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5564A - 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5564A
CN101765564A CN200780053779A CN200780053779A CN101765564A CN 101765564 A CN101765564 A CN 101765564A CN 200780053779 A CN200780053779 A CN 200780053779A CN 200780053779 A CN200780053779 A CN 200780053779A CN 101765564 A CN101765564 A CN 101765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filter
filter unit
mud
aerator tank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3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5564B (zh
Inventor
藤井涉
中原祯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Ray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Ray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Rayon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65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5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5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3/00Apparatu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3/02Hollow fibre modules
    • B01D63/031Two or more types of hollow fibres within one bundle or within one potting or tube-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5/08Prevention of membrane fouling or of concentration polar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1/00Processes of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e.g. dialysis, osmosis or ultrafiltration; Apparatu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1/14Ultrafiltration; Microfiltration
    • B01D61/18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3/00Apparatu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3/02Hollow fibre modu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36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installations
    • C02F3/1268Membrane bioreactor systems
    • C02F3/1273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315/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membrane module operation
    • B01D2315/06Submerged-type; Immersion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317/00Membrane module arrangements within a plant or an apparatus
    • B01D2317/04Elements in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321/00Details relating to membrane cleaning, regeneration, sterilization or to the prevention of fouling
    • B01D2321/18Use of gases
    • B01D2321/185A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水处理方法,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5)隔开所需间隔排成一列地浸渍配置在曝气槽(4)中。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使膜过滤单元(5)的过滤水吸出量及/或对于该膜过滤单元(5)的空气放出量依次增加。由此,能应对附着在污泥回收侧的膜过滤单元(5)的膜面上的固形物的附着量,而可靠地将该固形物从膜面剥离,并且能够提高污泥浓度最高的回收侧的端部的污泥浓度,容易进行回收后的污泥废弃处理,并实现废弃时的干燥能耗的降低。此外,过滤水的排出也变得更加有效。本发明消除了因污泥处理量大而增加膜过滤单元数所带来的弊端,提供一种可维持所需量污泥处理的生物学性水处理方法。

Description

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及其残骸、或含有微生物和细菌类的原水进行生物化学性处理,用膜将水和污泥分离的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以往的活性污泥处理方法,用微小孔滤网去除了较大的固形物的废水(原水)被导入原水调整槽。在该原水调整槽中,利用液面计测定液面,间歇性驱动第一送液泵将槽内的液面高度调整到规定的范围内。由第一送液泵输送的原水被导入厌氧槽后,使从厌氧槽溢出的原水流入相邻的曝气槽。在该曝气槽中浸渍配置有膜过滤单元。由该膜过滤单元膜分离成活性污泥和处理水,然后利用吸引泵将过滤后的处理水送到处理水槽中。另一方面,剩余污泥被储存在污泥储存槽中。另外,曝气槽内部的一部分污泥由第二送液泵送回到所述厌氧槽内进行循环。
