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0605B - 车辆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0605B
CN101660605B CN200910147103XA CN200910147103A CN101660605B CN 101660605 B CN101660605 B CN 101660605B CN 200910147103X A CN200910147103X A CN 200910147103XA CN 200910147103 A CN200910147103 A CN 200910147103A CN 101660605 B CN101660605 B CN 1016606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gear shift
speed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71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0605A (zh
Inventor
早川公视
柏井干雄
友田明彦
家田义久
岩下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60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0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0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06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89Spring assisted shift, e.g. springs for accumulating energy of shift movement and release it when clutch teeth are align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51Control mechanis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85Restriction of shift, gear selection, or gear engagement
    • Y10T74/20104Shift element interlock
    • Y10T74/2011Shift element interlock with detent, recess, notch, or groov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85Restriction of shift, gear selection, or gear engagement
    • Y10T74/20104Shift element interlock
    • Y10T74/20116Resiliently biased interlo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85Restriction of shift, gear selection, or gear engagement
    • Y10T74/20128Resiliently biased restri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变速装置,在设置于变速轴和变速鼓之间的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中设置空转机构,当处于选定齿轮系之一的状态或空转状态时,变速鼓的转动位置会由换档止动机构弹性保持,该车辆变速装置具有良好的变速操作感,并能在规定的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除具有所述换档止动机构(114)以外,本车辆变速装置还含有变速限制机构(120),其在临时蓄力于所述空转机构(62)中的换档驱动力作用下,对多个所述齿轮系中齿轮系的选定状态进行切换和阻止其切换。

Description

车辆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变速装置,其具有:齿轮变速机构,其具有多个变速档的齿轮系,它们分别设置在变速输入轴与变速输出轴上,变速档是可通过选择齿轮系来确定的;变速鼓,其以可相对于发动机箱转动的方式被其支承,并根据变速鼓的转动位置不同可从多个所述齿轮系(G1~G6)中选定一个;变速轴,其以可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会随着换档操作而转动;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变速轴和所述变速鼓之间,可以随着所述变速轴的转动来驱动所述变速鼓旋转;空转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中,并临时储备从所述变速轴传递过来的换档驱动力;换档止动机构,当处于从多个所述齿轮系之中选定其一的状态或空档状态时,该换档止动机构弹性保持所述变速鼓的转动位置。 
背景技术
从专利文献1等中可知,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设置在变速轴以及变速鼓之间,在该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上设置有空转机构,在具有这种结构的车辆中,当变速装置对齿轮变速机构确定切换到某一齿轮系而各齿轮的齿之间开始抵接时,会通过空转机构的空转作用而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01-116240号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车辆变速装置中,空转机构的结构设置于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上,当在用电机等执行器对夹设在动力源输出轴以及变速输入轴之间的离合器进行自动切换,使其接合或解除接合的变速装置中采用上述结构时,必须在合适的时刻开 始做离合器的动力传递和动力切断动作。即,由于空转机构存在偏差,因而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比如配合换档操作而做离合器的动力传递或动力切断动作时,在所述空转机构中尚未储备足够的换档驱动力的情况下,在该空转机构中储备到足以使变速鼓转动的力量之前,即使离合器的动力传递或动力切断动作已经开始,变速鼓也不会转动,因此有可能无法进行与换档操作同步的换档。另外还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当空转机构已储备到足够的换档驱动力时,在离合器开始做动力传递或动力切断动作之前,变速鼓就会抢先转动起来,从而有可能无法进行与换档操作同步的换档。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变速装置,其具有良好的换档操作感,并可以在规定的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车辆变速装置具有:齿轮变速机构,其由多个变速档用的齿轮系构成,各齿轮系设置在变速输入轴和变速输出轴之间,变速档是可选定的;变速鼓,其以可相对于发动机箱转动的方式被其支承,根据变速鼓的转动位置不同可从多个所述齿轮系中选定一个;变速轴,其以可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在换档操作时被转动;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变速轴和所述变速鼓之间,按照所述变速轴的转动,驱动所述变速鼓旋转;空转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中,能够对由所述变速轴传递过来的换档驱动力进行临时蓄力;换档止动机构,当所述齿轮系之中有一个处于选定状态或空档状态时,该换档止动机构依靠弹性将所述变速鼓的转动位置保持住,其中,该车辆变速装置中除具有所述换档止动机构以外,还含有变速限制机构,其可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在临时蓄力于所述空转机构中的换档驱动力作用下,对多个所述齿轮系中齿轮系的选定状态进行切换和阻止其切换。 
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 在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换档驱动力传递线路上,设置有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构成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部分,与所述空转机构相比设置得更接近所述变速鼓一侧,所述变速限制机构与转动部件之间可进行卡合或解除该卡合。 
在技术方案2中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作为所述转动部件的变速鼓中心块,在收纳有所述变速鼓的发动机箱的外侧,与所述变速鼓同轴并互相固定,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之间可进行卡合或解除该卡合的所述变速限制机构,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箱的外侧。 
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中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所述变速限制机构具有限制转动用执行器,所述限制转动用执行器受执行器控制机构控制,可产生将所述变速限制机构与所述转动部件卡合或解除该卡合的动力。 
