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6944A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6944A
CN101846944A CN200910169074A CN200910169074A CN101846944A CN 101846944 A CN101846944 A CN 101846944A CN 200910169074 A CN200910169074 A CN 200910169074A CN 200910169074 A CN200910169074 A CN 200910169074A CN 101846944 A CN101846944 A CN 101846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graphic fixing
fixing member
magnetic circuit
fixing band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9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6944B (zh
Inventor
长谷波茂彦
岩井清
枝正胜
野谷基
内山隆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6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6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9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41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being formed by tensioning the belt over a surface portion of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其包括导电层并且在通过电磁感应而使所述导电层实现自加热的情况下将调色剂定影到记录介质上;驱动单元,其可旋转地驱动所述定影部件;磁场产生部件,其产生与所述导电层交叉的交流磁场;磁路形成部件,其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所述交流磁场的磁路,并且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自加热而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定影部件;感应部件,其与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感应磁力线并且扩散热量;以及弹性部件,其具有沿着下述方向的力:即,将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按压在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上。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分别安装在诸如复印机和打印机等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已知使用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定影装置。
例如,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8-152247记载了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布置成面向磁场产生装置的发热控制部件,并且定影带夹在该磁场产生装置和该发热控制部件之间。该定影带具有发热层,并且发热控制部件包含具有居里点的热敏磁性金属材料。定影装置通过以居里点作为界限利用形成发热控制部件的热敏磁性金属材料的磁化和去磁化来控制发热层的发热。
另外,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8-129517记载了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设置在定影带的内周侧且利用磁场的作用发热的发热部件。该发热部件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即,在与定影带的内周面接触的同时面向磁场产生装置,并且定影带夹在该发热部件和该磁场产生装置之间。该发热部件的厚度大于集肤深度,并且包含磁性金属材料。
这里,通常通过以热容量小的带部件形成定影部件来缩短将定影部件加热到可定影温度所需的时间(预热时间),其中由电磁感应线圈对定影部件加热。然而,在包括下述定影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中,在重复进行加压和分离操作的情况下有时会损坏定影部件:该定影加压部件具有当进行定影时将记录介质按压在定影部件上而当不进行定影时将记录介质与定影部件分离的移动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得在设置有具有移动机构的定影加压部件的感应加热定影装置中不易损坏定影部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其包括导电层,并且在通过电磁感应而使所述导电层实现自加热的情况下将调色剂定影到记录介质上;驱动单元,其可旋转地驱动所述定影部件;磁场产生部件,其产生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导电层交叉的交流磁场;磁路形成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由所述磁场产生部件产生的所述交流磁场的磁路,并且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自加热而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定影部件;感应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感应已穿过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磁力线,并且将在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处产生的热量扩散;以及弹性部件,其具有沿着下述方向的力:即,将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按压在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方面中,在相对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弹性部件布置在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边缘的位置处或邻近于所述边缘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三方面中,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即,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端处的线圈直径形成为比所述螺旋弹簧中除所述至少一端以外的其他部分处的线圈直径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分别包括位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且被固定的一个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单元,其将由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定影单元,其包括定影部件、驱动单元、定影加压部件、磁场产生部件、磁路形成部件、感应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导电层并且在通过电磁感应而使所述导电层实现自加热的情况下将调色剂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驱动单元可旋转地驱动所述定影部件,当进行定影时,所述定影加压部件通过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接触且压靠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以形成在所述定影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插入其上保持有未定影的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定影咬合部分,从而使所述定影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且压靠所述定影部件,并且当不进行定影时,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移动而与所述定影部件分离,所述磁场产生部件产生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导电层交叉的交流磁场,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布置成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由所述磁场产生部件产生的所述交流磁场的磁路,并且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自加热而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定影部件,所述感应部件布置成与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感应已穿过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磁力线,并且将在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处产生的热量扩散,所述弹性部件产生沿着下述方向的力:即,将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