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0949B -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0949B
CN101750949B CN2009102461317A CN200910246131A CN101750949B CN 101750949 B CN101750949 B CN 101750949B CN 2009102461317 A CN2009102461317 A CN 2009102461317A CN 200910246131 A CN200910246131 A CN 200910246131A CN 101750949 B CN101750949 B CN 101750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attitude
developer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461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0949A (zh
Inventor
冈部靖
桥本淳一
岸勋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50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0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0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0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Abstract

本文描述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包括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和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感光单元包括:框架;由框架支撑的感光主体;包括显影剂载体并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的盒;以及设置在框架上用于按压盒以使显影剂载体指向相应的感光体的按压部。各个盒在框架中能够转换至被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配备有抵接处于第二姿态的盒的抵接部,借此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时使得盒进入第一姿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8年11月28日提交的第2008-304936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且其公开的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设置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上的感光单元。
背景技术
具有沿着指定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形成静电图像的感光鼓的彩色激光打印机是公知的图像形成设备(举例来说,参见日本未经审查专利公报No.2007-101637)。
在日本未经审查专利公报No.2007-101637中描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鼓单元,该鼓单元整体地保持多个感光鼓。多个显影剂盒可拆卸地安装至鼓单元。各个显影剂盒包括显影剂辊,显影剂辊将色粉馈送至形成在对应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用于将静电潜像显影。
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至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主体壳体。当鼓单元与主体壳体分离时,显影剂盒能够被可拆卸地安装至鼓单元。
发明内容
在日本未经审查专利公报No.2007-101637中描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可能在显影剂盒未被完全地安装至鼓单元时,鼓单元就被安装至主体壳体。
当鼓单元被安装至主体壳体时,如果任一显影剂盒未被完全地安装至鼓单元,对于显影剂盒的显影剂辊来说,难以顺利地将色粉馈送至形成在对应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处,因此会担心彩色激光打印机无法正常地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必须分别逐个地确认显影剂盒是否完全地被安装至鼓单元,导致彩色激光打印机的较差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操作性能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设置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上的感光单元,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这样的结构:可拆卸地配备有盒的感光单元被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
本发明的相同或不同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和沿着指定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其中感光单元包括:框架;在指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状态下由框架支撑的多个感光体,在多个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多个盒,多个盒包括与对应的感光体相对的显影剂载体,并且多个盒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以及按压部,设置在框架上用于按压盒以使显影剂载体指向对应的感光体,各个盒在框架中能够转换至由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以及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配备有抵接部,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时,抵接部抵接处于第二姿态的盒,借此使得盒进入第一姿态。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各个盒都配备有被按压部,当盒处于第一姿态时,被按压部与按压部接合以由按压部按压,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按压部从按压部脱离以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被按压部被设置在各个盒在显影剂载体的纵向上的两侧,并且按压部被设置在与被安装至框架的各个盒在纵向上的两侧重合的位置。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各个盒中由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被设置在盒在指定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两端部上。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被设置在盒的两端部上的被抵接部被配置在沿着正交方向的直线上。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配备有安装口,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通过该安装口,并且抵接部被配置在从安装口被暴露的位置。
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各个盒通过向着感光单元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倾斜,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以及被抵接部被配置在各个盒中安装方向的上游侧。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供一种沿着指定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包括:框架;在指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状态下由框架支撑多个感光体,在多个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多个盒,多个盒包括与对应的感光体相对的显影剂载体,并且多个盒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以及按压部,设置在框架上用于按压盒以使显影剂载体指向对应的感光体,其中,各个盒在框架中能够转换至由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并且各个盒包括被抵接部,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设备主体而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抵接部被设备主体抵接,以及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设备主体时,处于第二姿态的盒的被抵接部被设备主体抵接,借此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
在感光单元中,指定方向是大致水平方向,盒从上方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盒配备有被按压部,当被按压部位于低于按压部的位置时,按压部按压被按压部,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按压部位于高于按压部的位置,以及当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时,被按压部移动至低于按压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沿着指定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
感光单元包括框架,由框架支撑的多个感光体以及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的多个盒,其中,多个感光体呈在指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状态,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多个盒包括与对应的感光体相对的显影剂载体。
感光单元进一步包括按压部。按压部设置在框架上,并且按压盒以及使显影剂载体指向对应的感光体。如此,与其中设置在感光单元外部(举例来说,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侧)的构件按压盒的情形相比,压力能够被稳定地施加至盒,并且能够阻止框架(全部的感光单元)随由按压部按压的盒一起移动。
各个盒在框架中能够转换至由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当盒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载体能够与对应的感光体压力接触,借此通过顺利地将显影剂馈送至感光体并且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能够形成优良的图像。
如此,盒在图像形成中采取第一姿态。因此,当盒被安装至框架时,盒首先采取第二姿态并且此后转换到第一姿态,以完全地安装至框架。如果保持在第二姿态,与其中盒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盒未被完全地安装至框架,并且显影剂载体对感光体的接触压力较弱(或者显影剂载体与感光体分离)。因此,显影剂载体无法顺利地将显影剂馈送至感光体,则难以形成优良的图像。
因此,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时,所有的盒必须处于第一姿态。然而,如果当将盒安装至框架时用户需要确认是否盒处于第一姿态,以及如果盒处于第二姿态,而用户需要使得盒进入第一姿态,则图像形成设备不便于操作。如果用户忘记该流程,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感光单元可能就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
因此,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配备有抵接部。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时,抵接部抵接处于第二姿态的盒,借此使得盒进入第一姿态。因此,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时,感光单元中已经处于第二姿态的盒自动地转换至第一姿态,而不需要用户进行上述流程,借此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可靠地在感光单元的所有盒都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中形成图像。
因此,在其中可拆卸地配备有盒的感光单元被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结构中,能够使得操作性能提高。
根据本发明,当盒处于第一姿态时,设置在各个盒上的被按压部与按压部接合,以由按压部按压。另一方面,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按压部从按压部脱离以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