所述膜过滤单元,例如像日本特开2000-5167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那样,具有中空纤维膜组件和配置在该中空纤维膜组件下方的放气发生装置,该中空纤维膜组件通过隔开所需间隔排列多片板状的中空纤维膜单体而构成,该中空纤维膜单体将多个多孔性中空纤维平行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其由多片中空纤维膜单体构成的整体形状呈大致长方体。放气发生装置是,平行地配设多根在例如由金属、树脂等构成的管子上设有孔或狭槽的放气管,使各放气管的一端与曝气送风机连接。曝气送风机送出的空气通过放气发生装置变成气泡而放出到污泥中。在对生活废水、工厂废水等污水进行处理时,在存在需氧性生物的情况下,通过使曝气槽的污泥中的有机物与放气装置所产生的空气接触,使所述有机物吸附于所述需氧性微生物而使所述有机物代谢分解,进行生物学上的污泥处理。
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和放气发生装置由上下开口的矩形筒状的遮蔽板围住。该遮蔽板成为一壁部,用于利用放气发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泡上升生成气液混合流、并将其流动从上升流引导为下降流。利用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气泡而产生的气液混合流不斜向飞散,而是直线上升高效地与中空纤维膜组件接触。此时,利用气液混合流对于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膜面的均匀分散,使中空纤维膜振动来均匀地清洗各中空纤维膜单体。另外,当产生该气液混合流时,空气中的氧溶解,有效地进行上述生物学性处理,并且利用中空纤维膜的过滤功能将污泥分离为固形物和水。所述膜过滤单元连接着集水配管的一端,集水配管的另一端连接着吸引泵,通过该集水配管,经膜过滤单元过滤的处理水(过滤水)被吸引泵吸引而被送到处理水槽中。
作为膜组件,除了将多孔性中空纤维作为构成部件的板状的中空纤维膜单体外,也可是具有设有多个微小孔的过滤膜的结构,例如,可应用平膜型、管膜型、袋膜型等各种公知的分离膜。使用中空纤维膜单体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因过滤面积大而广泛使用。另外,作为其材质,可例举纤维素、聚烯烃、聚砜、PVDF(聚偏二氟乙烯,(日文:ポリビニリデンフロライド))、PTFE(聚四氟乙烯,(日文:ポリ四フッ化ェチレン))、陶瓷等。
形成为上述多孔性中空纤维的微小孔的平均孔径一般对于称为超滤膜的膜来说平均孔径为0.001~0.1μm,一般对于称为精密滤膜来说平均孔径为0.1~1μm。例如,当用于活性污泥的固体液体分离时,最好是0.5μm以下的孔径,当需要除菌以进行净水过滤时,最好是0.1μm以下的孔径。
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在厌氧槽和曝气槽(需氧槽、硝化槽)中对原水中的活性污泥进行生物学性净化。氮的去除是通过使污泥在厌氧槽与曝气槽之间循环、反复进行所谓硝化反应和脱氮反应来完成的。换算成BOD的有机物,主要利用配置在曝气槽4内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管放出的空气而被需氧性地分解氧化。
另外,磷的去除,通过利用污泥中微生物(磷积蓄细菌)的作用而作为聚磷酸进入微生物的体内来进行。该微生物在需氧状态下吸收磷,在厌氧状态下放出积蓄在体内的磷。磷积蓄细菌若反复暴露于厌氧状态和需氧状态的话,则在需氧状态吸收比厌氧状态下放出的磷含量多的磷。
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等的一部分氮化合物作为肥料而被吸收成为植物或细菌。并且,这样的一部分氮化合物在多氧的需氧条件下因独立营养氨氧化菌和独立亚硝酸氧化菌而被氧化成亚硝酸、硝酸。另一方面,在无氧的无氧条件下,称为脱氮菌的微生物代替氧而由硝酸生成亚硝酸,进一步还原为一氧化二氮、氮气。该氧化还原反应称为上述硝化脱氮反应。
当用中空纤维膜组件进行过滤时,利用膜的微小孔去除水中的悬浊物、细菌类等,能够获得优质的过滤水。但是,长时间连续进行过滤运行的话,悬浊物等会堵住微小孔,过滤的水量下降,引起过滤压力上升,必须频繁地更换中空纤维膜组件。
为防止这种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过早的过滤孔堵塞,例如利用由上述曝气用放气发生装置所放出的较大气泡而生成的气液混合流,使中空纤维、中空纤维膜单体发生振动,对附着在膜面上的堵塞物进行剥离清洗、即所谓空气洗涤清洗,进一步进行从中空纤维膜的中空部内部将过滤水逆向通到膜外的逆清洗,恢复过滤膜的过滤性能。
近年来,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厂等的一天处理量达数万吨,以以往那样的仅使用1个或2个左右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装置的技术无论如何处理不完,因此强烈需要开发对工业废水和污泥进行有效处理的技术。为应对这种需求,例如像美国专利第5944997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那样,开发了如下一种技术:将曝气槽做大,并将多个膜过滤单元浸渍并排放置在单一的曝气槽中,使活性污泥单向流动,同时进行大量的废水处理。使用了上述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多个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而排成一列地浸渍在曝气槽内,各膜过滤单元通过从一根集水管(过滤水吸引管路)上分支的分支管路与该集水管连接。由这些多个中空纤维膜组件过滤后的处理水集中在集水管中,一并由吸引泵集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1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5944997号说明书
当将20个膜过滤单元排成一列地放置在曝气槽内时,曝气槽的长度比一般的游泳池长。例如,将膜过滤单元的进深尺寸做成1552.5mm,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那样,当在曝气槽内以所述进深尺寸的1/2的间隔并排放置20个膜过滤单元时,上述吸引管的总长就达到46575mm以上。
另一方面,根据通常的活性污泥处理装置,使原水从与曝气槽处理方向的一端部相邻的厌氧槽溢出而流入曝气槽,将处理完的一部分剩余污泥从曝气槽通过外部配管而送回到所述厌氧槽内,使活性污泥循环。原水流入侧的污泥由于未进行处理,故活性污泥浓度小,而在曝气槽的污泥回收侧端部由于进行污泥处理,故活性污泥浓度逐渐变高,形成所谓的浓度梯度。膜过滤单元数越多,此时的污泥回收侧端部的污泥浓度就越大。该污泥浓度较高的区域其污泥处理所用的氧(溶氧)的需要量也增加。在该污泥浓度较高的区域,因需氧性菌类的增殖,仅靠通常的放气发生装置所放出的空气量,氧气量往往不足。也就是说,在如上所述那样配置有多个膜过滤单元的情况下,下游侧的膜过滤单元周边的污泥中的溶氧量明显不足。