按压在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上;以及控制器,其控制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六方面中,在相对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弹性部件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边缘的位置处或邻近于所述边缘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六或第七方面中,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八方面中,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六方面中,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分别包括位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且被固定的一个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六方面中,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抑制由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移动而导致的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件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在感应加热定影装置设置有具有移动机构的定影加压部件的情况下,也不易损坏定影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移动而导致的所述定影部件的变形,并且不易损坏所述定影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以较大的自由度设计用于按压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的弹性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在装配所述定影装置时,可以容易地布置所述弹性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易于装配的所述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保持高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移动而导致的所述定影部件的变形,并且不易损坏所述定影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以较大的自由度设计用于按压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的弹性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在装配所述定影单元时,可以容易地布置所述弹性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易于装配的所述定影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未采用本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变形同时抑制所述定影部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简图;
图2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的前视图;
图3为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定影单元的截面图;
图4为示出定影带的截面层的构造图;
图5A为其中一个端盖的侧视图,并且图5B为从图5A的VB方向看去的端盖的平面图;
图6为示出IH加热器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7为示出在定影带的温度处于不高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磁力线H的状态的简图;
图8为示出通过移动机构将加压辊与定影带分离的状态的简图;
图9为示出沿着图3和图8中的II方向看去的弹性部件支架和弹性部件的部分的简图;以及
图10A和10B为进一步详细地示出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图1为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简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并且包括:图像形成组件10,其基于各颜色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形成;以及控制器31,其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通信单元32,其例如与个人计算机(PC)3、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4等进行通信以接收图像数据;以及图像处理器33,其对由通信单元32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
图像形成组件10包括以一定间隔并排布置的作为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实例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以及11K(也统称为“图像形成单元11”)。各图像形成单元11包括:感光鼓12,其是形成静电潜像并且保持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的实例;充电装置13,其将感光鼓12的表面均匀充电为预定电位;发光二极管(LED)打印头14,其基于各颜色图像数据对经充电装置13充电的感光鼓12进行曝光;显影装置15,其对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鼓清洁器16,其对转印之后的感光鼓12表面进行清洁。
各图像形成单元11除了收纳在显影装置15中的调色剂不同以外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并且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以及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此外,图像形成组件10包括:中间转印带20,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1的感光鼓12上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多重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20上;以及一次转印辊21,其将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1中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此外,图像形成组件10包括:二次转印辊22,其将叠加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共同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记录纸张)即纸张P上;以及定影单元60,其是将已二次转印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的定影单元(定影装置)的实例。注意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中间转印带20、一次转印辊21以及二次转印辊22构成转印单元。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由控制器31控制的操作下进行采用下述过程的图像形成处理。具体而言,通信单元32接收来自PC 3或扫描仪4的图像数据,并且在该图像数据受到由图像处理器33进行的预定图像处理之后,生成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并且将这些图像数据发送到相应一个图像形成单元11。然后,例如在形成黑色(K)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1K中,在感光鼓12沿着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同时,充电装置13将感光鼓12均匀充电为预定电位,然后,LED打印头14基于从图像处理器33发送来的K颜色图像数据对感光鼓12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12上形成对应于黑色图像的静电潜像。然后显影装置15对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黑色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然后,在感光鼓12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以相同的方式,在图像形成单元11Y、11M以及11C中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以及蓝绿色(C)的调色剂图像。
一次转印辊21将在图像形成单元11Y、11M以及11C中的各个感光鼓12上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依次静电转印(一次转印)到沿着箭头B的方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20上。然后,形成各颜色调色剂图像彼此叠加的叠加调色剂图像。然后,随着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将中间转印带20上的叠加调色剂图像传送到布置有二次转印辊22的区域(二次转印部分T)。在正被传送的叠加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部分T的时刻,将纸张P从纸张保持单元40供应至二次转印部分T。然后,二次转印辊22借助于在二次转印部分T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作用,将叠加调色剂图像共同地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到传送来的纸张P上。
