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0038A - 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0038A
CN101790038A CN201010104316A CN201010104316A CN101790038A CN 101790038 A CN101790038 A CN 101790038A CN 201010104316 A CN201010104316 A CN 201010104316A CN 201010104316 A CN201010104316 A CN 201010104316A CN 101790038 A CN101790038 A CN 101790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retaining member
lateral edges
image
circuit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4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0038B (zh
Inventor
店网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90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0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0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包括电路衬底,其上安装电子部件;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电路衬底的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电路衬底的与所述一侧的侧边缘相对的另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以及弹性构件,其与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设置在一起,以通过沿所述电路衬底的表面方向施加弹性力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

Description

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技术领
本发明涉及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未经的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3-46815中所公开的,已知一种安装在半导体器件等的生产线中的工业用的小型视频摄像装置,用来连续地获得被连续提供的待检查半导体器件的部分的图像。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46815中公开的视频摄像装置包括多层柔性衬底,该多层柔性衬底包括彼此连接的多个衬底部分51。中间衬底部分由弹性构件以及在两端处彼此相对地布置的定位构件保持。
发明内容
根据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46815中所公开的技术,通过用弹性构件沿表面方向保持中间衬底部分的端部来固定中间衬底。然而,尽管这种方法能够防止衬底在表面方向上的移动,然而很难在与表面方向垂直的方向(垂直方向)上可靠地固定衬底。
因此,由于制造中的振动或由于施加到摄像机的冲击,衬底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并发生倾斜,使得难于在衬底之间提供足够的间隔。这导致的问题是布置在衬底上的电子部件彼此干涉,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由于电子部件彼此接触产生的不良接触,并且降低了可靠性。
鉴于以上问题提出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和改进的电路衬底支撑结构,该电路支撑结构能够在与表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可靠地保持其上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衬底,并且提供一种图像获得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包括:电路衬底,其上安装电子部件;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电路衬底的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电路衬底的与所述一侧的侧边缘相对的另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以及弹性构件,其与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设置在一起,以通过沿所述电路衬底的表面方向施加弹性力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
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可以具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侧边缘,并且所述弹性构件可以保持从所述配合孔突出的所述电路衬底的端部。
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可以具有要与所述弹性构件配合的配合部分,并且所述配合部分可以将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和所述弹性构件连接。
所述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可以具有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保持槽。
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获得装置,包括:多层衬底,其包括彼此面对布置的多个电路衬底;图像获得元件,其安装在位于所述多个电路衬底的层叠方向上的一端处的所述电路衬底上,用来形成物体的图像;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多层衬底的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多层衬底的与所述一侧的侧边缘相对的另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以及弹性构件,其与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设置在一起,以通过沿所述电路衬底的表面方向施加弹性力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
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可以具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侧边缘,并且所述弹性构件可以保持从所述配合孔突出的所述电路衬底的端部。
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可以具有要与所述弹性构件配合的配合部分,并且所述配合部分可以将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和所述弹性构件连接。
所述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可以具有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保持槽。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与表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可靠地保持其上具有电子部件的电路衬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获得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去掉上壳体的图像获得装置的立体图,示出了前面板和后面板被固定并且多层柔性衬底被置于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状态;
