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3111B - 钥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钥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3111B
CN101793111B CN2010101081883A CN201010108188A CN101793111B CN 101793111 B CN101793111 B CN 101793111B CN 2010101081883 A CN2010101081883 A CN 2010101081883A CN 201010108188 A CN201010108188 A CN 201010108188A CN 101793111 B CN101793111 B CN 1017931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ards
rotation
connecting rod
force application
key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81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3111A (zh
Inventor
中元勇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003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316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93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3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3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3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60R25/02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0R25/02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 B60R25/02142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comprising externally controlled safety devices for preventing locking during vehicle running condition
    • B60R25/02144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comprising externally controlled safety devices for preventing locking during vehicle running condition interlocked with gear box or gear le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10T70/565Locked stationa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10T70/565Locked stationary
    • Y10T70/5655Housing-carried lo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10T70/565Locked stationary
    • Y10T70/5655Housing-carried lock
    • Y10T70/5659Dead bol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10T70/565Locked stationary
    • Y10T70/5655Housing-carried lock
    • Y10T70/5664Latching bol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889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Y10T70/5956Steering mechanism with switch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容易地将限制部件、允许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组装在组装对象上。当组装联锁单元时,在使连杆(78)的嵌合凸部嵌合在释放连杆(84)的嵌合凹部内的状态下,使扭簧(94)(尤其是连接部(98))暂时弹性变形,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由此,能够将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形成为临时组装状态,能够容易地组装在单元箱上。

Description

钥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限制钥匙的旋转的钥匙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钥匙限制装置存在如下的装置:当通过钥匙旋钮的朝向“ACC位置”的旋转而使挺杆(lifter)转动时,通过锁板不与挺杆一起转动来限制钥匙按钮朝“ACC位置”旋转,另一方面,通过使锁板与挺杆一起转动而允许钥匙按钮朝“ACC位置”旋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钥匙装置中,挺杆和锁定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支轴上,并且在支轴上设有扭转弹簧。
但是,在该钥匙装置中,需要将挺杆、锁板以及扭转弹簧分别组装在支轴上。因此,难以将挺杆、锁板以及扭转弹簧分别组装在支轴(组装对象)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229557公报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允许部件、限制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组装在组装对象上的钥匙装置。