此外,从上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空气,除了有助于活性污泥生物学性处理外,还有助于利用气液混合流的空气洗涤的膜清洗。该气液混合流,利用从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较大气泡的上升流而产生,给予膜组件较强的振动和冲击并使附着在膜面上的固形物剥离,使过滤能力恢复,并在膜间上升而流出到单元外,此后成为下降流,再与从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气泡一体化而反复上升,将曝气槽内的污泥均匀搅拌。另外,从该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空气中的氧气并不能全部溶解于污泥中而生成溶氧。其结果,尤其在污泥浓度较高的污泥回收侧的膜过滤单元内部,溶氧量容易不足,不能进行充分的污泥处理。
因此,以往,除了上述放气发生装置以外,另外在曝气槽的膜过滤单元间的空隙区域配置产生溶解度高的微小气泡的辅助放气发生装置,增加溶氧量。但是,如前所述,在膜过滤单元周边产生在膜单元内部上升之后在其外部下降的回旋流。该回旋流起到对污泥进行搅拌而使槽内污泥分布均匀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辅助放气发生装置往往如前所述被配置在膜过滤单元侧部的槽底部。因此,因从辅助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微小气泡所产生的上升流与所述回旋流的下降流动相干涉,打乱回旋流的流动,有可能产生不发生流动的停滞区域,除了因上述处理方向的污泥浓度差导致的溶氧量的过分不足以外,还由于辅助放气发生装置的设置,溶氧量也因区域不同而产生过分不足,结果不能进行均等而有效的污泥处理。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消除随着污泥处理量的大量化而产生的溶氧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维持由从放气发生装置放出的气泡所产生的气液混合回旋流。其它目的可从以下陈述的具体说明理解。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利用本发明第一形态的主要构成的水处理方法来有效地消除上述问题,该水处理方法对导入曝气槽内的原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行曝气,用膜将生物学性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该水处理方法的特征包含: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使所述各膜组件的过滤水的吸出量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逐渐增加。
本发明的较佳的第二形态具有如下的水处理方法,对导入曝气槽内的原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行曝气,用膜将生物学性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该水处理方法的特征包含: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使从所述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泡的发生量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逐渐增加。
另外,本发明中的第三形态具有如下的水处理方法,具有无氧槽或厌氧槽、与曝气槽,将膜过滤单元浸渍在所述曝气槽中,利用活性污泥从厌氧槽侧对原水依次进行生物学性处理,用膜将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该水处理方法的特征包含: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使污泥从配置在所述曝气槽的最靠近污泥排出侧的膜过滤单元下方的槽底部返回到所述无氧槽或厌氧槽的原水流入部,使污泥在无氧槽或厌氧槽与曝气槽之间循环。
此外,本发明中的第四形态具有如下的水处理方法,对导入曝气槽内的原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行曝气,用膜将生物学性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该水处理方法的特征包含: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使原水分流到所述曝气槽的上游部及中游部各自多个不同的部位。
对于上述第三和第四形态,还可包含:使从所述各膜组件中过滤水的吸出量及/或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泡发生量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逐渐增加。
发明的效果
采用上述第一形态,当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排成一列地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内时,各膜过滤单元的每个膜组件例如通过分支管路利用单一的过滤水吸引管路将过滤水吸出。通常由各膜组件过滤的过滤水的量是一定的。采用本发明,对于膜过滤单元的过滤水吸出量随着从曝气槽内的原水流入侧向污泥排出侧而逐渐增大。该吸出量的大小通过例如在各分支管路配置流量调节阀并依次对该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而得到调整,或者也可通过依次增大分支管路的内径而得到调整。
这样,通过从污泥处理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加大从膜过滤单元吸出的过滤水吸出量,从而在污泥处理量少且污泥固形物也少的上游侧的区域,因附着在膜组件上的固形物的量也少,故即使减少过滤水的吸引量也可顺利地进行上游侧的污泥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在处理方向的下游侧区域污泥处理量增加,故附着在膜组件上的固形物的量也变多。因此,像以往那样使所有的膜过滤单元的过滤水的吸出量在一定的情况下,越配置在下游侧,膜过滤单元的过滤水吸出力就越下降。因此,不能确保所需的吸出量。于是,对于该第一形态,通过依次加大从污泥处理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膜过滤单元的过滤水吸出量,从而可有效排出过滤水。此外,过滤水的吸出量较大,回收的污泥的浓度提高,故剩余污泥的固形物变多,体积变小,处理性也提高,可节约用于干燥的热能。
对于上述第二形态,也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并由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采用该第二形态,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使所述各放气发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泡发生量依次增大。该气泡发生量的调整与所述过滤水的吸出量调整相同,通过对各分支管路的阀开度进行调节等来进行。
