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2626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2626A
CN101872626A CN201010166380A CN201010166380A CN101872626A CN 101872626 A CN101872626 A CN 101872626A CN 201010166380 A CN201010166380 A CN 201010166380A CN 201010166380 A CN201010166380 A CN 201010166380A CN 101872626 A CN101872626 A CN 1018726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ens
aberration correction
correction lens
driving pul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6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老田信幸
山本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Electronic Device Sa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2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6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G11B7/13927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during transducing, e.g. to correct for variation of the spherical aberration due to disc tilt or irregularities in the cover layer thicknes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5Methods for initialising servos, start-up sequen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具备:激光光源,射出激光;物镜,使激光照射到光盘的记录层;像差校正透镜,配置在激光光源与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与光盘的从入射面到记录层的覆盖层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移位;步进马达,驱动像差校正透镜;驱动部,产生驱动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存储部,使用驱动脉冲数量存储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使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第一位置与比第一位置靠近物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控制部控制驱动部,当光盘旋转被停止时使像差校正透镜移动到第二位置;当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使像差校正透镜根据当前位置信息移动到与覆盖层厚度相应的第一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启动位置。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透镜驱动机构的光盘装置,该透镜驱动机构与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驱动像差校正透镜。
背景技术
作为光盘,已知如Blu-ray Disc(蓝光光盘)、DVD(DigitalVersatile 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那样形成有多层记录层的所谓的多层光盘。这种多层光盘根据各记录层不同而从激光入射面到记录层为止的覆盖层的厚度不同,因此会聚到记录层上的激光产生球面像差。因此,特别是在如Blu-ray Disc那样提高了记录密度的多层光盘中,上述球面像差成为进行记录再现的障碍,因此与多层光盘对应的光拾取器具备能够与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驱动像差校正透镜的透镜驱动机构。
安装有与多层光盘对应的光拾取器的光盘装置对上述透镜驱动机构进行控制,使得像差校正透镜与多层光盘的进行记录再现的记录层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
上述透镜驱动机构构成为一般使用步进马达作为像差校正透镜的驱动源,通过使光盘装置所具备的马达驱动电路产生用于驱动该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来使该像差校正透镜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并且,光盘装置具备用于控制上述马达驱动电路的透镜控制单元,上述马达驱动电路被上述透镜控制单元所控制,从而产生用于驱动上述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
另外,光盘装置为了控制透镜驱动机构的像差校正透镜而需要把握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移位位置。光拾取器例如如日本特开2007-328875号公报所示那样,具备光断续器等位置检测元件以检测像差校正透镜是否移位到了基准位置,通过测量距上述基准位置的距离来控制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移位位置。
如上所述,如果光拾取器是具有用于检测像差校正透镜的基准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的结构,则能够以上述基准位置为基准来控制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位置。
然而,在透镜驱动机构中设置位置检测元件会导致部件数量增加以及组装工时增加,因此在成本方面不利。因此,要求省略了位置检测元件的透镜驱动机构,但是在没有位置检测元件的情况下,需要将像差校正透镜的基准位置设定在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向一个方向能够移动的界限处,将像差校正透镜可靠地推压到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在结构上向一个方向能够移动的界限处来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
另外,当像差校正透镜被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推压时,对透镜驱动机构施加了结构负荷,成为使透镜驱动机构的耐久性劣化的重要原因。在上述透镜驱动机构中,结构负荷与像差校正透镜被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推压的时间长度以及推压的动能大小成比例。因此,在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尽可能地缩短像差校正透镜被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推压的时间长度、并尽可能地减小推压的动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其使用未设置位置检测元件的透镜驱动机构,能够将像差校正透镜可靠地推压到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在结构上向一个方向能够移动的界限处来使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基准位置,并且能够减少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基准位置时施加于透镜驱动机构的结构负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具备:激光光源,其射出激光;物镜,其使上述激光照射到光盘的记录层;像差校正透镜,其配置在上述激光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与上述光盘的从入射面到记录层为止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步进马达,其对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进行驱动;驱动部,其产生用于驱动上述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存储部,其使用上述驱动脉冲的数量来存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中,上述第一位置设定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上述第二位置设定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且比上述第一位置靠近上述物镜侧,其中,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当上述光盘的旋转被停止时,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基于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动到与上述覆盖层的厚度相应的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启动位置。