第一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具备:旋转部件,其通过钥匙的旋转而旋转;允许部件,当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该允许部件通过所述旋转部件而转动;限制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允许部件的一侧,当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通过使该限制部件不与所述允许部件一起转动来限制所述旋转部件朝向规定旋转位置的旋转;另一方面,当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通过使该限制部件与所述允许部件一起转动而允许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一对保持部,它们朝所述允许部件的另一侧及所述限制部件的一侧突出;以及施力部件,其具有弹性力,并被保持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上,从而将所述允许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组装在一起。
对于第二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所述允许部件及所述限制部件能够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转动。
对于第三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所述钥匙装置具备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设在所述保持部上,并对所述施力部件相对于所述一对保持部的保持进行引导。
对于第四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所述钥匙装置具备嵌合部,所述嵌合部使所述允许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嵌合成能够相对转动。
对于第五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所述钥匙装置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于组装所述允许部件、所述限制部件以及所述施力部件的组装对象上,并朝所述保持部侧突出以保持所述施力部件。
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通过钥匙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当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允许部件通过旋转部件而转动。进一步,限制部件配置于允许部件的一侧。
并且,当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通过使限制部件不与允许部件一起转动,由此,限制部件限制旋转部件的朝向规定旋转位置的旋转,从而钥匙的旋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当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通过使限制部件与允许部件一起转动,由此,限制部件允许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从而允许钥匙旋转。
此处,一对保持部朝允许部件的另一侧及限制部件的一侧突出,并且,施力部件具有弹性力,施力部件被保持在一对保持部上从而将允许部件和限制部件组装在一起。因此,能够将允许部件、限制部件以及施力部件形成为临时组装状态,能够容易地组装在组装对象上。
在第二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允许部件和限制部件能够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转动。因此,允许部件和限制部件能够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恢复到初始位置。
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设在保持部上的引导机构对施力部件相对于一对保持部的保持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施力部件保持在一对保持部上。
在第四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嵌合部使允许部件和限制部件嵌合成能够相对转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允许部件、限制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的临时组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况。
在第五方面所记载的钥匙装置中,设置于组装允许部件、限制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的组装对象上的突出部朝保持部侧突出以保持施力部件。因此,当将允许部件、限制部件以及施力部件组装在组装对象上时,能够抑制施力部件的保持被解除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的连杆、释放连杆以及扭簧的从前斜左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的连杆、释放连杆以及扭簧的临时组装状态的从前斜左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的联锁单元的从前斜右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的连杆、释放连杆以及扭簧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的锁体和联锁单元的从前斜左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的从左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当对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以外的档位时的联锁单元的动作的从前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当对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时的联锁单元的动作的从前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中的连杆、释放连杆以及扭簧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如下:
