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7468B - 电接线盒 - Google Patents

电接线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7468B
CN101877468B CN201010171346.XA CN201010171346A CN101877468B CN 101877468 B CN101877468 B CN 101877468B CN 201010171346 A CN201010171346 A CN 201010171346A CN 101877468 B CN101877468 B CN 1018774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anels
terminal block
copulational protuberance
electrical terminal
attachmen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13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7468A (zh
Inventor
水上俊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7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7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4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39Electronic box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电接线盒,该电接线盒能够以足够的固定力可拆卸地附接到可能难以进行螺栓紧固操作的场所。附接突起可以设置有被叠置在车身面板的前表面上的对接部。接合突起沿着到所述车身面板上的叠置方向以倾斜姿势从所述对接部突出。该接合突起可以插入到在车身面板中设置的附接孔中,使得该接合突起可以在车身面板的后表面处与所述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接合。

Description

电接线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于2009年4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JP 2009-109910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
背景技术
示例性实施例涉及一种在多个固定位置处附接至车身面板的电接线盒。
诸如继电器盒、熔断器盒或接线块的电接线盒安装并固定至在车身上设置的车身面板。
迄今为止,用于电接线盒的许多固定方法已经采用了如JP2007-68377中公开的螺栓紧固方式。通常,螺栓紧固方式在电接线盒上提供多于三个的附接部,并将这些附接部叠置并固定在车身面板上。
然而,许多车身面板具有与布置空间等的形状相对应的复杂结构。在难以获得用于将电接线盒叠置在车身面板上的足够面积的情况下,存在有螺栓紧固方式不能获得足够的固定力的问题。此外,还存在有如下问题:螺栓紧固方式不能应用于诸如打入工具之类的工具难以接近的场所。
还将可能的是,能够采用如JP 2000-316217A和JP HEI9(1997)-19031A中公开的树脂锁定件来代替螺栓紧固方式。根据该树脂锁定件,仅通过将由树脂材料制成的附接部插入到车身面板中的附接孔中,能够将该附接部固定至车身面板。然而,由于该树脂锁定件结合在车身面板上,所以该树脂锁定件难以维护。因此,该树脂锁定件不适于电接线盒的固定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及其他问题,提供一种新颖的电接线盒,该电接线盒能够在可能难以获得用于叠置该电接线盒的足够面积的情况下或者其他困难条件下以足够的固定力可拆卸地附接。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接线盒可以附接至车身面板。该电接线盒可以包括:对接突起,该对接突起设置有被叠置在车身面板的前表面上的对接部;接合突起,该接合突起沿着到所述车身面板的叠置方向以倾斜姿势从对接部突出。该接合突起插入到在车身面板中设置的附接孔中,使得该接合突起在车身面板的后表面上与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接合。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即使振动等导致电接线盒朝向车身面板移动,由于可以将对接部推到车身面板的前表面上,所以也能够通过将车身面板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夹紧在对接部和接合突起之间来防止该电接线盒朝向车身面板移动。另一方面,即使振动等导致电接线盒离开车身面板移动,由于接合突起锁定车身面板的后表面,所以也能够防止该电接线盒离开车身面板移动。因此,能够将电接线盒稳定地定位并保持在车身面板上。特别地,由于接合突起通过与车身面板的接合来抵抗电接线盒离开车身面板的移位从而施加固定力,所以即使在难以获得车身面板上的叠置面积的场所也能够获得稳定的固定力。
仅通过将接合突起插入到附接孔中就能够将电接线盒迅速固定至车身面板。由于不需要任何用于将电接线盒固定至车身面板的工具,所以能够在不具有足够空间的场所或者工具难以接近的场所容易地形成固定点。因此,能够提高所述固定点的布置的灵活性,并且还能够在考虑到固定平衡的最佳位置上容易地形成固定点。另外,由于能够在不导致接合突起的损坏或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将接合突起从附接孔抽出来解除固定状态,所以能够重复执行固定和解除操作,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