原水流入侧的污泥处理量与污泥排出侧相比较少。因此,附着在原水流入侧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上的固形物的量也少,因此,即使减少放气发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泡量,也能发挥充分的洗涤效果。另一方面,对于配置在污泥排出侧的膜过滤单元,由于不断进行着污泥处理,故附着在膜组件上的固形物的量也增加。通过使配置在污泥排出侧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泡量比原水流入侧的多,从而对污泥浓度高且固形物也大量产生的污泥进行搅拌,此外,不仅能利用强力的气液混合流将附着在膜面上的固形物可靠地剥离,而且还能确保增殖细菌的污泥处理所需的溶氧量,进行充分的污泥处理。
在本发明的第三形态中,使一部分剩余污泥从曝气槽的回收侧端部的槽底部返回到厌氧槽的原水导入侧端部的槽底部而进行循环。如此,由于将溶氧量极少的污泥送回到厌氧槽内,故可有效地进行由脱氮菌进行的脱氮反应。此时,返回到厌氧槽内的剩余污泥以外的剩余污泥,在利用上述构成返回的同时,或有选择地被送到污泥储存槽内。此时送到污泥储存槽内的剩余污泥,如上所述其活性污泥浓度极高且水分少,故容易处理,之后的处理也可成为有效的处理。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四形态中,当使来自厌氧槽的原水流入曝气槽的不同的多个部位时,如上所述,可减小污泥浓度差较大的上游部和中游部之间的浓度梯度,结合上述构成,生物污泥处理和空气洗涤的清洗就更有效。
对于上述第三和第四形态,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形态相同,可按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使各膜组件的过滤水的吸出量及/或各放气发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泡的发生量依次增加,除了前述的作用效果外,还可发挥前面已叙述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实施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处理方法的较佳的水处理装置的一例子的概略图。
图2是将通常的膜过滤单元整体结构予以局部剖视表示的斜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纤维膜组件的构成部件即膜单体构成例子的斜视图。
图4是膜过滤单元的构成部件之一即放气发生装置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曝气处理的一例子的工序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曝气处理的一例子的工序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变形例的工序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水处理方法的一例子的工序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变形例的工序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水处理方法的一例子的工序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微小孔滤网
2  原水调整槽
3  无氧槽
4  曝气槽
5  膜过滤单元
6  循环液的取出部位
7  污泥储存槽
8  处理水槽
9  纤维膜组件
10 膜单体
10a  中空纤维
11  膜板
11a  浇注件
12  过滤水取出管
12a  过滤水取出口
12b   L形接头
13  下框
14  纵杆
15  放气发生装置
16  空气导入管(分支管路)
17  放气管
18  空气主管
19  流量调节阀
20  上部壁件
21  集水总管
21a  集水口
21b   L形接头
21c  吸水口
22  吸出管路
22’  排出侧配管路
22a  分支管路
23  流量调节阀
24  下部壁件
24a  支柱
25  三通双向切换阀
26  回收管路
P1  第一送液泵
P2  第二送液泵
Pv  吸出泵
Pv1~Pv3  第一~第三吸出泵
Pr  循环用泵
Pc  污泥回收用泵
B  曝气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图1表示用于实施本发明水处理方法的典型的处理装置的大致结构。
根据该水处理装置,利用微小孔滤网1去除了较大固态物后的废水(原水)被导入原水调整槽2内。这里,利用未图示的液面计测器来测定液面,使第一送液泵P1进行间歇动作以将槽内的液面高度调整成规定的范围内。由第一送液泵P1输送的原水在被导入无氧槽3后,使从无氧槽3溢出的原水流入到相邻的曝气槽4内。多个膜过滤单元5浸渍配置在该曝气槽4中。利用该膜过滤单元5而被膜分离成活性污泥和处理水后的处理水由吸引泵Pv输送到处理水槽8内。另一方面,经曝气槽4进行曝气处理而增殖的由微生物等构成的污泥固态物(悬浊物)因自重而沉到槽底部,其剩余污泥储藏在污泥储藏槽7中。另外,曝气槽4内部的一部分污泥由第二送液泵P2回送到上述无氧槽3内进行循环。
采用该水处理装置,原水在无氧槽3和曝气槽(需氧槽)4中利用活性污泥得到生物学性净化。氮的去除,通过使污泥在无氧槽3和曝气槽4之间循环即所谓硝化脱氮反应来进行。换算为BOD(生物化学性氧气需求量)的有机物,主要利用配置在曝气槽4内的曝气装置即膜过滤单元5的放气发生装置15所放出的空气而被需氧地氧化而分解。另外,磷的去除,通过利用污泥中微生物(磷积蓄细菌)的作用而作为聚磷酸进入微生物的体内来进行。
该微生物在需氧状态下吸收磷,在厌氧状态下放出积蓄在体内的磷。磷积蓄细菌若反复暴露成厌氧状态和需氧状态的话,则以需氧状态吸收比厌氧状态下放出的磷含量多的磷。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等的一部分氮化合物作为肥料而被吸收成为成植物或细菌。并且,这样的一部分氮化合物在多氧的需氧条件下因独立营养氨氧化菌和独立亚硝酸氧化菌而被氧化成亚硝酸、硝酸。另一方面,在无氧的厌氧条件下,称为脱氮菌的微生物代替氧而由硝酸生成亚硝酸,进一步还原为一氧化二氮、氮气。
无氧槽3与曝气槽4之间的污泥循环,用泵从哪个槽进行输送不一定要进行限定,但通常用第二送液泵P2从曝气槽输送到无氧槽3内,然后利用溢流从无氧槽3流入到曝气槽4中。此时,污泥从曝气槽4取出的取出口设在曝气槽4的污泥回收侧端部的槽底部,无氧槽3的污泥导入口设在来自无氧槽3上游侧的原水调整槽2的原水导入端部的槽底部。通过如此设定,可将来自曝气槽4的循环液从导入到无氧槽3的导入口附近的DO(溶氧浓度)设为0.2mg/L以下,将循环液从曝气槽4取出的取出口附近的DO设为0.5mg/L以下,由此抑制溶氧流入到无氧槽3内,充分维持无氧槽3内的厌氧度,由此促进磷的释放。
在无氧槽3内若基本上不存在溶氧、硝酸离子和亚硝酸离子的话,有机物被厌氧地分解,此时积蓄在细菌内的聚磷酸作为磷酸而被放出到菌体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好将循环污泥从曝气槽4回送到无氧槽3内的部位的DO设为0.2mg/L以下,若是0.1mg/L以下,则磷的去除性更稳定,若进一步设为0.05mg/L以下,则更加稳定,因此是较佳的。DO的测定,可用采用隔膜电极法的通常的DO计来测定。
