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0331B - 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0331B
CN101850331B CN201010131718.6A CN201010131718A CN101850331B CN 101850331 B CN101850331 B CN 101850331B CN 201010131718 A CN201010131718 A CN 201010131718A CN 101850331 B CN101850331 B CN 1018503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coating
plate surface
mentioned
motor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17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0331A (zh
Inventor
古贺一阳
久保田宽
山根贵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50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0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0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03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1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etal, e.g. car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2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50Multilayers
    • B05D7/56Three layers or more
    • B05D7/57Three layers or more the last layer being a clear co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2252/00Sheets
    • B05D2252/10Applying the material on both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该涂装方法包括:第1涂膜形成步骤(K1),在形成有底层涂膜(4)的汽车车身的外板面(2)上涂覆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5);第2涂膜形成步骤(K2),在形成第1涂膜之后,在其上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性比第1涂膜低且单独或与第1涂膜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6);第3涂膜形成步骤(K3),至少在第1涂膜形成步骤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内板面(3)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外板面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7)。由此,以简单的构成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涂覆到外板面上的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内板面的第3涂膜上而导致的该内板面的美观受损。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形成有底层涂膜的汽车车身的外板面及内板面上涂覆涂料来进行涂装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以往,作为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有如下方法:在车身的内板面及外板面上形成底层涂膜后,将第3涂料涂覆在上述内板面上所形成的底层涂膜上,然后,将第1涂料涂覆在上述外板面上所形成的底层涂膜上,进而涂覆第2涂料。然而该涂装方法存在如下问题:对外板面涂覆第1涂料时,第1涂料的粉尘(dust)会附着在内板面的第3涂膜上而导致内板面上的涂膜的美观受损。
另外,在将第1涂膜与第2涂膜配合来产生外观涂膜色的情况下,由于要按照外观涂膜色将第1涂膜和第2涂膜分别设定为各种色彩,因此,需要备齐多根涂装第1涂料所需的配管并需要频繁地更换这些配管,因而还存在涂装的作业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以简单的构成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涂覆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的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内板面的第3涂膜上而导致的该内板面的美观受损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1涂膜形成步骤,在形成有底层涂膜的所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直接涂覆水溶性的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预加热步骤,在所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之后,预加热所述第1涂膜以使该第1涂膜中的水分气化;第2涂膜形成步骤,在所述预加热步骤之后,在所述第1涂膜上直接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蔽性比所述第1涂膜低且与所述第1涂膜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第3涂膜形成步骤,在所述第2涂膜形成步骤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