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2443B - 多楔带 - Google Patents

多楔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2443B
CN101802443B CN2008800245092A CN200880024509A CN101802443B CN 101802443 B CN101802443 B CN 101802443B CN 2008800245092 A CN2008800245092 A CN 2008800245092A CN 200880024509 A CN200880024509 A CN 200880024509A CN 101802443 B CN101802443 B CN 101802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oly vbelt
wedge
face
wedge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45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2443A (zh
Inventor
松川浩和
尻池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2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2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4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2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沾水时的滑动的产生以及异常音的产生的多楔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楔带,该多楔带具有楔形成面,使该楔形成面与带轮接触而使用,该楔形成面形成有多条在带纵长方向上延伸的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楔形成面设有凹入部位,以形成在带驱动时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在沾水时能使水流入所述非接触区域。

Description

多楔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楔形成面的多楔带,该楔形成面形成有多条在带纵长方向上延伸的楔。
背景技术
多楔带通常架设在多个带轮之间使用。
而且,多楔带通常具有楔形成面,该楔形成面形成有多条在带纵长方向上延伸的楔,在带驱动时,使所述楔形成面与带轮接触而实施摩擦传动。
众所周知:在使用该多楔带的摩擦传动中,例如,在多楔带和/或带轮沾水时,在楔形成面与带轮的接触界面产生滑动,伴随着该滑动的产生会产生异常音(噪音)。
作为该沾水时的滑动对策,研究出下述等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由包含纤维的橡胶组成物形成压缩橡胶层,由该压缩橡胶层形成楔形成面,而且使该纤维原纤维化(fibril)而使其从楔表面突出。
但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也不能充分抑制沾水时产生滑动,因此,以往的多楔带也不能充分抑制异常音的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07-1511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沾水时产生滑动以及产生异常音的多楔带。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楔带,其具有楔形成面,使该楔形成面与带轮接触而使用,该楔形成面形成有多条在带纵长方向上延伸的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楔形成面设有凹入部位,以形成在带驱动时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在沾水时能使水流入所述非接触区域。
另外,优选,所述凹入部位是形成于楔侧面部的多条槽。
另外,优选,所述凹入部位是在楔底部开口的孔。
优选,所述多条槽包含在横截带的方向上延伸的槽,使得流入的水能从带侧方排出。
另外,优选,所述多条槽以互相交叉的状态设置。
优选,所述孔是在带厚度方向上贯通多楔带的贯通孔。
根据本发明,在楔形成面设有凹入部位,以形成在带驱动时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在沾水时能使水流入所述非接触区域,所以能够抑制沾水时水存在于楔形成面与带轮的接触界面,能够抑制楔形成面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在沾水时变化。
因此,能够抑制沾水时产生滑动的以及产生与滑动相伴的异常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多楔带的槽的状态的外观照片。
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多楔带的槽的状态的外观照片。
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多楔带的槽的状态的外观照片。
图13是表示摩擦系数测定方法的概略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多楔带         2:楔形成面   3:背面
10:压缩橡胶层    11:楔        11a:楔顶部
11b:楔侧面部     11bx:间隙部  11by:突起
11c:楔底部       12a~12f:槽  12g:贯通孔
20:粘接橡胶层    30:背面层    40: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多楔带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多楔带的整体由带状的带形成为环状。
而且,其内周侧的面与带轮接触而使用,为此在其内周侧具有楔形成面,该楔形成面形成有多条在带纵长方向上延伸的楔。
