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1301A -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1301A
CN101791301A CN201010105443A CN201010105443A CN101791301A CN 101791301 A CN101791301 A CN 101791301A CN 201010105443 A CN201010105443 A CN 201010105443A CN 201010105443 A CN201010105443 A CN 201010105443A CN 101791301 A CN101791301 A CN 101791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us
group
cell
mice
diallyl disulph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5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105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913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1791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1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化合物二烯丙基二硫醚C6H10S2在制备广谱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机能药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Description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二烯丙基二硫醚C6H10S2在制备广谱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机能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二烯丙基二硫醚是药物化学领域的一种已知化合物,分子式:C6H10S2,分子量:146,化学结构式为:
Figure GSA00000010703800011
CH2=CH-CH2-S-S-CH2-CH=CH2
其性状为淡黄色液体,不溶于水,但可溶于大多数普通有机溶剂,例如乙醇、氯仿或乙醚;其天然品常存在于生白菜、洋葱、大蒜、细香葱等中,具有大蒜香气;相对密度(25/25℃):0.998~1.015;折光指数(20℃):1.537~1.551;英文名称为:Diallyl disulfide;Allyl disulfide;其它中文名称包括:烯丙基二硫醚;二硫化二烯丙基;二(2-丙烯基)二硫;二硫化二丙烯;烯丙基二硫;烯丙基二硫醚;二硫(2-丙烯);二烯丙基二硫;二烯丙基二硫化物。法定编号:CAS:2179-57-9;FEMA:2028;JECFA:572;日常应用中常作为食品用香料,食品添加剂或者医药中间体。
由于二烯丙基二硫醚C6H10S2,具有众多中文异名(具体如上所述),因此本申请中统一使用术语“二烯丙基二硫醚”进行表述。但实际上“二烯丙基二硫醚”与“烯丙基二硫醚”、“二硫化二烯丙基”、“二(2-丙烯基)二硫”、“二硫化二丙烯”、“烯丙基二硫”、“烯丙基二硫醚”、“二硫(2-丙烯)”、“二烯丙基二硫”,“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均指同一种化合物。
发明概述
FLU A H1N1亚型病毒曾经引发世界流感的大流行。自1997年以后,H1N1亚型与H3N2亚型交替在人群中流行。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流感一直以H3N2亚型为主,持续3年后,2005年9月H1N1亚型毒株重新成为我国的流感流行优势毒株。本发明申请人通过体内和体外两方面实验,对二烯丙基二硫醚治疗和预防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病毒感染进行了一系列药效学研究。
申请人最终确认了二烯丙基二硫醚可以应用于制备治疗广谱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机能的药物,特别是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H1N1、H5N、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实施例
二烯丙基二硫醚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第一章、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细胞株及毒株
狗肾细胞(MDCK),由中国科学院细胞库提供。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由长春生物制品所提供。实验动物为BALB/C小鼠,体重12--16g雌雄各半。
二、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
CO2恒温培养箱Ncpco3100-1    美国
酶标测定仪63022             中国南京
低温高速离心机Mikro 22R     德国
LC-9A输液泵                 日本
OLYMPUS双筒显微镜CH         日本
2.实验试剂
二烯丙基二硫醚              滕州市润隆香料有限公司
盐酸胍(Guanidine HCl)       Sigma
利巴韦林注射液(Ribavirin injection),批号:0303301  苏州第六制药厂
盐酸吗琳胍片批号:030318,规格:0.1g    东芝堂药业(安徽)
IMDM细胞培养液              bco
新生小牛血清(FBS)           大连生化试剂厂
胰蛋白酶                    Sigma
噻唑蓝
[MTT,3-(4,5-dime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  Sigma
三、实验方法
(一)体外实验
1.MDCK细胞的培养[68]
将MDCK细胞株从液氮罐中取出,放入37‘C水浴中进行复苏。复苏完毕转移到细胞培养瓶中,加入含20% FBS的IMDM细胞培养液6ml,放入预先设置为CO2含量5%,温度37‘C的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镜下观察单层细胞铺满培养瓶底80%时,弃去培养液,PBS洗两次以去除残留血清,加入3ml 0.25%胰酶,待镜下观察细胞收缩间隙变大,趋于圆形时,弃掉胰酶,加入含20%小牛血清的IMDM细胞培养液用力吹打,制备成细胞悬液。部分用于细胞传代,其余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0X105个/ml,接种于96孔培养板并继续培养。待单层细胞铺满孔底时,弃去上清液,加入无血清的IMDM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24h,用于下一步实验。