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这种构造,其中接合突起的在与车身面板的后表面相对并且与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接合的一侧上的外周表面具有圆弧形横截面。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减少附接孔卡挂该接合突起的外周表面的意外情况,并且能够将接合突起平滑地插入到附接孔中。此外,能够将接合突起锁定在沿着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的圆弧线上的任何位置处,从而获得稳定的接合力。接合突起的圆弧形横截面能够提供用于将电接线盒移动至车身面板的活动余地。与接合突起的直线形横截面相比,圆弧形横截面可以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自由移动,并且可以顺从沿倾斜方向或转动方向的力矩,从而提高附接的可操作性。圆弧形横截面可以不限于精确的圆形,而是可以是与附接孔周围的外周部分的形状相对应的椭圆形或弯曲形状。
此外,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这种构造,其中接合突起的近端部的顶点可以布置在对接部的在与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接合的一侧上的外周表面上。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接合突起的外周表面的边缘线部分可以在在不干涉对接部的被叠置到车身面板上的叠置表面的情况下与该对接部的外周表面连接。因此,能够吸收车身面板的厚度上的尺寸误差,从而获得稳定的固定力。即,在接合突起的在与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接合的一侧上的顶点被布置在对接部的被叠置到车身面板上的叠置表面上的情况下,以及在接合突起被锁定在其中的附接孔周围的周缘部分被对接部的叠置表面从前表面侧夹紧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这种问题:接合突起和对接部之间的夹紧作用由于车身面板的厚度不均匀而变得不稳定。相反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对接部的叠置表面可以不布置在接合突起的与附接孔接合的部分上,所以能够吸收车身面板的厚度上的尺寸误差。
由于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附接突起设置在电接线盒上使得该附接突起从与车身面板相对的盒底表面朝向该面板突出,并且该附接突起的凸出远端表面叠置在车身面板上,所以该附接突起构成对接部,并且接合突起从该附接突起的凸出远端表面突出。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即使电接线盒本体从车身面板隔开,也能够通过调节附接突起的长度来将电接线盒固定至车身面板。附接突起的具体形状不受限制。附接突起可以沿凸出方向以恒定的横截面或变化的横截面延伸,或者可以沿凸出方向在中间部分处弯曲。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接合突起可以朝向环形假想线的外周侧突出,该环形假想线将电接线盒本体到车身面板上的多个固定点相连。当电接线盒附接至车身面板并且电接线盒本体倾斜时,接合突起可以以基本竖直的姿势插入到附接孔中。然后,可以绕接合突起的近端部转动该电接线盒本体,并且将多个固定点叠置在车身面板上的对应位置上。根据上述构造,当在使电接线盒本体倾斜的同时将接合突起插入到附接孔中时,能够使电接线盒沿着离开车身面板的隔开方向倾斜,从而减少盒体被车身面板卡挂的问题。当转动电接线盒本体时,能够将电接线盒的固定点叠置在车身面板上的对应位置,以便覆盖所述固定点,由此便于将电接线盒附接至车身面板。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接合突起沿凸出方向相对于对接部到车身面板上的叠置方向的倾斜角可以设定为:1°(一度)至80°(八十度),更优选为20°至70°,最优选为30°至60°。因此,在便于固定操作的同时,能够获得稳定的接合力。即,如果该倾斜角小于1°(一度),则由于接合突起与附接孔周围的外周部分的接触角变得太浅而难以获得附接孔39周围的接合力。另一方面,如果该倾斜角大于80°(八十度),则由于为了将接合突起插入附接孔中必须使电接线盒本体显著倾斜,所以固定操作可能难以进行。
此外,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接合突起可以与电接线盒本体一体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接合突起到车身面板上的固定强度,从而有效地制造设置有接合突起的电接线盒,并且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电接线盒的透视图,示出了该电接线盒附接至车身面板的状态;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电接线盒的下盖的底视平面图;
图3是图1中的下盖的侧视图;
图4是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下盖的对接部和接合突起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从车身面板的后侧看到的下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下盖附接至车身面板的状态;
图6是图5的底视平面图;以及
