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8791B - V带式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V带式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8791B
CN101818791B CN 201010126229 CN201010126229A CN101818791B CN 101818791 B CN101818791 B CN 101818791B CN 201010126229 CN201010126229 CN 201010126229 CN 201010126229 A CN201010126229 A CN 201010126229A CN 101818791 B CN101818791 B CN 1018187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belt wheel
moment
tor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262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8791A (zh
Inventor
小林宏治
大城健史
堀井宣孝
森田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18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8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8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87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V带式无级变速器,可以减小作用于带轮轴和活动带轮之间的扭矩传递面的表面压力。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通过使活动带轮(62)沿带轮轴(51)中的支承部(51b)滑动来变更带轮(60)的槽宽的槽宽可变机构(80)。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相对于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110)、设于活动带轮(62)且在其与扭矩传递部(110)之间传递扭矩的突起部(63)、设于扭矩传递部(110)且沿带轮轴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111)以及一体地设置于凸缘部(111)的轴线方向部(112)。轴线方向部(112)相比活动带轮(62)的、与支承部(51)相对的相对面(63a)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在轴线方向部(112)和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之间,设置合成树脂制的缓冲部件(66)。

Description

V带式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V带式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图2~图4)所记载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被作为第一带轮轴的主轴(11)支承的驱动带轮(47)、被作为第二带轮轴的副轴(50)支承的从动带轮(52)、挂设于该驱动带轮(47)和从动带轮(52)之间的V带(55)、通过使驱动带轮(47)的活动带轮(活动半体49)沿带轮轴(11)的活动带轮(49)的支承部向轴向滑动来改变带轮(47)的槽宽的槽宽可变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3057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如专利文献1的图3、图4所示,带轮轴(11)和活动带轮(49)之间的扭矩传递,通过活动带轮(49)的突起部(49B)的内周面和带轮轴(11)的支承活动带轮(49)的支承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花键结合而进行传递。
即,由于扭矩传递在活动带轮突起部的内面侧进行,因此,存在导致作用于扭矩传递面的单位面积内的力(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将该力称为表面压力)增大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带式无级变速器,可以减小作用于带轮轴和活动带轮之间的扭矩传递面的表面压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被作为第一带轮轴的主轴支承的驱动带轮、被作为第二带轮轴的副轴支承的从动带轮、挂设在该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的V带、以及槽宽可变机构,该槽宽可变机构通过使所述驱动带轮及/或从动带轮的活动带轮沿带轮轴的活动带轮的支承部向轴向滑动来变更带轮的槽宽,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带轮具有被所述带轮轴支承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带轮轴的半径方向上离开地设置有沿所述带轮轴向能够移动地支承所述活动带轮的滑动部、和被传递所述带轮轴的扭矩的扭矩被传递部。其中,在本申请中称“带轮轴”时,是指第一及/或第二带轮轴。
根据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通过在半径方向上离开地进行带轮轴向的滑动和扭矩被传递(被トルク伝達),可以避免突起部的大型化且缓和应力集中,并且可以顺畅地进行活动带轮的滑动及扭矩传递。
即,在传递大小相同的扭矩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作用于扭矩传递面的表面压力。该表面压力的减小有助于扭矩传递部的小型化、进而有助于V带式无级变速器整体的小型化。