2.药物的毒性测定
用含有2%FBS的IMDM细胞培养液将二烯丙基二硫醚、盐酸胍、利巴韦林注射液按等比稀释法,分别配成2000,1500,1000,800,600,400,200,100,50mg/L共9个浓度,于MDCK上测定最大无毒浓度(TDO)和半数中毒浓度(TD50)。
将上述9个浓度的3种药物加入96孔培养板中,每孔0.2ml,放回恒温培养箱,待48h后观察CPE(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病变细胞数《=25%计为“+”,25%--50%计为“++”,50%--75%计为“+++”,75%--100%计为“++++”,正常无病变细胞计为“一”,同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量。
3.MTT试验
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69,70]。将MTT溶液(5mg/ml)加入96孔板,每孔20ul,37‘C孵育4h,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加入150ul DMSO,振荡10min。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选择490nm波长,用培养液调零,记录各实验孔结果。确定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maximal nocytoxicity concentration,TDo),结合CPE观察结果确定药物对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50%cytoxicityconcentration,TDSO。计算细胞生存率和细胞抑制率,公式如下:细胞生存率=OD药物实验/OD细胞实验x100%细胞抑制率=1-细胞生存率
4.病毒毒力测定
将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分别按10信等比稀释为10-1--10-66个浓度,加入到处理好的铺满单层细胞的96孔培养板中,放回恒温培养箱。24h后观察CPE,;}采用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71]。Reed-Muench法计算公式为:LogTCID50=LogB+dx(b-50/b-a)式中:B为引起高于50%效果的剂量;b为病变大于50%的孔数;a为病变小于50%的孔数;d为两个相邻剂量的对数差。
5.细胞病变抑制
实验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CK);病毒对照组(VK);阳性对照药组(对照药物最大无毒浓度):实验药二烯丙基二硫醚自TD0开始设高、中、低三个实验浓度,分别为1000,500及250mg/L。每个浓度又分为:A组(先加药后感染病毒组),B组(加药同时感染病毒组),C组(先感染病毒后加药组)。然后按以上分组方法,每组均设8个平行孔,感染病毒的毒力均为100 TCID50/0.1ml。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CPE,待病毒对照组出现++++时,便开始记录结果,并用MTT法测定各孔的OD570值,以确定各实验组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病变的抑制程度。
6.病毒增殖抑制
按细胞病变抑制实验的方法分组。用病毒感染细胞并加入阳性对照药及实验药抑制病毒繁殖。在病毒感染不同时间收集各组细胞后裂解,离心取上清10倍倍比稀释。将稀释后的上清液接种于细胞,观察CPE,计算病毒TCID50,以实验药组和病毒组1gTCID50差值大于1判为药物有效。
(二)体内试验
1.病毒毒力测定
取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正常喂养2-5d,健康者用于实验。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病毒,病毒组分别滴鼻感染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滴加稀释度分别为10-’1,10-2,10-3,10-4、和10-5的病毒液0.03ml,次日开始统计死亡率,采用Reed-Muench法计算LD50(median lethal dose)[72]。
2.小鼠一般状况及存活率
小鼠60只雌雄兼用,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阳性药(盐酸吗琳胍片)对照组,受试药组。受试药分为二烯丙基二硫醚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为100mg/kg体重、33.30mg/kg体重和20.00mg/kg体重,每组10只。阳性药对照组及受试药各剂量组于感染前3d开始灌胃给药,每只鼠0.1ml/d,正常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连续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上午8点记录小鼠的死亡数,称量小鼠的体重,同时观察小鼠的活动量、皮毛及饮食等的变化并计算存活率。
3.二烯丙基二硫醚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的抑制
动物实验分组与前相同,于感染前3d开始灌胃给药,每只鼠0.1ml/d,连续3d,正常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连续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3d后,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除外)经乙醚浅麻醉卜滴鼻感染病毒100TCID50/0.03ml,连续感染3d。感染后各组每天继续按上述剂量灌胃给药,7d后剖杀小鼠取肺称重,计算肺指数的平均值,并分别与病毒对照组作比较,计算出肺病变抑制率。
肺指数=肺重/体重
平均肺指数=每组肺指数之和/每组动物数
肺病变抑制率=(病毒对照组平均肺指数一实验组平均肺指数)/正常
对照组平均肺指x100%
4.二烯丙基二硫醚对体内病毒颗粒增殖的影响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同上。将小鼠脱臼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出肺,在预先无菌处理的匀浆器中加1ml高压灭菌的PBS,将脏器均浆制成悬液,离心并冷冻真空浓缩上清液为干粉。将干粉溶于适量细胞培养液,微量滤菌器滤菌后接种MDCK细胞,分组与体内实验一致,每天观察各组CPE。待病毒对照组细胞90%以上出现病变后,立即收集各组细胞,反复冻融3次,在MDCK细胞上测定各实验组肺悬液中的病毒TCID50。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以TCID50降低1个对数值以上判为有效,确定药物在动物体内对病毒颗粒增殖的影响。
