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8339C -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8339C
CN100428339C CNB2005800027785A CN200580002778A CN100428339C CN 100428339 C CN100428339 C CN 100428339C CN B2005800027785 A CNB2005800027785 A CN B2005800027785A CN 200580002778 A CN200580002778 A CN 200580002778A CN 100428339 C CN100428339 C CN 10042833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information
recorded
layer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027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0662A (zh
Inventor
黑田和男
谷川敏郎
村松英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10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0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83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833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Abstract

一种信息记录装置(300)包括:记录设备(352),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中;第一控制设备(354),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与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相面对的第二记录层的第一目标区中;以及第二控制设备(354),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的第二目标区中,是第二记录层中的与已记录区相邻的未记录区当中的与小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相面对的记录区。

Description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以及可使计算机用作信息记录装置的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例如,就诸如只读光盘存储器(CD-ROM)、CD-R(可写光盘存储器)、以及DVD-ROM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而言,也已发展了多个记录层层压在相同衬底上的多层型光盘。更准确地说,双层型光盘具有在信息记录装置进行记录的过程中从激光的照射侧角度来看位于最近侧上的第一记录层(即位于最靠近光学拾取器的侧上)。必要时,第一记录层被称为″L0层″。此外,它具有位于第一记录层后侧上(即从激光的照射侧角度来看位于远侧)的半透明反射膜。双层型光盘具有第二记录层,该第二记录层通过诸如粘附层这样的中间层而位于半透明反射膜的后侧上。必要时,第二记录层被称为″L1层″。此外,它具有位于第二记录层后侧上的反射膜。
诸如CD记录器这样的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双层型光盘上的信息记录装置通过使用于记录的激光聚焦(或照射)于L0层或L1层上而使用不可逆变记录方法或通过加热的可重写方法。
专利文献1:公开号为NO.2000-311346的日本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该双层型光盘中,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必需使激光照射过L0层。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可能记录或没有记录在激光所穿过的L0层中。如上所述,L0层的记录状况不一定是相同的,并且照射L1层的激光的状态根据L0层的记录状况而变。因此,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不能根据L0层的记录状况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L1层中。
为了解决上述传统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信息记录装置以及可使计算机起该信息记录装置的作用的计算机程序,该信息记录装置可适当地将信息甚至记录到例如具有多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上。
解决该问题的方式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是通过一种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信息记录装置来实现的,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第一记录层,通过使激光照射在其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该第一记录层上;以及第二记录层,通过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照射在其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该第二记录层上,该信息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中;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目标区中,该第一目标区是第二记录层中的与其内已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相面对的记录区;以及第二控制设备,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目标区中,该第二目标区是第二记录层中的与已记录区相邻的未记录区当中的与小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相面对的记录区。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通过记录装置的操作,可更好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
尤其是,在本发明中,记录设备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同时受到第一和第二控制设备每一个的控制。具体地说,通过第一控制设备的操作,记录设备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目标区中,该第一目标区与其内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相面对(相对应)。因此,例如,如果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从激光的照射侧角度来看位于第一记录层后侧(或远侧)的第二记录层中,那么使激光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换句话说,几乎不需或无需通过使激光穿过其内仍未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而照射在第二记录层上将记录信息记录其中。因此,无需改变所要照射的激光的状态,即可适当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因此,可获得第二记录层中很好的记录特征。很显然的是无需考虑第二记录层的记录状况即可适当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
此外,通过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的第二目标区中,该第二目标区与小于预定宽度的第一记录层的未记录区相面对。更准确地说,判断存在于第一记录层上的未记录区的宽度(具体地说,信息记录介质径向上的宽度、与记录信息的记录传播方向相平行的或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等等)是否小于(或等于)预定宽度(例如,如随后所描述的,当激光聚焦于第二记录层上时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束半径)。其结果是,如果未记录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预定宽度,那么通过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与未记录区相面对的第二记录层的第二目标区中,即使第一记录层中存在未记录区。也就是说,根据第一控制设备的控制,不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与第一记录层的未记录区相面对的第二记录层的第二目标区中;然而,通过结合第二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甚至可将数据记录到第二目标区中。因此,存在可有效使用第二记录层的记录容量这样的优点。如随后所详细描述的,即使将数据记录到与第一记录层的未记录区相面对的第二记录层的第二目标区中,也不引起穿过第一记录层的激光的透射率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照射过已记录区的激光和照射过未记录区的激光不具有会引起在记录信息的记录质量上有很大差别的性能差别。因此,对记录在第二目标区中的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可达到很好值的程度以基本上可将其视为对记录在第一目标区中的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可适当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并且可更加有效地使用第二记录层的记录容量。
