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5409A - 瓶以及瓶坯 - Google Patents

瓶以及瓶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5409A
CN101875409A CN2010101751989A CN201010175198A CN101875409A CN 101875409 A CN101875409 A CN 101875409A CN 2010101751989 A CN2010101751989 A CN 2010101751989A CN 201010175198 A CN201010175198 A CN 201010175198A CN 101875409 A CN101875409 A CN 101875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concavity
spigot
circumferentia
anchor clam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51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5409B (zh
Inventor
佐藤嘉则
野崎达也
吉川正浩
高源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5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5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5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54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瓶以及瓶坯,具体而言,提供无需变更已设置的平板状夹具,而能够将口栓部的厚度做小以谋求整体的轻量化的瓶以及瓶坯。由一对平板状夹具30夹持的瓶10具备具有外螺纹13的口部12、具有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的口栓部15以及瓶本体11。在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环状面18。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曲线18a具有抵接夹具30的上端以及下端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凹状环状面18和口栓部内表面15a的距离为1.000mm~1.985mm。

Description

瓶以及瓶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外螺纹的口部、具有结合部以及支承环的口栓部并且由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夹具夹持的瓶以及瓶坯,且更具体地,涉及无需变更平板状夹具,而能够将口栓部的厚度减小以谋求瓶以及瓶坯整体的轻量化的瓶以及瓶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PET瓶为人所知,其设置有口部、口栓部和瓶本体,口部具有外螺纹,口栓部位于口部的下方,其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和下方部的支承环,瓶本体设置在口栓部下方。
此类PET瓶由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夹具夹持而搬送。此时,平板状夹具嵌合在口栓部当中的结合部和支承环之间形成的环状凹部中而夹持口栓部。
可是,现在有对于PET瓶轻量化的要求,考虑将PET瓶的口栓部的厚度做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夹持PET瓶的平板状夹具预先设置在PET瓶的成形线以及填充线上,配合PET瓶的厚度的变化而改变平板状夹具的形状是困难的。因此,在将PET瓶的口栓部做薄时,也需要考虑到因夹具对口栓部的接触变化而不能安全且可靠地夹持PET瓶。另外,对于成形PET瓶时所用的PET瓶坯也产生同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31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无需改变已设置的平板状夹具,而能够将口栓部的厚度做小以谋求整体的轻量化的瓶以及瓶坯。
本发明是一种瓶,该瓶是由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夹具夹持的瓶,具有口部、口栓部以及瓶本体,其中,口部具有外螺纹,口栓部位于口部的下方,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和下方部的支承环,瓶本体设在口栓部下方,在口栓部的结合部和支承环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环状面,构成该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通过抵接平板状夹具顶端部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和下方抵接点,凹状环状面和与该凹状环状面相对应的口栓部内表面的距离为1.000mm~1.985mm。
本发明是一种瓶,其特征是,在构成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中,上方抵接点位于曲线上,而下方抵接点位于直线上。
本发明是一种瓶,其特征是,支承环的外周部的厚度为0.8mm~1.4mm,优选为1.0mm~1.2mm。
本发明是一种瓶坯,该瓶坯是由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夹具夹持的瓶坯,具有口部、口栓部以及瓶坯本体,口部具有外螺纹,口栓部位于口部的下方,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和下方部的支承环,瓶坯本体设在口栓部下方,在口栓部的结合部和支承环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环状面,构成该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通过抵接平板状夹具顶端部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和下方抵接点,凹状环状面和与该凹状环状面相对应的口栓部内表面的距离为1.000mm~1.985mm。
本发明是一种瓶坯,其特征是,在构成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中,上方的抵接点位于曲线上,而下方的抵接点位于直线上。
本发明是一种瓶坯,其特征是,支承环的外周部的厚度为0.8mm~1.4mm,优选为1.0mm~1.2mm。
根据如以上的本发明,在瓶以及瓶坯的口栓部的结合部和支承环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环状面,并且构成该凹状环状面的曲线通过抵接平板状夹具顶端部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和下方抵接点。因此,即使在将口栓部的厚度减小而谋求整体的轻量化时,已设置的平板状夹具牢固地嵌合在口栓部的凹状环状面上。据此,瓶以及瓶坯能够可靠地与已设置的平板状夹具嵌合,并且能够谋求口栓部的薄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PET瓶的实施方式的整体侧面图。
图2(a)是显示PET瓶的口部以及口栓部的侧面图。图2(b)是口栓部的放大图。
