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6635A - 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6635A
CN101746635A CN200910252066A CN200910252066A CN101746635A CN 101746635 A CN101746635 A CN 101746635A CN 200910252066 A CN200910252066 A CN 200910252066A CN 200910252066 A CN200910252066 A CN 200910252066A CN 101746635 A CN101746635 A CN 101746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slice body
press section
opening
eductio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52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6635B (zh
Inventor
吉田健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46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6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6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03G15/6576Decurling of shee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5Restoring form
    • B65H2301/51256Removing waviness or curl, smoot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2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薄片体排出装置用于排出弯曲的薄片体,其包括:具有第一壁的壳体;排出部,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开口,将薄片体排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按压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能在所述开口的外侧按压正在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所述薄片体;以及移动单元,使所述按压部沿着所述开口进行移动。由此,能够校正多种尺寸的薄片体的弯曲。

Description

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体排出装置以及具有该薄片体排出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薄片体排出装置一边校正因调色剂的定影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而导致的薄片体两侧边缘部上的弯曲,一边排出该薄片体。
背景技术
通常,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图像形成处理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之后,使薄片体经过加热辊与加压辊之间,在薄片体上定影调色剂图像。在所述定影处理的过程中,薄片体偶尔因所传导的热而产生弯曲。
作为校正薄片体弯曲的手法,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270642号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校正薄片体弯曲的防卷构件。防卷构件例如在薄片体正向出纸盘排出的期间,可以按压向上翘曲而弯曲的薄片体的两侧边缘。在薄片体向出纸盘排出的过程中,薄片体的两侧边缘被防卷构件按压,薄片体的表面恢复到平直。然而,防卷构件虽然可以暂时/一瞬间校正薄片体的弯曲,不过不能完全校正薄片体的弯曲。因此,薄片体在出纸盘上再要产生弯曲。
此外,作为校正薄片体弯曲的其它手法,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44771号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以可摇动的状态垂下的按压板。由于出纸盘上的薄片体的两侧边缘都被按压板按压,因此,先排出的薄片体的两侧边缘部的弯曲不会阻碍随后排出来的薄片体。
然而,这些手法只能应用于一个尺寸的薄片体。例如,设置成可按压最大尺寸的薄片体两侧边缘的防卷构件或按压板,不能按压小尺寸的薄片体的两侧边缘。因此,小尺寸的薄片体的弯曲不能得到校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校正多种尺寸的薄片体弯曲的薄片体排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薄片体排出装置,用于排出弯曲的薄片体,其包括:具有第一壁的壳体;排出部,使薄片体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按压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能在所述开口的外侧按压正在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所述薄片体;以及移动单元,使所述按压部沿着所述开口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形成在壳体的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薄片体。按压部能按压薄片体。由此,能适当地校正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移动单元使按压部沿着开口进行移动。因此,能适当地将按压部配置在薄片体的弯曲部分,可以校正多种尺寸的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部,加热所述薄片体,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以及如上所述结构的薄片体排出装置。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利用定影部的热量定影在薄片体上。定影部的热量使薄片体的两侧边缘产生弯曲。薄片体通过形成在壳体的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按压部能按压薄片体。由此,能适当地校正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移动单元使按压部沿着开口进行移动。因此,能适当地将按压部配置在薄片体的弯曲部分,可以校正多种尺寸的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表示取下正面盖的状态。
图2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和薄片体排出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的组装立体图。图5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的一对按压板相互间隔最大距离。
图6是图4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的组装立体图。图6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的一对按压板相互间隔最小距离。
图7A是表示传导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7B是图3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的转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传导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立体图。图8A表示的致动器的磁体连杆配置在突出位置。
图8B是表示传导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立体图。图8B表示的致动器的磁体连杆配置在进入位置。
图9A是校正部及传导组件的俯视图。其中磁体连杆配置在进入位置,解除了齿轮的齿和齿条的齿之间的啮合。
图9B是表示图9A所示的传导组件的筒状齿轮和转动构件啮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10A是校正部及传导组件的俯视图。其中磁体连杆配置在突出位置,齿轮的齿和齿条的齿相互啮合。
