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3926B -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3926B
CN101723926B CN2009103081461A CN200910308146A CN101723926B CN 101723926 B CN101723926 B CN 101723926B CN 2009103081461 A CN2009103081461 A CN 2009103081461A CN 200910308146 A CN200910308146 A CN 200910308146A CN 101723926 B CN101723926 B CN 1017239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virus
antiviral
preparation
mo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81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3926A (zh
Inventor
徐学民
袁崇均
王笳
陈帅
罗森
吴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SACMS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SACM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SACMS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SACMS
Priority to CN20091030814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239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23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3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3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39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化学药物领域。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了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结构式如(I)所示,其中:结构式中的R1、R2为C1~C5的烷基。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抗柯萨奇病毒作用显著,可用于制备抗柯萨奇病毒的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化学药物领域。
背景技术
鸢尾科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作用,常用于咽喉肿痛,痰咳气喘。其主要药效成分为其中的异黄酮成分。近年来,有报道说鸢尾中的异黄酮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如:申请号为200510020635.9的专利申请公开了鸢尾总黄酮提取物在细胞水平下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申请号为200410044484.6的专利申请公开了鸢尾苷元化合物的部分衍生物在细胞水平下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柯萨奇病毒(Coxsachie virus)是一种肠道病毒,分为A型和B型两种,病毒进入人体于咽部和肠粘膜细胞内繁殖后,可侵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散布至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道、心脏、肌肉、皮肤等处,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肌痛、上感、疱疹性咽喉炎及婴儿腹泻等。
目前,临床尚无能有效治疗柯萨奇病毒的药物,常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以及干扰素、营养性制剂、中药黄芪参麦注射液等对症保守治疗。申请号为200510020635.9、200410044484.6的专利申请也公开了鸢尾总黄酮提取物、鸢尾苷元化合物的部分衍生物在细胞水平下具有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但上述文件公开的药物都只是进行了细胞试验,在体内试验中是否有效还未可知,而且从细胞试验结果看,其抗柯萨奇病毒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本领域目前迫切需求一种效果更好的抗柯萨奇病毒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异黄酮衍生物。
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结构式如(I)所示: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011
其中:结构式中的R1、R2为C1~C5的烷基。
进一 步的,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为-CH3、-CH2CH3、-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R2为-CH3、-CH2CH3、-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
更进一步的,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与R1相同。
进一步的,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为-CH3或-CH2CH3,R2为-CH3、-CH2CH3、-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
进一步的,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为-CH3或-CH2CH3,R2为-CH3或-CH2CH3
进一步的,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与R2相同。
进一步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结构式如(II)所示: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021
进一步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结构式如(III)所示: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022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述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当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为-CH3或-CH2CH3,R2为-CH3或-CH2CH3时,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为:采用鸢尾苷元为原料,加入NaOH和乙醇,加热至沸腾,充分反应后加入硫酸二酯,反应完全后用盐酸调节pH值至2~5,加水搅拌,冷却,过滤,得无色粉末,再加入乙醇搅拌均匀,过滤,反复用乙醇洗涤至滤出液无色,干燥,即得;其中,所述的硫酸二酯的结构式为: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023
R为-CH3或-CH2CH3
当上述结构式中的R1为-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R2为-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时,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为:采用鸢尾苷元为原料,加入NaOH和乙醇,加热至沸腾,水浴回流5分钟,然后加入X-R3,X=I或Br,R3=-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水浴回流1小时,然后用盐酸调节pH值至2~5,倾入冰水中,即有沉淀析出,抽滤,沉淀用无水乙醇洗涤至中性,最后用甲醇重结晶即得。