在本发明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方面中,进一步具有第三控制设备,该第三控制设备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如果在已记录区之后配备了未记录区时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那么在配备其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的情况下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在这个方面中,如果在第一记录层中必需配备未记录区,那么通过第三控制设备的操作来配备其宽度小于预定宽度(例如激光的光束半径)的未记录区。换句话说,不可能配备其宽度大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因此,即使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与未记录区相面对的第二记录层的第二目标区中,也不会引起透射过第一记录层的激光的透射率较大的变化。因此,对记录在第二目标区中的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可达到很好值的程度以基本上可将其视为对记录在与已记录区相面对的第二记录层的第一目标区中的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因此,可更好的将记录信息甚至记录到第二目标区中。尤其是,在该方面中所配备的未记录区具有小于预定宽度的宽度,以便不必如上所述判断未记录区的宽度不相等。因此,通过简单操作可得到上述各种益处。
此外,不配备其宽度大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以便最终可更好的将记录信息基本上记录到第二记录层的整个表面上。因此,可更加有效地使用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预定宽度是由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所确定的数值。
根据这个方面,根据其在一个信息记录介质中是固定或可变的数值来执行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尤其是,即使实际上未测量未记录区的宽度,也可根据信息记录装置很容易识别的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或数据大小、数据容量等等)来执行上述判断。因此,可相对容易的判断未记录区的宽度是否小于预定宽度。
在本发明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预定宽度是根据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位置所确定的数值。
根据这个方面,根据作为预定值的下述数值来执行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所述数值必要时根据径向位置而变。例如,按照恒线速度(CLV)记录方法,甚至可在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更好的执行上述判断操作,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以单位区域可记录的记录信息的数据量根据记录位置而变。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在激光照射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预定宽度与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束半径大小相对应。
根据这个方面,如随后所描述的,在照射过已记录区的激光以及照射过未记录区的激光中,透射率不可能较大的变化。因此,这两种激光不具有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记录信息的记录质量有很大差别的性能差别。因此,对记录在第二目标区中的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可达到很好值的程度以基本上可将其视为对记录在第一目标区中的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
在这个方面中,通过用于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位置与由记录单元所表示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的表格或关系式来获得该数值。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利用该表格或关系式(或函数等等),可相对容易的获得或识别出必要时会改变的数值。
在信息记录装置的下述方面中,即预定宽度是由记录信息的记录单元确定的数值,信息记录介质具有这样的记录轨道,该记录轨道上记录有记录信息并且该记录轨道是同心地或呈螺线形地分布,并且数值是下述记录信息的数据量,所述记录信息可记录到至少部分地包含在预定宽度之内的记录轨道上。
通过这种结构,可更好地判断未记录区的宽度是否小于预定宽度。也就是说,如果下述记录信息的数据量大于可记录在未记录区中的记录信息的数据量,所述记录信息记录在第一记录层上的至少部分地包含在预定宽度之内的整个记录轨道中,那么可判断出未记录区的宽度小于预定宽度。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进一步具有第一存储设备,该第一存储设备用于将用于表示该数值的数量信息存储在其中。
根据这个方面,参考该数量信息可更好地执行上述判断。此外,可构造成将用于表示预定宽度的数量信息存储在其中。
在本发明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记录设备将用于表示未记录区的位置的位置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
根据这个方面,参考该位置信息可相对容易地识别未记录区的位置(此外,未记录区的数据量以及宽度等等)。因此,可更好地执行上述判断操作。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进一步具有第四控制设备,该第四控制设备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如果在已记录区之后配备了其宽度大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时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那么在配备其每一个的宽度均小于预定宽度的多个未记录区的情况下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根据这个方面,不可能在第一记录层中配备宽度大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因此,考虑到将记录信息记录在整个第一记录层中,因此信息记录装置可更好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
在这个方面中,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以至于由第四控制设备所配备的一个未记录区与另一未记录区之间的宽度具有大于预定宽度的大小。
在本发明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第一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除了第一目标区的边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之外的一目标区部分中。
根据这个方面,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目标区部分中,该目标区部分几乎比其内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小一个尺寸。因此,即使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不完全地彼此相对应(例如即使出现了偏心距等等),也可使穿过其内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的激光照射比记录区要小一个尺寸的目标区部分。这是因为即使第一与第二记录层之间出现了位置误差或者即使由于两个记录层中的具有相同地址或相同轨道的记录区不具有适当的相关性而出现了位置误差,那么通过移除边界部分即可消除误差的影响。
在这个方面中,第二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与第二目标区相邻的至少一个部分中。
通过这种结构,即使通过第一控制设备的操作将记录信息记录在除了边界部分之外的目标区部分中,也可优选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边界部分中。此外,即使通过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边界部分中,也可按照其速度将记录信息记录在与边界部分相面对的第一记录层中,并且存在其宽度小于光束半径的未记录区。因此,不可能发生尤其不利地影响对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质量。通过此,可更加有效地使用第二记录层的记录容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信息记录装置中的信息记录方法来实现的,该信息记录装置具有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设备,该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第一记录层,通过使激光照射在其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该第一记录层上;以及第二记录层,通过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照射在其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在该第二记录层上,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具有:第一控制处理,如果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那么该第一控制处理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目标区中,该第一目标区是第二记录层中的与其内已记录有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相面对的记录区;判断处理,用于判断其两端与已记录区相邻的第一记录层的未记录区的宽度是否小于预定宽度;以及第二控制处理,如果在判断处理中判断出小于预定宽度,那么该第二控制处理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目标区中,该第二目标区是第二记录层中的与未记录区相面对的记录区。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可得到与本发明上述信息记录装置相同的各种益处。