所述汽车车身的内板面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所述外板面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烘烤干燥步骤,在所述第3涂膜形成步骤之后,烘烤干燥所述第1涂膜、所述第2涂膜和所述第3涂膜以使该第1涂膜、该第2涂膜和该第3涂膜同时固化,其中,所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中,在所述外板面上形成明亮度低于所述第2涂膜的所述第1涂膜,所述底层遮蔽性是指,在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明亮度为60以下的涂色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波长为300至400nm的紫外光的透过率在所定值以下而且黑白遮蔽性在所定值以下,并且在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明亮度大于60的涂色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波长为300至400nm的紫外光的透过率在所定值以下而且黑白遮蔽性在所定值以下的情形,所述近似色是指,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满足色差为2以下的关系的涂色。
根据上述发明,由于至少在形成第1涂膜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到内板面上而形成产生与外板侧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外观涂膜色的第3涂膜,因此可由上述第3涂膜将形成上述第1涂膜时因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于内板面而形成的粉尘涂膜予以遮蔽,从而可将内板面的美观维持在良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工序图。
图2是表示基于以往例所形成的涂膜形状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形成的涂膜形状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涂装方法形成的涂膜的光反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的参考实施方式的工序图。
图6是表示基于参考实施方式所形成的涂膜形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车身1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涂装工序图。该涂装工序包括:底层涂膜形成工序K0,分别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及内板面3上形成底层涂膜4;第1涂膜形成工序K1,在外板面2的底层涂膜4上形成第1涂膜5;第2涂膜形成工序K2,在外板面2的第1涂膜5上形成第2涂膜6;第3涂膜形成工序K3,在内板面3的底层涂膜4上形成第3涂膜7;内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4,在内板面3的第3涂膜7上形成透明涂膜8;外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5,在外板面2的第2涂膜6上形成透明涂膜9;烘烤干燥工序,将第1涂膜5至第3涂膜7及透明涂膜8、9烘烤干燥(未图示)。
上述底层涂膜形成工序K0中,例如在将汽车车身1浸渍于装有电沉积涂料的贮槽(tank)内的状态下接通直流电流来实施电沉积涂覆,之后将从上述贮槽中提起的汽车车身1搬送到干燥炉内进行烘烤干燥,由此在汽车车身1上形成具有防锈等功能的底层涂膜4。上述的电沉积涂覆方法中,有使用铬酸盐等作为防锈材料的阴离子电沉积涂覆方法,以及使用通过胺将防锈性优异的环氧树脂等改性后的材料的阳离子电沉积涂覆方法。
上述第1涂膜形成工序K1中,通过具有由气压喷涂器、无气喷涂器以及静电雾化涂装机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的涂装机11的第1涂膜形成部12,在作为开闭体13的汽车的侧门等处于大致闭合的状态下,对上述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喷涂第1涂料,由此在上述外板面2的底层涂膜4上形成具有高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5。上述第1涂料是将用于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5并且使该第1涂膜5产生指定色的颜料和树脂成分等溶解或分散在作为溶媒的有机溶剂或水中而制成的液状涂料,其可根据需要适当含有体质颜料(extender pigment)、防沉剂(antisettling agent)、涂层表面调整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及附着促进剂等。
作为上述第1涂料中所含的颜料,可使用选自例如炭黑、氧化钛、氧化铁、鳞片铝粉(aluminum flake)、及它们的组合构成的组中的一种。另外,也可根据需要使用指定的着色颜料,例如锌白、镉红、钼红、铬黄、氧化铬、普鲁士蓝、钴蓝、偶氮系颜料、酞菁系颜料、喹吖啶酮系颜料、异吲哚啉系颜料、还原系颜料、二萘嵌苯系颜料等着色颜料中所选择的一种颜料,或混合使用其中两种以上的颜料。
另外,作为上述的树脂成分,较为理想的是使用热固性树脂组合物。作为该热固性树脂组合物,例如有:由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树脂、聚脂树脂、醇酸树脂等基体树脂、与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可含有嵌段体)等交联剂组成的组合物;以含酸基树脂及含环氧基树脂为主成分的酸/环氧交联(acid/epoxy cross-linked)系树脂组合物等。另外,作为上述的树脂成分,更为理想的是,使用由具有羟基、羧基、环氧基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树脂、聚脂树脂、醇酸树脂等基体树脂、与三聚氰胺树脂等交联剂组成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