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所述执行器控制机构包括:离合器,其用于将动力源输出轴与所述变速输入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进行切换使其断开或接合;离合器执行器,其使上述离合器呈断开和接合的状态;蓄力量检测机构,其用于检测临时蓄力在空转机构中的换档驱动力的量;判断机构,其判断上述蓄力量检测机构的检测值是否超过规定值,并将该判断结果输入所述执行器控制机构,当所述判断机构判断为所述检测值已经超过所述规定值时,所述执行器控制机构会相应地控制所述限制转动用执行器,使所述变速限制机构向容许所述变速鼓转动的一侧动作。 
而且,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3中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在所述变速鼓中心块的外周设置有卡合凹部,所述变速限制机构又具有:卡合部件,其可以卡合所述卡合凹部;弹性部件,其对所述卡合部件弹性施力,该施力方向沿使所述卡合部件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方向。 
另外,第1实施例中的主传动轴12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 到的变速输入轴,第1实施例中的中间轴13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变速输出轴,第1~第3实施例中的空转弹簧62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空转机构,第1~第3实施例中的变速鼓中心块72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转动部件,第1以及第2实施例中的扭簧123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弹性部件,第3实施例中的定位凹槽115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卡合凹部,止动臂116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卡合部件,螺旋弹簧142对应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弹性部件。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由于该车辆变速装置除具有所述换档止动机构以外,还含有变速限制机构,其可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在临时蓄力于所述空转机构中的换档驱动力作用下,对多个所述齿轮系中齿轮系的选定状态进行切换和阻止其切换,所以在空转机构中储备到能够的力量之前,由变速限制机构来阻止变速动作,并根据需要容许进行变速动作,因此通过空转机构的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变速操作感,并且可在规定的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而不受空转弹簧中空转量大小的影响。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由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换档驱动力传递线路上,设置有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构成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部分,与所述空转机构相比设置得更接近所述变速鼓一侧,所述变速限制机构与转动部件之间可进行卡合或解除该卡合, 
所以可不依赖于换档止动机构而另行在阻止变速鼓转动的状态和容许变速鼓转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在空转机构中储备到能够使变速鼓转动的力量之前,由变速限制机构来阻止变速鼓的转动,或根据需要解除变速限制机构阻止变速鼓转动的状态,因此通过空转机构的作用带来良好的变速操作感,可在规定的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而不受空转弹簧中空转量大小的影响。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由于作为所述转动部件的变速鼓中心 块,与所述变速鼓同轴并互相固定,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之间可进行卡合或解除该卡合的所述变速限制机构,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箱的外侧,因而易于对变速限制机构进行养护。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所述变速限制机构具有限制转动用执行器,由于通过控制单元来控制所述限制转动用执行器,因而可在合适的时刻控制变速限制机构,从而在阻止变速鼓转动的状态和解除该阻止的状态之间切换。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通过离合器执行器使离合器接合或解除接合,从而对动力源输出轴和变速输入轴之间的动力传递切换为断开或接合状态,此时,如果蓄力量检测机构的检测值超过规定值,则执行器控制机构会控制限制转动用执行器,使变速限制机构向容许变速鼓转动的一侧动作,因此可以在合适的时刻由变速限制机构在阻止变速鼓转动和解除该阻止的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在与离合器开始做动力传递或切断该动力切断动作的时刻同步的规定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由于变速限制机构又具有:卡合部件,其可以卡合设置在变速鼓中心块外周上的卡合凹部;弹性部件,其对所述卡合部件弹性施力,该施力方向沿使所述卡合部件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方向,因而可以不通过电机等执行器,就能以机械方式阻止变速鼓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中的二轮摩托车用变速装置的主要部位的纵剖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箭头2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图3是沿图2中3-3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去掉图2中的变速箱盖和齿轮箱盖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3中5-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6-6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6中7-7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部分在剖切掉传动转动部件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9是去掉传动转动部件和空转弹簧后的状态下的对应于图8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3中10-10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3中11-11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3中12-12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用于控制变速限制机构的动作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在实施例2中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5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6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齿轮变速机构,11:发动机箱,12:作为变速输入轴的主传动轴,13:作为变速输出轴的中间轴,14:离合器,30:离合器执行器,52:变速鼓,60:变速轴,61: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2:作为空转机构的空转弹簧,72:作为转动部件的变速鼓中心块,114:换档止动机构,115:作为卡合凹部的定位凹槽,120、136、140:变速限制机构,121:卡合凹部,123:作为弹性部件的扭簧,126、147: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31:蓄力量检测机构,132:判断机构,133:执行器控制机构,142: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G1、G2、G3、G4、G5、G6:齿轮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是二轮摩托车用变速装置的主要部位的纵剖视图,图2是沿图1中箭头2方向观察的放 大图,图3是沿图2中3-3线剖切的剖视图,图4是去掉图2中的变速箱盖和齿轮箱盖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5是沿图3中5-5线剖切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中6-6线剖切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6中7-7线剖切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部分在剖切掉传动转动部件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9是去掉传动转动部件和空转弹簧后的状态下的对应于图8的立体图,图10是沿图3中10-10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3中11-11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3中12-12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用于控制变速限制机构的动作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首先,在图1中,该变速装置例如用于二轮摩托车,作为变速输入轴的主传动轴12和作为变速输出轴的中间轴13具有相互平行的轴心,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发动机箱11上,而在主传动轴12和中间轴13之间具有齿轮变速机构10。该齿轮变速机构10有多个变速档,变速档是可供选择的,以确定不同的变速量。例如6档变速时,齿轮变速机构10具有1档~6档用的六组齿轮系G1、G2、G3、G4、G5、G6,各齿轮系G1、G2、G3、G4、G5、G6分别收纳在发动机箱11中。 
