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3475B -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3475B
CN101783475B CN2009102081568A CN200910208156A CN101783475B CN 101783475 B CN101783475 B CN 101783475B CN 2009102081568 A CN2009102081568 A CN 2009102081568A CN 200910208156 A CN200910208156 A CN 200910208156A CN 101783475 B CN101783475 B CN 1017834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ch
terminal
release
connector
re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81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3475A (zh
Inventor
西野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83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3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3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34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在连接器和端子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抑制端子和壳体破损,并且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具有:保持器部(20),能够将连接器(10)保持在可将端子(18)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4)的状态;基座部(30),将保持器部保持成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检测部(80),以能够自由改变姿态的方式支撑在支轴(81)周围,能够与固定片(16)的翘起状态对应地在翘起检测姿态和非翘起检测姿态之间改变姿态;以及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能够将保持器部锁定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在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非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解除保持器部的锁定。

Description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线束制造等中使用的连接器的端子半插入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检测端子在连接器中的装配状态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有所公开。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对于使固定插入到连接器壳体中的端子的固定部件从形成于壳体侧壁上的装配孔中插入的连接器,检查临时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件是否从规定的装配位置突出来并判定连接器是否良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7047号公报
另外,作为用于线束制造中的连接器,提出有如下结构:在壳体上形成有能够插入端子的端子容纳部,并且使端子固定在该壳体本身上,使防止所述端子脱开的固定片在壳体的一侧面露出,且在端子半插入的状态下使固定片向外侧翘起。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以与壳体不同的部件即固定部件装配在壳体上并固定端子的连接器作为对象进行检查,因此难以应用于上述那样的在壳体本身上形成有固定端子用的固定片的类型的连接器。
对于如上所述地在壳体本身上形成有固定端子用的固定片的类型的连接器,可以考虑如下的检测端子半插入的方法:从连接器的与端子插入侧相反侧的开口插入开关探测器(Switch flop),通过开关探测器是否与端子导通来判断端子是否被配置在了正常位置。然而,根据该方法,将开关探测器按压在端子上,因此有可能使端子破损或者变形,特别是对难以适用于强度低的极小端子。此外,端子卡在固定片以外的位置而处于不动的状态下,也会判断成端子被良好地插入了。
此外,另外提出有如下方法:通过将插入了端子的连接器插入到尺寸限制模具中来检测端子半插入,所述尺寸限制模具比连接器稍大,并且形成有因端子半插入而使固定片产生翘起的连接器不能插入到其中的孔部。然而,根据该方法,有可能因操作者的施力而使固定片折断,从而使连接器插入到模具内。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连接器和端子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抑制端子和壳体破损,并且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
第一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能够检测出插入到连接器内的端子的半插入状态,连接器中,在形成有能够插入端子的端子容纳部的壳体主体部上,形成有与插入到端子容纳部内的端子固定而防止端子拔出的固定片,该固定片从壳体主体部的一个侧面露出,并且在端子为半插入的状态下,固定片向外侧翘起,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具有:保持器部,能够将连接器保持在可将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部的状态;基座部,将保持器部保持成能够在用于插入连接器的第一位置和用于检测端子的半插入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检测部,以能够自由改变姿态的方式支撑在支轴周围,在位于第二位置的保持器部上保持有连接器的状态下,能够与固定片的翘起状态对应地在翘起检测姿态和非翘起检测姿态之间改变姿态;以及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至少在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将保持器部锁定于第二位置,并且在检测部被维持在非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解除保持器部的锁定。
在第一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基础上,第二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检测部具有:固定片抵接部,能够与固定片抵接;和锁定机构部作用部,在所述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与固定片的翘起量对应地作用于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检测部被设定为,与从改变姿态的支点即支轴到固定片抵接部为止的尺寸相比,从支轴到锁定机构部作用部为止的尺寸长。
在第一发明或者第二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基础上,第三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具有:锁定部,在保持器部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进行锁定动作,以与保持器部和基座部扣合,能够将保持器部锁定在第二位置;锁定解除部,能够在锁定解除位置和非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在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解除锁定部对保持器部的锁定;以及锁定解除限制部,在保持器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时,与保持器部和锁定解除部扣合,限制锁定解除部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从而能够限制解除锁定。
在第三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基础上,第四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在锁定部上形成有被解除滑动接触部,在解除保持器部的锁定时,锁定解除部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能够解除锁定部对保持器部的锁定。
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基础上,第五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还具有止动部,至少在保持器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止动部以能够防止脱离的方式固定于保持在保持器部上的连接器。
根据第一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在端子半插入的状态下,检测部检测到连接器的固定片的翘起状态,并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保持器部被锁定在第二位置而不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在连接器和端子的组装工序中,通过在端子插入到连接器中后保持器部能否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并进行完全插入。此时,能够在连接器插入到保持器部中的状态下将端子插入并检测出端子半插入,因此固定片难以被施加除端子插入力和使检测部改变姿态的力以外的多余的力,因此能够抑制端子和连接器破损。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检测部被设定为,与从作为改变姿态的支点的支轴到固定片抵接部为止的尺寸相比,从支轴到锁定机构部作用部为止的距离长,因此在端子半插入的状态下固定片抵接部被按压与固定片的翘起量相应的距离,并且放大该固定片的翘起量而使锁定机构部作用部作用于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由此,即使在端子半插入状态下固定片的翘起量很小,也能够更为可靠地将保持器部锁定在第二位置,在连接器和端子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的半插入从而进行完全插入。