之后,朝向定影单元60传送其上静电地转印有叠加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定影单元60对被传送到定影单元60的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然后,将其上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P传送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部分处的纸张堆叠单元45。
同时,鼓清洁器16和带清洁器25分别去除一次转印之后附着在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和二次转印之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这样,对应于指定数量的打印纸张重复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
<定影单元的构造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定影单元60。
图2和图3为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60的构造的简图。图2为定影单元60的前视图,并且图3为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定影单元60的截面图。
首先,如截面图图3所示,定影单元60包括:感应加热(IH)加热器80,其是产生AC(交流)磁场的磁场产生部件的实例;定影带61,其是经过IH加热器80的电磁感应加热由此对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部件的实例;加压辊62,其是面向定影带61布置的定影加压部件的实例;以及按压垫63,其被加压辊62按压且定影带61夹在加压辊62和按压垫63之间。
定影单元60还包括:框架65,其支撑诸如按压垫63等构成部件;热敏磁性部件64,其通过感应在IH加热器80处产生的AC磁场而形成磁路;感应部件66,其感应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磁力线;磁路屏蔽部件73,其防止磁路朝向框架65泄漏;以及剥离辅助部件70,其辅助从定影带61上剥离纸张P。
<定影带的说明>
定影带61由最初形成为圆筒形状的环带部件形成,例如在初始形状(圆筒形状)时形成为具有30mm的直径和370mm的宽度方向长度。另外,如图4(示出定影带61的截面层的构造图)所示,定影带61是具有多层结构的带部件,其包括:基材层611;导电发热层612,其堆叠在基材层611上;弹性层613,其改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能;以及表面防粘层614,其被涂覆为最上层。
基材层611由耐热片状部件形成,用于支撑作为薄层的导电发热层612并且使得整个定影带61具有机械强度。此外,基材层611由具有一定厚度的某种材料形成。该材料具有允许磁场从中穿过以使得在IH加热器80处产生的AC磁场可以作用于热敏磁性部件64的特性(相对磁导率、比电阻)。同时,基材层611本身形成为不会由于磁场的作用而发热或不易发热。
具体而言,例如,将诸如非磁性不锈钢等厚度为30~200μm(优选为50~150μm)的非磁性金属或厚度为60~200μm的树脂材料等用作基材层611。
导电发热层612是导电层的实例,并且是通过在IH加热器80处产生的AC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发热的电磁感应发热层。具体而言,导电发热层612是当来自IH加热器80的AC磁场沿着厚度方向从中穿过时产生涡电流的层。
通常,将制造成本低的通用电源用作用于向IH加热器80供应AC电流的励磁电路(参考后述图6)的电源。为此,通常使用通用电源时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AC磁场的频率范围为20kHz~100kHz。相应地,导电发热层612形成为允许频率为20kHz~100kHz的AC磁场进入且从中穿过。
将导电发热层612的允许AC磁场进入的区域定义为“集肤深度(δ)”,该“集肤深度(δ)”表征AC磁场衰减到1/e的区域。使用下述公式(1)计算集肤深度(δ),其中f为AC磁场的频率(例如为20kHz),ρ为比电阻值(Ω·m),并且μr为相对磁导率。
相应地,为了允许频率为20kHz~100kHz的AC磁场进入然后穿过导电发热层612,导电发热层612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由公式(1)定义的导电发热层612的集肤深度(δ)。另外,作为形成导电发热层612的材料,例如使用诸如Au、Ag、Al、Cu、Zn、Sn、Pb、Bi、Be或Sb等金属、或者至少包括这些元素中的一种元素的合金。
&delta; = 503 &rho; f &CenterDot; &mu; r - - - ( 1 )
具体而言,作为导电发热层612,例如使用厚度为2~20μm且比电阻值不大于2.7×10-8Ω·m的包括Cu等的非磁性金属(相对磁导率大致等于1的顺磁性材料)。
另外,还考虑到缩短将定影带61加热到定影设定温度所需的时间量(在下文中称为“预热时间”),导电发热层612可由薄层形成。
接下来,弹性层613由诸如硅橡胶等耐热弹性材料形成。即将变成定影对象的保持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由多层作为粉末的各颜色调色剂形成。为此,为了在咬合部分N向整个调色剂图像均匀地供应热量,定影带61的表面优选可以变形成与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凹凸相对应。就这点而言,例如厚度为100~600μm且硬度为10°~30°(JIS-A)的硅橡胶可以用于弹性层613。
表面防粘层614与保持在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直接接触。相应地,使用具有高防粘性的材料。例如,使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层、PTFE(聚四氟乙烯)层或有机硅共聚物层或者由这些层形成的复合层。至于表面防粘层614的厚度,如果厚度太小,则无法获得足够的耐磨性,因此会缩短定影带61的寿命。另一方面,如果厚度太大,则定影带61的热容量将会过大以至于使预热时间变长。就这点而言,鉴于耐磨性与热容量之间的平衡,表面防粘层614的厚度可优选为1~50μm。
<按压垫的说明>
按压垫63由诸如硅橡胶或氟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并且由框架65支撑在面向加压辊62的位置处。然后,按压垫63布置成被加压辊62按压并且与加压辊62形成咬合部分N,并且定影带61夹在加压辊62和按压垫63之间。
另外,按压垫63对于位于咬合部分N的纸张进入侧(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预咬合区域63a和位于咬合部分N的纸张排出侧(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剥离咬合区域63b分别设定有不同的咬合压力。具体而言,预咬合区域63a位于加压辊62侧的表面形成为与加压辊62的外周表面大致对应的圆弧形状,进而形成均匀且宽的咬合部分N。此外,剥离咬合区域63b位于加压辊62侧的表面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即,利用来自加压辊62表面的较大的咬合压力局部地按压该表面,从而可使穿过咬合部分N的剥离咬合区域63b的定影带61的曲率半径小。由此,在穿过剥离咬合区域63b的纸张P上形成沿着纸张P与定影带61的表面分离的方向的卷曲(向下的卷曲),由此促进从定影带61的表面剥离纸张P。
注意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由按压垫63剥离纸张P的辅助单元,在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布置剥离辅助部件70。在剥离辅助部件70中,框架72以这样的状态支撑剥离挡板71:即,沿着与定影带61的旋转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谓的反向)将剥离挡板71定位成靠近定影带61。然后,剥离挡板71在按压垫63的出口处支撑形成在纸张P上的卷曲部分,由此防止纸张P朝向定影带61移动。
<热敏磁性部件的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热敏磁性部件64在不高于磁导率开始变化的温度(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为铁磁体。相应地,热敏磁性部件64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开始进行自加热。由于当进行定影时定影带61损失热量,因此此时定影带61的温度降低。然而,随着以相同方式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从定影带61产生热量,该热敏磁性部件64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对定影带61再次加热。相应地,定影带61的温度可以迅速地升至定影设定温度。
热敏磁性部件64形成为与定影带61的内周表面相对应的圆弧形状,并且布置成与定影带61的内周表面接触。将热敏磁性部件64布置成与定影带61相接触是为了:易于将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从热敏磁性部件64产生的热量供应至定影带61。另外,热敏磁性部件64保持在比定影带61的温度高出20℃~30℃的温度,以便向定影带61供应热量。