根据附图和本说明书的记载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全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请参照附图和以下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拾取器所具备的透镜驱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2中的准直透镜6的可移动范围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驱动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的励磁模式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过程的其它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过程的其它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下面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控制透镜驱动机构,该透镜驱动机构在配置有像差校正透镜的光拾取器内被设置成通过步进马达来驱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其中,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被配置在激光光源与物镜之间,能够与光盘的从入射面到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通过透镜控制部来控制产生用于驱动上述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的马达驱动电路,上述透镜控制部在光盘的旋转停止时控制上述马达驱动电路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待机位置,并且在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使上述马达驱动电路产生使处于上述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脉冲数量的、返回上述基准位置的方向的驱动脉冲,上述待机位置被设定在上述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的内侧,其与上述基准位置之间包括要求像差校正透镜能够移动的范围。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控制光拾取器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该像差校正透镜与形成有多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上述待机位置被设定为离基准位置最远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能够移动范围的边界位置,该能够移动范围包括被假设为使来自光拾取器的激光最适地照射到多层光盘的所有各记录层所需的要求像差校正透镜能够移动的整个范围,通过上述透镜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像差校正透镜以上述待机位置为能够移动范围的边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中,上述透镜驱动机构的步进马达以两相励磁方式被驱动,使处于上述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脉冲数量被设定为如下数量:对计算上与驱动像差校正透镜移动从上述待机位置到上述基准位置的距离所需的能够移动量对应的脉冲数量加上3个脉冲而得到的脉冲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中,上述基准位置是上述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向一个方向能够移动的界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中,通过上述透镜控制部的控制,在电源接通时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上述基准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中,在将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由透镜控制部控制从马达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脉冲,使得在将要到达上述基准位置之前降低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移动速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中,上述透镜驱动机构的步进马达以两相励磁方式被驱动,在使处于上述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时,从马达驱动电路产生的驱动脉冲的初始励磁模式被固定为规定的励磁模式,并且使处于上述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脉冲数量被设定为如下数量:与计算上驱动像差校正透镜移动从上述待机位置到上述基准位置的距离所需的能够移动量对应的脉冲数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控制光拾取器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该像差校正透镜与形成有多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将成为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移位基准的基准位置设定为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的一端,将待机位置设定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被驱动的范围内离上述基准位置最远的位置处,在该待机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之间包括被假设为使来自光拾取器的激光最适地照射到多层光盘的所有各记录层所需的要求像差校正透镜能够移动范围的整个范围,在对光盘进行的记录或再现被停止时,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上述待机位置,在开始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初始化处理时,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从上述待机位置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距离量进行驱动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上述基准位置,向待机位置方向驱动已移位到上述基准位置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使其移位到适于对光盘进行记录或再现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对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驱动进行控制使得在将要到达上述基准位置之前降低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移动速度。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在光拾取器的激光光源与物镜之间配置有能够与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的像差校正透镜,为了驱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而设有透镜驱动机构,具备步进马达作为用于驱动上述透镜驱动机构的像差校正透镜的驱动源,由透镜控制部控制产生用于驱动上述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的马达驱动电路,在光盘的旋转停止时,由上述透镜控制部控制上述马达驱动电路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待机位置,并且在将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使上述马达驱动电路产生使处于上述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脉冲数量的、返回上述基准位置的方向的驱动脉冲,其中,上述待机位置被设定在上述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的内侧,在该待机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之间包括要求像差校正透镜能够移动的范围。
根据这种光盘装置的结构,能够将使处于预先设定的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所需的脉冲数量设定为固定,将上述待机位置设定在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的内侧且离基准位置最远的规定位置处,另外,较多时候是在停止光盘的记录再现而停止光盘的旋转的停转(spin down)时将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待机位置,因此在将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通过利用使处于上述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脉冲数量的、返回上述基准位置的方向的驱动脉冲来驱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能够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基准位置,并且能够减少在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基准位置之后被透镜驱动机构的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推压的驱动脉冲数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将成为像差校正透镜的移位基准的基准位置设置在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的一端,该像差校正透镜与形成有多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将待机位置设定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被驱动的范围内离上述基准位置最远的位置处,该待机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之间包括被假设为使来自光拾取器的激光最适地照射到多层光盘的所有各记录层所需的要求像差校正透镜能够移动的整个范围,在对光盘进行的记录或再现被停止时,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上述待机位置,在开始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初始化处理时,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从上述待机位置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距离进行驱动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上述基准位置,向待机位置方向驱动已移位到上述基准位置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使其移位到适于对光盘进行记录或再现的位置。