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3143A -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基站设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基站设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3143A
CN101843143A CN200880114011A CN200880114011A CN101843143A CN 101843143 A CN101843143 A CN 101843143A CN 200880114011 A CN200880114011 A CN 200880114011A CN 200880114011 A CN200880114011 A CN 200880114011A CN 101843143 A CN101843143 A CN 101843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mobile radio
radio station
information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4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末满大成
铃木邦之
岸下整明
片多大
冈本圭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43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3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37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 H04W36/008375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消除了死区,移动站能与基站稳定地进行通信,并且减小了移交的失败率,减少了移交的次数。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以下结构:即,若移动站(11)获取的数据的质量信息是来自基站A的数据的质量信息,则将该信息通知给基站A,若是来自基站B的数据的质量信息,则将其通知给基站B。基站A、B分别采用将移动站(11)发送来的质量信息作为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上位装置(14)的结构,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将两个基站发送来的质量信息进行比较,选定质量较好的一个基站,指示该基站与移动站(11)进行通信,对于另一个基站,指示该基站不与移动站(11)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基站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移动站和基站之间相互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存在以下方式:即,在切换移动站(mobile node:移动节点)相连接的基站来进行移交(handover)时,通过比较移动站移交前后的链路带宽,在上层舍弃TCP(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等分组或减小比率。由此,可以进行与上层相对应的分组处理,能改善移交时的通信性能。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还存在以下方式:即,使用管理终端位置信息的家庭存储站,来确定与监视对象终端一起移动的特定终端。由此,可以确定与监视对象终端一起移动的特定终端。
此外,例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还存在以下方式:即,使用具有位置信息获取功能、周边信息收集功能的紧急中心,将来自卷入事件/事故的人的终端的紧急邮件通知给周边的终端。由此,能迅速地向周边的终端通知紧急信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481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286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5-222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式中,由于并不是移动站、而仅仅是在网络侧对移交前后的链路带宽进行比较,而没有从移动站的视角判定的信息,因此,存在用于舍弃分组或减小比率的信息量的精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式中,作为确定移动站位置的方法,仅仅是基站对移动站发送来的信号进行管理,因此,不具有减少移交失败、消除死区的效果。
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方式中,即使使用了具有位置信息获取功能、周边信息收集功能的紧急中心,也仅仅是将紧急中心置于某一特定的地方,而无法详细地确定基站的死区,从而无法获得减少死区、提高移交效率的效果。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消除死区、移动站能与基站稳定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并提供一种减小移交失败率、减少移交次数的移动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一种方式为包括移动站、基站、以及基站上位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将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信息、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信息、及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中的任一个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所述基站,所述基站或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历史信息的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二种方式为包括移动站、基站、以及基站上位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将所述移动站所处的衰落环境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所述基站,所述基站或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历史信息的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第第三种方式为包括移动站和多个基站、所述移动站能同时与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移动站利用与所述多个基站之间不同的副载波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根据本发明,由于基于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因此,确立了这样一种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能减小移交的失败率,减少移交的次数,并且能减少死区,使移动站和基站稳定地进行通信。
根据本发明,由于移动站利用与多个基站之间不同的副载波进行不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因此,与发送相同数据的情况相比,能传输更大的数据量。
关于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可利用下面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进一步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1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2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3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4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5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6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7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8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9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例10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物理信道的控制信道的数据格式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上位装置(网络)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说明基于历史信息推测移动站的移动方向的方法的图。
图16是说明移交失败历史的图。
图17是说明历史信息日志的获取方法的图。
图18是说明历史信息日志的获取方法的图。
图19是说明基于移动速度和接收功率的降低算出接收功率的急剧降低的方法的图。
图20是说明基站的天线分支数的增减的图。
图21是表示基于移动站的历史信息对天线分支数进行增减的基站结构的框图。
图22是表示在天线分支数判定部实现判定动作的程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是表示基于移动站的历史信息对基站作出指示从而使天线分支数增减的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接收电平和基站所选择的天线分支数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25是说明基于传输速度选择传输速度最大的基站为移交目标的状态的图。
图26是说明基于空闲资源数选择移交目标基站的状态的图。
图27是说明基于通信容量的增减是进行移交还是进行波束控制的图。
图28是说明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29是说明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的另一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用户输入移动站所处环境用的移动站画面的图。
图31是表示移动站在河中的情况下的基站通信区域的图。
图32是表示状况通知服务器向移动站输入历史信息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3是表示状况通知服务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34是表示接收来自状况通知服务器的信息、将其作为历史信息处理的移动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35是表示通知给基站侧的历史信息是移动站的高速移动速度的情况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图。
图36是说明通过检测衰落陷波推测移动速度的方法的图。
图37是说明检测衰落陷波的方法的图。
图38是表示用于判定计算出的移动速度是否是高速的表格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9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图。
图40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将从基站接收的数据耦合成一个数据格式的信道编码的图。
图41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图。
图42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动作的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结构的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1)
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移动站将通过其与基站的通信而获得的接收电平等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从而在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网络)侧选定更高精度的移交目标或进行波束控制,可考虑多种实施例。下面,说明各实施例。
(A-1.实施例1)
图1中示出实施例1的移动通信系统MC1的结构。
如图1所示,移动通信系统MC1是具有网络结构的系统,该网络结构是将包括基站控制装置、核心网络等的基站上位装置14与基站12、基站13等多个基站连接而成。
另外,图1中,在基站12(以下称为基站A)的通信区域和基站13(以下称为基站B)的通信区域之间存在移动站(=终端)11。
这里,基站A能与移动站11进行无线传输,也能通过有线或无线与基站上位装置14传输数据,基站B也具有与基站A相同的功能。
当移动站11位于既包含在基站A的通信区域内又包含在基站B的通信区域内的位置、移动站11想要在两个基站之间进行移交时,例如在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方式下,进行软移交,处于一个移动站同时与两个基站连接的状态。另外,若在进行硬移交的方式下,则认为处于以下状态:即,与基站A或基站B中的某一个连接,或者重复与基站A连接而切断与基站B的连接、和切断与基站A的连接而与基站B连接的动作。
接着,说明移动通信系统MC1的动作。
移动站11同时或交替地与基站A、基站B进行无线发送和接收。此时,移动站11采用以下结构:即,通过接收来自两个基站的下行链路数据并对其进行解调和解码等,从而测定与各基站发送来的数据的接收电平或CIR(推测传输路径特性)、SIR(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干扰比)等质量相关的特性,将其获取为质量信息。
并且,移动站11采用以下结构:即,若所获取的数据的质量信息是对来自基站A的数据的质量信息,则通知基站A;若所获取的数据的质量信息是对来自基站B的数据的质量信息,则通知基站B。
另一方面,基站A、基站B分别采用将移动站11发送来的质量信息作为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上位装置14的结构。并且,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对两个基站发送来的质量信息进行比较,选定质量较好的基站,指示其与移动站11进行通信(移交指示),对于质量较差的基站,指示其不与移动站11进行通信。
另外,移动站11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将来自基站A的数据的质量信息与来自基站B的数据的质量信息两者作为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A。反之,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将来自基站A的数据的质量信息与来自基站B的数据的质量信息两者作为历史通知给基站B。
以往,基站侧通过参考从移动站接收的数据的功率值等来切换移交目标,而通过采用以上说明的结构,在移动通信系统MC1中,由于将移动站侧的历史(接收信息)也纳入了考虑范围,由此能决定移交目标、移交定时,因此,能提高移交的精度,实现有效移交。
(A-2.实施例2)
图2中示出实施例2的移动通信系统MC2的结构。情况与图1相同,移动站11也是位于既包含在基站A的通信区域内又包含在基站B的通信区域内的位置,移动站11也是想要在两个基站之间进行移交。
在图2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2中,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14并不是基于来自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指示移交目标,基站上位装置14而是采用以下结构:即,基于来自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对预定的基站提供使其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从而使移动站11包含在通信区域内的控制信息,对其它基站提供使其通信波束不指向移动站11从而使移动站11未包含在通信区域内的控制信息。
图2中示出的例子是,对基站B提供使其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从而使移动站11包含在通信区域内的控制信息D1,对基站A提供使其通信波束不指向移动站11、从而使移动站11未包含在通信区域内的控制信息D2。
接收了控制信息D1的基站B将控制通信波束,使其指向移动站11,从而使得移动站11包含在基站B的通信区域B1内。另一方面,接受了控制信息D2的基站A由于未将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因此移动站11从基站A的通信区域A1内离开。
由此,通过利用来自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决定移动站11包含在哪一个基站的通信区域内,能高精度地去除通信电波的死区。
这里,波束指向等波束控制是指利用自适应阵等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加权处理,以集中提高基站向对象移动站发送的功率,或者反之提高从对象移动站接收的功率。
此外,也可以在各基站接收来自移动站11的发送数据,将测定了质量的结果和来自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一起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用于确定使移动站11包含在哪一个基站的通信区域内。
(A-3.实施例3)
图3中示出实施例3的移动通信系统MC3的结构。
在图3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3中,不仅基站12、基站13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基站15(以下称为基站C)也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而且,移动站11采用将移动站11的行动信息即移动方向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这里,移动站11向着基站B的方向移动,当前的情况是位于基站A的通信区域内,与基站A进行通信。但是,移动站11也刚进入了基站B的通信区域和基站C的通信区域,具有与两个基站稍稍进行了通信的历史。
移动站11保持该历史,将该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A。基站A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求出移动站11的移动方向,根据移动方向作出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的指示。
即,基站上位装置14将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基站,向基站B提供基站指定信息D3,并且向基站A提供解除与移动站11的通信的基站解除信息D4。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进行动作,使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接收到基站解除信息D4的基站A进行动作,停止将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另外,即使不进行通信波束的指向控制,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也可以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对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进行设定,接收到基站解除信息D4的基站A也可以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强制进行将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释放的动作。