5.统计学处理
数值变量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 system 11.5统计软件,多组检验用方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对药物剂量和保护率(抑制率、细胞存活率等)进行相关分析。
第二章、实验结果
一、体外实验
1.药物毒性试验结果
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排列紧密,无间隙,细胞整体比较透明。药物高剂量组对MDCK细胞毒性作用表现为细胞圆化、固缩,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此时在光镜下,细胞颜色加深而不透明,严重时细胞破裂,出现凝集,甚至脱落而出现大片空斑。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细胞毒性逐渐变小,正常细胞比例不断增加,中毒细胞仅表现为轻微的圆化和细胞间距增大待到无毒浓度时,与对照组相比在形态和数量上几乎无明显差别。
二烯丙基二硫醚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500mg/L,实验时每组分别取1000,500,250mg/L 3个浓度:利巴韦林注射液最大无毒浓度(TD0)为800mg/L,半数致死浓度(TD50)为1500mg/L,实验浓度为800mg/L;盐酸胍半数致死浓度(TD50)为400mg/L,最大无毒浓度(TD0)为250mg/L,实验浓度为250mg/L。
2.病毒毒力测定结果
病毒毒力测定结果如Tab.l所示,病变孔数随病毒原液稀释信数的增加而减少,正常细胞孔数增加,细胞病变率不断下降,至稀释度达到10-4时,没有病变细胞出现,细胞病变率为0。经计算TCID50为10-2.41,即稀释度为10-2.41的0.1ml病毒原液可导致50%细胞死亡。
3.二烯丙基二硫醚对细胞病变抑制实验结果
如Tab.2中OD值检测结果所示,从剂量上看,二烯丙基二硫醚的3个试验浓度对流感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PE均为+---,表明病变细胞<25%。从加药方式上看,它们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都具有显著性(P<0.05)。而相同加药方式,高、中、低剂量组的细胞存活量无明显差异。与利巴韦林阳性药物组相比,A组(先给药再感染病毒)500mg/L(p<0.01)、250mg/(p<0.01)和1000mg/L(p<0.05)剂量组细胞存活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给药同时感染病毒的S00mg/L和250mg/L剂量组细胞存活量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盐酸胍阳性药物组相比,500mg/L和250mg/L剂量组细胞存活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
4.病毒繁殖抑制实验结果
各实验药物浓度组的病毒滴度与病毒对照组比较,1gTCID50差值均大于1,符合前述的判定标准,并且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中、低剂量组病毒1gTCID50随剂量升高而下降,与病毒对照组的差值变化趋势相反。与盐酸胍阳性药物组相比,虽然1gTCID5。数值上各组均有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见Tab.1。Tab.1 Inhibition of arbidol hydrochloride on multiplicationagainst FLU virus in vitro
Group                 1gTCID50        Span
VK                    5.15
Guanidine HCl         2.40**          2.75
Arbidol hydrochloride
High dose             2.21**2.94
Mid dose              3.13**          2.12
Low dose              3.30**          1.85
**P<0.01(vs VK)
二、体内实验结果
1.流感病毒病毒毒力测定
感染病毒的小鼠,大多精神萎靡,活动减少,毛卷曲无光泽,体重减轻。病毒毒力测定结果如Tab.4所示,高剂量组小鼠多半死亡,死亡率达到90%,小鼠的死亡数随病毒原液的稀释信数增加而减少,死亡率降低,当稀释至10-5时,小鼠死亡率为0。计算小鼠死亡率后,采用Reed-Muench法进行计算LD50。经计算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2.5,即稀释度为10-2.5的0.03ml
                  Tab.2   LD5- of FLU virus in mice
Group      Dose   Total   Death   Survival Death rate LD50
Virus      10-1   10      9       1        90         10-2.5
Infection  10-2   10      6       4        60
           10-3   10      4       6        40
           10-4   10      3       7        30
           10-5   10      0       10       0
Normal     ---    10      0       10       0
病毒原液可导致50%小鼠感染死亡。
2.流感病毒对一般动物状况及体重影响
病毒对照组小鼠,精神萎靡,呆卧少动,毛卷曲无光泽,体重减轻。称量并计算小鼠第10天体重,结果如Tab.5显示,与病毒对照组相比,二烯丙基二硫醚100、33.30mg/kg体重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升高(p<0.01),二烯丙基二硫醚20.00mg/kg体重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升高(p<0.05)。小鼠死亡率随二烯丙基二硫醚剂量升高而降低,存活率升高,100mg/kg体重剂量组死亡率均为0,存活率达到100%,平均体重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同。100mg/kg体重剂量小数平均组体重明显高于阳性药物组小鼠平均体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
