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7987B - 一种分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7987B
CN101857987B CN2009100219713A CN200910021971A CN101857987B CN 101857987 B CN101857987 B CN 101857987B CN 2009100219713 A CN2009100219713 A CN 2009100219713A CN 200910021971 A CN200910021971 A CN 200910021971A CN 101857987 B CN101857987 B CN 1018579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mbing roller
combing
casing
comb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219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7987A (zh
Inventor
黄金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shan Sour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黄金山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黄金山 filed Critical 黄金山
Priority to CN2009100219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57987B/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00117 priority patent/WO2010118623A1/zh
Priority to EP10764036.9A priority patent/EP2420601B1/en
Publication of CN101857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7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5/00Carding machines or accessories; Card clothing; Burr-crushing or removing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carding or other preliminary-treatment machines
    • D01G15/02Carding machines
    • D01G15/1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分梳机,用于从喂入的绒毛中分离出满足预定规格的无毛绒。所述分梳机包括:分梳部分,包括箱体和容纳在其中的至少一个分梳单元;喂入部分,用于把所述绒毛输送给所述分梳部分;出机部分,用于把所述分梳部分分离出的无毛绒转移出机;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分梳单元按照预定的运动模式来运行。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采用双列双面设计,优化了整体结构。其中分梳单元中设置了导流筒来促进纤维分流并消除分梳辊所产生高速气流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分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纺织原料准备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分梳过程中对绒毛纤维长度损伤小的分梳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绒毛一般使用盖板梳棉机、罗拉梳理机或者这两种设备的改型机构来进行分梳。这两种机器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盖板梳棉机的刺辊或者罗拉梳理机的梳理环的多遍重复梳理作用来去除粗毛和杂质。由于在原理和设备结构方面的限制,经上述传统设备分梳后,绒纤维长度损伤较大,无毛绒的质量受到限制,影响了无毛绒的使用范围和价值。并且这些传统设备在分梳过程中产生大量短绒,过短的绒纤维回收困难,降低了绒纤维的提取率,增加了分梳成本。
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一种低损伤的绒毛分梳方法及其相关联的技术,包括分梳单元的构造、驱动机构、喂入单元、出机单元等,见专利号为ZL0215463C4、ZL20052000366A0、ZL200520003175.4、200420013025.7、ZL200520003909.9的有关内容。这些专利所公开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作为参考。这些已公开的技术中还存在一些待改进和完善之处,为了适应生产,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例如,上述技术中的分梳装置中的分梳辊在高速转动中产生高速气流,在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形成高压,影响了分梳效果。