根据这种透镜控制方法,在将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通过用使处于待机位置的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上述基准位置所需的距离进行驱动,能够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并且能够减少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基准位置时被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推压的负荷。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能够使用未设置位置检测元件的透镜驱动机构来将像差校正透镜可靠地推压到透镜驱动机构的结构上向一个方向能够移动的界限处来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并且能够减少使像差校正透镜移位到基准位置时施加给透镜驱动机构的结构负荷。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盘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电路框图以及光拾取器的光学系统的说明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说明以形成有Blu-ray Disc(以后简称为BD)标准的两层记录层L0、L1的双层光盘为对象来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以及透镜控制方法。
从成为激光光源的激光二极管1射出的适合于BD的波长(例如405nm)的蓝紫色激光在被衍射光栅2衍射成为三束之后,由与衍射光栅2形成为一体的1/2波长板3调整直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提供给偏振光分束器4,其中,上述衍射光栅2的衍射是为了形成在差动推挽法的循迹控制以及差动像散法的聚焦控制中使用的±1级衍射光。
偏振光分束器4的滤光面4a形成有使通过了1/2波长板3的激光的大部分反射的偏振光膜,因此提供给偏振光分束器4的激光的大部分(例如95%以上)被滤光面4a反射而经由1/4波长板5引导到准直透镜6(像差校正透镜),上述激光的一部分(例如不足5%)透过滤光面4a而被前置监测二极管7接收。
前置监测二极管7基于所接收到的激光的受光量产生监测输出,由激光输出检测电路17检测上述监测输出。为了将由上述激光输出检测电路17检测的监测输出控制为规定的固定量,由光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对用于驱动激光二极管1的激光驱动电路18进行控制,由此从激光二极管1发出的激光与上述监测输出相应地保持规定的光量。
由偏振光分束器4的滤光面4a反射的激光在通过1/4波长板5而被偏振为圆偏振光之后被引导到准直透镜6,通过该准直透镜6成为大致平行光并被引导到反射镜8。
到达反射镜8的激光被该反射镜8反射而弯折,入射到物镜9,由上述物镜9进行聚光,以适合于BD的NA0.85照射到光盘D的规定的记录层。
由光盘D的记录层调制并反射的激光返回到物镜9,在与去路相同的光路上反向行进,被反射镜8反射弯折而返回到准直透镜6,并再次通过1/4波长板5。上述激光在去路和归路上两次通过该1/4波长板5,因此直线偏振方向在去路和归路上旋转了90度,在去往光盘D的去路上是s偏振光的激光在归路上成为p偏振光。该p偏振光的激光到达偏振光分束器4。偏振光分束器4的滤光面4a具有使p偏振光的激光大致完全透过的膜特性,因此返回到偏振光分束器4的激光透过该偏振光分束器4,由变形透镜(anamorphic lens)10附加像散并调整焦点距离而引导到光检测器11,其中,上述像散成为表示激光相对于光盘D的记录层的焦点偏离的聚焦错误成分。
包含聚焦错误成分、循迹错误成分以及径向倾斜错误成分的受光点被光检测器11接收。
从构成光检测器11的受光部的各受光部分(未图示)得到的各受光输出被提供给信号生成电路14,上述信号生成电路14通过对各受光输出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来生成光盘D的信息数据信号(RF信号)、聚焦错误信号、循迹错误信号以及径向倾斜错误信号。
RF信号、聚焦错误信号、循迹错误信号以及径向倾斜错误信号被提供给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上述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根据聚焦错误信号以及径向倾斜错误信号产生控制聚焦线圈驱动电路15的聚焦控制信号,根据上述循迹错误信号产生控制循迹线圈驱动电路16的循迹控制信号。
在此,物镜9安装在构成物镜驱动装置(未图示)的可移动部的透镜保持构件(未图示)上,上述透镜保持构件上例如固定有一组聚焦线圈12a、12b以及循迹线圈13。上述一组聚焦线圈12a、12b沿光盘D的径向方向并列配置在透镜保持构件上,物镜9根据分别提供给各聚焦线圈12a、12b的各聚焦控制信号中的大小相互相等的量来在聚焦方向上进行移位(移动),并且根据各聚焦控制信号中的大小相互之间的差量向径向倾斜方向倾斜。
从聚焦线圈驱动电路15对各聚焦线圈12a、12b分别提供各聚焦控制信号,从循迹线圈驱动电路16对循迹线圈13提供循迹控制信号。
因此,以根据包含聚焦错误信号成分和径向倾斜错误信号成分的聚焦控制信号对上述物镜9进行聚焦控制以及径向倾斜控制、根据循迹控制信号对上述物镜9进行循迹控制的方式,由物镜驱动装置对上述物镜9进行驱动。
另外,由透镜驱动机构在光轴方向上驱动准直透镜6。图2示出透镜驱动机构。在图2中,准直透镜6被保持在保持部件21上,通过固定于安装有光拾取器的各光学部件的壳体(未图示)上的主导轨22以及副导轨23将上述保持部件21支承为能够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并且,在上述保持部件21上连结有进给部件26,该进给部件26与通过成为驱动源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而旋转的进给丝杠25螺纹结合。因此,当利用步进马达24使进给丝杠25旋转时,进给部件26在进给丝杠25的轴方向上被驱动,保持部件21随之沿导轨22、23进行滑动,从而准直透镜6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透镜驱动机构中,将具有用于分别轴支承进给丝杠25的两端的各轴支承部27a、27b的轴支承板27固定在步进马达24上,准直透镜6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为进给部件26与上述各轴支承部27a、27b分别抵接的位置。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准直透镜6的能够移动范围的说明图。
在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机构中,构成为准直透镜6在界限MB0与界限MB1之间在结构上能够移动,其中,上述界限MB0是远离物镜9方向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上述界限MB1是接近物镜9方向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通过透镜控制部31(控制部)的控制而准直透镜6实际上能够移动的范围为一个方向的能够移动界限MB0与比另一个方向的能够移动界限MB1靠近内侧的规定位置Pw(后述的待机位置Pw)之间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存在分别适合于光盘的各记录层L0、L1的记录再现的准直透镜6的移位位置P10、P11。另外,透镜驱动机构中的远离物镜9一侧的准直透镜6在一个方向能够移动的界限MB0为准直透镜6的基准位置Pd(第一位置)。
由产生用于驱动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的马达驱动电路30(驱动部)对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机构进行驱动,由控制上述马达驱动电路30的透镜控制部31对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因此,基于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利用马达驱动电路30来使准直透镜6在光轴方向上移位,为了校正与进行记录再现的记录层的覆盖层厚度对应的像差而对进行记录再现的记录层照射通过该准直透镜6的移位而由物镜9会聚的激光。
以下详细说明透镜驱动机构的控制。
使用以两相励磁方式驱动步进马达24的方式,该步进马达24具备各端子A+、A-、B+、B-,对该各端子A+、A-、B+、B-提供图4所示的励磁模式1~4的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各驱动脉冲H(High:高)、L(Low:低)。当按图4所示的励磁模式1、2、3、4、1、2…的升序从马达驱动电路30对上述各端子A+、A-、B+、B-分别提供各驱动脉冲H、L时,步进马达24向CW(Clock Wise: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当按图4所示的励磁模式4、3、2、1、4、3…的降序从马达驱动电路30对上述各端子A+、A-、B+、B-分别提供各驱动脉冲H、L时,步进马达24向CCW(Counter Clock Wise:逆时针)的方向旋转。
当使步进马达24向CW方向旋转时,向靠近物镜9的方向(CW方向)驱动准直透镜6,另一方面,当使步进马达24向CCW方向旋转时,向远离物镜9的方向(CCW方向)驱动准直透镜6。
并且,当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各驱动脉冲H、L为固定时,进给丝杠25的旋转量与提供给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相应地被设定,因此能够与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驱动脉冲数量相应地控制准直透镜6的移位量。其中,这种情况下的驱动脉冲数量是指与图4所示的各励磁模式对应地每次从马达驱动电路30同时产生各驱动脉冲H、L的次数,一个励磁模式相当于驱动脉冲数量“1”。
接着,说明对双层光盘D的各记录层L0、L1照射来自光拾取器的激光的情况。
当启动光盘装置时,为了使步进马达24向CW方向旋转,透镜控制部31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驱动脉冲来控制准直透镜6,其中,上述驱动脉冲数量是以基准位置Pd为驱动脉冲数量的基准“0”、被换算成从基准位置Pd到启动位置Ps的距离的脉冲数量。因此,准直透镜6被驱动而移位到被预先设定为启动时的起点的启动位置Ps。该启动位置Ps是被预先设定为例如适于进行光盘D的记录层L0的记录或再现的、没有聚焦到记录层L0的准直透镜6的位置。