图10B是表示图10A所示的传导组件的筒状齿轮和转动构件相啮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图3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校正弯曲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不具有校正部的薄片体排出装置排出薄片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的“正面”、“背面”、“上”、“下”、“左”、“右”等表示方向的用语只不过是用于使说明更清楚而已,并不限定本发明。在没有特地说明的情况下,“正面”以及与其类似的用语指的是操作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者所在的方向。并且,“背面”以及与其类似的用语指与“正面”相反的一侧,“左”、“右”以及与其类似的用语指的是以“正面”为基准靠“左侧”或“右侧”的方向。“薄片体”这一用语指的是复印纸、描图纸(tracing paper)、厚纸、OHP薄片体以及可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其它薄片体。“薄片体的侧边边缘”或者与其类似的用语表示与薄片体的输送方向大致平行的薄片体边缘。在没有特地说明的情况下,“上游”、“下游”以及与其类似的用语指的是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盖被除掉,以表示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结构的一部分。此外,虽然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体内出纸型的复印机,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具有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以及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其它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大体呈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1。壳体11包括大体呈长方体形状的下部壳体111、配置在下部壳体111上方的扁平的上部壳体112以及配置在下部壳体111和上部壳体112之间的连接壳体113。
连接壳体113从下部壳体111的左部向上部壳体112的左部延伸。上部壳体112通过连接壳体113支撑在下部壳体111上。因此壳体11大体呈C字形状。由下部壳体111、上部壳体112及连接壳体113所包围的空洞部用作出纸部15,用于排出并贮存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一般而言,设有这样的出纸部15的图像形成装置被称为体内出纸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那样的沿水平方向的排纸,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排纸。
下部壳体111内部配置有用于贮存薄片体的贮存部14、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2以及用于在薄片体上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部13。在上部壳体112上,设置用于对作为复印来源的原稿图像进行读取的读取部16。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从上部壳体112的前侧边缘向使用者一侧(正面一侧)突出的操作面板17。
图2概略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结构。参照图2及图1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
操作面板17包括数字键171、LCD触摸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172以及操作键。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面板17输入有关图像形成处理的处理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数字键171,例如输入所要印刷的薄片体的张数,也可以利用触摸屏172来调整调色剂的浓度,还可以利用操作键来使电源打开/关闭。
图像读取部16包括在上部壳体112的表面上形成的开口中所安装的接触玻璃161。接触玻璃161用于放置原稿。图像读取部16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上部壳体112上的盖162。盖162用于按压接触玻璃161上的原稿。图像读取部16还包括扫描机构163。扫描机构163对接触玻璃161上的原稿图像进行扫描,将原稿包含的图像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贮存部14包括供纸盒141。供纸盒141可自由装拆地安装在下部壳体111中。供纸盒141容纳多个薄片体P层叠形成的薄片体摞P1。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抽纸辊142,抵接于供纸盒141中的薄片体摞P1的上表面;以及具有位于比抽纸辊142更靠下游的供纸辊143及分离辊144的辊对145,其中供纸辊143用于向图像形成部12送出薄片体P,分离辊144用于使由抽纸辊142所抽出的多张薄片体P中位于下方的薄片体P返回到供纸盒141中。抽纸辊142及辊对145从供纸盒141里面的薄片体摞P1中,将薄片体P一张张地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2。图像形成部12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印刷处理)。虽然在图2中贮存部14仅利用一个供纸盒141,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重叠多个供纸盒141的多层式供纸盒。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手动供纸盘18。手动供纸盘18配置在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下部。支撑轴181形成在手动供纸盘18的右侧边缘。支撑轴181支撑手动供纸盘18。手动供纸盘18在与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大体平行的关闭位置和从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的敞开位置之间,绕支撑轴181进行转动。位于关闭位置的手动供纸盘18关闭从手动供纸盘18到下部壳体111内部的薄片体输送路径。位于敞开位置的手动供纸盘18形成从手动供纸盘18到下部壳体111内部的薄片体输送路径。使用者将薄片体一张张地放在手动供纸盘18上,对该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配置在手动供纸盘18的根端部上方的辊182。辊182将放在供纸盘18上的薄片体向图像形成部12送出。
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维修门19。维修门19配置在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上,位于手动供纸盘18的上方。维修门19在与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大体平行的关闭位置和从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的敞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如果薄片体P卡在下部壳体111内部,使用者可以打开维修门19,找到卡住的薄片体,并除去该薄片体。
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配置在下部壳体111内部的盖构件190。盖构件190与维修门19相邻接。盖构件190的下端部配置在维修门19下端部的上方。盖构件190的下端部包括与下部壳体111连接的支撑部192。盖构件190可以在关闭位置(图2中用实线表示)和敞开位置(图2中用二点虚线表示)之间,绕支撑部192进行转动。位于关闭位置的盖构件190与位于关闭位置的维修门19大体平行。位于敞开位置的盖构件190的上端部相对于下部壳体111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
位于关闭位置的盖构件190的内表面(右表面)形成输送路101,输送路101用于将从供纸盒141及/或手动供纸盘18输送来的薄片体P向图像形成部12引导,然后将该薄片体P从图像形成部12向定影部13引导。位于关闭位置的盖构件190的外表面(左表面)和位于关闭位置的维修门19的内表面(右表面)之间,形成输送路104。输送路104用于将需要进行双面印刷的薄片体向图像形成部12引导。
如上所述,通过敞开维修门19,使用者可以除去卡在输送路104中的薄片体P。并且,通过敞开维修门19及盖构件190,使用者可以找到卡在输送路101中的薄片体P,并除掉该薄片体P。