此外,接收到历史信息的基站A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对该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求出移动方向,从而进行向基站B移交的动作。
即,基站A将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基站,向基站B提供基站指定信息D3。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进行动作,使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另外,即使不进行通信波束的指向控制,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也可以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强制地对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进行设定。
由此,在从移动站11的通信历史求出移动方向从而进行移交指示的情况下,由于只要对基站B进行一次移交即可,因此,与以往反复移交的方法相比,具有能有效地执行移交的效果。
即,在未考虑移动站11的移动方向的情况下,移动站11有可能向基站C移交,也有可能进行两次移交:即先从基站A向基站C移交,然后从基站C向基站B移交等,但通过考虑移动方向,则进行一次移交即可。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基站侧(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基于历史信息指定移交目标的基站,但也可以采用作出以下指定的结构来代替指定移交目标:即,如图2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2那样,通过基站上位装置14对基站A及基站B进行波束控制,从而使移动站11包含在基站B的通信区域内,而使移动站11不包含在基站A的通信区域内。
(A-4.实施例4)
图4中示出实施例4的移动通信系统MC4的结构。
在图4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4中,移动站11采用将移动站11的行动信息即移动速度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这里,移动站11从基站A向基站B高速移动,移动站11处于只和基站A通信的状态。
移动站11将移动速度的信息通知给基站A。
基站A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当接收到历史信息时,向基站A提供指示波束控制的控制信号D5,以使移动站11尽可能地不离开通信区域A1。另一方面,向基站B提供指示波束控制的控制信号D6,以使移动站11进入通信区域B1内。另外,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14还作出指示,使移动站11迅速地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
此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在基站A中处理来自移动站11的历史信息,进行波束控制,从而使移动站11尽可能地不离开通信区域A1,并且从基站A向基站B作出波束控制的指示,以使移动站11进入通信区域B1内。
通过使基站A将通信波束指向移动站11,从而使移动站11不离开区域,并且通过对基站B作出迅速移交的指示,即使移动站11正在高速移动,也能为移交确保充分的时间。
由此,在移动站进行高速移动的情况下,将该信息作为历史信息从移动站11通知给基站侧,从而能有效地进行移交。
另外,通过使来自基站A和基站B两者的波束都指向移动站11,不仅仅能进行移交,还具有减少死区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移动站11从基站A向基站B高速移动的情况,而在多个基站与移动站进行通信的软移交状态等的情况下,利用对电波的到来方向进行推测的算法等,处于和移动站通信的状态的所有基站都能得知移动站存在的方向。由此,基站能进行控制,使波束指向电波的到来方向,即使从移动站未提供移动方向的信息,也能使波束指向移动站。因而,即使从移动站11未提供移动方向信息或位置信息,也能进行使波束指向移动站11的控制。
然而,若有移动方向的信息,则基站能得知移动站是否在向本站(基站)移动,当移动站并未向本站移动时,由于不需要使波束指向移动站,因此,具有不必进行波束控制的效果。因而,历史信息中,除了移动速度之外,也可以与移动方向的信息组合。从而,具有以下效果:即,能限定使波束指向移动站的基站,能减少处理量,并且能实现省电,能将进行移交的次数限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位置信息也与移动方向的信息相同,能用于使基站得知移动站是否向本站(基站)移动,当移动站并未向本站移动时,由于不需要使波束指向移动站,因此,具有不必进行波束控制的效果。因而,历史信息中,除了移动速度之外,也可以与位置信息组合。
(A-5.实施例5)
图5中示出实施例5的移动通信系统MC5的结构。
在图5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5中,不仅基站12、基站13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基站15(基站C)也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而且,移动站11采用以下结构:即,测定移动站11从基站A~C接收的数据的传输速度,将上述通信状态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这里,移动站11与基站A~C这三个基站同时进行通信,或者只与基站A进行通信,由于移动站11也靠近基站B、基站C的通信区域,因此具有在不远的过去(例如,设置与时间相关的阈值,将该阈值以下的时间定义为不远的过去)与基站B及基站C都进行了通信的历史。
在移动站11与基站A~C这三个基站同时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移动站11将从各基站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通知给各基站,或者将从三个基站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全部通知给特定的一个基站。另外,也可以将从三个基站接收到的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全部通知给基站A~C的所有基站。
(A-5-1.只与一个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
在移动站11只与基站A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将当前与基站A进行通信的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和过去与基站B或基站C进行了通信的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全部从移动站11通知给基站A,或者将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相关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A~C的所有基站。
这里,如图5所示,传输速度在移动站11和基站A之间较小,在移动站11和基站B之间较大,在移动站11和基站C之间的传输速度是介于和基站A及基站B之间的传输速度的中间值。
获取上述传输速度的测定结果相关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的基站A或基站A~C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作出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的指示的结构。
即,基站上位装置14将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基站,向基站B提供基站指定信息D3,并且向基站A提供解除与移动站11的通信的基站解除信息D4。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对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进行设定,接收到基站解除信息D4的基站A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强制进行将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释放的动作。
由此,由于移动站11能以一次就向期待更大传输速度的基站移交,因此,能提高移交的效率和整体通信的效率。
此外,接收到历史信息的基站A也可以采用基于该历史信息执行向基站B移交的动作的结构。另外,基站A以外的基站也可以采用作出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的指示的结构。
另外,在基站上位装置14不指示移交目标,而是控制基站的波束来进行减少死区的动作的情况,也是有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来自移动站11的与传输速度相关的信息,控制基站B的波束,使其指向移动站11,从而能使传输速度最大的基站B与移动站11之间的通信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基站A的传输速度较小,因此控制其波束使其不指向移动站11,或者不进行波束指向控制。关于基站C也是一样。
由此,其结果是,移动站11能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并迅速地转移至进行传输速度最大的通信的状态。
上述波束控制的指示可以由各基站A~C进行,也可以由基站上位装置14进行。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基站B与移动站的通信传输质量,还增大了传输速度。
(A-5-2.与所有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
移动站11处于和基站A~C的所有基站同时通信的状态下的情况也与上述相同,从移动站11将与传输速度相关的信息通知给基站A~C或基站上位装置14时,基站A~C或基站上位装置14进行波束控制或指定移交目标。
此时,通过进行波束控制或指定移交目标,尽可能地使移动站仅与基站B通信,而切断其与基站A及基站C的通信,从而能释放基站A及基站C的资源,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这种方法在基站A~C与移动站11的通信都是交换相同数据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当基站A与移动站11之间、基站B与移动站11之间、基站C与移动站11之间都发送和接收不相同的独立数据(或在接收后组合成一个数据的数据)时,所有基站都进行使波束指向移动站11的控制。这是因为与尽可能多的基站通信连接能发送和接收更多的数据。
(A-6.实施例6)
图6中示出实施例6的移动通信系统MC6的结构。
在图6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6中,不仅基站12、基站13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基站15(基站C)也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而且,移动站11采用将表示该基站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移交失败历史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这里,移动站11处于和基站A进行通信、从基站A的通信区域向基站B的通信区域的方向移动的状态。途中,移动站11不仅仅进入基站B的通信区域内,还进入了基站C的通信区域内。此时,移动站11想要向基站C移交,但移交失败了好几次,从而判断出基站C并不适合作为移交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站11采用将基站C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正在通信中的基站A的结构。
获取了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的基站A,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作出移交指示,不是向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基站C移交,而是向未接收到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信息的基站B移交。
即,基站上位装置14将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基站,向基站B提供基站指定信息D3,并且向基站A提供解除与移动站11的通信的基站解除信息D4。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对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进行设定,接收到基站解除信息D4的基站A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强制进行将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释放的动作。
此外,接收到历史信息的基站A也可以采用基于该历史信息执行向基站B移交的动作的结构。
通过利用上述历史信息,能减少移交的次数,能有效地进行移交。
即,移动站11未将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信息通知给基站侧时,移动站11有可能进行两次移交,一次是移动站11从基站A向基站C移交,另一次是若移动站11进一步向基站B的方向前进,则接着从基站C向基站B移交,而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移交一次即可。
这里,采用以下结构:即,关于是否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是由向该基站的移交是否失败了预先确定的次数来判定。例如,若设判定基准为失败两次,则在图6那样移动站11从基站A的通信区域内向基站B的通信区域内移动的情况下,途中,移动站11也进入到基站C的通信区域内,但尝试向基站C移交,连接后却立即断开等,若这样的失败重复两次时,则移动站11判定基站C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
然后,将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信息保存在移动站11内,并保存一定期间,将其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正在通信中的基站A。但是,当移交目标的候补基站只有基站C时,向基站C进行移交。
由此,通过指定移交成功的可能性较高的基站作为移交目标,即使只有一点可能性,也能减少移交失败。
(A-7.实施例7)
图7中示出实施例7的移动通信系统MC7的结构。
在图7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7中,不仅基站12、基站13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基站15(基站C)也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而且,移动站11采用将想要向基站移交但失败了的移交失败历史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此外,在图7的例子中,移交失败历史也包括与连接中的基站的通信也被切断的信息。这里,移动站11处于和基站A进行通信、在基站B和基站C中间的附近移动的状态。因而,虽然移动站11进到基站C及基站B两者的通信区域内,但由于从基站C发送的功率更大等原因,移动站11首先尝试向基站C移交,但是该通信被切断,移交失败。还处于与移交源即基站A的通信也被切断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站11不仅仅将未转移至与移交目标即基站C进行通信的信息,还将其与移交源即基站A的通信也被切断从而无法返回移交源的信息保存在移动站11内,并保存一定期间。
然后,当与任一个基站再次连接时,对于再次连接的基站(图7例子中的基站A),将所保存的移交失败历史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A。基站A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基于移交失败历史作出指示,以向基站B移交,而不是向移交失败的基站C移交。
即,基站上位装置14将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基站,向基站B提供基站指定信息D3,并且向基站A提供解除与移动站11的通信的基站解除信息D4。接收到基站指定信息D3的基站B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对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进行设定,接收到基站解除信息D4的基站A利用来自应用程序的宏通知等,强制进行将用于和移动站11进行通信的资源释放的动作。
此外,接收到历史信息的基站A也可以采用基于该历史信息执行向基站B移交的动作的结构。
通过利用上述历史信息,将无失败历史的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从而能减少移交失败。
此外,基站上位装置14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不是指定基站B为移交目标,而是使基站B及基站C自发地(或者是基站上位装置14对基站B及基站C)进行波束控制,以使基站B的波束指向移动站11,而基站C的波束不指向移动站11(或空指向移动站11),从而能使移动站11更容易向基站B移交,而不是向基站C移交。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移交较容易失败的基站C相比,移动站11更容易向基站B移交,从而能减少移交失败,并且通信区域的形状被改变,使得正常通信得以继续,因此,实质上具有有助于减少死区的效果。
此外,在从天线发送来的电波、或天线接收的电波的波束图中,将波束的电场强度急剧下降的部分称为“空(null)”,“空指向”是指将该部分指向移动站。
(A-8.实施例8)
图8中示出实施例8的移动通信系统MC8的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MC8与利用图7进行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7相同,移动站11采用将想要向基站移交但失败了的移交失败历史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此外,在图8的例子中,移交失败历史也包括想要向基站C移交但失败从而返回与连接中的基站A的通信(与基站A的通信得以继续)的信息。这里,移动站11处于和基站A进行通信、在基站B和基站C中间的附近移动的状态。因而,虽然移动站11进到基站C及基站B两者的通信区域内,但由于从基站C发送的功率更大等原因,移动站11在过去(或一定时间内)尝试向基站C移交,但通信被切断,移交失败,继续与基站A进行通信。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站11将其与基站C之间在过去移交失败从而无法向基站C移交而返回与基站A的通信的移交失败历史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A。基站A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采用以下结构:即,基于移交失败历史作出指示,以向基站B移交,而不是向移交失败的基站C移交。
此外,接收到历史信息的基站A也可以采用基于该历史信息执行向基站B移交的动作的结构。
通过利用上述历史信息,将无失败历史的基站B指定为移交目标,从而能减少移交失败。