优选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突起部的扭矩被传递部与相对于所述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卡合,从而将所述带轮轴的扭矩传递至所述活动带轮,使所述扭矩传递部和扭矩被传递部沿所述带轮轴的轴线方向能够相对移动,并且通过使所述扭矩传递部和扭矩被传递部在所述带轮轴的旋转方向上抵接,从而传递扭矩。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即便在随着活动带轮的移动,扭矩传递部和扭矩被传递部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传递带轮轴的扭矩。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带轮轴具有大径部和经由台阶部设置于该大径部且构成所述活动带轮的支承部的小径部,所述扭矩传递部是与所述带轮轴不同的其他部件,且具有沿所述带轮轴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和一体地设置于该凸缘部的所述轴线方向部,通过利用所述台阶部和圆筒部件的端部夹持该扭矩传递部的所述凸缘部,其中该圆筒部件穿过所述活动带轮的突起部且安装于所述带轮轴的小径部,由此,所述扭矩传递部相对于所述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与将扭矩传递部一体地形成于带轮轴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制作,并且,可以使扭矩传递部相对于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可靠地固定。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所述扭矩传递部的轴线方向部和所述突起部的扭矩传递面之间,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缓冲部件。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不需要向扭矩传递面供给润滑油,并且可以顺畅地移动活动带轮。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扭矩传递部的卡合部绕轴线设有多个。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可以使扭矩传递更顺畅地进行,并且可以更切实地减小表面压力。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所述活动带轮的突起部的外周,经由轴承配置有用于使该活动带轮滑动的卡合部件。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可以紧凑地构成用于使活动带轮滑动的动力传递系统。另外,通过缩短轴向长度并使扭矩不传递至卡合部件,从而可以防止卡合部件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使用本发明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一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小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该机动二轮车的具有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动力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省略III-III剖面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局部省略V向视图;
图6是表示扭矩传递部1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31b 轴承部       40  变速箱     50  V带式无级变速器
51  主轴         51a 大径部     51b 支承部(小径部)
51d 台阶部       52  副轴       53  V带        60  驱动带轮
62  活动带轮     63  突起部     63a 相对面     64  扭矩传递面
66  缓冲部件     67  圆筒部件   70  从动带轮
80  槽宽可变机构 90  驱动单元   91  输出轴
91a 前端面       92  减速齿轮系 100 动力传递部
110 扭矩传递部   111 凸缘部     112 轴线方向部
120 卡合部件     121 卡合部     130 连结部件   133 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使用本发明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一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小型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该机动二轮车的具有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动力单元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省略III-III剖面图。
如图1所示,该机动二轮车10是如下的车辆,即在车架11的后部,利用枢轴12和后缓冲单元13使动力单元20相对于车架11可绕枢轴12摇动自如地悬架。在头管11h操舵自如地安装前叉14,在该前叉14的下端安装前轮15F。在前叉14的上部安装转向手柄15。
车架11在后部具有左右一对座位架11s(仅图示一个)。在该座位架11s上设有乘员跨乘的座位16,在该座位16的下方设有朝上方开口的收纳箱17。在收纳箱17的后方配置有燃料箱18。
动力单元2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30、设置于该发动机30后方的变速箱40。在变速箱40内,内置有将发动机30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15R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50。动力单元20摇动自如地安装于车架11后端部,发动机30的动力经由变速箱40内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50传递到后轮15R。因此,动力单元20兼作后摇臂。
