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6164B - 车辆用转向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转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6164B
CN101676164B CN2009101648472A CN200910164847A CN101676164B CN 101676164 B CN101676164 B CN 101676164B CN 2009101648472 A CN2009101648472 A CN 2009101648472A CN 200910164847 A CN200910164847 A CN 200910164847A CN 101676164 B CN101676164 B CN 1016761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vette
rotor
rotatable parts
cam path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48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6164A (zh
Inventor
山川知也
田中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76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6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1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66Means changing the transfer ratio between steering wheel and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20Connecting steering column to steering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3/00Cams ; Non-rotary cams; or cam-followers, e.g. roller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3/06Cam-foll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凸轮从动件(70)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销(71)上的卵形转动体(72),卵形转动体(72)的外周形状为卵形,该卵形的长轴比凸轮槽(64)的宽度长,而该卵形的短轴比凸轮槽(64)的宽度短,卵形转动体(72)被偏置弹簧(77)绕固定销(71)沿一个方向偏置和转动。因此,当方向盘(39)处于中间位置时,凸轮从动件(70)的外周面与凸轮槽(64)的在凸轮槽(64)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64S)接触且消除了它们之间的间隙。结果,改善了在直行期间方向盘的中间稳定性以及转向感。

Description

车辆用转向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其设置有从方向盘接收转向扭矩的第一转动部件以及从第一转动部件接收转向扭矩并将该转向扭矩传输到被转向车轮的第二转动部件,通过该转向设备方向盘的转向角随着该方向盘移动离开中间位置而改变。
背景技术
可获得此类车辆用转向设备,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3-227772(JP-A-3-227772)所述,在此类车辆用转向设备中,在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从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移位的状态下,第一转动部件和第二转动部件一前一后地布置,且在从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移位的位置设于第二转动部件的上端面的凸轮从动件与沿着垂直于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形成在第一转动部件的下端面中的凸轮槽接合。
在上述车辆用转向设备中,在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间由于其尺寸误差而出现超过设计尺寸的间隙的情况下,在直行期间方向盘的中间稳定性和转向感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在方向盘的中间位置可消除凸轮从动件与凸轮槽的在凸轮槽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包括:第一转动部件(61),其从方向盘(39)接收转向扭矩;第二转动部件(65),其从第一转动部件(61)接收转向扭矩并将转向扭矩传输到被转向车轮(13);凸轮从动件(70,170),其设置在第一转动部件(61)和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其中一个的端面,且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转动部件(61)和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其中一个的转动轴移位的位置;以及,凸轮槽(64),其形成在第一转动部件(61)和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另一个的端面中,且沿着垂直于第一转动部件(61)和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另一个的转动轴的方向延伸。第一转动部件(61)的转动轴相对于第二转动部件(65)的转动轴移位,并且在第一转动部件(61)设置在第二转动部件(65)上方的状态下,凸轮从动件(70,170)与凸轮槽(64)接合。凸轮从动件(70,170)包括:固定销(71),其固定于第一转动部件(61)和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所述其中一个;卵形转动体(72),其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固定销(71)上,其中卵形转动体(72)的外周形状为卵形,卵形的长轴比凸轮槽(64)的宽度长,并且卵形的短轴比凸轮槽(64)的宽度短;以及,偏置装置(77,177),其用于偏置卵形转动体(72)以沿着固定销(71)的周向的其中一个方向转动卵形转动体(72)。