如此,由于设置在盒上的与按压部接合以及从按压部脱离的被按压部的简单结构,当盒处于第一姿态时,盒在被按压部上由按压部按压,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按压部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
被按压部被设置在各个盒在显影剂载体的纵向(以下可以简单地称为“纵向”)上的两侧上,并且按压部被设置在与被安装至框架中的各个盒在纵向上的两侧重合的位置。
如此,在各个盒中,纵向上两侧的被按压部由分别与被按压部对应的按压部按压,借此由按压部按压的各个盒的姿态在纵向上各自的位置处不是散乱的,而是稳定的。
各个盒中由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被设置在盒在指定方向(感光单元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可拆卸的安装方向)的正交方向(以下可以简单地称为“正交方向”)上的两端部上。
因此,与其中在正交方向上只设置一个被抵接部的情形相比,各个盒在正交方向上的两端部上的被抵接部由抵接部抵接,借此由抵接部抵接的各个盒能够稳定地从第二姿态转换到第一姿态。
进一步,设置在盒的两端部上的被抵接部被配置在沿着正交方向的直线上,借此抵接部能够同时抵接被抵接部。如此,当被抵接部由抵接部抵接时,盒能够稳定地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
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配备有使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通过的安装口,并且抵接部被配置在从安装口被暴露的位置。如此,抵接部抵接盒的被抵接部的状态能够被肉眼看到。
盒通过向着感光单元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安装方向(以下可以简单地称为“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倾斜,以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
被抵接部被配置在各个盒中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因此,与其中被抵接部被配置在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形相比,需要花时间使抵接部抵接被抵接部,借此盒能够确保从第二姿态到第一姿态的大的变化量。因此,即便第二姿态显著地不同于第一姿态,被抵接部由抵接部抵接以使得盒能够可靠地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
感光单元沿着指定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
感光单元包括框架,由框架支撑的多个感光体以及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的多个盒,其中,多个感光体呈在指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状态,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多个盒包括与对应的感光体相对的显影剂载体。
感光单元进一步包括按压部。按压部设置在框架上,并且按压盒以及使显影剂载体指向对应的感光体。如此,与其中设置在感光单元外部(举例来说,设备主体侧)的构件按压盒的情形相比,压力能够被稳定地施加至盒,并且能够阻止框架(全部的感光单元)随由按压部按压的盒一起移动。
各个盒在框架中能够转换至由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当盒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载体能够与对应的感光体压力接触,借此通过顺利地将显影剂馈送至感光体并且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能够形成优良的图像。
如此,盒在图像形成中采取第一姿态。因此,当盒被安装至框架时,盒首先采取第二姿态并且此后转换到第一姿态,以完全地安装至框架。当保持在第二姿态时,与其中盒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盒未被完全地安装至框架,并且显影剂载体对感光体的接触压力较弱(或者显影剂载体与感光体分离)。因此,显影剂载体无法顺利地将显影剂馈送至感光体,则难以形成优良的图像。
因此,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设备主体时,所有的盒必须处于第一姿态。然而,如果当将盒安装至框架时用户需要确认是否盒处于第一姿态,以及如果盒处于第二姿态,而用户需要使得盒进入第一姿态,则感光单元不便于操作。如果用户忘记该流程,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感光单元可能就被安装至设备主体。
因此,盒包括被抵接部,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设备主体同时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抵接部被设备主体抵接。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设备主体时,处于第二姿态的盒的被抵接部被设备主体抵接以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因此,当感光单元被安装至设备主体时,感光单元中已经处于第二姿态的盒自动地转换至第一姿态,而不需要用户进行上述流程,借此感光单元能够可靠地在感光单元的所有盒都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中形成图像。
因此,在其中可拆卸地配备有盒的感光单元被可拆卸地安装至设备主体的结构中,能够使得操作性能提高。
指定方向(感光单元至设备主体的可拆卸的安装方向)是大致的水平方向,并且盒从上方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盒配备有被按压部,并且当被按压部位于低于按压部的位置时,按压部按压被按压部。
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按压部位于高于按压部的位置,并且当盒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时,被按压部移动至低于按压部的位置。
如此,归因于设置在盒上的、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位于高于按压部的位置并且当盒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时移动至低于按压部的位置的被按压部的简单结构,当盒处于第一姿态时,盒的被按压部由按压部按压,当盒处于第二姿态时,被按压部从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打印机的示例性实施形态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从右前侧看处理单元的立体视图。图3是处理单元的平面视图。图4是沿着图3中线A-A获得的部分分段剖视图。图5A是处理单元的右侧剖视图,显示其中只有从后方开始的第二显影剂盒处于第二姿态(剩下的显影剂盒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图5B显示其中图5A中所有的显影剂盒都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图6是打印机的右侧剖视图,显示在将图5A所示的处理单元安装至主体壳体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图7是打印机的右侧剖视图,显示在将图5B所示的处理单元安装至主体壳体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图8是单色打印操作中的打印机的右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说明。<1.打印机>
在下面的说明中,参照附图中所示的箭头来描述方向(这同样适用于其它的附图)。左右方向和宽度方向是彼此相同的,上下方向和垂直方向是彼此相同的。水平方向包括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
打印机1是彩色打印机。如图1所示,打印机1大致呈纵向为前后方向的盒状,并且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或者设备主体的实例的主体壳体2。作为感光体的实例的四个感光鼓3以可旋转的状态沿着前后方向并排配置在主体壳体2中。在这种状态下,各个感光鼓3纵向为宽度方向。电晕充电器4和作为显影剂载体的实例的显影剂辊5大体上对着各个感光鼓3。
保持显影剂辊5并容纳作为显影剂的实例的色粉的显影剂盒6邻近各个感光鼓3配置。作为盒的实例起作用的四个显影剂盒6以类似于感光鼓3的方式设置。各个显影剂盒6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色粉承载在显影剂辊5的表面(外周表面)上。
在图像形成时,各个感光鼓3的表面被充电器4均匀地充电,此后经过从设置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上的扫描单元7射出的激光束曝光(参见图1中的各个虚线箭头)。如此,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被形成在各个感光鼓3的表面上。各个感光鼓3的静电潜像经过承载在对应各个感光鼓3的显影剂辊5的表面上的色粉被可视化,并且色粉图像被形成在各个感光鼓3的表面上。换句话说,显影剂辊5通过将色粉馈送至对应的感光鼓3而将静电潜像显影。
显影剂盒6容纳不同颜色的色粉,即,分别是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因此,形成在各个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的颜色随感光鼓3改变。
在下面的说明中,四个感光鼓3可以通过形成在其上的色粉图像的颜色来区分,如感光鼓3K(黑色)、感光鼓3Y(黄色)、感光鼓3M(品红色)和感光鼓3C(青色)。感光鼓3K、3Y、3M和3C从前侧开始以此次序配置。进一步,四个显影剂盒6也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如显影剂盒6K(黑色)、显影剂盒6Y(黄色)、显影剂盒6M(品红色)和显影剂盒6C(青色)。
作为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纸张S以垂直叠放的状态被容纳在配置在主体壳体2的底部上的给纸盒8中。在图像形成时,被设置为从上方面对给纸盒8的前端部的给纸辊9使得容纳在给纸盒8中的最上面的纸张S被向前传递。被传递的纸张S向上移动同时从前侧向后侧改变方向。
然后,纸张S进入一对校准辊10之间的位置。在指定时刻,一对校准辊10将纸张S向设置在后侧上的传送带11馈送。
传送带11是环形的,并且四个转印辊12被配置在传送带11的内侧区域。四个转印辊12沿着前后方向并排配置,并且各个转印辊12从下方隔着传送带11的上部与对应的感光鼓3相对。
由一对校准辊10馈送来的纸张S被传送至传送带11的上部。传送带11沿图1中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借此将在上部上的纸张S向后传送。形成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于转印辊12的转印偏压被转印在由传送带11传送的纸张S上,并依次重叠。形成在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的颜色随着感光鼓3变化,由此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在纸张S上相互重叠,结果在纸张S上形成彩色图像。
形成有彩色图像的纸张S被传送带11传送至设置在后侧上的定影部13。从感光鼓3转印至纸张S上的色粉图像被定影部13热定影。此后纸张S被传送辊14传送以向上移动,同时从后侧向前侧改变方向,并且排出至设置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上的排纸托盘15。<2.处理单元>
上述的感光鼓3、充电器4和显影剂盒6与如下所述的其它组件是一体化的,以构成作为感光单元的实例的处理单元20。处理单元20大致沿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处理单元20的安装随后说明)。(1)处理单元的结构处理单元20被分成作为保持感光鼓3和充电器4的框架的实例的抽出单元21,以及上述的四个显影剂盒6。各个显影剂盒6自上方可拆卸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如随后说明的)。(1-1)抽出单元
抽出单元21呈前后纵向的盒状,从上方看具有大致矩形的轮廓(参见图2和图3)。如图2所示,抽出单元21的上表面(顶表面)和下表面(底表面)是敞开的,抽出单元21的内部通过上下表面被暴露。抽出单元21的敞开的上表面以下被称为开口74。参照图2,抽出单元21的敞开的下表面被点覆盖(这也是用于图3)。
抽出单元21整体地包括一对在宽度方向上以间隔彼此相对的作为侧部的实例的侧板22,在一对侧板22的前端之间延伸的前梁23和在一对侧板22的后端之间延伸的后梁24。
各个侧板22大致垂直地延伸并大致呈纵向为前后方向的长方形。导轨25整体地设置在侧板22的上端边缘。导轨25呈纵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棒状。导轨25连接至侧板22的上端边缘的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在这种状态下,导轨25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在宽度方向上比侧板22更向外侧突出,同时导轨25的后端部比侧板22的后端更向后侧突出。导轨25的上下表面沿着大致水平方向是平坦的。辊26可旋转地设置在导轨25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上。辊26的旋转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