图3是示出多层柔性衬底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在第一柔性线缆部分、第二柔性线缆部分和第三柔性线缆部分处弯曲的多层柔性衬底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从图1中的下方观察时衬底支撑构件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示出了从图1中的上方观察时衬底支撑构件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是衬底支撑构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缓冲橡胶构件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9是缓冲橡胶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0是示出衬底支撑构件和缓冲橡胶构件安装到多层柔性衬底的上边缘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
图11是在具有上壳体的情况下,沿图10中的点划线XI-XI所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部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重复的描述。将以如下顺序进行描述:
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获得装置的结构
2.多层柔性衬底的结构
3.位于壳体的底部处的多层柔性衬底支撑结构
4.位于壳体的顶部处的多层柔性衬底支撑结构
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获得装置的结构
图1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获得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像获得装置100例如安装在电子部件安装设备或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检查单元中。图像获得装置100检测所提供的精细产品的位置或获得产品的图像,以判定产品的质量。
如图1所示,图像获得装置100大体上由前面板110、后面板120和上壳体130构成。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例如由模铸铝制成。上壳体130通过将铝板弯折形成。图像获得装置100形成为使得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在抵接部分处由螺钉固定,并且上壳体130由螺钉固定以覆盖形成在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之间的开放部分。从而,在图像获得装置100中构造了封闭的壳体。多层柔性衬底150设置在开放部分中。图2是去掉上壳体130的图像获得装置100的立体图,示出了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被固定并且间多层柔性衬底150被置于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之间的状态。
前面板110包括面板部分112和从面板部分112沿着与其垂直的方向延伸出并与面板部分112形成为一个部件的基部114。前面板110从其侧面观察时具有大体为L形的形状。前面板110具有从其中心部分穿透的矩形的图像获得开口。允许安装(例如通过C安装方法)各种类型镜筒的圆筒形镜头安装部分116围绕图像获得开口一体地形成在外表面上。
固定到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并且被定位构件140定位的多层柔性衬底150安装到图像获得装置100。参照图3和图4,将描述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结构。
2.多层柔性衬底的结构
图3是示出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在柔性线缆部分155、柔性线缆部分156和柔性线缆部分157处弯曲以插入在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之间的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多层柔性衬底150包括四个衬底部分,即,第一衬底151、第二衬底152、第三衬底153和第四衬底154。多层柔性衬底150的四个衬底部分通过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和第三柔性线缆部分157连接在一起。多层柔性衬底150的衬底部分151至154所具有的外部形状略小于前面板110的面板部分112和后面板120的外部形状。
多层柔性衬底150的衬底部分151至154中的每个例如通过堆叠多层的薄膜材料形成,所述薄膜材料由其上具有由铜箔制成的电路图案的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诸如芯片部件之类的电子部件安装在衬底部分151至154的前、后主表面上。柔性线缆部分155至157由例如包含聚酰亚胺树脂的柔性印刷衬底形成。
如图4所示,电荷藕合器件(CCD)式图像获得元件单元162经由安装支架160安装到第一衬底151的主表面之一上。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衬底151具有一对配合突出151a和151b,所述一对配合突出151a和151b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地设置并且从在第一衬底151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上侧的侧边缘突出。衬底支撑构件170(以下描述)安装到配合突出151a和151b。第一衬底151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下侧的侧边缘中具有凹入151c。凹入151c用作为引出部分,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通过凹入151c朝向后面板120侧引出。
CCD式图像获得元件单元162高精度地定位并安装到安装支架160,并且安装支架160通过螺钉固定到形成在前面板110的平板部分112上的安装凸台112a。通过将CCD式图像获得装置单元162的连接端子插入到端子孔并将其焊接来安装第一衬底151。
相对于前面板110的面板部分112定位的第一衬底151由旋拧到设置在面板部分112上的安装凸台112a中的螺钉固定。第一衬底151中的凹入151c限定了其本身和基部114之间的空间,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被弯曲并通过该空间被引向后面板120侧。
如图3所示,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从与具有配合突出151a和151b的侧边缘相对的侧边缘引出。第二衬底152经由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连接到第一衬底151。第二衬底152具有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下侧的凹入152a。凹入152a用作为引出部分,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通过凹入152a引出。另一方面,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从第二衬底152中的与凹入152a相对的侧边缘(即,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上侧的侧边缘)引出。用作为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的引出部分的凹入152b设置在第二衬底152中的与凹入152a相对的侧边缘上。