其中,上述的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中,为了使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产率更高,所用乙醇为无水乙醇。加入的NaOH、硫酸二酯、X-R3或乙醇的量可以根据鸢尾苷元原料的加入量计算而得,使鸢尾苷元完全转化为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即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病毒的药物。
本发明抗病毒药物,是由上述的异黄酮衍生物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的制剂。
其中,上述的制剂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制成口服剂、外用制剂等。进一步的,所述制剂的剂型为片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丸剂、滴丸剂、微丸剂或口服溶液。进一步的,上述制剂的剂型为胶囊剂。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病毒药物为抗柯萨奇病毒药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的异黄酮衍生物用于制备抗病毒药物的用途。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病毒药物为抗柯萨奇病毒药物。更进一步的,上述抗柯萨奇病毒药物为抗柯萨奇B型病毒药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均较差,使其生物利用度较低,本发明创造性的通过对鸢尾苷元化合物的基团修饰,改变了其极性,增加了脂溶性,药物在胃肠道由于主动转移等而吸收增大,生物利用度增加。其中,5-羟基-6、7、4′-三甲氧基异黄酮(即上述化合物II)和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即上述化合物III)的抗柯萨奇病毒作用尤为突出,均强于鸢尾苷和鸢尾苷元,其中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抗柯萨奇病毒活性最强。经过药理实验证明,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抗柯萨奇病毒作用强于病毒唑四倍。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抗柯萨奇病毒作用显著,远优于同类抗病毒药物。本发明抗柯萨奇病毒药物为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途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无需特殊设备,且“三废”易于处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紫外吸收图谱;图中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吸光度;
图2是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红外扫描图谱;
图3是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碳-13核磁共振图谱;
图4是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氢核共振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
1.1鸢尾苷的提取分离
鸢尾(川射干)原生药60℃干燥,粉碎成粗粉过20目筛,置于提取容器内,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时间1小时,每次溶媒用量为药材量的4倍(w/w)。趁热过滤,合并滤液,60℃减压回收溶剂,得比重1.2g/ml(60℃测定)的糖浆状物质(棕黄色浸膏),其得率为药材量的49~51%(w/w)。将上述浸膏用氯仿处理后回收溶剂,残留物加95%乙醇(用量为药材量的1/5,w/w)搅拌均匀,抽滤,得鸢尾苷粗品。取鸢尾苷粗品,加95%乙醇加热回流1小时(溶媒用量为鸢尾苷粗品的2倍,w/w),静置过夜,析出淡黄色沉淀,过滤,沉淀再用95%乙醇如上操作重结晶1次,得鸢尾苷精品(无色结晶性粉末,得率为药材量得4.5%,含量>98%,收率为理论量得80%)。
1.2鸢尾苷元的制备(鸢尾苷水解、重结晶)
取上述鸢尾苷精品1000g置于10000ml圆底烧瓶中,加50%乙醇5000ml,搅拌均匀,再加浓盐酸500ml,摇匀。加热回流3~5小时,待薄层检查无鸢尾苷斑点存在时停止水解反应。取出,趁热过滤,静置过夜,析出淡黄色细长针晶。过滤,用水洗涤结晶至流出液pH近中性,结晶用2000ml 95%乙醇加热溶解,过滤,滤液趁热倾入4500ml沸水,静置过夜,析晶。过滤,结晶再如上重结晶一次,析出淡黄色细长针晶。过滤,60℃减压干燥,得鸢尾苷元精品(淡黄色细长针晶,得率为药材量得2.5%,含量>98%,收率为理论量得90%)。
1.3 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制备
取上述方法制得的鸢尾苷元精品500g,加NaOH 100g,混匀,加95%乙醇1500ml于10升圆底烧瓶中,于水浴中加热沸腾5分钟,再加1000ml硫酸二乙酯,反应半小时,取出,立即用盐酸调pH至2~5,加水搅拌放冷。过滤,得无色粉末,用95%乙醇搅拌均匀,过滤,反复洗涤至滤出液近无色,60℃减压干燥,得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600g(无色粉末,收率为药材量得3%,含量>98%,水分<2%,收率为理论量得85%)。
经测定,所得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熔点为156~158℃,UV扫描其λmax为267.0nm,在267.0nm处的吸光度为0.244,最大百分吸收系数为1050,其紫外吸收图谱见附图1。
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红外扫描图谱见附图2;
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碳-13核磁共振图谱见附图3;
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的氢核共振图谱见附图4;
1.4 5-羟基-6、7、4′-三甲氧基异黄酮的制备
按1.3的方法,其中硫酸二乙酯替换为硫酸二甲酯,即制得5-羟基-6、7、4′-三甲氧基异黄酮。
1.5本发明其它的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结构式中的R1为-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R2为-CH2CH2CH3、-CH(CH3)2或-CH(C2H5)2时)
取上述方法制得的鸢尾苷元精品500g,加NaOH 100g,混匀,加95%乙醇1500ml于10升圆底烧瓶中,于水浴中加热沸腾5分钟,然后加入CH2BrCH2CH3,水浴回流1小时,然后用盐酸调节pH值至2~5,倾入冰水中,即有沉淀析出,抽滤,沉淀用无水乙醇洗涤至中性,最后用甲醇重结晶,得到5-羟基-6-甲氧基-4′、7-二丙氧基异黄酮。
用CH3CHBrCH3或CHBr(C2H5)2替代CH2BrCH2CH3,按上述方法即可制得本发明其它的异黄酮衍生物。
实施例2本发明抗柯萨奇病毒药物的制备
2.1口服制剂的制备
包括: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微丸和口服溶液剂等。
散剂的制备:将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加入适量辅料滑石粉增加其流动性,分装,即得。
颗粒剂的制备:将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与辅料粉碎后进行充分的混合,然后加入适当的粘合剂、润湿剂等进行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
胶囊剂的制备:胶囊剂分为软胶囊和硬胶囊,硬胶囊是将药物的粉末或者是颗粒进行装胶囊制得,软胶囊是把药液密封于球形或软质胶囊材料中。按干增塑剂(增塑剂为甘油、山梨醇或两者的混合物)∶干明胶∶水=0.4~0.6∶1.0∶1.0,混合均匀,调配好作为软胶囊的囊壁,溶液药物pH值调到4~7,也可采用固体药物粉末需要通过100目筛,然后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本发明抗柯萨奇病毒软胶囊。另外,可以制成肠溶胶囊。
另外,按照常规缓释胶囊的制备方法,选用不同的辅料如: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CA)、聚丙烯酸树脂等,作为缓控释成膜材料,制成缓、释控释的制剂骨架。将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制成微囊,然后装入普通空胶囊中,即制成缓释/控释胶囊。