导槽27形成在各个侧板22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参见左侧板22)。在各个侧板22中,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则的间隔形成四个导槽27(从后方开始的第二导槽27隐藏在左侧板22中)。如图4所示,各个导槽27从开口74开始是连续的,并在侧板22的上端边缘和垂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之间沿着稍微向后下侧的方向(加粗实线所示的方向,该方向以下被称为“第一倾斜方向X”)延伸。
更具体地说,根据导槽27的数量,沿着第一倾斜方向X延伸并且前后间隔以划分相应的导槽27并在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的四对引导肋28,被形成在侧板22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同样参见图2)。
在每一对引导肋28中,设置在前侧的被称为前肋28A,设置在后侧的被称为后肋28B。保持在前后肋28A和28B之间的前后区域限定各个导槽27。前肋28A的下端部与位于其上方的部分相比进一步向后倾斜。后肋28B的大致下半部呈弓形地向后侧鼓起。
前肋28A的下端部以指定间隔(大致对应于随后说明的显影剂辊轴5A的直径)自前下侧与后肋28B的下端部相对。当前后肋28A和28B的下端部上彼此相对的表面被称为相对表面28C时,前后肋28A和28B的相对表面28C以前述的指定间隔沿着比第一倾斜方向X更向后倾斜的方向(如加粗虚线所示的方向,该方向以下可以被称为“第二倾斜方向Y”)平行地延伸。
换句话说,各个导槽27包括沿着第二倾斜方向Y延伸的第一部27A以及沿着第一倾斜方向X延伸的第二部27B。第二部27B是从导槽27中的开口74开始连续的上部,同时第一部27A连续至第二部27B的下端,并形成导槽27的下端部。第一和第二倾斜方向X和Y彼此相交,由此要了解的是第二部27B在与第一部27A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部27A可以不直接延续至第二部27B的下端,同时导槽27可以不仅包括第一和第二部27A和27B,也可以包括将第一和第二部彼此连接的第三部(未显示)。
在左侧板22中,在宽度方向上穿过侧板22并且面对导槽27的插入开口29被形成在各个导槽27的下端部附近(对应的向后侧弓形地鼓起的后肋28B的部分的附近)。
延伸部30整体地设置在前肋28A的上端边缘上。延伸部30从前肋28A的上端边缘开始连续地向前延伸。向下凹的凹进部31形成在延伸部30的上表面上。从宽度方向上看,划分凹进部31的前侧的部分是大致垂直的表面,划分凹进部31的下方侧的部分是大致水平的表面,以及划分凹进部31的后侧的部分是向后上侧延伸的倾斜表面。
虽然在上文所述的上侧板2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形成四对引导肋28(参见图2),延伸部30将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每对引导肋28中的后部的引导肋28的前肋28A的上端边缘与前部的引导肋28的后肋28B的上端边缘连接。
在各个侧板22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上,按压凸轮32和分离凸轮33从上方被设置在靠近对应于各个导槽27的前肋28A的延伸部30的位置上。各个侧板22具有四个导槽27,由此四个按压凸轮32和四个分离凸轮33被设置在每个侧板22处(参见图2)。
各个按压凸轮32从宽度方向上看呈大致的扇形。参照图4中所示的后侧的按压凸轮32,从宽度方向上看,按压凸轮32的轮廓被朝向后上侧间隔变宽的一对平面(大致平面)部分32A以及将平面部分32A的后上端彼此连接并向后上侧弓形地鼓起的弯曲表面部分32B划分。
按压凸轮32具有位于一对平面部分32A的前下端彼此连接的部分的附近的、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的枢轴32C。枢轴32C由对应的侧板2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支撑。如此,按压凸轮32可在枢轴32C上枢轴转动。更具体地说,按压凸轮32可在图4中的后部按压凸轮32采用的待机姿态和图4中的前部按压凸轮32采取的按压姿态(参见实线)之间枢轴转动。参照图4中的前部按压凸轮32,按压姿态(参见实线)是其中按压凸轮32从待机姿态(参见虚线)向前上侧枢轴转动的状态。一般来说,按压凸轮32由推动构件(未显示)沿从按压姿态向待机姿态转换的方向被推动。
在按压凸轮32的一对平面部分32A中,下平面部分32A被称为作为按压部的实例的按压表面32D。当按压凸轮32在如上所述的从按压姿态向待机姿态转换的方向上被推动时,按压表面32D被朝向对应的延伸部30的凹进部31推动。
分离凸轮33从后侧和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非接触状态与对应的按压凸轮32邻近。从宽度方向上看,分离凸轮33大致呈在前上端具有直角部的直角三角形。换句话说,从宽度方向上看,分离凸轮33的轮廓被大致垂直延伸的垂直部33A、从垂直部33A的上端向后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部33B,以及从水平部33B的后端向着前下侧连续延伸被连接至垂直部33A的下端的倾斜部33C划分。水平部33B被放置在向上超过设置在相应的侧板22的上端边缘上的导轨25的位置处(参见图2)。
分离部33D被整体地设置在倾斜部33C的下端上。分离部33D在宽度方向上从分离凸轮33向外突出,并且从宽度方向上看大致呈上端部的前侧上有切角的梯形状。分离部33D在宽度方向上与按压凸轮32位于相同的位置。
分离凸轮33具有位于倾斜部33C中的分离部33D的上侧的,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的枢轴33E。枢轴33E由相应的侧板2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支撑。如此,分离凸轮33可在枢轴33E上枢轴转动。更具体地说,分离凸轮33可在如图4所示的待机姿态和分离姿态(未显示)之间枢轴转动。
当分离凸轮33处于待机姿态时,分离部33D被装配在相应的延伸部30的凹进部31中,并且沿着划分凹进部31的后侧的倾斜表面向着后上侧倾斜。当分离凸轮33处于分离姿态(未显示)时,分离部33D从待机姿态的位置向着前上侧偏离。分离部33D的偏离方向(向着前上侧的方向)大致平行于上述的第二倾斜方向Y(参见加粗虚线箭头)。一般说来,分离凸轮33由推动构件(未显示)沿从分离姿态向待机姿态转换的方向被推动。
向上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凸部33F被整体地设置在分离凸轮33的水平部33B的后端上(参见图2)。
当按压凸轮32和分离凸轮33两个都处于待机姿态时,参照图4中的后侧的按压凸轮32和后侧的分离凸轮33,按压凸轮32的弯曲表面部分32B的下端部与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以较小的间隔相对。
前梁23在一对侧板22的前端之间延伸,如图2所示和上文所述。在前梁23中,前表面是大致垂直的表面,后表面的整个区域向着后下侧倾斜。手柄(被称作前手柄34)被设置在前梁23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
向着前下侧凹陷的凹进部35被形成在前梁23的后表面的下侧。凹进部35被形成在前梁23的后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全部区域。在前梁23的后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在凹进部35之上可旋转地设置辊36。辊36的旋转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前梁23的后表面的下端(后端)从前侧与各个侧板22的最前侧的导槽27的下端部邻近。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定位轴49被插入前梁23内,并且定位轴49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穿过左右侧板22的前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
后梁24在一对侧板22的后端之间延伸,如上文所述。向着前上侧倾斜延伸的手柄(称为后手柄37)被设置在后梁24的上端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
在前后方向上前梁23和后梁24之间保持的区域中,上述的四个感光鼓3在前后方向上以指定间隔并排配置(从后方开始的第二感光鼓3在图2中被隐藏)。在这种状态下,各个感光鼓3在前后方向上与其对应的导槽27的下端的后下侧上在一对侧板22之间延伸,并且由一对侧板22(即,抽出单元21)可旋转地支撑。各个感光鼓3的旋转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各个感光鼓3的下侧的外周表面通过抽出单元21的敞开的下表面(参见图2中被点覆盖的部分)向下暴露。
各个感光鼓3在一对侧板22之间延伸,由此要了解的是一对侧板22被配置在各个感光鼓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由于各个感光鼓3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其对应的导槽27的下端的后下侧上,因此抽出单元21的敞开的上表面(开口74)位于垂直方向上(与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与四个感光鼓3相对的侧上。
梁构件38从后上侧与各个感光鼓3相对。换句话说,四个梁构件38被设置在抽出单元21中,类似于感光鼓3(参见图1)。各个梁构件38在一对侧板22之间延伸。
现在参照图5B中的最前侧的梁构件38来描述各个梁构件38。
从宽度方向上看,各个梁构件38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剖面。更具体地说,从宽度方向上看,各个梁构件38的轮廓被大致水平延伸的下壁38A、从下壁38A的前端向上延伸的前壁38B以及从前壁38B的上端向后下侧(大致平行于上述第二倾斜方向Y的方向,参见图4)延伸的并被连接至下壁38A的后端的后壁38划分。在各个梁构件38中,前壁38B从后上侧与相应的感光鼓3相对。
后壁38C的大致下半部与其大致上半部相比凹陷一段。换句话说,向着前下侧凹陷的凹进部39被形成在后壁38C的大致下半部上。在后壁38C中,大致下半部(形成有凹进部39的部,该部作为第三壁的实例被称为下后壁38D)和大致上半部(未形成有凹进部39的部,该部作为第四壁的实例被称为上后壁38E)大致彼此平行。换句话说,上后壁38E通过隆起部(称为第二隆起部38F)从上方与下后壁38D邻近,并且比下后壁38D更向后上侧突出(偏离)。
上述的辊36可旋转地设置在上后壁38E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参见图2)。
在下面的说明中,各个梁构件38的与下后壁38D(凹进部39)重合的大致下半部被称为第一部分38G,并且其与上后壁38E重合(不与凹进部39重合)的大致上半部被称为第二部分38H。
各个梁构件38保持上述的充电器4和清洁单元48。
再次参照图5B中最前侧的梁构件38,充电器4被第二部分38H保持。充电器4包括配置在第二部分38H中以间距与相应的感光鼓3(从前侧与梁构件38邻近)相对的放电配线40,以及设置在放电配线40和感光鼓3之间用于控制从放电配线40至感光鼓3的电荷数量的栅格41。从宽度方向上看,栅格41大致呈具有敞开的后上侧的U形,并且放电配线40在栅格41的内侧沿着宽度方向延伸。栅格41从梁构件38的前壁38B向感光鼓3暴露。
在图像形成中,如上文所述,通过施加偏压至栅格41,同时施加高压至放电配线40借此使放电配线40电晕放电,充电器4均匀地对感光鼓3的表面充电。在第二部分38H中,在充电器4上方划分指定空间(称为流体通道45)。流体通道45在宽度方向上穿过第二部分38H,并分别与抽出单元21的外部和充电器4连通。因此,流体通道45馈送抽出单元21的外部的空气,以穿过充电器4。
清洁单元48被配置在第一部分38G中。清洁单元48包括清洁辊42、辅助辊43和刮去构件44。清洁辊42构成清洁构件的实例。清洁辊42以在梁构件38的前壁38B上与感光鼓3相对配置并从后方与感光鼓3的表面接触的状态,由第一部分38G可旋转地支撑(保持)。辅助辊43以从后下侧与清洁辊42接触的状态,由第一部分38G可旋转地支撑。刮去构件44是海绵状,举例来说,以由第一部分38G支撑的状态向前突出,并且从后侧与辅助辊43的后侧外周表面接触。在第一部分38G中,在辅助辊43和刮去构件44之下划分指定空间(称为收集盒46)。
在清洁单元48中,在图像形成中,从设置在主体壳体2(参见图1)中的偏压源(未显示)向清洁辊42施加一次偏压,同时从偏压源(未显示)向辅助辊43施加二次偏压。
在将色粉图像从上述的感光鼓3转印到纸张S的过程中(参见图1),纸张粉末可能从纸张S附着至感光鼓3。在色粉图像被转印至纸张S之后,进一步,过量的色粉可能会残留在感光鼓3上。在感光鼓3上的诸如纸张粉末和过量的色粉的异物中,过量的色粉通过上述的一次偏压被转印至清洁辊42的表面,并被清洁辊42俘获。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的异物中,纸张粉末在图像形成以外的时刻通过一次偏压被转印至清洁辊42,此后通过二次偏压(更具体地说,一次和二次偏压之间的差)被转印至辅助辊43的表面,并被辅助辊43收集。换句话说,辅助辊43从由清洁辊42俘获的异物中选择纸张粉末并且收集这些纸张粉末。由辅助辊43收集的纸张粉末被刮去构件44刮去,此后被容纳在收集盒46中。
当图像形成结束时,与一次偏压反向的偏压被施加至清洁辊42,并且由清洁辊42俘获的过量的色粉从清洁辊42被排出至感光鼓3,此后由显影辊5收集。换句话说,打印机1是所谓的自动清洁型打印机(cleanerless-type printer),其中感光鼓3上过量的色粉(无用的色粉)被显影剂辊5收集,而并非由显影剂辊5以外的组件(清洁单元48)收集。
参照后侧上的三个梁构件38,在清洁单元48中辅助辊43和刮去构件44可以被省去。
各个梁构件38在清洁辊42之下保持电清除构件47。在转印色粉图像之后,电清除构件47使得感光鼓3的表面的整个区域暴露,并清除残留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的电荷。(1-2)显影剂盒
现在继续参照图5B描述各个显影剂盒6。参照其中显影剂盒6被完全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和抽出单元21的状态(参见图1和5B)来描述显影剂盒6。显影剂盒6在这种状态下的姿态被称为第一姿态。此时,显影剂盒6中的显影剂辊5与相应的感光鼓3接触,显影剂盒6的此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
