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0379B - 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数据传输 - Google Patents

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数据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90379B
CN101690379B CN200880024005.0A CN200880024005A CN101690379B CN 101690379 B CN101690379 B CN 101690379B CN 200880024005 A CN200880024005 A CN 200880024005A CN 101690379 B CN101690379 B CN 101690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access
transmit
data
ie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40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90379A (zh
Inventor
I·卡尔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Deutschlan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filed Critical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ublication of CN101690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0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90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0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般性地涉及通信装置和一种用于传送数据的方法。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接入技术电路,其按照第一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和第二接入技术电路,其按照第二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以及传送按照第二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其中第二接入技术与第一接入技术不同。

Description

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数据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般涉及通信装置,并且涉及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国际标准化组(诸如例如ITU、WWRF、等等)当前开发了使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异构无线电技术与多个不同无线电接入相融合的解决方案,也称作无线电接入网络(RAN)。通过这样做,旨在开发包括用于终端用户的无线电连接在内的所谓“最好体验质量”的潜力。作为例子,应该提供高效管理(例如,成本对带宽、负载)服务连续性和服务切换(service handover)。
另外,越来越多地需要频谱,并且归因于无线电技术的照射剂量在将来应该被保持为有限的或甚至被减小。诸如所谓的“开放式频谱接入”和“频谱池(Spectrum Pooling)”之类的方法在需要所谓的“应用程序控制的网络/网络环境”时应当提供带宽,应该按更高效的方式使用现有频谱,并且应该减小照射剂量。
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允许不同的无线无线电接入技术的融合,这些不同的无线无线电接入技术诸如例如是双模蓝牙调制解调器(ModemBluetooth)/IEEE 802.11,IEEE 802.11/WiMAX,蓝牙/WiMEDIA或多模蓝牙调制解调器,IEEE 802.11,GSM/GPRS/EDGE/UMTS或DVB-T/H。然而,按常规经由分配给每种接入技术的特定通信协议栈、并且此外经由在技术上分离的协议层为每种无线传输技术(在下文中也称作接入技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称作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控制信号传输(换句话说,控制数据的传输)和用户数据传输,这可能为以上提到的网络体系结构造成整体上的控制困难或低效。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环境网络中实施的方法按多模网络接入装置的形式实现异构无线无线电技术(下文也称作无线电接入技术)的融合,以便建立不同无线电接入技术的不同特性的灵活使用的可能性。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网络体系结构在没有必要进行无线电接入技术之间的预配置或预协商的情况下,通过接入网络之间的所谓的网间协议来提供异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合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所谓的“移动无线电接入”(MRA)体系结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移动无线电接入”(MRA)体系结构包括核心网络和完全或部分共享的中心网络控制器。网络控制器可以包括各种元件,例如所谓的“多重无线电接入选择”(MRAS)元件、所谓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及所谓的“通用链路层”(GLL)元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MRRM元件控制共享的无线电资源和不同无线电接入网络之间的负载分布。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GLL元件为不同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合作提供可配置连接层协议的建造集(buildingset)。MRRM元件的功能可以依据为各网络元件(例如,媒体服务器(MS)或对等网络(P2P))提供的角色按集中或分散方式实施,并且应该考虑到单跳网络以及多跳网络和多播结构以及广播结构。
MRAS的一个任务是,与使用功能(该使用功能可以从不同的性能量度导出,所述性能度量诸如例如是可实现的数据速率、通信成本、资源负载及阻止或释放连接的概率)相对应地,选择具有最好质量(最高信噪比(SNR))、还考虑到无线电接入过载的方面的高频谱效率(Mbit/Hz)的无线电连接。这可以例如借助于在可用无线电连接中的负载分布来提供。
用于集中和分散控制的可比解决方案显著地提高了无线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控制功能的安全性,然而,该解决方案目前要求并行的复杂处理资源和随其的高成本。例如为了以非常快的方式切换到GLL水平上的最佳无线电连接并且与MRRM元件无关,例如无线电接入技术的预定义清单也将显著地增加费用,并且所述预定义清单仅仅具有很小的灵活性并且要求无线电接入功能和GLL功能的紧密融合和相互作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用于决定的统计参数可以是“接入点”(AP)容量、体验质量(QoE)要求、无线电接入技术喜好、成本(例如,EUR/min、EUR/MB、USD/min、USD/MB)、终端装置性能、无线电接入技术的融合水平、等等。这种信息应该在MRRM元件之间例如经由核心网络或经由终端装置用信号通知。在常规体系结构中,这是高成本的,因为当前,提供公共“控制层面”元件是为了允许异构网络中的交互运作和端对端(E2E)QoS。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涉及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但它们不仅仅限于无线电接入技术,还包括其它接入技术,诸如例如陆线(landline)(有线)接入技术。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提供混合系统,该混合系统包括无线电接入技术以及其它接入技术,诸如例如陆线接入技术。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本描述中使用的某些表达的意思。应该注意,给定解释不旨在必要地限制各表达的范围,而是仅仅用于说明目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网络可以理解成是规模从单个网络节点到具有共用网络资源控制的大型网络的联网的基本构造块。环境网络可以使其通信资源经由良好定义的外部接口(所谓的环境网络接口)暴露于其它环境网络。经由所谓的环境服务接口使通信服务可用于应用和服务,并且可以通过环境资源接口接入通信资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网络接口连接不同环境网络的所谓的环境控制空间。环境网络接口可以用于网络组成协议的协商,并且可以用来在网络之间传送控制信息。环境网络接口不必在环境网络的每个节点上存在,而是在共同地实施核心控制空间功能的节点上存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服务接口包括由功能实体输出的服务接口的集合,这些功能实体构成环境控制空间。环境服务接口可以理解成是环境控制空间的“上层”接口。其可以从具有适当的接入许可的环境控制空间外面的任何实体(例如,终端用户应用程序、管理应用程序、控制应用程序、等等)接入。它对接口的“用户”隐藏各个功能实体。因此,从环境服务接口的角度来看,将环境控制空间构造到功能实体中只是内部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资源接口可以理解成是位于环境网络节点内的较低服务接口,其中所述环境网络节点提供在基本的连接性基础结构(underlying connectivity infrastructure)中的资源的提取。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控制空间可以理解成是环境网络中的资源的所有控制层功能和表示(representation)的集合。除实际控制功能之外,环境控制空间可以进一步包括共用框架功能,该共用框架功能允许控制功能插入到环境控制空间中、执行它们的控制任务及与环境控制空间中存在的其它功能协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组成协议(composition agreement)可以包括在所组成的环境网络中将被遵循的政策、所组成的环境网络的标识符、如何在组合环境网络之间控制和/或共享逻辑和物理资源、等等。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功能实体可以理解成是体现电信系统的某有限部分(并且对于本上下文尤其是环境控制空间的有限部分)的特征和功能的实体。这也可以意味着,环境网络的范围中的功能实体可以是特定的以及通信明确需要的以及在其支持中明确需要的,其可以是人-人、人-机或机-机。功能实体可以包含多个(子)功能实体。每个功能实体可以提供良好定义的接口,通过该接口,该功能实体的特征和功能可用于其它功能实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用链路层可以理解成代表通用功能,这些通用功能能够实现和促进在多个、可能互异的无线电接入之间的高效链路层交互运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接口可以理解成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abstraction),其可以由该对象的相互作用的子集、以及关于它们可能何时发生的约束条件的集合组成。接口可以由关于功能、物理互连、信号交换及视情况而定的其它特性的各种特性来定义。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或多个无线电接入的环境网络知觉(network-aware)管理的通用功能。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可以覆盖补充无线电资源管理功能的网络以及环境网络兼容的无线电接入协调功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服务质量可以理解成流或业务的性能规格。服务质量可以由诸如保证位速率、误码率等等的性能参数来定量地表示。服务质量一般可以意指当实际提供服务时的服务质量,然而,对于仍然必须提供的服务而言,服务质量也可能存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入可以与无线电信道相对应。多重无线电接入可以与跨越不同无线电接入技术或在单个无线电接入技术内的解耦合的无线电信道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理解成是无线电技术的类型及其在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对应无线接口。所述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是已经被定义的(传统无线电接入技术,像GSM、UMTS、EDGE、GPRS、蓝牙、HiperLAN、IEEE 802.16、及IEEE 802.11等等)或者是未来的无线电接入技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接入技术可以理解成是技术的类型及其在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对应接口。所述接入技术可以是已经被定义的或者是未来的接入技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信道可以理解成是用于用户数据传输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特定的传送信道。无线信道属于无线电接入技术,并且在其物理实现中,所述无线信道可以是专用的,或者可以由多个用户共享。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资源管理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或多个无线电接入的环境网络无知觉(network-unaware)管理的通用功能。无线电资源管理可以覆盖网络固有的无线电资源管理功能,例如当前的3GPP标准化GSM-UMTS切换(handover)机制。