3.位于壳体的底部处的多层柔性衬底支撑结构
如图4所示,固定到基部114上的定位构件140在其上表面中具有用于接收第二衬底152的保持槽140a和140b以及用于接收第三衬底153的保持槽140c和140d。保持槽140a和140b平行于保持槽140c和140d。
第二衬底152具有一对配合突出152c和152d,所述一对配合突出152c和152d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地设置并且在两者之间具有凹入152a。第二衬底152的第一配合突出152c与定位构件140中的第一保持槽140a相对配合,并且第二配合突出152d与第二保持槽140b相对配合。第二衬底152的厚度大体上等于定位构件140中的保持槽140a和140b的宽度。因此,通过将第二衬底152的配合突出152c和152d插入到保持槽140a和140b中,第二衬底152相对于定位构件140精确地定位。
此外,第二衬底152具有一对配合突出152e和152f,所述一对配合突出152e和152f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地设置并且在两者之间具有凹入152b。如下所述,配合突出152e和152f被插入到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两个配合孔174中。
如图3所示,第三衬底153与第二衬底152对称。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连接到第三衬底153的侧边缘(其是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上侧的侧边缘),并且第三衬底153经由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连接到第二衬底152。第三衬底153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上侧的侧边缘中具有凹入153a。凹入153a用作为引出部分,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通过凹入153a引出。
第三柔性线缆部分157从第三衬底153的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下侧的侧边缘引出。第三衬底153在该侧边缘中具有用作为用于第三柔性线缆部分157的引出部分的凹入153b。第三衬底153具有一对配合突出153c和153d,所述一对配合突出153c和153d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地设置并且在两者之间具有凹入153b。如将在下文所述的,第三衬底153的第一配合突出153c与定位构件140的第三保持槽140c相对配合,并且第二配合突出153d与第四保持槽140d相对配合。第三衬底153的厚度也大体上等于定位构件140中的保持槽140c和140d的宽度。因此,通过将第三衬底153的配合突出153c和153d插入到保持槽140c和140d中,第三衬底153相对于定位构件140精确地定位。
此外,第三衬底153具有一对配合突出153e和153f,所述一对配合突出153e和153f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隔地设置并且在两者之间具有凹入153a。如将在下文所述的,配合突出153e和153f插入到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两个配合孔176中。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柔性线缆部分157连接到第四衬底154的侧边缘(其是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下侧的侧边缘)。第四衬底154经由第三柔性线缆部分157连接到第三衬底153。第四衬底154在被容纳在壳体中时位于下侧的侧边缘中具有凹入154a。凹入154a用作为引出部分,第三柔性线缆部分157通过凹入154a引出。第四衬底154被定位并且固定到后面板120的位于前面板110侧的表面。
如上所述,在图像获得装置100中,布置在多层柔性衬底150两端的第一衬底151和第四衬底154分别被定位并固定到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此外,在图像获得装置100中,布置在多层柔性衬底150中间的第二衬底152和第三衬底153由固定到基部114的定位构件140定位。
如上所述,在多层柔性衬底150中,在第一衬底151相对于前面板110定位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柔性线缆部分155弯曲来使第一衬底151面对第二衬底152。第二衬底152安装到定位构件140,以使其从基部114立起,并且具有凹入152a的侧边缘位于下侧。
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第二衬底152经由定位构件140定位到并安装在基部114。然后,如图4所示,通过沿凹入152b使第二柔性线缆部分156弯曲,使第三衬底153面对第二衬底152。如图4所示,第三衬底153安装到定位构件140,以使其从基部114立起,并且具有凹入153b的侧边缘位于下侧。因此,第三衬底153经由定位构件140安装到基部114,从而与第二衬底152平行。
在上述操作之后,多层柔性衬底150的衬底部分151至154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被安装在前面板110的面板部分112和后面板120之间。位于多层柔性衬底150的中间的第二衬底152和第三衬底153之间的距离由定位构件140限定。
如上所述,在多层柔性衬底150中,第一衬底151面对第二衬底152,并且第二衬底152面对第三衬底153。在多层柔性衬底150的底部,第二衬底152和第三衬底153之间的距离由定位构件140限定。因为第一衬底151固定到前面板110的面板部分112,并且保持第二衬底152的定位构件140固定到前面板110的基部114上的预定位置,所以第一衬底151和第二衬底152的相对位置也被限定。
4.位于壳体的顶部处的多层柔性衬底支撑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在壳体的顶部处用于支撑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结构。如图1所示,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布置在多层柔性衬底150上。衬底支撑构件170例如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在壳体的顶部处限定第一衬底151和第二衬底15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衬底152和第三衬底153之间的距离。
如图1所示,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布置在被置于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之间的多层柔性衬底150的衬底151、152、153的上边缘上。
图5是示出从图1中的下方观察时衬底支撑构件170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如图1和图5所示,衬底支撑构件170具有穿透的配合孔172、174和176。两个配合孔172设置在与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第一衬底151的配合突出151a和151b对应的位置,并且接收配合突出151a和151b。如上所述,由于第一衬底151固定到前面板110的面板部分112,所以通过接收配合突出151a和151b确定了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位置。