Tab.3 The protection of arbidol hydrochloride in FLU virusmouse model(xls,n=10)
Group          Num of   Num of  Death   Surv    Mean weight
               Death    Surv    rate%  rate%
CK             0        10      0.00    100.00  14.00±1.82
VK             9        19      0.00    10.00   7.00±2.14
Guani dine HCl 4        6       40.00   60.00   12.30±
2.26
Arbidol hydrochloride
High dose      0        10      0.00**  100     14.00±
1.41**
Mid dose       2        8       20.00** 80      13.70±
0.68**
Low dose       3        7       30.00*  70      12.80±1.99*
*P<0.05,*P<0.01(vs VK};p<0.05(vs Guanidina HCl)
3.二烯丙基二硫醚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
经尸检见病毒对照组小鼠肺有明显的充血,药物治疗组与之相比明显减轻。肺指数如Tab.6所示,二烯丙基二硫醚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均可使小鼠肺指数明显减小,同时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小鼠的肺指数降低,与正常小鼠接近,病毒抑制率也随之升高,并且各组均超过阳性对照药组(14.17%),但是无显著性差异。
Tab.4 Effect of arbidol hydrochloride in FLU virus mousemodel(xls,n=10)
Group           lung index    Inhibit
rate(%)
CK              0.97±0.10
VK              1.27±0.11
Guanidine HCl   1.09±0.06**  14.17
Arbidol hydrochloride
High dose       1.04±0.07**  18.11
Mid dose        1.06±0.05**  17.81
Low dose        1.12±0.07**  16.54
*P<0.01(v.s VK)
4.二烯丙基二硫醚对病毒颗粒增殖的影响
如Tab.7所示,病毒颗粒增殖随二烯丙基二硫醚剂量的升高而升高,1gTCID50数值降低。实验组各组病毒滴度与病毒对照组比较,1gTCID50的差值均大于1,有显著性差异(p<0.01),符合前述的判定标准。但是与盐酸胍阳性药物组(1.88)相比,各实验组1gTCID50与病毒对照组的数值差值均偏低。
Tab.5 Inhibition of arbidol hydrochloride on multiplicationagainst FLU virus in viv
Group            1gTCID50       Span
VK               2.98
Guanidine HCl    1.10**         1.88
Arbidol hydrochloride
High dose        1.39**         1.59
Mid dose         1.56**         1.42
Low dose         1.57**         1.41
*P<0.01(vs VK)
第三章、讨论
二烯丙基二硫醚抗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的作用效果
1.体外实验
体外实验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简易、观察结果快、重复性好、用药量少等特点,在药物筛选、毒理评价与深入的细胞分子药效等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药物对细胞的毒性通常以TD50表示,即药物致细胞半数中毒浓度表示,TD50值越大,表明药物的细胞毒性越低。
药物对细胞的无毒剂量以TD0表示,即药物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药物体外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二烯丙基二硫醚在体外表现出较小的毒性,细胞毒性的TD50值和TD0值均小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和盐酸胍。在浓度为1500mg/L时,对MDCK完全无毒。实验时选择高、中、低剂量1000,500,250mg/L三个浓度。
细胞培养实验时,应严格控制病毒的感染量,感染量过大则敏感性降低,病毒感染量过小,将使敏感度过高。因而需事先判定病毒毒力,测定流感病毒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经计算得知稀释度为10-2.4的病毒原液可以导致50%细胞死亡,以此浓度对MDCK感染。
在二烯丙基二硫醚对体外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病变的抑制实验中,先加药后感染病毒组、加药同时感染病毒组与先感染病毒后加药组的高、中、低三个剂量各组与病毒组比较,均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存活量(p<0.05)。与利巴韦林阳性药物组相比,先加药再感染病毒的三个剂量组细胞存活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加药同时感染病毒的500mg/L和250mg/L剂量组细胞存活量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盐酸胍阳性药物组相比,500mg/L和250mg/L剂量组细胞存活量差异显著(p<0.05)。从数值上看,不同加药方式的各剂量组优于两组阳性对照药物组,说明二烯丙基二硫醚在体外实验中抗流感病毒H1N1亚型病毒的活力优于二烯丙基二硫醚和利巴韦林。从试验结果还可以看出,相同剂量下,先加药后感染病毒组、加药同时感染病毒组和先感染病毒后加药组的抑制流感病毒繁殖的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该药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是多途径的,它不仅可以阻止病毒的吸附与穿入,而且对吸附于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的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病毒增殖抑制实验通过从给药的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分离病毒,并传代检测子代病毒的毒力,与原病毒的毒力比较可以得到药物对病毒增殖的抑制能力。一般以其与原代病毒TCID50的差值为判断标准依据,大于1为有效。试验结果表明,先加药后感染病毒组、加药同时感染病毒组与先感染病毒后加药组的高、中、低三个剂量各组与病毒对照组TCID50的差值均大于1,具有显著性(p<0.01),说明二烯丙基二硫醚有效地抑制了流感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2.体内实验