滴丸或微丸的制备:取药物基质,如:聚乙二醇类、硬脂酸等加热后,将药液与基质混合均匀,置于滴丸机中保温,然后滴制到适当的冷凝剂中盛碗,洗除冷凝剂干燥整理,质检、包装,即得。
片剂的制备:
包括普通压制片、咀嚼片、泡腾片、多层片、缓释片、控释片,包衣片(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分散片、口含片、舌下片等。
将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与辅料粉碎后进行充分的混合,然后加入适当的粘合剂、润湿剂等进行制粒,压片,即得普通压制片。
将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与分散片用辅料混匀后制粒,压片,即得抗柯萨奇病毒分散片。
将制得的素片包衣,根据需要可包糖衣、薄膜衣、肠溶衣等,制得包衣片。
用常规方法还可制得咀嚼片、泡腾片、多层片、口含片、舌下片等。
2.2外用制剂的制备
包括:洗剂、滴眼剂、喷雾剂、眼膏剂、凝胶剂、栓剂、搽剂、软膏剂、滴鼻剂、滴耳剂、膜剂,透皮贴剂等。
眼膏剂的制备:将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粉碎成极细粉(指全部能通过七号筛,含有能通过八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加入适量基质,制备成眼用凝胶或者眼药膏。
滴眼剂的制备:将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20g进行配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调节PH值为5.9-8.0之间,加入渗透压调节剂适量葡萄糖,调节渗透压相当于0.6-1.5%氯化钠的渗透压,加入少量聚乙二醇粘度调节剂,加水980g配液后进行过滤,将滤液灭菌后无菌操作分装入瓶即可。
喷雾剂、滴鼻剂、滴耳剂与滴眼剂的制备方法相似(只是对于渗透压、pH值要求不是很严格)。
软膏剂、搽剂的制备:把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40g粉碎成最细粉,采用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600和2000为基质960g(配比为4∶6)加热混合均匀后,质检分装,可以得到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下面通过药效试验证明本发明异黄酮衍生物的抗柯萨奇病毒药效。
下述试验中5-羟基-6、7、4′-三甲氧基异黄酮为化合物II,5-羟基-6-甲氧基-4′、7-二乙氧基异黄酮为化合物III。
试验例1化合物III毒理学安全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
化合物III,送检品为浅褐色粉末,不溶于水。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提供,实验中样品以1%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悬浮助剂。
1.2试验动物及饲养
清洁级昆明小鼠50只,体里25~30g;SD大鼠200g~250g(雄鼠60只,雌鼠120只)均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川)2004-16.实验前检疫5天.整个实验过程中,动物饲养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级动物房(许可证号: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第011号)。孕鼠自行交配,雌雄比例1∶1合笼,次晨检查阴栓或阴道精子涂片,定为孕“0”日。整个实验过程中,动物白由摄食和饮水,室温21℃~24℃,相对湿度55%~75%。
1.3主要仪器与试剂
1.3.1主要仪器:超净生物工作台,恒温孵箱,OLYMPUS显微镜,解剖显微镜(MOTIC,厦门产),游标卡尺(国产)等。
1.3.2主要试剂:4-NQNO、MMC、1,8-二羟基蒽醌(Dan)、2,4,7-TNFone和2-AF均为Sigma公司产品。环磷酰胺由江苏省恒瑞制药公司生产。
1.4实验方法
1.4.1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50只昆明种小鼠(体重25g-30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设三个受试物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675、3350和6700mg/kg.bw(最高剂量为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另设一个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mg/kg.bw)。受试动物分别于第0小时和第24小时两次均按2ml/100g.bw经口灌胃,第30小时处死小鼠,取股骨骨髓,按推荐程序制片,油镜下每只动物观察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以及200个细胞中PCE与RBC的比值,记录带微核的细胞数,计算微核率(‰)。
1.4.2Ames试验:用TA97、TA98、TA100和TA102四种试验菌株进行加与不加大鼠肝S9的标准平皿掺入法试验。试验菌株经鉴定符合实验要求。因受试物1000μg/皿以上抑菌明显,故试验最高剂量选择1000μg/皿,其余四个受试物剂量为:1.6、8、40、200μg/皿,同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不加S9试验的阳性对照为2,4,7-TNFone 0.2μg/皿(适用菌株TA97、TA98);4-NQNO 0.5μg/皿(适用菌株TA100)、MMC 0.5μg/皿(适用菌株TA102);加S9试验的阳性对照为2-AF 10.0μg/皿(适用菌株TA97、TA98、TA100)、1,8-二羟基蒽醌(Dan)50μg/皿(适用菌株TA102)。每个试验剂量作三个平行皿,重复试验一次。
1.4.3致畸试验:82只孕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最高剂量组为22只)。三个化合物III试验组,剂量分别为500、1000和2000mg/kg.bw(最高剂量为抗病毒药效试验的最高剂量,即200mg/kg的10倍),另设一空白对照组。各试验组孕鼠均于第7~16d灌胃给受试物,每天按2ml/100g.bw灌胃一次;于0、7、12和16天各称重一次,并按体重变化调整灌胃量。大鼠妊娠第20d称重后处死,剖腹摘出子宫称重。检查并记录每窝的吸收胎数、死胎数、活胎数和活胎仔体重及身长,常规检查并记录活胎的外观、骨骼和内脏畸形。按照程序推荐方法制作内脏标本和骨骼标本,观察并记录内脏和骨骼畸形。
1.5实验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X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处理。所用软件为PEMS3.0《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第三版),2003年。
2、试验结果
2.1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见表1。阳性对照组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受试物各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检品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中为阴性结果。
2.2Ames试验从表2和表3可见,无论加与不加S9的试验,阴性对照组自发的每皿平均回变菌落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而阳性对照组诱发的每皿平均回变菌落数均为阴性对照的二倍或以上,呈明显阳性反应。各剂量水平的平均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照的一倍,呈阴性反应,即本检品无诱导四种试验菌株回复突变的作用。
表1化合物III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
性别 组别   计量(mg/kg.bw) 动物数(只) 观察细胞数(个)   微核细胞数(个)   微核率(‰)(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024
±s)
PCE/RBC
  阴性对照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环磷酰胺   016753350670040   55555   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   4468115   0.8±0.830.8±0.451.2±1.101.6±1.1423.0±3.39*   1.02±0.231.12±0.401.16±0.240.98±0.211.28±0.26