此外,两个配合孔174设置在与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第二衬底152的配合突出152e和152f对应的位置,并且接收配合突出152e和152f。通过将配合突出151a和151b插入到两个配合孔172中并将配合突出152e和152f插入到两个配合孔174中,在壳体的顶部处确定第二衬底152相对于第一衬底151的位置。
此外,两个配合孔176设置在与多层柔性衬底150的第三衬底153的配合突出153e和153f对应的位置,并且接收配合突出153e和153f。通过将配合突出152e和152f插入到两个配合孔174中并将配合突出153e和153f插入两个配合孔176中,在壳体顶部处确定了第三衬底153相对于第二衬底152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使衬底支撑构件170与衬底151、152、153的位于壳体上侧的侧边缘配合,可以在壳体顶部处确定衬底152和153的位置,具体地,衬底152和153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衬底151、152、153在壳体底部处可以由定位构件140可靠地支撑,在壳体顶部处可以由衬底支撑构件170可靠地支撑,并且可以准确地限定衬底151、152、153和154之间的距离。从而,所以可以防止安装在衬底151、152、153和154上的电子部件彼此干涉,并防止由于电子部件的接触导致的故障。
图6示出了从图1中的上方观察时衬底支撑构件170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图7是从图6中的箭头VII方向观察的衬底支撑构件170的示意性侧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上表面具有用来与缓冲橡胶构件180配合的两个配合爪178。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上表面还具有用于限定缓冲橡胶构件180的取向的突出179。
缓冲橡胶构件180装配到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上表面。缓冲橡胶构件180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如硅橡胶。图8是示出从图1中的下方观察的缓冲橡胶构件180的结构的平面图。图9是缓冲橡胶构件180的示意性侧视图。如图8所示,缓冲橡胶构件180在其中部具有穿透的开口182。缓冲橡胶构件180还在开口182的两侧具有配合孔184。此外,如图8和9所示,缓冲橡胶构件180具有抵靠表面186,从衬底支撑构件中的配合孔174和176突出的配合突出152e、152f、153e和153f抵靠于抵靠表面186。
图10是示出从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壳体的示意图,示出了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连接到多层柔性衬底150的上边缘的状态。如图10所示,缓冲橡胶构件180中的两个配合孔184接收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两个配合爪178。然后,通过允许图7所示的配合爪178的下侧的配合表面178a抵靠到缓冲橡胶构件180中配合孔184的边缘的上表面,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组装在一起。通过组装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这两个构件能够以组装状态安装到多层柔性衬底150,使部件的组装变容易。此外,通过将配合爪178与配合孔184的边缘配合,不需要将它们焊接或粘接。这样可以提高组装的容易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当缓冲橡胶构件180安装到衬底支撑构件170时,因为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上表面具有突出179并且缓冲橡胶构件180具有对应于突出179的槽口188,所以可以防止缓冲橡胶构件180被上下颠倒地安装。注意,用于组装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的结构不限于以上描述的一种。例如,设置在缓冲橡胶构件180侧的配合爪可以与设置在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配合孔配合。
组装状态下的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安装到多层柔性衬底150的上边缘。如图10所示,配合突出151a和151b插入到与缓冲橡胶构件180组装的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配合孔172中。配合突出152e、152f插入到配合孔174中,并且配合突出153e、153f插入到配合孔176中。如图10所示,在该状态下,配合孔174和配合孔176被缓冲橡胶构件180覆盖。
然后,将上壳体130放置在图10中所示的组件上。从而,多层柔性衬底150、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被上壳体130覆盖。图11是在具有上壳体130的情况下沿图10中的剖面线XI-XI所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如图11所示,第二衬底152的配合突出152e、152f插入到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配合孔174中,并且配合突出152e、152f的上表面从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从而,配合突出152e、152f的上表面与缓冲橡胶构件180的下表面接触。
另一方面,缓冲橡胶构件180的上表面与上壳体130的下表面接触。因此,缓冲橡胶构件180在上壳体130的下表面和配合突出152e、152f的上表面之间弹性变形,并且缓冲橡胶构件180被按压了预定量。此时,缓冲橡胶构件180的变形量例如可以是约0.2mm至0.3mm。因此,第二衬底152由缓冲橡胶构件180的弹性而受到向下的力,并且通过被夹置于上壳体130和定位构件140之间而得到支撑。
由此,在与表面方向垂直的方向(光线入射到CCD式图像获得元件单元162上所沿的方向)上,第二衬底152由定位构件140和衬底支撑构件170保持。此外,在表面方向(上下方向)上,第二衬底152被夹置于上壳体130和定位构件140之间,并且缓冲橡胶构件180置于第二衬底152和上壳体130之间。
第三衬底153以与第二衬底152相同的方式被保持。第三衬底153的配合突出153e、153f插入到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配合孔176中,并且配合突出153e、153f的上表面从衬底支撑构件17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因此,配合突出153e、153f的上表面与缓冲橡胶构件180的下表面接触。第三衬底153由缓冲橡胶构件180的弹性而受到向下的力,并且通过被夹置于上壳体130和定位构件140之间而得到支撑。
如上所述,如果多层柔性衬底150的上边缘仅由缓冲橡胶构件180保持而不提供衬底支撑构件170,则很难在与衬底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准确地确定衬底的位置。这会在将多层柔性衬底150布置在壳体中并且将上壳体130放置在多层柔性衬底150上的组装步骤中改变衬底151、152、153和154之间的距离,这可能导致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布置在各衬底上从的电子部件的干涉。此外,在电子部件彼此干涉的状态中,如果大的冲击施加到图像获得装置100,则可能发生如电子部件从衬底脱落之类的故障。