在作为动力源输出轴的发动机曲轴(未进行图示)的端部与所述主传动轴12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离合器14,其用于对动力的传递进行切换使其断开或接合。该离合器14具有:离合器外座圈17,动力从所述曲轴经一级减速装置15以及扭矩减震器16传递给它;离合器内座圈18,其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外座圈17内的中心部,并以不可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与其相结合;多张主动摩擦片19,其与离合器外座圈17的内周壁花键嵌合,并可沿轴向相对于该内周壁滑动;多张从动摩擦片20,其与所述多张主动摩擦片19交替重叠,并与离合器内座圈18的外周花键嵌合,并可沿轴向相对于该离合器内座圈18滑动;从动盘21,其一体设置于离合器内座圈18的内端,并支承最内侧的主动摩擦片19;压盘22,其以可以滑动的方式安装在离合器内座圈18的外端,并可以推压最外侧的主动摩擦片19;离 合器弹簧23,其朝向从动盘21侧对所述压盘22施力。 
这样,由所述离合器弹簧23的施力,可使各主动摩擦片19以及各从动摩擦片20被夹在压盘22以及从动盘21之间,此时,离合器外座圈17以及离合器内座圈18之间依靠摩擦力而相互结合,离合器14处于接合状态(动力传递状态)。 
另外,在离合器内座圈18的中心部设置有分离部件25,在该分离部件25与所述压盘22之间设置有分离部件用轴承24,所述分离部件25连接推杆26,而推杆26以可沿轴向相对于主传动轴12移动的方式插在其中。该推杆26连接着可以产生推压力的离合器执行器30,通过该离合器执行器30来推压推杆26,压盘22会克服离合器弹簧23的弹力而后退,由此各主动摩擦片19以及各从动摩擦片20之间形成非接触状态,此时,离合器外座圈17以及离合器内座圈18之间为非连接状态,离合器14处于断开状态(动力切断状态)。 
在与所述离合器14相反一侧,中间轴13的一部分从发动机箱11突出出来,在从该发动机箱11突出出来的中间轴13的突出端部固定有驱动链轮27。而且驱动链轮27与卷绕在该驱动链轮27上的环形链条28一同构成传动机构29的一部分,由中间轴13输出的动力会经由所述传动机构29传递到未图示的后轮。 
其中,1档所用的齿轮系G1由1档主动齿轮31以及1档从动齿轮32组成,前者一体形成在主传动轴12上,后者以可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并可与1档主动齿轮31啮合;2档所用的齿轮系G2由2档主动齿轮33以及2档从动齿轮34组成,前者以不可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后者以可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并可与2档主动齿轮33啮合;3档所用的齿轮系G3由3档主动齿轮35以及3档从动齿轮36组成,前者以不可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后者以可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并可与3档主动齿轮35啮合;4档所用的齿轮系G4由4档主动齿轮37以及4档从动齿轮38组成,前者以不可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后者 以可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并可与4档主动齿轮37啮合;5档所用的齿轮系G5由5档主动齿轮39以及5档从动齿轮40组成,前者以可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后者以不可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并可与5档主动齿轮39啮合;6档所用的齿轮系G6由6档主动齿轮41以及6档从动齿轮42组成,前者以可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后者以不可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上,并可与6档主动齿轮41啮合。 
在主传动轴12上的位于5档主动齿轮39和6档主动齿轮41之间的部分花键嵌合有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该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可沿轴向相对于主传动轴12滑动;3档主动齿轮35以面对6档主动齿轮41的方式一体形成在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上;4档主动齿轮37以面对5档主动齿轮39的方式一体形成在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上。另外,在中间轴13上的位于1档从动齿轮32和4档从动齿轮38之间的部分通过花键嵌合有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该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可沿轴向相对于中间轴13滑动,在其上一体形成有5档从动齿轮40;在中间轴13上的位于2档从动齿轮34和3档从动齿轮36之间的部分通过花键嵌合有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该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可沿轴向相对于中间轴13滑动,在其上一体形成有6档从动齿轮42。 
当使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沿轴向滑动,使其与5档主动齿轮39卡合时,5档主动齿轮39经由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以不能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从而选定5档齿轮系G5;另外,当使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沿轴向滑动,使其与6档主动齿轮41卡合时,6档主动齿轮41经由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以不能相对于主传动轴12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从而选定6档齿轮系G6。 
当使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沿轴向滑动,使其与1 档从动齿轮32卡合时,1档从动齿轮32经由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以不能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从而选定1档齿轮系G1;另外,当使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沿轴向滑动,使其与4档从动齿轮38卡合时,4档从动齿轮38经由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以不能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从而选定4档齿轮系G4。 
当使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沿轴向滑动,使其与2档从动齿轮34卡合时,2档从动齿轮34经由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以不能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从而选定2档齿轮系G2;另外,当使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沿轴向滑动,使其与3档从动齿轮36卡合时,3档从动齿轮36经由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以不能相对于中间轴13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其上,从而选定3档齿轮系G3。 
用来切换5档、6档的变速装置44可相对于第1拨叉47转动;用来切换1档、4档的变速装置45可相对于第2拨叉48转动;用来切换2档、3档的变速装置46可相对于第3拨叉49转动,第1拨叉47安装在第1拨叉轴50上,且可沿其轴向滑动,第1拨叉轴50支承在发动机箱11上,它的轴心与主传动轴12以及中间轴13的轴心平行;第2拨叉48以及第3拨叉49安装在第2拨叉轴51上,且可沿其轴向滑动,第2拨叉轴51也支承在发动机箱11上,它的轴心与第1拨叉轴50的轴心平行。 