  阴性对照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环磷酰胺   016753350670040   55555   1000×51000×51000×51000×51000×5   5667121   1.0±0.711.2±0.841.2±0.841.4±0.5524.2±5.63*   1.17±0.191.08±0.261.17±0.301.15±0.181.23±0.22
注:与阴性对照比较*,P<0.01。
表2化合物IIIAmes试验结果(第一次)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091
表3化合物IIIAmes试验结果(第二次)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101
2.3致畸试验:
2.3.1化合物III对母体的影响结果见表4和表5。试验过程中,孕鼠一般情况良好,未见异常行为和中毒表现。各剂量组孕鼠平均体重和平均增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本检品无明显母体毒性。
2.3.2化合物III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表6和表7显示化合物III对胎鼠一般情况和外观内脏及骨骼的观察结果。各剂量组的平均活胎数和着床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各组均发现吸收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的胎鼠平均体重、平均身长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4化合物III对母体的影响(X±s)
组别   计量(mg/kg.bw)   动物数(只) 初始体重(g) 孕7日体重(g) 孕16日体重(g) 孕末期体重(g)
  阴性对照   0   20   271.2±15.43   314.7±17.42   376.5±29.72   438.4±38.35
  低剂量   500   20   264.2±24.88   311.7±24.50   373.3±23.41   433.4±33.20
  中剂量   1000   20   258.0±18.29   308.8±19.00   371.5±29.07   426.4±39.81
  高剂量   2000   20   264.3±16.40   308.6±15.14   370.0±29.66   431.9±39.51
表5化合物III对母体的影响(X±s)
组别   计量(mg/kg.bw)   动物数(只) 子宫重(g) 孕鼠增重(g)   活胎鼠总数(只) 窝活胎数(只)
  阴性对照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   050010002000   20202020   100.5±15.7687.11±24.4589.35±24.0197.2±28.60   28.2±15.4637.4±17.6633.9±17.6933.0±16.06   318267278323   15.9±2.7513.4±4.0713.9±3.9914.7±4.55
表6化合物III对着床的影响(窝)(X±s)
  组别   计量(mg/kg.bw)   黄体数(个)   子宫腺数(个)   吸收胎数(例)   死胎数(例)
  阴性对照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   050010002000   18.4±2.7417.7±4.2216.4±2.6017.3±3.71   16.3±2.1113.7±4.0314.3±3.9515.2±4.29   106712   0000
表7化合物III对胎鼠发育的影响(活胎)(X±s)
组别 计量(mg/kg.bw) 胎鼠体重(g) 胎鼠身长(cm) 胎鼠尾长(g)   外观畸形率(%)   内脏畸形率(%) 胸骨缺失率(%)
  阴性对照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   050010002000   4.20±0.204.20±0.144.22±0.374.43±0.34   4.05±0.094.00±0.093.99±0.144.09±0.13   1.41±0.041.40±0.031.40±0.081.41±0.05   0000   0000   2.20(7/318)1.12(3/267)3.23(9/278)1.23(4/323)
各试验组胎鼠均有胸骨缺失,经X2检验受试物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均未发现外观畸形、内脏畸形等。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未检测到化合物III对胎鼠有致畸作用。
3、结论
本检品(化合物III)Ames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两项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本检品有致突变作用。最高剂量2000mg/kg进行大鼠致畸试验未见化合物III有致畸作用。
试验例2化合物III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材料
1.1受试药物
受试品:化合物III,为灰白色粉末,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化室提供。在本试验中以化合物III重量g/kg体重为单位计算给药量。
配制方法:以1%CMC-Na逐渐混悬至适合给药浓度。
给药途径:灌服给药。
1.2实验动物
小鼠(昆明种),系清洁级合格动物,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室提供,许可证号:SCXK(川)2005-19号。
1.3试验环境条件
本试验工作在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动物实验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区进行,应用设施符合SPF(三)级标准,应用设施合格证号:川实动管字100号。室内通过自动空调控制室温在19~21℃,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通过自动换气装置调节室内空气。人工控制荧光照明,每天12hr明,12hr暗。实验动物分笼饲养,动物每笼不超过5只,自由饮水,常规全价饲料,定时定量喂养,每天下午4:00左右,小鼠喂食10g/20g b.w。
2、试验方法
药物配制:取化合物III 2.5g,以1%CMC-Na逐渐混悬(以能通过12号灌胃针为度),最后体积为10ml,即每1ml含化合物III0.25g。
预试验:分别选用体重12~22g小鼠5只,一次性灌服化合物III混悬液0.8ml/只,经过7天观察未见小鼠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无一只小鼠死亡。故决定化合物III进行最大给药量测定。
最大给药量测定:选用体重18~22g小鼠20只,♀♂各半,按体重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5只。实验前禁食6h,自由饮水。6h后第一组动物一次性灌服化合物III混恳液0.4ml/10g;第二组动物一次性灌服生理盐水0.4ml/10g,观察14天。记录小鼠在药后的外观、食欲、自主活动、分泌物、中毒反应和死亡情况等,每周称体重一次,判断小鼠生长发育情况。
3、试验结果
对小鼠一次性灌服化合物III混悬液,自给药后经过14天观察,小鼠食欲、外观、自主活动、分泌物和体重增长(见表8)等均未见异常。未见一只死亡,观察期结束处死解剖,肉眼观察,脑、心、肝、脾、肺、肾、肾上腺、性腺等各主要脏器未见肿胀、瘀血、出血等异常现象。给药组与对照组动物比较未见明显异常。
表8化合物III ig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体重变化情况(X±SD)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131
4、试验结论
给小鼠灌服化合物III混悬液最大浓度(25%,以12号灌胃针能通过为限)、最大体积(0.4ml/10g体重)一次,经过14天观察,发现小鼠食欲、外观、自主活动、分泌物、生长发育和体重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末见一只小鼠死亡。给药组与对照组动物比较未见明显异常现象。化合物III对小鼠的一次最大给药量为10g/kg。提示化合物III毒性较低,其临床应用较安全。
试验例3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体外抗病毒试验
一、实验材料
1.受试药: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25mg/ml),空白溶剂(稀释药物用),均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提供。化合物III批号:20031010。