如上所述,从供纸盒141及/或手动供纸盘18送出来的薄片体P通过盖构件190的右表面和图像形成部12的左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输送路101,被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印刷处理)。
图像形成部12包括设置在下部壳体111中的圆柱形状的感光鼓121。感光鼓121位于连接壳体113的下方。感光鼓121以感光鼓121的轴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图像形成部12还包括用于让感光鼓121的圆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器122。带电器122配置在感光鼓121的右侧。图像形成部12还包括曝光装置123。如上所述,通过扫描机构153生成的原稿图像的数字信号被发送到曝光装置123。曝光装置123按照数字信号将激光照射到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从而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图像形成部12还包括显影装置124。显影装置124向载有静电潜影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提供调色剂,从而在该圆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调色剂是从调色剂容器125向显影装置124提供的。调色剂容器125可自由装拆地安装在下部壳体111中,位于显影装置124的右方(曝光装置123的下方)。在用尽调色剂容器125中的调色剂之后,用新的调色剂容器进行更换。
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位于比感光鼓121更上游的对准辊对102、以及配置在感光鼓121左方的转印辊126。转印辊126的圆周面与感光鼓121的圆周面相抵接,形成夹缝部。对准辊对102用于将输送路101中的薄片体P输送到转印辊126和感光鼓121之间的夹缝部。转印辊126利用静电将感光鼓1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夹缝部的薄片体P上。之后,薄片体P一边保持调色剂图像,一边被输送到定影部13。
图像形成部12还包括配置在感光鼓121上方的清扫装置127。清扫装置127对向薄片体P提供调色剂图像之后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进行清扫。清扫后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再次通过带电器122来带电,用于形成新的调色剂图像。
定影部13包括大体呈圆筒形状的定影辊131以及配置在定影辊131左方的加压辊132。定影辊131的内部设有通电发热体(例如为卤素灯)。加压辊132与定影辊131抵接,在定影辊131的圆周面和加压辊132的圆周面之间形成夹缝部。在薄片体P通过夹缝部的过程中,薄片体P上的调色剂利用来自定影辊131的热能而溶融,并且,加压辊132将薄片体P抵接在定影辊131上,使得调色剂定影在薄片体P上。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薄片体排出装置20。薄片体排出装置20配置在定影部13的上方(下游)。薄片体排出装置20包括出纸辊对40。出纸辊对40与出纸部15邻接,安装在连接壳体113上。定影调色剂图像后的薄片体P被引导到定影部13和出纸辊对40之间延伸的输送路103中,并被输送到出纸辊对40。当使用者操作操作面板17来设定单面印刷时,出纸辊对40将薄片体P输送到出纸部15。而当使用者操作操作面板17来设定双面印刷时,在薄片体P的一部分被排出到连接壳体113的外部之后,出纸辊对40进行反转,以使该薄片体P回到连接壳体113中(转回动作,switchback motion)。此后,薄片体P被引导到所述输送路104中,并且到达输送路101。此时,该薄片体P与刚从供纸盒141及/或手动供纸盘18输送来的薄片体P相比,翻转了其正面和背面。薄片体P从输送路101向图像形成部12被输送。此后,图像形成部12在薄片体P的背面形成图像,并且,定影部13将薄片体P背面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体P上。接着,进行双面印刷后的薄片体P被引导到输送路103中,并通过出纸辊对40排出到连接壳体113的外部。
出纸部15包括用于放置由出纸辊对40送出来的薄片体P的出纸盘151。被执行印刷处理后的多张薄片体P层叠在出纸盘151上。
图3是利用图2说明的定影部13和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正剖面图。参照图3,进一步说明定影部13及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结构。
定影部13除了定影辊131及加压辊131之外,还包括围绕这些辊的盖体133。定影辊131配置在盖体133内部的右侧空间,加压辊132配置在左侧空间。如上所述,加压辊132的圆周面与定影辊131的圆周面抵接,形成夹缝部。如上所述,定影辊131的内部设有通电发热体134(例如为卤素灯)。通过对通电发热体提供电力,通电发热体134发热,对定影辊131进行加热。
盖体133包括位于定影辊131及加压辊132下方的底板、以及位于定影辊131及加压辊132上方的顶板。底板包括送入口133a,该送入口133a大体位于形成在定影辊131和加压辊132之间的夹缝部的正下方。顶板包括送出口133b,该送入口133b大体位于形成在定影辊131和加压辊132之间的夹缝部的正上方。送入口133a、夹缝部及送出口133b沿上下方向排列。送入口133a用于使在图像形成部12中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后的薄片体P送入。送出口133b用于使被定影了调色剂图像后的薄片体P送出。
在定影部13和薄片体排出装置20之间延伸的输送路103的途中部分设有大体呈三角柱形状的转换导向构件105。大体配置在送出口133b正上方的转换导向构件105用于使薄片体P的输送路径在朝向出纸盘151的路径和朝向壳体11(参照图1)的左部所形成的体外出纸盘(图中未表示)的路径之间进行转换。当转换导向构件105将薄片体P的输送路径设为朝向出纸盘151的路径时,从送出口133b送出的薄片体P排出到出纸盘151上。
通过送入口133a送入盖体133中的薄片体P在定影辊131和加压辊132之间的夹缝部受到由定影辊131提供的热能,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体P上。此时,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体P的右侧面(在图3中)。薄片体P的右侧面直接接受来自定影辊131的热能。其结果,薄片体P的右侧面产生热膨胀,相对于薄片体P的左侧面变长。结果,从盖体133排出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向左方弯曲。
当转换导向构件105将薄片体P的输送路径设定为朝向出纸盘151的路径时,输送路103弯曲成逆L字形状,从送出口133b到出纸辊对40延伸。因此,要通过出纸辊对40排出到出纸盘151上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向上方弯曲。
薄片体排出装置20包括按压如此弯曲的薄片体P两侧边缘的校正部50。
图4是参照图2及图3来说明的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4及图3,说明薄片体排出装置20。
用于排出薄片体P的薄片体排出装置20包括从连接壳体113(参照图1)的正面向背面延伸的大体呈长方体形状的外壳30(壳体)。外壳30包括正面板31和背面板32。正面板31配置在外壳30的正面侧端部,背面板32配置在外壳30的背面侧端部。外壳30还包括在正面板31的左侧边缘和背面板32的左侧边缘之间延伸的左侧板33和在正面板31的右侧边缘和背面板32的右侧边缘之间延伸的右侧板34(第一壁)。在右侧板34上,形成沿右侧板34的长边方向(从正面一侧到背面一侧)延伸的开口341。薄片体P通过开口341排出到出纸盘151上。外壳30还包括顶板35。顶板35形成外壳30的上表面。顶板35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形成有凹部。凹部沿外壳30的长边方向(从正面一侧到背面一侧)延伸。外壳30的底部敞开。顶板35的内表面(下表面)形成输送路103的一部分。因此,由转换导向构件105引导到出纸盘151的薄片体沿顶板35的内表面进行移动。然后,该薄片体通过出纸辊40排出到出纸盘151上。
薄片体排出装置20还包括在外壳30的右侧板34上所形成的开口341中配置的出纸辊对40(排出部),该出纸辊对40使薄片体P通过开口341进行排出。出纸辊对40包括上侧辊41和配置在上侧辊41下方的下侧辊42。图4中表示四个上侧辊41和四个下侧辊42,这些辊的圆周面相互接触。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不到四个的上侧辊41及下侧辊42,或者,也可以采用超过四个的上侧辊41及下侧辊42。
多个上侧辊41通过辊轴411相互连接。辊轴411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外壳30的正面板31及背面板32。与背面板32连接的辊轴411的端部安装齿轮412。电动机M(驱动源)的驱动力传导给齿轮412,使得辊轴411与上侧辊41一体且同心地进行转动。其中,也可以将齿轮412与电动机M的驱动轴上所安装的驱动齿轮相啮合来给齿轮412传导驱动力,或者,还可以利用设置在电动机M和齿轮412之间的变速机来给齿轮412传导驱动力。
