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3102A - 透镜的涂敷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的涂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3102A
CN101663102A CN200880013005A CN200880013005A CN101663102A CN 101663102 A CN101663102 A CN 101663102A CN 200880013005 A CN200880013005 A CN 200880013005A CN 200880013005 A CN200880013005 A CN 200880013005A CN 101663102 A CN101663102 A CN 101663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silane coupling
coupling agent
appl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3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3102B (zh
Inventor
森力宏
高桥直人
山本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uya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kuyam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uyama Corp filed Critical Tokuyam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63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3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3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31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3/00Means for manipulating or holding work, e.g. for separate articles
    • B05C13/02Means for manipulating or holding work, e.g. for separate articles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865Applying coatings; tinting; colo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038Production of contact lenses
    • B29D11/00125Auxiliary operations, e.g. removing oxygen from the mould, conveying moulds from a storage to the production line in an inert atmosphere
    • B29D11/0023Transferring contact lenses
    • B29D11/0024Transferring contact lenses using a vacuum suction gripp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3Photochromic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0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Eyeglasse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的涂敷装置。在透镜(10)的涂敷装置中,透镜测量部(3)、底涂剂涂敷部(5)、光致变色涂敷部(7)及UV照射部(8)的任意至少一个部具有用于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而进行某种处理的支承轴(57、78、85、97),输送机构(45、63、68)具有用于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吸附部,且设置在支承轴的周围的透镜装载部(58、72、74、81、88、115)具有除了用支承轴和吸附部支承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的销,当在支承轴和输送机构之间以及输送机构和另一输送机构之间交接透镜时,将透镜暂时放置在透镜装载部上,通过使透镜装载部、支承轴及输送机构的至少1个上下移动而将透镜支承在支承轴或输送机构上。采用该结构能不在透镜上施加力矩、不使透镜变形地在装置间交接透镜。

Description

透镜的涂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眼镜等的透镜进行底涂剂涂敷和光致变色涂敷等的涂敷装置。
背景技术
在颜色随光发生变化的材料中有光致变色物质。光致变色物质具有能够根据紫外线的有无可逆地改变构造,改变吸收光谱的性质。这是一种在一个同分异构体上照射特定波长的光时,通过光的作用使单一的化学物质可逆地生成吸收光谱不同的同分异构体的物质的性质。生成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利用热或者别的波长的光返回原来的同分异构体的颜色。
有将这种光致变色材料的性质利用在透镜上的光致变色眼镜。光致变色眼镜在被照射有如太阳光那样的包含有紫外线的光的室外,透镜迅速着色而发挥太阳镜的功能,在没有光照射的室内,褪色而发挥通常的透明眼镜的功能。
具有这样的光致变色性质的透镜的制造方法正在被自动化,开始时通过人工将1个透镜配设于规定位置,用传感器等测量透镜的高度、透镜的曲率半径等。在涂敷光致变色涂敷液的涂敷前,为了使光致变色层和透镜基材的密合性良好,作为光致变色涂敷(以下也称为光致变色涂敷)作业的前处理,在透镜的表面上进行底涂剂涂敷作业。然后,通过光致变色涂敷、UV照射等一连串的作业,通过涂敷装置制造光致变色涂敷透镜。
因此,透镜的交接在这些透镜的一连串的涂敷处理过程中进行。由于在底涂剂涂敷处理、光致变色涂敷处理中,用旋转轴支承透镜,一边使透镜绕中心轴旋转,一边对透镜进行各涂敷处理,所以,在进行透镜的交接时,使透镜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不发生错位是很重要的。
作为使向上述那样的旋转轴交接透镜的操作变得容易的部件,我们提出了关于具有U字形的透镜保持部的透镜输送装置的方案(国际申请号PCT/JP2006/321923)。
图25表示申请人作为本发明的关联技术(不是以往技术)而开发的保持部,是U字形的透镜保持部。图25的A是设置在透镜102的输送单元上的透镜支承手(lens-support hand)103欲支承被旋转轴101支承的透镜102的状态的俯视图。在该透镜保持部中,为了稳定地支承透镜,在旋转轴101上,在旋转轴10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未图示的空气吸附部件连通的吸附孔101a,最优是通过空气吸引来支承透镜102的中央底面部。在透镜支承手103上设有U字形的透镜支承部103a,最优是在透镜支承部103a的内部形成与未图示的空气吸附部件连通的吸附孔103b。
在进行透镜102的交接时,透镜支承手103前进到旋转轴101侧,如图25的B所示,以使透镜支承部103a跨着旋转轴101的方式将透镜支承部103a配置在透镜102的正下方。然后,使透镜支承手103上升而解除旋转轴101和透镜102的卡合,透镜支承部103a支承透镜102,然后,如图25的C所示,使透镜支承手103后退。由于透镜支承手103通过设置在透镜支承部103a上的吸附孔103b来吸附并支承透镜,所以,在输送透镜102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透镜102错位、透镜102落下等的情况。这样一来,透镜支承手103能将透镜输送到下一道工序。
作为具有该光致变色性质的透镜(光致变色透镜)的制造方法,提出有如下方法(涂敷法):使用包含光致变色物质的涂敷液在透镜的表面上设置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的层(光致变色涂层)。而且,作为用于上述方法的装置公知有能连续地涂敷多个透镜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附设有铺展涂敷液的辅助功能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等。另外,提出有设置透镜的测量装置、且能够稳定地形成光致变色的涂敷覆膜的光致变色涂敷装置等(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43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38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27841号公报
在用透镜支承手103输送透镜102的过程中,需要牢固地固定透镜102以使得不会发生透镜102的错位或透镜102落下的情况。因此,最优是在透镜支承手103上,在U字形的透镜支承部103a上形成吸附孔103b,通过空气吸引来支承透镜102。
若这样通过吸附孔103b来吸引透镜102,则虽然在透镜较厚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输送厚度较薄的透镜的情况下,如图25的C所示,吸附孔103b的两端部103d、103d处于相远离的位置,若通过吸附孔103b对透镜102进行空气吸引,则有时透镜102负载较大的力矩且受热而使强度降低的树脂制透镜产生变形。
作为其防止措施,如图26所示,可以考虑在透镜102的底面粘贴垫片104,通过该垫片104支承透镜102,但存在需要粘贴和剥离垫片104的时间和劳力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越是要提高生产率,就越是需要减少制造过程中的时间和劳力,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如上所述,以往,开始时是人工将1个透镜的透镜的中心配设于规定位置,而其后的过程被自动化,从而能制造自动地被涂敷了的透镜,但由于越是要提高生产率,就越是给操作人员增加负担,所以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照射紫外线时,UV灯产生热,但是存在如下情况:越是高效连续地生产涂敷了的透镜,则由于该热的影响,装置主体的温度就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辩明,在光致变色涂敷时容易受温度的影响,在底涂剂涂敷时容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因此,在连续地进行透镜的涂敷处理的情况下,有时存在如下情况:若由于UV照射的影响而使装置主体的温度变高,则不能获得高品质的涂敷透镜。
另外,在底涂剂涂敷作业中,虽然是一边使透镜旋转,一边对透镜涂敷底涂剂涂敷液,但底涂剂涂敷液与光致变色涂敷液不同,底涂剂涂敷液粘性低,且会产生雾气。因此,我们在国际申请号PCT/JP2007/053572中提出了如下方案:为了防止雾气再次附着在透镜上,用盖覆盖底涂剂涂敷部的旋转轴,在盖上形成排气口,强制性地将雾气从排气口排出(参照图27,盖91、排气口91a、强制排气部件92、雾气的流动b)。
在这样地在底涂剂涂敷部强制性地排出雾气的情况下,存在有可能将UV灯产生的热带入到底涂剂涂敷部而使底涂剂涂敷部的温度上升的情况。另外,为了强制性地排出雾气,涂敷装置的室内成为负压,有可能会从外部进入灰尘等,需要配置涂敷装置主体的地方具有充分的洁净度。因为该问题成为越要提高生产率越严重的问题,所以,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的、特别是解决在大量生产透镜时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方法。
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的涂敷装置,该透镜的涂敷装置在旋转轴(支承轴)和透镜的输送装置相互交接透镜时,即使是对于厚度较薄的透镜也能不使用垫片且不使透镜变形地交接或输送透镜。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人员不用逐个地设置透镜,也无需对装置主体指示透镜直径的尺寸,就能大幅度地减少操作人员的时间和劳力的透镜的涂敷装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的涂敷装置,该透镜的涂敷装置消除或减轻UV灯的热的影响,能以更高的洁净度进行高效的涂敷处理。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能高效地大量生产高品质的透镜。
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中,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所述的涂敷装置具备涂敷作业线和在该涂敷作业线内向各部输送透镜的输送机构,该涂敷作业线由以下部分构成:透镜测量部(3),其用于测量原料透镜的形状;底涂剂涂敷部(5),其用于在原料透镜上涂敷底涂剂液而制作具有未干燥的底涂剂涂层的第一中间体透镜;光致变色涂敷部(7),其用于在利用干燥部(6)使该第一中间体透镜干燥后得到的第二中间体透镜上涂敷光致变色涂敷液而制作具有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的第三中间体透镜;UV照射部(8),其用于将UV照射在第三中间体透镜上而使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固化来制作成品透镜,其中:在上述透镜测量部(3)、底涂剂涂敷部(5)、光致变色涂敷部(7)及UV照射部(8)中的任意至少一个部上,用于支承透镜的部件是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支承轴;在上述输送机构上设置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吸附部,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设有用于支承除了用该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的透镜装载部;在上述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上接收或交付透镜时,将透镜暂时放置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通过使该透镜装载部、上述支承轴及上述吸附部中的至少1个上下移动来使上述支承轴或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透镜装载部是竖立设置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的3个以上的销构件,能用该销构件的前端部支承透镜的底面。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固定上述支承轴的高度位置,使上述透镜装载部和上述吸附部升降而接收或交付上述透镜。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上设有2个以上上述输送机构,并设置有在这些输送机构彼此接收或交付透镜时暂时放置透镜的透镜装载部,该装载部能支承除了用上述输送机构的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输送机构上设有2个上述吸附部,这些吸附部中的1个吸附部能通过上述透镜装载部接收支承在上述支承轴上的透镜,另一吸附部能将支承在该吸附部上的透镜交付到该支承轴上。