在从光盘D的激光入射表面向配置于比记录层L1靠近内层的覆盖层较厚的记录层L0照射激光的情况下,透镜控制部31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具有被换算成从启动位置Ps到适合于记录层L0的L0适合位置P10的距离的脉冲数量和根据启动位置Ps与L0适合位置P10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设定的旋转方向的驱动脉冲。因此,利用从上述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驱动脉冲对步进马达24进行驱动,来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能得到适于进行光盘D的记录层L0的记录再现的激光质量的L0适合位置P10。
在启动位置Ps是L0适合位置P10的情况下,省略使准直透镜6从启动位置Ps移位到L0适合位置P10的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动作,透镜控制部31转移到后述的通过像差校正处理校正球面相差的控制动作,来校正照射到记录层L0的激光的球面像差。
另一方面,在从光盘D的激光入射表面向配置于比记录层L0靠近外层的覆盖层较薄的记录层L1照射激光的情况下,透镜控制部31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具有被换算成从启动位置Ps到适合于记录层L1的L1适合位置P11的距离的脉冲数量和根据启动位置Ps与L1适合位置P11之间的位置关系而设定的旋转方向的驱动脉冲。因此,利用从上述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驱动脉冲对步进马达24进行驱动,来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能得到适于进行光盘D的记录层L1的记录再现的激光质量的L1适合位置P11。即,激光聚焦到光盘D的记录层L0、L1时的准直透镜6的聚焦位置被设定于基准位置Pd与待机位置Pw之间。
之后,透镜控制部31转移到后述的通过像差校正处理校正球面相差的控制动作,来校正照射到记录层L1的激光的球面像差。
在此,当透镜控制部31切换为像差校正处理时,透镜控制部31处于如下状态:根据球面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球面像差量来控制准直透镜6,该球面像差检测部32通过检测从信号生成电路14得到的RF信号的电平、抖动值来检测球面像差量。因此,通过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最适合的位置以使由球面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球面像差量小于规定值,入射到物镜9的激光的扩张角随之被调整,其结果是照射到光盘D的要进行记录再现的记录层的激光的球面像差被校正。
详细说明上述球面像差校正的控制动作。
具有如下的特性:当设置于光盘D的记录层与激光入射表面之间的覆盖层的厚度比标准厚度厚时产生负球面像差,当上述覆盖层的厚度薄时产生正球面像差。因而,在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厚的情况下,通过使准直透镜6向激光二极管1的方向、即箭头A方向移动来校正球面像差,相反地在覆盖层的厚度比标准厚度薄的情况下,通过使准直透镜6向物镜9的方向、即箭头B方向移动来校正球面像差。
球面像差检测部32根据从信号生成电路14得到的规定的信号来检测球面像差量,在球面像差检测部32例如为检测RF信号所包含的抖动值的结构的情况下,透镜控制部31构成为进行控制以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由上述球面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抖动值为最适值的位置,另外,在球面像差检测部32例如为检测RF信号电平的结构的情况下,透镜控制部31构成为进行控制以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由上述球面像差检测部32检测出的RF信号电平最大的位置。
进行控制使得通过这种准直透镜6的移位动作而使入射到物镜9并照射到光盘D的期望的记录层的激光光点所呈现的球面像差最小。
另外,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中具备位置计数器33以及RAM34(存储部),在电源接通状态下,表示由透镜控制部31控制的准直透镜6的位置信息的、与距基准位置的距离对应的驱动脉冲数量,作为由上述位置计数器33进行计数得到的计数值Cp而存储在上述RAM 34中。将准直透镜6的基准位置的计数值Cp设为“0”,在每次产生1个脉冲(1励磁模式)的使步进马达24向CW方向(使准直透镜6靠近物镜的方向)旋转的驱动脉冲时,使上述计数值Cp“+1”,在每次产生1个脉冲(1励磁模式)的使步进马达24向CCW方向(使准直透镜6远离物镜的方向)旋转的驱动脉冲时,使上述计数值Cp“-1”。
如以上那样,将准直透镜6当前所处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距基准位置的驱动脉冲数量的计数值Cp存储在RAM 34中。
另外,当通过停止操作等而光盘装置变为停止对光盘D的记录或再现的停止状态、或在固定时间内不进行对光盘D的记录再现的睡眠状态时,停止光盘D的旋转而变为停转状态。
进行如下设定:当检测到停转状态时,透镜控制部31开始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待机位置Pw(第二位置)的控制,在停转状态中,准直透镜6移位在待机位置Pw。
上述待机位置Pw被设定成如下位置:处于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准直透镜6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界限的内侧,是包括根据光拾取器的光学设计而假设的要求准直透镜6能够移动的整个范围在内的、离基准位置Pd最远的准直透镜6能够移动范围的边界位置。
即,上述待机位置Pw的如下位置:在使准直透镜6移位以适合于记录层L1的状态下进一步追加了为进行球面像差校正而使准直透镜6移位的能够移动界限的、比要求准直透镜6能够移动的范围更远离基准位置Pd的准直透镜6能够移动范围的边界位置,其中记录层L1配置为从光盘D的激光入射表面起比记录层L0靠近外层。因此,将透镜控制部31进行控制的准直透镜6向离基准位置Pd最远位置的移位设定为上述待机位置Pw,进行控制以免准直透镜6超过上述待机位置Pw而移位到远离基准位置Pd的位置。
当检测到停转状态时,从预先存储有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的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内所具备的ROM 35(存储部)中读取上述数值数据,其中,上述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与移动从基准位置Pd到待机位置Pw为止的距离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对应,另一方面,从RAM 34中读取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数值数据,该当前位置Px的数值数据被存储为与当前位置Px对应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的计数值Cp,对这些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与当前位置Px的数值数据进行差运算,来检测从当前位置Px移动到待机位置Pw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
透镜控制部31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检测出的驱动脉冲数量来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CW方向的驱动脉冲,从而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待机位置Pw。
接着,使用图5的流程图来说明根据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启动位置Ps的初始化处理的过程。
当接通电源、或解除了使光盘D的旋转停止的停转状态来重新启动光盘装置时,开始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通过判断存储在RAM 34中的表示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计数值Cp是否为“0”,来判断是否存在准直透镜6的位置信息(步骤a)。
关于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位置信息,将由位置计数器33进行计数得到的计数值Cp作为从基准位置Pd起的驱动脉冲数量而存储在RAM 34中。因此,处于能够利用存储在RAM 34中的计数值Cp来把握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状况,能够以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为基准来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规定的位置。
此外,在接通电源之后立即清除表示准直透镜6的移位位置的RAM 34内的计数值Cp的数据,因而计数值Cp被判断为“0”,因此判断为没有实施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
当开始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且通过步骤a的处理判断为存储在RAM 34中的计数值Cp为“0”时,驱动准直透镜6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Pd。
在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下进行使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从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内的ROM 35中读取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透镜控制部31根据与上述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对应的驱动脉冲数量来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CCW方向的驱动脉冲,从而驱动准直透镜6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Pd(步骤b),其中,上述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与移动基准位置Pd和待机位置Pw之间的距离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对应。
