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7733A - 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7733A
CN101887733A CN2010101782648A CN201010178264A CN101887733A CN 101887733 A CN101887733 A CN 101887733A CN 2010101782648 A CN2010101782648 A CN 2010101782648A CN 201010178264 A CN201010178264 A CN 201010178264A CN 101887733 A CN101887733 A CN 1018877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producing
parameter
power
opc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82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藤宗一郎
新谷俊通
峯邑浩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87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77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018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analog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 G11B20/10027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analog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djusting the signal strength during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e.g. variable gain amplif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046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filtering or equalising, e.g. setting the tap weights of an FIR filter
    • G11B20/1005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filtering or equalising, e.g. setting the tap weights of an FIR filter using partial response filtering when writing the signal to the medium or reading it therefrom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14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amplitude of the recorded or reproduced sign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98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jitter, timing deviations or phase and frequency erro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481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optimisation metho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481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optimisation methods
    • G11B20/1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optimisation methods selecting parameter values from a plurality of predetermined set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2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 G11B7/0037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with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7Power calib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95Super-resolution optical discs, i.e. optical discs wherein the size of marks is below the optical diffraction lim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在光盘的超分辨技术中,随着介质的光吸收率的不均匀、再现线速度、周围的温度这样的再现条件的不同,最佳再现功率也不同,所以为了总能得到最佳的再现信号,在再现动作中需要进行再现功率调整。再现功率调整是使用能够在再现动作中取得的信号和介质固有的参数进行的方法,在以介质固有的参数作为固定值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可能会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参照保存在光盘或光盘装置中的、和/或光盘装置生成的再现条件和介质固有的参数的表,按照再现条件变更用于再现功率调整的介质固有的参数,执行再现功率调整。

Description

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特别涉及利用激光照射产生的热再现比光学分辨率更小尺寸的坑的超分辨技术中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和具有调整再现功率的单元的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以及保存再现功率调整所使用的信息的信息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光盘作为信息记录介质得以广泛普及。光盘中,用物镜使激光聚光,对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照射,由此进行信号的记录和已记录的信号的再现。朝向光盘的聚光光斑的尺寸使用激光的波长λ和物镜的透镜数值孔径NA表示为λ/NA,在使用该光斑尺寸对相同长度的数据坑和空白(space)的反复图案进行再现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有限的再现信号振幅的数据坑的最小尺寸为λ/4NA。因此,将比该λ/4NA更小的尺寸称为比光学分辨率更小。在以CD、DVD、HD-DVD、Blu-ray Disc(BD)为代表的现有的光盘技术中,数据坑的最小尺寸被设定为光学分辨率以上。现有的光盘的高记录密度化通过激光的短波长化实现。例如,对于存储容量0.65GB的CD,激光的波长为780nm,对于记录容量为25GB的BD,激光的波长为405nm。除此之外,通过使物镜的透镜数值孔径NA从0.5增大到0.85,能够缩小聚光光斑的尺寸,实现高记录密度化。此外,在DVD、HD-DVD、BD中为了增加一片光盘的容量,进行设置两层信息记录层的多层化,分别实现了8.5GB、30GB、50GB的大容量化。多层盘片的再现通过使照射激光的焦点对焦在各层而进行。
作为上述以外的高记录密度化的实现方法之一,提出了超分辨技术。在超分辨技术中,通过对光盘的介质设置某种机构,能够再现尺寸小于光学分辨率的坑。例如,当对在只读(ROM:Read Only Memory)型基板上使用相变材料制膜而得的光盘照射激光时,由于光斑内形成的热分布,使光斑内的相变材料的一部分融化,仅该部分的光学特性、例如折射率和反射率等发生变化。当对包含光学特性变化的区域的场所照射再现光时,与不包含没有变化的区域的场所相比,反射光的状态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能够再现比光斑尺寸更小的坑、即小于光学分辨率的尺寸的坑。像这样,超分辨技术是利用再现时的激光照射的热进行微小坑的再现的技术。此处,将为了实现超分辨而使用的、光学特性因温度而变化的物质称为超分辨物质,在光盘上制膜而得的超分辨物质称为超分辨膜。此外,在超分辨再现中,将上述光斑照射区域内的介质的光学特性发生了变化的区域称为超分辨光斑。此外,将对光学分辨率以上的尺寸的坑或记录标记进行再现的方式称为通常分辨再现。CD、DVD、HD-DVD、BD等现有的商品化的光盘技术中的再现都是通常分辨再现。
已知在超分辨技术的超分辨再现中,再现信号品质会因再现功率而变化。这是因为超分辨光斑的状态、例如尺寸、形状等会因再现功率而变化。从而,在超分辨再现中,存在使超分辨光斑的状态变得最佳、实现最佳的再现的最佳再现功率。最佳再现功率按照介质的超分辨物质的种类和灵敏度、再现时的再现线速度和环境温度等而变化。这是因为,在上述任何一个不同的情况下,超分辨光斑的最佳状态不同,为得到各自的最佳超分辨光斑而需要的再现激光的照射光量也不同。像上述介质的超分辨物质的种类和灵敏度、再现时的再现线速度和环境温度这样的、使超分辨再现的最佳再现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以下总称为再现条件。
如果已决定了最佳再现条件,就能够通过使用该再现条件下的最佳再现功率进行超分辨再现来实现最佳的再现,但在实际的光盘再现中,在再现动作中再现条件可能会变化。例如,存在介质的灵敏度按照光盘的半径而不同的情况,这在超分辨膜制膜时内周侧和外周侧上膜厚不同等情况下会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在再现动作中随时将再现功率变更为最佳再现功率的再现功率调整。
在专利文献1中,在使用光磁记录的超分辨再现中,改变再现功率再现测试数据,将产生的误码率为能够使用纠错单元纠正的程度以下的再现功率、和与该再现功率对应的分辨率(最短信号与最长信号的振幅比)存储在存储器中,在超分辨再现中根据再现信号计算分辨率,与测试读取(test read)时取得的分辨率(以下称为分辨率目标值)进行比较,在分辨率从分辨率目标值变动的情况下,以使其与目标值一致的方式变更再现功率。由此,再现动作中的分辨率总是一定的,再现功率总是最佳再现功率,所以最佳再现得以实现。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以再现功率归一化的载波电平作为观测超分辨再现的再现条件变动的观测指标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中,按照以再现功率归一化的信号电平(载波电平)与目标值一致的方式来调整再现功率。此处,信号电平也是能够在再现动作中从再现信号取得的量,能够作为超分辨再现条件的观测指标使用。
如上所述,在超分辨再现中,通过进行将再现功率总是与再现条件相应地变更为最佳再现功率的再现功率调整,实现最佳的再现。
如上所述,超分辨再现中最佳再现功率因再现条件而变化,所以为了实现最佳的再现,需要进行再现功率调整。但是,由于再现条件的变化的种类不同,存在不能够使用上述再现功率调整实现最佳的再现的情况。
图1表示在超分辨再现中进行上述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再现线速度与bER的关系的一个例子。使用表示最长信号和最短信号的中心值的偏离量的非对称性作为监测参数,图中也表示了各再现线速度下的非对称性值。此处,所谓“监测参数”,意味着像分辨率和载波电平这样反映超分辨光斑的状态、能够总是在再现动作中取得的用于再现功率调整的参数。以下将这些参数总称为监测参数。
图1所示的再现功率调整,以在再现线速度5m/s下能够得到最佳的再现信号的非对称性-1.5%为目标值进行。在线速度5~20m/s下bER为再现极限bER=1×10-5以下,能够实现再现,但在线速度25~50m/s下,虽然非对称性总是与目标值一致,但是bER为再现极限bER以上,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其原因在于使用固定的值作为用于再现功率调整的非对称性的目标值,以下叙述其理由。