例如通过使用包含炭黑、二氧化钛等中的一者或两者以上的灰色系着色颜料作为上述第1涂料中的颜料,从而将上述第1涂膜5的色彩设定为具有与上述第1涂膜5上形成的第2涂膜6对应的明亮度的无彩色。即,该第1涂料的色彩被设定为具有例如深灰色、灰色、浅灰色(light gray)、超浅灰色及白色这5级明亮度而且具有优异的底层遮蔽功能的无彩色。另外,在将上述第1涂料中所含的上述着色颜料的含量设定得比通常多时,亦即在将着色颜料的含量设定为使第1涂膜5的明亮度低于与第2涂膜6对应的明亮度时,可充分地确保上述第1涂膜5具有的底层遮蔽性。
之后,上述第2涂膜形成工序K2中,通过具有由气压喷涂器、无气喷涂器以及静电雾化涂装机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的涂装机14的第2涂膜形成部15,在作为开闭体13的上述侧门等维持在大致闭合状态下,且在外板面2的第1涂膜5还未固化的未固化状态下,在其上喷涂第2涂料来形成第2涂膜6。上述第2涂料是将用于使第2涂膜6产生指定的外观涂膜色的着色颜料、与树脂成分等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或水的溶剂中而制成的液状涂料,可根据需要适当含有体质颜料、防沉剂、涂层表面调整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及附着促进剂等。
作为上述第2涂料中所含的着色颜料,使用的是底层遮蔽性低于上述第1涂膜5并且使第2涂膜6单独或与上述第1涂膜5一起产生自被预先设定的多种外观涂膜色中所选定的特定色的着色颜料。具体而言,作为上述着色颜料,可使用选自氧化钛、锌白、炭黑、镉红、钼红、铬黄、氧化铬、普鲁士蓝、钴蓝、偶氮系颜料、酞菁系颜料、喹吖啶酮系颜料、异吲哚啉系颜料、还原系颜料、二萘嵌苯系颜料等着色颜料中的一种颜料,或混合使用其中两种以上的颜料。
接下来,第3涂膜形成工序K3中,通过具有由气压喷涂器、无气喷涂器以及静电雾化涂装机等中一个或多个组成的涂装机16的第3涂膜形成部17,在上述开闭体13大幅开放的状态下,将上述涂装机16导入汽车车身1内,并对上述内板面3喷涂第3涂料,由此在内板面3的底层涂膜4上形成产生内板面3的外观涂膜色的第3涂膜7。上述第3涂料是将用于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着色颜料、与树脂成分等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或水的溶剂中而制成的液状涂料,可根据需要适当含有体质颜料、防沉剂、涂层表面调整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及附着促进剂等。作为上述第3涂料中所含的颜料,使用的是与外板面2的上述第2涂料中所含的颜料相同的颜料,由此,由上述第3涂料所形成的第3涂膜7便发色为与由第2涂料形成的第2涂膜6同色或近似色的所设定的外观涂膜色。
在使用水溶性涂料作为形成上述第1涂膜5至第3涂膜7的第1至第3涂料的情况下,在进行用于使其中的水分气化的预加热之后,使工序转移到内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4,使开闭体13维持在开放状态,并且通过气压喷涂器、无气喷涂器、静电方式等喷涂法将透明涂膜用涂料涂覆在内板面3的第3涂膜7上而形成透明涂膜8。作为该透明涂膜用涂料,例如使用含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及溶剂的液状涂料,并且可根据需要适当含有光泽颜料、着色颜料、防沉剂、涂层表面调整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附着促进剂等。上述光泽颜料及着色颜料以不损害透明涂膜8的透明性的程度来配制为佳。
接下来,转移到外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5,在开闭体13处于大致闭合的状态下,与内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4同样地,通过气压喷涂器、无气喷涂器、静电方式等喷涂法将透明涂膜用涂料涂覆在外板面2的第2涂膜6上而形成透明涂膜9,之后,在未图示的烘烤干燥工序中以140℃左右的温度加热约30分钟而使上述各涂膜同时固化。
如上所述,汽车车身1的涂装方法及利用该涂装方法的装置中包括:第1涂膜形成工序K1,在形成有底层涂膜4的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涂覆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5;第2涂膜形成工序K2,在形成上述第1涂膜5之后,在其上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蔽性比上述第1涂膜5低且单独或与上述第1涂膜5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6;第3涂膜形成工序K3,至少在形成上述第1涂膜5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内板面3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外板面2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7。因此,汽车车身1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可防止因涂覆到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的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内板面3的第3涂膜7上导致的美观受损,并且可使第1涂料具有通用性,以降低设备成本,而且可有效地减少涂装作业的工作量。
即,以往的涂装方法中,在汽车车身1的内板面3上形成第3涂膜7的第3涂膜形成工序结束之后,设有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形成第1涂膜5的第1涂膜形成工序。然而,在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要在上述外板面2的底层涂膜4上形成第1涂膜5,因此,在第1涂膜形成工序中被喷涂的第1涂料的粉尘会进入车身内,如图2所示,其不可避免地附着于上述内板面3的周边部等。