在所述发动机箱11内设置有变速鼓52,该变速鼓52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发动机箱11上,它的轴心与第1拨叉轴50以及第2拨叉轴51的轴心平行,在变速鼓52的两端同发动机箱11之间分别安装有滚珠轴承58、59。在变速鼓52的外表面设置有3条引导槽53、54、55,它们分别与第1~第3拨叉47~49卡合。所述引导槽53~55的形成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让第1拨叉47~第3拨叉49在第1拨叉轴50以及第2拨叉轴51上的位置根据变速鼓52的转动位置而变动,这样,通过转动该变速鼓52,按照转动位置的不同可选定1 档~6档用的各齿轮系G1~G6。 
在所述发动机箱11内安装有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在进行换档操作时,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会相应地转动,变速轴60作为变速驱动轴是可转动的,通过变速轴60的转动可驱动变速鼓52转动,该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设置在变速轴60以及变速鼓52之间,在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中设置有空转弹簧62,其作为空转机构,用来临时储备从所述变速轴60传递来的换档驱动力。 
所述变速轴60以可相对于发动机箱11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且该变速轴60的轴心与所述变速鼓52的轴心平行,,在该变速轴60的一端部固定有变速杆63,其连接变速踏板(未图示)并与之联动。 
参照图2以及图3,在所述变速鼓52的一端侧,在所述发动机箱11上一体形成有壁部11a,该壁部11a呈环状(annularly)包围所述变速轴60以及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一部分,壁部件64A位于壁部11a与变速箱盖65之间,它具有与壁部11a对应、也呈环状的外形,该变速箱盖65通过多个螺栓66而与所述壁部件64A一同紧固在所述壁部11a上,由所述发动机箱11、所述壁部件64A以及变速箱盖65所围起的空间形成工作室67,用于收纳所述变速轴60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另外,变速轴60的一端从变速箱盖65突出,并以可相对于发动机箱11以及变速箱盖65转动的方式被该两者所支承,在变速箱盖65以及变速轴60之间夹设有滚针轴承91和防尘密封圈92,其中后者位于前者的外侧。另外,在所述变速箱盖65上通过螺栓70、106B紧固有齿轮箱盖68,齿轮箱盖68只覆盖变速箱盖65的一部分,使变速箱盖65与齿轮箱盖68之间形成齿轮室69。 
参照图4~图7,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具有:主摆臂71A,其基端部固定在所述变速轴60上;变速鼓中心块72,其在发动机箱11外侧与所述变速鼓52的一端部同轴固定;鼓式变速装置73,其可绕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的轴心转动,且作为第2传动转动部件, 其一部分被设置在变速鼓中心块72内;棘爪机构(pawl ratcheter)74,其设置在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和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之间;传动转动部件75,其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外侧与之同轴面对设置,并至少收纳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的一部分,所述主摆臂71A的转动力可传递到该传动转动部件75处。空转弹簧62设置在传动转动部件75以及鼓式变速装置73之间。 
将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制成封闭变速鼓52侧的有底且具有台阶状部的圆筒形形状,并通过变速鼓螺栓76将其固定在所述变速鼓52的一端,其中变速鼓螺栓76与变速鼓52同轴。 
参照图8以及图9,导向板77例如通过一对螺栓78固定在所述壁部件64A上,在该导向板77与发动机箱11之间夹有变速鼓中心块72,在导向板77上设置有大致呈圆形的开口部79,该开口部79对应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另外,鼓式变速装置73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轴部76a支承,从而可绕变速鼓中心块72的轴心相对于其转动,其中轴部76a与所述变速鼓螺栓76同轴设置,由于鼓式变速装置73外周的一部分被所述开口部79的周缘部所覆盖,因而能够阻止鼓式变速装置73脱离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 
在图10中,设置在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和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之间的棘爪机构74具有:一对棘爪81,其对称地安装在鼓式变速装置73上,相对于变速鼓中心块72的半径,棘爪81可被压下或弹起,在一对棘爪81上作用有使其弹起的弹簧力;多个卡合凹部82,其设置在变速鼓中心块72的内周,在鼓式变速装置73转动时,按照其转动方向,所对应的棘爪81能与卡合凹部82卡合,这样鼓式变速装置73相对于变速鼓中心块72转动时,所述2个棘爪81中的一个会自动地与所述多个卡合凹部82中的一个卡合,从而使变速鼓中心块72以及变速鼓52一起被驱动产生旋转。 
另外,在所述导向板77上一体突出设置有限制凸部83,该限制凸部83从所述开口部79向内侧突出,所述棘爪机构74中的2个棘爪81之一能与所述限制凸部83抵接,这样在鼓式变速装置73以及 变速鼓52做每次转动动作时,能避免其转动超过规定转动量。 
所述传动转动部件75被夹在所述主摆臂71A以及所述导向板77之间,该传动转动部件75一体具有:外侧圆筒部75a,其外径大致等同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的外径,用来收纳鼓式变速装置73的一部分;内侧圆筒部75b,其被变速鼓螺栓76的轴部76a所贯穿,且其内端部与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滑动接触;端壁部75c,其呈圆板状并连接外侧圆筒部75a以及内侧圆筒部75b的外端部,在形状上传动转动部件75为有底的双层圆筒,其开口端对着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传动转动部件75由所述轴部76a所支承可以转动。 
在所述传动转动部件75的端壁部75c上突出设置有销84,该销84偏离传动转动部件75的转动轴心,即所述轴部76a的轴心的位置,并向与所述导向板77相反的方向突出。另一方面,在所述主摆臂71A上设置有呈长孔状的引导孔85,其沿所述变速轴60的半径方向延伸得较长,在销84上安装有可转动的滚轮86,滚轮86与所述引导孔85的两侧缘保持滚动接触。这样,变速轴60转动时,主摆臂71A转动,对所述销84即传动转动部件75产生力的作用,使传动转动部件75绕所述轴部76a的轴心转动。 
参照图6以及图8,对于设置在所述传动转动部件75和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之间的空转弹簧62,在其螺旋部62a两端设置有卡合部62b、62c,其中,所述卡合部62b、62c向空转弹簧62的内侧伸出,而所述螺旋部62a围绕所述传动转动部件75的外侧圆筒部75a。另外,在所述外侧圆筒部75a上沿圆周方向延伸设置有一对贯穿孔87、88,所述两卡合部62b、62c在长度上能贯穿该贯穿孔87、88,在所述鼓式变速装置73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89和卡合部90,其中卡合部89用于在该鼓式变速装置73的圆周方向的一侧、对所述2个卡合部62b、62c中的卡合部62b进行卡合,而卡合部90用于在鼓式变速装置73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对所述2个卡合部62b、62c中的另一卡合部62c进行卡合。 
采用这样的空转弹簧62,即使传动转动部件75向左右任一方向 转动,其转动力都会经由所述空转弹簧62而传递给鼓式变速装置73,不仅如此,当变速鼓52以及变速鼓中心块72处于不能转动的状态时,因为鼓式变速装置73也处于不能转动的状态,此时传动转动部件75会不受鼓式变速装置73的影响而发生转动,这样来自变速轴60的换档驱动力就可临时蓄力在空转弹簧62中。 
结合参照图11,在所述变速轴60附近的所述主摆臂71A上设置有限位孔93,其呈以变速轴60的轴心为圆心的圆弧状,突出设置在发动机箱11上的止动销94贯穿该限位孔93内。因而,以变速轴60轴心为中心的所述主摆臂71A的转动范围,就被限制在所述止动销94与沿变速轴60周向形成的限位孔93的两端抵接的范围之内。 
另外,主摆臂71A受到复位弹簧95的力作用而可以返回原来的中立位置,复位弹簧95有围绕变速轴60的螺旋部95a,在其两端一体形成有夹紧部95b、95c,夹紧部95b、95c分别由两侧夹住所述止动销94。在主摆臂71A上与其一体设置有卡合部71a,该卡合部71a位于所述止动销94外侧的所述2个夹紧部95b、95c之间。 
当主摆臂71A以变速轴60的轴心为中心转动时,主摆臂71A的卡合部71a会与2个夹紧部95b、95c中的一个抵接并卡合,而2个夹紧部95b、95c中的另一个则与所述止动销94所抵接而无法移动,与主摆臂71A的卡合部71a抵接的那个加紧部产生形变的同时向着远离止动销94的方向转动。当作用在主摆臂71A上的力被解除时,由2个夹紧部95b、95c中产生形变的那个夹紧部的弹力,使主摆臂71A复位到所述卡合部71a位于所述止动销94外侧的中立位置。 