在本描述的上下文中,电路可以理解成包括:硬连线电路,诸如例如实现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或硬连线逻辑门结构的电路;或可编程电路,诸如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任何其它可编程逻辑,例如实现为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被编程以提供电路的相应功能。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遍及不同的视图一般指示相同的部分。附图不一定按比例,而是一般将重点放在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上。在如下描述中,参照如下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环境;
图2示出接入网络终端协议栈的例子,其示出用户层面和控制层面;
图3示出对于每种无线电接入技术具有一个无线电接口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
图4示出对于每种无线电接入技术具有一个无线电接口的另一种多重接入体系结构;
图5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
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
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及
图8示出按照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环境。
如图1中所示,多无线电接入网络系统100包括环境网络102和一个或多个诸如例如用户终端装置之类的通信终端10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环境网络102包括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106、多无线电接入选择(MRAS)元件108、及多个无线电接入点(RAP)元件110、11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相应电路实现的各个元件的功能可以如上所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重无线电接入选择(MRAS)元件108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转发点(FP)元件114,其中转发点(FP)元件114又可以包括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16。
此外,无线电接入点(RAP)元件110、112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相应的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18、120和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122、124,以按照相应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来提供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终端104也可以包括用于与环境网络102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106对等通信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126,如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此外,通信终端10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转发点(FP)元件128,其中转发点(FP)元件128又可以包括第一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30。通信终端104还可以包括:第二通用链路层(GLL)元件(对于每种所提供的无线电接入技术都具有一个),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例如是两个第二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32、134;以及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对于每种所提供的无线电接入技术都具有一个),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例如是两个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136、138,以按照相应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
如图1中所示,环境网络102经由通信接口(例如经由无线电接口140)连接到通信终端104。
图1还示出在多重无线电接入网络系统100中提供的用户层面数据流(通过第一箭头142来表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方面,在环境网络102中在转发点(FP)元件114的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16与相应的无线电接入点(RAP)元件110、112的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18、120之间提供用户层面数据流,并且另一方面,在通信终端104中在第一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30与第二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32、134之间提供用户层面数据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相应的接入技术(诸如例如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的通信协议可以按照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化的开放式系统互连(OSI)基准模型中所概述的原理,在所谓的通信协议层中“水平地”分组或划分。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各接入技术(诸如例如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的通信协议可以在所谓的通信协议层面中被“竖直地”分组或划分成例如(例如,被提供以处理控制信号或控制信号消息)的控制层面,和(例如,被提供以处理用户的用户数据)的用户层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用户层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流和所谓的数据载体(其任务是传送用户数据)。数据载体可以由传送网络控制层面建立。数据流可以由用于传输来自较高通信协议层的透明用户数据的一个或多个接口特定的帧通信协议和服务来表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控制层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应用协议和信令载体,这些信令载体可以传送应用通信协议的消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应用通信协议主要用于建立物理层(也称作无线电网络层)中的载体。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例如在UMTS的情况下,为每个UTRAN接口(Iub、Iur、Iu)提供应用通信协议,其用于传输特定于UMTS的信令数据和UTRAN内的控制数据。
说明性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用户层面包括用于在各种接入技术特定通信协议层中传输用户数据的那些元件,而控制层面包括用于在各种接入技术特定通信协议层中传输控制数据(例如,信令信号或信令消息)的那些元件。
另外,图1示出在多重无线电接入网络系统100中提供的控制层面数据流(通过第二箭头144表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环境网络102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106与通信终端104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126之间提供控制层面数据流。
如在图1中进一步示出的那样,在无线电接入点(RAP)元件110、112的通用链路层(GLL)元件118、120之间提供GLL上下文转移(context transfer)(通过第三箭头146表示)。
而且,在图1中通过第四箭头148一方面表示在环境网络102的第一无线电接入点(RAP)元件110的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122与通信终端104的第一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136之间的接入链路、另一方面表示在环境网络102的第二无线电接入点(RAP)元件112的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124与通信终端104的第二物理层信号传输元件138之间的接入链路。
图2示出通信协议栈200的例子,该通信协议栈200示出无线电接入技术GPRS的用户层面202和控制层面20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依据相应的接入技术(例如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提供通信协议栈的许多其它结构。
如图2中所示,提供如下通信协议层元件:
-物理(PHY)层元件206;
-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元件208;
-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元件210;
-广播多播协议(BMC)层元件212;
-分组数据集中协议(PDCP)层元件214;
-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元件216。
物理(PHY)层元件206、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元件208及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元件210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为用户层面202和控制层面204提供的子元件。然而,广播多播协议(BMC)层元件212和分组数据集中协议(PDCP)层元件214实质上仅在用户层面202内实施,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元件216实质上仅在控制层面204内实施。