另外,在所述楔形成面(内周面)设有凹入部位,以形成在带驱动时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在沾水时能使水流入所述非接触区域。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楔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楔形成面朝向上侧而配置的状态的多楔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另外,图2~9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
进而,在各立体图的左上部分,一并表示将图中所示的圆形区域放大的放大图。
另外,在该图1~9中,同一结构使用同一符号表示。
图中,1表示多楔带,2表示楔形成面(内周面)。3表示与楔形成面相反的背面(外周面)。
10表示形成多楔带1的最内周侧的部分的第一橡胶层即压缩橡胶层,该压缩橡胶层10在多楔带1的带圆周方向上连续形成。
11表示形成在该压缩橡胶层10上的楔。
即,在该压缩橡胶层10的内周侧的表面构成了所述楔形成面。
该楔11形成为越往上侧(内周侧)宽度变得越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等腰梯形。
11a、11b、11c表示该楔11的各部位,11a表示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上底部分相当的部位即楔顶部,11b表示与所述等腰梯形的斜边相当的部位即楔侧面部。
进而,11c表示形成在相邻的楔之间的波谷的底的部分即楔底部。
20表示构成多楔带1的第二橡胶层即粘接橡胶层,30表示形成多楔带1的最外周侧的部分的第三橡胶层即背面层。
即,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楔带1形成为三层的层叠构造,从带外周面侧向内周面侧(从下层侧向上层侧)为背面层30、粘接橡胶层20、压缩橡胶层10。
40表示芯线,该芯线40埋设于所述粘接橡胶层20而属于多楔带1。
该芯线40在带圆周方向上延伸,而且1根芯线以螺旋的状态并以围绕多圈的状态埋设于多楔带1中。
而且,如图所示,芯线40,以在将带在宽度方向上横截的剖面上,芯线40的剖面在带中在宽度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地并列多个的状态而埋设。
接下来,对于形成在所述楔形成面2上的凹入部位,一边参照1~9一边更详细地说明。
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1,作为所述凹入部位,具有形成在楔侧面部11b上的多条槽12a。
该图1中的多条槽12a,沿着楔11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延伸,而且互相隔着一定的距离地平行配置。
即,图1中的多条槽12a,各槽不交叉而互相平行地形成在楔侧面部11b,使得水在通过一条槽而在多楔带1的内周面(楔形成面2)上移动时变为水反复围绕同一槽的状态。
该图1所例示的槽12a只要是在带驱动时能够将该槽12a的内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的槽的即可,对其宽度(图中“W”)、深度(图中“D”)以及相邻的槽间的距离(间距)(图中“P1”),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在楔的宽度以及高度为数mm左右的一般的多楔带中,该图1所例示的槽12a,通常可以设为宽度50~150μm、深度50~300μm、间距100~200μm。
其中,从排水性以及耐磨损性的方面出发,优选,槽12a的宽度为70~120μm。
另外,优选,槽12a的深度为100~250μm。
另外,优选,槽12a是以120~180μm的间距形成的。
进而,优选,使槽12a在楔形成面2的表面积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0~70%。
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剖面半圆形的槽,但对于该槽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剖面为矩形、楔形等的各种形状的槽。
对于该槽,可以如下所述这样形成:一旦形成楔11之后,通过激光加工机等对楔侧面部11b照射激光而实施一定深度的挖掘等。
接下来,参照图2,对该凹入部位的第二例进行说明。
该图2所例示的多楔带1,除了槽12b在相对于楔11的延伸方向(图中“箭头A”)成预定角度(图中“θ”)的方向上延伸这一点外,与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1同样地形成。
而且,图1的槽12a在与楔1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并形成为在水通过一条槽而在多楔带的内周面(楔形成面)上移动时变为水反复围绕同一槽的状态,与此相对,在该图2所例示的多楔带1中,槽12b相对于楔11的延伸方向A具有角度(θ)地延伸,所以在水通过一条槽12b而在多楔带1的内周面(楔形成面2)上移动时,不会变为水反复围绕同一槽的状态,而变为水的位置在多楔带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状态。
而且,该图2的槽12b与形成于楔侧面部11b的槽相连,形成在楔顶部11a与楔底部11c双方上,在横截带的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因此,在水通过形成在带宽度方向一端侧的槽而在多楔带1的内周面(楔形成面2)上移动时,水通过多圈或者1圈以内的移动就会向另一端侧横截带。
这样,由于具有在横截带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的槽,在带驱动中沾水时,能够使水流入该槽12b。
进而,能够通过由带驱动引起的离心力等使流入的水沿着槽12b流动。
因此,能够最终使流入槽12b的水从带侧面排出,能够进一步抑制多楔带1的滑动。
接下来,参照图3,对该凹入部位的第三例进行说明。
该图3所例示的多楔带1,形成在楔侧面部11b的槽12c在楔11的延伸方向上不连续,形成为虚线状态。
除了该槽12c在延伸方向上不连续这一点外,图3所例示的多楔带1与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地形成。
即,在图3所例示的多楔带1中,槽12c以不连续的状态沿着楔11的延伸方向延伸,而且互相隔着一定间隔地平行配置。
对于该图3所例示的槽12c的宽度W、深度D以及槽间的间距P3,通常可以设为与在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的说明中所述的宽度、深度以及间距相等的值。