在所述变速鼓螺栓76的轴部76a上,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同轴连接有呈棒状的被检测部件96。即,在所述轴部76a的外端同轴设置有非圆形的嵌合凹部97,所述被检测部件96的一端部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嵌合凹部97嵌合。 
该被检测部件96贯穿主摆臂71A上所设的通孔98,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贯穿变速箱盖65上所设的通孔99,该被检测部件96以可相对于变速箱盖65以及齿轮箱盖68转动的方式被该两者所支承。所 述主摆臂71A上的所述通孔98沿变速轴60的周向延伸,这样主摆臂71A转动时,所述被检测部件96不会与主摆臂71A发生干涉,所述导向孔85和所述通孔98相互连接并大致呈字母“T”形。 
档位传感器100可通过检测所述被检测部件96的转动量,即变速鼓中心块72以及变速鼓52的转动量,来获取变速鼓52的变速转动位置的信息。该档位传感器100的传感器壳体105以局部面对齿轮室69的方式,通过一对螺栓106A、106B紧固在齿轮箱盖68的外表面上,其中一根螺栓106B贯穿传感器壳体105以及齿轮箱盖68而旋合在变速箱盖65上。 
在所述被检测部件96以及所述档位传感器100之间夹设有减速机构101,该减速机构101将被检测部件96的转动减速后传递到所述档位传感器100侧,该减速机构101收纳在所述齿轮室69中。 
参照图7以及图11,所述减速机构101具有:主动齿轮102,其固定设置在所述被检测部件96上;扇形齿轮103,其与所述主动齿轮102啮合。如图11中所示,在该扇形齿轮103上设置有一对卡合销104,它们偏离所述扇形齿轮103的转动轴心,所述档位传感器100具有由所述2个卡合销104所夹持的检测部(未图示)。 
另外,在所述变速箱盖65上安装有轴角度传感器107,其用来检测所述变速轴60的转动量,该轴角度传感器107的壳体108通过多个螺钉部件109紧固在变速箱盖65上。 
在所述主摆臂71A上偏离所述变速轴60的位置突出设置有销110,杆111的顶端部与该销110卡合,杆111的基端部固定在所述轴角度传感器107的检测轴112上。于是,当变速轴60以及主摆臂71A转动时,对应其转动量,所述检测轴112就会转动,从而可由轴角度传感器107检测出变速轴60以及主摆臂71A的转动量。 
在图12中,在选定了齿轮变速机构10中的1档~6档用齿轮系G1、G2、G3、G4、G5、G6中之一的状态或这些齿轮系G1~G6都未选定的空档状态时,由换档止动机构114依靠弹性来保持所述变速鼓52以及变速鼓中心块72的转动位置。 
该换档止动机构114包括:多个定位凹槽115,其设置在变速鼓中心块72的外周,设置位置与由变速鼓52设定的多个设定转动位置相对应,并呈圆弧形下凹形状;止动臂116,其基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所述止动销94所支承,其顶端部支承有可与所述定位凹槽115之一卡合的滚轮117,该滚轮117可绕轴转动;扭簧118,其设置在发动机箱11以及止动臂116之间,其弹力作用于所述止动臂116,从而使所述滚轮117滑动接触变速鼓中心块72的外周。 
使1档~6档用齿轮系G1~G6的选定状态能依靠临时蓄力于所述空转弹簧62中的换档驱动力的作用进行切换或使该切换不能进行不是由所述换档止动机构114实现,而是由变速限制机构120来实现的,在此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变速限制机构120来阻止变速鼓52以及变速鼓中心块72转动。 
该变速限制机构120设置在发动机箱11的外侧,可与变速鼓中心块72卡合或解除该卡合,该变速鼓中心块72作为构成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一部分,设置在由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形成的换档驱动力传递线路上,比所述空转弹簧62更接近所述变速鼓52侧。 
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具有:多个卡合凹部121,其设置在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外周上,在轴向上与所述定位凹槽115位置错开;卡合臂122,作为卡合部件,其具有可与所述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的卡合部122a,并以可相对于支承轴124转动的方式被其支承;扭簧123,作为弹性部件,其对所述卡合臂122弹性施力,该施力方向与所述卡合部122a与所述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的那一侧相反;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由其产生驱动力使该驱动力使所述卡合部122a克服所述扭簧123的弹力,与所述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发生卡合。所述支承轴124的轴心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的轴心平行,该支承轴124被所述变速箱盖65以及壁部件64A所支承,围绕所述支承轴124的所述扭簧123设置在变速箱盖65和卡合臂122之间。 
在所述卡合臂122的中间部一体地连接设置有连接臂部122b,其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向远离一侧延伸,所述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连接所述连接臂部122b。 
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为电磁组件由螺栓125、125紧固在壁部件64A上。该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具有连杆127,该连杆127的轴心设置在垂直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以及所述支承轴124轴心的平面内,当向该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通电时,连杆127会被沿轴向推出。 
在所述壁部件64A上形成有收纳室128,该收纳室128与所述工作室67相邻,所述连杆127在收纳室128内连接所述连接臂部122b。另外,封闭收纳室128的盖部件129通过多个,例如3个螺钉部件130紧固在所述壁部件64A上。 
在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为通电状态时,卡合臂122的卡合部122a会因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的推出力而与变速鼓中心块72的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在该状态下,变速鼓中心块72以及变速鼓52的转动受到阻止。另一方面,在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为非通电状态时,卡合臂122会在扭簧123的弹力作用下转动,使卡合部122a脱离卡合凹部121,在该状态下,容许变速鼓中心块72以及变速鼓52转动。 
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的这些动作是在控制单元C的控制下实现的,如图13所示,该控制单元C包括:蓄力量检测机构131,其检测由所述空转弹簧62临时储备的换档驱动力的量;判断机构132,其用来判断所述蓄力量检测机构131的检测值是否超过规定值;执行器控制机构133,其会根据所述判断机构132的判断结果,控制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的动作。当所述判断机构132判断为所述检测值已经超过所述规定值时,该执行器控制机构133会使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成为非通电状态,此时所述卡合臂122会转动到容许所述变速鼓52转动的一侧。 
档位传感器100的检测值和轴角度传感器107的检测值会输入所 述蓄力量检测机构131,前者检测出变速鼓中心块72以及变速鼓52的转动量,后者检测出的变速轴60的转动量。即,在变速鼓中心块72转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转动操作变速轴60时,通过传动转动部件75相对于鼓式变速装置73的相对转动,使换档操作力蓄力于空转弹簧62中,通过从轴角度传感器107的检测值中减去档位传感器100的检测值,可得出传动转动部件75相对于鼓式变速装置73的相对转动量,该相对转动量即对应于空转弹簧62产生的蓄力量,从而可由蓄力量检测机构131检测出空转弹簧62中的蓄力量。 
接下来说明该第1实施例的作用,在选定了齿轮变速机构10中所具有的1档~6档用齿轮系G1、G2、G3、G4、G5、G6中之一的状态或这些齿轮系G1~G6都未被选定的空档状态时,变速鼓52的转动位置由换档止动机构114的弹力来保持,变速鼓52处于不可转动的状态还是容许其转动的状态是由变速限制机构120来切换的,而不是换档止动机构114,该变速限制机构120可与变速鼓中心块72卡合或解除该卡合,其中该变速鼓中心块72作为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换档驱动力传递线路上,比所述空转弹簧62还要接近所述变速鼓52侧。 
因此,蓄力在空转弹簧62中的力量还不足以转动变速鼓52时,由变速限制机构120来阻止变速鼓52转动,而变速限制机构120阻止变速鼓52转动是可根据需要解除的,因而利用空转弹簧62的作用可使变速操作感良好,并且可在规定的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而不受空转弹簧62中空转量大小的影响。 
另外,由于变速鼓中心块72在收纳有变速鼓52的发动机箱11的外侧同轴固定在变速鼓52上,且可在与变速鼓中心块72卡合或解除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的变速限制机构120也设置在发动机箱11的外侧,因而易于对变速限制机构120进行养护。 