在上述涂敷装置的上述透镜测量部(3)上设有用于检测透镜中心部的高度位置的透镜测量装置传感器,在上述光致变色涂敷装置上设有用于检测供给光致变色涂敷液的容器的喷嘴前端部的高度位置的传感器,能将上述喷嘴前端部和透镜中心部之间调节为恒定间隔。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UV照射部(8)上,设置能置换氮气的透镜收容室(96),该透镜收容室(96)是将紫外线照射在利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第三中间体透镜的透镜中央底面部的支承轴以及被该支承轴支承的第三中间体透镜上的透镜收容室;在向该UV照射部(8)输送透镜的输送机构上设置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吸附部,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设置用于支承除了用该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的透镜装载部,在上述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上接收或交付透镜时,将透镜暂时放置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通过使该透镜装载部、上述支承轴及上述吸附部中的至少一个上下移动来使上述支承轴或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并且,设置有能在上述透镜支承于上述支承轴之后使上述透镜装载部从上述透镜的下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机构,可将上述透镜装载部配设成能与上述透镜收容室相分离。
在上述透镜涂敷装置的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上设置上述支承轴和上述透镜装载部,且配设具备了用于吸入在涂敷时飞溅的液体状和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的吸入口的吸入通道(134),并且,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配设用于防止这些底涂剂涂敷液附着的附着防止构件,上述吸入通道(134)由圆顶状的上罩(131)和圆顶状的中罩(132)形成,该上罩(131)在透镜的周缘部附近的比透镜高的位置上具有中央开口(131a),该中罩(132)在透镜的周缘部附近的比透镜低的位置上具有中央开口(132a)且与上述上罩空出间隔地配设,并且,上述吸入通道(134)具备用于将液体状和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排出到外部的排出口;
上述吸入通道(134)的吸入口由上述上罩(131)的中央开口(131a)和上述中罩(132)的中央开口(132a)形成;
上述附着防止构件具备上端部位于上述中罩(132)的上述中央开口(132a)的周缘部附近、且至少围绕上述透镜装载部的上端侧的筒状构件。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将原料透镜供给部(2)配设在上述涂敷作业线的上游侧位置上,该原料透镜供给部(2)具备: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其将多个原料透镜沿水平方向及/或上下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其具有通过空气吸引来支承收容在该原料透镜收容单元中的上述原料透镜的底面的透镜吸附部(45c),具备能使该透镜吸附部(45c)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将原料透镜从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输送到上述透镜测量部(3)。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将成品透镜贮存部(9)配设在上述涂敷作业线的下游侧位置上,该成品透镜贮存部(9)具备: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其能将多个成品透镜沿水平方向及/或上下方向以直线状排列;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其具有通过空气吸引来支承成品透镜的底面的透镜吸附部(45c),具备能使该透镜吸附部(45c)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从而将成品透镜从上述涂敷作业线输送到该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上,形成同心圆状且向上方直径变大的台阶状的多个原料透镜载置部(25),在该多个原料透镜载置部的中央部和该透镜载置部的上述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侧的部位上形成有能使上述透镜吸附部(45c)通过的开放部,能将透镜载置在上述台阶状的台阶部上。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上,形成同心圆状且向上方直径变大的台阶状的多个成品透镜载置部(与上述原料透镜载置部(25)形状相同)(75a),在该多个成品透镜载置部的中央部和该透镜载置部的上述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侧的部位上形成能使上述透镜吸附部(45c)通过的开放部,能将透镜载置在上述台阶状的台阶部上。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划分出上述光致变色涂敷部(7)而设置用于调节该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的温度调节部件。
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划分出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而设置用于调节该底涂剂涂敷部(5)的温度和湿度的温度调节部件和湿度调节部件。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划分出上述UV照射部(8)而设置用于将该UV照射部(8)内的空气排出到上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排气通道(93c)。
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能在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上设置吸气通道(20a、20b),使过滤器(19a)介于底涂剂涂敷部(5)和吸气通道(20a)之间、过滤器(19b)介于光致变色涂敷部(7)和吸气通道(20b)之间地配设。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在输送机构上设置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吸附部,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设置用于支承除了用该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的透镜装载部,在上述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上接收或交付透镜时,将透镜暂时放置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通过使该透镜装载部、上述支承轴及上述吸附部的至少1个上下移动来使上述支承轴部或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这样一来,由于输送单元的用于支承透镜的吸附部以轴状来支承中心部,所以,不会在透镜上施加力矩,能不使透镜产生变形地输送透镜。另外,能省略垫片,提高涂敷的作业效率。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中,上述透镜装载部是竖立设置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的3个以上的销构件,由于用该销构件的前端部支承透镜的底面,所以具有能从销构件的间隙插入输送装置的吸附部的优点。另外,结构变得简单。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输送机构上设有2个上述吸附部,这些吸附部中的1个通过上述透镜装载部接收支承在上述支承轴上的透镜,另一个吸附部将支承在该吸附部上的透镜交付到该支承轴上。因此,在吸附部是1个的情况下,在吸附部接收透镜而将透镜输送到下游侧之后,再在上游侧接收透镜而将透镜交付到支承轴上,但根据本发明,能在该处交接透镜,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的上述装置主体上设有用于检测透镜的中心部的高度位置的传感器,通过设置用于检测供给光致变色涂敷液的容器的喷嘴前端部的高度位置的传感器,将上述喷嘴的前端部和透镜的中心部之间调节为恒定间隔。以往,由于是手动调节喷嘴的前端位置,所以,根据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不同而存在高度偏差,但本发明能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而在更换容器时使喷嘴的前端位置和透镜的间隔为恒定值,能进行涂敷层不包含气泡的高品质的涂敷处理。
另外,在上述UV照射部中,将在支承轴和输送机构的吸附部上交付或接收透镜时使用的透镜装载部做成从支承在支承轴上的透镜的下部移动的机构,使在UV照射部处的透镜收容室内并不存在上述透镜装载部,所以,既有上述效果,并且能使透镜收容室小型化。
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中,由于在装置主体的涂敷作业线的上游侧位置上配设有上述原料透镜供给部(2),所以,能一次将多个透镜设置在装置主体上,节省了逐个地设置在透镜供给部上的时间和劳力。另外,由于上述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具备能使上述透镜吸附部沿上下、左右和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所以,能平稳地交接透镜。而且,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也能从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能在装置主体的外部设置透镜,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中,由于在装置主体的涂敷作业线的下游侧位置配设有上述成品透镜贮存部(9),所以,能集中地将涂敷处理后的多个成品透镜从装置主体上取出,能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在能从装置主体上拆卸该透镜收容单元的情况下,能一次集中地将涂敷处理后的多个透镜从装置主体上取出,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另外,由于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具备能使上述透镜吸附部沿上下、左右及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所以,能平稳地交接透镜。
另外,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中,由于在上述透镜收容单元上形成同心圆状、且向上方直径变大的台阶状的多个透镜载置部,在该多个透镜载置部的中央部和该透镜载置部的上述副透镜输送机构侧的部位上形成能使上述透镜支承部通过的开放部,在上述多个透镜载置部的任意1个上述台阶状的台阶部上载置透镜,所以,能粗略地确定透镜的中心位置,另外,即使是透镜直径不同的透镜也能收容。另外,由于形成有开放部,所以,副透镜输送机构的透镜吸附部能容易地支承透镜。
另外,在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中,设置从上述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接收透镜而检测透镜的外径、曲率及高度的透镜测量单元,所以,涂敷装置的操作人员无需像以往那样将透镜直径告知涂敷装置的控制部,能大幅度地节省操作人员的时间和劳力。另外,能杜绝操作失误。
根据上述透镜的涂敷装置,由于分别划分光致变色涂敷部(7)和底涂剂涂敷部(5)而进行湿度调节,所以,不会受到在UV照射部(8)产生的热的影响,能生产高品质的光致变色透镜。另外,由于进行底涂剂涂敷部(5)的湿度调节,所以,能生产品质更高的光致变色透镜。另外,由于划分UV照射部(8)而配设将空气排出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排气通道(93c),所以,能更加可靠地防止热给光致变色涂敷和底涂剂涂敷作业带来的影响。
由于在底涂剂涂敷部(5)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上设置吸气通道(20a、20b),使过滤器(19a)介于底涂剂涂敷部(5)和吸气通道(20a)之间、过滤器(19b)介于光致变色涂敷部(7)和吸气通道(20b)之间地配设,所以,能防止被污染的空气进入到这些部分内部。另外,由于从吸气通道(20a、20b)吸入空气,所以,能防止空气从装置主体的其它部分进入。
另外,通过在底涂剂涂敷部(5)上配置特定的底涂剂罩,由于能高效率地排出飞溅的底涂剂涂敷液,所以能制造高品质的光致变色透镜。
另外,如果将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调节到20~23℃的范围内,将底涂剂涂敷部(5)的温度调节到20~22℃、将湿度调节到45~55%的范围内,则能生产品质更好的光致变色透镜。
在上述透镜涂敷装置的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上设置上述支承轴及上述透镜装载部,并且,配设有具备用于吸入在涂敷时飞溅的液体状和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的吸入口的通道(134),所以能防止雾气附着在透镜上;
另外,由于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配设了用于防止液体状和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附着的附着防止构件,所以,能防止底涂剂涂敷液、其雾气附着在透镜装载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个涂敷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配设在图1的涂敷装置上的原料透镜收容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配设在图1的涂敷装置上的原料透镜收容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配设在图2的原料透镜收容单元上的透镜装载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5是配设在图1的涂敷装置上的第一(或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第一(或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配设在图5的第一(或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上的滑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配设在图5的第一(或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上的滑动单元的侧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的透镜测量单元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的透镜测量单元的侧视图。
