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2264B - 油泵转子 - Google Patents

油泵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2264B
CN101832264B CN2010101384250A CN201010138425A CN101832264B CN 101832264 B CN101832264 B CN 101832264B CN 2010101384250 A CN2010101384250 A CN 2010101384250A CN 201010138425 A CN201010138425 A CN 201010138425A CN 101832264 B CN101832264 B CN 1018322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le
tooth
rotor
center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84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2264A (zh
Inventor
小野寿
沼波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755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501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32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2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2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2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2/1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 F04C2/102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the two members rotating simultaneously around their respective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2/082Details specially related to intermeshing engagement type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4Toothe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泵转子,具有:内转子;外转子;以及壳体,外转子具有以下述方式形成的齿形形状:对于下述包络线,即,使内转子,在以从其中心离开规定距离e的位置为中心且与规定距离相同的半径e的圆D的圆周上,以角速度ω进行公转,同时使其在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以公转的角速度ω的1/n倍的角速度ω/n进行自转而形成的包络线,将开始公转时内转子的中心的角度作为公转角度0方向,至少使包络线和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向外径方向变形,同时使包络线和内转子的公转角度π/(n+1)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与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相比,其向外径方向的变形相比较小,或者相等地向外径方向变形。

Description

油泵转子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9月21日的国家申请号为200680034538.8的名称为“油泵转子”的母案申请的分案申请,其中,母案申请的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6/31876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泵转子,其利用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油泵具有:内转子,其形成n(n为自然数)个外齿;外转子,其形成与该外齿啮合的n+1个内齿;以及壳体,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及排出流体的排出口,通过使内转子旋转,外齿与内齿啮合而使外转子旋转,利用两个转子之间形成的多个腔室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
腔室在其旋转方向前侧和后侧,通过内转子的外齿和外转子的内齿分别接触而单独地分隔,同时将两侧面由壳体分隔,由此构成独立的流体输送室。而且,各腔室在外齿和内齿啮合的过程的途中,在容积成为最小后,沿吸入口移动时使容积扩大而吸入流体,在容积成为最大后,沿排出口移动时使容积减少而排出流体。
具有上述结构的油泵,由于小型且构造简单,所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的润滑油用泵或自动变速器用油泵等。在搭载于汽车的情况下,作为油泵的驱动单元,是在发动机的曲轴上直接连结内转子而利用发动机的旋转驱动的曲轴直接连结驱动。
当前公开了各种油泵类型,包括:使用使齿形由摆线曲线形成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类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使齿形由在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形成的内转子的类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或者使用使齿形由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形成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类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以及使用将上述各类型的齿形进行修正后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油泵。
近来,由于伴随发动机的气门系统可变化或高输出化而追加活塞冷却用喷油嘴等,存在油泵的排出容量增加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从节省燃料费用的观点出发而减少发动机的摩擦,要求油泵主体小型化·小直径化。通常,为了增加油泵的排出量要减少齿数,但由于在齿数少的油泵中,每一个腔室的排出量较多,所以脉动变大,产生由于泵体等的振动而产生噪声的问题点。
作为使脉动变小而抑制噪声的方法,通常采用使齿数增多的方法,但由于在理论上,在利用摆线曲线等形成的齿形中,如果齿数增多则排出量减少,所以为了确保必要的排出量,不得不使转子的外径增大,或使轴方向的厚度增大,其结果,导致大型化、重量增加或摩擦增加等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5-076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09-2569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昭61-0084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油泵转子,其无需增加转子的外径或轴方向厚度而增加排出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油泵转子,其在油泵中使用,该油泵转子具有:内转子,其形成n(n为自然数)个外齿;外转子,其形成与上述外齿啮合的n+1个内齿;以及壳体,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及排出流体的排出口,在两个转子啮合而进行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上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通过下述变形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即,相对于由数学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的齿顶圆A1的半径RA1和齿槽圆A2的半径RA2
RA1>RD1>RA2           式(1)
RA1>RD2>RA2           式(2)
RD1≥RD2                式(3)
将位于满足式(1)的半径RD1的圆D1外侧的上述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或者将位于满足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的上述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
此外,这里所说的数学曲线是指摆线曲线、在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由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形成的圆弧曲线等,使用数学函数表述的曲线。
技术方案2为,在技术方案1中,上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通过下述变形而形成,即,将位于满足式(1)的半径RD1的圆D1外侧的上述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以及将位于满足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的上述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
技术方案3为,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中,上述数学曲线为式(4)~(8)所表示的摆线曲线,上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形成为,在向上述圆D1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9)~(12)形成的坐标作为齿顶形状,在向上述圆D2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13)~(16)形成的坐标作为齿槽形状。
X10=(RA+Ra1)×cos θ10
-Ra1×cos〔{(RA+Ra1)/Ra1}×θ10〕   式(4)
Y10=(RA+Ra1)×sinθ10
-Ra1×sin〔{(RA+Ra1)/Ra1}×θ10〕   式(5)
X20=(RA-Ra2)×cosθ20
+Ra2×cos〔{(Ra2-RA)/Ra2}×θ20〕   式(6)
Y20=(RA-Ra2)×sinθ20
+Ra2×sin〔{(Ra2-RA)/Ra2}×θ20〕   式(7)
RA=n×(Ra1+Ra2)                    式(8)
其中,
使通过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为X轴,
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为Y轴,
RA是摆线曲线的基圆半径,
Ra1是摆线曲线的外滚圆半径,
Ra2是摆线曲线的内滚圆半径,
θ10是通过外滚圆的中心和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θ20为通过内滚圆的中心和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10,Y10)是由外滚圆形成的摆线曲线的坐标,
(X20,Y20)是由内滚圆形成的摆线曲线的坐标。
R11=(X10 2+Y10 2)1/2    式(9)
θ11=arccos(X10/R11)  式(10)
X11={(R11-RD1)×β10+RD1}×cosθ11 式(11)
Y11={(R11-RD1)×β10+RD1}×sinθ11 式(12)
其中,
R11是从内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10,Y10)的距离,
θ11是通过内转子中心和坐标(X10,Y1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11,Y11)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
β1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21=(X20 2+Y20 2)1/2                    式(13)
θ21=arccos(X20/R21)                  式(14)
X21={RD2-(RD2-R21)×β20}×cosθ21    式(15)
Y21={RD2-(RD2-R21)×β20}×sinθ21    式(16)
其中,
R21是从内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20,Y20)的距离,
θ21是通过内转子中心和坐标(X20,Y2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21,Y21)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
β2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技术方案4为,在技术方案1或2中,上述数学曲线是在由式(21)~(26)决定的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E群的包络线,上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齿顶圆A1和上述齿槽圆A2,在上述圆D1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27)~(30)形成的坐标作为齿顶形状,在上述圆D2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31)~(34)形成的坐标作为齿槽形状。
X100=(RH+RI)×cosθ100-eK×cosθ101      式(21)
Y100=(RH+RI)×sinθ100-eK×sinθ101      式(22)
