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3261A - 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3261A
CN101743261A CN200880024225A CN200880024225A CN101743261A CN 101743261 A CN101743261 A CN 101743261A CN 200880024225 A CN200880024225 A CN 200880024225A CN 200880024225 A CN200880024225 A CN 200880024225A CN 101743261 A CN101743261 A CN 101743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compound
mentioned
group
macromolec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4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3261B (zh
Inventor
鸟羽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743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3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0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material in which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s embedd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4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liphatic or olefinic chains, e.g. poly N-vinylcarbazol, PVC or PTF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4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as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50Physical properties
    • C08G2261/52Luminescence
    • C08G2261/522Luminescence fluorescent
    • C08G2261/5222Luminescence fluorescent electrofluoresc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式(1)所示的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式中,A1、A3、和A5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1价芳香族基团,A2、A4和A6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2价芳香族基团,A1~A6中的至少一个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A1~A6可以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以外的其它取代基,m表示1~2的整数,n表示0~2的整数,p表示0~2的整数)。

Description

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更详细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在有机发光元件中理想使用的电子传输性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
背景技术
作为有机发光元件,已知一种在阳极和阴极之间设置有一层或多层有机层的多层结构元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有机层中含有低分子化合物三嗪衍生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但在使用低分子化合物来形成层时,一般使用真空蒸镀法,该方法存在需要真空设备、层的膜厚容易变得不均匀等问题。
而当使用高分子化合物时,有可以利用旋涂等的涂布法来形成层的优点。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含有具有三嗪环的重复单元的荧光发光性共轭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可用于有机发光元件、场效应晶体管的具有三嗪骨架的非共轭高分子化合物。该高分子化合物,具体地讲是电子传输性的三苯基三嗪衍生物单体和空穴传输性的三苯基胺衍生物单体共聚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由三苯基三嗪衍生物衍生的结构单元、由苝衍生物衍生出的结构单元和由铱配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的非共轭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73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12915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Marc Behl et al.,“Block copolymers build-up ofElectron and Hole Transport Materials”,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Physics,2004,205,第1633-1643页.
非专利文献2:Se young Oh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 Using a Phosphorescent Terpolymer Containing Perylene,Triazine and Ir(ppy)3Moieties in the Polymer Side Chain”,MolecularCrystals and Liquid Crystals,2006,458,第227-235页.
发明内容
但是,使用非专利文献2中记述的高分子化合物而成的有机发光元件,在驱动电压、发光效率、和最高到达辉度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在用于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中,不仅具有低驱动电压,而且可以得到高发光效率和高辉度。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含有由特定的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可以得到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在用于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中,不仅具有低驱动电压,而且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辉度,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例如下面的[1]~[8]。
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21
上式中,A1、A3、和A5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1价芳香族基团,A2、A4和A6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2价芳香族基团,A1~A6中的至少一个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A1~A6可以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以外的其它取代基,m表示1~2的整数,n表示0~2的整数,p表示0~2的整数。
根据上述[1]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1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n和p不同时表示0。
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是还具有由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的发光性高分子化合物。
根据上述[3]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具有磷光发光性。
根据上述[4]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是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根据上述[5]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配合物是铱配合物。
根据上述[1]~[6]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还含有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单元。
一种有机发光元件,是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发光层而构成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层含有上述[1]~[7]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
通过本发明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得到不仅具有低驱动电压,而且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辉度的有机发光元件。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的例子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玻璃基板
2:阳极
3:空穴传输层
4:发光层
5:电子传输层
6:阴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本发明中将电子传输性和空穴传输性一并称作载流子传输性。
<实施方式1>