另外,在分梳设备中各部件的布局和设置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绒纤维长度损伤,提高绒纤维提取率和品质并且降低成本的分梳机。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分梳机,用于从喂入的绒毛中分离出满足预定规格的无毛绒。所述分梳机包括:分梳部分,包括箱体和容纳在其中的两个分梳单元;喂入部分,用于把所述绒毛输送给所述分梳部分;出机部分,用于把所述分梳部分分离出的无毛绒转移出机;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分梳单元按照预定的运动模式来运行。其中,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构成和尺寸相同并且分别沿着垂直于所述箱体底面的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设置。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各分梳辊的轴线与所述箱体底面平行,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相互之间与所述箱体共同形成俯视为矩形的中间落物空间,每个分梳单元在与所述中间落物空间相反的一侧与箱体之间形成俯视为矩形的两旁落物空间,其中所述两旁落物空间沿所述分梳辊轴向较之所述中间落物空间在两端都缩进预定的距离,使得分别留出安置所述喂入部分和出机部分的空间,所述两个分梳单元连同各自配合的喂入部分及出机部分关于所述中间落物空间沿分梳辊轴向的中轴线对称。除了使所述箱体内外的部件相互连接或配合的漏空口之外,所述箱体的其余部分封闭,使得在箱体外安装的风机的作用下在所述箱体内产生负压。其中,所述分梳单元包括多个分梳辊和相配合的导流筒,所述分梳单元的多个分梳辊分别在所述的相互平行的平面依次水平地从高到低依次相邻布置,其中,相邻分梳辊按针向相顺剥取作用来设置,每个分梳辊的转动方向与针向相同且相邻分梳辊的转动方向相反。其中,所述导流筒是靠近每一对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沿分梳辊的轴向设置的中空直筒,并且在转入区间的两个端点处形成尖角,所述导流筒靠近所述相邻分梳辊的侧面与所述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相吻合并且分布有风孔,其中在导流筒的中空部分形成风道,导流筒在一端与箱体外的风机相连,在另一端封闭,从而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在风道内形成负压。
附图说明
在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优选的实施例。其中附图包括:
图1是本发明的示例性整机结构俯视图。
图2是分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传动轴15a和龙带5a与分梳辊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传动轴15b和龙带5b与分梳辊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喂入部分与分梳辊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出机部分与分梳辊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分梳辊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分梳辊轴头及其伸出的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下面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应该被看作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应该被看作是限制性的。
1.分梳单元的组成
本发明分梳机的分梳部分包括多个分梳单元。图8示出了一个示例性分梳单元中各分梳辊布置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示例性分梳单元从分梳辊的端部观看的视图,图3示出了相邻的上下两个分梳辊从分梳辊的端部观看的视图。
分梳辊是本领域传统使用的已知部件。本发明使用的分梳辊3是由圆柱体包覆弹性针布9而形成。弹性针布9上布置有密度不均匀分布的钢针。针布上弹性针布的钢针密度对应分梳辊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加密。所述钢针的一端固定在用来包缠辊的底布上,另一端的指向与辊的直径成一定角度。
本发明的分梳单元包括多个分梳辊。多个分梳辊3在一个平面上沿辊的直径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平面称作分梳单元的布置平面。也就是说,分梳单元中各分梳辊的轴线是分梳单元的布置平面上的一组平行线。分梳辊表面与布置平面的最大距离就是辊(截面)的半径。
为了叙述方便,把分梳单元沿分梳辊轴向的方向称作分梳单元的长度方向,把分梳单元在其布置平面上垂直于分梳辊轴线的方向称作分梳单元的宽度方向,把分梳单元沿垂直于布置平面的方向称作分梳单元的厚度方向。
在分梳单元运行期间,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各辊按设定的运动模式绕其轴线变速转动。并且其中设定的辊在变速转动的同时还做轴向往复移动,从而起运输纤维的作用。在本发明中,做轴向往复移动的特定分梳辊被称作运输辊。