在该实施例中,在壳体的顶部处,衬底支撑构件170与固定到前面板110的第一衬底151配合,并且第二衬底152和第三衬底153也与衬底支撑构件170配合。因此,可以准确地界定衬底151、152、153在与表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至于上下方向,因为从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配合孔174和176突出的配合突出152e、152f、153e、153f使缓冲橡胶构件180弹性变形,所以衬底152和153被夹置于上壳体130和定位构件140之间。因此,多层柔性衬底150可以被可靠地保持,并且多层柔性衬底150的衬底151、152、153和154之间的距离被准确地维持。从而,即使当冲击或振动施加到图像获得装置100,也可以准确地维持衬底151、152、153和154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防止布置在衬底151、152、153和154上的电子部件的干涉。此外,因为配合突出152e、152f、153e、153f插入到衬底支撑构件170中的配合孔172和174中,所以相比提供保持槽的情况可以充分减小衬底支撑构件170的厚度。由于只要能获得预定的弹性,缓冲橡胶构件180的厚度也可以充分减小,因此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的厚度都可以得到减小。这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且从而实现了图像获得装置100的尺寸的减小。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具有多层柔性衬底150的图像获得装置100包括衬底支撑构件170和缓冲橡胶构件180,衬底支撑构件170在垂直方向上限定衬底的位置,缓冲橡胶构件180通过弹性而沿表面方向支撑衬底。这能使构成多层柔性衬底150的衬底之间的距离被准确地维持,并且衬底被可靠地支撑。
本发明包含了与2009年1月27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016011中揭示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这里通过引用引入其全部内容。
尽管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当然不限于该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构思改变和修改,并且这样的改变和修改理应落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包括:
电路衬底,其上安装电子部件;
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电路衬底的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
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电路衬底的与所述一侧的侧边缘相对的另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以及
弹性构件,其与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设置在一起,以通过沿所述电路衬底的表面方向施加弹性力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衬底支撑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具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侧边缘,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保持从所述配合孔突出的所述电路衬底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衬底支撑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具有要与所述弹性构件配合的配合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配合部分将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和所述弹性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衬底支撑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具有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保持槽。
5.一种图像获得装置,包括:
多层衬底,其包括彼此面对布置的多个电路衬底;
图像获得元件,其安装在位于所述多个电路衬底的层叠方向上的一端处的所述电路衬底上,用来形成物体的图像;
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多层衬底的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多层衬底的与所述一侧的侧边缘相对的另一侧的侧边缘处,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以及
弹性构件,其与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设置在一起,以通过沿所述电路衬底的表面方向施加弹性力来保持所述电路衬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获得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具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侧边缘,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保持从所述配合孔突出的所述电路衬底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获得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具有要与所述弹性构件配合的配合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配合部分将所述第二衬底保持构件和所述弹性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获得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衬底保持构件具有接收所述电路衬底的保持槽。
CN2010101043167A 2009-01-27 2010-01-27 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6011A JP4893760B2 (ja) 2009-01-27 2009-01-27 回路基板の支持構造及び撮像装置
JP2009-016011 2009-07-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038A true CN101790038A (zh) 2010-07-28
CN101790038B CN101790038B (zh) 2012-11-14

Family

ID=42353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431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038B (zh) 2009-01-27 2010-01-27 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02914B2 (zh)
JP (1) JP4893760B2 (zh)
CN (1) CN1017900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2150A (zh) * 2015-10-21 2021-03-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0038B2 (ja) * 2009-12-25 2012-04-04 東芝テリー株式会社 工業用小型電子撮像カメラ
CN102326382B (zh) * 2010-03-10 2016-04-13 Smk株式会社 摄像机模块
JP5703899B2 (ja) 2010-12-28 2015-04-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測距装置