本发明的高分子化合物(1)(实施方式1),含有由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并且是由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得的。由于在高分子化合物(1)的电子传输性部位含有由三嗪环、2价芳香族基团(A2)和1价芳香族基团(A1)串联连接而成的结构,所以可以得到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在上述式(1)中,A1、A3、和A5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1价芳香族基团,例如,1价5元环或6元环的芳香族基团(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或1价稠环芳香族基团(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
其中,优选上述6元环的芳香族基团,作为该芳香族基团,可以列举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
其中,从载流子传输能力的观点来看,优选苯基。
A2、A4和A6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2价芳香族基团,例如,2价5元环或6元环的芳香族基团(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或2价稠环芳香族基团(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
其中,优选上述6元环的芳香族基团,作为该芳香族基团,可以列举出亚苯基、亚吡啶基、亚嘧啶基。
其中,从载流子传输能力的观点来看,优选亚苯基。
A1~A6中的至少一个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其中,当A1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时,可以得到具有更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上述聚合性官能团可以是自由基聚合性、阳离子聚合性、阴离子聚合性、加聚性和缩聚性的官能团中的任一种。在这些官能团中,由于自由基聚合性的官能团易于制备聚合物,从而是优选的。
具体地讲,作为上述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优选下述通式(7)所示的取代基。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51
上述式(7)中,R701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作为上述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辛基、癸基、2-乙基己基、十二烷基等。
其中,从载流子传输能力的观点来看,R701优选是氢原子。
X7表示单键或下述式(X71)~(X74)所示的基团。
——RX71——CH2——RX72——(X71)
——RX71——O——RX72——(X72)
——RX71——S——RX72——(X73)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52
式中,RX71表示单键或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RX72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或亚苯基。另外,式(1)中,优选RX71与A1键合,RX72与乙烯基键合。通过这样的X7,可以得到具有低驱动电压,同时具有高发光效率和高辉度的有机发光元件。
其中,X7优选是单键或碳原子数1~20的亚烷基,更优选单键。像这样,当X7中不含有杂原子时,可以得到具有更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另外,A1~A6可以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以外的其它取代基。
作为这样的取代基,可以列举出氰基、氨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等。
上述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辛基、癸基、2-乙基己基、十二烷基等。
上述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可以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癸氧基、十二烷基氧基等。
其中,作为上述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从溶解性和载流子传输能力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A1以下述式(12)表示,A3和A5以下述式(13)表示,A2、A4和A6以下述式(14)表示。这里,R1301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2的烷氧基,优选表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61
m表示1~2的整数。另外,n表示0~2的整数,p表示0~2的整数。从分子对称性的观点来看,优选n和p不同时表示0。
上述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
这样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制造,例如,使用路易斯酸,使苯甲腈衍生物和溴代苯甲酰氯进行环化反应,然后通过铃木偶联法,偶联乙烯基苯基硼酸。
并且,在制造高分子化合物(1)时,进而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聚合性化合物。作为上述其它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等不具有载流子传输性的化合物,但不限定于这些化合物。在高分子化合物(1)中,由其它的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0~50mol%。
高分子化合物(1)的制造,可以使用上述聚合性化合物,通过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加成聚合中的任一种来进行,优选通过自由基聚合来进行。
高分子化合物(1)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1000~2000000,优选5000~500000。当重均分子量在该范围时,高分子化合物(1)可溶于有机溶剂中,能够得到均匀的薄膜,因此是优选的。这里,重均分子量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在40℃测定的值。
高分子化合物(1)相对于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溶解性,优选1重量份高分子化合物(1)溶解在1~200重量份的量的有机溶剂中,更优选溶解在10~50重量份的量的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在该范围时,容易通过涂布法制造有机发光元件,所以优选。
<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高分子化合物(2)(实施方式2),含有由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同时还含有由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是通过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和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得到的。
关于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与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含义相同,优选范围和理由也相同。
上述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优选具有磷光发光性,更优选是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进而优选是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铱配合物。
作为这样的铱配合物,优选使用下述通式(2)~(4)所示的配合物。这些聚合性化合物具有聚合性官能团乙烯基。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81
上述式(2)中,R201~R215分别独立地表示选自氢原子、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6~10的芳基、可以被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取代的氨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和甲硅烷基中的原子或者取代基。
作为上述卤原子可以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者碘原子。
作为上述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辛基、癸基等。
作为上述碳原子数为6~10的芳基可以列举例如,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82
基、萘基等。
作为上述可以被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取代的氨基,可以列举例如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二丁基氨基等。
上述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可以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癸氧基等。
作为上述甲硅烷基可以列举例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氧基甲硅烷基等。
其中,从磷光发光特性的观点来看,R201~R215优选是氢原子、氟原子、氰基、甲基、叔丁基、二甲基胺基、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更优选R202是叔丁基,R202以外的其它R201~R215是氢原子。
在R201~R204、R205~R208、R209~R211、和R212~R215的各组中,与环上相邻的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可以彼此键合形成稠环。
R216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作为上述碳原子数1~12的烷基,可以列举出上述烷基。
其中,从载流子传输能力的观点来看,优选R216是氢原子。
X2表示单键或下述式(X21)~(X24)所示的基团。
——RX21——CH2——RX22——(X21)
——RX21——O——RX22——(X22)
——RX21——S——RX22——(X23)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91