分梳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分梳辊可称作中央辊。在分梳单元具有奇数个辊的情况下,中央辊就是最中间位置的辊。对于偶数个辊的情况,中央辊可以指定为最中间两个辊中的一个。
分梳辊沿轴向(长度方向)的一端作为喂入端,另一端作为出机端。分梳辊辊面上自喂入端起沿轴向的预定长度称作喂入区间,自出机端起沿轴向的预定长度称作出机区间。介于喂入区间和出机区间的中间部分称作主分梳区间。分梳单元中各分梳辊的喂入端都指向同一方向。沿辊的轴向,喂入端所指的一侧称喂入侧,出机端所指的一侧称出机侧。分梳单元从喂入侧接收输入的原料,从出机侧输出满足预定规格的无毛绒。
分梳单元中的相邻两个分梳辊3的转动方向相反,辊上钢针的指向(简称针向)与辊的转动方向一致。这种设置在本领域中称作“针向相顺剥取作用”。相邻两个分梳辊3沿轴向的邻接线称作剥取线。邻接线是虚拟线,实际上,相邻辊之间具有一定隔距。
对于两个相邻的分梳辊,表面线速度较高的辊会剥取表面线速度较低的辊上附着的纤维。在下文中,当谈及甲辊剥取乙辊上附着的纤维,可称甲辊剥取乙辊。
图3中所示一对相邻分梳辊的截面对应的两个圆之间实际上具有一定隔距,但可以不严格地认为这两个圆是相互外切。过所述切点沿分梳辊轴向的线就是所述的剥取线。
相邻两个分梳辊3自剥取线在布置平面的相应一侧向两边沿分梳辊截面的圆周顺着辊的转动方向移动90度的区间称作转出区间,在布置平面的另一侧逆着辊的转动方向移动90度的区间称作转入区间。转入区间和转出区间都包括这两个辊的四分之一圆弧面。从分梳辊的截面看,转入区间的两个端点分别对应两个分梳辊在布置平面相应一侧的最远点,转出区间的两个端点分别对应这两个分梳辊在布置平面另一侧的最远点。转入区间和转出区间的中点对应这两个分梳辊的切点。
图3中的箭头指示了分梳辊的转动方向,从图中看,从所述切点分别朝两个辊的转动方向延伸的两个四分之一圆弧面区域就是转出区间,而这两个辊的沿分梳单元厚度方向在布置平面的另一侧与转出区间相对的就是转入区间。
根据本发明,靠近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沿分梳辊的轴向设置直筒形的导流筒10。关于导流筒的细节在后面详细讨论。
2.导流筒
根据本发明,在分梳单元中每对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沿辊的轴向设置中空的导流筒。导流筒是沿分梳辊轴向布置的直筒。从导流筒的截面看,沿着靠转入区间的一侧是与辊的圆弧相吻合的凹弧。导流筒在凹弧的端点附近形成尖角,起到分流粗细纤维的作用。所述的凹弧的尖角可以恰好对应转入区间的端点,也可以延伸到超出转入区间的位置,或位于不超出转入区间的位置。例如,所述尖角的位置可位于从剥取线的位置沿辊的弧面旋转到80度至100度之间的范围,以适应不同长度的纤维。
同时,导流筒还利用中空部分的通道对分梳辊的转动所产生的高速气流做引导,使得消除或减轻气流对分梳的影响。导流筒靠近所述相邻分梳辊的凹弧与所述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相吻合并且分布有风孔。
下面特别针对一种优选布置的分梳单元来描述一种优选的导流筒的构造。这种分梳单元中各分梳辊在一个竖直平面上水平排列。
由于分梳单元中的各分梳辊是上下排列的,因此为了叙述方便,当讨论两个相邻的分梳辊时,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我们把这两个相邻的分梳辊分别称作上辊和下辊。
转入(转出)区间位于上辊的端点称转入(转出)区间的上端,位于下辊的端点称转入(转出)区间的下端。
图3示出了一种优选的导流筒,相应分梳单元的布置平面垂直于地面。导流筒的截面是四个弧构成的封闭图形。从所述封闭图形的外周来看,四个弧围成的所述封闭图形在靠近分梳辊的部分是与上辊的四分之一圆周面相吻合的凹弧a和与下辊的四分之一圆周面相吻合的凹弧b。分梳辊与导流筒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封闭图形的其余部分是位于下部的向上突起的凹弧c和远离所述相邻分梳辊向外突出的凸弧d。弧a和弧d在上端形成尖角A,弧b与弧c在下端形成尖角B,并且弧d与弧c的接合处形成尖角C。
导流筒靠近分梳辊3的对应弧a和b的两个弧面上分布有风孔8。在导流筒10的中空部分形成风道11,导流筒10在对应分梳辊出机端的一端与箱体外的风机相连(或同时与集尘室相连),在另一端封闭,从而在风机的作用下在风道11内形成负压。
分梳辊3在高速转动时表面带有高速气流而形成气流附面层,在弧a和d对应的两个弧面的交线的尖角A处分流上辊3的气流附面层,使得粗毛落下,而较细的绒毛在弧面a防护下被移向剥取线。弧面d下端部的切线垂直于地面便于粗毛落下。弧面c与弧面b交线处的尖角B分流下分梳辊3的气流附面层,在气流的作用下粗毛沿弧c的弧面运动,在弧面c与弧面d交线的尖角C处粗毛沿弧面c的切线向斜下方坠落。
相邻分梳辊3的高速气流在转入区间附近的区域汇合并形成高压而影响分梳效果。导流筒10所形成的风道11连接到风机,风机产生的负压通过弧面a、b上的风孔8吸入转入区的高压气流。由于纤维在喂入端附近蓬松度较差,随着纤维向出机端的移动蓬松度逐渐加大,纤维在出机端附近蓬松度最好,因此从喂入端到出机端落物中细绒毛的含量逐渐加大。由于导流筒10所形成的风道11在出机端连接到箱体外的风机(可同时连接到集尘室),可以形成导流筒10的风道11内的负压从喂入端到出机端逐渐加大,以适应纤维蓬松度的变化。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导流筒朝向分梳辊的两个凹弧面上接近剥取线的位置设置沿辊轴向延伸的条状针板24和针板座25。这种针板可使用传统棉纺设备上采用的固定盖板。设置这样的针板一方面可以加强分梳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毛粒的产生(俗称起球)。带有针板的导流筒可设置在分梳辊的主分梳区间,以便于安装。