本发明的描述中的术语“卵形”还包括数学定义的椭圆、类似于椭圆的大致椭圆形状,而且还可以是一对平行的线性部分的两端通过半圆形部分连接的形状。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中,卵形转动体(72)可包括:卵形芯部(73,173),其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固定销(71)上且具有卵形外周形状;以及,挠性带(74),其设置在卵形芯部(73,173)的径向外侧以被变形为卵形形状,且其可绕卵形芯部(73,173)转动。
此外,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中,多个滚动元件(75,175)可保持在卵形芯部(73,173)的外周面与挠性带(74)的内周面之间。
此外,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中,偏置装置(77)为线弹簧,其弹性变形为圆弧形使得线材沿固定销(71)的外周面延伸;并且,线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固定销且线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卵形转动体(72),从而线弹簧绕固定销(71)转动地偏置卵形转动体(72)。
此外,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中,固定销(71)和卵形转动体(72)旋拧在一起;并且,作为偏置装置的弹簧(177)沿着固定销(71)的轴向偏置卵形转动体(72)。
通过采用根据上述方面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当方向盘定位在中间位置时,设置在凸轮从动件的卵形转动体的外周面由偏置装置变成与凸轮槽的在凸轮槽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因此,改善了在直行期间方向盘的中间稳定性和转向感。在这种情况下,偏置装置可由两端分别固定在卵形转动体和固定销上的弹簧线材构成。固定销和卵形转动体可旋拧在一起,且作为偏置装置的弹簧可沿着固定销的轴向偏置卵形转动体。
在操作方向盘的情况下,其转向扭矩经由第一转动部件和第二转动部件传输到方向盘。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角度随着方向盘移动离开中间位置而非线性地增加。换言之,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角度随着第一转动部件从中间位置开始的转动角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方向盘的转向角随着方向盘移动离开中间位置而改变。
当第一转动部件通过操作方向盘而转动且第二转动部件响应第一转动部件的该转动而转动时,凸轮从动件在凸轮槽内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凸轮从动件的卵形转动体被推靠在凸轮槽的一个侧面上。该推力沿着与偏置装置的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绕固定销转动卵形转动体的方向产生动量。此外,在该动量变成大于偏置装置的偏置力的情况下,卵形转动体抵抗偏置装置的作用转动且卵形转动体的长轴移动成更加接近平行于凸轮槽的两个侧面。结果,在凸轮槽的另一个侧面与凸轮从动件之间形成间隙,尽管该间隙很小,但由于该间隙,凸轮从动件可在凸轮槽内顺畅地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当凸轮从动件在凸轮槽内移动时,卵形转动体的外周面和凸轮槽的侧面可互相间滑动或相互滑动接触。此外,设置在卵形芯部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的挠性带可沿凸轮槽的侧面滚动,同时绕卵形芯部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个滚动元件保持在卵形芯部的外周面与挠性带的内周面之间,则可使挠性带绕卵形芯部的转动更顺畅,且在操作方向盘期间可更顺畅地执行凸轮从动件在凸轮槽中的运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优点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将在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说明,在附图中相似的标号表示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是装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设备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分支壳体的剖视图;
图3A是凸轮从动件的平面图;
图3B示出凸轮从动件的侧剖视图;
图4A示出在中间位置凸轮槽和凸轮从动件的位置关系;
图4B示出在从中间位置移位的位置凸轮槽和凸轮从动件的位置关系;
图5是示出中间轴的转动角度θ1与转动轴的转动角度θ2之间关系的图;
图6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的平面图;
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的侧剖视图;
图7是凸轮从动件的改型示例的平面图,该凸轮从动件具有如下形状:一对平直部分的两端通过半圆形部分连接;
图8A是凸轮从动件的改型示例的侧向剖视图,其中用辊子替代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刚性滚珠;以及