式中,RX21表示单键或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RX22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或亚苯基。另外,式(2)中,优选RX21与苯环键合,RX22与乙烯基键合。当X2中不含有杂原子时,可以得到具有更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092
在上述式(3)中,R301~R308分别独立地表示与R201同样的原子或取代基。
R309~R310分别独立地表示与R201同样的原子或取代基(但不包括卤原子)。
其中,从磷光发光特性的观点来看,R301~R310分别独立地优选为氢原子、氟原子、氰基、甲基、叔丁基、二甲基氨基、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更优选R302为叔丁基,并且除R202以外的其它R301~R310为氢原子。
在R301~R304、R305~R308的各组中,与环上相邻的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可以彼此键合而形成稠环。
R311表示与R216同样的原子或取代基,优选范围和理由也与R15相同。
X3表示单键或下述式(X31)~(X34)所示的基团。
——RX31——CH2——RX32——(X31)
——RX31——O——RX32——(X32)
——RX31——S——RX32——(X33)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01
式中,RX31表示单键或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RX32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或亚苯基。X3的优选范围和理由也与X2相同。
在上述式(4)中,R401~R411分别独立地表示与R201同样的原子或取代基。
其中,从磷光发光性的观点来看,R401~R411优选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氟原子、氰基、甲基、叔丁基、二甲基氨基、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更优选R402为叔丁基,除R402以外的其它R401~R411为氢原子。
在R401~R404、R405~R408、R409~R411的各组中,与环上相邻的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可以彼此键合而形成稠环。
R412表示与R216同样的原子或取代基,优选范围和理由也与R216相同。
X4表示单键或下述式(X41)~(X44)所示的基团。
——RX41——CH2—RX42——(X41)
——RX41——O——RX42——(X42)
——RX41——S——RX42——(X43)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11
式中,RX41表示单键或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RX42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或亚苯基。X4的优选范围和理由也与X2相同。
上述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
这样的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制造,例如,使氯化铱和苯基吡啶衍生物反应,制成铱的双核配合物,然后使其与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配体(配位于上述式(2)~(4)中Ir的右侧的配体)反应。
另外,在制造高分子化合物(2)时还可以使用的其它聚合性化合物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高分子化合物(2)的制造,可以使用上述聚合性化合物,通过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加成聚合中的任一种来进行,优选通过自由基聚合来进行。
高分子化合物(2)的重均分子量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高分子化合物(2)相对于有机溶剂的溶解性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在高分子化合物(2)中,当将由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记作m,将由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记作n时(m、n表示1以上的整数),由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相对于全部结构单元数的比例即m/(m+n)的值优选为0.001~0.5的范围,更优选0.001~0.2的范围。当m/(m+n)的值在该范围时,载流子迁移率高,浓度猝灭的影响小,可以得到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上述那些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各结构单元的比例是通过ICP元素分析和13C-NMR测定来估算的。
另外,如果在上述范围内适当调节上述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和上述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并进行聚合,就可以得到具有期望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2)。
另外,上述高分子化合物(2)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交替共聚物中的任一种。
<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高分子化合物(3)(实施方式3),含有由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和由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同时还含有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单元,其是通过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和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得到的。
关于上述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和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与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和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含义相同,优选范围和理由也相同。
作为上述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使用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咔唑衍生物或三芳基胺衍生物。
作为这样的咔唑衍生物和三芳基胺衍生物,可以列举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N,N’-二苯基-N,N’-(3-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N,N,N’,N’-四(3-甲基苯基)-1,1’-(3,3’-二甲基)联苯-4,4’-二胺(HMTPD)、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4,4’-二咔唑基联苯(CBP)、4,4’-二咔唑基-2,2’-二甲基联苯(CDBP)等。
上述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下述通式(5)~(6)所示的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从载流子传输能力和光学物性的观点来看,可以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31
上述式(5)中,R501~R524中的至少1个表示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不是该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其它R501~R524分别独立地表示选自氢原子、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6~10的芳基、可以被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取代的氨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咔唑基和甲硅烷基中的原子或者取代基。
作为上述原子或取代基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上述原子或取代基。上述咔唑基也可以具有甲基、乙基、叔丁基、甲氧基等取代基。
在R501~R505、R506~R510、R511~R515、R516~R520和R521~R523的各组中,与苯环上相邻的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可以彼此键合形成稠环。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32
上述式(6)中,R601~R633中的至少1个表示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不是该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其它R601~R633分别独立地表示选自氢原子、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6~10的芳基、可以被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取代的氨基、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和甲硅烷基中的原子或者取代基。
作为上述原子或取代基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上述原子或取代基。
在R601~R605、R606~R610、R611~R615、R616~R620、R621~R625和R626~R630的各组中,与苯环上相邻的碳原子键合的2个基团可以彼此键合形成稠环。