电动机M形成为可向正反双向转动。例如,在电动机M正转时,薄片体P向出纸盘151被输送。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为执行双面印刷而使薄片体P进行转回动作时,电动机M进行反转。
下侧辊42包括辊轴421。辊轴421在外壳30中可转动地支撑于与右侧板34邻接配置的多个支架342上。多个支架342向上侧辊41延伸,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体呈U字形状的开口343(参照图3),形成为可以支撑辊轴421的两端。例如螺旋弹簧(图中未表示)给辊轴421的两端施加朝向上方的作用力,使得下侧辊42的圆周面抵接在上侧辊41的圆周面上。到达出纸辊对40的薄片体P一边被上侧辊41及下侧辊42夹持,一边向供纸盘151送出。
薄片体排出装置20还包括校正部50。校正部50将由出纸辊对40朝向供纸盘151送出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向下方按压,校正薄片体P两侧边缘的弯曲。校正部50包括:底座51,其剖面呈L字形,分别配置在正面板31及背面板32附近;以及一对齿条52(移动单元,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从各底座51朝向外壳30的长边方向中央位置延伸(沿右侧板34的开口341延伸)。一对齿条52的齿521彼此相对。校正部50还包括配置在一对齿条52之间的转动构件53(移动单元)。转动构件53包括与一对齿条52的齿521相啮合的小齿轮531以及与小齿轮531的下表面连接的齿条式传动构件532,该齿条式传动构件532与小齿轮531为同心,大体呈圆板形状。齿条式传动构件532的直径大于小齿轮531的直径。齿条式传动构件532的下表面形成有齿条的齿533。齿条的齿533每隔相同距离设置成辐射形,并且向下方突出。校正部50还包括可摇动地与底座51连接的按压板54。
各底座51还包括水平板511、从水平板511的右侧边缘向下方延伸的垂直板512、以及从垂直板512的下侧边缘向右方突出的一对支架513。一对支架513用于支撑按压板54。
外壳30的顶板35的右侧部分具有用于引导底座51的一对引导板351。一对引导板351是沿外壳30的右侧边缘配置的大体呈矩形的薄板。一对引导板351分别包括引导开口352。引导开口352分别与外壳30的右侧边缘大体平行地延伸。水平板511的底面具有向下方突出的肋514。肋514插入引导开口352中,引导开口352引导底座51及与其连接部分进行移动。
一对齿条52中一个齿条52的齿521朝向右侧。另一个齿条52的齿521朝向左侧。用于支撑具有朝向右侧的齿521的齿条52的底座51安装在前方的引导板351上。用于具有朝向左侧的齿521的齿条52的底座51安装在后方的引导板351上。此时,一对齿条52的彼此相对的边缘(形成有齿52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与小齿轮531的直径大体相同。
在一对引导板351之间,设置有稍微高于引导板351上表面的薄板状的安装台534。安装台534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535。贯通孔535的直径比小齿轮531的直径大,并且比齿条式传动构件532的直径小。转动构件53安装在安装台534的下表面,小齿轮531通过贯通孔535从安装台534向上方突出。在安装台534的下方还设置传导组件60。传导组件60支撑转动构件53,并且使之进行转动。
图5及图6是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组装立体图。图5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一对按压板54相互间隔最大距离。图6所示的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一对按压板54相互间隔最小距离。参照图4、图5、图6,进一步说明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结构。
如果由传导组件60使转动构件53转动,则与小齿轮531啮合的齿条52及与齿条52连接的构件沿外壳30的右侧边缘平行地进行移动。在转动构件53向一个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一对按压板54沿右侧板34的开口34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在转动构件53向另一个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一对按压板54沿右侧板34的开口341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优选的是,一对按压板54以开口341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相对称地进行移动。
各按压板54(按压部: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包括大体呈矩形的主板541、与主板541的上侧边缘向上方延伸的一对突片542、以及从各突片542延伸的轴543。一对轴543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并可摇动地支撑在支架513上。突片542外表面之间的尺寸比一对支架513内表面之间的尺寸小。因此一对突片542可以插入一对支架513之间。
各支架513的上表面上,沿其起端边缘形成凹沟513a。轴543嵌入凹沟513a中,按压板54可摇动地连接在支架513上。按压板54被正排出的薄片体P推向上方。
主板541覆盖外壳30的右侧板34上形成的开口341的一部分。主板541的位置可以按照通过开口341排出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进行调整。通过开口341排出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一边将主板541推向上方,一边朝向供纸盘151。在此期间,薄片体P上表面的两侧边缘被主板541的自重按压,校正弯曲。
图7A是传导组件60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从下方观察的转动构件53的立体图。图8A及图8B是传导组件60的组装立体图。其中,为了明确表示传导组件60的结构,图7A、图8A、图8B中没有表示安装台534。参照图7A、图7B、图8A、图8B,对传导组件60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传导组件60(传导部)给齿条52和转动构件53传导来自电动机M的驱动力,用于使按压板54沿外壳30的右侧板34进行移动。传导组件60包括致动器61(第一致动器/第二致动器)。致动器61包括大体呈长方体形状的壳体611、安装在壳体611内部的电磁开关(solenoid switch,图中未表示)和螺旋弹簧(图中未表示)、以及具有与电磁开关连接的前端部和位于壳体611外部的后端部的磁体连杆612。磁体连杆612的前端部比磁体连杆612的后端部更靠近正面一侧。
壳体611与图4所示的前方的引导板351邻接配置,并且位于前方的引导板351的下方。壳体611内部的螺旋弹簧对磁体连杆612施加朝向后方的作用力。因此,在给壳体611内部的电磁开关提供电力之前,如图8A所示,磁体连杆612位于向后方突出的突出位置。而在给壳体611内部的电磁开关提供电力,使电磁开关激磁之后,如图8B所示,电磁开关克服螺旋弹簧使磁体连杆612进入壳体611内部,使得磁体连杆612位于进入位置。如此,磁体连杆612沿辊轴421的轴的方向进行移动。
大体呈圆筒形的磁体连杆612具有开口613。开口613从磁体连杆612的后端部向前端部延伸。磁体连杆612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614。
传导组件60还包括操作臂62。操作臂62包括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大体呈矩形的安装板621和从安装板621的右侧边缘向右方延伸并向上下方向伸展的臂板622。安装板621插入磁体连杆612的开口613中。安装板62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623。在安装板621插入开口613中期间,磁体连杆612的贯通孔614和安装板621的贯通孔623沿上下方向排列。销615在插入贯通孔614和623中后被进行铆接处理,使得操作臂62安装在磁体连杆612上。操作臂62相对于磁体连杆612不进行移动。
从安装板623的贯通孔623的中心到臂板622右侧端部的距离与从磁体连杆612的轴到上侧辊41的辊轴411的轴的距离大体相同。臂板622的右侧端部形成有半圆形的缺口624。缺口624与辊轴411的剖面形状可相互补充。缺口624与辊轴411相啮合。当磁体连杆612在突出位置与进入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时,臂板622的右侧端部以保持缺口624与辊轴411相啮合的状态,在辊轴411上进行滑动。