为了将从曝气槽4取出循环液(污泥)部位的DO设为0.5mg/L以下,最好把将污泥从曝气槽4取出到无氧槽3的部位做成污泥的滞留部。所谓污泥滞留部,是指难以受到曝气所引起的污泥流动影响的部位。例如,当在膜过滤单元5与曝气槽4底部之间设有空间时,存在于膜过滤单元5之下部分的污泥就不能被良好地搅拌,故成为滞留部。
因此,如图1所示,通过从膜过滤单元5位置之下取出污泥,从而可将从曝气槽4取出循环液(污泥)的部位6的DO设为0.5mg/L以下。当在曝气槽4内并排配置多个膜过滤单元5时,取出循环液(污泥)的部位设为曝气装置的下方。另外,从膜过滤单元5至取出污泥的部位的距离最好是向下方离开20cm以上,更好的是离开30cm以上。
曝气槽4内污泥的流动是,主要在膜过滤单元5的区域中,随着放气发生装置的气体放出孔所放出的气泡的上升污泥也上升,在未曝气的部分污泥下降,由此整体被搅拌。此时,若将曝气槽4内污泥的氧利用速度(rr)维持得较高,则未曝气的部分急速消耗氧,因此容易在曝气槽4中形成溶氧变低的部位。这里,所谓曝气槽4内污泥的氧利用速度(rr),是指从曝气槽4的被曝气部分取得的污泥的氧利用速度,测定方法可根据下水道试验方法(1997年社团法人日本下水道协会)来求得。
图2表示通常膜过滤单元5的典型例子。如该图所示,膜过滤单元5包括:使沿纤维长度方向配置成垂直状态的多片中空纤维膜单体10并列并对其进行支撑固定的中空纤维膜组件9;以及隔开所需间隔配置在该中空纤维膜组件9下方的放气发生装置15。所述中空纤维膜单体10如下构成:利用浇注件11a使平行并排有多个多孔性中空纤维膜10a的中空纤维膜板11的上端开口端部连通支撑于过滤水取出管12,并且将中空纤维膜板11的下端封闭并同样利用浇注件11a固定支撑于下框13,通过一对纵杆14支撑所述过滤水取出管12和下框13的各两端。多片膜单体10以其板面为铅锤状态地被并排支撑收容在上下端面开口的矩形筒状的上部壁件20的大致整个容积内。这里,上述中空纤维膜单体10一般如图3所示,其多根多孔性中空纤维10a以相同间隙并排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述中空纤维膜10a使用了沿中心部在长度方向做成中空的PVDF(聚偏二氟乙烯(日文:ポリフッ化ビニデン))的多孔质中空纤维,其滤孔的孔径是0.4μm。另外,每一片的有效膜面积是25m2。每一膜过滤单元5使用20片上述板状的膜单体10,该膜单体10的大小是,进深为30mm、宽度为1250mm、从过滤水取出管12的上表面至下框13下表面的长度为2000mm。也包含放气发生装置15的一个膜过滤单元5的大小是,进深为1552.5mm,宽度为1447mm,高度为3043.5mm。上述过滤水取出管12的长度为1280mm,其材质为ABS树脂,纵杆14的材质使用SUS304。
但是,多孔性中空纤维膜10a、过滤水取出管12及纵杆14等的材质、膜单体10的大小、一个膜过滤单元5的大小和每一单元的膜单体10的片数等,可根据用途进行各种变化。例如,以膜单体10的片数来说,按照处理量可任意设定为20片、40片、60片……,或对于多孔性中空纤维膜10a的材质,可使用纤维素系、聚烯烃系、聚砜系、聚乙烯醇系、聚甲烯酸甲酯、聚氟乙烯等以往公知的材质。
在各膜单体10的上述过滤水取出管12一端,形成有由各多孔性中空纤维膜10a过滤后的高水质过滤水(处理水)的取出口12a。对于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膜过滤单元5相同,在各取出口12a分别利用密封材料液密地安装有L形接头12b。另外,如图3所示,沿上述上部壁件20上端的形成有所述取出口12a的一侧的端缘,横设有集水总管21。该集水总管21,在与多个所述取出口12a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集水口21a,各集水口21a上利用密封材料液密地安装有与上述取出口12a相同的L形接头21b。所述过滤水取出管12的处理水取出口12a和所述集水总管21的集水口21a,通过将各自所安装的L形接头12b、21b互相连接而连结成可通水。集水总管21的一端部形成有通过滤水吸出管路22而与吸引泵Pv连接的吸水口21c。如图1所示,每个集水总管21所形成的吸水口21c和所述过滤水吸出管路22,通过流量调节阀23互相连接,该开闭阀23安装在从该过滤水吸出管路22分别分支的分支管路22a内。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所述放气发生装置15由与所述上部壁件20下端结合的同样上下开口的矩形筒体构成,收容固定在下部壁件24的底部上,而下部壁件24具有从四个角落下端向下方延伸的四根支柱24a。所述放气发生装置15具有空气导入管16,该空气导入管16沿所述下部壁件24的正面侧内壁面在宽度方向上水平延伸设置,并如图1所示通过空气主管18而与配置在外部的曝气送风机B连接;以及多根放气管17,其隔开规定间隔沿该空气导入管16的长度方向配置,一端固定,且另一端沿背面侧的内壁面水平固定设置。放气管17的与所述空气导入管16的连接侧的端部,与该空气导入管16的内部连通,放气管17的另一端被封住。
根据图示例,该放气管17的主体由带有狭槽的橡胶管构成,在水平配置的下表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与内外连通的未图示的狭槽。所述放气发生装置15最好从上述中空膜单体10的下端向下方隔开45cm的间隔配置,且最好使所述支柱24a从下部壁件24向下方突出并显露在外部,以使污泥顺利流动。此时,为了把从曝气槽4取出循环液(污泥)的部位的D0设为0.5mg/L以下,最好按上述那样,将膜过滤单元5至取出污泥的部位的距离设为向下方离开20cm以上,离开30cm以上则更好。另外,本实施例的放气发生装置15与多个膜过滤单元5中的每一个相对应地配置,具有与所述曝气送风机B直接连接的空气主管18,借助从该空气主管18分支的分支管路即空气导入管16而与各放气发生装置15连接,以使同样从曝气送风机B送出的空气分流到各个放气发生装置15。
本发明是以如下为前提的:将具有已例示的上述结构的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5浸渍并排放置在同一曝气槽4中,使污泥在无氧槽3与曝气槽4之间循环,并大量地进行上述生物学性活性污泥处理。因此,如上所述,膜过滤单元5之间分别通过流量调节阀23而与同一过滤水吸出管路22连接。但是,当长期连续进行这种污泥处理时,由于膜过滤单元5的过滤膜表面发生孔堵塞,因此会发生过滤流量下降、或膜间差压上升的情况。
为抑制这种膜间差压上升,利用配置在中空纤维膜单体10下方的所述放气发生装置15喷出的空气与污泥液的混合流体进行生物学性处理的同时,进行所谓的空气洗涤,使各中空纤维10a振动而使附着在表面上的悬浊物剥离脱落,进行物理性清洗。然而该空气洗涤,在进行空气洗涤的同时,使过滤水经过中空纤维10a的中空部主动地从外部的吸出泵Pv吸出并分离为污泥和过滤水,因此如果长期进行处理,悬浊物仍然附着在膜表面上,发生孔堵塞,过滤流量显著下降。其结果,要暂停污泥处理,定期进行大规模清洗。
然而,如上所述,当将膜过滤单元的进深尺寸设为1552.5mm、以所述进深尺寸的1/2的间隔将25个膜过滤单元并排设置在曝气槽内时,所述过滤水吸出管路22、空气主管18的整个长度也达到58219mm以上。