根据第三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在保持器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进行锁定动作,以与基座部和保持器部扣合,并将保持器部锁定在第二位置。由此,省去了操作者将保持器部保持在第二位置的麻烦,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端子插入到保持器部中所保持的连接器中的插入作业。此外,在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时,锁定解除限制部与保持器部和锁定解除部扣合,限制锁定解除部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从而限制解除保持器部的锁定,因此在端子半插入状态下,能够将保持器部锁定在第二位置而使其不能移动,并且在端子完全插入状态下,能够解除保持器部的锁定,使保持器部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操作者仅通过操作锁定解除部就能够容易地确认端子的插入状态,在连接器和端子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从而进行完全插入。
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在解除保持器部的锁定时,若使锁定解除部移动,则该锁定解除部与形成于锁定部的被解除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从而解除锁定部对保持器部的锁定。由此,锁定解除部的移动操作中无需较大的力,在端子完全插入时能够通过锁定解除部容易地进行锁定解除。
根据第五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在保持器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止动部固定在连接器上。由此,在端子半插入状态下,保持器部被锁定在第二位置而不能从连接器中拔出,因此能够防止在端子半插入状态下操作者错误地将连接器拔出。并且,在连接器和端子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从而进行完全插入。此外,也能够防止在固定片翘起的状态下将连接器拔出而导致连接器破损、变形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插入有端子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端子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保持器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端子完全插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的锁定解除动作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的不能进行锁定解除动作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9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为在将端子插入到连接器中时,检测出端子的半插入状态而将端子完全插入到连接器中的装置。
<1.连接器的结构>
为了说明方便,首先对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检测对象即连接器10进行说明。图1是插入有端子18的连接器10的透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端子18的透视图,图5是表示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的、沿图1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的、沿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
连接器10在具有能够插入端子18的端子容纳部14的壳体主体部12中一体成型有能够固定在端子18上的固定片16,并且该固定片16从壳体主体部12的一侧面露出,且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固定片16向外侧翘起(参照图1和图5)。
其中,在端子18外周部的一侧形成有开口成大致长方体的孔状的固定孔部17,并且后述的固定片16能够固定在该固定孔部17中。
壳体主体部1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其中,在该壳体主体部12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端子容纳部14,并且在各端子容纳部14中分别形成有固定片16。
端子容纳部14形成为至少一端侧开口的孔形状,并且能够使端子18从该开口向里侧部插入。
在壳体主体部12的与形成有端子容纳部14的开口部的面相邻的一侧面上,固定片16与各端子容纳部14对应地形成为并列状。所述固定片16是大致长条状的部件,通过端子插入方向近前侧的基端部16a支撑于壳体主体部12,并且该插入方向前端侧的前端部16b是自由端。此外,在固定部16的前端部16b上设有朝向端子容纳部14内侧形成为突出状的固定突部15。该固定突部15形成为:在端子18如后所述地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4内的里侧的状态下,位于与上述固定孔部17固定的位置。
此外,固定片16能够以基端部16a为支点发生弹性变形,前端部16b侧部分能够沿与壳体主体部12的一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即,固定片16能够从其外侧面与壳体主体部12的一侧面配置于同一面上的状态变形为由于受到端子容纳部14内的按压而使其外侧面从壳体主体部12的一侧面向端子容纳部14的相反侧翘起的状态。
连接器10中,如图6所示,在端子18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4内的里侧部的状态(完全插入状态)下,在端子18的固定孔部17与固定突部15相对的位置,固定突部15与固定孔部17固定。此时,固定突部15配置在固定孔部17内,固定突部15的前端侧部分固定于固定孔部17的开口周缘部的端子18插入方向前方侧部分。
此外,连接器10中,如图5所示,端子18在连接器10中仅插入到的端子容纳部14内的中途为止的状态(不完全插入状态)下,固定片16的固定突部15与端子18的外周部的一侧抵接,固定片16被从端子容纳部14侧向外侧按压。此时,固定片16处于从壳体主体部12的一侧面向外侧翘起的状态。
此外,本连接器10构成为,能够使分别插入到形成于壳体主体部12的多个端子容纳部14中的各端子18在壳体主体部12内通过短路部件13而短路。
短路部件13是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结合部分13a和从该结合部分13a呈突出状地形成的多个接触部分13b的板状部件。所述接触部分13b与端子容纳部14的数量相同,且隔着与端子容纳部14对应的间隔而延伸。
在壳体主体部12中形成有能够容纳并保持上述短路部件13的短路部件容纳孔部11,该短路部件容纳孔部11在与端子容纳部14供端子18插入用的上述开口相对的表面上开口。该短路部件容纳孔部11具有:能够容纳短路部件13的结合部分13a的凹形部分;以及孔部分,其从该凹形部分开始分别向形成于壳体主体部12中的端子容纳部14贯通,并且能够供短路部件13的各接触部分13b插通。
并且,短路部件13在插入到短路部件容纳孔部11内时,接触部分13b的前端部被配置于端子容纳部14内。此外,该短路部件13在端子18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4中时,与端子18接触。其中,短路部件13的各接触部分13b夹在对应的端子18上所设置的短路部件13接触用的一对金属片之间,从而与各端子18电连接。由此,插入到各端子容纳部14中的各端子18经由短路部件13短路。
此外,在此,连接器10为能够插入小型端子的小型连接器,对来自外部的较大的力的抵抗较弱,比较容易变形、受到破坏等。
<2.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结构>
接着,对本发明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9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锁定解除动作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不能进行锁定解除动作的状态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图8~图12是对图7进行组装时的概要剖视图,并且进行了局部简化。此外,在图13中,对锁定部50和锁定解除限制部70以双点划线示出。此外,为了说明方便,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位置侧为上,以第二位置侧为下进行表示。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具有保持器部20、基座部30、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检测部80和止动部90。其中,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具有锁定部50、锁定解除部60和锁定解除限制部70。
首先对该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在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中,保持器部20构成为能够以可插入端子18的状态保持连接器10。此外,保持器部20由基座部30保持成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由锁定部50锁定在该第二位置。并且,在保持器部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将端子18插入到在保持器部20上所保持的端子10中的插入作业。此时,端子18处于半插入状态时,通过检测部80的姿态改变,使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从而维持锁定部50进行锁定的状态。此外,当端子18处于完全插入状态时,能够通过锁定解除部60解除锁定部50的锁定,从而保持器部20能够从第二位置返回移动到第一位置。