此外,热敏磁性部件64由这样的材料形成:即,该材料的磁性特性的磁导率显著变化的“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参考后面的说明部分)不低于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开始熔化的定影设定温度,并且还将该材料的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设定在低于定影带61的弹性层613和表面防粘层614的耐热温度的温度范围内。具体而言,热敏磁性部件64由具有在包括定影设定温度的温度范围内在铁磁性与非磁性(顺磁性)之间可逆变化的特性(“热敏磁性”)的材料形成。这样,热敏磁性部件64在不高于热敏磁性部件64呈现铁磁性的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用作磁路形成部件。此外,热敏磁性部件64感应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穿过定影带61到达定影带61内部的磁力线,并且形成AC磁场(磁力线)的磁路,从而使得磁力线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由此,热敏磁性部件64形成在内部环绕定影带61和IH加热器80的励磁线圈82(参考后述图6)的闭合磁路。同时,在超过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热敏磁性部件64使得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且穿过定影带61的磁力线从热敏磁性部件64中穿过从而沿着热敏磁性部件64的厚度方向横切热敏磁性部件64。然后,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且穿过定影带61的磁力线形成这样的磁路:即,该磁力线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然后穿过感应部件66的内部进而返回到IH加热器80。
注意到,例如,这里的“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是指磁导率(例如,由JIS C2531测定的磁导率)开始连续下降的温度,并且指穿过诸如热敏磁性部件64等部件的磁通量(磁力线的数量)开始变化的温度点。相应地,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是接近于居里点的温度,但是是与居里点概念不同的温度,其中居里点是物质的磁性消失的温度。
热敏磁性部件64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Fe-Ni合金(坡莫合金)等二元整磁钢或诸如Fe-Ni-Cr合金等三元整磁钢,将这些材料的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设定在140℃(定影设定温度)到240℃的范围内。例如,在Fe-Ni的二元整磁钢中,可以通过将Fe和Ni的比率分别设定为大约64%和36%(原子数比),从而将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设定为225℃左右。由于成型性和加工性良好、具有高导热性并且成本较低,包括坡莫合金和整磁钢在内的前述合金等适用于热敏磁性部件64。其他材料的实例包括由Fe、Ni、Si、B、Nb、Cu、Zr、Co、Cr、V、Mn、Mo等制成的合金。
另外,热敏磁性部件64形成为厚度小于相对于IH加热器80所产生的AC磁场(磁力线)的集肤深度δ(参考上述公式(1))。具体而言,例如,当使用Fe-Ni合金作为材料时,设定大约50~300μm的厚度。
<框架的说明>
用于支撑按压垫63的框架65由具有高刚性的材料形成,以使得在按压垫63受到来自加压辊62的按压力的状态下的偏斜量可以为预定量或更小。这样,在咬合部分N处沿着纵向的压力量(咬合压力)保持均匀。此外,由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60采用定影带61利用电磁感应发热的构造,因此框架65由这样的材料形成:即,该材料对感应磁场没有影响或几乎没有影响,并且不受感应磁场的影响或几乎不受感应磁场的影响。例如,使用诸如玻璃混合PPS(聚苯硫醚)等耐热树脂、或者诸如Al、Cu或Ag等顺磁性金属材料。
<感应部件的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应部件66形成为与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周表面相对应的圆弧形状,并且布置成与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然后,当热敏磁性部件64的温度升至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或更高时,感应部件66将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AC磁场(磁力线)感应到感应部件66的内部,进而形成与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相比更易产生涡电流I的状态。
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之后的磁力线H到达感应部件66,然后被感应到感应部件66的内部。选择感应部件66的材料、厚度以及形状以便在此时感应来自励磁线圈82的大多数磁力线H并且抑制磁力线H从定影单元60泄漏。具体而言,感应部件66可以形成为具有充分大于集肤深度δ(参考上述公式(1))的预定厚度(例如1.0mm)以允许涡电流I容易流动。由此,即使当涡电流I流入感应部件66时,发热量也非常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应部件66由具有跟随热敏磁性部件64的形状的大致圆弧形状且厚度为1mm的铝(Al)形成,并且布置成与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周表面接触。作为其他材料的实例,可以优选使用Ag或Cu。
此外,如上所述,感应部件66具有感应已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磁力线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扩散在热敏磁性部件64处产生的热量的功能。在实际的定影操作中,穿过定影单元60的纸张P的尺寸可变。因此,定影带61上有纸张P穿过的部分的温度由于向纸张P上定影导致的热量损失而降低。然而,定影带61上除了有纸张P穿过的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不会下降太多。相应地,定影带61上的温度分布变得不均匀。为此,需要通过感应部件66迅速消除定影带61的不均匀温度分布,然后使温度分布均匀化。
<IH加热器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IH加热器80,该IH加热器80利用AC磁场在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中的作用通过电磁感应而使定影带61感应发热。
图6为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IH加热器80的构造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IH加热器80包括:支撑部件81,其例如由诸如耐热树脂等非磁性材料形成;以及励磁线圈82,其用于产生AC磁场。此外,IH加热器80包括:弹性支撑部件83,其分别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将励磁线圈82固定到支撑部件81上;以及磁芯84,其形成由励磁线圈82产生的AC磁场的磁路。此外,IH加热器80包括:防护罩85,其用于屏蔽磁场;按压部件86,其朝向支撑部件81按压磁芯84;以及励磁电路88,其向励磁线圈82供应AC电流。
支撑部件81形成为截面跟随定影带61的表面的形状而弯曲的形状,并且形成为在支撑励磁线圈82的上表面(支撑表面)81a与定影带61的表面之间保持预定间隙(例如0.5~2mm)。另外,形成支撑部件81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耐热非磁性材料,诸如为:耐热玻璃;包括聚碳酸酯、聚醚砜或PPS(聚苯硫醚)的耐热树脂;以及其中含有玻璃纤维的耐热树脂等。
通过将绞合线缠绕成中空的卵形形状、椭圆形状或矩形形状的闭环而形成励磁线圈82,例如通过将90根直径分别为0.17mm的相互绝缘的铜线集束而获得绞合线。然后,当从励磁电路88向励磁线圈82供应具有预定频率的AC电流时,围绕励磁线圈82产生以缠绕成闭环形状的绞合线为中心的AC磁场。通常,将由前述通用电源产生的20kHz~100kHz的频率用于从励磁电路88供应到励磁线圈82的AC电流的频率。
作为磁芯84的材料,使用诸如软性铁氧体、铁氧体树脂、非晶质合金(无定形合金)、坡莫合金或整磁钢等由具有高磁导率的氧化物或合金材料形成的铁磁性材料。磁芯84用作磁路形成单元。磁芯84将产生于励磁线圈82的AC磁场的磁力线(磁通量)感应到磁芯84的内部,进而形成这样的磁力线的路径(磁路):即,来自磁芯84的磁力线横切定影带61而指向热敏磁性部件64,然后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并且返回到磁芯84。具体而言,采用产生于励磁线圈82的AC磁场穿过磁芯84的内部和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的构造,由此形成磁力线在内部环绕定影带61和励磁线圈82的闭合磁路。由此,产生于励磁线圈82的AC磁场的磁力线在定影带61的面向磁芯84的区域集中。
这里,磁芯84的材料可以为由于磁路的形成造成的损失量小的材料。具体而言,优选可以以减少涡电流损失量的形式(通过具有狭缝等来屏蔽或分断电流路径、或者叠加薄板等)来使用磁芯84。另外,磁芯84可优选由磁滞损耗小的材料形成。
磁芯84沿着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短于热敏磁性部件64沿着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的长度。由此,可降低磁力线朝向IH加热器80周边的泄漏量,进而提高功率因数。此外,还可抑制朝向形成定影单元60的金属材料的电磁感应,并且可提高定影带61(导电发热层612)的发热效率。
<定影带发热状态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定影带61利用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AC磁场而发热的状态。