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元件216经由控制连接218控制所有其它提到的元件206、208、210、212、214。此外,其它元件可以经由所谓的服务接入点220彼此连接,以例如交换协议数据单元(PDU)。
如图2中所示,控制功能(在控制层面204中实施)与用户数据(对其的处理在用户层面202中实施)分离。通常,提供经由物理层的信号传输,然而,使用相同的物理层(PHY)元件206。
图3示出对于每种无线电接入技术都具有一个无线电接口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300。
如图3中所示,多重接入体系结构300包括通信网络302(在可选择实施例中是通信终端)和通信终端304(例如,按照UMTS例如用户设备(UE)的移动电话)。通信网络302和通信终端304两者都实施了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例如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和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
通信网络302包括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306。此外,通信网络302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308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310。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312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312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用户层面数据。另外,通信网络302包括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314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316。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318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318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用户层面数据。
通信终端304还包括对应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320。此外,通信终端302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322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324。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326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326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用户层面数据。另外,通信终端304包括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328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330。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332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332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用户层面数据。
因而,说明性地,在这个多重接入体系结构300中,采用被配置成按照一种相应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的无线电接口元件来传输按照同一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
图4示出对于每种无线电接入技术都具有一个无线电接口的另一种多重接入体系结构400。
图4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400类似于在图3中示出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300,二者具有如下差别:多重接入体系结构400还包括一种或多种另外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元件。
特别是,除第一和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X、Y的元件之外,环境网络402还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406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408。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410被配置成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410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的相应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用户层面数据。
此外,除第一和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X、Y的元件之外,通信终端404还包括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412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414。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416被配置成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416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用户层面数据。
图5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5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重接入体系结构500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网络502(为了简单起见,只示出一个通信网络502)。在本发明的可替换实施例中,代替或除了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网络502之外可以提供通信终端,例如,按照UMTS例如用户设备(UE)的移动电话。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重接入体系结构50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终端504,例如,按照UMTS例如用户设备(UE)的移动电话(为了简单起见,只示出一个通信终端504)。通信网络502和通信终端504两者都实施了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例如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和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网络502包括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518(应该注意,这个元件是可选的)。此外,通信网络502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06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508。另外,通信网络502包括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10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512。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516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516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网络502还包括无线电接口元件514,该无线电接口元件514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514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可选地用户层面数据。无线电接口元件514还被配置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口元件514(例如排它地)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两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通信终端504还选择性地包括对应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520。此外,通信终端504可以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22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524。另外,通信终端504还可以包括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26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528。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530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530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终端504还包括无线电接口元件532,该无线电接口元件532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532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可选地用户层面数据。无线电接口元件532还被配置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
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口元件532(例如排它地)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两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口元件作为相应的接入技术电路的实施例提供按照相应的接入技术(例如,第一和第二接入技术,其中第一和第二接入技术可以是不同的接入技术)的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口元件按照相应的接入技术实施物理(PHY)层的功能(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除了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的某些功能外)。因此,无线电接口元件提供例如将经由一个或多个天线传输的信号534或例如经由一个或多个天线接收的解码信号。
因而,如图5中所示,通信网络502的无线电接口元件514与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06相耦合,并且与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10相耦合。选择性地,无线电接口元件514与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508相耦合。此外,通信终端504的无线电接口元件532与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22相耦合,并且与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Y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526相耦合。选择性地,无线电接口元件532与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X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524相耦合。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入技术和/或第二接入技术可以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