图11表示图10所示的透镜测量单元的激光照射部和受光部,A是定心杆没有支承透镜且处于测量区域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定心杆支承透镜并处于测量区域的状态的立体图,C是透镜的端部处于测量区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表示图10所示的透镜测量单元的激光照射部和受光部,A是透镜的移动方向前端部通过测量区域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透镜的移动方向后端部穿通过测量区域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透镜的移动方向后端侧通过测量区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的第一主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配设在图1的底涂剂涂敷部上的底涂剂涂敷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配设在图1的光致变色涂敷部上的光致变色涂敷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配设在图1的UV照射部上的透镜交接部的主视图。
图17是配设在图1的UV照射部上的紫外线照射室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的透镜收容单元和透镜支承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19的A是透镜支承单元将透镜配置在销的正上方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透镜支承单元将透镜放置在销上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透镜支承单元后退而离开销的状态的侧视图,D是定心杆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的A是透镜测量单元的定心杆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立设销上升而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交接手的吸附部从立设销接收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D是交接手的吸附部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的A是交接手的吸附部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立设销从交接手的吸附部交接了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表示从立设销向旋转轴交接透镜时的状态的侧视图,D是旋转轴支承透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涂敷装置的主视图。
图23是图1所示的分隔壁(底涂剂涂敷部和光致变色涂敷部)的从部内侧看的主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涂敷装置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以往的交接手交接透镜的状态的图,A是旋转轴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交接手交接透镜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交接手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6是图25的C的交接手支承着透镜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以往技术的在底涂剂涂敷部上设置排出雾气的盖的底涂剂涂敷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涂敷装置;5:底涂剂涂敷部;7:光致变色涂敷部;10:透镜;22: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5~30、75a:透镜载置部;31: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43:滑动单元;45:透镜支承单元;48:透镜测量单元;57a:定心杆;58d:销;60:激光照射部;61:激光受光部;65:底涂剂涂敷装置;66:光致变色涂敷装置;73: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5:成品透镜收容单元;131:上罩;131a、132a:中央开口;132:中罩;133:下罩;133a:筒状构件;134:吸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为使用了能适宜地使用的涂敷装置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而且,在本说明书中进行说明时,将图1的涂敷装置的X轴方向的指向作为涂敷装置的宽度方向、将Y轴方向的指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与Y轴的箭头相反的方向作为前侧)、将Z轴方向(在图1中相对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
在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1的装置主体1a上,按照透镜的涂敷作业流程顺序,形成有由以下部分构成的涂敷作业线:用于测量原料透镜的形状的透镜测量部3;用于在原料透镜上涂敷底涂剂液而制成具有未干燥的底涂剂涂层的第一中间体透镜的底涂剂涂敷部5;使第一中间体透镜的未干燥的底涂剂涂层干燥而制成具有干燥后的底涂剂涂层的第二中间体透镜的干燥部6;在第二中间体透镜上涂敷光致变色涂敷液而制成具有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的第三中间体透镜的光致变色涂敷部7;对第三中间体透镜上照射UV而使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固化,制成成品透镜的2个UV照射部8a和8b。而且,在该涂敷作业线上设有用于暂放上述第三中间体透镜的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以及用于暂放上述成品透镜的成品透镜暂放部72。而且,虽然原料透镜、第一中间体透镜、第二中间体透镜、第三中间体透镜及成品透镜是指上述所示状态的透镜,但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也简略为透镜。
因为UV固化需要比光致变色涂敷更长的时间,所以,在UV照射部为1个的情况下,需要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处理结束之后直至UV照射部处理结束之前暂时停止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运转,并进行时间调节。与此相对应,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由于设置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并且设置2个UV照射部8a和8b,所以,通过将一个UV照射部(例如8a)在运转过程中制成的上述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时放置在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上,将第三中间体透镜从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输送到未在运转的另一UV照射部(例如8b)上,由此能使光致变色涂敷部7连续运转。
在涂敷装置1中,原料透镜和各中间体透镜由配设在上述涂敷作业线内的主输送机构进行输送。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1上的主输送机构由第一主输送机构62和第二主输送机构67这2个主输送机构构成:(i)该第一主输送机构62兼具以下功能:从上述透镜测量部3向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输送上述原料透镜的功能;从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向上述干燥部6输送上述第一中间体透镜的功能;从上述干燥部6向上述光致变色涂敷部7输送上述第二中间体透镜的功能;从上述光致变色涂敷部7向上述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输送上述第三中间体透镜的功能。(ii)该第二主输送机构67兼具以下功能:从上述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向上述UV照射部8输送第三中间体透镜的功能;从上述UV照射部8向上述成品透镜暂放部72输送上述成品透镜的功能。而且,上述第一主输送机构62配设在分别与透镜测量部3、底涂剂涂敷部5、干燥部6、光致变色涂敷部7以及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相邻的第一主输送部4a上,上述第二主输送机构67配设在分别与上述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上述成品透镜暂放部72、UV照射部8a和8b相邻的第二主输送部4b上。
关于涂敷装置1,在装置主体的涂敷作业线的上游侧位置配设有上述原料透镜供给部2。该透镜供给部2是设置用于进行底涂剂和光致变色涂敷的原料透镜的地方,具有作为用于储存在装置外部准备的原料透镜的储料场(stock yard)的功能。因为要将原料透镜从装置外部放入到原料透镜供给部2上,所以,该原料透镜供给部2通常配设在装置的前表面或侧面附近的操作人员容易作业的位置上。
在透镜的涂敷装置中,为了防止在涂敷作业线的各工序中,灰尘等异物附着在原料透镜或各种中间体透镜的表面上,最优是使装置内部的洁净度较高。因此,在涂敷装置1的原料透镜供给部2的前侧壁部上设有用于从外部放入原料透镜的开闭门21a。
在上述原料透镜供给部2上设有: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将原料透镜从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输送到上述透镜测量部3的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
在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1的原料透镜供给部2上设置有2个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该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既能固定设置在涂敷装置1上,也可以使其成为盒式、设置成能从涂敷装置1上拆下及能安装到涂敷装置1上。在使其为能拆下的情况下,最优是通过设置安装引导部件等而将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设置在原料透镜供给部2的规定的固定位置上。通过这样,与固定在原料透镜供给部2上的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位置关系成为恒定,容易进行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动作控制。
在固定设置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的情况下,打开该开闭门21a而将透镜放置在该透镜收容单元22上。另一方面,在将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设置成能拆下的情况下,能在涂敷装置1的外部将透镜放置在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上。
图2和图3是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的放大图,图2是从装置主体1a的内侧看的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的主视图,图3是俯视图。
一对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是相同的形状,对一个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进行说明。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设有矩形的外框23,外框23由左右纵框23a、23b和上下横框23c、23d形成。在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的左右中心部沿上下方向配设有内框24。而且,虽然内框24是由2个板材形成的,但也可以是一块,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2块内框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内框24。
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在内框24和左右纵框23a、23b之间配设有透镜载置部25~30,在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的一侧配设有透镜载置部25~27,在另一侧配设有透镜载置部28~30,分别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配设这些透镜载置部。
这些透镜载置部25~30都是同一形状,对1个透镜载置部25进行说明。透镜载置部25由被左右分割为2部分的挡板25a、25b形成,一个挡板25a固定在右纵框23b上,另一挡板25b固定在内框24上。因此,在原料透镜收容单元被设置在涂敷装置1上的状态下,形成有沿Y轴方向贯通透镜载置部25那样的开放部(间隙部)25c。
如图4所示,该各个挡板25a、25b上形成有将透镜10定心的台阶状且配置在同心圆上的台阶部d。台阶部d的弯曲面形成为与各种尺寸的透镜10的外周形状相对应,若延长各台阶部d1~d5的弯曲面则成为圆形,能从最下侧的台阶部d1,按照d2、d3、d4、d5的顺序,对从小直径的透镜到大直径的透镜进行定心。
如图2所示,上下配设的透镜载置部25~27将中心轴线配置在同一轴上,以整排列状态进行配置,使得横向配设的上层透镜载置部25、28、中层透镜载置部26、29及下层透镜载置部27、30的各水平位置相同。这样一来,由于将多个透镜在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上沿水平方向及/或上下方向呈直线状配置,因此,能简化从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取出原料透镜时的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驱动机构。
图5和图6表示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而且,该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仅仅是输送的透镜的种类(原料透镜或成品透镜)与第二透镜副输送部31不同,其结构与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基本相同。