首先,如上所述,将热敏磁性部件64的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设定在温度不低于用于定影各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设定温度且不高于定影带61的耐热温度的温度范围内(例如140℃~240℃)。然后,当定影带61的温度不高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时,靠近定影带61的热敏磁性部件64的温度对应于定影带61的温度,然后变得等于或低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为此,热敏磁性部件64此时具有铁磁性,这样,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AC磁场的磁力线H形成磁力线H穿过定影带61之后沿着扩展方向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的磁路。这里,“扩展方向”是指与热敏磁性部件64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图7为示出在定影带61的温度处于不高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磁力线H的状态的简图。如图7所示,在定影带61的温度处于不高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由IH加热器80产生的AC磁场的磁力线H形成磁力线H与定影带61交叉并且穿过定影带61然后沿着扩展方向(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的磁路。相应地,在磁力线H横切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的区域中每单位面积的磁力线H的数量(磁通密度)变大。
具体而言,在磁力线H从IH加热器80的磁芯84发射出并且穿过磁力线H横切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的区域R1和R2之后,磁力线H被感应到作为铁磁性部件的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为此,沿着厚度方向横切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的磁力线H集中进入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相应地,磁通密度在区域R1和R2变高。另外,在沿着扩展方向穿过热敏磁性部件64的内部的磁力线H返回到磁芯84的情况下,在磁力线H沿着厚度方向横切导电发热层612的区域R3中,从热敏磁性部件64内的磁势低的部分以集中方式朝向磁芯84产生磁力线H。为此,沿着厚度方向横切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的磁力线H以集中的方式从热敏磁性部件64朝向磁芯84移动,从而使得区域R3中的磁通密度也变高。
在磁力线H沿着厚度方向横切的定影带61的导电发热层612中,产生与每单位面积的磁力线H的数量(磁通密度)的变化量成比例的涡电流I。由此,如图7所示,在磁通密度发生大量变化的区域R1、R2以及R3中产生较大的涡电流I。在导电发热层612中产生的涡电流I产生焦耳热W(W=I2R),该焦耳热是导电发热层612的比电阻值R与涡电流I的平方的乘积。相应地,在产生较大涡电流I的导电发热层612中产生大量焦耳热W。
如上所述,在定影带61的温度处于不高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在磁力线H横切导电发热层612的区域R1、R2以及R3中产生大量热量,由此对定影带61加热。
顺便提及,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60中,热敏磁性部件64在与定影带61接触的状态下布置在定影带61的内周侧,由此提供这样的构造:即,将产生于励磁线圈82的磁力线H感应到磁芯84的内部的磁芯84与用于感应沿着厚度方向横切且穿过定影带61的磁力线H的热敏磁性部件64布置成彼此靠近。为此,由IH加热器80(励磁线圈82)产生的AC磁场形成短的磁路环,从而使得磁路中的磁通密度和磁耦合度增加。由此,在定影带61的温度处于不高于磁导率变化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可在定影带61中更加有效地产生热量。
<定影带的驱动机构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定影带61的驱动机构。
如前视图图2所示,将端盖67分别固定到框架65(参考图3)沿轴向的两端。端盖67在保持定影带61两端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同时沿着圆周方向旋转地驱动定影带61。然后,定影带61在两端处经由端盖67直接受到旋转驱动力,进而沿着图3中箭头C的方向例如以140mm/s的处理速度旋转地移动。
这里,图5A为其中一个端盖67的侧视图,并且图5B为从图5A的VB方向看去的端盖67的平面图。如图5A和5B所示,端盖67包括:固定单元67a,其配合在定影带61的相应一个端部的内部;凸缘67d,其外径形成为大于固定单元67a的外径,并且形成为当安装到定影带61上时沿着径向从定影带61突出;齿轮67b,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齿轮67b;以及轴承单元67c,其与在框架65的相应一个端部形成的支撑部件65a可旋转地连接且连接部件166置于轴承单元67c和支撑部件65a之间。然后,如图2所示,框架65两端处的支撑部件65a分别固定到定影单元60的壳体69的两端,由此在轴承单元67c分别与支撑部件65a连接的情况下可旋转地支撑端盖67。
作为端盖67的材料,使用具有高机械强度或高耐热性的所谓的工程塑料。例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PEEK树脂、PES树脂、PPS树脂、LCP树脂等是适用的。
然后,如图2所示,在定影单元60中,将来自作为驱动单元实例的驱动电动机9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传动齿轮91和92传递至轴93。然后,将旋转驱动力从与轴93连接的传动齿轮94和95传递至各个端盖67的齿轮67b(参考图5A和5B)。由此,将旋转驱动力从端盖67传递至定影带61,进而一体地旋转驱动端盖67和定影带61。
如上所述,定影带61在定影带61的两端处直接受到驱动力而旋转,由此可稳定地旋转。
这里,当定影带61在两端处直接受到来自端盖67的驱动力然后旋转时,通常施加约为0.1~0.5N·m的力矩。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带61中,基材层611例如由具有高机械强度的非磁性不锈钢形成。这样,即使当向整个定影带61施加约为0.1~0.5N·m的扭转力矩时,定影带61也不易出现压曲等。
另外,端盖67的凸缘67d可防止定影带61向某一方向倾斜或倚靠,但在此时,通常从定影带61的端部(凸缘67d)朝向轴向施加约为1~5N的压缩力。然而,即使在定影带61受到此压缩力的情况下,由于定影带61的基材层611由非磁性不锈钢等形成,因此可防止出现压曲等。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带61在定影带61的两端处直接受到驱动力而旋转,由此可稳定地旋转。另外,定影带61的基材层611例如由具有高机械强度的非磁性不锈钢等形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提供不易出现由扭转力矩或压缩力引起的压曲等的构造。此外,通过将基材层611和导电发热层612分别形成为薄层,可确保整个定影带61的柔性和挠性,从而使得定影带61可对应于咬合部分N来变形并且恢复到原始形状。
再来参考图3,加压辊62布置成面向定影带61,并且在由定影带61驱动的同时沿着图3中箭头D的方向例如以140mm/s的处理速度旋转。然后,在定影带61保持在加压辊62与按压垫63之间的状态下形成咬合部分N。然后,在使得保持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穿过此咬合部分N的同时,对纸张P施加热量和压力,由此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
加压辊62由包括如下部分的多层形成:实心铝芯体(圆柱状芯金属)621,其例如具有18mm的直径;耐热弹性层622,其覆盖芯体621的外周表面,并且由例如具有5mm厚度的硅橡胶海绵制成;以及防粘层623,其由厚度例如为50μm的诸如含碳的PFA等的耐热树脂或耐热橡胶形成,并且覆盖耐热弹性层622。然后,按压弹簧68(参考图2)在定影带61介于加压辊62和按压垫63之间的情况下例如以25kgf的载荷按压按压垫63。
同时,除了芯体621之外,加压辊62的耐热弹性层622和防粘层623由如上所述的相对软的材料形成。为此,如果即使当不进行定影时加压辊62也处于将定影带61夹在加压辊62和按压垫63之间来按压按压垫63的状态,则加压辊62可以变得不可恢复到原始形状。具体而言,加压辊62发生变形而保持为由咬合部分N形成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到咬合部分N的按压力的量不同于初始设计量。这样,根据规定不进行定影,从而失去定影单元60的性能。
<加压辊的移动机构的说明>
相应地,为了防止发生上述情况,在加压辊62上设置图中未示出的移动机构,在除了进行定影之外的其他时间段中进行将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分离的操作。具体而言,当进行定影时,使加压辊62接触并压靠定影带61的外周表面,进而形成在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之间插入其上保持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咬合部分N。另一方面,当不进行定影时,加压辊62移动而与定影带61分离。
图8为示出通过移动机构将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分离的状态的简图。
如图8所示,加压辊62和定影带61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为此,加压辊62的形状恢复到原始的圆形形状,从而使得加压辊62不大可能变形而可恢复到原始形状。
注意到,当进行定影时,可以通过移动机构使得加压辊62再次与定影带61形成接触,进而加压辊62返回到形成如图3所述的咬合部分N的位置处。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通过监视定影单元60的状态并且判断是否应当进行定影来进行上述移动操作。