于是,在由上述第1涂料所形成的第1涂膜5和由第3涂料所形成的第3涂膜7被设定为不同色彩时,例如在上述第1涂膜5被设定为无彩色且第3涂膜7被设定为与上述第2涂膜6同色或近似色的有彩色时,附着于上述内板面3的第1涂料的粉尘涂膜20、与产生内板面3的外观涂膜色的第3涂膜7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色调,由此无法避免美观受损。另外,虽然在上述粉尘涂膜20及第3涂膜7的上层形成有透明涂膜8,但是该透明涂膜8并不具有底层遮蔽性,因此无法遮蔽上述色调的变化。
与此相对,如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所示,在形成第1涂膜5之后设有使用上述第3涂膜形成部17进行涂装的第3涂膜形成工序K3,在该第3涂膜形成工序K3中,在内板面3侧形成产生与上述外板面2侧的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外观涂膜色的第3涂膜7,此时,如图3所示,即便因上述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于内板面3而形成粉尘涂膜21,也可通过上述第3涂膜7遮蔽该粉尘涂膜21,因此可将内板面3的美观维持在良好状态。
因此,若采用如下的构成,即,将上述第1涂膜5的色彩设定为例如深灰色、灰色、浅灰色、超浅灰色及白色这5级明亮度的无彩色中的任一色,并且由上述第2涂膜6单独产生外观涂膜色,或由上述第1涂膜5与第2涂膜6两者产生外观涂膜色,则可使上述第1涂膜5用的第1涂料具有通用性。因此,该构成与将第1涂膜5设定为与第2涂膜6相同色时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可减少涂覆上述第1涂料所需的配管从而有效地简化涂装装置的结构,并且可有效地防止因涂覆到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的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内板面3的第3涂膜7上所导致的美观受损。而且,该构成还具有如下优点:与每次更换形成(产生具有各种色彩的外观涂膜色的)上述第2、第3涂膜6、7的涂料时所进行的配管更换的次数相比,可大幅减少形成上述第1涂膜5时更换配管的作业的次数,从而可提高涂装作业的效率。
由于无须使上述第1涂膜5产生与外观涂膜色相同色或近似色,因此如图4所示,通过将包含炭黑18等的具有底层遮蔽性的颜料混入形成第1涂膜5的第1涂料中,或将着色颜料19的相对于上述第1涂料的含量设定得比通常多,可有效地提高上述第1涂膜5具有的底层遮蔽性。因此,可省去在上述外板面2上所形成的底层涂膜4上涂覆二道涂料(intermediate coat)并使之干燥的作业,从而可简化涂装作业的工序,并且可由配入上述第1涂膜5中的炭黑18或着色颜料19来反射或吸收照射到外板面2上的可见光或紫外线等,以抑制上述紫外线等到达底层涂膜4。因此,通过如此简单的构成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紫外线照射所引起的底层涂膜4的过早劣化。
特别是,如上所述,在将着色颜料19的相对于第1涂料的含量设定得比通常多,从而使第1涂膜形成工序K1中所形成的第1涂膜5的明亮度低于第2涂膜形成工序K2中所形成的第2涂膜6的明亮度的情况下,可省去包含上述炭黑18等的底层遮蔽用颜料,或减少其含量,并且可确保上述第1涂膜5的底层遮蔽性,因此通过如此更为简单的构成可有效地抑制因紫外线照射到底层涂膜4所引起的底层涂膜4的过早劣化。
另外,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在使用用于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形成第1涂膜5、第2涂膜6的第1涂膜形成部12、第2涂膜形成部15的第1涂膜形成工序K1及第2涂膜形成工序K2结束之后,设有使用上述第3涂膜形成部17进行涂装的第3涂膜形成工序K3,在采用这样的构成时,与如后述参考实施方式那样在第1涂膜形成工序K1与第2涂膜形成工序K2之间设置第3涂膜形成工序K3时相比,可减少作为开闭体13的汽车的侧门等的开闭次数,因此与后述的参考实施方式相比可简化涂装作业。而且,采用上述构成时还具有如下优点:可抑制因伴随上述开闭体13的开闭操作而飞扬的尘埃或废屑附着于涂膜的情况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涂膜的品质。
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有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涂膜6上形成透明涂膜9的外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5,因此可由该外板透明涂膜形成工序K5中所形成的透明涂膜9保护上述第2涂膜6从而能有效地维持其耐候性及平滑性。因此,即便在上述第3涂膜形成工序K3中向内板面3喷涂的第3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外板面2的第2涂膜6上时,也可充分地确保外板面2的平滑性。
图5表示汽车车身1的涂装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装置的参考实施方式。
本参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身1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设有在通过底层涂膜形成工序K0形成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的底层涂膜4上形成第1涂膜5的第1涂膜形成工序K1。但在以下的点,不同于在第1、第2涂膜形成工序K1、K2中在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上连续形成第1涂膜5与第2涂膜6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即,本参考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涂膜形成工序K1中由第1涂膜形成部12形成第1涂膜5之后,设有使处于大致闭合状态的开闭体13转为开放状态并将汽车车身1搬送到第3涂膜形成部17处,以在内板面3上形成第3涂膜7的第3涂膜形成工序K3,并且在形成该第3涂膜7之后,设有使处于开放状态的开闭体13转为大致闭合状态并将汽车车身1搬送到第2涂膜形成部15处,以在外板面2上形成第2涂膜6的第2涂膜形成工序K2。