3.分梳单元的运动模式
下面,描述一种特定分梳单元的特定运动模式。
图8示出了一种示例性分梳单元中各分梳辊的排列方式。分梳辊的布置平面垂直于地面,共9个分梳辊在布置平面上从上至下依次水平布置,即各分梳辊的轴线与所述地面平行。位于中间位置的中央辊A0和与之相邻的两个辊B1、C1长度相同,该长度记为L。分别与辊B1、C1相邻的较外侧辊B2、C2的长度较L短一个设定的长度,该设定的长度称作动程,记为Δ。因此分梳辊B2、C2的长度为L-Δ。而两边更外侧的辊B4、B3、C3、C4的长度为L-2Δ。
除辊B2和C2外,其余各分梳辊在分梳单元的长度方向上对称布置,即同样长度的辊端部对齐,并且较长辊相对较短辊的两端延伸同样的长度,如图8所示。
在初始,分梳辊B2、C2的一端与辊A0的一端对齐,这一端对应出机端。在分梳单元的运行期间,辊B2、C2在自身变速转动的同时又沿各自的轴线作轴向往复移动,从而起到运输纤维的作用。因此,辊B2、C2也被称作运输辊。
为了叙述方便,把A0、B2、C2、B4、C4称作偶标辊,把B1、C1、B3、C3称作奇标辊。一般地说,对于分梳单元中的一组分梳辊,中央辊与两旁每间隔一个的各辊称作偶标辊,其余的辊称作奇标辊。或者可以说,中央辊用0来编号,从中央辊开始对两旁各辊分别依次用整数1、2、3、…来编号,把奇数编号的辊称作奇标辊,而其余的辊称作偶标辊。
在运行时,每个辊转动,并且转速按设定的模式变化。在一个分梳单元中,所有偶标辊的转动变速规律相同,所有奇标辊的转动变速规律相同。当偶标辊变高速转动时奇标辊变低速转动,反之当偶标辊变低速转动时奇标辊变高速转动。
下面结合附图8和图6来讨论按上述布置的特定分梳单元的一种运动模式。
在初始,分梳辊A0低速转动,喂入部分2的开毛轴12执行设定速度ω的转动以执行大喂入量喂入(注意开毛轴12的表面线速度要低于辊A0的表面线速度),从而使得分梳辊A0在喂入区间剥取到开毛轴12针面上的纤维。此时相邻的分梳辊B1、C1高速转动以剥取低速转动的分梳辊A0的喂入区间的纤维并储存。然后,偶标辊高速转动,奇标辊低速转动,同时分梳辊B2、C2沿轴向移动使其喂入端与分梳辊A0的喂入端对齐,此时分梳辊B2、C2和分梳辊A0共同剥取分梳辊B1、C1喂入区间的纤维,同时分梳辊A0还剥取开毛轴12(此时开毛轴12较之所述设定速度ω执行低速转动且执行小喂入量的喂入)。此时分梳辊A0上附着的纤维量较大,分梳辊B2、C2的针隙比分梳辊A0的针隙更清晰,因此分梳辊B2、C2剥取辊B1、C1的纤维量大于分梳辊A0剥取辊B1、C1的纤维量,此时分梳辊A0、B2、C2同时剥取纤维并储存。然后,偶标辊变低速转动,奇标辊变高速转动,而且分梳辊B2、C2同时沿轴向移动使得其出机端与分梳辊A0的出机端对齐。此时分梳辊B2、C2喂入端与分梳辊B4、B3、C3、C4喂入端对齐而与分梳辊B1、A0、C1喂入端差一个动程,分梳辊B3、B1、C1、C3剥取分梳辊B2、C2上的纤维并储存,因此辊B2、C2当前剥取到的纤维沿轴向移动了一个动程。然后,偶标辊剥取奇标辊,同时分梳辊B2、C2沿轴向返回,完成一个运动周期。
概括地说,运输辊B2、C2向喂入侧移动时加速转动以产生剥取并储存纤维的效果,向出机侧移动时减速转动以产生被剥取并释放纤维的效果。这样周而复始地通过运输辊B2、C2的运输作用把纤维从喂入侧向出机侧一段一段地移动并且逐渐分布到所有分梳辊3。在运行时,每一次的剥取都会去除一些粗毛和杂质。
当分梳辊B2、C2完全分布纤维并且它们的出机端与分梳辊A0的出机端对齐时,偶标辊变低速转动而奇标辊变高速转动。由于分梳辊B4、B3、C3、C4出机端比分梳辊B1、A0、C1出机端短一个动程,所以分梳辊B2、C2出机区间的纤维只被分梳辊B1、C1剥取。然后,分梳辊B2、C2沿轴向朝喂入侧移动使得它们的喂入端与分梳辊A0的喂入端对齐,并且偶标辊高速转动奇标辊低速转动。由于此时分梳辊B2、C2的出机端与分梳辊B4、B3、C3、C4出机端对齐而比分梳辊B1、A0、C1短一个动程,所以分梳辊B1、C1出机区间的纤维只被分梳辊A0剥取而后输送出机。
运输辊B2、C2比中央辊A0短一个动程,运输辊B2、C2沿轴向往复移动的范围不会超出中央辊A0的长度,因此支撑运输辊B2、C2的轴承可以和其它分梳辊3的轴承设计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就能够简化墙板结构和流体构件,同时也有助于简化驱动机构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将圈条器布置在机头旁的空间,减少了整机的占地面积。
上面所述是一种优选的设计。实际上,利用高速辊可以剥取低速辊的这一原理,按照上述的思想,还可以设计出与上述运动模式不同的其他运动模式来实现分梳。而且各分梳单元中分梳辊的数量也不限于上述例子中的9个,例如,CN1504594A公开了使用两个分梳辊的情况,CN2763294Y公开了使用3个分梳辊和5个分梳辊的情况。
4.一种整机结构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示例性的分梳机整机结构。这种分梳机包括:由箱体和容纳在其中的两个分梳单元构成的分梳部分;用于把所述绒毛输送给所述分梳部分的喂入部分;用于把所述分梳部分分离出的无毛绒转移出机的出机部分;和用于驱动所述分梳单元按照预定的运动模式来运行的驱动部分。
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构成和尺寸相同,并且分别沿着垂直于所述箱体底面的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设置,即两个分梳单元的布置平面是垂直于箱体底面的相互平行的平面。并且两个分梳单元的各分梳辊的轴线与箱体底面平行(参见图2)。