2.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注射液(病毒唑)100mg/ml,国药准字H9993455批号:20030209,由本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药房购进。
3.细胞:HeP-2和MDCK细胞,均由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提供。
4.病毒:腺病毒(AdV)3型,7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临床分离株,柯萨奇B组病毒(CoxB)混合株及流感病毒甲1(A1/雅防8~10株),流感病毒甲3(A3/京防92~93株),分别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提供。
5.试剂:Eagles液,小牛血清分别由日本和德国进口。
6.仪器:-85℃超低温冰箱(日木三洋),旋转培养(12转/h),35℃、37℃温箱分别从日本、北京等地购置。
二、实验方法
1.药物配置
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25mg/ml),用空白溶剂从1∶2~1∶32作倍比稀释,稀释后的药液浓度分别为1∶2(12.5mg/ml),1∶4(6.25mg/ml),1∶8(3.12mg/ml),1∶16(1.56mg/ml),1∶32(0.78mg/ml),补充毒性试验又将25mg/ml原液稀释成22.5mg/ml、20mg/ml、17.5mg/ml、15mg/ml。阳性对照药(病毒唑注射液)用Hanks液将100mg/ml药液稀释4倍,即将25mg/ml原液(即1∶1),再将此液从1∶2~1∶32作倍比稀释,其浓度与化合物III药液浓度一致。
2.细胞毒性试验
将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和病毒唑注射液各6个不同浓度的药液分别接种HeP-2和MDCK细胞各2支,同前设细胞对照、空白对照(以Hanks液和空白溶剂代替药液),加足Eagles维持液后,以确定无毒界线,计算最大无毒浓度(TD0),并重复试验。
3.病毒毒力测定
用Hanks液对Adv3,7、RsV、CoxB及流感甲1、甲3用连续稀释方法从10-1~10-4稀释,除CoxB取10-5~10-9病毒液,其余病毒均取10-1~10-5病毒液,分别接种4支HeP-2和MDCK细胞,同步设细胞对照,加足Eagles维持液。除流感甲1、甲3细胞管放35℃温箱外,其余细胞管均放37℃温箱。RSV细胞管37℃平放过夜后,移放35℃旋转培养器(12转/h),不定期更换Eagles维持液pH(7.6士),每天观察2种细胞病变(CPE),重复试验后确定毒力,按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感染量(TCID50)。
4.体外抗病毒药效试验
取100TCID50、Adv3,7、RSV、CoxB及流感甲1、甲3病毒液,除流感甲1、甲3病毒取0.1ml接种2支HeP-2细胞管各2支,吸附1小时后,分别洗去病毒液。取化合物III和病毒唑不同浓度药液分别加入各病毒细胞管,同步设病毒对照、细胞对照,以Hanks液代替药液作空自对照。流感病毒甲1、甲3加无血清Eagles液置35℃温箱,其余病毒均加2%小牛血清Eagles液,置37℃温箱,RSV平放过夜后,移放35℃旋转培养器,不定期更换液体pH至7.6士,逐日观察细胞病变(CPE),当病毒对照出现+++~++++CPE(75~100%细胞病变),可终止试验,并重复有效和无效药物抗病毒试验,按Reed-muench方法计算出最小有效浓度(MTC),半数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
三、实验结果
1.药物毒性试验
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25mg/ml药液对HeP-2细胞有明显毒性反应。1∶2~1∶32(12.5mg/ml~0.78mg/ml)药液均无任何毒性反应。为了了解25mg/ml~15mg/ml药液间对HeP-2的毒性,经补充试验,结果22.5mg/ml、20mg/ml、17.5mg/ml、15mg/ml药液对HeP-2均无毒反应。25mg/ml~0.78mg/ml药液对MDCK均无任何毒性反应。病毒唑注射液原液(25mg/ml)~1∶32(0.78mg/ml)药液对HeP-2MDCK细胞均无毒性反应。结果见表9。
表9药物毒性试验结果
注:1.补充化合物III15mg/ml~22.5mg/ml药液对HeP-2均无毒性。
2.2/2表示2管细胞有毒性,0/2表示2管细胞无毒性。
结果表明:化合物III对HeP-2最大无毒浓度TD0为22.5mg/ml,对MDCK TD0为25mg/ml。病毒唑对于HeP-2和MDCK TD0均为25mg/ml。
2.病毒毒力测定
AdV3、RSV、CoxB选用HeP-2细胞,流感甲1、甲3选用MDCK细胞,分别加入10倍连续稀释的5种不同浓度的病毒液,置37℃温箱(流感35℃)。根据细胞病变(CPE)结果,用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50)。结果见表10。
表10各类病毒TCID50结果
  病毒   AdV3   AdV7   RSV   CoxB   流感甲1   流感甲3
  TCID50   10-3.66   10-3.66   10-3.66   10-8.50   10-3.50   10-3.22
3.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
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25mg/ml~1.56mg/ml药液对AdV3型等6个病毒种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II1.56mg/ml药液对CoxB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好。
阳性对照药病毒唑注射液25mg/ml~3.12mg/ml药液对AdV3型等6个病毒种型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除对CoxB病毒抗病毒较差外,其他5个病毒种型抗病毒药效均较优于化合物III药液。空白对照(Hanks液代替)对AdV3、RSV、CoxB及流感甲1、甲3均无抑制作用。
抗病毒试验6个病毒种型对照均出现+++病变,细胞对照全是“-”(阴性),并经有效和无效界线重复试验后确定。结果见表11。
表11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抗病毒结果
注:0/2表示2管细胞无病变。2/2表示2管细胞有病变。
根据化合物III和病毒唑药液在细胞内的抗病毒结果,按Reed-muench法,计算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TD0)、最小有效浓度(MTC)、半数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结果见表12。
表12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抗病毒结果(mg/ml)
 药液   病毒   TD0   MTC   IC50   TI
化合物III   AdV3AdV7RSVCoxB流感甲1流感甲3   22.522.522.522.52525   6.2512.503.121.562525   4.689.392.301.1718.7518.75   3.61.87.21411
病毒唑   AdV3AdV7RSVCoxB流感甲1流感甲3   252525252525   3.123.123.126.256.256.25   2.342.342.344.684.684.68   888444
四、结论
化合物III抗病毒注射液对AdV3等6种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其有效浓度为25~1.56mg/ml,治疗指数为1~14。化合物III对CoxB的抗病毒作用优于病毒唑。病毒唑对AdV3等的抗病毒作用优于化合物III。
试验例4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体内抗柯萨奇病毒作用的比较
1、试验材料
1.1受试药物
受试药物为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均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研制和提供,溶解于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CMC-Na)。批号分别为:20060601和20060601。
1.2细胞
Vero细胞购自卫生部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完全RPMI-1640培养液、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2~3天传代一次。
1.3病毒株及培养
柯萨奇病毒选用B组综合型(CoxB),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毒室提供;CoxB的培养用Vero细胞在200ml的细胞培养瓶中进行。