在再现线速度发生变化时,最佳再现功率下的超分辨光斑的最佳状态,特别是形状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因为超分辨光斑是光斑内的介质的高温区域,在低线速度下接近圆形,但在高线速度时变为在光斑行进方向的后方拖尾的形状。因此,高线速度下比低线速度下更容易发生码间干扰,在低线速度和高线速度下再现同样长度的信号的情况下,信号电平会不同。而因为非对称性是根据信号电平计算出的量,所以当再现线速度不同时非对称性的目标值也变得不同。从而,图1的再现功率调整中,在高线速度下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是因为固定了非对称性的目标值。
可知将再现功率的调整所使用的监测参数变更为不是非对称性而是分辨率、载波电平、信号振幅、调制度、信号电平等的情况下,也由于与上述相同的原因,在再现线速度发生变化时,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此外,以上叙述中作为再现条件的变化使再现线速度发生变化,但在再现线速度以外的变化、例如介质的灵敏度、结构和材料、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在使监测参数的目标值一定的状态下的再现功率调整中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的情况。例如,考虑在各层的超分辨膜的材料不同的双层介质的再现中,变更再现层的情况。该情况下,各层上的热扩散速度不同,再现时的超分辨光斑的形状不同,所以最佳再现时的监测参数的目标值不同,在使目标值为固定值的状态下不能够在两层都得到最佳的再现信号。此外,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信息层的热的扩散速度也变化,由于与上述相同的原因,在使监测参数的目标值为固定值的再现功率调整中,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如上所述,在超分辨再现中,若使监测参数的目标值为固定值进行再现功率调整,则可能出现在再现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299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60232
发明内容
上述超分辨再现的再现功率调整的课题,可以通过按照再现条件来变更再现功率调整所使用的参数的方法加以解决。即,由下述方法解决:参照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或光信息存储介质所保存的与再现条件对应的包含监测参数的目标值的OPC(Optimum Power Control:最佳功率控制)参数的信息,按照再现条件变更OPC参数,执行再现功率调整。此处,OPC参数是指在决定最佳再现功率时所使用的介质固有的固定值的参数,意味着监测参数的目标值、再现功率调整所使用的参数的固定值等。
此外,本发明能够从以下方面把握。现有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中,在假设表示超分辨再现的状态的观测指标与再现功率的关系是固定的,即假设观测指标与再现功率的关系由固定的关系式唯一地表现的基础上,在再现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在该固定的关系式的基础上搜索再现功率的最佳值。而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在超分辨的再现状态变动的情况下,认为观测指标与再现功率的关系本身、即关系式自身变动,重新搜索再现条件变动后的观测指标与再现功率的关系自身,基于重新搜索而得的关系,调整再现功率。
更具体而言,在监测参数与再现功率的搜索后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监测参数与再现条件变动前的值一致的方式调整再现功率。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再现功率调整方法、或者光盘装置、或者光盘介质,其在利用激光照射产生的热再现比光学分辨率更小的尺寸的坑的超分辨技术的再现中,能够总是得到最佳的再现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超分辨再现中,在按照非对称性与固定的目标值一致的方式调整再现功率的情况下的,再现线速度与再现信号的bER和非对称性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将再现条件A和B下的再现功率与非对称性的关系按每个规定的再现范围以一次函数近似的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A)是表示由于再现条件的变化而造成表示再现功率与监测参数的关系特性的一次函数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处,再现条件的变化前后的一次函数中,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监测参数目标值Xt和监测参数截距Xi均相等。
图3(B)是表示由于再现条件的变化而造成表示再现功率与监测参数的关系特性的一次函数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处,再现条件的变化前后的一次函数中,监测参数目标值Xt和监测参数截距Xi不同。
图4是表示光盘的管理信息区域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将与再现条件对应的OPC参数表格化而得的OPC参数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光盘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包含再现功率调整的一系列再现动作的流程图的一个例子。
图8是表示新添加了再现条件和OPC参数的OPC参数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光盘的超分辨再现中,在固定OPC参数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和按照再现条件变更OPC参数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再现线速度与再现信号的bER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光盘的超分辨再现中,在固定OPC参数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和按照再现条件变更OPC参数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再现条件与再现信号的bER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在使用多个监测参数执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最佳再现功率计算的加权平均所使用的加权规则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在设置有超分辨膜的双层SIL介质的L0层的再现中,在使再现功率一定的情况下的,介质一周内的位置与再现信号的抖动和振幅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在设置有超分辨膜的双层SIL介质的L0层的再现中,在执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介质一周内的位置与再现信号的抖动和振幅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在实施例10的介质中,在使用PR(1,2,-4,2,1)进行信号处理的情况下的再现功率Pr与比特误码率bER的关系。
图15是在实施例10的介质中使再现功率Pr=1.6mW时的,在使用PR(1,2,X,2,1)进行信号处理的情况下的X与比特误码率bER的关系。
图16是实现实施例10的驱动器的信号处理系统的框图。
图17是在实施例11的双层介质的L1层中,在使用PR(1,2,2,-3,1)进行信号处理的情况下的再现功率Pr与比特误码率bER的关系。
图18是在实施例11的双层介质的L1层中使再现功率Pr=1.25mW时的,在使用PR(1,2,2,X,1)进行信号处理的情况下的X与比特误码率bER的关系。
符号说明
200…光盘,201…管理信息区域,202…DI信息,203…地址信息,204…OPC参数表,205…OPC执行判定信息,600…光盘装置,601…光盘,602…盘片旋转部,603…光拾取部,604…DSP,605…微型计算机,606…激光,607…存储单元,608…CPU,609…监测参数和信号品质运算部,610…历时信息存储部,611…判定部,612…固定信息存储部,613…OPC参数运算部,614…再现功率运算部,615…控制信号生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说明其基本结构。
以下实施例中,利用光盘装置再现能够进行超分辨再现的超分辨光盘。此处,超分辨光盘的管理信息以能够用通常分辨再现取得信息的信号记录,用户信息以需要超分辨再现的信号记录。
在再现光盘上记录的用户信息之前,光盘装置进行与现有的光盘技术同样的再现调整,例如进行透镜倾斜和球面像差等的调整,再现光盘的管理信息,取得进行超分辨再现动作的调整所必需的信息、至少取得对应于各再现条件的OPC参数。光盘装置根据取得的管理信息将激光照射位置移动到再现的位置,为了超分辨再现该区域,在上述现有的再现调整之外,还进行用于执行超分辨再现的再现功率的调整。该再现功率的调整,使用与再现条件对应的上述OPC参数、上述监测参数和当前的再现功率,按照监测参数与监测参数的目标值一致的方式进行该调整,在再现中也按照需要进行该调整。
作为监测参数,能够使用分辨率、载波电平、非对称性、调制度、信号电平,或者它们的组合。分辨率例如作为最短信号与最长信号的振幅比计算。载波电平例如作为使用再现功率将最短信号的载波电平归一化而得的值进行计算。非对称性作为最短信号与最长信号的振幅中心的差除以最长信号的振幅而得的值计算。调制度作为振幅除以高电平而得的值计算。信号电平例如作为使用再现功率将空白的最长信号的信号电平归一化而得的值计算。
此处,上述监测参数,是反映向光盘照射的能量的热效率或者被超分辨膜吸收的热量的指标,基于监测参数优化再现功率,指的是基于被超分辨膜吸收的热量或者热效率的变动量对照射的能量进行补偿。
各种监测参数与再现功率之间存在关系(以下称为关系特性),能够用各种函数表现。再现条件变化时,表示关系特性的函数和监测参数的目标值也变化。从而,再现功率调整使用各再现条件下的各函数,按照监测参数成为各再现条件下的目标值的方式进行调整。
上述监测参数与再现功率的关系特性,有接近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的情况、和接近被更复杂地进行情况划分的函数的情况等,因监测参数而异。但是,如果按照已决定的再现功率的范围进行情况划分,则能够在各再现功率范围内近似为一次函数,进而如果再现条件固定,则各再现功率范围中的一次函数也能够唯一地确定。图2表示再现条件A、B的情况下的再现功率P与非对称性A的关系特性,图中也表示了按再现功率范围分情况的一次函数。按照再现功率范围1~3,再现条件A下对应一次函数A1~A3,再现条件B下对应一次函数B1~B3。根据图2可知,在各再现功率范围中,能够用一次函数表现再现功率与监测参数的关系特性,该一次函数依赖于再现条件。从而,再现功率调整只要使用与各再现条件相应的再现功率范围和一次函数、按照监测参数成为目标值的方式执行即可。
此处说明再现功率调整的更详细的方法。再现功率调整方法按照再现条件的变化的种类而不同。以下按照再现条件的变化的种类分为2类,说明再现功率的调整方法。
首先,说明再现条件从m变化到m′时,一次函数如图3(A)所示从直线m变化到直线m′的情况。图中,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和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表示定义一次函数的范围的下限和上限,X、Xt、Xi分别表示监测参数、监测参数目标值、一次函数的y截距。各括号内的指标表示再现条件。此外,以下将一次函数的y截距称为监测参数截距Xi。图3(A)所示的再现条件变化的特征为,再现条件变化前后的直线m和直线m′的监测参数目标值Xt、监测参数截距Xi、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相等。可知在紧接再现条件变化后,监测参数X(m′)与目标值Xt(m′)不同,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因此,需要在再现功率调整中计算出实现监测参数目标值Xt(m′)的最佳再现功率P(m′),重新设定为再现功率。此处,根据图3(A),紧接再现条件变化后与再现功率调整后存在以下式1、2的关系。
[式1]
X(m′)=α(m′)×P(m)+Xi(m′)      (式1)
[式2]
Xt(m′)=α(m′)×P(m′)+Xi(m′)   (式2)