另外,对于该槽的剖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图中例示的半圆形这一点,也与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
接下来,参照图4,对该凹入部位的第四例进行说明。
在图1~3所例示的多楔带中,槽全部在一个方向上延伸,但在该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1中,除了与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的在楔11的延伸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的槽12a(下面也称作“纵槽12a”)以外,还形成有在与该楔1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横截多楔带的方向)上延伸的槽12d(下面也称作“横槽12d”)。
即,在该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1中,以互相交叉的状态设有纵槽12a和横槽12d这两种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槽。
而且,该横槽12d与形成于楔侧面部11b的槽相连,也形成在楔顶部11a与楔底部11c上,在横截带的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因此,能够将在沾水时流入纵槽12a等的水通过该横槽12d从带侧面排出。
即,该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1在沾水时起到与图2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的效果。
因此,通过使用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1,能够进一步抑制沾水时产生滑动。
该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1的横槽12d通常可以设为与纵槽12a相等的宽度以及深度,该横槽12d的间距P42通常也可以设为与纵槽12a的间距P41相等的值。
对于该图4所例示的槽12a(12d)的宽度W、深度D以及槽间的间距P41(P42),通常可以设为与在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的说明中所述的宽度、深度以及间距相等的值。
另外,对于这些槽的剖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图中例示的半圆形的这一点,也与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
接下来,参照图5,对该凹入部位的第五例进行说明。
该图5的多楔带1,除了横槽12d在横截带的方向上不是一条直线以外,与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地在楔形成面2上形成有纵槽12a和横槽12d。
即,横槽12d形成为,相对于横截相邻的纵槽12a之间的横槽12d,横截下一个纵槽12a之间的横槽12d的形成位置处于错位的状态。
因此,在水通过横槽12d在带横截方向上移动时,在水通过一个横槽12d而横截相邻的纵槽12a之间之后,如果不沿着纵槽12a移动,则不能横截下一个相邻的纵槽12a。
因此,由纵槽12a和横槽12d包围的四边形的区域,其中心在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中排列成在楔形成面2的纵横方向上形成一条直线,但在该图5所例示的多楔带1中配置成在横向方向上成交错状。
该横槽12d通常可以设为与纵槽12a相等的宽度以及深度,横槽12d的间距P52通常可以设为与纵槽12a的间距P51相等的值,这些方面也与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
另外,槽12a(12d)的宽度W、深度D以及槽间的间距P51(P52),通常可以设为与在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的说明中所述的宽度、深度以及间距相等的值,槽的剖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半圆形,这些方面也与图4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
另外,在图5所例示的多楔带1中,由该槽包围的四边形的区域形成在带驱动时与带轮接触的区域(下面也称作“接触区域”)。
而且,由于具有中心点在横向方向(带宽度方向)上交错地配置的接触区域,所以槽在楔形成面上以更加细密地分散的状态配置。
因此,图5所例示的多楔带1容易使在沾水时附着于接触区域的表面的水流入槽中,起到进一步抑制滑动的产生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6,对该凹入部位的第六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6的多楔带1中,沿着楔11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延伸的槽12a在各楔侧面部11b的大致中央部仅形成有一根,隔着预定间隔在多个楔侧面部11b形成有从该中央的槽12a(下面也称作“中央槽12a”)分支而在分叉状扩展的方向上延伸的槽12e(下面也称作“分支槽12e”)。
因此,例如,通过在与带轮接触的部位从该分支槽12e开始从中央槽12a分支的部位向分支槽12e扩展的侧移动的方向上驱动多楔带1,能够发挥下述的功能:使水流入该中央槽12a、分支槽12e,进而将从该分支槽12e的端部流入的水放出。
即,该图6所例示的多楔带1虽然与此前所例示的多楔带在功能上不同,但也起到进一步抑制滑动的产生的效果。
该中央槽12a、分支槽12e的宽度、深度通常可以设为与在图1所例示的多楔带的说明中所述的值相等,槽的剖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半圆形,这些方面也与此前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
接下来,参照图7,对该凹入部位的第七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7的多楔带1中,在楔侧面部11b,使弯折部位朝向楔延伸方向地形成有多条V字状地弯折的槽,以整体形成为人字状的方式形成所述槽12f。
该图7的多楔带1与图6所例示的多楔带同样,通过以带轮与楔形成面2接触的部位向该人字状的槽12f以V字状扩展的方向移动的方式驱动多楔带1,在沾水时,能够发挥从该槽12f的端部将水放出的功能。