θ101=(n+1)×θ100                       式(23)
RH=n×RI                                 式(24)
X101=X100±RJ/{1+(dX100/dY100)2}1/2      式(25)
Y101=Y100±RJ/{1+(dY100/dX100)2}1/2      式(26)
其中,
使通过内转子中心的直线为X轴,
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中心的直线为Y轴,
(X100,Y100)是次摆线曲线上的坐标,
RH是次摆线基圆的半径,
RI是次摆线发生圆的半径,
eK是次摆线发生圆的中心和产生次摆线曲线的点之间的距离,
θ100是通过次摆线发生圆的中心和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θ101是通过次摆线发生圆的中心和产生次摆线曲线的点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101,Y101)是包络线上的坐标,
RJ是形成包络线的圆弧E的半径。
R11=(X101 2+Y101 2)1/2                  式(27)
θ102=arccos(X101/R11)                 式(28)
X102={(R11-RD1)×β100+RD1}×cosθ102 式(29)
Y102={(R11-RD1)×β100+RD1}×sinθ102 式(30)
其中,
R11是从内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101,Y101)的距离,
θ102是通过内转子中心和坐标(X101,Y10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102,Y102)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
β10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21=(X101 2+Y101 2)1/2                    式(31)
θ103=arccos(X101/R21)                  式(32)
X103={RD2-(RD2-R21)×β101}×cosθ103   式(33)
Y103={RD2-(RD2-R21)×β101}×sinθ103   式(34)
其中,
R21是从内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101,Y101)的距离,
θ103是通过内转子中心和坐标(X101,Y10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103,Y103)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
β101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技术方案5为,在技术方案1或2中,上述数学曲线由将齿顶部和齿槽部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形成,是以式(41)~(46)表示的圆弧曲线,上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形成为,在上述圆D1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47)~(50)形成的坐标作为齿顶形状,在上述圆D2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51)~(54)形成的坐标作为齿槽形状。
(X50-X60)2+(Y50-Y60)2=(r50+r60)2 式(41)
X60=(RA2+r60)cosθ60             式(42)
Y60=(RA2+r60)sinθ60             式(43)
X50=RA1-r50                      式(44)
Y50=0                            式(45)
θ60=π/n                        式(46)
其中,
使通过内转子中心的直线为X轴,
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中心的直线为Y轴,
(X50,Y5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的坐标,
(X60,Y6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的坐标,
r5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半径,
r6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半径,
θ60是通过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通过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内转子的中心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R51=(X51 2+Y51 2)1/2                 式(47)
θ51=arccos(X51/R51)               式(48)
X52={(R51-RD1)×β50+RD1}×cosθ51 式(49)
Y52={(R51-RD1)×β50+RD1}×sinθ51 式(50)
其中,
(X51,Y51)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
R51是从内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51,Y51)的距离,
θ51是通过内转子中心和坐标(X51,Y5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52,Y52)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
β5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61=(X61 2+Y61 2)1/2                  式(51)
θ61=arccos(X61/R61)                式(52)
X62={RD2-(RD2-R61)×β60}×cosθ61  式(53)
Y62={RD2-(RD2-R61)×β60}×sinθ61  式(54)
其中,
(X61,Y61)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
R61是从内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61,Y61)的距离,
θ61是通过内转子中心和坐标(X61,Y6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62,Y62)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
β6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技术方案6为,在技术方案1或2中,与上述内转子啮合的上述外转子具有以下述方式形成的齿形形状:对于下述包络线,即,使上述内转子,在以从其中心离开规定距离e的位置为中心且与上述规定距离相同的半径e的圆D的圆周上,以角速度ω进行公转,同时使其在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以上述公转的角速度ω的1/n倍的角速度ω/n进行自转而形成的包络线,将从上述圆D的中心观察开始公转时上述内转子的中心的角度作为公转角度0方向,至少使上述包络线和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向外径方向变形,同时使上述包络线和上述内转子的公转角度π/(n+1)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与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相比,其向外径方向的变形相比较小,或者相等地向外径方向变形,并且,将包含在由公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或等于π/(n+1)而确定的区域中的部分提取出,作为部分包络线,将上述部分包络线以上述圆D的中心作为基点向公转方向旋转微小角度α,同时将延伸至上述区域之外的部分切除,并且将在上述部分包络线和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之间产生的间隙进行连接,形成修正部分包络线,将上述修正部分包络线相对于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线对称地复制,形成部分齿形,进而,将上述部分齿形以上述圆D的中心为基点,每隔角度2π/(n+1)进行旋转复制。
技术方案7为,在技术方案3中,与上述内转子啮合的上述外转子的内齿形状为,相对于由以式(61)~(65)表示的摆线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中的、齿槽圆B1的半径RB1和齿顶圆B2的半径RB2,在满足RB1>RD3>RB2的半径RD3的圆D3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66)~(69)形成的曲线作为齿槽形状,在满足RB1>RD4>RB2且RD3≥RD4的半径RD4的圆D4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由式(70)~(73)形成的曲线作为齿顶形状,同时与上述内转子满足式(74)~(76)的关系。
X30=(RB+Rb1)cosθ30
-Rb1×cos〔{(RB+Rb1)/Rb1}×θ30〕式(61)
Y30=(RB+Rb1)sinθ30
-Rb1×sin〔{(RB+Rb1)/Rb1}×θ30〕式(62)
X40=(RB-Rb2)cosθ40
+Rb2×cos〔{(Rb2-RB)/Rb2}×θ40〕式(63)
Y40=(RB-Rb2)sinθ40
+Rb2×sin〔{(Rb2-RB)/Rb2}×θ40〕式(64)
RB=(n+1)×(Rb1+Rb2)             式(65)
其中,
使通过外转子中心的直线为X轴,
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外转子中心的直线为Y轴,
RB是摆线曲线的基圆半径,
Rb1是摆线曲线的外滚圆半径,
Rb2是摆线曲线的内滚圆半径,
θ30是通过外滚圆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θ40是通过内滚圆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30,Y30)是由外滚圆得到的摆线曲线的坐标,
(X40,Y40)是由内滚圆得到的摆线曲线的坐标。
R31=(X30 2+Y30 2)1/2                 式(66)
θ31=arccos(X30/R31)               式(67)
X31={(R31-RD3)×β30+RD3}×cosθ31 式(68)
Y31={(R31-RD3)×β30+RD3}×sinθ31 式(69)
其中,
R31是从外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30,Y30)的距离,
θ31是通过外转子中心和坐标(X30,Y3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31,Y31)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
β3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41=(X40 2+Y40 2)1/2                 式(70)
θ41=arccos(X40/R41)               式(71)
X41={RD4-(RD4-R41)×β40}×cosθ41 式(72)
Y41={RD4-(RD4-R41)×β40}×sinθ41 式(73)
其中,
R41是从外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40,Y40)的距离,
θ41是通过外转子中心和坐标(X40,Y4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41,Y41)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
β4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e10=〔{(RA+2×Ra1)-RD1}×β10+RD1〕-〔RD2-{RD2
-(RA-2×Ra2)}×β20〕/2+d10            式(74)
RB10’=3/2×〔{(RA+2×Ra1)-RD1}×β10+RD1〕-1/2
×〔RD2-{RD2-(RA-2×Ra2)}×β20〕+d20  式(75)
RB20’=[〔{(RA+2×Ra1)-RD1}×β10+RD1〕+〔RD2-
{RD2-(RA-2×Ra2)}×β20〕]/2+d30       式(76)
其中,
e10是内转子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偏心量),
RB10′是变形后的外转子的齿槽圆半径,
RB20′是变形后的外转子的齿顶圆半径,
d10、d20、d3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技术方案8为,在技术方案4中,与上述内转子啮合的上述外转子,相对于以由式(81)~(84)表示的圆弧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中的、齿槽圆B1的半径RB1和齿顶圆B2的半径RB2,在满足RB1>RD3>RB2的圆D3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以式(85)形成的曲线作为齿槽形状,在满足RB1>RD4>RB2 RD3≥RD4的半径RD4的圆D4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以式(86)~(87)形成的曲线作为齿顶形状。
(X200-X210)2+(Y200-Y210)2=RJ 2    式(81)
X210 2+Y210 2=RL 2                  式(82)
X220 2+Y220 2=RB1 2                 式(83)
RB1=(3×RA1-RA2)/2+g10           式(84)
其中,
使通过外转子中心的直线为X轴,
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外转子中心的直线为Y轴,