图8B是凸轮从动件的改型示例的侧向剖视图,其中用辊子取代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刚性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设备10中,平移轴12穿过管状壳体11。平移轴12的两端部分经由转向横拉杆(图未示)与被转向车轮13连结。
管状壳体11固定在车体(图未示)上,且交流电(AC)马达20容纳在壳体的轴向中间部分中。AC马达20为无刷三相AC马达且具有圆柱形马达定子21以及在外周面上具有磁体的圆柱形马达转子22。马达定子21结合固定在管状壳体11的内侧,且马达转子22装配在马达定子21中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空间,并且马达转子22的两端通过轴承22B以可转动方式支承于管状壳体上。平移轴12穿过马达转子22内部插入。
滚珠丝杠螺母23安装在马达转子22的内表面。平移轴12的轴向中间部分为滚珠丝杠轴24,且滚珠丝杠螺母23和滚珠丝杠轴24旋拧在一起,以构成滚珠丝杠机构25。在马达转子22与滚珠丝杠23一起转动的情况下,滚珠丝杠轴24相对于管状壳体11直线移动,从而使被转向车轮13、13转向。
齿条30形成在接近平移轴12的一端的位置。分支壳体31形成在接近管状壳体11与齿条相对应的一端的位置。分支壳体31从管状壳体11向上分叉,并且转动轴32以可转动方式容纳在分支壳体内部。设置在转动轴32下端的小齿轮34与齿条30啮合,以构成齿条-齿轮机构35。中间轴36的下端部分经由下文将描述的偏心接头机构60与转动轴32的上端部分联接,转向轴38的下端部分经由万向接头37与中间轴36的上端部分联接,且方向盘39安装在转向轴38的上端部分上。如图2所示,中间轴36设置成在以轴间距离E1从转动轴32移位的位置与转动轴32平行。
如图2所示,转动轴32包括扭力杆40、第一延伸轴套41和第二延伸轴套42。在扭力杆40中,在方向盘39侧的始端部40A和在远离方向盘39侧的终端部40B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而位于始端部40A与终端部40B之间的中间部分40C的直径小于端部的直径。结果,在扭力杆40接收负荷扭矩的情况下,主要是中间部分40C扭转变形。
第一延伸轴套41几乎覆盖扭力杆40的整个中间部分40C,使得在第一延伸轴套41与中间部分40C之间存在空间,并且还结合固定在扭力杆40的始端部40A上。此外,销43沿着宽度方向穿过第一延伸轴套41与扭力杆40的始端部40A的结合部分。结果,第一延伸轴套41仅随扭力杆40各部分中的始端部40A一体转动。
第二延伸轴套42与小齿轮34的上端部分一体形成且向上延伸。第一延伸轴套41的下端部分装配在第二延伸轴套42中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空间,且从第一延伸轴套41的下端部分突出的扭力杆40的终端部40B与设置在第二延伸轴套42的后部中的小径孔42A花键结合。结果,第二延伸轴套42仅与扭力杆各部分中的终端部40B一体形成。此外,在中间部分40C由于方向盘39与被转向车轮13之间的力的差而扭曲的情况下,随扭力杆40的始端部40A一体转动的第一延伸轴套41的转动位置与随扭力杆40的终端部40B一体转动的第二延伸轴套42的转动位置之间出现差别。
转动轴32由分支壳体31内部的一对轴承33以可转动方式支承。一个轴承33布置在第一延伸轴套41的轴向中间部分中,而另一个轴承33布置在第二延伸轴套32的轴向中间部分中。转动轴32在与小齿轮34相对的一侧的端部和中间轴36通过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的偏心接头机构60联接。
偏心接头机构60设置有与中间轴36的下端部分一体形成的作为第一转动部件的第一转动基座61,以及固定在转动轴32的第一延伸轴套41的上端部分上的作为第二转动部件的第二转动基座65。第二转动基座65可与第一延伸轴套41的上端部分一体转动,且可响应第一转动基座61的转动而转动。中间轴36(其为第一转动基座61的转动轴)和转动轴32(其为第二转动基座65的转动轴)以轴间距离E1相互移位。
如图2所示,第一转动基座61形成为从中间轴36的下端部分径向向外突出的圆盘形。轴承63设置在第一转动基座61的外周面与分支壳体31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中。径向延伸经过第一转动基座61中心的凸轮槽64形成为第一转动基座61的面对第二转动基座65的下表面中的凹陷。
在第二转动基座65中,一体设置与转动轴32的外侧花键结合的圆柱体66以及沿着转动轴32的径向从圆柱体66的上端部分径向向外突出的销固定台67,且凸轮从动件70从销固定台67向第一转动基座61的下表面突出。凸轮从动件70的转动轴设置成在从第二转动基座65的转动轴以轴间距离E2移位的位置平行于第二转动基座65的转动轴。轴间距离E2大于第一转动基座61的转动轴(中间轴36)与第二转动基座65的转动轴(转动轴32)之间的轴间距离E1。凸轮从动件70从下部插入并与形成在第一转动基座61的下表面中的凸轮槽64接合。通过采用设置有上述特征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随着方向盘39移动离开中间位置(第一转动基座61通过方向盘39的操作而转动,且第一转动基座61从中间位置间开始的转动角度增加),转动轴32和第二转动基座65的转动角度相对于方向盘39的转动角度非线性地变化,且被转向车轮13、13的转向角度改变。
图5示出代表在方向盘39从上述车辆用转向设备10中的中间位置沿一个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图4B所示的中间轴36的转动角度θ1与转动轴32的转动角度θ2之间关系的图。如图中所示,随着中间轴36的转动角度θ1增加(方向盘39移动离开中间位置),转动轴32的转动角度θ2非线性地且加速地增加。因此,该图的倾斜角度θ2/θ1在靠近转动角度θ1小的中间位置处小且随着转动角度θ1接近180度逐渐增加。结果,在接近中间位置时,被转向车轮13、13的转向角度与方向盘39的转向角度相比较小且可稳定车辆的直行能力。在远离中间位置的位置,被转向车轮13、13的转向角度与方向盘39的转向角度相比较大,并且,例如可容易地执行紧急回避操纵。中间轴36的转动角度θ1与转动轴32的转动角度θ2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改变轴间距离E1、E2适当改变。