在此,通过透镜控制部31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C CW方向的驱动脉冲被设定成对驱动脉冲数量L加上3个脉冲而得到的驱动脉冲数量(L+3),其中,驱动脉冲数量L是被换算成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距离所需的驱动脉冲数量。该驱动脉冲数量的设定考虑了如下情况:由于以两相励磁方式驱动步进马达24,因此理论上动作开始相对于驱动脉冲数量L产生-2个脉冲到+1个脉冲的误差,即产生3个脉冲驱动距离的准直透镜6的移位误差。此外,加在驱动脉冲数量L上的脉冲数量不限定于上述的3个脉冲,只要是像差校正透镜返回到基准位置时施加于透镜驱动机构的结构负荷在可允许的范围内的脉冲数量,则可以是任何脉冲数量。
因此,即使步进马达24的动作开始产生延迟,位于待机位置Pw的准直透镜6也可靠的返回到基准位置Pd。
由于在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待机位置Pw时最可能产生3个脉冲的动作开始误差,因而待机位置Pw相对于与从基准位置Pd到待机位置Pw为止的距离对应的计算上的驱动脉冲数量L产生-2个脉冲到+1个脉冲的移位误差,因此实际上准直透镜6移位到的待机位置Pw的驱动脉冲数量为(L-2)~(L+1)。并且,使准直透镜6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脉冲数量为(L+3),从而实际上的移位为(L+1)~(L+4)个脉冲,因此当驱动准直透镜6使其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在透镜驱动机构的CCW方向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处以0~6个驱动脉冲的驱动量将进给部件26推压到轴支承板27的一侧的各轴支撑部27a,从而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即,在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时,对透镜驱动机构施加0~6个驱动脉冲(平均3个驱动脉冲)的推压负荷,但是这种程度的负荷给透镜驱动机构带来不良影响不会成为问题。
另一方面,在未执行停转动作而断开电源这种异常状态下,在重新接通电源的情况下,表示准直透镜6的位置信息的与距基准位置Pd的距离对应的驱动脉冲数量没有作为计数值Cp而存储在RAM 34中。因此,在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下进行不将准直透镜6移位到待机位置Pw而将其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控制,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与驱动脉冲数量(L+3)对应的驱动脉冲,该驱动脉冲数量(L+3)是对使准直透镜6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计算上所需的驱动脉冲数量L加3个脉冲而得到的驱动脉冲数量。
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为电源断开时刻的从基准位置Pd到待机位置Pw的范围内的某一个位置,因此当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与驱动脉冲数量(L+3)对应的驱动脉冲时,与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和待机位置Pw之差相应的驱动脉冲的驱动量作为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负荷而施加于透镜驱动机构,虽然最大是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脉冲数量(L+3)全部成为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负荷,但是由于离基准位置Pd最远的位置为待机位置Pw,因此能够使准直透镜6可靠地返回到基准位置Pd。
另外,假设不执行停转动作而断开电源这种异常状态的发生频率非常低,因此该异常状态对透镜驱动机构产生的不良影响较为轻微。
当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位置计数器33的计数值Cp被复位而成为“0”(步骤c)。
之后,对准直透镜6进行驱动使其移位到预先设定的启动位置Ps(步骤d)。该启动位置Ps例如被设定在适合于对光盘D的记录层L0进行记录再现的L0适合位置P10,当这样设定启动位置Ps时,有利于减少开始记录再现时的准直透镜6的移位且使移位快速化,因此较为合适,其中,上述光盘D的记录层L0的从光盘D的激光入射表面到记录层(信号层)的覆盖层的厚度与一层光盘D相同。
在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启动位置Ps时,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与基准位置Pd和启动位置Ps之差相应的驱动脉冲量Ls的驱动脉冲,来驱动准直透镜6。
当准直透镜6移位到启动位置Ps时,初始化处理结束,转移到控制光盘D的记录再现的记录再现处理等其它的处理。上述记录再现处理进行选择光盘D的要进行记录再现的是记录层L0还是记录层L1的处理,以及对于所选择的记录层L0或记录层L1进行将准直透镜6移位到最适合位置的像差校正处理。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a的处理判断为存储在RAM 34中的计数值Cp不是“0”而判断为存在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上述计数值Cp把握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使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而进行使其直接移位到启动位置Ps的控制。通过对从ROM 35读取的启动位置Ps的数值数据和从RAM 34读取的当前位置Px的数值数据进行差运算来检测从当前位置Px移动到启动位置Ps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从而进行该准直透镜6向启动位置Ps的移位(步骤e)。
由此,当准直透镜6移位到启动位置Ps时,图5所示的初始化处理结束。
图6是表示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过程的与图5不同的其它例的流程图。
图6与图5的步骤b的将准直透镜6驱动到基准位置Pd的处理不同,而步骤a、步骤c~e进行相同的处理。在图6中,该准直透镜6的驱动处理如步骤f以及步骤g。
为了将准直透镜6驱动到基准位置Pd而由透镜控制部31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CCW方向的驱动脉冲被控制为分两个阶段来切换脉宽,以通常速度和低于该通常速度的低速度这两个阶段对准直透镜6进行驱动。
设定为在到达驱动脉冲数量(L-3)之前以通常速度驱动准直透镜6,该驱动脉冲数量(L-3)是在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计算上所需的驱动脉冲数量L中减去准直透镜6的驱动距离的移位误差的3个脉冲而得到的,并设定为在超过上述驱动脉冲数量(L-3)之后以低速度驱动六个驱动脉冲数量直到驱动脉冲数量(L+3),即使产生驱动距离的移位误差,该六个驱动脉冲数量也使准直透镜6可靠地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
因此,在开始将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的时刻准直透镜6的移位位置处于待机位置Pw的情况下,在即将到达基准位置Pd之前的驱动脉冲数量(L-3)为止,以通常速度对准直透镜6进行第一阶段的驱动(步骤f),之后,通过最终阶段的低速度的驱动使准直透镜6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而移位在基准位置Pd(步骤g)。即,逐渐缩短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的各阶段的距离。
因而,能够将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时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负荷减小到0~6个驱动脉冲(平均3个驱动脉冲)。
或者,能够在将施加于透镜驱动机构的负荷维持在允许范围内的状态下通过加快通常速度来快速驱动准直透镜6。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说明了没有将马达驱动电路30所产生的驱动脉冲开始产生时的初始励磁模式设定为固定的例子,而本实施例对如下这样将初始励磁模式设定为固定的例子进行说明:在通过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而开始驱动准直透镜6返回基准位置Pd的启动时,将马达驱动电路30所产生的驱动脉冲开始产生时的初始励磁模式设定为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表示光盘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电路框图和光拾取器的光学系统也适用图1所示的说明图,透镜驱动机构也适用图2所示的结构图,准直透镜6的可移动范围也适用图3所示的说明图,用于驱动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的励磁模式也适用图4所示的说明图。
按照图7的流程图所示的过程来执行基于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的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
当接通电源或解除了停止光盘D的旋转的停转状态来重新启动光盘装置时,开始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判断存储在RAM 34中的表示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计数值Cp是否为“0”,来判断是否存在准直透镜6的位置信息(步骤h)。
关于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位置信息,将由位置计数器33进行计数得到的计数值Cp作为距基准位置Pd的驱动脉冲数量存储在RAM 34中。因此,处于能够利用存储在RAM 34中的计数值Cp来把握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状况,能够以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为基准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规定的位置。
此外,在接通电源后立即清除RAM 34内的表示准直透镜6的移位位置的计数值Cp的数据,从而计数值Cp被判断为“0”,因此判断为没有实施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