其中,在上述式(5)所示的聚合性化合物中,在R501~R505、R506~R510、R511~R515、R516~R520的各组中,分别优选至少一个是氢原子以外的上述原子或取代基。另外,此时不是聚合性官能团、上述原子或取代基的其它R501~R524是氢原子。另外,在上述式(6)所示的聚合性化合物中,在R601~R605、R606~R610、R611~R615、R616~R620、R621~R625和R626~R630的各组中,分别优选至少一个是氢原子以外的上述原子或取代基。另外,此时不是聚合性官能团、上述原子或取代基的其它R601~R633是氢原子。
作为上述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优选是上述通式(7)所示的取代基。
R701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2的烷基。R701的优选范围和理由与实施方式1中叙述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的情况相同。
X7表示单键或上述式(X71)~(X74)所示的基团。X7的优选范围和理由与实施方式1中叙述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的情况相同。
作为上述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更具体地可以列举出下述式(8-1)~(8-10)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51
上述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式(5)所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例如间苯二胺衍生物和卤化芳基化合物、或者二芳基胺和间二溴代苯衍生物的钯催化取代反应来制造。对于取代反应的具体方法,记载在例如Tetrahedron Letters、1998年、39卷、2367页等中。另外,上述式(6)所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例如,1,3,5-三氨基苯和卤化芳基化合物、或者二芳基胺和1,3,5-三卤代苯的钯催化取代反应来制造。对于取代反应的具体方法,记载在例如Tetrahedron Letters、1998年、39卷、2367页等中。
另外,在制造高分子化合物(3)时,还可以使用的其它聚合性化合物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制造高分子化合物(3)时,可以使用上述聚合性化合物,通过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加成聚合中的任一种来进行,优选通过自由基聚合来进行。
高分子化合物(3)的重均分子量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高分子化合物(3)相对于有机溶剂的溶解性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在高分子化合物(3)中,当将由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记作m,将由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记作n时(m、n表示1以上的整数),由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相对于全部结构单元数的比例即m/(m+n)的值优选为0.001~0.5的范围,更优选0.001~0.2的范围。当m/(m+n)的值在该范围时,载流子迁移率高,浓度猝灭的影响小,可以得到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另外,在高分子化合物(3)中,当将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记作x,将由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记作y时(x、y表示1以上的整数)时,与上述n之间有n=x+y的关系成立。相对于由载流子传输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的比例x/n和由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数的比例y/n的最佳值,由各结构单元的电荷传输能力、浓度等决定。当仅由该高分子化合物(3)来形成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时,x/n和y/n的值分别优选在0.05~0.95的范围,更优选0.20~0.80的范围。这里,满足x/n+y/n=1。另外,上述高分子化合物中各结构单元的比例通过ICP元素分析和13C-NMR测定来估算。
另外,在上述范围内适当调节上述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上述磷光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和上述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的比例并进行聚合,就可以得到具有希望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3)。
并且,上述高分子化合物(3)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交替共聚物的任一种。
<实施方式4>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实施方式4),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一层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含有特定的高分子化合物(1)、下述的发光性化合物、和下述的具有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1’)。此时,发光层中,相对于100重量份高分子化合物(1),优选含有0.1~50重量份的上述发光性化合物,更优选含有0.5~30重量份的量的上述发光性化合物,优选含有10~200重量份的高分子化合物(1’),更优选含有50~150重量份的高分子化合物(1’)。这样,如果由电子传输性的高分子化合物(1)、发光性化合物和空穴传输性高分子化合物(1’)形成发光层,即使不设置其它的有机材料层,也可以制作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作为上述的发光性化合物,优选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更优选铱配合物。
作为上述铱配合物,具体优选使用下述配合物(E-1)~(E-39)。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81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191
上述发光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
高分子化合物(1′),是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得到的。上述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与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含义相同,优选范围和理由也相同。
高分子化合物(1′)的制造,可以使用上述聚合性化合物,通过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加成聚合中的任一种来进行,优选通过自由基聚合来进行。
高分子化合物(1′)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1000~2000000,优选5000~500000。当重均分子量在该范围时,高分子化合物(1’)可溶于有机溶剂,能够得到均匀的薄膜,因此是优选的。这里,重均分子量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在40℃测定的值。另外,高分子化合物(1’)相对于有机溶剂的溶解性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上述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一层含有高分子化合物(1)、发光性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1’)的发光层而构成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过程中,该发光层在设置在基板上的阳极上通常以以下方式形成。首先,将高分子化合物(1)、发光性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1’)溶解来调制溶液。作为在上述溶液的调制中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例如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的氯系溶剂、四氢呋喃、茴香醚等的醚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烃系溶剂、丙酮、甲基乙基酮等的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等的酯系溶剂等。接着,在基板上将这样调制的溶液通过旋涂法、浇铸法、微凹版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绕线棒涂法、浸涂法、喷涂法、筛网印刷法、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印刷法等湿式成膜法等进行成膜。虽然依赖于使用的化合物和成膜条件等,但例如对于旋涂法、浸涂法的情况,上述溶液中,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高分子化合物(I),含有0.5~30重量份的量的发光性化合物,含有10~200重量份的量的高分子化合物(1’),并且含有1000~20000重量份的量的溶剂。
如果在这样形成的发光层上设置阴极,则可以得到实施方式4的有机发光元件。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基板,优选使用对上述发光材料的发光波长透明的绝缘性基板,具体来说,除了玻璃以外,还可以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等透明塑料等。
作为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阳极材料,优选使用例如ITO(氧化铟锡)、氧化锡、氧化锌、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等的导电性高分子等公知的透明导电材料。由该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电极的表面电阻优选为1~50Ω/□(欧姆/square)。阳极的厚度优选为50~300nm。