凸轮从动件70具有以下构造。因此,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在凸轮从动件70中,卵形转动体72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从第二转动基座65的上端部分上升的固定销71上。此外,卵形转动体72具有挠性带74设置在由固定销71以可转动方式支承的卵形芯部73的径向外侧的结构,使得在挠性带74和卵形芯部73之间存在空间,且多个刚性滚珠75插入并保持在挠性带74的内周面与卵形芯部73的外周面之间。
如图3B所示,在固定销71中,头部部分71B设置在圆柱体71A的上端,且头部部分71B从圆柱体71A轴向向外突出。圆柱体71A的下端部分以不可转动方式结合固定在形成在销固定台67中的连接孔67A中。
如图3A所示,卵形芯部73具有卵形外周形状,圆形销插孔形成在卵形芯部的中心部分,且固定销71的圆柱体71A插入该通孔中。更具体而言,该卵形为椭圆形。此外,如图3B所示,卵形芯部73夹在位于头部部分71B与圆柱体71A之间的台阶面与安装在圆柱体71A的中间段的垫片之间,且卵形芯部局限于沿着固定销71的轴向移动。
挠性带74由沿径向的尺寸小于沿其轴向的尺寸的扁平管状橡胶构成。如图3A所示,挠性带74弹性变形为与卵形芯部73的外周面相一致的卵形。挠性带74的周面宽度小于卵形芯部73的周面宽度。此外,保持在挠性带74和卵形芯部73之间的多个刚性滚珠75能使挠性带74绕卵形芯部73顺畅地转动。
挠性带74沿卵形芯部73的长轴方向的外径大于凸轮槽64的宽度。相反,挠性带74沿卵形芯部73的短轴方向的外径小于凸轮槽63的宽度。
如图3B所示,卵形芯部73从挠性带74的顶端面向上突出。绕固定销71可转动地偏置卵形芯部73的偏置弹簧77设置在卵形芯部73与固定销71之间。偏置弹簧77为薄-线弹簧,如图3A所示,其形状使得一对平直部分77B、77B从圆弧部分77A的两端向上弯曲,圆弧部分77A通过使弹簧线材沿固定销71的外周面弹性变形为C字状形状而获得。一个平直部分77B锁紧在位于固定销71的上端面的锁紧槽71M中,而另一个平直部分77B锁紧在位于卵形芯部73的上端面的锁紧孔(图未示)中。当方向盘39处于图3A所示的中间位置时,通过圆弧部分77A的复位力(弹性推斥力)绕固定销71在顺时针方向偏置卵形芯部73。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的构造如上所述。
下面将描述该实施方式的操作。当方向盘39处于中间位置时,偏置弹簧77沿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偏置卵形芯部73,即,使卵形芯部73的长轴移动成更加接近平行于与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线。因此,凸轮从动件70或挠性带74的外周面的处于卵形的短轴与长轴之间的中间部分与凸轮槽64的在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64S接触,如图4A所示的状态。结果,消除了处于中间位置的凸轮槽64的两个侧面64S与凸轮从动件7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且改善了在直行期间方向盘39的中间稳定性和转向感。
在操作方向盘39的情况下,其转向扭矩经由转向轴38、中间轴36和偏心接头机构60传输到转动轴32并通过设置在转动轴32下端的齿条-齿轮机构35转换成被转向车轮13之间的平移轴12的直线运动。结果,使被转向车轮13转向。
在操作方向盘39的情况下,设置在中间轴36下端的第一转动基座61沿着与方向盘39的转向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在形成于第一转动基座61的凸轮槽64的两个侧面64S中,沿转动方向处于后侧的侧面64S沿着转动方向推动凸轮从动件70。该推力在沿着与偏置弹簧77的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绕固定销71转动凸轮从动件70的卵形转动体72的方向产生动量。在该动量变成大于偏置弹簧77的偏置力的情况下,卵形转动体72抵抗偏置弹簧77的作用转动,且卵形转动体72的长轴移动成更加接近平行于凸轮槽64的两个侧面64S。结果,间隙CL形成在沿中间轴36的转动方向的前侧的另一个侧面64S与挠性带74的外周面之间。由于该间隙CL,凸轮从动件70可在凸轮槽64内顺畅地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当凸轮从动件70在凸轮槽64内移动时,刚性滚珠75在挠性带74与卵形芯部73之间滚动。结果,挠性带74在凸轮槽64的侧面64S上滚动,同时绕卵形芯部73转动。
因此,通过采用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设备10,当方向盘39处于中间位置时,凸轮从动件70的外周面与沿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64S接触且在它们之间未形成间隙。因此,改善了在直行期间方向盘39的中间稳定性和转向感。相反,在操作方向盘39离开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在凸轮从动件70的外周面与凸轮槽64的一个侧面64S之间形成间隙CL。结果,凸轮从动件70可在凸轮槽64内顺畅地移动。
此外,当挠性带74相对于卵形芯部73转动时,保持在它们之间的多个刚性滚珠75滚动。因此,挠性带74相对于卵形芯部73的转动变得顺畅,且凸轮从动件70可在凸轮槽64内更顺畅地移动。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凸轮从动件17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同。其它构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构件相同。相同的构件将赋以相同的参考标号且将略去其重复说明。
