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3111A -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3111A
CN101713111A CN200910175729A CN200910175729A CN101713111A CN 101713111 A CN101713111 A CN 101713111A CN 200910175729 A CN200910175729 A CN 200910175729A CN 200910175729 A CN200910175729 A CN 200910175729A CN 101713111 A CN101713111 A CN 101713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dapter
tabular
open
yarn
spin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5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3111B (zh
Inventor
海因茨-格奥尔格·瓦森霍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1713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3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3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3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38Channels for feeding fibres to the yarn forming regio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4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contact of fibres with a running surface
    • D01H4/08Rotor spinning, i.e. the running surface being provided by a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具有两部分式导纱通道,该导纱通道的出口侧通道部分集成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中,该板状通道转接器以更换方式设置在盖元件中,该盖元件在纺纱操作期间在正面封闭转子壳体,板状转接器的在纺纱操作期间伸入纺纱转子内的塔形突起具有与所采用的纺纱转子的直径相匹配的尺寸,该两部分式导纱通道的入口侧通道部分被设置在开松辊壳体内,该开松辊壳体以能够有限程度地转动的方式安装。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还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其中心轴线进行有限程度地转动,从而无论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如何,板状通道转接器都能定位成这样,即,使得导纱通道的两个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布置在相对于彼此有利的角度位置。

Description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两部分式导纱通道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是已知的,并且已经在大量的专利文献(例如DE 198 36 066 A1或者DE 198 41 406 A1)中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说明。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导纱通道中,最好将出口侧通道部分集成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中,该板状通道转接器又以可更换的方式设置在盖元件的相应接纳部中。在纺纱工作期间,位置精确地设置在盖元件的接纳部中的板状通道转接器以塔状突起(该塔状突起与导纱通道的嘴口分开并且还具有用以固定纱线吸嘴的连续中央孔)伸入转动的纺纱转子中。
盖元件具有用于开松辊和纤维条供应筒的轴承支架,该盖元件在纺纱操作期间封闭转子壳体,该转子壳体本身在前部敞开并且能够被施加负压,纺纱转子在该转子壳体内高速转动。此外,该盖元件具有开松辊壳体,并且该盖元件可通过相对于开松辊和纤维条供给供应筒的转动轴线正交布置的枢转轴以有限程度运动的方式连接至相关的纺纱箱体,所述纺纱箱体例如具有用于纺纱转子的驱动器和安装部。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两部分式导纱通道中,该导纱通道的入口侧通道部分通常被集成在注射模制件中,注射模制件又设置在开松辊壳体的接纳孔中。
在这种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中,由开松辊梳理被喂给的纤维条而得到的这些单纤维通过导纱通道输送到转动的纺纱转子,由该纺纱转子将这些单纤维纺成可连续拉出的纱线。
另外,与这些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相关地还已知有,只有在满足某些边界条件时,尤其是在满足与纺纱元件的相对布置和尺寸相关的某些边界条件时,才能够制得高质量的自由端气流纱。举例来说,导纱通道的设计和布置,尤其是导纱通道的嘴口到纺纱转子的纤维滑动面的距离对所获得的纱线质量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为了得到最优纺纱结果,有利的是,根据各个纺纱转子的直径为这些纺纱转子分配专用的板状通道转接器,这些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尤其在其直径方面与相应的纺纱转子相匹配。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例如在更换纱线批次的过程中必须更换纺纱转子,而且还要相应地更换板状通道转接器。另外还知道,导纱通道的设计和将纱线喂给纺纱转子的纤维滑动面时的角度都能够积极地影响纱线质量。
例如,在DE 198 36 066 A1中说明了一种导纱通道,其中,导纱通道的连接至开松辊壳体的入口侧通道部分和设置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中的出口侧通道部分被如此定位,即,这两个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相对于彼此以一角度倾斜地设置。