α是一次函数的斜率。在图3(A)的再现条件变化中Pmin(m)=Pmin(m′),Pmax(m)=Pmax(m′),Xt(m)=Xt(m′),Xi(m)=Xi(m′)也成立。用这些关系式和式1、2消去α进行整理,得到下式3。
[式3]
P ( m ′ ) = Xt ( m ) - Xi ( m ) X ( m ′ ) - Xi ( m ) P ( m ) (式3)
因为式3给出再现条件变化后的最佳再现功率P(m′),所以通过将算出的P(m′)重新设定为再现功率,能够实现再现功率调整。此处,式3的用于计算P(m′)的再现功率P(m)和监测参数X(m′)能够在再现动作中取得,监测参数目标值Xt(m)和监测参数截距Xi(m)是再现条件变化前的再现条件下的固定值。从而可知,对于图3(A)所示的再现条件的变化,如果知道再现开始时的再现条件下的监测参数目标值Xt和监测参数截距Xi,就总是能够根据式3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此处,将再现开始时设定的再现功率称为推荐再现功率Pt,其为在再现开始时的再现条件下的最佳再现功率。
接着,叙述上述情况以外的再现条件变化。图3(B)表示再现条件变化前后,直线n和直线n′的监测参数目标值Xt和监测参数截距Xi不同的情况。该情况下,上述式1、2也成立,但因为Xt(n)≠Xt(n′),Xi(n)≠Xi(n′),所以将式1、2整理为下式4。
[式4]
P ( n ′ ) = Xt ( n ′ ) - Xi ( n ′ ) X ( n ′ ) - Xi ( n ′ ) P ( n ) (式4)
从而,与图3(A)的情况不同,为了计算出再现条件变化后的最佳再现功率P(n′),必须使用再现条件变化后的监测参数目标值Xt(n′)和监测参数截距Xi(n′)。因此,在对应于图3(B)的再现条件变化的再现功率调整中,在再现条件变化后暂时先变更监测参数目标值Xt和监测参数截距Xi,按照式4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P(n′),将P(n′)重新设定为再现功率,由此在再现条件变化后也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此处,叙述了监测参数目标值Xt、监测参数截距Xi不相同的情况,但在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不相同的情况下,当然也需要在再现条件变化后变更Pmin和Pmax。
对上述图3(A)、(B)的再现条件变化下的最佳再现功率的计算式进行总结,成为下式5。
[式5]
P ( n ′ , m ′ ) = Xt ( n ′ ) - Xi ( n ′ ) X ( n ′ , m ′ ) - Xi ( n ′ ) P ( n , m ) (式5)
此处,表示图3(A)的再现条件变化的指标为m,表示图3(B)的再现条件变化的指标为n,各自变化后的再现状态表示为m′、n′。式5中,当再现状态n=n′时(没有图3(B)的变化的情况),可不变更OPC参数地求得最佳再现功率P(n,m′),当再现状态n≠n′时(有图3(B)的变化的情况),通过变更OPC参数而求得最佳再现功率P(n′,m′)。从而,在超分辨再现中,通过进行将基于式5计算出的最佳功率用作再现功率的再现功率调整,总是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如上所述,本再现功率控制中,使用与特定的再现条件和再现功率范围对应的介质固有的值、监测参数目标值Xt、监测参数截距Xi、推荐再现功率Pt、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和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这些是再现功率调整中固定的参数,相当于上述OPC参数。OPC参数中,监测参数的目标值Xt与使用的监测参数的种类对应地存在,包括分辨率目标值Rt、载波电平目标值Ct、非对称性目标值At、调制度目标值Mt、信号电平目标值Lt等。进而,作为监测参数截距Xi,包括分辨率截距Ri、载波电平截距Ci、非对称性截距Ai、调制度截距Mi、信号电平截距Li等。
在上述图3(B)的情况下,根据再现条件变化的种类变更用于再现功率调整的OPC参数。因此,光盘装置预先保存光盘的再现条件与该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的对应信息,或者光盘装置按照再现条件进行试读,生成与再现条件对应的OPC参数并保存。再现条件与OPC参数的对应信息,例如是表状的信息,将其称为OPC参数表。
通过试读进行的OPC参数表的生成,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即,在各再现条件下,用多种再现功率进行再现,取得各再现功率下的监测参数和bER,使用再现功率与bER及监测参数的关系特性进行该OPC参数表的生成。例如,通过计算出使bER与规定的值一致的再现功率P1、P2(P1<P2),决定再现功率振幅的下限值Pmin和上限值Pmax为Pmin=P1、Pmax=P2。推荐再现功率Pt,例如是bER为最小时的再现功率。监测参数目标值Xt,是推荐再现功率Pt下的分辨率值。监测参数截距Xi,是对推荐再现功率Pt附近的分辨率与再现功率的关系特性用一次函数近似、该一次函数下的再现功率为零的情况下的分辨率值。
OPC参数表保存在光盘的规定的区域中、例如管理信息区域,或者光盘装置的内部的规定的存储部,再现开始时光盘装置读出这些信息,存储在光盘装置的规定的存储部,用于再现功率调整。此外,在光盘和光盘装置不保存OPC参数表的情况下,在再现开始时光盘装置通过试读生成OPC参数表。对于开始时的再现功率和用于再现功率调整的OPC参数,将从光盘或光盘装置取得的OPC参数表或光盘装置生成的OPC参数表中的、再现开始时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的值设定为初始值,开始再现。
通过具备以上说明的对监测参数进行观测的单元,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能够实现检测驱动器的再现条件的变化的功能,和探测向光盘照射的能量的热效率或者被超分辨膜吸收的热量的变动的功能。此外,通过具备使用上述监测参数的检测值和上述OPC参数求取再现条件变化后的再现功率的最佳值的运算单元,和根据该运算结果控制激光的功率的单元,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能够实现,使再现功率动态变化的功能、根据指标的变动量计算出向光盘照射的能量或功率的补偿量的功能、和根据该补偿量控制能量或功率的功能。另外,通过具备按照再现条件变更OPC参数的单元,能够总是实现最佳的再现。
以上的再现功率调整,也可以根据对再现中随时取得的监测参数评价的结果来执行。例如,在取得的监测参数与监测参数的目标值的差大于预先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判断需要进行再现功率调整,于是执行再现功率调整。
上述通过试读进行的OPC参数的生成,也可以根据对再现信号评价的结果来执行。例如,在再现信号的bER为再现极限bER=1×10-5以上的情况下判断需要生成OPC参数,通过试读进行OPC参数的生成。由此,在再现条件与OPC参数的对应出现错误的情况下,能够给出该再现条件下的适当的OPC参数,实现最佳的再现。
此外,上述通过试读进行的OPC参数的生成,也可以根据预测的再现条件的变化来执行。例如,当连续再现地址A和地址B时,在已知没有保存地址B上的OPC参数的情况下,在将再现位置移动到地址B之后,立即判断需要生成OPC参数,通过试读进行OPC参数的生成。由此,在OPC参数不详的再现条件下也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上述OPC参数表可以保存在光盘装置或者光盘中。例如,在再现结束时,将保存在光盘装置的信息存储部中的本次再现中所使用的OPC参数表,保存在光盘装置的与上述存储部不同的存储部,或者保存在光盘的管理区域。由此,下次再现同一光盘时,不需要重新生成上次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能够缩短OPC参数生成所需的时间。此处,保存在光盘装置和光盘中的信息除OPC参数表之外,还可以包含用于确认再现的光盘的信息。
另外,上述超分辨再现中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对使用近场光的高密度化技术也能够适用。该高密度化技术中,使用称为SIL(SolidImmersion Lens:固体浸没透镜)的NA为1以上的物镜产生近场光,利用该近场光的光斑尺寸较小这一特点来检测尺寸较小的坑。因为近场光在物镜与介质的距离近至数十nm的情况下在介质内传播,所以在SIL中通过称为间隙伺服(gap servo)的聚焦伺服技术严格地控制物镜与介质间的距离。与SIL组合使用的存储介质称为SIL介质,上述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在具有超分辨膜的SIL介质中,也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因为SIL介质的再现中使用称为间隙伺服的方式作为聚焦伺服,所以已知存在因介质的覆盖层的膜厚变动引起的再现信号的恶化。所谓间隙伺服,是将物镜与介质表面的距离控制为一定大小的伺服方式,当覆盖层的膜厚变化时,数据层的光斑成为散焦状态,信号振幅变化,再现信号恶化。在多层的SIL介质中,由于各层间的中间层的膜厚变动也会造成影响,所以再现信号的恶化进一步增大。此处,在数据层设置有超分辨膜的SIL介质中,能够通过再现功率调整信号振幅。因此,在具有超分辨膜的SIL介质的再现中,通过按照将信号振幅保持为一定的方式执行再现功率调整,信号振幅变得一定,能够抑制再现信号的恶化。
通过以上的再现功率调整,光盘装置能够对光盘上记录的用户信息稳定地进行超分辨再现,能够取得用户信息。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里,以下各实施例是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实施例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表示如下光盘装置的结构例,其使用非对称性作为监测参数,按照再现动作中观测到的监测参数成为目标值的方式进行再现功率的再调整。用于再现功率的调整的OPC参数随再现条件而变更,而本实施例中的再现条件是以再现层、再现位置、再现线速度、环境温度为指标而决定的。上述再现条件下的介质的灵敏度和超分辨膜的材料等因介质的结构引起的条件,都包含在介质内的再现层、再现位置中。
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2层数据层的光盘。2层数据层中,将从光入射侧看来较近一侧的层称为L1层,较远一侧的层称为L0层。光盘的管理信息记录在L0层的管理信息区域中,用户信息记录在L0和L1层的用户信息区域中。此处,管理信息区域和用户信息区域的轨道间隔为320nm,信号使用1-7调制记录,管理信息区域的最短坑长度为150nm,而相对的,用户区域的最短坑长度为50nm。因此,对于当前在作为现有的光盘技术的BD方式的光学系统中所使用的波长405nm的激光和数值孔径0.85的物镜而言,用户信息区域的信号中的至少最短的坑比光学分辨率更小,所以需要超分辨再现。另一方面,因为管理信息区域的最短坑是光学分辨率以上的尺寸,所以能够用通常分辨再现进行再现。关于地址信息,因为在光盘的全部区域都使用Wobble(摆动)信号记录,所以向目标再现位置的寻轨动作能够以通常分辨再现来执行。L0层的管理信息如图4的示意图所示,由DI(DiscInformation:盘片信息)信息202、地址信息203、OPC参数表204、OPC执行判定信息205构成。DI信息202是指光盘的种类或通常分辨再现中的再现功率等基本的介质固有的信息。地址信息203是表示光盘的记录有各信息的区域的位置的信息。OPC参数表204,是与再现条件对应的OPC参数的信息,其一例示于图5。本光盘的OPC参数表定义了与再现层、再现半径、再现线速度、温度相应的12种再现条件n,设定有按照各再现条件使用的OPC参数的值。该再现条件的分类,是与图3(B)的再现条件变化对应的分类,再现条件的指标n对应于式5的n。本实施例中的OPC参数为推荐再现功率Pt、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再现功率上限制Pmax、非对称性目标值At、非对称性截距Ai。图5中存在没有设定OPC参数的值的再现条件,表示可预计其OPC参数与其他再现条件不同,而当前这些值未知。管理信息的OPC执行判定信息205,是在再现功率调整的执行的判定中使用的监测参数误差阈值ΔXth即非对称性误差阈值ΔAth,和用于判定是否通过试读执行OPC参数生成的bER阈值bth或抖动阈值Jth等信息,在实施例中说明其详细情况。此处,本实施例中将OPC参数表和OPC执行判定信息与DI信息分开记载,但这些信息也可以记录在DI信息中。