如图6B所示,引导螺杆171S形成在该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件170中的固定销171的外周面,且与引导螺杆171S旋拧在一起的内螺纹173N形成在销插孔的内周面,该销插孔形成在卵形芯部173的中心。此外,锁紧帽176结合固定于穿过卵形芯部173的固定销171的上端部分,以便防止卵形芯部173滑动脱离固定销171。此外,波形垫圈177夹在销固定台67的上表面与卵形芯部173的下端面之间,且该波形垫圈177沿着固定销171的轴向向上(即,朝着锁紧帽176)偏置卵形芯部173。该偏置力通过螺杆171S和内螺纹173N的旋拧转换为沿绕固定销171的转动方向(即,沿图6A中的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偏置力。因此,在具有此类构造的情况下,当卵形芯部173绕固定销171被可转动地偏置且方向盘39处于中间位置时,挠性带74的外周面与凸轮槽64的在凸轮槽64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64S、64S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用板簧、压缩螺旋弹簧或弹性橡胶圈代替波形垫圈177。该实施方式展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但也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本质的前提下另外作出各种改变。
卵形转动体72的外周形状可以是几何定义的椭圆、类似于椭圆的大致椭圆形状,而且也可以是一对平行的线性部分的两端通过半圆形部分连接的形状,如图7所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卵形芯部73、173与挠性带74之间滚动的滚动元件为刚性滚珠75,但也可使用例如图8A和图8B所示的圆柱形辊子17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滚动元件设置在卵形芯部73、173与挠性带74之间,但也可使用不具备滚动元件的构造,其中,挠性带74转动同时在卵形芯部73、173的外周面上滑动。
此外,也可使用不具备挠性带74的构造,其中,卵形芯部73、173与凸轮槽64的侧面64S直接接触并在凸轮槽64的侧面64S上滑动。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卵形芯部73、173与凸轮槽64之间注入润滑剂,或者,卵形芯部73或形成凸轮槽的第一转动基座61可由自润滑材料构成,以抑制卵形芯部73、173与凸轮槽64的两个侧面64S、64S之间的摩擦阻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轮从动件70、170设置在转动轴32侧且凸轮槽64设置在中间轴36侧,但凸轮从动件70、170和凸轮槽64的设置可颠倒。
本发明显然可应用于齿条辅助系统的电动转向设备,而且也可应用于其中马达与转向轴38的中间部分齿轮联接的杆辅助系统的电动转向设备以及齿轮辅助系统的电动转向设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偏心接头机构60设置在转动轴32与中间轴36之间,但该位置为非限制性的,且偏心接头机构也可设置在方向盘39与转动轴32之间的任何位置。例如,当偏心接头机构60设置在中间轴36的中间段或设置在起到转向柱作用的转向轴38的中间段时展现相同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包括:第一转动部件(61),其从方向盘(39)接收转向扭矩;第二转动部件(65),其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接收转向扭矩并将所述转向扭矩传输到被转向车轮(13);凸轮从动件(70,17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其中一个的端面,且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的转动轴移位的位置;以及凸轮槽(64),其形成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另一个的端面中,且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所述另一个的转动轴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的转动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的转动轴移位,并且在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上方的状态下,所述凸轮从动件(70,170)与所述凸轮槽(64)接合,
所述转向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从动件(70,170)包括:固定销(71),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6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件(65)中的所述其中一个;卵形转动体(72),其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所述固定销(71)上,其中所述卵形转动体(72)的外周形状为卵形,所述卵形的长轴比所述凸轮槽(64)的宽度长,并且所述卵形的短轴比所述凸轮槽(64)的宽度短;以及偏置装置(77,177),其用于偏置所述卵形转动体(72)以沿着所述固定销(71)的周向的其中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卵形转动体(7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所述卵形转动体(72)包括:卵形芯部(73,173),其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所述固定销(71)上且具有卵形外周形状;以及,挠性带(74),其设置在所述卵形芯部(73,173)的径向外侧以被变形为卵形形状,且其可绕所述卵形芯部(73,173)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多个滚动元件(75,175)保持在所述卵形芯部(73,173)的外周面与所述挠性带(74)的内周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所述偏置装置(77)为线弹簧,其弹性变形为圆弧形使得线材沿所述固定销(71)的外周面延伸;并且