KR102248086B1 (ko) 2014-11-14 2021-05-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카메라 모듈
KR102330673B1 (ko) * 2014-11-14 2021-11-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카메라 모듈
USD805078S1 (en) * 2015-05-07 2017-12-12 Datalogic Ip Tech S.R.L. Barcode reading module
JP2016214660A (ja) 2015-05-22 2016-12-22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医療用カメラヘッド及び医療用カメラ装置
KR102415361B1 (ko) * 2015-07-30 2022-07-0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기판 유닛과 기판 어셈블리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카메라 모듈
JP7160865B2 (ja) * 2020-07-16 2022-10-25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医療用カメラヘッド及び医療用カメラ装置
US11323624B2 (en) * 2020-09-01 2022-05-03 Lineage Logistics, LLC Image sensing assembly
KR102557212B1 (ko) * 2021-03-12 2023-08-11 주식회사 아이엠랩 인쇄회로기판의 다층 실장 가능한 카메라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2919A (en) * 1989-08-21 1991-07-16 Vicon Industries, Inc. Video camera focusing system
JPH0936574A (ja) * 1995-07-14 1997-02-07 Hitachi Denshi Ltd ビデオカメラ
JP2003046815A (ja) * 2001-07-31 2003-02-14 Sony Corp 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JP2003224384A (ja) * 2002-01-30 2003-08-0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基板取付構造
US7518654B2 (en) * 2003-11-07 2009-04-14 Scimeasure Analytical Systems, Inc. Apparatuses for a camera head enclosure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improved imaging
JP2005176293A (ja) * 2003-11-21 2005-06-30 Pentax Corp 撮像装置
US7466360B2 (en) * 2004-10-14 2008-1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CD camera apparatus
JP4562538B2 (ja) * 2005-01-31 2010-10-1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モジュール用ソケット
JP2006261395A (ja) 2005-03-17 2006-09-28 Sony Corp 電子機器
JP4508010B2 (ja) * 2005-06-30 2010-07-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9516388A (ja) * 2005-11-18 2009-04-16 レプリソールス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ベー 多層構造の形成方法
CN101339282A (zh) * 2007-07-06 2009-01-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2150A (zh) * 2015-10-21 2021-03-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
US11218623B2 (en) 2015-10-21 2022-01-04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a housing with an adhesion surface
CN112492150B (zh) * 2015-10-21 2022-08-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机模块
US11785318B2 (en) 2015-10-21 2023-10-10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a housing with an adhesion surfa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93760B2 (ja) 2012-03-07
CN101790038B (zh) 2012-11-14
US8502914B2 (en) 2013-08-06
JP2010177822A (ja) 2010-08-12
US20100188565A1 (en)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0038B (zh) 电路衬底支撑结构和图像获得装置
KR101190253B1 (ko) 멤스 액추에이터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I432873B (zh) 相機模組
US10564388B2 (en) Lens driving module
US7989045B2 (en) Elastic sheet structure and array type elastic sheet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22043103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用回路基板固定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I364880B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JP2007243550A (ja) 電子機器
CN108353116A (zh) 摄像机模块
JP4100694B2 (ja) コネクタ
JP5564844B2 (ja) 電子装置
US74731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375295B (zh) 相机模块
JPH09244052A (ja) 電子機器の表示装置
JP2021039870A (ja)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US8300106B1 (en) Image stabilizer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having same
KR102053825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US20210125799A1 (en) Push switch
JP2011170275A (ja) 表示装置
US20120176534A1 (en) Camera module
WO2012033017A1 (ja) 表示装置
KR101659562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11234197A (ja) 回路基板の支持構造及び撮像装置
CN216905063U (zh) 摄像装置
WO2015159701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