穿戴式设备
CN103889307A (zh) * 2012-06-20 2014-06-25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医疗信息管理装置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CN103886704A (zh) * 2014-04-04 2014-06-25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随身物品的监控装置、应答装置及防盗系统
CN104365040A (zh) * 2012-05-29 2015-02-18 株式会社尼康 电子设备以及衣服
CN105072566A (zh) * 2015-08-10 2015-11-1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05099893A (zh) * 2015-08-26 2015-11-25 深圳市冠旭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个人信息的交换方法及系统
CN106507288A (zh) * 2016-11-29 2017-03-1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体通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6533478A (zh) * 2015-09-11 2017-03-22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可穿戴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CN108604402A (zh) * 2016-02-26 2018-09-28 株式会社电装 识别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05115A2 (en) * 2008-02-22 2009-08-27 T-Mobile Usa, Inc. Data exchange initiated by tapping devices
US8463182B2 (en) * 2009-12-24 2013-06-11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Wireless device pairing and grouping methods
EP2494719B1 (fr) * 2009-10-27 2019-03-13 Safran Electronics & Defense Ensemble d'equipements mettant en oeuvre un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via le corps humain
KR101329847B1 (ko) * 2010-07-26 2013-11-14 주식회사 팬택 인체통신을 이용한 소셜 네트워크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및 그 방법
EP2611050A1 (en) * 2011-12-29 2013-07-03 Gemalto SA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iring at least two devices
US9313609B2 (en) 2012-12-28 2016-04-12 Joseph Nicholi Prencipe Contact information social exchange method and system
US20150372770A1 (en) * 2013-02-06 2015-12-24 Koninklijke Philips N.V. Body coupled communiication system
EP2765720A1 (en) * 2013-02-06 2014-08-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Body couple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166719B1 (ko) * 2013-06-27 2020-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및 전자장치를 이용한 정보교환 방법
WO2015021624A1 (zh) * 2013-08-14 2015-02-1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US20150116458A1 (en) 2013-10-30 2015-04-30 Barkatech Consulting,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enhanced 3d-effects for real-time and offline appplications
CN106104408B (zh) 2013-11-29 2021-07-27 行动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计算装置
US10281953B2 (en) 2013-11-29 2019-05-07 Motiv Inc. Wearable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KR102304979B1 (ko) * 2014-06-19 2021-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 페어링 방법
US9258304B2 (en) * 2014-06-27 2016-02-09 Mcafe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keys conveyed via physical contact
CN105991682B (zh) 2015-01-30 2019-12-2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分享方法及装置
US10148933B2 (en) 2015-11-13 2018-12-04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rendering with shifted compensation
US10277880B2 (en) 2015-11-13 2019-04-30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rendering with variable displacement
US10284837B2 (en) 2015-11-13 2019-05-07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lens modeling
US10242448B2 (en) 2015-11-13 2019-03-26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queue management
US10277879B2 (en) 2015-11-13 2019-04-30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rendering with eye displacement
US10225542B2 (en) 2015-11-13 2019-03-05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rendering with angular compensation
US10148932B2 (en) 2015-11-13 2018-12-04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object separation
US10122987B2 (en) 2015-11-13 2018-11-06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additional 2D to 3D conversion
US10277877B2 (en) 2015-11-13 2019-04-30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a neural network
JP6047808B1 (ja) * 2015-12-02 2016-12-21 株式会社eNFC 伝送装置、伝送方法、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
US10764356B2 (en) 2016-01-25 2020-09-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utomatic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personal electronic devices upon determination of a business setting
US10154244B2 (en) 2016-02-18 2018-12-11 Vefxi Corporation 3D system including a marker mode
US9801222B1 (en) 2016-10-05 2017-10-24 MM Mobile,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iring mobile devices
US20200184845A1 (en) * 2018-03-31 2020-06-11 NL Giken Incorporated Data control system for a data server and a plurality of cellular phones, a data server for the system, and a cellular phone for the system
WO2021186498A1 (ja) 2020-03-16 2021-09-2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888B2 (ja) 1989-09-28 1996-01-31 アイホン株式会社 高品質音声isdn電話系端末
JPH0764923A (ja) 1993-08-23 1995-03-10 Canon Inc 電子名刺装置
US6006227A (en) * 1996-06-28 1999-12-21 Yale University Document stream operating system