所述线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销且所述线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卵形转动体(72),从而所述线弹簧绕所述固定销(71)转动地偏置所述卵形转动体(72)。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所述固定销(71)和所述卵形转动体(72)旋拧在一起;并且
作为所述偏置装置的弹簧(177)沿着所述固定销(71)的轴向偏置所述卵形转动体(72)。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当所述方向盘(39)定位在中间位置时,所述卵形转动体(72)的外周面的所述长轴与所述短轴之间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凸轮槽(64)的在所述凸轮槽(64)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64S)接触。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所述偏置装置(77,177)偏置所述卵形转动体(72)使得所述卵形转动体(72)的所述长轴移动成更接近平行于与所述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线。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当操作所述方向盘(39)时,在所述卵形转动体(72)与所述凸轮槽(64)的在所述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个侧面(64S)之间形成间隙。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当操作所述方向盘(39)时,所述凸轮槽(64)的在所述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个侧面(64S)沿着与所述偏置装置(77,177)的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所述卵形转动体(72),从而所述卵形转动体(72)沿着与所述偏置装置(77,177)的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其中
当操作所述方向盘(39)时,所述凸轮槽(64)的在所述凸轮槽(64)的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个侧面(64S)沿着与所述偏置装置(77,177)的偏置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所述卵形转动体(72),从而转动所述卵形转动体(72)使得所述卵形转动体(72)的所述长轴移动成更接近平行于所述凸轮槽(64)的两个侧面(64S)。
CN2009101648472A 2008-08-11 2009-08-11 车辆用转向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6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6735 2008-08-11
JP2008206735A JP5126843B2 (ja) 2008-08-11 2008-08-11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8-206735 2008-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6164A CN101676164A (zh) 2010-03-24
CN101676164B true CN101676164B (zh) 2012-10-17

Family

ID=41077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484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6164B (zh) 2008-08-11 2009-08-11 车辆用转向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01657B2 (zh)
EP (1) EP2154049B1 (zh)
JP (1) JP5126843B2 (zh)
CN (1) CN101676164B (zh)
AT (1) ATE553979T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1352B2 (ja) * 2008-09-30 2013-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舵力伝達装置
JP2010083327A (ja) * 2008-09-30 2010-04-1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操舵力伝達装置
JP5281353B2 (ja) * 2008-09-30 2013-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舵力伝達装置
FR2968375B1 (fr) * 2010-12-06 2013-08-02 Messier Bugatti Actionneur telescopique electromecanique.
CN106460494B (zh) * 2014-06-30 2019-06-04 施蓝姆伯格技术公司 紧凑铰接机构
DE102019118673A1 (de) 2019-07-10 2021-01-14 Thyssenkrupp Ag Elektromechanische Servolenkung mit Schwenkpendel-Lageranordnu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90573A2 (en) * 1989-03-29 1990-10-03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Four-wheel steer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US5303793A (en) * 1991-06-26 1994-04-19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65350B2 (ja) * 1990-01-31 1999-03-08 豊田工機株式会社 前輪操舵装置