1.4主要试剂
RPMI-1640培养基为GibcoBRL公司产品,批号为1176063。优级新生牛血清为中美合资益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批号为20060820。
1.5主要仪器
CO2培养箱,型号为MCO-15AC,日木三洋公司生产。
细胞培养瓶和96孔细胞培养板,美国Corning公司产品。
生物倒置显微镜,型号为XDS-1B型,重庆光学仪器厂生产。
1.6实验动物
Balb/C雄性断乳小鼠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使用等级为“小鼠屏障系统”,许可证号为045,颁证机构为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颁证时间:2004年1月14日。
2、方法与结果
2.1病毒毒力测定
细胞培养测定法:CoxB病毒的培养同2.3,其毒力测定用连续稀释方法,即以2×105/mlVero细胞接种96孔细胞培养板,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接种连续10倍稀释度的CoxB,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逐日观察试验结果,以50%的细胞发生细胞病变效应(CPE)所需要的CoxB病毒液的最小浓度判定为CoxB的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经连续多次传代后,CoxB病毒培养液的TCID50达到10-8,符合试验要求。
动物试验测定方法:取TCID50为10-8的CoxB病毒液,从10-3起做5个连续10倍稀释的病毒液,经腹腔注射(ip)感染试验动物,病毒液的用量为0.3ml/只,每稀释度用10只Balb/C雄性断乳小鼠。观察和记录小鼠的发病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天,再参照Reed-muench法,计算出CoxB对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见表13,本批次CoxB病毒液的LD50为10-5.3
表13CoxB对Balb/C小鼠的LD50测定结果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181
2.2受试药物毒性测定
受试药物的毒性测定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完成,两种药物的TD0均大于6.7g/kg。
2.3受试药物配制
根据受试药物TD0均大于6.7g/kg的结果,以及“抗病毒药效研究指导原则”中试验药物用量应为1/2、1/4和1/8 TD0等3个以上剂量组之规定,本次试验中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的用量设定为高剂量组200mg/kg、中剂量组100mg/kg、低剂量组50mg/kg。Balb/c断乳小鼠体重平均约为16g,依此计算每只小鼠每次应灌胃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的量分别为3.2mg,1.6mg和0.8mg;灌胃体积设定为0.3ml/次·只。据此计算所需药液用量,用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2.4试验过程
试验动物与分组:试验动物选用Balb/C雄性断乳小鼠,共分8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柯萨奇病毒对照组,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小鼠。
试验操作:在试验的当天,除生理盐水(NS)对照组外,其余7个试验组的小鼠均腹腔注射100个LD50的CoxB病毒液,即将TCID50为10-8的病毒液做10-3.3稀释,每只小鼠ip接种0.3ml。病毒感染24小时后,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的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0.3ml相应药液,NS和病毒对照组则灌胃0.3ml NS,每天1次,连续8天。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动物发病情况,记录动物死亡数、生存时间数,至第14天结束试验。并在试验的10、12和14天取试验小鼠血清标木或死亡小鼠肺组织浸出液,在Vero细胞中进行CoxB病毒的TCID50效价测定。
将上述试验重复一次。
2.5结果及统计处理
结果:将两次试验结果的数据进行整理,详见表14。
表14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在Balb/C小鼠体内抗柯萨奇病毒的试验结果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201
病毒滴度(TCID50)
  10天   10-1   10-2   10-2   10-1   10-2   10-2   10-5  -
  12天   -   10-2   10-2   -   10-1   10-2   -  -
  14天   -   -   -   -   -   -   -   -
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两种药物的相同剂量组比较。
#病毒对照组死亡小鼠肺组织浸出液。
统计学处理:病毒对照组和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试验组的死亡保护率、平均生存日和延长生命率、以及不同时间取血清标木在Vero细胞中进行TCID50测定的结果均见表14。对死亡保护率数据采用SAS8.2统计学软件的卡方检验(Chi-Square)处理,各组数据均呈正态性分布;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的高、中、低剂量实验组的死亡保护率均高于病毒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两种药物相同剂量组间的死亡保护率有差异,化合物III的死亡保护率均高于化合物II,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4)。对平均生存天数的数据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处理,各组数据分布符合检验要求;两种药物各剂量组的平均生存天数均高于病毒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药物相同剂量组间平均生存天数有差异,其中化合物III高、中剂量的平均生存大数高于化合物II相同剂量组(详见表14)。
动物体内抗柯萨奇抗病毒药效学指标计算:根据表14整理的试验数据,低剂量组(50mg/kg)的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的抗柯萨奇病毒结果均为显效,初步判定其体内抗柯萨奇病毒的最小有效剂量(MTC)均为0.05g/kg,治疗指数(TI)为134.00。
3.试验结论
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I在试验小鼠体内均有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其最小有效剂量为0.05g/kg,治疗指数(TI)为134.00;化合物III的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强于化合物II,其中高剂量组间的差别最明显。
试验例5化合物II抗柯萨奇病毒体内试验
1、试验材料
1.1受试药物
化合物II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研制和提供,溶解于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CMC-Na)。批号分别为:20051001。
1.2阳性对照药物
利巴韦林片,规格为100mg/片,四川美大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197,生产批号:050826380。利巴韦林片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适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和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用量:成人为一日3次,0.2克/次,口服用药。
1.3细胞
Vero细胞购自卫生部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完全RPMI-1640培养液、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2~3天传代一次。
1.4病毒株及培养