10:转向锁定装置(钥匙装置);26:点火钥匙(钥匙);32:凸轮轴(旋转部件);62:单元箱(组装对象);76:保持轴(突出部);78:连杆(限制部件);84:释放连杆(允许部件);88:弹簧保持轴(保持部、嵌合部);88A:锥面(引导机构);90:嵌合凸部(嵌合部);92:嵌合凹部(嵌合部);94:扭簧(施力部件);100:转向锁定装置(钥匙装置);102:嵌合孔(嵌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6中利用从左方观察的剖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钥匙装置的转向锁定装置10。另外,在图中,以箭头FR示出转向锁定装置10的前方,以箭头UP示出转向锁定装置10的上方,以箭头RH示出转向锁定装置10的右方。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10具备作为收纳部件的锁体12,在锁体12的下侧部分的后端形成有大致半圆筒状的固定片14(参照图5)。在固定片14上组装有大致半圆筒状的托架(省略图示),车辆的转向柱(省略图示)嵌合在固定片14以及托架的内部,由此锁体12被固定在转向柱上,转向锁定装置10被安装在转向柱上。
在锁体12的上侧部分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收纳筒16,在收纳筒16的后端形成有后壁16A。在收纳筒16的后侧部分的下方形成有大致矩形筒状的锁定筒18,收纳筒16内部和锁定筒18内部连通。锁定筒18的前表面被封闭,锁定筒18的后表面经由固定片14朝后方敞开。
在收纳筒16内收纳有作为锁芯的大致圆柱状的点火锁芯20,点火锁芯20的前端从收纳筒16的前端朝前侧突出。点火锁芯20的前端配置于车辆的仪表盘(省略图示),点火锁芯20的前表面从仪表盘面向车厢内部。
在点火锁芯20内收纳有作为插入部件的大致圆柱状的锁转子(keyrotor)22,锁转子22朝向前侧的移动被卡定。在锁转子22内形成有矩形柱状的插入孔24,插入孔24从锁转子22的前表面开口。
锁转子22配置于作为规定旋转位置的“LOCK”位置,作为钥匙的点火钥匙26(正规钥匙)能够相对于插入孔24进行插入和拔出。通过将点火钥匙26插入到插入孔24中并进行旋转操作,锁转子22能够在点火锁芯20内旋转,由此,锁转子22能够被配置于“ACC”位置、“ON”位置以及“START”位置。并且,仅当锁转子22被配置于“LOCK”位置时能够相对于插入孔24将点火钥匙26插入或拔出,当锁转子22被配置于“ACC”位置、“ON”位置以及“START”位置时,限制点火钥匙26相对于插入孔24的插入和拔出。
大致U字形框状的滑块28以能够朝上下方向(锁转子22的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锁转子22的前部的下部,滑块28的下侧面(锁转子22的径向外侧面)与点火锁芯20的内周面抵接,从而朝向下方(锁转子22的径向外侧面)的移动被卡定。滑块28的下侧面沿着点火锁芯20的内周面弯曲,滑块28能够与锁转子22一体地旋转。并且,滑块28的下侧面经由点火锁芯20的外周部朝下侧敞开。
滑块28的上部(锁转子22的径向内侧部)构成锁转子22的插入孔24的外周面。在点火钥匙26被插入在插入孔24中的状态下,点火钥匙26限制滑块28的朝向上侧(锁转子22的径向内侧)的移动。另一方面,在点火钥匙被从插入孔24拔出的状态下,允许滑块28朝上侧移动。
在点火锁芯20的下部,长条板状的锁板30在前后方向中间部被支承为能够朝上下方向移动并且能够转动,锁板30被朝使该锁板30向上侧移动的方向施力,并且,该锁板30还被朝使该锁板30的前端向上侧转动且后端向下侧转动的方向施力。锁板30的前侧部和后侧部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锁板30的前端和后端朝上侧突出。
锁定板30的前端贯通点火锁芯20的外周部,并与滑块28的下侧面抵接。当点火钥匙26被插入到插入孔24中时,滑块28的朝向上侧的移动被限制,由此锁板30的基于作用力的转动被限制。另一方面,当点火钥匙26被从插入孔24拔出时,允许滑块28朝上侧移动,由此锁板30的前端通过作用力使滑块28朝上侧移动,锁板30的前端朝上侧转动,并且,锁板30的后端朝下侧转动。并且,当锁转子22配置于“ACC”位置、“ON”位置以及“START”位置时,锁板30的前端与锁转子22的外周面抵接,由此,锁板30的基于作用力的转动被限制。
在收纳筒16内,在点火锁芯20的后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有作为旋转部件的凸轮轴32。在凸轮轴32的外周侧设有大致圆筒状的外筒34,并且在凸轮轴32的内周侧设有大致圆筒状的内筒36,外筒34和内筒36在前端形成为一体。并且,内筒36贯通收纳筒16的后壁16A朝收纳筒16的后侧突出。
锁转子22的后端嵌入内筒36内,从而凸轮轴32能够与锁转子22一体地旋转。
在外筒34内,在内筒36的外周上收纳有作为旋转施力机构的复位弹簧38,复位弹簧38的一端(前端侧)卡定在外筒34上。当凸轮轴32被从锁转子22的“ON”位置配置到“START”位置时,复位弹簧38将另一端(后侧端)卡定在收纳筒16内,从而向从锁转子22的“START”位置朝“ON”位置的方向对凸轮轴32施力。
在外筒34的下侧部形成有倾斜面(省略图示),倾斜面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向从锁转子22的“START”位置经由“ON”位置和“ACC”位置朝向“LOCK”位置的方向倾斜。在外筒34的上侧部形成有限制面40(参照图7和图8),限制面40与外筒34的周方向垂直地配置。
在收纳筒16的后侧固定有点火开关42,凸轮轴32的内筒36后端插入点火开关42中。由此,凸轮轴32与点火开关42连接,通过凸轮轴32与锁转子22一体地旋转,能够对点火开关42进行操作。
在收纳筒16内,在凸轮轴32的下侧收纳有作为连接部件的大致矩形柱状的滑动件44,如后所述,滑动件44能够与锁杆54一体地朝前后方向移动(滑动)。
在滑动件44的后部形成有柱状的移动突起46,移动突起46从滑动件44朝上侧突出。凸轮轴32(外筒34)的倾斜面通过下述压缩弹簧58的作用力与移动突起46接触,由此,滑动件44与收纳筒16的后壁16A抵接从而朝向后侧的移动被卡定,并且,阻止凸轮轴32旋转,从而如上所述锁转子22被配置于“LOCK”位置。
在滑动件44的前侧部,在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板状的卡合孔48,卡合孔48在滑动件44的前侧、上侧以及下侧敞开。在滑动件44的前端的上端形成有大致梯形板状的卡合突起50,卡合突起50配置在卡合孔48内。在滑动件44的后端形成有矩形柱状的嵌入突起52,嵌入突起52从滑动件44朝下侧突出。
在上述锁定筒18内收纳有作为锁定部件的大致矩形柱状的锁杆54,锁杆54由锁定筒18引导,且能够朝前后方向移动(滑动)。
在锁杆54的前部的上端形成有矩形柱状的嵌入凹部56,嵌入凹部56从锁杆54朝上侧敞开。滑动件44的嵌入突起52嵌入在嵌入凹部56内,从而锁杆54能够与滑动件44一体地朝前后方向移动。
在锁定筒18的前端和锁杆54的前端之间架设有作为锁定施力机构的压缩弹簧58,压缩弹簧58朝后侧对锁杆54和滑动件44施力。由此,通过压缩弹簧58的作用力,滑动件44与收纳筒16的后壁16A抵接,从而滑动件44和锁杆54的朝向后侧的移动被卡定。
锁杆54从锁定筒18朝后侧突出,并从上述固定片14朝后侧突出,锁杆54贯通上述转向柱,并与转向柱内的转向轴(省略图示)卡合。由此,转向轴的旋转被锁定,从而固定于锁定轴的上端的方向盘(省略图示)的旋转被锁定。
如图5所示,在上述收纳筒16的上端,在后部组装有联锁单元60。
如图3所示,在联锁单元60的外周设有作为组装对象的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单元箱62,单元箱62通过组合前侧的壳体64和后侧的罩66构成。单元箱62的下壁局部敞开,单元箱62内部与收纳筒16内部连通。