另外,作为在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阴极材料,优选使用例如Li、Na、K、Cs等的碱金属;Mg、Ca、Ba等的碱土金属;Al;MgAg合金;AlLi、AlCa等Al与碱金属或者与碱土金属的合金等、公知的阴极材料。阴极的厚度优选为10nm~1μm、更优选50~500nm。当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等活性高的金属时,阴极的厚度优选为0.1~100nm、更优选0.5~50nm。另外,该情况下,出于保护上述阴极金属的目的,在该阴极上叠层对大气稳定的金属层。作为形成上述金属层的金属,可以列举例如Al、Ag、Au、Pt、Cu、Ni、Cr等。上述金属层的厚度优选为10nm~1μm、更优选50~500nm。
另外,作为上述阳极材料的成膜方法,可以使用例如电子束蒸镀法、溅射法、化学反应法、涂层法等,作为上述阴极材料的成膜方法,可以使用例如电阻加热蒸镀法、电子束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等。
<实施方式5>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实施方式5),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一层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含有特定的高分子化合物(2)和高分子化合物(1’)。此时,发光层中,相对于100重量份高分子化合物(2),优选含有10~200重量份的高分子化合物(1’),更优选含有50~150重量份的量的高分子化合物(1’)。这样,如果由同时具有电子传输性和发光性的高分子化合物(1)、和空穴传输性高分子化合物(1’)形成发光层,则在即使不设置其它的有机材料层的情况中,也可以制作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
对于高分子化合物(1’),与实施方式4中使用的高分子化合物(1’)含义相同,优选范围和理由也相同。
该发光层在设置在基板上的阳极上通常以以下方式形成。首先,调制将高分子化合物(2)、上述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溶解的溶液。作为在上述溶液的调制中使用的溶剂,与实施方式4相同。调制出的溶液的成膜方法与实施方式4相同。虽然依赖于使用的化合物和成膜条件等,但例如对于旋涂法、浸涂法的情况,上述溶液中,相对于100重量份高分子化合物(2),优选含有10~200重量份的量的高分子化合物(1’),含有1000~20000重量份的量的溶剂。
若在这样形成的发光层上设置阴极,则可以得到实施方式5的有机发光元件。
另外,实施方式5中使用的基板、阳极材料、阴极材料、以及阳极材料和阴极材料的成膜方法也与实施方式4相同。
<实施方式6>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实施方式6),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一层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含有特定的高分子化合物(3)。在使用同时具有电子传输性、磷光发光性、和空穴传输性的高分子化合物(3)来形成发光性的情况中,在不设置其它的有机材料层的情况中,也可以制作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发光元件。进而,在实施方式6中,由于仅由高分子化合物(3)就可以构成发光层,所以具有可以使制造工序更简化的优点。
上述发光层在设置在基板上的阳极上通常以以下方式形成。首先,调制将高分子化合物(3)溶解的溶液。关于在上述溶液的调制中使用的溶剂,与实施方式4相同。调制溶液的成膜方法与实施方式4相同。虽然依赖于使用的化合物和成膜条件等,但例如对于旋涂法、浸涂法的情况,上述溶液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高分子化合物(3),含有1000~20000重量份的量的溶剂。
若在这样形成的发光层上设置阴极,则可以得到实施方式6的有机发光元件。
另外,实施方式6中使用的基板、阳极材料、阴极材料、以及阳极材料和阴极材料的成膜方法也与实施方式4相同。
<实施方式7>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还可以是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除了具有实施方式4~6所述的发光层以外,还具有其它的有机层,从而构成的有机发光元件(实施方式7)。
作为其它的有机层,可以列举出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缓冲层等。通过设置这些有机层,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实施方式7)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示于图1。在图1中,在设置于透明基板(1)上的阳极(2)和阴极(6)之间,依次设置空穴传输层(3)、实施方式1或2所述的发光层(4)和电子传输层(5)。
另外,在实施方式7中,例如,在阳极(2)和阴极(6)之间还可以设置1)空穴传输层/上述发光层、2)上述发光层/电子传输层中的任一组。
上述各有机层也可以混合作为粘合剂的高分子材料等来形成。作为上述高分子材料,可以列举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酯、聚砜、聚苯醚等。
另外,在上述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中使用的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和电子传输性的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形成各层,也可以与功能不同的材料混合来形成各层。
作为形成上述空穴传输层的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TPD(N,N’-二甲基-N,N’-(3-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α-NPD(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m-MTDATA(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等的低分子三苯胺衍生物、聚乙烯基咔唑、在上述三苯胺衍生物中引入聚合性官能团并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聚对苯乙炔、聚二烷基芴等的荧光发光性高分子化合物等。作为上述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在特开平8-157575号公报中公开的三苯胺骨架的高分子化合物等。上述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还可以将不同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叠层使用。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依赖于空穴传输层的电导率等,但通常优选为1nm~5μm、更优选5nm~1μm、特别优选10nm~500nm。
作为用于形成上述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性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Alq3(三(羟基喹啉)铝)等的羟基喹啉衍生物金属配合物、噁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三嗪衍生物、三芳基硼烷衍生物等的低分子化合物;在上述低分子化合物中引入聚合性取代基并进行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上述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在特开平10-1665号公报中公开的聚PBD等。上述电子传输性的化合物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还可以将不同的电子传输性的化合物叠层使用。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依赖于电子传输层的电导率等,但通常优选为1nm~5μm、更优选5nm~1μm、特别优选10nm~500nm。
另外,出于抑制空穴通过发光层、并在发光层内使空穴与电子有效率地再结合的目的,也可以与上述发光层的阴极侧相邻地设置空穴阻挡层。为了形成上述空穴阻挡层,可以使用三唑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菲绕啉衍生物等公知的材料。
另外,在阳极和空穴传输层之间、或者在阳极和与阳极相邻叠层的有机层之间,也可以为了在空穴注入时缓和注入障碍而设置缓冲层。为了形成上述缓冲层,可以使用酞菁铜、聚乙撑二氧噻吩与聚苯乙烯磺酸的混合物(PEDOT:PSS)等公知的材料。
进而,在阴极与电子传输层之间、或者在阴极和与阴极相邻叠层的有机层之间,也可以为了提高电子注入效率而设置厚度为0.1~10nm的绝缘层。为了形成上述绝缘层,可以使用氟化锂、氟化钠、氟化镁、氧化镁、氧化铝等公知的材料。
作为上述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成膜方法,可以使用例如电阻加热蒸镀法、电子束蒸镀法、溅射法等的干式成膜法,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旋涂法、浇铸法、微凹版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绕线棒涂法、浸涂法、喷涂法、筛网印刷法、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印刷法等的湿式成膜法等。对于低分子化合物的情况,优选使用干式成膜法,对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情况,优选使用湿式成膜法。
<用途>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优选作为用公知的方法、以矩阵(matrix)方式或者片段(segment)方式形成的像素而用于图像显示装置。另外,上述有机发光元件在不形成像素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面发光光源理想使用。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元件,具体来说可以优选用于显示器、背光源、电子照片、照明光源、记录光源、曝光光源、读取光源、标识、广告牌、室内装饰、光通信等。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而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
[合成例1]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4-叔丁基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1))的合成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251
将10mmol的4-溴苯甲酰氯和30mmol的4-叔丁基苯甲腈溶解在50mL的二氯乙烷中,加入10mmol氯化铝和40mmol氯化铵,加热回流24小时。冷至室温,然后加入到10%的盐酸中,搅拌1小时。使用氯仿进行提取,用柱色谱精制,得到卤化三嗪衍生物。