主要结构如图3所示,发动机30具有:曲轴箱31、缸体32、缸盖33、缸盖罩34。在曲轴箱31的前端结合有指向大致水平方向的缸体32,在该缸体32的前端结合有缸盖33,在该缸盖33的前端结合有缸盖罩34。
利用被曲轴箱31保持的球轴承31b、31b可转动地支承有曲轴31c,在缸体32内可滑动地设有活塞32p。曲轴31c和活塞32p由连杆32c连结,利用活塞32p的往复移动,曲轴31c旋转。曲轴31c构成后述的主轴51。在缸盖33连接有与燃烧室33c连通的进气管35(图1)和排气管36(图1)。在图2所示的进气管35连接有燃料供给装置35a及空气滤清器35c。在排气装置36连接有消音器(未图示)。
在图3中,附图标记30p是火花塞,30c是设于缸盖罩34内且经由链条c自曲轴31c被旋转驱动的气门用凸轮轴,31g是发电机,该发电机在曲轴箱罩31e内具有绕曲轴31c设置的定子和固定于曲轴31c的转子。
图3所示的变速箱(也简称为箱)40作为构成前述动力单元20的一部分的箱而构成。该箱40具有右箱40R和与其结合的左箱40L。右箱40R与上述曲轴箱31一体地制作。在右箱40R的后部结合有构成齿轮箱(40G)的齿轮箱罩40C,该齿轮箱将副轴52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后轮轴55。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3的局部省略V向视图。
主要结构如图3所示,V带式无级变速器50具有:被作为第一带轮轴的主轴51支承的驱动带轮60、被作为第二带轮轴的副轴52支承的从动带轮70、挂设在该驱动带轮60和从动带轮70之间的V带53。另外,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50具有:收纳所述驱动带轮60、从动带轮70及V带53的箱40;改变所述驱动带轮60的槽宽的槽宽可变机构80(图4);使该槽宽可变机构80动作的驱动单元90;将该驱动单元90的动力向所述槽宽可变机构80传递的动力传递部100。
另外,槽宽可变机构80(该动力传递部100等也同样地)既可以构成为改变从动带轮70的槽宽来替代改变驱动带轮60的槽宽,也可以构成为改变驱动带轮60的槽宽和从动带轮70的槽宽。因此,在本发明中称为“带轮轴”时,是指第一及/或第二带轮轴。
该实施方式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一个特征在于,将驱动单元90及动力传递部100配置于箱40内。
以下,依次说明V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主轴51如前所述由曲轴31c构成。
主轴51具有:两端被作为轴承部件的轴承31b、31b支承的大径部51a;经由台阶部51d设于该大径部51a且构成驱动带轮60中的活动带轮62的支承部的小径部51b。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带轮60上设有槽宽可变机构80。
驱动带轮60具有:沿主轴(带轮轴)51的轴向不移动的固定带轮(固定半体)61、相对于主轴51沿轴向可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的活动带轮(活动半体)62。
槽宽可变机构80是用于改变间隔的机构,即通过使活动带轮62沿主轴51的、支承活动带轮62的支承部51b向轴向滑动,改变带轮60的槽宽即固定带轮61和活动带轮62的间隔。
槽宽可变机构80具有: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110;设于活动带轮62且在其与扭矩传递部110之间进行扭矩传递的突起部63。
图6是表示扭矩传递部1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图6所示,活动带轮62具有被带轮轴51支承的突起部63,突起部63在带轮轴的半径方向上离开地设置有滑动部63a和扭矩被传递部64,其中滑动部63a沿带轮轴向可移动地支承活动带轮62,扭矩被传递部64被传递带轮轴51的扭矩。
扭矩传递部110具有:向带轮轴51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111、一体地设置于该凸缘部111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方向部112。轴线方向部112相比活动带轮62的、与带轮轴51的支承活动带轮62的支承部51b相对的相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为突起部63的内周面)63a,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轴线方向部112设有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沿周向等间距地设有三个)。
扭矩传递部110也可以与带轮轴51一体地形成,但在该实施方式中,扭矩传递部110由与带轮轴51不同的其他部件(也将该部件称为扭矩传递部件)构成。
扭矩传递部110的凸缘部111构成如下形状,即在三个部位使圆板状部分111a沿半径方向呈放射状地延伸设置,在该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分别一体地形成轴线方向部112。
在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设有在其与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之间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面64。该扭矩传递面64相对于轴线方向部112能够向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在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设有插入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的孔65。该孔65的横截面为扇形,与轴线方向部112的横截面对应且大致吻合。该孔65在圆周方向上的端面,形成扭矩传递面64。在轴线方向部112被插入突起部63的孔65中的状态下,如上所述,轴线方向部112相比突起部63的内周面63a而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