以下,分别对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保持器部20能够以可将端子18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4中的状态保持连接器10。更为具体地来说,保持器部2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块状,在该保持器部20中形成有能够供保持器10插入的连接器容纳孔部22。连接器容纳孔部22与连接器10的外形大致相同,并且形成为能够使连接器10保持固定位置和姿态的大致长方体孔形状,并向保持器部20的一个主面侧(上方)开口。
其中,连接器10的插入方向与端子18插入到端子容纳部14中的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并且,连接器10容纳在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的姿态为使连接器10的端子容纳部14的开口朝向与连接器容纳孔部22的开口朝向形成为大致相同朝向的姿态(参照图8和图9)。
此外,也可以在连接器容纳孔部22的开口周缘部形成有朝向外侧逐渐扩大地开口的引导部。由此,能够使连接器10的插入变得容易。
此外,保持器部20具有能够与形成在后述的基座部30上的防脱部33固定成防脱状的固定缘部23。并且,通过将防脱部33呈防脱状地固定在固定缘部23上,使保持器部20维持在第一位置(参照图8)。
进而,在保持器20中,在与连接器容纳孔部22开口的面相邻的一面侧上形成有:能够配置后述的锁定部50的有底孔状的锁定部容纳孔部24;和能够配置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贯通孔状的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并且在与所述一面侧相反侧的另一面侧上形成有:能够配置检测部80的凹状的检测部容纳凹部28;和能够配置止动部90的凹状的止动部容纳凹部29。
锁定部容纳孔部24形成为能够将锁定部50配置成在从保持器部20突出的锁定位置和退避到保持器部20内的非锁定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并且形成为在配置有后述的锁定解除部60的一侧的保持器部20的一侧面开口的有底孔状。
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形成为能够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配置成在从保持器部20突出的锁定解除限制位置和退避到保持器部20内的锁定解除非限制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并且其在配置有后述的锁定解除部60的一侧的保持器部20的一侧面(锁定部容纳孔部24的开口面)和检测部容纳凹部28内开口。此外,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的检测部容纳凹部28侧部分形成为比锁定解除部60侧(小径部26b)的直径更大(大径部26a),从而能够配置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后述的弹簧托部74和弹簧72。
检测部容纳凹部28形成为大致凹槽形状,并且在插入到连接器容纳孔部22中的连接器10的形成有固定片16的一侧的保持器部20外表面形成开口。更为具体地来说,检测部容纳凹部28形成得比检测部80更大,以使检测部80能够在后述的非翘起检测姿态和翘起检测姿态之间进行姿态改变。此外,检测部容纳凹部28在与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所保持的连接器10的固定片16对应的位置(固定片16与后述的固定片抵接部82能够抵接的位置)处与连接器容纳孔部22连通。
止动部容纳凹部29形成为凹状,能够使止动部90配置成能够在后述的固定姿态和非固定姿态之间自由进行姿态改变。
基座部30构成为能够保持保持器部20使其能够在用于连接器10插入的第一位置和用于检测端子18的半插入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更为具体地来说,在基座部30上形成有能够保持保持器部20使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形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保持保持器部20的大小,其中,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朝向与保持器部20开口的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开口。
其中,第一位置为维持保持器部20的一部分从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中拔出的状态的位置(参照图8),第二位置为维持保持器部20插入到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的里侧为止的状态的位置(参照图9)。在第二位置处,使后述的锁定部50以与保持器部20和基座部30固定的方式进行锁定动作,将保持器部20锁定在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
此外,其中,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与将连接器10插入到形成于保持器部20中的连接器容纳孔部22中的插入方向大致相同。由此,在将连接器10插入到连接器容纳孔部22中的同时能够使保持器部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另外,在图7中,保持器部20由多个部件组合构成,然而所述部件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
此外,在基座部30中具有能够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保持器部20固定成防脱状的防脱部33。更为具体地来说,防脱部33向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侧形成为凸状,从而能够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固定缘部23抵接并固定。其中,防脱部33在基座部30的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的一内表面的开口侧部分朝向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侧突出。
防脱部33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保持器部20固定,以防止被向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位置侧施力的保持器部20从第一位置脱出到基座部30的外侧。此外,防脱部33也能够与后述的锁定解除部60的固定凸部68固定。在后面叙述固定凸部68。
此外,在基座部30中形成有能够与后述的锁定部50的基座部扣合部56扣合的锁定部扣合凹部34。锁定部扣合凹部34形成于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锁定部50的后述基座部扣合部56相对的位置,并且在锁定部50移动到锁定位置时能够与基座部扣合部56扣合。其中,锁定部扣合凹部34在后述的锁定解除部容纳部35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孔形状,并且在锁定部50的移动方向上向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开口。
此外,在基座部30中形成有能够保持后述的锁定解除部60使其能够在锁定解除位置和非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锁定解除部容纳部35。该锁定解除部容纳部35向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开口,在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上,具有从第一位置侧向第二位之侧延伸的细长的大致凹形的槽条部分和向其里侧(第二位置侧)进一步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的孔状部分。进而,在基座部30的上述槽条部分的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第一位置侧,朝向槽条部分的凹形底侧向外侧开放,以使其不会与锁定解除部60的操作部63产生干扰。
此外,基座部30中,在形成有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的基座部30的里侧部分处,形成有用于防止后述的检测部80在进行姿态改变时与该里侧部分抵接的凹部。
此外,在保持器部20和基座部30之间,配置有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对保持器部20施力的保持器部移动弹簧36。该保持器部移动弹簧36能够沿弹簧引导件37伸缩。其中,弹簧引导件37安装在保持器部20中,并且在基座部30中形成有以能够使弹簧引导件37插通地支撑弹簧引导件37的弹簧引导件支撑部38。
此外,在基座部30中,也可以安装端子18插入到连接器10中的作业处上固定并能够支撑基座部30的图示省略的支撑部件。
另外,在图7中,基座部30由多个部件组合构成,然而所述部件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
锁定部50在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以与该保持器部20和基座部30扣合的方式进行锁定动作,从而能够将保持器部20锁定在第二位置。
更为具体地来说,锁定部50以能够在与保持器部20和基座部30扣合的锁定位置(参照图9)和不扣合的非锁定位置(参照图8)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在锁定部容纳孔部24中。此外,锁定部50配置于保持器部20中的位置为如下位置,当保持器部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能够使锁定部50的后述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与锁定解除部60的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相对,并且基座部扣合部56与锁定部扣合凹部34相对。此外,锁定部50被配置于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的锁定弹簧52向锁定部50的移动方向上的锁定部扣合凹部34侧(锁定解除部60侧)施力。并且,锁定部50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基座部扣合部56与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表面抵接(参照图8),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配置于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内,并且使基座部扣合部56配置于锁定部扣合凹部23内并扣合于锁定部扣合凹部34的内表面(参照图9)。