在单元箱62内收纳有作为驱动机构的电磁铁68。在电磁铁68上设有作为驱动部件的圆柱状的推杆(plunger)68A,推杆68A的前端从电磁铁68朝右侧突出。圆轴状的卡合轴68B贯通推杆68A的前端,卡合轴68B从推杆68A朝前后方向两侧突出。
电磁铁68经由车辆的控制装置70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72连接。当对换挡杆装置72的换挡杆(省略图示)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限制档位)以外的档位(“R”档位、“N”档位、“D”档位等许可档位)时,电磁铁68通过控制装置70的控制被驱动,推杆68A的朝向右侧的移动被限制,由此限制推杆68A从电磁铁68突出的突出量的增加(参照图7)。另一方面,当对换挡杆装置72的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时,电磁铁68未被驱动,允许推杆68A朝向右侧移动,从而允许推杆68A从电磁铁68突出的突出量增加(参照图8)。
在单元箱62内,在电磁铁68的右侧的下侧支承有圆轴状的轴74(支承轴),轴74架设在单元箱62的壳体64和罩66之间,并朝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在壳体64和罩66上,在轴74支承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圆轴状的保持轴76,保持轴76突出到单元箱62内。在中心轴位置处,轴74贯通保持轴76并与该保持轴76嵌合,单元箱62在一对保持轴76之间支承轴74。
如图3所示,作为限制部件的截面大致L字状的连杆78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74上,在连杆78的上侧端一体地形成有一对U字形框状的卡合框80。一对卡合框80在前后方向彼此对置,电磁铁68的推杆68A前端插入一对卡合框80之间,并且,推杆68A前端的卡合轴68B分别插入一对卡合框80内。由此,连杆78的上侧端以能够转动并且能够移动的方式与推杆68A的前端卡合。
在连杆78的上侧端,在前侧的左侧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截面U字状的勾挂部82,勾挂部82内部朝左侧敞开。
作为允许部件的大致板状的释放连杆84的上侧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74上,释放连杆84配置于连杆78的后侧。在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一体地形成有截面L字形板状的释放板86,释放板86配置于连杆78的下侧端的上侧和前侧。在释放板86的前侧板上,在左侧的下侧的部分形成有释放面86A,释放面86A随着朝向左方而向朝上的方向倾斜,并且该释放面86A相对于连杆78的下侧端面78A配置于左侧。
如图4所示,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上,在由轴74支承的部分处一体地形成有作为保持部的大致圆轴状的弹簧保持轴88,轴74贯通该弹簧保持轴88的中心轴部分并与该弹簧保持轴88嵌合。连杆78的弹簧保持轴88从连杆78朝前侧(与释放连杆84相反一侧)突出,并与壳体64的保持轴76对置。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从释放连杆84朝后侧(与连杆78相反一侧)突出,并与罩66的保持轴76对置。
在弹簧保持轴88的突出前端部上形成有作为引导机构的锥面88A,弹簧保持轴88在锥面88A的位置处形成为直径随着朝向突出前端侧而逐渐变小。
在连杆78的后侧面上,在由轴74支承的部分处一体地形成有构成嵌合部的大致圆柱状的嵌合凸部90,轴74贯通嵌合凸部90的中心轴部分并与该嵌合凸部90嵌合。
在释放连杆84的前侧面上,在由轴74支承的部分处形成有构成嵌合部的大致圆柱状的嵌合凹部92,轴74贯通嵌合凹部92的中心轴部分。嵌合凸部9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在嵌合凹部92中,由此,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在能够相对转动的状态下被定位。
如图1~图4所示,作为施力部件的扭簧(torsion spring)94被保持在单元箱62、连杆78以及释放连杆84上。
在扭簧94的前侧部和后侧部形成有作为保持部位的螺旋状的螺旋部96,壳体64的保持轴76和连杆78的弹簧保持轴88贯通前侧的螺旋部96,且被保持为不能脱离,并且,罩66的保持轴76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贯通后侧的螺旋部96,且被保持为不能脱离。
在扭簧9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U字状的连接部98,连接部98连接一对螺旋部96。由此,扭簧94限制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并限制连杆78的嵌合凸部90与释放连杆84的嵌合凹部92之间的嵌合被解除。并且,连接部98的中间部配置于连杆78的下侧端和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的上侧。
扭簧94的后侧端94A从后侧的螺旋部96朝上侧突出并勾挂在罩66上。由此,扭簧94在连接部98的中间部朝下侧对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施力。扭簧94的前侧端94B从前侧的螺旋部96朝上侧突出并勾挂在连杆78的勾挂部82内。由此,连杆78被朝使下侧端向上侧转动的方向施力,通过连杆78的下侧端与释放连杆84的释放板86的上侧板抵接,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能够一体地转动。
连杆78的下侧端和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释放板86)从单元箱62的下壁的敞开部分朝下侧突出,并插入锁体12的收纳筒16内,释放连杆84的释放板86通过扭簧94(后侧的螺旋部96)的作用力与凸轮轴32(外筒34)的外周面抵接。
如图7和图8所示,当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旋转时,凸轮轴32(外筒34)的限制面40与释放连杆84的释放面86A抵接,从而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朝上侧移动。
如图7所示,当对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以外的档位、从而推杆68A从电磁铁68突出的突出量的增加被限制时,连杆78的转动被限制,从而连杆78的下侧端的朝向上侧(收纳筒16的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当对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从而允许推杆68A从电磁铁68突出的突出量增加时,允许连杆78转动,允许连杆78的下侧端朝上侧移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结构的转向锁定装置10中,通过将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配置在“LOCK”位置,锁杆54从锁体12的固定片14朝后侧突出并与转向轴卡合,由此转向轴和方向盘的旋转被锁定。