这里,如图8所示在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分离的状态下,定影带61的形状通常为椭圆形状。另一方面,图3所述的定影带61的形状大致为圆形形状。具体而言,由于通过移动机构重复进行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彼此形成接触然后彼此分离的操作,因此定影带61的形状在椭圆形状与圆形形状之间反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位于热敏磁性部件64下游侧的边缘75与定影带61形成接触,然后与定影带61分离,并且重复进行上述操作。结果,可能会损坏定影带61的内表面。在定影带61的内表面损坏的情况下,损坏可能进一步扩展,因此有时会导致在导电发热层612(参考图4)上出现裂纹。如果定影带61以上述方式损坏,则定影带61不会根据设计规定而发热。此外,定影带61上的热量分布变得不均匀。
为了防止定影带61以上述方式损坏,可以考虑将热敏磁性部件64的位置移动且布置到图3和图8中较低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定影带61与热敏磁性部件64的边缘75接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热敏磁性部件64与定影带61之间的接触程度变弱,从而使得在热敏磁性部件64处产生的热量不易传递至定影带61。为此,难以在保持定影带61的温度同时还保持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就这点而言,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弹性部件74,通过由该弹性部件74施加的按压作用将热敏磁性部件64按压在定影带61上,从而保持热敏磁性部件64与定影带61彼此形成接触的状态,由此可解决上述问题。
<弹性部件的说明>
在下文中,将更加详细地说明弹性部件74及其作用。
如图3和图8所示,弹性部件74布置在弹性部件支架76与磁路屏蔽部件73之间。另外,利用安装到框架65上的固定支架79固定磁路屏蔽部件73的一个边缘即边缘77。固定支架79还固定热敏磁性部件64和感应部件66各自的一个端部,所述一个端部位于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然后,磁路屏蔽部件73的另一端部即边缘78与热敏磁性部件64和感应部件66连接。
在此构造中,由于磁路屏蔽部件73由铝等形成且具有弹性,因此边缘78可以边缘77为支点而相对于边缘77上下移动。另外,弹性部件74产生沿着从图3和图8中看去时为向上方向的III方向的力。根据此力,磁路屏蔽部件73的边缘78沿着III方向上移。由于磁路屏蔽部件73、热敏磁性部件64以及感应部件66在磁路屏蔽部件73的边缘78的部分相互连接,因此将由弹性部件74产生的力施加为沿着朝向定影带61的方向按压热敏磁性部件64和感应部件66的力。结果,热敏磁性部件64处于压靠定影带61的状态。具体而言,即使通过移动机构使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接触及与定影带61分离,并且如上所述重复此操作,热敏磁性部件64也可保持为压靠定影带61的状态。为此,定影带61的形状的变化细微,进而定影带61的形状保持为大致圆形形状。也就是说,可防止定影带61发生变形。结果,不易改变定影带61与热敏磁性部件64彼此接触的状态。相应地,不易发生源于定影带61的内表面在热敏磁性部件64的边缘75处的损坏而导致的定影带61的损坏。
此外,感应部件66也沿着由热敏磁性部件64所施加的按压力的方向移动,这样,不易改变热敏磁性部件64与感应部件66彼此接触的状态。为此,磁路形成的状态不易改变,此外由感应部件66施加的热扩散效果不易改变。相应地,即使在通过移动机构使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分离或使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接触的状态下,也可保持定影带61、热敏磁性部件64以及感应部件66相互接触的状态。结果,当通过移动机构使加压辊62返回到与定影带61接触的状态以便进行定影操作时,不易改变将热敏磁性部件64产生的热量供应至定影带61的状态,因此允许迅速开始定影操作。
此外,由于保持定影带61、热敏磁性部件64以及感应部件66相互接触的状态,热量不易扩散到外部。相应地,即使当不进行定影操作时,定影带61、热敏磁性部件64以及感应部件66的温度也不易改变。为此,同样根据这一点,不仅可迅速地开始定影操作,而且还可实现节能。此外,可实现定影单元60的稳定操作,因此可提供能够稳定地保持较高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考图1)。
注意到,弹性部件74不限于任何特定部件,可以使用板簧、螺旋弹簧等作为弹性部件74。然而,由于螺旋弹簧易于装配且使得设计自由度高,因此可优选使用螺旋弹簧。另外,弹性部件74的安装位置不限于任何特定位置,只要该位置允许弹性部件74将热敏磁性部件64和感应部件66按压在定影带61上即可。注意到,当通过上述移动机构将加压辊62与定影带61分离时,在沿着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定影带61的形状易于改变。另外,为了防止位于热敏磁性部件64的下游侧的上述边缘75损坏定影带61,弹性部件74可优选布置在热敏磁性部件64的边缘75处,或者布置在沿着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在下游侧邻近于边缘75的位置处。
另外,在上述实例中,固定磁路屏蔽部件73的一个边缘即边缘77。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通过粘结、焊接、螺钉连接等完全固定边缘77的情况,而是包括通过留有一定裕度的配合等来固定边缘77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装配。
图9为示出沿着图3和图8中的II方向看去的弹性部件支架76和弹性部件74的部分的简图。这里,为了简化说明,未示出热敏磁性部件64、感应部件66等。注意到,图3和图8示出了沿着图9中的III-III截面看去的弹性部件支架76和弹性部件74。
在图9所示的实例中,将螺旋弹簧用作弹性部件74。多个螺旋弹簧沿着定影带61的旋转轴向布置在弹性部件支架76上。在图9所示的实例中,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设置并且布置分别作为弹性部件74的六个螺旋弹簧。当以此方式设置多个螺旋弹簧时,即使在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而需要使用小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也可利用小位移量来产生大的力。此外,当以这种分散方式布置螺旋弹簧时,可以更均匀地产生力。为此,热敏磁性部件64和感应部件66可以沿着压靠定影带61的方向更平滑地移动。
图10A和10B为进一步详细地示出作为弹性部件74的螺旋弹簧的截面图。
优选地,螺旋弹簧的两端中至少一端具有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然后,图10A所示的螺旋弹簧741是仅有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螺旋弹簧的实例。另外,图10B所示的螺旋弹簧742是两端都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螺旋弹簧的实例。注意到,这里的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是指使得局部形成螺旋弹簧的线圈的直径小于其他线圈的直径的形状。在为螺旋弹簧741的情况下,线圈743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并且在为螺旋弹簧742的情况下,线圈744a和744b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
如上所述,两端中至少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螺旋弹簧允许较容易地布置螺旋弹簧。具体而言,例如在磁路屏蔽部件73中形成孔,在装配时将螺旋弹簧具有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前端部插入该孔中。将该孔的尺寸限定为这样的尺寸:即,允许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前端部插入孔中,而不允许没有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中央部分的线圈插入孔中。由此,在螺旋弹簧配合在孔中的状态下将螺旋弹簧固定在孔中。这样,在由于上述原因而仅可使用小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使得对螺旋弹簧和磁路屏蔽部件73的定位简单化。这样,易于进行装配。
注意到,尽管可以仅使螺旋弹簧两端中的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但可优选两端均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具体而言,当两端中仅有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时,在进行上述装配时,需要将线圈布置成将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前端部置于磁路屏蔽部件73一侧。另一方面,当两端均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时,在安装螺旋弹簧时不必考虑螺旋弹簧的方向。
作为螺旋弹簧的直径,没有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中央部分的线圈的直径例如为2mm~5mm。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的线圈的直径例如为1mm~4mm。螺旋弹簧的长度例如可以为5mm~10mm。此外,螺旋弹簧的圈数可以为5~10。另外,关于弹簧常数,可以使用产生0.1N/mm~1N/mm的力的螺旋弹簧。可以考虑螺旋弹簧所需的按压力、位移量的限制、待安装的螺旋弹簧的数量等来选定上述数值。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其包括导电层,并且在通过电磁感应而使所述导电层实现自加热的情况下将调色剂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驱动单元,其可旋转地驱动所述定影部件;