两个分梳单元沿辊的轴线在端部对齐,从而在两个分梳单元之间和箱体共同形成俯视为矩形的中间落物空间。每个分梳单元在与所述中间落物空间相反的一侧与箱体之间分别形成俯视为矩形的两旁落物空间。两个两旁落物空间沿分梳辊轴向的长度短于中间落物空间的长度,即在两端都缩进预定的长度,使得留出安置喂入部分及出机部分的空间。
两个分梳单元和与各自配合的喂入部分2及出机部分4完全镜像对称设置,即关于中间落物空间6沿分梳辊轴向的中轴线对称。
所述箱体在与喂入部分与出机部分相邻的区域留有漏空口,使得喂入部分2和出机部分4与分梳部分配合。箱体28还为每个分梳辊3的轴头27留出开口26。箱体还留有导流筒10与箱体外的风机的连接风道。箱体的地面下可设置落物地坑,以便于清理。
除了使所述喂入部分和出机部分与所述分梳部分相配合的漏空口、使每个分梳辊轴头伸出的开口26以及使所述导流筒10与箱体外的风机的连接风道以及其他必要的漏空口,所述箱体的其余部分封闭。这样,就可以通过箱体外的风机的作用来产生负压。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两个分梳单元的运动模式在相同时间是反相的,也就是当一个分梳单元的偶标辊高速转动奇标辊低速转动时,另一个分梳单元的奇标辊高速转动而偶标辊低速转动,反之亦然。
这种优选实施例采用双列双面设计,由于分梳单元中的分梳辊3数量是奇数,各分梳辊3高度对称布置。在变速转动的情况下,单个分梳单元的各分梳辊3产生变速负荷。而这种双列双面的设计使得两个分梳单元的分梳辊3的变速负荷彼此对应,因此可通过驱动机构把部分辊在高速-低速转换时释放的能量传递给另一部分正做低速-高速转换的辊。
参见图9,其中使分梳辊轴头伸出的开口26是喇叭口,所述开口的大口的一端位于箱体的表面,所述开口的小口一端位于箱体内,并且所述开口与相应分梳辊的轴头之间具有环状间隙。
由于分梳辊3是沿竖直平面排列,粗毛向两侧落物空间7和中间落物空间6坠落,短绒和粗毛易飘浮在空中。因此设计分梳部分封闭在一个箱体28内,使得利用风机通过导流筒10在箱体28内产生负压。这样,开口26与轴头27之间的环状间隙使负压产生的气流吹去飘向分梳辊3轴头27的短绒和粗毛,并且在分梳辊3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出。这样就可以防止轴头27缠毛,省略了类似于梳毛机的那种复杂的防缠装置,优化了设计并降低了造价。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驱动部分。
对于分梳单元的设定布置和预定的运行模式,本领域人员可实现相应的驱动机构来实现分梳单元的周期性运行。
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描述一种示例性的驱动机构。再参见图1以及图4和图5。驱动机构包括机头1和龙带传动系统。机头1置于分梳部分的箱体外的一侧,而龙带传动系统则位于箱体外的另一侧。机头箱包括电动机、差速器、非圆齿轮系、曲柄连杆机构。龙带传动系统包括龙带5a和5b,用于划分两个分梳单元中的高速辊和低速辊,即当一条龙带拖动的分梳辊高速转动时,另一条龙带拖动的分梳辊是低速转动,反之亦然。
机头箱延伸出两根驱动主轴15a和15b,分别从两个分梳单元的下方通过封闭的管状通道穿过箱体,至箱体另一侧与龙带传动系统相连(参见图4、5、8)。
参见图1以及图4和5,龙带5a和5b布置在箱体的一侧,一个靠近箱体,另一个与之邻接布置,如图1所示,5b靠近箱体,5a与之邻接布置。靠近箱体的龙带5b由一根主轴15b驱动,而龙带5b拖动主轴15b上方的分梳单元中的偶标辊和另一个分梳单元中的奇标辊;另一龙带5a由另一根主轴15a驱动,而龙带5a拖动主轴15a上方的分梳单元中的偶标辊和另一分梳单元中的奇标辊。龙带绕在被拖动分梳辊的轴头上的皮带轮上,经过不被拖动的分梳辊时,绕在活套在该分梳辊轴头上的导向轮上。在主轴附近设置两个导向轮,用于对龙带施加张力。
利用曲柄连杆机构驱动分梳单元的运输辊做沿轴向的往复移动。
机器运行时,由机头1内的电动机驱动差速器和非圆齿轮系。差速器和非圆齿轮系的构造使得主轴可按照预定的运动模式来输出变速旋转动力,从而通过主轴15a、15b分别驱动龙带5a、5b以产生分梳辊的变速转动。龙带5a、5b通过分梳辊3轴端的皮带轮以及导向轮驱动相邻的两个分梳辊3分别加速和减速旋转,产生针向相顺剥取作用,从而实现分梳功能。
以上说明的驱动机构仅仅是一种示例性实现方式。本领域人员还可想到其他的方式。例如可利用步进马达、液压装置甚至结合可编程的数控装置来实现驱动机构。
下面说明喂入部分和出机部分。
参见图6,喂入部分2采用了现有的喂入装置,它由托卷轴16、给毛板14、给毛罗拉13和开毛轴12组成,开毛轴12与分梳辊A0辊的喂入区间相邻。
经过予梳理并成卷的毛卷被放置在两个托卷轴16上,通过给毛板14和包有金属齿条的给毛罗拉13的握持通过给开毛轴12进行梳理。开毛轴12与分梳辊A0针向相顺剥取作用。开毛轴12表面最大线速度小于分梳辊A0表面最小线速度,使得开毛轴12针面上的绒纤维被分梳辊A0剥取,从而完成喂入。
参见图7,出机部分4是由圈条器23、大压辊22、集束器21、小压辊20、尘笼19、整流罩17、高速剥毛辊18构成。其中,尘笼至高速剥毛辊之间连接有整流罩。高速剥毛辊与分梳辊A0的出机区间相邻,并且针向相顺剥取作用。
出机部分4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纤维移动到出机区间并且被中央辊A0剥取到时,高速剥毛辊18剥取中央辊A0出机区间的纤维时纤维受到很大离心力的作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纤维被甩出,纤维在吸入尘笼19的气流作用下贴附在尘笼表面,在重力和大压辊22张力作用下脱离尘笼,通过集束器21大压辊22进入圈条器23成形。