即,该图7所例示的多楔带1也与图6所例示的多楔带1同样地起到进一步抑制滑动的产生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8,对该凹入部位的第八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8的多楔带1中,在楔侧面部11b形成有多个圆板状的突起11by。
而且,这多个突起11by互相隔着很小的间隔排列在楔侧面部11b,该突起11by之间的区域11bx(下面也称作“间隙部11bx”)形成为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
即,在图8的多楔带1上,作为相对于所述突起11by的表面凹入的凹入部位设有所述间隙部11bx。
对于该圆板状的突起11by的高度(圆板的厚度:图中“T”)、突起11by的宽度(圆板的直径:图中“d”)以及相邻的突起之间的距离(圆板端部边缘之间的距离:图中“P8”),只要在带驱动时能够使该间隙部11bx的至少一部分成为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对于该图8所例示的突起11by,在楔的宽度以及高度为数mm左右的一般的多楔带中,通常可以设为高度(T)为100~500μm、宽度(d)为100~700μm、突起之间的距离(P8)为100~200μm。
其中,从排水性以及对于摩擦的耐磨损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将突起11by的高度T设为200~400μm。
另外,优选,突起11by的宽度d为300~600μm。
另外,优选,突起之间的距离P8形成为100~150μm。
进而,优选,将突起11by在楔形成面2的表面积中所占的面积比例设为30~70%。
另外,在这里以圆板状的突起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也能够采用四边板状、三角板状、不定形状等各种形状的突起。
接下来,参照图9,对该凹入部位的第九例进行说明。
在该图9的多楔带1中,具备在楔底部11c上开口的孔。
而且,该孔是从楔形成面2向背面3在带厚度方向上贯通多楔带1的贯通孔12g。
即,在此前所例示的多楔带中,在楔侧面部11b上具备遍及某种程度的区域而延伸的槽作为凹入部位,但在该图9的多楔带1中,作为凹入部位,具备在楔底部11c上开口的贯通孔12g。
通常,当在多楔带的驱动时沾水的情况下,水容易通过楔11的表面聚集在楔之间的波谷部分。
因此,在该楔底部11c设置有用于使水流入的凹入部位的图9所例示的多楔带1,能够更高效地使水流入凹入部位,在沾水时,能够抑制水存在于楔形成面2与带轮的接触界面。
而且,图9所例示的多楔带1作为该凹入部位具有贯通孔12g,因此能够使流入的水从背面3侧排出,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存在于楔形成面2与带轮的接触界面。
对于该贯通孔12g的形状、大小以及个数等没有特别限定,但如果形成较大直径的贯通孔或者在一个多楔带上形成较多贯通孔,则有使多楔带的强度下降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果将贯通孔的直径设置得过小或者将个数设置得太少,则有不能充分地实施从背面3排出水的可能。
因此,从能够一边抑制多楔带的强度下降一边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的方面出发,优选,所述贯通孔12g的大小为直径0.1~2.0mm。
另外,对于个数,在沿着楔底部11c形成贯通孔时,优选以贯通孔的间隔(间距P9)为数mm~数十cm的方式选择个数。
另外,对于贯通孔12g的形状,为了能抑制在带驱动时在贯通孔12g上产生局部的应力,优选,其剖面为圆形。
对于该贯通孔12g,可以与槽同样地使用激光加工机等来形成。
另外,在本发明中,凹入部位并不限定于图1~9所例示的槽和/或孔,例如,曲线地形成的槽和/或无方向状态的槽等也可以作为凹入部位而在多楔带中采用。
另外,对于贯通孔,倾斜贯通多楔带的贯通孔和/或在中途设有弯曲部位的贯通孔等都可以作为凹入部位予以采用。
进而,在一个多楔带上,也可以将上述那样的槽和孔组合起来采用。
本实施方式的多楔带中的压缩橡胶层10、粘接橡胶层20以及背面层30,可以使用在一般的多楔带的形成中使用的材料来形成。
另外,对于芯线40,也可以使用在一般的多楔带中使用的芯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带围绕方向上延伸的橡胶层是通过层叠而形成的情况为例对多楔带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多楔带并不限定于橡胶制的,树脂制的多楔带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进而,对于在以往的多楔带中采用的各种改良点,在无损其效果的范围内也能够在本发明的多楔带中采用。
实施例
接下来列举实施例而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实施例1~3、比较例1)
在各实施例、比较例中都使用相同的橡胶组成物,制作带宽度10mm、楔数3根、楔高度2.5mm的多楔带。
对该多楔带中的楔形成面整个面使用激光加工机,以图10(实施例1)、图11(实施例2)、图12(实施例3)所示的图形来形成槽。
另外,图10~13是使用显微镜进行表面观察的显微镜照片。
实施例1,以250μm的间距形成有宽度大约80μm的虚线状(形成有槽的区间:大约1100μm;没有形成槽的区间:大约900μm)的槽,实施例2,以250μm的间距形成有宽度大约150μm的直线状的槽。
进而,实施例3,纵横分别以250μm的间距网格状地形成有宽度大约80μm的直线状的槽。
另外,作为比较例1,使用未形成有槽的多楔带,实施后述的评价。
(评价)
(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在摩擦系数的测定时,使用图13所示的装置实施。
即,将各多楔带切断为预定长度而作为测定试料(图中“B”),将其一端部与安装在垂直的墙面上而且是以能够测定向水平方向的应力的方式固定地安装在墙面上的负载传感器(图中“LC”)相连,在另一端部安装1.75kg的载重(图中“SW”),由配置在所述负载传感器的应力测定方向前方的直径60mm的带轮(图中“PR”)支撑测定试料的大致中间部分。
此时,以测定试料相对于带轮的接触区间的角度(图中“θ1”)为90度的方式,通过带轮支撑测定试料的大致中间部分。
即,设置带轮位置,使得成为在带轮的上端部与负载传感器固定位置的区间内测定试料指向水平方向、在从带轮的侧端部到载重的区间内测定试料悬挂在垂直下方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带轮向其上部侧从所述负载传感器远离的方向(图中“箭头”方向)上以20rpm的速度旋转,在该旋转中测定施加在所述负载传感器上的应力(Tt)。