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VII-VII截取的、该下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接线盒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作为电接线盒的继电器盒10的实施例的透视图,示出了继电器盒10附接至车身面板12的状态。继电器盒10的主体可以形成为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大致长方体的构造,并且包括本体外壳14、下盖16和上盖(未示出)。该本体外壳14可以在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锁定爪18。锁定爪18可以与在下盖16上的与锁定爪18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的锁定臂20接合,从而将下盖16固定至本体外壳14。该电接线盒不仅可以是继电器盒,而且可以是接线块、熔断器盒等等已知的盒体,或者之后开发的用于附接至面板的结构。
本体外壳14可以具有向外突出的多个螺栓固定片22(如图1所示,例如为两个螺栓固定片)。每个螺栓固定片22可以设置有螺栓接收孔24。每个螺栓接收孔24可以叠置在车身面板12中的每个螺栓孔上。通过将螺栓插入到螺栓接收孔24和所述螺栓孔中,可以将本体外壳14固定至车身面板12。本体外壳14可以在外周部分上形成容纳凹部26。该容纳凹部26能够由覆盖部28封闭,该覆盖部28可以通过薄的铰链部而与本体外壳14一体形成。线束(未示出)等可以容纳在容纳凹部26中。当覆盖部28在容纳凹部26上布置成封闭状态时,覆盖部28可以构成本体外壳14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各个附图示出了处于打开状态的覆盖部28。
图2和3示出了下盖16。下盖16可以形成为在一侧(在图3中为上侧)敞开的大致盒状的构造。与本体外壳14的容纳凹部26和覆盖部28的情况相同,下盖16可以在外周部分上布置有容纳凹部30和覆盖部32。各个附图示出了处于打开状态的覆盖部32。
下盖16可以在底壁33的底表面34上设置有附接突起36,该附接突起36可以垂直于伸展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并且可以从下盖16向外突出。附接突起36可以形成为大致正圆柱体。作为对接部的凸出远端表面38的外径尺寸可以设定为大于在车身面板12中设置的附接孔39(参见图5至7)的直径尺寸。底壁33可以整体设置有从底壁33向外突出的台状突起35。附接突起36可以从台状突起35突出。如图2所示,附接突起36可以布置在由本体外壳14的外周部分中的两个螺栓接收孔24与继电器盒10的外周部分上的一个点形成的三角形的顶点上。尽管为了减少重量和生产成本而能够将附接突起36形成为中空构造,但是为了获得高的强度,附接突起36可以形成为实心构造。
接合突起40可以与凸出远端表面38一体形成。如图4所示,接合突起40可以包括:沿着与附接突起36的凸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从凸出远端表面38稍微突出的近端部42,以及从该近端部42的凸出远端倾斜地突出的倾斜接合部44。
近端部42可以沿着与附接突起36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从凸出远端表面38稍微突出,同时保持基本恒定的圆形横截面。近端部42的圆形横截面的直径尺寸可以基本等于附接孔39的直径尺寸,使得近端部42可以通过该附接孔39。如后文所述,接合突起40可以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基本恒定的直径尺寸。优选地,接合突起40的直径尺寸可以设定为与可以用于将螺栓固定片22固定至车身面板12的螺栓的外径基本相同。因此,能够通过与其他螺栓固定孔相同的加工方式来形成附接孔39。优选地,近端部42的凸出尺寸可以设定为与车身面板12的厚度尺寸基本相同。
倾斜接合部44可以从近端部42的凸出远端倾斜地突出。在近端部42与倾斜接合部44之间的连接部中的位于附接突起36的径向外侧的顶点部分可以设定为弯曲点46。倾斜接合部44可以沿着将继电器盒10叠置到车身面板12上的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倾斜地突出。如图2所示,倾斜接合部44的凸出方向可以指向将附接突起36与两个螺栓接收孔24互连的环形假想线O的外周侧,所述两个螺栓接收孔24形成用于将继电器盒10固定在车身面板12上的固定点,并且所述两个螺栓接收孔可以基本上设定在与沿着倾斜接合部44的凸出方向延伸的线1垂直的方向上。
倾斜接合部44相对于继电器盒10到车身面板12上的叠置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α可以设定为:1°(一度)≤α≤80°(八十度),更优选为20°≤α≤70°,最优选为30°≤α≤60°。在本实施例中,该倾斜角α可以设定为60°(六十度)。如果倾斜角α小于1°(一度),则难以获得附接孔39周围的接合力。另一方面,如果倾斜角α大于80°(八十度),则当将倾斜接合部44插入到附接孔39中时,继电器盒10的主体可能过度倾斜而难以执行附接操作。
此外,倾斜接合部44的与凸出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可以与近端部42的横截面基本相同,并且可以形成为与圆形附接孔39相同的圆形横截面。倾斜接合部44可以在与弯曲点46相反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弧形表面48,该弧形表面48具有从凸出远端到近端部42基本恒定的曲率半径,并且可以在与弯曲点46相反的一侧上凸起。倾斜接合部44可以在凸出远端处形成锥形。与弯曲点46相反的表面可以在与近端部42的连接部处弯曲。
另外,接合突起40可以偏离凸出远端表面38的中心。近端部42的圆形横截面沿着凸出远端表面38的轴向方向与凸出远端表面38内切。因此,接合突起40的近端部42中的包括弯曲点46的边缘线部分与附接孔39的周缘部分接合。该边缘线部分可以在不干涉凸出远端表面38的情况下与附接突起36连续。