顺便说一下,响应本发明上述第一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方法可采用各个方面。
(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该计算机程序用于记录控制以对为上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所提供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以使该计算机起记录设备、第一控制设备、以及第二控制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可相对容易的将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实现为计算机从诸如ROM、CD-ROM、DVD-ROM、以及硬盘这样的程序存储器设备中读取并执行第二计算机程序或者在通过通讯设备下载了程序之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
顺便说一下,响应本发明上述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可采用各个方面。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实现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切实的具体体现为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中所提供的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以使该计算机起记录设备、第一控制设备、以及第二控制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将计算机程序产品从诸如ROM(只读存储器)、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数字化视频光盘只读存储器)、以及硬盘等等这样的用于存储算机程序产品的记录介质中加载到计算机中或者通过经由通讯设备而将即就是载波的计算机程序下载到计算机中,可相对容易的具体体现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
更准确地说,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可使计算机起上述信息记录装置的作用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或包括可使计算机起上述信息记录装置的作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
从以下实施例和示例中可更显而易见的得知本发明的这些效果及其他优点。
如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第一控制设备、以及第二控制设备。因此,可适当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并且可更加有效地使用第二记录层的记录容量。
附图说明
图1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并且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以及记录区结构在径向上的相应示意图。
图2从概念上给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
图3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一操作示例的整个流程的流程图。
图4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在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一操作示例将数据记录到相反轨道路径型光盘上这样一方面中的一个过程的数据结构图。
图5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在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一操作示例将数据记录到相反轨道路径型光盘上这样一方面中的另一过程的数据结构图。
图6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在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一操作示例将数据记录到相反轨道路径型光盘上这样一方面中的另一过程的数据结构图。
图7从概念上给出了在如果未记录区的宽度小于束斑半径的情况下激光在L0层中的透射率变化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8从概念上给出了在如果未记录区的宽度大于束斑半径的情况下激光在L0层中的透射率变化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9从概念上给出了具有激光的束斑所穿过的或所照射的凹槽轨道的记录区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10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所使用的数量信息的列表。
图11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操作将数据记录到平行轨道路径型光盘上这样一方面中的一个过程的数据结构图。
图12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操作将数据记录到平行轨道路径型光盘上这样一方面中的另一过程的数据结构图。
图13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二操作示例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这样一方面的数据结构图。
图14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通过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二操作示例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这样一方面的数据结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        光盘
102,112   导入区
105,115   数据记录区
108,118   导出区
109,119   中间区
116        未记录区
120        数量信息
300        信息记录装置
352        光学拾取器
354        CPU
355        存储器
α         偏心距
d          未记录区在径向上的宽度
r          束斑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为了每个实施例对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讨论。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顺便说一下,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同时束斑半径是作为本发明″预定宽度″的一个特定示例的例子,其中当激光聚焦于L1层(第二记录层)时束斑形成于L0层(第一记录层)上。很显然的是本发明的″预定宽度″并不局限于该束斑半径。
(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将数据记录到其上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说明。图1(a)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并且图1(b)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以及记录区结构在径向上的相应示意性。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盘100,如在DVD的情况下,具有盘片主体上的其直径大约为12cm的一记录面。在该记录面上,光盘100具有:作为中心的中心孔101;导入区102(112)或导出区118;数据记录区105(115);以及导出区108(118)或中间区109(119)。此后,例如记录层等等层压在透明衬底110上。在记录层的每个记录区中,诸如凹槽轨道和岸台轨道这样的轨道以中心孔101为中心而交替、呈螺线形、或者同心的排列。此外,在该轨道上,以ECC块为单位来对数据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记录。ECC块是下述预格式地址的一数据管理单元,在所述预格式地址中可执行对要记录的数据进行误差校正。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尤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这三个区的光盘。例如,即使不存在导入区102(112)以及导出区108(118)或者中间区109(119),也可构造出下面所说明的数据结构。此外,如随后所描述的,可进一步对导入区102(112)以及导出区108(118)或者中间区109(119)进行分段。
尤其是,如图1(b)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分别构成了随后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一个示例的L0层和L1层层压在透明衬底110上。在对这种两层型光盘100进行记录和重放时,根据哪一个记录层具有从图1(b)中的上侧照射到下侧的激光LB的焦点位置,执行L0层或L1层中的记录/重放。
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即双层型这样的两层单侧型,而可以是即双层双侧型这样的双侧型。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可以是具有三层或多层的多层型光盘。
顺便说一下,随后按照相反轨道路径类型和平行轨道路径类型对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以及每个层的数据结构进行描述。
(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2至14,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进行说明。