利用不同尺寸的纺纱转子和对应的板状通道转接器进行的试验表明,可以利用两部分式导纱通道获得最佳的物理纺织值,尤其是在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之间的角度具有特定值时。
如前所述,用于纺纱的另一个相关标准是所谓的喂入角,换言之,也就是经由导纱通道进入的单纤维被喂给高转速转动的纺纱转子的纤维滑动面的角度。在此,喂入角是根据设置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中的出口侧通道部分的位置得到的,并且至少部分地由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来确定。然而,由于喂入角不允许超过(大于或小于)特定值,因此到目前为止,在已知的两部分式导纱通道中,在导纱通道的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的角度(其中部分角度是不利的),这取决于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状突起的相应尺寸。
因此已经提出改进已知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使得无论所采用的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如何,都能够保持符合规定的纤维喂入角,并且也能够在导纱通道的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之间实现特别有利的角度。
例如,在DE 10 2004 017 700 A1中说明了一种具有两部分式导纱通道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中,入口侧通道部分被安装成能够相对出口侧通道部分进行有限程度的运动。在此,入口侧通道部分集成在注射模制件中,该注射模制件又被固定在开松辊壳体的接纳孔中。该开松辊壳体进而导纱通道的入口侧通道部分可相对盖元件在两个平面内枢转,而出口侧通道部分被集成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中,该板状通道板接器被固定在盖元件的预定安装位置中。换言之,根据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进而根据出口侧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的位置,可通过枢转整个开松辊壳体使入口侧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定位成使得在所述通道部分之间的角度选取特定的有利值。
对于根据DE 10 2004 017 700 A1的装置,虽然能够以良好的纺织/物理值来纺织不同的纱线批次,但是这种已知装置在其结构设计方面非常复杂,而且略显笨重,相当重要的原因是需要很大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在开松辊壳体最大程度地枢转时。换言之,对于在自由端转子纺纱机的工位区域内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DE 10 2004 017 700 A1所述的装置被证明是难以操纵的。
发明内容
从上述类型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这种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具体地说,是在两部分式导纱通道的区域内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在不损失纺织优点的情况下使这种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的空间需求最小。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中说明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来解决。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中描述的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安装具有的优点在于,在更换纺纱部件(例如由于更换纱线批次)之后,无论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如何,都可以始终容易地使该板状通道转接器定位成这样,即:可以将两个通道部分的中心纵轴线之间调节为特定的有利角度,进而确保该导纱通道内具有最佳气流条件。
在此,板状通道转接器的这种能够进行有限程度转动的安装不仅使得能够以预定方式调整导纱通道的通道部分之间的倾斜角,而且还得到了以结构极为紧凑为特征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另外,板状通道转接器的能够进行有限程度转动的安装还使得能够在必要时有针对性地对导纱通道内产生作用的输送气流的流动特性进行干预,以便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改变该倾斜角来最优化流动情况,进而改善待制造的纱线的纺织物理值。
如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有利实施方式中设置成,就具有中等尺寸的塔形突起的板状通道转接器的最佳安装位置而言,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被设置为总是能够枢转一角度,所述角度处于+10°至-10°之间。这意味着,对于用于直径较大的纺纱转子(相应地,塔形突起也具有较大直径)的板状通道转接器来说,可以使该板状通道转接器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例如最多10度,以调整导纱通道的通道部分之间的最佳倾斜角。相应地,用于直径较小的纺纱转子的板状通道转接器例如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最多10度。
如权利要求3所述,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在所述出口侧通道部分的进入区域内优选设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能够通过弹性中间元件连接至所述导纱通道的所述入口侧通道部分的出口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该连接装置与弹性中间元件一起保证:无论导纱通道的这两个导纱通道部分朝向哪个方向枢转,在该导纱通道内始终都可以提供正常的纤维输送,尤其是保证了纤维从入口侧通道部分顺利地传递到出口侧通道部分。