然后,通过施加在该负载传感器上的应力(Tt)和施加在试料的垂直区间的应力(Ts=1.75kgf),使用下述式子测定摩擦系数(μ’)。
摩擦系数(μ’)=ln(Tt/Ts)÷0.5π
(沾水时摩擦系数变化)
通过上面所示的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测定带干燥时的摩擦系数(μ0’)、对带轮实施2000cm3/分的注水时的摩擦系数(μ1’),使用下述式子测定摩擦系数变化量(Δμ’)。
摩擦系数变化量(Δμ’)=μ0’-(μ1’)
将测定结果表示在表1中。
另外,将实施例1~3、比较例1的多楔带卷绕在配置为同一状态的带轮上,使用噪音计测定在注水后(干燥时)产生的异常音的大小(噪音级别)。
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摩擦系数变化量(Δμ’)   -0.22   -0.15   -0.02   -0.35
噪音级别(dB)   88   76   70   90
从该表1也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沾水时摩擦系数变化,能够抑制滑动的产生以及与滑动相伴的异常音的产生。

Claims (1)

1.一种多楔带,具有楔形成面,使该楔形成面与带轮接触而使用,该楔形成面形成有多条在带纵长方向上延伸的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楔形成面设有沿着楔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形成、而且互相隔着一定的距离地平行配置的多条槽,以形成在带驱动时不与带轮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在沾水时能使水流入所述非接触区域,
进一步设置有在横截带的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并且互相隔着一定的距离地平行配置的多条槽,使得流入的水能从带侧方排出,
沿着楔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形成的所述多条槽和在横截带的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的所述多条槽至少一方的槽宽为50~150μm。
CN2008800245092A 2007-07-26 2008-02-15 多楔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2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4982/2007 2007-07-26
JP2007194982A JP2009030717A (ja) 2007-07-26 2007-07-26 Vリブドベルト
PCT/JP2008/052483 WO2009013911A1 (ja) 2007-07-26 2008-02-15 Vリブドベル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2443A CN101802443A (zh) 2010-08-11
CN101802443B true CN101802443B (zh) 2013-12-18

Family

ID=40281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45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2443B (zh) 2007-07-26 2008-02-15 多楔带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03993A1 (zh)
JP (1) JP2009030717A (zh)
KR (1) KR101411455B1 (zh)
CN (1) CN101802443B (zh)
DE (1) DE112008001999T5 (zh)
WO (1) WO20090139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236B (zh) * 2009-12-14 2016-05-18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
CN103168184B (zh) * 2010-10-21 2015-08-05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
JP5981330B2 (ja) * 2012-03-08 2016-08-31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Vリブドベルト
CN104832595B (zh) * 2012-08-02 2017-04-12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US10088789B2 (en) * 2015-06-26 2018-10-02 Oki Data Corporation Belt,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102017215654A1 (de) * 2017-09-06 2019-03-07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Antriebsriemen mit einer profilierten Riemenrückseite
IT201800000645A1 (it) * 2018-01-09 2019-07-09 Megadyne S P A Cinghia con protuberanze
ES2748214B2 (es) * 2019-06-13 2022-02-01 Gates Corp Correa de transmision de potencia con superficie a franjas y una tela de recubrimiento a franja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25650A1 (en) * 1993-05-20 1994-11-23 The Gates Rubber Company V-belt or ribbed V-belt
CN1244906A (zh) * 1997-01-13 2000-02-16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双侧多v形传动带及其皮带轮