在通过这种长管路的期间,吸出源或吹送源附近的对过滤水吸出管路22和各膜过滤单元5的中空纤维膜组件9进行连接的分支管路22a、或从曝气送风机B经过空气主管18而对空气进行输送的各导入管路(分支管路)16,与配置在处理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分支管路22a、16,因管路阻力的影响,过滤水的吸出量、空气放出量产生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在处理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与下游侧端部活性污泥处理不断进展,因此,当并排设置25个膜过滤单元5时,曝气槽4的活性污泥浓度也在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产生特别大的差异。该活性污泥浓度越高,溶氧的需要量越大。
然而,基于配管阻力的过滤水的吸出量或空气放出量的上述下降量与溶氧的需要量无直接关系,虽然配管阻力低,相应的从放气发生装置15向最接近于曝气送风机B的膜过滤单元5放出的空气量多于另外放气发生装置15所放出的空气量,但由于污泥浓度高,因此附着在膜表面上的固形物的量也多,不仅过早发生孔堵塞,而且不能供给与存在于此的污泥浓度相当的溶氧量。另一方面,从处理剩余污泥这一点看,集中于污泥储存槽7内的剩余污泥的浓度最好尽可能高。该污泥储存槽7的污泥在干燥后进行焚烧处理。因此,污泥中所含的水分少的话,体积就小,不仅容易处理,而且还使干燥时间缩短,有利于节能。然而,虽然由于配管阻力的关系,从最接近于吸出源的膜过滤单元5吸出的过滤水的吸出量也比从另外膜过滤单元5吸出的过滤水的吸出量多,但是,以通常的过滤水的吸出量达不到上述那样的较佳的污泥浓度。
因此本发明如图5箭头所示,为了将曝气槽4内的污泥浓度处理成从上游侧端部至下游侧端部依次主动地提高污泥浓度、并形成具有适于进行最后废弃处理的浓度的污泥,从处理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使从膜过滤单元5吸出的过滤水的吸出量依次增加。具体来说,按上游侧至下游侧的顺序在与过滤水吸出管路22连接的分支管路22a上配置流量调节阀23,并按上游侧至下游侧的顺序加大调节阀23的开度。与此同时,按离开曝气送风机B的顺序,对配置在与曝气送风机B的空气主管18连接的各空气导入管路16上的流量调节阀19的开度进行调节,使从最接近于曝气送风机B的放气发生装置15放出的空气放出量最多。
采用这种结构,可将向污泥最少且附着在其膜面上的固形物最少的原水流入侧端部的膜过滤单元5的空气供给量抑制为生物学性污泥处理所需且可有效进行空气洗涤清洗的需要量,并且,使空气向污泥浓度最高且固形物的附着量最多的剩余污泥回收侧端部的膜过滤单元5的供给量最多,加强该区域的气液混合回旋流的力度而强力进行洗涤清洗,并且增加污泥的搅拌功能,确保生物学性污泥处理所需的足够的溶氧量。另外,由于储存在污泥储存槽7内的剩余污泥的浓度增加,因此,不仅其体积变小而容易处理,而且使干燥时所用的热能的量减少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图6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根据该实施方式,以四个为一组、三组共计12个膜过滤单元5并列设置在曝气槽4中。此各膜过滤单元5的结构与图2所示结构基本上相同。但是,每组膜过滤单元5上连接有第一~第三过滤水吸出泵Pv1~Pv3,各过滤水吸出泵Pv1~Pv3的排出侧配管路22’合流并向未图示的处理水槽延伸。并且,从原水流入侧的第一过滤水吸出泵Pv1至第三过滤水吸出泵Pv3依次增加其过滤水的吸出量。另外,在各膜过滤单元5的未图示的中空纤维膜组件下方配置有同样未图示的放气发生装置,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出量相同,使原水流入侧的第一组放气发生装置、第二组放气发生装置和第三组放气发生装置所放出的空气量依次增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四个为一组的膜过滤单元5的每一组,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回收侧使过滤水的吸出量和空气放出量增加。其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7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于该变形例,也在曝气槽4中并排设置三组、每组包括四个的膜过滤单元,只是在无氧槽3与曝气槽4之间进行循环的污泥的输送方向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反。而且,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使原水流入到污泥从曝气槽4流入无氧槽3的部位;但对于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点是,从曝气槽4的污泥浓度较高区域的槽底部将污泥向无氧槽3的原水流入部位的槽底部输送。
图8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是,在剩余污泥的循环管路中途,通过三通双向切换阀25使剩余污泥的回收管路26面对污泥储存槽7。污泥循环路的污泥取出口与上述的污泥循环管路的污泥取出口相同,设在第三组膜过滤单元5的下方槽底部。通过对三通双向切换阀25进行切换,从剩余污泥取出口取出的剩余污泥就由共用的液泵28返回到无氧槽3内,或被送到污泥储存槽内。此时,从第一组至第三组依次使从膜过滤单元5吸出的过滤水的吸出量、及从放气发生装置15放出的空气量增加。在图9所示的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去掉污泥循环管路和污泥回收管路26,分别设置循环用泵Pr和污泥回收用泵Pc,在任意时期可单独地输送循环污泥和回收用污泥。
图10表示本发明另外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无氧槽3流入曝气槽4的流入路分散配置在第一组~第三组的各四个膜过滤单元5的处理方向上游侧,并且,将从曝气槽4将污泥送回到无氧槽3的污泥取出口分别设在第一组~第三组的各四个膜过滤单元5的下方槽底部。此外,在与各污泥取出口连接的各污泥输送管路的途中配置有第一~第三循环用泵Pr1~Pr3,并使其合流而将污泥送到无氧槽3的原水流入侧端部的槽底部。对于本实施方式,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于四个为一组的膜过滤单元5的每一组,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回收侧使过滤水的吸出量和空气放出量增加。
这样一来,通过使原水流入曝气槽4的膜过滤单元5的每一组,并在各组设置循环用污泥的取出口,从而能够减小从处理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增加的浓度梯度,尽可能使浓度分布均匀,由此,由于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回收侧使过滤水的吸出量及/或空气放出量增加,因而能够减轻各膜过滤单元5的负担,能够耐于长期使用。

Claims (5)

1.一种水处理方法,对导入曝气槽内的原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行曝气,用膜将生物学性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