在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和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64之间,设有合成树脂制(例如在聚酰胺树脂(例如PA66)中混合硬化材料(例如碳)而形成所希望的硬度的材料)的缓冲部件66。
缓冲部件66安装于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的前端部内侧,具有与轴线方向部112的前端部相适应的形状。图6所示的缓冲部件66是具有如下部件的一体成型件,即具有:弯曲形内周壁部66a、两侧壁部66b、66b、底壁部66c、以及在内周壁部66a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66d。
在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设有孔112d。
缓冲部件66通过使内周壁部66a的突起66d与轴线方向部112的孔112d嵌合并使内周壁部66a与轴线方向部112的前端部分的内侧接合,从而被安装于轴线方向部112的前端部分。
在安装有缓冲部件66的状态下,轴线方向部112与缓冲部件66一并插入到突起部63的孔65中。在缓冲部件66被插入到孔65中的状态下,缓冲部件66的侧壁部66b的外侧面66b1,构成与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64抵接的扭矩传递面。
虽然缓冲部件66能够与轴线方向部112一并沿轴线方向在突起部63的孔65内滑动,但由于缓冲部件66的突起66d与轴线方向部112的孔112d卡合,因此,即便轴线方向部112滑动,缓冲部件66也不会自轴线方向部112脱落。
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将缓冲部件66安装于轴线方向部112的前端部内侧的结构,但缓冲部件66也可以构成为安装于轴线方向部112的前端部外侧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在轴线方向部112安装缓冲部件66,此时,轴线方向部112的侧面构成与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64抵接的扭矩传递面。
在图5、图6中,附图标记67是圆筒部件。该圆筒部件67穿过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并安装于带轮轴51的小径部51b。如图4所示,在小径部51b的前端安装双螺母68,利用该双螺母68,在其与主轴51的台阶部51d之间紧固扭矩传递部件110、圆筒部件67以及固定带轮61,并固定于小径部51b上。即,通过利用圆筒部件67的一端部67a和所述台阶部51d夹持凸缘部111,扭矩传递部件110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另外,通过利用圆筒部件67的另一端部67b和双螺母68夹持固定带轮61,使其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
如上所述,通过使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插入突起部63的孔65中,活动带轮62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地安装。
如图4、图5所示,在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的外周,配置有使该活动带轮62滑动的卡合部件120。对于卡合部件120,与动力传递部100一并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4、图5所示,驱动单元90具有:收纳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伺服电机)M(图5)的电动机部M1(图4)、利用电动机M的动力进行动作的该驱动单元90的输出轴91,该输出轴91与所述主轴51平行地配置。另外,在利用驱动单元90使从动带轮70的槽宽变动时,输出轴91与副轴52平行地配置。
驱动单元90具有将电动机M的动力向输出轴91传递的减速齿轮系92。在减速齿轮系92的最终级的齿轮92e上,呈同心状地结合有滚珠丝杠(外螺纹)93。输出轴91的基部侧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面形成有滚珠丝杠(内螺纹)91b,该内螺纹91b与滚珠丝杠(外螺纹)93螺合。因此,在利用电动机M的驱动并经由减速齿轮系92使滚珠丝杠93旋转时,根据其旋转方向,输出轴91沿其轴线方向(图4中的箭头X1、X2方向)进退移动。
通过利用螺钉95将收纳减速齿轮系92的齿轮箱94与设置于箱40内的安装部41(图3)紧固,由此,驱动单元90在箱40内被固定。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利用螺钉42可装卸地安装于左箱40L,从而利用构成左箱40L的一部分的侧罩40LC覆盖齿轮箱94(即驱动单元90),由此,将驱动单元90收纳于箱40内,但也可以构成为,将侧罩40LC与左箱40L完全地构成一体并将驱动单元90及动力传递部100收纳于箱40内。
如图4所示,输出轴91的前端91a相比驱动单元90的电动机部M1向V带53侧突出,从与输出轴91正交的方向来看,将该输出轴91的至少一部分91c配置于所述V带的带宽W内。电动机部M1配置于带宽W外。如图2、图5所示,从输出轴91的轴线方向来看,在V带53的旋转轨迹53i内,输出轴91配置于将主轴51和副轴52连结的线L1上。如图4所示,减速齿轮系92配置于V带53的带宽W外,并且,如图5所示,从输出轴91的轴线方向来看,减速齿轮系92与V带53重叠地配置。
如图4、图5所示,动力传递部100用于将驱动单元90的动力向所述槽宽可变机构80传递,且具有上述卡合部件120和连结部件130。卡合部件120和连结部件130由螺钉131结合。连结部件130利用螺钉132与输出轴91结合。因此,在输出轴91进退移动时,卡合部件120及连结部件130也与其一起进退移动。
如图4所示,连结部件130中与输出轴91连结的连结部133,与输出轴91的前端面91e连结。