在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中,作为基座的X轴引导单元32沿X轴方向延伸。X轴引导单元32在一端侧配设有脉冲马达33,在脉冲马达33的下端部连接有驱动皮带轮34。在X轴引导单元32的另一端侧设有能旋转地被支承的从动皮带轮35,在驱动皮带轮34和从动皮带轮35上卷绕有皮带36。而且,在皮带36上连接有滑动单元37,通过脉冲马达33的旋转皮带36旋转移动,从而滑动单元37能沿X轴方向移动。
在设置于滑动单元37上的基座37a的上表面上设有Z轴单元38,在Z轴单元38上平行地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38a和Z轴滚珠丝杠38b。在这些导轨38a上嵌合有能在上下方向滑动的升降构件38c,而且升降构件38c与Z轴滚珠丝杠38b螺纹接合而进行设置。
在基座37a上配设有脉冲马达39,在该脉冲马达39的下端部上连接有驱动皮带轮40。驱动皮带轮40通过皮带41与安装在Z轴滚珠丝杠38b的下端部的能旋转的从动皮带轮38d连接,Z轴滚珠丝杠38b能通过驱动皮带轮40的旋转来进行旋转。通过该Z轴滚珠丝杠38b的旋转,升降构件38c能上下移动。
在升降构件38c上安装有脉冲马达42,在脉冲马达42的旋转轴42a的上部通过连接部44f安装有滑动单元43。脉冲马达42如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能与升降构件38c一起上下移动。
参照图7和图8,滑动单元43具备旋转台44和在该旋转台44上的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通过驱动脉冲马达42(参照图6),旋转台44能以旋转轴42a(44f)为轴心旋转。在旋转台44内部的一端部上配设有脉冲马达44a,在该脉冲马达44a的下端部上连接有驱动皮带轮44b。在旋转台44内部的另一端部上配设有从动皮带轮44c,用皮带44d连接驱动皮带轮44b和从动皮带轮44c。而且,皮带44d与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安装部45a连接。
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上,在基端侧设有滑动构件45b,滑动构件45b能滑动地嵌合在形成于旋转台44的侧面的引导槽部44e中。因此,若脉冲马达44a旋转,则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能与皮带44d一起沿旋转台44上表面的长度方向前进或后退移动(参照图7和图8中的双点划线)。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由于由上述那样的结构构成,所以,能使下述透镜吸附部45c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另外,也能使透镜吸附部45c旋转。
参照图7和图8,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前端部安装有通过空气吸引支承透镜的底面的透镜吸附部45c。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基端侧的侧面连接有接头45d,接头45d与未图示的空气吸附部件连接,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内部与透镜吸附部45c连通(未图示)。透镜吸附部45c在载置透镜10的状态下能通过空气的吸引支承透镜10的底面。而且,透镜10在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中是指原料透镜,在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中是指成品透镜。
图9和图10表示配设在透镜测量部3上的透镜测量装置48。该透镜测量装置48从上述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接收透镜,检测透镜的外径、曲率和高度。
在透镜测量装置48中,作为基座的Y轴引导单元49沿Y轴方向延伸。Y轴引导单元49在一端侧配设有脉冲马达50,在脉冲马达50的下端部连接有驱动皮带轮51。Y轴引导单元49的另一端侧设有能旋转地被支承的从动皮带轮52,皮带53卷绕在驱动皮带轮51和从动皮带轮52上。而且,在皮带53上安装有滑动单元54,滑动单元54能通过皮带53的旋转移动向Y轴方向移动。
在设置于滑动单元54上的基座54a上安装有脉冲马达54b,在脉冲马达54b的上部连接有驱动皮带轮54c。驱动皮带轮54c用皮带54c与能旋转地安装在旋转轴57的下端部的从动皮带轮54d连接。旋转轴57支承在基座54a上,旋转轴57能通过驱动皮带轮54c的旋转进行旋转。在该旋转轴57的上部设有定心杆57a。定心杆57a的中心部与透镜吸附用孔57b连接,而透镜吸附用孔57b与未图示的空气吸附部件连接,能用定心杆57a的前端部支承透镜10的底面。该定心杆57a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若脉冲马达54b旋转,则定心杆57a能利用旋转轴57的旋转进行旋转。
另外,在基座54a上设有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在基座54a的上表面安装有气缸58a,在气缸58a的伸缩杆58b上安装有透镜支承板58c,在透镜支承板58c的上表面设有透镜装载部。
该透镜装载部只要是能支承除了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透镜吸附部45c和定心杆57a(支承轴)支承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则并不做特别的限制。其中尤其是通过用3根以上的销构件构成透镜装载部而能从销构件的间隙插入透镜吸附部45c,能提高可操作性。另外,通过销构件构成透镜装载部,所以制作容易,另外,也与透镜装载部的轻量化有关,装置的破损减少,其优点非常多。在以下的说明中,本发明的透镜装载部都为立设销。
在透镜支承板58c的上表面在同心圆周上竖立着作为透镜装载部的4根立设销58d。透镜支承板58c能够通过气缸58a的驱动而升降。立设销58d配置成正方形,形成为在正方形的中心配置有定心杆57a(支承轴)的中心部。立设销58d能用前端部载置透镜10,能通过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的上下移动接收透镜10以及将透镜10交接到定心杆57a(支承轴)的前端部。
如图10~图12所示,在透镜测量单元48的两侧部的一侧设有激光照射部60,在另一侧与激光照射部60对应地设有激光受光部61。若由激光照射部60向激光受光部61照射激光,则激光受光部61能接收激光。如图11所示,将透镜10固定在定心杆57a(支承轴)的前端部上,使定心杆57a旋转以及直线移动而使透镜10通过测量区域a,检测透镜的外径、曲率和高度。
以下,对向底涂剂涂敷部5输送用透镜测量装置48检测了透镜的外径、曲率和高度的透镜的顺序、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第一主输送部4a上配设有第一主输送机构62。如图13所示,在第一主输送机构62上配设有能沿X轴方向滑动的滑动单元76,在滑动单元76上配设臂63,臂63能以轴76a为旋转轴旋转。臂63由基端侧的第一臂63a和前端侧的第二臂63b构成,第二臂63b配设成能以在与第一臂63a的关节部上的旋转轴63c为中心轴转动。在第二臂63b的前端部连接有交接手64,形成为能以处在关节部的旋转轴63d为中心轴转动。在交接手64的前端部形成有与未图示的空气吸引部件连通的吸附部64a(参照图20)。该吸附部64a能通过第一臂63a和第二臂63b、还有交接手64的转动而在360度的旋转范围内移动。交接手64能从透镜10的透镜测量单元48的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接收透镜10,按底涂剂涂敷部5、干燥部6及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顺序输送透镜10。
而且,由于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滑动单元76能应用与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滑动单元37基本相同的X轴的滑动机构和Z轴滑动机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配设在底涂剂涂敷部5上的底涂剂涂敷装置65在基座77上配设能旋转的旋转轴78(支承轴),而且安装脉冲马达79。在脉冲马达79的旋转轴的上部安装有驱动皮带轮79a,驱动皮带轮79a用皮带80与配设在旋转轴78上的从动皮带轮78a连接。在旋转轴78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未图示的空气吸引部件连通的流通孔78b,能通过空气吸引支承透镜10的底部。而且,该旋转轴78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
另外,在底涂剂涂敷装置65上设有底涂剂涂敷用透镜支承单元81,底涂剂涂敷用透镜支承单元81支承在安装于基座77上的气缸81a上,在气缸81a的伸缩杆81b的前端部上安装有透镜支承板81c,在透镜支承板81c的上表面作为透镜装载部竖立安装着4根立设销81d。通过气缸81a的驱动,透镜支承板81c能向上下方向升降。立设销81d是与图9、10所示的立设销58d相同的结构,能用前端部暂时支承透镜10,由于底涂剂涂敷用透镜支承单元81的上下移动,能接收透镜10或将透镜10交接到旋转轴78上。
在旋转轴78的上部设有对透镜10涂敷底涂剂涂敷液的分配阀82,从设置在分配阀82的前端部的喷嘴82a喷出的底涂剂涂敷液涂敷在透镜10上。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分配阀82的上游侧通过管路连接有底涂剂涂敷液罐(未图示),罐内部在底涂剂涂敷液喷出前由氮气等气体保持加压状态,能通过打开分配阀82使底涂剂涂敷液从喷嘴82a喷出。而且,在涂敷结束后,罐内部被开放成为大气压力。
如图14所示,在旋转轴78的周围配置竖立安装在透镜支承板81c的上表面的立设销81d,在通过该立设销接收透镜10以及将透镜10交接到旋转轴78上的情况下,最优是在底涂剂涂敷装置65上配设底涂剂罩100。底涂剂罩100由上罩131、中罩132和下罩133构成。上罩131与中罩132空出间隔地配设在中罩132的外侧,上罩131的中央的开口131a配置在比透镜10的高度位置高一点点的位置上,是圆顶状的形状。另外,中罩132的中央的开口132a配置得比透镜10的高度位置低,是圆顶状的形状。吸入通道134由这些上罩131和中罩132形成,该吸入通道的吸入口由上述开口131a和开口132a形成。这些上罩131以及中罩132的各自的开口131a、132a,即吸入口形成于上述位置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最优是上罩131及中罩132使各自的开口131a、132a的位置较高,使其周围越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得越低而形成吸入通道134。特别理想的是,最优是使吸入通道134与透镜的形状相对齐地倾斜。通过这样能成为高效的吸入通道。
托盘状的下罩133载置在支承台135的上表面上,下罩133的外周部与上罩131的下部连接。在下罩133上在比中罩132的外周部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形成环状壁136,在该环状壁136的外侧形成底涂剂导流口(primer drain)137,在内侧形成有排气口138。排气口138与未图示的吸引空气的吸引泵连接,底涂剂导流口137与未图示的底涂剂液的回收罐连接。而且,在图14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将液体状及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排出到外部的排出口相当于这些底涂剂导流口137和排气口138。另外,在图14中,作为排出口,记载了底涂剂导流口137和排气口138是分开的,但也可以将它们汇总为1个排出口。
在下罩133的内侧,向上方竖立设置防止在涂敷时底涂剂涂敷液或其雾气附着的附着作为防止构件的筒状构件133a,筒状构件133a在透镜支承部81下降时,包围立设销81d。筒状构件133a配置成上端部位于中罩132的中央开口132a的周缘部。
图1所示的底涂剂涂敷部5的侧壁用不锈钢等金属、透明玻璃或透明合成树脂的分隔壁11a、11b隔开,前壁用开闭自如的开闭门12a隔开,第一主输送部4a侧的后壁由分隔壁13隔开。
图23表示从第一主输送部4a看分隔壁13的状态。在分隔壁13上,在大致与底涂剂涂敷装置65对应的高度上形成有矩形的输送透镜10的输送用开口13a,在该输送用开口13a上配设有能开闭该输送用开口13a的闸门(shutter)14。闸门14支承在气缸15上,闸门14能通过气缸15的活塞杆15a的上下移动来升降。若闸门14下降,则输送用开口13a封闭,若闸门14上升,则输送用开口13a打开。若输送用开口13a打开,则能使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交接手64(参照图1和图13)从输送用开口13a进入或离开底涂剂涂敷部5。
如上所述,由于在底涂剂涂敷部5的壁部上配设有使透镜出入的开闭自如的门,所以,能使底涂剂涂敷部内的温度、湿度变动降低到最小,能在大致均匀的条件下进行涂敷作业。
参照图24所示的涂敷装置1的俯视图图22,在底涂剂涂敷部5的顶板部上配设有过滤器19a,例如HEPA(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19a。另外,在该HEPA过滤器19a的上部形成有吸气通道20a。在该吸气通道20a和底涂剂涂敷部5之间配设有HEPA过滤器19a。在吸气通道20a上通过连接通道连接有用于调节向底涂剂涂敷部5供给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用于调节向底涂剂涂敷部5供给的空气的湿度的湿度调节设备128以及用于从吸气通道20a向底涂剂涂敷部5压送由该温度调节设备127、该湿度调节设备128调节后的空气的空气供给用泵(压送装置)129。这些吸气通道20a、用于调节向吸气通道20a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及湿度调节设备128、用于压送调节了的空气的压送装置129,相当于本发明的底涂剂涂敷部5的温度调节部件及湿度调节部件。
而且,底涂剂涂敷部5的温度调节部件及湿度调节部件也可以是具备吸气通道20a、用于调节向吸气通道20a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及湿度调节设备128、用于压送调节后的空气的压送装置129的各功能的1个设备。
接着,干燥该底涂剂涂敷处理后的透镜,即干燥具有未干燥的底涂剂涂层的第一中间体透镜。
图1所示的第一中间体透镜10的干燥部6上配设有多个结构基本与上述透镜测量单元48的测量透镜支承单元58相同的装置,成为由4根立设销6a支承透镜10的结构。由上述第一主输送机构62将底涂剂涂敷处理过的透镜10输送到该干燥部6。而且,在该干燥部6上能干燥多个透镜10。
由第一主输送机构62向光致变色涂敷部7输送在干燥部6干燥后的透镜、即具有干燥的底涂剂涂层的第二中间体透镜。
在图1所示的光致变色涂敷部7上配设有图15所示的将光致变色涂敷液涂敷在第二中间体透镜10上的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在基座84上配设能旋转的旋转轴85(支承轴),而且安装有脉冲马达86。在脉冲马达86的旋转轴的上部安装有驱动皮带轮86a,驱动皮带轮86a用皮带87与配设在旋转轴85上的从动皮带轮85b连接。在旋转轴85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未图示的空气吸引部件连通的透镜吸附用孔85a,能通过空气吸引支承第二中间体透镜10的底面。该旋转轴85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