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将两列分梳辊和相应的导流筒、喂入部分、出机部分完全镜像对称设置。这不仅仅是为了使分梳效率和产量提高一倍,更重要的,由于分梳单元对称布置,可使整机传动变速的两端转动惯量对称,确保了分梳辊的变速负荷相互对应,通过驱动系统可以实现变速能量的转换,显著减少动力消耗,获得更好的运行效果。
在每对相邻分梳辊之间的转入区设计了由弧面构成的导流筒,导流筒上又分布了很多风孔,使导流筒的风道内产生一个负压渐变过程,可以吸风的导流筒能够避免粗毛乱飞、甩出又返回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缺陷。并且可以显著地减少落物中细绒的含量,显著地提高一次提取率,显著地提高分梳机的效率,减少了回收机的使用。因为回收机一般都对纤维损伤较大,减少回收机的使用也就降低了整体损伤。
分梳辊的甩粗效果与分梳辊的转速有关,转速越高离心力越大,甩粗效果越好。但是分梳辊转速高时落物中细绒的含量增加,一次提取率降低,分梳机的效率降低。由于使用本发明的带有负压渐变、可以吸风的导流筒,可以显著地减少落物中细绒的含量,因此分梳辊转速高时落物中细绒的含量增加并不显著,却可以显著提高分梳机的甩粗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率,获得高品质的无毛绒。
两列分梳辊以及与两列分梳辊配合的导流筒全部位于封闭箱体内,每个分梳辊轴头处的开口与分梳辊轴头之间留有环状间隙,由风机产生的负压作用使封闭箱体内的粗毛、短绒不会飞出箱体外,更不会使分梳辊轴头缠毛,省略了复杂的防缠装置,简化了结构,降低了设备的造价。还有,例如对18个分梳辊的双列双面对称设计,其中12个分梳辊减少了长度,可使整机造价降低。
本发明采用分梳辊和高速剥毛辊剥取出机,这样就可以显著降低纤维长度损伤,提高绒纤维提取率。
通过本发明的设计,实现了绒毛从喂入到出机的分梳机的整体结构,解决了现有分梳机分梳中存在的长度损伤大、绒纤维提取率低的技术问题,显著提高了无毛绒的长度和可纺性,提高了无毛绒的提取率和品质,因此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显著降低了分梳成本。
尽管已经参照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在不偏离如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本发明的各种修改、改型和部件替换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分梳机,用于从喂入的绒毛中分离出满足预定规格的无毛绒,包括:
分梳部分,包括箱体和容纳在其中的两个分梳单元;
喂入部分,用于把所述绒毛输送给所述分梳部分;
出机部分,用于把所述分梳部分分离出的无毛绒转移出机;
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分梳单元按照预定的运动模式来运行,
其特征是: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构成和尺寸相同并且分别沿着垂直于所述箱体底面的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设置,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各分梳辊的轴线与所述箱体底面平行,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相互之间与所述箱体共同形成俯视为矩形的中间落物空间,每个分梳单元在与所述中间落物空间相反的一侧与箱体之间形成俯视为矩形的两旁落物空间,
除了使所述箱体内外的部件相互连接或配合的漏空口之外,所述箱体的其余部分封闭,使得在箱体外安装的风机的作用下在所述箱体内产生负压,
其中,所述分梳单元包括多个分梳辊和相配合的导流筒,所述分梳单元的多个分梳辊分别在所述的相互平行的平面依次水平地从高到低依次相邻布置,其中,相邻分梳辊按针向相顺剥取作用来设置,每个分梳辊的转动方向与针向相同且相邻分梳辊的转动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导流筒是靠近每一对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沿分梳辊的轴向设置的中空直筒,并且在转入区间的两个端点附近形成尖角,所述导流筒靠近所述相邻分梳辊的侧面与所述相邻分梳辊的转入区间相吻合并且分布有风孔,其中在导流筒的中空部分形成风道,导流筒在一端与箱体外的风机相连,在另一端封闭,从而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在风道内形成负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所述分梳辊的轴头从所述箱体伸出的开口是喇叭状,所述开口的大口一端位于箱体的表面,所述开口的小口一端位于箱体内,并且所述开口与相应分梳辊的轴头之间具有环状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所述导流筒的截面是四个弧围成的封闭图形,包括与所述相邻分梳辊的较上辊吻合的上弧、与所述相邻分梳辊的较下辊吻合的下弧,位于下方且朝上突起的底弧以及远离所述相邻分梳辊突出的侧弧,所述侧弧在下端处的切线与地面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导流筒朝向分梳辊的两个凹弧面上接近相应的相邻分梳辊的剥取线的位置设置沿辊轴向延伸的条状针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所述条状针板是传统棉纺设备上采用的固定盖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每个所述分梳单元中分梳辊的数量是9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所述分梳单元通过位于中间位置的中央辊来接受喂入的绒毛,并通过设定的运输辊沿轴向移动绒毛,所述运输辊的长度较之所述中央辊的长度短设定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所述两旁落物空间沿所述分梳辊轴向较之所述中间落物空间在两端都缩进预定的距离,使得分别留出安置所述喂入部分和出机部分的空间,所述两个分梳单元连同各自配合的喂入部分及出机部分关于所述中间落 