磁场产生部件,其产生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导电层交叉的交流磁场;
磁路形成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由所述磁场产生部件产生的所述交流磁场的磁路,并且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自加热而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定影部件;
感应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感应已穿过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磁力线,并且将在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处产生的热量扩散;以及
弹性部件,其具有沿着下述方向的力:即,将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按压在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相对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弹性部件布置在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边缘的位置处或邻近于所述边缘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分别包括位于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且被固定的一个边缘。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其将由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定影单元,其包括:
定影部件,其包括导电层,并且在通过电磁感应而使所述导电层实现自加热的情况下将调色剂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驱动单元,其可旋转地驱动所述定影部件;
定影加压部件,当进行定影时,所述定影加压部件通过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接触且压靠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以形成在所述定影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插入其上保持有未定影的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定影咬合部分,从而使所述定影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且压靠所述定影部件,并且当不进行定影时,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移动而与所述定影部件分离;
磁场产生部件,其产生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导电层交叉的交流磁场;
磁路形成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由所述磁场产生部件产生的所述交流磁场的磁路,并且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自加热而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定影部件;
感应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感应已穿过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磁力线,并且将在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处产生的热量扩散;以及
弹性部件,其产生沿着下述方向的力:即,将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按压在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上;以及
控制器,其控制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相对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磁路形成部件的边缘的位置处或邻近于所述边缘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线圈直径较窄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磁路形成部件和所述感应部件分别包括位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且被固定的一个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弹性部件抑制由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加压部件的移动而导致的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件的变形。
CN200910169074.7A 2009-03-27 2009-09-17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69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0334 2009-03-27
JP2009080334A JP4793467B2 (ja) 2009-03-27 2009-03-27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6944A true CN101846944A (zh) 2010-09-29
CN101846944B CN101846944B (zh) 2014-03-19

Family

ID=42771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907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6944B (zh) 2009-03-27 2009-09-17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65970B2 (zh)
JP (1) JP4793467B2 (zh)
CN (1) CN10184694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0835A (zh) * 2010-12-24 2012-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540838A (zh) * 2010-11-12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US8755725B2 (en) 2010-12-24 2014-06-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flexible fusing member
US8781380B2 (en) 2010-12-24 2014-07-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US8983351B2 (en) 2010-12-24 2015-03-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N105549367A (zh) * 2012-02-09 2016-05-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1003B2 (ja) * 2009-03-27 2011-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6307B2 (ja) * 2010-10-25 2013-10-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8403A (ja) * 2011-02-15 2012-09-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110B2 (ja) * 2012-01-26 2016-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3824B2 (ja) 2013-02-28 2016-03-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245B2 (ja) * 2013-03-2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5751B2 (ja) * 2013-03-29 2017-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05761B2 (ja) * 2014-07-16 2018-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42435B2 (en) * 2014-10-03 2016-09-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JP6304113B2 (ja) * 2015-04-20 2018-04-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8893B2 (ja) * 2016-10-27 2021-09-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34734A (ja) * 2020-08-19 2022-03-0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5820A (ja) * 1994-12-20 1996-09-13 Tdk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10282829A (ja) * 1997-04-01 1998-10-23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44993A (zh) * 1998-05-15 2004-11-10 ���µ�����ҵ��ʽ����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US20060285893A1 (en) * 2005-06-17 2006-12-21 Kenji Ishi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induction heater