此外,基站上位装置14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不是指定基站B为移交目标,而是使基站B及基站C自发地(或者是基站上位装置14对基站B及基站C)进行波束控制,以使基站B的波束指向移动站11,而基站C的波束不指向移动站11(或空指向移动站11),从而能使移动站11更容易向基站B移交,而不是向基站C移交。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移交较容易失败的基站C相比,移动站11更容易向基站B移交,从而能减少移交失败,并且通信区域的形状被改变,使得正常通信得以继续,因此,实质上具有有助于减少死区的效果。
(A-9.实施例9)
图9中示出实施例9的移动通信系统MC9的结构。
在移动通信系统MC9中,基站12(基站C)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而且,移动站11采用以下结构:即,测定所接收数据的接收电平,将接收电平的好坏等与信号质量相关的测定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A。
基站A将该历史信息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14。基站上位装置14基于历史信息,提供控制信息D1,以使基站A的波束指向移动站11,使得移动站11包含在通信区域内。
基站A基于控制信息D1,使波束指向移动站11,提高接收电平。
由此,由于通过利用移动站11的接收电平的测定信息作为历史信息,能够使基站A更准确地将波束指向移动站11,因此,能使移动站11稳定地持续留在基站A的通信区域内。
(A-10.实施例10)
图10中示出实施例10的移动通信系统MC10的结构。
在移动通信系统MC10中,与利用图9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9相同,将移动站11的接收电平的测定信息用作为历史信息,但在移动通信系统MC9中,基站上位装置14向基站A作出指示,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11,而在移动通信系统MC10中,采用基站A自行判断历史信息、从而使波束指向移动站11的结构。
由于基站A进行判断,因此不会产生从基站A向基站上位装置14的通信所需时间的延迟,能比基站上位装置14的控制更快地使波束指向移动站11。
(A-11.基站的结构)
接着,利用图11所示的框图,对利用图1~图10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1~MC10中使用的基站A~C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基站的主要结构包括:天线AT1(天线分支);接收和发送模拟信号的无线部RX1;A/D转换部101;D/A转换部108;以及数据处理部100。
数据处理部100包括:解调部102;解码部103;历史信息获取部104;解析部105;编码部106;调制部107;以及波束形成部109。
这里,历史信息获取部104和解析部105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实现,解码部103、编码部106、波束形成部109用DSP和FPGA中的任一种或两种实现。
用天线AT1接收的模拟数据在无线部RX1从无线频率的高频(W-CDMA方式下为2GHz左右)进行下变频至基带(例如16MHz)范围,变成基带信号,提供给A/D转换部101,从而从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
数字数据经解调部102(在此也进行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解调等)进行解调,若是物理信道(W-CDMA方式(3GPP TS25.211标准)),则再现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专用物理控制信道)。
此时,在物理信道中,像控制信道(W-CDMA方式下为DPCCH)那样的信道被复用,该信道中包含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在历史信息获取部104取出该历史信息,在解析部105通过引用表格等确定历史信息。然后,在波束形成部109,为每一个天线分支算出与数据相乘的加权系数。接着,在调制部107将算出的加权系数与数据相乘。将相乘后的数字数据在D/A转换部108转换成模拟数据,在无线部RX1进行上变频,作为无线频率的高频从天线AT1发送。
关于加权系数的计算方法,使用LMS(Least Mean Square:最小二乘法)、RLS(Recursive Least Mean:递归最小二乘法)等算法,例如《基于阵列天线的自适应信号处理(菊间信良著,科学技术出版)》所示的那样。
加权系数用于波束控制,例如进行以下控制:即,若使波束指向移动站,则原样使用所算出的系数,若使波束不指向移动站,则使加权系数无效(全为“1”)。
若历史信息包含在信道解码后的传输信道(W-CDMA方式下为DTCH(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专用话务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中,而不是包含在物理信道的控制信道(W-CDMA方式下为DPCCH)中,则将在解码部103进行了解码的数据中的历史信息,在历史信息获取部104取出,并在解析部105进行确定。
在获取了历史信息之后,可以将该数据作为消息,与数据分别发送到基站上位装置,也可以使其包含在数据中而发送到上位装置,利用上位装置所具有的相当于历史信息获取部的功能,取出历史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在基站上位装置对移动站的历史信息进行处理。
这里,解码部103是进行所谓的L2处理或信道解码的功能部,对解调后的数据进行上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基站上位装置或历史信息获取部104。
这里,L2处理是指第二层的处理。具体而言,包括MAC(Media Access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等处理。
此外,L2处理或信道解码是已有的处理,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外,编码部106是进行L2处理或信道编码的功能部,对基站上位装置提供的下行链路数据实施L2处理或信道编码。
另外,在调制部107,对经编码部106进行了编码的数据,以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等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若是以OFDM方式进行传输,则在调制部107也进行OFDM的快速傅立叶反变换等。
此外,在调制部107进行处理过程中,当发送数据被分送到各天线分支时,还进行将在波束形成部109计算得到的各分支的加权系数与各分支相乘的处理。
(A-12.移动站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12所示的框图,对利用图1~图10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1~MC10中使用的移动站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移动站的主要结构包括:天线AT2;接收和发送模拟信号的无线部RX2;A/D转换部201;D/A转换部208;以及数据处理部200。
数据处理部200包括:解调部202;解码部203;历史信息存放部204;测定部205;编码部206;以及调制部207。
这里,解码部203、编码部206用DSP和FPGA中的任一种或两种实现,历史信息存放部204用存储器实现。
用天线AT2所接收的模拟数据在无线部RX2从无线频率的高频进行下变频至基带范围,变成基带信号,提供给A/D转换部201,从而从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
数字数据经解调部202(在此也进行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OFDM解调等)进行解调,在解码部203对解调后的数据实施信道解码或L2处理等上层处理。
在解调部202实施解调处理时,测定接收电平、SIR等。
另外,通过在解码部203实施信道解码,例如在W-CDMA方式下,对向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附加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ing:循环冗余校验)结果的OK(无错误数据)数(或NG(错误数据)数)进行计数。在测定部205,将上述测定结果转换成历史信息的格式(在接收电平或SIR具有-127~+127等8比特宽度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分级,从而使其包含在2比特左右的范围内等的处理),并存放于历史信息存放部204。在调制部207,将该历史信息插入到物理信道的控制用信道(W-CDMA方式下,相当于DPCCH)。
图13示出历史信息的插入位置的一个例子。
图13表示将历史信息插入到物理信道的控制用信道的情况下的信道格式。图13中,以0为起点的第9比特~第5比特是已知序列(导频比特)E4。第4比特~第3比特是数据格式类别信息(相当于W-CDMA方式下的TFCI)E3。第2比特~第1比特是历史信息E2。然后第0比特是发送功率控制用信息(相当于W-CDMA方式下的TPC比特)E1。在2个比特的历史信息的区域中,定义00:接收电平低;01:与基站A的移交失败一次等的信息。若用较少的比特数定义历史信息,则可以减小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网络)进行解析的负荷,可以实现高速处理。
此外,历史信息也可以在编码部206或上层处理中插入到数据(相当于W-CDMA方式下的DCCH、DTCH)中。
将插入了历史信息的数据从调制部207提供给D/A转换部208,将其转换成模拟信号,在无线部RX2进行上变频,作为无线频率的高频信号从天线AT2发送。
此外,图12中仅示出了一个天线AT2,但也可以有多个。在进行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入多出)的情况下,需要有多个分支。
(A-13.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14所示的框图,对利用图1~图10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1~MC10中使用的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基站上位装置包括:历史信息累积部301;解析部302;以及控制部303。
从基站将历史信息(测定信息)作为消息或者以包含在数据中的形式通知给基站上位装置,基站上位装置在历史信息累积部301取出该历史信息并将其存放,在解析部302确认历史信息的内容。然后,基于历史信息的内容,在控制部303生成基站要进行的动作的指示。
例如,在移动站正与基站A进行通信、向基站B或基站C的移交都有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了向基站C移交失败的历史作为历史信息时,基于该历史信息,指示基站A~C,以向基站B进行移交。由此,减少移交的失败率。
还例如,指示基站B进行波束控制,以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指示基站C进行波束控制,以使其波束不指向移动站。由此,能减少死区。
又例如,在移动站正与基站A进行通信、并且也进入了基站B和基站C的通信区域内的情况下,若设与基站A正在通信过程中的接收电平为较低的值,过去与基站B通信过程中的接收电平为较高的值,过去与基站C通信过程中的接收电平为较低的值,则接收到移动站发送来的与各基站的历史信息的基站上位装置,对基站A及基站B作出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的指示,或对基站B作出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11的指示,对基站C作出使其波束不指向移动站(空指向)的指示,促使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
由此,由于移动站能迅速地切换到与可以进行更稳定的通信的基站B进行通信,因此能使通信更加稳定。另外,也能使移交有效地进行,能减少死区。
(A-14.移动站测定部的判定动作)
接下来,利用图15,对利用图12进行了说明的移动站的测定部205的判定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5示出了一张历史表,该历史表说明在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是移动站的移动方向的情况下的测定部205的判定动作,对利用图3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3中的判定动作进行说明。
移动站11保持基站A、B、C的历史,基于接收电平、CIR(推测传输路径特性)、SIR之类的参数变大或变小的变化量,判定移动站11是靠近还是远离基站。
利用图15所示的表格,能读取以下信息。
基站(表中记为BTS)A的接收电平变大,CIR变小,SIR变小。
基站B的接收电平变小,CIR变小,SIR变大。
基站C的接收电平变小,CIR变大,SIR变大。
由此,判定移动站11靠近基站A,远离基站C,稍稍远离基站B。移动站11将该信息作为历史通知给正在进行通信的基站。
另外,也能通过将历史表分为短时间宽度(每隔1毫秒等)的历史和长时间宽度(每隔1秒等)的历史这样两层,将移动站短周期的行为和长周期的行为通知给基站。例如,当移动站蛇行地从基站C向基站A靠近时,或者走出建筑物的阴影时,使得基站C的SIR暂时变大,基于短期的历史,判断移动站靠近基站C,而基于长期的历史,基站C的SIR逐渐变小,判断移动站从基站C向基站A移动。
由此,通过将表格进行分层,消除了移动通信中经常出现的遮蔽物的影响,从而使得基站更准确地得知移动站的行为。此外,历史表不限定于分为两层,也能适用于分为三层以上,通过将其分为多层,移动站能将更详细的移动站的行为通知给基站。
通过使用多层的历史,基站也能进行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功率控制。即,在每隔1毫秒控制±1dB(改变基站向移动站发送的功率的控制、和基站增大或减小移动站向基站发送的功率的控制)的同时,也能或者每隔20毫秒控制+1dB。由此,具有使无线通信确保更高精度的高质量的效果。
由此,通过利用表格生成历史信息,能减小电路规模、存储量以及处理量。此外,在图15的表格的最下部,示出了对各参数进行加权的例子,示出了对接收电平乘以3、对CIR乘以4、对SIR乘以5的例子。
这里,CIR是表示进行无线传输时的信号的畸变度。计算方法例如通过基于移动站和基站之间发送接收的已知序列数据而算出其畸变来得到。
例如,当已知序列为1+0×j、1+0×j、1+0×j、1+0×j(j:复数,以I分量+Q分量×j的形式表现)时,基站发送出下行链路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路径,移动站接收该数据,在取出已知序列数据时,若变成1.2+0.3×j、1.1+0.5×j、0.9+0.3×j、1.4+0.2×j,则平均变为1.15+0.325×j,这就是从1+0×j发生畸变的畸变度。
另外,SIR为信号功率和干扰功率之比。作为计算方法的一个例子,可通过使用上述的已知序列数据、检查其偏差来得到。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方法求得:即,求出所接收的已知序列数据的数据方差,将其作为干扰电平,将所接收的同一已知序列数据的“实数部分(I分量)之和的平方”与“虚数部分(Q分量)之和的平方”的和作为信号电平,计算信号电平÷干扰电平。
利用图16,说明移动站的测定部205的判定动作的另一例。
图16示出了一张表格,该表格说明在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是移动站的移交失败历史的情况下的测定部205的判定动作,是对利用图6~图8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6~MC8中的判定动作进行说明。
移动站11位于基站A、基站B、基站C这三个基站服务区域内,移动站11当前正在与之通信的基站为基站A。
在图16所示的表格中,将移交简记为“HO”,对每一个基站示出HO失败次数、通信切断次数、向第三BTS移交的HO次数、以及返回HO源的次数。
在图16中,切断一次并不仅仅意味着想要向其它基站移交却失败了一次,还意味着与正在通信中的基站的通信也被切断。失败这一列中存放有失败次数的合计值,在该情况下,失败历史为一次。
另外,向第三BTS移交表示向并不是所期待的第三基站移交。
另外,返回HO源表示无法向移交目标移交而返回与原来正在通信的移交源的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
如图16所示,基站C在向第三BTS移交这一列中有一次历史,在返回HO源这一列中有两次历史。这表示移动站11向并不是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基站C移交了一次,还表示想要向基站C移交但失败两次而返回与原来的基站A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失败历史为三次。
另一方面,基站B无移交失败历史,尽管移动站在其通信区域内。这对于移动站从基站A向基站B及基站C的方向移动时、是要向基站B移交而不是向基站C移交来说,是有力的材料。
利用该历史,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对基站B作出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11的指示。由此,移动站11可以有效地向移交失败可能性较其它基站更小的基站B移交。
此外,作为历史,可以将表中的三个要因与数据对应而发送给基站,也可以不区分要因而是仅将每一个基站的失败这一列的次数与数据对应而发送给基站。
(A-15.历史信息的其它利用例)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利用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选定移交目标、或进行波束控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还有的利用方法是,在设置基站时,利用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推断出死区,并在此设置基站(或者使来自己设置的基站的电波到达此处)。利用图17,说明实现上述目的的结构。
如图17所示,在基站BS中设置日志输出功能,将移动站MS发送来的历史信息作为日志输出。
移动站MS接收基站BS发送来的数据,将其中接收功率较低之类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接收到该信息的基站BS将其作为日志输出。
用另外设置的日志收集装置LS收集从基站BS输出的日志,通过提高已设置的基站的发送功率来提高移动站的接收功率,能够减少死区。另外,利用所收集的日志,还能用于推断出死区从而设置新的基站的方法。
另外,图18中示出了以下结构:即,在基站上位装置OBS中设置日志输出功能,基站上位装置OBS通过基站BS接收移动站MS发送的历史信息,并将其作为日志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用另外设置的日志收集装置LS收集从基站上位装置OBS输出的日志,通过提高已设置的基站的发送功率来提高移动站的接收功率,能够减少死区。另外,利用所收集的日志,还能用于推断出死区从而设置新的基站的方法。
进行日志收集的作业并不是在每一个基站BS进行,而是在每一个将基站BS集中的基站上位装置OBS进行,从而能节约进行解析的用户收集日志所耗费的时间。
设置于基站BS及基站上位装置OBS中的日志输出功能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即,例如,在FPGA设置日志输出电路,该电路可将历史信息输出到基站BS及基站上位装置OBS的预定的连接器。在这种情况下,日志从连接器通过电缆传输到日志收集装置LS。
日志收集装置LS可通过在个人计算机中设置存储容量大的硬盘、或存储容量在GB(giga-byte:千兆字节)级别的大存储器等存放区域来实现,具有若按下显示器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上的日志获取按钮、则将连接器输出的日志信息保存到存放区域的系统。
(A-16.接收电平的利用例)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使用移动站从基站接收的接收功率(接收电平)作为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来选定移交目标或进行波束控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单独使用接收电平,而是将其与移动站的移动速度信息组合而使用。
图19中示出计算接收电平相对于移动站的移动速度而下降的表达式,作为将移动站的接收电平与移动站的移动速度信息组合使用的例子。
图19中,设x表示移动站的移动速度,y表示接收功率下降量(在某一时刻的接收电平与当前时刻的接收电平之差),k表示预先确定的常数,z表示接收功率下降量除以移动速度的值,该图示出了利用z与常数k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接收功率降低的状态的方法。