其中,锁定部50形成为能够在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在朝向所述锁定部扣合凹部34的进退方向上移动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此外,在该锁定部50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形成有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并且在其宽度方向两端侧形成有基座部扣合部56。
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在锁定部50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处具有沿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方向从后述的锁定解除位置侧朝向非锁定解除位置侧形成有向锁定部50的移动方向非锁定位置侧倾斜的斜面。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宽度方向尺寸被设定为比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的宽度尺寸更宽,并且使形成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基座部扣合部56不会受到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的干扰(参照图13)。
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具有如下功能:在解除保持器部20的锁定时,与形成于后述的锁定解除部60上的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滑动接触,从而能够解除锁定部50对保持器部20的锁定。
更为具体地来说,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且锁定解除部60位于非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与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相对(参照图9)。并且,在该状态下,通过弹簧52产生的施力使锁定部50移动到锁定位置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被配置于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内。当锁定解除部60从非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时,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滑动接触,按压锁定部50。在锁定解除部60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与锁定解除部60的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侧面抵接(参照图11)。此时,锁定部50退避到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
其中,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并不一定要形成为倾斜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端部形状,在该情况下使形成于后述的锁定解除部60上的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形成为朝向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第二位置侧向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相反侧(锁定部50被施力的方向)倾斜即可。总之,只要是能够通过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滑动接触,使锁定部50退避到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而能够解除锁定即可,即能够解除基座部扣合部56与锁定部扣合凹部34的扣合即可。
基座部扣合部56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形成于基座部30中的锁定部扣合凹部34扣合。更为具体地来说,相对于保持器部20而言,基座部扣合部56的配置位置为如下的位置:在保持器部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与锁定部扣合凹部34相对(参照图13)。并且,基座部扣合部56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表面抵接(参照图8),并且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锁定部扣合凹部34内并与锁定部扣合凹部34扣合(参照图9)。
其中,基座部扣合部56在锁定部50的前端部分形成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被设定为锁定部50的一侧面与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
此外,在锁定部50的后端侧部分形成有支撑锁定弹簧52的一端部的弹簧托部53。其中,弹簧托部53形成为大致圆形地开口于锁定部50的后端面的大致圆柱孔状。
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50整体在退避到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的非锁定位置使锁定弹簧52收缩。更为具体地来说,锁定部50维持如下状态:形成于前端部分的基座部扣合部56与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表面抵接,并且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与锁定解除部60的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侧的表面抵接(参照图8)。
此外,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50与保持器部20和基座部30扣合,将保持器部20在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内锁定于第二位置。更为具体地来说,在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锁定部50因锁定弹簧52的施力使基座部扣合部56插入到锁定部扣合凹部34内。即,由于在使保持器部20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作用的保持器部移动弹簧36的施力,锁定部50的基座部扣合部56与锁定部扣合凹部34的朝向第二位置的表面抵接并扣合,并且容纳在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的锁定部50的后端侧部分与锁定部容纳孔部24的朝向第一位置的表面抵接并扣合(参照图9)。由此,保持器部20被锁定在第二位置。
锁定解除部60能够在锁定解除位置和非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移动到该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解除锁定部50对保持器部20的锁定。其中,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方向与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大致相同(参照图11)。
锁定解除部60具有能够在锁定解除位置和非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滑动主体部62和接受对该滑动主体部62的移动操作力的操作部63。
其中,操作部63以向第一位置侧和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滑动主体部62的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第一位置侧的端部上。此外,相对于基座部30,也向第一位置侧和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的相反侧突出。该操作部63只要是配置成能够操作锁定解除部60在锁定解除位置和非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即可。
滑动主体部62在其移动方向上由弹簧61从锁定解除位置侧向非锁定解除位置侧施力。该弹簧61配置于锁定解除部容纳部35的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方向里侧的孔状部分内。
此外,在滑动主体部62上形成有能够以防脱状固定在基座部30上的固定凸部68。其中,固定凸部68在滑动主体部62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为大致凸状。并且,在锁定解除部60位于非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固定凸部68与形成在基座部30上的防脱部33固定,防止锁定解除部60被从非锁定解除位置拔出到外侧(参照图13)。
此外,在滑动主体部62上形成有: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其与锁定部50的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滑动接触,能够操作锁定部50使其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移动;以及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其能够与后述的锁定解除限制部70扣合。
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在滑动主体部62的宽度方向范围内形成为凹槽形状。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被设定为在滑动主体部62的移动方向上比锁定部50的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尺寸大。