-短距离无线电接入技术;
-Ad-hoc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专用区域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局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中域网(Medium Area Network)无线电接入技术;
-广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入技术和/或第二接入技术可以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WiBree NFC、IEEE 802.15.4、蓝牙、IEEE 802.15.1、DECT、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p、无线USB、GSM、GPRS、EDGE、UMTS、CDMA、CDMA 2000、FOMA、WiMAX、Canopy、DAB、DRM、DVB-T、DVB-H、MediaFLO、T-DMB、ISDBT。
应该注意,可以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各种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因而,相应的无线电接口元件(例如,以无线电调制解调器的形式实施的)也可以具有各种特性,这根据若干无线电接入技术(也称作PHY技术)的特性的如下比较将变得明显,其中可以按照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来使用所述若干无线电接入技术。
技术上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能在诸如例如覆盖范围、频谱效率、性能效率或能量效率之类的量度方面具有实质的性能差别。作为例子,用于局域网的无线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在次序(order)的范围中变化。作为短距离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使用如下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WiBree、NFC、ZigBee、蓝牙、DECT、IEEE 802.11a、IEEE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p、或无线USB(W-USB)。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ZigBee(IEEE 802.15.4)被提供用于传感器、执行器(actor)及其它装置的独立于基础结构的链接。它支持例如20kbit/s、40kbit/s、及250kbit/s的数据速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蓝牙1.2(也称作IEEE 802.15.1)规定720kbit/s的最大数据速率,其中蓝牙2.0的版本可通过使用增强数据速率(EDR)按2.1Mbit/s的最大数据速率传输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按照当前的DECT标准,24kbit/s每时隙的最大数据速率是可能的,当将所有可用的24个时隙成束(bundle)时,这导致528kbit/s的最大数据速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按照IEEE标准的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作为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其它实施例)提供如下最大数据速率:
-802.11a:54Mbit/s;
-802.11b:11Mbit/s;
-802.11g:54Mbit/s;
-802.11n:540Mbit/s;
-802.11p:27Mbit/s。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作为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超宽带(UWB)技术(例如,按照ECMA-368或ECMA-369的UWB)可以提供在约110Mbit/s至约480Mbit/s的范围中的数据速率。
ZigBee的最大覆盖范围典型地在约10m至约75m的范围中。蓝牙装置的最大覆盖范围规定为如下:1级具有约100m的最大覆盖范围、2级具有约50m的最大覆盖范围、及3级具有约10m的最大覆盖范围。无线DECT电话具有高达约300m的最大室外覆盖范围和高达约50m的最大室内覆盖范围。按照IEEE 802.11b或按照IEEE 802.11g的装置,依据具体条件可实现高达约60m至100m的最大室外覆盖范围和高达约30m至50m的最大室内覆盖范围。按照IEEE 802.11a或按照IEEE802.11n的装置,高达约45的最大室外覆盖范围和高达约20m的最大室内覆盖范围或许是可能的。UWB装置的覆盖范围定标(scale)在约2m至约10m的范围中。
ZigBee装置可在频率范围868MHz、915MHz、及2.4GHz中按在约1mW至约10mW的范围内的功率(在实施例中,按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进行发送。蓝牙装置也在2.402GHz与2.480GHz之间的免许可证ISM频带(工业、科学、及医学带)中进行发送(1级装置按高达100mW发送,并且通常必须使用自动功率控制;2级装置按高达2.5mW发送;及3级装置按高达1mW发送)。按照DECT的数字传输装置在从1.88GHz至1.9GHz的自身频带中工作。DECT装置(例如,DECT电话或DECT基站)的最大传输功率是250mW每脉冲,这与平均约10mW的辐射功率相对应。按照IEEE 802.11b或按照IEEE 802.11g的WLAN装置也在从2400GHz至2485GHz的范围中的ISM带中传送,而按照IEEE 802.11a的WLAN装置在5GHz带内工作。按照IEEE 802.11n的WLAN装置也应该在5GHz带内工作。用于在车辆-对-车辆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的、按照IEEE 802.11p(专用短距离通信,DSRC)的WLAN装置意图在从5850GHz至5925GHz的范围中工作。最大容许传输功率随地区而不同。作为例子,WLAN装置在德国可以在2.4GHz下按100mW传送,而该WLAN装置在美国可以按300mW及更大进行传送。在5GHz下,允许高达30mW的传输功率,并且与传输功率控制(TPC)和动态频率选择(DFS)一起,允许高达1000mW的传输功率。在讨论中的是,UWB通信装置被允许在从3.1GHz至10.6GHz的频率范围中按41.3dBm/MHz(即70nW/MHz或近似0.6mW)的最大传输功率进行传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具有良好覆盖范围、稳健性、短响应时间、短等待时间、足够数据速率的节能技术被提供用于(诸如例如用于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的)环境网络的控制功能。此外,控制功能可以经由主要在ALL-IP通信网络中的安全信道进行传送。
因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于通信网络(例如WAN)的集中控制(例如,关于以上提到的标准)是高效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使用被专门提供以用于例如MRRM元件之间的控制层面信号传输,其中所使用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为涉及的所有无线电接入技术提供(换句话说,取代)环境网络中的例如MRRM元件或任何其它适当元件的信令和控制。在WAN的例子中,这可以是与有线主干网络相结合的专用无线电信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例如LAN中的分散控制的情况下,提供的是,信号传输可以被这个LAN区域中最高效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取代。作为例子,在双模蓝牙/无线-USB解决方案中,可以使用或提供蓝牙以用于蓝牙和无线-USB两者的控制层面数据的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使用覆盖在环境网络中所使用的所有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总量的无线电信道。
因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降低或防止并行操作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多个控制层面的高费用、高复杂性、频谱效率的低能量效率。另外,在例如IP(互联网协议)通信网络的情况下的安全性可以借助于用于控制功能的专用排它无线电信道来提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无线电传输的覆盖范围、数据吞吐量、干扰最小化、功率控制方面通过提供“共用”或“共享”的控制层面来最佳地建立双模和多模环境网络终端装置。而且,不必使用超尺寸的物理层实现以用于控制功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环境网络终端装置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现有的不同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情况下,如在环境网络中所提供的那样,以静态或以动态的方式为所有无线电调制解调器的控制层面的控制和信令排它地分配和应用专用高效无线电接入技术。因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控制层面”和“用户层面”说明性地彼此解耦合以用于用户数据连接。该连接的“控制层面”由一种(例如,准确地一种)共用无线电接入技术来提供,其可以允许覆盖所使用的所有无线电接入技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无线电接入技术的静态分配,以实现用于用户数据传输的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的一部分控制层面或整个控制层面。
在这个实施例中,假定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融合在一个环境网络终端中,其中无线电接入技术的特性彼此不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于环境网络终端装置中的控制层面功能(部分或完全地)的执行和实施来说,将始终使用一种无线电接入技术,这种无线电接入技术就覆盖范围而论包括所有其它所使用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例如在PHY通信层中(以及另外选择性地例如在诸如MAC通信层之类的更高通信层中)实施的这种无线电接入技术为所有其它无线电接入技术实现信号传输,以例如用于通信网络和移动性(mobility)的通信连接的管理,从而使得从实现“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功能摆脱出来的这些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排它地执行或实施用户数据连接。
一个例子是实施了无线电接入技术蓝牙和UWB的双模环境网络终端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供的是,蓝牙调制解调器可以取代UWB调制解调器的“控制层面”。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提供多模环境网络终端装置,该多模环境网络终端装置使用对应配置的无线电调制解调器实施并融合了无线电接入技术DECT、WLAN、UWB及蓝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供的是,具有大覆盖范围的DECT无线电调制解调器执行其它无线电接入技术(即在LAN环境中的WLAN、UWB及蓝牙调制解调器)的“控制层面”。
在使用有线元件(换言之,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元件(换言之,无线接入技术)的组合以便例如取代WAN中的“控制层面”(完全或部分地)以用于WLAN和蜂窝无线电网络时可以看到另一个例子。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动态分配,以实施用于用户数据传输的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的一部分控制层面或整个控制层面。