图3是显示夹具嵌合在口栓部的凹部环状面上的状态的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比较例2的图。
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比较例3的图。
图7(a)(b)是显示本发明的比较例4的图。
图8(a)(b)是显示本发明的比较例5的图。
图9是用于比较口部以及口栓部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显示图。
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PET瓶坯的实施方式的整体侧面图。
部件列表
10PET瓶
11瓶本体
12口部
13外螺纹
15口栓部
16结合部
17支承环
18凹状环状面
25PET瓶坯
26瓶坯本体
30平板状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至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瓶的实施方式的图。
首先通过图1至图3,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瓶10进行说明。如在图1至图3中所示,瓶(PET瓶)10由水平方向配置的一对平板状夹具30从两侧夹持而搬送,送到未图示的填充装置,在该填充装置内填充内容物。其中,在图3中,只显示了一侧的平板状夹具30。
这样的PET瓶10设置有口部12、口栓部15和瓶本体11,口部12具有外螺纹13,口栓部15位于口部12的下方,并且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16和下方部的支承环17,瓶本体11设在口栓部15下方。
在其中的口部12上,安装有未图示的瓶盖,该瓶盖具有在开启时被剥离的剥离环。将瓶盖取出而开启时,瓶盖的剥离环抵接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剥离环从瓶盖本体剥离,从瓶盖本体剥离的剥离环落下至支承环17,保持在该支承环17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的环状面18。构成该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抵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中的上端31和下端32。就是说,构成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通过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PET瓶10中,为了谋求轻量化而使得口栓部15的厚度变薄。
因此,口栓部15的凹状环状面18和与该凹状环状面18相对应的口栓部15的内表面15a之间的长度L为1.000mm~1.985mm,优选为1.2mm~1.8mm。此时,如果长度L为1.000mm以下,则在使用于成形瓶10的瓶坯成形时,在凹状环状面18和口栓部15的内表面15a之间产生白化,并且在口栓部15的上顶端部的内径上产生偏差。另一方面,若长度L为1.985mm以上,则谋求瓶10的轻量化是困难的。
另外,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具有曲线21、直线22、直线23,曲线21位于结合部16下方,直线22连结该曲线21并以垂直方向延伸,直线23从该直线22倾斜,该倾斜的直线23连结在支承环17上。
并且,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的上方抵接点31位于结合部16下方的曲线21上,下方抵接点32位于倾斜的直线23上。
因为以该方式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具有抵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31和下方抵接点32,因此无需变更预先设置的平板状夹具30,可以通过将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嵌合在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凹状环状面18上而夹持,从而由平板状夹具30稳定并且可靠地搬送PET瓶10。
也就是说,为了谋求PET瓶10的轻量化而将口栓部15的厚度做薄时,虽然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凹状环状面18的形状也变化,但因为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一直具有抵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因此在平板状夹具30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时,平板状夹具30和凹状环状面18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且不会摇动。
如在图3中所示,为了谋求PET瓶10的口栓部15的轻量化,结合部16、凹状环状面18以及支承环17与用二点纵线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19比较变薄了,另外根据本发明,为了使得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具有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结合部16下方的曲线21保持成形上必需的起模斜度,并且具有使得凹状环状面18和口栓部15的内表面15a之间的厚度变薄的形状。另外,在支承环17上方,设置有40°的斜坡24,并且支承环17的厚度(假想交点厚度)在外周部是0.80mm~1.45mm,优选为1.0mm~1.2mm。此时,如果将支承环17的厚度在外周部做成0.80mm以下,虽然能够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稳定成形,但不能够追加指示标识。另一方面,如果将支承环17的厚度做成1.45mm以上时,则谋求瓶10的轻量化是困难的。
接下来对于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PET瓶10由水平方向配置的一对平板状夹具30夹持而送至未图示的填充装置,在该填充装置内向PET瓶10内填充内容物。
此时,将平板状夹具30嵌合在PET瓶10的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凹状环状面18上。此时,因为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具有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的上端和下端抵接的上方抵接部31以及下方抵接部32,因此无需更改预先设置的平板状夹具30,可以通过将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嵌合在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凹状环状面18上而夹持,从而由平板状夹具30安全并且可靠地搬送PET瓶10。