如上述参考实施方式那样,采用在第1涂膜形成工序K1与第2涂膜形成工序K2之间设置第3涂膜形成工序K3的构成时,不会发生因第1涂膜6用的第1涂料附着在第3涂膜7上而导致美观受损的情形,即便上述第3涂膜形成工序K3中所喷涂的第3涂料的粉尘如图6所示,附着在外板面2的第1涂膜5上而形成粉尘涂膜21,也可通过在其上形成的上述第2涂膜6来遮蔽上述粉尘涂膜21。因此,上述构成具有如下优点:即便在上述第2涂膜6的色彩与第3涂膜7的色彩之间有微妙差异时,也可确实地防止上述第3涂料的粉尘露出于外板面2上而导致汽车车身1的外板面2美观受损的情形的发生。
上述参考实施方式中,在第2涂膜形成工序K2中向外板面2喷涂的第2涂料的粉尘有可能附着在内板面3的第3涂膜7上,但是由于第3涂膜7用的第3涂料与上述第2涂料被设定为相同色或近似色,所以内板面3的美观不会显著受损。而且,汽车车身1的内板面3的美观并不像外板面2那样严格地要求色调的统一性及平滑性等,因此上述第2涂料附着在内板面3的第3涂膜6上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并不会显著呈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1涂膜形成步骤,在形成有底层涂膜的上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涂覆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第2涂膜形成步骤,在形成上述第1涂膜之后,在其上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蔽性比上述第1涂膜低且单独或与上述第1涂膜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第3涂膜形成步骤,至少在上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上述汽车车身的内板面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上述外板面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
本发明中,上述底层遮蔽性是指,明亮度≦60的涂色(照明角度-45°、受光角度0°)的情况下,可确保紫外光(300至400nm)的透过率为0.05%以下和黑白遮蔽性为10μm以下,并且明亮度>60的涂色(照明角度-45°、受光角度0°)的情况下,可确保紫外光(300至400nm)的透过率为0.05%以下和黑白遮蔽性为20μm以下的情形(参照日本工业规格(JIS)K 54007.2(2)f)。
另外,所谓近似色是指,满足色差≦2(照明角度-45°、受光角度0°)的关系的涂色(参照日本工业规格(JIS)Z 8730)。
上述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由于至少在形成第1涂膜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内板面上而形成产生与外板侧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外观涂膜色的第3涂膜,因此可由上述第3涂膜将形成上述第1涂膜时因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于内板面而形成的粉尘涂膜予以遮蔽,从而可将内板面的美观维持在良好状态。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涂膜形成步骤设于上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与上述第3涂膜形成步骤之间。
由此,在使用用于在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形成第1、第2涂膜的第1、第2涂膜形成部的第1涂膜形成步骤及第2涂膜形成步骤结束之后,设有使用上述第3涂膜形成部进行涂装的第3涂膜形成步骤的情形(上述第1实施方式)下,与下述的在第1涂膜形成步骤与第2涂膜形成步骤之间设置第3涂膜形成步骤的情形(上述参考实施方式)相比,可减少作为开闭体的汽车的侧门等的开闭次数,因此与上述参考实施方式相比可简化涂装作业。而且,还可抑制因伴随上述开闭体的开闭操作而飞扬的尘埃或废屑附着于涂膜的情形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涂膜的品质。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也可将上述第3涂膜形成步骤设于上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与上述第2涂膜形成步骤之间。
由此,在形成上述第1涂膜之后形成第3涂膜,进而在其后形成第2涂膜,因此不存在因第1涂膜用的第1涂料附着在第3涂膜上而导致美观受损的可能性,即便在形成上述第3涂膜时因喷涂到汽车车身的内板面上的第3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外板面的第1涂膜上而形成粉尘涂膜,也可通过在其上形成的上述第2涂膜来遮蔽上述粉尘涂膜。另外,即便在上述第2涂料的色彩与第3涂料的色彩之间存在微妙差异时,也可防止第3涂料的粉尘露出于外板面上而导致汽车车身的外板面美观受损的情形的发生。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涂膜5的色彩被设定为深灰色、灰色、浅灰色、超浅灰色及白色这5级明亮度的无彩色中的任一色,并且由上述第2涂膜单独产生外观涂膜色,或由上述第1涂膜与第2涂膜两者产生外观涂膜色。
由此,通过将由上述第2涂膜覆盖的第1涂膜的色彩设定为无彩色等,可使该第1涂膜用的第1涂料具有通用性,因此可减少涂覆该第1涂料所需的配管从而有效地简化涂装装置,并且可有效地防止因涂覆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的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内板面的第3涂膜上导致的美观受损。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形成上述第1涂膜的上述第1涂料中,混入有包含炭黑的具有底层遮蔽性的颜料,或着色颜料的相对于上述第1涂料的含量设定得较多。
由此,通过将底层遮蔽用的颜料混入到形成上述第1涂膜的第1涂料中,或将着色颜料的相对于上述第1涂料的含量设定得比通常多,可有效地提高上述第1涂膜具有的底层遮蔽性。因此,可省去在上述外板面上所形成的底层涂膜上涂装二道涂料并使之干燥的作业从而可简化涂装作业的步骤,并且可由配入上述第1涂膜中的着色颜料等来反射或吸收照射到外板面上的可见光或紫外线等,以抑制上述紫外线等到达底层涂膜,由此,可通过简单的构成有效地防止底层涂膜过早劣化。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中,在上述外板面上形成明亮度低于上述第2涂膜的上述第1涂膜。