图19中,当算出值z在常数k以上时,判断接收功率突然下降,当算出值z小于常数k时,判断接收功率未突然下降。
当移动站向远离基站的方向移动时,移动站从基站接收的功率根据速度急剧减小,但这无法与因为是死区而使得接收功率突然下降的情况区别开来。然而,通过将接收功率下降量除以移动速度,可得到接收功率急剧下降的判断结果(图19中z≥k,z(k))与死区的确定更加一致的效果。
另外,通过将本判定结果作为历史信息,从移动站通知给基站,用于控制基站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或使基站上位装置向基站作出进行移交的指示,从而能实现稳定通信。
另外,通过将本判定结果作为历史信息,在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将其作为日志进行收集,从而确定死区,通过增大基站的功率或者在死区新设置超小型基站等,可以获得有助于减少死区的效果。
(A-17.利用历史信息的天线分支数控制)
下面,利用图20~图24,说明利用历史信息来控制天线分支数的系统。
图20是表示基站BS通过接收来自移动站MS的历史信息、对基站BS向移动站MS发送数据(或从移动站MS接收数据)时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进行增减的示意图。
从移动站MS接收了历史信息的基站BS进行使天线分支数增减的控制。即,在移动站MS通知例如接收功率变小这样的历史信息的情况下,增加基站BS的天线分支数,从而能增大移动站MS接收的功率。反之,在移动站MS通知例如接收功率过大这样的历史的情况下,减少基站BS的天线分支数,从而能减小移动站MS接收的功率至适当的大小。由此,具有减少基站的功耗的效果。
此外,在图20中,说明了基站BS自行判断天线分支数的增减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基站上位装置基于历史信息判断基站BS的天线分支数的增减、从而指示基站BS增减天线分支数的结构。
(A-17-1.基站的结构)
图21是表示基于历史信息可对天线分支数进行增减的基站的结构的框图。此外,对与图11所示的基站相同的结构,附加同一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图21所示的数据处理部100A中,包括:解调部102;解码部103;历史信息获取部104;编码部106;调制部107;以及天线分支数判定部110。此外,省略了图11中所示的解析部105及波束形成部109的记载
在解调部102,当物理信道的控制信道包含历史信息时,在历史信息获取部104取出该历史信息,并将其提供给天线分支数判定部110。在天线分支数判定部110,基于历史信息中包含的移动站的接收功率的信息,判定与移动站通信所需的天线分支数。
此外,当历史信息包含在物理信道的数据信道中、必须进行信道解码或L2处理才能取出该历史信息时,将其通过解码部103提供给历史信息获取部104。
例如,在W-CDMA方式下,当1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量的数据中第一个传输块的头两个比特为历史信息时,在解码部103提取历史信息。
经天线分支数判定部110判定后的所需天线数提供给调制部107时,在调制部107,使与各天线分支对应的信号相乘的加权值对于未使用的天线为0,对于使用的天线为1,这样进行相乘,从而使得信号仅对使用的天线有效。
天线分支数判定部110可以采用CPU、DSP、FPGA中的任一种结构。若是DSP,则当设历史信息为功率值信息时,利用程序可实现分支处理,使得在某一功率值A以上的情况下为两根天线、在某一功率值B以上且小于A的情况下为四根天线、在小于某一功率值B的情况下为八根天线等。图22示出用C语言编写该程序的例子。
通过采用以上说明的结构,基于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基站可以使天线分支数增减。通过减少天线分支数,与各天线连接的天线开关、功率放大器等高频设备的使用数减少,减少这一部分设备的功耗。另一方面,对于天线分支数增减的处理,在FPGA中作为电路实现时,FPGA工作时间因这一部分而变长,功耗稍有增加,在DSP或CPU中作为程序嵌入时,DSP或CPU的工作时间也因这一部分而变长,因此,功耗稍有增加,但上述功耗增加的部分比减少的部分要小,结果是得到降低功耗的效果。
(A-17-2.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
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基站基于历史信息判定天线分支数增减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由基站上位装置进行天线分支数增减的判定的结构。
图23表示基于历史信息可判定天线分支数增减的基站上位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3所示,基站上位装置包括:历史信息累积部301;解析部302;以及天线分支数判定部304。
从基站将历史信息(测定信息)作为消息、或以包含在数据中的形式通知给基站上位装置,基站上位装置在历史信息累积部301取出历史信息并将其存放,在解析部302确认历史信息的内容。
然后,在天线分支数判定部304,基于历史信息判定天线分支数。在这种情况下,若历史信息为接收电平,则利用记载了与接收电平对应的天线分支数的表格进行判定。
然后,基于天线分支数判定部304的判定结果,向正在与移动站通信的基站、或想要与移动站通信的基站发送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的信息。
图24是表示在上述天线分支数判定部304及图21所示的天线分支数判定部110、当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为接收电平时的接收电平与天线分支数的关系的表格。
这里,接收电平将接收功率或接收振幅的0~127这128个等级分成8份各有16个等级,分别分配天线分支数1~8。
此外,数值越大则接收电平越大,接收电平越大,则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设定得越少。反之,接收电平越小,则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设定得越多。
通过设定上述对应关系,在接收电平较大的情况下,能减少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在接收电平较小的情况下,能增加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
此外,也可以不采用图24那样的对应关系,而是采用例如接收电平为111~48则天线分支数设为4、接收电平为127~112则天线分支数设为2、接收电平为47~0则天线分支数设为6这样粗略的对应关系。通过上述设定,天线分支数4可以覆盖较大的电平范围,只有在接收电平为上限或下限的情况下才增减天线分支数,是与接收电平达到上限或下限这样的非常情况对应的结构。
通过使用以上说明的表格进行判定,能高速地进行判定处理,在基站上位装置中采用上述方法的情况下,从移动站获取历史信息后,可快速地将天线分支数信息通知给基站。
(A-18.解析部的解析动作)
接着,对用图11、图14、图21(未图示)及图22说明的设置于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的解析部的解析动作,进行举例说明。
(A-18-1.使用传输速度信息的情况)
图25示出移动站在移交时或在处于多个基站的通信区域内时(不限于移交时)、移动站向基站发送的历史信息中包含传输速度的信息的情况下利用该传输速度的信息决定移交目标时在解析部使用的表格。
在图25所示的表格中,存在基站A、基站B、基站C这三个移交目标候补基站(BTS),分别存放了某一阈值内的与过去通信时的传输速度相关的信息。即,基站A的传输速度为125kbps,为最大,基站B的传输速度为78kbps,为最小,基站C的传输速度为101kbps,介于两者中间。
因而,在解析部决定传输速度最大的基站A为移交(HO)目标。或者,决定进行波束控制,以使波束指向移动站的基站为基站A。
由此,由于在基站及基站上位装置的解析部中,将历史信息存放于表格并决定移交目标的候补或波束控制的目标,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决定移交目标或波束控制目标的候补。
(A-18-2.使用空闲资源数信息的情况)
图26示出了在采用移动站与基站通信时将通信状态的信息即移动站自身的空闲资源(无线资源)数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的情况下、利用该历史信息决定移交目标时解析部所使用的表格。
此外,移动站可以只与某一个基站连接,也可以同时与多个基站连接,也可以是从某一个基站向另一个基站移交时用于决定移交目标用的参考参数的情况。
当移动站例如只与基站C连接时,移动站与基站C进行通信,向该基站C通知空闲资源为5的历史内容。基站C或基站上位装置基于该历史信息,控制发送传输率使其上升。此外,作为控制发送传输率使其上升的结构,例如采用图11的例子,则设置传输率控制部来代替波束形成部109,控制编码部106而不是控制调制部107,进行控制以增大移动站所使用的资源数。
另外,若采用图14所示的基站上位装置为例,则在控制部303进行增大发送数据量等的控制。这种情况下,若是W-CDMA方式,则进行使用TFCI(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传输格式组合指示符)较大者等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移动站同时与多个基站连接的情况下,若将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各基站,则将分别与多个基站对应的空闲资源数存放到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的解析部的表格中。
即,在图26的表格中存放以下信息:即,当移动站与基站A连接时,空闲资源数为1;当移动站与基站B连接时,空闲资源数为3;当移动站与基站C连接时,空闲资源数为5。
根据上述表格,由于和基站C连接时的空闲资源数最多,因此,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增加下行链路数据量,从而提高基站C的传输率。在W-CDMA方式下,进行增大TFCI的控制。
此时,也可以考虑空闲资源数,根据以下历史信息进行动态地重新配置资源分配的控制:即,用于和基站A通信的资源数减少2,空闲资源数增加为3,用于和基站B通信的资源数不发生改变,用于和基站C通信的资源数增加2,空闲资源数减少为3。由此,能消除所使用资源数的不平衡,能进行稳定的通信。
另外,在移动站从某一个基站向另一个基站移交的情况下,若将来自移动站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则将与其它基站的空闲资源数相关的历史信息存放到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的解析部的表格中。若采用图26的表格为例,则由于和基站A连接时的空闲资源数最少,因此,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认为与基站A的通信最稳定,从而控制向基站A进行移交。
反之,有时候不同的系统对于通信质量和空闲资源数会有不同的考虑方法,当向基站C移交的情况是最能节约资源数时,当前正在通信的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进行控制,使移动站向基站C进行移交。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移动站侧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质量良好,而在基站侧来自移动站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质量较差。尽管移动站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的质量良好,但若由于基站侧(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从移动站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质量较差,则因此减小对移动站的下行链路数据的传输率,其结果导致移动站使用的资源数减少,空闲资源数增加。
由此,尽管质量良好,但在空闲资源数大的情况下,通过基于移动站向基站侧发送的历史信息的通知进行控制,来提高下行链路传输速度,从而起到能增大吞吐量、进行高效的数据通信的效果。
(A-18-3.使用通信容量增减的信息的情况)
图27示出了在采用移动站与基站进行通信时将通信容量的增减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的情况下、利用该历史信息决定移交目标时解析部所使用的表格。
图27(a)表示在使用资源数的增减及传输速度所规定的通信容量作为历史信息的情况下、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控制波束时的表格。
如(a)部分的表格所示,在确认了历史信息为资源数减少的情况下,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控制与移动站正在进行通信的基站,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另外,在确认了传输速度减小的情况下,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也控制与移动站正在进行通信的基站,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
另外,图27(b)表示在使用资源数的增减及传输速度所规定的通信容量作为历史信息的情况下、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控制移交时的表格。
如(b)部分的表格所示,在确认了历史信息为某一定时间之前移动站与某一个基站通信时资源数增加的情况下,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指示移动站向该基站进行移交。另外,在确认了传输速度增大的情况下,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也指示移动站向该基站进行移交。
由此,在使用通信容量的增减作为历史信息的情况下,也具有减少死区、提高移交效率的效果。
另外,通过将图27的表格分成短时间宽度的历史和长时间宽度的历史这样的多层,能更高精度地进行波束控制或移交指示。例如,在图27(a)的表格中,若短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未减少/传输速度未减小”这样的历史,长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减少/传输速度减小”这样的历史,则减小加权系数,使得波束缓缓地而不是迅速地指向移动站。
另外,若短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减少/传输速度减小”,则增大加权系数,进行使波束立即指向的控制。
在图27(b)的表格中也是一样,若短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数的增减:无增减;传输速度:无变化,长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数的增减:增加;传输速度:增大,则进行移交。
另外,若短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数的增减:减少;传输速度:减小,长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数的增减:增加;传输速度:增大,则进行移交。
另外,若短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数的增减:增加;传输速度:增大,长时间宽度的状态为资源数的增减:减少;传输速度:减小,则控制其不进行移交。
由此,通过将历史信息进行分层,可以更高精度地作出波束控制或移交的指示,可获得减少死区、提高移交效率的效果。
(A-19.波束控制的变化)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基站的波束控制是以提高与移动站的移交效率、减少死区为目的而进行的,但需要考虑以下的变化。
这里,作为对相邻基站的干扰的判定,是以相邻基站的历史信息表示资源数及传输速度突然下降、检测到与进行主要通信的基站之间的通信增大(干扰功率突然消失)的情况为例。
某一个移动站正在与进行主要通信的位置最近的第一基站通信,并且同时与和该基站相邻的第二基站通信。
或者,某一个移动站正在与进行主要通信的位置最近的第一基站通信,并且还进入了相邻的第二基站的通信区域内,根据进行移交的经验,在某一定时间以内残留了与第二基站通信的历史。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前者(同时与两个基站通信)情况下,是移动站将来自两个基站的历史信息通知给第一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从而第一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判定相邻基站的干扰。
即,第二基站的历史信息表示资源数及传输速度突然下降,并检测到与第一基站间的通信增大的情况下,判定第二基站即相邻基站存在干扰。
另外,后者(仅与一个基站通信)的情况下,是想要向第二基站移交并暂时进行了移交,但立即返回到第一基站时,可获得在某一定时间以内与第二相邻基站的通信历史为有效的历史,从而第一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判定相邻基站存在干扰。
接着,在判定了干扰之后,进行控制,使未产生干扰的第一基站增大发送功率,使其波束以覆盖第二基站的通信区域的形式指向移动站。即,进行覆盖干扰的波束控制。
由此,基站利用来自移动站的信息,能发现存在干扰的基站,从相邻的基站进行覆盖干扰的控制。
(A-20.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利用图5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5中,使用了传输速度作为历史信息,下面,利用图28示出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的第一例。
图28中示出了采用W-CDMA方式时的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在W-CDMA方式下,从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数减去附加于TB的CRC的NG(错误数据)数(CRC NG数),所得的数为CRC的OK(无错误数据)数(CRC OK数),对该数乘以每一TTI的TB的比特数,将其换算成每一秒的比特数,从而求出传输速度。此外,也可以采用通过对CRC的OK数而不是CRC的NG数直接进行计数、从而不计算(TB数-CRC NG数)的方法。
由此,由于能较容易地得到传输速度,因此,处理量少,可进行高速处理。
另外,移动站也可以仅仅将该CRC NG数(也可以是OK数)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计算由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进行,由于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也知道用于计算的TB大小等的CRC NG数以外的参数,因此传输速度的计算也可以在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进行。由此,由于不需要在移动站计算传输速度,因此具有能减小移动站的处理量、移动站将其作为历史信息高速地折返通知给基站的效果。
图29示出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的第二例。
在W-CDMA方式下,如图29所示,将TB数中附加于TB的CRC的OK数(CRC OK数)除以TB数,将该结果乘以该服务所能获取的最大传输速度,从而求出传输速度。
通过将TB总数与CRC为OK的TB数的比率乘以最大传输速度,可算出实际的传输速度。
若使用上述计算方法,与利用图28说明的计算方法相比,进行乘法运算的次数变少,处理变少,从而能高速地计算传输速度。
另外,也可以采用移动站仅仅将CRC OK数(或CRC NG数)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在基站、基站上位装置进行计算,这种情况与利用图28说明的计算方法相同,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A-21.由用户通知历史信息)
(A-21-1.由用户通知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以下结构:即,在移动站从基站接收数据时,利用移动站所设定的功能,自动地执行将接收电平等的测定结果作为历史信息进行通知、或将移交失败作为历史信息进行通知。
下面,说明用户通过GUI或按钮操作等在移动站中设定当前的衰落环境、并将该设定内容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