这些本体外壳14和下盖16彼此互连以形成继电器盒10。继电器盒10可以附接到例如在发动机室中固定在车身上的板状面板12。可以通过下列步骤将继电器盒10附接至车身面板12。首先,将继电器盒10倾斜,使得接合突起40的凸出方向与附接孔39的轴线对准,然后可以沿接合突起40的凸出方向将接合突起40的凸出远端插入到附接孔39中。由于接合突起40的凸出方向可以设定为在连接两个螺栓接收孔24的环形假想线的外周侧上,所以在将继电器盒倾斜使得接合突起40的凸出方向与附接孔39的轴线对准的情况下,继电器盒10的主体可以从车身面板12分离。因此,能够减少车身面板12卡挂该继电器盒10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接合突起40可以是锥形的,所以接合突起40可以容易地插入到附接孔39中。
接合突起40可以插入到附接孔39中,直至接合突起40在弯曲点46处被锁定。接合突起40从车身面板12的后表面50(参见图5至7)突出。然后,可以绕弯曲点46转动继电器盒10,并且可以将附接突起36的凸出远端表面38叠置在车身面板12的前表面52上。此时,弯曲点46可以位于附接突起36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接合突起40和附接突起36的外周表面在包括弯曲点46的边缘线上连续。因此,当转动继电器盒10时,能够减少车身面板12卡挂该继电器盒10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接合突起40的与弯曲点46相反的表面可以形成为沿着转动轨迹的弧形表面48,所以能够更平滑地进行转动操作。
由于下盖16的底表面34可以与车身面板12的前表面52相对,所以附接突起36从底表面34朝向车身面板12突出,并且凸出远端表面38可以叠置在车身面板12的前表面52上。同时,如图5至7所示,接合突起40穿过附接孔39朝向车身面板12的后表面50突出。位于弯曲点46一侧的外周表面可以与后表面50相对,并且可以从后表面50与附接孔39周围的周缘接合。因此,可以将车身面板12夹紧在凸出远端表面38与接合突起40之间,并且可以通过接合突起40和附接突起36来将下盖16固定在车身面板12上。
如图7所示,车身面板12可以在附接孔39周围的周边部分上相对于底表面34倾斜,并且可以形成为阶形构造,使得凸出远端表面38能够叠置在附接孔39周围的区域上。因此,在接合突起40朝向车身面板12的后表面突出的情况下,接合突起40能够跟随该倾斜的后表面50。
通过转动操作将两个螺栓固定片22叠置在车身面板12上,并且各个螺栓接收孔24叠置在车身面板12中的螺栓孔上。最终,通过将螺栓固定片22经由螺栓接收孔24而固定至车身面板12,可以将继电器盒10固定至车身面板12。
如上所述,可以在三个位置处将继电器盒10固定至车身面板12,这三个位置处包括:插入到两个螺栓接收孔24中的螺栓所在的两个位置,和具有接合突起40和附接突起36的组合的接合结构所在的一个位置。
当如上构成的继电器盒10附接至车身面板12时,即使振动等导致继电器盒10朝向车身面板12移动,由于可以将凸出远端表面38推到车身面板12的前表面52上,所以也能够防止凸出远端表面38朝向车身面板12移动。另一方面,即使振动等导致继电器盒10离开车身面板12移动,由于接合突起40从车身面板12的后表面锁定附接孔39周围的周缘部分,所以也能够防止继电器盒10离开车身面板12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继电器盒10朝向和离开车身面板12移动。因此,能够将继电器盒10稳定地定位并保持在车身面板12上。特别地,由于附接突起36的凸出方向与继电器盒10到车身面板12上的叠置方向一致,所以能够有效获得附接突起36的强度。
由于可以通过将附接突起36推到车身面板12上的阻力和接合突起40与车身面板12的接合力的组合来施加固定力,所以能够形成具有比螺栓固定方式等更小的空间的固定点。由于不需要任何用于将继电器盒10固定至车身面板12和从车身面板12分离的工具,所以能够在可能不具有足够空间的场所或者工具可能难以接近的场所容易地形成固定点。而且,能够在考虑到固定平衡的最佳位置上容易地形成固定点。此外,由于接合突起40的外周表面可以形成为圆形横截面并且与附接孔的周缘部分一致,所以能够将接合突起40平滑地插入到附接孔39中。而且,由于接合突起40能够接合附接孔39周围的较宽区域,所以能够获得稳定的接合条件。
如上所述,仅通过将接合突起40插入到附接孔39中就能非常容易地将附接突起36和接合突起40固定至车身面板12。能够提高将继电器盒10附接至车身面板12的操作中的效率。此外,当继电器盒10从车身面板12分离时,可以仅将接合突起40从车身面板12抽出。因此,能够便于继电器盒10的分离操作。由于在将继电器盒10附接至车身面板12或从车身面板12分离时附接突起36和接合突起40不受到损坏或变形,所以能够重复将继电器盒10附接至车身面板12或从车身面板12分离,并且提高维护性。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注意,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仅仅是示例,而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例。例如,附接突起36和接合突起40并不总是与下盖16一体形成。它们可以与本体外壳14一体形成。可替代地,仅接合突起40可以与本体外壳14或下盖16分开,或者,包括接合突起40的附接突起36可以与本体外壳14或下盖16分开。
接合突起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用于安装继电器盒的车身面板的构造或者所需的固定强度而改变。例如,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可以选自任何构造,例如为椭圆形或矩形。接合突起可以不形成锥形,而是在整个长度上具有恒定横截面的直的形状。此外,可以适当地设定该接合突起的倾斜角或倾斜方向。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合突起40的包括弯曲点46的边缘线部分可以在不干涉凸出远端表面38的情况下与附接突起36的外周表面连续,但例如,接合突起40可以布置在凸出远端表面38的中央区域上,并且弯曲点46可以布置在凸出远端表面38上。此外,尽管可以考虑到车身面板12的厚度来设置近端部42,但近端部42并不总是必须的。