传导组件60还包括筒状齿轮63。在从正面板31数第二个上侧辊41(参照图4)的后端面与操作臂62之间配置筒状齿轮63。上侧辊41的辊轴411插入筒状齿轮63的内部,筒状齿轮63在辊轴411上进行滑动。在筒状齿轮63的圆周面上,沿其前端边缘形成齿轮的齿632。齿轮的齿632与转动构件53的齿条式传动构件532的齿533相啮合。从齿轮的齿632向后方延伸的大体呈圆筒形的胴部631具有一对开口633。一对开口633彼此相对。开口633与辊轴411的轴平行地延伸。辊轴411具有与辊轴411的轴正交延伸的贯通孔413,该贯通孔413与一对开口633相连通。连接销43插入一对开口633及贯通孔413中。此时,连接销43的两端与开口633相啮合。因此,辊轴411的转动传导到筒状齿轮63上,使得筒状齿轮63及辊轴411一体进行转动。
传导组件60还包括螺旋弹簧64(第二致动器/第一致动器)。螺旋弹簧64配置在从正面板31数第二个上侧辊41(参照图4)的后端面与筒状齿轮63的前端方面之间,并且包围辊轴411。螺旋弹簧64对筒状齿轮63施加朝向后方的作用力。筒状齿轮63利用磁体连杆612在突出位置和进入位置之间进行的移动以及螺旋弹簧64,沿辊轴411进行往返移动。筒状齿轮63的开口633确定筒状齿轮63的移动范围。
如图8A所示,如果磁体连杆612向突出位置移动,操作臂62就向后方移动,并且螺旋弹簧伸长。此时,筒状齿轮63的齿632与转动构件53的齿条的齿533相啮合(第一位置)。
如图8B所示,当致动器61启动,使得电磁开关激磁时,磁体连杆612向进入位置移动。在此期间,臂板622一边推筒状齿轮63一边向前方移动。此时,螺旋弹簧64被压缩。并且,解除齿轮的齿632和齿条的齿533之间的啮合(第二位置)。如此实现将来自电动机M的驱动力传导或不传导给转动构件53。筒状齿轮63的开口633的长度被设定为,可以实现所述齿轮的齿632和齿条的齿533之间的啮合及其解除的长度。
此外,在一体形成臂板622和筒状齿轮63的情况下,不需设置螺旋弹簧64。在这种情况下,当磁体连杆612在突出位置和进入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时,臂板622和筒状齿轮63一体进行往复移动。由此可以实现齿轮的齿632和齿条的齿533之间的啮合及其解除。此外,也可以改变致动器61及/或螺旋弹簧64的安装方向,在磁体连杆612位于突出位置时解除筒状齿轮63与转动构件53相啮合,而在磁体连杆612位于进入位置时使筒状齿轮63和转动构件53相啮合。
此外,也可以采用板簧、卷簧等对臂板622施加作用力的其它构件,来代替螺旋弹簧64。
图9A是传导组件60的俯视图,其中磁体连杆612位于进入位置。在图9A中,齿轮的齿632和齿条的齿533之间的啮合被解除。图9B是表示传导组件60的筒状齿轮63与转动构件53啮合状态的放大图,其中表示臂板622、转动构件53、筒状齿轮63及螺旋弹簧64的相对位置关系。图10A是传导组件60的俯视图,其中磁体连杆612位于突出位置。在图10A中,齿轮的齿632啮合在齿条的齿533上。图10B是表示传导组件60的筒状齿轮63与转动构件53啮合状态的放大图,其中表示臂板622、转动构件53、筒状齿轮63及螺旋弹簧64的相对位置关系。参照图9A到图10B,对传导组件60的动作进行说明。
电流被提供给图9A所示的致动器61的壳体611内部所设置的电磁开关上,从而使电磁开关激磁。其结果,磁体连杆612进入壳体611内部,位于进入位置。其结果,与磁体连杆612连接的臂板622向前方移动。在此期间,臂板622的右侧端部一边抵接于筒状齿轮63的后端面,一边将筒状齿轮63向前方推出。筒状齿轮63边向前方移动,边压缩螺旋弹簧64。其结果,筒状齿轮63的齿632离开转动构件53的齿条的齿533,从而解除齿轮的齿632和齿条的齿533之间相啮合(参照图9B)。因此,不管上侧辊41的辊轴411是否进行转动,转动构件53也不进行转动。因此,在此期间齿条52以及与其连接的构件(例如是按压板54)保持静止。
图10A中,停止了对致动器61的壳体611内部所设置的电磁开关提供电力。此时,磁体连杆612利用致动器61的壳体611内部所设置的螺旋弹簧向后方推出,并且,臂板622被上侧辊41的辊轴411上安装的螺旋弹簧64向后方推出。此外,也可以仅利用螺旋弹簧64来使臂板622及磁体连杆612向后方推出。在此情况下,在致动器61的壳体611内部不需要设置螺旋弹簧。磁体连杆612利用所述螺旋弹簧64(和/或壳体611内部的螺旋弹簧)到达突出位置,并且,筒状齿轮63向后方移动,使得筒状齿轮63和齿轮的齿632啮合到转动构件53的齿条的齿533上。其结果,电动机M(参照图4)的驱动力按照辊轴411后端上所安装的齿轮412、辊轴411、连接销43(参照图7)、筒状齿轮63的胴部631、齿轮的齿632以及齿条的齿533的顺序,依次进行传导。其结果,转动构件53转动,与转动构件53的小齿轮531啮合的一对齿条52向彼此离开的方向或者彼此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伴随着一对齿条52的移动,与齿条52连接的按压板54也向彼此离开的方向或彼此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据此,可以控制遮断给电磁开关提供电力的时间,从而例如按照使用者利用操作面板17(参照图1)来指定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获得与该距离相一致的一对按压板54之间的距离。当一对按压板54之间的距离与使用者利用操作面板17(参照图1)所指定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相一致时,就给电磁开关提供电力,从而停止按压板54进行移动。此后,按压板54可以按压被排出的薄片体541的两侧边缘。这种控制例如由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参照图1)的整体动作的控制部(例如为CPU)来执行。控制部例如可以参照电动机M的转动角度和使用者的输入,来使一对按压板54之间的距离与使用者利用操作面板17(参照图1)所指定的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相一致。
此外,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即:在遮断给电磁开关提供电力的期间使按压板54保持静止,而在给电磁开关提供电力的期间使按压板54进行移动。
图11是参照图4至图10来说明的薄片体排出装置20的立体图,图12是不具有校正部50的薄片体排出装置20A的立体图。参照图11及图12,对利用按压板54的弯曲校正进行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如果齿轮412通过电动机M(参照图4)进行转动,则包括上侧辊41及下侧辊42(参照图4)的出纸辊对40一边夹持薄片体P,一边排出该薄片体P。如图11所示,薄片体P的前端边缘将按压板54推向上方,使按压板54成为沿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横着设置的状态。因此,薄片体P的自重施加到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校正薄片体P的两侧边缘弯曲。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如果不设置校正部50,薄片体P保持其两侧边缘向上弯曲的状态进行排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图像形成装置10作为例子,但本发明的原理还可以适用于具有对薄片体的一个表面施加热能的机构的任意装置,或者要对弯曲的薄片体进行处理的其它任意装置。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用于使出纸辊对40驱动的电动机的驱动力来将按压板54进行移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连接针对转动构件53的其它驱动源,从而使按压板54进行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齿条52和小齿轮531相啮合,从而使一对按压板54以开口341的中央部分为中心相对称地进行移动,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一个按压板54沿开口341进行移动。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具有用于检测薄片体P侧边边缘位置的传感器。按照传感器的输出,可以使按压板54移动到与薄片体P的侧边边缘相符的位置上。作为检测薄片体P的侧边边缘位置的传感器,例如有沿薄片体P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光敏传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齿条52和小齿轮531相啮合来将一对按压板54进行联动,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使一对按压板54分别独立进行移动。由此,例如可以使一对按压板54分别独立地移动到与薄片体P的侧边边缘相符的位置上。或者,也可以使一个按压板54或一对按压板54中的一个按压板移动到与薄片体P的侧边边缘相符的位置上。
上述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体排出装置用于排出弯曲的薄片体,其包括:具有第一壁的壳体;排出部,使薄片体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按压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能在所述开口的外侧按压正在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所述薄片体;以及移动单元,使所述按压部沿着所述开口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形成在壳体的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薄片体。按压部能按压薄片体。由此,能适当地校正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移动单元使按压部沿着开口进行移动。因此,能适当地将按压部配置在薄片体的弯曲部分,可以校正多种尺寸的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具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