并且,通过将点火钥匙26插入锁转子22的插入孔24中并进行旋转操作,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旋转到“ACC”位置、“ON”位置、以及“START”位置,从而对点火开关42进行操作。
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LOCK”位置朝“ACC”位置旋转时,凸轮轴32(外筒34)的倾斜面旋转从而朝前侧推压滑动件44的移动突起46,由此滑动件44和锁杆54克服压缩弹簧58的作用力朝前侧移动。因此,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旋转到“ACC”位置时,锁杆54相对于锁体12的固定片14的突出被解除,从而锁杆54相对于转向轴的卡合被解除。由此,允许转向轴和方向盘旋转。
进一步,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LOCK”位置朝“ACC”位置旋转时,如上所述,通过使滑动件44朝前侧移动,锁板30的后端克服作用力暂时朝下侧移动,滑动件44的卡合突起50越过锁板30的后端。由此,滑动件44的卡合突起50与锁板30的后端卡合,滑动件44和锁杆54的基于压缩弹簧58的作用力的朝向后侧的移动被卡定。
并且,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经由“ON”位置配置在“START”位置的范围内时,锁板30的前端与锁转子22的周面抵接,由此锁板30的后端的朝向下侧的转动被限制,滑动件44的卡合突起50维持与锁板30的后端卡合的状态。进一步,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旋转时,点火钥匙26限制滑块28的朝向锁转子22的径向内侧的移动,并且锁板30的前端与滑块28抵接,由此锁板30的后端的朝向下侧的转动被限制,滑动件44的卡合突起50维持与锁板30的后端卡合的状态。
由此,维持滑动件44和锁杆54的基于压缩弹簧58的作用力而朝向后侧的移动被卡定的状态,锁杆54维持相对于锁体12的固定片14的突出被解除的状态。因此,维持允许转向轴和方向盘旋转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被配置在“LOCK”位置并将点火钥匙26从锁转子22的插入孔24拔出时,允许滑块28的朝向锁转子22的径向内侧的移动,滑块28朝锁转子22的径向内侧移动,并且锁板30的前端通过作用力朝上侧转动。由此,锁板30的后端朝下侧转动,滑动件44的卡合突起50相对于锁板30的后端的卡合被解除,由此滑动件44和锁杆54因压缩弹簧58的作用力朝后侧移动,从而锁杆54从锁体12的固定片14朝后侧突出。因此,锁杆54与转向轴卡合,转向轴和方向盘的旋转被锁定。
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在联锁单元60中,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旋转时,凸轮轴32(外筒34)的限制面40与释放连杆84(释放板86)的释放面86A抵接,从而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释放板86)克服扭簧94(后侧的螺旋部96)的作用力朝上侧移动。
如图7所示,当对换挡杆装置72的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以外的档位时,电磁铁68被驱动,从而推杆68A从电磁铁68突出的突出量的增加被限制。因此,连杆78的转动被限制,连杆78的下侧端的朝向上侧的移动被限制。
由此,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旋转,从而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释放板86)朝上侧移动时,连杆78不会与释放连杆84一体地转动,连杆78的下侧端不会朝上侧移动,由此,连杆78的下侧端面78A与凸轮轴32(外筒34)的限制面40卡合(抵接)。因此,通过连杆78来限制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的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的旋转,从而点火钥匙26相对于锁转子22的插入孔24的拔出被限制(锁定)。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当对换挡杆进行操作而使其位于“P”档位时,电磁铁68未被驱动,从而允许推杆68A从电磁铁68突出的突出量增加。因此,允许连杆78转动,从而允许连杆78的下侧端朝上侧移动。
由此,当使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旋转,从而释放连杆84的下侧端(释放板86)朝上侧移动时,连杆78与释放连杆84一体地转动,连杆78的下侧端朝上侧移动,由此连杆78的下侧端面78A不与凸轮轴32(外筒34)的限制面40卡合(抵接)。因此,允许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从“ACC”位置朝“LOCK”位置旋转,从而允许点火钥匙26相对于锁转子22的插入孔24的拔出。
然而,当组装联锁单元60时,如图1和图2所示,在使连杆78的嵌合凸部90嵌合在释放连杆84的嵌合凹部92内的状态下,使扭簧94(尤其是连接部98)暂时弹性变形,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以及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由此,连杆78以及释放连杆84由扭簧94保持,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成为临时组装状态,并且,扭簧94的前侧端94B勾挂在连杆78的勾挂部82内。
接着,使轴74贯通连杆78以及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部分。并且,将电磁铁68的推杆68A前端插入连杆78的一对卡合框80之间,并且,将推杆68A前端的卡合轴68B分别插入一对卡合框80内,从而将连杆78装配在电磁铁68上。进一步,将电磁铁68装配(嵌合)在壳体64内。
然后,组装壳体64和罩66来构成单元箱62。此时,使轴74贯通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保持轴76部分,并且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壳体64和罩66的保持轴76上。进一步,将扭簧94的后侧端94A勾挂在罩66内。