将得到的3mmol卤化三嗪衍生物、3.3mmol的乙烯基苯基硼酸和1.5mmol的四丁基溴化铵加入到100mL的梨形烧瓶中,加入45mL的甲苯和30mL的2M碳酸钾水溶液。加入少量的阻聚剂,加入0.15mmol的四(三苯基膦)钯,加热回流3小时。冷至室温,然后使用乙酸乙酯提取,进行柱色谱、重结晶操作,从而得到白色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1)(1.36g、收率26%)。
[合成例2]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4-甲氧基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2))的合成
除了将合成例1中使用的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甲氧基苯甲腈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2)(1.26g、收率27%)。
[合成例3]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3))的合成
除了将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苯甲腈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3)(1.22g、收率30%)。
[合成例4]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联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4))的合成
除了将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氰基联苯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4)(1.86g、收率33%)。
[合成例5]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4-叔丁基联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5))的合成
使用铃木偶合法,使4-叔丁基苯基硼酸和4-溴苯甲氰偶合,合成4-叔丁基-4’-氰基联苯。
除了将合成例1中使用的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叔丁基-4’-氰基联苯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5)(1.91g、收率28%)。
[合成例6]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4-甲氧基联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6))的合成
使用铃木偶合法,使4-甲氧基苯基硼酸和4-溴苯甲氰偶合,合成4-甲氧基-4’-氰基联苯。
除了将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甲氧基-4’-氰基联苯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6)(1.87g、收率30%)。
[合成例7]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三联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7))的合成
使用铃木偶合法,使联苯基硼酸和4-溴苯甲氰偶合,合成4-氰基三联苯。
除了将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氰基三联苯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7)(1.65g、收率23%)。
[合成例8]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4-叔丁基-对三联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8))的合成
使用铃木偶合法,使4-叔丁基苯基硼酸和4-溴碘苯偶合,然后与4-氰基苯基硼酸反应,合成4-氰基-4”-叔丁基-对三联苯。
除了将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氰基-4”-叔丁基-对三联苯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8)(1.73g、收率21%)。
[合成例9]
2-(4-乙烯基联苯基)-4,6-二(4-甲氧基-对三联苯基)-1,3,5-三嗪(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9))的合成
使用铃木偶合法,使4-甲氧基苯基硼酸和4-溴碘苯偶合,然后与4-氰基苯基硼酸反应,合成4-氰基-4”-甲氧基-对三联苯。
除了将4-叔丁基苯甲腈替换成4-氰基-4”-甲氧基-对三联苯以外,其它与合成例1同样,从而得到白色粉末的三嗪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9)(1.86g、收率24%)。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281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291
[实施例1-1-1]高分子化合物(1-1)的合成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00mg合成例1中合成的化合物,并添加2.4mL脱水甲苯。接着,添加V-601(和光纯药工业(株)制)的甲苯溶液(0.1M,39μL),重复进行5次冷冻脱气操作。真空状态下密闭,在60℃的温度下搅拌60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液滴加在100mL丙酮中,得到沉淀。进而用甲苯-丙酮重复进行2次再沉淀操作后,在50℃真空干燥一晚,得到高分子化合物(1-1)。高分子化合物(1-1)的重均分子量(Mw)为137000,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为2.10(表1)。
[实施例1-1-2~1-1-9]高分子化合物(1-2)~(1-9)的合成
除了分别使用合成例2~9中合成的化合物来代替合成例1中合成的化合物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1-1同样操作,合成高分子化合物(1-2)~(1-9)。
表1示出了所得的高分子化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等。
[实施例1-2-1]使用高分子化合物(1-1)的元件
首先,以下那样合成高分子化合物(4)。在密闭容器中,加入95mg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8-7),并添加2.2mL脱水甲苯。接着,添加V-601(和光纯药工业(株)制)的甲苯溶液(0.1M,43μL),重复进行5次冷冻脱气操作。真空状态下密闭,在60℃的温度下搅拌60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液滴加在100mL丙酮中,得到沉淀。进而用甲苯-丙酮重复进行2次再沉淀精制后,在50℃真空干燥一晚,得到高分子化合物(4)。
这里,使用带有ITO的基板(ニツポ电机(株)制)。该基板是在边长为25mm的正方形玻璃基板的一个面上,以条状形成2根宽度为4mm的ITO(氧化铟锡)电极(阳极)而成的基板。
接着,在上述带有ITO的基板上,利用旋涂法在旋转数为3500rpm、涂布时间为40秒的条件下涂布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バイエル(株)制,商品名“バイトロンP”)。然后,在真空干燥器中在减压下、60℃的条件下干燥2小时,形成阳极缓冲层。所得的阳极缓冲层的膜厚为约50nm。接着,在2910mg甲苯中溶解40.5mg高分子化合物(1-1)、9mg磷光发光性化合物(E-2)和40.5mg高分子化合物(4),将该溶液用孔径为0.2μm的过滤器过滤,调制涂布溶液。接着,在上述阳极缓冲层上,利用旋涂法在旋转数为3000rpm、涂布时间为30秒的条件下涂布上述涂布溶液。涂布后在室温(25℃)下干燥30分钟,形成发光层。所得发光层的膜厚约为100nm。
其次,将形成了发光层的基板装载到蒸镀装置内。接着将钡和铝以1∶10的重量比进行共蒸镀,按照垂直于阳极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形成2根条状的宽度为3mm的阴极。得到的阴极的膜厚约为50nm。
最后,在氩气氛中,在阳极和阴极安装导线(配线),制作4个纵向4mm×横向3mm的有机EL元件。对于上述有机EL元件,使用可编程直流电压/电流源(TR6143,(株)アドパンテスト社制)外加电压,使其发光。
其发光辉度,使用辉度计(BM-8,トプコン(株)社制)测定。制作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最大外部量子效率、最高达到辉度、驱动电压、在初始辉度100cd/m2点亮并恒定电流驱动时的辉度半衰减寿命示于表2。
[实施例1-2-2~1-2-9]使用高分子化合物(1-2)~(1-9)的元件
除了分别使用高分子化合物(1-2)~(1-9)来代替高分子化合物(1-1)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2-1同样操作,制作使用高分子化合物(1-2)~(1-9)而得的元件。
制作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最大外部量子效率、最高达到辉度、驱动电压、在初始辉度100cd/m2点亮并恒定电流驱动时的辉度半衰减寿命示于表2。
[实施例2-1]高分子化合物(2)的合成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60mg合成例1中合成的化合物和40mg化合物(F),并添加2.4mL脱水甲苯。接着,添加V-601(和光纯药工业(株)制)的甲苯溶液(0.1M,39μL),重复进行5次冷冻脱气操作。真空状态下密闭,在60℃的温度下搅拌60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液滴加在100mL丙酮中,得到沉淀。进而用甲苯-丙酮重复进行2次再沉淀操作后,在50℃真空干燥一晚,得到高分子化合物(2)。高分子化合物(2)的重均分子量(Mw)为82000,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为1.52。由ICP元素分析和13C-NMR测定的结果,估算出高分子化合物中的m/(m+n)的值为0.16。
Figure G2008800242253D00311
化合物(F)
[实施例2-2]使用高分子化合物(2)的元件
除了使用45mg高分子化合物(2)、45mg高分子化合物(4)和2910mg甲苯来替换40.5mg高分子化合物(1-1)、9mg磷光发光性的化合物(E-2)、40.5mg高分子化合物(4)和2910mg甲苯,调制用于发光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涂布溶液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2-1同样操作来制作有机发光元件。制作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最大外部量子效率、最高达到辉度、驱动电压、在初始辉度100cd/m2点亮并恒定电流驱动时的辉度半衰减寿命示于表2。