当开始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且通过步骤h的处理判断为存储在RAM 34中的计数值Cp为“0”时,对准直透镜6进行驱动以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Pd。
在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下进行使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从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内的ROM 35中读取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透镜控制部31根据与上述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对应的驱动脉冲数量来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CCW方向的驱动脉冲,从而对准直透镜6进行驱动使其移位到基准位置Pd(步骤i),其中,上述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与移动基准位置Pd和待机位置Pw之间的距离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对应。
在此,上述待机位置Pw被设定成如下位置:处于透镜驱动机构中的准直透镜6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界限的内侧,是包括根据光拾取器的光学设计而假设的要求准直透镜6能够移动的整个范围在内的、离基准位置Pd最远的准直透镜6能够移动范围的边界位置,在从基准位置Pd起通过CW方向的驱动脉冲数量L而驱动到的距离处(参照图3)。
并且,通过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而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CCW方向的驱动脉冲被设定成驱动脉冲数量L,该驱动脉冲数量L是被换算成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距离所需的驱动脉冲数。
另外,在使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开始时,马达驱动电路30的通过上述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而开始产生驱动脉冲时的初始励磁模式被设定为固定。即,在启动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时,将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驱动脉冲的初始励磁模式固定为图4所示的四个励磁模式1、2、3、4中的某一个励磁模式、例如励磁模式1,来开始使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
如后述那样,在通常的电源断开时,在停转处理之后准直透镜6移位到待机位置Pw,因此在之后的电源接通时,也处于准直透镜6移位在待机位置Pw的状态。待机位置Pw处的励磁模式与电源接通时的初始励磁模式相同,是固定的励磁模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接通电源之后不会产生如下误差:在使准直透镜6移位的步进马达24开始动作时,由于以两相励磁方式进行驱动而导致驱动脉冲数量产生-2个脉冲到+1个脉冲的误差。
因而,位于待机位置Pw的准直透镜6在步进马达24的动作开始时不产生延迟地返回驱动脉冲数量L来移位到基准位置Pd。
当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位置计数器33的计数值Cp被复位,成为“0”(步骤j)。
之后,对准直透镜6进行驱动使其移位到预先设定的启动位置Ps(步骤k)。该启动位置Ps例如被设定成适合于对光盘D的记录层L0进行记录再现的L0适合位置P10,当这样设定启动位置Ps时,有利于减少开始记录再现时的准直透镜6的移位且使移位快速化,其中,上述光盘D的记录层L0的从光盘D的激光入射表面到记录层(信号层)为止的覆盖层的厚度与一层光盘D相同。
在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启动位置Ps时,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与基准位置Pd和启动位置Ps之差相应的驱动脉冲数量Ls的向CW方向进行驱动的驱动脉冲,来驱动准直透镜6。
另一方面,在通过步骤h的处理判断为存储在RAM 34中的计数值Cp不是“0”而判断为存在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的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上述计数值Cp把握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Px,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使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而进行使其直接移位到启动位置Ps的控制。通过对从ROM 35读取的启动位置Ps的数值数据和从RAM 34读取的当前位置Px的数值数据进行差运算来检测从当前位置Px移动到启动位置Ps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从而进行该准直透镜6向启动位置Ps的移位(步骤1)。
此外,准直透镜6的启动位置Ps并不是从基准位置Pd起移位固定的驱动脉冲数量后到达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是按照每个光拾取器来调整启动位置Ps以消除偏差。
通过以上,准直透镜6被移位到启动位置Ps,结束图7所示的初始化处理。在该初始化处理结束之后,通过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来驱动准直透镜6,在从基准位置Pd到待机位置Pw的范围内,使准直透镜6与光盘D的要进行记录再现的记录层L0或L1相应地进行移位,或为了使照射到记录层L0或L1的激光的质量恰当而使准直透镜6移位来通过像差校正处理校正球面相差。
当成为光盘D的旋转被停止的停转状态并检测到该停转状态时,透镜控制部31开始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待机位置Pw的控制,在停转状态中,准直透镜6移位在待机位置Pw。对从ROM 35读取的待机位置Pw的数值数据和从RAM 34读取的当前位置Px的数值数据进行差运算来检测从当前位置Px移动到待机位置Pw所需的步进马达24的驱动脉冲数量,从而进行该准直透镜6向待机位置Pw的移位。
如上所述那样,待机位置Pw被设定在从基准位置Pd起通过CW方向的驱动脉冲数量L而驱动到的距离处。在电源接通时,在向基准位置Pd的驱动(步骤i)中向CCW方向以L个脉冲数量进行驱动,由于在停转时准直透镜6移位在待机位置Pw、即移位在从基准位置Pd起向CW方向驱动L个脉冲数量后到达的位置,因此待机位置Pw处的励磁模式与电源接通时的初始励磁的励磁模式相同。另外,该电源接通时的初始励磁模式如上所述那样是固定的励磁模式。
另外,在通过步骤i的处理而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的状态下,由于透镜驱动机构的个体差别,适合于步进马达24的旋转角的驱动脉冲的励磁模式按每个透镜驱动机构而不同。
因此,当通过步骤k的处理向CW方向驱动准直透镜6以使其从基准位置Pd移位到启动位置Ps时,由于透镜驱动机构的个体差别,且由于以两相励磁方式驱动步进马达24而导致产生-2个脉冲到+1个脉冲的准直透镜6的驱动距离的移位误差。
此外,+1个脉冲的移位误差意味着准直透镜6在初始励磁(基准位置Pd处的励磁模式)中向CW方向移动1个脉冲,在驱动脉冲的第一个脉冲的励磁中进行第二个脉冲的动作,另外,-2个脉冲的移位误差意味着准直透镜6在初始励磁中不移位,在驱动脉冲的第一脉冲中要向CCW方向移位,但是由于是透镜驱动机构的能够移动界限MB0而没有移位,在第个二脉冲中变为适于所抵靠的位置的励磁模式,在第个三脉冲中首次向CW方向移动1个脉冲。电源接通时的初始励磁模式始终相同,在步骤i中向CCW方向驱动的脉冲数量也始终固定,因此基准位置Pd处的励磁模式也始终相同。因此,按透镜驱动机构的每个个体,该移位误差也始终固定,从而具有再现性。
在如上所述那样从基准位置Pd向CW方向驱动准直透镜6时,产生-2个脉冲到+1个脉冲的准直透镜6的驱动距离的移位误差,因此虽然在停转状态时将准直透镜6移位到的待机位置Pw设定为从基准位置Pd起L个脉冲数量的位置处,但是由于透镜驱动机构的偏差,实际为从基准位置Pd起(L-2)~(L+1)个脉冲数量的位置处。
因此,当进行以L个脉冲数量的驱动脉冲使准直透镜6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步骤i)时,根据透镜驱动机构的个体不同而驱动到基准位置Pd的状态不同。在待机位置Pw距基准位置Pd为(L-2)个脉冲数量的情况下,准直透镜6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2个脉冲而移位到基准位置Pd,在待机位置Pw距基准位置Pd为(L-1)个脉冲数量的情况下,准直透镜6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1个脉冲而移位到基准位置Pd,在待机位置Pw距基准位置Pd为L个脉冲数量的情况下,准直透镜6到达透镜驱动机构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界限而移位到基准位置Pd。另外,在待机位置Pw距基准位置Pd为(L+1)个脉冲数量的情况下,准直透镜6以透镜驱动机构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界限之前1个脉冲的位置处为基准位置Pd而移位到该基准位置Pd。
因而,当驱动准直透镜6使其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在透镜驱动机构的CCW方向的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界限处,轴支承板27的一个方向的各轴支承部27a以0~2个脉冲的驱动量推压进给部件26,从而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即,在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时,对透镜驱动机构施加最大2个脉冲的推压负荷,但是这种程度的负荷给透镜驱动机构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会成为问题。