除了在其内所容纳的色粉颜色之外,四个显影剂盒6在结构上彼此相同,因此参照位于图5B中最前侧的显影剂盒6K来描述各个显影剂盒6。
显影剂盒6在作为形成其轮廓的壳体的实例的显影剂壳体50中主要包括上述的显影剂辊5、层厚调节刮板51和馈送辊52。
显影剂壳体50呈纵向为宽度方向的盒形,具有形成在其下端的开口53。显影剂壳体50包括后壁54、前壁55、在宽度方向上以间隔彼此相对的左右壁56和57,以及顶壁58(也参见图2)。
后壁54大致垂直地延伸(更严格地,是稍微向前倾斜),同时前壁55向着后下侧延伸(更具体地说,沿着图4中所示的第二倾斜方向Y的方向)。换句话说,后壁54和前壁55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向下变窄。前壁55的下端边缘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左壁56在后壁54的左端和前壁55的左端之间延伸。右壁57在后壁54的右端和前壁55的右端之间延伸。后壁54和前壁55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如上所述地向下变窄,由此左右壁56和57中的每一个都大致呈向下变窄的三角形。
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轮毂67分别被设置在左右壁56和57在宽度方向的外侧表面上(参见图2和3:图2显示右壁57的轮毂67)。轮毂67起着被按压部的实例的作用,并被设置在左右壁56和57的前上端部上。如此,轮毂67被设置在各个显影剂盒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参见图3)。
顶壁58自上方堵住由后壁54、前壁55、左壁56和右壁57的上端围绕的部分。被抵接部66整体地设置在顶壁58的前侧区域中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上。换句话说,被抵接部66被设置在显影剂盒6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设置在显影剂盒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的被抵接部66被配置在沿着宽度方向的直线L上(参见图3)。
参照图2中的右被抵接部66,各个被抵接部66整体地包括以指定间隔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肋66A以及在两个肋66A的上端之间延伸的延伸构件66B。从宽度方向上看,各个肋66A大致呈向上变窄的三角形。从宽度方向上看,各个肋66A的轮廓被向着前上侧延伸然后稍微大致垂直地向上延伸的后缘66C、从后缘66C的上端向前延伸的上缘66D以及从上缘66D的前端向前下侧延伸然后稍微大致垂直地向下延伸的前缘66E。延伸构件66B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是平坦的,并且在两个肋66A的上缘66D之间延伸。
拉手架68被整体地设置在顶壁58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保持在左右被抵接部66之间的区域)。
参照图5B,后壁54的下端边缘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位于前壁55、左壁56和右壁57的下端上方的位置。上述的开口53被后壁54的下端边缘、前壁55的下端边缘、左壁56的下端部和右壁57的下端部划分,并且在后视图中大致呈纵向为宽度方向的长方形。
在显影剂壳体50中,从后壁54的下端向前连续延伸(向着前壁55)的分隔壁59被设置为稍微在显影剂壳体50的下端部的上方。在分隔壁59的前端和前壁55之间形成指定间隙(称为连通口60)。在显影剂壳体50中,位置在分隔壁59上方的区域限定色粉容纳腔61,同时位置在分隔壁59之下的区域限定与开口53连通的显影腔62。换句话说,分隔壁59将显影剂壳体50划分成色粉容纳腔61和显影腔62。色粉容纳腔61和显影腔62通过连通口60互相连通。
在显影剂壳体50中,划分显影腔62的部分被称为第一壳体部50A,划分色粉容纳腔61的部分被称为第二壳体部50B。第一壳体部50A是显影剂壳体50的下部,第二壳体部50B是显影剂壳体50的上部。
显影剂辊5的纵向为宽度方向。换句话说,显影剂辊5的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显影剂辊5包括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显影剂辊轴5A,以及覆盖除了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外的圆柱形橡胶辊5B,举例来说,显影剂辊轴5A由金属制成的。显影剂辊轴5A和橡胶辊5B的圆心与显影剂辊5的轴重合。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从显影剂壳体50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显影剂辊5被容纳在显影腔62中(换句话说,由第一壳体部50A保持),并且由显影剂壳体50(左壁56和右壁57)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剂辊5的轴线和显影剂辊5的旋转轴彼此重合。显影剂辊5在开口53中向着后下侧暴露。
层厚调节刮板51包括呈纵向为宽度方向的薄板状的板簧构件63以及设置在板簧构件63的前端部上的压力橡胶64。板簧构件63从后下侧与上述分隔壁59相对,同时由于板簧构件63的弹力,压力橡胶64从上方与显影剂辊5(橡胶辊5B)的外周表面压力接触。
与显影剂辊5类似,馈送辊52的纵向是宽度方向。馈送辊52被配置(更具体地说,由第一壳体部50A保持)在色粉容纳腔61和显影腔62之间的边界附近(更严格地,连通口60之下),并由显影剂壳体50可旋转地支撑,与显影剂辊5类似。馈送辊52的轴线和馈送辊52的旋转轴彼此重合。在这种状态下,馈送辊52从前上侧与显影剂辊5相对并与其接触。在前壁55中,与馈送辊52重合的垂直中间部向前侧(向着显影剂壳体50的外侧)鼓起以大致沿着馈送辊52的前侧的外周表面,并被称为第一隆起部55A。
由分隔壁59、前壁55(更具体地说,第一隆起部55A和第一隆起部55A下面的部分)、左壁56的下端部和右壁57的下端部围绕的空间是上述的显影腔62。
将被馈送至显影剂辊5的色粉被容纳在色粉容纳腔61中(第二壳体部50B的内部)。举例来说,非磁性的单一成分聚合物色粉被用作色粉。聚合物色粉是大致的球形,并具有极好的流动性。进一步,搅拌器65被设置在色粉容纳腔61中。搅拌器65在色粉容纳腔61中可围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
在前壁55中,对应于第一壳体部50A的下部限定作为第一壁的实例的下前壁55B,并且从前下侧与显影剂辊5和馈送辊52相对。另一方面,前壁55中对应于第二壳体部50B的上部限定作为第二壁的实例的上前壁55C,并且从上方通过前述的第一隆起部55A与下前壁55B邻近。下前壁55B和上前壁55C彼此大致平行,并一起向着后下侧(更具体地说,图4所示的第二倾斜方向Y)延伸。然而,第一隆起部55A如上所述地向前侧(向着显影剂壳体50的外侧)鼓起,下前壁55B从下方连续至第一隆起部55A的前端,同时上前壁55C从上方连续至第一隆起部55A的后端,由此上前壁55C位于与下前壁55B相比向后侧(向着显影剂壳体50的内侧)偏离的位置。因此,通过上前壁55C,向着后上侧凹陷的凹进部75形成在前壁55的上部上。
如图5B所示,当各个显影剂盒6完全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呈第一姿态并且位于接触位置时,显影剂盒6被配置在前后相邻的梁构件38之间(最前侧的显影剂盒6K被配置在前梁23和最前侧的梁构件38之间)。
各个显影剂盒6的前壁55(下前壁55B和上前壁55C)大致地平行于基准面(即,从宽度方向上看,沿着第二倾斜方向Y延伸的平面),该基准面连接位于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导槽27的第一部27A(参见图4)。
当后侧的三个显影剂盒6(6Y、6M和6C)中的每一个对应的(从后侧与各个梁构件38邻近的)显影剂盒6被安装至抽出单元21时,在前三个梁构件38的每一个中,下后壁38D从前下侧以预定间隔T与显影剂盒6的下前壁55B相对,并且上后壁38E从前下侧以预定间隔U与显影剂盒6的上前壁55C相对。预定间隔T和U彼此大致相同,并且非常小。如上所述地比下后壁38D更向后上侧突出(偏离)的上后壁38E,比下后壁38D更向相应的显影剂盒6突出。
更具体地说,在彼此靠近的梁构件38和显影剂盒6中,显影剂盒6的下前壁55B和第一隆起部55A从后上侧装配进梁构件38的凹进部39内,同时梁构件38的上后壁38E和第二隆起部38F从前下侧装配进显影剂盒6的前壁55的凹进部75内。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隆起部55A位于第二隆起部38F的后下侧,并且在导槽27的第一部27A的延伸方向(如图4所示的第二倾斜方向Y)上第一隆起部55A和第二隆起部38F之间确保狭缝Z。
在最前侧的显影剂盒6K中,前壁55保持较小间隙地大致沿着前梁23的后表面,并且前壁55的第一隆起部55A从后上侧装配进前梁23的后表面上的凹进部35内。
在四个显影剂盒6中的每一个中,显影剂辊5从前上侧与感光鼓3相对,并且如上文所述地与其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处于第一姿态的各个显影剂盒6全部稍微地向前倾斜。此时,相应的梁构件38或者前梁23的辊36(参见图2和3)从前下侧与各个显影剂盒6的前壁55(更具体地说,位于第一隆起部55A上侧的上前壁55C)接触,借此保持显影剂盒6的第一姿态(倾斜状态)。如此,各个显影剂盒6从后侧倚靠着相应的(从前侧靠近显影剂盒6的)梁构件38或者前梁23。
当各个显影剂盒6如图5B所示地处于第一姿态并且位于接触位置时,可以执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中,各个显影剂盒6中的色粉容纳腔61中的色粉随着搅拌器65的旋转被搅拌并且从连通口60落入显影腔62中以被馈送至馈送辊52。此后色粉随着馈送辊52的旋转被馈送至显影剂辊5。被馈送至显影剂辊5的色粉进入层厚调节刮板51的压力橡胶64和显影剂辊5(橡胶辊5B)的外周表面之间的位置,并且被承载在如上文所述的作为薄层的外周表面上,同时其厚度在压力橡胶64和显影剂辊5的外周表面之间被调节。(2)显影剂盒至抽出单元的附接/显影剂盒从抽出单元中的拆卸
为了将各个显影剂盒6安装至抽出单元21,参照图2,首先握住拉手架68以移动显影剂盒6,用于将显影剂盒6配置在抽出单元21之上,与相应的感光鼓3在前后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然后,显影剂盒6被向下移动,并从开口74被插入抽出单元21中。当显影剂盒6被插入抽出单元21内,在宽度方向上从显影剂壳体50(左壁56和右壁57)向外侧突出的显影剂辊轴5A(参见图5B中的最前侧的显影剂盒6)的两端部被装配进抽出单元21的侧板22中的相应的导槽27的第二部27B内。换句话说,在图2中的从后方开始的第二显影剂盒6M中,显影剂辊轴5A的左端部从上方被装配进左侧板22中的从后方开始的第二导槽27的第二部27B内,同时显影剂辊轴5A的右端部从上方被装配进右侧板22中的从后方开始的第二导槽27的第二部27B内。
如此,参照图4,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导槽27的第二部27B引导,借此显影剂盒6被插入抽出单元21,同时大致直线地沿着第二部27B的延伸方向(在稍微向着后下侧指向的第一倾斜方向X的下游侧)稍微向着后下侧移动。换句话说,第一倾斜方向X沿着显影剂盒6至抽出单元21的安装方向。
当在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到达导槽27的第二部27B的下端部之后显影剂盒6被继续插入抽出单元21中时,在显影剂盒6中,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被相应的导槽27的第一部27A引导,此后由于显影剂盒6的自重而到达导槽27(第一部27A)的最深部分。
此时,图4所示的左右轮毂67中的每一个(参见图4中虚线所示的轮毂67)从上方与两者都处于待机姿态的按压凸轮32(参见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以及分离凸轮33(参见虚线所示的与按压凸轮32相同位置上的分离凸轮33)接触。如上文所述,当按压凸轮32和分离凸轮33两者都处于待机姿态时,按压凸轮32的弯曲表面部分32B的下端部从前侧以小的间隔与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相对。因此,从上方与两者都处于待机姿态的按压凸轮32和分离凸轮33接触的各个轮毂67不能进一步地向下移动。此时,各个轮毂67都位于相应的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之上。进一步,显影剂辊5与相应的感光鼓3以从前上侧沿着第二倾斜方向Y指向感光鼓3的旋转中心(圆心)3A的状态接触。
如此,整个显影剂盒6无法进一步地向下移动(无法向着后下侧直线移动)。显影剂盒6的当前姿态被称为第二姿态(同样参见图5A中从后方开始的第二显影剂盒6M)。
此时(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如上所描述的,显影剂辊5从前上侧与感光鼓3接触,同时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到达导槽27(第一槽沟27A)的最深部(更具体地说,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装配进相应的一对引导肋28的相对表面28C之间的空间内)。如此,显影剂辊5的位置被确定。要了解的是,导槽27将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显影剂盒6的显影剂辊5向着相应的感光鼓3引导。
当各个导槽27的第一和第二部27A和27B参照显影剂盒6至抽出单元21的安装方向(后下侧)被限定时,第一部27A在安装方向上的导槽27的下游侧端部中,由于被指向安装方向的下游侧,因此沿着第二倾斜方向Y向旋转中心3A延伸。第二部27B在安装方向上的导槽27的上游侧中,从开口74连续被指向安装方向中的下游侧,并在与第一部27A相交的方向(第一倾斜方向X)上延伸。