(1)基本结构
首先,参考图2,对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2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
信息记录装置300具有:光盘100;主轴电机351;光学拾取器352;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CPU(驱动控制设备)354;存储器355;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56;激光二级管(LD)驱动器358;以及总线357。
主轴电机351用于使光盘100旋转并停止,并且当对光盘100进行存取时进行操作。更准确地说,将主轴电机351构造成使光盘100以预定速度旋转并停止,同时通过未说明的伺服单元等等接收主轴伺服。
光学拾取器352是本发明的“记录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光学拾取器352执行对光盘100的记录/重放,并且具有激光二极管和透镜等等。更准确地说,当重放时光学拾取器352使诸如激光束这样的具有第一功率的光束照射光盘100以作为读取光,并且当记录时使具有第二功率的光束照射光盘100以作为写入光,同时对其进行调制。
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通过对主轴电机351和光学拾取器352进行控制来执行对光盘100的记录。更具体的说,将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构造成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数据进行重放。
CPU(驱动控制设备)354是本发明的“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第三控制设备”、以及“第四控制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CPU354通过总线357与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以及存储器355相连,并且通过向每个构件发出一指令来对信息记录装置300的整个操作进行控制。通常,将用于使CPU 354进行操作的软件存储在存储器355中。
存储器355用在信息记录装置300上的整个数据处理中,该存储器包括用于记录/重放数据的缓冲区、当将数据转换成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上可使用的数据时其用作中间缓冲器的区域等等。此外,存储器355具有:只读存储器(ROM)区,该ROM区中存储有作为记录设备的用于执行操作的程序;缓冲器,该缓冲器用于视频数据的压缩/扩展(或者解码/编码);随机存储器(RAM)区,该RAM区中存储有程序进行操作所需的参数等等;等等。
在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56上,从外部设备等等输入了要记录到光盘100上的数据。此后,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56通过总线357将所输入的数据输出到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顺便说一下,如果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数据进行重放,那么将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56构造成将所重放的数据输出到诸如液晶显示器这样的外部输出设备。
LD驱动器358使光学拾取器352的激光二极管等等以预定频率振荡,从而对从光学拾取器352照射的激光进行控制。
参考图2所说明的实施例中信息记录装置300也是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实施例。也就是说,信息记录装置300可通过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例如前置放大器、射频(RF)检测器等等)的操作来对记录数据进行重放。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包括信息重放装置的功能或者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功能。
(2)第一操作示例
接下来,参考图3,对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的记录操作的第一方面进行说明。图3从概念上给出了第一操作示例的整个流程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首先,将光盘100加载到信息记录装置300上并且执行盘片检查(步骤S101)。在这里,例如,获得了对数据进行记录所需的各种控制信息或管理信息,或者执行最佳功率控制(OPC)处理等等。或者,判断所加载的光盘100是否是双层型光盘。
此后,将数据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在该实施例中,通常首先,将数据记录到L0层的记录区中,并且此后,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下述记录区中,该记录区与其内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记录区相面向。也就是说,在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过程中,在实际上将数据记录到L1层之前,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判断是否已将数据记录在L0层的面向记录区中(步骤S103)。换句话说,判断是否已将数据记录在L0层的下述记录区中,该记录区与其内记录有数据的L1层的记录区相面向。
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如果判断出已将数据记录在L0层的面向记录区中(步骤S 103:是),那么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下述记录区中(步骤S104),该记录区与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记录区(即已记录区)相面向。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数据未记录在L0层的面向记录区中(步骤S103:否),那么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判断其内仍未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记录区(即,后面描述的未记录区116)在光盘100径向上的宽度d(或者在与激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记录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当激光LB聚焦于L1层上时L0层上的激光的束斑半径r(步骤S105)。顺便说一下,如果不是除非另有说明,在下文中″束斑半径r″是指当激光LB聚焦于L1层上时L0层上的激光LB的束斑半径r。例如,如果束斑半径r=36μm,那么判断在未记录区116的径向上的宽度d是否小于(或等于)36μm。
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小于(或等于)束斑半径r(步骤S 105:是),那么将数据记录到面向未记录区116的L1层的记录区中(步骤S106)。也就是说,即使未将数据记录在L0层的面向记录区中,也可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
另一方面,如果未记录区的宽度d不小于(或等于)束斑半径r(步骤S105:否),那么不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向的L1层的记录区中,并且操作流程转到步骤S107。
此后,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判断数据的记录是否已结束(步骤S107)。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如果判断出记录未结束(步骤S107:否),那么继续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记录已结束(步骤S107:是),那么记录操作结束,并且如果需要执行最终化处理,或者从信息记录装置300中弹出光盘100。
现在,参考图4至图6,对实际上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进行详细的说明。图4至图6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这样的一方面的数据结构图。顺便说一下,对具体使用相反轨道路径型的光盘10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通过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的操作,首先将数据记录到L0层的期望记录区中。也就是说,将数据记录到如图4中的(1)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05a中。
此后,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将数据记录到与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相面向的记录区的L1层的记录区中。也就是说,将数据记录到如图4中的(2)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15a中。数据记录区115a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目标区″的一个特定示例。最好是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数据记录区115a的两端的每一端从数据记录区105a的端部的相应一端缩短了与光盘100的偏心距α相对应的宽度。为了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假定在L0层中将数据记录在从N1轨道至N2轨道的数据记录区105a中。还假定光盘100的偏心距具有与个α轨道相对应的径向宽度。此时,在L1层中,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将数据记录到从N1+α轨道至N2-α轨道的数据记录区115a中。此外,最好是将用于表示数据记录区105a和115a中的记录起始位置以及记录结束位置等等的地址信息记录到例如导入区102的记录管理区(RMA)等等中。对于如下所述的数据记录区105b,115b等等同样如此。