CN1620564A (zh) * 2002-01-16 2005-05-25 盖茨公司 具有顶端廓线的多肋带
CN1833120A (zh) * 2003-08-06 2006-09-13 戴科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异型尖端动力传送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09066A (en) * 1919-07-08 Felice gilakdimt
US941786A (en) * 1909-01-09 1909-11-30 Detroit Oak Belting Company Drive-belt.
US1028783A (en) * 1911-07-17 1912-06-04 Curt Theodor Leonard Von Rabenau Motor-cycle driving-belt.
US1994604A (en) * 1932-11-01 1935-03-19 Houghton & Co E F Embossed belting
JPS61156754U (zh) * 1985-03-20 1986-09-29
US5498212A (en) * 1993-10-06 1996-03-12 Mitsuboshi Belting Ltd.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with reinforcing fibers
JPH07151191A (ja) 1993-10-06 1995-06-13 Mitsuboshi Belting Ltd Vリブドベルト
JP2000102988A (ja) * 1998-05-29 2000-04-11 Mitsuboshi Belting Ltd Vリブ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4800709B2 (ja) * 2005-08-25 2011-10-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988577B2 (en) * 2006-07-14 2011-08-02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riction drive belt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25650A1 (en) * 1993-05-20 1994-11-23 The Gates Rubber Company V-belt or ribbed V-belt
CN1244906A (zh) * 1997-01-13 2000-02-16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双侧多v形传动带及其皮带轮
CN1620564A (zh) * 2002-01-16 2005-05-25 盖茨公司 具有顶端廓线的多肋带
CN1833120A (zh) * 2003-08-06 2006-09-13 戴科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异型尖端动力传送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1-156754U 1986.09.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48960A (ko) 2010-05-11
DE112008001999T5 (de) 2010-06-24
CN101802443A (zh) 2010-08-11
US20100203993A1 (en) 2010-08-12
WO2009013911A1 (ja) 2009-01-29
JP2009030717A (ja) 2009-02-12
KR101411455B1 (ko) 2014-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2443B (zh) 多楔带
CN100509449C (zh) 充气轮胎
RU2671920C2 (ru) Колодка дискового тормоза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KR102069272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6866076B2 (en) Tire having longitudinally extending smaller grooves formed in the walls of a groove
JP5405497B2 (ja) ラバークローラ
JP5738990B2 (ja) 転動ノイズを減少させたトレッド
US20130195631A1 (en) Spiral-grooved thrust bearing
CN105658448A (zh) 重载荷用轮胎
FI121929B (fi) Jauhimen jauhinpinta
KR20060079111A (ko) 좌석 벨트 리트랙터
JP2017530050A (ja) タイヤトラクション要素
CN106232465A (zh) 履带
JP616310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08982B2 (ja) 連続可変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用の異なるタイプの横断部材を備えた駆動ベルト
JP64823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788152A1 (en) Shoe press bel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0293798B (zh) 具有v形切口的轮胎
WO2019138768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14677B2 (ja) Vリブドベルト
JP20191992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8239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81093A (zh) 平面齿轮以及齿轮装置
CN108430805A (zh) 车辆充气轮胎
JPH06193687A (ja) エンドレス伝動ユニット用の横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