如图5所示,卡合部件120具有与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间接地卡合并使活动带轮62滑动的卡合部121。如图4所示,在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的外周,轴承69沿突起部63的轴线方向不能滑动地被固定。在该轴承69的外周,同样地,沿轴线方向不能滑动地固定有卡合环122。在卡合环122的外周,设有环状的卡合槽123,上述卡合部件120的卡合部121与该卡合槽123卡合。这样,虽然在图示的情况下,使卡合部件120的卡合部121间接地(经由卡合环122及轴承69)与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卡合,但也可以使卡合部121与突起部63直接卡合。
如图4所示,相对于活动带轮62的轴线方向,在活动带轮62和对安装该活动带轮62的带轮轴51支承的轴承部31b之间,卡合部121与该轴承部31b邻接而配置。即,卡合部121尽可能地靠近轴承部31b而配置。卡合部121优选为在隔着带轮轴51而相对的至少两个部位与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卡合,在该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21在相对于带轮轴51(即相对于突起部63的旋转中心)呈点对称的两个部位卡合。
如图3所示,V带式无级变速器50的从动轴即副轴52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箱40的左箱40L及齿轮箱罩40C。在该副轴52上经由离心离合器54设置有从动带轮70。
从动带轮70具有固定带轮(固定半体)71和活动带轮(活动半体)72。环状V带53挂设于上述驱动带轮60和从动带轮70,驱动带轮60的旋转被传递至从动带轮70。当从动带轮70的转速超过规定转速时,设置于从动带轮70和副轴52之间的离心离合器54成为连接状态,副轴52开始旋转。
对副轴52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至后轮轴55的齿轮系(齿轮箱)40G具有:设于副轴52的齿轮52g、与该齿轮52g啮合的大径齿轮141、直径比该大齿轮141小且与大齿轮141一并旋转的小齿轮142、以及与该小齿轮142啮合的大齿轮143。大齿轮143相对于后轮轴55不能旋转地安装于该后轮轴55。
因此,副轴52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至后轮轴55,从而驱动在后轮轴55上安装的后轮15R(图1)。
从动带轮70中的活动带轮72相对于副轴52沿轴向可自由移动地安装。活动带轮72利用螺旋弹簧73向靠近固定带轮71的方向被施加作用力,对应于作用于V带53的张力,活动带轮72沿轴向移动。即,在驱动带轮60的活动带轮62沿着使槽宽变窄的方向位移,且V带53向驱动带轮60上卷绕的卷绕直径增大时,与此相应地,卷绕在从动带轮70上的V带53向驱动带轮60侧被拉拽,作用于V带53的张力增大,因该张力的增大,从动带轮70的活动带轮72沿着使槽宽扩展的方向位移,V带53向从动带轮70上卷绕的卷绕直径减小,由此,副轴52高速旋转。在驱动带轮60的活动带轮62沿着使槽宽扩展的方向位移时,与上述情况相反地进行动作,副轴52低速旋转。
在驱动单元90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进行动作,并且在图4中,输出轴91向箭头X1方向突出且活动带轮62向X1方向滑动时,固定带轮61和活动带轮62之间的间隔增大,V带53向驱动带轮60卷绕的卷绕直径减小,并且,V带53向从动带轮70卷绕的卷绕直径增大,后轮15R以低速旋转驱动,以使其也能承受高负荷。与此相反,在输出轴91向箭头X2方向滑动且活动带轮62向X2方向滑动时,固定带轮61和活动带轮62之间的间隔变窄,V带53向驱动带轮60卷绕的卷绕直径增大,并且,V带53向从动带轮70卷绕的卷绕直径减小,后轮15R以高速旋转驱动。
根据以上所述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50,可以得到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a)由于活动带轮62具有被带轮轴51支承的突起部63,突起部63在带轮轴的半径方向上离开地设置有沿带轮轴向可移动地支承活动带轮62的滑动部63a和被传递带轮轴51的扭矩的扭矩被传递部64,因此,通过在半径方向上离开地进行带轮轴向的滑动和扭矩被传递,可以避免突起部63的大型化且缓和应力集中,并且可以顺畅地进行活动带轮的滑动及扭矩传递。
即,在传递大小相同的扭矩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作用于扭矩传递面的表面压力。该表面压力的减小有助于扭矩传递部的小型化、进而有助于V带式无级变速器整体的小型化。
(b)通过与滑动面63a分开地另外设置扭矩传递面64,从而可以将滑动面63a和扭矩传递面64形成于相同部件62,并且,可以减小施加于滑动面63a的负荷。因此,不需要向滑动面63a供给油或润滑油等。
(c)通过使突起部63的扭矩被传递部(扭矩传递面64),与相对于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110卡合,将带轮轴的扭矩传递至活动带轮62,使扭矩传递部110和扭矩被传递部64沿带轮轴的轴线方向能够相对移动,并且通过使扭矩传递部110和扭矩被传递部64在带轮轴的旋转方向上抵接,从而传递扭矩,因此,即便在随着活动带轮62的移动,扭矩传递部110和扭矩被传递部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传递带轮轴的扭矩。
(d)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110具有凸缘部111和轴线方向部112,其中该凸缘部111沿带轮轴51的半径方向延伸,该轴线方向部112一体地设置于该凸缘部111且相比活动带轮62的、与带轮轴51的支承活动带轮62的支承部51b相对的相对面63a,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并沿带轮轴51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在该轴线方向部112和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64之间进行扭矩传递,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作用于扭矩传递面64的表面压力。
即,在传递大小相同的扭矩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小作用于扭矩传递面64的表面压力。该表面压力的减小有助于扭矩传递部110的小型化、进而有助于V带式无级变速器50整体的小型化。