小鼠是目前流感病毒感染研究和药物评价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动物,因而实验选用近交系BALB/C小鼠做为流感病毒感染的实验动物。人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对小鼠不具有感染性,因而需要预先在小鼠肺中连续传代适应,筛选流感病毒鼠肺敏感株,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实验时感染病毒量至关重要,感染病毒量过大,不易出现药效;而感染病毒量过小,实验不规律,不能反映实验的结果。因此,需测定实验病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即使50%小鼠死亡的病毒稀释度。病毒的感染途径尽可能与临床基本的传染途径相同,鉴于流感病毒属于呼吸道病毒,所以采用经鼻感染。LD50与体外实验病毒毒力测定中TCID50计算方法相似,经计算稀释度为10-2.5的病毒原液为本实验中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有效感染浓度。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小鼠病毒性肺炎时,炎性渗出使小鼠肺重量增加,通常以肺指数值的大小表示肺病变的严重程度。在以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和致小鼠病毒性肺炎的实验中,分别观察了二烯丙基二硫醚的抗流感病毒H1N1亚型病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二烯丙基二硫醚100,33.30,20.00mg/kg体重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均较病毒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二烯丙基二硫醚各剂量组小鼠的存活率均高于阳性对照药组,且二烯丙基二硫醚100mg/kg体重剂量组小鼠的存活率达到了100%。小鼠第10天平均体重受试药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二烯丙基二硫醚100,33.30,20.00mg/kg体重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升高(p<0.01)。二烯丙基二硫醚100mg/kg体重剂量组小鼠体重增长趋势与正常对照组近似,且平均体重相同。100,33.30,20.00mg/kg体重三个剂量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小鼠平均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盐酸呱阳性对照组相比,100mg/kg体重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两组虽然与盐酸胍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是数值上均有提高。与对病毒照组相比,二烯丙基二硫醚显著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提高存活率,延长平均生活日数,从而有效的抑制了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小鼠死亡的效应并有效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的体重下降。
100,33.30,20.00mg/kg体重三个剂量组对小鼠肺部病毒的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8.11,17.81和16.54,均高于盐酸胍阳性对照药组(14.17)。100,33.30,20.00mg/kg体重三个剂量对小鼠经给药后的肺部病毒增殖量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二烯丙基二硫醚显著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湿重,抑制小鼠肺部病毒的增殖,从而有效的抑制了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小鼠病毒性肺炎的效应,对小鼠肺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说明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小鼠体内具有较高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0、1、2.1、2.2、2.3和7病毒的活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二烯丙基二硫醚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病毒的治疗效果,并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结论
在二烯丙基二硫醚对体外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病变的抑制实验中,不同时期各剂量组均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存活量,并且抑制细胞内病毒颗粒的增殖;二烯丙基二硫醚对感染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的小鼠有保护作用,表现在小鼠平均体重的提高、肺指数的降低和小鼠体内流感病毒颗粒增殖的抑制。
从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二烯丙基二硫醚对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1、2.1、2.2、2.3和7病毒有较强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可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机能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Claims (3)