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中间元件的接头区域是以球窝接头的方式构造的,并且所述弹性中间元件的接头区域与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的所述连接装置的呈球形帽的端部区域相互配合。换句话说,中间元件和连接装置在导纱通道的这两个通道部分的接触区域中形成了以球窝接头方式构造的枢转点。通过这种结构,一方面使得导纱通道的这两个通道部分能够相对于彼此良好地运动并且能够进行精确地引导,另一方面以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了纤维的顺利传递。
为了能够补偿在板状通道转接器枢转期间在导纱通道的区域中出现的长度变化,如权利要求5所述,所述弹性中间元件相对于所述导纱通道的入口侧通道部分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因此该弹性中间元件能够自动地适应于导纱通道的各种长度变化。
如权利要求6所述,所述盖元件具有调节及锁定机构,该调节及锁定机构例如具有大量卡定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通过所述调节及锁定机构将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精确地固定在有利的安装位置。在该安装位置,无论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如何,该板状通道转接器始终取向为使得在导纱通道的这两个通道部分之间存在最优的倾斜角。针对各个最优安装位置的卡定位置取决于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在此所述卡定位置最好已经在准备阶段就确定了并且例如通过相应的标记标注在盖元件上。
如权利要求7所述,在有利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成,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具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在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盖元件上的所述调节及锁定机构彼此配合。换句话说,设置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上的定位装置例如被卡入设置在盖元件上的调节及锁定机构中,同时将板状通道转接器固定在有利的安装位置中。
板状通道转接器或者设置在盖元件的接纳部内,并且被安装成能够在该接纳部内相对于中心轴线进行有限程度的转动;或者如权利要求8所述,该板状通道转接器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在专用插入件中。所述插入件本身以能够有限程度地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盖元件的缺口中,并且除了用于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的接纳部之外,所述插入件(27)还具有外周环形密封件,所述环形密封件,该环形密封件在转子壳体被封闭时紧贴在转子壳体前壁上,并且密封该转子壳体。
在采用这种专用插入件时,在所述盖元件上还设有调节及锁定机构,该调节及锁定机构根据相应的板状通道转接器的塔形突起的尺寸预定确定所述插入件的有利安装位置,进而预先确定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的最优安装位置(权利要求9)。
如权利要求10所述,在所述插入件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盖元件上的调节及锁定机构与设置在所述插入件上的定位装置彼此配合。换言之,设置在插入件上的定位装置在安装状态下卡定在设置于盖元件上的调节及锁定机构中,从而将相应的板状通道转接器固定在有利的安装位置中。
如权利要求11所述,在有利实施方式中设置成,开松辊壳体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其中相对中间位置的可枢转角优选处于+10°至-10°之间。换言之,开松辊壳体能够在平行于开松辊壳体正面延伸的平面中调节,并且能够借助相应的锁定机构以预定方式固定在预定的安装位置中。通过开松辊壳体的这种可枢转的安装(也就是通过导纱通道的入口侧通道部分的可枢转的安装),不仅能够在导纱通道部分的传递区域中实现良好的纤维传递,而且还能够简单地使得这些导纱通道部分之间的倾斜角的可利用的调节范围被增加一倍。
在此,根据本发明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由于开松辊壳体枢转角较小而既不会失去其紧凑的构造方式,也不会损失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的良好操作性。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结合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细节。
在附图中:
图1是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图1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的主视图,该纺纱装置具有两部分式导纱通道,即集成在板状通道转接器中的出口侧通道部分和固定在开松辊壳体中的入口侧通道部分,该板状通道转接器可枢转地安装在盖壳体的接纳部中,所述开松辊壳体也被可枢转地安装;
图3以局部剖视图详细地示出了图2所示的两部分式导纱通道,该两部分式导纱通道具有出口侧通道部分和入口侧通道部分,其中,所述出口侧通道部分集成在被安装成可有限程度地转动的且具有中等尺寸的塔形突起的板状通道转接器中,而所述入口侧通道部分结合于注射模制件中,该注射模制件又固定在可枢转地安装的开松辊壳体中;
图4示出了两部分式导纱通道,其具有设置在专用插入件内的板状通道转接器,其中,该插入件能够沿顺时针方向枢转;
图5示出了两部分式导纱通道,其具有设置在专用插入件内的板状通道转接器,其中,该插入件能够沿逆时针方向枢转;
图6是沿图4的线VI-VI的侧剖视图,示出了可有限程度转动的设置在盖元件内的用于板状通道转接器的插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1,该纺纱装置的可转动地安装的各个功能元件可以分别用单独马达来驱动。例如在DE 103 40 657 A1中说明的这种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1通常具有用于纺纱转子的单独驱动器、用于开松辊的单独驱动器和用于纤维条喂给筒的单独驱动器。
在图1中纺纱转子、开松辊和纤维条喂给筒分别仅以其转动轴线17、7和8示意性地示出。被支撑在磁性轴承(未示出)中并且由单独驱动器3进行电磁驱动的纺纱转子在纺纱操作期间以高转速在转子壳体2内旋转,壳体2可以被施加负压。