(e)带轮轴51具有大径部51a和经由台阶部51d设置于该大径部51a且构成活动带轮62的支承部的小径部51b,扭矩传递部110是与带轮轴51不同的其他部件,通过利用圆筒部件67的端部67a和台阶部51d夹持该部件110的所述凸缘部111,其中该圆筒部件67穿过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且安装于带轮轴51的小径部51b,由此,扭矩传递部件110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因此,与将扭矩传递部110一体地形成于带轮轴51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制作,并且,可以使扭矩传递部110相对于带轮轴51不能相对旋转地可靠地固定。
(f)由于在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和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64之间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缓冲部件66,因此,不需要向扭矩传递面64供给润滑油,并且也可以抑制噪音的产生。
(g)由于扭矩传递部110的轴线方向部112绕轴线设有多个,因此,可以使扭矩传递更顺畅地进行,并且可以更切实地减小表面压力。
(h)由于在活动带轮62的突起部63的外周,经由轴承69配置有用于使该活动带轮62滑动的卡合部件120,因此,可以紧凑地构成用于使活动带轮62滑动的动力传递系统。另外,通过缩短轴向长度并使扭矩不传递至卡合部件120,从而可以防止卡合部件120的磨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适当的变形。

Claims (5)

1.一种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被作为第一带轮轴的主轴支承的驱动带轮、被作为第二带轮轴的副轴支承的从动带轮、挂设在该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的V带、以及槽宽可变机构,该槽宽可变机构通过使所述驱动带轮及/或从动带轮的活动带轮沿带轮轴的活动带轮的支承部向轴向滑动来变更带轮的槽宽,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带轮具有被所述带轮轴支承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设置有沿所述带轮轴向能够移动地支承所述活动带轮的滑动部、和被传递有所述带轮轴的扭矩的扭矩被传递部,所述扭矩被传递部相比所述滑动部而更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且所述滑动部和所述扭矩被传递部在所述带轮轴的半径方向上离开而设,
通过使所述突起部的扭矩被传递部与相对于所述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卡合,从而将所述带轮轴的扭矩传递至所述活动带轮,
使所述扭矩传递部和扭矩被传递部沿所述带轮轴的轴线方向能够相对移动,并且通过使所述扭矩传递部和扭矩被传递部在所述带轮轴的旋转方向上抵接,从而传递扭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轴具有大径部和经由台阶部设置于该大径部且构成所述活动带轮的支承部的小径部,
所述扭矩传递部是与所述带轮轴不同的其他部件,且具有沿所述带轮轴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和一体地设置于该凸缘部的所述轴线方向部,通过利用所述台阶部和圆筒部件的端部夹持该扭矩传递部的所述凸缘部,其中该圆筒部件穿过所述活动带轮的突起部且安装于所述带轮轴的小径部,由此,所述扭矩传递部相对于所述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扭矩传递部的轴线方向部和所述突起部的扭矩传递面之间,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缓冲部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传递部的卡合部绕轴线设有多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动带轮的突起部的外周,经由轴承配置有用于使该活动带轮滑动的卡合部件。
CN 201010126229 2009-02-28 2010-02-26 V带式无级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8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7427A JP5306858B2 (ja) 2009-02-28 2009-02-28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047427/09 2009-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8791A CN101818791A (zh) 2010-09-01
CN101818791B true CN101818791B (zh) 2012-12-26

Family

ID=42654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2622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8791B (zh) 2009-02-28 2010-02-26 V带式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06858B2 (zh)
CN (1) CN101818791B (zh)
IT (1) IT1399047B1 (zh)
TW (1) TWI435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0328B2 (ja) * 2013-09-30 2017-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TWI567317B (zh) * 2015-03-31 2017-01-2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多模式無段變速機構
CN107923499B (zh) * 2015-08-20 2020-06-23 优尼冲压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所使用的柱塞构件