更为具体地来说,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被设定为,在锁定解除部60位于非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于基座部30上的锁定部扣合凹部34在锁定解除部6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的两端侧的位置(参照图13)。其中,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和锁定部扣合凹部34的朝向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方向锁定解除位置侧的表面位于大致相同表面上。
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且锁定解除部60位于非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被设定为与锁定部50的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相对。此时,锁定部扣合凹部34与基座部扣合部56相对。并且,在该状态下,当锁定部50移动到锁定位置时,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被配置在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内(参照图9)。此时,基座部扣合部56配置于锁定部扣合凹部34内。
使锁定解除部60从非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后,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沿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倾斜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滑动接触,使锁定部50从锁定位置移动到非锁定位置。即,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从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内拔出(参照图11)。
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形成为能够供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部分插入的孔形状,并且在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移动方向上向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侧开口。其中,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在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方向上比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部分的大小更大,并且形成为在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移动方向上贯通的大致圆筒孔形状。此外,在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的开口周缘部,在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的内表面与锁定解除部60在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侧的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大致直角。
并且,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被设定为,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且锁定解除部60位于非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相对。在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部分插入到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内的状态下,对锁定解除部60进行移动操作使其从非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时,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部分抵接并扣合(参照图12)。
锁定解除限制部70形成为能够与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扣合的大致圆柱形状。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侧部分形成为能够配置于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内的直径,并且其后端侧部分形成为比前端侧部分的直径更大的弹簧托部74。更为具体地来说,在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方向上,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侧部分的尺寸小于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此处仅稍小),且小于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的大小(此处仅稍小)。此外,弹簧托部74的尺寸形成为比弹簧72的内径更大的直径,该弹簧72在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26内以从外侧嵌合的方式配置于比弹簧托部74靠前端侧的部分。并且,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一侧的端部)的周缘部没有进行倒角处理。
此外,锁定解除限制部70被配置成其前端侧部分的侧面与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
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检测部80的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时,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保持器部20和锁定解除部60扣合,从而限制锁定解除部60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由此能够限制保持器部20的锁定被解除(参照图12)。
更为具体地来说,锁定解除限制部70以能够在与保持器部20和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锁定解除限制位置和不扣合的锁定解除非限制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于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中。其中,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移动方向与锁定部50的移动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此外,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锁定解除限制部70被设定为与锁定解除部60的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相对。其中,锁定解除限制部70通过配置于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的大径部26a内的弹簧72,在与保持器部2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被朝向检测部容纳凹部28侧施力。
并且,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检测部80的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时,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侧部分能够配置于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内,并且在检测部80的姿态改变为非翘起检测姿态时,能够退避到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内(参照图12)。
在检测部80处于非翘起检测姿态的状态下,锁定解除限制部70被配置于通过弹簧72的施力使锁定解除限制部70整体退避到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内的锁定解除非限制位置,成为不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状态。此时,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面被设定为在其平面方向上与保持器部20的锁定解除部60侧的面处于大致相同平面上(参照图8)。
此外,在检测部80处于翘起检测姿态的状态下,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保持器部20和锁定解除部60扣合,从而限制锁定解除部60从非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更为具体地来说,锁定解除限制部70被检测部80按压而成为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部分插入到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内的状态。该状态可以说是如下的状态:锁定解除限制部70通过使锁定解除部60从非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的操作力,使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部分与锁定解除限制部扣合孔部66的大致朝向锁定解除位置的表面抵接并扣合,并且使锁定解除限制部的容纳于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内的部分的一部分与锁定解除限制部容纳孔部26的大致朝向第一位置的表面抵接并扣合(参照图12)。由此,锁定解除部60被限制移动。