由于以下原因,配备其宽度与偏心距α相对应的裕量(margin)(即本发明的″边界部分″的一个特定示例)。该裕量是其内未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也就是说,如果L0层与L1层之间存在偏心距,那么从光学拾取器352的角度来看两个记录层中的具有相同轨道号的记录区不总是彼此相对应。因此,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下述另一轨道中,该另一轨道具有与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一个轨道相同的轨道号,那么激光不必照射过该一个轨道。配备与偏心距α相对应的裕量这可防止这种状况。总之,可以说这是用于确保下述状况的一个特定方法,所述状况即就是可将数据更加确定地记录在与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相面向的L1层的记录区中。
如上所述,如果通过配备其宽度与偏心距α相对应的裕量而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可适当地将数据记录到与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相对应的L1层中。也就是说,通过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激光可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然而,并不必总是配备其宽度与偏心距α相对应的裕量。
例如通过未说明的偏心距检测器来对偏心距α的宽度进行检测。此外,与偏心检测器的操作无关,可人为地视最大可允许偏心量为偏心距α。例如,在作为光盘100的一个特定示例的DVD中,标准书将最大可允许偏心量地定义为最大70μm。因此,可将数据记录在由α=70μm所定义的L1层的记录区中。或者,可将与预定裕量相对应的宽度添加到偏心量中。例如,如果执行从L0层至L1层的层跳跃,那么根据主轴电机351、聚焦伺服系统、跟踪伺服系统等等的精度并不总是可跳跃到相应位置。因此,层跳跃所造成的误差量被认为是裕量。
此后,如果再次将数据记录到L0层中,那么将数据记录到位于预先已记录的数据(即记录在数据记录区105a中的数据)之后。此时,如图5所示,从数据记录区105a之后配备具有预定宽度d的空白区(即未记录区116),并且此后记录数据。也就是说,将数据记录到数据记录区105b(图5中的(3)所示的记录区)中,在数据记录区105b与数据记录区105a之间具有宽度为d的未记录区116。该未记录区116用作保留R区等等,在光盘100的最终化处理等等过程中将各种控制信息等等记录在该保留R区中。或者,当利用被分成多个块的数据记录区105来记录数据时,未记录区116用作为每个块所提供的内边界区(或外边界区、层间缓冲区等等)。
此后,如果再次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将数据记录到位于预先已记录的数据(即记录在数据记录区115a中的数据)之后。此时,在数据记录区115b的外圆周侧上,必需配备其宽度为偏心距α的宽度的裕量。在内圆周侧上,如果未记录区116在径向上的宽度d小于L0层上的激光LB的束斑半径r,那么假定将数据记录在未记录区116中,并且还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向的L1层的数据记录区中。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从数据记录区115a起连续地记录数据(也就是说无需配备其宽度与偏心距α的宽度相对应的裕量)。顺便说一下,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向的L1层中的记录区(图5中的网格部分所示的记录区117)构成了本发明″第二目标区″的一个特定示例。
此时,根据记录在记录管理区中的数据记录区105b的记录起始位置、数据记录区105a的记录结束位置等等来计算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此外,根据光学拾取器352的数值孔径NA、激光LB的波长λ、L0层与L1层之间的距离D、以及其折射率n(即光盘100的材料等等)来计算束斑半径r。不必在每次判断操作(即图3中的步骤S105的操作)时计算束斑半径r。然而,考虑到在制造信息记录装置300时的每个参数,可以数学方法且以统计方式计算该束斑半径,并且根据按照这种方式所计算的束斑半径r来执行判断操作。
另一方面,如果如图6所示未记录区116在径向上的宽度d不小于L0层上的激光LB的束斑半径r,那么既不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向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也不记录到位于L1层的记录区117两侧上的其宽度与偏心距α的宽度相对应的裕量上。
在结束了数据记录到数据记录区105和115中之后,将用于对数据进行记录或重放进行控制的各种控制信息、伪数据(例如“00h”数据等等)等等记录到导入区102和导出区118以及中间区109和119中。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控制信息等等记录到L0层的导入区102中之后,优选地将控制信息等等记录到与其内记录有控制信息等等的L0层的数据记录区(即导入区102等等)相面向的L1层的导出区118中。此外,在将控制信息等等记录到L0层的中间区109中之后,可优选地将控制信息等等记录到与其内记录有控制信息等等的L0层的数据记录区(即中间区109等等)相面向的L1层的中间区119之中。此外,如果需要的话,可将各种控制信息等等记录到未记录区116中,或者可将伪数据等等记录到未记录区116等等之中。
顺便说一下,在导入区102(尤其是与数据记录区105a的边界相靠近)中预先预记录有控制信息等等的光盘的情况下,无需考虑偏心距α即可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数据记录区115a的内圆周侧上。在中间区109(尤其是与数据记录区105b的边界相靠近)中预先预记录有控制信息等等的光盘的情况下,无需考虑偏心距α即可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数据记录区115b的外圆周侧上。
由于以下原因,如上所述,根据L0层中的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来判断是否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向的L1层的记录区117之中。参考图7和图8对该原因进行说明。图7从概念上给出了在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小于束斑半径r的情况下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变化的说明性示意图。图8从概念上给出了在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大于束斑半径r的情况下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变化的说明性示意图。
如图7所示,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小于束斑半径r,那么这不会造成激光LB的透射率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过使激光LB照射未记录区116,即使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降低了,透射率的降低程度也很小,因为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很小。也就是说,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不会降低到足以会不利地影响数据的记录(例如不利地影响诸如改变了最佳功率等等或者使各种重放质量降低了)。换句话说,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小于束斑半径r,那么当激光LB透射未记录区116时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仅会降低到这样的程度,即基本上将其视为当激光LB透射已记录区时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其结果是,通过接收照射过未记录区116的激光LB的反射光所获得的RF信号基本上与通过接收激光LB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已记录区的反射光所获得的RF信号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大于束斑半径r,那么这会造成透射率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过使激光LB照射其宽度d大于束斑半径r的未记录区116,可极大地降低激光LB在L0层中的透射率,并且该透射率会降低到足以不利地影响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其结果是,通过接收照射过未记录区116的激光LB的反射光所获得的RF信号实质上不再与通过接收激光LB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已记录区的反射光所获得的RF信号相同。对于这种程度而言,会不利地影响RF信号的波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向的L1层的记录区中。
总结上述,根据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通过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L0层的激光LB可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
通常,在双层型光盘中,众所周知的是记录在L1层中的数据的质量根据是通过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记录区的激光LB还是通过照射过其内未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记录区的激光LB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而改变。也就是说,在通过以相同激光状态所照射的激光LB来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即使在任何一个情况下获得了很好的记录特征,但是并不总是也可在其他情况下获得很好的记录特征。