另外,变速限制机构120中的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的动作是由执行器控制机构133来控制的,因而可以在合适的时刻通过变速限制机构120来进行阻止变速鼓52转动的状态和解除该阻止的状态之 间的切换。 
而且,离合器14通过离合器执行器30来使动力传递切换为断开或接合,该离合器14设置在作动力源输出轴用的发动机曲轴和齿轮变速机构10的主传动轴12之间,由蓄力量检测机构131检测出空转弹簧62临时储备的换档驱动力的量,由所述判断机构132来判断该蓄力量检测机构131的检测值是否超过规定值,当所述判断机构132判断为所述蓄力量检测机构131的检测值已经超过所述规定值时,执行器控制机构133会控制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使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转动到容许所述变速鼓52转动的一侧。由此,可在合适的时刻通过变速限制机构120来切换为阻止变速鼓52转动的状态或解除该阻止的状态,因而可在与离合器14开始做动力传递和切断动作相应的规定的时刻可靠地进行换档操作。 
另外,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具有:传动转动部件75,其设置在由该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形成的传递线路上靠变速轴60的一侧;鼓式变速装置73,其也被设置在所述传递线路上,但比所述传动转动部件75更接近变速鼓52侧,并且在鼓式变速装置73与传动转动部件75之间夹设有空转弹簧62。由于收纳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工作室67由发动机箱11、变速箱盖65、夹在发动机箱11以及变速箱盖65之间的壁部件64A构成,这样因设置了包含空转弹簧62在内的空转机构会使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在变速鼓52的轴向上的尺寸相应变大,但通过在发动机箱11以及变速箱盖65之间夹设壁部件64A,就可以确保用于设置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空间,而对于未设置空转机构的变速装置,则可去掉壁部件64A即可,由此,即使设置包含空转弹簧62在内的空转机构,也不需要专用发动机箱11以及专用变速箱盖65等专用壳体类。 
另外,变速鼓中心块72位于发动机箱11的外侧,并被与所述变速鼓52的一端同轴固定,并被夹在导向板77与发动机箱11之间。鼓式变速装置73的一部分设置在变速鼓中心块72内,利用该导向板77可阻止鼓式变速装置73脱离变速鼓中心块72。导向板77安装 于壁部件64A上,并具有限制变速鼓52过量转动的限制凸部83,所以不必在发动机箱11侧上进行用于安装导向板77的加工。 
而且,由于在导向板77和固定于变速轴60上的主摆臂71A之间夹有传动转动部件75,所以可以将变速鼓52轴向上的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宽度尽可能地减小,从而可以使壁部件64A较薄,这样有助于制成更轻的车辆变速装置。 
而且,对于构成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一部分的传动转动部件75而言,其与变速鼓52同轴设置,从而可与变速轴60联动转动,与变速鼓52同轴设置且构成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一部分的鼓式变速装置73,其至少一部分被收纳在传动转动部件75内,空转弹簧62围绕传动转动部件75而形成螺旋状,来自从传动转动部件75的旋转力传递到该空转弹簧62处,在该空转弹簧62两端分别设置有向该空转弹簧62内侧延伸的卡合部62b、62c,而在鼓式变速装置73上设置有卡合部89和卡合部90,其中卡合部89用于在鼓式变速装置73的圆周方向的一侧与所述2个卡合部62b、62c中之一的卡合部62b卡合,而卡合部90用于在鼓式变速装置73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与2个卡合部62b、62c的另一个卡合部62c卡合。 
因此,在呈螺旋状的空转弹簧6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就不需确保要有一定的空间来将空转弹簧62的两端卡合到传动转动部件75上,其中该传动转动部件75构成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减小用于设置包含空转弹簧62的空转机构的空间,同时也可以使壁部件64A更薄,进而可制成更小型的车辆变速装置。 
另外,传动转动部件75具有外侧圆筒部75a,其覆盖鼓式变速装置73的至少一部分并与变速鼓52同轴设置,由于在外侧圆筒部75a上沿其圆周方向延伸设置有一对贯穿孔87、88,供空转弹簧62的所述卡合部62b、62c贯穿,因而将来自传动转动部件75的转动传递给空转弹簧62的机构可制作得结构简单且紧凑。 
而且,变速限制机构120具有:多个卡合凹部121,其设置在所述变速鼓中心块72外周上,在轴向上与所述定位凹槽115位置错开; 卡合臂122,其可与所述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扭簧123,其对所述卡合臂122弹性施力,该施力方向沿解除卡合臂122与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之间卡合的方向;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由其产生驱动力使该驱动力使所述卡合部122a克服所述扭簧123的弹力,与所述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发生卡合,因而在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为非通电状态时,不会限制变速鼓52的转动,从而可以使变速鼓52转动。 
图14是表示在实施例2的图,它是与实施例1的图5相对应的剖视图。 
在该第2实施例中,对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部分,只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变速限制机构136包括:多个卡合凹部121,其设置在变速鼓中心块72的外周;作为卡合部件的卡合臂122,其具有可以卡合所述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的卡合部122a,并以可相对于支承轴124转动的方式被其支承;作为弹性部件的扭簧123,其对所述卡合臂122弹性施力,施力方向沿使卡合部122a与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的方向;主摆臂71B。 
主摆臂71B的基端部固定在所述变速轴60上,在主摆臂71B的顶端部设置有一对抵接倾斜面135,抵接倾斜面135分别位于所述卡合臂122的卡合部122a两侧,并面对着所述卡合部122a侧,两抵接倾斜面135以越远离所述变速轴60就越远离所述卡合部122a的方式倾斜形成。 
通过采用这样形状的主摆臂71B,当变速轴60以及主摆臂71B只转动规定转动量时,所述两抵接倾斜面135之一就会与正卡合在卡合凹部121上的所述卡合部122a相抵接,如果进一步转动变速轴60以及主摆臂71B,就会旋转驱动卡合臂122,使其卡合部122a脱离卡合凹部121。 
即,卡合臂122的卡合部122a与多个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而阻止变速鼓52(参照实施例1)转动,而当变速轴60以及主摆臂71B 的转动超过规定转动量时,可由主摆臂71B自动使卡合臂122动作(而解除卡合),从而容许变速鼓52转动,这就可以省去在第1实施例中所必需的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 
而且,由扭簧123向使变速限制机构136的卡合臂122与卡合凹部121之一卡合的一侧施力,因此在主摆臂71B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可以不通过电磁组件或电机等执行器就能以机械结构阻止变速鼓52转动。 
图15是表示实施例3的图,它是与实施例1中的图6相对应的剖视图。 
在该第3实施例中,对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部分,也只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图示,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换档止动机构114中的止动臂116以可相对于止动销94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其上,但是使齿轮系的选定状态能依靠临时蓄力于所述空转弹簧中的换档驱动力的作用进行切换或使该切换不能进行不是由所述换档止动机构114实现,而是由变速限制机构140来来实现的,并通过它切换为阻止变速鼓52转动的状态和容许变速鼓52转动的状态。 
在变速限制机构140中,止动臂116和扭簧118等结构要素与所述换档止动机构114中是共通的,其中,所述扭簧118设置在发动机箱11以及止动臂116之间,其弹力作用于所述止动臂116,从而使所述滚轮117滑动接触变速鼓中心块72的外周,其中止动臂116的顶端部支承有滚轮117,该滚轮117可绕轴转动。 
除以上这两个结构要素外,变速限制机构140还具有:副变速止动臂141,其以可相对于止动销94转动的方式被该止动销94支承,且在该止动销94的轴向上有一部分与所述止动臂116重叠;螺旋弹簧142,其对副变速止动臂141施力,该施力方向是使止动臂116向与变速鼓中心块72卡合的那一侧转动的方向;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47。 
即,在该变速限制机构140中,与所述止动臂116的滚轮117卡合的各定位凹槽115起到与卡合部件卡合的卡合凹部的功能,止动臂116起到卡合部件的功能,所述螺旋弹簧142起到弹性部件的功能。 