检测部80以能够自由改变姿态的方式被支撑在支轴(此处为支轴部81的中心轴)周围,并且在连接器10插入到连接器容纳孔部22中且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连接器10的固定片16的翘起状态相应地在翘起检测姿态和非翘起检测姿态之间改变姿态。更为具体地来说,检测部80在配置于检测部容纳凹部28内,且插入到保持器部20的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的连接器10的固定片16没有翘起的状态下,维持非翘起检测姿态(参照图11),并且在固定片16翘起并突出到检测部容纳部内的状态下,被固定片16按压而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参照图12)。其中,支轴部81在形成为凹槽形状的检测部容纳凹部28的宽度方向范围内进行配置,在其两侧固定于保持器部20上。该支轴部81在其支轴周围支撑检测部80使其能够自由改变姿态,从而作为使检测部80被固定片16按压并使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时的支点。
检测部80具有:固定片抵接部82,其形成为长条状部件,并且其两端部能够与固定片16抵接;和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其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抵接,并且能够根据固定片16的翘起量按压锁定解除限制部70。换言之,在连接器10保持于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的状态下,检测部80使固定片抵接部82在检测部容纳凹部28和连接器容纳孔部22的连通部中与固定片16相对,并且使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配置于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相对的位置。其中,检测部80被设定为,在固定片16翘起的状态下固定片抵接部82与固定片16抵接,并且在固定片16没有翘起的状态下,固定片抵接部82的前端面与连接器容纳孔部22的与检测部容纳凹部28连通的一侧的表面大致一致,在连接器10插入到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的状态下与固定片16抵接(参照图10)。
此外,检测部80被设定为,固定片抵接部82的支轴部81侧部分抵接在检测部容纳凹部28的与连接器容纳孔部22连通的部分的周缘部上,从而不能从非翘起检测姿态的状态继续逆时针转动。
此外,检测部80被设定为,与从支轴部81(此处为支轴部81的中心轴)到固定片抵接部82为止的尺寸相比,从支轴部81到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为止的尺寸更长。其中,从支轴部81到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为止的尺寸被设定为从支轴部81到固定片抵接部82为止的尺寸的三倍。更为具体地来说,在穿过支轴部81(此处为支轴部81的中心轴)并连接固定片抵接部82和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的直线方向上,从支轴部81到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的中心部分为止的尺寸被设定为从支轴部81到固定片抵接部82的中心部分为止的尺寸的三倍。即,检测部80的固定片抵接部82与固定片16的翘起量对应地被按压,从而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移动固定片抵接部82的移动量的三倍的移动量,以将固定片16的翘起量增大三倍后的量、朝向使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方向按压该锁定解除限制部70(参照图12)。
在固定片16没有翘起的状态下,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被由弹簧72向检测部80侧施力的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后端按压,从而检测部80维持非翘起检测姿态。
此外,在固定片16翘起的状态下,固定片抵接部82与固定片16的翘起量对应地被按压,并且从非翘起检测姿态以支轴部8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并且,通过该姿态变更,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移动固定片抵接部82被按压而移位的量的三倍,克服弹簧72的施力,按压锁定解除限制部70。
此外,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具有调节部86,其能够突出到锁定解除限制部70侧,并且调节突出尺寸以使该锁定解除限制部70在固定片16没有翘起的状态下配置于不能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位置,并且在固定片16翘起的状态下移动到能够与保持器部20和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位置。
其中,调节部86具有调节螺栓87和能够维持调节后的调节螺栓87的突出尺寸的锁定螺母88。调节螺栓87被配置成,头部向锁定解除限制部70侧突出并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后端抵接的状态下,其轴部与检测部80的主体部分螺合,该轴部的前端部分突出到锁定解除限制部70相反侧。此外,在调节螺栓87的轴部的前端部分上形成有能够对调节螺栓87的突出尺寸进行调节操作的未图示的调节操作部。其中,调节操作部形成为大致六角筒孔形状,能够通过六角轴对调节螺栓87的突出尺寸进行调节操作。锁定螺母88被配置成与向检测部80主体部分的锁定解除限制部70相反侧突出的调节螺栓87的轴部的前端部分螺合,并且能够维持调节螺栓87从锁定解除限制部70侧突出的尺寸。其中,将调节了突出尺寸的调节螺栓87与锁定螺母88螺合后,通过粘着剂等将调节螺栓87与锁定螺母88粘着固定。
调节部86通过使调节螺栓87旋转以调节调节螺栓87的突出尺寸,从而在检测部80处于非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配置于不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位置,并且在检测部80处于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配置于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的位置,其中,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的前端面调节成与保持器部20的锁定解除部60侧的表面为大致相同表面(参照图10和图12)。
止动部90至少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保持在保持器部20中的连接器10呈防脱状地扣合。其中,止动部90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连接器10固定,并且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解除与连接器10的固定。
此外,止动部90形成为大致L字形,并且被支撑于在止动部容纳凹部29内固定于保持器部20上的支轴部92周围,在固定姿态(参照图9)和非固定姿态(参照图8)之间自由改变姿态。更为具体地来说,止动部90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一端侧部分被支轴部92支撑,并且形成于另一端侧的连接器固定部96能够固定在容纳于保持器部20的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的连接器10的端子容纳部14的开口侧端部。其中,止动部90通过设于弹簧托部94和保持器部20之间的弹簧95,在与连接器10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朝向保持器部20的外方施力,所述弹簧托部94形成于被支轴部92支撑的部分和大致L字形的屈曲部分之间。
并且,止动部90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弹簧95的施力作用下,另一端侧部分离开保持器部20,从而维持不与连接器10固定的非固定姿态(参照图8)。
此外,止动部90在保持器部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其大致L字形的一端侧部分的外侧部分与保持器部容纳部的开口周缘部滑动接触,另一端侧部分与保持器部20抵接,并且姿态改变为与连接器10固定的固定姿态。并且,止动部90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大致L字形的一端侧部分的外侧部分与形成有保持器部容纳孔部32的基座部30的里侧部分抵接并维持固定姿态(参照图9)。
<3.端子半插入检测动作>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的端子半插入检测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操作者将连接器10插入到连接器容纳孔部22内。
接着,如图9所示,操作者将保持器部20推入到基座部30内,使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时,锁定部50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将保持器部20锁定在第二位置,并且止动部90与连接器10固定成防脱状。
并且,如图10所示,在该状态下,操作者将端子18插入到保持在保持器部20中的连接器10的端子容纳部14中。图10表示了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检测部80通过维持非翘起检测姿态而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维持在非锁定解除位置,由此能够对锁定解除部60进行移动操作解除保持器部20的锁定。