然而,根据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通过照射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激光LB可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这可解决上述问题。其结果是,利用在通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而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的情况下的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适当地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任意记录区中。尤其是,不必改变记录激光功率并且足以在判断L0层的记录状况的同时对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记录操作本身简单化这样的优点。此外,即使对记录数据进行重放,也可获得很好的重放特征(例如很好的不对称度值、很好的抖动值、很好的调制振幅、很好的重放误差率等等)。此外,因为考虑到偏心距α的影响而通过配备其宽度与偏心距α的宽度相对应的裕量来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因此可更加适当地将数据甚至记录到L1层的任意记录区中。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即使L0层中存在未记录区116,也可根据未记录区116在径向上的宽度d的大小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也就是说,在原理中,不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记录区117中。此外,在原理中,不将数据记录到位于记录区117两端的裕量中。然而,根据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可将数据甚至记录到记录区117中。因此,存在可有效地使用L1层的记录容量这样的优点,这会导致记录在整个光盘100上的数据的数据容量的增大。即使数据记录在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也不会不利的影响记录操作。换言之,即使对记录在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的数据进行重放,其重放质量(例如,不对称度值、抖动值等等)也可达到很好值的程度以基本上可将其视为在对记录在与L0层的已记录区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的数据进行重放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重放质量。
此外,不但在提供了要进行正常记录操作等等所需的未记录区116(即提供了上述保留R区)的情况下,而且在由于信息记录装置300的操作故障等等或相似情况而造成在L0层中出乎意料地产生了未记录区116的情况下,可判断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的大小,并且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这种操作故障,也可有效地使用光盘100的记录容量。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与束斑半径r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不必说,代替此,可将预定恒值与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例如,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小于50μm的预定恒值(更好地小于20μm并且最好地小于10μm),那么判断出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如果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大于或等于预定恒值50μm(更好地大于或等于20μm并且最好地大于或等于10μm),那么判断出不能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就预定恒值而言,最好是根据诸如材料、质量、以及其大小这样的光盘100的各种特征或者诸如其规范说明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300的各种特征,从实验上、经验上、数学上、或理论上或者通过利用模拟等等来单独地且具体地指定更加适当的预定恒值。
顺便说一下,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来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然而,在实际的信息记录装置300上,最好是根据未记录区116的数据量来执行该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如图9所示存在凹槽轨道并且在其上形成了束斑,那么最好是判断未记录区116的数据量是否小于由束斑所穿过的或照射在其上的凹槽轨道(即图9中的粗线所示的凹槽轨道)构造而成的记录区的数据量。更准确地说,例如,假定束斑半径是36μm,那么用于将数据记录在其上的凹槽轨道的轨道间距是0.74μm并且轨道周期的数据量是32KB。在该假定之下,由束斑所穿过的或照射在其上的凹槽轨道构造而成的记录区的数据量是(36/0.74)×32=1556KB=1.5MB。因此,可判断L0层上的未记录区116的数据量是否小于1.5MB,从而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此时,如上所述,最好是根据记录在记录管理区中的数据记录区105b的记录起始位置、数据记录区105a的记录结束位置等等通过利用预定表格或函数等等来计算未记录区116的数据量。即使根据未记录区116的数据量来执行判断,但是这也与最终根据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所执行的判断不同。总之,其区别之处仅在于是将未记录区116的宽度d直接设置为判断基准还是将用于间接表示宽度d的数据量设置为判断基准。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可提供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数量信息120,该数量信息表示与L1层的记录区相面对的L0层的未记录区116中能够记录数据的的数据量。图10(a)和图10(b)的每一个均示意性地给出了该数量信息120的列表。
例如,如果判断出未记录区116的数据量小于1.5MB,那么可提供如图10(a)所示的数量信息120a。该数量信息120a可预先记录在例如存储器355中。或者,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等等可获得数量信息120a。或者,可预先将数量信息120a记录在光盘100中。
或者,在采用恒线速度(CLV)记录方法或区域CLV(ZCLV)记录方法的光盘中,可记录在具有相同宽度(或相同区域大小)的记录区中的数据量根据记录数据的记录位置等等而变(例如它是位于相对的内圆周侧上还是相对的外圆周侧上)。因此,如图10(b)所示,可根据记录面的位置而提供用于表示多个数据量的数量信息120b。也就是说,在地址N1至N2所示的相对内圆周侧上的记录区中,根据数值“1.5MB”来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在地址N2至N3所示的中间圆周侧上的记录区中,根据数值“3.0MB”来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在地址N3至N4所示的相对外圆周侧上的记录区中,根据数值″4.5MB″来判断是否可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
很显然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相对轨道路径型的光盘100,而可以是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平行轨道路径型的光盘100。图11和图12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通过信息记录装置300将数据记录到平行轨道路径型的光盘100a上这样一方面的数据结构图。
如图11所示,通过信息记录装置300的操作,首先将数据记录到L0层的期望记录区中。也就是说,将数据记录到如图11中的(1)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05a中。此后,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将数据记录到与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的记录区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5a中。也就是说,将数据记录到如图11中的(2)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15a中。最好是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与在图4中所述的数据记录一样,在数据记录区115a的两端的每一端上从数据记录区105a的端部的相应一端起配备与光盘100的偏心距α相对应的大小的裕量。
此后,如果将数据再次记录到L0层中,那么将数据记录到预先已记录的数据(即记录在数据记录区105a中的数据)之后。此时,如图12所示,在数据记录区105a的后面配备了预定宽度d的未记录区116,并且此后记录数据。也就是说,将数据记录到数据记录区105b(图12中的(3)所示的记录区)中,在数据记录区105b与数据记录区105a之间具有宽度为d的未记录区116。
此后,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将数据记录在继预先已记录的数据(即记录在数据记录区115a中的数据)之后的数据记录区115b中。此时,在数据记录区115b的外圆周侧上,必需配备其宽度是偏心距α的宽度的裕量。在内圆周侧上,如果未记录区116在径向上的宽度d小于L0层上的激光LB的束斑半径r,那么假定将数据记录在未记录区116中,并且还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从数据记录区115a起连续的记录数据(也就是说无需配备其宽度与偏心距α的宽度相对应的裕量)。
另一方面,如果未记录区116在径向上的宽度d不小于L0层上的激光LB的束斑半径r,那么既不将数据记录到与未记录区116相面对的L1层的记录区117中,也不将数据记录到位于L1层的记录区117两侧上的其宽度与偏心距α相对应的裕量上。
(3)第二操作示例