图6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例。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600包括:构成用于保持并旋转驱动光盘601的盘片旋转部的主轴电动机602、用于对光盘601读写信息的光拾取部603、作为总体控制光盘装置整体的控制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604(DSP)和微型计算机605等。光盘601被主轴电动机602实施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线速度)控制或者CAV(Constant angle velocity:恒定角速度)控制。光拾取部606与光盘601相对地设置,使从未图示的激光二极管(LD)出射的激光606通过同样省略了图示的物镜向信息记录层照射,进行对光盘的记录再现。图4所示的光拾取部603具备的LD波长为405nm,光拾取部603的光学系统所具备的物镜的NA为0.85,所以光拾取部的结构是与作为现有光盘技术的BD用的光拾取部大致相同的结构。虽然未图示,但在光拾取部603中设置有球面像差校正、聚焦伺服、跟踪伺服用的致动器,这些致动器基于来自DSP604的控制信号加以驱动。此外,光拾取部中具备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是能够检测出环境温度的结构。
DSP604通常由LSI构成,具有LD驱动器(LDD)、记录数据的编码器、再现信号的解码器、光拾取部603的伺服控制、主轴电动机602的旋转控制、信息存储等的功能。因此,有时也将DSP604称为控制部。此外,微型计算机605具有对从DSP604取得的再现信号、伺服信号等信号进行评价和处理的中央处理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608和存储部(存储器单元)607,将基于评价生成的与再现功率、记录功率、伺服致动器等相关的信号反馈到DSP604。关于存储器单元内存储的软件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另外,在图6中,将控制部分为DSP604和微型计算机605构成,但也可以使两者单芯片化,用同一LSI构成。微型计算机605内,CPU608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07中的程序,由此实现如图6所示的功能块。为了方便,图6中以该功能块在存储器607内解压缩的方式记载,但实际上通过CPU和存储器的共同动作来实现。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微型计算机605内,形成有:计算监测参数和再现信号品质的监测参数和再现信号品质运算部609;存储计算出的监测参数和再现信号品质的历时信息存储部610;使用监测参数和信号品质计算OPC参数的OPC参数运算部613;存储OPC参数、再现条件和OPC执行判定信息的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使用OPC执行判定信息、监测参数和信号品质判定是否执行再现功率调整和OPC参数生成的判定部611;使用监测参数和OPC参数计算最佳再现功率的再现功率运算部614;和将计算出的最佳再现功率变换为DSP604用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信号生成部615等。历时信息存储部610中,也存储有通过未图示的路径从DSP604供给的再现功率和再现条件。
于是,光盘601的信号的再现,通过从光拾取部603内的LD射出再现功率的激光606来进行。再现时,从光拾取部603输出的再现信号被供给到DSP604,被DSP604内的再现信号处理部和解码器解码,作为再现数据输出。此时,DSP604基于从光拾取部603供给的信号生成聚焦误差和跟踪误差信号,供给到光拾取部603内的聚焦和跟踪伺服用的致动器,由此控制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此外,包含透镜倾斜致动器和球面像差校正致动器的再现光学系统也由DSP604基于来自光拾取部603的信号进行控制。另外,光拾取部603的再现功率由DSP604控制,DSP604基于来自微型计算机605的信号决定再现功率。
在向光盘601记录信号的情况下,利用DSP604内的编码器将记录数据编码生成记录信号,基于记录信号生成LDD驱动信号,供给到光拾取部603内的LD来记录信号。此外,当在光盘601的记录再现之前需要利用激光照射使盘片的膜变化为初始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从LD射出初始化功率的激光606进行初始化。另外,在光盘601为可重写的介质的情况下,通过从LD射出使光盘601的已记录了信号的区域恢复为未记录状态的功率的激光606来消除信号。
接着,用图7的流程图说明使用图6的光盘装置的图4的光盘的再现动作。图7是包含再现调整的再现动作的顺序的一个例子,仅记载了主要的项目。此外,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则以下控制流程就都通过微型计算机605执行。
将光盘设置在光盘装置中,开始再现动作后(S0),光盘装置以线速度4.92m/s使光盘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线速度)旋转,以0.3mW的功率照射再现激光,并移动至管理信息区域(S1)。与现有的光盘技术中的再现调整同样地,在进行球面像差、聚焦、跟踪、倾斜等再现调整后(S2),再现管理信息区域(S3),取得作为管理信息的DI信息202、地址信息203、OPC参数表204、OPC执行判定信息205。此处,将取得的所有信息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在取得的地址信息中,包含表示本实施例中再现的用户区域的位置的地址1、2。所取得的OPC执行判定信息,是非对称性误差阈值ΔAth=0.5%和bER阈值bth=1×10-5
移动到开始再现的用户信息区域的地址1(S4),按照图7的流程执行是否需要生成OPC参数的判定A(S5)。此处,由判定部611判定是否需要生成OPC参数。具体而言,判定部611对从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供给的OPC参数表和从历时信息存储部610供给的当前的再现条件进行比较,在存在当前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当前的再现条件为L0层、半径30mm、线速度4.92m/s、环境温度25℃,对应于再现条件2(n=2),因为存在该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所以在是否需要生成OPC参数的判定A中判断为不需要(S5)。
在后续的步骤S7中,将再现条件2的OPC参数(Pt(2)、Pmin(2)、Pmax(2)、Xt(2)、Xi(2))设定为当前使用的OPC参数,将OPC参数的推荐再现功率Pt(2)设定为再现功率(S8),开始稳定再现动作(S9)。此处,步骤S8中,由再现功率运算部614计算出的再现功率经由控制信号生成部615和DSP604被传送到光拾取部603,作为LD的照射功率设定。
令以下再现动作中的各时刻下的再现功率为P(n,m),监测参数为X(n,m+1),通过再现功率调整变更的最佳再现功率为P(n,m+1),OPC参数即推荐再现功率、再现功率下限值、上限值、监测参数目标值、监测参数截距按照式5分别表示为Pt(n)、Pmin(n)、Pmax(n)、Xt(n)、Xi(n)。此处,令m在再现开始时为零,m′=m+1,由此各时刻下的m对应于计算最佳再现功率的步骤S13所执行的次数,其为表示图3(A)所示的再现条件发生了多少次的指标。
以下进行步骤S10之后的说明,因为在流程中分支复杂,所以分类为多种模式进行说明。
*模式1(无再现功率调整,通常的稳定再现动作)
首先,在步骤S10中执行动作判定。此处,通过判定部611判别接下来预定的动作。具体而言,判定部611基于通过图6中未图示的路径从DSP604供给来的信息,判别是继续稳定再现动作、还是执行事件、或是结束再现,如图7的步骤S10所示,按照各情况相应地变更后续的步骤。此处,所谓事件,指的是除了稳定再现的继续和再现结束之外的、驱动器本身执行的各种动作,例如再现线速度的变更、再现位置的变更等。驱动器的再现条件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变动,作为其原因,存在驱动器的外部环境成为原因的情况,和驱动器自身的控制动作造成再现条件变动的情况。因为驱动器不能够预测前者,所以在步骤S10中判别为继续稳定再现动作,如果是后者则驱动器能够预测后续的再现条件。因此,图7的流程中在事件发生时转移到事件执行用的流程,按照设定事件执行后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的方式,转移到步骤S5。驱动器自身在执行稳定再现动作的期间中的某时刻决定事件发生,但严格的发生位置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微型计算机605在S10的时刻识别出预定发生的事件是否存在。因为当前的后续动作是继续稳定再现动作,所以从步骤S10转移到步骤S11。
步骤S11中,执行是否需要生成OPC参数的判定B。此处,利用判定部611判定是否需要通过试读生成OPC参数。具体而言,首先,监测参数和再现信号品质运算部609使用经由DSP406传送来的再现信号计算出当前的bER,将计算出的当前的bER传送到历时信息存储部610并加以存储。判定部611对经由历时信息存储部610传送来的当前的bER与从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传送来的作为OPC执行判定信息的bER阈值bth进行比较,如果当前的bER为bth以下,则判断不需要生成OPC参数,如果当前的bER大于bth则判断需要生成OPC参数。在步骤S11中计算出的bER是3×10-7,为bth=1×10-5以下,所以判断不需要生成OPC参数,转移到步骤S12。
后续的步骤S12中,执行是否需要计算最佳再现功率的判定。此处,利用判定部611判定是否需要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具体而言,首先,监测参数和再现信号品质运算部609使用经由DSP406传送来的信号计算出当前的监测参数值X,将计算出的当前的监测参数值X传送到历时信息存储部610并加以存储。判定部611使用经由历时信息存储部610传送来的当前的监测参数值X、和从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传送来的作为OPC参数的监测参数目标值Xt和作为OPC执行判定信息的监测参数误差阈值ΔXth,如果监测参数值X与监测参数目标值Xt的差为监测参数误差阈值ΔXth以下则判断不需要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如果超过则判断需要计算出再现功率。步骤S12中计算出的监测参数即非对称性值A(2,1)是0%,与非对称性目标值At(2)=0%的差为非对称性误差阈值ΔAth=0.5%以下,所以判断不需要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
返回步骤S10,因为之后预定继续稳定再现动作,所以后续动作是步骤S10、S11、S12的反复。继续再现时,不离开步骤S10~S12的反复,再现信号的bER为5×10-7较良好,可确认按照图7的流程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此处,在稳定再现动作中总是反复执行S10、S11、S12。这相当于总是持续检查预定的动作的种类、生成OPC参数的必要性、重新设定最佳再现功率的必要性。即,为下述结构:如果预定事件发生则转移到执行事件和进行与再现条件相应地变更OPC参数的步骤S16,如果预定再现结束则转移到进行再现结束的步骤S19,如果bER大于bth、不能够适宜地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则转移到进行与当前的再现条件对应的OPC参数的生成的步骤S15,如果在再现功率偏离最佳再现功率、监测参数偏离目标值的情况下则转移到将再现功率变更为最佳再现功率的步骤S13。
*模式2(有再现功率调整动作,无OPC参数变更)
接着,说明在步骤S12的判定中判断需要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例如,步骤S12中计算出的当前的非对称性值A(2,1)为-3.6%,与非对称性目标值At(2)=0%的误差3.6%超过非对称性误差阈值ΔAth=0.5%,这种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3。
步骤S13中进行最佳再现功率的计算。具体而言,将存储在历时信息记录部610中的当前的再现功率P(2,0)和非对称性值A(2,1),和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中的非对称性目标值At(2)和非对称性截距Ai(2),传送到再现功率运算部614,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P(2,1)。最佳再现功率的计算使用式5进行,计算出的最佳再现功率使用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2)和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2)进行再调整。再调整的进行,是为了防止在计算出的再现功率处于当前的OPC参数定义的范围之外的情况下过量的再现功率照射破坏光盘上的信息,如果满足Pmin(2)≤P(2,1)≤Pmax(2)则使P(2,1)保持其值,而在P(2,1)<Pmin(2)或者P(2,1)>Pmax(2)的情况下则分别将值变更为P(2,1)=Pmin、P(2,1)=Pmax。当前的再现功率P(2,0)为2.0mW,非对称性值A(2,1)为-3.6%,非对称性目标值At(2)为0%,非对称性截距Ai(2)为-40%,所以利用式5计算出的最佳再现功率P(2,1)为2.2mW,处于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2)=1.2mW与上限值Pmax(2)=4.0mW之间。从而,步骤S13决定的最佳再现功率P(2,1)为2.2mW。