此处,如上所述,通过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能够使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成为临时组装状态。因此,容易将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组装在单元箱62(壳体64和罩66)中,能够容易地组装联锁单元60。
进一步,当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时,一对螺旋部96分别由弹簧保持轴88的锥面88A引导(滑动接触),从而相互离开。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能够容易地将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形成临时组装状态。
并且,当使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成为临时组装状态时,连杆78的嵌合凸部90嵌合在释放连杆84的嵌合凹部92内。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之间的临时组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的临时组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况。
并且,当组装壳体64和罩66时,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被装配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不仅如此,还被装配在壳体64和罩66的保持轴76上。因此,能够防止一对螺旋部96分别从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脱离,能够防止扭簧94相对于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组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况。
进一步,如上所述,当组装壳体64和罩66时,由于能够防止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从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脱离,因此不需要增大弹簧保持轴88从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突出的突出量。因此,当将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的弹簧保持轴88上时,能够抑制扭簧94(尤其是连接部98)塑性变形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嵌合凸部90设置于连杆78、并将嵌合凹部92设置于释放连杆84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将嵌合凹部92设置于连杆78、并将嵌合凸部90设置于释放连杆84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图9中利用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钥匙装置的转向锁定装置100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100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以下的点不同。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锁定装置100中,在连杆78上并未形成嵌合凸部90,在释放连杆84上并未形成嵌合凸部90。
在释放连杆84的后侧面上并未一体地形成弹簧保持轴88,该弹簧保持轴88与连杆78的后侧面形成一体,并且构成嵌合部。
在释放连杆84上,在轴74通过的部分贯通形成有构成嵌合部的大致圆状的嵌合孔102,在嵌合孔102中,在中心轴部分贯通有轴74。连杆78后侧面的弹簧保持轴8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贯通嵌合孔102并与该嵌合孔102嵌合,由此,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在能够相对转动的状态下被定位。
此处,当使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成为临时组装状态时,在使连杆78后侧面的弹簧保持轴88贯通释放连杆84的嵌合孔102内部并与该嵌合孔102嵌合的状态下,使扭簧94(尤其是连接部98)暂时弹性变形,将扭簧94的一对螺旋部96分别装配在连杆78的一对弹簧保持轴88上。由此,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由扭簧94保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当使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成为临时组装状态时,连杆78后侧面的弹簧保持轴88贯通释放连杆84的嵌合孔102内部并与嵌合孔102嵌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连杆78和释放连杆84之间的组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连杆78、释放连杆84以及扭簧94的临时组装状态被解除的情况。
进一步,轴74贯通连杆78的一对弹簧保持轴88并与这一对弹簧保持轴88嵌合。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连杆78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倾斜活动,连杆78的下侧端面78A更加适当地与凸轮轴32(外筒34)的限制面40卡合(抵接),连杆78能够进一步适当地限制锁转子22和凸轮轴32的从“ACC”位置朝向“LOCK”位置的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一对弹簧保持轴88设在连杆78上,并将嵌合孔102设在释放连杆84上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将嵌合孔102设在连杆78上,并将一对弹簧保持轴88设在释放连杆84上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弹簧保持轴88的前端设有作为引导机构的锥面88A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在弹簧保持轴88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当将扭簧94的螺旋部96装配在弹簧保持轴88上时螺旋部96最初滑动接触的部分)设置作为引导单元的弹性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当将扭簧94的螺旋部96装配在弹簧保持轴88上时,螺旋部96使弹性部弹性变形(例如挠曲变形或者压缩变形),由此能够对螺旋部96相对于弹簧保持轴88的装配进行引导。