US20070122214A1 (en) * 2003-10-21 2007-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apparatus
CN101187797A (zh) * 2006-11-24 2008-05-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51741A (zh) * 2007-02-23 2008-08-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6519B2 (ja) * 1997-02-28 2004-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3988251B2 (ja) 1998-05-15 2007-10-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295573C (zh) * 1999-03-02 2007-01-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像加热装置
JP2001215767A (ja) * 2000-02-07 2001-08-10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332295B2 (ja) * 2000-12-22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2311735A (ja) * 2001-04-13 2002-10-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6871041B2 (en) * 2003-03-19 2005-03-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29517A (ja) * 2006-11-24 2008-06-0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19266B2 (en) 2006-11-24 2011-09-13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061672B2 (ja) * 2007-03-16 2012-10-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5820A (ja) * 1994-12-20 1996-09-13 Tdk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10282829A (ja) * 1997-04-01 1998-10-23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44993A (zh) * 1998-05-15 2004-11-10 ���µ�����ҵ��ʽ����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US20070122214A1 (en) * 2003-10-21 2007-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apparatus
US20060285893A1 (en) * 2005-06-17 2006-12-21 Kenji Ishi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induction heater
CN101187797A (zh) * 2006-11-24 2008-05-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51741A (zh) * 2007-02-23 2008-08-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0838A (zh) * 2010-11-12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540838B (zh) * 2010-11-12 2014-1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540835A (zh) * 2010-12-24 2012-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US8755725B2 (en) 2010-12-24 2014-06-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flexible fusing member
US8781380B2 (en) 2010-12-24 2014-07-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US8838001B2 (en) 2010-12-24 2014-09-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 tubular member and leaf spring which urges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ubular member in radial direction
CN102540835B (zh) * 2010-12-24 2015-01-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US8983351B2 (en) 2010-12-24 2015-03-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N105549367A (zh) * 2012-02-09 2016-05-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549367B (zh) * 2012-02-09 2019-05-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93467B2 (ja) 2011-10-12
CN101846944B (zh) 2014-03-19
US7965970B2 (en) 2011-06-21
JP2010231094A (ja) 2010-10-14
US20100247183A1 (en)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6944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13906B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磁场产生装置
CN101561652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87496B (zh) 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69137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45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13907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22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4788789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磁界生成装置
JP584565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082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110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2446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磁界生成装置
JP5375393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磁界生成装置
JP52991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5942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磁界生成装置
JP2010224370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01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2403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1221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1221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722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7328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856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磁界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