物空间沿分梳辊轴向的中轴线对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梳机,其特征是所述驱动部分包括机头部分和龙带传动系统,所述机头部分位于所述箱体外分梳辊轴向所指的一侧,所述龙带传动系统位于所述箱体外的相对的另一侧,二者通过驱动主轴相连,
其中,所述机头部分包括电动机、差速器、非圆齿轮系,所述差速器和非圆齿轮系的构造使得可按照预定运动模式通过所述驱动主轴来输出变速旋转动力,
所述龙带传动系统包括两条龙带,根据所述的预定运动模式分别绕在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相应分梳辊的轴头皮带轮上,使得当一条龙带拖动的分梳辊高速转动时,另一条龙带拖动的分梳辊是低速转动,反之亦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梳机,其中所述机头部分还包括曲柄连杆机构,所述曲柄连杆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分梳单元的运输辊的轴向往复移动。 
CN2009100219713A 2009-04-13 2009-04-13 一种分梳机 Active CN1018579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219713A CN101857987B (zh) 2009-04-13 2009-04-13 一种分梳机
PCT/CN2010/000117 WO2010118623A1 (zh) 2009-04-13 2010-01-26 一种分梳机
EP10764036.9A EP2420601B1 (en) 2009-04-13 2010-01-26 Card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219713A CN101857987B (zh) 2009-04-13 2009-04-13 一种分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7987A CN101857987A (zh) 2010-10-13
CN101857987B true CN101857987B (zh) 2011-06-15

Family

ID=42944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219713A Active CN101857987B (zh) 2009-04-13 2009-04-13 一种分梳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20601B1 (zh)
CN (1) CN101857987B (zh)
WO (1) WO20101186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0194B (zh) * 2010-07-12 2013-08-21 黄金山 一种分梳机
CN102691140B (zh) * 2011-03-22 2015-09-16 黄金山 一种使用双向变速辊的分梳机
CN104294417B (zh) * 2014-09-15 2016-07-06 湖北天运消音防振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中空涤纶纤维棉的梳理机
CN104357963A (zh) * 2014-11-11 2015-02-18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双轴流开棉机的导流槽装置
CN105842106A (zh) * 2015-01-16 2016-08-10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快速测试羽绒含量的方法及装置
CN108070924A (zh) * 2017-12-28 2018-05-25 江苏普美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尘笼式转杯纺纱器
CN109729851A (zh) * 2019-01-30 2019-05-10 安徽淮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CN112609282B (zh) * 2020-12-25 2023-05-12 深圳市汉明和正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毛笔制作前羊毛梳理装置
CN113818109A (zh) * 2021-10-19 2021-12-21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毛绒及其去杂方法和无毛绒制品