JP3626651B2 (ja) 1999-12-17 2005-03-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機械的振動を用いたデータ伝送方式
FI110560B (fi) * 2000-12-27 2003-02-14 Nokia Corp Ryhmän muodostaminen langattomille kommunikaatiopäätelaitteille
JP3743294B2 (ja) * 2001-02-22 2006-02-0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通信装置
WO2002071174A2 (en) * 2001-03-06 2002-09-12 Two Dimensional Instr Llc Data display device
US7280851B2 (en) 2001-08-28 2007-10-09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06081025A (ja) 2004-09-10 2006-03-23 Canon Inc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通信方法
JP2006270345A (ja) 2005-03-23 2006-10-05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4403512B2 (ja) 2005-03-29 2010-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2006271798A (ja) 2005-03-30 2006-10-12 Tokyo Medical & Dental Univ 生体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US20060293905A1 (en) * 2005-06-23 2006-12-28 Microsoft Corporation Exchanging electronic business cards over digital media
JP2007172040A (ja) 2005-12-19 2007-07-05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携帯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緊急信号発信方法
JP2007272310A (ja) 2006-03-30 2007-10-18 Kyocera Corp 電子名刺装置
JP5030462B2 (ja) 2006-04-05 2012-09-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システム
US20080082557A1 (en) * 2006-09-29 2008-04-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usiness car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881A (zh) * 2012-04-20 2013-10-3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交换方法及信息交换系统
CN103378881B (zh) * 2012-04-20 2015-08-12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交换方法及信息交换系统
CN104365040A (zh) * 2012-05-29 2015-02-18 株式会社尼康 电子设备以及衣服
CN103889307B (zh) * 2012-06-20 2016-03-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信息管理装置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CN103889307A (zh) * 2012-06-20 2014-06-25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医疗信息管理装置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CN103200321A (zh) * 2013-03-15 2013-07-10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电子名片交换系统的移动终端及电子名片交换方法
CN103475754A (zh) * 2013-08-30 2013-12-25 浙江大学 基于智能手表的个人信息交换装置及方法
CN103475754B (zh) * 2013-08-30 2016-02-10 浙江大学 基于智能手表的个人信息交换装置及方法
CN103618806A (zh) * 2013-12-19 2014-03-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通过握手动作交换电子名片和资料的方法
CN103809750A (zh) * 2014-02-08 2014-05-21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穿戴式设备的信息交互方法及穿戴式设备
CN103886704B (zh) * 2014-04-04 2017-06-06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随身物品的监控装置、应答装置及防盗系统
CN103886704A (zh) * 2014-04-04 2014-06-25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随身物品的监控装置、应答装置及防盗系统
CN105072566A (zh) * 2015-08-10 2015-11-1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体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05099893A (zh) * 2015-08-26 2015-11-25 深圳市冠旭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个人信息的交换方法及系统
CN106533478A (zh) * 2015-09-11 2017-03-22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可穿戴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CN106533478B (zh) * 2015-09-11 2020-06-19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可穿戴终端及其通信方法
CN108604402A (zh) * 2016-02-26 2018-09-28 株式会社电装 识别系统
CN108604402B (zh) * 2016-02-26 2020-01-03 株式会社电装 识别系统
CN106507288A (zh) * 2016-11-29 2017-03-1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体通讯的信息传输方法及智能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81879A1 (ja) 2009-07-02
US20130102249A1 (en) 2013-04-25
US8421748B2 (en) 2013-04-16
US9219528B2 (en) 2015-12-22
US20110175879A1 (en) 201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4120A (zh) 信息交换装置
CN1918876B (zh) 无线多跳自主网中的设备注册
CN102576264A (zh) 输入/输出装置、可移动装置和信息显示装置
JP5073385B2 (ja) 情報通信装置
JP2007525910A (ja) 視覚認識される対象との無線通信
CN104464238B (zh) 移动终端之间的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
ES2340309T3 (es) Sistema de transmision de multidifusion y metodo de distribucion de datos.
JP2010206295A (ja)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650968A (zh) 订票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JP5097535B2 (ja) 情報交換装置
US20230389130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gatherings limited to a specific geographic area such as cruise lines
EP2901648B1 (fr) Procédé de mise en relation virtuelle de deux personnes, media et système correspondant
CN106130908A (zh) 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智能终端
JP5088204B2 (ja) 携帯通信端末
JP2009182569A (ja) 情報交換装置、情報再生装置および情報交換システム
JP2011128809A (ja) 情報入力装置および情報出力装置
KR20050114837A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망을 통한 즉석 미팅 방법
KR20060108803A (ko) 이동통신단말기에서의 차량 승차시 기능수행방법
JP2009159108A (ja) 名刺情報交換装置
CN101161015A (zh) 无线终端及用户接口方法
JP2004178238A (ja) 電子メ−ル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CN105787412B (zh) 信息读取方法及装置
JP7093396B2 (ja) 情報処理端末および自動応答方法
JP2009153054A (ja) 情報交換装置
JP2007208916A (ja) 通信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