在所述止动臂116的基端部一体设置有凸部116a,该凸部116a向与所述滚轮117相反的方向侧突出,在所述副变速止动臂141上一体设置有沿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与所述凸部116a抵接的推压凸部141a,在副变速止动臂141的一端抵接有受到螺旋弹簧142作用力的推压杆143的一端,从而使副变速止动臂141具有沿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即,在通过副变速止动臂141沿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推压止动臂116的状态下,滚轮117不只是因扭簧118的弹力,还会因螺旋弹簧142的弹力而被向卡合变速鼓中心块72侧施力,进而在此状态下阻止变速鼓52转动。 
在形成用来收纳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工作室67一部分的壁部件64B上,设置有同轴连接的滑动孔144和收纳孔145,前者用来嵌合所述推压杆143,且该推压杆143与滑动孔144之间可以发生相对滑动,后者用于收纳所述推压杆143另一端顶端所设的凸缘部143a,且该凸缘部143a与所述收纳孔145之间可以发生相对移动,盖部件146以气密封闭所述收纳孔145外端的方式与之嵌合、固定,在该盖部件146和所述凸缘部143a之间压缩设置有所述螺旋弹簧142。 
另外,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47设置在所述壁部件64B上,该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47具有柱塞148,其一端可与副变速止动臂141的另一端抵接,从而向与所述推压杆143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驱动副变速止动臂141旋转。 
在所述壁部件64B上设置有柱塞孔149,所述柱塞148以可相对于该柱塞孔149滑动的方式与之嵌合,盖部件150以气密封闭所述柱塞孔149外端的方式嵌合、固定在该柱塞孔149上,在该盖部件150和所述柱塞148之间形成油压室151,通过向油压室151施加 油压,可以使柱塞148沿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驱动副变速止动臂141旋转。 
通过采用这样的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47,当阻止变速鼓52转动时,不向油压室151施加油压即可,此时通过螺旋弹簧142的弹力,副变速止动臂141会推压止动臂116,该推压方向为使滚轮117嵌合定位凹槽115的那一侧。另外,在容许变速鼓52转动时,向油压室151施加油压即可,由于副变速止动臂141朝向使推压凸部141a远离凸部116a侧旋转,所以止动臂116会向使滚轮117从定位凹槽115中脱离的方向转动,因而容许变速鼓52转动。 
采用该第3实施例,也可以起到与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限制变速鼓转动用的机构,说明的是变速限制机构,但也可以采用变速限制机构来限制与变速鼓卡合的拨叉的动作或者用来切换选定齿轮系的变速装置的动作。 

Claims (6)

1.一种车辆变速装置,其具有:齿轮变速机构(10),其由多个变速档用的齿轮系(G1、G2、G3、G4、G5、G6)构成,各齿轮系(G1、G2、G3、G4、G5、G6)设置在变速输入轴(12)和变速输出轴(13)之间,变速档是可选定的;变速鼓(52),其以可相对于发动机箱(11)转动的方式被其支承,根据变速鼓(52)的转动位置不同可从多个所述齿轮系(G1~G6)中选定一个;变速轴(60),其以可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箱(11)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在换档操作时被转动;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其设置在所述变速轴(60)和所述变速鼓(52)之间,按照所述变速轴(60)的转动,驱动所述变速鼓(52)旋转;空转机构(62),其设置在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中,能够对由所述变速轴(60)传递过来的换档驱动力进行临时蓄力;换档止动机构(114),当所述齿轮系(G1~G6)之中有一个处于选定状态或空档状态时,该换档止动机构(114)依靠弹性将所述变速鼓(52)的转动位置保持住,
其特征在于:除具有所述换档止动机构(114)以外,该车辆变速装置还含有变速限制机构(120、136、140),其可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在临时蓄力于所述空转机构(62)中的换档驱动力作用下,对多个所述齿轮系(G1~G6)中齿轮系的选定状态进行切换和阻止其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形成的换档驱动力传递线路上,设置有转动部件(72),该转动部件(72)构成所述换档驱动力传递机构(61)的一部分,与所述空转机构(62)相比设置得更接近所述变速鼓(52)一侧,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136、140)与转动部件(72)之间可进行卡合或解除该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车辆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转动部件(72)的变速鼓中心块,在收纳有所述变速鼓(52)的发 动机箱(11)的外侧,与所述变速鼓(52)同轴并互相固定,与所述变速鼓中心块之间可进行卡合或解除该卡合的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136、140),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箱(11)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140)具有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147),所述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147)受执行器控制机构(133)控制,可产生将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140)与所述转动部件(72)卡合或解除该卡合的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器控制机构(133)包括:离合器(14),其用于将动力源输出轴与所述变速输入轴(12)之间的动力传递进行切换使其断开或接合;离合器执行器(30),其使上述离合器(14)呈断开和接合的状态;蓄力量检测机构(131),其用于检测临时蓄力在空转机构(62)中的换档驱动力的量;判断机构(132),其判断上述蓄力量检测机构(131)的检测值是否超过规定值,并将该判断结果输入所述执行器控制机构(133),
当所述判断机构(132)判断为所述检测值已经超过所述规定值时,所述执行器控制机构(133)会相应地控制所述限制转动用执行器(126、147),使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20、140)向容许所述变速鼓(52)转动的一侧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变速装置,
其特征在于:在作为所述转动部件(72)的变速鼓中心块的外周设置有卡合凹部(121、115),所述变速限制机构(136、140)又具有:卡合部件(122、116),其可以卡合所述卡合凹部(121、115);弹性部件(123、142),其对所述卡合部件(122、116)弹性施力,该施力方向沿使所述卡合部件(122、116)与所述卡合凹部(121、115)卡合的方向。 
CN200910147103XA 2008-08-29 2009-06-05 车辆变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06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1410A JP5129698B2 (ja) 2008-08-29 2008-08-29 車両の変速装置
JP2008-221410 2008-08-29
JP2008221410 2008-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0605A CN101660605A (zh) 2010-03-03
CN101660605B true CN101660605B (zh) 2013-04-24

Family

ID=4116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710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0605B (zh) 2008-08-29 2009-06-05 车辆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250939B2 (zh)
EP (1) EP2159458B1 (zh)
JP (1) JP5129698B2 (zh)
CN (1) CN101660605B (zh)
AT (1) ATE478287T1 (zh)
DE (1) DE602009000127D1 (zh)
ES (1) ES2348635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1262B2 (en) * 2007-09-28 2011-02-22 Honda Motor Co., Ltd.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s
EP2597339B1 (en) * 2008-10-30 2020-09-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hift mechanism, transmission and vehicle equipped therewith