在以上描述的静态分配的扩展中,其可以被提供以改变用于执行和实施在环境网络终端装置中融合的其它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完全或部分地)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分配。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两种无线电接入技术(例如,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和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取代所提供的其它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的功能,例如,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取代PAN环境中和LAN环境中的其它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包括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并且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取代WAN环境中的其它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的功能(包括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的功能)。
依据应用,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接通、切换或切断就一个或多个预定义标准(像例如,覆盖范围、频谱要求、功率要求、等等)而论更高效的无线电接入技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提供第三接入技术电路,该第三接入技术电路按照第三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传送按照第三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可以被配置成传送按照第三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第二接入技术电路可以被配置成传送按照耦合到第二接入技术电路的多种接入技术中的任何接入技术编码的全部控制数据。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接入技术选择电路以选择由第二接入技术电路使用的接入技术。接入技术选择电路可以被配置成在考虑至少一个预定义效率标准的情况下来选择接入技术,其中至少一个预定义效率标准可以选自由下述标准构成的一组标准:覆盖范围、鲁棒性、响应时间、等待时间、数据速率。
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多重接入体系结构6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重接入体系结构600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网络602(出于简单的目的,只示出一个通信网络602)。在本发明的可选择实施例中,代替或除了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网络602之外,可以提供通信终端602,例如按照UMTS例如用户设备(UE)的移动电话。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重接入体系结构60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终端604,例如按照UMTS例如用户设备(UE)的移动电话(出于简单的目的,只示出一个通信终端604)。通信网络602和通信终端604两者实施了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例如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和一种或多种另外的无线电接入技术,诸如例如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网络602包括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606(应该注意,这个元件是可选的)。此外,通信网络602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608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610。另外,通信网络602包括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612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614;以及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616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618。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620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20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此外,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622被配置成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22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网络602还包括无线电接口元件624,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24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24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可选地用户层面数据。无线电接口元件624还被配置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并且用于传输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口元件624(例如,排它地)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所有三种(或者,在本发明的可选择实施例中,甚至更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通信终端604还可选地包括对应的多重无线电资源管理(MRRM)元件626。此外,通信终端604可以包括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628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630。另外,通信终端604还可以包括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632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634、以及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被配置成处理控制层面数据的控制层面元件636和被配置成处理用户层面数据的用户层面元件638。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640被配置成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40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此外,也提供的无线电接口元件642被配置成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42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信网络602还包括无线电接口元件644,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44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实施用于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功能,并且该无线电接口元件644被提供用于传输按照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A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和可选的用户层面数据。无线电接口元件644还被配置用于传输按照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B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并且用于传输按照第三无线电接入技术Z的相应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无线电接口元件644(例如,排它地)被提供以用于传输按照所有三种(或者,在本发明的可选择实施例中,甚至更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700。
在702中,使用第一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
在704中,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其中第二接入技术与第一接入技术不同。
在706中,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二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图8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800。
在802中,使用第一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与第一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在804中,使用第二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与第二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
在806中,使用第二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与第一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
尽管参考具体实施例已经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其中可以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变更,而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而,本发明的范围由随附权利要求书指示,并因此旨在包容在权利要求书的等效物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36)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接入技术电路,其按照第一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仅仅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和
第二接入技术电路,其按照第二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以及传送按照第二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其中第二接入技术与第一接入技术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电路被配置成实施第一接入技术的物理层;并且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被配置成实施第二接入技术的物理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是无线电接入技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是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并且第二接入技术是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