后续的步骤S14中,将决定的最佳再现功率的值设定为当前的再现功率,继续稳定再现动作,之后的后续动作为步骤S10~S12的反复。步骤S11和S12中计算出的bER和非对称性值总是1~4×10-7和-0.1~0.2%,可确认通过在步骤S13中变更再现功率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本情况对应于发生图3(A)所示的再现条件的变化的情况,可确认对于该再现条件变化能够自动执行正确的再现功率调整。
*模式3(有OPC参数变更,无再现功率调整)
接着,说明在步骤S10的判定中判断需要执行事件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例如,当在稳定再现中预定再现位置从地址1变更到地址2(地址转移(address jump))时,在再现地址1之后,从步骤S10转移到步骤S16。此处,地址2位于光盘的L1层的半径20mm附近。
在步骤S16中中断稳定再现动作,在步骤S17中执行向地址2的地址转移。在后续的步骤S5中,如上所述,判定当前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是否存在于固定信息存储部612所存储的OPC参数表中。当前的再现条件对应于图5的OPC参数表中的再现条件8,存在OPC参数。从而,不需要生成OPC参数,在后续的步骤S7中将再现条件8的OPC参数设定为当前的OPC参数,在步骤S8中将推荐再现功率Pt(8)设定为再现功率,在步骤S9中开始稳定再现动作。
之后的后续动作是步骤S10~S12的反复。步骤S11中计算出的bER总是5~8×10-7,为bER阈值bth=1×10-5以下,步骤S12中计算出的非对称性值A(8,2)与非对称性目标值At(8)的差总是0.3以下,为非对称性误差阈值ΔAth=0.5%以下。由此可确认,通过伴随再现条件的变更而变更OPC参数,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本情况对应于发生图3(B)所示的再现条件的变化的情况,能够确认对于该再现条件变化能够自动地执行正确的再现功率调整。此外,本实施例中因为有OPC参数表,所以能够判断再现条件的不同,在变更到存在OPC参数的再现条件时,能够以短时间执行从稳定再现中断到重新开始。
*模式4(有OPC参数变更,需要生成,无再现功率调整)
接着,说明与上述模式3同样在步骤S10的判定中判断需要执行事件的情况下,事件执行后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不存在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例如,预定在地址2的稳定动作中将再现线速度从4.92m/s变更为10倍的49.2m/s,这种情况下从步骤S10转移到步骤S16。
步骤S16中中断稳定再现动作,步骤S17中将线速度变更为49.2m/s。后续的步骤S5中,判定OPC参数表中是否存在当前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当前的再现条件相当于图5的OPC参数表中的再现条件12,不存在OPC参数。从而需要生成OPC参数,转移到步骤S6。
步骤S6中执行OPC参数生成,生成当前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具体而言,首先,光盘装置使用多个再现功率值进行再现(试读),监测参数和再现信号品质运算部609使用从DSP604传送来的各再现功率下的再现信号计算出非对称性值和bER,将与各再现功率对应的计算结果经由历时信息存储部610传送到OPC参数生成部613。此时,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中的bER阈值bth也被传送到OPC参数运算部613。OPC参数运算部613基于供给来的信息计算出再现功率下限值Pmax(12)、上限值Pmin(12)、推荐再现功率Pt(12)、监测参数目标值At(12)、监测参数截距Ai(12),将计算结果传送到固定信息存储部612。由此,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中存储的OPC参数表中的再现条件12下的OPC参数中,各值分别被重新写入,再现条件12的OPC参数变得存在。此处,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12)基于下述运算规则设定,即,使其为再现功率与bER的关系特性中bER与bER阈值bth一致时的再现功率P1、P2(P1<P2)中的P1,再现功率上限值Pmax(12)基于使其为P2的运算规则设定。推荐再现功率Pt(12)基于下述运算规则设定,即,使其为bER最低时的再现功率。非对称性目标值At(12)基于下述运算规则设定,即,使其为再现功率与非对称性的关系特性中对应于推荐再现功率Pt(12)的非对称性值。非对称性截距Ai(12)基于下述运算规则设定,即,使其为在Pmin(12)≤P≤Pmax内将再现功率与非对称性的关系特性直线近似时、再现功率为零的情况下的非对称性值。此处,上述所有运算规则也都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中,OPC参数运算部613参照上述规则信息进行各种运算。
使用上述方法生成OPC参数的结果是,计算出本次的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12)为1.5mW,上限值Pmax(12)为4.6mW,推荐再现功率Pt(12)为3.0mW,非对称性目标值At(12)为1.7%,非对称性截距Ai(12)为-50.7%。将这些计算结果作为固定信息存储部612的OPC参数表中的再现条件12下的OPC参数重新写入。
后续的步骤S7中,将当前的再现条件即再现条件12的OPC参数设定为当前使用的OPC参数,步骤S8中将推荐再现功率Pt(12)设定为再现功率,在步骤S9中开始稳定再现动作。
之后的后续动作是步骤S10~S12的反复。步骤S11中计算出的bER总是4~9×10-7,为bER阈值bth=1×10-5以下,步骤S12中计算出的非对称性值A(12,2)与非对称性目标值At(12)的差总是0.2%以下,为非对称性误差阈值ΔAth=0.5%以下。从而可确认,通过生成再现条件12下的OPC参数并使用生成的OPC参数进行再现动作,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根据本情况可确认,通过使用图7的流程执行再现功率调整,光盘装置能够预测发生图3(B)所示的再现条件的变化,对应再现条件的变化执行再现功率调整,实现最佳的再现。由此可知,光盘装置对于未知的再现条件也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模式5(再现功率调整失败,生成OPC参数)
接着,说明在步骤S11的判定中判定需要生成OPC参数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例如,步骤11中计算出的当前的bER为3×10-5,超过bER阈值bth1×10-5,这种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5。
当在步骤S15中中断稳定再现动作后,在步骤S6中开始生成当前的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此处,当前的再现条件12下的OPC参数已经给出,将其作为当前使用的OPC参数设定。尽管如此还是要生成OPC参数的理由是,当前的再现条件表现出与再现条件12的不同。从而,再现条件12需要分为能够使用当前的再现条件12的OPC参数的范围,和不能够使用的范围。于是,将能够使用当前的再现条件12的OPC参数的再现条件重新作为再现条件12-1,不能够使用的再现条件作为再现条件12-2,必须生成再现条件12-2下的OPC参数。此次,在一边从半径20mm向外周依次移动一边再现时,判定在半径45mm处需要生成OPC参数。从而,再现条件12-2是表示再现条件12的从半径45mm起的外周侧的再现条件。在步骤S6中,与上述模式4的情况相同,生成OPC参数的结果为,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12-2)为2.2mW,上限值Pmax(12-2)为5.3mW,推荐再现功率Pt(12-2)为3.6mW,非对称性目标值At(12-2)为0%,非对称性截距Ai(12-2)为-63%。计算出的OPC参数被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中。
步骤S7将再现条件12-1的OPC参数设定为当前的OPC参数,步骤S8将推荐再现功率Pt(12)设定为再现功率,步骤S9开始稳定再现动作。之后的后续动作是步骤S10~S12的反复,可确认直至半径55mm为止能够用生成的OPC参数再现。步骤S11和S12中计算出的bER和非对称性值总是4~8×10-7和-0.2~0.4%,可确认通过在步骤S13中变更OPC参数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此处,在模式4中生成再现条件12的OPC参数,模式5中将再现条件12分为两个再现条件12-1、12-2,生成OPC参数。这些生成结果都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例如当前存储的OPC参数表如图8所示,再现条件和存在OPC参数的再现条件比图5有所增加。像这样,光盘装置通过存储新的再现条件和OPC参数,下次在同样的再现条件下进行再现时,能够通过使用图7的流程来实现最佳的再现。
接着,说明伴随上述OPC参数的生成和变更而进行的再现功率调整所再现的结果。
首先,表示在再现条件2、4、6下再现L0层整个面的结果。测定是在将再现位置变更为L0层之后,以各再现线速度再现L0层整个面而进行的。此时,环境温度为25℃。图9是按照图7的流程测定再现信号的bER的结果。图中一并表示了按照非对称性值成为再现条件2下的非对称性目标值的方式实施再现功率调整的结果。在固定非对称性目标值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结果中,当再现线速度为25m/s以上时超过再现极限的bER,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另一方面可知,按照图7的流程,在一边变更非对称性目标值一边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bER总是在1×10-6以下,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接着,对于图5的再现条件和模式4、5中生成的再现条件12-1、12-2,按照图7的流程进行再现功率调整并进行再现,将测定再现信号的bER的结果示于图10。在图中作为比较,也表示了以再现条件2固定非对称性目标值来实施再现功率调整的结果。与图9的情况相同地,在固定非对称性目标值实施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只能在对应的再现条件下实现最佳的再现,在再现条件1、2以外会超过再现极限bER。另一方面能够确认,在变更非对称性目标值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在所有再现条件下都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由此可知,为了适宜地再现光盘的所有用户信息,只要按照图7的流程变更OPC参数实施再现功率调整即可。
当规定再现区域的再现结束时,在步骤S10中判定为预定再现结束,转移到步骤S18。在步骤S18的再现结束动作中,首先,将当前光盘装置保存的OPC参数表存储到光盘装置的规定的存储部(本实施例中为固定信息存储部612),并且也存储到光盘的管理信息区域201。存储的OPC表与最初从光盘取得的OPC表不同。这样保留生成的OPC参数表,下次再现时通过读出光盘的管理信息201、或者读出存储在光盘装置中的管理信息,从而不需要对于本次再现的条件生成OPC参数,能够缩短再现开始之前的时间。步骤S18结束后转移到步骤S19,结束再现。
根据以上实施例能够确认,通过按照图7的流程执行超分辨再现中的再现动作,一边参照OPC参数表变更OPC参数一边实施再现功率调整,可以实现最佳的再现。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再现动作中的图7的步骤S11中,在当前的bER超过作为OPC执行判定信息的bER阈值bth的情况下,判定需要生成OPC参数,转移到步骤S15,但步骤S11的动作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当在步骤S11中连续k次(k≥2)判定需要生成OPC参数的情况下,也可以转移到步骤S15。由此,在bER因光盘上的缺陷而暂时恶化的情况下,不会判定需要生成OPC参数,不会误转移到步骤S15。