由于可通过将着色颜料的相对于第1涂料的含量设定得比通常多等方法,使在第1涂膜形成步骤中形成在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的第1涂膜的明亮度,低于在第2涂膜形成步骤中形成在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的第2涂膜的明亮度,因此可通过更加简单的构成有效地抑制因紫外线照射到底层涂膜上等所引起的底层涂膜的过早劣化。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至少在上述外板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涂膜上形成透明涂膜的透明涂膜形成步骤。
由此,通过在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涂膜上形成透明涂膜,可由该透明涂膜保护上述第2涂膜从而能有效地维持其耐候性及平滑性,即便在形成上述第3涂膜时向内板面喷涂的第3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外板面的第2涂膜上时,也可充分地确保外板面的平滑性。
另外,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装置包括:第1涂膜形成部,在形成有底层涂膜的上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涂覆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第2涂膜形成部,在上述第1涂膜上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蔽性比上述第1涂膜低且单独或与上述第1涂膜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第3涂膜形成部,至少在形成上述第1涂膜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上述汽车车身的内板面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上述外板面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
上述的汽车车身的涂装装置中,由于至少在形成第1涂膜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内板面上而形成产生与外板侧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外观涂膜色的第3涂膜,因此可由上述第3涂膜将形成上述第1涂膜时第1涂料的粉尘附着于内板面所形成的粉尘涂膜予以遮蔽,从而可将内板面的美观维持在良好状态。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涂装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包括至少在上述外板面的上述第2涂膜上形成透明涂膜的透明涂膜形成部。
由此,通过在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所形成的上述第2涂膜上形成透明涂膜,可由该透明涂膜保护上述第2涂膜从而能有效地维持其耐候性及平滑性,即便在形成上述第3涂膜时向内板面喷涂的第3涂料的粉尘附着在外板面的第2涂膜上时,也可充分地确保外板面的平滑性。

Claims (6)

1.一种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1涂膜形成步骤,在形成有底层涂膜的所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直接涂覆水溶性的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
预加热步骤,在所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之后,预加热所述第1涂膜以使该第1涂膜中的水分气化;
第2涂膜形成步骤,在所述预加热步骤之后,在所述第1涂膜上直接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蔽性比所述第1涂膜低且与所述第1涂膜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
第3涂膜形成步骤,在所述第2涂膜形成步骤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所述汽车车身的内板面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所述外板面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
烘烤干燥步骤,在所述第3涂膜形成步骤之后,烘烤干燥所述第1涂膜、所述第2涂膜和所述第3涂膜以使该第1涂膜、该第2涂膜和该第3涂膜同时固化,其中,
所述第1涂膜形成步骤中,在所述外板面上形成明亮度低于所述第2涂膜的所述第1涂膜,
所述底层遮蔽性是指,在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明亮度为60以下的涂色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波长为300至400nm的紫外光的透过率在所定值以下而且黑白遮蔽性在所定值以下,并且在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明亮度大于60的涂色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波长为300至400nm的紫外光的透过率在所定值以下而且黑白遮蔽性在所定值以下的情形,
所述近似色是指,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满足色差为2以下的关系的涂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涂膜的色彩被设定为深灰色、灰色、浅灰色、超浅灰色及白色这5级明亮度的无彩色中的任一色,并且由所述第2涂膜单独产生外观涂膜色,或由所述第1涂膜与所述第2涂膜两者产生外观涂膜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1涂膜的所述第1涂料中,混入有包含炭黑的具有底层遮蔽性的颜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透明涂膜形成步骤,至少在所述外板面上所形成的所述第2涂膜上形成透明涂膜。