(实施例1)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以下通过图2(a)(b)进行说明。如在图2(a)(b)中所示,将凹状环状面18的外径从在图9中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25.71mm变更至25.01mm。将结合部16上方的曲线20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R1.6mm变更至R0.8mm和43°的锥度形状。结果,凹状环状面18和口栓部15的内侧15a的长度成为1.635mm。此时,也可以将结合部16上部的锥度设定在30°~50°的范围。如果结合部16上部的锥度为30°以下,则不能得到瓶盖盖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如果结合部16上部的锥度为50°以上,则谋求轻量化变得困难。并且,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17a的厚度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1.45mm变更至1.00mm。并且在支承环17上方,为了使夹具30的卡住容易而设置有角度为40°的斜坡24。此时,能够将斜坡24的角度设定在20°~50°的范围。斜坡24的外缘形状设定成为了使得夹具30的卡住容易,虽然在本发明中形成为直线状,但也可以不限于直线状而形成为圆弧状。
在实施例1中,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具有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因此,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能够可靠地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
(比较例1)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比较例1,以下通过图4进行说明。如在图4中所示,将凹状环状面18的外径从在图9中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25.71mm变更至25.01mm。将结合部16上方的曲线20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R1.6mm变更至R0.8mm和43°的锥度形状。另外,结合部16上部具有43°的锥度。并且,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17a的厚度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1.45mm变更至1.00mm。
在比较例1中,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不具有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的其中一个,因此,夹具30的顶端部30a不能够可靠地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而产生摇摆。
(比较例2)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比较例2,以下通过图5进行说明。如在图5中所示,将凹状环状面18的外径从在图9中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25.71mm变更至25.01mm。将结合部16上方的曲线20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R1.6mm变更至R0.8mm和43°的锥度形状。另外,结合部16上部具有43°的锥度。并且,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17a的厚度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1.45mm变更至0.70mm。
在比较例2中,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不具有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的其中一个,因此,夹具30的顶端部30a不能够可靠地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而产生摇摆。另外,支承环17的强度大幅降低(不足2940N)。
(比较例3)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比较例3,以下通过图6进行说明。如在图6中所示,将凹状环状面18的外径从在图9中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25.71mm变更至25.01mm。将结合部16上方的曲线20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R1.6mm变更至R0.8mm和43°的锥度形状。另外,结合部16上部具有20°的锥度。并且,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17a的厚度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1.45mm变更至1.00mm。
在比较例3中,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不具有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的其中一个,因此,夹具30的顶端部30a不能够可靠地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而产生摇摆,并且发生瓶盖的斜盖。另外也产生瓶盖盖不上的情况。
(比较例4)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比较例4,以下通过图7(a)(b)进行说明。如在图7(a)(b)所示,将凹状环状面18的外径从在图9中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25.71mm变更至25.01mm。将结合部16上方的曲线20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R1.6mm变更至R0.8mm和43°的锥度形状。另外,结合部16上部具有43°的锥度。并且,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17a的厚度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1.45mm变更至1.00mm。并且,在支承环17上方,设置角度为20°的斜坡24。
在比较例4中,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不具有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的其中一个,因此,夹具30的顶端部30a不能够可靠地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而产生摇摆。
(比较例5)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比较例5,以下通过图8(a)(b)进行说明。如在图8(a)(b)所示,将凹状环状面18的外径从在图9中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的25.71mm变更至25.01mm。将结合部16上方的曲线20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R1.6mm变更至R0.8mm和43°的锥度形状。另外,结合部16上部具有43°的锥度。并且,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17a的厚度从现有技术的形状的1.45mm变更至1.00mm。并且,在支承环17上方,设置角度为50°的斜坡24。