此外,步骤S11中使用bER进行判定,但也可以使用根据再现信号计算出的抖动来进行判定。此时,步骤S11中使用当前的抖动和作为OPC执行判定信息的抖动阈值Jth来进行判定。抖动与bER同样是再现信号品质的指标,所以在使用抖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另外,因为抖动与bER相比能够使用更短的信号进行评价,所以通过使用抖动能够更快地执行步骤S11。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再现动作中的图7的步骤S12中,在当前的监测参数X与监测参数目标值Xt的差超过监测参数误差阈值ΔXth的情况下,判定需要计算出最佳功率,但步骤S12的动作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按下述方式进行,即,在监测参数误差阈值ΔXth以相对目标值的百分比表示的情况下,在使用监测参数X和监测参数目标值Xt计算出的(X-Xt)/Xt的绝对值超过ΔXth的情况下,判定需要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再现动作中的图7的步骤S6中,使用再现功率与bER的关系进行推荐再现功率Pt的计算,但步骤S6的动作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即,在再现功率与抖动的关系特性中,将抖动为最小的再现功率决定为推荐再现功率Pt。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再现动作中的图7的步骤S6中,使用再现功率与bER的关系进行再现功率下限值Pmin、上限值Pmax的计算,但步骤S6的动作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利用再现功率与抖动、或者分辨率、或者载波电平、或者非对称性、或者调制度、或者信号电平等随着超分辨光斑的状态而变化的参数的关系特性。将哪个参数用于生成OPC参数应当按照介质来变更。这是因为参数与再现功率的关系特性由介质决定,为了正确地计算出OPC参数,应当使用对于再现功率而言变化率较大的参数。
[实施例6]
实施例1中使用非对称性作为监测参数。监测参数不限于非对称性,只要是反映超分辨光斑的状态的指标即可。例如,是分辨率、载波电平、调制度、信号电平、环境温度等,在使用这些的情况下,存在与各监测参数相关的OPC参数表,通过使用各OPC参数表,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但是,在监测参数对于再现功率而言变化率较小的情况下,有时会因光盘装置的检测误差而计算出错误的最佳再现功率。于是,只要按照介质的特性选择对于再现功率而言变化率较大的监测参数即可。
[实施例7]
实施例1中使用一个监测参数实施再现功率调整。本实施例中,说明使用多个监测参数执行再现功率调整的超分辨对应光盘装置的结构例。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光盘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在实施例1的模式2中的再现功率调整中,使用非对称性作为监测参数,使用非对称性值、再现功率值、OPC参数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另一方面,实施例6中叙述了,在使用分辨率、载波电平、调制度、信号电平、环境温度等中的任一个作为监测参数进行再现功率调整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执行实施例1中的图7的步骤S13时,使用多个监测参数值、再现功率值、OPC参数来计算最佳再现功率。例如,在使用非对称性和分辨率作为监测参数的情况下,OPC参数表中对于各再现条件具有非对称性和分辨率这些OPC参数。因为使用多个监测参数,所以在步骤S13中判定部611参照历时信息存储部610和固定信息存储部612,按照式5分别根据非对称性和分辨率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P(n,m+1)asy、P(n,m+1)res。使用得到的两个最佳再现功率进行基于规定的运算规则的运算处理,决定设定为再现功率的最佳再现功率。上述运算规则存储在固定信息存储部612中,判定部611参照上述运算规则计算出最终的最佳再现功率。本实施例中,作为上述运算规则使用平均值,将最佳再现功率计算为(P(n,m+1)asy,P(n,m+1)res)/2。以上运算过程中,使用的监测参数当然不仅限于两个,也能够使用三个以上的监测参数。
也可以不用简单的平均,而对每个使用的监测参数进行加权,进行监测参数的加权平均。图11表示在进行加权平均时判定部611参照的加权表的结构例,其中,各项目的系数的和为1。例如,在使用X1~X4这4种监测参数的情况下,参照图11的左侧所示的数据表,与使用X1~X4这4种监测参数的组合相当的条目为15,所以参照图11的右侧所示的系数表的与该条目对应的位置。其结果为,应当使用的加权系数为a”1、a”2、a”3、a”4,所以判定部611通过a”1×P(n,m+1)X1+a”2×P(n,m+1)X2+a”3×P(n,m+1)X3+a”4×P(n,m+1)X4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将得到的值决定为最佳再现功率P(n,m+1)。
通过这样使用多个监测参数,能够提高一次再现功率调整中的计算精度。
[实施例8]
实施例1中按照图7的流程,在稳定再现中总是在步骤S12中执行是否需要计算出最佳再现功率的判定。
若省略图7中的步骤S12,总是从步骤S11转移到步骤S13,则能够实现比实施例1更佳的再现。这是因为,在实施例1中,在当前的监测参数值与监测参数目标值的差为监测参数误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不进行步骤S13的最佳再现功率的计算,所以根据监测参数误差阈值的大小的不同,可能会以偏离最佳再现功率的再现功率进行再现,但通过省略步骤S12,则总是以最佳再现功率进行再现。此外,通过省略步骤S12,能够省略判定所耗的时间,能够快速地响应再现条件的变化。这对在光盘一周中再现条件以较短周期变化的情况有效。
此处,问题在于,因为总是持续在步骤S13计算最佳再现功率,所以计算量增加,存在处理电路的规模增大的可能性。于是,根据再现的光盘的品质决定是否省略步骤S12即可。此外,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每执行一次步骤S13就增加1的指标m,不是再现条件变化的次数,而纯粹是执行步骤S13的次数。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叙述在使用设置有超分辨膜的SIL介质作为光盘,使用光盘装置对光盘进行超分辨再现的情况下,将分辨率作为监测参数执行再现功率调整的结果。
光盘是双层介质,从光入射一侧来看近侧的信息记录层(L1层)由管理信息区域和用户信息区域构成,远侧的层(L0层)仅由用户信息区域构成。两层中都有超分辨膜,在L1层上有设置覆盖层。L1层的管理信息与图4相同地,由光盘的DI信息、表示各种信息的位置的地址信息、OPC参数表、OPC执行判定信息构成。因为本实施例中使用分辨率作为监测参数,所以在OPC参数表和OPC执行判定信息中记录有与分辨率相关的参数。管理信息区域和用户信息区域的轨道间距为100nm,信号使用1-7调制记录,管理信息区域的最短坑长度为50nm,与此相对,用户信息区域的最短坑长度为25nm。因此,在以具有波长405nm和NA1.85的物镜的拾取器再现光盘的情况下,用户信息区域需要进行超分辨再现,管理信息区域能够以通常分辨再现进行再现。关于地址信息,因为在光盘的全部区域以Wobble信号记录,所以向目标再现位置的寻轨动作能够以通常分辨再现来执行。
以下说明能够再现本实施例的光盘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例。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是SIL用的光盘装置,驱动具有双层信息记录层的SIL用的光盘。此外,光拾取部搭载的物镜的数值孔径是NA1.85,大于1。LD的波长为405nm,与实施例1相同。光拾取部以外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光盘装置相同,所以对于光盘装置的整体结构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接着,叙述按照图7的流程再现上述双层光盘的结果。
将光盘设置在光盘装置中,开始再现动作后(S0),光盘装置以线速度4.92m/s使光盘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线速度)旋转,以0.3mW的功率照射再现激光,并移动至管理信息区域(S1)。与现有的光盘技术中的再现调整同样地,在进行球面收差、聚焦、跟踪、倾斜等再现调整后(S2),再现管理信息区域(S3),取得作为管理信息的DI信息、地址信息、OPC参数表、OPC执行判定信息。在取得的地址信息中,包含表示本实施例中再现的用户区域的位置的地址4、5。所取得的OPC执行判定信息,是分辨率误差阈值ΔRth=2%和抖动阈值Jth=10%。
移动到开始再现的用户信息区域的地址4(S4),按照图7的流程执行是否需要生成OPC参数的判定A(S5)。此处,地址4是L1层的半径30mm附近,考虑到当前的再现线速度4.92m/s和环境温度25℃,所以当前的再现条件为再现条件21。因为存在取得的OPC参数表的再现条件21下的OPC参数,所以步骤S5中判定不需要生成OPC参数。
在后续的步骤S7中,将再现条件21的OPC参数设定为当前使用的OPC参数,在步骤S8中将OPC参数的推荐再现功率设定为再现功率,在步骤S9中开始稳定再现动作。
此处,离开图7的流程,测定该时刻下的光盘一周上的再现信号的抖动和振幅,可知振幅在一周上是一定的,抖动也总是在5%以下,低于抖动阈值Jth。由此能够确认,L1层的覆盖层的膜厚被制造为在一周上一定,超分辨再现时的超分辨光斑的尺寸也在一周上总是保持一定。
返回图7的流程,进行地址4的稳定再现,后续的步骤是步骤S10、S11、S12的反复。步骤S11中计算出的抖动总是4~6%,为抖动阈值Jth=10%以下,步骤S12中计算出的分辨率与分辨率目标值的差总是1%以下,低于分辨率误差阈值ΔRth=2%。从而可确认,通过按照图7的流程进行再现功率调整,光盘的L1层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
接着,将再现位置从地址4变更到位于L0的半径30mm附近的地址5。在预定发生再现位置变更这一事件的状态下,执行步骤S10,所以后续的步骤为步骤S16。
步骤S16中中断稳定再现动作,步骤S17中进行再现位置的变更,转移到步骤S5。当前的再现条件在OPC参数表中相当于再现条件22,存在再现条件22下的OPC参数。于是,步骤S5中判定不需要生成OPC参数,步骤S7中将再现条件22的OPC参数设定为当前使用的OPC参数,步骤S8中将推荐再现功率设定为再现功率,步骤S9中开始稳定再现动作。
此处再次离开图7的流程,测定该时刻下的光盘一周上的再现信号的抖动和振幅,可知这一次在一周上可见到较大的变动。图12是盘片一周内的位置与抖动和振幅的测定结果,再现功率是再现条件22的推荐再现功率这一一定值。可知在一部分位置上信号振幅减少,相应地抖动增加,最差的情况下超过抖动阈值Jth=10%,不能够实现最佳的再现。这是因为,当L0层与L1层之间的中间层的膜厚在光盘的一周内变动、膜厚偏离最佳值的情况下,光斑散焦,信号振幅变化。由此能够确认,难以用一定的再现功率再现设置有超分辨膜的SIL介质。因为该变动的原因是中间层的膜厚分布导致的再现光斑的散焦,所以是在通常分辨再现下也会发生的变动。
返回图7的流程,进行地址5的稳定再现,后续的步骤分为按步骤S10→S11→S12→S10转移的情况、和按步骤S10→S11→S12→S13→S14→S10转移的情况两种。前者的情况表示不需要OPC参数的生成和最佳再现功率的计算,能够以原本的再现功率继续稳定再现。另一方面,后者的情况表示不需要生成OPC参数,但是需要最佳再现功率的计算和再现功率的变更。图13表示在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再现时的盘片一周内的位置与抖动和振幅的关系。与图12不同,抖动总是5%以下,低于抖动阈值Jth=10%,振幅在一周上大致一定。由此能够确认,通过按照图7的流程持续执行再现功率调整,能够总是设定基于监测参数的适当的再现功率,再现信号的振幅被保持为一定,实现最佳的再现。
根据以上叙述可确认,在SIL介质中使用超分辨膜的情况下的超分辨再现中,也能够通过执行再现功率调整获得最佳的再现信号。进而可知,多层SIL中的中间层的膜厚变化引起的再现信号品质的恶化能够通过下述方式抑制,即在SIL介质上设置超分辨膜、一边执行再现功率调整一边再现。与此相同地可知,覆盖层的膜厚变动引起的再现信号的恶化,也能够通过在介质上设置超分辨膜、执行再现功率调整而解决。它们的结果为,虽然SIL自身不具有抑制散焦引起的振幅变动的单元,但通过与超分辨组合,能够用超分辨再现中的再现功率抑制振幅变动,结果表现为能够使用再现功率调整来抑制散焦引起的振幅变动。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除了以上的再现功率调整之外,还对决定再现信号处理即PRML的PR系数的方法进行叙述。