5.一种汽车车身的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涂膜形成部,在形成有底层涂膜的所述汽车车身的外板面上直接涂覆水溶性的第1涂料而形成具有底层遮蔽性的第1涂膜;
预加热部,预加热所述第1涂膜以使该第1涂膜中的水分气化;
第2涂膜形成部,在预加热后的所述第1涂膜上直接涂覆第2涂料而形成底层遮蔽性比所述第1涂膜低且与所述第1涂膜一起产生外观涂膜色的第2涂膜;
第3涂膜形成部,在形成所述第2涂膜之后,将第3涂料涂覆于所述汽车车身的内板面上而形成所产生的外观涂膜色与所述外板面的外观涂膜色同色或近似色的第3涂膜;
烘烤干燥部,烘烤干燥所述第1涂膜、所述第2涂膜和所述第3涂膜以使该第1涂膜、该第2涂膜和该第3涂膜同时固化,其中,
所述第1涂膜的明亮度低于所述第2涂膜的明亮度,
所述底层遮蔽性是指,在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明亮度为60以下的涂色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波长为300至400nm的紫外光的透过率在所定值以下而且黑白遮蔽性在所定值以下,并且在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明亮度大于60的涂色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波长为300至400nm的紫外光的透过率在所定值以下而且黑白遮蔽性在所定值以下的情形,
所述近似色是指,照明角度为-45°、受光角度为0°的条件下的满足色差为2以下的关系的涂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的涂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透明涂膜形成部,至少在所述外板面的所述第2涂膜上形成透明涂膜。
CN201010131718.6A 2009-03-30 2010-02-26 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0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2020 2009-03-30
JP2009082020A JP4962518B2 (ja) 2009-03-30 2009-03-30 自動車車体の塗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0331A CN101850331A (zh) 2010-10-06
CN101850331B true CN101850331B (zh) 2015-05-27

Family

ID=42315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17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0331B (zh) 2009-03-30 2010-02-26 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7744A1 (zh)
EP (1) EP2239060A3 (zh)
JP (1) JP4962518B2 (zh)
CN (1) CN1018503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3136B (zh) * 2011-03-16 2016-03-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物及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JP5742411B2 (ja) * 2011-04-12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物およ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US9187034B2 (en) 2013-03-15 2015-11-17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mponents Group North America, Inc. Luminescent, ultraviolet protected automotive interior members
JP5805147B2 (ja) * 2013-07-01 2015-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塗装方法
CN103789814A (zh) * 2013-11-13 2014-05-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涂装标准色板的制作方法
US11389830B2 (en) 2017-03-29 2022-07-19 Kansai Paint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layer coating film
CN113510109B (zh) * 2021-04-23 2022-10-14 安徽捷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色选机的通道表面修复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1721A (zh) * 1996-11-15 1998-12-16 关西油漆株式会社 形成多层薄膜的方法
EP1284165A2 (en) * 2001-08-06 2003-02-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ainting vehicle body
CN1429665A (zh) * 2001-12-28 2003-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在机动车车体上形成涂层的工序和密封剂干燥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1567B2 (ja) * 1991-05-14 1997-05-2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マイカベース塗料の塗装法