[实施例3-1]高分子化合物(3)的合成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95mg合成例1中合成的化合物、10mg化合物(F)和95mg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8-7),并添加2.4mL脱水甲苯。接着,添加V-601(和光纯药工业(株)制)的甲苯溶液(0.1M,39μL),重复进行5次冷冻脱气操作。真空状态下密闭,在60℃的温度下搅拌60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液滴加在100mL丙酮中,得到沉淀。进而用甲苯-丙酮重复进行2次再沉淀操作后,在50℃真空干燥一晚,得到高分子化合物(2)。高分子化合物(3)的重均分子量(Mw)为97000,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为1.60。由ICP元素分析和13C-NMR测定的结果,估算出高分子化合物中的m/(m+n)的值为0.09,x/n的值为0.49,y/n的值为0.51。
[实施例3-2]使用高分子化合物(3)的元件
除了使用90mg高分子化合物(3)、和2910mg甲苯替换40.5mg高分子化合物(1-1)、9mg磷光发光性的化合物(E-2)、40.5mg高分子化合物(4)和2910mg甲苯来调制用于发光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涂布溶液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2-1同样操作来制作有机发光元件。制作出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最大外部量子效率、最高达到辉度、驱动电压、在初始辉度100cd/m2点亮并恒定电流驱动时的辉度半衰减寿命示于表2。
表1
  实施例   高分子化合物   重均分子量(Mw)   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   收率(%)
  1-1-1   1-1   137,000   2.10   80.0
  实施例   高分子化合物   重均分子量(Mw)   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   收率(%)
  1-1-2   1-2   80,000   2.39   66.6
  1-1-3   1-3   91,000   1.49   66.0
  1-1-4   1-4   85,000   1.83   92.4
  1-1-5   1-5   107,000   1.76   89.8
  1-1-6   1-6   78,000   2.39   84.2
  1-1-7   1-7   87,000   2.10   88.5
  1-1-8   1-8   71,000   2.00   75.2
  1-1-9   1-9   98,000   2.01   77.3
  2-1   2   82,000   1.52   69.8
  3-1   3   97,000   1.60   68.2
表2
  实施例   高分子化合物   低分子化合物   最大外部量子效率(%)   最高到达辉度(cd/m2)   驱动电压(V)   辉度半衰减寿命(h)
  1-2-1   1-1、4   E-2   9.1   58,000   2.5   5200
  1-2-2   1-2、4   E-2   8.9   55,000   2.7   3600
  1-2-3   1-3、4   E-2   8.7   51,000   2.6   3300
  1-2-4   1-4、4   E-2   7.5   40,000   2.4   3500
  1-2-5   1-5、4   E-2   7.8   44,000   2.2   4500
  1-2-6   1-6、4   E-2   7.8   43,000   2.3   3700
  1-2-7   1-7、4   E-2   6.1   32,000   2.9   3200
  1-2-8   1-8、4   E-2   6.5   39,000   2.7   4100
  实施例   高分子化合物   低分子化合物   最大外部量子效率(%)   最高到达辉度(cd/m2)   驱动电压(V)   辉度半衰减寿命(h)
  1-2-9   1-9、4   E-2   6.4   37,000   2.8   3400
  2-2   2、4   -   9.3   62,000   2.1   7800
  3-2   3   -   9.8   66,000   2.2   8900

Claims (8)

1.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式(1)所示的电子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
Figure F2008800242253C00011
上式中,A1、A3、和A5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1价芳香族基团,A2、A4和A6分别独立地表示可以含有杂原子作为环构成原子的2价芳香族基团,A1~A6中的至少一个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A1~A6可以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以外的其它取代基,m表示1~2的整数,n表示0~2的整数,p表示0~2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1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n和p不同时表示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是还具有由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结构单元的发光性高分子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具有磷光发光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性聚合性化合物是含有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取代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配合物是铱配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还含有由空穴传输性聚合性化合物衍生的单元。
8.一种有机发光元件,是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发光层而构成的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层含有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
CN200880024225.3A 2007-07-13 2008-07-10 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Active CN1017432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4403/2007 2007-07-13
JP2007184403 2007-07-13
PCT/JP2008/062445 WO2009011270A1 (ja) 2007-07-13 2008-07-10 トリアジン環含有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該高分子化合物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3261A true CN101743261A (zh) 2010-06-16
CN101743261B CN101743261B (zh) 2013-04-03

Family

ID=40259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4225.3A Active CN101743261B (zh) 2007-07-13 2008-07-10 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26037B2 (zh)
EP (1) EP2177549B1 (zh)
JP (1) JP5342442B2 (zh)
KR (1) KR101187949B1 (zh)
CN (1) CN101743261B (zh)
TW (1) TW200922948A (zh)
WO (1) WO20090112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3374A (zh) * 2011-12-19 2012-07-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传输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
CN103003973A (zh) * 2010-07-16 2013-03-27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材料
CN103228759A (zh) * 2010-10-14 2013-07-31 弗朗霍夫应用科学研究促进协会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04362B2 (en) * 2007-07-13 2013-03-26 Showa Denko K.K.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using triazine ring-containing polymer compound
JP5556063B2 (ja) 2008-06-23 2014-07-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てなる発光素子