JP3027783B2 (ja) * 1991-06-26 2000-04-04 豊田工機株式会社 操舵装置
JP3517833B2 (ja) 2000-04-05 2004-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舵角比操舵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を有する車両
JP2004291740A (ja) * 2003-03-26 2004-10-21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4113752A1 (ja) 2003-06-20 2004-12-29 Nsk Ltd. ユニバーサルジョイント
JP2009143429A (ja) * 2007-12-14 2009-07-02 Toyota Motor Corp 操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90573A2 (en) * 1989-03-29 1990-10-03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Four-wheel steer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US5303793A (en) * 1991-06-26 1994-04-19 Toyoda Koki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apparatu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227772A 1991.10.08
JP特开平5-178222A 1993.07.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54049B1 (en) 2012-04-18
CN101676164A (zh) 2010-03-24
EP2154049A2 (en) 2010-02-17
ATE553979T1 (de) 2012-05-15
US8201657B2 (en) 2012-06-19
JP5126843B2 (ja) 2013-01-23
JP2010042713A (ja) 2010-02-25
EP2154049A3 (en) 2011-07-27
US20100032230A1 (en) 2010-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6164B (zh) 车辆用转向设备
CN100384673C (zh) 蜗轮机构和装配有该蜗轮机构的电动转向装置
CN102892663B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US8182354B2 (en) Slip joint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3492758B (zh) 直线移动导向机构
JP5483729B2 (ja)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式操舵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688749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伝動機構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03112490A (zh)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710067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359157A (zh) 齿条轴支撑设备以及具有该齿条轴支撑设备的车辆转向设备
JP2012106720A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US6516680B1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9133339A (ja)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9197818A (ja) 伸縮軸及び伸縮軸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10192250A1 (en)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598710B2 (ja) 転舵軸支持構造及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KR20090049018A (ko) 유니버설 조인트
JP5472742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0058599A (ja) ラック軸支持装置およ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14684247B (zh) 转角限位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转向系统、车辆
JP2004161117A (ja) 操舵機構
JP2016217407A (ja) 自在継手
JP6790758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5238257A (en) Rear wheel steering device
JP2005016689A (ja) 摩擦伝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8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