JPH10296169A (ja) * 1997-04-23 1998-11-10 Nippon Paint Co Ltd 3コート1ベーク型高彩度ソリッド色塗膜形成方法
JPH11262727A (ja) * 1998-03-17 1999-09-28 Kansai Paint Co Ltd 複層上塗り塗膜形成方法
JP2002167696A (ja) * 2000-11-27 2002-06-11 Nippon Paint Co Ltd 塗膜形成方法及び被塗物
JP2003093966A (ja) * 2001-09-20 2003-04-02 Nippon Paint Co Ltd 自動車車体の塗膜形成方法及び塗膜を有する自動車
US20060008588A1 (en) * 2004-07-12 2006-01-12 Marc Chill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 coatings
JP4647262B2 (ja) * 2004-08-25 2011-03-0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塗装方法
US20060177639A1 (en) * 2005-02-04 2006-08-10 Elzen Kerstin T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rimer surfacer-free multi-layer coatings
US7740911B2 (en) * 2005-10-07 2010-06-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 multi-layer coating on automobile bodies without a primer bak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1721A (zh) * 1996-11-15 1998-12-16 关西油漆株式会社 形成多层薄膜的方法
EP1284165A2 (en) * 2001-08-06 2003-02-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ainting vehicle body
CN1429665A (zh) * 2001-12-28 2003-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在机动车车体上形成涂层的工序和密封剂干燥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39060A2 (en) 2010-10-13
CN101850331A (zh) 2010-10-06
JP2010234179A (ja) 2010-10-21
EP2239060A3 (en) 2010-10-20
US20100247744A1 (en) 2010-09-30
JP4962518B2 (ja) 2012-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0331B (zh) 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及涂装装置
US10239091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layer coating film
US5882734A (en) Multilayer lacquering process
US20040241332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hromophoric and effect-producing multilayer coatings
CN101870188B (zh) 叠层涂膜构造
US8877295B2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 coatings
JP2016221473A (ja)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JP2011251253A (ja)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JP5293341B2 (ja) 自動車車体の塗装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US2012014177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reating sparkle effect in exterior vehicle paint and using glass flake
JP4712630B2 (ja) 多層塗膜の補修方法およびそれから得られた被塗物
JP3783090B2 (ja) 自動車上塗塗装方法
JP6343518B2 (ja) パール調の遮熱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れから得られる遮熱複層塗膜
JP2010234186A (ja) 自動車車体の塗装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5515362B2 (ja) 自動車車体の塗装方法
JP5179917B2 (ja) 塗装方法
JP2019084711A (ja) 塗装補修品および塗装補修方法
JP2005007219A (ja) 光輝性塗膜の形成方法
WO2022085261A1 (ja) 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2コート塗膜、塗装品、2コート塗装方法及び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キット
JP4138954B2 (ja)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JP3951254B2 (ja) 自動車塗装方法
CN116689264A (zh) 车辆涂装构造
WO2019049403A1 (ja) 車両
JP2515336B2 (ja) 自動車の上塗り塗装方法
JP2009233522A (ja) 塗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