附接突起并不总是必须的。例如,接合突起可以从下盖的底表面直接突出。附接突起的横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为椭圆形或矩形。此外,附接突起可以具有朝向车身面板逐渐增加或变化的横截面。此外,附接突起可以不沿着特定方向在整个长度上延伸。附接突起可以根据车身面板的构造而弯曲。
可以在多个固定位置处使用包括对接部和接合突起的接合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将继电器盒附接至车身面板或从车身面板分离的操作,可以优选在多个螺栓固定位置中的一些位置上保留螺栓固定结构。

Claims (5)

1.一种附接至车身面板的电接线盒,所述车身面板设有后表面、前表面以及具有周缘部分的附接孔,所述电接线盒包括:
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被叠置在所述车身面板的前表面上;
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沿着叠置到所述车身面板的叠置方向以倾斜姿势从所述对接部突出,并且插入到所述车身面板的所述附接孔中,使得所述接合突起在所述车身面板的后表面与所述附接孔的所述周缘部分接合,
其中,所述接合突起包括:沿着与附接突起的凸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对接部稍微突出的近端部;以及从所述近端部的凸出远端倾斜地突出的倾斜接合部,所述附接突起设置在所述电接线盒的下盖的底壁底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接合突起具有定位在所述车身面板的后表面侧并且与所述附接孔的周缘部分接合的外周表面,并且所述外周表面具有圆弧形横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对接部具有外周表面,并且所述接合突起在与所述附接孔的周缘部分接合的一侧具有位于所述接合突起的近端部上的顶点,并且所述顶点定位在所述对接部的外周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接线盒,包括:
电接线盒本体,所述电接线盒本体具有便于将所述电接线盒附接至所述车身面板的多个固定点;以及
连接所述多个固定点的环形假想线,所述环形假想线具有外周侧,其中,所述接合突起朝向所述环形假想线的所述外周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所述接合突起与所述电接线盒本体一体形成。
CN201010171346.XA 2009-04-28 2010-04-28 电接线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7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9910 2009-04-28
JP2009109910A JP5206576B2 (ja) 2009-04-28 2009-04-28 電気接続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7468A CN101877468A (zh) 2010-11-03
CN101877468B true CN101877468B (zh) 2013-06-26

Family

ID=42932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134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7468B (zh) 2009-04-28 2010-04-28 电接线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03076B2 (zh)
JP (1) JP5206576B2 (zh)
CN (1) CN101877468B (zh)
DE (1) DE1020100282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9956B (zh) * 2010-12-06 2013-01-2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电气控制盒安装组合
JP5859228B2 (ja) * 2011-06-21 2016-02-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箱体
JP6919599B2 (ja) * 2018-03-05 2021-08-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7380A (zh) * 2005-07-14 2007-01-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
CN101494363A (zh) * 2008-01-23 2009-07-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2886A (ja) * 1981-09-07 1983-03-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保持具
JPH073791Y2 (ja) * 1989-02-28 1995-01-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H06276646A (ja) * 1993-03-15 1994-09-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リレーボックス