接着,如图11所示,在端子18完全插入到连接器10中的状态下,连接器10的固定片16不会翘起,检测部80维持非翘起检测姿态。在该状态下,操作者按压锁定解除部60使其从非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时,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与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的倾斜面滑动接触,将锁定部50向下按到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并且,在锁定解除部60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50处于完全退避到锁定部容纳孔部24内的状态,解除保持器部20的锁定。由此,保持器部20在保持器部移动弹簧36的施力作用下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通过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一位置,能够确认端子18完全插入到了连接器10中。
并且,在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一位置后,能够将端子18完全插入的连接器10从保持器部20中取出,并插入下一个连接器10,反复进行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
此外,如图12所示,在端子18未完全插入到连接器10中的半插入状态下,连接器10的固定片16翘起并按压检测部80的固定片抵接部82,检测部80从非翘起检测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并且,检测部80的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按压锁定解除限制部70,从而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由此,由于不能使锁定解除部60从非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解除位置,因此锁定部50对保持器部20的锁定不能被解除,保持器部20维持锁定在第二位置的状态。并且,由于保持器部20不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能够检测出端子18的半插入状态,操作者能够认识到端子18的半插入状态。
并且,在图12的状态下检测出端子18的半插入状态后,通过进一步将端子18插入,能够形成图10的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此后,操作者能够如图11所示地进行锁定解除,将端子18完全插入后的连接器10从保持器部20中取出,将下一个连接器10插入并反复进行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
根据如上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在端子18半插入状态下,检测部80检测到连接器10的固定片的翘起状态从而将姿态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使保持器部20锁定在第二位置不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在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18的半插入状态而进行完全插入。此时,由于能够在连接器10插入到保持器20中的状态下插入端子18并检测端子18的半插入,因此在固定片16上不易受到除端子18的插入力和使检测部80姿态改变的力以外的多余的力,因此能够抑制端子18和连接器10破损。
此外,检测部80的从支轴部81到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为止的尺寸被设定为比从支轴到固定片抵接部82为止的尺寸更长,因此在端子18半插入状态下固定片抵接部82被按压与固定片16的翘起量相应的量,并将该固定片16的翘起量放大而由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84按压锁定解除限制部70。由此,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到固定片16的微小的翘起,因此能够由锁定解除限制部70更为可靠地限制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将保持器部20锁定在第二位置。并且,在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工序中,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并进行完全插入。
此外,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部50以与基座部30和保持器部20扣合的方式进行锁定动作,将保持器部20锁定在第二位置,因此省去了操作者维持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麻烦。并且,在检测部80改变为非翘起检测姿态时,通过锁定解除部60能够解除锁定部50对保持器部20的锁定,因此操作者仅通过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操作,就能够使保持器部20在弹簧36的施力作用下移动到第一位置。此外,在检测部80改变为翘起检测姿态时,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保持器部20和锁定解除部60扣合,限制了锁定解除部60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从而限制了保持器部20的锁定解除,并且在检测部80改变为非翘起检测姿态时使锁定解除部60能够移动。即,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保持器部20被锁定在第二位置而不能移动,并且在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下保持器部20的锁定被解除,从而能够使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一位置。由此,在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并进行完全插入。
此外,能够调节调节部86的突出尺寸,以使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保持器部20和锁定解除部60扣合,并且在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下,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不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由此,即使检测部80的微小的姿态改变,也能够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与锁定解除部60扣合,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能够限制锁定解除部60的锁定解除,因此在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并进行完全插入。
此外,在解除保持器部20的锁定时,若使锁定解除部60移动,则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与形成于锁定部50上的被解除滑动接触部54滑动接触,将锁定部50从锁定位置按压到非锁定位置,能够解除保持器部20的锁定,因此锁定解除部60的移动操作无需很大的力,能够容易地进行锁定解除。
此外,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止动部90能够与连接器10固定,并且在保持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解除固定。即,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保持器部20被锁定在第二位置,因此不能拔出连接器10,在端子18完全插入的状态下保持器部20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能够拔出连接器10,在能够拔出连接器10时,端子18是完全插入的。由此,能够防止操作者在端子18半插入的状态下将连接器10错误地拔出。由此,在连接器10和端子18的组装工序中,能够更为可靠地检测出端子半插入状态并进行完全插入。此外,能够防止在固定片16翘起的状态下拔出连接器10而导致连接器10损伤、变形等。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由锁定部50、锁定解除部60和锁定解除限制部70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并不限定于该种结构。例如,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也可以构成为,根据随固定部是否翘起而改变姿态的检测部的姿态,将锁定部直接固定到基座部上,使保持器部自由地锁定在第二位置和解除该锁定。该情况下,例如可以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部50、锁定部容纳孔部24、锁定部扣合凹部34、解除滑动接触槽部64,使锁定解除部60与基座部30一体形成,并将锁定解除限制部70用作锁定部。
此外,锁定解除部60中,也可以使滑动主体部62在其移动方向上分割成两个部件,并使该两个部件经由线圈弹簧等弹性体连接。由此,在锁定解除限制部70位于锁定解除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使锁定解除部60向锁定解除位置进行移动操作时,即使是锁定解除部60与锁定解除限制部70抵接的冲击很强烈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所述弹性体吸收该冲击。并且,能够防止锁定解除部60和锁定解除限制部70变形或破损。

Claims (5)

1.一种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能够检测出插入到连接器内的端子的半插入状态,所述连接器中,在形成有能够插入所述端子的端子容纳部的壳体主体部上,形成有与插入到所述端子容纳部内的所述端子固定而防止所述端子拔出的固定片,该固定片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一个侧面露出,并且在所述端子为半插入的状态下,所述固定片向外侧翘起,
所述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具有:
保持器部,能够将所述连接器保持在可将所述端子插入到所述端子容纳部的状态;
基座部,将所述保持器部保持成能够在用于插入所述连接器的第一位置和用于检测所述端子的半插入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检测部,以能够自由改变姿态的方式支撑在支轴周围,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保持器部上保持有所述连接器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固定片的翘起状态对应地在翘起检测姿态和非翘起检测姿态之间改变姿态;以及