转子壳体2通常经由气动管线10连接至负压源(未示出),远离用于纺纱转子的单独驱动器3和用于电子控制单元15的壳体14通过定位销和螺栓将托架4固定在转子壳体2上,托架4被构造为支承臂并且在一端总是带有被构造为枢转轴5的支点。
盖元件6可枢转地安装在这些支点中,盖元件6在纺纱操作期间在正面封闭转子壳体2。换言之,盖元件6以环形密封件13紧贴在转子壳体2的前壁上。
如图2示例性示出的那样,盖元件6在纺纱转子的转动轴线17的位置处具有朝向纺纱转子的方向敞开的接纳部12,在接纳部12内可以容易地更换板状通道转接器11,并且如双箭头9所示的那样,板状通道转接器11以能够有限程度地转动的方式安装。这里,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中轴线20与纺纱转子的转动轴线17同轴地延伸。
如图所示,具体如图3所示,两部分式导纱通道18的出口侧通道部分31集成在板状通道转接器11中,并且气动方式连续地将开松辊壳体19连接至转子壳体2,或者连接至与在转子壳体2内旋转的纺纱转子的滑动面。此处图3示出的板状通道转接器11具有中等尺寸的塔形突起40,该突起40定位在有利的安装位置I中。在需要时,首先可以根据塔形突起40的尺寸或直径调整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角度α,该角度α在+10°至-10°之间。也就是说,板状通道转接器11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其中心轴线20进行有限程度的转动,即,板状通道转接器11能够从图示的“正常位置”沿顺时针转动到最多10°并且能够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多10°。
如图所示,导纱通道18的入口侧通道部分30结合在注射模制件或者压铸模制件29中,该注射模制件或者压铸模制件29被固定在开松辊壳体29的接纳孔26中。在这种情况下,开松辊壳体19是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1的纤维条开松机构(其总体以附图标记23来表示)的组成部分,该纤维条开松机构在通常情况下还包括均能够由单独马达驱动的开松辊7和纤维条喂给筒8,其中,开松辊7能够在开松辊壳体19内转动。
如图所示,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开松辊壳体19在盖元件6上被设置成可以通过引导机构42和导轨41进行有限程度的运动,并且能够如双箭头16所示的那样相对于盖元件6侧向枢转。也就是说,开松辊壳体19进而导纱通道18的入口侧通道部分30能够在平行于开松辊壳体19正面的平面内被调节枢转角β,该枢转角β相对于图3所示的中间位置处于+10°至-10°之间。在此,开松辊壳体19关于枢转点S的枢转是与板状通道转接器11关于其中心轴线20的转动共同进行的。
如图2和图3所示的那样,开松辊壳体19的枢转点S(同时也是入口侧通道部分30的枢转点S)位于导纱通道18的通道部分30和通道部分31的接触区域内。也就是说,通道部分30、31的中心纵轴线32、33在枢转点S的区域内彼此相交。
出口侧通道部分31在其入口区域内具有帽状连接装置24,弹性中间元件25连接至该帽状连接装置24,该弹性中间元件25的接头区域是以球窝接头的方式构造的。中间元件25又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在导纱通道18的入口侧通道部分30上。
这里,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可进行有限程度的运动的安装方式与可枢转地安装的开松辊壳体19相结合,使得可以调整导纱通道18的的通道部分30、31的中心纵轴线32、33之间的有利倾斜角。换言之,无论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塔形突起40的尺寸如何,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都可以定位成这样,即,一方面,在将纱线喂给纺纱转子的滑动面时保证有利的角度,另一方面在导纱通道18内给纱线提供最佳输送气流。
图4至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替换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具有导纱通道18的出口侧通道部分31的板状通道转接器11在这里不可转动地设置在专用插入件27中,该插入件27本身可以以有限程度地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盖元件6的缺口28内。如图所示,具体如图6所示,插入件27主要包括用于固定环形密封件13的环形槽、用于使板状通道转接器11不可转动地定位的接纳部12、以及定位装置21,该定位装置21在插入件27的安装状态下与盖元件6上的调节及锁定机构22相互配合。换言之,可以与定位装置21相结合地通过锁定机构22来以预定方式固定插入件27的安装位置,进而确定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安装位置。
视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塔形突起40的尺寸而定,在安装状态下,插入件27或者处于中间的“正常位置”,或者相对于该中间的“正常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枢转。
图4例如示出了这样一种情况,即:插入件27配备有板状通道转接器11,该转接器11的塔形突起具有相对较大的直径,因此该板状通道转接器11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被固定在该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所示,开松辊壳体19沿逆时针方向枢转。
图5示出了插入件27,其配备有板状通道转接器11,该转接器11的塔形突起是针对小直径的纺纱转子设计的。插入件27沿逆时针方向枢转,而开松辊壳体19沿顺时针方向枢转。

Claims (11)

1.一种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1),该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1)具有两部分式导纱通道(18),所述两部分式导纱通道(18)的出口侧通道部分(31)集成在板状通道转接器(11)中,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以可更换的方式设置在盖元件(6)中,所述盖元件(6)在纺纱操作期间在正面封闭转子壳体(2),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在纺纱操作期间伸入纺纱转子内的塔形突起(40)具有与所采用的纺纱转子的直径相匹配的尺寸,所述两部分式导纱通道(18)的入口侧通道部分(30)被设置在开松辊壳体(19)内,所述开松辊壳体(19)以能够有限程度地转动的方式安装;