参照图5A中的从后方开始的第二显影剂盒6M,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与其中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参见图5A中不同于显影剂盒6M的各个显影剂盒6),后壁54沿着垂直方向并且整个显影剂盒6是直立的。此时,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更具体地说,后壁54周围)位于干扰从扫描单元7到对应于显影剂盒6的感光鼓3(在显影剂盒6M的情形中的感光鼓3M)的激光束的经过区域(参见图1中的虚线箭头)的位置。
与其中显影剂盒6采取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在采取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中,前壁55向着后上侧离开从前侧靠近显影剂盒6的梁构件38的后壁38C,同时第一隆起部55A和下前壁55B向着后上侧脱离后壁38C的凹进部39。与其中显影剂盒6K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当显影剂盒6K(最前侧的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该状态未显示)中时,前壁55向着后上侧离开前梁23的后表面,并且第一隆起部55A向着后上侧脱离前梁23的后表面上的凹进部35。在将显影剂盒6插入抽出单元21内的操作开始之后显影剂盒6采取第二姿态之前,显影剂盒6(尤其是前壁55)不与从前侧靠近显影剂盒6的梁构件38或者前梁23接触。
当握住拉手架68(参见图2)并向前扭动,同时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参见图5A中的显影剂盒6M)时,显影剂盒6关于被确定位置(到达图4所示的导槽27的第一部27A)的显影剂辊5向前枢轴转动(倾斜)。如此,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参见图5B中的显影剂盒6M)。
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参见图5A中显影剂盒6M之外的各个显影剂盒6)时,如上文所描述的,相应的(从前侧靠近显影剂盒6的)梁构件38中,下后壁38D以预定间隔T与显影剂盒6的下前壁55B相对,上后壁38E以预定间隔U与显影剂盒6的上前壁55C相对。处于第一姿态的显影剂盒6处在并不干扰上述激光束的经过区域(参见图1中的虚线箭头)的位置(参见图1)。
进一步参照图4描述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的显影剂盒6的状态。参照图4中的前侧的按压凸轮32,如上文所述,左右轮毂67中的每一个(参见图4中虚线所示的轮毂67)从上方与两者都处于待机姿态的按压凸轮32(参见如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和分离凸轮33接触。按压凸轮32的弯曲表面部分32B的下端部从前侧以较小间隔与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相对。各个轮毂67从后侧与处于待机姿态的按压凸轮32的弯曲表面部分32B的下部接触,并且从上侧与处于待机姿态的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中的被切角的前上端部接触。
如上文所述,在该状态下,当显影剂盒6关于被定位的显影剂辊5向前枢轴旋转以转换至第一姿态时,各个轮毂67关于显影剂辊5向前下侧枢轴转动,并按压处于待机姿态的按压凸轮32(参见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的弯曲表面部分32B的下端部。如此,待机姿态的按压凸轮32向着前上侧枢轴转动以对抗上述推动构件(未显示)在从按压姿态向待机姿态转换的方向上推动按压凸轮32的推动力,并转换至按压姿态(参见实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
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轮毂67和按压凸轮32(弯曲表面部分32B)的接触位置被设定成使得按压凸轮32的枢轴32C不出现在穿过轮毂67(参见虚线所示的轮毂67)按压按压凸轮32的方向的直线上。因此,按压凸轮32被轮毂67按压以顺利地向着前上侧枢轴转动。
按压凸轮32这样从待机姿态(参见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转换至按压姿态(参见实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使得按压凸轮32(更具体地说,弯曲表面部分32B)向着前上侧离开分离凸轮32(更具体地说,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如此,各个轮毂67进入按压凸轮32和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之间的空间,同时继续向着前下侧枢轴转动(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轮毂67)。如此,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参见图5A中所示的显影剂盒6M)转换至第一姿态(参见图5B中的显影剂盒6M)。
注意按压凸轮32,当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时,按压凸轮32首先从前侧与轮毂67接触(参见图4中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和轮毂67),此后向着前上侧移动并同时保持接触状态(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和轮毂67)。因此,当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到第一姿态时,按压凸轮32至少不会向上按压轮毂67(即,显影剂盒6),因此显影剂盒6不会突然地上升。
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各个轮毂67如实线所示位于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之下,并被前后方向地(垂直地)保持在按压表面32D和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之间。当显影剂盒6处于如上所述的第二姿态时,各个轮毂67位于相应的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之上(参见虚线所示的轮毂67),因此当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到第一姿态时,各个轮毂67从相应的按压表面32D之上的位置向下移动。
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按压凸轮32(参见实线所示的前侧的按压凸轮32)经常被上述推动构件(未显示)在返回至待机姿态(参见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的方向上(向着后下侧枢轴转动的方向)推动。因此,各个轮毂67位于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之下并与按压表面32D接合,以由按压表面32D向着后下侧(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按压。换句话说,当相应的轮毂67位于按压表面32D之下时,按压表面32D按压轮毂67。
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按压各个轮毂67的力(向着后下侧)是在上述第二倾斜方向Y上(向着后下侧)作用的力和阻止显影剂盒6上升的力的合力。因此,当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按压各个轮毂67时,包括轮毂67的整个显影剂盒6(参见图2)被向着第二倾斜方向Y(导槽27的第一部27A的延伸方向)的下游侧(后下侧)按压。按照这样,在由导槽27的第一部27A引导的状态中,显影剂辊5从前上侧向着感光鼓3的旋转中心3A与相应的感光鼓3压力接触(参见图5B)。
换句话说,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按压表面32D按压显影剂盒6以使得显影剂辊5指向相应的感光鼓3。在这种状态下,显影剂盒6完全安装至抽出单元21(参见图5B中所示的各个显影剂盒6)。
当所有的显影剂盒6通过上述过程从第二姿态转换到第一姿态时,所有的显影剂盒6完全安装至抽出单元21,处理单元20完成(参见图5B)。
如图2所示,要了解的是挤压凸轮32(更具体地说,按压表面32D)被设置在与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相应的显影剂盒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重合的位置。
各个显影剂盒6可以通过与将显影剂盒6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流程相反的流程与抽出单元21分离。换句话说,首先握住拉手架68并向后扭动。如此,整个显影剂盒6关于显影剂辊5向后侧枢轴转动(倾斜),如从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处了解的那样。如此,显影剂盒6从第一姿态转换至第二姿态。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参见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如上所述,参照图4,各个轮毂67位于相应的按压凸轮32(参见虚线所示的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之上并脱离按压表面32D,以从按压表面32D中释放(参见虚线所示的轮毂67)。换句话说,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从按压表面32D中释放并且没有向着第二倾斜方向Y的下游侧(后下侧)按压显影剂盒6的力作用,借此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可向上移动,并可从抽出单元21中拆卸下来。
当在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的状态中拉手架68(参见图2)被向上拉起借此使得整个显影剂盒6向上移动时,显影剂辊轴5A的两端部向上离开相应的导槽27并且整个显影剂盒6向上移动超过抽出单元21的开口74,显影剂盒6完全地与抽出单元21分离。
如上文所述,参照图5A和5B所示的显影剂盒6M,抽出单元21中的各个显影剂盒6能够在第一姿态(参见图5B)和第二姿态(参见图5A)之间转换。进一步,要了解的是可拆卸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各个显影剂盒6都经过抽出单元21的开口74。(3)处理单元至主体壳体的附接/处理单元从主体壳体中的拆卸
现在描述处理单元20至主体壳体的附接和处理单元20从主体壳体中的拆卸。
参照图1,主体壳体2的前壁限定盖70。盖70在其下端上可枢轴转动。更具体地说,盖70在图1所示的直立的关闭位置和图6和7所示的向前倾斜的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
当盖70在打开位置时,安装口71被形成在主体壳体2的前表面上。安装口71具有能够使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在前后方向通过的尺寸,并且从前侧与容纳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处理单元20的空间(称为容纳空间72)连通。
在容纳空间72中,上端由扫描单元7划分,同时下端由传送带11划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在主体壳体2的左右侧壁之间延伸的定位轴73被设置在容纳空间72的后端侧。
在主体壳体2中,抵接部69被设置在安装口71的上端部(更具体地说,扫描单元7的前方的容纳空间72的前端的上端部)上。举例来说,抵接部69呈大致垂直延伸的、纵向为宽度方向的板形,并且其下端部位于在垂直方向上稍微低于扫描单元7的下端的位置。当盖70在打开位置时,抵接部69从安装口71被向前暴露。
为了将处理单元20安装至主体壳体2,盖70首先被设定为打开位置,以打开安装口71,如图6所示。
然后,握住前后手柄34和37两者以将处理单元20配置在安装口71的前面,并且处理单元20的后端从前侧被插入安装口71。此时,在处理单元20中,抽出单元21的左右导轨25和辊26(参见图2)与设置在容纳空间72中的引导构件(未显示)接合。如此,处理单元20被接纳在安装口71中,同时各个感光鼓3向上稍微离开传送带11(同时处理单元20本身不与传送带11接触)。
当在此状态中握住前手柄34并且向后方按压处理单元20时,上述导轨25和辊26(参见图2)被上述设置在容纳空间72中的引导构件(未显示)引导,借此处理单元20向后沿着大致水平方向指向,同时保持不与传送带11接触的姿态,并被插入容纳空间72内。
在处理单元20中,当各个显影剂盒6如同最后侧的显影剂盒6C一样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盒6(显影剂盒6C)的上端上各个被抵接部66位于比安装口71的上端部上的抵接部69更低的位置。因此,当处理单元20被插入容纳空间72时,处于第一姿态的显影剂盒6向后通过安装口71,而不与抵接部69接触。
当各个显影剂盒6如同从后方开始的第二显影剂盒6M一样处于第二姿态时,显影剂盒6的被抵接部66在垂直方向(高度方向)上与抵接部69重合。因此,当在处理单元20被插入容纳空间72时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显影剂盒6M)向后通过安装口71时,显影剂盒6的被抵接部66(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的各个肋66A的后缘66C)从后侧由抵接部69抵接。
如此,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M向前枢轴转动(倾斜),如图7所示的那样,转换至第一姿态,然后向后通过安装口71,而不与抵接部69接触。
如此,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主体壳体2的抵接部69抵接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的被抵接部66,借此将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