再现信号的比特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依赖于PR系数和再现功率,所以需要将两者都尽量决定为最佳的值。
本实施例中采用下述方法,即,将推荐的PR系数和再现功率作为浮雕式数据(emboss data)记录在介质的控制数据区域中,驱动器基于该数据用进行再现学习,从而求出PR系数和再现功率的最佳值。
使用的介质是单层的只读(ROM)介质,其结构如下所述:1.1mm厚的聚碳酸酯基板/Ag(100nm)/ZnS-SiO2(40nm)/GeSbTe(10nm)/ZnS-SiO2(50nm)/0.1mm厚的聚碳酸酯片。驱动器的光从0.1mm厚的聚碳酸酯片一侧入射。在聚碳酸酯基板上记录了坑数据。其调制编码是BD中采用的1-7PP,1T的长度为37.5nm,是BD的4倍。轨道间距与BD同样为320nm。即,该介质具有BD的4倍即100GB的记录容量。坑的深度为35nm。
在1.1mm厚的聚碳酸酯基板的控制数据区域中,将推荐的PR系数和再现功率的值记载为坑的数字数据。此处,设推荐的PR系数为(1,2,-4,2,1),再现功率为1.5mW。
此处,上述PR系数的中心的值的符号与其他值的符号相反的理由有2点。第一,该PR系数中,使通常分辨光斑的贡献为(1,2,0,2,1),超分辨光斑的贡献为中心值的-4,在通常分辨光斑和超分辨光斑的光学相位相反的情况下,适用PR系数的中心值的符号相反的情况。该光学相位依赖于盘片的设计,符号不一定相反,PR系数的最佳值因盘片的不同而不同。另一个理由是,用PR(1,2,-4,2,1)处理的信号,具有与将处理前的信号用时间微分而得的信号类似的性质,可以认为超分辨再现信号接近微分信号。若超分辨再现中存在ROM的坑和记录型盘片的标记,则该标记引起的形状、热吸收和热传导的局部变化会导致超分辨光斑的尺寸和形状在标记边缘附近变化。由此,再现信号中发生变化,但因为该变化与通常分辨再现的时间变化叠加,所以成为具有与将再现信号在时间方向微分而得的信号类似的性质的信号。
本实施例中,首先使PR系数为推荐值即(1,2,-4,2,1),使再现功率Pr在相当于推荐值1.5mW的约±30%的1mW到2mW之间以0.1mW间隔变化,将该情况下的bER的测定结果表示在图14中。此处,对于1个条件,测定100万比特的数据的错误数。图14的结果中,在得到10-6的Pr=1.6mW,表示1个错误都没有检测出。根据该结果,可知Pr=1.6mW是最佳的再现功率。
接着,使Pr=1.6mW,PR系数为(1,2,X,2,1),使X变化,将该情况下的X和bER的测定结果在图15中表示。与图14相同,对每1个条件测定100万比特,10-6的bER表示1个错误都没有检测出。根据该结果,可知X=-4、-5、-6时最佳。此处,采用其中心值X=-5。根据该结果可知,只要对X在距离其推荐值±3左右的值的范围内调查即可。
上述方法中,首先决定再现功率,之后决定PR系数,但使该顺序相反,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不过,从图14、图15的结果可知,与相对PR系数的bER的容限(margin)相比,再现功率的情况下容限较小,所以优选首先决定再现功率。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在驱动器中追加图16所示结构的信号处理系统。作为信号处理方法,与现有的方法相同,输入的再现信号(RF信号)通过模拟均衡器、A/D变换器、FIR滤波器,由PRML进行维特比解码。与此同时,在该电路的外侧搭载用于决定PR系数的CPU和存储器,与上述信号处理电路连接。从控制数据读取推荐的再现功率Pr0、PR系数和其变量部分X0,保存在该CPU中。此处假设控制数据中记载的PR系数为(1,2,X0,2,1),变量部分为X0。X0是-4等具体的数值。
首先用PR(1,2,X0,2,1)搜索最佳再现功率Pr。使Pr0的周边的2n+1个Pr以0.1mW间隔变化,测定bER,将这些bER保存在存储器中。使得到这些bER中最小bER的Pr作为最佳功率。
之后,使PR(1,2,X,2,1)的X为X0-3到X0+3,以该最佳再现功率测定各自的bER(bER1~bER7),将其结果保存在存储器中。将能够得到7个bER中最小的bER的X选择为最佳的X,将其值传送到PRML单元。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中,对将实施例10的例子应用于双层介质的例子进行叙述。
双层之中,从光入射侧看来远侧的层即L0层的结构与实施例10的结构相同,但是用25μm厚的UV树脂代替0.1mm厚的聚碳酸酯片,在该UV树脂上,通过纳米压印形成接下来制作的较近侧的层(L1)的坑图案。之后,制作以下薄膜:Ag(10nm)/ZnS-SiO2(20nm)/GeSbTe(10nm)/ZnS-SiO2(80nm)/0.1mm厚的聚碳酸酯片。为了使再现L0层时的再现光能够高效地到达L0,使L1的透过率为约60%。使L1的Ag薄膜的厚度变薄的理由也在于此。
此处,使再现条件即PR系数和再现功率在L0和L1上为不同的值。其理由在于,到达GeSbTe的有效的光功率和超分辨光斑的形状,在L0和L1上不同。与实施例10同样,将对各层的推荐的再现功率和PR系数作为坑数据记载在L0、L1各自的控制数据区域中。此处,作为推荐再现功率,在L0为2.5mW,在L1为1.2mW,作为推荐PR系数,在L0为(1,2,-4,2,1),在L1为(1,2,2,-3,1)。此处叙述使L1的PR系数为非对称的理由。因为L1中Ag膜厚较薄,所以GeSbTe中产生的热难以扩散,超分辨光斑形成在从光斑前进方向来看比通常分辨光斑的中心更迟的位置。因此,来自超分辨光斑的贡献会在再现信号中产生延迟。将它用非对称的系数表示。
在驱动器中,首先决定L1的PR系数和再现功率。此处与实施例10同样,PR系数使用推荐值,使再现功率在相当于推荐值的±30%的0.8mW到1.6mW之间以0.1mW间隔变化,检测出再现100万比特的数据时的错误数。将该比特误码率(bER)表示在图17中。如图所示,再现功率Pr=1.2mW时为2×10-6,Pr=1.3mW时为3×10-6,这些再现功率下错误数最少,但可确认有2~3比特的错误。于是,以其中间功率1.25mW再次测定bER时检测不出错误,所以使L0的再现功率为1.25mW。为了对应该情况,图16的CPU中追加了下述功能,即,在最小bER附近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以得到最小bER的2个再现功率的中间功率再次测定bER、采用在这3个功率中得到最小bER的再现功率。
接着,进行对于L1的PR系数的优化。固定在Pr=1.25mW,使PR系数为(1,2,2,X,1),使X从0到-6变化,将该情况下的bER的测定结果表示在图18中。由该结果可知,X=-2、-3时没有检测出错误。考虑该情况,在图16的CPU中追加以下功能。根据图18的结果,与X=-1时相比,X=-4时得到更低的bER,所以判断X=-3能够确保更宽的容限,采用X=-3。
接着,决定L0的PR系数和再现功率。与以上同样,首先决定再现功率Pr,之后决定PR系数。当使Pr在相当于推荐值2.5mW的±30%的1.7mW到3.3mW间以0.1mW间隔变化时,仅在2.5mW没有检测出错误,所以使Pr=2.5mW。之后,在使PR(1,2,X,2,1)的X从-1到-7变化时,X=-3、-4、-5时没有检测出错误,所以采用X=-4。
上述方法也能够适用于层数大于2层的多层介质。此外,此处在各层上用坑数据记载推荐的再现功率和PR系数,但例如也可以集中记载在一层中,或者在所有层都记载对于所有层的推荐值。

Claims (17)

1.一种用于超分辨再现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观测作为反映所述超分辨再现的再现状态的指标的监测参数和再现功率,
在判断超分辨的再现条件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
与变动后的再现条件相应地重新设定所述监测参数与再现功率的关系,
在该重新设定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所述监测参数与所述再现条件变动后的目标值一致的方式调整所述再现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系由包含以下参数的公式表现:
所述再现功率;
所述监测参数;和
OPC参数,该OPC参数是被执行所述超分辨再现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固有的参数,至少包含该所述监测参数的目标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OPC参数随着再现条件而变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现条件以再现的位置、再现的线速度、周围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以上为指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的所述监测参数为2个以上,
使用由各监测参数、再现功率和所述OPC参数计算出的各所述最佳再现功率,
计算出通过规定的规则的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最佳再现功率,
将再现功率变更为所述平均最佳再现功率。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OPC参数作为与所述再现条件对应的表型的信息取得,
与所述再现条件对应的OPC参数,参照所述表型的信息,被确定为与当前的再现条件对应的OPC参数。
7.一种具备对规定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超分辨再现的功能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取得超分辨再现信号的单元;
从该再现信号将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的信息作为数字数据而加以取得的单元;和
对该取得的数字数据进行规定的信息处理的信息处理单元,
该信息处理单元,
计算出再现功率和作为反映所述超分辨再现的再现状态的指标的监测参数,
在判断超分辨的再现条件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
与变动后的再现条件相应地重新设定所述监测参数与再现功率的关系,
在该重新设定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所述监测参数与所述再现条件变动后的目标值一致的方式计算出所述再现功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系由包含以下参数的公式表现:
所述再现功率;
所述监测参数;和
OPC参数,该OPC参数是被执行所述超分辨再现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固有的参数,至少包含该所述监测参数的目标值,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随着再现条件来变更所述OPC参数。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取得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位置、再现线速度、温度中的至少之一的单元。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取得两个以上的所述监测参数的单元;
使用各所述监测参数、所述再现功率和所述OPC参数计算出各所述最佳再现功率的单元;
计算出通过规定的规则的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最佳再现功率的单元;和
将再现功率变更为所述平均最佳再现功率的单元。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光信息记录介质取得所述OPC参数的单元;和
使用取得的所述OPC参数计算出所述最佳再现功率的单元。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存储部取得所述OPC参数的单元;和
使用取得的所述OPC参数计算出所述最佳再现功率的单元。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OPC参数作为与所述再现条件对应的表状的信息保存在光信息记录装置的存储部的单元;和