所述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还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其中心轴线(20)进行有限程度地转动,从而无论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所述塔形突起(40)的尺寸如何,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都能够定位成这样,即,使得所述导纱通道(18)的两个通道部分(30、31)的中心纵轴线(32、33)布置在相对于彼此有利的角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就具有中等尺寸的塔形突起(40)的板状通道转接器的最佳安装位置(I)而言,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被设置为总是能够枢转一角度(α),所述角度(α)处于+10°至-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在所述出口侧通道部分(31)的进入区域内设有连接装置(24),所述连接装置(24)能够通过弹性中间元件(25)连接至所述导纱通道(18)的所述入口侧通道部分(30)的出口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中间元件(25)的接头区域是以球窝接头的方式构造的,并且所述弹性中间元件(25)的接头区域与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所述连接装置(24)的呈球形帽的端部区域相互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中间元件(25)相对于所述导纱通道(18)的入口侧通道部分(30)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元件(6)上设有调节及锁定机构(22),能够根据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塔形突起(40)的尺寸通过所述调节及锁定机构(22)调节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安装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具有定位装置(21),所述定位装置(21)在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盖元件(6)上的所述调节及锁定机构(22)彼此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通道转接器(11)被固定在专用插入件(27)中,所述插入件(27)本身以能够有限程度地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盖元件(6)的缺口(28)中,并且所述插入件(27)具有环形密封件(13),所述环形密封件(13)在纺纱操作期间在正面密封所述转子壳体(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元件(6)上设有调节及锁定机构(22),能够根据采用的板状通道转接器(11)的塔形突起(40)的尺寸通过所述调节及锁定机构(22)调节所述插入件(27)的安装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件(27)具有定位装置(21),所述定位装置(21)在所述插入件(27)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盖元件(6)上的所述调节及锁定机构(22)彼此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松辊壳体(16)的相对中间位置的枢转角(β)处于+10°至-10°之间。
CN 200910175729 2008-10-01 2009-09-29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Active CN1017131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8050071.2 2008-10-01
DE102008050071A DE102008050071A1 (de) 2008-10-01 2008-10-01 Offenend-Rotorspinn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3111A true CN101713111A (zh) 2010-05-26
CN101713111B CN101713111B (zh) 2013-03-27

Family

ID=41508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75729 Active CN101713111B (zh) 2008-10-01 2009-09-29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172582B1 (zh)
CN (1) CN101713111B (zh)
DE (1) DE1020080500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15912A1 (de) 2015-09-21 2017-03-23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Kanalplattenadapter und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mit einem Kanalplattenadapter
DE102018105075A1 (de) * 2018-03-06 2019-09-12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Faserleitkanaleinrichtung für eine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mit einer Rastverbindung
DE102020108257A1 (de) 2020-03-25 2021-09-30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Faservereinzelung und Spinneinrichtung umfassend eine solche Vorricht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12592A1 (de) * 1985-04-06 1986-10-16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8070 Ingolstadt Faserspeisekanal fuer eine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EP0311988A1 (de) * 1987-10-13 1989-04-19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ktiengesellschaft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DE102004017700A1 (de) * 2004-04-10 2005-10-27 Saurer Gmbh & Co. Kg Offenend-Rotorspinnvorrichtung