1.二烯丙基二硫醚C6H10S2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2.二烯丙基二硫醚C6H10S2在制备提高机体免疫调节机能药物中的应用。
3.二烯丙基二硫醚C6H10S2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H1N1、H5N1、H7N7、H9N2、H3N2、H3N3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3病毒CVB3、腺病毒ADV、Clade 0、Clade 1、Clade 2.1、Clade 2.2、Clade 2.3或Clade 7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CN201010105443A 2010-02-04 2010-02-04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Pending CN1017913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5443A CN101791301A (zh) 2010-02-04 2010-02-04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5443A CN101791301A (zh) 2010-02-04 2010-02-04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1301A true CN101791301A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84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5443A Pending CN101791301A (zh) 2010-02-04 2010-02-04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9130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9832A (zh) * 2016-03-08 2016-07-2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减轻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机体损伤的药物
CN106361732A (zh) * 2016-08-26 2017-02-01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猝灭剂中的应用
CN111956730A (zh) * 2020-07-15 2020-11-20 青海大学 大蒜沙葱组合物在制备抗病毒产品中的用途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9832A (zh) * 2016-03-08 2016-07-2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减轻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机体损伤的药物
CN106361732A (zh) * 2016-08-26 2017-02-01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猝灭剂中的应用
CN111956730A (zh) * 2020-07-15 2020-11-20 青海大学 大蒜沙葱组合物在制备抗病毒产品中的用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48056A (zh) 甲壳素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病毒剂中的应用
CN101791301A (zh) 二烯丙基二硫醚在制备广谱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06309455B (zh) 贝母辛的用途
CN105287539B (zh) 延胡索甲素的新应用
CN106038536B (zh) 二氢欧山芹素在制药中的应用
CN106880630A (zh) Retro‑2cycl及相关衍生物的用途
CN103070870A (zh) 甘珀酸在制备抗登革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02836168B (zh) 吲哚-3-乙腈-6-O-β-D-吡喃葡萄糖苷在制药中的应用
CN111317752B (zh) 一种预防或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及用途
CN115381816A (zh) Ver50589在制备抗肠道病毒71型药物中的应用
CN110013482A (zh) 帕纳替尼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2614206A (zh) 7S,8R,8′R-(+)-落叶松树脂醇-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在制药中的应用
CN103356812A (zh) 一种了哥王颗粒
CN111603526A (zh) 一种复方银花解毒药物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06243102B (zh)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应用
CN104161902B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剂在制备抗流感药物中的新用途
CN101491565B (zh) 苦碟子注射液在制备治疗病毒性肺炎药物中的应用
CN108836962A (zh) 汉黄芩素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的应用
CN113440562B (zh) 复方鱼腥草合剂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冠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CN110314162A (zh) 达沙替尼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6265659B (zh) 平贝碱乙的用途
CN110151767A (zh) Gnf-7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6377537A (zh) 乙酰黄芪苷的应用
CN110151765A (zh) Azd1480在制备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8721264B (zh) 异克舒令在制备治疗或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