JP2600091Y2 (ja) * 1993-12-27 1999-09-2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3031204B2 (ja) 1995-06-28 2000-04-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の仮保持機構および該電気接続箱の取付方法
JP3348685B2 (ja) 1999-04-28 2002-11-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の取付構造
JP2001314013A (ja) 2000-04-28 2001-11-09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
US6581708B2 (en) * 2001-10-05 2003-06-24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Quick mount vehicle engine compartment splash panel
JP4205569B2 (ja) * 2003-12-08 2009-0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の固定構造および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JP2005176539A (ja) * 2003-12-12 2005-06-30 Yazaki Corp 箱体の固定構造
US7232590B2 (en) 2005-08-26 2007-06-19 Michele Leonard Method of retrofitting a finished shoe to provide additional cushioning material
JP2007068377A (ja) 2005-09-02 2007-03-15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
US7717467B2 (en) * 2006-10-30 2010-05-18 David F. MacNeil Vehicle mud flap with sliding fender fold clamp
JP4343243B2 (ja) 2007-10-31 2009-10-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7380A (zh) * 2005-07-14 2007-01-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
CN101494363A (zh) * 2008-01-23 2009-07-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59296A (ja) 2010-11-11
US20100270051A1 (en) 2010-10-28
JP5206576B2 (ja) 2013-06-12
US8203076B2 (en) 2012-06-19
CN101877468A (zh) 2010-11-03
DE102010028258A1 (de) 2010-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9783B2 (ja) 構成可能な加速度計アセンブリ
CN101114748B (zh) 连接器装置
CN1893211B (zh) 扁平电缆夹具
CN101877468B (zh) 电接线盒
CN101849323A (zh) 接地端子金属零件及具有该接地端子金属零件的接地装置
EP1675222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equipped therewith
CN1953103B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安装支架
JP6619287B2 (ja) コネクタ端子
US20130252442A1 (en) Rotatable connector device
JP2011065931A (ja) アース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10587085B2 (en) Rotary connector and fixing structure of rotary connector
EP1323494A3 (en) Rotational indexing device of machine tool
JP2013218870A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
JP4009446B2 (ja) 車輛の安全関連制御装置用ハウジング
JP5170039B2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の実装構造
JP6391413B2 (ja) 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JP6005872B2 (ja) カラーおよびそのカラーを備える車両用のサンバイザ
US20050160193A1 (en) Device with USB connector
CN108430181A (zh) 外壳安装组件
JP3903673B2 (ja) コネクタホルダ
JP2008082995A (ja) 加速度センサ
JP2021077599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606372B2 (ja) 電気接続箱における部品の取付構造
JP7006638B2 (ja) コネクタ
JP2023159925A (ja) クラ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