(X200,Y20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坐标,
(X210,Y210)是该圆弧形成齿顶部的圆的中心坐标,
(X220,Y220)是形成齿槽部的齿槽圆B1的圆弧的坐标,
RL是外转子的中心和该圆弧形成齿顶部的圆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RB1是形成齿槽部的齿槽圆B1的半径。
X230 2+Y230 2=RB12    式(85)
其中,
(X230,Y230)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
RB1′是形成变形后的齿槽部的圆弧的半径。
X201=(1-β200)×RD4×cosθ200+X200×β200+g20   式(86)
Y201=(1-β200)×RD4×sin θ200+Y200×β200+g30  式(87)
其中,
(X201,Y201)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
θ200是通过外转子中心和坐标(X200,Y20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β20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g10、g20、g3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g10、g20、g3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技术方案9为,在技术方案5中,与上述内转子啮合的上述外转子的内齿形状,相对于以由式(101)~(106)表示的圆弧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中的、齿槽圆B1的半径RB1和齿顶圆B2的半径RB2,在满足RB1>RD3>RB2的半径RD3的圆D3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以式(107)~(110)形成的曲线作为齿槽形状,在满足RB1>RD4>RB2且RD3≥RD4的半径RD4的圆D4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以式(111)~(114)形成的曲线作为齿顶形状,同时,与上述内转子满足式(115)~(117)的关系。
(X70-X80)2+(Y70-Y80)2=(r70+r80)2  式(101)
X80=(RB2+r80)cos θ80             式(102)
Y80=(RB2+r80)sin θ80             式(103)
X70=RB1-r70                       式(104)
Y70=0                             式(105)
θ80=π/(n+1)                     式(106)
其中,
使通过外转子中心的直线为X轴,
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外转子中心的直线为Y轴,
(X70,Y7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坐标,
(X80,Y8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坐标,
r7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半径,
r8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半径,
θ80是通过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的直线、与通过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R71=(X71 2+Y71 2)1/2                 式(107)
θ71=arccos(X71/R71)               式(108)
X72={(R71-RD3)×β70+RD3}×cosθ71 式(109)
Y72={(R71-RD3)×β70+RD3}×sinθ71 式(110)
其中,
(X71,Y71)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
R71是从外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71,Y71)的距离,
θ71是通过外转子中心和坐标(X71,Y7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72,Y72)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
β7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81=(X81 2+Y81 2)1/2                 式(111)
θ81=arccos(X81/R81)               式(112)
X82={RD4-(RD4-R81)×β80}×cosθ81 式(113)
Y82={RD4-(RD4-R81)×β80}×sinθ81 式(114)
其中,
(X81,Y81)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
R81是从外转子的中心至坐标(X81,Y81)的距离,
θ81是通过外转子中心和坐标(X81,Y8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
(X82,Y82)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
β8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e50=〔{(RA1-RD1)×β50+RD1}
-{RD2-(RD2-RA2)×β60}〕/2+d50    式(115)
RB1’=3/2〔{RA1-RD1}×β50+RD1
-1/2×{RD2-(RD2-RA2)×β60}+d60   式(116)
RB2’=〔{(RA1-RD1)×β50+RD1}
+{RD2-(RD2-RA2)×β60}〕/2+d70    式(117)
其中,
e50是内转子的中心和外转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偏心量),
RB1′是变形后的外转子的齿槽圆半径,
RB2′是变形后的外转子的齿顶圆半径,
d50、d60、d7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技术方案10为一种油泵转子,其在油泵中使用,该油泵转子具有:
内转子,其形成n(n为自然数)个外齿;
外转子,其形成与上述外齿啮合的n+1个内齿;以及
壳体,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及排出流体的排出口,
在两个转子啮合并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上述内转子形成为,作为齿顶的齿形,是将由与其基圆E外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1外滚圆E1产生的第1外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1)、(203)修正后的曲线,作为齿槽的齿形,是将由与基圆E内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1内滚圆E2产生的第1内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1)、(203)修正后的曲线,上述外转子形成为,作为齿槽的齿形,是将由与其基圆F外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2外滚圆F1产生的第2外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2)、(203)修正后曲线,作为齿顶的齿形,是将由与基圆F内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2内滚圆F2产生的第2内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2)、(203)修正后的曲线。
φE=n×(φE1×α1+φE2×α2)     式(201)
φF=(n+1)×(φF1×β1+φF2×β2) 式(202)
φE1+φE2+H1=φF1+φF2+H2=2C    式(203)
在上述式(201)、(202)、(203)中,使内转子的基圆E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1
使第1外滚圆E1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2
使第1内滚圆E2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3
使外转子的基圆F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4
使第2外滚圆F1的直径为使第2内滚圆F2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6
使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偏心量为C,使外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7
的修正系数为α1,使内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8
的修正系数为α2,使外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9
的修正系数为β1,使内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610
的修正系数为β2,使偏心量C的校正系数为H1、H2,
其中,0<α1<1,0<α2<1,0<β1<1,0<β2<1,-1<H1<1,-1<H2<1。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及技术方案2的发明,作为油泵转子,其在油泵中使用,该油泵具有:内转子,其形成n(n为自然数)个外齿;外转子,其形成与外齿啮合的n+1个内齿;以及壳体,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及排出流体的排出口,在两个转子啮合而进行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内转子的外齿形状,通过下述变形中的至少一种或者这两者而形成,即,相对于由数学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的齿顶圆A1的半径RA1和齿槽圆A2的半径RA2
RA1>RD1>RA2     式(1)
RA1>RD2>RA2     式(2)
RD1≥RD2          式(3)
将位于满足式(1)的半径RD1的圆D1外侧的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或者将位于满足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的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从而可以不减少齿数而增加油泵的排出量。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通过对于由公知的摆线曲线形成的内转子,在将圆D1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使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在将圆D2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使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从而可以不减少齿数而增加油泵的排出量。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通过对于由公知的在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形成的内转子中,在将圆D1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使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在将圆D2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使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从而可以不减少齿数而增加油泵的排出量。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对于由将齿顶部和齿槽部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表示的圆弧曲线形成的内转子,在使圆D1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在使圆D2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从而可以不减少齿数而增加油泵的排出量。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与内转子啮合的外转子的内齿形状为,对于下述包络线,即,使内转子,在以从其中心离开规定距离e的位置为中心且与规定距离相同的半径e的圆D的圆周上,以角速度ω进行公转,同时使其在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以公转的角速度ω的1/n倍的角速度ω/n进行自转而形成的包络线,将从圆D的中心观察开始公转时内转子的中心的角度作为公转角度0方向,至少使包络线和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向外径方向变形,同时使包络线和内转子的公转角度π/(n+1)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与公转角度0的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相比,其向外径方向的变形相比较小,或者相等地向外径方向变形,并且,将包含在由公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或等于π/(n+1)而确定的区域中的部分提取出,作为部分包络线,将部分包络线以圆D的中心作为基点向公转方向旋转微小角度α,同时将延伸至区域之外的部分切除,并且将在部分包络线和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之间产生的间隙进行连接,形成修正部分包络线,将修正部分包络线相对于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线对称地复制,形成部分齿形,进而,将部分齿形以圆D的中心为基点,每隔角度2π/(n+1)进行旋转复制,从而可以与变形后的内转子顺滑地啮合并进行旋转。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通过使与内转子啮合的外转子的内齿形状为,相对于由公知的摆线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中的、齿槽圆B1的半径RB1和齿顶圆B2的半径RB2,在满足