采用所述结构,可以在多个部位校正薄片体的弯曲。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按压部及所述第二按压部能沿着所述开口向彼此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按照薄片体的尺寸改变,可高效率地使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移动到适当位置。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按压部及所述第二按压部能以所述开口的中央部为中心相对称地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按照薄片体的尺寸改变,可更高效率地使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移动到适当位置。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薄片体包括第一薄片体和具有与该第一薄片体的宽度不同的宽度的第二薄片体;所述按压部能在按压所述第一薄片体的侧边边缘的第一按压位置和按压所述第二薄片体的侧边边缘的第二按压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按照薄片体的尺寸改变,可高效率地使按压部移动到薄片体的边缘部。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利用该按压部的自重来按压所述薄片体的上表面。
采用所述结构,不需采用按压薄片体的特别的机构,就能够校正薄片体,因此可以简化薄片体排出装置的结构。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具有轴,该轴在所述开口的上方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采用所述结构,可以使按压部支撑成能够进行转动。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按压部被正在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所述薄片体向上方转动。
采用所述结构,按压部不阻碍薄片体进行排出。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排出部在所述薄片体的一个表面被加热后排出该薄片体;所述移动单元包括: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按压部连接,并且沿着所述开口延伸;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按压部连接,并且沿着所述开口延伸;以及转动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齿条及所述第二齿条啮合的小齿轮。
采用所述结构,因薄片体的一个表面被加热而使薄片体的两端部产生弯曲。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以及与这些齿条相啮合的小齿轮使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进行相对称的移动动作。因此,为了校正薄片体两端的弯曲,适当地配置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薄片体排出装置还包括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转动构件进行正转及反转。
采用所述结构,可以根据驱动源的转动方向,使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选择性地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及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薄片体排出装置还包括传导部,该传导部使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所述排出部传导给所述转动构件;其中,所述排出部具有通过所述驱动源进行转动的轴、以及与所述轴一体转动且使所述薄片体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辊;所述传导部具有安装在所述轴上且与该轴一起转动的筒状齿轮;所述转动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齿轮相啮合的齿条的齿。
采用所述结构,排出部的轴及辊通过驱动源进行转动。排出部的轴上安装作为传导部的筒状齿轮。筒状齿轮与转动构件的齿条的齿相啮合。由此,使排出部驱动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传导到转动构件,用于使按压部移动。因此,利用一个驱动源就可以使排出部和移动单元都进行动作,实现薄片体排出装置的小型化。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筒状齿轮能在与所述齿条的齿相啮合的第一位置和解除与所述齿条的齿相啮合的第二位置之间,沿着所述轴进行往复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当筒状齿轮位于第一位置时,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导到转动构件,使得按压部移动。当筒状齿轮位于第二位置时,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不传导给转动构件,使得按压部保持静止状态。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传导部还具有致动器,该致动器使所述筒状齿轮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使致动器启动,可选择是否使驱动力传导给移动单元。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驱动源,提供用于使所述排出部启动的驱动力;以及传导部,使所述驱动力传导给所述移动单元。
采用所述结构,利用一个驱动源就可以使排出部及移动单元都进行动作。因此,可以实现薄片体排出装置的小型化。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传导部可选择是否使所述驱动力传导给所述移动单元。
采用所述结构,根据需要,移动单元可以使按压部移动到规定位置,之后使按压部保持静止。因此,按压部在配置到适当的位置后,可以适当地校正薄片体的弯曲。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传导部还包括:第一致动器,使所述筒状齿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以及第二致动器,使所述筒状齿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使第一致动器启动,可以从驱动源将驱动力传导到移动单元,而通过使第二致动器启动,可以停止从驱动源将驱动力传导到移动单元。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致动器或第二致动器还包括:电磁开关,使磁体连杆沿着所述轴的方向进行移动;以及操作臂,与所述磁体连杆连接,并且与所述筒状齿轮的端部抵接。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致动器或第一致动器是对所述筒状齿轮施加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的作用力的作用构件。并且,所述第二致动器可以是包围所述轴的螺旋弹簧。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电磁开关的启动,筒状齿轮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而通过作用构件(螺旋弹簧),返回到第二位置或第一位置。
上述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部,加热所述薄片体,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以及如上所述结构的薄片体排出装置。