在比较例5中,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不具有与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的其中一个,因此,夹具30的顶端部30a不能够可靠地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而产生摇摆。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通过图10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瓶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图1至图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10中所示的瓶坯(PET瓶坯)25,由水平方向配置的一对平板状夹具30(参考图3)夹持搬送,送至未图示的成形装置,在该成形装置内成形得到PET瓶10。
这样的PET瓶坯25设置有口部12、口栓部15和瓶坯本体26,口部12具有外螺纹13,口栓部15位于口部12下方,并且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16和下方部的支承环17,瓶坯本体26设置在口栓部15下方。
另外,PET瓶坯25的口部12以及口栓部15具有与在图1至图3中所示的PET瓶的口部12以及口栓部15相同的构造。
也就是说,PET瓶坯25的口栓部15具有与PET瓶10的口栓部15相同的构造,在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的环状面18。构成该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抵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的上端31和下端32。就是说,构成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通过与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抵接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PET瓶坯25中,为了谋求轻量化而使得口栓部15的厚度变薄。
因此,口栓部15的凹状环状面18和与该凹状环状面18相对应的口栓部15的内表面15a之间的长度L为1.000~1.985mm,优选为1.2mm~1.8mm。此时,如果长度L为1.000mm以下,则在使瓶坯25成形时产生白化,并且在口栓部15的内径上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如果长度L为1.985mm以上,则谋求瓶坯25的轻量化是困难的。
另外,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具有曲线21、直线22、直线23,曲线21位于结合部16下方,直线22连结该曲线21并以垂直方向延伸,直线23从该直线22倾斜,该倾斜的直线23连结到支承环17。
并且,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的上方抵接点31位于结合部16下方的曲线21上,下方抵接点32位于倾斜的直线23上。
因为以该方式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具有抵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31和下方抵接点32,因此无需变更预先设置的平板状夹具30,可以通过将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嵌合在口栓部15的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凹状环状面18上而夹持,从而由平板状夹具30稳定并且可靠地搬送PET瓶坯25。
也就是说,为了谋求PET瓶坯25的轻量化而将口栓部15的厚度做薄时,虽然结合部16和支承环17之间的凹状环状面18的形状也变化,但因为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a一直具有抵接平板状夹具30的顶端部30a的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因此在平板状夹具30嵌合在凹状环状面18上时,夹具30和凹状环状面18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且不发生摇动。
如在图3中所示,为了谋求PET瓶坯25的口栓部15的轻量化,结合部16、凹状环状面18以及支承环17相比用二点纵线显示的现有技术的形状19而变薄,另外根据本发明,为了使得构成凹状环状面18的截面形状的曲线18具有上方抵接点31以及下方抵接点32,结合部16下方的曲线21保持成形上必需的起模斜度,并且具有使得凹状环状面18和口栓部15的内表面15a之间变薄的形状。另外,在支承环17上方,设置有40°的斜坡24,并且支承环17的厚度在外周部是0.80mm~1.45mm,优选为1.0mm~1.2mm。此时,如果将支承环17的厚度在外周部做成0.80mm以下,虽然能够将支承环17的外周部稳定成形,但不能够追加指示标识。另一方面,如果将支承环17的厚度做成1.45mm以上,则谋求瓶坯25的轻量化是困难的。

Claims (6)

1.一种瓶,所述瓶是由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夹具夹持的瓶,具有口部、口栓部以及瓶本体,其中,口部具有外螺纹,口栓部位于口部的下方,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和下方部的支承环,瓶本体设置在口栓部下方,
在口栓部的结合部和支承环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环状面,构成所述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通过抵接平板状夹具的顶端部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和下方抵接点,
凹状环状面和与所述凹状环状面相对应的口栓部内表面的距离为1.000mm~1.98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在构成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中,上方抵接点位于曲线上,而下方抵接点位于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支承环的外周部的厚度为0.80mm~1.45mm。
4.一种瓶坯,所述瓶坯是由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夹具夹持的瓶坯,具有口部、口栓部以及瓶坯本体,其中,口部具有外螺纹,口栓部位于口部的下方部,具有上方部的结合部和下方部的支承环,瓶坯本体设置在口栓部下方,
在口栓部的结合部和支承环之间的外表面上形成凹状环状面,构成所述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通过抵接平板状夹具的顶端部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方抵接点和下方抵接点,
凹状环状面和与所述凹状环状面相对应的口栓部内表面的距离为1.000mm~1.98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瓶坯,其特征在于,在构成凹状环状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中,上方的抵接点位于曲线上,而下方的抵接点位于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瓶坯,其特征在于,支承环的外周部的厚度为0.80mm~1.45mm。