另外,在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上设有光致变色涂敷用透镜支承单元88,光致变色涂敷用透镜支承单元88支承在安装于基座84上的气缸88a上,在气缸88a的伸缩杆88b的前端部上安装有透镜支承板88c,在透镜支承板88c的上表面竖立着作为透镜装载部的4根立设销88d。通过气缸88a的驱动,透镜支承板88c能沿上下方向升降。立设销88d是与图9和图10所示的立设销58d、图14所示的立设销81d相同的结构,能暂时放置透镜10,通过透镜支承板88c的上下移动,能接收透镜10或将透镜10交接到旋转轴85(支承轴)上。
在旋转轴85(支承轴)的上部设有将光致变色涂敷液涂敷在透镜10上的涂敷筒89,由设置在涂敷筒89的前端部的喷嘴89a涂敷光致变色涂敷液。另外,在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上,在离开旋转轴85的地方设有高度测量传感器90a、90b,能测量涂敷筒89的喷嘴89a的下端位置。通过在涂敷筒89和喷嘴89a之间设置未图示的防漏液阀(逆止阀),也可以成为若不加压则不会喷出该涂敷液的机构。
图1所示的光致变色涂敷装置7的侧壁用不锈钢等金属、透明玻璃或透明合成树脂的分隔壁11b、11c隔开,前壁用开闭自如的开闭门12b隔开,第一主输送机构62侧的后壁由分隔壁16隔开。
由于分隔壁16的结构与图23所示的分隔壁13相同,所以,用图23进行说明。在分隔壁16上,在与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相面对的高度上形成有矩形的输送透镜10的输送用开口13a,在该输送用开口13a上配设有能开闭该输送用开口13a的闸门14。闸门14支承在气缸15上,通过气缸15的活塞杆15a的上下移动,闸门14能升降。若闸门14下降,则输送用开口13a封闭,若闸门14上升,则输送用开口13a打开。若输送用开口13a打开,则能使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交接手64从输送用开口13a进入或离开光致变色涂敷部7。
如上所述,由于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壁部上配设有使透镜出入的开闭自如的门,所以,能将部内的温度变动抑制到最小,能在大致均匀的条件下进行涂敷作业。
参照图22和图24,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顶板部上配设有HEPA过滤器19b。另外,在该H EPA过滤器19b的上部形成有吸气通道20b。在该吸气通道20b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之间配设有HEPA过滤器19b。在吸气通道20b上通过连接通道连接有用于调节向光致变色涂敷部7供给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以及用于从吸气通道20b向光致变色涂敷部7压送由该温度调节设备127调节后的空气的空气供给用泵(压送装置)129。这些吸气通道20b、用于调节向吸气通道20b供给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用于压送调节后的空气的压送装置129,相当于本发明的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调节部件。
而且,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调节部件也可以是具备吸气通道20b、用于调节向吸气通道20b供给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以及用于压送调节后的空气的压送装置129的各功能的一个设备。另外,该设备也可以具有调节湿度的功能。
吸气通道20b与光致变色涂敷部7连接,而吸气通道20a与底涂剂涂敷部5连接,如图24所示,对向吸气通道20b供给的空气进行与向吸气通道20a供给的空气相同的调节,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共用温度调节设备127。另外,如果在以下详细描述的底涂剂涂敷部5的湿度范围内,则由于不会给光致变色涂敷处理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通过使其成为图24所示的方式,也能共用压送空气的压送装置129。另外,如果使用分别具备吸气通道20a、20b且使温度调节功能、湿度调节功能以及压送空气的功能为一体的设备,则能在底涂剂涂敷部5、光致变色涂敷部7中高效地共用设备。
而且,如果向光致变色涂敷部7供给的空气是进行了温度调节后的空气,则也可以是与向底涂剂涂敷部5供给的空气不同的空气。
而且,如图24所示,在涂敷装置1的装置主体1a上,也可以在透镜测量部3的顶壁上配设有HEPA过滤器19c,在第一主输送部4a和透镜干燥部6之间的顶壁上配设有HEPA过滤器19d,在成品透镜贮存部9的顶壁上配设HEPA过滤器19e。
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进行了光致变色涂敷处理后的透镜,即,具有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的第三中间体透镜,由第一主输送机构62向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输送,接着,由配设在第二主输送部4b上的第二主输送机构67向UV照射部8a或8b,更具体地说,向配设在各部的UV装置70、71输送。该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例如可以为用4根立设销支承透镜10的外周部的结构。该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上的4根立设销相当于在从第一主输送机构6向第二主输送机构67交接第三中间体透镜时暂时放置该第三中间体透镜的透镜装载部。
第二主输送机构67在臂68的前端部安装有能转动的交接手69。由于第二主输送机构67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主输送机构62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第二主输送机构67的交接手69能相对UV装置70(或71)的旋转轴97a交付或接收透镜10。该旋转轴97a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
图16表示从第二主输送机构67相对于UV装置70的旋转轴97a(支承轴)交接或接收透镜10的装置(载物台升降单元120)。在UV装置70的下部设有UV照射用透镜支承单元110,UV照射用透镜支承单元110支承在安装于基座111上的气缸112上,在气缸112的伸缩杆113的前端部上安装有透镜支承板114,在透镜支承板114的上表面竖立着作为透镜装载部的4根立设销115。通过气缸112的驱动,透镜支承板114能向上下方向升降。立设销115是与图9和10所示的立设销58d、图14所示的立设销81d相同的结构,能暂时放置透镜10,通过透镜支承板114的上下移动,能接收透镜10或将透镜10交接到旋转轴97a(支承轴)上。在将透镜10交接到旋转轴97a上之后,像是在透镜10的下部不存在立设销115那样,透镜支承板114成为通过旋转用的气缸114a而能水平移动的结构。因此,在以下所记载的载物台97上升且构成透镜收容室96时,能紧凑地安排好该收容室96。而且,上述旋转轴97a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
图17表示UV装置70。在UV装置70上设有紫外线照射室93,在紫外线照射室93的外侧配设有遮光罩93a,在遮光罩93a的内部配设有绝热材料93b。在紫外线照射室93上连接有排气通道93c。在紫外线照射室93上配设有UV单元94,在UV单元94的内部配设有UV灯95。
在UV装置70的下部配设有由不锈钢构成的透镜收容室96,还有,在透镜收容室96的下部配设有载物台升降单元120(图16)。在载物台升降单元120上设有在基座111的上表面空出间隔地配设的一对气缸121。而且,在气缸121的上端部设有能伸缩的杆122,在该一对杆122的上端部上安装有载物台97,载物台97通过杆122的伸缩能上下移动。在该载物台97上支承有能旋转的旋转轴97a。另外,在载物台97上设有驱动马达123,在驱动马达123上安装有驱动皮带轮124,皮带125卷绕在驱动皮带轮124上。皮带125从一对气缸121之间穿过,卷绕在安装在旋转轴97a的下部的未图示的从动皮带轮上,通过驱动马达123的驱动,能使旋转轴97a旋转。在旋转轴97a的中心部形成有吸引透镜10的吸引孔97a,吸引孔97a与未图示的空气吸附部件连接。
在透镜收容室96的上部设有供气口98,能将惰性气体N2导入到透镜收容室96内,从设置在透镜收容室96的下部的排气口99排出N2。在透镜收容室96的上部设有用于使UV光透过的硼酸玻璃制的窗96c。这样,最优是在UV灯95和透镜10之间,配置至少1个硼酸玻璃制的窗96c。而且,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硼酸玻璃制的窗96c的上下配置石英玻璃制的窗口96a、96d。在透镜收容室96的周围配设有卷绕成盘管状的冷却管96b,冷却水能在冷却管96b的内部循环。
接着,对于在UV装置70中处理过的透镜10(成品透镜),由第二主输送机构67将透镜10输送到配设在成品透镜贮存部9侧的成品透镜暂放部72上。该成品透镜暂放部72与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同样地是用4根立设销72a支承透镜10的外周部的结构即可。而且,该成品透镜暂放部72的立设销在从第二主输送机构67向以下所示的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交付成品透镜时,相当于暂时放置成品透镜的透镜装载部。该成品透镜暂放部72上的4根立设销在将透镜10(成品透镜)从第二主输送机构67向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交付时,相当于暂时放置成品透镜的透镜装载部。
在图1所示的涂敷装置1中,在装置主体1a的涂敷作业线的下游侧位置上配设有上述成品透镜贮存部9。虽然该成品透镜贮存部9不是必须的,但通过设置该储存部9能集中地从装置主体上取出涂敷处理后的多个成品透镜,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在成品透镜贮存部9上配设有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将成品透镜从上述涂敷作业线输送到该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的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具备结构与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透镜支承单元45相同的透镜支承单元(标注与其相同的附图标记45)。
由于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75的结构与在图2~图4中说明过的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22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75被设置在涂敷装置1上的状态下,透镜支承单元45向透镜载置部75a侧朝Y轴方向移动,在透镜装载部75a上形成有能使透镜支承单元45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开放部(参照图2和图3的开放部25c)。另外,该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75既可以固定配设在涂敷装置1上,也可以配设成是能安装和拆卸。在配设成能拆卸的情况下,能集中在一次地将涂敷处理过的多个透镜取出到涂敷装置1的外边。
另外,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能从透镜10的成品透镜暂放部72接收透镜10,将透镜10输送到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75。由于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的结构与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的结构。
而且,在涂敷装置1上设有控制各装置等、或计算适宜于接收、交接透镜10的时机的控制装置。另外,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上,上述脉冲马达也可以是伺服马达。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和图3所示的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22的透镜载置部25~30上放置原料透镜10。在该情况下,如图18所示,虽然能载置透镜直径不同的透镜10和10a,且能任意地配置,但将透镜10、10a载置在与透镜载置部25对应的规定台阶d1~d5(参照图4)上。通过使透镜10适合于与外径的尺寸对应的台阶部d1~d5的某一个台阶部,从而能对透镜10定心。
在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22固定配设在涂敷装置1上的情况下,在打开开闭门21a而向透镜载置部25载置透镜之后,关闭开闭门21a。在能拆卸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22的情况下,当在涂敷装置1的外部集中向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22载置多个透镜之后,向该装置1配设该透镜收容单元22、22,在用其它部件固定该单元22、22之后,关闭开闭门21a。
接着,起动涂敷装置1。
参照图5、图6,在涂敷装置1中,滑动单元37沿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的X轴引导单元32的X轴向移动,移动到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的前面。此时,与滑动单元37一起移动的滑动单元43的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前端部向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侧旋转移动,根据控制部的指令,将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透镜吸附部45c配置在以后要支承的原料透镜10的位置的下侧。然后,使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向前移动,如图18所示,将透镜吸附部45c配置在原料透镜10的中心部的正下方。然后,通过Z轴单元38的驱动,使原在该状态下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上升,通过透镜吸附部45c的空气吸引来支承透镜10(原料透镜)。
如图3所示,由于透镜载置部25~30左右分为两部分而形成开放部25c,所以,透镜支承单元45能在透镜载置部25~30之间从下方朝向上方穿行,还有也能前后穿行。
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支承着透镜10的状态下,使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后退,且使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旋转,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使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前端前进,使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移动到图9所示的Y轴引导单元49的前面。然后,如图19的A所示,将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透镜吸附部45c配置在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的4根立设销58d(透镜装载部)的中央部的正上方。