JP2012062450A (ja) * 2010-09-17 2012-03-29 Idemitsu Kosan Co Ltd 新規重合性単量体と高分子化合物、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デバイス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用材料、有機デバイス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201231459A (en) * 2010-12-20 2012-08-01 Du Pont Electroactive compositions for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JP6769020B2 (ja) * 2015-09-30 2020-10-1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電荷輸送性材料、該材料を用いたインク組成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表示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9384920B (zh) * 2018-12-12 2021-02-02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磷原子功能化的共价三嗪框架有机聚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2500515B (zh) * 2020-12-14 2023-01-10 三明学院 一种含芳香单元簇发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2704A (en) * 1994-10-04 1997-09-30 Ciba-Geigy Corporation 2-Hydroxyphenyl-s-Triazines substituted with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moieties
EP0706083A1 (de) * 1994-10-04 1996-04-10 Ciba-Geigy Ag Fotografisches Aufzeichnungsmaterial enthaltend einen UV-Absorber
AU703967B2 (en) * 1994-10-10 1999-04-01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Holding Inc. Bisresorcinyltriazines
JP3482719B2 (ja) 1994-12-07 2004-01-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輸送性重合体
JPH101665A (ja) 1996-06-18 1998-01-06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電界発光素子
US6057048A (en) * 1998-10-01 2000-05-02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t (EL) devices
US6229012B1 (en) * 1998-10-01 2001-05-08 Xerox Corporation Triazine compositions
CO5231248A1 (es) * 2000-07-26 2002-12-27 Ciba Sc Holding Ag Articulos transparentes de polimero de baja consistencia
JP4344494B2 (ja) * 2000-08-24 2009-10-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新規重合体子
JP2002129155A (ja) 2000-10-30 2002-05-09 Toyo Ink Mfg Co Ltd 蛍光発光材料
JP4404473B2 (ja) * 2000-12-25 2010-01-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新規含窒素へテロ環化合物、発光素子材料およびそれらを使用した発光素子
US7250226B2 (en) * 2001-08-31 2007-07-31 Nippon Hoso Kyokai Phosphorescent compound, a phosphorescent composition and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4574936B2 (ja) 2001-08-31 2010-11-04 日本放送協会 燐光発光性化合物及び燐光発光性組成物
US6730417B2 (en) * 2002-01-29 2004-05-04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 devices
US6670772B1 (en) * 2002-06-27 2003-12-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surface plasmon outcoupling
JP4225043B2 (ja) * 2002-12-03 2009-0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照明装置及び光源
WO2004090030A1 (en) * 2003-04-08 2004-10-21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Holding Inc. Light stabilising polymer dispersants in pigment dispersions
US7368181B2 (en) * 2004-12-15 2008-05-0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including triazine derivative compounds
JP2006225428A (ja) 2005-02-15 2006-08-31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3,5−トリアジン環を有する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法およびその使用
KR100730140B1 (ko) * 2005-07-15 2007-06-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트리아진계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743406A (zh) * 2005-09-29 2006-03-08 天津理工大学 含噁二唑单元的聚芳醚非共轭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2007106793A (ja) * 2005-10-11 2007-04-26 Showa Denko Kk 高分子発光材料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717629B2 (ja) * 2005-12-22 2011-07-0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高分子発光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7169541A (ja) 2005-12-26 2007-07-0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4896514B2 (ja) * 2005-12-26 2012-03-14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高分子発光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404362B2 (en) * 2007-07-13 2013-03-26 Showa Denko K.K.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using triazine ring-containing polymer compound
WO2009104708A1 (ja) * 2008-02-22 2009-08-27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3973A (zh) * 2010-07-16 2013-03-27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材料
CN103003973B (zh) * 2010-07-16 2015-10-21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材料
CN103228759A (zh) * 2010-10-14 2013-07-31 弗朗霍夫应用科学研究促进协会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CN102593374A (zh) * 2011-12-19 2012-07-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传输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
CN102593374B (zh) * 2011-12-19 2014-09-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传输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87949B1 (ko) 2012-10-05
US8426037B2 (en) 2013-04-23
US20100201257A1 (en) 2010-08-12
KR20100028673A (ko) 2010-03-12
JP5342442B2 (ja) 2013-11-13
EP2177549B1 (en) 2015-11-04
EP2177549A4 (en) 2011-09-14
WO2009011270A1 (ja) 2009-01-22
EP2177549A1 (en) 2010-04-21
CN101743261B (zh) 2013-04-03
JPWO2009011270A1 (ja) 2010-09-16
TW200922948A (en) 2009-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3261B (zh) 含有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CN101689613B (zh) 使用含三嗪环的高分子化合物而成的有机发光元件
EP2246370B1 (en) Polymer compound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2015788B (zh) 电荷传输性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它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US8257837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5461793B2 (ja) 燐光発光性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342103B2 (ja) 有機発光素子
JP5247024B2 (ja) 有機発光素子
JP5466747B2 (ja) 高分子化合物
TW201940545A (zh) 聚合體、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有機el照明及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410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023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