CN113882050B (zh) * 2021-10-28 2022-10-18 浙江龙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纯棉优质精梳纱的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30131A (en) * 1946-04-26 1949-10-06 Pacific Mills Improved fibre-stapling and sliver-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GB1294654A (en) * 1968-08-16 1972-11-01 Gordon Roberts An improvement in or relating to the separation of the fibres of fibrous materials according to length
DE3346327A1 (de) * 1983-12-22 1985-07-18 Hergeth Hollingsworth GmbH, 4408 Dülm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wirrfaservlieses aus spinngut
CN2175768Y (zh) * 1993-11-03 1994-08-31 阿鲁科尔沁旗天山梳绒厂 羊绒罗拉分梳机
CN100335693C (zh) 2002-11-28 2007-09-05 黄金山 一种山羊绒分梳方法
CN2763294Y (zh) 2005-01-11 2006-03-08 黄金山 一种山羊绒分梳装置
CN101343783B (zh) * 2008-08-29 2012-01-11 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羊绒分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20601A1 (en) 2012-02-22
WO2010118623A1 (zh) 2010-10-21
CN101857987A (zh) 2010-10-13
EP2420601A4 (en) 2012-09-05
EP2420601B1 (en) 201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7987B (zh) 一种分梳机
CN101126188B (zh) 一种纺制包芯纱的设备及方法
CN102733031A (zh) 一种段彩纱纺纱方法及纺纱牵伸机构
CN103938322A (zh) 一种转杯纺混色成纱方法及装置与产品
CN103014947A (zh) 一种ab差异化多组份复合纺纱装置
CN102212900B (zh) 多层式氨纶气流网络包覆丝机
US3898788A (en) Process of spinning textile fibers
CN103628209B (zh) 一种包覆式集聚纺纱方法及其装置
US2239722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sliver
US4824456A (en) Process and mechanism for the production of glass fiber products for example fleece, mats, yarns and rovings
CN107488911B (zh) 一种纺纱段逐段增预加捻纺纱装置与纺纱方法
CN101158068B (zh) 旋流纺纱机及其纺纱方法
US2363470A (en) Method for making sliver
US368848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inning flying fibers into a twisted yarn
US4573312A (en) Friction spinning apparatus
US3720382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synthetic threads
CN100439581C (zh) 细纱机的弹性盘片式立体紧密纺纱装置
US482150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inning yarn
CN105803544B (zh) 一种纺丝机的上油结构
CN214572397U (zh) 一种纺丝机
CN115478342B (zh) 一种色纤维混合装置及抗菌保健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CN2900564Y (zh) 细纱机的立体紧密纺纱装置
GB2178451A (en) Open-end spinning
CN212152515U (zh) 一种应用于耐火纤维的甩丝机
CN1844519A (zh) 细纱机的立体紧密纺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1

Address after: 310051 22, 1888 Jianghui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Deshan Sourc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17000 No. 1, No. 1 Textile street, Dongsheng District, Ordos City,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Huang Jin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