RB1>RD3>RB2的半径RD3的圆D3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槽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满足
RB1>RD4>RB2且RD3≥RD4的半径RD4的圆D4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顶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同时与内转子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可以与变形后的内转子顺滑地啮合并进行旋转。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通过与内转子啮合的外转子,相对于由齿槽部和齿顶部彼此相接的2段圆弧表示的圆弧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中的、齿槽圆B1的半径RB1和齿顶圆B2的半径RB2,在满足
RB1>RD3>RB2的圆D3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槽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满足
RB1>RD4>RB2、RD3≥RD4的半径RD4的圆D4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顶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从而可以与变形后的内转子顺滑地啮合并进行旋转。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通过与内转子啮合的外转子的内齿形状,相对于由齿槽部和齿顶部彼此相接的2段圆弧表示的圆弧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中的、齿槽圆B1的半径RB1和齿顶圆B2的半径RB2,在满足
RB1>RD3>RB2的半径RD3的圆D3的外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槽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满足
RB1>RD4>RB2且RD3≥RD4的半径RD4的圆D4的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齿顶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同时满足与内转子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可以与变形后的内转子顺滑地啮合并进行旋转。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由于其特征在于,内转子形成为,作为齿顶的齿形,是将由与其基圆E外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1外滚圆E1产生的第1外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1)、(203)修正后的曲线,作为齿槽的齿形,是将由与基圆E内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1内滚圆E2产生的第1内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1)、(203)修正后的曲线,外转子形成为,作为齿槽的齿形,是将由与其基圆F外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2外滚圆F1产生的第2外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2)、(203)修正后曲线,作为齿顶的齿形,是将由与基圆F内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2内滚圆F2产生的第2内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2)、(203)修正后的曲线,所以可以不增加转子的外径和宽度而使齿数增加并增加排出量,可以提供脉动小且低噪声的小型油泵转子。
φE=n×(φE1×α1+φE2×α2)     式(201)
φF=(n+1)×(φF1×β1+φF2×β2) 式(202)
φE1+φE2+H1=φF1+φF2+H2=2C    式(203)
在上述式(201)、(202)、(203)中,使内转子的基圆E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1
使第1外滚圆E1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2
使第1内滚圆E2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3
使外转子的基圆F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4
使第2外滚圆F1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5
使第2内滚圆F2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6
使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偏心量为C,使外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7
的修正系数为α1,使内滚圆的修正系数为α2,使外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9
的修正系数为β1,使内滚圆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1910
的修正系数为β2,使偏心量C的校正系数为H1、H2。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的实施方式1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内转子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1的内转子的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外转子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1的外转子的说明图。
图6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和现有的油泵进行比较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的实施方式2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内转子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2的内转子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外转子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2的外转子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的实施方式3的俯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内转子的俯视图。
图14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3的内转子的说明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外转子的俯视图。
图16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3的外转子的说明图。
图1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的实施方式4的说明图。
图18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4的外转子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的实施方式5的俯视图。
图20是用于形成实施方式5的内转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转子的实施方式1。
图1所示的油泵示出将摆线曲线变形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油泵具有:内转子10,其形成6个外齿11;外转子20,其形成与内转子10的外齿11啮合的7个内齿21;以及壳体50,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40和排出流体的排出口41,在两个转子啮合并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30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
图2示出内转子10的变形前后的形状。齿形形状为,对于由公知的摆线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1,在比其齿顶圆A1直径小而比其齿槽圆A2直径大的圆D1的外侧,将齿形形状S1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比圆D1直径小而比齿槽圆A2直径大的圆D2的内侧,将齿形形状S1向内径方向变形。
图3是用于形成图2的内转子的说明图。在图3中,(a)是齿顶侧的说明图,(b)是齿槽侧的说明图。
首先,构成齿形形状S1的摆线曲线,可以使用下述式(4)至(8)表示。
X10=(RA+Ra1)×cosθ10
-Ra1×cos〔{(RA+Ra1)/Ra1}×θ10〕  式(4)
Y10=(RA+Ra1)×sinθ10
-Ra1×sin〔{(RA+Ra1)/Ra1}×θ10〕  式(5)
X20=(RA-Ra2)×cosθ20
+Ra2×cos〔{(Ra2-RA)/Ra2}×θ20〕  式(6)
Y20=(RA-Ra2)×sinθ20
+Ra2×sin〔{(Ra2-RA)/Ra2}×θ20〕  式(7)
RA=n×(Ra1+Ra2)                   式(8)
在这里,使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X轴,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Y轴,在式(4)至(8)中,RA是摆线曲线的基圆半径,Ra1是摆线曲线的外滚圆半径,Ra2是摆线曲线的内滚圆半径,θ10是通过外滚圆的中心和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θ20是通过内滚圆的中心和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10,Y10)是由外滚圆形成的摆线曲线的坐标,(X20,Y20)是由内滚圆形成的摆线曲线的坐标。
即,如图3(a)所示,通过以P1作为起点,将半径为Ra1的外滚圆在半径RA的基圆上旋转一周,形成摆线曲线P1Q1(齿形形状S1的一部分),其成为变形前的内转子10的1个齿顶。然后,通过以Q1作为起点,将半径Ra2的内滚圆在半径RA的基圆上旋转一周,则如图3(b)所示,形成摆线曲线Q1R1(齿形形状S1的一部分),其成为变形前的内转子10的1个齿槽。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步骤,如图2所示,形成以公知的摆线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1
并且,对该齿形形状S1进行下述变形。
首先,在圆D1的外侧(齿顶侧),如图3(a)所示,将由以下述式(9)至(12)表示的坐标(X11,Y11)形成的曲线,作为变形后的齿顶形状。
R11=(X10 2+Y10 2)1/2                  式(9)
θ11=arccos(X10/R11)                式(10)
X11={(R11-RD1)×β10+RD1}×cosθ11  式(11)
Y11={(R11-RD1)×β10+RD1}×sinθ11  式(12)
在这里,R11是从内转子10的中心至坐标(X10,Y10)的距离,θ11是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坐标(X10,Y1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11,Y11)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β1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另一方面,在圆D2的内侧(齿槽侧),如图3(b)所示,将利用以下述式(13)至(16)表示的坐标(X21,Y21)形成的曲线,作为变形后的齿槽形状。
R21=(X20 2+Y20 2)1/2                  式(13)
θ21=arccos(X20/R21)               式(14)
X21={RD2-(RD2-R21)×β20}×cosθ21 式(15)
Y21={RD2-(RD2-R21)×β20}×sinθ21 式(16)
在这里,R21是从内转子10的中心O1至坐标(X20,Y20)的距离,θ21是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坐标(X20,Y2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21,Y21)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β2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通过对由公知的摆线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1实施上述变形,可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内转子10的外齿形状。