接下来,参考13和图14,对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装置300的第二操作示例进行说明。图13和图14均从概念上给出了通过第二操作示例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这样一方面的数据结构图。顺便说一下,在第二操作示例中,对将数据记录到相对轨道路径型的光盘100上这样的方面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首先将数据记录到L0层中。例如,将数据记录到如图13中的(1)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05a中。此后,将数据记录到如图13中的(2)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05b中。此后,将数据记录到如图13中的(3)所示的数据记录区105c中。此时,例如为了提供保留R区、内边界区等等,如上所述如果需要在L0层中配备未记录区116a和116b。此时,尤其是在第二操作示例中,在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控制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的CPU 354的控制之下,将数据记录到L0层中以至于未记录区116a的宽度d1与未记录区116b的宽度d2的每一个均小于束斑半径r。换句话说,提供数据记录区105a、105b、以及105c以便未记录区116a的宽度d1与未记录区116b的宽度d2的每一个均小于束斑半径r。
此外,如果必需提供其宽度x大于束斑半径r的未记录区116,那么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将具有该宽度x的未记录区116分成其宽度小于束斑半径r的多个未记录区116。例如,提供三个划分的未记录区116a、116b、以及116c,每一个均具有小于束斑半径r的x/3的宽度。通过此,所划分的未记录区116a、116b、以及116c的每一个的宽度均小于束斑半径r,并且其结果是,提供其宽度x大于束斑半径r的一个未记录区116。
因此,根据第二操作示例,其宽度d大于束斑半径r的未记录区116不再存在于L0层上。因此,如果继L0层之后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几乎不考虑或无需考虑未记录区116a和116b的存在性,即可如图13所示将记录连续地记录到L1层中。也就是说,不必象第一操作示例一样判断未记录区116与束斑半径r的宽度d的不相等。因此,与第一操作示例一样,利用在穿过其内已记录有数据的L0层而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的情况下的最佳记录激光功率,可将数据适当地记录到L1层的任意记录区中。同时,可有效地使用L1层的记录容量。还存在这样的极大优点,即与第一操作示例相比,通过相对简单结构和操作可实现这种益处。
顺便说一下,甚至在第二操作示例中,可采用第一操作示例中的结构和操作的方面。通过此,可得到与第一操作示例所拥有的各种益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双层型光盘作为特定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双层型光盘。甚至具有三层或更多记录层的多层型光盘通过采用相同结构也可得到上述各种益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光盘100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并且将与光盘100有关的记录器作为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光盘以及其记录器,并且它们可应用于各种高密度记录或高传输率的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其记录器上。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如果希望的话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和整个说明书中所推演出的本发明的本质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各种变化。其均涉及这种变化的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并且,它们可应用于安装在用于消费或工业用途上的各种计算机装置上的或与其相连的信息记录装置等等上。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信息记录装置,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包括:第一记录层,通过使激光照射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该第一记录层上;以及第二记录层,通过使激光穿过第一记录层照射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该第二记录层上,
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设备,用于通过使激光照射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上而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中;
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目标区中,该第一目标区是第二记录层中的由穿过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有记录信息的已记录区的激光照射的记录区;以及
第二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目标区中,该第二目标区是第二记录层中的由穿过第一记录层的与记录有记录信息的已记录区相邻的未记录区中小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的激光照射的记录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小于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是内边界区,并且
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被穿过内边界区的激光照射的第二目标区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控制设备,该第三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如果在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之后配备了未记录区时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那么在配备其宽度小于所述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的情况下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预定宽度是由记录信息的记录单位表示的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由记录单位表示的数值被根据信息记录介质的径向位置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在激光照射第二记录层的情况下,所述预定宽度与第一记录层上的激光的光束半径的大小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该信息记录介质具有这样的记录轨道,该记录轨道上记录有记录信息并且该记录轨道是同心地或呈螺线形地分布,并且
该数值是可记录到包含在所述预定宽度之内的记录轨道上的记录信息的数据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存储设备,该第一存储设备用于将用于表示该数值的数量信息存储在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设备将用于表示小于所述预定宽度的未记录区的位置的位置信息记录到该信息记录介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第四控制设备,该第四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如果在第一记录层的已记录区之后配备了其宽度大于所述预定宽度的一个未记录区的情况下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则通过将其宽度大于所述预定宽度的一个未记录区划分为小于预定区的多个未记录区而在配备其每一个的宽度均小于所述预定宽度的多个未记录区的情况下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以至于由所述第四控制设备的控制所配备的一个未记录区与另一未记录区之间的宽度具有大于所述预定宽度的大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除了第一目标区的边界部分之外的目标区部分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与第二目标区相邻的至少一个部分中。
CNB2005800027785A 2004-08-30 2005-08-26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Active CN1004283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0486/2004 2004-08-30
JP2004250486 2004-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0662A CN1910662A (zh) 2007-02-07
CN100428339C true CN100428339C (zh) 2008-10-22

Family

ID=35999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27785A Active CN100428339C (zh) 2004-08-30 2005-08-26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539113B2 (zh)
EP (1) EP1785986A4 (zh)
JP (1) JP4502139B2 (zh)
KR (1) KR100765981B1 (zh)
CN (1) CN100428339C (zh)
TW (1) TWI267077B (zh)