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参见图6中的显影剂盒6M)向着处理单元20至主体壳体2的安装方向(向着后侧)的上游侧(前侧)倾斜,借此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参见图7中的显影剂盒6M)。参照处理单元20至主体壳体2的安装方向,要了解的是,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设置在显影剂壳体50的顶壁58的前侧区域上的各个被抵接部66被配置在安装方向上的上游侧。
被抵接部66可以由弹簧(未显示)向上推动或者抵接部69可以由弹簧(未显示)向下推动,以致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参见图6中的显影剂盒6M)的被抵接部66在垂直方向上与抵接部69重合。如此,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的被抵接部66必定由抵接部69抵接。
如图1所示,当处理单元20被完全地插入容纳空间72时,处理单元20的上述导轨25和辊26(参见图2)脱离容纳空间72中的上述引导构件(未显示)。如此,处理单元20向下移动,并且各个感光鼓3自上方与传送带11接触。
此后盖70移至关闭位置,借此处理单元20被完全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此时,主体壳体2侧的定位轴73从后方与处理单元20的抽出单元21的后梁24接合,同时,处理单元20侧的定位轴49与主体壳体2接合。如此,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处理单元20的位置被固定。
为了使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处理单元20与主体壳体2分离,盖70被移至打开位置,并且此后握住前手柄34以将处理单元20向前抽出,如图7所示。此时,处于第一姿态的各个显影剂盒6的各个被抵接部66不与扫描单元7的底面和抵接部69接触。因此,在将处理单元20向前抽出的过程中,被抵接部66不会被扫描单元7的底面和抵接部69挡住而使显影剂盒6从第一姿态转换到第二姿态(参见图6中的显影剂盒6M)。当处理单元20被抽出直到该处理单元20全部位于安装口71的前面时,处理单元20完全地与主体壳体2分离。
如图1所示,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主体壳体2侧的连结构件(未显示)被插入处理单元20的抽出单元21的左侧的侧板22的各个插入开口29(参见图2和图4)并连结至各个显影剂盒6。在这种状态下,主体壳体2侧的马达(未显示)产生的驱动力通过连结构件(未显示)被传输到各个显影剂盒6,借此在图像形成中,显影剂辊5、馈送辊52和搅拌器65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旋转。(4)其它
如图1所示,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处理单元20的所有的(四个)显影剂盒6都处于第一姿态并且位于接触位置(同样参见图5B)。因此,各个显影剂盒6的各个轮毂67被处于按压姿态的按压凸轮32(参见实线所示的前侧的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向后下侧按压,向着位于待机位置的分离凸轮33的分离部33D的前侧表面按压,如上文所述及图4中的实线所示。
如此,包括轮毂67的整个显影剂盒6被向着第二倾斜方向Y的下游侧(后下侧)按压,并且显影剂辊5从前上侧向着感光鼓3的旋转中心3A与相应的感光鼓3压力接触(同样参见图5B)。
如图1所示,当显影剂辊5在所有的显影剂盒6中处于从前上侧与相应的感光鼓3压力接触的状态中时(即,当所有的显影剂盒6都位于接触位置时),所有的感光鼓3的静电潜像被可视化,借此在纸张S上形成彩色图像,如上文所述。
打印机1不仅能够执行形成彩色图像的模式(参见图1所示的彩色打印模式),也能够执行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打印模式(参见图8)。
参照图4,为了从彩色打印模式转换到单色打印模式,与分离部33D中除了显影剂盒6K之外的各个显影剂盒6Y、6M或6C(参见图1)的各个轮毂67相对的分离凸轮33的凸部33F,被主体壳体2(参见图1)自上方按下,借此各个显影剂盒6Y、6M或者6C的分离凸轮33从待机姿态转换至上述的分离姿态(未显示)。如此,分离部33D向前上侧偏离(未显示),如上文所述。
如上文所述,分离部33D的偏离方向(向着前上侧的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倾斜方向Y(参见加粗虚线箭头)。进一步,显影剂辊轴5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装配进一对引导肋28(前引导肋28A和后引导肋28B)的相对表面28C(导槽27的第一部27A)之间的空间,并且相对表面28C(第一部27A)沿着第二倾斜方向Y平行地延伸。
因此,当分离凸轮33从待机姿态转换到分离姿态并且分离部33D向前上侧(第二倾斜方向Y的上游侧)偏离时,显影剂盒6Y、6M或6C中的每一个(参见图8)的轮毂67被相应的分离部33D向着前上侧按压,借此显影剂盒6Y、6M或6C中的每一个全部向着前上侧(第二倾斜方向Y的上游侧)偏离接触位置。因此,显影剂盒6Y、6M或6C中的每一个的显影剂辊5向着前上侧与相应的感光鼓3(3Y、3M或3C)分离,如图8所示。显影剂辊5与感光鼓3分离时显影剂盒6的位置被称为分离位置。当分离凸轮33(参见图4)从分离姿态转换至待机姿态时,位于分离位置的显影剂盒6能够向着后下侧(第二倾斜方向Y的下游侧)偏离,以返回至接触位置(参见图1)。
另一方面,在黑色的显影剂盒6K中,显影剂辊5继续与相应的感光鼓3K压力接触,以致感光鼓3K的静电潜像能够被可视化。这种状态是单色打印模式,只有黑色色粉图像(单色图像)被形成在纸张S上。
打印机1还可以执行全体分离模式,在其中所有的显影剂盒6从接触位置转换至分离位置(所有的显影剂盒6的显影剂辊5与相应的感光鼓3分离)。
如上文所述,各个显影剂盒6在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状态中,可以在接触位置(参见图1所示的所有显影剂盒)和分离位置(参见图8所示的显影剂盒6Y、6M和6C)之间沿着导槽27的第一部27A的延伸方向(图4所示的第二倾斜方向Y)移动预定距离。
如上文所述及图5B所示,当显影剂盒6位于接触位置时,在相应的(从前侧靠近显影剂盒6的)梁构件38中,下后壁38D通过预定间隔T与显影剂盒6的下前壁55B相对,并且上后壁38E通过预定间隔U与显影剂盒6的上前壁55C相对。如上文所述,在导槽27的第一部27A的延伸方向(图4所示的第二倾斜方向Y,在前上侧和后下侧延伸的方向)上,在显影剂盒6的第一隆起部55A和梁构件38的第二隆起部38F之间确保狭缝Z。
此外,当显影剂盒6从接触位置移动至在前上侧的分离位置时(参见图8中的显影剂盒6Y、6M和6C),在相应的梁构件38中,下后壁38D通过预定间隔T连续地与显影剂盒6的下前壁55B相对,并且上后壁38E通过预定间隔U连续地与显影剂盒6的上前壁55C相对。进一步,在导槽27的第一部27A的延伸方向(图4所示的第二倾斜方向Y)上,在显影剂盒6的第一隆起部55A和梁构件38的第二隆起部38F之间确保狭缝Z(参见如图8所示的显影剂盒6Y、6M和6C)。
当最前侧的显影剂盒6K位于接触位置时,显影剂盒6K的前壁55的第一隆起部55A从后上侧装配进前梁23的后表面上的凹进部35内,如上文所述。此外,当显影剂盒6K从接触位置移动至前上侧的分离位置时(未显示),显影剂盒6K的前壁55的第一隆起部55A从后上侧连续装配进前梁23的后表面上的凹进部35内,并且在凹进部55内的第一隆起部55A的前上侧上确保狭缝Z。<3.作用/效果>(1)如上文所述,打印机1包括沿着指定方向(前后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处理单元20(也可参见图6和图7)。
处理单元20包括抽出单元21、由抽出单元21支撑的多个感光鼓3以及可拆卸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多个显影剂盒6,其中,多个感光鼓3呈在前后方向并排配置的状态,在多个感光鼓3上形成静电潜像,多个显影剂盒6包括与相应的感光鼓3相对的显影剂辊5。
如图2所示,处理单元20进一步包括按压凸轮32。各个按压凸轮32被设置在抽出单元21上,并且在按压表面32D(参见图4)上按压相应的显影剂盒6以使得显影剂辊5指向相应的感光鼓3(同样参见图1)。如此,与其中设置在处理单元20外部(举例来说,主体壳体2侧)的构件按压显影剂盒6的情形相比,压力能够被稳定地施加至显影剂盒6,并且能够阻止抽出单元21(全部的处理单元20)随由按压凸轮32按压的显影剂盒6一起移动。
如图4到5B所示,在抽出单元21中,显影剂盒6能够转换至由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按压的第一姿态(参见图5A所示的除显影剂盒6M之外的各个显影剂盒6)和从按压表面32D的按压中释放并可从抽出单元21中拆卸下来的第二姿态(参见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辊5能够与对应的感光鼓3压力接触,借此通过顺利地将色粉馈送至感光鼓3以将感光鼓3的静电潜像显影并实现极优良的图像形成。
如此,显影剂盒6在图像形成中采取第一姿态。因此,当显影剂盒6被安装至抽出单元21时,显影剂盒6首先采取第二姿态并且此后转换到第一姿态,以完全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当保持在第二姿态时(参见如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与其中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显影剂盒6未被完全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并且显影剂辊5对感光鼓3的接触压力较弱(或者显影剂辊5与感光鼓3分离)。因此,显影剂辊5无法顺利地将色粉馈送至感光鼓3,则难以形成优良的图像。
因此,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所有的显影剂盒6必须处于第一姿态,如图1所示。如果当将显影剂盒6安装至抽出单元21时用户需要确认是否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以及如果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而用户需要使得显影剂盒6进入第一姿态,则打印机1不便于操作。如果用户忘记该流程,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处理单元20可能就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
因此,抵接部69被设置在主体壳体2上,如图6所示。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抵接部69抵接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参见显影剂盒6M),借此使得显影剂盒6进入第一姿态,如图7所示。因此,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处理单元20中已经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自动地转换至第一姿态,而不需要用户进行上述流程,借此打印机1能够可靠地在处理单元20的所有显影剂盒6都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中形成图像。
因此,在其中可拆卸地配备有显影剂盒6的处理单元20被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结构中,能够使得操作性能提高。(2)参照图4到图5B,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参见图5A中除了显影剂盒6M之外的各个显影剂盒6),设置在显影剂盒6上的轮毂67通过与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接合由按压表面32D按压(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轮毂67)。另一方面,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参见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轮毂67脱离按压表面32D,以从按压表面32D的按压中释放(参见图4中虚线所示的轮毂67)。
如此,由于设置在显影剂盒6上的与按压表面32D接合以及从按压表面32D脱离的轮毂67的简单结构,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盒6在轮毂67上由按压表面32D按压(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轮毂67),并且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轮毂67从按压表面32D的按压中释放(参见如图4中虚线所示的轮毂67)。(3)如图3所示,轮毂67被设置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的显影剂辊5的纵向(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同时具有按压表面32D的按压凸轮32(同样参见图4)被设置在与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显影剂盒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重合的位置。
如此,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轮毂67被对应于轮毂67的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参见图4)按压,借此由按压表面32D按压的各个显影剂盒6的姿态在宽度方向上各自的位置处不是散乱的,而是稳定的。(4)由抵接部69抵接的显影剂盒6的被抵接部66被设置在显影剂盒6在与上述指定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同样参见图2)。