-短距离无线电接入技术;
-Ad-hoc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专用区域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局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中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广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WiBree、NFC、IEEE 802.15.4、蓝牙、IEEE 802.15.1、DECT、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p、无线USB、GSM、GPRS、EDGE、UMTS、CDMA、CDMA 2000、FOMA、WiMAX、Canopy、DAB、DRM、DVB-T、DVB-H、MediaFLO、T-DMB、ISDBT。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一用户层面电路,以按照第一接入技术处理用户数据,其中第一用户层面电路被配置成实施物理层之上的第一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电路耦合到第一用户层面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二用户层面电路,以按照第二接入技术处理用户数据,其中第二用户层面电路被配置成实施物理层之上的第二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耦合到第二用户层面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一控制层面电路,以按照第一接入技术处理控制数据,其中第一控制层面电路被配置成实施物理层之上的第一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耦合到第一控制层面电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层面电路,以按照第二接入技术处理控制数据,其中第二控制层面电路被配置成实施物理层之上的第二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耦合到第二控制层面电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入技术电路,其按照第三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传送按照第三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并且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被配置成传送按照第三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电路被配置成传送按照耦合到第二接入技术电路的多种接入技术中的任一接入技术编码的全部控制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接入技术选择电路,以选择由第二接入技术电路使用的接入技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接入技术选择电路被配置成在考虑至少一个预定义效率标准的情况下选择接入技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至少一个预定义效率标准选自由下述标准组成的一组标准:覆盖范围、稳健性、响应时间、等待时间、数据速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提供覆盖所使用的所有接入技术的区域的无线电信道。
18.一种用于传送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使用第一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仅仅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一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其中第二接入技术与第一接入技术不同;及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二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是无线电接入技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是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并且第二接入技术是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
-短距离无线电接入技术;
-Ad-hoc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专用区域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局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中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广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WiBree、NFC、IEEE 802.15.4、蓝牙、IEEE 802.15.1、DECT、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p、无线USE、GSM、GPRS、EDGE、UMTS、CDMA、CDMA 2000、FOMA、WiMAX、Canopy、DAB、DRM、DVB-T、DVB-H、MediaFLO、T-DMB、ISDBT。
23.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二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使用第三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三接入技术编码的用户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第三接入技术编码的控制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
其中,使用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多种接入技术中的任一接入技术编码的全部控制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选择用于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的接入技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
其中,考虑至少一个预定义效率标准来选择用于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的接入技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
其中,至少一个预定义效率标准选自由下述标准组成的一组标准:覆盖范围、稳健性、响应时间、等待时间、数据速率。
3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
其中,第二接入技术信号传输提供覆盖所使用的所有接入技术的区域的无线电信道。
3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电路,其按照第一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仅仅传送按照与第一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和
第二电路,其按照第二接入技术提供信号传输,以传送按照与第一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以及传送按照与第二接入技术的控制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是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并且第二接入技术是第二无线电接入技术。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
-短距离无线电接入技术;
-Ad-hoc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专用区域网络无线电接入技术;
-局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中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广域网无线电接入技术。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一接入技术或第二接入技术选自由下述接入技术组成的一组接入技术:WiBree、NFC、IEEE 802.15.4、蓝牙、IEEE 802.15.1、DECT、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p、无线USB、GSM、GPRS、EDCE、UMTS、CDMA、CDMA 2000、FOMA、WiMAX、Canopy、DAB、DRM、DVB-T、DVB-H、MediaFLO、T-DMB、ISDBT。
35.一种用于传送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使用第一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仅仅传送按照与第一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与第二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及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与第一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控制层面数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使用第二接入技术物理层信号传输来传送按照与第二接入技术的用户层面相符的通信协议编码的用户层面数据。
CN200880024005.0A 2007-07-09 2008-06-18 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数据传输 Active CN101690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774,889 US9042338B2 (en) 2007-07-09 2007-07-09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11/774,889 2007-07-09
PCT/EP2008/057732 WO2009007217A1 (en) 2007-07-09 2008-06-18 Data transmission in multi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90379A CN101690379A (zh) 2010-03-31
CN101690379B true CN101690379B (zh) 2013-02-27

Family

ID=39901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4005.0A Active CN101690379B (zh) 2007-07-09 2008-06-18 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数据传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42338B2 (zh)
EP (2) EP2993956B1 (zh)
JP (1) JP5166528B2 (zh)
CN (1) CN101690379B (zh)
WO (1) WO20090072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3701A1 (en) * 2005-12-31 2007-07-05 Kotzin Michael D Search determination module for a secondary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WO2009027251A1 (de) * 2007-08-29 2009-03-05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informationen