采用所述结构,通过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利用定影部的热量定影在薄片体上。定影部的热量使薄片体的两侧边缘产生弯曲。薄片体通过形成在壳体的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按压部能按压薄片体。由此,能适当地校正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移动单元使按压部沿着开口进行移动。因此,能适当地将按压部配置在薄片体的弯曲部分,可以校正多种尺寸的薄片体上产生的弯曲。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按压部具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
采用所述结构,可以在多个部位校正薄片体的弯曲。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按压部及所述第二按压部能沿着所述开口向彼此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
采用所述结构,按照薄片体的尺寸改变,可高效率地使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移动到适当位置。
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移动单元包括: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按压部连接,并且沿着所述开口延伸;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按压部连接,并且沿着所述开口延伸;以及转动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齿条及所述第二齿条啮合的小齿轮。
采用所述结构,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利用转动构件的转动,沿着开口相对称地进行移动。因此,可以按照薄片体的尺寸,使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配置到与薄片体的两侧边缘相符的位置,并且能够校正薄片体的弯曲。

Claims (14)

1.一种薄片体排出装置,用于排出弯曲的薄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壁的壳体;
排出部,使薄片体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开口,排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按压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能在所述开口的外侧按压正在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所述薄片体;以及
移动单元,使所述按压部沿着所述开口进行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具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及所述第二按压部能沿着所述开口向彼此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及所述第二按压部能以所述开口的中央部为中心相对称地进行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包括第一薄片体和具有与该第一薄片体的宽度不同的宽度的第二薄片体,
所述按压部能在按压所述第一薄片体的侧边边缘的第一按压位置和按压所述第二薄片体的侧边边缘的第二按压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利用该按压部的自重来按压所述薄片体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具有在所述开口的上方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被正在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所述薄片体向上方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在所述薄片体的一个表面被加热后排出该薄片体,所述移动单元包括:
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按压部连接,并且沿着所述开口延伸;
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按压部连接,并且沿着所述开口延伸;以及
转动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齿条及所述第二齿条啮合的小齿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转动构件进行正转及反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导部,该传导部使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所述排出部传导给所述转动构件,其中,
所述排出部具有通过所述驱动源进行转动的轴、以及与所述轴一体转动且使所述薄片体通过所述开口排出的辊,
所述传导部具有安装在所述轴上且与该轴一起转动的筒状齿轮,
所述转动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齿轮相啮合的齿条的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齿轮能在与所述齿条的齿相啮合的第一位置和解除与所述齿条的齿相啮合的第二位置之间,沿着所述轴进行往复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部还具有致动器,该致动器使所述筒状齿轮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定影部,加热所述薄片体,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排出装置。
CN2009102520669A 2008-12-16 2009-12-08 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19411 2008-12-16
JP2008319411A JP2010143647A (ja) 2008-12-16 2008-12-1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635A true CN101746635A (zh) 2010-06-23
CN101746635B CN101746635B (zh) 2012-12-26

Family

ID=42240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206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635B (zh) 2008-12-16 2009-12-08 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67780B2 (zh)
JP (1) JP2010143647A (zh)
CN (1) CN10174663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6744A (zh) * 2010-11-17 2012-07-1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纸张搬送装置以及备有该纸张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08269A (zh) * 2012-09-28 2014-04-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4418123A (zh) * 2013-08-30 2015-03-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机构和具备薄片体输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46093A (zh) * 2014-09-24 2016-03-3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06103A (zh) * 2015-03-26 2016-10-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供纸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774582A (zh) * 2017-11-28 2018-03-09 安徽文尧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色选机位置校正工装
CN108861780A (zh) * 2017-04-27 2018-11-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02705A1 (en) * 2010-10-27 2012-05-03 Murray Richar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a multifunction printer