另外,图4示出外转子20的变形前后的形状。与内转子10相同地,齿形形状为,对于由公知的摆线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2,在比其齿槽圆B1直径小而比其齿顶圆B2直径大的圆D3的外侧,将齿形形状S2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比圆D3直径小而比其齿顶圆B2直径大的圆D4的内侧,将齿形形状S2向内径方向变形。
图5是用于形成图4的外转子20的说明图。在图5中,(a)是齿槽侧的说明图,(b)是齿顶侧的说明图。
其变形与上述内转子的情况相同,下面示出构成齿形形状S2的摆线曲线的式子,以及将齿形形状S2进行变形的式子。
首先,构成齿形形状S2的摆线曲线以下述式(61)至(65)表示。
X30=(RB+Rb1)cosθ30
-Rb1×cos〔{(RB+Rb1)/Rb1}×θ30〕 式(61)
Y30=(RB+Rb1)sinθ30
-Rb1×sin〔{(RB+Rb1)/Rb1}×θ30〕 式(62)
X40=(RB-Rb2)cosθ40
+Rb2×cos〔{(Rb2-RB)/Rb2}×θ40〕 式(63)
Y40=(RB-Rb2)sinθ40
+Rb2×sin〔{(Rb2-RB)/Rb2}×θ40〕 式(64)
 RB=(n+1)×(Rb1+Rb2)             式(65)
在这里,以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为X轴,以与X轴正交且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为Y轴,在式(61)至(65)中,RB是摆线曲线的基圆半径,Rb1是摆线曲线的外滚圆半径,Rb2是摆线曲线的内滚圆半径,θ30是通过外滚圆的中心和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θ40是通过内滚圆的中心和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30,Y30)是由外滚圆产生的摆线曲线的坐标,(X40,Y40)是由内滚圆产生的摆线曲线的坐标。
并且,通过对该齿形形状S2进行下述变形,形成外转子20的内齿形状。
首先,在圆D3的外侧(齿槽侧),如图5(a)所示,将以下述式(66)至(69)形成的曲线作为齿槽形状形成。
R31=(X30 2+Y30 2)1/2                 式(66)
θ31=arccos(X30/R31)               式(67)
X31={(R31-RD3)×β30+RD3}×cosθ31 式(68)
Y31={(R31-RD3)×β30+RD3}×sinθ31 式(69)
在这里,R31是从外转子20的中心O2至坐标(X30,Y30)的距离,θ31是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和坐标(X30,Y3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31,Y31)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β3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另外,在圆D4的内侧(齿顶侧),如图5(b)所示,将以下述式(70)至(73)形成的曲线作为齿顶形状形成。
R41=(X40 2+Y40 2)1/2                 式(70)
θ41=arccos(X40/R41)                式(71)
X41={RD4-(RD4-R41)×β40}×cosθ41 式(72)
Y41={RD4-(RD4-R41)×β40}×sinθ41 式(73)
在这里,R41是从外转子20的中心O2至坐标(X40,Y40)的距离,θ41是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和坐标(X40,Y4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41,Y41)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β4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另外,形成外转子20的内齿形状的上述式子,相对于内转子10来说满足下述式(74)至(76)的关系。
e10=〔{(RA+2×Ra1)-RD1}×β10+RD1〕-〔RD2-{RD2
-(RA-2×Ra2)}×β20〕/2+d10             式(74)
RB10’=3/2×〔{(RA+2×Ra1)-RD1}×β10+RD1〕-1/2
×〔RD2-{RD2-(RA-2×Ra2)}×β20〕+d20   式(75)
RB20’=[〔{(RA+2×Ra1)-RD1}×β10+RD1〕+〔RD2-
{RD2-(RA-2×Ra2)}×β20〕]/2+d30        式(76)
在这里,e10是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外转子20的中心O2之间的距离(偏心量),RB10′是变形后的外转子20的齿槽圆半径,RB20′是变形后的外转子20的齿顶圆半径,d10、d20、d30是用于使外转子20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图6(a)是由具有以公知的摆线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的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构成的油泵,(b)是由应用本发明而实施变形后的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构成的油泵。
实施方式2
基于图7至图11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转子的实施方式2。
图7所示的油泵,是表示对由在公知的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形成的齿形形状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油泵具有:内转子10,其形成4个外齿11;外转子20,其形成与内转子10的外齿11啮合的5个内齿21;以及壳体50,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40和排出流体的排出口41,在两个转子啮合并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30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
图8示出内转子10变形前后的形状。齿形形状为,对于由公知的在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形成的齿形形状S1,在比其齿顶圆A1直径小而比其齿槽圆A2直径大的圆D1的外侧,将齿形形状S1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比圆D1直径小而比其齿槽圆A2直径大的圆D2的内侧,将齿形形状S1向内径方向变形。
图9是用于形成图8的内转子10的说明图。图9(a)是与形成齿形形状S1的公知的在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相关的说明图,图9(b)是与该齿形形状S1的变形相关的说明图。
在图9(a)中,形成齿形形状S1的公知的在次摆线曲线上具有中心的圆弧群的包络线,以下述式(21)至(26)表示。
X100=(RH+RI)×cosθ100-eK×cosθ101  式(21)
Y100=(RH+RI)×sinθ100-eK×sinθ101  式(22)
θ101=(n+1)×θ100                   式(23)
RH=n×RI                             式(24)
X101=X100±RJ/{1+(dX100/dY100)2}1/2  式(25)
Y101=Y100±RJ/{1+(dY100/dX100)2}1/2  式(26)
在这里,使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X轴,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Y轴,在式(21)至(26)中,(X100,Y100)是次摆线曲线上的坐标,RH是次摆线基圆的半径,RI是次摆线发生圆的半径,eK是次摆线发生圆的中心OT和产生次摆线曲线的点之间的距离,θ100是通过次摆线发生圆的中心OT和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θ101是通过次摆线发生圆的中心OT和产生次摆线曲线的点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101,Y101)是包络线上的坐标,RJ是形成包络线的圆弧CE的半径。
另外,如图9(b)所示,作为用于对该齿形形状S1进行变形的变形式,对于齿顶形状的变形以下述式(27)至(30)表示,对于齿槽形状的变形以下述式(31)至(34)表示。
R11=(X101 2+Y101 2)1/2                  式(27)
θ102=arccos(X101/R11)                式(28)
X102={(R11-RD1)×β100+RD1}×cosθ102 式(29)
Y102={(R11-RD1)×β100+RD1}×sinθ102 式(30)
在这里,R11是从内转子10的中心O1至坐标(X101,Y101)的距离,θ102是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坐标(X101,Y10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102,Y102)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β10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21=(X101 2+Y101 2)1/2                  式(31)
θ103=arccos(X101/R21)                 式(32)
X103={RD2-(RD2-R21)×β101}×cosθ103 式(33)
Y103={RD2-(RD2-R21)×β101}×sinθ103 式(34)
在这里,R21是从内转子10的中心O1至坐标(X101,Y101)的距离,θ103是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坐标(X101,Y10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103,Y103)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β101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另外,图10示出外转子20的变形前后的形状。与内转子10相同地,齿形形状为,对于由圆弧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2,在比其齿槽圆B1直径小而比其齿顶圆B2直径大的圆D3的外侧,将齿形形状S2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比圆D3直径小而比其齿顶圆B2直径大的圆D4的内侧,将齿形形状S2向内径方向变形,其中上述圆弧曲线是由将齿顶部和齿槽部彼此相接的多个圆弧表示的。
图11是用于形成图10的外转子20的说明图。图11(a)是与构成齿形形状S2的圆弧曲线相关的说明图,图11(b)是与该齿形形状S2的变形相关的说明图。
在图11(a)中,构成齿形形状S2的圆弧曲线以下述式(81)至(84)表示。
(X200-X210)2+(Y200-Y210)2=RJ 2       式(81)
X210 2+Y210 2=RL 2                     式(82)
X220 2+Y220 2=RB1 2                    式(83)
RB1=(3×RA1-RA2)/2+g10              式(84)
在这里,使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为X轴,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为Y轴,在式(81)至(84)中,(X200,Y20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坐标,(X210,Y210)是该圆弧形成齿顶部的圆的中心坐标,(X220,Y220)是形成齿槽部的齿槽圆B1的圆弧的坐标,RL是外转子的中心和其圆弧形成齿顶部的圆的中心之间的距离,RB1是形成齿槽部的齿槽圆B1的半径,g1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另外,在图11(b)中,作为用于对该齿形形状S2进行变形的变形式,对于齿槽侧以下述式(85)表示,对于齿顶侧以下述式(86)至(87)表示。
X230 2+Y230 2=RB12             式(85)
在这里,(X230,Y230)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RB1′是形成变形后的齿槽部的圆弧的半径。
X201=(1-β200)×RD4×cosθ200+X200×β200+g20  式(86)
Y201=(1-β200)×RD4×sinθ200+Y200×β200+g30 式(87)
在这里,(X201,Y201)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θ200是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和坐标(X200,Y200)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β20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g20、g3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实施方式3
基于图12至图16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转子的实施方式3。