图30是表示用户将当前的衰落环境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时的移动站画面的图。
如图30所示,在移动站即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通信设备的显示器DP中,显示有选择室内、河/海、户外市区、户外(一般)、火车/汽车、新干线等环境的环境选择画面SL,用户可以任意地选择。
例如,若用户选择“室内”,则移动站将该信息作为移动站当前所处位置的衰落环境通知给基站。接收到该历史信息的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在最靠近移动站的室内存在具有室内用蜂窝小区半径的超小型基站的情况下,向该基站发出与移动站通信的指示,移动站优先与该超小型基站连接。
这里,若移动站进入了蜂窝小区半径较大(数km左右)的宏蜂窝小区基站的区域、和蜂窝小区半径较小(10m左右)的室内用(家用)超小型基站的区域这两者的通信区域内,若设是像W-CDMA方式下的软移交状态那样与两者连接的状态,则基站上位装置对基站作出指示,使得向超小型基站移交,仅与超小型基站通信,或者是正在通信中的基站对成为对象的基站作出指示,例如指示宏蜂窝小区基站等,使其波束不指向移动站。
由此,移动站能稳定地与超小型基站进行通信。另外,还可以将移动站用作为只能在上述家庭中使用的固定电话。
另外,若用户选择“河/海”,则由于视野较好,因此能实现消除来自远处基站的干扰波的动作,详细内容将利用图31在后文中阐述。
另外,若用户选择“户外市区”,则移动站将该信息作为移动站当前所处位置的衰落环境通知给基站。假设“户外市区”被建筑物包围或是建筑物中的办公室内。在死区较多、并在成为死区的地方设置有蜂窝小区半径为数m~数10m的超小型基站用于应对死区的情况下,当移动站与超小型基站正在进行通信时,正在通信中的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向其它基站作出指示,使得它们的波束不指向该移动站、或不进行移交。
由此,处于某一个建筑物的阴影下的用户稍微从建筑物的阴影走出时,就不受到宏蜂窝小区基站的干扰波的影响。但是,当和超小型基站通信的质量本身发生了恶化时,其它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解除超小型基站以外的基站不使波束指向该移动站的控制、或不进行移交的控制。
另外,若用户选择“户外(一般)”,则移动站将该信息作为移动站当前所处位置的衰落环境通知给基站。假设“户外(一般)”是住宅街或视野较好的一般的野外。
例如,在住宅街中,当某一住宅中设置有家用超小型基站时,对于在附近的道路上步行的用户来说,来自超小型基站的电波成为干扰。这是由于移动站位于宏蜂窝小区基站的通信区域、和家用超小型基站的通信区域的重叠部分中。
因此,当用户在户外时,将“户外(一般)”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当前正在进行通信的宏蜂窝小区基站,由此,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控制超小型基站,使其波束不指向该移动站,或者不向超小型基站分配资源等不进行连接,从而使其不与移动站通信。
由此,对于户外的移动站,能够减小来自设置于户内的超小型基站的干扰波。这里,由于被控制成不造成干扰的超小型基站与移动站暂时处于移交的状态,基站上位装置能确定是哪一个超小型基站,因此能进行上述控制。
此外,在用户选择“户外(一般)”前,移动站与超小型基站进行通信而未返回与宏蜂窝小区基站的通信的情况下,通过进行本设定,超小型基站通过自身控制或由基站上位装置控制超小型基站,使得来自超小型基站的波束不指向移动站,从而能返回与宏蜂窝小区基站的通信。
另外,若用户选择“火车/汽车”,则在“汽车”的情况下,在移动站的显示器DP中显示进行汽车导航这样的目的地设定的画面,用户输入目的地,从而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指示移动站和要进行通信的基站(或不要进行通信的基站),使得移动站能在移动的同时向最适合的基站移交,或者使最合适基站的波束指向移动站。由此,移动站能始终只与最合适的基站进行通信。
同样,在“火车”的情况下,在移动站的显示器DP中显示进行目的站的设定等的画面,用户进行目的站的设定,从而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指示移动站和要进行通信的基站(或不要进行通信的基站),使得能够进行最合适的移交及波束控制。
另外,若用户选择“新干线”,则与上述火车的情况相同,当设定目的站、所乘坐新干线的发车时刻等时,移动站将该信息通知给基站,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基于该信息,指示移动站和要进行通信的基站(或不要进行通信的基站),以使得能够对移动站进行最合适的移交及波束控制。
这里,之所以将新干线独立出来,是由于新干线的移动速度特别快,将要移交的基站的数量很多。例如,尽管在进入隧道期间处于和进入隧道前的基站连接的状态,但在刚离开隧道时,位于隧道前方的基站发出的电波就突然增强,从而在进行移交之前成为干扰波,W-CDMA方式等下存在的发送功率控制无效,连接有可能被切断。
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发生,在离开隧道的一小段时间内,控制隧道前方的基站,使得降低向移动站发送的功率,再缓慢地增大功率等。
在隧道中设置有基站本身或设置有基站天线的情况下,对以新干线的速度移动的移动站进行控制,以使其在进入隧道之前尽快地向隧道内的基站(基站天线)进行移交。
另外,当移动站在隧道内且将要离开隧道时,控制其尽快地向隧道外的基站进行移交。
另外,对隧道外的基站进行以下控制:即,在移动站处于隧道中的期间内,使波束指向隧道内的移动站,而当移动站离开隧道的一小段时间内,削弱指向移动站的波束的功率,以防止移动站接受的功率突然上升。
上述这些控制可通过选择“新干线”来进行,通过在新干线的移动过程中对移动站进行最适当的移交控制、波束控制,能与基站进行稳定的通信。
另外,若移动站将其正乘坐新干线中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则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能够得知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由此,由于能进行适合该衰落环境的基站内的接收处理(在解调处理中,使用环路滤波器进行平均化时,设定时间常数,使其最适合新干线的高速移动速度等)、移交、波束形成等,因此能提高通信质量,能稳定地进行通信。
除此之外,在选择了“新干线”的情况或选择了“火车”等高速移动中的情况下,在解调部进行减少接收功率的平均化次数来迅速检测路径等的动作,也是有效的。
由此,通过用户输入衰落环境,可以较简单地进行适合移动站所处环境的控制。
(A-21-2.选择了“河/海”情况下的动作)
接着,利用图31,说明用户选择了“河/海”情况下的动作例。
图31中,若正在与基站A进行通信的移动站11向河RV移动,则由于河RV的视野较好,因此接收到之前未接收到的来自基站C的电波。基站C的通信区域C1沿着河RV而存在,只有移动站11在河RV中时才进入该通信区域11内,若远离河RV,则来自基站C的电波马上无法接收到。另一方面,基站A的通信区域A1覆盖包含河RV在内的广阔区域,基站B的通信区域B1也覆盖河RV的附近。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向基站C进行移交,但由于也立即返回与基站A的通信,或立即向基站B的通信进行移交,因此都不需要与基站C进行通信。由此,来自基站C的电波能够成为干扰波。
若通过用户的画面操作将移动站11设定为当前正在河中,则将该环境信息通知给基站A及C。由此,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作出指示,以使基站C与移动站不进行通信,不使其波束指向移动站。从而,具有移动站11即使在河中也不易受来自基站C的干扰波的影响的效果。此外,也可以是宽阔的大道而不是河流,也有同样的效果。
(A-21-3.利用状况通知服务器自动获取环境)
接着,说明即使用户没有选择“河/海”等环境、也能自动获取移动站所处环境的结构。
图32与图31相同,是表示移动站11A在河RV附近的情况的图。如图32所示,沿着河RV设置有将移动站11A在河中的情况通知给移动站的状况通知服务器16(本地服务器),向进入了状况通知服务器16的通信区域内的移动站11A通知其在河RV内。因而,即使用户没有利用环境选择画面对移动站进行设定,移动站11A也能自动地得知自己所处的环境。
移动站11A通过将所获得的环境信息通知给基站A及C,如利用图31所说明的那样,能使其不易受基站C的干扰,具有能稳定通信的效果。
另外,并不限于河流,对于室内、汽车、火车、新干线,也可以采用通过使用上述状况通知服务器16自动得知移动站11A自身的环境等信息并将其发送到基站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超小型基站(可以配置在室内,也可以配置在户外)中包含状况通知服务器的功能,若在新干线、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配置状况通知服务器,则移动站乘坐交通工具时,移动站能从设置于交通工具中的状况通知服务器,得知其乘坐在交通工具上,并将该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
利用图33所示的框图,说明状况通知服务器16的结构。
如图33所示,状况通知服务器16包括:存放相当于历史信息的信息(环境信息)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62;将从该ROM162读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输出的D/A转换部161;将D/A转换部161输出的模拟信号发送到外部的天线160;以及用于将ROM162和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163。
此外,在ROM162和D/A转换部161之间也可以设置调制部。在这种情况下,在接收方的移动站中配置解调部。
另外,为了防止窜改环境信息,也可以将环境信息加密。在这种情况下,在图33的结构中,在ROM162和D/A转换部之间配置加密部。在接收方的移动站中配置解密部。
如上所述,状况通知服务器16采用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削减数字信号基板等的费用,另外,仅仅以近距离(20~30米左右)为对象,从而使得高频发送设备等使用低价产品即可。另外,由于通过到处进行设置,使得产品成为能大量生产(大量定购)的产品,另外ROM162、连接器163、D/A转换部161等各器件的价格低廉,因此状况通知服务器16整体的价格也低廉,从而降低配置成本。
另外,通过在状况通知服务器16中存放与位置相关的详细信息,还具有能使其通过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得知移动站11A在怎样移动的效果。
图34是表示可以从图33所示的状况通知服务器16接收环境信息的移动站11A的结构的框图。
图34所示的数据处理部200A基本上具有与用图12说明的移动站11的数据处理部200相同的结构,其与基站之间交换数据的处理动作相同,但该数据处理部200A还包括:从状况通知服务器16接收通知的天线AT3;对用天线AT3接收的信号进行下变频使其成为基带信号的无线部RX3;对基带信号进行A/D转换的A/D转换部211;对转换成数据信号的环境信息进行解析的环境信息接收部209;以及存放环境信息的环境信息存放部210。
在环境信息接收部209中,参照表格来解析信息,该表格中作出以下定义:即,当作为环境信息提供的数据为1时,移动站处于河中;当作为环境信息提供的数据为2时,移动站处于户内等。
此外,当对环境信息的信号进行调制时,则也可以在环境信息接收部209和A/D转换部211之间,如之前所说明的那样,配置解调部,当对环境信息的信号进行加密时,则也可以在环境信息接收部209和A/D转换部211之间配置解密部。
存放于环境信息存放部210的环境信息从上层插入到数据中,或在编码部206插入到其格式中,或在调制部207以比特插入到物理信道的控制信道(W-CDMA方式下,在DPCCH中设置的存放历史信息的区域)中。
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站11A能从状况通知服务器16自动地得知移动站11A当前在哪里、或在怎样的环境里的信息,能将该信息通知给基站或经由基站通知给基站上位装置。
(A-22.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利用图4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MC4中,使用了移动站的移动速度作为历史信息,下面,利用图35~图37,说明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图35是表示移动站11通知给基站侧的历史信息为移动站的“高速”移动速度的情况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图。
如图35所示,移动站11正在与基站A进行通信,并高速地向基站B的方向移动。在基站A和基站B的中间地点,进入基站B的通信区域B1内,此时,移动站11处于从基站A向基站B移交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作出以下设定:即,基站或基站上位装置(网络)基于移动站11通知给基站A或基站B的是正在高速移动中的历史信息,指示基站A和基站B,使其分别将波束指向移动站11,使通信区域尽可能地重叠,从而使移交也可以花费较长的时间。
由此,即使移动站11正在高速移动中,也不需要匆忙地进行移交,从而能减少移交的失败概率。
图36是表示移动站11内求出移动速度的步骤的流程图,在图12所示的移动站11的结构中,在解调部202或测定部205进行该计算。
首先,在解调部202内的接收电平测定部,测定移动站11从基站接收的信号功率的强弱(步骤S1)。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信号功率分级作为接收电平来求出。
将获得的接收电平提供给解调部202内的陷波检测部,判定电平是否下降(步骤S2)。若该下降被判定为衰落陷波(功率下降),则接着检测陷波的周期。
然后,在解调部202内的移动速度推测部,参照表格推测移动速度,该表格将陷波周期、无线频率、频带等信息与移动速度(也可以是最大多普勒频率)对应。由此,移动站能推测出移动速度。
陷波检测可根据信号的畸变度和接收电平的恶化求出。即,在接收信号的I的振幅和Q的振幅已知的情况下,信号的畸变度能利用图37所示的原理算出。
接收电平通过将接收信号的振幅大小分级而求出,使得某一值到某一值为电平3,某一值到某一值为电平17。
信号的畸变度例如是“I分量(实数部分)”(由于已知信号为1+0×j,因此是减去1后的差)和“Q分量(虚数部分)”的平方和,若该值在0.7以上,则判断畸变较大。
即,信号由复数来表达,若设已知信号(W-CDMA方式下为一个导频符号)为1+j×0,则在图37中,将其描绘于和I轴重叠的粗线的端点R的位置。
而接收信号(畸变信号)在图37中,描绘于由I轴和Q轴规定的象限内的细线的端点P的位置。两者的相位差及振幅差就是信号的畸变,在图37的情况下,由于点P的位置为1.1+j×0.9,因此失真度为1.1+j×0.9。
由此,在解调部202内的陷波检测部,首先求出信号的畸变度,然后根据接收电平,在信号的畸变度大、且接收电平低的情况下,判断检测出了陷波。
此外,接收电平例如在分级成电平0~127的情况下为电平10以下,则判断接收电平较低。
这里,陷波检测部、移动速度推测部等都由DSP或FPGA实现。
另外,通过参照图38所示的表格对条件进行细分,从而能求出计算出的移动速度是否是高速的标准。
即,若时速小于40km/h,则作为低速处理,若时速在40km/h以上但小于80km/h,则作为中速处理,若时速在80km/h以上但小于200km/h,则作为中高速处理,若时速在200km/h以上,则作为高速处理。
(A-22-1.传输速度的计算方法的另一例)
另外,移动速度除了用图36所示的方法求出以外,也可以综合接收电场强度的历史、移动站所计算出的推测传输路径特性(CIR)的大小、接收功率(W-CDMA方式下为来自基站的功率固定的公共信道)、频率偏差、延迟分布的移动等求出。在这种情况下,若来自某一个基站的接收电场强度或接收功率缓慢增大,则判断靠近的速度慢,若来自某一个基站的接收电场强度或接收功率迅速减小,则判断远离的速度快。
对于CIR的大小,可根据CIR偏离1+0×j的大小来进行判断,另外,若相位快速旋转,则可以判断移动速度大,若相位缓慢旋转,则可以判断移动速度小。
若频率偏差也迅速增大(减小),则判断移动速度大,若偏差缓慢增大(减小),则判断移动速度小。
关于延迟分布的位置的移动,可以根据相关最大的位置移动的速度来判断移动速度。也可以将它们组合来判断移动速度,还可以将其与从衰落陷波求出的结果组合,综合地判断移动速度。
另外,通过将图15的历史表分成短时间宽度(每隔666μs等)的历史和长时间宽度(每隔20ms等)的历史这样的多层,也能大致推测其移动速度。即,若666μs宽度的历史中变化较小但20ms宽度的历史中变化中等,则推测出移动站以低速移动。另外,当666μs宽度的历史中变化大时,可以推测出移动站以高速移动。通过采用这种推测方法,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能简单地推测移动站的移动速度。
如上所述,通过基于多个测定结果来求出移动速度,能提高移动速度的推测精度。
(B.实施方式2)
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移动站能同时与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对每一个基站发送和接收不同的数据。
图39示出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39中,基站上位装置361与多个基站362、363、364及365连接。此外,与基站的连接,既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基站362~365与移动站366通过无线传输进行通信。
接下来,参照图39说明动作。
图39中,移动站366同时与基站363及364通信。此时,移动站366对基站363及364分别发送和接收不同的数据。
作为发送和接收不同数据的方法,是当移动站采用OFDM方式以无线传输从移动站向基站发送数据时,使用某一个副载波将数据A发送到基站363,使用在数据A的传输中未使用的副载波将数据B发送到基站364即可。
另一方面,当基站采用单载波传输来进行从基站向移动站的发送时,基站363及364将各自的数据发送到移动站366,移动站366通过OFDM方式等的多载波传输,分别使用不同的副载波来接收数据即可,即用第一个副载波接收来自基站363的数据,用第二个副载波接收来自基站364的数据。
由此,与在移动站366和基站363及364之间发送和接收相同数据的情况相比,移动站366可以传输更大的数据量。
另外,也可以将某一数据序列分割成多个数据,将其分别发送到不同的基站。图40示出这种情况的动作例。
图40是表示进行信道编码及信道解码时、将各数据分割及耦合的方法的流程图。
此外,图40中,还示出了移动站366从基站363及364分别接收不同数据时的信道解码方法。
信道解码是指例如3GPP TS25.212所规定的那样、从适合物理层的帧格式转换到适合更上层的帧格式。
图40中,当来自基站363的数据输入时(步骤S10),将其转换成无线信道格式(步骤S11)。同样,当来自基站364的数据输入时(步骤S13),将其转换成无线信道格式(步骤S14)。
无线信道格式在转换成数据格式的过程中,分为存放了基站固有的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格式、和通知给上位装置的数据信道格式。
其中,从基站363接收的控制信道格式包含信号的拥挤状态等而被分离作为基站363的控制信息(步骤S12),从基站364接收的控制信道格式包含信号的拥挤状态等而被分离作为基站364的控制信息(步骤S15)。
另一方面,数据信道格式将从基站363接收的数据格式、和从基站364接收的数据信道格式耦合,进行信道解码,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数据序列(步骤S16)。由此,由于经由不同传输路径的数据彼此之间被耦合,因此,即使其中一个传输路径发生畸变,只要另一个传输路径的畸变很小,就能进行修正,移动站可以接收具有更强的错误校正能力的数据。
这里,图40中,在从移动站366向基站363及364发送数据时,只要沿着图40的逆过程进行即可。
即,当移动站366将某一个数据序列发送到不同的两个基站363及364时,沿着图40的逆过程进行信道编码即可。
数据格式在信道编码过程中被分割成两个数据格式,将它们分别与具有向基站363及364指定资源的资源指定信息、从基站363及364向移动站366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信息等信息的控制格式耦合,并转换成无线信道格式,分别发送到基站363及364。
基站从移动站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到基站上位装置后,对其进行信道解码,从而解码成一个数据格式,或者在基站彼此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基站363及基站364接收数据,例如在基站363中,进行信道解码,从而解码成一个数据序列。