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
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
使所述各膜组件的过滤水的吸出量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逐渐增加。
2.一种水处理方法,对导入曝气槽内的原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行曝气,用膜将生物学性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
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
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
使从所述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泡的发生量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逐渐增加。
3.一种水处理方法,具有无氧槽或厌氧槽、以及曝气槽,将膜过滤单元浸渍在所述曝气槽中,利用活性污泥从厌氧槽侧对原水依次进行生物学性处理,用膜将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该水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
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
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
使污泥从配置在所述曝气槽的最靠近污泥排出侧的膜过滤单元下方的槽底部返回到所述无氧槽或厌氧槽的原水流入部,使污泥在无氧槽或厌氧槽与曝气槽之间循环。
4.一种水处理方法,对导入曝气槽内的原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行曝气,用膜将生物学性处理后的原水与活性污泥分离,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四个以上的膜过滤单元隔开所需间隔浸渍配置在所述曝气槽中;
从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膜组件将过滤水吸出并排出;
使所述各膜过滤单元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空气气泡;以及
使原水分流到所述曝气槽的上游部及中游部各自多个不同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使所述各膜组件的过滤水的吸出量、及/或从各放气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泡的发生量,按从原水流入侧至污泥排出侧的顺序逐渐增加。
CN200780053779.1A 2007-05-14 2007-05-14 水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65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59900 WO2008139618A1 (ja) 2007-05-14 2007-05-14 水の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564A true CN101765564A (zh) 2010-06-30
CN101765564B CN101765564B (zh) 2014-03-12

Family

ID=4000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377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65564B (zh) 2007-05-14 2007-05-14 水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66402B2 (zh)
CN (1) CN101765564B (zh)
WO (1) WO200813961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8907A (zh) * 2015-05-22 2015-08-12 王景龙 玉米淀粉废水提取蛋白质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61448A (zh) * 2017-02-20 2019-11-15 氧膜有限公司 与膜曝气生物薄膜反应器一起使用的低压可逆气升混合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8285B2 (ja) * 2005-12-07 2014-03-1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JP5260417B2 (ja) * 2009-06-19 2013-08-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汚水処理設備及び汚水処理設備の改築方法
DE202010002566U1 (de) * 2010-02-19 2011-10-05 Enveko Gmbh Vorrichtung zur Reinigung von Verunreinigungen enthaltendem Abwasser
JP5807548B2 (ja) * 2010-05-19 2015-11-10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固定部材及び膜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CN102502972B (zh) * 2011-11-01 2013-08-14 常州大学 一种利用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藻浆压滤液的方法
JP6027474B2 (ja) 2013-03-27 2016-11-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有機性排水処理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有機性排水処理装置
KR101390686B1 (ko) * 2014-01-21 2014-05-27 용진환경주식회사 하수처리공정의 분리막 카트리지 세정장치
JP6431820B2 (ja) * 2015-06-30 2018-11-28 水ing株式会社 活性汚泥処理装置及び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55563A (zh) * 1971-11-15 1973-08-04
JPS61136495A (ja) * 1984-12-05 1986-06-24 Nishihara Environ Sanit Res Corp 汚水処理方法