CN1846021A (zh) * 2003-08-29 2006-10-11 索若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用的通道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41406A1 (de) 1997-12-18 1999-06-24 Schlafhorst & Co W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von Z- oder S-gedrehten Garnen
DE19836066A1 (de) 1998-08-10 2000-02-17 Schlafhorst & Co W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DE10340657A1 (de) 2003-09-04 2005-03-31 Saurer Gmbh & Co. Kg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12592A1 (de) * 1985-04-06 1986-10-16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8070 Ingolstadt Faserspeisekanal fuer eine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EP0311988A1 (de) * 1987-10-13 1989-04-19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ktiengesellschaft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CN1846021A (zh) * 2003-08-29 2006-10-11 索若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用的通道板
DE102004017700A1 (de) * 2004-04-10 2005-10-27 Saurer Gmbh & Co. Kg Offenend-Rotorspinn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3111B (zh) 2013-03-27
EP2172582B1 (de) 2014-04-30
DE102008050071A1 (de) 2010-04-08
EP2172582A1 (de) 201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6976B2 (en) Spinning device for producing a yarn by means of a circulating air flow
US9957646B2 (en) Drum inter-storage of yarn at an operating unit of a textile machine and method of control for
CN102341534B (zh) 气流转杯纺纱装置
JP5361989B2 (ja) 繊維機械のドラフトユニット用の凝縮ユニット
CN101713111B (zh) 自由端转子纺纱装置
US7908839B2 (en) Two-for-one twisting spindle having a pneumatically actuated threading device
CS216816B2 (en) Facility for spinning with open end
EP2570375B1 (en) Yarn winding unit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2165111B (zh) 具有心轴形部件的喷气纺纱装置
CN1405377A (zh) 气流纺纱机重新接头的方法和装置
JPH04213561A (ja) 走行する糸の供給装置
US7377096B2 (en) Open-end rotor spinning device
CN101600825A (zh) 具有拼接装置的气体喷嘴机组
EP2573227A2 (en) Draft device,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10172761B (zh) 用于运行转杯纺纱机的纺纱装置的方法以及转杯纺纱机的纺纱装置
CN102112670B (zh) 用于精梳纤维材料的精梳设备
CN101423988B (zh) 清洗纺纱杯的清洗装置
CN103180499B (zh)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US5595058A (en) Open-end spinning device
US5414990A (e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conveying fibers in an airstream in an open-end spinning rotor
US5083420A (en) Process and device to piece a yarn on an open-end spinning device
JP2013507533A (ja) スライバガイド手段を備えたコーミング機械
CN100469959C (zh) 自由端转杯纺纱装置用的通道板
CN1295124C (zh) 喂纱器
CN100359061C (zh) 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Effective date: 201310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022

Address after: The German city of Remscheid

Patentee after: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The German city of Remscheid leiwo Guselu No. 65 (zip code D-42897)

Patentee before: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