参照所述表状的信息,决定与所述再现条件对应的所述OPC参数的单元。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使用与所述再现条件对应的所述OPC参数不能够适当地算出所述最佳再现功率的情况下,对所述OPC参数进行变更的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使用所述表状的信息的与第一所述再现条件对应的所述OPC参数,不能够适当地算出所述第一再现条件所包含的第二所述再现条件的所述最佳再现功率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再现条件下的OPC参数进行变更的单元。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再现结束时将所述OPC参数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的规定区域和/或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规定的存储部中的单元。
17.一种为执行超分辨记录或超分辨再现所使用的信息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具备存储OPC参数的区域,该OPC参数是该信息记录介质所固有的参数,包含作为反映超分辨再现的再现状态的指标的监测参数的目标值。
CN2010101782648A 2009-05-12 2010-05-12 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18877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5133 2009-05-12
JP2009115133A JP5130253B2 (ja) 2009-05-12 2009-05-12 再生パワー調整方法およ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7733A true CN101887733A (zh) 2010-11-17

Family

ID=43068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82648A Pending CN101887733A (zh) 2009-05-12 2010-05-12 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69866B2 (zh)
JP (1) JP5130253B2 (zh)
CN (1) CN10188773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9368A (zh) * 2011-01-07 2013-09-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光盘以及光盘检查方法
CN104011796A (zh) * 2011-12-12 2014-08-27 夏普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再生装置以及再生方法
CN108133716A (zh) * 2013-06-07 2018-06-08 夏普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生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6581A (ja) * 2008-09-30 2010-04-15 Hitachi Ltd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FR2950727B1 (fr) * 2009-09-29 2012-02-17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Lecteur de disque optique en super-resolution et procede de lecture optimisee par mesure de reflectivite
US8929186B1 (en) * 2013-02-11 2015-01-06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drive calibrating laser power for heat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based on quality metric and track width
US11386921B2 (en) 2020-09-30 2022-07-12 Seagate Technology Llc Read head stress reduction
US11341989B2 (en) * 2020-09-30 2022-05-24 Seagate Technology Llc Read head stress redu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9500A (ja) * 1997-04-15 1998-10-27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その再生パワー設定方法
US6665242B2 (en) * 1999-12-02 2003-1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circuit for adjusting reproducing power
JP2001160232A (ja) 1999-12-02 2001-06-12 Canon Inc 光学的情報再生装置
JP2002092994A (ja) 2000-09-20 2002-03-29 Sharp Corp 光再生装置
US7903511B2 (en) * 2005-09-05 2011-03-08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for performing rep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by using laser beams
US20070171805A1 (en) * 2005-12-28 2007-07-26 Hitachi, Lt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laser power control method
JP2007179649A (ja) 2005-12-28 2007-07-12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レーザパワー制御方法
JP4618730B2 (ja) * 2006-07-26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再生方法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JP4778940B2 (ja) * 2007-09-20 2011-09-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再生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9368A (zh) * 2011-01-07 2013-09-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光盘以及光盘检查方法
CN103299368B (zh) * 2011-01-07 2016-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光盘以及光盘检查方法
CN104011796A (zh) * 2011-12-12 2014-08-27 夏普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再生装置以及再生方法
CN104011796B (zh) * 2011-12-12 2017-05-03 夏普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生方法
CN108133716A (zh) * 2013-06-07 2018-06-08 夏普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30253B2 (ja) 2013-01-30
US8169866B2 (en) 2012-05-01
JP2010267303A (ja) 2010-11-25
US20100290328A1 (en) 201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7733A (zh) 再现功率调整方法、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信息记录介质
US7489620B2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dium
CN101714368B (zh) 信息记录介质和光记录再生装置
JP2000311346A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と光ディスクの最適記録パワー値決定方法
CN100568359C (zh)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
US7031233B2 (en)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tion device and focal point control method
JP2002117591A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記録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JP2003022532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ならびにその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装置
US20050157631A1 (en)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roducing information recorded on the same
JP200619606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1002322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optical inform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08059686A (ja) 球面収差及びフォーカスオフセット調整方法、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1393755B (zh) 光信息再生方法、光信息再生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介质
US20090046565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mum laser beam power and otical recording medium
CN100514455C (zh) 记录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JP2008097693A (ja) 多層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多層光記録媒体
Miyamoto et al. Direct Servo Error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from Recorded Micro-Reflectors
CN100428339C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N101211598A (zh) 光盘装置及其记录功率设定方法
JP2002279634A (ja) 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装置
US7706244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a and playback power determining method for signal playback
JP2006509320A (ja) 長円形のスポットプロフィールを使用して追記型の光記録担体に情報を記録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2011003254A (ja) 記録再生装置、温度特性補償演算係数の計算方法、再生装置
CN103299368A (zh) 光盘装置、光盘以及光盘检查方法
JP2004152427A (ja) 記録条件の最適化方法、それを利用した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