如此,设置在显影剂盒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的被抵接部66由抵接部69抵接(参见图6),借此,与其中在宽度方向上只设置一个被抵接部66的情形相比,由抵接部69抵接的各个显影剂盒6能够稳定地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参见图6和7所示的显影剂盒6M)。(5)设置在显影剂盒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被抵接部66被配置在沿着宽度方向的直线L上,借此抵接部69能够同时抵接被抵接部66。如此,当被抵接部66由抵接部69抵接时,显影剂盒6能够稳定地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6)如图6所示,主体壳体2配备有使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处理单元20通过的安装口71,并且抵接部69被配置在从安装口71被暴露的位置。如此,抵接部69抵接显影剂盒6的被抵接部66的状态能够被肉眼看到。(7)显影剂盒6向着处理单元20至主体壳体2的安装方向(向着后侧的方向)的上游侧(前侧)倾斜,借此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参见图6和7所示的显影剂盒6M)。
被抵接部66被配置在各个显影剂盒6中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前侧)。因此,与其中被抵接部66被配置在安装方向的下游侧(后侧)的情形相比,需要花时间使抵接部69抵接被抵接部66,借此显影剂盒6能够确保从第二姿态到第一姿态的大的变化量。更具体地说,在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前后,被抵接部66的高度可以显著地改变。因此,即便第二姿态显著地不同于第一姿态,被抵接部66由抵接部69抵接以使得显影剂盒6能够可靠地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处理单元20被沿着指定方向(前后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1的主体壳体2,如图1所示。
处理单元20包括抽出单元21、由抽出单元21支撑的多个感光鼓3以及可拆卸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的多个显影剂盒6,其中,多个感光鼓3呈在前后方向并排配置的状态,在多个感光鼓3上形成静电潜像,多个显影剂盒6包括与相应的感光鼓3相对的显影剂辊5。
如图2所示,处理单元20进一步包括按压凸轮32。各个按压凸轮32被设置在抽出单元21上,并且在按压表面32D(参见图4)上按压相应的显影剂盒6以使得显影剂辊5指向相应的感光鼓3(同样参见图1)。如此,与其中设置在处理单元20外部(举例来说,主体壳体2侧)的构件按压显影剂盒6的情形相比,压力能够被稳定地施加至显影剂盒6,并且能够阻止抽出单元21(全部的处理单元20)随由按压凸轮32按压的显影剂盒6一起移动。
如图4到5B所示,在抽出单元21中,显影剂盒6能够转换至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按压的第一姿态(参见图5A所示的除显影剂盒6M之外的各个显影剂盒6)和从按压表面32D的按压中释放并可从抽出单元21中拆卸下来的第二姿态(参见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辊5能够与相应的感光鼓3压力接触,借此通过顺利地将色粉馈送至感光鼓3以将感光鼓3的静电潜像显影并实现极优良的图像形成。
如此,显影剂盒6在图像形成中采取第一姿态。因此,当显影剂盒6被安装至抽出单元21时,显影剂盒6首先采取第二姿态并且此后转换到第一姿态,以完全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如果保持在第二姿态(参见如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与其中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形相比,显影剂盒6未被完全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并且显影剂辊5对感光鼓3的接触压力较弱(或者显影剂辊5与感光鼓3分离)。因此,显影剂辊5无法顺利地将色粉馈送至感光鼓3,则难以形成优良的图像。
因此,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所有的显影剂盒6必须处于第一姿态,如图1所示。如果当将显影剂盒6安装至抽出单元21时用户需要确认是否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以及如果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而用户需要使得显影剂盒6进入第一姿态,则处理单元20不便于操纵。如果用户忘记该流程,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处理单元20可能就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
因此,各个显影剂盒6包括被抵接部66,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同时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该被抵接部66被主体壳体2抵接,如图6所示。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参见显影剂盒6M)的被抵接部66被主体壳体2抵接以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如图7所示。因此,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体壳体2时,处理单元20中已经处于第二姿态的显影剂盒6自动地转换至第一姿态,而不需要用户进行上述流程,借此打印机1能够可靠地在处理单元20的所有显影剂盒6都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中形成图像。
因此,在其中可拆卸地配备有显影剂盒6的处理单元20被可拆卸地安装至主体壳体2的结构中,能够使得操作性能提高。(9)上述的指定方向(处理单元20至主体壳体2的可拆卸的安装方向)是大致的水平方向(更具体地说,是前后方向),并且各个显影剂盒6从上方可拆卸地安装至抽出单元21,如图5A中所示。如图4所示,显影剂盒6配备有轮毂67,并且当轮毂67位于低于按压表面32D的位置时,按压凸轮32的按压表面32D按压各个轮毂67(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轮毂67)。
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参见图5A所示的显影剂盒6M),轮毂67位于高于按压表面32D的位置(参见图4中虚线所示的轮毂67),而当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时,轮毂67移动至低于按压表面32D的位置(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轮毂67)。
如此,由于设置在显影剂盒6上的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位于高于按压表面32D的位置并且当显影剂盒6从第二姿态转换至第一姿态时移动至低于按压表面32D的位置的轮毂67的简单结构,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一姿态时,显影剂盒6在轮毂67上由按压表面32D按压(参见图4中实线所示的轮毂67),并且当显影剂盒6处于第二姿态时,轮毂67从按压表面32D的按压中释放(参见如图4中虚线所示的轮毂67)。<4.变形例>
虽然在如图1所示的打印机1中感光鼓3被由扫描单元7发射的激光束曝光,但是可以用LED取代扫描单元7,替代地使感光鼓3曝光。
如上所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说明性的和示范性实例。以上公开的内容并非意欲被精确地遵循以限制本发明。根据上文的说明,可以通过使本发明具体化而作出各种变形例和变化例。实施例被选择和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主要的和实际的应用方案,其允许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各种实施例以及适合于预想的特定使用的各种变化例中使用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将由附后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效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和感光单元,所述感光单元沿着指定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单元包括:
框架;
在所述指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状态下由所述框架支撑的多个感光体,在所述多个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多个盒,所述多个盒包括与对应的所述感光体相对的显影剂载体,并且所述多个盒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框架;以及
按压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用于按压所述盒以使所述显影剂载体指向所述对应的感光体,
各个盒在所述框架中能够转换至被所述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所述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配备有抵接部,当所述感光单元被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时,所述抵接部抵接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盒,借此使得所述盒进入所述第一姿态,
各个盒包括由所述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
各个盒通过向着所述感光单元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倾斜,从所述第二姿态转换至所述第一姿态,以及
所述被抵接部被配置在各个盒中所述安装方向的上游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各个盒配备有被按压部,
当所述盒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被按压部与所述按压部接合以被所述按压部按压,以及
当所述盒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被按压部从所述按压部脱离以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按压部被设置在各个盒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上的两侧,以及
所述按压部被设置在与被安装至所述框架的各个盒在纵向上的两侧重合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抵接部被设置在所述盒在所述指定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两端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在所述盒的两端部上的所述被抵接部被配置在沿着所述正交方向的直线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配备有安装口,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所述感光单元通过所述安装口,以及
所述抵接部被配置在从所述安装口暴露的位置。
7.一种沿着指定方向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主体的感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
在所述指定方向上并排配置的状态下由所述框架支撑的多个感光体,在所述多个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多个盒,所述多个盒包括与对应的感光体相对的显影剂载体,并且所述多个盒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框架;以及
按压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用于按压所述盒以使所述显影剂载体指向所述对应的感光体,其中各个盒在所述框架中能够转换至被所述按压部按压的第一姿态以及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中释放并且可从所述框架拆卸的第二姿态,并且各个盒包括被抵接部,当所述感光单元被安装至所述设备主体而所述盒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被抵接部被所述设备主体抵接,并且
当所述感光单元被安装至所述设备主体时,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盒的所述被抵接部被所述设备主体抵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盒通过向着所述感光单元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借此从所述第二姿态转换至所述第一姿态,
所述被抵接部被配置在各个盒中所述安装方向的上游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定方向是大致水平的方向,
所述盒从上方被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框架,
所述盒配备有被按压部,
当所述被按压部位于低于所述按压部的位置时,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被按压部,