在采用上述方法的情况下,当只有移动站366与基站363的传输路径不佳,不能顺利地进行数据通信,从而使得移动站366从基站363接收到再次发送的请求时,移动站366也可以不向基站363发送数据,而是经由基站364发送要发送到基站363的数据。由于要发送到基站364的数据已经成功发送,因此,不需要再次发送整个数据序列,而只要再次发送分割出来的仅一半数据序列即可,所以具有能高速地通过无线再次发送数据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包括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历史信息,来取代控制信道格式中包含的控制信息。
(C.实施方式3)
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将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结构,但反之,也可以采用基站将历史信息通知给移动站、移动站基于该历史信息使波束指向基站或进行移交的结构。
图41示出实施方式3的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MC20的结构。
图4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MC10中,基站12、基站13、以及基站15与基站上位装置14连接。
这里,移动站11向着基站B的方向,当前情况是,移动站11位于基站A~C的各自的通信区域A1、B1及C1内,和基站A~C处于移交的状态并同时与基站A~C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A~C将从移动站11接收的信号的功率或SIR(基站接收的上行链路SIR)作为历史信息(测定信息)通知给移动站11,接收到该历史信息的移动站11基于SIR或功率增大或减小的信息,得知移动站11的移动方向。例如,移动站11在来自基站B的SIR或功率相关的历史信息变为某一值的定时,使波束指向基站B。由此,可以得到能在适当的定时进行移交的效果。
当移动站决定要使波束指向哪一个基站时,例如通过生成图42所示的表格,能够容易地决定。
即,图42中,示出了在各预定时间(例如设置于移动站11内的计数器的计数值)获取来自基站A~C的历史信息并生成一览表的例子。
根据图42,在计数值1~4分别获取的来自基站A的SIR信息为15[dB]、7[dB]、3[dB]、以及-3[dB]。另外,在计数值1~4分别获取的来自基站B的SIR信息为0[dB]、6[dB]、11[dB]、以及19[dB]。在计数值1~4分别获取的来自基站C的SIR信息为4[dB]、6[dB]、4[dB]、以及3[dB]。
移动站11利用生成的表格,根据来自基站B的SIR信息随着时间一起增大的情况,判断其自身从基站A向基站B移动,基于若行进方向上基站B的历史信息超过10[dB]、则使波束指向基站B这样预先确定的规则进行动作,从而进行移交。此外,若设定使波束指向的阈值为10[dB]以外的值,则也可以调整到更加合适的移交定时。
图43中示出了在实现基站生成历史信息并通知给移动站的系统时的基站结构。图43中,对与图11所示的基站相同的结构附加同一标号,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43所示,基站采用以下结构:即,在数据处理部100B具有历史处理部120,将在历史处理部120进行了处理的历史信息提供给调制部107或编码部106,与下行链路发送数据复用而发送。
此外,历史处理部120具有与用图12说明的移动站中的历史信息存放部204及测定部205相同的结构,采用以下结构:即,测定来自移动站11的信号的SIR,将该测定值暂时存放后,作为历史信息提供给调制部107或编码部106。
另外,图44中示出接收基站生成的历史信息的移动站的结构。图44中,对与图12所示的移动站相同的结构附加同一标号,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44所示,移动站在数据处理部200B包括历史信息获取部220、解析部230、以及波束形成部240,在解析部230解析来自基站的历史信息的内容,在进行波束控制的情况下,在波束形成部230进行加权控制等。
此外,历史信息获取部220、解析部230、以及波束形成部240具有与用图11说明的基站中的历史信息获取部104、解析部105、以及波束形成部109相同的结构。
在将基站的历史信息通知给移动站的系统中,与将移动站的历史信息通知给基站的系统相同,通过移交或波束控制具有提高通信质量、消除干扰等效果。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将基站测定的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质量信息或通信状态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移动站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基站上位装置14测定的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质量信息或通信状态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移动站的结构。这种情况下的基站上位装置14的结构采用图43所示的结构。
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的所有方式都是举例表示,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未举例表示的无数变形例也认为是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37)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11)、基站(12、13、15)、和基站上位装置(14),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将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的信息、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的信息、以及所属移动站的移交信息中的任一个信息,作为历史信息提供给所述基站,
所述基站或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历史信息的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
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包括在所述移动站的接收电平的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
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包括表示所述移动站测定的接收信号的畸变度的推测传输路径特性(CIR)的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
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包括表示所述移动站测定的接收电平与干扰功率之比(SIR)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
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包括所述移动站的移动方向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
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包括所述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的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
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包括来自所述基站的接收信号的传输速度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
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包括所述移动站不是向所期待的移交目标的基站移交、而是向其他基站移交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
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包括所述移动站不向移交目标的基站移交、其与移交源的基站的通信被切断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
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包括不向移交目标的基站移交、返回其与移交源的基站的通信的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具有将所述历史信息作为日志输出到外部的日志输出功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具有将所述历史信息作为日志输出到外部的日志输出功能。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
所述通信质量的信息包括所述移动站的接收电平相对于所述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的降低程度的信息。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基于所述历史信息,控制与所述移动站通信中的基站所使用的天线分支数的增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利用表格控制所述天线分支数的增减,所述表格将所述接收电平分成多个等级,对每一个等级设定所述天线分支数。
设定所述表格,使得当所述接收电平小时,所述天线分支数增多,随着所述接收电平增大,所述天线分支数减少。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指示所述移动站,使其将所述传输速度最大的基站作为移交目标。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指示所述传输速度最大的基站进行波束控制,使其将波束指向所述移动站。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站与多个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下,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
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包括所述多个基站与所述移动站之间的通信的各自空闲资源数的信息,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基于所述空闲资源数的信息,动态地调整所述空闲资源数的分配。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
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包括所述基站与所述移动站之间的通信的资源数的信息、和来自所述基站的接收信号的传输速度的信息,
当所述资源数及传输速度都减少时,指示所述基站进行波束控制,使其波束指向所述移动站,
当所述资源数及传输速度都增加时,指定与所述移动站进行通信的基站为移交目标。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信息是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
所述通信状态的信息是移动站中进行信道解码后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的错误数据数,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根据所述错误数据数,算出接收信号的传输速度。
2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11A)、基站(12、13、15)、和基站上位装置(14),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将所述移动站所处的衰落环境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所述基站,
所述基站或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历史信息的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落环境的信息由用户通过所述移动站输入。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所述移动站所处的所述衰落环境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移动站的本地服务器(16),
所述移动站接收所述衰落环境的信息,并将其通知给所述基站。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地服务器存放其自身所处位置的所述衰落环境的信息,将所述衰落环境的信息通知给进入了该通信区域的所述移动站。
25.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366)和多个基站(362~365),所述移动站可以同时与所述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在与所述多个基站之间使用不同的副载波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从所述多个基站接收数据时,以无线信道格式从所述多个基站接收分割成多个的数据,在其内部进行信道解码时,将各数据部分进行耦合从而恢复成一个数据,
所述移动站向所述多个基站发送数据时,将一个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分别与控制信息耦合而进行信道编码,分别发送到所述多个基站。
27.一种基站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权利要求11所述的从所述基站输出的所述历史信息的日志,确定死区,从而设置新的基站。
28.一种基站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从所述基站输出的所述历史信息的日志,确定死区,从而设置新的基站。
29.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站(11)、基站(12、13、15)、和基站上位装置(14),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或所述基站上位装置将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的信息或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所述移动站,
所述移动站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基站为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
30.一种移动站,该移动站(11)用于和基站(12、13、15)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的信息、所述移动站的行动信息、所述移动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的信息、以及所述移动站的移交信息中的任一个信息作为历史信息提供给所述基站的功能。
31.一种基站,该基站(12、13、15)与权利要求30所述的移动站(11)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的功能。
32.一种移动站,该移动站(11A)用于和基站(12、13、15)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移动站所处的衰落环境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所述基站的功能。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从本地服务器(16)接收所述移动站所处的衰落环境的信息。
34.一种基站,该基站(12、13、15)与权利要求32所述的移动站(11A)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的功能。
35.一种移动站,该移动站(366)同时在与多个基站(362~365)之间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与所述多个基站之间使用不同副载波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功能。
36.一种基站,该基站(12、13、15)与移动站(11)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其与所述移动站之间的通信质量的信息或与所述移动站之间的通信状态的信息作为历史信息通知给所述移动站的功能。
37.一种移动站,该移动站(11)用于和权利要求36所述的基站(12、13、15)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具有基于所述历史信息、对指定所述移动站的移交目标或对所述基站的波束控制作出指示的功能。
CN200880114011A 2007-10-31 2008-10-27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基站设置方法 Pending CN1018431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3621 2007-10-31
JP2007-283621 2007-10-31
PCT/JP2008/069424 WO2009057544A1 (ja) 2007-10-31 2008-10-27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基地局設置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3143A true CN101843143A (zh) 2010-09-22

Family

ID=4059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4011A Pending CN101843143A (zh) 2007-10-31 2008-10-27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基站设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91931A1 (zh)
EP (1) EP2214439A1 (zh)
JP (1) JP5242586B2 (zh)
KR (2) KR20120091433A (zh)
CN (1) CN101843143A (zh)
AU (1) AU2008320045B2 (zh)
BR (1) BRPI0818606A2 (zh)
RU (1) RU2469505C2 (zh)
WO (1) WO200905754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962A (zh) * 2010-10-26 2012-05-16 株式会社东芝 基站装置以及终端移动推定方法
CN106416346A (zh) * 2014-05-29 2017-02-15 索尼公司 设备和方法
CN107846715A (zh) * 2016-09-20 2018-03-27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基于传输速率的接入点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9756924A (zh) * 2017-11-08 2019-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历史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3574927A (zh) * 2019-03-29 2021-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1543A (ja) * 2008-09-29 2010-04-08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1166251A (ja) * 2010-02-05 2011-08-25 Nec Corp マルチモード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マルチモード無線通信方法