Claims (5)

1.一种钥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钥匙装置具备:
旋转部件,其通过钥匙的旋转而旋转;
允许部件,当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该允许部件通过所述旋转部件而转动;
限制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允许部件的一侧,当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通过使该限制部件不与所述允许部件一起转动来限制所述旋转部件朝向规定旋转位置的旋转;另一方面,当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时,通过使该限制部件与所述允许部件一起转动而允许所述旋转部件朝规定旋转位置旋转;
一对保持部,它们分别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允许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并朝所述允许部件的另一侧和所述限制部件的一侧突出;
施力部件,其具有作用力,并被保持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上,从而将所述允许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组装在一起;以及
嵌合部,所述嵌合部使所述允许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嵌合成能够相对转动,
所述施力部件是在前侧部和后侧部形成有一对螺旋部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对螺旋部分别装配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上,由此使所述允许部件、所述限制部件以及所述施力部件成为临时组装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钥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允许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能够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钥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钥匙装置具备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设在所述保持部上,并对所述施力部件相对于所述一对保持部的保持进行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钥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钥匙装置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于组装所述允许部件、所述限制部件以及所述施力部件的组装对象上,并朝所述保持部侧突出以保持所述施力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钥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钥匙装置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于组装所述允许部件、所述限制部件以及所述施力部件的组装对象上,并朝所述保持部侧突出以保持所述施力部件。
CN2010101081883A 2009-02-03 2010-01-29 钥匙装置 Active CN1017931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00322.9A CN103231692B (zh) 2009-02-03 2010-01-29 钥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2913 2009-02-03
JP2009022913A JP5118077B2 (ja) 2009-02-03 2009-02-03 キー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0322.9A Division CN103231692B (zh) 2009-02-03 2010-01-29 钥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3111A CN101793111A (zh) 2010-08-04
CN101793111B true CN101793111B (zh) 2013-10-23

Family

ID=421539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81883A Active CN101793111B (zh) 2009-02-03 2010-01-29 钥匙装置
CN201310100322.9A Active CN103231692B (zh) 2009-02-03 2010-01-29 钥匙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0322.9A Active CN103231692B (zh) 2009-02-03 2010-01-29 钥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86190B2 (zh)
EP (1) EP2213530B1 (zh)
JP (1) JP5118077B2 (zh)
CN (2) CN1017931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8078B2 (ja) * 2009-02-03 2013-01-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キー規制装置
JP5118079B2 (ja) * 2009-02-03 2013-01-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キー装置
JP5394981B2 (ja) * 2010-05-13 2014-01-2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の操作規制装置
JP5431250B2 (ja) * 2010-06-08 2014-03-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キー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DE102010038160A1 (de) * 2010-10-13 2012-04-19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Verlagerung eines Sperrelementes