JPH06106167A (ja) * 1992-09-28 1994-04-19 Kubota Corp 排水の固液分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1333490A (ja) * 1998-05-22 1999-12-07 Toto Ltd 膜浸漬型ろ過装置の運転方法
JP2000117276A (ja) * 1998-10-09 2000-04-25 Tokai Kogyo Kk 合併処理用の分離膜式角形浄化槽
DE69924642T2 (de) * 1998-11-23 2006-02-09 Zenon Environmental Inc., Oakville Wasserfiltration mittels unterwassermembranen
JP2002126460A (ja) * 2000-10-19 2002-05-08 Japan Organo Co Ltd 膜濾過装置
JP4544765B2 (ja) * 2001-03-05 2010-09-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反応槽構造
JP2003053378A (ja) * 2001-08-13 2003-02-25 Ngk Insulators Ltd 分離膜を用いた水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3275759A (ja) * 2002-03-20 2003-09-30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水処理装置
JP2004275826A (ja) * 2003-03-13 2004-10-07 Toshiba Corp 下水処理場水質監視制御装置
CN2642773Y (zh) * 2003-09-19 2004-09-22 天津市津南区环保产业协会 多级膜分离净化医院污水的全封闭无害化安全保障处理装置
CN1232454C (zh) * 2003-09-25 2005-12-21 江南大学 一种膨胀颗粒污泥床厌氧反应器-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中水回用技术
JP5448285B2 (ja) * 2005-12-07 2014-03-1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8907A (zh) * 2015-05-22 2015-08-12 王景龙 玉米淀粉废水提取蛋白质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28907B (zh) * 2015-05-22 2016-10-05 王景龙 玉米淀粉废水提取蛋白质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61448A (zh) * 2017-02-20 2019-11-15 氧膜有限公司 与膜曝气生物薄膜反应器一起使用的低压可逆气升混合系统
CN110461448B (zh) * 2017-02-20 2022-05-24 氧膜有限公司 与膜曝气生物薄膜反应器一起使用的低压可逆气升混合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66402B2 (ja) 2013-12-11
CN101765564B (zh) 2014-03-12
JPWO2008139618A1 (ja) 2010-07-29
WO2008139618A1 (ja) 200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5564B (zh) 水处理方法
CN102754613B (zh) 一种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1820980B (zh) 膜过滤单元
US10167219B2 (en) Ecological bio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EP1695942B1 (en) Wastewater treatment devic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US7691268B2 (en) Waste gas/waste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gas/wastewater
CN101618925B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US10392279B2 (en) Eductor-based membrane bioreactor
CN101795754A (zh) 放气装置的清洗方法
JP4361432B2 (ja) 水処理装置
CN105339312B (zh) 水处理装置
CN109516559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回用设备
CN106536426A (zh) 废水的生物净化方法
JP5448287B2 (ja) 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装置
JP5448285B2 (ja) 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JP4819841B2 (ja) 膜分離装置
CN204058056U (zh) 一种连续流恒水位sbr污水处理装置
CN106115896A (zh) 一种模块化硝化反硝化膜生物反应器
JP6601517B2 (ja) 好気性生物処理装置の運転方法
CN105850866A (zh) 一种外置mbr的自清洁鱼缸
CN205803118U (zh) 一种模块化硝化反硝化膜生物反应器
CN216073467U (zh) 一种综合式生化处理系统
JP6652147B2 (ja) 好気性生物処理装置
CN108483661A (zh) 污水处理系统
JP2007209947A (ja) 膜分離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BISHI REIY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RAYON ENG

Effective date: 201010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OYKO TO, JAPAN TO: 6-41, KONAN 1-CHOME, MINATO-KU, TOKYO,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1014

Address after: Japan Tokyo port yidingmu 6 No. 41 South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Reiy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E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5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