另一方面,在未执行停转动作而断开电源的异常状态下重新接通电源的情况下,在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与使准直透镜6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计算上所需的驱动脉冲数量L对应的驱动脉冲(步骤i)时,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为电源断开时刻的从基准位置Pd到待机位置Pw的范围内的某一个位置,因此当从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与驱动脉冲数量L对应的驱动脉冲时,与准直透镜6的当前位置和待机位置Pw之差相应的驱动脉冲的驱动量作为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负荷而施加于透镜驱动机构,最大是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驱动脉冲数量L全部成为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负荷,但是由于离基准位置Pd最远的位置为待机位置Pw,因此能够使准直透镜6可靠地返回到基准位置Pd。
此外,在这样电源接通时准直透镜6移位在待机位置Pw以外的情况下,电源接通时的初始励磁模式也始终相同,在步骤i中向CCW方向驱动的脉冲数量也始终固定,因此基准位置Pd处的励磁模式也始终相同,按透镜驱动机构的每个个体而上述移位误差也始终固定,从而与电源接通时准直透镜6移位在待机位置Pw的通常动作的情况相同,具有再现性。
假想为这种未执行停转动作而断开电源的异常状态的发生频率非常低,因此该异常状态对透镜驱动机构产生的不良影响较为轻微。
图8是表示准直透镜6的初始化处理过程的与图7不同的其它例的流程图。
图8与图7的步骤i的将准直透镜6驱动到基准位置Pd的处理不同,而步骤h、步骤j~l进行相同的处理。在图8中,该准直透镜6的驱动处理如步骤m以及步骤n。
为了将准直透镜6驱动到基准位置Pd而通过透镜控制部31的控制使马达驱动电路30产生的CCW方向的驱动脉冲被控制为分两个阶段切换脉宽,以通常速度和低于该通常速度的低速度这两个阶段驱动准直透镜6。
设定为在到达驱动脉冲数量(L-2)之前以通常速度驱动准直透镜6,该驱动脉冲数量(L-2)是在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的计算上所需的驱动脉冲数量L中减去在准直透镜6从待机位置Pw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最大2个脉冲而得到的,并且设定为从超过上述驱动脉冲数量(L-2)之后到变成驱动脉冲数量L为止的2个脉冲数量以低速度驱动准直透镜6。
因此,在开始驱动准直透镜6返回基准位置Pd的时刻准直透镜6的移位位置处于待机位置Pw的情况下,直到到达要到基准位置Pd之前的驱动脉冲数量(L-2)为止以通常速度对准直透镜6进行第一阶段的驱动(步骤m),之后,通过2个脉冲数量的最终阶段的低速度的驱动来使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步骤n)。即,逐渐缩短准直透镜6返回到基准位置Pd时的各阶段的移动距离。
因而,即使在准直透镜6移位到基准位置Pd时被透镜驱动机构推压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推压准直透镜6的负荷。
或者,能够在将施加于透镜驱动机构的负荷维持在允许范围内的状态下通过加快通常速度来快速驱动准直透镜6。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2中说明的光盘装置举出如下的光拾取器为例来进行说明:使用准直透镜6作为在光轴方向上移位来对由于光盘D的覆盖层的厚度不同而产生的像差进行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透镜,但是上述球面像差校正透镜不限定于准直透镜,也可以是用于调整激光的扩张角的中间透镜(Intermediate Lens)、构成扩束器(Beam Expander)的透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2中,以分两个阶段驱动像差校正透镜并且最终阶段的移动距离比第一阶段的移动距离短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以多个阶段驱动像差校正透镜,逐渐缩短各阶段的移动距离。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2中,以分两个阶段驱动像差校正透镜且最终阶段的移动速度比第一阶段的移动速度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以多个阶段驱动像差校正透镜,按阶段地降低移动速度。
另外,将透镜控制部31、球面像差检测部32以及位置计数器33分别示出为利用拾取控制微计算机19内的软件处理来实现的功能,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硬件电路构成,还能够构成为微计算机和硬件的组合。在由硬件构成位置计数器33的情况下,不需要为了存储计数值而设置RAM 34。
以上,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容易地理解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或改良,并且本发明也包含其等价物。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双层光盘作为对象光盘,但是该光盘不限于双层光盘,也可以是三层、四层光盘等多层光盘。另外,光盘不限定于Blu-ray Disc标准,也能够应对各种标准的光盘。
本申请主张基于2009年4月27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09-108028号和2009年6月17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09-144029号的优先权,在本申请中引用其内容。

Claims (9)

1.一种光盘装置,具备:
激光光源,其射出激光;
物镜,其使上述激光照射到光盘的记录层;
像差校正透镜,其配置于上述激光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与上述光盘的从入射面到记录层的覆盖层的厚度相应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位;
步进马达,其对上述像差校正透镜进行驱动;
驱动部,其产生用于驱动上述步进马达的驱动脉冲;
存储部,其使用上述驱动脉冲的数量来存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中,上述第一位置被设定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上述第二位置被设定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结构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且比上述第一位置靠近上述物镜侧,
其中,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被停止时,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基于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移动到与上述覆盖层的厚度相应的、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启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在上述存储部存储有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的情况下,基于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直接移动到与上述覆盖层的厚度相应的、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启动位置;
在上述存储部未存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之后移动到上述启动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在上述存储部未存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分阶段地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之后移动到上述启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在上述存储部未存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分阶段且移动速度按每个阶段依次降低地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在上述存储部未存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当前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部来逐渐缩短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分阶段地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时的各阶段的移动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启动位置是上述像差校准透镜的被预先设定为最适于进行上述记录层的记录或再现且上述激光不聚焦到上述记录层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位置是离上述物镜最远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在一个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界限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盘具有覆盖层的厚度不同的多个记录层,
最适于使上述激光聚焦到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个记录层的上述像差校正透镜的聚焦位置被设定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步进马达是以两相励磁方式被驱动的马达,
上述存储部使用上述驱动脉冲的数量来存储上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信息,
当上述光盘的旋转停止被解除时,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在上述像差校正透镜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之后移动到上述启动位置的情况下,控制上述驱动部以使上述像差校正透镜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上述驱动脉冲的数量比表示上述第二位置的上述驱动脉冲的数量和表示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驱动脉冲的数量之差多规定的数量。
CN201010166380A 2009-04-27 2010-04-27 光盘装置 Pending CN1018726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8028 2009-04-27