图12所示的油泵,示出对圆弧曲线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圆弧曲线是由将齿顶部和齿槽部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表示的。油泵具有:内转子10,其形成8个外齿11;外转子20,其形成与内转子10的外齿11啮合的9个内齿21;以及壳体50,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40和排出流体的排出口41,在两个转子啮合而进行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30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
图13示出内转子10变形前后的形状。齿形形状为:对于由圆弧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1,在比其齿顶圆A1直径小而比其齿槽圆A2直径大的圆D1的外侧,将齿形形状S1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比圆D1直径小而比其齿槽圆A2直径大的圆D2的内侧,将齿形形状S1向内径方向变形,其中上述圆弧曲线是由将齿顶部和齿槽部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表示的。
图14是用于形成图13的内转子10的说明图。图14(a)是与构成齿形形状S1的圆弧曲线相关的说明图,图14(b)是与该齿形形状S1的变形相关的说明图。
在图14(a)中,构成齿形形状S1的圆弧曲线以下述式(41)至(46)表示。
(X50-X60)2+(Y50-Y60)2=(r50+r60)2  式(41)
X60=(RA2+r60)cosθ60              式(42)
Y60=(RA2+r60)sinθ60              式(43)
X50=RA1-r50                       式(44)
Y50=0                             式(45)
θ60=π/n                         式(46)
在这里,使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X轴,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Y轴,(X50,Y5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坐标,(X60,Y6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坐标,r5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半径,r6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半径,θ60是通过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与通过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14(b)中,作为用于使该齿形形状S1进行变形的变形式,对于齿顶侧以下述式(47)至(50)表示,对于齿槽侧以下述式(51)至(54)表示。
R51=(X51 2+Y51 2)1/2                  式(47)
θ51=arccos(X51/R51)                式(48)
X52={(R51-RD1)×β50+RD1}×cosθ51  式(49)
Y52={(R51-RD1)×β50+RD1}×sinθ51  式(50)
在这里,(X51,Y51)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R51是从内转子10的中心O1至坐标(X51,Y51)的距离,θ51是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坐标(X51,Y5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52,Y52)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β5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61=(X61 2+Y61 2)1/2                 式(51)
θ61=arccos(X61/R61)               式(52)
X62={RD2-(RD2-R61)×β60}×cosθ61 式(53)
Y62={RD2-(RD2-R61)×β60}×sinθ61 式(54)
在这里,(X61,Y61)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R61是从内转子10的中心O1至坐标(X61,Y61)的距离,θ61是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和坐标(X61,Y6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62,Y62)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β6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另外,图15示出外转子20的变形前后的形状。与内转子10相同地,齿形形状为:对于由圆弧曲线构成的齿形形状S2,在比其齿槽圆B1直径小且比其齿顶圆B2直径大的圆D3的外侧,将齿形形状S2向外径方向变形,在比圆D3直径小且比其齿顶圆B2直径大的圆D4的内侧,将齿形形状S2向内径方向变形,其中上述圆弧曲线是由将齿顶部和齿槽部彼此相接的2个圆弧表示的。
图16是用于形成图15的外转子20的说明图。在图16中,图16(a)是与构成齿形形状S2的圆弧曲线相关的说明图,图16(b)是与该齿形形状S2的变形相关的说明图。
在图16(a)中,构成齿形形状S2的圆弧曲线以下述式(101)至(106)表示。
(X70-X80)2+(Y70-Y80)2=(r70+r80)2  式(101)
X80=(RB2+r80)cosθ80              式(102)
Y80=(RB2+r80)sinθ80              式(103)
X70=RB1-r70                       式(104)
Y70=0                             式(105)
θ80=π/(n+1)                     式(106)
在这里,使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为X轴,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为Y轴,(X70,Y7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坐标,(X80,Y8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坐标,r70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半径,r80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半径,θ80是通过形成齿顶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与通过形成齿槽部的圆弧的中心和外转子20的中心O2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16(b)中,作为用于对该齿形形状S2进行变形的变形式,对于齿槽侧以下述式(107)至(110)表示,对于齿顶侧以下述式(111)至(114)表示。
R71=(X71 2+Y71 2)1/2                  式(107)
θ71=arccos(X71/R71)                 式(108)
X72={(R71-RD3)×β70+RD3}×cosθ71  式(109)
Y72={(R71-RD3)×β70+RD3}×sinθ71  式(110)
在这里,(X71,Y71)是形成齿槽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R71是从外转子20的中心O2至坐标(X71,Y71)的距离,θ71是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和坐标(X71,Y7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72,Y72)是变形后的齿槽形状的坐标,β7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R81=(X81 2+Y81 2)1/2                  式(111)
θ81=arccos(X81/R81)                式(112)
X82={RD4-(RD4-R81)×β80}×cosθ81  式(113)
Y82={RD4-(RD4-R81)×β80}×sinθ81  式(114)
在这里,(X81,Y81)是形成齿顶部的圆弧上的点的坐标,R81是从外转子20的中心O2至坐标(X81,Y81)的距离,θ81是通过外转子20的中心O2和坐标(X81,Y81)的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度,(X82,Y82)是变形后的齿顶形状的坐标,β80是用于变形的修正系数。
另外,形成上述外转子20的内齿形状的上述计算式,相对于内转子10满足下述式(115)至(117)的关系。
e50=〔{(RA1-RD1)×β50+RD1}
-{RD2-(RD2-RA2)×β60}〕/2+d50    式(115)
RB1’=3/2〔{RA1-RD1}×β50+RD1
-1/2×{RD2-(RD2-RA2)×β60}+d60   式(116)
RB2’=〔{(RA1-RD1)×β50+RD1}
+{RD2-(RD2-RA2)×β60}〕/2+d70    式(117)
在这里,e50是内转子的中心O1和外转子的中心O2之间的距离(偏心量),RB1′是变形后的外转子20的齿槽圆半径,RB2′是变形后的外转子20的齿顶圆半径,d50、d60、d70是用于使外转子具有间隙而进行转动的校正值。
实施方式4
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转子的实施方式4如图17所示。
图17所示的油泵具有:内转子10,其形成9个外齿11;外转子20,其形成与内转子10的外齿11啮合的10个内齿21;以及壳体50,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40和排出流体的排出口41,在两个转子啮合并进行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30的容积变化而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内转子10,具有如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将摆线曲线变形后的齿形形状,但其变形仅是向内径方向(齿槽侧),不进行向外径方向(齿顶侧)的变形。
图18是关于适于与该内转子10啮合的外转子20的形成的说明图。
如图18(a)所示,首先,使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X轴,使与X轴正交并通过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直线为Y轴,使内转子10的中心O1为原点。另外,作为从内转子10的中心O1距离规定距离e的位置,取得坐标(e,0),将以该坐标(e,0)为中心的半径e的圆作为圆D。
首先,如果使内转子10的中心O1沿该圆D的圆周以角速度ω顺时针公转,同时内转子10逆时针以角速度ω/n(n为内转子齿数)自转,则如图18(a)所示,可以形成包络线Z0。另外,在图18中,将从圆D的中心(e,0)开始公转时观察内转子10的中心O1的角度、即X轴的负方向作为公转角度0方向,以随着顺时针旋转而值增加的方式取得公转角度。
在这里,对于该包络线Z0,为了得到下述曲线而进行如下所述的操作,该曲线为,至少使包络线Z0和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向外径方向变形,同时使包络线Z0和公转角度θ2(=π/(n+1))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与和上述公转角度0的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相比,沿外径方向的变形小或者相等地沿外径方向变形。
如上所述,在使内转子10的中心O1沿圆D的圆周一边自转一边公转时,在公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或等于θ1的期间,使内转子10的齿顶形状根据扩展修正系数β1向外径方向变形,在公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1至2π的期间,使内转子10的齿顶形状根据扩展修正系数β2向外径方向变形。其中,扩展修正系数β2的值小于扩展修正系数β1的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扩展修正系数β1及β2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修正系数β10
由于通过上述操作,如图18(a)所示,在内转子10位于虚线I0的位置时,根据扩展修正系数β1向外径方向变形,在位于虚线I1的位置时,根据扩展修正系数β2以与β1的情况下相比较小地向外径方向变形,所以在此情况下得到的包络线Z1的形状为,与包络线Z0相比,与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向外径方向变形,同时与公转角度θ2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以与和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的外径方向变形相比较小地向外径方向变形。
并且,如图18(b)所示,在该包络线Z1中,将在以公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或等于θ2的角度确定的区域W(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和公转角度θ2方向的轴之间的区域)中包含的部分作为部分包络线PZ1提取出。
并且,将提取出的部分包络线PZ1以圆D的中心(e,0)为基点向公转方向旋转微小角度α,同时将通过旋转而延伸至区域W之外的部分切除,并且将在部分包络线PZ1和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之间产生的间隙G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修正部分包络线MZ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G以直线连接,但并不限于直线,也可以以曲线进行连接。
另外,通过将该修正部分包络线MZ1相对于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轴对称地复制而形成部分齿形PT,将该部分齿形PT以圆D的中心(e,0)为基点,每隔角度2π/(n+1)进行旋转复制,从而形成外转子20的齿形形状。