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至少在所述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所述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保持器部锁定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在所述检测部被维持在所述非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解除所述保持器部的锁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部锁定机构部具有:
锁定部,在所述保持器部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进行锁定动作,以与所述保持器部和所述基座部扣合,能够将所述保持器部锁定在所述第二位置;
锁定解除部,能够在锁定解除位置和非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在移动到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解除所述锁定部对所述保持器部的锁定;以及
锁定解除限制部,在所述保持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所述翘起检测姿态时,与所述保持器部和所述锁定解除部扣合,限制所述锁定解除部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从而能够限制解除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具有:
固定片抵接部,能够与所述固定片抵接;和
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在所述检测部的姿态改变为所述翘起检测姿态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所述固定片的翘起量按压所述锁定解除限制部,
所述检测部被设定为,与从改变姿态的支点即所述支轴到所述固定片抵接部为止的尺寸相比,从所述支轴到所述锁定解除限制部抵接部为止的尺寸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部上形成有被解除滑动接触部,
在解除所述保持器部的锁定时,所述锁定解除部与所述被解除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能够解除所述锁定部对所述保持器部的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其中,
所述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还具有止动部,至少在所述保持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止动部以能够防止脱离的方式固定于保持在所述保持器部上的所述连接器。
CN2009102081568A 2009-01-14 2009-10-28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34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5709A JP2010165516A (ja) 2009-01-14 2009-01-14 端子半挿入検出機能付きコネクタ組立用装置
JP2009-005709 2009-0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3475A CN101783475A (zh) 2010-07-21
CN101783475B true CN101783475B (zh) 2012-09-05

Family

ID=42523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815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3475B (zh) 2009-01-14 2009-10-28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65516A (zh)
CN (1) CN1017834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8261B2 (ja) * 2013-02-15 2016-03-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検査装置
JP5910545B2 (ja) * 2013-03-11 2016-04-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検査装置
JP6629263B2 (ja) * 2017-06-06 2020-01-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ズレ量検知方法、端子挿入方法、端子ズレ量検知装置、及び端子挿入装置
CN107656171B (zh) * 2017-09-08 2020-06-02 上海锡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保险丝插接状态检测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0847A2 (en) * 1994-11-02 1996-05-0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Tester for testing correct assembly of terminals in connector housings
CN1207596A (zh) * 1997-08-05 1999-02-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合状态检测连接器
CN1299059A (zh) * 1999-12-03 2001-06-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接线器通路检查装置
CN1756005A (zh) * 2004-09-17 2006-04-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0847A2 (en) * 1994-11-02 1996-05-0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Tester for testing correct assembly of terminals in connector housings
CN1207596A (zh) * 1997-08-05 1999-02-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合状态检测连接器
CN1299059A (zh) * 1999-12-03 2001-06-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接线器通路检查装置
CN1756005A (zh) * 2004-09-17 2006-04-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3475A (zh) 2010-07-21
JP2010165516A (ja)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9043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嵌合案内部品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CN101783475B (zh) 具有端子半插入检测功能的连接器组装用装置
JP2009259442A (ja) コネクタ
EP2833484B1 (en) Electric wire-to-substrate connector
US9027960B1 (en) Front airbag device
EP2846411A1 (en) Contact,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device
JP2019102182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5175385B2 (ja) 90°の角度をなす2つのアームを有するケーシングにより形成される電気接続部品
JP5223810B2 (ja)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KR20110061553A (ko) 전기 커넥터
JP6686140B2 (ja) コネクタ
JP2011225200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US9979130B2 (en) Charging inlet
EP3644453B1 (en) Connector fixture
CN10699068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453744B2 (ja) 情報記憶装置の取り付け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US8231394B2 (en) Button device having a separable operation part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uch a button device
CN108963494B (zh) 金属卡罩及其卡连接器
US9803769B2 (en) Solenoid fixing structure
JP2008152990A (ja) 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JP5099447B2 (ja) コネクタの組立治具およびコネクタの組立治具付き組立図板
EP3950408B1 (en) Charging connector
JP5576321B2 (ja) プラグイン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7337681B2 (ja) 電子装置
KR100955054B1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의 결합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410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