柯萨奇病毒选用B组综合型(CoxB),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毒室提供;CoxB的培养用Vero细胞在200ml的细胞培养瓶中进行。
1.5主要试剂
RPMI-1640培养基为GibcoBRL公司产品,批号为1165062。优级新生牛血清为中美合资益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批号为20050819。
1.6主要仪器
CO2培养箱,型号为MCO-15AC,日木三洋公司生产。
细胞培养瓶和96孔细胞培养板,美国Corning公司产品。
生物倒置显微镜,型号为XDS-1B型,重庆光学仪器厂生产。
1.7实验动物
Balb/C雄性断乳小鼠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使用等级为“小鼠屏障系统”,许可证号为045,颁证机构为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颁证时间:2004年1月14日。
2.方法与结果
2.1病毒毒力测定
细胞培养测定法:CoxB病毒的培养同2.4,其毒力测定用连续稀释方法,即以2×105/mlVero细胞接种96孔细胞培养板,待细胞长成单层后接种连续10倍稀释度的CoxB,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逐日观察试验结果,以50%的细胞发生细胞病变效应(CPE)所需要的CoxB病毒液的最小浓度判定为CoxB的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经连续多次传代后,CoxB病毒培养液的TCID50达到10-8,符合试验要求。
动物试验测定方法:取TCID50为10-8的CoxB病毒液,从10-3起做5个连续10倍稀释的病毒液,经腹腔注射(ip)感染试验动物,病毒液的用量为0.3ml/只,每稀释度用10只Balb/C雄性断乳小鼠。观察和记录小鼠的发病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天,再参照Reed-muench法,计算出CoxB对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见表15,该批次CoxB病毒液的LD50为10-5.3
表15CoxB对Balb/C小鼠的LD50测定结果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221
2.2受试药物毒性测定
受试药物化合物II的毒性测定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完成,最大无毒剂量(TD0)为10g/kg,正式的抗病毒试验时选用TD0以下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即200mg/kg、100mg/kg、50mg/kg)进行。
2.3受试药物配制
根据受试药物毒性试验结果(TD0为10g/kg),以及“抗病毒药效研究指导原则”中试验药物用量应为1/2、1/4和1/8 TD0等3个以上剂量组之规定,将本次试验中化合物II的用量设定为高剂量组200mg/kg、中剂量组100mg/kg、低剂量组50mg/kg。Balb/c断乳小鼠体重平均约为16g,依此计算每只小鼠每次应灌胃化合物II的量分别为3.2mg,1.6mg和0.8mg;灌胃体积设定为0.3ml/次·只。据此计算所需药液用量,用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2.4阳性对照药配制
利巴韦林片的成人用最为0.6g/日(换算为12mg/kg)。为便于比较和化合物II抗CoxB作用的异同,所以将其用量设定为与化合物II用量相同,即高剂量组为200mg/kg,中剂量组为100mg/kg,低剂量组为50mg/kg。每只Balb/c断乳小鼠体重平均以16g计算,灌喂体积为0.3ml/次·只。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后备用。
2.5试验过程
试验动物与分组:试验动物选用Balb/C雄性断乳小鼠,共分8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柯萨奇病毒对照组,利巴韦林片高、中、低剂量组,化合物II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小鼠。
试验操作:在试验的当天,除生理盐水(NS)对照组外,其余7个试验组的小鼠均腹腔注射100个LD50的CoxB病毒液,即将TCID50为10-8的病毒液做10-3.3稀释,每只小鼠ip接种0.3ml。病毒感染24小时后,化合物II和利巴韦林片的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0.3ml相应药液,NS和病毒对照组则灌胃0.3ml NS,每天1次,连续8天。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动物发病情况,记录动物死亡数、生存时间数,至第14天结束试验。并在试验的10、12和14天取试验小鼠血清标木或死亡小鼠肺组织浸出液,在Vero细胞中进行CoxB病毒的TCID50效价测定。
2.6结果及统计处理
结果:利巴韦林片和化合物II各剂量组在试验小鼠体内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柯萨奇病毒作用,将试验结果的数据进行整理,详见表16。
表16化合物II在Balb/C小鼠体内抗柯萨奇病毒的试验结果
Figure G200910308146120091010D000241
病毒滴度(TCID50)
10天 10-1 10-2 10-2 10-1 10-2 10-1 10-5 -
  12天   -   10-1   10-2   -   10-1   -   ND  -
  14天   -   -   -   -   -   -   ND  -
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两种药物的相同剂量组比较。
△死亡小鼠肺组织浸出液病毒效价。
ND未测定。
统计学处理:病毒对照组和药物试验组(化合物II和利巴韦林片)的死亡保护率、平均生存日和延长生命率,死亡小鼠肺组织浸出液和不同时间取的血清标木在Vero细胞中进行病毒培养和TCID50测定的结果均见表16。对死亡保护率数据采用SAS8.2统计学软件的卡方检验(Chi-Square)处理,各组数据均呈正态性分布;化合物II的高、中、低剂量实验组的死亡保护率均高于病毒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巴韦林片3个剂量组的死亡保护率与病毒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药物相同剂量组间死亡保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6)。对平均生存天数的数据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处理,各组数据分布符合检验要求;两种药物各剂量组的平均生存天数均高于病毒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药物相同剂量组间平均生存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6)。
动物体内抗柯萨奇抗病毒药效学指标计算:根据表16整理的试验数据,低剂量组化合物II的抗柯萨奇病毒的死亡保护率和延长生命率的试验结果均为显效,故判定其体内抗柯萨奇病毒的最小有效剂量(MTC)为0.05g/kg,治疗指数(TI)为200.00。
3.试验结论
化合物II在试验小鼠体内有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其最小有效剂量为0.05g/kg,治疗指数(TI)为200.00,其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强于利巴韦林片。

Claims (8)

1.异黄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III)所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黄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鸢尾苷元为原料,加入NaOH和乙醇,加热至沸腾,充分反应后加入硫酸二酯,反应完全后用盐酸调节pH值至2~5,加水搅拌,冷却,过滤,得无色粉末,再加入乙醇搅拌均匀,过滤,反复用乙醇洗涤至滤出液无色,干燥,即得;其中,所述的硫酸二酯的结构式为:
Figure FDA0000095599840000012
R为-CH2CH3