KR20170127577A (ko) 2010-02-12 2017-11-21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셀-에지 사용자 성능을 향상시키고 하향링크 협력 컴포넌트 캐리어를 통해 무선 링크 실패 조건을 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132546A1 (ja) * 2010-04-20 2011-10-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
JP5679410B2 (ja) * 2010-05-27 2015-03-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471997B2 (ja) * 2010-09-16 2014-04-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及び制御装置並びに異常検出方法
US8620372B2 (en) * 2010-09-30 2013-12-31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format selection in a mobile wireless device
CN102457918B (zh) 2010-10-20 2015-1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目标小区的方法和设备
US9241293B2 (en) * 2010-11-16 2016-01-19 Apple Inc. Cell reselection using access point information
JP5337785B2 (ja) * 2010-12-03 2013-11-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セル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ハンドオフ品質改善方法
EP2705715B1 (en) * 2011-05-06 2017-09-2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ntennas
US8744439B2 (en) * 2011-10-07 2014-06-03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elligent initiation of connections within a network
WO2013089057A1 (ja) * 2011-12-13 2013-06-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パラメータ制御システム、無線パラメータ制御装置、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無線パラメー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GB2498513A (en) 2011-12-14 2013-07-24 Actix Ltd Mobile phone network management and optimisation
WO2012095048A2 (zh) * 2012-02-23 2012-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获取无线网络质量信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8767862B2 (en) 2012-05-29 2014-07-0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Beamformer phase optimization for a multi-layer MIMO system augmented by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
US8971452B2 (en) 2012-05-29 2015-03-0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Using 3G/4G baseband signals for tuning beamformers in hybrid MIMO RDN systems
US8619927B2 (en) 2012-05-29 2013-12-3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rete gain control in hybrid MIMO/RF beamforming
US8644413B2 (en) 2012-05-29 2014-02-0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Implementing blind tuning in hybrid MIMO RF beamforming systems
US8649458B2 (en) 2012-05-29 2014-02-1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Using antenna pooling to enhance a MIMO receiver augmented by RF beamforming
US8885757B2 (en) 2012-05-29 2014-11-1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Calibration of MIMO systems with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s
US9154204B2 (en) 2012-06-11 2015-10-0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Implementing transmit RDN architectures in uplink MIMO systems
ES2535350T3 (es) 2012-07-17 2015-05-08 Alcatel Lucent Aparatos, procedimientos y programas de ordenador para un transceptor móvil y un transceptor de estación base
US20140038605A1 (en) * 2012-07-31 2014-02-06 Firouz Behnamfa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WO2014025196A1 (ko) 2012-08-06 2014-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동성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US8768337B2 (en) * 2012-10-26 2014-07-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power control in a mobile network
US8797969B1 (en) 2013-02-08 2014-08-05 Magnolia Broadband Inc. Implementing multi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 MIMO) base station using single-user (SU) MIMO co-located base stations
US9343808B2 (en) 2013-02-08 2016-05-17 Magnotod Llc Multi-beam MIMO time division duplex base station using subset of radios
US9155110B2 (en) 2013-03-27 2015-10-0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ocated and co-channel Wi-Fi access points
US8989103B2 (en) 2013-02-13 2015-03-2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 attenuation of preamble reception in co-located WI FI access points
US20140226740A1 (en) 2013-02-13 2014-08-1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ulti-beam co-channel wi-fi access point
CN103997763B (zh) * 2013-02-20 2017-11-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以及一种基站控制器
US9100968B2 (en) 2013-05-09 2015-08-0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gital cancellation scheme with multi-beam
US9425882B2 (en) 2013-06-28 2016-08-2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Wi-Fi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 station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Wi-Fi RDN stations
US8995416B2 (en) 2013-07-10 2015-03-3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co-channel access of neighboring access points
GB2516467A (en) * 2013-07-23 2015-01-28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50038140A1 (en) 2013-07-31 2015-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dictive mobility in cellular networks
US9474000B2 (en) 2013-07-31 2016-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over and reselection searching using predictive mobility
US9497781B2 (en) 2013-08-13 2016-11-15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ocated and co-channel Wi-Fi access points
US9088898B2 (en) * 2013-09-12 2015-07-2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perative scheduling for co-located access points
US9060362B2 (en) 2013-09-12 2015-06-1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an occupied Wi-Fi channel by a client using a nulling scheme
EP2854449B1 (en) * 2013-09-26 2018-01-31 Alcatel Lucent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nodes and methods
US9172454B2 (en) 2013-11-01 2015-10-2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ibrating a transceiver array
US8891598B1 (en) 2013-11-19 2014-11-18 Magnolia Broadband Inc.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alibration for obtaining the channel reciprocity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MIMO systems
US8929322B1 (en) 2013-11-20 2015-01-0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de lobe suppression using controlled signal cancellation
US8942134B1 (en) 2013-11-20 2015-01-2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 registration in a multi-beam system
US9294177B2 (en) 2013-11-26 2016-03-22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 patterns calibra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ystems
US9014066B1 (en) 2013-11-26 2015-04-2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 patterns calibra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ystems
US9042276B1 (en) 2013-12-05 2015-05-2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ultiple co-located multi-user-MIMO access points
US9172446B2 (en) 2014-03-19 2015-10-2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sparse explicit sounding by implicit data
US9100154B1 (en) 2014-03-19 2015-08-0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plicit AP-to-AP sounding in an 802.11 network
US9271176B2 (en) 2014-03-28 2016-02-2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ckhaul based sounding feedback
EP3217721B1 (en) * 2014-12-18 2020-03-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side device for managing blind areas
US9763162B2 (en) * 2015-01-30 2017-09-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ell detec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762343B2 (en) 2015-01-30 2017-09-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erference rejection for improved cell detection
JP6439859B2 (ja) * 2015-03-23 2018-12-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9509427B2 (en) 2015-04-22 2016-11-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suppression of unknown interference
CN112202482B (zh) * 2015-05-13 2024-04-1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多个波束成形方向上执行传输的设备、方法、网络节点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6492985B2 (ja) * 2015-06-03 2019-04-03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967884B2 (en) 2015-11-10 2018-05-08 Netgear, Inc. Dedicated backhaul for whole home coverage
US10523281B2 (en) * 2016-06-10 201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nsor based beam track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184851B2 (en) 2016-07-18 2021-11-23 Netgear, Inc. Pow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a power sensitive wireless device
US10356681B2 (en) 2016-09-21 2019-07-16 Netgear, Inc. Client roaming in a distributed multi-band wireless networking system
US10462711B2 (en) * 2017-01-30 2019-10-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Controlling TCP data transmission
US10447374B2 (en) 2017-06-28 2019-10-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sweep or sca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641243B (zh) 2017-10-02 2018-11-11 明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線網路系統及其基地台、伺服器及信號處理方法
KR102460324B1 (ko) 2018-04-17 2022-10-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이동성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798667B2 (en) * 2018-06-08 2020-10-0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Automatic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radio points of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that primarily provide wireless service to users located in an event area of a venue
US11310135B2 (en) 2019-06-13 2022-04-19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Managing transport network data access
US20200396787A1 (en) 2019-06-13 2020-12-17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Managing transport network data access
JP6814311B2 (ja) * 2020-01-08 2021-01-13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ビーム形成
WO2021153009A1 (ja) * 2020-01-31 2021-08-0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1671887B2 (en) * 2020-04-17 2023-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miting handoffs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uring a time period