US8548482B2 (en) * 2007-10-22 2013-10-0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requency selection
EP2073597A1 (en) 2007-12-21 2009-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providing network access via multiple mobile platforms
US9083474B2 (en) 2008-04-25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media broadcast forwar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00069108A1 (en) * 2008-09-14 2010-03-18 Norav Medical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over a wireless network
US8154815B2 (en) * 2008-12-18 2012-04-10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equalization data using shift register architecture
US7948699B2 (en) * 2009-01-02 2011-05-24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qualizer optimization in a storage access retry
US8351434B1 (en) 2009-02-06 2013-01-08 Olympus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o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7957251B2 (en) 2009-02-16 2011-06-07 Agere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ed latency loop recovery
US8971331B2 (en) 2009-03-24 2015-03-03 Nokia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connection
US9130713B2 (en) * 2009-07-02 2015-09-08 Nokia Technologie Oy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s in a multi-radio access environment
ES2376213B2 (es) * 2009-07-31 2012-08-08 Telefónica, S.A. Procedimiento de distribución de señales de audio y video inalámbricas en interiores.
TWI433525B (zh) * 2009-08-12 2014-04-01 Sure Best Ltd Dect無線免持通訊裝置
JP2011087069A (ja) * 2009-10-14 2011-04-28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5421740B2 (ja) * 2009-11-19 2014-02-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014463B (zh) * 2009-12-17 2013-08-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US9462597B2 (en) 2010-01-20 2016-10-04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ling in a multi-radio access environment
DE102010038640A1 (de) 2010-07-29 2012-02-02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C2X-Kommunikation
US9408162B2 (en) * 2010-09-30 2016-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headroom for simultaneous voice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CN102572914B (zh) * 2010-12-10 2015-12-16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省电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8767625B2 (en) * 2011-03-18 2014-07-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concurrent bandwidth aggregation using a second path on a second wireless network that utilizes the packet core network of a first path on a first wireless network
US9161288B2 (en) * 2011-03-30 2015-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through client co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47876B1 (en) * 2011-04-13 2013-10-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Secretary Of The Navy Intermediate functional device and method
US9069380B2 (en) 2011-06-10 2015-06-30 Aliphcom Media device, application, and content management using sensory input
US9184779B2 (en) * 2011-07-22 2015-11-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ynamic medium switch in co-located PLC and RF networks
US9201812B2 (en) * 2011-07-25 2015-12-01 Aliphcom Multiple l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udio functions in a wireless audio transmitter that transmits audio data at different data rates
CN102395177A (zh) * 2011-07-25 2012-03-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终端及方法
CN103782651A (zh) * 2011-09-20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号的方法
CN104350804A (zh) * 2012-06-15 2015-02-1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传送与用户的不同形象相关联的数据
DE102012211391A1 (de) * 2012-07-02 2014-01-02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Informationsnutzung
JP2014022896A (ja) * 2012-07-17 2014-02-03 Sharp Corp 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及び送信プログラム
US8923880B2 (en) * 2012-09-28 2014-12-30 Intel Corporation Selective joinder of user equipment with wireless cell
JP6197358B2 (ja) * 2013-05-14 2017-09-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200895A1 (en) * 2013-06-11 2014-12-18 Mad Catz Interactiv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selecte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from among oth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CN104348896B (zh) * 2013-08-09 2019-09-10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跨平台的车辆通信方法和系统
US20150181592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Cisco Technology, Inc.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US20170013467A1 (en) * 2014-02-28 2017-01-12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station supporting dynamic channel selec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on dsrc band
WO2015135125A1 (zh) 2014-03-11 2015-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
US9591531B2 (en) * 2014-07-01 2017-03-0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an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communication sessions between radio-access networks
JP6053187B2 (ja) * 2014-07-09 2016-12-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端末装置及びデータ配信装置
US9743440B2 (en) * 2015-05-15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16187751A1 (zh) 2015-05-22 2016-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和设备
CN111343672A (zh) 2015-11-30 2020-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KR20200045014A (ko) * 2016-01-08 2020-04-29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국 시스템, 무선 단말, 및 이들을 위한 방법
EP3465255A1 (en) * 2016-06-01 2019-04-10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Radar probing employing pilot signals
US10708306B2 (en) * 2017-06-15 2020-07-07 Palo Alto Networks, Inc. Mobile user identity and/or SIM-based IoT identity and application identity based security enforcement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US11050789B2 (en) 2017-06-15 2021-06-29 Palo Alto Networks, Inc. Location based security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US10812532B2 (en) 2017-06-15 2020-10-20 Palo Alto Networks, Inc. Security for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in mobile networks