JP2009-108028 2009-04-27
JP2009-144029 2009-06-17
JP2009144029A JP2010277674A (ja) 2009-04-27 2009-06-17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626A true CN101872626A (zh) 2010-10-27

Family

ID=42992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6380A Pending CN101872626A (zh) 2009-04-27 2010-04-27 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27227B2 (zh)
JP (1) JP2010277674A (zh)
CN (1) CN10187262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2803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0045516A (zh) * 2019-04-22 2019-07-23 北京科益虹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准分子激光器的镜片调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77674A (ja) * 2009-04-27 2010-1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KR20110117405A (ko) * 2010-04-21 2011-10-27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학적 콜리메이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적용하는 광 픽업 장치
JP6090015B2 (ja) * 2012-07-12 2017-03-0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6100039B2 (ja) * 2013-03-15 2017-03-22 東芝アルパイン・オートモティブ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14203478A (ja) * 2013-04-04 2014-10-2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駆動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894A (zh) * 1999-02-26 2000-08-30 索尼公司 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与信息记录/再现方法以及传输媒体
US20030007431A1 (en) * 2001-07-06 2003-01-09 Kiyoshi Tateishi Multi-layer disk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focus jump method
CN1719524A (zh) * 2004-07-06 2006-01-11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装置和光拾取器装置
CN101086874A (zh) * 2006-06-08 2007-12-12 夏普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6410B2 (en) * 1999-12-20 2006-02-28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for adjusting optical pickup, method for adjusting optical pickup,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optical pickup
JP3643030B2 (ja) * 2000-12-05 2005-04-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MY130955A (en) * 2000-12-28 2007-07-31 Sony Corp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aberration adjustment method.
JP2002358677A (ja) * 2001-05-28 2002-12-13 Hitachi Ltd 光ヘッド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04854A (ja) * 2005-06-22 2007-01-11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090878A (ja) * 2006-09-29 2008-04-17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0277674A (ja) * 2009-04-27 2010-1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894A (zh) * 1999-02-26 2000-08-30 索尼公司 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与信息记录/再现方法以及传输媒体
US20030007431A1 (en) * 2001-07-06 2003-01-09 Kiyoshi Tateishi Multi-layer disk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focus jump method
CN1719524A (zh) * 2004-07-06 2006-01-11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装置和光拾取器装置
CN101086874A (zh) * 2006-06-08 2007-12-12 夏普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2803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 光盘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0045516A (zh) * 2019-04-22 2019-07-23 北京科益虹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准分子激光器的镜片调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27227B2 (en) 2011-09-27
US20100271916A1 (en) 2010-10-28
JP2010277674A (ja) 2010-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3526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1872626A (zh) 光盘装置
JP4424256B2 (ja)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087861B (zh) 记录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05209246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733760B2 (en) Optical pickup having radially arranged lenses in a low profile construction
CN101271705A (zh) 光盘装置以及光拾取装置
US20070086288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optical system correcting spherical aberration,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90245072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EP2202738B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7813230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driv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driving method
US8537651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US20070291601A1 (en) Method of correcting chromatic aberration generated during conversion from reproducing mode to recording mode, an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adopting the correction method
US8427924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3329202A (zh)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装置
US8526286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with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10287276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801609B2 (ja)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KR100646433B1 (ko) 광픽업장치
JP201103463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20120094669A (ko) 광 픽업 구동 방법
JP201020531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制御装置
EP1866918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H10149562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048672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