US8387477B2 (en) * 2009-03-31 2013-03-05 Honda Motor Co., Ltd. Gear shift device
JP5373678B2 (ja) * 2010-03-18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JP5438565B2 (ja) * 2010-03-18 2014-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JP5836635B2 (ja) * 2011-05-11 2015-12-24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選択摺動式リバースシフト装置及び選択摺動式リバースシフト装置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02765380B (zh) * 2012-07-23 2015-09-23 刘厚荣 电动车变速驱动系统及自动变速控制方法
JP5899086B2 (ja) * 2012-08-23 2016-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段変速機の変速駆動機構
JP6164890B2 (ja) * 2013-03-29 2017-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750485B2 (ja) * 2013-09-30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変速駆動装置
JP5883896B2 (ja) * 2014-03-31 201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238237B2 (ja) * 2014-09-16 2017-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変速操作伝達装置及び変速機
JP5996701B1 (ja) * 2015-03-30 2016-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ンクロ機構付き変速装置
DE102016201860A1 (de) * 2016-02-08 2017-08-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rretieren einer Schaltwalze eines sequentiellen Getriebes
CN110630809B (zh) * 2018-06-21 2021-04-20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动阀限位机构及具有该限位机构的无级变速箱
JP6926154B2 (ja) * 2019-07-12 2021-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36264A1 (de) * 1999-07-31 2001-02-01 Deere & Co Antriebssystem eines landwirtschaftlichen Fahrzeugs
JP2006046541A (ja) * 2004-08-05 2006-02-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WO2006137591A1 (ja) * 2005-06-22 2006-12-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48643A (en) * 1951-05-01 1956-06-05 Boehringer Gmbh Geb Speed change transmission, especially for tool machines and more particularly a feed transmission of a lathe
US3774475A (en) * 1972-06-16 1973-11-27 Deere & Co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s therefor
JPS591848A (ja) * 1982-06-25 1984-01-07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2輪車の変速機構
JPH0538294Y2 (zh) * 1985-06-19 1993-09-28
JPH01116240U (zh) 1988-02-01 1989-08-04
JPH0629090Y2 (ja) * 1989-01-31 1994-08-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分配装置
JP2004205011A (ja) * 2002-12-26 2004-07-22 Yamaha Motor Co Ltd 変速装置
JP2006090405A (ja) * 2004-09-22 2006-04-06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装置
JP4530779B2 (ja) * 2004-09-28 2010-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シフトポジション検知装置
JP4549834B2 (ja) * 2004-12-13 2010-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ドラム駆動機構
JP4890185B2 (ja) * 2006-09-29 2012-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JP4827748B2 (ja) * 2007-01-19 2011-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変速アクチュエータ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36264A1 (de) * 1999-07-31 2001-02-01 Deere & Co Antriebssystem eines landwirtschaftlichen Fahrzeugs
JP2006046541A (ja) * 2004-08-05 2006-02-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WO2006137591A1 (ja) * 2005-06-22 2006-12-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78287T1 (de) 2010-09-15
JP5129698B2 (ja) 2013-01-30
EP2159458A1 (en) 2010-03-03
DE602009000127D1 (de) 2010-09-30
JP2010054001A (ja) 2010-03-11
US8250939B2 (en) 2012-08-28
US20100050805A1 (en) 2010-03-04
ES2348635T3 (es) 2010-12-10
EP2159458B1 (en) 2010-08-18
CN101660605A (zh) 201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0605B (zh) 车辆变速装置
EP1967771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4939049B2 (ja)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歯車変速機における変速制御方法
US9157510B2 (en) Gearbox of saddle-ridden vehicle
KR19980041698A (ko) 변속기 작동장치
JP4954007B2 (ja) 車両の変速装置
CN101520088A (zh) 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JP4451162B2 (ja) 多板クラッチ構造
EP2060817B1 (en) Clutch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therewith
JP5461314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EP2060431B1 (en) Power unit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therewith
EP1975469B1 (en)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JP2009127701A (ja) 遠心クラッチ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474359B2 (ja) ツインクラッチ装置
US20090260480A1 (en) Dual clutch type automate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4583390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4954008B2 (ja) 車両の変速装置
CN110382926B (zh) 高性能同步传动装置
CN110366652B (zh) 高性能同步传动装置
US11802610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7120770A5 (zh)
CN101357667A (zh) 用于小型摩托车的经过改进的传动系统
JP5136475B2 (ja) 摩擦伝動変速装置
US20220099180A1 (en) Vehicle transmission
CN110234565B (zh) 高性能同步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5