US9132666B2 (en) * 2012-01-24 2015-09-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url control assemblies
TWI513595B (zh) * 2013-05-17 2015-12-21 Avision Inc 紙張存放裝置及使用其之紙張處理設備
JP6167970B2 (ja) 2014-03-31 2017-07-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KR101866512B1 (ko) * 2017-04-13 2018-07-04 (주)앤피에스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판 처리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68301U (zh) * 1972-09-29 1974-06-14
JP2713173B2 (ja) * 1994-07-26 1998-02-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原稿巾決め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H1135226A (ja) * 1997-07-18 1999-02-09 Fujitsu Ltd 排出媒体検出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有する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6412774B1 (en) * 1999-06-11 2002-07-02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receiving apparatus
JP2001270642A (ja) 2000-03-28 2001-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13027B2 (ja) * 2003-04-08 2008-07-0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22819B2 (ja) 2004-01-27 2010-08-1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6444A (ja) * 2004-09-28 2006-04-13 Toshiba Tec Corp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4590298B2 (ja) * 2005-04-26 2010-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59518B2 (ja) * 2005-12-27 2009-04-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可能なカール矯正装置。
JP2008044771A (ja) 2006-08-21 2008-02-2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6744A (zh) * 2010-11-17 2012-07-1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纸张搬送装置以及备有该纸张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08269A (zh) * 2012-09-28 2014-04-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3708269B (zh) * 2012-09-28 2016-07-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4418123A (zh) * 2013-08-30 2015-03-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机构和具备薄片体输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18123B (zh) * 2013-08-30 2017-01-1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薄片体输送机构和具备薄片体输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46093A (zh) * 2014-09-24 2016-03-3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46093B (zh) * 2014-09-24 2018-05-2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06103A (zh) * 2015-03-26 2016-10-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供纸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861780A (zh) * 2017-04-27 2018-11-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
CN107774582A (zh) * 2017-11-28 2018-03-09 安徽文尧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色选机位置校正工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50634A1 (en) 2010-06-17
JP2010143647A (ja) 2010-07-01
CN101746635B (zh) 2012-12-26
US8567780B2 (en) 2013-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6635B (zh) 薄片体排出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0773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7847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444464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具备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226338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ounting/separating developing cartridge on/fro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597530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765771B (zh) 移动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046293A (ja)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06365B2 (ja) シート載置装置
JP59144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5930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564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62803A (ja) 紙折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38119A (ja) 排紙機構
JP4956280B2 (ja)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1811B2 (ja) シート載置装置
JP4241528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15159A (ja) 給紙装置
JP2007168981A (ja) 給紙カセット
JP2011033758A (ja) トナー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45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304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当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083590B2 (ja) 排紙機構
JP2010047418A (ja) 紙折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紙折り方法
JP4950677B2 (ja) 駆動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