然后,如图19的B和图19的C所示,在使立设销58d上升到最高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透镜吸附部45c下降,将透镜10载置在该立设销58c的上表面,由此从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向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的立设销58d交接透镜10。此后,如图19的C所示,使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后退,再使立设销58d下降,将透镜10支承在测量用透镜支承单元58的定心杆57a(支承轴)的前端部上。通过这样,完成从原料透镜供给部2向透镜测量部3输送原料透镜。此后,为了取出下一个原料透镜10,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向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22的方向移动。
如图10~图12所示,在透镜测量装置48中,激光照射部60和激光受光部61配设在将透镜10固定在前端部的定心杆57a(支承轴)的两侧,通过使定心杆57a经过测量区域a,测量透镜外径、曲率以及高度。若透镜10被放置在激光照射部60和激光受光部61之间、即放置在测量区域a,则光被该透镜10遮断,能测量光被遮断的长度(或光没被遮断的长度)。另外,定心杆57a能旋转以及直线移动,透镜测量装置48能指定该定心杆57a的旋转角度以及直线移动量,能取得它们的现在值。
参照图12的A和B,对测量透镜10的外径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定心杆57a移动,测量透镜10的端部进入测量区域a的瞬间的定心杆57a的移动距离(A)(图12的A)。接着,进一步使定心杆57a移动,测量透镜10的端部离开测量区域a而到测量区域a之外的瞬间的定心杆57a的移动距离(B)(图12的B)。通过从移动距离(B)减去移动距离(A),求得透镜10的直径和外径。
对测量透镜10的高度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没有将透镜10固定在定心杆57a的前端部上的状态(仅有定心杆57a的状态)下,将定心杆57a的中心移动到测量区域a(图11的A)。此时,测量光沿高度方向被遮断的值并作为基准值(S)。接着,在将透镜10固定在定心杆57a的前端部上的状态下,使定心杆57a的中心移动到测量区域a。此时,测量光沿高度方向被遮断的值(T),从该值(T)减去基准值(S),求得透镜10的厚度。能任意地设定该透镜10的中心高度(T)的测量次数,若假设测量的次数为N,则能每使固定透镜10的定心杆57a旋转(360/N)度就测量透镜10的中心高度(T)。
对测量透镜10的曲率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在前端部固定了透镜10的定心杆57a(中心轴)的中心移动到测量区域a(图11的B)。接着,使该定心杆57a大致移动任意的距离(X)(X为比透镜半径小的距离,参照图12的C),测量在该位置上的透镜10的高度(U)(参照图11的C)。该透镜10的高度(U)与透镜10的中心高度(T)同样地能任意地设定测量次数。从这些透镜10高度(U)、透镜10的中心高度(T)、透镜10外径以及透镜折射率,求得透镜中心部和透镜最外周部的高低差以及透镜的曲率。
通过求透镜10的高度,能使透镜10与底涂剂涂敷装置65以及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的涂敷液的各排出喷嘴(未图示)的高度相适合。再根据透镜的曲率、气氛温度等条件,选择预先设定的涂敷处理条件,根据涂敷处理条件所设定的值和透镜的厚度确定喷嘴82a喷出底涂剂涂敷液的开始喷液位置、光致变色涂敷时的喷嘴89a的开始喷液位置。另外,因为光致变色涂敷液有粘性,所以,虽然需要将该涂敷液铺展(延展)到透镜10的外周侧,但根据涂层处理条件所设定的值和透镜的厚度决定光致变色涂敷液的延展用的薄膜的开始移动位置。进一步从根据涂层条件所设定的值和透镜的外径、透镜的厚度及透镜的中心高度和最外周部的高低差,来确定底涂剂涂敷液的喷嘴82a的开始喷液、结束喷液位置、光致变色涂敷时的薄膜的开始移动、结束移动位置。
这样,在以往,操作人员与透镜直径相对应地在涂敷装置的控制部上用切换开关等指示透镜直径的尺寸,而在本实施方式能省略那样的时间和劳力。
因此,在此测量的透镜10的外径、曲率及高度成为基准,这些数据也适用于下游侧工序的底涂剂涂敷装置65、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的涂敷条件。
在测量透镜10的形状结束后,如图20的A所示,在将透镜10支承在定心杆57a(支承轴)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如图20的B所示,使作为透镜装载部的立设销58d上升,将透镜10从定心杆57a(支承轴)交接到立设销58d上。然后,将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臂63移动到透镜10的正前方的位置,通过交接手64,将处在交接手64的前端部的吸附部64a、64a之一配置在透镜10的下部,如图20的C所示,使吸附部64a、64a上升,在由该一吸附部64a支承透镜10之后,透镜10通过臂63的旋转和滑动单元76的移动,将交接手64输送到底涂剂涂敷装置65。
对于底涂剂涂敷部5,在底涂剂涂敷作业过程中,由图23所示的闸门14封闭输送用开口13a,在透镜10进出时输送用开口13a打开。因此,若交接手64移动到闸门14的前面,则由于气缸15的驱动,闸门14上升,输送用开口13a打开。
在底涂剂涂敷装置65中,从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吸附部64a向底涂剂涂敷装置65的旋转轴78(支承轴)交付透镜10。对交接顺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1的A所示,将支承着透镜10的吸附部64a配置在处在最高点的立设销81d(透镜装载部)、旋转轴78(支承轴)的正上方。然后,如图21的B所示,使吸附部64a下降,将透镜10放置在立设销81d上。如图21的C所示,在交接手64后退之后,使立设销81d下降,使透镜10的底面抵接在旋转轴78的前端部上。进一步,如图21的D所示,使立设销81d下降,用旋转轴78支承透镜10。
而且,在交接手64上设置一对吸附部64a,这是因为在第2次以后,没有支承处在旋转轴78(支承轴)上的透镜10的一吸附部64a接收涂敷完的透镜10,输送涂敷前的新的透镜10的另一吸附部64a将透镜10供给到旋转轴78上的缘故。
在透镜10的交接作业结束了的状态下,使交接手64返回到第一主输送部4a,用闸门14将输送用开口13a封闭。
接着,如图14所示,在底涂剂涂敷装置65中,一边使脉冲马达79旋转而由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使原料透镜10旋转,一边使喷嘴82a从原料透镜10的中心部移动到透镜10的外周部10b,从而实施底涂剂涂敷。底涂剂涂敷液通过透镜10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在透镜10的整个表面上使涂敷液均匀地扩散。旋转条件(转速、时间及转速的上升加速度等)要考虑上述透镜10的外径、曲率及高度等确定。需要使喷嘴82a从透镜10的中心部移动到外周部10b。以往,操作人员确认透镜直径,然后操作人员在涂敷装置的控制部上用切换开关等切换透镜直径的尺寸而进行控制,而在本实施方式可以省略这样的时间和劳力。
在将底涂剂涂敷液涂敷到透镜10上时,虽然伴随着透镜10的旋转会产生雾气,但在底涂剂涂敷装置65上设有底涂剂罩100,用未图示的吸引泵吸引吸入通道134的内部(参照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透镜10的高度位置相适合地形成有吸入通道134,所以,能更加有效地在吸入通道134(由上罩131、中罩132形成的通路)中形成包含雾气的空气的流动。因此,如箭头b所示,雾气流动、成为液体状的底涂剂从底涂剂导流口137排出,聚集在未图示的雾气储存罐中,空气通过未图示的吸引部件从排气口138排出。这样一来,雾气排出到底涂剂罩100内的外部,能防止再次附着在透镜10上,能形成高品质的涂敷覆膜。
另外,在底涂剂涂敷作业过程中,通过将透镜支承部81配置在比吸入通道134及筒状构件133a的位置低的位置上,从而,能防止雾气附着在立设销81d上,不会给以后的透镜10的支承作业带来影响。
由于底涂剂涂敷部5不是完全密封的状态而是被隔开,所以,通过吸引泵进行的空气的吸引使底涂剂涂敷部5内变成负压,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从外部进入,灰尘等也有可能进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气从吸气通道20a供给到底涂剂涂敷部5。由于来自吸气通道20a的空气供给量设定得比未图示的吸引泵的空气的吸引量大,所以,底涂剂涂敷部5不会变成负压,空气不会从装置主体1a的内部流入到底涂剂涂敷部5,能保持洁净度。另外,底涂剂涂敷部5的空气的流通状况变好,具有顺利地排出雾气的效果。而且,从吸气通道20a进入到底涂剂涂敷部5的空气,并不朝向旋转轴78所处的方向。
在底涂剂涂敷部5中,最优是使底涂剂涂敷部5内的温度在20~23℃的范围内,使湿度在45~55%的范围内。通过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该范围内,能稳定地进行底涂剂涂敷作业。对于部内的温度、湿度,由温度调节设备127调节向底涂剂涂敷部5供给的空气的温度,由湿度调节设备128调节该空气的湿度,由空气供给用泵(压送装置)129向底涂剂涂敷部内部压送空气,由此进行调节。调节后的空气,从吸气通道20a通过HEPA过滤器19a供给到底涂剂涂敷部5,设定在上述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内。这样,在底涂剂涂敷部5中,根据适合于底涂剂涂敷的条件进行底涂剂涂敷作业。通过将底涂剂涂敷部5内的温度调节为在上述范围内,能使底涂剂涂层的膜厚恒定,能将干燥后的底涂剂涂层的膜厚控制在±1μm。另外,通过将湿度调节为在上述范围内,能使底涂剂涂层的固化速度保持恒定,能使因底涂剂涂层的不良而产生次品的情况极少。而且,在脱离上述温度范围的情况下,有的情况下会出现10%左右的次品,另外,在湿度脱离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有的情况下会出现50%左右的次品。
而且,如上所述,对于底涂剂涂敷部5来说,不需要是气密的,只要有能使室内能调节到设定温度和设定湿度的范围内的程度的气密性即可。吸入的调节空气能从底涂剂涂敷部5的间隙、配设在底涂剂涂敷部5上的排气设备排出。
而且,虽然未图示,但为了防止底涂剂涂敷液在喷嘴82a的前端部干燥,最优是配设待机槽。该待机槽在内部贮存溶剂,在喷嘴82a不工作时,通过将喷嘴82a的前端部浸渍在该溶剂中而用于防止底涂剂涂敷液干燥和固化,该待机槽配设在该喷嘴82a能工作的范围内。
在底涂剂涂敷结束后,透镜10(第一中间体透镜)由第一主输送机构62输送到干燥部6。此时,虽然透镜10被从旋转轴78(支承轴)交接到交接手64的吸附部64a上,但其顺序按与图21A~D相反的顺序交接到吸附部64a上。就是说,底涂剂涂敷结束了的透镜10被放置在立设销81d(透镜装载部)上,接着,吸附部64a被配置在透镜10的中央部的正下方,该吸附部64a上升而用吸附部64a支承透镜10。而且,底涂剂涂敷装置65的旋转轴78(支承轴)高度不变。
在干燥部6中,使透镜10(第一中间体透镜)的底涂剂涂敷液干燥。向干燥部6交接透镜的顺序,是由第一主输送机构62输送,从吸附部64a将透镜10放置在立设销6a的上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吸附部64a的上下移动,能将透镜10放置在立设销6a的上面。干燥部6的条件可以根据底涂剂涂敷液的组成、涂敷层的厚度等适当决定。另外,在该干燥部6能使多个透镜10干燥。
在透镜10的底涂剂涂敷液干燥后,用第一主输送机构62输送到光致变色涂敷部7。
通过第一主输送机构62将透镜10的底涂剂涂敷层干燥后的第二中间体透镜输送到光致变色涂敷部7。由于底涂剂涂敷部5的分隔壁13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分隔壁16为相同的结构,所以,参照图23进行说明。在光致变色涂敷作业过程中,由配设在分隔壁16上的闸门14封闭输送用开口13a,输送用开口13a在透镜10进出时打开。因此,若交接手64移动到闸门14的前面,则通过气缸15的驱动,闸门14上升,输送用开口13a打开。
由于从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吸附部64a向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的旋转轴85(支承轴)交接透镜10(第二中间体透镜)的方式与用图21说明的、用底涂剂涂敷装置65在吸附部64a和旋转轴78(支承轴)之间接收、交接透镜10的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中,将涂敷筒89的喷嘴89a配置在透镜10(第二中间体透镜)的中心部,如上所述,使涂敷液铺展用的由PET薄膜等塑料薄膜构成的挠性薄膜90从透镜10的中心部到外周部10b沿直线铺展涂敷液。薄膜90的从透镜10的中心部到外周部10b的移动位置基于用透镜测量装置48测量的透镜的外径、高度和曲率决定。另外,此时,为了防止在透镜10的侧面附着光致变色涂敷液,最优是设置板状的刮板91a。
在光致变色涂敷作业过程中,最优是使涂敷筒89的喷嘴89a的前(下)端距透镜10的中心部表面的距离为2.5mm以内、特别是1±0.2mm的范围内。其理由如下:
因为在恒定的时间内从小直径的喷嘴滴下恒定量的涂敷液、与使用大直径的喷嘴的情况下相比,涂敷液的喷出速度(线速度)必然变快。但是发现,若使线速度较快,则大多会在形成的涂膜中会产生气泡。作为其原因,虽然不受任何理论的限制,但考虑有可能是因为随着从喷嘴喷出的液滴落下,由于气氛压力的影响,前端部凹入,卷入气泡,即使在到达基材表面之后卷入的气泡也会残留在涂敷液中。
特别是,若是像光致变色涂敷液那样高粘度的涂敷液的话,在上述喷出时发生气泡卷入的情况较多。这样的气泡的直径是10μm左右,通过目测就能确认。因此,特别是若在眼镜透镜中在光致变色涂敷层中混入了气泡,则其商品价值会显著降低。
因此,在上述那样的范围内,需要使涂敷筒89的喷嘴89a和透镜10的中心部表面的间隙为1±0.2mm。
如图15所示,涂敷筒89被支承构件92支承,若光致变色涂敷液没有了,则可以通过更换涂敷筒89来更换光致变色涂敷液。此时,涂敷筒89的喷嘴89a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化。以往是在操作人员更换涂敷筒89之后,使用塞尺实施调节该高度位置,但调节成为操作人员的负担,且要求进一步提高间隙的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更换涂敷筒89之后,如图15所示,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上配置有高度测量传感器90a、90b,通过未图示的涂敷筒89的移动部件使涂敷筒89上下移动,测量涂敷筒89前端位置的高度。透镜10的中心部的高度位置通过透镜测量单元48的测量而得知,所以,以涂敷筒89的喷嘴89a的前端部的高度相对透镜10的中心部成为规定的高度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的旋转轴85的高度不变。
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中,最优是预先将部内的温度调节到20~23℃。通过将温度调节到该范围内能稳定地进行光致变色涂敷作业。光致变色涂敷部通过温度调节设备127调节向光致变色涂敷部7供给的空气的温度、用空气供给用泵(压送装置)129向光致变色涂敷部内压送空气。被调节过的空气从吸气通道20b通过HEPA过滤器19b供给到光致变色涂敷部7,将空气设定在上述温度范围内。通过将光致变色涂敷部7内的温度调节到上述范围内,调节光致变色涂敷液的粘度变得很容易,能使因光致变色涂层的不良而产生次品的情况变得极少。而且,在脱离上述温度范围的情况下,有的情况下会出现50%左右的次品。