DE202013009915U1 (de) * 2012-12-03 2014-05-13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Zündschloss-Lenkschloss-Anordnung
JP6549402B2 (ja) * 2015-04-24 2019-07-24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レバー組付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5183A (en) * 1994-07-19 1997-11-11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Vehicle locking device
CN1440897A (zh) * 2002-02-27 2003-09-10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发动机起动系统
CN1503742A (zh) * 2001-04-20 2004-06-09 ���Ͽع����޹�˾ 用于汽车的转向器锁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5604A (en) * 1990-06-11 1991-11-19 Sparton Corporation Ignition interlock system
FR2706392B1 (fr) * 1993-06-09 1995-07-28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Antivol de direction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US5504468A (en) * 1994-05-16 1996-04-02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Electromagnetic solenoid
JP4028117B2 (ja) * 1999-02-09 2007-12-2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キーロック装置
JP3668662B2 (ja) * 2000-02-16 2005-07-06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コラム式自動変速機操作装置のキーインターロック機構
JP4358060B2 (ja) * 2004-07-30 2009-11-04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の検査装置
US7762110B2 (en) * 2006-10-06 2010-07-27 U-Shin, Ltd. Steering lock unit
JP5118079B2 (ja) * 2009-02-03 2013-01-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キ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5183A (en) * 1994-07-19 1997-11-11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Vehicle locking device
CN1503742A (zh) * 2001-04-20 2004-06-09 ���Ͽع����޹�˾ 用于汽车的转向器锁
CN1440897A (zh) * 2002-02-27 2003-09-10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发动机起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13530B1 (en) 2013-05-29
CN103231692B (zh) 2016-01-27
US8186190B2 (en) 2012-05-29
US20100192645A1 (en) 2010-08-05
JP5118077B2 (ja) 2013-01-16
CN101793111A (zh) 2010-08-04
JP2010180553A (ja) 2010-08-19
CN103231692A (zh) 2013-08-07
EP2213530A1 (en) 201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3111B (zh) 钥匙装置
CN101793110B (zh) 钥匙限制装置
CN101793109A (zh) 钥匙装置
CN101638952B (zh) 钥匙装置
JP4671762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5669225B2 (ja) 中間体の揺動バーによってデッドロックが確実に行われるようにした、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の盗難防止装置
EP1069011B1 (en) Vehicle shift lever device
CN101519931A (zh) 门锁装置
JP2007261440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01181868A (zh) 离合器机构以及车辆用空气排气口装置
TWI364371B (en) Key interlock system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H06158924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04314965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US7591757B2 (en) Shift lever device
CN101631702B (zh) 用于车辆的包括具有弹片的滑动件的安全防盗装置
JP2008074306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724058B2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19156368A (ja) シフト装置
JP4690236B2 (ja) キーシリンダ
JP2007247314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10143252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01890934A (zh) 用于机动车无钥匙启动系统的机械点火锁
JP2009046080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07239324A (ja) キーシリン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