CN201010175198.9A 2009-05-01 2010-04-30 瓶以及瓶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54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2097 2009-05-01
JP2009112097A JP5403408B2 (ja) 2009-05-01 2009-05-01 ボトルおよびプリフォ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5409A true CN101875409A (zh) 2010-11-03
CN101875409B CN101875409B (zh) 2014-09-03

Family

ID=43018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519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5409B (zh) 2009-05-01 2010-04-30 瓶以及瓶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03408B2 (zh)
CN (1) CN10187540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2127A (zh) * 2018-12-26 2019-03-22 广州紫江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无菌塑料瓶胚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8495A (zh) * 2012-09-04 2013-09-25 西帕机械(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热灌装轻量化饮料瓶瓶口
JP6410123B2 (ja) * 2013-07-05 2018-10-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およびプリフォーム
JP6641703B2 (ja) * 2015-03-05 2020-02-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プリフォーム、及び充填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27679A (ja) * 2005-05-30 2006-12-07 Toyo Food Equipment Co Ltd ボトル把持体及びボトル口部を把持する方法
JP2008247412A (ja) * 2007-03-29 2008-10-16 House Foods Corp 薄肉容器及び薄肉容器の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1496A (ja) * 2002-02-20 2003-08-27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
JP2004338789A (ja) * 2003-05-19 2004-12-02 Asahi Breweries Ltd 合成樹脂製容器
JP4909550B2 (ja) * 2005-09-06 2012-04-04 北海製罐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製ボト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27679A (ja) * 2005-05-30 2006-12-07 Toyo Food Equipment Co Ltd ボトル把持体及びボトル口部を把持する方法
JP2008247412A (ja) * 2007-03-29 2008-10-16 House Foods Corp 薄肉容器及び薄肉容器の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2127A (zh) * 2018-12-26 2019-03-22 广州紫江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无菌塑料瓶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03408B2 (ja) 2014-01-29
JP2010260604A (ja) 2010-11-18
CN101875409B (zh)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5409A (zh) 瓶以及瓶坯
USD602776S1 (en) Lid with pull tab
US20110266281A1 (en) Beverage container lid with mouth opening and separate push in vent
WO2019175740A3 (en) Cap for a container,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CA2433820A1 (en) Tamper-evident closure for liquid containers and bulk containers
CN102317176A (zh) 底部配设有具有双底的柔性拱顶的容器
US9399534B2 (en) Plastic container having gripping groove
US10124934B2 (en) Anti-counterfeit bottle cap
EP3976487B1 (en) A cap for a container, and a combination of a cap and of a container neck
FR2488853A1 (fr) Corps de boite d'une seule piece en tole emboutie et etiree
EP1254058B1 (fr) Dispositif de bouchage d'un recipient
EP2981474A1 (fr) Recipient ayant un fond muni d'une voute a decrochement
CN1505580A (zh) 合成树脂制容器主体和预成形件金属模装置
US20190218004A1 (en) Bottle-shaped resin container
JP2015137135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製ボトル及びプリフォーム
EP0191689A1 (fr) Bague d'appui pour la fixation d'un bloc de montage sur la face finie à courbure progressivement variable d'une ébauche semi-finie d'un palet, tel que lentille ophtalmique ou moule
USD913063S1 (en) Bottle opener
USD958600S1 (en) Dual sided bottle
JP4909833B2 (ja) ボトル
ES2911703T3 (es) Contenedor con reborde resistente a la abrasión
JP2010006407A (ja) 樹脂製アンプル
CN206386388U (zh) 内嵌沟槽式直线模组
CN210882979U (zh) 一种砖形酒瓶
EP3994072B1 (en) Plastic bottle for beverages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210285002U (zh) Rpt高耐压易开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