通过使用将包络线Z0变形的上述构成的包络线Z1形成外转子,可以确保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之间的适当的间隙。另外,通过将部分包络线PZ1以微小角度α进行旋转,可以得到适当的齿隙。由此,可以得到与变形后的内转子10顺滑地啮合并旋转的外转子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转子20形成为:内转子的齿数=9,变形前的内转子的齿顶圆半径RA1=21.3mm,内转子变形时的基圆D1的半径RD=20.3mm,扩展修正系数从β1向β2变化的角度θ1=90°,从包络线Z1提取出的部分包络线PZ1的角度θ2=18°,扩展修正系数β1=1.0715,β2=1.05,e=3.53mm,α=0.08°。
实施方式5
基于图19至图20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油泵转子的实施方式5。
图19所示的油泵具有:内转子10,其形成n(n为自然数,在本实施方式中n=6)个外齿;外转子20,其形成与各外齿11啮合的n+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内齿;以及壳体50,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40和排出流体的排出口41,这些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收容在壳体50的内部。
在内转子10、外转子20的齿面之间,沿两个转子10、20的旋转方向形成腔室30。各腔室30在两个转子10、20的旋转方向前侧和后侧,利用内转子10的外齿11和外转子20的内齿21分别接触而分隔,并且使两侧面利用壳体50分隔,由此形成流体输送室。另外,腔室30随着两个转子10、20的旋转而以1次旋转作为1个周期,反复进行容积的增大、减少。
内转子10形成为:以安装在旋转轴上的轴心O1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撑,将利用与内转子10的基圆E外接而不滑动地滚动的第1外滚圆E1产生的第1外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1)、(203)修正后的曲线作为齿顶的齿形,将利用与基圆E内接而不滑动地滚动的第1内滚圆E2产生的内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1)、(203)修正后的曲线作为齿槽的齿形。
外转子20形成为:将轴心O2相对于内转子10的轴心O1偏心(偏心量:C)地配置,以轴心O2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50的内部,将由与外转子20的基圆F外接而不滑动地滚动的第2外滚圆F1产生的第2外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2)、(203)修正后的曲线作为齿槽的齿形,将由与基圆F内接而不滑动地旋转的第2内滚圆F2而产生的第2内切摆线曲线,基于下述式(202)、(203)修正后的曲线作为齿顶的齿形。
φE=n×(φE1×α1+φE2×α2)     式(201)
φF=(n+1)×(φF1×β1+φF2×β2) 式(202)
φE1+φE2+H1=φF1+φF2+H2=2C    式(203)
在上述式(201)、(202)、(203)中,使内转子10的基圆E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61
使第1外滚圆E1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62
使第1内滚圆E2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63
使外转子的基圆F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64
使第2外滚圆F1的直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65
使第2内滚圆F2的直径为使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之间的偏心量为C,使外滚圆E1的修正系数为α1,使内滚圆E2的修正系数为α2,使外滚圆F1的修正系数为β1,使内滚圆F2的修正系数为β2,使偏心量C的校正系数为H1、H2。
基于图20对其进行说明。对于利用第1外滚圆形成的1个外切摆线曲线U1,使其起点位于X轴上,使将进行1次旋转时的终点和轴心O1进行连结的直线为V1(与X轴所成的角度为θV1)。对于该外切摆线曲线U1,一边维持基圆E和半径RA1的齿顶圆之间的距离,一边进行从V1至V1’(直线V1’与X轴所成的角度θV1’<θV1)的压缩变形,形成修正后的外切摆线曲线U1’。
相同地,对于内切摆线曲线U2,使将内切摆线曲线U2的端点和轴线O1进行连结的直线为V2(与X轴所成的角度为θV2)。并且,对于该内切摆线曲线U2,一边维持基圆E和半径RA2的齿槽圆之间的距离,一边进行从V2至V2’(直线V2’与X轴所成的角度θV2’<θV2)的压缩变形,形成修正后的内切摆线曲线U2’。
以上说明内转子10的情况,但外转子20的情况也相同。通过对各摆线曲线进行该变形,使齿顶的齿形和齿槽的齿形变形。
在这里,对于内转子10,必须将第1外滚圆E1及第1内滚圆E2的修正滚动距离在1个圆周内闭合。即,由于第1外滚圆E1及第1内滚圆E2的修正滚动距离之和必须与基圆E的圆周相等,所以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1
即,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2
式(201)
相同地,对于外转子20,由于第2外滚圆F1及第2内滚圆F2的修正滚动距离之和必须与基圆F的圆周相等,所以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3
即,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4
式(202)
另外,由于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啮合,所以必须满足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5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6
中的任意一个。另外,为了使内转子10在外转子20的内侧良好地旋转,同时在确保齿顶间隙的同时实现齿隙大小的适当化,使啮合阻力降低,必须使用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之间的偏心量C的校正系数H1、H2,满足
φE1+φE2+H1=φF1+φF2+H2=2C    式(203)的关系,以使得在内转子10和外转子20的啮合位置上,内转子10的基圆E和外转子20的基圆F不相接。
在这里,修正系数α1、α2、β1、β2及校正系数H1、H2,为了将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间隙设定为规定值,在下述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0<α1、α2、β1、β2<1,-1<H1、H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上述关系而构成的内转子10(基圆E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7
第1外滚圆E1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8
第1内滚圆E2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9
齿数n=6,修正系数α1=0.7500,α2=0.6300)以及外转子20(外径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10
基圆F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11
第2外滚圆F1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13
第2内滚圆F2为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14
Figure GSA000000512082003715
修正系数β1=0.8650mm,β2=0.5975mm,H1=0.0000,H2=0.0029),以偏心量C=2.8889组合而构成油泵转子。
在壳体50中,在两个转子10、20的齿面之间形成的腔室30中,沿处于容积增大过程中的腔室30形成圆弧状的吸入口40,同时沿处于容积减少过程中的腔室30形成圆弧状的排出口41。
腔室30,在外齿11和内齿21啮合的过程的途中,在容量成为最小后,沿吸入口移动时使容积扩大而吸入流体,在容积成为最大后,沿排出口移动时使容积减少而排出流体。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以对内转子10及外转子20的齿顶侧及齿槽侧的两者进行变形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对内转子的齿顶侧或齿槽侧中的任意一个进行变形,对于外转子,也与其配合地进行变形而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是仅将内转子10的齿槽侧变形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齿顶侧、或齿顶侧及齿槽侧两者进行变形的结构。
在上述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伴随着内转子10的变形而将外转子20变形,可以增大腔室30的容积,增加作为油泵的排出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作为汽车的润滑油用泵或自动变速器用油泵等利用。

Claims (1)

1.一种油泵转子,其在油泵中使用,该油泵转子具有:
内转子,其形成n个外齿,其中n为自然数;
外转子,其形成与上述外齿啮合的n+1个内齿;以及
壳体,其形成吸入流体的吸入口及排出流体的排出口,
在两个转子啮合而进行旋转时,利用在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
上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通过下述变形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即,相对于由数学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的齿顶圆A1的半径RA1和齿槽圆A2的半径RA2
RA1>RD1>RA2    式(1)
RA1>RD2>RA2    式(2)
RD1≥RD2         式(3)
将位于满足式(1)的半径RD1的圆D1外侧的上述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或者将位于满足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的上述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
与上述内转子啮合的上述外转子具有以下述方式形成的齿形形状:
对于下述包络线,即,使上述内转子,在以从其中心离开规定距离e的位置为中心且与上述规定距离相同的半径e的圆D的圆周上,以角速度ω进行公转,同时使其在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以上述公转的角速度ω的1/n倍的角速度ω/n进行自转而形成的包络线,
将从上述圆D的中心观察开始公转时上述内转子的中心的角度作为公转角度0方向,至少使上述包络线和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向外径方向变形,同时使上述包络线和上述内转子的公转角度π/(n+1)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与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的交叉部分附近相比,其向外径方向的变形相比较小,或者相等地向外径方向变形,并且,
将包含在由公转角度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或等于π/(n+1)而确定的区域中的部分提取出,作为部分包络线,
将上述部分包络线以上述圆D的中心作为基点向公转方向旋转微小角度α,同时将延伸至上述区域之外的部分切除,并且将在上述部分包络线和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之间产生的间隙进行连接,形成修正部分包络线,
将上述修正部分包络线相对于上述公转角度0方向的轴,线对称地复制,形成部分齿形,
进而,将上述部分齿形以上述圆D的中心为基点,每隔角度2π/(n+1)进行旋转复制。
CN2010101384250A 2005-09-22 2006-09-21 油泵转子 Active CN1018322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5506 2005-09-22
JP2005275506A JP4650180B2 (ja) 2005-09-22 2005-09-22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2006-111453 2006-04-14
JP2006111453 2006-04-14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45388A Division CN101268278B (zh) 2005-09-22 2006-09-21 油泵转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2264A CN101832264A (zh) 2010-09-15
CN101832264B true CN101832264B (zh) 2011-12-28

Family

ID=3788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84250A Active CN101832264B (zh) 2005-09-22 2006-09-21 油泵转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096795B2 (zh)
EP (1) EP1927752B1 (zh)
CN (1) CN101832264B (zh)