当所述盒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被按压部位于高于所述按压部的位置,以及
当所述盒从所述第二姿态转换至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被按压部移动至低于所述按压部的位置。
CN2009102461317A 2008-11-28 2009-11-27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 Active CN101750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4936A JP4710965B2 (ja) 2008-11-28 2008-11-28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JP2008-304936 2008-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0949A CN101750949A (zh) 2010-06-23
CN101750949B true CN101750949B (zh) 2012-06-06

Family

ID=42222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461317A Active CN101750949B (zh) 2008-11-28 2009-11-27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346123B2 (zh)
EP (1) EP2207067B1 (zh)
JP (1) JP4710965B2 (zh)
CN (1) CN101750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4635B2 (ja) 2008-12-26 2011-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6819B2 (ja) 2009-09-11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968301B2 (ja) 2009-09-11 2012-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
JP5699631B2 (ja) * 2011-01-27 2015-04-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8833B2 (ja) 2011-03-23 2013-1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642B2 (ja) * 2011-04-22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68487B (zh) * 2011-05-03 2014-08-2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影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793966B2 (ja) 2011-05-30 2015-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6091180B2 (ja) * 2012-11-21 2017-03-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43052B2 (ja) * 2014-11-28 2020-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47277B2 (ja) 2017-08-01 2022-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00730B2 (ja) 2017-08-01 2022-01-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98929B2 (ja) 2017-12-27 2022-07-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17346A (ja) * 2017-12-27 2019-07-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55574B2 (ja) 2018-03-29 2022-10-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19502B2 (ja) 2018-03-30 2022-08-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139655B2 (ja) 2018-03-30 2022-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7167604B2 (ja) 2018-09-28 2022-1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67603B2 (ja) 2018-09-28 2022-1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1089B2 (ja) 2019-01-15 2023-0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72001B2 (ja) 2019-02-22 2023-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72002B2 (ja) 2019-02-22 2023-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55231B2 (ja) 2019-02-22 2023-04-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26893B2 (ja) 2019-06-06 2023-08-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ロワ
JP7352819B2 (ja) 2019-08-09 2023-09-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47150B2 (ja) * 2019-11-18 2023-09-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70199A (ja) * 2022-05-18 2023-12-0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554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000487A (zh) * 2006-01-11 2007-07-18 佳能株式会社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1042550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CN101211134A (zh) * 2006-12-28 2008-07-02 佳能株式会社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8011B2 (en)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2003015378A (ja) * 2001-07-05 2003-01-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EP1637933B1 (en) 2004-08-06 2010-07-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and mechanic connections to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s,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269241B2 (ja) * 2004-08-06 2009-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264B2 (ja) * 2005-09-28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61507B2 (ja) 2005-09-30 2011-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86726B2 (ja) 2005-12-27 2010-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6352A (ja) * 2006-03-20 2007-10-0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882517B2 (ja) * 2006-05-30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6270B2 (ja) * 2006-06-09 2011-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554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000487A (zh) * 2006-01-11 2007-07-18 佳能株式会社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1042550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CN101211134A (zh) * 2006-12-28 2008-07-02 佳能株式会社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28336A (ja) 2010-06-10
US20100135693A1 (en) 2010-06-03
CN101750949A (zh) 2010-06-23
US9014594B2 (en) 2015-04-21
EP2207067B1 (en) 2015-04-15
JP4710965B2 (ja) 2011-06-29
EP2207067A2 (en) 2010-07-14
US20130114973A1 (en) 2013-05-09
EP2207067A3 (en) 2011-09-21
US8346123B2 (en) 201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0949B (zh)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感光单元
US7555238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angularly shifted belt unit
CN100592223C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和显影剂盒
CN101308357B (zh) 成像设备
CN102053531B (zh) 显像剂存储容器、显像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US8831473B2 (en)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12724C (zh)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2023556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串联式感光单元
US9983541B2 (en) Positioning features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of a replaceable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US86391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CN100422868C (zh) 电子照相印制机
CN103425021A (zh) 成像设备
KR20080075913A (ko) 전자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1211134A (zh)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CN102207707A (zh)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装置的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45895C (zh) 电子照相印制机
US9158232B2 (en) Developer container,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veloping device
CN102193471A (zh) 图像形成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50196205A1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1546151B (zh)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装置的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743581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14153B (zh) 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
CN10463544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供纸盒
CN102193367A (zh) 图像形成设备的感光体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