3.抗病毒药物,其特征在于:是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黄酮衍生物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辅助性成分制备而成的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病毒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的剂型为片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丸剂、滴丸剂、微丸剂或口服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抗病毒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病毒药物为抗柯萨奇病毒药物。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黄酮衍生物用于制备抗病毒药物的用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病毒药物为抗柯萨奇病毒药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柯萨奇病毒药物为抗柯萨奇B型病毒药物。
CN2009103081461A 2008-10-10 2009-10-10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39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81461A CN101723926B (zh) 2008-10-10 2009-10-10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4858 2008-10-10
CN200810304858.1 2008-10-10
CN2009103081461A CN101723926B (zh) 2008-10-10 2009-10-10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3926A CN101723926A (zh) 2010-06-09
CN101723926B true CN101723926B (zh) 2012-02-22

Family

ID=42445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814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3926B (zh) 2008-10-10 2009-10-10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239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8795B (zh) * 2013-12-13 2020-03-03 庆尚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具有高含量异黄酮衍生物的豆叶或豆茎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32202A (zh) * 2016-11-28 2017-05-10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4′,7–二乙基射干苷元的纯化方法及制备方法
CN114394950B (zh) * 2022-01-19 2023-03-28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一种抗ⅰ型单纯型疱疹病毒的双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554137A (zh) * 2022-01-28 2023-08-08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一种环烷氨基烷氧基取代的芳基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15093388B (zh) * 2022-07-27 2023-12-05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4308A (zh) * 2003-05-15 2005-03-16 成都迪康药物研究所 鸢尾苷元的异黄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以其为有效药用成分的抗病毒药物
CN1839862A (zh) * 2005-04-01 2006-10-04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一种治疗咽喉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4308A (zh) * 2003-05-15 2005-03-16 成都迪康药物研究所 鸢尾苷元的异黄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以其为有效药用成分的抗病毒药物
CN1839862A (zh) * 2005-04-01 2006-10-04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一种治疗咽喉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ang Zun-Ting Et.Al..F-type or T-type Aromatic-Aromatic Interaction in Two Isoflavone Derevatives.《Journal of Chemical Crystallography》.2008,第38卷(第2期),129-133. *
吉文亮等.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I).《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第32卷(第3期),197-19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3926A (zh) 201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3926B (zh)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055855B (zh) 具有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214254B (zh) 芒果苷类化合物的新用途
CN101897776A (zh) 海棠提取物及根皮苷的新用途
CN102335394B (zh) 一种用于治疗宫颈糜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12193B (zh) 一种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管炎的药物组合物
CN101591374B (zh) 一种甾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和用途
CN100404534C (zh) 小檗碱衍生物在制备治疗2型糖尿病、调节血糖和血脂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6554339A (zh) 一种异黄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152320B (zh) 一种治疗妇科盆腔炎的中药制剂
CN112933172B (zh) 一种治疗兔肠道球虫病的中药复方提取物及其用途
CN105056238A (zh)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985060A (zh) 石斛多糖在制备预防或恢复化疗后生殖损伤的药物中应用
CN102961415A (zh) 忍冬木层孔菌或其提取物的用途
CN102525885A (zh) 一种酮康唑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52202B (zh)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78931A (zh) 杨梅素的医药新用途
CN100409857C (zh) 一种用于抗骨质疏松的中药制剂
CN105777821B (zh) 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和药物组合物
CN100546621C (zh) 一种已知药物的新用途
CN102068537B (zh) 陈皮甘草制备防治鼻咽癌的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方法
CN101845052A (zh) 一类含氮杂环的噻吩并吡啶酮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838645A (zh) 一种具有药物用途的多酚羟基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58647A (zh) 一种中药妇炎康复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检测方法
CN109316483B (zh) 异川楝素的医药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