US10721272B2 (en) 2017-06-15 2020-07-21 Palo Alto Networks, Inc.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and/or IOT equipment identity and application identity based security enforcement in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CN113124534A (zh) * 2021-04-20 2021-07-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数据传输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5045A (zh) * 1999-09-30 2002-12-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gsm-cdma空中接口的信令数据链路
CN1578253A (zh) * 2003-06-27 2005-02-09 西门子公司 由第二通信网络的节点接入第一网络的终端的方法和布置
CN1957634A (zh) * 2004-05-27 2007-05-02 诺基亚公司 管理多模式漫游移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4743B2 (ja) 1985-09-30 1994-06-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チヤネル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の監視制御方式
US6999438B2 (en) * 1996-01-18 2006-0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425284B2 (ja) 1996-01-23 2003-07-14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無線端末
JP3411150B2 (ja) * 1996-03-22 2003-05-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Cdmaセルラ無線通信装置
DE69913737T3 (de) 1998-05-20 2009-05-14 Cytec Technology Corp., Wilmington Herstellung von blasenfreien Laminaten und Verwendung derselben
US7072329B2 (en) 2000-05-22 2006-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mbining differing transport technologi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DE10138512A1 (de) 2001-08-06 2003-02-20 Siemens Ag Protokollarchitektur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paketen in einem Mobilfunknetz
JP2003143651A (ja) 2001-10-31 2003-05-16 Toshiba Corp 広帯域移動アクセス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BR0309326A (pt) * 2002-04-17 2005-02-01 Thomson Licensing Sa Rede local sem fio (wlan) como uma rede móvel pública para intertrabalho de sistema de telecomunicações/wlan
ATE314766T1 (de) * 2002-10-17 2006-01-15 Cit Alcatel Hybrides umts/wlan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TWI245513B (en) * 2003-08-26 2005-12-1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ulti-radio access
JP4522753B2 (ja) 2004-06-11 2010-08-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周波数選択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制御チャネル設定方法
JP2006005653A (ja) 2004-06-17 2006-01-05 Kddi Corp 無線アクセス制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KR100691505B1 (ko) * 2005-05-20 2007-03-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모드 단말 및 다중 모드 단말의 통신 경로 제어 방법
RU2384020C2 (ru) * 2005-09-30 2010-03-10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Средства и способы для улучшения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хэндовера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х сетей радиодоступа
GB0520254D0 (en) * 2005-10-05 2005-11-16 Vodafone Plc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5045A (zh) * 1999-09-30 2002-12-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gsm-cdma空中接口的信令数据链路
CN1578253A (zh) * 2003-06-27 2005-02-09 西门子公司 由第二通信网络的节点接入第一网络的终端的方法和布置
CN1957634A (zh) * 2004-05-27 2007-05-02 诺基亚公司 管理多模式漫游移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42338B2 (en) 2015-05-26
US20090016245A1 (en) 2009-01-15
JP5166528B2 (ja) 2013-03-21
EP2993956A1 (en) 2016-03-09
EP2163127A1 (en) 2010-03-17
EP2163127B1 (en) 2015-10-14
WO2009007217A1 (en) 2009-01-15
CN101690379A (zh) 2010-03-31
EP2993956B1 (en) 2018-11-28
JP2010532961A (ja) 201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0379B (zh) 多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数据传输
Al-Turjman et al. Small cells in the forthcoming 5G/IoT: Traffic modelling and deployment overview
Panwar et al. A survey on 5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Galinina et al. 5G multi-RAT LTE-WiFi ultra-dense small cells: Performance dynamics, architecture, and trends
Chen et al. Cognitive radio network architecture: part I--general structure
Liang et al.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OFDMA femtocell networks
Ling et al. Enhanced capacity and coverage by Wi-Fi LTE integration
EP3146779A1 (en) 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Loganathan et al. A novel architecture for next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 using opportunistic spectrum access scheme
CN106211352A (zh) 数据无线承载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1399728A (zh) 一种共享带宽的网络、方法及接入点
Shah et al. Designing sustainable smart connected communities using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via band selection
Hossai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oT-communication systems cost structure:: initial findings of radio access networks cost
CN107006014B (zh) 具有与用户平面解耦和的控制平面的多频带蜂窝网络
WO2015149452A1 (zh) 一种实现制式间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US20230388095A1 (en) Tdd configuration coordination for networks using adjacent bands
Thiagarajah et al. User data rate enhancement using heterogeneous LTE-802.11 n offloading in urban area
WO2016082201A1 (zh) 一种多个单位载波的分配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Kabir et al. WiMAX or Wi-Fi: The Best Suited Candidate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Wireless Access Infrastructure
Raschella et al. Specification of Cooperative Access Points Functionalities version 2
Sudibyo A study of TCP throughput fairness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ple-host concurrent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
JP7450030B2 (ja) 基地局、基地局の制御方法、及びセルラ通信システム
WO2015058335A1 (zh) 数据分流控制装置和方法
Abu-Sharkh Performance anomalies of smartphone-based mobile wi-fi hotspots
Rahman A Study of Throughput Control Method for Concurrently Communicating Multiple Hosts in 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ffective date: 20120508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5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08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German Berg, Laura Ibiza

Applicant befor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08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