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中,通过调节湿度能进一步减少次品的产生。在图24中表示了对向与光致变色涂敷部7连接的吸气通道20b供给的空气进行了和向与底涂剂涂敷部5连接的吸气通道20a供给的空气相同的调节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共用温度调节设备127。另外,如果是在底涂剂涂敷部5的上述湿度范围内,则不会给光致变色涂敷处理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通过成为图24所示的方式能共用压送空气的压送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气从吸气通道20b供给到光致变色涂敷部7。光致变色涂敷部7不需要是气密的,只要是能将室内调节到设定温度范围内的程度的气密性即可,吸入的调节空气能从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间隙、配设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上的排气设备排出。因此,空气不会从装置主体1a的内部流入到光致变色涂敷部7,能保持洁净度。这样,在光致变色涂敷部7中,能根据适合光致变色涂敷的条件进行作业。
在向透镜10上涂敷光致变色涂敷液结束之后,闸门14上升,输送用开口13a打开,与交接底涂剂涂敷结束的透镜10的方法一样,以与图21的A~D相反的顺序将透镜10(第三中间体透镜)交付到交接手64的吸附部64a。然后,如图1所示,用第一主输送机构62将透镜10暂时载置在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上。在该暂放部74上设有立设销74a。立设销74a与图14所示的立设销58a的形状相同。设置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的原因是从第一主输送机构62的吸附部64a向第二主输送机构67的吸附部69a交接透镜10时都是支承透镜10的中心部,所以不能交接透镜10。因此,配设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而用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支承透镜10的底面(后述的成品透镜暂放部72也同样)。该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与有没有升降机构没有关系。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而且使用2台UV装置,能使光致变色涂敷部7连续运转。而且,该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上的4根立设销在从第一主输送机构62向第二主输送机构67交接第三中间体透镜时,相当于暂时放置该第三中间体透镜的透镜装载部。
接着,在该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中,第二主输送机构67接收透镜10(第三中间体透镜)。然后,将透镜10输送到UV装置70、71的任意一个中,使光致变色涂敷的涂膜固化。在第二主输送机构67从暂放部74接收透镜10时,将吸附部69a配置在透镜10的中心的底面侧的下部,既可以使暂放部74的立设销74a上下移动,也可以使吸附部69a上下移动。在UV装置70、71中,用UV灯照射紫外线而使透镜10上的涂敷涂膜固化。由于这些UV装置70、71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UV装置70进行说明。
在UV单元部8a中,用第二主输送机构67将透镜10输送到UV装置70上。通过载物台升降单元120的气缸121动作使载物台97下降,用交接手69将透镜10输送到旋转轴97a上。在用旋转轴97a支承透镜10后,载物台97上升,透镜10被收容到透镜收容室96中。
将透镜10交接到旋转轴97a(支承轴)上的顺序基本上与将透镜10从吸附部64a交接到底涂剂涂敷装置65的旋转轴78(支承轴)上、交接到光致变色涂敷装置66的旋转轴85(支承轴)上的顺序相同。但是,如以下所述的那样,因为透镜10要在置换有氮气的收容室96内用UV光进行固化处理,所以,最优是从图16的状态起使透镜支承板114的立设销115从透镜10的下部移动并移动到透镜收容室96的外部的方式(不使立设销115存在于透镜收容室96内的方式)。具体地说,如图16所示,最优是使4根立设销115不仅能使在立设销115的上表面配置的透镜支承板114上下移动,还能通过旋转用的气缸114a而使4根立设销115沿水平方向运转的机构。在将透镜10支承在旋转轴97a(支承轴)上之后,使透镜支承板114沿水平方向运转而使立设销115与透镜支承板114一起从载物台97的上部开始移动。然后,使载物台97上升,将透镜10收容到透镜收容室96中。由于这样,能减小透镜收容室96。
接着,对透镜收容室96内进行氮气置换。使透镜收容室96内为氮气气氛是因为若存在氧气则会阻碍涂敷液的聚合反应,因而涂敷液不易固化的缘故。另外,从透镜收容室96内开始进行氮气置换以后,直到用UV光进行的固化涂敷涂膜结束,为了防止透镜收容室96内的氧气浓度上升,始终向透镜收容室96内供给N2
在该UV照射作业过程中,由于UV灯95的热而使紫外线照射室93和UV装置70被加热。但是,在紫外线照射室93上连接有排气通道93c。由于排气通道93c与未图示的强制排气部件连接,所以,紫外线照射室93内的热气通过排气通道93c排出到外部。因此,具有通过抑制紫外线照射室93内的温度上升来抑制涂敷装置1的室内温度上升,特别是抑制容易受到热影响的底涂剂涂敷部5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上升的影响的效果。因此,能实现高品质的涂敷作业。
在UV装置70中,一边使透镜10与UV灯95的高度位置相适合地旋转,一边用UV灯95进行照射而使涂敷涂膜固化。旋转透镜10是为了减少透镜10周缘部的积液区域、便于UV光的均匀化。
这样一来,在UV装置70、71中,用UV灯95照射紫外线而使透镜10上的涂敷涂膜固化。
在该UV照射作业过程中,由于UV灯95的热,紫外线照射室93和UV装置70被加热。但是,在紫外线照射室93上连接有排气通道93c。由于排气通道93c与未图示的强制排气部件连接,所以,紫外线照射室93内的热气通过排气通道93c排出到外部。因此,具有通过抑制紫外线照射室93内的温度上升来抑制涂敷装置1的室内温度的上升,特别是抑制容易受到热影响的底涂剂涂敷部5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上升的影响的效果。因此,能获得高品质的涂敷透镜。
在使涂敷涂膜固化之后,向第二主输送机构67的吸附部69a交接透镜10(成品透镜)的方法除了使载物台97下降、使透镜支承板114沿水平方向运转、将立设销115(透镜装载部)配置在透镜10的下部之外,其它与交接底涂剂涂敷处理结束时的透镜和交接光致变色涂敷处理结束时的透镜10的方法相同,按与图21的A~D的相反顺序进行。另外,因为将透镜10交接到成品透镜暂放部72的立设销72a上的方法与将透镜10交接到第三中间体透镜暂放部74的立设销74a上的方法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然后,成品透镜贮存部9的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接收成品透镜暂放部72的立设销72a上的透镜10(成品透镜)。在该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中,按照图19的C、B、A的顺序将透镜10支承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的透镜吸附部45c上。即,将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插入到立设销72a之间,将透镜吸附部45c配置在透镜10的中心的正下方,使透镜吸附部45c上升而支承透镜10。在副输送机构用透镜支承单元45支承透镜10之后,将透镜10以与上述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相反的顺序装载在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75上。而且,该成品透镜暂放部72的立设销在从第二主输送机构67向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交接透镜10(成品透镜)时,相当于暂时放置该成品透镜的透镜装载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透镜10沿水平方向移动时,透镜的吸附部45c、64a、69a吸引并支承透镜10的中心部,由于不像以往那样支承透镜的外周部,所以,没有在透镜上施加力矩,能防止透镜变形,而且能省略垫片(参照图26的附图标记104)。另外,不言而喻,用本发明的涂敷装置也能处理在底面附有衬垫的透镜。
另外,在交接透镜10的地方形成的立设销58d、81d、6a、88d、74a、72a处于升降移动或静止的状态,由于并不水平移动,所以不用担心透镜的中心会错位,其中,仅使UV装置70、71使用的立设销115水平移动,从而能使装置紧凑。而且,只要该立设销58d、81d、6a、88d、74a、72a、115是能支承透镜10的部件,则销的数量数为任意,但为了能稳定地装载透镜,优选是3根以上,最优是4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划分底涂剂涂敷部5,从而使其不会受到UV照射部8a、8b的温度的影响,另外,通过设置用于调节空气温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用于进行湿度调节的湿度调节设备128,从而能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底涂剂涂敷作业。同样,通过划分光致变色涂敷部7来使光致变色涂敷部7不会受到UV照射部8a、8b的温度的影响,另外,通过设置用于调节空气温度的温度调节设备127,能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光致变色涂敷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划分底涂剂涂敷部5,能解决由于吸引泵产生的负压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将空气从吸气通道20a供给到底涂剂涂敷部5,能防止灰尘从外部进入。同样,光致变色涂敷部7也经由吸气通道20b供给空气。因此,通过提高各涂敷部5、7的室内的压力,即使没有进一步提高设置涂敷装置1的场所的洁净度,也能获得高品质的涂敷透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调节设备127、湿度调节设备128和空气供给用泵129是光致变色涂敷部7和底涂剂涂敷部5所共用,使从吸气通道20a、20b吸入的温度、湿度条件一致。如上所述,这是为了简化装置结构而将受湿度影响较小的光致变色涂敷作业的环境与适宜于底涂剂涂敷作业的湿度环境相适地进行作业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底涂剂涂敷部5的吸气通道20a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吸气通道20b而使温度和湿度适应于各自的涂敷作业地进行作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可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旋转轴78、85(支承轴)的高度位置而进行了透镜10的交接,但也可以使旋转轴78、85(支承轴)上下移动而交接透镜10。

Claims (16)

1.一种透镜的涂敷装置,其包括涂敷作业线和在该涂敷作业线内向各部输送透镜的输送机构,该涂敷作业线由以下部分构成:透镜测量部(3),其用于测量原料透镜的形状;底涂剂涂敷部(5),其用于在原料透镜上涂敷底涂剂液而制作具有未干燥的底涂剂涂层的第一中间体透镜;光致变色涂敷部(7),其用于在利用干燥部(6)使该第一中间体透镜干燥后得到的第二中间体透镜上涂敷光致变色涂敷液而制作具有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的第三中间体透镜;UV照射部(8),其用于将UV照射在第三中间体透镜上而使未固化的光致变色涂层固化来制作成品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镜测量部(3)、底涂剂涂敷部(5)、光致变色涂敷部(7)及UV照射部(8)中的任意至少一个部上,用于支承透镜的部件是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支承轴;
在上述输送机构上设置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吸附部,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设有用于支承除了用该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的透镜装载部;
在上述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接收或交付透镜时,将透镜暂时放置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通过使该透镜装载部、上述支承轴及上述吸附部中的至少1个上下移动来使上述支承轴或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装载部是竖立设置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的3个以上的销构件,用该销构件的前端部支承透镜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固定上述支承轴的高度位置,使上述透镜装载部和上述吸附部升降而接收或交付上述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2个以上上述输送机构,并设置有在这些输送机构彼此接收或交付透镜时暂时放置透镜的透镜装载部,该装载部能支承除了用上述输送机构的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输送机构上设有2个上述吸附部,这些吸附部中的1个吸附部通过上述透镜装载部接收支承在上述支承轴上的透镜,另一吸附部将支承在该吸附部上的透镜交付到该支承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测量部(3)上设有用于检测透镜中心部的高度位置的透镜测量装置传感器,在上述光致变色涂敷装置上设有用于检测供给光致变色涂敷液的容器的喷嘴前端部的高度位置的传感器,能将上述喷嘴前端部和透镜中心部之间调节为恒定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UV照射部(8)上设置能置换氮气的透镜收容室(96),该透镜收容室(96)是将紫外线照射在利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第三中间体透镜的透镜中央底面部的支承轴以及被该支承轴支承的第三中间体透镜上的透镜收容室;
在向该UV照射部(8)输送透镜的输送机构上设置用空气吸附部件支承透镜的中央底面部的吸附部;
在上述支承轴的周围设置用于支承除了用该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的区域以外的透镜底面的透镜装载部;
在上述支承轴和上述吸附部上接收或交付透镜时,将透镜暂时放置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通过使该透镜装载部、上述支承轴及上述吸附部中的至少一个上下移动来使上述支承轴或上述吸附部支承上述透镜,并且,设置有能在上述透镜支承于上述支承轴之后使上述透镜装载部从上述透镜的下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机构,可将上述透镜装载部配设成能与上述透镜收容室相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上设置上述支承轴和上述透镜装载部,且配设具备了用于吸入在涂敷时飞溅的液体状和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的吸入口的吸入通道(134),并且,在上述透镜装载部上配设用于防止这些底涂剂涂敷液附着的附着防止构件;