WO (1) WO20060252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83517C (zh) 2004-03-29 2009-04-29 日本先锋公司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JP4603535B2 (ja) * 2004-05-27 2010-12-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7622A (zh) * 1995-10-19 2000-03-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媒体、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JP2002237050A (ja) * 2001-02-09 2002-08-2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装置
CN1462432A (zh) * 2001-03-19 2003-12-17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移位的记录开始和终止位置的多层记录载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0624B2 (ja) 1999-04-26 2005-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と光ディスクの最適記録パワー値決定方法
US6940798B2 (en) * 2000-12-12 2005-09-06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disk reproducing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disk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215405B2 (ja) * 2001-01-22 2009-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
JP2002245628A (ja) * 2001-02-14 2002-08-30 Tdk Corp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光記録再生方法
US20040156294A1 (en) * 2001-04-17 2004-08-12 Katsuya Watanabe Optical disc,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180849B2 (en) 2001-05-18 2007-02-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torage medium enabling uniform light transmittance, optical read/write apparatus for same, and optical read/write method for same
US6801494B2 (en) * 2001-10-31 2004-10-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ultiple sections for dual-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699926B2 (ja) * 2001-12-03 2005-09-28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光ディスク
JP3735594B2 (ja) * 2002-06-28 2006-01-18 株式会社東芝 光ディスク装置と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待機方法
JP3954556B2 (ja) * 2003-03-25 2007-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を記憶する記憶媒体
US7885162B2 (en) 2005-01-14 2011-02-08 Pioneer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recording control computer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7622A (zh) * 1995-10-19 2000-03-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媒体、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JP2002237050A (ja) * 2001-02-09 2002-08-2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装置
CN1462432A (zh) * 2001-03-19 2003-12-17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移位的记录开始和终止位置的多层记录载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65981B1 (ko) 2007-10-10
TW200617946A (en) 2006-06-01
CN1910662A (zh) 2007-02-07
EP1785986A1 (en) 2007-05-16
KR20070007773A (ko) 2007-01-16
US20070127345A1 (en) 2007-06-07
JP4502139B2 (ja) 2010-07-14
WO2006025287A1 (ja) 2006-03-09
JPWO2006025287A1 (ja) 2008-05-08
EP1785986A4 (en) 2008-08-20
US7539113B2 (en) 2009-05-26
TWI267077B (en) 2006-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9620B2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dium
JP4843082B2 (ja) 多層ディスクおよび記録パワー決定方法
WO2005104098A1 (en)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data on/from the same
US20050195709A1 (en)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data on/from the same
JP2002133714A (ja)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及び記録装置
CN100428339C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N101103394B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
JP2007164954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最適記録パワー値決定方法
CN100580780C (zh)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US20080068976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01023486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0530366C (zh) 信息记录装置
CN101015004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0481214C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
CN100530373C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0580777C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US20070230309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US7760589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cording control
JP4518566B2 (ja) 位置検証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位置検証用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4039107A (ja)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製造装置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JPWO2006082976A1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Assignee: TCL Kone Electronics (Huizhou)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4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7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Assignee: Shenzhen Maxmad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Assignee: Guangzhou Panyu Juda Car Audio Equipment Co.,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2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Assignee: China Hualu Group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Assignee: Dongguan d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Kit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699000023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0614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