WO (1) WO20070348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1270A1 (ja) * 2007-03-09 2008-09-1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5141993B2 (ja) 2008-08-01 2013-02-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
JP4600844B2 (ja) * 2008-08-08 2010-12-22 住友電工焼結合金株式会社 内接歯車式ポンプ用ロ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内接歯車式ポンプ
KR101332995B1 (ko) 2009-11-16 2013-11-25 스미또모 덴꼬 쇼오께쯔 고오낑 가부시끼가이샤 펌프용 로터와 그것을 이용한 내접 기어 펌프
JP5795726B2 (ja) 2011-06-27 2015-10-1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オイルポンプ
JP5674044B2 (ja) * 2011-10-24 2015-02-18 住友電工焼結合金株式会社 内接歯車ポンプ
JP5692034B2 (ja) * 2011-12-14 2015-04-01 株式会社ダイヤメット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CN102953980A (zh) * 2012-11-22 2013-03-06 无锡惠山泵业有限公司 油泵总成
JP6443118B2 (ja) * 2015-02-20 2018-12-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歯歯車およびその転造用のダイス
WO2016149246A1 (en) 2015-03-16 2016-09-22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Equal-walled gerotor pump for wellbore applications
JP6599181B2 (ja) * 2015-09-07 2019-10-30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ギヤポンプ
WO2018198798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歯車ポンプ用ロータおよび歯車ポンプ
WO2018198801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歯車ポンプ用ロータおよび歯車ポンプ
JP6982781B2 (ja) * 2017-04-28 2021-12-17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歯車ポンプ用ロータおよび歯車ポンプ
US11371326B2 (en) 2020-06-01 2022-06-28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Downhole pump with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US11499563B2 (en) 2020-08-24 2022-11-15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Self-balancing thrust disk
US11920469B2 (en) 2020-09-08 2024-03-05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Determining fluid parameters
US11644351B2 (en) 2021-03-19 2023-05-09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Multiphase flow and salinity meter with dual opposite handed helical resonators
US11591899B2 (en) 2021-04-05 2023-02-28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Wellbore density meter using a rotor and diffuser
US11913464B2 (en) 2021-04-15 2024-02-27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Lubricating an electric submersible pump
US11994016B2 (en) 2021-12-09 2024-05-28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Downhole phase separation in deviated wells
US12085687B2 (en) 2022-01-10 2024-09-10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Model-constrained multi-phase virtual flow metering and forecasting with machine learn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0322A (en) * 1981-12-22 1984-07-17 Sullair Technology Ab Rotors for a rotary screw machine
CN1071998A (zh) * 1991-10-29 1993-05-12 沈兰萍 双作用式滚动转子压缩机运动原理及结构设计
EP0779432B1 (en) * 1995-12-14 2000-04-2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Oil pump rotor
CN2397284Y (zh) * 1999-07-16 2000-09-20 大连理工大学 双螺杆压缩机螺杆转子新齿形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65039A (en) * 1957-03-31 1960-12-20 Morita Yoshinori Gear pump
US3226013A (en) * 1964-05-04 1965-12-28 Toyota Motor Co Ltd Rotary machine
US3716314A (en) * 1970-12-16 1973-02-13 Nissan Motor Rotary motion device
US3955903A (en) * 1974-05-10 1976-05-11 Aranka Elisabeth DE Dobo Rotary piston engine with improved housing and piston configuration
JPS618484A (ja) 1984-06-22 1986-01-16 Mitsubishi Metal Corp 内接型ギヤポンプ
JPS63126568A (ja) 1986-11-14 1988-05-30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希土類精鉱の選鉱法
JPH0756268B2 (ja) 1987-07-27 1995-06-14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オイルポンプ
DE4200883C1 (zh) 1992-01-15 1993-04-15 Siegfried A. Dipl.-Ing. 7960 Aulendorf De Eisenmann
GB2291131B (en) * 1994-07-02 1998-04-08 T & N Technology Ltd Gerotor-type pump
MY120206A (en) * 1996-01-17 2005-09-30 Diamet Corp Oil pump rotor
JP3293505B2 (ja) 1996-01-17 2002-06-17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4251831B2 (ja) 1997-09-04 2009-04-08 住友電工焼結合金株式会社 内接歯車式オイルポンプ
WO1999011935A1 (en) 1997-09-04 1999-03-1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Internal gear pump
DE10208408A1 (de) 2002-02-27 2003-09-11 Schwaebische Huettenwerke Gmbh Zahnradverzahnung
JP2003322088A (ja) 2002-03-01 2003-11-1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KR100545519B1 (ko) 2002-03-01 2006-01-24 미쓰비시 마테리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오일펌프로터
EP1340912B1 (de) * 2002-03-01 2005-02-02 Hermann Härle Zahnringmaschine mit Zahnlaufspiel
JP4028774B2 (ja) 2002-07-05 2007-12-26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トロコイドポンプ
JP3917026B2 (ja) * 2002-07-10 2007-05-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MY141586A (en) * 2002-07-18 2010-05-14 Mitsubishi Materials Pmg Corp Oil pump rotor
RU2228444C1 (ru) * 2003-03-25 2004-05-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фирма "Радиус-Сервис" Геротор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винтовой гидромашины
JP4557514B2 (ja) 2003-07-15 2010-10-06 住友電工焼結合金株式会社 内接歯車式ポンプ及びそのポンプのインナーロータ
JP4393943B2 (ja) 2003-08-12 2010-01-06 三菱マテリアルPmg株式会社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MY138173A (en) 2003-08-12 2009-05-29 Diamet Corp Oil pump rotor assembly
JP4485770B2 (ja) 2003-09-01 2010-06-23 株式会社ダイヤメット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2006009616A (ja) 2004-06-23 2006-01-12 Sumitomo Denko Shoketsu Gokin Kk 内接歯車式ポンプ
US20060171843A1 (en) * 2005-02-03 2006-08-03 Spears Dan E Sanitiz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sanitiz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0322A (en) * 1981-12-22 1984-07-17 Sullair Technology Ab Rotors for a rotary screw machine
CN1071998A (zh) * 1991-10-29 1993-05-12 沈兰萍 双作用式滚动转子压缩机运动原理及结构设计
EP0779432B1 (en) * 1995-12-14 2000-04-26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Oil pump rotor
CN2397284Y (zh) * 1999-07-16 2000-09-20 大连理工大学 双螺杆压缩机螺杆转子新齿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16989A1 (en) 2009-05-07
CN101832264A (zh) 2010-09-15
US20120128520A1 (en) 2012-05-24
EP1927752B1 (en) 2018-09-12
EP1927752A4 (en) 2010-06-09
WO2007034888A1 (ja) 2007-03-29
US8096795B2 (en) 2012-01-17
US8579617B2 (en) 2013-11-12
EP1927752A1 (en) 2008-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2264B (zh) 油泵转子
CN101627209B (zh) 油泵转子
JP4557514B2 (ja) 内接歯車式ポンプ及びそのポンプのインナーロータ
CN101268278B (zh) 油泵转子
EP2469092B1 (en) Rotor for pump and internal gear pump using same
JP4803442B2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6080300B2 (ja) ギヤポンプおよびインナー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4485770B2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CN103890398B (zh) 内齿轮泵
JPH11264381A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2003322088A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2805769B2 (ja) オイルポンプ
JPH0295787A (ja) オイルポンプ
JP3860125B2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2005194890A (ja) 内接型ギヤポンプ
JP4393943B2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WO2005015022A1 (ja) オイルポンプロータ
JP2018162676A (ja) ギヤポンプおよびアウターロータの歯形創成方法
JP2000291575A (ja) ルーツ式流体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