TWI737154B (zh) * 2020-02-05 2021-08-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後搖臂配置
TWI749499B (zh) * 2020-03-30 2021-12-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的傳動結構
WO2023171241A1 (ja) * 2022-03-11 2023-09-14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プーリ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70220Y (zh) * 1998-07-17 2000-03-22 宋能训 从动轮外轴套滑道滚动装置
CN1734126A (zh) * 2004-07-27 2006-02-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1169183A (zh) * 2006-10-26 2008-04-30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V带式自动变速装置的带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5973Y2 (zh) * 1984-11-01 1989-11-01
JP2907642B2 (ja) * 1992-07-13 1999-06-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H10306862A (ja) * 1997-05-01 1998-11-17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DE112005002713A5 (de) * 2004-08-24 2007-08-0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sowie 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Getriebe
JP4776213B2 (ja) * 2004-11-25 2011-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70220Y (zh) * 1998-07-17 2000-03-22 宋能训 从动轮外轴套滑道滚动装置
CN1734126A (zh) * 2004-07-27 2006-02-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1169183A (zh) * 2006-10-26 2008-04-30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V带式自动变速装置的带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53057A 2006.06.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35010B (zh) 2014-04-21
JP5306858B2 (ja) 2013-10-02
JP2010203484A (ja) 2010-09-16
TW201033503A (en) 2010-09-16
ITTO20100060A1 (it) 2010-08-29
IT1399047B1 (it) 2013-04-05
CN101818791A (zh) 201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8791B (zh) V带式无级变速器
US8523725B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speed change mechanism
CN100371627C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4769326B (zh) 包括直接驱动模式的球型cvt
US8113983B2 (en) Multi-step transmission
KR0183215B1 (ko) 차량용 무단 변속기
CN104832608B (zh) 多级变速器
CN103010016B (zh) 电动车后桥驱动总成
JP2013224676A (ja) エンジンの過給機駆動装置
US11155155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of vehicle
US8464681B2 (en) Power unit for vehicle
CN101818793B (zh) V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1818792B (zh) V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8626370B (zh) 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
JP5497508B2 (ja) エンジンの油圧クラッチ用油路構造
EP2546550B1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s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EP3333460B1 (en) Oil discharge structure of rotational body
CN102782365A (zh) 锥盘缠绕式变速器
JP526964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213744862U (zh) 变速箱和车辆
JP2011033066A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10641360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CN2709659Y (zh) 外置式自动离合发动机
CN2341885Y (zh) 自行车无级变速器
EP3339687A1 (en) Planetary gear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