上述吸入通道(134)由圆顶状的上罩(131)和圆顶状的中罩(132)形成,该上罩(131)在透镜的周缘部附近的比透镜高的位置上具有中央开口(131a),该中罩(132)在透镜的周缘部附近的比透镜低的位置上具有中央开口(132a)且与上述上罩空出间隔地配设,并且,上述吸入通道(134)具备用于将液体状和雾状的底涂剂涂敷液排出到外部的排出口;
上述吸入通道(134)的吸入口由上述上罩(131)的中央开口(131a)和上述中罩(132)的中央开口(132a)形成;
上述附着防止构件包括上端部位于上述中罩(132)的上述中央开口(132a)的周缘部附近、且至少围绕上述透镜装载部的上端侧的筒状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原料透镜供给部(2)配设在上述涂敷作业线的上游侧位置上,该原料透镜供给部(2)具备: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其将多个原料透镜沿水平方向及/或上下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其具有通过空气吸引来支承收容在该原料透镜收容单元中的上述原料透镜的底面的透镜吸附部(45c),具备能使该透镜吸附部(45c)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该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用于将原料透镜从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输送到上述透镜测量部(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成品透镜贮存部(9)配设在上述涂敷作业线的下游侧位置上,该成品透镜贮存部(9)具备: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其能将多个成品透镜沿水平方向及/或上下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其具有通过空气吸引来支承成品透镜的底面的透镜吸附部(45c),具备能使该透镜吸附部(45c)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该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将成品透镜从上述涂敷作业线输送到该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原料透镜收容单元(22)上形成同心圆状且向上方直径变大的台阶状的多个原料透镜载置部(25),在该多个原料透镜载置部的中央部和该透镜载置部的上述第一透镜副输送机构(31)侧的部位上形成有能使上述透镜吸附部(45c)通过的开放部,将透镜载置在上述台阶状的台阶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成品透镜收容单元(75)上形成同心圆状且向上方直径变大的台阶状的多个成品透镜载置部(75a),在该多个成品透镜载置部的中央部和该透镜载置部的上述第二透镜副输送机构(73)侧的部位上形成能使上述透镜吸附部(45c)通过的开放部,将透镜载置在上述台阶状的台阶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划分出上述光致变色涂敷部(7)而设置用于调节该光致变色涂敷部(7)的温度的温度调节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划分出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而设置用于调节该底涂剂涂敷部(5)的温度和湿度的温度调节部件和湿度调节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划分出上述UV照射部(8)而设置用于将该UV照射部(8)内的空气排出到上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排气通道(93c)。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的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涂剂涂敷部(5)和光致变色涂敷部(7)上设置吸气通道(20a、20b),使过滤器(19a)介于底涂剂涂敷部(5)和吸气通道(20a)之间、过滤器(19b)介于光致变色涂敷部(7)和吸气通道(20b)之间地配设。
CN2008800130050A 2007-05-23 2008-05-21 透镜的涂敷装置 Active CN1016631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6789 2007-05-23
JP136788/2007 2007-05-23
JP136789/2007 2007-05-23
JP2007136788 2007-05-23
JP143040/2007 2007-05-30
JP2007143040 2007-05-30
PCT/JP2008/059380 WO2008146687A1 (ja) 2007-05-23 2008-05-21 レンズのコーティ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3102A true CN101663102A (zh) 2010-03-03
CN101663102B CN101663102B (zh) 2012-11-14

Family

ID=40074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30050A Active CN101663102B (zh) 2007-05-23 2008-05-21 透镜的涂敷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087378B2 (zh)
EP (1) EP2149400B1 (zh)
JP (1) JP5279704B2 (zh)
KR (1) KR101461695B1 (zh)
CN (1) CN101663102B (zh)
AU (1) AU2008255907B2 (zh)
BR (1) BRPI0809453B8 (zh)
MX (1) MX2009012143A (zh)
WO (1) WO20081466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6818A (zh) * 2018-10-08 2018-12-21 江阴市新万沅机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冲压件的防锈抗腐蚀静电粉末喷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93613A1 (ja) 2007-02-02 2008-08-07 Tokuyama Corporation コート層を有する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086471B2 (ja) * 2012-10-26 2017-03-01 Hoya株式会社 眼鏡用調光レンズ製造装置
CN112570169B (zh) * 2020-12-01 2021-07-13 东莞市爱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与底壳贴合组装流水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18569E (en) * 1932-08-16 Assigitok to batrsch
KR0129664B1 (ko) * 1988-03-09 1998-04-06 고다까 토시오 도포 설비
US5143552A (en) 1988-03-09 1992-09-01 Tokyo Electron Limited Coating equipment
FR2650773B1 (fr) * 1989-08-09 1991-11-22 Essilor Int Dispositif de glantage
JPH0555427A (ja) * 1991-08-23 1993-03-05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Ic製品の排出装置
JPH06293434A (ja) * 1993-04-08 1994-10-21 Seiko Epson Corp Ic搬送方式
DK0920505T3 (da) 1996-08-16 2008-09-08 Schering Corp Pattedyrcelleoverfladeantigener og tilhörende reagenser
JPH1059453A (ja) * 1996-08-26 1998-03-03 Nikon Corp 光学部品の支持部材及び貯蔵ケース
US6296707B1 (en) 1999-03-17 2001-10-02 Gerber Coburn Optical, Inc. Apparatus for coating a surface of one or more lenses
JP4342974B2 (ja) 2003-02-12 2009-10-1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硬化処理装置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塗布膜形成装置
US7520936B2 (en) 2003-02-12 2009-04-21 Tokyo Electron Limited Harden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harden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ating film forming apparatus
JP4346359B2 (ja) 2003-06-26 2009-10-21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スピンコート装置
JP200513631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Seiko Epson Corp 塗布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73247B2 (ja) * 2004-03-04 2009-11-25 Hoya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溶液硬化装置用レンズラック
JP2006093203A (ja) * 2004-09-21 2006-04-06 Nitto Denko Corp 円形平面基板の吸着支持装置
JP4774274B2 (ja) * 2005-11-02 2011-09-14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コーティング装置
BRPI0618203A2 (pt) * 2005-11-04 2016-11-16 Tokuyama Corp aparelho de revestimento
JP5010825B2 (ja) 2005-11-04 2012-08-29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コーティング装置
AU2007223664B2 (en) 2006-03-01 2010-07-15 Tokuyama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laminat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6818A (zh) * 2018-10-08 2018-12-21 江阴市新万沅机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冲压件的防锈抗腐蚀静电粉末喷涂装置
CN109046818B (zh) * 2018-10-08 2023-10-20 江阴市新万沅机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冲压件的防锈抗腐蚀静电粉末喷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809453B1 (pt) 2020-07-28
CN101663102B (zh) 2012-11-14
US20100089317A1 (en) 2010-04-15
KR101461695B1 (ko) 2014-11-13
EP2149400B1 (en) 2018-03-21
BRPI0809453A2 (pt) 2014-09-09
KR20100015718A (ko) 2010-02-12
JP5279704B2 (ja) 2013-09-04
US8087378B2 (en) 2012-01-03
WO2008146687A1 (ja) 2008-12-04
JPWO2008146687A1 (ja) 2010-08-19
BRPI0809453B8 (pt) 2020-12-01
AU2008255907B2 (en) 2012-12-06
EP2149400A1 (en) 2010-02-03
EP2149400A4 (en) 2014-04-02
AU2008255907A1 (en) 2008-12-04
MX2009012143A (es) 2010-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3198C (zh) 涂敷装置
CN101663102B (zh) 透镜的涂敷装置
US8087377B2 (en) Coating apparatus
EP1759824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lastic lenses
US9132365B2 (en) Removal method and removal apparatus for entrained air coating fluid
JP2007520340A (ja) 表面塗装装置
CN101287583B (zh) 预成形体冷却装置
CN101356453B (zh) 涂敷装置
US3956540A (en) Method of coating articles
CN102442783A (zh) 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处理的工艺及装置
JP2002066433A (ja) 塗装設備
SK12492002A3 (sk) Zariadenie na úpravu, predovšetkým lakovanie predmetov, a to predovšetkým karosérií vozidiel
EP2057666B1 (en) Spin coater with optical controls
CN205518786U (zh) 一种tft玻璃清洗机
US4036168A (en) Apparatus for coating articles
CA2062152C (en) Apparatus for application of a material to an external surface of items of manufacture
KR100824690B1 (ko) 분말융착식 폴리에틸렌피복 이형관 삼중 코팅장치
CN100560451C (zh) 用于零件表面处理的装置和方法
AU2009230287A1 (en) Centering device for circular member and coater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210753429U (zh) 一种喷涂固化设备
KR102400633B1 (ko) 금속너트와 고무패킹 접착장치
CN206981067U (zh) 一种喷漆移栽工装板
CN114408497A (zh) 一种用于流水线生产的智能运输轨道及其控制方法
JP2009136780A (ja) 接着剤浸漬塗布装置及び接着剤浸漬塗布方法
TH69161B (th) เครื่องสำหรับเคลือบเลน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