US12034582B2 (en) 2021-03-05 2024-07-09 Peraton Labs Inc. Adaptive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US11658755B2 (en) 2021-03-05 2023-05-23 Perspecta Labs Inc.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multi-antenna system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6564A (ja) * 1992-05-29 1993-12-17 Fujitsu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不感地マップ作成方式
JPH08154265A (ja) * 1994-11-28 1996-06-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局及びその移動局
CN1219091A (zh) * 1998-10-20 1999-06-09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码分多址通信系统接力切换的方法
JP3071740B2 (ja) * 1997-11-27 2000-07-31 日本電気移動通信株式会社 基地局
JP2001268616A (ja) * 2000-03-21 2001-09-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接続失敗履歴に基づく基地局選択方法
US6473624B1 (en) * 2000-03-21 2002-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termining a reference power level for diversity handover base stations
US6611688B1 (en) * 2000-02-22 2003-08-26 Ericsson Inc. Position reporting method for a mobile termina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04135178A (ja) * 2002-10-11 2004-04-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ハンドオーバプログラム
JP2004282249A (ja) * 2003-03-13 2004-10-07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用いる移動管理ルータ、アクセスルータ、移動ノード、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
US20050288023A1 (en) * 2004-06-10 2005-12-29 Lg Electronics Inc. Handover execu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sumption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JP2006080910A (ja) * 2004-09-09 2006-03-23 Toshiba Corp 受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US20060121901A1 (en) * 2003-08-27 2006-06-08 Atsuya Tanaka Handover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ontrol apparatus
US20060234777A1 (en) * 2005-04-18 2006-10-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multi-sect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WO2006113872A1 (en) * 2005-04-19 2006-10-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for adaptive sectoriz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5500A (en) * 1989-12-07 1992-03-10 Motorola, Inc. Cellular radiotelephone diagnostic system
GB2271486B (en) * 1992-10-07 1997-04-16 Motorola Ltd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623535A (en) * 1994-09-08 1997-04-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Operations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based on mobility and teletraffic statistics collected by mobile units
US6167282A (en) * 1998-06-18 2000-12-2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dating site ranking facto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0104610D0 (en) * 2001-02-23 2001-04-1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898018B2 (ja) * 2001-09-28 2007-03-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移動局
CN1251525C (zh) * 2001-10-01 2006-04-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资源控制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和移动站
US7099672B2 (en) * 2002-02-06 2006-08-29 Duke Universit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proving utilization of traffic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U2003223314B2 (en) * 2002-03-19 2007-04-05 Mapinfo Corporation Location based service provider
JP2004235800A (ja) * 2003-01-29 2004-08-19 Evolium Sas 移動無線機のハンドオーバー制御方法、基地局制御装置、及び移動無線機
US7215969B2 (en) * 2003-07-21 2007-05-0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RF dead zone data collection using mobile station
JP4723813B2 (ja) 2004-02-06 2011-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の緊急メール通知制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EP1575324A1 (en) * 2004-03-10 2005-09-14 France Telecom A new blind handover technique
JP4334390B2 (ja) 2004-03-31 2009-09-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端末絞込み装置および移動端末絞込みプログラム
JP4588365B2 (ja) 2004-06-03 2010-1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ッジ・ノード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TW200706038A (en) * 2005-03-29 2007-02-01 Qualcomm Inc Techniques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handoffs
US9036538B2 (en) * 2005-04-19 2015-05-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hopping design for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s
US20070123258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Francois Sawyer Mobile terminal autonomous handoff for unidirecti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EP2088790B1 (en) * 2006-11-10 2014-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anaging the resources of a plurality of base stations by a mobile station
WO2009016749A1 (ja) * 2007-08-01 2009-02-05 Fujitsu Limited 無線回線使用状況監視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6564A (ja) * 1992-05-29 1993-12-17 Fujitsu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不感地マップ作成方式
JPH08154265A (ja) * 1994-11-28 1996-06-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局及びその移動局
JP3071740B2 (ja) * 1997-11-27 2000-07-31 日本電気移動通信株式会社 基地局
CN1219091A (zh) * 1998-10-20 1999-06-09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码分多址通信系统接力切换的方法
US6611688B1 (en) * 2000-02-22 2003-08-26 Ericsson Inc. Position reporting method for a mobile termina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6473624B1 (en) * 2000-03-21 2002-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termining a reference power level for diversity handover base stations
JP2001268616A (ja) * 2000-03-21 2001-09-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接続失敗履歴に基づく基地局選択方法
JP2004135178A (ja) * 2002-10-11 2004-04-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ハンドオーバプログラム
JP2004282249A (ja) * 2003-03-13 2004-10-07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用いる移動管理ルータ、アクセスルータ、移動ノード、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
US20060121901A1 (en) * 2003-08-27 2006-06-08 Atsuya Tanaka Handover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ontrol apparatus
US20050288023A1 (en) * 2004-06-10 2005-12-29 Lg Electronics Inc. Handover execu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sumption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JP2006080910A (ja) * 2004-09-09 2006-03-23 Toshiba Corp 受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US20060234777A1 (en) * 2005-04-18 2006-10-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multi-sect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WO2006113872A1 (en) * 2005-04-19 2006-10-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for adaptive sectorization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962A (zh) * 2010-10-26 2012-05-16 株式会社东芝 基站装置以及终端移动推定方法
CN102457962B (zh) * 2010-10-26 2015-03-18 株式会社东芝 基站装置以及终端移动推定方法
CN106416346A (zh) * 2014-05-29 2017-02-15 索尼公司 设备和方法
CN106416346B (zh) * 2014-05-29 2020-06-16 索尼公司 设备和方法
CN107846715A (zh) * 2016-09-20 2018-03-27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基于传输速率的接入点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9756924A (zh) * 2017-11-08 2019-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历史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WO2019091273A1 (zh) * 2017-11-08 2019-05-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历史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3574927A (zh) * 2019-03-29 2021-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US11930401B2 (en) 2019-03-29 2024-03-12 Honda Motor Co., Ltd.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3574927B (zh) * 2019-03-29 2024-04-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69505C2 (ru) 2012-12-10
KR20100063789A (ko) 2010-06-11
JP5242586B2 (ja) 2013-07-24
JPWO2009057544A1 (ja) 2011-03-10
EP2214439A1 (en) 2010-08-04
KR20120091433A (ko) 2012-08-17
AU2008320045B2 (en) 2012-06-07
AU2008320045A1 (en) 2009-05-07
US20100291931A1 (en) 2010-11-18
BRPI0818606A2 (pt) 2015-04-22
WO2009057544A1 (ja) 2009-05-07
RU2010121853A (ru) 201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3143A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基站设置方法
FI105992B (fi) Adaptiivinen resurssien jakelu autopuhelinjärjestelmässä
CN101091400B (zh) 使用应用了载波分集的装置和方法进行的无线终端定位
EP2081395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584829B1 (en) Relay device and relay method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885547B (zh) 用于具有有限链路预算的网络的多信道的多址方案
JP416748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01938786B (zh) 调度授权的分配方法与通信设备
JP5079007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US20140022925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nchored down-selection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cluster
KR2008008785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의 효율적인 리포팅
US7110793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a control signal emitted by another wireless base station
CN101296121A (zh) 可重新配置的通信设备及其管理方法
KR20070024529A (ko) 다수의 수신기 체인들을 구비한 수신기를 사용하여 다수의캐리어들 사이에서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5393622B (zh) 用户设备的调度方法及设备
EP175040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signals of adjacent frequency allocations in cellular environments
CN101686550A (zh) 小区间干扰抑制方法、系统和基站、用户终端
WO2012069352A1 (en) Dynamic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cell cluster
CN102238582A (zh) 一种确定邻区干扰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3209472A (zh) 一种进行协作调度小区间上行干扰协调的方法及系统
CN102812657B (zh) 选择蜂窝通信网络中用于公共信道的编码格式
JPH09261711A (ja) スペクトル拡散通信方式を採用した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移動局装置
KR20040040387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네트워크 제어기, 기지국 및 통신방법
WO2015018491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to report cqi whe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supported at the receiver
EP2363964B1 (en) Sub-channel transmission mode modif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